南康客家婚俗的特色及传承

南康客家婚俗的特色及传承
南康客家婚俗的特色及传承

摘要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各具特色,众民族的不同文化形式使得我国的文化特点显得更加地丰富和多样。而其中较为常见的婚嫁习俗,是发源于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夏代,臻于周代。客家作为汉民族一支重要民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由数次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交往、互动、融合而成的群体。赣南地区由于具备重要的地域条件和军事特点,是中原汉民南迁较早的聚集区与扩散地,是最早形成客家文化的地域之一,其中南康则是客家民系的摇篮。他们定居赣南后,除了保持自己的中原传统文化外,还吸收了大量异族文化,与之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独具客家风情的文化形态。婚俗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客家人生五大习俗中最为重要的礼俗,其形式多样、仪式复杂、功能丰富,体现了浓郁的客家特色。客家人的婚嫁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特点,并将这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进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客家;婚俗;传承

目录

摘要 ................................................................................................................................................... I

一、前言 (1)

二、客家人的定义 (1)

三、南康客家婚俗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1)

(一)议婚 (2)

(二)订婚 (2)

(三)完婚 (3)

(四)完婚阶段的特色 (4)

四、南康婚俗的传承情况 (4)

五、继承客家婚俗的方案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6)

一、前言

当前时代,婚俗在众人眼中无非是洁白的婚纱和帅气的媳妇,或者是当下流行的汉代婚礼,又抑或是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庆仪式的画面。而当这样的婚俗变为常态时,那些传统的婚嫁风俗就显得愈发的遥远与珍贵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现今只有生活在乡镇的普通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的那些事儿,偶尔有幸也可以亲临旧时的婚嫁现场。婚俗是赣南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体现形式,也是当地人民较为重视的活动,颇有历史特色[1]。所以,我觉得提高对传统婚嫁风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为了加深对客家传统婚俗的了解,本文将从南康客家婚俗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其传承情况,进而提出继承优秀客家文化的方案。

二、客家人的定义

客家的源流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在南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客家人族群。客家人作为一个具有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粤北少民等)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语言-客家语。由于客家民系并不比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2]。据估计,全球约有八千万客家人。其中约五千万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等19个省(市、自治区)的 180多个县(市),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三、南康客家婚俗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南康的婚俗特色相比于常见的婚俗较为复杂,它是由议婚、订婚、完婚三个

阶段组成。在这三个阶段都深刻地体现了南康客家独具特色的习俗风貌[3]。(一)议婚

议婚是南康客家婚俗的开始第一步,也就是双方家长、长辈或者本人根据双方的情况进行考量,然后讨论双方是否合适,这表现了南康客家人对婚姻的重视。议婚的第一点就是说媒,一般情况是由男方作为主动方,会拜托自己的亲友或者媒婆去说媒,如果男女双方都有初步的意向,想深入的了解和发展,就会约定良辰吉日。在这天,男方带上一些水果或者糕点、酒肉之类的小礼品在亲友或者媒人的陪同下,与女方在约定的地点见面,也就是“看妹仔”。客家人作为对礼节很重视的民族,通常在相亲中会包一个类似见面礼的红包赠送给女方,红包内的金额都要求“六”“九”,寓意“顺”“久”,也表达了对婚姻的美好憧憬。如果女方收下了礼品和红包,且对客人热情款待,这样的情况则是允婚。在允婚介绍后,议婚中另一个环节即访家就随之而来了。访家顾名思义就是对家庭的访问,也称“察家”、“旅屋场”通过这点可以较为充分的了解双方的家庭概况,观察双方家庭的邻里关系和感受邻里的相关评论,这也是表明了联姻的意愿。家族近邻都会自发送来米酒、果品和荤盘等招待客人,以示这里的人热情好客。男方则会在家里盛情款待来访的女方亲友,并对每一个来访的人员赠送红包,以讨喜庆,和表现家族的好客[4]。如果女方对于男方的表现满意,之后就会议定返礼,比如嫁妆、礼金等等。

(二)订婚

在议婚后,如果双方都非常满意,就会进入订婚阶段,也叫“定亲”。男女双方在访家结束并表示满意后,男方将选择吉日,带上礼品和嫁妆以及未来新娘的金银首饰,新购的衣物等,在媒人的陪同下正式的登门求婚。在女方家自然会被当做宾客对待,将气氛营造得很热烈和庄严,并在女方众亲友的面前回赠未来女婿衣物或鞋物等,这就形成了订婚仪式[5]。定亲后男方要提前半年左右初确定迎娶日,并择吉日带上礼物送到女方家,此谓“报日子”。女方同意的话,则按日期赶制嫁妆,准备出嫁事宜。在这段时间里,遇有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男方要以食品和衣物等送给女方,俗称“哨节”。如果已经完成定亲,而男方迟迟不报日子,女方可以视之前的婚俗活动皆无用,婚事生变。

(三)完婚

议婚和订婚都如期圆满完成,就会进入完婚阶段,俗称“过娶”,男方叫“娶亲”、“归门”,女方叫“过门”[6]。这是婚俗里面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礼数最多,最讲究的一个阶段。在婚礼前一天或者当天,新娘要沐浴换装,设筵于堂,行告祖礼,请族中福泽之妇为新娘开容,就是用麻绳绞去脸额颈项上汗毛,又称“开面”。男方则要一早将鱼肉三牲等送至女方家供操办婚宴用,带上一只活公鸡,沿途吹唢呐,放鞭炮发往女家。接亲队伍到女家时,女家孩子会拦轿,要发红包才让进门,男方不仅要给新娘父母包“恩恤礼”,而且对所有跟新娘有关的亲人,以及为新媳出嫁服务的人都要包红包,如妆扮礼、沐浴礼、开桌礼、厨师礼、主事礼等等,礼数不到不发亲。吃过“送亲酒”,即中餐,当催促发亲的唢呐声和鞭炮响过后,女方将陪嫁礼物摆放在男方抬来的扛盒里,新娘头遮红盖头,由娘舅或兄弟足踩米筛背上轿。米筛是千里眼的象征,踩米筛是表示娘家对出嫁女儿的祝福与思念。上轿时,女家还要陪送一只未生蛋的活母鸡与男方送来的公鸡相匹对回送男方,此曰“带路鸡”。然后一路吹吹打打而归,所以称“归亲”。

当新娘距离男方家较近时,会出现男方专门聘请的锣鼓师进行出拉弹唱,场面热闹非凡,之后由司仪手执雄鸡,呼赞喝彩。完毕打开堂门,迎进花轿,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踏着米筛,迎着新郎撒来的糖果五谷,走入大厅。接着由多子女的夫妇(希望能给新娘带来好运,以后多子多福)分别扶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和夫妻对拜。礼毕入洞房,新郎新娘并坐床前饮交杯酒,喝鸡腿汤。外面大厅里则摆下盛宴招侍宾客,此谓“归亲酒”[7],即晚餐。

闹房,其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是为了将婚俗的喜庆推入高潮,营造出亲切、快乐和热闹的氛围。这时候众亲友会一起出一些活动的主意,并要求新郎新娘完成。活动内容大多以难度较高或者搞笑幽默、羞涩的主意为主。一般要闹至半夜,结束时喜放鞭炮,招待大家吃些点心,然后新郎新娘要洗漱更换新内衣。婚后旧俗有“三朝看嫁妆,四朝回面,五朝入厨,六朝洗手,满月送藤盘”等喜庆余音,现多为第三天,新郎伴同新娘,带一壶混熬了猪肉、鸡肉和鸡蛋的汤“回门”,也称“回红”,即回娘家,午饭后又一同返回。

(四)完婚阶段的特色

在完婚阶段,哭嫁、戴“四子项链”、撒小额硬币、拜堂前新娘要“坐性”这四个阶段真切地表现了南康客家的婚俗特色[8]。

第一,哭嫁[9]。新娘在被新郎迎娶出门之时,要在亲友面前号哭,即为“哭嫁”,这是种非常特殊的哭,是怀着喜悦心情向亲友诉说离别之情的哭。她边哭边诉,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婉转动听,若为具有唱山歌素质的新娘,还往往会触景生情,哭唱成歌。这时旁边还有亲人“陪哭”“劝哭”,简直是场“哭艺”表演。当地人认为,“哭嫁”是种吉祥如意的象征,不哭不体面,不热闹,不哭命不好,事业不兴旺发达。

第二,戴“四子项链”。新娘出嫁时脖子上要挂“四子项链”即枣子、花生、桂子(桂圆)、荔枝四种果子串成的珠环,按每种果子名称取意为“早、生、贵、子”。这代表着娘家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第三,撒小额硬币。接亲队伍快到女家时,女家唆使孩子们,选择一个路窄的地方,用板凳将路拦住不让接亲的人过。这时,男方负责礼金的礼宾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小红包,红包的钱很少,一般每个红包一角、五角、一块不等,撒在地上,让孩子们去抢,趁孩子们抢钱时,接亲的队伍就越过障碍。有经验的、机灵的孩子会商量好,一些人抢红包,另一些人仍拦住花轿不放,接亲的人便一次次地撒小红包。到一定时候,花轿仍过不去,大人们觉得差不多了,便会出来干预,于是花轿顺利通过。这不仅是为了增加喜庆,更重要的也在于考察男方是否大方。

第四,拜堂前新娘要“坐性”。新娘到达男方后,由新郎抱到一个大簸箕中央坐着,一般要做两个小时,这就是“坐性”,“坐性”是为了磨新娘的性子,使其以后能更好的跟婆婆相处。坐完之后才开始拜堂仪式。

以上四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对于礼仪的注重。毕竟作为一个具有自身民族特性的客家婚俗,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对于我国文化的组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0]。

四、南康婚俗的传承情况

虽然赣南地区的南康客家风俗具有地方特色,对于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就先目前来看,南康客家风俗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继承

和发展。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赣南南康的客家风俗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如今南康的婚礼和饮宴逐渐的失去了客家特色和风味。在南康客家,婚礼的举办一般是简单的婚宴酒,人们追求的是效率而不是特色。的确,在现今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的社会,效率就是生命。但作为一名客家人,我们应该保留客家的一些特色。在婚俗中,可以适当的减去议婚和订婚这两个阶段的一些传统习俗,因为其中确实有些内容失之繁琐,但对于完婚阶段的一些礼俗,我们还是应该继承。原因在于:第一,风俗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另一个地方的特征,作为客家人,为了区别于汉族的其他的民系,我们有必要沿袭客家的特色风俗。第二,客家婚俗中的很多礼节都可增加婚礼的喜庆,并寄予美好的祝愿,如哭嫁风俗和戴四子项链。第三,现在国家提倡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客家风俗也应当得到继承与发扬。

从整体上看,赣南南康的客家风俗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些风俗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有些还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思想,但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客家优秀文化传承下去。

五、继承客家婚俗的方案

在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仅仅拥有财富的增长,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优秀的传统风俗进行弘扬和发展继承是很有必要的。客家人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民系,他自身拥有的民族特性和特色的婚俗是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的。客家婚俗作为客家人的一种标榜,是需要当代年轻人进行大肆宣扬和发展的,毕竟,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弥足珍贵的。面对客家风俗渐失的情况,我们急需加强相关措施,在保护原有风俗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继承和发扬客家风俗。

第一、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相关政策力度,完善其法律效应,以保证客家文化在法律政策的指导下更加合理合法地发展。比如成都洛带地区和龙潭寺地区有大批的客家人聚集,也是该地区主要的人口族群。该地区政府为了保护仅存的客家人及客家风俗,以政府部门牵头,当地教育局为实施对象,将“客家文化”编入了中小学生的语文和历史教材中,聘请当地客家人老师进行任教,并安排了每周四个课时用客家话对学生进行客家文化的宣讲和解读。当地政府也出台了关于客家人建筑的维护及发展的相关政策,意在保护现有的客家人建筑免受

人为的破坏,在已有建筑的基础上,新建历史建筑,并纳入统一管理和开发之中。成都洛带地区和龙潭寺地区的相关政策为我们保护和发扬客家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毕竟作为一种文化,只有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和进行相关的保护和扶持下才能蓬勃的发展,这也是要进行对客家文化的大肆弘扬的基本前提。

第二,加大社会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力度。毕竟对大多数人而言,客家人和客家文化显得生疏,甚至一点也不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就应该对其进行宣传,可以组成专业的研究团队,对客家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制作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视频上传到网站,不定期举办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宣讲活动以及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婚庆活动,通过网络、文字的形式将客家文化进行宣讲和发扬。

第三,客家人应该充分发挥主观意识,以主人翁意识对客家文化进行宣扬。比如举办婚礼就应该以客家婚俗为主要形式,并制作精美的视频像周边朋友进行解读,让亲友们能够充分了解客家婚俗的过程,体会客家文化的特色。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应该踊跃地发展客家地区的经济,可以以旅游产业作为主要产业,在吸引广大游客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对客家文化进行发扬。只有对自我民族拥有独到认识和自豪感,才能另辟蹊径,领悟到客家文化的精髓,为弘扬和发展客家文化做出贡献。

相信在通过以上三点的顺利实施,能够保护和弘扬客家文化精髓,将客家文化做到人人皆知,人人感慨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继承和发展的目的。

总结

现在我国的经济蒸蒸日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达到了安居乐业的时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文化的渴望却愈发的强烈。毕竟一个民族要以文化作为底蕴,只有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而客家人由于分布广泛,客家文化也在不同地区得到相应的发展。基于此,我们应该对客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文化特色,保全我们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奠定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我们相信,客家文化的传承能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并取得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陆,客家学概论[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2] 周建新等著,江西客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M],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1.

[4]陶谦.中原文化南播与客家民系形成及其经济社会发展之影响[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 (4).

[5] 谢家赞,略论赣南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彭央华[J],中国集体出版社.2009.

[6]谢廷玉.客家的起源.广东嘉应大学[J].客家研究辑刊.2002 (1).

[7]罗勇.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研究与利用的几个问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0(4).

[8]刘晓春.客家山歌的传承方式.民族文学研究[J]. 2007 (3).

[9]召唤.哭嫁[J].长江文艺.2008 (9).

[10]曾汉祥.粤北客家民间文学简述[J].韶关学院学报.2005 (2).

赫哲族服饰文化研究

赫哲族服饰文化研究 (旅游管理学院12级旅游管理) 摘要:在我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饶河县、抚远县,生活着一个有着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赫哲族。他们来自东海女真赫哲部落。赫哲族被称为鱼皮部落,他们用鱼皮制作的衣服经历了悠久的历史,鱼皮衣服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其制作的鱼皮衣服已经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今社会,要把赫哲族的服饰文化与现行社会相结合,保护并发展这一传统文化的技艺传播。 关键词:赫哲族鱼皮衣服制作过程服饰文化 前言 对赫哲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是一个长时间求证并认真钻研的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实地考察得出结论,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 一、赫哲族的由来及发展历史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来源于东海女真赫哲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同江市、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富锦、依兰、桦川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居住在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住在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住在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奥”。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中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 [1]在这里,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河产资源丰富,河中多产大马哈鱼、黄鱼。这也造就了赫哲族鱼皮服饰的创作来源和物质保障。 二、赫哲族的鱼皮衣服及制作过程 赫哲族的服饰与赫哲族人们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赫哲族鱼皮衣服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赫哲族的人们早年大多穿着经过细致加工的鱼皮或兽皮。传统的鱼皮制作工艺包括剥鱼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一整套加工过程。鱼皮制作工艺是个即将失传的传统古老手工艺,制作过程复杂、繁琐、笨重,艺人非常辛苦。现代多数鱼皮是用黑龙江特有的大马哈鱼皮来进行加工的,熟制皮子是其中一项重要工艺,有十多道工序。获取鱼皮的工具不是刀而是竹器,这样不会刮破损伤皮子。皮子取下后经过风干变硬,用刮刀整理,使之成为熟皮子。缝制的针也用鱼骨做成,线可以用动物的筋,或者用鱼皮切成细丝搓成线。由于鱼皮的大小有限,在剪裁上要充分考虑鱼皮自然色彩的搭配以及鱼皮接口的对称性,每一件作品都需要反复多次的拼料。鱼皮缝制的过程,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个过程必须全部手工制作。鱼皮材料不同于棉布、丝绸,它的质地较厚,也很硬,每一针扎下去都要用力才能扎透。无论古老的民族服装还是近代服饰,鱼皮衣上一般都装饰着美丽复杂的云纹图案。 [2] 做一身鱼皮衣裤需要几十条鱼的鱼皮。鱼皮裤、鱼皮(鞋)样式没有男女之分,衣服则有男女之分;赫哲族的妇女穿着的鱼皮上衣,款式类似满族人的旗袍,襟长过膝,腰身稍窄,下身肥大,下摆底边较上宽大,过膝长袍的底摆呈扇状,袖肥而短,只有领窝没有衣领;领边、衣襟袖口、衣边下摆出镶边并补绣染上各种颜色的皮条云纹和动物花样,有的还在下摆缝上海贝壳、铜铃或璎珞珠之类的装饰品,以示别致美观;赫哲族中老年子的鱼皮衣款式多为立领、斜襟、长袖,扣饰多为鲶鱼骨磨制,领口、衣襟、袖口均用黑色云纹宽边镶滚,穿起来显得十分美观大方;在图案运上,赫哲族在服饰上应用最广泛的纹样造型云纹,因

各地婚俗(原创)

各地婚俗盘点(原创)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人从自己经历的各地婚礼中,来分享各地婚俗的特色! 深圳婚俗: 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人口来自全国各地,婚礼习俗就更显多元化,大部分新人会根据老家的习俗再结合深圳大众化的婚俗来操办婚礼。深圳的婚礼一般都是在晚上举行,很少中午场。通常是上午新郎会去酒店或岳父家接新娘,许多新人是有时辰讲究的,按点出发回来,包括入门点炮等,之后进行拜堂、敬茶等环节,上午的所有环节的主持,司仪是不用参与的,都是新人的家人负责操办。 深圳的婚礼仪式一般包括:中西合式、西式,纯中式。西式与中西合式居多、纯中式非常少。新人下午到酒店迎宾,来宾到酒店后会先恭喜新人,后把红包交给迎宾台的工作人员,在红包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祝福语,工作人员会向来宾递双烟、给双喜糖,都是双数。仪式中大概包括:新人入场、证婚、宣誓、戴钻戒、点烛台、拥吻新娘、倒香槟、切蛋糕、交杯酒、致词等环节,仪式时间大概在30分钟左右,仪式完后司仪会吩咐酒店工作人员上菜。敬酒过程中,新人与双亲、伴娘、伴郎会按主次一一每桌敬酒,感谢来宾的到来。 在这特别提一下在深圳的客家人、潮汕人结婚的一些风俗,大部分风俗与各地差不多,但有些地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新娘的父母都来了深圳,也不出席女儿的婚宴现场,有的就是到了婚宴现场,也不用上台,不用敬茶或献花等环节。还有的,就是今年自己结了婚,年内是不去参加朋友的婚宴的,红包到,人是不会到的。 安徽河南等地区: 在合肥、宿州等地,婚宴一般安排在中午,很少有晚宴,上午会在家进行中式的拜堂仪式,中午在酒店进行西式的婚礼。 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赫哲族研究综述

赫哲族研究综述 ○郝庆云 赫哲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其先民是先秦时的“肃慎”,汉魏时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辽金元明时的“女真”。17世纪初,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族群经过迁徙、凝聚,形成新的民族共同体,并以“赫哲”、“黑斤”等名称见于《清实录》等清代文献中,由此至今赫哲族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赫哲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历经沧桑。19世纪中期,由于沙俄的侵略和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赫哲族先是被分割为中国的赫哲族和俄国的那乃人,而后,俄国境内的赫哲族又被分割为那乃人与乌尔奇人两部①。因此,今天的赫哲族已成跨居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跨界民族,我国境内赫哲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抚远县八岔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敖其乡等地,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为4 640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俄罗斯境内的赫哲人(那乃人)主要居住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那乃区、阿穆尔区、共青团区、乌尔奇区、共青团市,另外小部分居住在滨海边疆区和萨哈林岛,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最多的土著民族,据1989年苏联政府统计为15 256人。在中俄两国不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赫哲族、那乃人彼此相互渐渐异化,分别被汉族或俄罗斯族日益同化,并在汉族或俄罗斯族的影响与帮助下,走上了现代化之途。 清初,赫哲族有“通古斯雄族”②的赞誉,在满族统一祖国,巩固东北边陲,抗击沙俄入侵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作用,加之以大河捕鱼为特色的渔猎文化和举族信仰萨满教等文化现象的弱化、异化、同化等社会文化的变迁,早已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中俄日三国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成果数量大,系统,全面,研究队伍稳定且有一定的规模。 一、中国学者对赫哲族的研究状况 我国学者对赫哲族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即清代及其以前处于历史记录描述阶段,尚未对其社会历史文化的特点、规律进行探讨。《竹书纪年》、《史记》、《汉书》、《三国志》、《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辽史》、《金史》等文献,记载了赫哲先民“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的居住地域、社会组织、民族生活等情况。这些古代文献中有关赫哲先民的记载,是今天国内外研究赫哲族的基本史料。 清代的官修著述,如《清实录》、《皇清职贡图》、《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个人著述,如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与《域外集》,吴桭臣的《宁古塔纪略》,杨宾的《柳边纪略》,曹廷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以及清代文书档案,均对清代的赫哲族有较多的记述。尽管上述著述都不是关于赫哲人的专著,但其中关于赫哲人的记述弥足珍贵,是目前研究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有关周总理的资料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周恩来是新中国重要的缔造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无私贡献了一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故居为周恩来祖父与二伯父从浙江祖籍迁居淮安后,共同买下的东西两个宅院。两院中间有一块很狭长的空地,有隔墙和腰门相连。原来有房屋31间,其中东院共三进12间,西院三进19间。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在西院北屋靠西的第三间诞生,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西院北屋靠东两间是周恩来读书之处,在这里受到最初的启蒙教育。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客家婚俗

客家的婚俗 2007年12月12日星期三 16:13 婚姻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它作为一种人生仪礼,在我国各民族和地区都得到普遍重视,其间的风俗样式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绚丽和丰厚。婚姻习俗的最基本格调,既不同于人生之时的躁动和不安,也不同于人死之际的沉郁和苍凉,因而呈现出一种游艺性质十分明显的热辣风格。 洛带镇客家人的婚姻习俗在具备这一基本风格的同时,还掺杂了大量的民间歌谣,以及一系列的地方性仪礼法则,显得更为热闹和繁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其中一些旧的礼俗,过于繁琐的细节已经在慢慢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更为文明和实用的新风尚。但是,他们传统婚俗的独特和新奇却是有目共睹的。合八字。客家一旦有媒人上门提亲,第一件事就是考察男女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按照客家传统的婚姻观:合,则令后子孙康健,恩爱同心白头借老;不合,则家境不宁,妻离子散,家庭解体,因而它是婚姻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八字又分“草八字”和“红八字”。草八字,是指媒人最初向女家讨取的八字帖,由于多书于草纸上,故称“草八字’。另外还有一种用嘴说的,称作“口八字”。两者都不属于正规的八字帖。“红八字”则不然,它是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写在很正规的红纸封套内,表示两家正式定亲。 客家合八字,是请专门的“八字先生”进行查看和确定的。 解放以前,客家另有一种合八字的土办法,即不通过“八字先生”的查看,而直接由男家把双方的八字装入碗中,放于水缸之内,缸口用盖封严,经一日夜,再揭开看视。如果二碗相偎相倚有并蒂之势,那么说明这对新人的八字相合;反之,则不然。男家讨取女方的八字帖后,通常要和自己的八字帖一起,双双压于家中神龛的香炉下,让家中的天地神灵和历代先祖再作考察。若八字合不来,家中便会出现某种不祥的预兆。当然,以上这些都属旧的封建礼俗,早已为现代客家人所摒弃。另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陈旧观念,也不再作为洛带客家人择偶的重要标准。 洛带镇客家人结亲,一般被安排在冬腊二月。这时正值农闲,人们刚刚从忙碌的收获季节里安闲下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操办婚事。客家结亲历来都是伴随着丰收之后的喜悦,因而呈现出一种无比欢快和闲适的热闹气氛。 过礼。过礼是在结亲的当天上午(或前一日)进行,也就是由男女双方互相交换结婚礼物。首先由男方选年轻健壮的男子数名,作为前往女家的送礼之人。这些人装扮洁净,相貌英俊。礼物多为用红墨水点染过的花生、鸡蛋、核桃,以及一个完整的猪头和数十把挂面。关干猪头,客家人有专门的顺口溜述说它的好处:“猪头扁尖,换你屋里的大毛辫。”女方回礼实际是娘家的陪奁和嫁妆,这些回礼勿需自送,就由男方的送礼之人顺便带回。 由于“过礼”通常是用箩装肩挑,因此到了冬腊月,客家聚居地的乡村田野便呈现一种花花绿绿的过礼奇观,一拨刚去,一拨又来,引得过往行人和田中农夫翘首观盼。 杀喜猪。客家结亲时的杀猪和年节杀猪不同,年节杀猪一般在院外空旷处,而结亲时的杀猪则在堂屋中。家主以是否一刀致命判别结亲后的吉凶。 哭嫁。新娘在过门的前一天晚上,须于娘家伤伤心心大哭一场。谓之“哭嫁”。哭前于水桶中点七星灯,父母焚香祭祖,禀告女儿即将出嫁的消息。女儿跪红毡或蒲团上,哭述亲爹亲娘、哥嫂弟兄以往的好处,对过门以后的陌生生涯感到惶悚和惊恐。父母双双坐高凳上,也随之泪眼婆娑。客家哭嫁的歌词哀婉凄

婚俗礼仪文化知

婚俗礼仪文化知 婚俗礼仪文化知识题库 我国首部《婚姻庆典服务》国家标准是什么时间正式实施的? 答: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一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答:月亮 已嫁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叫归宁,俗语叫什么? 答:“回门”。 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什么故事? 答:“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诗? 答:三百零五首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什么的象征? 答:权势、高贵、尊荣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答:傍晚 建安时代杰出的女诗人是谁? 答:蔡琰(蔡文姬)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答:史记

中国第一部词典是什么? 答:尔雅 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叫什么? 答:永乐大典 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什么? 答:论语 我们常把结了婚的夫妇称为“结发夫妻”,“结发”在古时是指什么? 答: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满天星的花语是什么? 答:真心喜欢 火鹤花的花语是什么? 答:新婚祝福、幸运快乐 桔梗花的花语是什么? 答:真诚不变的爱 白玫瑰的花语是什么? 答:我足以与你相配 熏衣草的花语是什么? 答:等待爱情 红色的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 答:让人感动的爱 向日葵的花语是什么?

答:沉默的爱 蓝色妖姬花语是什么?答:相守是一种承诺 粉红色蔷薇的花语是什么?答:我要与你过一辈子 百合的花语什么? 答:纯洁、神圣 木棉花花语是什么? 答:珍惜眼前的幸福 茉莉花花语是什么? 答:你是我的 鹤望兰还叫什么? 答:也叫天堂鸟 蝴蝶兰花语是什么? 答:我爱你 牵牛花花语是什么? 答:爱情永固 香水百合花语是什么?答:纯洁,高贵 撒帐始于什么朝代? 答:汉武帝。 “问名”俗称是什么?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谋生者也不少。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部。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分布。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在国外,有82个国家均有客家人。客家人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估计。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 “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 (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1、孕育期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然而就整体而言,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唐中期至五代的变乱,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邻赣南,交通便利,加上唐末仙霞岭山道的开通为客家先民迁徙、避难于此提供了条件。于是,广袤的赣闽边区,成为唐末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 北方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赣南,唐元和中(816—820年)有26260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13县。至元丰年间(1018——1085),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99户,虔州98130户,两州军共计133929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5倍多。闽西,唐元和中有2618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增设上杭、武平两县,共领四县。至元丰年间,共有主客户81454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30多倍。赣南闽西两地元丰年间户数共计215383户。北宋末年,赣南人口继续增长。据崇宁元年(1102年)的统计,虔州有272432户,南安军有37721户,两州军共有310153户(此时不见汀州的户口统计)。如果按每户5口计算,则此时赣南人口已经达到155万。如果加上接壤地汀州的人口,其数字当突破200万。这么多的户口,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处于这么一片山区地域,四周又早已形成为不同的汗方言区,因此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是自然的了。 此时入迁汉族已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山都木客发生了初步融合,以至宋代以后,山都木客就在客家地区逐渐消失了。

浅谈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董晓佳 赫哲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虽然没有文字,却通过口手相传,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民间的文化宝藏。这些以渔猎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民间文化宝藏,既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涵盖着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因此,挖掘、探寻和整理这些宝贵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以一种全新的文化艺术理念传承和创新赫哲族渔猎文化的精髓,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赫哲族的风俗和文明,使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为世界所了解和认知,打出我市最具特色的经济、文化和旅游品牌,已经成为我们佳木斯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赫哲族渔猎文化的起源和形成 一切地域文化的发端和形成,都是来源于这个地域的民族日常的劳动生活。当然这个劳动生活包括赖以生存和民族生息繁衍的日夜不息的劳作,以及对大自然的斗争与索取。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劳动生活方式,决定了这个民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意识形态和文明。赫哲族自古以来就是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大流域,因此,狩猎和捕鱼历来就是这个民族主要的劳动生活方式,也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 从前赫哲人的衣食完全由渔猎得来,无论是鱼还是兽,都是“食其肉而衣其皮”。也就是说,以鱼和兽的肉为主食,以鱼和兽的皮做衣服穿。 赫哲人每年普通打鱼三次:第一次在开江的时候,大约在谷雨季节。那时冰虽解冻而尚未化尽,冰块在江中向下游流去,打渔人选择在江滩背水溜处下网。第二次在夏季,立夏以后,海鱼逆流而上,赫哲人于是改变了的捕鱼方法,除了用网捕鱼外,尤其善于叉鱼。第三次是在封江的时候,赫哲人捕鱼的方法又与第一二次不同,有冰底网鱼,冰上叉鱼,冰上钓鱼等等。 赫哲人的狩猎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人出外打围,谓之流猎;另一种是多人合伙外出打猎,谓之围猎。和打鱼不同,他们入山狩猎,一年约分四次,即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所猎获的野兽也各不相同,如春季可猎获火狐、獾子、黄鼠狼、狍子等兽,而冬季则可猎获熊、虎、豹等猛兽。 由于打鱼和狩猎是赫哲族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主要经济来源,于是,在常年的生产劳动和对大自然的斗争中,这一切就自然地无不具备渔猎的色彩,于是就产生了赫哲这个民族所独具的渔猎文化。 谈到渔猎文化,我们必须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一个大致的理解。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的再现。它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发展的继承性和历史的连续性。 赫哲族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一切生活和劳动的方式无不和渔猎有关,也就是说,一切无不带有渔猎的色彩。比如在物质生活方面,赫哲族的饮食以鱼肉为

赫哲族的资料

赫哲族: 民族概况: 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清代有人叫他们其中一部落为费雅喀,赫哲人在俄罗斯境外有几支,纳乃,乌尔奇族,奥罗克,乌德盖,也是赫哲人,有人提议成立纳乃语支。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木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一唱起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那优美舒展的“赫尼哪”调,总会让人想起生活在我国东北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民。 “赫哲”一词有“下游”或“东方”之意。赫哲人自称‘用日贝”、“那尼卧”、“那乃”,即本地人的意思,又称“赫真”(意为:“东方的人”)、“奇楞”(意为“住在江边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人口约4200多人,主要居住在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 赫哲族生活的地方,是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 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人们常用“棒打狍 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 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 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 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在 文化村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追根溯源 赫哲族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其主要聚居区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位60岁以上的老人,绝大部分人都已转用汉语 社会经济: 顺治元年(1644)清世祖入山海关前后,曾相继将赫哲族编户收贡,编旗披甲。直到19世纪初叶,从牡丹江至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村,所有赫哲族的22个氏族,都由清廷按其氏族与分布地区行使有效的管辖。在清代,赫哲族与内地及当地各民族的产品交换关系日益发展,赫哲族渔猎的工具也逐渐有所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渐趋分解,至清末已从原始社会末期跨入阶级社会。辛亥革命以后,三江平原开发的速度加快,赫哲族与汉族杂居,渔猎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与汉族及周围其他各族不可分割的联系。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对赫哲、鄂伦春等人数较少的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甚至公开推行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更加减少,抗日战争胜利以前,已濒于被灭绝的境地。渔猎经济为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夏捕鱼作粉,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17世纪末,由以物易物转向猎产品大量商品化。20世纪初,猎业衰退,渔业产品大量商品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赫哲族地区解放。当时幸存的赫哲族居民仅有300余人。在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发展政策积极帮助赫哲族发展生产,逐步改善生活,现有人口较1945年增加10倍多。 赫哲族人民原来几乎都是文盲,解放后,人民政府不仅积极扶助他们发展渔猎生产和民族贸易,现在,已有部分赫哲族人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还发展了乡镇企业。赫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且兴办小学、中学,培养各种专业人材,现在赫哲族中拥有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本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居于全国各民族先进行列,赫哲族地区各村,都设有卫生所、广播站,有的还设有文化站、俱乐部,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不断增加。从地方至中央各级党代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均有赫哲族代表,在赫哲族聚居地区的政府中,有赫哲族干部担任县长、乡长等职。赫哲族 在中国虽是人口最少的民族,但和各兄弟民族一样享有完全平等的民族权利。 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是一种口头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故事内容大多能说唱许多天,大部分是歌颂英雄与复仇事迹、民族的兴衰,以及 纯真的爱情等,唱词押韵合辙。说唱时,须按故事的基本内容和词句背诵,不能随意添加。在民间还流传着“说胡力”,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资料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资料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2、按照秦岭—淮河线、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把中国划分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限大致通过 秦岭和淮河,与一月(0)度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2、北方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南方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5、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东北、华北、关中平原) 、高原(黄土)为主。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6 、南方地区包括西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丘陵;湿润的 亚热带和热带 季风 气候。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富庶的“鱼米之乡” ,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7、 云南是中国少数名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云南旅游资源:丽江、大理、滇池、洱海、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泸沽湖畔的原始婚俗。8 、中国的热带作物: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等。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1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中国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少

数民族 有蒙古族、回族、 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气候干旱, 塔里木河 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2、西北矿产丰富:白云鄂博的稀土( 全球最大的稀土产地) 、金昌的镍、鄂尔多斯的能源矿产、克拉玛依 和南疆的石油、石嘴山的无烟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在全国都站重要地位。 4、青藏地区:①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积25%,人口不足1%) ;②主要河湖有: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发源 于此;③农作物主要有豌豆、小麦、油菜等, 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较低的地区,分布着河谷农业。;④主要牲畜有牦牛(高原之舟) 、藏绵羊、藏山羊;⑤主要少数名族:藏族,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布达拉宫是藏族人民礼佛圣地,也是拉萨市的标志。⑥交通以 拉萨为中心,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长的高原铁路,改写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⑦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盐、石油、天然气、石棉、铁、锰、铬、玉石资源丰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1 、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主要位于 中温带;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②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 ;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 隔海相望;2、地形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对赣南客家传统的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 姓名:曾慧 学号:200950107 现如今,当说起结婚这两字时,著着白婚纱美如天仙的新娘、帅气的新郎、神圣的教堂、庄严的神父等各种充满西方色彩的婚礼现场便立刻映入了很多年轻人的脑海中,当问之对于家乡传统的结婚习俗时,很多人的表情都是漠然或是摇头称不知,似乎很多传统的婚嫁风俗已经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当中变得陌生和无知了。所以,我觉得对于婚嫁风俗文化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需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份不可丢失的文化。 俗随时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虽然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但生活在乡镇的平民百姓,依旧还是保留了许多旧时的婚嫁风俗并沿用至今,尤其是赣南这片充满着浓郁的客家风土气息的土地,时常都能从老一辈的人那儿听闻关于婚嫁那些事儿,通过数天的走访家乡本地人,参加数次婚礼现场,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和询问家人,对于赣南地区的婚嫁风俗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总结。 现在,我将赣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按时间顺序分为婚前礼俗、婚事礼俗和婚后礼俗来叙述。 一、婚前礼俗 婚前礼俗,即是结婚之前的礼节风俗,换言之,通常是指从提亲到“暖轿晡”之前这段时间。一般包括行提亲,访家,行定,送节,报日之礼。 1、提亲 客家人口中的“看妹崽子”就是提亲,也就是说媒的意思。采访者告诉我们,为了表示明媒正娶,婚姻合理,当父母觉得儿女已到了适婚的年龄,便会托媒人去四处打听,物色门当户对的人家(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而通常是男方托媒(老人家说,若是女方托媒是会被笑话的,即所谓的“倒伐媒”)。因此,客家人的婚事是要由媒人来说合的。而媒人打听后,若发现有可配得对象时,媒人便会努力去游说女方家庭,如果女方家庭有意,便择日与男方见面。见面时,也有一些讲究,比如,见面时,男方是须给女方“见面礼”,而为了图吉利,金额的尾数通常是“九”,以表示长长久久之意。如果不同意,则婉辞谢绝,并退还“见面礼”。如果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帖(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则认为“合八字”,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帖送还女家)。这就是“看妹崽子”的全过程,也是赣南客家婚仪的开端。 2、访家 以前常常听说的“拉屋场”,今日终于知道原来就是访家的意思,也叫“睬嫁场”,是指“看妹崽子”之后,女方得到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察看男方的家庭、亲戚、邻里等情况。而访家时,男方则要置办酒宴款待女方家。待酒宴散后,男方发给每位客人一个红包,金额视亲疏不等。临走时,男方撑好女方不论晴雨均带的雨伞为其送行。惜别时,女方则收回雨伞并回赠“送伞包”,以示满意。尔后,男家则选吉日托媒人告知女家“行定”。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近现代以来,大量学者对客家文化与习俗进行了一系列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客家丧葬习俗则研究得较少,此文则尝试对客家丧葬习俗作一较全面的表述以增进世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客家人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丧葬礼仪则历来为客家人所重视,程序繁多,场面浩大,客家人往往在生前就准备了棺材,放置在土楼二楼空闲的房间里,或者架在廊道的屋梁上,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在客家山区,至今旧俗犹存;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汉族传统,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繁缛的葬俗首先来源于灵魂不死的观念,古人认为人活着是灵魂依附于肉体,而死后灵魂与肉体就分开,灵魂是能够独立于肉体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会对子孙后代产生护佑的作用,因此把灵魂当作神秘的对象加以信奉。 旧时人们对待死人在归天路上的种种复杂仪式都是以灵魂的虚拟存在为前提的,逝去的人似乎仍然是一个生命需要人们去关爱。客家人的喊惊习俗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小孩生病时就要由孩子的母亲及其他中老年妇女烧香烛喊惊,认为小孩生病是因为灵魂离开了孩子的肉体,及时叫回灵魂孩子就平安无事了,古人相信人的灵魂在生前与死后是一脉相承的,人生有现世与来世,由此推断世界也有阳界与阴界,

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人死了以后要进入另一个世界就是那个人们称作阴朝地府的地方。 客家人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多做善事能够荫子荫孙,今世不好死后也能得到好报,这便也是客家人重视丧葬礼仪的原因之一。客家人的丧葬方式多沿用古中原的传统,以土葬为主,多用棺葬,解放以后随着政府的倡导逐步实行火葬。 另亦有合葬、捡金、做生意、野葬等习俗。因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旧时客家人对墓穴向来特别重视,一如生人起房,叫“阴宅”,犹重风水,凡筑墓葬必请风水先生选日子、时辰、选墓地、看朝向等。 丧葬礼可以说是客家礼仪中最为繁琐复杂的一种,它的仪式较多,是其它许多礼仪所不及的。同时,这种礼仪也最庄严、隆重的。 客家人的丧葬习俗继承了汉文化传统的许多突出方面,如孝道、宗法制等,都在这种礼仪中体现出来。同时由于长期流迁以及与当地土著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客家的丧礼形成了自己民系独有的新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客家丧葬仪规上显得既温情脉脉,极富人情味,同时也有几分严苛和冷峻,客家丧葬习俗大致分以下几个步骤: 1、送终,客家传统习俗认为凡人年在六十虚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寿终,称之为“喜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白喜事”。对于

赫哲族图案艺术研究

赫哲族图案艺术研究 【内容摘要】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在赫哲族艺术文化发展中极具代表性,承载着一段文明和历史,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做出贡献。赫哲族图案艺术蕴含于民族文化之中,文章从图案艺术的分类和特点入手,分析图案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开发和应用赫哲族图案艺术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赫哲族图案研究历史价值民族特色 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这里有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且世世代代专以捕鱼为生的少数民族――赫哲族。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也是我国的六小民族之一,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的赫哲族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吸引着众多游客。 赫哲族其图案造型极为精美别致,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喜爱。但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赫哲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赫哲族文化艺术面临消失的严峻局面。赫哲族精美的图案艺术表明,赫哲族对美有着执著的追求,赫哲人民具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这种艺术天性表现在赫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生活用品,赫哲人充分利

用镶嵌工艺,赋予它美感。赫哲人不仅在鱼皮和鹿皮衣服上装饰精美图案,而且在桦皮做成的各种用具上也刻着优美图案。赫哲族的装饰图案所运用的材料也很丰富,如用鱼皮剪成各种图案,再用针线缝在物品上;有的用染色的兽皮或色布拼成各种几何图案;有的先在布上描绘,然后再用彩线绣成各种图案;有的用刀子把图案直接雕刻在桦皮或木制物品上;有的是用纸剪成各种动物及花卉等等。 赫哲族的修饰袍式,首先从图案质地上看是由鱼皮、布剪成各种花纹图样,然后将其用丝线绣到衣服上面。这种绣品的特点是立体感强,像浮雕一样厚重,纹路自然鲜明,花纹精巧细致。而且每组图案都有对称效果,这说明在剪鱼皮纹样时,是先将鱼皮对折剪好,然后再展开贴式缝到衣服、帽品及染好的布料上刺绣完成。其次,从造型上看,赫族人喜欢在衣裤的边缘缝用鱼皮剪成的云朵卷纹作为民族图案花边,其图案形象古朴典雅,极具民族特色。他们将云纹图形与鱼皮材料自然相接,突出展现了鱼皮的自然花纹和柔软细腻的特点,又经过了染色加工处理后,粘贴缝制成各种纹样作品。赫哲人常在衣裤边沿(衣襟、袖口、下摆处、裤脚)用花布镶边,有时补绣云纹或各种动植物图案,其图案大多为云卷、波浪、鹿、鱼等;妇女戴的绣花鱼皮帽,帽顶饰有兽尾;鱼皮五指染色手套也镶色边、绣花纹。赫哲族萨满神衣的基本图案多为龟、蛇、蛙、四足蛇等爬虫动物。再次,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摘要:开发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对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宣传和保护工作,让越来越多人了解赫哲族,为当地的发展做一点贡献。本文首先通过对赫哲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做了一些简单介绍,然后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最后又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较详尽的说明和介绍。 关键词:黑龙江;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序言 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这里有一支只有4000多人的、而且世世代代专以捕鱼为生少数民族——赫哲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的赫哲族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特色,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也是我国的六小民族之一,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吸引着众多游客。这支黑龙江省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存完好,历史上被称为“鱼皮部落”,捕鱼文化独具当地特色。① 赫哲族的民俗风情成为近年来三江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新亮点,其开发策略更符合当今旅游发展的新潮流——追求原生态,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现今人们出游的目的不再是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式的拍照留念,而是更加追求在旅行过程中知识的获取量、参与体验程度。希望能在游玩时给精神汲取营养,让旅行生活过的更有意义。赫哲族正符合游客的这一心理需求。特别是现在城市生活的进一步现代化和自动化,城里人在享受着高速现代化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自然的乐趣。所以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旅游以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修身养性,希望能更真实地体验到不同于现代都市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而三江平原地区的赫哲族多生活在偏远小镇,具有田园风光,空气清新,人们的旅游视野逐渐走向了广大的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 佳木斯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旅游也很丰富,这里的民族风情包括民族神话传说、服饰饮食习惯、建筑风格以及民间艺术等,都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亮点,真实的去感受它,远比去博物馆或纪念馆要有意义的多。而且,三江平原地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也极为可观,周围的湿地以及江河平原使得该地区环境优美,交通条件便利,火车、汽车、飞机以及水运都很便捷。地理位置更有可进性。 促进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继承,他们的民风民俗无疑成了现今旅游的热点,所以开发前景极为可观。 二、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赫哲”意为“下游”、“东方”,辽时的女真就是赫哲族的先民,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族文字,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大多数赫哲族人都会说汉语,世代以捕鱼为生,所以赫哲族的鱼文化是很有研究价值的。②早年的赫哲先民以吃生鱼肉,穿鱼皮衣,盖鱼皮被,点鱼油灯为主要习俗,交通工具只要是狗拉雪橇。 (一)赫哲族饮食文化 ①满大庆:《趣闻黑龙江》,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266页。 ②余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