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震分析方法研究

桥梁抗震分析方法研究
桥梁抗震分析方法研究

桥梁抗震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桥梁的抗震设计是各国土木工程师现在都非常重视的问题,进行抗震分析是抗震设计的前提。介绍了静力法、线弹性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Push-over法、虚拟激励法,并对这几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作了初步的分析。着重介绍了随机振动虚拟激励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最后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桥梁抗震;静力法;弹性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虚拟激励法

1 静力法

早期结构抗震计算采用的是静力理论,1900年日本大房森吉提出静力法的概念,它假设结构物各个部分与地震动具有相同的振动。此时,结构物上只作用着地面运动加速度乘以结构物质量所产生的惯性力。即忽略地面运动特性与结构的动力特性因素,简单地把结构在地震时的动力反应看作

是静止的地震惯性力(作为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分析。1915年,佐野提出震度法,即根据静力法的概念提出以结构的10%的重量作为水平地震荷载,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次年建立了最早的桥梁下部结构工程的抗震分析方法。从动力学的角度分析,把地震加速度看作是结构破坏的单一因素有极大的局限性,因为它忽略了结构的动力特性这一重要因素。只有当结构物的基本固有周期比地面卓越周期小很多时,结构物在地震振动时才可能几乎不产生变形而被当作刚体,静力法才能成立。由于其理论上的局限性,现在已较少使用,但因为它概念简单,计算公式简明扼要,在桥台和挡土结构等质量较大的刚性结构的抗震计算中仍常常用到。

2 弹性反应谱法

应用反应谱法进行抗震设计,最关心的是地震力的最大值。对于单质点体系最大地震力的计算式为:

P=m|δ¨g+y¨|max=kHβW

式中:KH——水平地震系数;

β——动力放大系数;

W——体系的总重量;

水平地震系数的取值根据抗震设防的烈度水准选用。对于一特定的地震波其加速度反应谱是不规则的,而且一个反应谱总相应于一定的体系阻尼比,实际上我们所使用的规范反应谱,是在输入大量的地震加速度记录后所绘制的很多反应谱曲线经过处理后得到的平均反应谱,平均反应谱在《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004-89)即是动力放大系数β。所以,结构的地震反应,是以卓越周期为主要成分的

地震波激励下的结构的强迫振动。由此即反映出具有不同特征周期的不同场地土对应的反应谱,《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004-89)根据场地土的分类分别规定了5%阻尼比的不同的反应谱曲线。对于多质点体系,其振动方程可用下式表

达:

[M]{δ¨}+[C]δ+[K]{δ}=-[M]{I}δ¨g (t)

式中:[M]——多质点体系的质量矩阵;

[C]——多质点体系的阻尼矩阵;

[K]——多质点体系的刚度矩阵。

上述振动方程一般通过转换到正则坐标和振型坐标用非耦合或正交振型反应叠加求解,将多质点体系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广义单质点体系,广义单质点体系的最大反应可由反应谱曲线查出。由于地震地面运动更容易激起最低振型而不是较高振型的反应,因此仅仅需要几个振型叠加就能得到近似的而又很好的桥梁地震反应情况,尤其对于大量的少自由度桥梁体系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广义单质点体系的最大反应不同时发生,因此需要将它们组合起来;同时每个振型对地震反应的贡献也是不同的,每个振型的参与情况可以通过振型参与系数得到,

如下式所示

Pi={φ}i[M]{I}{φ}i[M]{φ}i

振型组合方法是反应谱理论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影响桥梁地震反应预测精度的关键因素。目前各国抗震规范采用的组合方法主要是基于平稳随机振动理论的SRSS,CQC等一致激励振型组合方法。最普遍的SRSS法,对于频率分离较好的平面结构的抗震计算有良好的精度,为大多数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如我国现行部规JTJ004-89,美国的AASHTO 规范,欧洲的Eurocode8规范。该方法对于中小桥梁的地震反应计算有较高精度,但对于频率密集的空间结构由于忽略了各振型间的耦合影响,通常会过高或过低地估计结构的地震反应。CQC法是80年代初W ilson等人基于随机过程导出的比例阻尼线性多自由度体系振型组合规则。较好地考虑了密集频率时的振型相关性,克服了SRSS法的不足。

3 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可以进行有线弹性材料行为、非线性材料滞回特征、几何非线性效应的模型分析。但是,除了二维或三维空间坐标,必须考虑一个附加的时间坐标。

对桥梁模型进行地震时程分析,有三种可用的分析方法:①时域内的逐步积分,②时域内的标准振型时程的叠加;③频域反应的计算变换到时域内叠加。因为对于一个特定的地震地面运动,线弹性时程反应分析得到的设计信息总量很少,因此方法②和③在总体形式上因依赖于叠加原理而受到限制。进行时程分析可以得到数值上较为精确的分析结果,但是存在着在一些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因而本质仍然比较模糊。其他问题如:输入地震动;简化结构分析模型是否与实际相符;结构-基础-土相互作用问题;结构构件的非线性动力特性和屈服后的行为;数值积分的精度及稳定性等都有待于解决时程分析不仅计算量大,建立模型复杂,而且对分析结果的整理要求也很高,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输入的地面运动的情况。其主要缺点是计算结果过渡依赖于所选取的加速度时程曲线,离散性很大.为得到较可靠的计算结果常要计算许多时程样本,并加以统计评论,为此需要进行

大量的计算.实际上只对特别重要的大跨度结构才使用该法

4 Push-over法

Push-over分析方法是将地震荷载等效成侧向荷载,通过对结构施加单调递增水平荷载来进行分析的一种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它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进入塑性状态时的非线性性能。采用对结构施加呈一定分布的单调递增水平力的加载方式,用二维或伪三维力学模型代替原结构,按预先确定的水平荷载加载方式将结构“推”至一个给定的目标位移,来分析其进入非线性状态的反应,从而得到结构及构件的变形能力是否满足设计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尽管这一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基本可以满足工程要求。对于桥梁结构来说,Push-over分析方法通常将相邻伸缩缝之间的桥梁结构当做空间独立框架考虑,上部结构通常假定为刚性,分析的初始阶段是对单独的排架墩在所考虑的方向上(顺桥向或横桥向)进行独立的倒塌分析,以获得构件在单调递增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整个破坏过程和变形特征,从而发现桥梁结构的薄弱环节。Push-over方法作为一种非线性静力方法,其计算过程简便易于操作,结果可以以图形方式示出,能够计算结构从线弹性、屈服一直到极限倒塌状态的内力、变形、塑

性铰位臵及转角,找出结构的薄弱部位。

Push-over方法由于其近似假定的存在及对支承条件的考虑等因素,影响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上述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尽管Push-over方法还有待完善,但是它对抗震分析的作用不可低估。Push-over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给出构件的屈服顺序、承载的薄弱部位和可能发生的破坏形式等重要的信息,这些对抗震

分析来说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Push-over方法可作为基于可靠度和功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的工具。从长远来看,我国规范中势必引入基于功能的抗震设计要求,因此,工程上需要简便而又有一定精度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对于特定类型的结构,可以选择不同的设计方案,用Push-over方法得到结构失效时能抵抗的最大的水平荷载以及相应的内力和变形状态。这些结果可以方便地用于可靠度指标的计算中。Push-over方法以其方便、快捷、计算较准确、能反映抗震能力与需求的特点,在今后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5 虚拟激励法

随机振动是一门应用概率统计方法研究随机荷载作用下结构动力性态的技术学科.上世纪50年代末,由于航天工程

的推动,在工程振动的研究中引入了概率和数理统计理论,极大的推动了对随机振动的研究.随机振动描述了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在土木、机械、航空和航海等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机振动方法较充分地考虑了地震发生的统计特性,被广泛认为是一种较为先进合理的抗震分析工具.已被1995年颁布的欧洲桥梁规范采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的虚拟激励法作为一种新的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已对被认为很困难的多点非均匀随机激励问题给出精确高效的计算方法,在普通微机上已可快速而精确地计算有数千自由度、几十个地面支座的大跨度多点地震激励问题,达到了实用要求。

虚拟激励法的基本原理

虚拟激励法的基本原理可用图1的单源激励问题予以阐述.

Sxx(ω)为一个零值平稳随机激励x(t)的自功率谱密度;H(ω)为结构频率响应函数,则任意输出响应量y(t)也为平稳随机过程,其功率谱密度如图1(a)右端.当线性系统作用单位简谐激励eiωt时,相应的响应为Heiωt,如图

1(b).显然,当作用为简谐激励时~x= Sxxeiωt,其相应的响应必为~y= SyyHeiωt,如图1(c).将带“~”的量称为虚拟量.考虑简谐激励~x= Sxxeiωt作用于该线性系统,容易证明响应量~y和自谱密度函数Syy有如下关系式

~y*~y =|~y |2=|H |2Sxx(ω) =Syy(ω)(1)

同样,容易证明互谱密度函数Sxy、Syx同激励x和响应y之间有如下等式成立

~x*~y = Sxx(ω)e-iωtSxx(ω)Heiωt=Sxx(ω)H =Sxy(ω)(2)

~y*~x = Sxx(ω)H*e-iωtSxx(ω)eiωt=H*Sxx(ω)=Syx(ω)(3)

在上述虚拟简谐激励~x = Sxx(ω)eiωt作用下,考虑两个响应量~y1、~y2,其相应的频率响应函数分别为H1和H2,如图1(d),则有

~y1*~y2= Sxx(ω)H1*e-iωtSxx(ω)H2eiωt=H*1Sxx (ω)H2=Sy1y2(ω)

~y2*~y1= Sxx(ω)H2*e-iωtSxx(ω)H1eiωt=H*2Sxx (ω)H1=Sy2y1(ω)(4)

由式(2) ~(4)可以看出,通过引入虚拟激励~x= Sxxeiωt 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简谐振动分析计算结构随机响应的功率谱.以上通过对单源激励问题的说明对随机振动虚拟激励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参考文献

[1] 赵岩.桥梁抗震的线性/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3.

[2] Shi Z Y,Law S S. Structural Damage Localization from Modal Strain Energy Change[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1998,218(5):825-844.

桥梁抗震构造措施

桥梁抗震构造措施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桥梁抗震的构造要求有哪些 1.对简支梁,连续梁等梁式体系,必须设置阻止梁墩横桥向相对位移的构造,阻止梁的横向位移。 ??? 2.对悬臂梁和T型刚构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采取阻止上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出现横向相对位移的构造措施。 ??? 3.对活动支座,均应采取限制其位移、防止其歪斜的措施。 ??? 4.对简支梁应采取措施防止地震中落梁,如采用螺栓连接,钢夹板连接,以及将基础置于可液化层一定深度等措施。 ??? 5.对于桩式墩和柱式墩,桩(柱)与盖梁,承台联接处的配筋不应少于桩或柱身的最大配筋。 ??? 6.对于砖石混凝土墩台,应考虑提高墩台帽与墩台本身以及基础连接处,截面突变处的抗剪强度。 ??? 7.桥台胸墙应予加强。在胸墙与梁端部之间,宜填充缓冲材料,如沥青、油毛毡等。 ??? 8.砖石、混凝土墩台和拱圈的最低砂浆强度等级应按现行《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的要求提高一级使用。 ??? 9.不论为梁式桥、拱桥尽量避免在不稳定的河岸修建,并应合理布置桥孔,避免将墩台布设于在地震时可能滑动的岸坡上的突变处。 ??? 10.大跨径拱桥的主拱圈,宜采用抗扭刚度较大整体性较好的断面型式,如箱形拱,板拱等。当主拱圈采用组合断面时,应加强组合截面的连接 强度,对双曲拱桥应加强肋波间的连接。 ??? 11.大跨径拱桥不宜采用二铰和三铰拱。当小跨径拱桥采用二铰板拱时,应采取防止落拱构造措施。 ??? 12.砖石、混凝土腹拱的拱上建筑,除靠近墩台的腹拱采用三铰或二铰外,其余铰拱宜采用连续结构。 ??? 13.拱桥宜尽量减轻拱上建筑的重量。 ??? 14.刚性地基烈度为9度时,或非刚性地基烈度为7度时的单孔及连拱桥与端腹孔,均应采取防止落拱构造,包括加长拱座斜面,设置防落牛腿以 及将主拱钢筋伸入墩台帽内。 桥梁结构抗震措施 【提要:措施,抗震,结构,桥梁,】 桥梁结构抗震措施 为防止或减轻震害,提高结构抗震能力,对结构构造所作的改善和加强处理,通常称为抗震措施。各国的工程结构抗震规范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桥梁结构,这些措施可归纳为:①对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在构造上予以加强;②对结构各部加强整体联结;③对梁式桥,要在墩台上设置防止落梁的纵、横向挡块,以及上部结构之间的连接件;④加强桥梁支座的锚固;⑤加强墩台及基础结构的整体性,增强配筋,提高结构的延性;⑥对桥位处的不良土质应采取必要的

桥梁抗风与抗震

桥梁抗风与抗震 1.桥梁抗震 1.1桥梁的震害及破坏机理 调查与分析桥梁的震害及其破坏机理是建立正确的抗震设计方法,采取有效抗震措施的科学依据。 国内外学者对桥梁震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桥梁震害主要表现为: (1)上部结构的破坏:桥梁上部结构本身遭受震害而被毁坏的情形不多,一般都是由于桥梁结构的其他部位的毁坏而引起的。如落梁,一种是由于弹性设计理论采用毛截面刚度,这样就会低估横向地震作用和位移。导致活动节点处所设置的支座长度明显不足以及相邻梁体之间因横向距离不足而引起的相互冲击,造成落梁及相邻结构的撞击破坏;另外一种是由于地基土的作用造成大的地震位移,这种桥梁震害主要发生在建在软土或者可能液化的地基土上的桥梁上。软土通常会使结构的振动反应放大,使得落梁的可能性增加。 (2)支座连接部位的破坏:这中破坏比较常见,由于连接部位的破坏会引起力传递方式的变化,从而对结构其他部位的抗震产生影响,进一步加重震害。这种破坏是抗震设计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3)下部结构和基础的破坏:下部结构和基础的严重破坏是引起桥梁倒塌,并在震后难以修复使用的主要原因。除了地基毁坏的情况,桥梁墩台和基础的震害是由于受到较大的水平地震力,瞬时反复振动在相对薄弱的截面产生破坏而引起的,从大量震害实例来看,比较高柔的桥墩多为弯曲破坏,矮粗的桥墩多为剪切型破坏,介于两者之间的为混合型。地基破坏主要表现为砂土液化,地基失效,基础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破坏及由于其上承载力和稳定性不够,导致地面产生大变形,地层发生水平滑移,下沉,断裂。 (4)桥台沉陷,当地震加速度作用时,由于桥台填土与桥台是不完全固结的,桥台填土的纵向土压力增大,桥梁与桥台之间的冲撞会产生相当大的被动土压力,造成桥台有向桥跨方向移动的趋势。由于桥面的支撑作用,桥台将发生以桥台顶端为支点的竖向旋转,导致基础破坏。如果桥台基础在液化土上,又将引起桥台垂直沉陷,最终导致桥梁破坏。 以上所介绍桥梁的几种破坏形式是相互影响的,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的抗震措施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和类型往往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桥梁设计中尤其是不规则桥梁和大跨度桥梁,必须从整体分析桥梁的抗震性能。 1.2抗震分析理论

桥梁专业设计技术规定 第八章 桥梁震动及抗震

8 桥梁振动及抗震 8.1结构抗震体系 8.1.1结构应具有合理的地震作用传力途径和明确的计算简图。结构除了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以保证结构的延性性能。 8.1.2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应均匀分布,避免因质量和刚度突变而造成地震时结构各部分相对变形过大。对于质量和刚度变化较大的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加强。 8.1.3结构基础应建造在坚硬的地基上,尽可能避开活断层及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基。当结构必须建造在软土地基或可能液化的地基上时,应对地基进行处理。 8.1.4上部结构应尽量采取连续的形式。当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的支座允许上部结构平动时,必须保证支承面宽度并采取相应的限位措施,防止落梁的发生。 8.1.5确定墩柱的截面尺寸时应避免墩柱的轴压比(墩柱所承受的轴向压力与抗压极限承载力之比)过大,以保证墩柱截面的延性性能。 8.1.6对于多跨连续结构,各中墩柱的截面尺寸和高度应使各柱的纵桥向刚度和横桥向刚度基本相同。跨径相差较大时,应考虑上部结构质量对横桥向频率的影响。对于地面高差较大的地形,可通过下挖地面来调整墩柱的高度。 8.1.7对于大跨度桥梁,应结合桥位处的地质条件和地震动特性等具体情况,对各种结构体系进行分析研究,选择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体系。 8.2地震反应计算 8.2.1工程设计项目应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及各地方相应管理办法,要求业主对相应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

并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在桥梁建设中尽量避开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地震断层。活动性地震断层附近桥梁的地震反应计算要特别注意地面位移对结构的影响。按“条例”不需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一般性工程,应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xx)规定的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8.2.2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等级、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结构的自振特性等情况,按照规范用反应谱方法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对于大跨度桥梁,还应进行时程反应分析,并考虑地震动的空间不均匀性。 8.2.3对于地震作用的计算,应按公路桥梁相关规范执行,城市桥梁应根据道路等级和桥梁的重要性,按表8.1进行重要性系数修正。 表8.1 城市桥梁重要性修正系数Ci 考虑地震引起的位移,避免结构因位移过大而导致非强度破坏。 8.2.5对大跨度桥梁进行地震反应计算时,由于高阶振型的影响较大,必须计算足够多的振型。 8.2.6采用减震措施设计时,应结合具体桥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 8.3构件抗震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 8.3.1 应搜集桥位处地震基本烈度、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并根据地震基本烈度及桥梁重要性等级采取相应的

目前桥梁工程抗震的研究问题是当今热点问题

目前桥梁工程抗震的研究问题是当今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桥梁结构地震破坏的主要形式基础上,阐述了桥梁抗震设计原则,最后对于桥梁抗震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桥梁抗震概念设计、桥梁延性抗震设计、地震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的改变以及多阶段设计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 地震破坏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措施 引言 桥梁工程又是中的重中之重,桥梁工程抗震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正确地解决结构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合理的抗震设计,要求设计出来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上有最佳的组合,使结构能够地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本文主要探讨了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相关问题,为今后桥梁设计起到借鉴作用。桥梁是交通生命线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震区桥梁的破坏不仅直接阻碍了及时救灾行动,使得次生灾害加重,导致生命财产以及间接经济损失巨大,而且给灾后的恢复与重建带来困难。在近30年的国内外大地震中,桥梁破坏均十分严重,桥梁震害及其带来的次生灾害均给桥梁抗震设计以深刻的启示。在以往地震中城市高架桥或公路上梁桥的墩柱的屈曲、开裂、混凝土剥落、压溃、剪断、钢筋裸露断裂等震害,桥梁防震越来越受到各国工程师的重视。 地震形成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 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桥梁抗震计算书

工程编号:SZ2012-38 海口市海口湾灯塔酒店景观桥工程 桥梁抗震计算书 设计人: 校核人: 审核人: 海口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HAIKOU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2012年09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 - 1 -2地质状况 ........................................................................................................... - 1 -3技术标准 ........................................................................................................... - 2 -4计算资料 ........................................................................................................... - 2 -5作用效应组合 ................................................................................................... - 3 -6设防水准及性能目标 ....................................................................................... - 3 -7地震输入 ........................................................................................................... - 4 -8动力特性分析 ................................................................................................... - 5 - 8.1 动力分析模型 (5) 8.2 动力特性 (6) 9地震反应分析及结果 ....................................................................................... - 6 - 9.1 反应谱分析 (6) 9.1.1E1水准结构地震反应 ........................................................................................ - 6 - 9.1.2E2水准结构地震反应 ........................................................................................ - 7 -10地震响应验算................................................................................................ - 8 - 10.1 墩身延性验算 (10) 10.2 桩基延性验算 (10) 10.3 支座位移验算 (11) 11结论.............................................................................................................. - 11 - 12抗震构造措施.............................................................................................. - 11 - 12.1 墩柱构造措施 (12) 12.2 结点构造措施 (12)

桥梁抗震设计研究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桥梁抗震设计研究 文/杨建 【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用于桥梁抗震设计的主要设计方法,并通过对其各自理论根源的分析,详细介绍 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使用条件,为在今后的抗震设计中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桥梁抗震设计强度位移性能概率性 在吸取震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随着对地震产生的机理、地震动特性以及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特点、破坏机理、构件能力的研究及认识的深入发展,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当前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有基于强度,基于位移,基于能量、基于性能和概率性抗震分析方法。 1.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 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包括:静力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 静力法始创于意大利,发展于日本。1900年大森房吉提出了地震烈度表的概念,静力等效水平最大加速度amax作为地震烈度的绝对指标,提出结构物所受地震力F可写为如下形式: F=amaxW g =kw 式中W为结构物各部分重量,K为地面运动加速度峰值amax与重力加速度g的比值,称为地震系数。该法假设结构物各部分与地震动具有相同的振动规律。结构因地震力引起的惯性力等于地面运动加速度与结构总质量的乘积,以此惯性力作为静力施加于结构,进行结构线弹性静力分析。从动力学理论看,该法的缺陷在于,忽略了结构物本身的动力特性。只有当结构近似于刚体时,弹性静力法才能近似成立。 反应谱法则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又保持了原有静力理论的形式。该方法早在60年代就广泛为各国规范所采用,而且至今仍然是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地震作用计算的理论基础。 V0=Kβ(T)w 式中,β(T)为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之比,表示结构物加速度放大倍数。 基于弹性假设的反应谱是一种拟动力分析方法,能反应地震动强度和平均频谱特性,但是难以反应结构开裂后进人非弹性阶段的特性。 上世纪60年代计算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各类结构物在地震动作用下的线性、非线性反应全过程有较多了解。人们通过对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进行积分,当确定了地震时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曲线性Xg(T)时,可以求得地震过程中每一时刻的结构地震反应。动态时程分析法可以精确的考虑结构、土和深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震波相位差和不同地震波分量和多点输入等因素的影响,建立结构动力计算图式和相应的地震振动方程。 建立在计算机程序分析基础上的非线性时程分析法,是目前评价桥梁地震行为中相对而言最成熟、最完善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在现有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的应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的技术复杂,计算工作量大,结果处理繁杂,并且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输人的地震波,然而在同一地区不可能发生完全相同的两次地震。所以时程分析所选用的地震波实际上不能真正反映该地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作用情况,分析结果具有较大的偶然性。 2.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随着抗震研究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强度条件并不能恰当地 估计结构的抗震能力,这是由于结构在强烈地震中往往会进入弹塑 性阶段,这时结构的塑性变形消耗输入的地震能量,结构的自振周 期也会随塑性变形的发展而延长,从而改变地震反应的特性。结构 是否破坏将取决于塑性变形的大小或塑性消耗的能量,不是或不完 全是取决于结构的强度。历次大地震中结构特别是延性结构的破坏 实例以及地震反应分析的结果均证实了上述结论。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推倒分析法、能力谱法、基于位移 的设计方法以及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设计方法等。 建立在对目标位移或形成机构的思想上的塑性倒塌机构(推倒) 分析(即push-ove)方法,体现的是基于结构位移性能的抗震思想,因 此随着90年代以后基于结构位移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概念提出和广 泛接受,使得该方法得到重视和发展。 推倒分析法本质上是一种与反应谱相结合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它是按一定的水平荷载加载方式,对结构施加单调递增的水平 荷载,逐步将结构推至一个给定的目标位移来研究分析结构的非线 形性能,从而判断结构及构件的变形、受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它基 于以下两个基本假定:(1)结构的反应与该结构的等效单自由体系 反应相关,这表明结构的反应仅由结构的第一振型控制。(2)在整个 地震反应过程中,结构的形状向量保持不变。严格的说,这两个假定 是不完全准确的,但是研究表明,这些假定能够很好的预测多自由 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并且这些地震反应确实是由第一振型控制的。其优点突出体现在: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相比较,它考虑了结构的 弹塑性特性;与时程分析法相比较,其输人数据简单,工作量较小。 在推倒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介于结构弹塑性动力分 析和弹性动力分析之间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法—— —能力谱法,属于 简化弹塑性评估方法(也有人把它归为推倒分析方法中的一部分)。该法把加速度—— —位移格式的结构能力谱与代表地震需求的反应谱 相比较,可以非常直观地评估结构的地震性能。能力谱与需求谱的 交点,表示地震需求;能力谱的末点表示结构的极限能力。如果结构 的能力谱穿过需求谱,即表示该结构可以抵抗与需求谱相应大小的 地震作用。 Freeman在1975年提出能力谱的概念,并在1993年将能力谱方 法中的需求谱表示为加速度—— —位移格式(ADRS),美国国家防震减 灾纲要(NEHRP)推荐该方法为评价和设计结构安全性的方法。与以 力为基础和以位移为基础的两种抗震设计方法相比,能力谱方法的 特点是将能力和需求用位移—— —加速度关系图给出,表征结构性能 的4个基本参数(强度,位移,延性,弹性刚度)分别由加速度Sa,位 移Sd,延性系数u和弹性周期T表示,能力需求图能清晰地表示出 结构的抗震能力与其地震响应的关系,概念明确,能力谱方法与非 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相比,计算工作量大为减少,却能提供结构 在给定地震下的弹塑性反应,且可作为一种简化分析工具应用于抗 震设计。 工程建设与管理 237 --

桥梁抗震复习题

复习题 1.地震动的三要素? 答:地震动强度(振幅、峰值),频谱特性,强震持续时间。 2. 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基本地震烈度和E1地震E2地震是什么关系? 答:基本地震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一个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即《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的烈度。 3.地震按照成因、震源的深浅、震中距的远近等的分类;一些有关地震的术语含义。 答:按照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诱发地震 按照震源的深浅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按照震中距的远近可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 4. 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各种波的速度对比? 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 纵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 纵波的周期较短,振幅较小,波速较快,在地壳内的速度一般为200-1400m/s。 横波:在传播过程中,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 横波的周期较长,振幅较大,波速较慢,在地壳内的速度一般为100-800m/s。 面波 瑞利波:传播时,质点在与地面垂直的平面内沿波前进方向做椭圆反时针方向运动。 振幅大,在地表以竖向运动为主。 乐浦波:传播时,类似蛇形运动,质点在地平面内做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运动。

5. 地震动、地震波的概念。 地震动:也称地面运动,是指由震源释放出来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层的震动。 地震波:当震源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聚的变形能突然释放,引起剧烈的振动,振动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种波 就称为地震波。 6.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区别与关联,地震震级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之间 的关系。 地震震级: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用Ml表示),定义为: 在离震中100Km处用伍德-安德生式标准地震仪所记录到的最大水平 动位移(以微米计)的常用对数值,即 Ml=lgA 地震烈度:用来衡量地震破坏作用大小的一个指标。 联系与区别:对于一次地震而言,震级只有一个,烈度则随着地点的变化而有若干个。一般来说,震中的烈度最高,离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 越低。 关系:Ml=1.5+0.58I0(震中烈度) 7.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 答:包括震源、传播介质与途径、局部场地条件这三类。 8.地震烈度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区分的? 答:按地震烈度表的标准进行区分 主要依据是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地貌变化特征、地震时人的感觉、家具器物的反 应等。 9.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有哪些现象? 答:地裂缝、滑坡、砂土液化软土震陷。

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相关问题探讨

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相关问题探讨 发表时间:2010-03-10T14:33:12.56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2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江俊波 [导读] 桥梁工程又是交通网络中的重中之重,桥梁工程抗震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江俊波(路桥华东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目前桥梁工程抗震的研究问题是当今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桥梁结构地震破坏的主要形式基础上,阐述了桥梁抗震设计原则,最后对于桥梁抗震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桥梁抗震概念设计、桥梁延性抗震设计、地震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的改变以及多阶段设计方法等内容。 关键词:桥梁工程抗震破坏抗震设计 0 引言 桥梁工程又是交通网络中的重中之重,桥梁工程抗震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正确地解决结构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合理的抗震设计,要求设计出来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上有最佳的组合,使结构能够经济地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本文主要探讨了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相关问题,为今后桥梁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1 桥梁结构地震破坏的主要形式 根据桥梁过去的地震破坏情况,除了如液化、断层等凼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以外,混凝上桥梁最常见的破坏形式有以下四种[1]: 1.1 弯曲破坏。结构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由于过大的变形导致混凝土保护层脱落、钢筋压屈和内部混凝土压碎、崩裂,结构失去承载能力。整个过程可以用以下四个阶段来描述:①当弯矩达到开裂强度时,截面出现水平弯曲裂缝;②随着裂缝的发展和荷载强度的提高,受拉侧的纵筋达到屈服强度;③随着变形量的增大,混凝土保护层脱落、塑性铰范围扩大;④钢筋压屈(或拉断)和内部混凝土压碎、崩裂。 1.2 剪切破坏(弯剪破坏)。在水平地震倚戟作用下,当结构受到的剪切力超过截而剪切强度时发生剪切破坏,整个破坏过程可以用以下四个阶段来描述:①截血弯矩达到开裂强度时,截面出现水平弯曲裂缝;②随着裂缝的发展和荷载强度的提高,柱内出现斜方向的剪切裂缝;③局部剪切裂缝增大,箍筋屈服导致剪切裂缝进一步增长;④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1.3 落梁破坏。当梁体的水平位移超过梁端支撑长度时发生落梁破坏。落梁破坏是由于梁与桥墩(台)的相对位移过大,支座丧失约束能力后引起的一种破坏形式。发生在桥墩之间地震相对位移过大、梁的支撑长度不够、支座破坏、梁间地震碰撞等情况。 1.4 支座损伤。上部结构的地震惯性力通过支座传到下部结构,当传递荷载超过支座设计强度时支座发生损伤、破坏。支座损伤也是引起落梁破坏的主要原因。对于下部结构而言,支座损伤可以避免上部结构的地震荷载传到桥墩,避免桥梁发生破坏。 2 桥梁抗震设计原则 合理的抗震设计,要求设计出来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上有最佳的组合,使结构能够经济的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要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设计工程师深入了解对结构地震反应有重要影响的基本因素,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按规范的规定执行[2]。以下为抗震设计应尽可能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基于历次的桥梁震害教训和当前公认的理论认识。 ①场地选择。除了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尽可能选择比较安全的厂址之外,还要考虑一个地区内的场地选择。选择的原则是:避免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选择坚硬场地。②体系的整体性和规则性。桥梁的整体性要好,上部结构应尽可能是连续的。较好的整体性可防止结构构件及非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被震散掉落,同时它也是结构发挥空间作用的基本条件。无论是在平面还是在立面上,结构的布置都要力求使几何尺寸、质量和刚度均匀、对称、规整,避免突然变化。③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桥梁结构的地震破坏源于地震动引起的结构振动,因此抗震设计要力图使从地基传入结构的振动能量为最小,并使结构具有适当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以防止不能容忍的破坏。在不增加重量、不改变刚度的前提下,提高总体强度和延性是两个有效的抗震途径。刚度的选择有助于控制结构变形;强度与延性则是决定结构抗震能力的两个重要参数。由于地震动可造成结构和构件周期反复变形,使其刚度与强度逐渐退化,因此,只重视强度而忽视延性绝对不是良好的抗震设计。④能力设计原则。能力设计思想强调强度安全度差异,即在不同构件(延性构件和能力保护构件-不适宜发生非弹性变形的构件统称为能力保护构件)和不同破坏模式(延性破坏和脆性破坏模式)之间确立不同的强度安全度。通过强度安全度差异,确保结构在大地震下以延性形式反应,不发生脆性的破坏模式。在我国以前的建筑抗震设计中,普遍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思想。⑤多道抗震防线。应尽量使桥梁成为具有多道抵抗地震侧向力的体系,则在强地震动过程中,一道防线破坏后尚有第二道防线可以支撑结构,避免倒塌。因此,超静定结构优于同种类型的静定结构。但相对于建筑结构,桥梁在这方面可利用的余地通常并不大。 3 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相关问题 3.1 桥梁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正确地解决结构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合理抗震设计,要求设计出来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上有最佳的组合,使结构能够经济地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应当指出,强调概念设计重要,并非不重视数值计算,而是为了给抗震计算创造出有利条件,使计算分析结果更能反映地震时结构反应的实际情况。桥梁抗震概念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选择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主要根据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进行。对于采用延性抗震概念设计的桥梁,还包括延性类型选择和塑性耗能机制选择。 3.2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目前延性抗震验算所采用的破坏准则主要有:强度破坏准则、变形破坏准则、能量破坏准则、基于低周疲劳特征的破坏准则以及用最大变形和滞回耗能来表达的双重指标破坏准则等。Housner在对悬臂式单质点系统的非线性地震反应进行分析后,将其破坏机理总结为:在形成完全的塑性反应之前,出现某种程度的塑性应变,由此而消耗的能量自然的构成结构等效粘滞阻尼的一部分;当完全进入塑性变形后,产生塑性漂移,并在单方向发展直到倒塌发生。他认为塑性反应阶段,保证结构不破坏的条件是让其保有足够的耗能能力。 3.3 地震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的改变随着人们对地震动和结构动力特性理解的加深,目前已经发展了多种抗震设计理论和地震响应的分析设计方法。从地震动的振幅、频谱和持时三要素来看,抗震设计的静力理论只考虑了高频振动振幅的最大值;反应谱理论虽考虑了振幅和频谱,但持时则始终未能得到明确的反映;动力理论不但考虑了地震动的持时,而且还考虑了地震动中反应谱不能概括的其他特性。

桥梁抗震构造措施

桥梁抗震的构造要求有哪些? 1.对简支梁,连续梁等梁式体系,必须设置阻止梁墩横桥向相对位移的构造,阻止梁的横向位移。 2.对悬臂梁和T型刚构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采取阻止上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出现横向相对位移的构造措施。 3.对活动支座,均应采取限制其位移、防止其歪斜的措施。 4.对简支梁应采取措施防止地震中落梁,如采用螺栓连接,钢夹板连接,以及将基础置于可液化层一定深度等措施。 5.对于桩式墩和柱式墩,桩(柱)与盖梁,承台联接处的配筋不应少于桩或柱身的最大配筋。 6.对于砖石混凝土墩台,应考虑提高墩台帽与墩台本身以及基础连接处,截面突变处的抗剪强度。 7.桥台胸墙应予加强。在胸墙与梁端部之间,宜填充缓冲材料,如沥青、油毛毡等。 8.砖石、混凝土墩台和拱圈的最低砂浆强度等级应按现行《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的要求提高一级使用。 9.不论为梁式桥、拱桥尽量避免在不稳定的河岸修建,并应合理布置桥孔,避免将墩台布设于在地震时可能滑动的岸坡上的突变处。 10.大跨径拱桥的主拱圈,宜采用抗扭刚度较大整体性较好的断面型式,如箱形拱,板拱等。当主拱圈采用组合断面时,应加强组合截面的连接强度,对双曲拱桥应加强肋波间的连接。 11.大跨径拱桥不宜采用二铰和三铰拱。当小跨径拱桥采用二铰板拱时,应采取防止落拱构造措施。 12.砖石、混凝土腹拱的拱上建筑,除靠近墩台的腹拱采用三铰或二铰外,其余铰拱宜采用连续结构。 13.拱桥宜尽量减轻拱上建筑的重量。 14.刚性地基烈度为9度时,或非刚性地基烈度为7度时的单孔及连拱桥与端腹孔,均应采取防止落拱构造,包括加长拱座斜面,设置防落牛腿以及将主拱钢筋伸入墩台帽内。 桥梁结构抗震措施 【提要:措施,抗震,结构,桥梁,】 桥梁结构抗震措施 为防止或减轻震害,提高结构抗震能力,对结构构造所作的改善和加强处理,通常称为抗震措施。各国的工程结构抗震规范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桥梁结构,这些措施可归纳为:①对结构抗震的薄弱环节在构造上予以加强;②对结构各部加强整体联结;③对梁式桥,要在墩台上设置防止落梁的纵、横向挡块,以及上部结构之间的连接件;④加强桥梁支座的锚固;⑤加强墩台及基础结构的整体性,增强配筋,提高结构的延性;⑥对桥位处的不良土质应采取必要的土层加固措施;⑦须特别重视施工质量,如施工接缝处的强度保证等;⑧在重要的大桥上,必要时需采用减震消能装置,如橡胶垫块,特制的消能支座等。

桥梁抗震论文

桥梁抗震的研究进展 摘要:路线是一种线状工程构造物,所经过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破坏。其中地震对公路工程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常常造成严重的交通中断。国内外的地震灾害表明,交通网络在整个社会生命线抗震防灾系统中越来越重要。震区桥梁的损坏坍塌,不仅阻碍当时的救援工作,而且影响灾后的救援工作。所以对桥梁抗震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桥梁抗震;历史;现状;展望;减震;动力响应分析;设计理论 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强震不断,汶川等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地震使交通系统严重毁坏,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断直接影响着救灾工作的进行,扩大了次生灾害损失,使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近30 多年来,地震灾害的沉痛教训不断地警示着世人,使人们对桥梁的抗震研究工作逐渐受到重视,桥梁抗震理论及技术水平日渐提高。简要叙述了桥梁抗震研究中概念、分析方法、设计方法、抗震设计规范、减震加固技术的历史概况和现状,并展望了今后桥梁抗震研究的发展趋势。 1 桥梁抗震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尽管在1926 年,就有了第一部涉及桥梁抗震设计条款的规范——《关于公路桥梁细则草案》 [1],与建筑结构的抗震研究相比,桥梁抗震研究相对滞后,但是在近30 多年来,每次惨痛的地震灾害发生后,桥梁抗震理论和技术水平都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906 年4 月18 日San Francisco 发生7.9 级地震,这次地震是美国加州历史上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对于地震工程来讲也是最有意义的地震之一,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有桥梁震害记录的地震,但是,这次地震并未引起人们对桥梁抗震的关注。1971 年2 月9 日美国发生San Fernando 地震,震源深度12.8km,仅6.7 级就显示出生命线工程破坏的严重后果,由于桥梁抗震能力不足,地震造成5 座桥梁塌落,42 座桥梁损坏。在地震发生之前,美国一直套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这次地震对美国桥梁抗震设计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十年后,也就是1981 年美国联邦公路局出版了《桥梁抗震设计指南》,经过不断的应用与修改,于1992 年纳入了美国《公路桥梁标准规范》,也就是常说的AASHTO 规范。在1971 年San Fernando 地震后,提出了生命线工程的概念,延性抗震设计也开始被各国重视[2]。美国Loma Prieta地震发生在1989年10月17日,太平洋夏令时间17 时04 分,震级为M7.0,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6.5km。地震中高速公路880 号线双层的Cypress 高架桥在地震中倒塌,SanFrancisco-Okaland 海湾大桥发生落梁,震后用于修复桥梁的费用估计约为20 亿美元。美国学者Bertero 在总结这次地震后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抗震设计理论的一次重大变革。1994 年1 月17 日,当地时间凌晨 4 时31 分,美国加州发生Northridge 地震,震级为M6.7,震源深度为16km。这次地震是美国有史以来造成经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地震造成Los Angeles 市高速公路上多座桥梁严重破坏,交通运输网络被切断,也再一次警示人们交通网络中断的危害性。 1923 年9 月1 日在日本发生8.2 级的关东地震,震源深度10km。由于地震强度大,震源浅,再加上当时东京都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因素,地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次地震也使人们意识到桥梁抗震安全的重要性。关东地震的第二年,日本建立了最早的桥梁下部结构工程的抗震方法,1926 年日本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与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有关的

桥梁抗震体系

桥梁抗震体系 内容摘要:在桥梁设计中,现行的通常做法是仅对桥粱进行简单抗震设防,桥粱结构设计工程师应努力掌握更多的结构抗震知识,提高抗震设防意识。本文分析了桥梁的震害特征和原因,阐述了桥梁抗震设计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抗震设计;桥梁;地基与基础 一.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今年5月份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令人触目惊心的损失,作为结构设计工程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尽可能得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合理提高结构物的抗震能力。尽量减少地震带来的灾害。 二.桥梁的震害及特征 对国内外震害的调查表明,在过去的地震中,有许多桥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主要震害有以下几点。 1.桥台震害 桥台的震害主要表现为桥台与路基一起向河心滑移,导致桩柱式桥台的桩柱倾斜、折断和开裂:霞力式桥台胸墙开裂,台体移动、下沉和转动;桥头引道沉降,翼墙损坏、开裂,施工缝错工、开裂以及因与主梁相撞而损坏。桥台的滑移与倾斜会进一步使主梁受压破坏,甚至使主梁坍毁。 2.桥墩震害 桥墩震害主要表现为桥墩沉降、倾斜、移位,墩身开裂、剪断,受压缘混凝土崩溃。钢筋裸露屈曲,桥墩与基础连接处开裂、折断等。 3.支座震害 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由于支座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抗震的要求,构造上连接与支挡等构造措施不足,或由于某些支座型式和材料上的缺陷等因素,导致了支座发生过大的位移和变形,从而造成如支座锚同螺栓拔出、剪断、活动支座脱落及支座本身构造上的破坏等.并由此导致结构力f专递形式的变化,进而对结构的其他部位产生不利的影响。 4.梁的震害

桥梁最严重的震害现象是主梁坠落。落梁主要是由于桥台、桥墩倾斜、倒塌,支座破坏.梁体碰撞,相邻墩间发生过大相对位移等引起的。 5.地基与基础震害 地基与基础的严重破坏是导致桥梁倒塌。并在震后难以修复使用的蕈要原因。地基破坏主要是指因砂土液化、不均匀沉降及稳定性不够等因数导致的地层水平滑移、下沉、断裂。基础的破坏与地基的破坏紧密相关,地基破坏一般都会导致基础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移位、倾斜、下沉、折断和屈曲失稳。 6.另外桥梁结构的震害还表现在:结构构。造及连接不当所造成的破坏、桥台台后填土位移过大造成的桥台沉降或斜度过大而造成墩台承受过大的扭矩引起的破坏。 三.桥梁的震害原因 国内外学者对桥梁震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现在桥梁的破坏大多沿顺桥向和横桥向发生,而顺桥向震害尤其严重,分析其破坏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位移造成的粱式桥梁上部活动节点处因盖梁宽度设置不足导致落梁或粱体相互碰撞引起的破坏。而对拱式结构则主要表现在拱上建筑和腹拱的破坏,拱圈在拱顶、拱脚产生的破损裂缝,甚至整个隆起变形。 2.地震位移的影响,进而放大了结构的振动反应,使落梁的可能性增大。当采用排架桩基础时,则使桩基的承载力降低,从而造成与地震反应无关的过大的竖向和横向位移,而简支粱桥对此尤为明显。另外,由于地基软弱,地震时当部分地基液化失效后引起了结构物的整体倾斜.下沉等严重变形,进而导致结构物的破坏,震害较重。 3.支座破坏,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由于支座设计没有克分考虑抗震要求。构造上连接与支挡等构造措施不足,或由于某些支座型式和材料上的缺陷等因素,导致了支座发生过大的位移和变形,从而造成如支座锚同螺栓拔出、剪断、活动支座脱落及支座本身构造上的破坏等,并由此导致结构力的传递形式的变化,进而对结构的其他部位产生不利的影响。 4.软弱的下部结构破坏。即由于桥梁下部结构不足以抵抗其自身的惯性力和支座传递的主梁的地震力,导致结构下部的开裂、变形和失效,甚至倾覆,并

市政桥梁抗震设计问题研究 潘常建

市政桥梁抗震设计问题研究潘常建 发表时间:2017-12-06T11:38:06.6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作者:潘常建 [导读] 摘要:对于市政桥梁而言,地震是其结构最有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十分容易引发桥梁结构的破坏,最终导致桥梁倒塌,而桥梁一旦倒塌,不仅仅会导致其自身的功能丧失,而且还有可能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 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122 摘要:对于市政桥梁而言,地震是其结构最有可能遭遇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十分容易引发桥梁结构的破坏,最终导致桥梁倒塌,而桥梁一旦倒塌,不仅仅会导致其自身的功能丧失,而且还有可能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但是在进行桥梁设计的过程中,抗震设计往往也是一个难点,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必须要结合桥梁工程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桥梁的抗震性能能够最佳,最大限度地保证桥梁在地震来临时结构不发生破坏,所以对于市政桥梁抗震设计问题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桥梁设计;抗震设计;地震 1市政桥梁的震害讨论 桥梁震害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建立正确的抗震设计方法、采取有效抗震措施:桥梁不同位置受到的震害不尽相同:(1)上部震害。桥梁上部结构的震害主要是上部结构自身的震害、上部结构位移导致的震害、上部结构碰撞导致的震害。其中上部结构自身的震害比较少见,最经常发生的是上部结构位移产生的震害,这些位移包括横向位移、纵向位移和扭转位移,都会给桥梁自身带来巨大的危害;(2)支座震害。桥梁支座震害主要是支座本身的破坏、支座的锚固栓脱出、支座倾斜脱落等等;(3)桥墩震害。桥墩在受到震害之后常常会发生桥墩沉降、桥墩自身结构受到破坏,桥墩自身发生严重的倾斜。如果桥墩是比较刚性,可能会发生剪切破坏;如果桥墩是柔性,常常会发生弯曲破坏,损坏点大都位于桥墩的顶部和底部;(4)地基震害。通常情况下,地震会严重破坏市政桥梁的地基,主要表现是地基移位、地基发生倾斜和地基沉降。目前我国公路系统中的中小型跨径桥在地震后经常会发生支座的损坏和滑动现象,这会影响桥梁的整体传力,破坏桥梁的应力结构。桥梁的下部结构虽然受地震的影响较小,但是仍然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我国的科研人员在四川汶川地震之后对当地的市政桥梁状况做了一个充分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型跨径桥梁的主要震害是主梁移位、支座损坏和挡块损害。产生这些危害的原因是我国在进行中小型跨径桥工程的支座主要是板式橡胶支座,而且没有在支座施工时进行锚固作业,这就导致发生地震之后很容易发生滑动现象。 2市政桥梁抗震设计要点 2.1市政桥梁抗震设计原则 要更好地进行市政桥梁抗震设计,首先必须要把握市政桥梁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再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桥梁设计。而从抗震的角度出发,要想保证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首先桥梁结构必须要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其次,桥梁结构还必须要有合理的刚度以及承载力分布,只有刚度和承载力的分布合理,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因为局部削弱或者是突变使得桥梁存在薄弱部位;最后,桥梁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承载力、变形能力以及耗能能力。只有严格按照这几个要求来进行桥梁抗震设计,才能够更好地保证桥梁的抗震性能。 而按照以上几点要求,抗震性能良好的桥梁结构从几何线形上来看,桥梁必须要是直的,必须要保证各个墩的高度相差不大,因为对于弯桥以及斜桥而言,在地震发生时,其反应往往更加的复杂,如果各个桥墩的高度相差太大,就会使得桥墩的刚度发生变化,而在抗侧力桥墩中刚度较大的桥墩往往就会最先发生破坏。在结构布局方面,桥梁应该尽量保持小跨径,因为小跨径更加有利于降低桥墩所承受的轴压,使得桥梁的延性能够更好。此外,弹性支座应该布置在多个桥墩之上,这样在地震发生时,就能够有效地将地震力分散到更多的桥墩之上。同时,各个桥墩的刚度和强度在各个方向上都应该保持一致。最后就是基础的选择,市政桥梁的基础应该尽可能地建造在坚硬的场地之上,这样更加有利于桥梁基础的稳定。 2.2桥梁减隔震技术 减隔震技术是桥梁设计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抗震设计手段,而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原理就是将破坏桥梁结构的地面运动与结构分离开,这既是隔震的本质同时也是隔震的目的,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常常采用的方式包括将结构周期延长和降低地震对结构的破坏力,如果采用延长结构周期的方式,就会使得结构位移有所增加,此时设计的难度往往就会有所提升,而且如果结构较为柔软,即使是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在受到荷载作用时结构也会发生有害震动,为了使得结构的有害振动得以有效地降低,同时将结构的变形也降到最低,可以采取增加结构阻尼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进而使得地震的结构反应能够得到有效地降低。 减隔震技术可以被分为地基隔震方法和基础隔震,其中地基隔震方法又可以被分为绝缘和屏蔽两种,绝缘所指的是对于地基自身的输入波加以降低,而降低的方法主要包括采用高刚性基础、软弱地基以及利用地基逸散衰减的方法,而屏蔽则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屏蔽板,或者是在建筑物周围挖深沟,都可以有效地进行屏蔽。基础隔震指的是通过在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来达到隔震目的的一种方法,基础隔震主要可以分为能量吸收、周期延长以及绝缘等方式,所谓的能量吸收指的是通过隔震装置的安装来对于地震所产生的能量加以吸收,从而有效地避免桥梁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出现较大的变形,而周期延长法则是指的通过对于特定装置的利用来使得整体结构体系的周期得以加长,从而起到隔震的作用。 并不是所有的市政桥梁都适合减隔震技术来进行抗震设计,也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合采用减隔震技术,在运用减隔震技术时,如果场地较为软弱或者是在延长了桥梁结构的周期之后,桥梁结构十分容易出现共振的情况,此时就不适合采用隔震技术。因此在对于减隔震技术加以应用之前,必须要对于桥梁进行判断。 2.3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桥梁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进行桥梁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该方法对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目标性能进行了明确,其先定义了一组合适的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性能水平就是指的一种有限的破坏状态,其涉及到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因素,比如说“一般不损坏、不需修复可继续使用和不致倒塌”等都属于性能水平。其次,该方法还定义了一组参照的地震风险和相应的设计水平,美国从功能和破坏程度两个方面对于桥梁结构在两级设计地震水平下的性能准则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再次,此方法还确定了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目标性能,所谓的目标性能就是指的在一定超越概率的地震发生时,结构期望的最大破坏程度,在《市政桥梁抗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