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

知识要点梳理:

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

二、文体:议论文

三、阅读理解:

⒈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舍生取义。

⒉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⒊本文结构:①、正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②、反面论述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⒋一段分层:①、从比喻入手入手引出中心论点。②、进一步以生虽为所欲,但不为苟得,死虽为所恶但患有所不辟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③、以"如"字发端,反面提出假设继续论证自己的论点。④、以"行人"、"乞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⒌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是比喻论证。

⒍"不为苟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

⒎"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恶有甚于死者。

⒏"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义与不义。

⒐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⒑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⒒"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所欲的""所恶的"是"有甚于生者义"和"有甚于死者不义"。

⒓"是心"指的是什么?"所欲"的"义"与"所不欲"的"不义"。

⒔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⒕第四段的结构作用?承上启下。承接人皆有是心。导出失其本心。

⒖第二段分两层:①、"万钟"与"一箪食,一豆羹"相照应说明什么:不辨礼仪接受万钟没有好处,只有不是。得到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以及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以"义"换取这些东西就是见利忘义。②、继续与前文的舍生取义相照应,用排比句,以"向"与"今"比较指出不能为了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穷人的感激的目的而忘义,明确提出了不这样做就是丧失了本心。

⒗第一段是正面论证,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第二段是反面论证,论述了见利忘义是丧失本心。

⒘一、二段论证的目的说明义比生命重要人应保持本心。

⒙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

⒚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例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例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⒛对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怎样评价?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中心观点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配套习题:

一.《鱼我所欲也》选自,作者是。本文以和作喻,巧妙地回答了“人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作者认为人人都有所欲,但所欲不可能都得到满足,就要有所取舍,当与发生矛盾时,就应。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得兼( ) 苟得( ) 恶( ) 患( )

辟 ( ) 由是( ) 勿丧( ) 行道之人( )

蹴 ( ) 不屑( ) 万钟( ) 辩( )

何加( ) 奉 ( ) 得我与( )

乡 ( )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 (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 ) 本心(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何不用也?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 呼尔而与之

4.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 乡为身死而不受

四. 阅读理解:

1. 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可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2. 本文开头运用什么修辞和什么手法来引出中心论点?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最后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欲”“所恶”各指哪些事情?

6.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8.第二段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9.作者赞什么样的人?斥责什么样的人?告诫人们什么?

10.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一.《孟子·告子上》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

二.同时得到苟且偷生厌恶祸患(灾难)通“避”,躲避按照这种方法不丢掉过路的饥民用脚践踏固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的俸禄通“辨”,辨别(有)什么好处侍奉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通“向”,从前介词,为了动词,接受这种停止(放弃)天性(天良)

三.翻译:

1.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

4.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四.阅读理解:

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2. 比喻类比

3.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 追求正义、弃恶扬善、甚至可以放弃生命

5.正义的事业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

6.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但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7.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8.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9.赞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10. 比喻论证: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能掌,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时“舍生而取义”

举例(事实)论证:乞人不受“蹴尔”之食,路人不受“呼之”之食论证舍生取义是人所共有的本性。

对比论证:鱼和熊掌、生和死、“向”和“今”对比,突出舍什么、取什么。

中考真题:

(2011北京市)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008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

..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

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共4分)

18.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2011·四川省广安市)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

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译文: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今谓人曰()(3)何故()

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1.【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4分)

32.【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答案】29.患:祸患,灾难是:这、这样谓:对……说故:缘故、原因

评分说明:每空1分,共4分

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评分说明: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每小题2分,共4分

31.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评分说明:每空1分

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

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万钟于我何加焉()⑵景公致廪丘()

⑶孔子辞不受()⑷今说景公()

11.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

A.日出而林霏开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黑质而白章D.君将哀而生之乎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分)

⑵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2分)

⑶其不知丘也亦甚矣。(2分)

13. 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0.(4分)⑴(有)什么益处。⑵给、赠给。⑶推辞,拒绝。⑷游说,说服11.(3分)B

12.(6分)⑴(2分)先前(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接受了(万钟俸禄)。⑵(2分)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⑶(2分)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13.(3分)可以(1分),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故患有所不避也避:(2)天祥泫然出涕涕: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4分)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答案:1、(2分)(1)通“避”,躲避。(1分)(2)眼泪。(1分)

2、(4分)(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2分)(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2分)

3、(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分)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2分)

4、(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5、(4分)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2分)

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到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文天祥坚持不拜.弘范就以宾客之礼接见了他,并与其共入厓山,并要求文天祥作书与张世杰,令其投降.文天祥说:"我不能报效祖国,反而教我让人背叛自己的国家,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文天祥不得已,把自己过零丁洋时所做的诗文给了他,诗末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看了后,就不再提及此事.后来厓山被攻破,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来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经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而不能救,作为人臣即使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过,怎能苟且偷生,另事他主呢?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①故患有所不避也患避

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4 分)

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 分)

1答案:①祸患,灾难通“避”,躲避②赏赐傲视2.答案:①不仅贤人有之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3.答案:舍身取义廉洁自律4.答案示例:①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从曾参的话来看,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气节操守的。”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⑦。(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②值:遇到。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④败:毁坏,舍弃。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⑥止:停留。⑦全:保全。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不忍委之(4)遂班军而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2分)

4.[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的思想。(2分)

1.(1)苟且(注: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2)祸患,灾难(3)丢下,抛弃(4)于是,就每词1分。2.(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2)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3.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确即可。4.舍生取义

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恰逢胡国的人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快要死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败坏道义而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会做的事吗?”

胡国的侵略军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命来代替朋友的生命。”胡贼互相讨论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了一个讲道义的国家。”于是就把军队撤回去,整个城都得到了保全。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注]①辩,有的版本作“辨”。②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③彘:zhì,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之: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止:

2.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

4.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1.①给,给予②同“德”,动词,感激恩德③到,去,往④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共4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2.①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共2分,其中“则”和“加”没有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②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教他欺骗啊。(共2分,其中“子”和“欺”译错的,每个扣1分)3.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共4分,写出人名得1分,写出其事迹,且能体现“舍生取义”得1分)

4.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3分,意对即可)

译文: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麽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如果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 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

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竞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鱼我所欲也》《吕氏春秋》中考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10分)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 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同“驱”。⑥: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分辨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虚夸 C.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 D.动必缘义缘:遵循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17.语段(一)中,“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语段(一)中的乞人和语段(二)中的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别人的赐予,请结合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来。(3分) 答案: 15、B 16、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17、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鱼我所欲也_中考试题及答案

2008—2012年《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汇编 (2012绵阳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 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C D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洗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选段,完成1416题(8分)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于我何加焉而山不加增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复前行,欲穷其林 C.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译文: 16.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2分)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认真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思想家、教育家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gēng) 蹴(cù)苟得(gǒu)不屑(xiè)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乡为生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⑷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占有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使,假如 ⑶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⑷贤者能勿丧耳 贤遗失、丢掉 ⑸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突难 ⑹呼尔而与之 助词 ⑺蹴尔而与之。 用脚践踏 ⑻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代的一种量器 ⑼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偷生

部编本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分类整理及课内外对比阅读汇总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恩德)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原先、从前) 【一词多义】 (1)与:A.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B. 呼尔而与之(给)(2)于:A.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B.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3)得:A.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恩德)(4)为:A.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为了)B. 今为宫室之美为(wéi)之(做)(5)恶:A. 所恶(wù)有甚于死者(厌恶)B. 娇儿恶(è)卧踏里裂(不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苟:A.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B. 苟富贵,无相忘(如果,倘使)(《陈涉世家》)(7)而: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的连词,却)B.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的连词,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的总称) (2)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 (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用处;今义:加上,增加) 【重要词语】 (1)蹴尔而与之(践踏)(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 (3)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4)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通“避”,躲避) (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凭借,通过)(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就具有的思想,廉耻之心) 【重要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本是我需要的,可我需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完整版)《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鱼我所欲也》 一、基础知识 1、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四书”:。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乡为生死而不受。⑵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⑷故患有所不辟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二者不可得兼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此之谓失其本心⑷贤者能勿丧耳 ⑸故患有所不辟也⑹呼尔而与之 ⑺蹴尔而与之⑻万钟于我何加焉 ⑼故不为苟得也⑽是亦不可以已乎 ⑾乞人不屑也⑿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⒀妻妾之奉⒁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 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⑷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和()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因得遍观群书。 9、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A、故不为苟得也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二、理解课文 1、填空: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⑶“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一)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一)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 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一亦然所欲廿.二义一亦然所欲廿..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老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生,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 ..也 (2)是以 ..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B 即与之.化矣 C 久而.不闻其臭 D 亦.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春冬之.时妇拍而.呜之亦.与之化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①,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③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予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 (节选自《说苑·卷四》) [注释]①衣敝衣以耕:穿着破旧衣服耕田。前一个“衣”,动词,穿衣;后一个“衣”,名词,衣服。②致邑:给一座城,邑,封地。③修:整治。④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骄,傲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5.结合现实生活,给【甲】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四)(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中考真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2009——2011) (一)2011北京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3、非独贤者有是心是:这个,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宁愿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为了(第二个)为:接受 5、之:呼尔而与之(代词,他)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 6、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7、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二)09年安徽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17.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鱼我所欲也》中考对比阅读训练精选7篇(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对比阅读训练精选7篇(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则凡可以辟.患者辟:_____________ ②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_____________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独:_____________ ④是贵.义于其身也贵: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断子之.手足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汝知之.乎投诸渤海之.尾 3.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论证了 的观点。(3分) 5.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1-13题。(共8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可以辟患者生于忧患患难与共 B. 所识穷乏者得我优劣得所自得其乐 C. 行道之人弗受行阵和睦一目十行 D. 蹴尔而与之藏书之家求之不得 12. 翻译文中三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翻译: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理解:这是作者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只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理解:孟子认为人人都有重义之心,人人不应丧失这种重义之心。 【丙】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翻译: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可以保全生命,得不到就要饿死。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一碗饭、一碗汤虽关乎生死,而下文行道之人和乞丐都拒绝接受,可见面临生死的考验,人人都会不失本心。 1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阎进、谭嗣同“舍生取义”的表现各是什么。(3分) 【链接材料一】 阎进,隶宣武。建炎①初,遣使通问,进从行。既至云中府,金人拘留使者散处之,进亡②去。追还,留守高庆裔问:“何为亡?”进曰:“思大宋尔。”又问:“郎主③待汝有恩,汝亡何故?”进曰:“锦衣玉食亦不恋也。”庆裔义而释之。凡三亡乃见杀。临刑,进谓行刑者:“吾南向受刃,南则我皇帝行在④也。”行刑者曳其臂令面北,进踊身直起,盘旋数四,卒南乡⑤就死。 ——《宋史?忠义四》【链接材料二】 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君⑥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⑦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 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 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 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 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 。(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③蹴(▲)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小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 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2 分) 答案 【小题 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 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 分,每小题 1 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 1】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2 分, 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 1】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2 分,意思对即 给分) 解析【小题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 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 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题(含答案) (2004·新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舍:②患:③蹴:④已: 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得之则生B.蹴尔而与之C.呼尔而与之D.行道之人弗受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子。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译文: 4.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赞扬了的人;批评了的人。 看法:。 (2004·青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此文选自《初中语文第六册》)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__)(辟:____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以梁国而吓我邪?(节选自《<庄子>故事两则》)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欲代子相() (3)故不为苟得也() (4)于是鸱得腐鼠()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3分)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小题3】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2分)【小题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也体现了这种追求。(2分) 【小题5】《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思想主张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思想主张的不同点。你赞同哪种思想主张?简谈你的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同“避”,逃避做国相苟且在这时(2分) 【小题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3分) 【小题1】志向高洁;功名利禄(2分) 【小题1】舍生取义(2分) 【小题1】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 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 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给满分。 解析【小题1】解释词语注意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注意字字落实,连词成句的原则。注意关键字:子:对人的敬称,你。欲:想要。以:用。(3分)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摘自近十年中考题),含答案

晏子谏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偱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篇谏上》 翻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腿下白色的皮毛缝制的皮衣,坐在朝堂一侧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于是命人发放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案:9.何加:有什么好处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 公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

《鱼我所欲也》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一、常识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是学派的代表人物。本文选《》,该书 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二、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 )勿丧( )( )苟得( )所恶( )不屑( )不为苟得( )为宫室之美( ) 三、找出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通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通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通 四、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得二者不可得兼( ) 则弗得则死 ( ) 得之则生 ( ) 则凡可以得生者 (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万钟则不辩礼义 ( ) 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 于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为为宫室之美为之( ) 呼尔而与之(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何不为也( ) 五、解释句中加点的

(1)二者不可得兼(2)故不为苟得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4)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译 (1)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鱼,所欲熊掌,亦我所欲 (比喻论证) (论点) 生、义不可兼1、正面阐述人们能够“舍生取义”的道理 得,舍生取义2、反面指出不贪生、不避死之心,人皆有之 3、举例说明不舍礼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 4、不辩礼义而受万钟,谓之失其本心 运用对比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 文段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1)——(3)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中考

《鱼,我所欲也》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辟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的高贵品质。 4.结合现实生活,给【甲】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5.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二)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 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蹴尔而与之蹴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 ③公孙仪相鲁而嗜鱼嗜④其弟子谏曰其 2.翻译句子-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答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鱼我所欲也 一.基础知识1.本文出自,作者,时期鲁国人,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四 书”:。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苟.得()不屑.()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⑴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⑵如使 ..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⑶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 ⑷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__⑸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⑹呼.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 ⑺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⑻万钟于我何加.______________ ⑼故不为苟得 ..也 _________________ ⑽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⑾乞人不屑.也________________ ⑿万钟 ..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 ⒀乡为生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⒁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⒃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多义词: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 ⑵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种于我何加焉() ⑶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⑷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5.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也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C、乡为身死而不受D、呼尔而与之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和()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因得遍观群书。 7.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A、故不为苟得也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课文 1.填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⑶“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