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_协同治理_思想探析

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_协同治理_思想探析
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_协同治理_思想探析

2010年第9期N o.9,2010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 OCI AL SCIENCES

2010年9月

S ep.,2010

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

协同治理思想探析

! 刘华安

内容提要 在黄宗羲的时代虽还没有协同治理这个概念,但国家治理需要统治者分工协同的观念古已有之。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君臣协同治理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批判和否定 三代以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具备正当性的理论依据;同时,黄宗羲还从这个基本观念出发,构想了他认为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而将原来只是着眼于巩固君主统治的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 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新民本主义。黄宗羲的国家治理社会协同的思想对启蒙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质上是出于维护和改良君主政治的需要,还不能说是近代民主意义上的国家政治思想。

关键词 黄宗羲 君主政治 协同治理

作者刘华安,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宁波 315012)

黄宗羲作为明清之际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杰出的学术成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反思中国封建社会何以会 天崩地解的原因时,他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政治见解和理论学说,特别是在君主治理理论上彻底否定了 君天下的传统专制政治思想,提出了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观念,并以这个思想为出发点,设计了一套君主政治的治理制度,将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主义的阶段。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能实现从传统民本主义向新民本主义转型升级,是以君臣协同治理观念作为批判和改革君主政治模式突破口的。他正是以其社会协同治理的政论新见,来深刻揭露 三代以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正当性,并从朝政、取士、法律、教育、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构想其认为合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了新民本主义的理论学说。本文就君主制下黄宗羲的君主政治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对进一步研讨黄宗羲政治思想能有拾遗补缺的作用。

从当代社会政治学说的意义上说,所谓协同治理,首先是决策权不应为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所霸占,而应当属于所有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其次是协同治理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利益和由此产生的冲突得到调和,并产生合作,最终建构集体决策的合法性;再次是协同治理的实现,既要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又要求治理主体权力边界的清晰。协同治理作为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当代社会民主政治的产物,社会协同治理是当代民主制度的基本诉求。

显然,在黄宗羲以前及其所处时代的人们政治观念中,是不可能产生上述意义上的 协同治理思想的,在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中也没有提出

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过具有上述涵义的 协同治理概念。但人类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表明,当代被人们所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往往是通过借助前人相关思想成果才得以树立和推广开来的。例如在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政治思想,正是通过汲取民本主义的思想资源而被人们所广泛认同的;当代社会的协同治理观念也同样如此,中国古代文化中 举贤任能的思想观念,就是我们今天宣扬和推进协同治理的民主政治体制需要借助的思想资源。尤其是在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民本思想中,具有更多的接近现代 协同治理理念的思想元素。

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人们所想往的理想社会,而 举贤任能则是实现这个理想社会的基本治理指标。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思想家都将任用贤才看做是治理国家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他们认识到,治国活动头绪繁多,这不是君主等个别人可以独力承担的,因此必须有大量的各级官吏来辅佐君主,贯彻管治的宗旨,推行管治的原则,实施管治的措施,落实管治的方法,贤臣能士是使安邦治国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如先秦时期的孟子说: 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高度重视臣子辅佐君主进行国家管理的作用,主张应由贤能者来担任各级官吏: 不用贤则亡#。汉代的董仲舒强调 举贤任能乃 天意之所在: 天积众精以自刚,圣人积众贤以自强??是以建治之术,贵得贤而同心。%。宋代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程颐、程颢等人也认为治国必须有大臣辅佐君主来具体运作,人才有无或优劣是治国成败得失的重要因素, 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 帝王之道也,以择任贤俊为本,得人而后与之同治天下?。所以,他们强调 人君为政在于得人(。

上述先秦以来思想家关于 举贤任能的论述,对于君主统治如何实现 君臣共治的问题,确立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君臣合作,强调了君主一个人治理不了天下,必须善于汲取群臣的不同意见才能治理天下;二是要以择贤为本,强调了君主需要择任贤俊,必须是能为君主提供合适的决策意见的臣子才是君主需要的辅助伙伴;三是做到君臣同心,强调了君臣需要 同心,就是说君与臣必须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有效治理天下。古人这种 举贤任能、君臣共治天下的说法,似有与 协同治理相似的思想因素,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封建专制的最高政治信条,因此这种 举贤任能、君臣共治体制,要遵循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是君主专权的原则,虽然参与决策的不只是君主一人,但最终决策权只能是属于君主一人的;第二是天下为君的原则,虽然君臣们共同维系的利益不只为君主一人,但这种利益的真正主体只能是君主一人的;第三,正因为如此,在这种 君臣共治的政治体制中,君臣之间必然恪守主仆关系的原则。黄宗羲对于这种 家天下的君主制深恶痛绝,认为它是涂毒百姓的最大祸根:君主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这样的君主理所当然地被人们 视之如冠仇,名之为独夫,是 天下之大害者+。因此,他以推崇 三代之治为说项,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自己的 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政治论,或者说新民本主义的政治理论。

黄宗羲的新君主政治论同样以 举贤任能、君臣共治为主旨,但他的君主政治观与其前人有了根本的变革:首先,对君主职责作出了新定位,认为君主应当 明乎为君之职分??以天下万民为事, 以千百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君主要为天下之忧乐尽责,而并不是只为了一己之乐,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天下才能治平。其次,对什么是天下利害之所系提出了新标准,认为君主不能 把天下之利尽归于自己,而应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使 天下受其利, 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 ,只有这样,官民矛盾才能得以缓和,帝皇 血肉之崩溃、朝廷兴亡之变更才能避免。再次,对于君臣关系确定了新准则,认为君臣与父子不能相提并论,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 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由于君与臣都为公利而设,因此为臣的职责 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他还强调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十分形象比喻说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 前者唱耶,后者唱许 #。因此,君与臣在治理天下中的职责本质上

刘华安: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 协同治理思想探析

并无根本区别,君臣之间其实就是师友关系。由此可见,在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原则之下,黄宗羲的 君臣共治天下的论说,具有接近民主范畴的 协同治理的思想内容,或者说具有更切实地启蒙民主政治的思想内容。正因为如此,梁启超说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一部怪书, 从今日青年眼光看去,虽象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

梁启超认为,,明夷待访录?表达了黄宗羲的政治理想。十七世纪中叶的黄宗羲之所以能生产出这一 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是以他紧紧立足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来改造传统的心性哲学为前提的。从万历到崇祯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显现出中国封建社会 波颓风靡、 病革临绝,趋于没落的一派衰败景象。经济上,明初农、士、商、工 各安其生和后来的 厚商而利农的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关系中出现了新的因素。在经济富庶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发达的商品流通,具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纷纷出现,商户也开始用其货币进行商业上的扩大再生产, 缙绅大夫多一货殖为急现象普遍,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黄宗羲目睹这一社会变迁,并从人性角度反思了明末清初的政权问题。他敏锐意识到,在心性的自闭系统内讨论心性于国与天下无补。只有将宋明理学的道德形上转换为 百姓日用之学,把道德价值论变为功利价值论,恢复到人性的 私上来,将哲学还原到人的生存这一根本现实,才是这一大变动社会的理论构建的使命。在此基础上,黄宗羲提出了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的人性论。人类本性是自私自利的,这使得社会难以为续。因为没有人把各自分散的个体联合起来去应对群体共同的利益和弊害,这反过来对个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满足造成侵害,从而使得联结个体以组成政治社会、并专门从事公共事务的君主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要。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 公利和 公害就显示人结成社会的必要。必须有超越人类自私自利本性者,为天下兴利释害。这样的人就自然被人们拥戴被推为领袖,即 君。君必须以大公无私的本心为体,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用,体用一源,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理想人格之要求。在此基础上,黄宗羲进一步超越了 大公无私的本心之体和 为万民兴利除害

之用,提出了 明乎为君之职分,提出君主职能的表现形式就是 三代之法,君主的职能在于放弃私人之业,专门从事公共事务,使得个体自足自立。 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 公利是实现 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的保障,这是黄宗羲君主制下的社会 协同治理主张的思想基础所在。

为了兴 公利释 公害,政治社会必须进行必要的分工,而社会分工要求着社会要协同治理。在君主制前提下,黄宗羲社会 协同治理思想内涵丰富。

分治以达君臣协同治理。传统民本思想中,对于君臣关系,孔子重视对待,孟子强调须以义合,墨子、荀子、商君和韩非子都认为君臣是上下服从的关系。黄宗羲由新民本的原则看待二者关系。指出: 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 &君不爱民不成其为君,臣不爱民不成其为臣,君和臣都是为 万民之忧乐而设立,目的是 释害兴利,所以君臣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就平等来说,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 ?,大家因民而设,所以 实同;君臣各有司职,所有 名异。就合作来说,君臣如 共曳木之人 (),共同为民兴利释害。天下之大,亦决非君主一人能够治理,所以要实行治理分权,将君主手中之权分与臣工百职,是以治天下之责任任命之,借以协助军望管理天下以致天下治平。

臣是君的代理与分工,来协同治理天下(国家)的,君臣是同事而非主仆。因此,臣应追求天下普遍的利益和百姓的根本利益,而非人君一己、一姓的私利,这也决定了臣君关系,不是从属的人格依附关系,臣非君奴,这就 强调了以万民为基础的臣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 。臣的职责是协助君主治理国家,黄宗羲认为,若大臣一味顺应人君而忘记自己为天下的根本总之,就是助长人君的 私天下。

黄宗羲指出,臣不是人君的 仆妾和 宫奴,君臣之间应是 君之师友也。 (。他触及了封建专制的根:忠孝混同,对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

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子关系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认为君臣关系是一种基于国家公共事务而建立的后天的合作关系,君臣关系是暂时的,与父子关系 固不可变者完全不同,臣如果不从事公共事务,那么与君就不存在这种关系。黄宗羲将君臣关系从家庭伦理所推崇的 父慈子孝的传统观念中剥离了出来,有力驳斥了 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之陋见,打破了 君为臣纲对君的无限崇仰和对臣单方面的约束。黄宗羲指出君臣关系应该是一种诚信、和谐共存的关系。他在解小畜卦九五爻辞 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时说: 小畜之君??必有亲信之大臣与使相孚,彼此之诚意两像维系而不可解,有孚挛如大象也。君以臣为邻,,书?臣哉,邻哉,邻哉,臣哉是也。 (!

置相以促参与协同治理。在上述君臣关系下,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度,希望以宰相之职辅助不贤的君或限制无限的君权,并提出君主政治的工夫效率。

明朝太祖朱元璋取消了相制,黄宗羲认为这是一大弊端: 有明之而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意识到在他所处的时代实现 禅让的可能性极小,因此设计出了一套综 禅让制和 世袭制优越性于一体的宰相制。并规范了宰相之职权。 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黄宗羲设计的宰相制包括了 合议制和 政事堂制两项内容。 合议制意味着以宰相为主的行政官员每天与君主在便殿共同议政,对政事作出最后决策,后由君主或宰相批红交付六部执行。 合议制则是一种君主与官员之间有效联结的决策性机制。

宰相制的设立,让宰相参与国家治理,扩大了相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朝纲独揽的弊病。顾炎武在,日知录0守令?一文中说: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黄宗羲这样的制度设计或许与近世之虚君制、责任内阁制有所暗合。

设方镇以利 央 地协同治理。在中央和地方协同治理的关系角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真知卓见。王夫之提出 分兵民而专其治,散列藩而制其用的分治主张 (%,顾炎武提出 寓封建于郡县中和县令世袭的主张 (&。黄宗羲主张参行郡县和方镇两种体制。他认为 自三代以后,乱天下者无如夷狄矣,夷狄频繁入侵 则是废封建之罪也 (?。

黄宗羲驳斥了封建制使天子大权旁落的观点,主张恢复封建制来抗击。他进而解释三代能抗御夷狄的原由: 则封建不封建之故也。 ?)进而分析了封建与郡县的利弊, 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巳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 他主张在北方辽东、蓟州、宣府、榆林、宁夏、固原、延绥等地设立方镇。他设计的方,是在边境地区实行的一种混合 郡县和 封建因素的制度,具有财政、人事、税收等诸多方面的自主权, 一方之财自供一方, 一方之兵自供一方,而中央则保留对负责人的任免权。这对于地方的治理,对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和减轻中央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可以形成一定限度的政治互动。这也是中央和地方协同治理国家的重要表征。

学校议政共筑协同治理。黄宗羲肯定并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积极参政议政的优秀传统,批评明朝的学校教育沦落为追权逐贵的工具,同时又突破了历史上士人阶层参政议政拘泥于 君臣之义的局限,极力主张使学校议政制度化为决定国是、对皇权和行政权力具有监督制约作用的民意组织和权力机构。他指出: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学校,而後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学校。 ?从而,黄宗羲进一步提出了他的系统改革设计:改地方学官由国家委派为公议推举、改寺庵堂为书院或小学、建立君臣定期亲临太学听谏制度、建立地方官员定期接受舆论监督制度、建立学校荐举人才制度。

学校议政的设想,触及了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的又一根主线:公议与独裁、人才与官僚的矛盾。黄宗羲的学校不但能培育上至朝廷下达乡野的宽容精神,而且具有议事、监察和用人之权,成

刘华安: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 协同治理思想探析

为一个可以抗君权、代表民意、协同治理的机构。有学者指出, 这样的1学校2已经不是一般的学校了,而是具有近代代议制性质的议会雏形。 ?!

取士育协同治理之基。人才是协同治理之源。黄宗羲批评科举取士制度有两大弊端:一是培养选拔了很多庸才, 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 ??。二是埋没了许多人才,劣币驱逐良币,庸才多了人才就少。因此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提出科举考试 复墨义古法,使学子既记诵经说,又 申之以己意 ?#,通经致用,以扫空疏浮薄之学风。他批评明代 取士也严,用士也宽的制度,主张恢复宽于取、严于用的政策,认为 宽于取则无枉才,严于用则少幸进。 严于取,则豪杰之老死丘壑者多矣;宽于用,此在位者多不得其人也。 ??他对于取士改革的主张大致有三点:一是广开取士门路,扩大考试内容,以延揽天下人才,使科举之法与荐举之法、太学之法、任子之法、郡县佐之法、辟召之法、任用绝学者之法、上书之法等并行;二是实行分场筛选,革除八股取士只取头场时文为主的陋习,变革考试内容,注重策论以 观其通今致用;三是择名儒以塞请托之路,堵死科场徇私舞弊及科场内外贿赂请托的道路,以选拔德才兼备的实学人才。 宽于取的思想降低了知识分子参与协调治理的门槛, 严于用的思想使得士在其位更好地谋其政,提高协同治理水平。黄宗羲 罢科举、 兴实学的启蒙思想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来源和近代实学教育的先声。

黄宗羲从 主人和 客人的关系上来论述君民关系,从而构成了他社会协同治理思想的基础,前所未有地凸显了民在传统治理结构中的重要性,是对中国历史上儒家民本思想的超越与升华。

传统民本主义是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作为出发点,来探究为君之道和治民之术的。君主是一切的中心所在,民只作为政治统治稳定的工具而存在,民只作为一种人君实现家天下统治的手段和工具而存在,民只相对于君才有意义,君是绝对的而民只有相对意义。传统民本主义的权力主体是君而不是民。而黄宗羲社会协同治理思想中的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学校议政等观念中,虽直接沿袭了传统民本思想,但在结构和内涵上实现了升华和超越:结构上,传统民本思想一方面强调民为邦本,另一方面不断巩固君主权威,托民命与圣主,形成了 民本/尊君模式,而黄宗羲建立在社会协同治理思想上的新民本思想则形成了 民本/限君 民本/罪君模式。内涵上,黄宗羲将社会协同治理的判断标准落脚在 万民之忧乐,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所主张的君王一姓之兴亡。不仅表现在为万民谋福利是为君为臣的根本目标,更表现在万民之忧乐是治乱与否的唯一标准。

黄宗羲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近代政治思潮中得以延续并在西方的影响下产生了变化。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仁人志士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西方,开始关注西方的近代民主思想和制度。黄宗羲建立在社会协同治理思想上的新民本主义因 外形

颇似西方民主学说的部分内容,成为了理解西方民主的重要媒介,,明夷待访录?一度成为引入西学的桥梁。郑观应,盛世危言?中许多篇目都用了,明夷待访录?篇目的原题,并且在继承了黄宗羲关于君臣协治、君民协治的基础上,同时借鉴西方经验提出了恢复 古乡亭之职、设 乡官、设立议院等构想。戊戍变法期的维新派更是将新民本思想作为西方近代民主的同义词,成为了他们追求民主的思想源泉。梁启超将黄宗羲推崇为 中国之卢梭(,扪虱谈虎录0黄梨洲?),说(,明夷待访录?) 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 ?%。谭嗣同和梁启超在黄宗羲关于 学校的思想上进一步提出了 学会思想。 ?&康有为更是慨叹 梨洲大发,明夷待访录?,本朝一人而已。梨洲为本朝之宗 ??,并用黄宗羲的 君主职能说

和西方的选举观念对君民思想进行了重构,强调君主是由民众选聘而来、为民众公共事物服务。革命派也对建立在社会协同治理思想上的黄宗羲新民本主义保持了浓厚兴趣并将其视为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章太炎将君主立宪思想嫁接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上,指出: 余姚者,立宪政体之师。观,明夷待访录?所持重人民、轻君主,固无可非议也。 +)而孙中山所创立的 三民主义

思想 有因袭吾国固有思想,这种思想就包括黄宗羲的新民本主义思想。

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黄宗羲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具有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精神内涵,但受社会发展的局限,也由于黄宗羲启蒙思想从传统民本思想生发而来,与近代西方民主相比,不可避免地显示出它的限度。首先,黄宗羲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并不反对君主制本身,并不否定君王存在的合理性,是君主制下的社会协同思想。,原君?中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一句, 向使二字说明 无君是个假设而已,黄宗羲所要 无的 君是 后世之君而非 古人之君,并非 君本身。黄宗羲将政治理想寄托在具备特定属性的圣君身上,试图通过 原君寻找一种理想的君主原型。即黄宗羲谴责背离了民本的自私的暴君专制,而又急切呼吁立足于民本的大公无私的圣人专制。其次,虽然黄宗羲关注民的主体地位,承认民众自私自利的合理性,但这些主张仅仅停留在 民利上,而没有上升至 民权之高度。新民本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来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权利,只是把原来集中在皇帝手中的权力扩大到官/富民这一层面,而没有继续扩大到一般百姓。民依然是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处于社会底层的 小人。 + 最为重要的是,黄宗羲社会协同治理思想是从如何建立一个 天下为公的纯粹道德理想主义出发而推导出来的,而非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中穷究出的规律,更非建立一系列合乎民主要求国家制度之理论。

黄宗羲君主政治下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锋芒之所指,在君主集权制度,而非信仰体系,其所依凭仍在儒学原理之发明。事实上,明清之际黄宗羲君主政治下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的生发是当时中国思想家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下,不自觉地顺应这一潮流而产生的思想结晶,是在非预期中结束传统民本思想开辟新民本思想新时代的,启蒙意义上的民主并非他的本意。因此,黄宗羲君主政治下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只能在价值追求意义上给予肯定,而不能从本体意义上给予肯定。

注释:

?,孟子0腾文公上?。

#,孟子0告子下?。

%,春秋繁露0立元神?。

&,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上仁宗皇帝书?。

?(,河南程氏经说?卷二,书解?。

),诗经0小雅0北山?。

?+. # %,明夷待访录0原君?。

! ? & ? () (,明夷待访录0原臣?。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2页。

( ,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沟口雄三著: ,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版,第238页。

(!,周易象辞?卷五,,同人?。

(? (#,明夷待访录0置相?。

(?,亭林文集?卷九,守令?。

(%王夫之:,黄书宰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1,鄂县论?。

(?,明夷待访录0封建?。

?),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19页。

? ,明夷待访录0方镇?。

?,明夷待访录0学校?。

?!朱晓鹏:,论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民主启蒙性质?,中国实学研究会编,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宁波出版社2007年版,235页。

?? ?#,明夷待访录0取士上?。

??,明夷待访录0取士下?。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壮飞楼治事十篇通情?,,谭嗣同全集?,第438。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1898年),,梁启超全集?(第1册),第178~179页。

??康有为:,万木草堂讲义?,,康有为全集?(第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87页。

+)章太炎:,王夫之从祀与杨度参机要?,,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26~428页。

+ 夫安国家,全社稷,君子之事也;供指使,用力气,小人之事也。见,兵制二?。

责任编辑 俞伯灵 徐东涛

ZHEJI A NG S OCI AL SCI ENCES N o.9,Septe mber2010 copyright ex ists.But such de m onstration ignores the co mm on i n ter national practice.Today,w it h the econo m ic globalization,on l y through internati o na l ang l e,w it h rati o na l use and ana l y sis can lega lity and va li d ity be ac quired The Three-Steps o f Inspection in the t h irteenth article ofTR I Ps,w h i c h are restricted to spec ific c ir cum stances, not clashed w ith rational use o f production, no irrati o na ll y har m ful to proper interest of R i g htH o l d er,prov i d es a good th i n k i n g w ay to t h is above m entioned and o t h er si m ilar situati o ns to appear i n the future.

K eyw ords:TR I Ps,Rati o na lU se,Three-Steps of I nspecti o n

The Advent ures ofM i n d of Huang Zongxi2s(58)

Fang Zuyou(N i n gbo Un i v ersity,N i n gbo315000)

Abst racts:H uang Zongx i fi n ished w riti n g h is book titled M i n gy iDa ifang Lu(The B ri g ht n ess yet to A c kno w ledge)i n1663and proposed h is i d eal bluepri n t concer n i n g the fl o ur i s hing age w ith i n20years,so called Dazhuang(g reat prosper ity).Later on,he persisted in str ugg li n g for th is i d ea l till the end o f his life.H is i deas can be seen i n h is ano ther book titled M eng zi Sh ishuo(M engzi2s opi n ions on teacher)finished i n 1669,and be a lso ever explained w hen he gave a lecture i n H a ic hang in1676.Un til1694,one year before h is death,he still felt regretfu l that the fl o urishing age of Dazhuang(great prosper ity)had not ye t been real ized.

K eyw ords:H uang Zongx,i M i n gy iDa ifang Lu(The Brightness ye t to Ackno w ledge),Dazhuang(G reat Prosper ity)

A R esearch on t he Predica m ent of t he Currency Instit ution of M i n g D ynasty and

Huang Zongxi2s Thought of Currency Instit uti o n(64) L i u H engw u,Yang X inm in(Libera lArts Facu lty ofN i n gbo Un i v ersity,N i n gbo315211) Abst racts:Duri n g the M i n g dynasty,the gover nm ent o f China tried to ach i e ve effic i e nt contro l over t h e national econo m ic resources by e m p l o y i n g silver and paperm oney,w ithout pay i n g enough atten ti o n to the cast i n g,issui n g and c irculati n g o f the trad iti o na l copper cash.Th is led the currency i n stiitution to be bogged down i n quag m ire.H uang Zongx i had ever m ade ana lysis of the cause o f this proble m,and expounded his o w n prop ositi o n on the currency i n stitution,w hich e m phasized the do m i n ant r o le o f t h e copper cash and also ackno w l edged the supple m entary function o f the paper m oney.Through study i n g H uang Zongx i2s thought on the cur rency institution,w e can ge t a fu ll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iti o na l process of the currency po li c y and its socia l econo m ic causes inM i n g dynasty.

K eyw ords:M i n g dynasty,Pred ica m ent o f Currency I nstitution,H uang Zongx i

H uang ZongxiM onarchy Theory of Cooperative Governance(72)

L iu H uaan(Party Schoo l ofN i n gbo Co mm ittee of t h e CCP,N ingbo315012) Abst ract:Though there w as not such concept o f coordinated cooperative governance in the era o fH uang Zongx,i the i d ea o f rulers to d i v ide po w er and cooperate had long ex isted in history.H uang Zongx i inherited Chinese ancient po litica l thinking o f synergy gover nance concep,t and took it as his basis for h is criticis m and negati o n of three generati o ns feuda l autocratic m onarchy.A t the sa m e ti m e,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 he analyzed and brought up his m ode o f soc i a l governance w ith i n a reasonable syste m ofm onarchy,w hich shifted the orig i n al focus on conso lidati n g ori g ina lm onarchy o f trad itional c i v ilian-oriented thoughts to and in a ll of t h e socia lis m ne w civ ilian.H uang Zongx i2s state adm inistration of soc ial coordina ti o n has greatly en li g ht ened the thoughts o fm odern de m ocracy and po litics,but its essence is for the purpose of t h e m a i n tenance and i m pr ove m ent of t h e m onarchy.There fore,h i s t h oughts can not be ca ll e d m oder n de m ocratic sense o f politica l i d eo logy.

K eyw ords:H uang Zongx,i M onarchy,Cooperative M anage m ent

A St udy on H uang Zongxi2s Essay Cr iticis m ofM ing D ynast y(78)

Zhang Ruan(N ingbo U niversity,N i n gbo315211)

Abst ract:W ith grand m o m en t u m and w ise insi g hts,H uang Zongx i profoundly su mm arized the lessons of

黄宗羲思想探析

摘要: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明夷待访录》对传统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有着较为重大的突破。将民本思想之中,尊重民意的思想上升到了尊重民众权益的层面。“以民为本”就是认为君为民而设,君为民之仆。君和臣都是为了天下人而服务的。与此同时,黄宗羲提出“先有法制后有人制”的政治学思想。黄宗羲所处的时代独具特色,独特的生活和成长历程,对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黄宗羲曾自云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这正是黄宗羲一生的写照。 关键词:黄宗羲;学校议政;气外无理;心即是气 一、明清之际的社会现实 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朝政荒废,北满入侵,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在社会政治方面,明末清初社会大动乱,阉党与东林党相互争权。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等历史事件相继发生,使得社会矛盾被激化。在社会经济方面,明末清初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货币的发展起到了积累原始资本的作用,雇佣关系继而发生与发展,在江南地区手工业资本化活动日益扩大,史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上,儒学的世俗化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到后来王阳明心学的诞生,使儒家思想具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也是黄宗羲思想诞生的源泉。 二、东林党的兴起对黄宗羲思想的影响 黄宗羲其父黄尊素,万历年进士,天启中官御史,是当时著名的东林党人,后来在东林党的政治活动中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后下狱,遭受酷刑而死。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被除,天启朝冤案将黄尊素平反。黄宗羲上书恳请诛灭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黄宗羲从袖中拿出锥子刺许显纯,并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这件事后黄宗羲被人称为“姚江黄孝子”,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黄宗羲对其父的孝顺。同时作为东林党重要人物的黄尊素,其政治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黄宗羲。 东林学派的兴起,以标榜气节,崇尚实学为目的,对于扭转当时的士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东林党人在讲学的同时,也会关注社会及政治问题,他们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败、解决民不聊生的状况。东林书院是东林党人主要的活动、讲学场所。既讲学又议政的东林书院,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其中也包括一些因为批评朝政而遭到贬斥的官员。此时的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为了一个舆论中心,在讲学与讨论实事的过程当中,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单纯的学术团体转变成为一个带有独特政治思想的派别,这些具有相似政治思想的人集中在一起,从而在朝廷中也有了不小的影响力,而他们的反对者则称他们为“东林党”。那时所谓的“党”,与现在我们所说的政党有着本质的不同。当时的所谓“党”,既没有固定的章程,也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只是政治思想,政治理念相似,有着共同的政治期望的一群人。东林党人在明朝末年的政治活动,经历了神宗万历、熹宗天启和思宗崇祯三朝,长达半个世纪。由于东林党没有固定的章程和稳定合理的组织形式,所以党内人士的政治态度和主张,只能通过个人的政治活动表现出来。东林党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政治局面,主张既重视农业和工商业,减轻赋税发展生产,在官员录取与任命方面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应该按照个人的才智予以录用;另外在军事外交方面,东林党主张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洲贵族的进攻。 东林党人的政治思想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式而言,是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作为东林党重要人物黄尊素的儿子,黄宗羲很早的就接触到了这些积极的思想,其中“东林学院”在当时对政治的评议的作用,也成为黄宗羲后来提出“学校议政”思想的一个蓝本。 三、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君权论的批判 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一共有十三篇。“明夷”一次源于《周易》,是其中的一卦,

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启蒙思想家。基于当时中国的具体条件,在这批启蒙思想家中,与法律思想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有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和唐甄,而以黄宗羲最为突出。 黄宗羲(1610-1695) ,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其父黄遵素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后被宦官杀害。黄宗羲知识渊博,既是思想家又是史学家,对数学、天文、地理等也很有研究。他的著作很多,不下数十种,主要有《南雷文定》、《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等。《明夷待访录》不但是他,也是当时所有启蒙思想家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学术界曾将其与17、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同类著作相提并论。但《明夷待访录》成书于1662年(一说1663年),比孟德斯鸠的《法意》(《论法的精神》1748年)、卢梭的《民约论》(《社会契约论》1762年)要早几十年或上百年,比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更要早得多,比洛克的《政府论》(1690年)也早二十多年。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他的法律思想是当时启蒙思想家法律思想的集中表现。 (一)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他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里指的不

是君主个人的好坏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在他看来,“人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并没有君主。但到后来,各人只顾各人,天下有“公利”无人去兴,有“公害”无人去除。为了兴“公利”、除“公害”,于是才产生“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的君主。他认为唐、虞、三代(夏、商、周)的君主就是这样。 黄宗羲肯定三代以上的君主,正是为了否定三代以下的君主。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不是兴公利、除公害,反而“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所以黄宗羲所否定的,是秦汉以来的专制君主。 三代以前与三代以后的君主有这样大的差别,关键就在于三代以前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三代以后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这样一来,人们为了争当君主,便使得天下不能安宁。在其未当上君主以前,不惜“涂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在其当上君主以后,又不惜“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黄宗羲还对三代以前和三代以后人民对待君主的态度进行了比较:“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他提出了一个包含有君臣平等意义的新命题,即“臣

【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学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史料及解析】黄宗羲的“学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黄宗羲的“学校”思想作为其政治法律思想的组成部分,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变动时期,影响其思想的时代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建统治的“变态化” 黄宗羲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已发展至末期,弊端尽现,而统治者为维护其地位变本加厉地推行集权专制,导致“封建统治已经逸出了常规”,形成“变态化”的畸形状态。 具体表现为自明初罢相以来,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实行极端的君主独裁专制,君臣、君民关系高度紧张。这种“变态化”的统治衍生出许多恶果,如任意诛杀大臣导致明代朝臣一度所剩无几,形成统治中枢的瘫痪;又如宦官专权,阉党把持朝政,残酷迫害正直人士,使明王朝更加分崩离析,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林书院的影响 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高攀龙等讲学于东林书院,四方学者闻风来会,评议朝政,形成了政治上的反对派,被称之为东林党。 “外论所是,内阁必以为非,外论所非,内阁必以为是”,矢志“一党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在明后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黄宗羲之父黄尊素就是东林党中的著名人物,黄宗羲十四岁时随父在京,深受其父及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的影响。因此,黄宗羲所设计的“学校”与东林书院的实践不无关系。 3.抗清斗争的经验教训 清兵入关后,黄宗羲在家乡组织了“世忠营”,旨在抗清复明,但却同时受到两方的打压:一面是清政府的镇压追捕,一面是被阉党、军阀把持的南明小朝廷的排斥压制。 这种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使黄宗羲力不从心,对现实心灰意冷,于1653年基本上停止了抗清的武装斗争,转而从事著书立说。 斗争的经验使黄宗羲对明代的腐朽黑暗痛心疾首,进而开始了对以明代为典型的失范了的封建制度的反思和改造。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提纲) 提纲:1.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 (1)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社会矛盾空前恶化,黄的思想有和传统民本思想不同 地方是黄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指出君主的绝对权力是一切伤害百姓的根源,主 张废除专制,建立平等的人权,这同西方的某些哲学家的观点有相近之处,而中 国传统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为百姓作事作个好官就是目的了,这将直接导致官僚体 制的加强和膨胀,而要求官僚本身提高道德修养来更好的为民作主更是空想。道 德治国是这种思想的直接说明。没有平等自由人权的实施和作为治国的理念,治 标不治本没有权力制衡机制的权力监督机制,国家官僚腐败是必然的,人民也不 能真正获得民主权力而改善地位 2.黄宗羲的主要政治主张 (1)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君已矣”和“君为天下之大害” (2)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3)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4)批判旧儒学的封建“君为臣纲”的思想 3.黄宗羲思想与伏尔泰思想的简单对比 伏尔泰思想 (1)强调天赋人权,大胆揭露旧制度的弊端。 (2)宣扬人身自由、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批判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反对等级 (3)特权和不平等现象。 (4)他还认为私有财产是神圣的。 4.黄宗羲思想的评价、历史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他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他的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 的衰落。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杨韬黄宗羲是一个拓荒者,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民主启蒙思想,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这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骄傲,而且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瑰宝。 黄宗羲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非君的民本思想。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是君主的个人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原君》篇)是否以民为本也是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的裁决。也就是“由于民本的治政全靠君主的仁德,所以古来的民本思想实质上是君主的思想,权能只在君主方面。更尖锐的说,民本思想是君主方面为了柔和地 维持其专制政治并使之再生的一种安全阀的思想。”([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华书局,2005 P259)而黄宗羲反对这种“民本”,他提倡的是真正的以民为本。 黄宗羲继承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但他却更进一步,他将“天下”与“君王”分开,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年11 月出版《原君篇》)“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篇〔M〕·北京:中华书局, 1981)在君主与天下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他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原君》篇)由此可以看出。黄宗羲心目中的国家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君主应该为天下服务,为天下操劳,而不是凌驾于万民之上的巧取豪夺。黄宗羲将千百年来一直占据社会历史舞

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_协同治理_思想探析

2010年第9期N o.9,2010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 OCI AL SCIENCES 2010年9月 S ep.,2010 黄宗羲君主政治理论中的 协同治理思想探析 ! 刘华安 内容提要 在黄宗羲的时代虽还没有协同治理这个概念,但国家治理需要统治者分工协同的观念古已有之。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君臣协同治理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批判和否定 三代以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具备正当性的理论依据;同时,黄宗羲还从这个基本观念出发,构想了他认为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社会治理模式,从而将原来只是着眼于巩固君主统治的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 而在万民之忧乐的新民本主义。黄宗羲的国家治理社会协同的思想对启蒙近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本质上是出于维护和改良君主政治的需要,还不能说是近代民主意义上的国家政治思想。 关键词 黄宗羲 君主政治 协同治理 作者刘华安,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宁波 315012) 黄宗羲作为明清之际浙东学派的创始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杰出的学术成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反思中国封建社会何以会 天崩地解的原因时,他提出了一系列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政治见解和理论学说,特别是在君主治理理论上彻底否定了 君天下的传统专制政治思想,提出了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观念,并以这个思想为出发点,设计了一套君主政治的治理制度,将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主义的阶段。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能实现从传统民本主义向新民本主义转型升级,是以君臣协同治理观念作为批判和改革君主政治模式突破口的。他正是以其社会协同治理的政论新见,来深刻揭露 三代以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正当性,并从朝政、取士、法律、教育、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构想其认为合理的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了新民本主义的理论学说。本文就君主制下黄宗羲的君主政治的社会协同治理思想作一探讨,以期对进一步研讨黄宗羲政治思想能有拾遗补缺的作用。 一 从当代社会政治学说的意义上说,所谓协同治理,首先是决策权不应为某个人或某个团体所霸占,而应当属于所有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其次是协同治理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矛盾的利益和由此产生的冲突得到调和,并产生合作,最终建构集体决策的合法性;再次是协同治理的实现,既要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又要求治理主体权力边界的清晰。协同治理作为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当代社会民主政治的产物,社会协同治理是当代民主制度的基本诉求。 显然,在黄宗羲以前及其所处时代的人们政治观念中,是不可能产生上述意义上的 协同治理思想的,在黄宗羲的政治学说中也没有提出

浅论黄宗羲《原法》篇思想

浅论黄宗羲《原法》篇思想 摘要:《原法》是《明夷待访录》中重要的一篇,集中体现了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在黄宗羲所处的动荡、变革的时代,他凭借自己的睿智提出了一系列超前的法律主张。他认为应树立“天下之法”,同时指出“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最终认为要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关于法律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我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对民主革命运动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黄宗羲原法背景意义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黄宗羲一生著作颇丰,重要的有《孟子师说》、《金水经》、还编了《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除此之外还有《明夷待访录》,这部书对三代以后尤其是明代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新的构想。该书分为十三个专题,本文只对《原法》篇进行简单剖析,以加深对其法律思想的了解。 一、黄宗羲的法律思想 黄宗羲法律思想的核心是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进而形成“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局面,围绕这一核心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一)天下之法 黄宗羲在《原法》开篇就写到:“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他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他自己给出了原因——“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了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了卒乘之赋以防其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①。 从这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三代以上的法是从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而制定的,其实这里的“法”已经不仅仅是法律,还包括国家制度和各种政令和国家设施。这种考虑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法是“天下之法”,是真正的法。 (二)“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 黄宗羲通过对比认为三代以上的法为人民利益着想,而三代以下的法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为了君主一人利益,因此三代以下的法是“一家之法”。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鍶鍶然,日唯筐箧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②。后代的法为君主一个人服务,全然不顾百姓的利益,这样的法就不能称作“法”,是“非法之法”。 黄宗羲把法律分为“天下之法”和“一家之法”两类,二者的根本区别是法律是为“天下”还是“一家”服务。他明确指出,后代的法是维护封建君主的私利,没有天下之心。批判三代以后的统治者立法目的在于为自己利益、掠夺天下之财,丝毫没有为天下人的观念。(三)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笱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不无不行之意; ①[明]黄宗羲著.段志强译注.明夷待访录·原法.中华书局.2011.第21页. ②[明]黄宗羲著.段志强译注.明夷待访录·原法.中华书局.2011.第23—24页.

黄宗羲与卢梭思想之异同

黄宗羲与卢梭思想之异同 1.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相似。黄宗羲所处的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走向衰败,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中出现,人们日益要求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各种思想讨论异常活跃,这种情形与卢梭所处的18世纪的法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8世纪大革命前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到了消亡的地步,整个社会处于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社会变革期,思想界也是非常活跃,因此二者的思想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即将诞生以及学术讨论非常活跃的时期产生的。 2.思想的内容有相似之处。首先,二者在论述国家权力的起源时都设想有一个自然状态,认为在这个自然状态中的人都是有私利的,而且是平等自由的。其次,二者都针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君权民授”的理论。黄宗羲在《原君》中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对君主权力的来源提出了质疑。卢梭也极力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他认为:“专制制度之统治臣民并不是要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是要使他们贫愁困苦以便统治他们。”①他以“主权在民说”取代“主权在君论”。第三,二者都崇尚法治,黄宗羲反对儒家学说中的人治观点,他认为现在的法乃“一家之法”,这种法是以维护君主的利益为前提的,只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他主张应该建立“天下之法”,这是他法治思想最先进的地方。卢梭也是极力主张法治的,他认为人民主权具体体现为“公意”,就是绝大多数人的意志,而法律又是“公意”的外在表现,因此,要遵循人民主权的原则就必须实行法治。 1.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程度不同。黄宗羲和卢梭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时,深刻程度上黄宗羲不及卢梭。黄宗羲批判否定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即把权力只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的封建专制君主;推翻的也仅仅是“恶”的政治,即封建君主专制,他崇尚“善”君,也就是肯分权给臣民的君主,他对君主制度还抱有幻想,因此,黄宗羲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但不否定君主制;卢梭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是很彻底的,他不仅批判一切封建君主,而且否定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制度。卢梭指出,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里,国家的全部权力都掌握在国王一人手中,而这个权力永远是为国王一人的利益服务,而并不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国王的私人利益首先就在于人民是软弱的、贫困的,并且永远都不能够抗拒国王”②。 2.所推崇的政体不同。正是由于黄宗羲和卢梭批判封建君主制制度的程度不同,也导致了二者所推崇的政体也产生了差别。黄宗羲不否定封建制度本身,主张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一系列的修补,以改变现状,因此他推崇的仍然是封建君主制度,即“善”的君主制,黄宗羲主张仍然实行君主制度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的分权观念的提出已经是向近代民主迈出了一大步,是值得肯定的。

浅论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

浅论黄宗羲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 【摘要】:经世致用思想囊括的内容繁多,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教育、地理、风俗、人情、自然科学等等,其核心内容皆饱含“实学”,即实实在在的学问,贯穿这一“实学”思想则是经世致用精神。黄宗羲是明清经世致用思潮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在政治思想方面贡献对明清经世思想的推动尤为突出,他的主要政治思想集中在他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其主要政治主张即设相分权、君臣共治、学校议政、地方自治,提出这些政治主张的根本目的乃是对于君主(政府)权力的限制,这是对君主专制的集权时代的巨大冲击,同时,这也是黄宗羲民本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区别之处,所以学界有称黄宗羲政治思想为传统民本思想通向近代民主思想之桥梁。本文主要通过研究黄宗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去解析其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通过其限制君主(政府)权力的政治主张,根据其尊重人性本私、民为本的立场,依托其崇尚法治的治法思想,竭力挖掘其政治思想中的民主宪政雏形,寻找其政治思想与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关联。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作为政论文来讲,正是结合了儒家传统经世的眼光以及对实践“天下大治”的理想与抱负的,是对传统的扬弃与继承,这种既尊重传统,又着眼于现实的“经世致用”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我们需要借助古代先贤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同时也要放眼于世界,看到全世界国家的政治潮流。【关键词】:黄宗羲经世致用民本思想政治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49.3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9引言9-11第一章黄宗羲经世致用政治思想历史渊源11-201.1儒家政治思想11-181.1.1孔孟荀之儒学11-151.1.2汉唐宋之治道15-181.2宋明经世思想18-20第二章黄宗羲经世致用政治思想基础20-292.1人性本私20-212.2民本思想21-242.3治法思想24-29第三章黄宗羲经世致用政治思想之宪政雏形29-383.1宪政雏形略论29-303.2权力分立制度30-323.3朴素议会制度32-343.4地方自治制度34-38结束语38-39参考文献39-4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0-41致谢41-42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2-4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 )。 A.德治思想 B.人治思想 C.礼治思想 D.法治思想 2.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是() A.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B.亲亲、尊尊 C.嫡长继承 D.兄友、弟恭 3.明德慎罚是谁的思想。()A.孔子 B. 周公 C. 管子 D. 孟子 4.关于法律与纲常名教,朱熹认为( ) A.法律为本B.纲常名教为本C.法律、纲常名教皆为本 D.纲常名教为末 5. 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 )。 A.孟子 B.李斯 C.陆贾 D.吕不韦 6.“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一说的提出者是()A.孟子 B.庄子 C. 老子 D.申不害7.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法律思想的是()A.子产B孔子C.孟子 D.荀子8.提出“定分止争”观点的是( )。 A.子产 B.商鞅 C.贾谊 D.孟子 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A.管仲观点B.子产观点C.孔子观点D.孟子观点10.“三不足”的变法理论,是()思想中的闪光之处。A.韩非B.贾谊C.张居正D.王安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周礼 2.礼法之争 3.中体西用 4.三民主义 5.“三纲五常”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2.简述韩愈的法律思想。 3.简述黄宗羲的法律思想。 4.简述康有为法律思想。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论述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2. 试述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A-5-1

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 2.A 3 B 4.B 5. B6.C 7.C 8.B 9. A10.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周礼: 周公在周原来礼的基础上结合夏商礼,对之加以修改、补充、整理,使之成为一整套以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调整社会行为的规范的典章制度和礼仪形式。因为主要在周朝整理厘定,故称周礼或周公制礼。 2.礼法之争: 礼法之争是法理派和礼教派之间的论争。法理派是指以沈家本为代表,反映的是统治集团内部思想开明、期望模仿西方来认真修改中国旧律的一部分人的思想倾向。礼教派:则是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题目顽固坚守君主专制以及宗法家族制的阵地,拒绝对传统旧律做实质性修改,代表着清廷上层的主流思想。法理派也称法派、法治派、国家主义派、或反国情派;而礼教派也称“礼派”、礼治派、家族主义派,国情派。两派之争,被人们称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3.中体西用: 是洋务派的主要观点,由张之洞集大成,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中体是指以中国纲常名教为核心的旧法规范是万不可变的。西用是指在维护中体的同时,主张适应时势的发展采用某些西方新法以补充传统旧法,以便维护君主专制制度。 4.三民主义: 孙中山的法律主张,三民主义是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总称。经历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是孙中山法律主张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5.“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法律主张。三纲是“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认为五常市国家存亡的命脉,是道德教化的主要内容,修饰五常,也是君主享有天命,为人间之主的前提条件。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A-5-2

黄宗羲的经济思想

黄宗羲的经济思想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成就宏富,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释道无不涉猎,而史学造诣尤深,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认为“国可灭,史不可灭”。他论史注重史法,强调征实可信。在哲学上,认为气为本,无气则无理,理为气之理,但又认为“心即气”,“盈天地皆心也”。在政治上,他从“民本”的立场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不如无君,主张废除君主“一家之法”,建立万民的“天下之法”。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他精于历法、地理、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辨析史事真伪、订正史籍得失,多有卓见,影响及于整个清代。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生平可以总结为: 为父鸣冤,庭锥奸党 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初八(1610年9月24日),黄宗羲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其地名浦口村,属浙江省余姚市明伟乡。降生前夕,母亲姚氏曾梦见麒麟入怀,所以,宗羲乳名“麟儿”。父黄尊素,万历进士,天启中官御史,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下狱,受酷刑而死。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崔呈秀等已除,天启朝冤案获平反。黄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

黄宗羲研究综述

黄宗羲研究综述 程志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仅哲学史的“行当内”,而且历史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对黄宗羲都倾注了相当的心力,使得黄宗羲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时至现在,关于黄宗羲的研究似乎冷寂了下来,只是不时有一些相关的论文发表,或一两本著作问世。这些论文和著作已形不成黄宗羲研究的学术思潮,但是,这些成果却大多是在“风云激荡”或“心潮澎湃”后冷静的致思和纯学理的探究。它们虽失去了往日的强力刺激,但却日益成为一种“纯粹学术”的辩论,故其论理更具理性,结论更趋公允,逻辑更趋周密。尤其是这些论文和著作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并在一个新的学术环境下形成的,故研究更深刻、精致,更符合学术规范,也更具学术味道。 回首改革开放后20多年来的哲学史研究,我们可以辨析出,黄宗羲研究基本上是循着“叙事”和“论辩”两大路数展开的。所谓“叙事”,是指历史研究的理路,其重黄宗羲其人、其事和其思想背景的发展脉络、迁延历程以及史实考据。所谓“论辩”,是指观念研究的理路,亦即哲学的研究,其重黄宗羲哲学文本中概念、话语的把握,义理的流变和其哲学思想的结构联系。事实上,在对黄宗羲的研究中此两大路数并非“泾渭分明”,“叙事”与“论辩”互不搭界,而是相互纠葛交缠在一起、且互相提供理论支撑的。除此两大路数的研究之外,还有的学者从科学史、政治思想史、诗歌、文学乃至经济、税制等视角对黄宗羲的文本进行了研究。 以两大路数为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于黄宗羲著作文本的“抢救性”整理颇有成效。不仅其传世的著作版本得以进一步考证,重新印刷出版,而且还搜集、发现了其散佚多年的一些文本。《留书》系黄宗羲早于《明夷待访录》的政治哲学著作,长期以来被归于散佚之列。后在国家图书馆中找到了其文本,为研究黄宗羲的政治哲学思想,尤其是为研究其政治哲学思想的嬗变过程提供了绝好的文本依据。非常重要的是,重新整理和考证后的黄宗羲著作文本得以汇集成十二卷本的《黄宗羲全集》,为时人和后人的黄宗羲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准确的依据。《黄宗羲全集》的出版可视为由今溯往黄宗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另一个方面是对于黄宗羲思想义理的诠释。这又可明显地分为两个入手处。一是对于黄宗羲政治哲学或政治思想的阐释。其以《明夷待访录》为下手处,兼及对于《留书》的研究。对于黄宗羲政治哲学或政治思想的阐释主要围绕其思想是否为民主思想这一核心论题展开,并由此而形成主民本思想和主民主思想两大阵营。主张其为民主思想的以洛克、卢梭等西方哲学家为参照,以在其间寻求共同义理甚或共同话语,尤其以在黄宗羲的文本中寻找相同话语或义理为进路;主张其为民本思想的以儒学传统、尤其是以民本思想传统为参照,以在其间寻求义理脉络的联系为进路。二是对于其“纯哲学”概念和义理的介绍、理解和诠释。如对于黄宗羲的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思想义理的阐释,对于其思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心得 【引言】 本学期通过学院教师发展在线解除学习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这是一门很有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的课程。它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为线索,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的剖析。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教师,提高自身修养,联系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历程,更好的为学生讲授相关课程有一定的帮助。 【正文】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她的政治文明发育的很早,当国家尚未开始的时候,政治文明便出现了。在原始部落时期,部落家长制是最先出现的政治现象。随着部落战争、部落征服的不断进行,开始出现部落联盟,这样军事民主制诞生了。在传承了尧舜禹三代之后,禹的儿子启即位,“公天下”被“私天下”所取代,国家开始出现,政治文明成为一种更为明显的政治现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记载中。 在政治现象更加频繁发生的时候,由于政治主张的不同,便很容易的产生政治思想的碰撞。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诸侯纷争,中国正面临着社会类型的转型。整个国家割据林立,没有统一的统治思想,正是百家争鸣,派系纷争的时代。在当时,儒、墨、道、法是力量比较强大的学派,也正是这几种学派在后来经过多年的磨合与发展形成了外儒内法,各派兼容的新儒学,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直到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学才开始受到人们大范围的反思与批判。但是,儒学其实对现代国家政策的出台和工作项目的开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这本书中,我们重点学习的是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墨家以兼爱、尚同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法家以法、术、势为中心的政治思想;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儒道佛的斗争与交流;宋明理学;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但无论是墨家也好,道家也好,法家也罢,亦或佛教,亦或理学,都是围绕着儒学展开的,这本书、这门课的重点就在儒家的发展,它的完善与发展正好契合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在封建时代相当长的历史中,儒学一直是国家机器运行的动力支持。只有在少数的十来年,道学等学派才会占上风,但一过那段时期,儒学便又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这么多年的完善与发展,儒家学说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学说了,在它的雄辩睿智之上融入了法家的严己律人,加入了墨家的尚贤与爱民,淬炼了道家的无为和休养生息思想,结合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儒家思想变得越来越全面化,这也正标志着这个政治思想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儒家思想以伦理为中心,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重视继承周以来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它崇尚周朝以来的传统文化,崇尚礼仪宗师孔子。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观念和范畴。在这种文化陶冶下,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提高具有很好的帮儒家的仁学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融人伦、道德、政治为一体,撮己、人、家、国为一贯。仁在行动上以礼为范围,对待事物的关系要注重事物的矛盾的连接点。仁运用于主观,强调加强自我修养,在修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直到随心所欲。然而随心所欲又不能超越礼的范围。仁在旧的范围内,可以满足一切,不是顽固地守旧;但他绝不赞助新事物的成长,新事物要冲决它很难,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太丰富,新的、旧的,凡是能吸收的都尽量吸收进去了,所以,仁有极强的韧性。也正因此,历来的统治者都注重施“仁政”,顺“民意”。唐太宗曾有言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仁君倡导“为国以礼”的人治,一是因为君子作为执政者,在政治生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二是因为人是道的体现者和承担者,道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并存在于历史生活之中,但只有通过人才能使之活化。在这里面正体现了儒学与道学的统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儒家的学说也沦为了统治阶层进行剥削压迫的工具,成为教化和役使农民大众的法宝。儒家文化所规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为封建统治者奠定了统

黄宗羲的君_臣_法思想及启蒙意义

https://www.360docs.net/doc/42524361.html, 2010.07 95 2010年 第7期 黄宗羲的君、臣、法思想及启蒙意义 文/赵玉 摘 要: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潮始于16—17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作为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三代前后的君、臣、法思想进行了对比,揭露出现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种种弊端,对理想的君臣关系和法律制度进行了初步的设想,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君道思想,“为天下,非为君”的臣道思想和“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律思想,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和空想成分,但其中所体现的民主启蒙精神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觉醒。 关键词:黄宗羲;君;臣;法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7-0095-02一、“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君道观 黄宗羲在论述自己理想的政治制度之前,假定了一个人类社会产生之初的自然状态“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1]他认为在人类产生之初,人们都是自私自利,好逸恶劳、趋乐避苦的,而这就会使天下的公利没有人去兴办,天下的公害没有人去除掉。此时就需要“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2]因此,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并无所谓的君主,君主只是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根本职责是为天下万民排忧解难,兴利除害。黄宗羲认为这种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理念是三代之前设立君主的本意。 然而,三代以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后世的君主与三代时期为人民谋利的君主不同,他们的地位逐渐的发生了变化,君主和天下的关系也就渐渐地被颠倒了,变成了“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3]后世的君主认为天下百姓的受利或蒙害,都是由自己所掌握,把君主的利益看作是首要的,把天下人民的利益看作是次要的,他们 为了一己之私和一己之利又不惜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从而使天下的人都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并且,进一步把天下视为自己的产业,传给后世子孙,让子孙也受用无穷。因此,黄宗羲得出结论说君是天下之大害。不过,黄宗羲对现有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并不是说他真的要回到太古无君的社会,而是表明他主张实现人的私利以满足人性的需要。 黄宗羲所认同并努力构建的是一种“民主君客”的理想社会,这就必须恢复君主原本的职责,扭转几千年来君与民不合理的主客地位,要求君主视天下为万民而存在,并以人民的苦乐为第一要义,使君主成为为天下之民服务的公仆,这就类似于当今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君民主客地位的这一转变,打破了自秦汉以来社会政治由“君”到“民”的自上而下单线垂直模式,使一元君主的专制权力变得空洞化,预示着治世的原点由“君”转向了“民”,依此建立的新型君民关系,构成了以“民”为原点的向周围辐射型的政治格局。 二、“为天下,非为君”的臣道观 既然天下与君主是主客关系,那么君臣之间也应是平等关系,遵此原则黄宗羲提出了怎样做臣以及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 谈古论今 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有研究者指出,大部分美国人将自己定位为中产阶级,部分上与美国对“中产阶级”的文化定义有关,是美国人的心理建构。在美国,“中产阶级”就是“普通族”的同义词,相当于中国人说的“老百姓”或“收入一般的人”,是富豪和穷人之间的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同样,在马来西亚,认为自己在中产阶级之列的占总人口的60%,而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约在1万美元;同样在韩国,人均年收入约1万美元,尽管其中有很多人没有房子,尽管韩国工人人均负债1万美元以上,但大部分人都自认为是中产阶级看到这些数据,我们不禁想起伏尔泰的名言:即使上帝是不存在的,我们也是造一个出来。这是否也是“美国梦”得以实现的合适注脚呢? (二)“美国梦”的启示。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中国中产阶层的主观建构与客观实在之间不一致。这意味着社会阶层研究不能停留在根据客观指标进行分层的层面,也不能仅仅依照所谓的“普遍”性标准和原则进行,必须关照当今中国人的主观建构层面。因为根据职业及相关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组织资本等客观变量提出的客观阶层体系与人们主观上的阶层建构之所以存在差别,是因为人们在阶层主观建构上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即使是文化资本、组织资本和经济资本对个人的主观建构的影响,也是通过他们身临其境的具体社会情景和场所、以及他们不同的参照群体而发生作用。目前中国中产阶级认同的滞后与局限势必会影响中产阶级的健康发展。由此,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中产阶级的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因此,重新建构中国中产阶级认同已是当务之急。 首先,在意识领域上引导社会正确认识“中产阶级”。社会学者刘玉能认为要让人们认识到中国的中产阶级应该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不再指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关系意义上的阶级,而是指社会上具有相近的自我评价、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阶层。一方面,要倡导积极向上、勤勉爱国的精神风貌与高尚、诚信的社会道德。强调中产阶级负有促进社会公正、民主和进步的责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在富有之后更多地回报社会。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和广告媒体不可过度宣扬其经济财富和生活方式,以免将人们对中产阶级的认识引向歧路。其次,中产阶级也应该是社会普通一员。他们不应该认为自己有比别人更多的权利,但也绝不应该放弃自己拥有的平等权利。他们应该主动来维护社会秩序,平时参与公共生活和社区建设,如打义工,为各种民间事业捐款等。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多了,社会就会稳定。如果我们只以金钱来衡量中产阶级,不讲公民的权利、品格、责任,那么我们培养的,就只能是个庸俗的阶级。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作者简介:张虹(1987— ),女,湖南常德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参考文献: [1]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54—256. [2]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萧新煌主编.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层[M].巨流论文公司,1989:82—83.[4]周晓红主编.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黄宗羲民本思想

[内容提要] 本文从《明夷待访录》入手,重新审视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其产生的背景,深入分析其自身特征,并对近年来出现的对黄政法思想“新民本”的定位做出评价,旨在论证其与传统民本间藕断丝连的复杂关系。本人认为黄的政法思想可定位为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的“过渡形态”——这种过渡基于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而非指传统民本可以自发地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传统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交叉。 [关键词]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过渡形态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古藏室史臣、双瀑院主持、改斋等,学者多称其梨洲。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潽人,于顾炎武、王夫之同成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与孙夏峰、李二曲并称为“国初三大儒” 世人对黄宗羲多有赞扬之辞。蔡元培曾言:“黄梨洲氏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陈天华将黄的地位抬得更高:“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个大圣人,实孟子以后的第一个人……他著的书有一种叫《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的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孙中山亦曾将此书作为鼓励民众反清情绪、传播革命思想的载体并将之赠送给日本友人。 黄宗羲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文人陶望龄曾将时局形象地比为“漏舟泛江湖”。黄宗羲一生著作颇多,其所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便选前人的著作(主要是宋元明三代的名人名言以及乡人遗著),有十余种,一千余卷,一千万字以上。……另一类是黄宗羲亲自撰写的著作,又一百余种,三百余卷,字数在三百万字以上。”其政治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 《明夷待访录》写作始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完稿于1662年(康熙元年)。今本注原君、原臣等二十一篇。近年又有黄遗著新发现,如“文质”、“封建”等两篇。百年来,围绕此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有清一代将之列为禁书,当今学界多对其褒扬有加,典型的如侯外庐先生直称其为中国十七世纪的“人权宣言”。 明清之际的政治法律思想,尤其是黄宗羲的政治法律倾向向来是学界谈论的焦点。总的来说,国内学术界大体存在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黄的政法思想仍属传统民本思想范畴;第二种观点认为黄的政法思想已经超越传统民本的界限,而归于民主思想行列。第三种——同时也是本人所持观点,认为黄的政法思想界于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之间,属于两者间的一种过渡。接下来,本人试透过黄的饱受争议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政治法律思想。所谓重新审视是指本人认为黄的这种“过渡形态”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传统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交叉——这种交叉十分模糊以至于不管哪种单独将之归类的做法都没有十足充分的依据。此处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定位有“新民本”之说,本人认为这种界定应作进一步的探讨:既然是“民本”,即使是有了“新”的因素,其本质上还是应当归入传统民本思想的行列——其提法本身就有类似“白马非马”的哲学诡辩的嫌疑,从而使持有此种观点的学者们在不得不论证黄的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近代型或称先进性的部分时陷入不可避免的前后矛盾的困境。朱义禄先生在其所著《黄宗羲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从文化的角度对黄的思想作出了多方位的探讨,在坚持黄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先进性的同时,又可观地评价了黄身上所具有的不可磨灭传统、保守的印迹,而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