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如上所述,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占:(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婴儿仅靠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从刚出生时婴儿仅有的诸如吸吮、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开始,随着大脑及机体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阶段结束时,婴儿渐渐形成了随意有组织的活动。下面简介六个分阶段。

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3、第三分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月~9月)

从41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例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在摇蓝上的响铃。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但这一阶段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

4、第四分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

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做手段使用。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玩具的布。这表明儿童在作出这些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玩具)的意向。随着这类动作的增多,儿童运用各动作格式之间的配合更加灵活,并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遇到的新事物,就象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婴儿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表现出对新的环境的适应。儿童的行动开始符合智慧活动的要求。不过这阶段婴儿只会运用同化格式中已有的动作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

5、第五分阶段(感知动作智慧时期,12~18月)

这一时期的婴儿,皮亚杰发现,能以一种试验的方式发现新方法达到目的。当儿童偶然地发现某一感兴趣的动作结果时,他将不只是重复以往的动作,而是试图在重复中作出一些改变,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例如婴儿想得到放在床上枕头上的一个玩具,他伸出手去抓却够不着,想求助爸爸妈妈可又不在身边,他继续用手去抓,偶然地他抓住了枕头,拉枕头过程中带动了玩具,于是婴儿通过偶然地抓拉枕头得到了玩具。以后婴儿再看见放在枕头上的玩具,就会熟练地先拉枕头再取玩具。这是智慧动作的一大进步。但儿童不是自己想出这样的办法,他的发现是来源于偶然的动作中。

6、第六分阶段(智慧综合时期,18~24月)

这个时期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之外,还能开始"想出"新方法,即在头脑中有"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例如把儿童玩的链条放在火柴盒内,如果盒子打开不大,链条能看得见却无法用手拿出,儿童于是便会把盒子翻来覆去看,或用手指伸进缝道去拿,如手指也伸不进去,这时他便会停止动作,眼睛看着盒子,嘴巴一张一合做了好几次这样的动作之后突然他用手拉开盒子口取得了链条。在这个动作中,儿童的一张一合的动作表明儿童在头脑里用内化了的动作模仿火柴盒被拉开的情形,只是他的表象能力还差,必须借助外部的动作来表示。这个拉开火柴盒的动作是儿童"想出来的"。当然儿童此前看过父母类似的动作,而正是这种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儿童智力已从感知运动阶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怎样开发婴幼儿智力(婴儿教育)

怎样开发婴幼儿智力(婴儿教育) 家长们都想让孩子聪明,不过该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呢?这是很多家长们都想知道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该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家长们都来阅读一下吧。 步骤/方法 (一)丰富知识,开拓眼界 智育包括发展智力,掌握知识技能两方面。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地背,容易抑制学生智力的发展,如果不从掌握知识技能和活动来发展力,搞什么单纯的智力训练,也只能是一种训练的游戏,没丝毫的价值。所以,要发展智力,必须准确处理智力与知识的关系。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掌握知识的过程,智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草之木。例如,狼孩,因没有掌握人类知识的过程,所以不具备人的智力,他有狼一样的生活水平,却不具备人的思维水平。又例如一对双生子,出生后不久,一个生活在密林中,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他们长至四岁左右时,林区的孩子来到城市,此时对他们实行智力测验,结果林区的孩子身体强壮而智力差,因为林区的孩子接受文化科学知识少。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智力能否顺利发展,还要看给儿童传授知识是否全面,方法是否得当。 如果仅仅引导儿童(学生)片面地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知识,则不但不能促动智力发展,甚至会妨碍智力发展。有的孩子学会了加、减、乘、除及乘方、开方运算,但不一定表明是智力高度发展。因为这是一种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熟练运算。中间缺少创造性和思维成分,仅仅一种主要靠记忆和熟练完成的技巧。如对一个6岁的儿童实行测验,能够说明这个点。他能够做多位数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在符合速算法则的范围内,计算速度很快,超过具有大专水准的人,但给他一张同年级学生其末考试卷,其

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 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 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

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 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 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 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 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 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3、第三分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9月) 从4个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 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 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 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 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例 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 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 在摇蓝上的响铃。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 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但这一阶段 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 4、第四分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 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 则被当做手段使用。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 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玩具的布。这表明儿童在作出这些 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玩具)的意向。随着这类动作的增多,儿童 运用各动作格式之间的配合更加灵活,并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

儿童智力培养的基本结论

儿童智力培养的基本结论 儿童智力培养的基本结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从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跟踪,一直到他们成年。他的基本结论是: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布卢姆认为,如果把17岁时的人做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他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到8岁时已经获得80%,从八至十七岁只获得剩下的20%。 许多研究机构也得出了与布卢姆基本相同的结论,有人进一步指出:2到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4至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学习外语应从十岁以前就开始;而弹钢琴、拉小提琴必须从3岁开始。 家庭教育如何提高孩子智力父母言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母爱能使孩子产生明显的神经效应,变得聪明。母亲对孩子的精心护理和爱抚,会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放松,没有压抑和紧张感。一般认为孩子7岁之前的母爱对孩子智力产生的积极影响最为重要。生理学研究发现,母亲与胎儿之间传递着一种电信号完全不同于另一种信号,母亲的喜怒哀乐会导致内分泌发生变化,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的血液成分的浓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胎儿的发育,所以科学合理的胎教也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与此同时,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了为期12年的跟踪研究发现,

从小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特别聪明,精力旺盛,擅长交际,学习成绩好。 父母健谈,子女聪明 遗传基因是孩子的智力基础,但后天成长过程中,父母经常与子女交谈,表明家长对孩子的希望,特别是多进行交互式的交谈,细致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多用启发式的方法指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交谈越深入越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不要打孩子,要善于讲道理 “不打不成器”是没有科学道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语言交流,能够增强孩子的认知能力,研究人员曾对900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最后进行认知能力测试,结果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在测试中得分较低。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尽量不用打骂等方法,而应多讲道理,这样就会给孩子认知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刺激机会。 音乐可提高孩子的智力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音乐家的听觉脑皮层要比一般人大25%,越早开始学习音乐,听觉脑皮层就越发达,脑皮层被激活的程度就越强。音调不同于普通声音,它需要更多的神经元来处理较多的音符,这种方式对大脑皮层的开发与一般情况不同,会有更多的神经元起协调作用。音乐有助于开发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是人创造能力所需的重要思维能力之一。同样,音乐在提高儿童抽象推理技能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开发复合智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商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一个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吗?向自闭症儿童家长推荐这一理论,希望家长们能客观地理解我们的孩子。您也可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对照了解您孩子现有的发展 程度并据此提出干预训练的基点。 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婴儿仅*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从刚出生时婴儿仅有的诸如吸吮、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开始,随着大脑及机体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阶段结束时,婴儿渐渐形成了随意有组织的活动。下面 简介六个分阶段。 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 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1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

浅析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具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素质和能力,还是使幼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之说,“乐德之教,乐语之教,乐舞之教”(西周)也充分揭示了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 音乐教育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江总书记曾经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幼儿期能否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将决定其一生的发展,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富有人文内涵的艺术教育。西方有识之士认为音乐是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这说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的特殊育人功能是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音乐教育对于塑造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说有着独特的意义。所以说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本文是在分析音乐与智力的关系的基础上来阐述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的。 一、音乐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促进脑发育的最好途径。音乐教育能促进智慧的发展。记得有人说“音乐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雨果精练地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在一把就是音符。”这说明音乐对智力的开发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音乐能开发人的智力,这是符合大脑机能活动科学规律的。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等功能,是比较繁忙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空间知觉等功能,是比较清闲的半球。人们一直把大脑的左半球视为优势半球。《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称左右半球为“学术性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均衡发展,功能互补,才是人脑发挥其最大潜能的要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则呈睡眠状态。音乐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脑建立更多、更复杂的神经联系,因为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都需要右脑的参与,而对音乐性质及乐曲之间关系的理解中左脑

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

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 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个体智力的发展不是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停止增长,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 许多研究都表明,出生后的头几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智力发展得特别迅速.心理学家平特纳(r.pintner)指出,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从5岁到10岁,发展虽没有如此之快,但仍旧在发展.再过5年,发展就逐渐减慢.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room)认为,出生后头4年智力发展最快,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也认为,出生到4岁是人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性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经过多年研究,也认为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幼儿期智力测验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整个幼儿期儿童的智力发展速度非常快.另外,幼儿智力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从各维度得分来看,一般都是城市的幼儿高于农村的幼儿.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中国城市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岁幼儿年龄增长,智商不断提高的趋势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发展的限度是14-16岁,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否定了这种看法.当代的一些研究表明,人即使到了老年,智力还可能有所增长,只是这种增长只限于智力的某一个方面,

而且比较缓慢.朱智贤教授指出:"关于人的智力的发展限度问题,目前还无十分可靠而一致的结果,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楚的:人到18岁左右,智力已达到成熟时期(与成人接近).在此以后,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总的智力能量虽然不会有显著增长,但某一方面的智力可能还是以不同的速度在增长着."通常是身体健康、勤奋、参加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智力的衰退较慢,体弱、特别是神经系统和脑部有疾病的人,智力衰退迅速.布卢姆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言语能力通常在80岁时只稍有衰退,在90岁时也只有中等程度的衰退,而有些智力在80岁至90岁时还在继续增长.近来,德国的解剖学家赫伯特?豪格160名20-111岁的尸体进行研究,发现大脑的神经细胞几乎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亡,只是细胞体的缩小,这种缩小一般在60岁以后开始,90岁前只缩小百分之7-8. 提高孩子智力的方法具有启发性和感官刺激的环境 营养建立了大脑功能的物质基础,而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交流与链接,则源自孩子在生命初期所接受的感官刺激。 在生命的早期接受到的来自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恰当刺激,奠定了孩子日后的iq基础。大脑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在营养充分的基础上,感官刺激越充分的孩子,大脑得到开发的程度就会越高,如同拥有一个更加大的容器一般。 当需要往容器里灌输东西时,越大的容器,能够容纳的东西便越多。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的链接越加丰富复杂,意味着其能够处理的信息容量也越大。而脑细胞之间的这种链接,源自感官的刺激。 日本有位学者曾说过:“如果想培养出智力高、头脑聪明的孩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复习资料(望月守望)

名词解释 1)智力: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2)教学设计:是指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P184 3)功能性原则:功能性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身心障碍、教育限制的多寡,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提出的一个特殊的教学原则(P196 4)补偿性原则:智力障碍儿童因身心障碍影响了其学习,而补偿性原则正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缺陷补偿特殊的教学原则(P196 5)个别化原则: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个体差异大,绝大多数智力障碍儿童具有独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个教学原则(P197 6)直观性原则:是根据智力障碍儿童抽象思维能力低下的特点提出的 7)任务分析发:也叫工作分析法,它是对特定的、复杂的学习行为和技能进行分析、评定的一种方法,旨在使学生能逐步、有效的掌握该行为或技能(P198 8)游戏教学法:是指利用游戏来向智力障碍儿童传授知识、培训技能、矫正缺陷的一种教学方法(P201 9)康复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设计的一些有助于智力障碍儿童功能康复的一种教学方法(P201 10)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在人人享有适当教育的理念下,为满足特殊儿童独特的教育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计划程序(P218 11)社会适应(适应性行为/适应性为):是指个人保持生活独立并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行为,适应行为具有年龄特征,依生活条件、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对儿童提出的行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简答题 1)智力障碍(智力残疾) 定义: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2智力障碍的分级分类(2006) ?轻度:IQ范围为50-69(对成人而言,9岁≤智龄<12岁) ?中度:IQ范围为35-49(对成人而言,6岁≤智龄< 9岁) ?重度:IQ范围为20-34(对成人而言,3岁≤智龄< 6岁) ?极重度:IQ在20以下(对成人而言,智龄<3岁) 3)智力障碍儿童的第一性缺陷与第二性缺陷 4)智障教育发展的历史 1800年,法国某山区发现11岁野孩维克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育学家着手研究;1800年12月,维克多由精神病医生伊塔德接手,采用了个别化的方法对其进行了一项长达五年的训练 1837年,塞甘在法国巴黎创立了教授、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的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障碍教育专门机构之一 5)智力障碍成因(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先天代谢性疾病;其他如先天性脑积水、小头畸形等 社会心理因素:母亲文盲;父亲文盲;与儿童交往少;母孕期、婴幼儿期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文化条件差;婴儿期住室光线差;语言刺激少;缺乏家庭教育;家庭不良社会心理因素6智力障碍三级预防的含义及主要措施 一级预防:是指在问题发生前采取措施,消除智力障碍的病因,预防智力障碍的发生

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如上所述,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占:(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婴儿仅靠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从刚出生时婴儿仅有的诸如吸吮、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开始,随着大脑及机体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阶段结束时,婴儿渐渐形成了随意有组织的活动。下面简介六个分阶段。 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三章 儿童智力因素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儿童智力因素发展与教育 一、填空题: 1、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智力是一般认识能力的综合,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 力的综合,其核心成份是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则是智力的高度表现。 2、我们要正确对待和使用心理测验,防止两个极端: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 3、小学儿童心理发展所具有的一般特点:迅速性、协调性、外露性、可塑性。 4、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 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5、一般认为,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出现在四年级,即10——11岁,但有一定 的伸缩性。 二、判断题: 1、比纳——西蒙量表是法国人比纳首创的一种测量人类智力的标准工具,由比纳和西蒙合 作制定。 2、比纳——西蒙量表首次引进了智龄这个数量化的标尺来衡量人的智力。 3、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4、实验显示,小学五年级儿童对某对象估计的正确率,无意注意时只达22%,有意注意时 则达56%,表明在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有意注意的作用超过了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已经逐渐取代无意注意,并占主导地位。 5、小学儿童注意广度存在着性别差异,无论低年级或高年级,女生的注意广度均高于男生。 6、注意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小学四年级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 的转折期。 7、研究发现,小学儿童注意转移的综合反应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所以小学儿 童的注意转移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了,儿童注意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了。 8、研究显示,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10岁以后,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视力呈逐渐下降趋势。 三、名词解释: 1、智商——个人智力水平的数量化指标。通常以其英文缩写IQ为符号。用公式表示为: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 2、思维——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以间接途径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四、简答题: 1、请举例阐述小学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特点: 答:目的性有所增强 顺序性有所提高 精确性明显改善 深刻性迅速发展 如果没有举例最多得一半分

幼儿的智力发展

1、根据布卢姆的智力发展的速度的规律:5岁是智力发展的速度递减规律. 1岁 4岁 8岁 13岁 17岁 20% 50% 80% 92% 100% 2、谈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对规律的认识及启示,对教育有什么启示?智力开发的方法和内容怎样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布卢姆的智力发展的速度的规律表中,可以看出,幼儿1岁到8岁,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素质教育的有利时期。所以,我有以下的看法: 现代教育必须注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尤其注意在幼儿期进行素质教育,对于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率。 在进行智力开发研究时,尤其注意要研究幼儿、小学生的智力,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教育,使每个个体的智力都能得到好的发展,既而在德体劳等方面都能很好的发展。 基础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的儿童与少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将是寻找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全面的、适合他的学习方式或方法的指导。教育的功能不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能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那些特性。 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要全面的、因材施教的、针对性的、灵活多变的,以适合于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先,目标教学的理论依据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 我们知道,目标教学的理论依据是B.S.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策略”、“形成性评价”三方面理论。这是布氏学派教育理论中最有价值最生动的部分,这些理论所代表的全新观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目标观。 对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布卢姆参加了前两个分册的编制,第三分册是美国另外两位教育家完成的。认知领域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层次,14个亚类。情感领域的目标有接受、反应、价值的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的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5个层级13个亚类,动作技能领域有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7个层级10个亚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知领域是智力活动因素,情感领域是非智力活动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而形成人的个性特征。布氏学派重视研究动作技能对学

儿童智力发展的各个阶段

儿童智力发展的各个阶段 儿童智力发展的各个阶段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 出生~一月)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1 有)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

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已发生,表现为动作不完全是简单的反射动作。 3、第三分阶段(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41月~9 月)从41 月开始,婴儿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以后儿童经常用手触摸、摆弄周围的物体,这样一来,婴儿的活动便不再限于主体本身,而开始涉及对物体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这样就通过动作与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使主体对客体发生了循环联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而行使的动作。例如一个多彩的响铃,响铃摇动发出声响引起婴儿目光寻找或追踪。这样的活动重复数次后,婴儿就会主动地用手去抓或是用脚去踢挂在摇蓝上的响铃。显然可以看出,婴儿已从偶然地无目的摇动玩具过渡到了有目的地反复摇动玩具,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但这一阶段目的与手段的分化尚不完全、不明确。 4、第四分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协调期,9~11、12) 这一时期又称图式之间协调期。婴儿动作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图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做手段使用。如儿童拉成人的手,把手移向他自己够不着的玩具方向,或者要成人揭开盖着玩具的布。这表明儿童在作出这些动作之前已有取得物体(玩具)的意向。随着这类动作的增多,儿童运用各动作格式之间的配合更加灵活,并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遇到的新事物,就象以后能运用概念来

幼儿期: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儿童智力的发展

幼儿期: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儿童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青春期: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指以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为标志的初次有繁殖能力的时期,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的高峰。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 婚前期:指男女双方从认识、了解、恋爱到结婚,寄希望于婚后身心健康,生活愉快,家庭幸福,并盼望生育一个活泼、健康的孩子,为家庭增加快乐。在婚前必须重视、掌握和学习一些婚前保健知识,包括接受卫生指导、咨询和医学检查。 新婚期:结婚是男女之间建立家庭的开始,婚后生活是否美满,关系到男女双方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以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而婚姻保健工作很重要。新婚双方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心理疾患、注意生理卫生防止疾病发生、注重性卫生保健、补充营养。 孕产期:指开始怀孕到分娩的时期。很多孕妇都难以较准确地判断受孕的时间,所以,医学上规定,以末次月经的第一天起计算预产期,其整个孕期共为280天,10个妊娠月(每个妊娠月为28天)。孕妇在妊娠38-42周内分娩,均为足月。由于每位女性月经周期长短不一,所以推测的预产期与实际预产期有1-2周的出入也是正常的。 育儿期:生儿育女是家庭生活最重大的转折点。特别是对女性而言,生孩子不仅要承受身体的创伤,还要面临生活方式转变和回归职场的压力。孩子出生后,家人要主动分担起照顾婴儿和新妈妈的责任,不要只顾对着孩子乐,却忘了母亲生育的痛苦,最好轮流看护孩子,不要把某一个看护者累垮了。可以多和有经验的家庭交流,学学他们的育儿、分配时间,甚至省钱高招。 避孕节育期:指女方生育之后到绝经期前。避孕就是避免怀孕,防止精子同卵子结合。避孕是暂时避免怀孕,并不影响双方的生育能力。节育是节制生育,而选择合适时机再怀孕生育,也不影响生育能力。绝育则是杜绝生育,使一方永远丧失生育能力。 中老年期:中老年一般是指生命历程中青年之后的阶段,包括中年和老年。一般指男人34岁之后,女人36岁之后直至生命结束的这一阶段。

儿童智力发展第三个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智力发展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以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为标志,儿童智力进入运算阶段,首先是具体运算阶段。 说运算是具体的运算意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 xx举了这样的例子: 爱迪丝的头发比苏珊淡些,爱迪丝的头发比莉莎黑些,问儿童: "三个中谁的头发最黑"。这个问题如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则具体运算阶段儿童难以正确回答。但如果拿来三个头发黑白程度不同的布娃,分别命名为爱迪丝、苏珊和莉莎,按题目的顺序两两拿出来给儿童看,儿童看过之年,提问者再将布娃娃收藏起来,再让儿童说谁的头发最黑,他们会毫无困难地指出苏珊的头发最黑。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守恒性包括有质量守恒、重量守性、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并不是同时获得这些守恒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先是在7-8岁获得质量守恒概念,之后是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1-12岁)。皮亚杰确定质量守恒概念达到时作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的开始,而将体积守恒达到时作为具体运算阶段的终结或下一个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开始。这种守恒概念获得的顺序在许多国家对儿童进行的反复实验中都得到了验证,几乎完全没有例外。 下面具体介绍几种典型的守恒实验: 1、液体质量守恒把液体从一个高而窄的杯倒向矮而宽的杯中,或从大杯倒向两小杯中。 问儿童大杯和小杯中的液体是否一样多?或高窄杯和矮宽杯中的液体是否一样多?用以观察儿童理解长5高=宽5矮这一相逆补充关系的水平。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幼儿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起点,其教育目标应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进一步教育打好基础。”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专家表示,婴幼儿时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各种潜能开发最为关键的时期,确实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根据敏感期和大脑发育理论,人类对各种信息和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出现在生命的最初几年,这个时期是人一生中独特和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孩子发展的机

会之窗,就是宝宝获得智慧的最佳时机。早期教育核心在于提供一个教育营养丰富的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人格成长进行“激活”,在从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美国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猫头鹰进行早期教育可以使它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生理变化,这样它们在幼年学习到的技能也能保存到成年时期。科学家们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益智教育,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永久印记。 其中“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维平衡发展”理论最为科学,依据五万份孩子成长基准数据,提炼出孩子的九大成长目标:安全感、意志力、目标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平衡、力量、速度。 “”一款少儿图书有声教育工具,由新启航点读笔及其系列有声图书组成。使用新启航点读笔在有声图书上点击,即可听到图书的内容。文字,图画中的人物、动物、花草等均可发出声音,看书就像看动画片一样生动有趣。通过有效刺激孩子的听觉,激发孩子的兴趣,在充分调动孩子眼、耳、手、口、脑五大器官的协同效应中,达到开发孩子智力、激发大脑潜能、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目的。同时解决了家长普遍存在的没时间教、不会教、没内容教和盲目教的四大难题。

儿童智力发展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处于皮亚杰所划分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第四个阶段中。在此阶段,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的思维。皮亚杰用现代代数中的群、格等逻辑结构来刻画形式运算思维。 皮亚杰认为在青少年期,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之间存在着一个质变。在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儿童习惯于解释具体的客观事物和事件的改变;而在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儿童习惯于形成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形式运算思维的主要特征就是能够区分现实性与可能性。例如,在寻求一份兼职工作的时候,青少年可能会考虑他希望干多少个小时、搭载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去上班、理想的工作类型以及自己能胜任什么类型的工作。他们会形成对工作的某种设想,一部分是基于他们的理想,一部分则是基于他们的认知,而当他们得到有关该工作的新信息时他们还会据此修正自己的计划。 形式运算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能对事件提出假设并进行解释,然后形成一个符合逻辑的假说。皮亚杰和美海尔德设计了著名的钟摆实验来验证儿童假设检验理论的形成。他要求被试找出是哪个变量或哪些变量联合作用共同影响了钟摆的摆动速度,有四个变量分别是钟摆摆动的高度、钟摆的重量、摆绳的长度、摆动所受外力的大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被试不得不把每一个变量分离出来,在保持其他变量恒定的前提下,只考虑这一变量是否能够改变钟摆的摆动速度。结果发现,除了摆绳以外的其他变量都不能改变钟摆的摆动速度。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青少年不能分离出这四个变量,他们不能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只改变一个变量,经过一、两次尝试后他们就都放弃了。比较而言,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则能够从多个变量中分离出一个变量,考虑这一变量在整体中的作用。 在形式运算阶段,个体会出现6种概括性特点,每一种都对青少年如何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如何制定个人的计划和目标,以及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和科研推理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1.青少年能够同时对超过两种以上的变量进行处理。例如,他们在做旅行计划时可以同时考虑到速度、距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在其他事情上也能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2.他们也能够考虑到事情的发展和变化。例如,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和一些朋友的友谊也许不会保持很久。 3.青少年能够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逻辑性的假设。例如,他们能够理性的选择学校或工作,他们能够依照他们平时的学业表现及能力判断什么样的学校或职位会接纳他们。 4.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做出适当的损期。例如,当离开学校后,他们适合从事哪些工作。 5.他们有能力査明事物的内部一致性或逻辑联系,他们能够通过寻找支持或反对意见来验证事物的真实性。当认知对象出现内部矛盾时,他们会对此感到困惑。例如,虽然宣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现实却是有钱人可以请到更好的律师,获得更好的辩护和礼遇,甚至有时可以影响到判决的结果。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 我国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智能障碍等。 我国的定义分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 美国智力障碍定义: ①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 ②智力障碍意味着在智力功能上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为,使用适当的智力测验工具进行评估时,其智商低于均数(M )两个标准差(SD)以上。 ③在适应行为方面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方面限制。 ④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 ICF的定义: ICF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框架,是由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四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在ICF中,残疾是指以下内容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损伤、活 动受限、参与受限以及受环境因素限制。损伤是指身体功能和结构明显偏离和丧失。活动受限指个体进行活动的困难。参与受限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环境因素指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和态度的环境。所有ICF的成分都是独立并且相互关联的。 4. 智力障碍定义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智力障碍定义的使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中考察,而不是离开其所处环境和文化割裂地评定,应以个体同龄伙伴作为参照对象。②评估应当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兼顾个体多样性及其独特反应。③在同一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共存。智力障碍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某些方面表现为智力障碍,但同时也可能具备一些独立于其智力障碍的能力,表现在某些适应技能领域或某项适应技能的某一方面。④对个体的不足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⑤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智力障碍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得到改善。 5. 智力障碍出现率: 截止2006看4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智力障碍人数为554 人,其中男性占55.39%,女性占44.16%,智力障碍占残疾人的比例为 6.68%0 按照ICF框架,健康状态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和支持 AAMR(1992)按支持程度对智力障碍的分类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智力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1.我国智力障碍定义: 智力障碍也称智力残疾、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智力落后、智能障碍等。 我国的定义分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美国智力障碍定义: ①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 ②智力障碍意味着在智力功能上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为,使用适当的智力测验工具进行评估时,其智商低于均数(M)两个标准差(SD)以上。 ③在适应行为方面有显著限制,具体表现在概念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技能方面限制。 ④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 ICF的定义: ICF是WHO提出的国际通用的在个体和群体水平上描述和测量健康的框架,是由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四种成分组成的理论性结构。在ICF中,残疾是指以下内容的任何一种或全部:损伤、活动受限、参与受限以及受环境因素限制。损伤是指身体功能和结构明显偏离和丧失。活动受限指个体进行活动的困难。参与受限指个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环境因素指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和态度的环境。所有ICF的成分都是独立并且相互关联的。 4.智力障碍定义使用的注意事项: 在智力障碍定义的使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在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中考察,而不是离开其所处环境和文化割裂地评定,应以个体同龄伙伴作为参照对象。②评估应当考虑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以及在沟通、感知、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个别差异,兼顾个体多样性及其独特反应。③在同一个体内部,局限往往与优势共存。智力障碍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某些方面表现为智力障碍,但同时也可能具备一些独立于其智力障碍的能力,表现在某些适应技能领域或某项适应技能的某一方面。④对个体的不足进行描述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个体所需的支持方案。⑤通过一个阶段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支持,智力障碍者的生活功能通常会得到改善。 5.智力障碍出现率: 截止2006看4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30948万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智力障碍人数为554人,其中男性占55.39%,女性占44.16%,智力障碍占残疾人的比例为6.68%。 按照ICF框架,健康状态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身体功能和结构、活动和参与、环境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