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古典文献重点

四川大学古典文献重点
四川大学古典文献重点

现存古籍中,文、献二字连用为文献的最早例子,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郑玄曾对论语做出注释:郑曰:“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孔子心目中的文献,1、文当指带有官方色彩的档案等著述,献则谓新兴的士阶层为主的民间人士及其言行举止。2、文为死的档案,献为活的人及其言论。3、文指由巫史记录的、宗教色彩浓厚的材料,献为与之相对的世俗贤才。

马临端《文献通考》认为所谓文、献,本质上皆是书面材料,其外延小于孔子所言。

另外,在《文献通考》中,凡叙述史实者(文)皆顶格书写,而论事者(献)却低一格。自己的观点再低一格。

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

文献别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献的定义: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的准确定义:人类所记录的、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类本身及其言谈举止。

殷商时期,太卜兼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殷商时期,主持祭祀仪式、将卜问主要内容刻于甲骨、整理和保存甲骨,皆是由巫觋担任。

周朝整理文献者,其一乃周宣王时宋国大夫正考父。

南宋郑樵《通志》是第一部讨论文献学的专著。

最初以雠校来指文献学的工作,张载注引《风俗通》:“案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指修正),为雠。”

孙德谦《刘向校雠学发微》及陈垣氏《校雠学释例》始,“校雠学”一辞才正式出现并逐渐普及。

“文献学”一辞始见于梁启超《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

以文献学作为书名,始于郑鸣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古典文献的定义:我国境内民国以前的各种信息载体,部分现当代少数民族文献,以及域外汉文文献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文献。

文献四大形成方式:

1、刻画

2、书写(甲骨文是以书写和刻画两种方式产生的)

3、熔铸(春秋以前是铸,战国中期以后则刀刻)

4、雕印(起源于:①日常生活在食品上印图案的习俗②政府机关将印章盖在器皿上③摹印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画的拓印)

文献的形态:

1、人体形态:手拜、拱手、八叉

2、口头形态: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

3、自然实物状态:贝叶经、蒲草、芭蕉

4、甲骨形态:

步骤为①记号②灼烤③契刻。

对于龟在中国文献中的特殊作用,史记龟策列传曾作了全面叙述。

现今拓片大多收集在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其他主要参考文献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最早的文学系统)

5、金石形态:陶器、砖瓦——六彝、六尊(主要)——墙壁

6、竹木形态:简牍(竹简和木牍的合称),西汉及以前实际上只有竹简。

7、缣帛形态:绢帛,如素书(自然形态——龟甲——竹简——绢帛——木牍)

8、纸张形态:纸原指漂洗蚕茧时附着在筐上的絮渣——缣帛——纸(如黄纸)

文献的流传:书写、誊抄、印刷

汉籍流传日本的形式:①人种交流——②以贵族知识分子为主体——③以禅宗僧侣为主体——④以商业为主要通道

类书的特点:“博采群书,以类分门”(太平广记的特点)

类书的定义:辑录单篇诗文或零碎文句,采撷以前图书中的部分材料,用分类、分韵或分字的方式,重新加以编排,以供

查检和徵引而形成的新文献。

《皇览》乃“中国第一部著名的类书”,或者“中国最早的正规类书”

现存类书,最早的乃《永乐大典》本《古今同姓名名录二卷》

唐代四大类书:

1、《北堂书钞》(我国现存早期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类书之一)

2、《艺文类聚》(为综合性类书,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基本完整的官修类书,目前最好最通行的版本是汪绍楹校勘本)

3、张说《初学记》(令皇子等易见成就也)

4、白居易《白氏六贴事类集》(集,将材料综合一起的一种古代著书方式)(唐代最著名的私撰类书,以门分,相当于《初学记》之“事对”)

宋代类书特点:①卷帙宏大,多由朝廷组织编纂②民间类书兴盛③种类繁多,主体细化,体例完备

宋代四大类书或四大部书:

1、《太平御览》(宋初大型类书编纂,肇其端者为百科性质的太平御览,本号“太平编类”或“太平总类”,着重提供统治策略和治国方法)

2、《太平广记》(实为我国北宋以前中国小说总集,一年成书)

3、《文苑英华》(收罗文学作品为主,实为专科性文学类书)

4、《册府元龟》(属于史学类书)

私撰类书在南宋较成风气,其源盖由于朝廷设置宏辞科,后定为博学宏辞

《山堂考索》由于其精于扬弃和时己见,后世颇受重视,如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有所采纳。

王应麟《玉海》是南宋另一部私撰类书。

明太祖命方孝孺编《类要》——朱棣编《文献大成》——重修《永乐大典》共三亿七千万字。这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也“可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后四库全书参考之,整理为《武英殿汇珍版丛书》

满清一代,规模仅次于明代。《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类书。陈梦雷、蒋廷锡编,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国外学者称为“康熙百科全书”

康熙年间编《佩文韵府》、《骈字类编》

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

民国徐珂《清稗类钞》

建国后,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华大典》,台湾杨家洛主编传统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续编初稿》

类书的价值:

1、借以了解古代书籍的大致面貌

2、可以进而了解古人知识结构乃至于社会生活情况等诸多方面

3、快速查找和掌握史料、典故、名物、制度、俪词骈句等某些领域或门类的知识

4、汇集大量古代文献,多保存原貌,是从事辑佚、校勘和考证等文献方面研究的宝库

5、供初步搜集资料之需

类书缺陷:

1、导致很多人不再阅读原书。“操觚者易于检寻,注书者利于剽窃,辗转稗贩,实学颇荒”

2、并未绝对显示原典面貌,如《太平御览》

3、只是大致注明出处,甚至并不注明,查找或称引困难,如《白氏六贴事类集》

丛,本谓聚集

丛书始见于唐陆龟蒙辑录自己难以归类的小品杂文,编而为集,名曰“(笠泽)丛书”。但其不过是自己杂著的别称,本乃个人诗文集。

丛书的定义:编集多种单独的著作作为一编并冠以总书名的出版物。

丛书的特点:①汇辑两种以上的独立著作②基本保持原作的面貌,不作大的更改(不改动原书字句),至少保留内中各书即“子目”原有的独立名称及内容顺序③另起一总名,用以概括全套书的内容,是即丛书名

近代多以俞鼎孙、俞经《儒学警悟》、南宋左圭《百川雪海》并列为丛书之祖,前者为第一部汇辑的丛书,后者为第一部

刊刻的丛书。

实际上,后唐冯道主编“九经”,已具备了丛书之实。

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

四库本义为宫廷藏书之所。乾隆派纪昀为总裁编《四库全库》,经绿史红子蓝集灰,后以第一部为底本,再加以抄写。底本藏于翰林院,其余七部“四库七阁”:北方四阁,文渊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江南三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现只剩四部,文津、文溯、文澜、文渊阁本。

四库有六来源,其中有内务府本、永乐大典本。

目:眼睛——感妙(论语:敢问其目)——汉代出现目录、篇目

录:象声词——包括篇目与叙录(文献的记录、整理并说明)两部分,后人分割其义,各取一篇,又称叙录为录。

目录,又称叙录、提要。姚名达《目录学》:“目录学者,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

目录学一词,最早见于苏象先《苏魏公谭训》卷四:“祖父谒王原洙,因论政事,仲至……指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

目录之书,隋志谓之簿录,旧唐书乃名目录。自是以来,相沿不改。

目录学的起源与发展:

1、殷墟甲骨,多以一年为一窖,此即顺序

2、易、诗、书之小序。易之序卦是说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既有目,也有录。诗之小序,旧说是毛公作,即说明作意,亦是条其篇目。《七略》佚文曰:“《尚书》有青丝编目录。”

3、子书的自序乃小序基础上的发展。现存最早是吕氏春秋之序意(已残),仅存其自叙撰《十二记》之作意一节。最完整的是《淮南鸿烈》自序,全篇五大段。

4、史书:《史记》太史公自序身世后即列130篇之作意,即其目录。先括全文要旨,后列举篇名及次第。《汉书·叙传》亦以百余条小序。刘向校书,每书后附以目录,但与史记、汉书不同,其目录分开。又以《别录》成为群书之目录。

目录这个词,即伴随着刘向、刘歆的校书而出现。《汉书·艺文志》:“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刘向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刘歆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两者又是群书之目录。至班固《汉书·叙传》曰:“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此处目录就专指群书之目录了。两者是最早的综合目录,奠定了中国目录,尤其是官修目录的基本原则和大体体例。

后世目录体例分为三种:

1、具备大小序、书目及解题(但无篇目)E.g: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要义为论其指归,辨其谬讹。这样的目录体制最完备,最能沿流溯源、提要钩玄,参考价值最大,对编写者要求最高。

2、具大小序而无解题,由《汉书·艺文志》开启,《隋书·经籍志》等因之。这类书目纲举目张,论述明晰,可以“推阐大义,条别学术异同,使人由委溯源”。

3、只列书目,没有序和解题。E.g:西晋荀勖《中经新簿》、郑樵《通志·艺文略》、尤袤《遂初堂书目》

中国图书主要采用二级分类系统,大类经历了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并在四分法基本定型。

六分法是刘向、刘歆采用的分类法,分为六略三十八种: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略。其基本奠定了图书分类的基础。后来的四分法就是在其基础上稍作损益而来。

四部分类法(优点在于简明);

1、产生:创始于荀勖《中经新簿》,在魏郑默《中经簿》的基础上分为甲乙丙丁(经子史集)四部。

2、完善: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将子书和史籍间的顺序加以调换。

3、确立:唐魏征等修《隋书·经籍志》,分为四部,以佛、道作为附录。其首次以经(《七志·经典志》)、史、子、集(《七录·文集》)为四部命名。

4、大成:乾隆年间纪昀《四库全书》,有的类下还有三级目录。

其他分类法:

1、七分法:刘宋王俭《七志》,改六艺为经典,别立图谱。梁阮孝绪《七录》

2、十二分法: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

3、五分法;张之洞《书目答问》,加丛书一部

卷轴装:继承简帛的装帧形式演化而来,当每卷的帛书写好后,就在末尾装上一根木轴,然后以木轴为中心,从尾向前卷起,中间用绳子或丝带系好。其缺点是不便翻阅。自东晋末年以后,纸书渐渐取代了帛书,但直到隋唐五代时期,其装帧形式仍是卷轴装。

印缝:又称“押缝”、“款缝”,署名于法书两纸首尾缝间,以使接缝处美观。

边栏:敦煌卷子的上下横线

边准:敦煌卷子的直行

褾:本义是领袖之缘饰,用在卷子指的是卷端的防护或装饰用纸,俗称包首。褾首用一根丝带来系住卷子,名褾带。

插架:卷子在书架上排架时,总是以轴头向外,以便取阅。

签:轴头上往往系一根签子,古人谓之“签”,贵重的多用象牙制成,称为“牙签”

帙:书衣,以布或丝织品为原料,包裹卷轴装的书,以免书与书之间混在一起,并保护每一卷书。通常一帙十卷。

旋风装:又称“龙鳞装”。取一张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单面书写,全幅装裱在卷端外,其余叶都双面书写,以每叶右边无字的空隙处,逐页向左,依次错开,像鱼鳞样粘在卷底上。收藏时,从首向尾卷起,外表跟卷轴装一样,打开来看,除首页固定外,其余都能逐叶翻阅。这既扩大了卷子的容量,也便于翻阅,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但后来没有普遍使用。 经折装:由唐末的进士卢光启发明,把书信折叠起来。后用于书籍装帧,把纸一正一反折叠起来,因便于诵读,所以广泛被佛、道二教的经典所采用,至今可见于寺庙,故称为经折装。其缺点是容易脱落成叶。

梵夹装:因两板相夹,用梵文书写,故称梵夹装,流行于唐五代时期。从印度传入,在没有纸之前,印度的佛经用贝多树叶书写,写好后在树叶中间穿一个圆孔,叠好放齐后,在上下各放一块长条形竹板或木板夹好。然后用绳子逐次穿过圆孔,绳头打上比圆孔大的结,以防脱落。收藏时勒紧一头,另一头绕过上下两版捆紧。此外也有穿两孔的形式。其缺点是翻检不便,容易脱落成叶。

蝴蝶装:应雕版印刷而生,在宋元时期流行最广。一页书印好后,以版心为轴线,把有文字的两面相向而折,叠好若干页后,在书叶反面版心外用浆糊逐叶粘好,再用一张硬厚的整纸对折后粘在书脊处作为封面。从外表看,打开书后,书叶向两边装开,像蝴蝶两翼,故称蝴蝶装。其缺点是第一页第二面的反面和第三页第一面的反面都没有文字,阅读时总是翻一页便空白一页,影响阅读兴趣。

包背装:因包裹书脊,故称包背装。出现于南宋,历元至明,流行甚久。作为蝴蝶装的改进,把文字的两面放在外面,把空白的两面折在里面,这样在翻阅的时候,每页都能读到文字。折好后在右边空白处打好眼,用纸撚订起砸平,再用厚硬纸作为封面黏在书脊处。但依然容易散开。

线装:北宋末南宋初已出现,真正流行于明中叶。其与包背装大同小异,即装订时不需要整张厚纸做封面,而是用裁成与书叶同样大小的两张,上下各一,然后打眼装线,成为了古书装帧的经典形式。

书脑:书叶左右边栏以外锥眼订线的地方。一般在书脑上打四个孔的装式叫四眼针装,厚一点或大开版的书一般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称六眼针装。

书背:又称书脊,书叶装订缝合处与书口相对的侧面

书根:即书册最下端的侧面部分。刊印者或藏书家常在此处刊刻或题写书名、卷数、册数等,以便查检。

书头:书册最上端称为书头。

书衣:又称书皮、封皮、书面。一般采用质地较坚韧的有色纸,较珍贵的用丝织品。

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长方形纸条或丝条,标有书名、卷次等。

副页:又称护页。在书皮的里面,另衬两三张空白纸称为副页,一般是前三后二或前后各二,作用是保护书页,也可供写题跋。

内衬:在书衣和副页后面,印有书名、作者和刊刻时地等的封面。

版面:一页纸上印版所占有的面积

板框:指印本四周的围线

边栏:板框的单侧线。有四周单边、四周双边、左右双边、花边等形式。双线一般是外粗内细。

界行:又叫边准,指字行之间的分界线,由古代帛书中的朱丝栏、乌丝栏演变而来。

天头、地脚、边:版面之外的部分。上面叫天头或书眉,下面叫地脚,左右空白部分叫边,供装订用。

行款:又称行格。著录每半页版面的行数和每行字数的方法。如果字数不等,则取其最多或最少著录,外加“不等”二字

版心:又称书口、版口、中缝。指板框正中间不印正文的一行,用来刊刻书名、卷次、页码、版面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等。其作用是便于对折书页和翻检内容。

鱼尾:版心中距上下边约四分之一处状似鱼尾的标记。鱼尾分叉处,正是版面中心,是折叠书页的标准点。以数量分,有单鱼尾、双鱼尾、三鱼尾;以分向区分,有对鱼尾、顺鱼尾;以图案虚实区分,有白鱼尾、黑鱼尾、线鱼尾、花鱼尾。由三组平行线组成的称线鱼尾,元末刻书,多用花鱼尾。鱼尾将版心分为三个部分。

象鼻:①黑口本鱼尾上下到边栏间的黑线②版心中间从鱼尾到上下边栏间的部分③将黑口和鱼尾连起来看像大象的鼻子,二者合称象鼻。象鼻中印有黑线的称为黑口,黑线较细者称为细黑口或小黑口,较粗者或全黑者称粗黑口或大黑口;没有黑线或象鼻的称白口;白口上印有文字的称花口或口题。

书耳:又称耳格、耳子。板框之外、左右上角的小方格,在左称左耳提,在右称右耳题。一般用来注记篇名、书名简称或帝王年号、历史纪年等,多见于宋元版书中。

墨钉:又称墨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墨块,用■表示

刊语:古籍中不属于正文、由刊印者加刻的记述书坊字型大小、刊者姓名、刻书时地的文字,常出现在序目后、卷末等处。 牌记:又称牌子。内容和刊语相同。在刊语四周环以黑围,形成独立的单元。常出现在内封页的左半页、序目之后、卷末等处。以长方形最常见,也有各种图案作为装饰的。

上题、下题(尾题):上题是指卷端的书名。下题或尾题,是指卷端或卷末所题撰者、编者、辑者、述者、纂者、注者、阅者、校者、批者、评者等

小题和大题:小题指篇名,大题指书名。一般出现在卷端,通常大题在上,但宋版书有时“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古籍版本类型:

1、制作方式

印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影印本

写本:稿本、钞本

2、时代

唐本:唐代刻印或抄写的书

五代、宋、西夏、辽(契丹)、金、蒙古、元、明、清、民国本

3、刻画地域

浙本:浙江刻本,包括杭州本、越州本、衢州本、婺州本

蜀本:四川刻本,以成都和眉山为刻书中心

建本:福建刻本,又称闽本,以建阳本、建安本、麻沙本、泉州本、福州本等为主

平水本:山西平阳刻本,在今临汾一带,是金元时期北方的刻书中心

4、刻画单位

官刻本:朝廷各级官员及其附属机构所刻书,如国子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殿本、局本

家刻本:私人所刻之书 坊刻本:书商所刻之书

5、形式

巾箱本(袖珍本):开本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大字本:字体较大的本子,其行款一般小于半页10行20字

小字本:字体较小的本子,其行款一般大于半页10行20字

写刻本:名家书写上版,书法生动的刻本

朱印本:用红色印刷的本子

蓝印本:用蓝色印刷的本子 套印本:用不同颜色印刷的本子,根据颜色的多少分为朱墨套印本、三色套印本、五色套印本

插图本:带有插图的本子

两节本:书版分上下两栏的本子

三节本:书版分上中下三栏的本子

6、刻印情况

祖本:后出版本所依据的本子

初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重刻本:据原刻重新付刻的本子,行款版式不必与原刻相同

翻刻本:据原刻本翻刻的本子,行款版式要依据原刻 影刻本:又称覆刻本,据原刻本影摹或直接用原刻本书页上版刻印而成的本子,如影宋刻本、覆元刻本

初印本:同一刻本初次印刷的本子

后印本:初印本之外同一刻本后来印刷的本子

修补本:由于书版残缺,经过修补印成的本子 递修本:经过多次修补而印成的本子,如经过宋元明三朝递修的本子称为三朝本

邋遢本:又称大花脸本,指版面模糊、墨色深浅不一的印本

丛书本:收在丛书的本子

单行本:单独刊行的本子

7、流通情况

通行本:①普通、坊间流行甚多,随时可以得到②普通、雕刻平常,不值得特别珍藏

孤本:世间仅存的书。国内仅存称海内孤本,国内外仅存称海内外孤本。称一部书是否为孤本定要小心谨慎,必须广泛检索各种书目和资料库才可下结论。

稀见本:存世数量稀少,流传非常罕见,但又不能确定是孤本的书

旧刻本:刻印得比较早的书或未鉴定出所属时代的刻本

新刻本:新近刊刻的本子

足本:完整无缺的本子

残本:不完整的本子。有时书商为了牟利,将残本目录、卷数挖改,以冒充足本。

焦尾本: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不幸遭火焚毁,残余的部分尚有火烧的痕迹。

配本:集合不同的书版或同一书版的不同印本,配补成一部完整的书。最典型的是百衲本《二十四史》

校本:经读者校勘过的书,尤以精校本、名家校本最为珍贵

批本:经读者加过批评的书

批校本:既经校勘,又加批点的书

批点本:既经圈点,又加批语的书

过录本:又称移录本,指照样移录名家批校文字或兼及其所施句读圈点的书。

翻译题

唐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雲:“夫爲史之道,其流有二。何者?書事記言,出自當時之簡;勒成刪定,歸於後來之筆。然則當時草創者,資乎博聞實錄,若董狐、南史是也;後來經始(开始营建;开始经营。泛指开创事业)者,貴乎儁識通才,若班固、陳壽是也。必論其事業,前後不同。然相須而成,其歸一揆[kuí]道理,准则。”

〃史料指历史遗存下来的原始资料,包括档案史料,时间具有原始性;而史书为史家根据原始史料和历史资料撰写成的新书,便于研究历史,为后世追补而成。

南宋鄭樵《夾漈[jì]水边遺稿》卷二《寄方禮部書》:“有史有書,學者不辨史、書。史者,官籍也。書者,儒生之所作也。自司馬以來,凡作史者皆是書,不是史。”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書教上》:“三代(指夏商周)以上之爲史,與三代以下之爲史,其同異之故可知也。三代以上,記注有成法(既定之法),而撰述無定名(如尚书中的篇目都是临时命名);三代以下,撰述有定名,而記注無成法。”

〃三代以上史官世袭,秉持“直笔无隐”的原则,但因事命名,史料组织不严密,结构散乱。而周官衰微,官失其守。虽《春秋》、《史记》开编年、纪传二体,但两汉中,史官乃临时性的兼任,且记史多隐。

〃史书与史料的区别:

①组织上:史料组织不严密,结构散乱,而史书《春秋》、《史记》开编年、纪传二体。

②义例(著书的主旨和体例)上:史料无,史书有

③时间上:史料为当时性,时间具有原始性,史书乃后世追补

④作者上:史料之史官,史官世袭,秉持“直笔无隐”的原则,而史书之史官,乃临时性的兼任,且记史多隐。

狭义史料:传注者有意识

《墨子·明鬼》爲證鬼神之實有所引“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等所謂百國春秋。

《左傳·文二年》引晉狼瞫雲“《周志》有之,‘勇則(却)害(杀害)上,不登於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杜注“《周志》,周書也”)。《逸周書·大匡》:“勇、知害上,則不登於明堂。”

《左傳·襄三十年》子產引“《鄭書》有之:‘安定國家,必大焉先’”(杜注《鄭書》雲“鄭國史書”。大謂世家大族)。

《左傳·昭二十八年》晉叔遊雲“《鄭書》有之:‘惡(讨厌)直醜(丑化)正,實蕃(众多)有徒’”。

广义史料:作者没有主观意识写历史,但从客观上看,却可以从中看到历史

隋王通《文中子中說·王道篇》雲:“昔聖人述史三焉,其述《書》也,帝王之制備矣,故索焉而皆獲;其述《詩》也,興衰之由顯,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跡明,故考焉而皆當。此三者,同出於史而不可雜也,故聖人分焉。”宋阮逸注:“載言、載事、明得失,皆史職也。職同體異,故曰分。”

〃书、诗、春秋皆为史,为“六经皆史”的源头

唐劉知幾《史通·六家》雲:“古往今來,質文(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遞變,諸史之作,不恒厥(其)體。榷(商讨)而爲論,其流有六:一曰《尚書》家(記言家也),二曰《春秋》家(記事家也),三曰《左傳》家(編年家也),四曰《國語》家(國別家也),五曰《史記》家(通史紀傳家也),六曰《漢書》家(斷代紀傳家也)。”

《全唐文》卷八○○陸龜蒙《復友生論文書》雲:“六籍中,……記言記事,參錯前後,曰經曰史,未可定其體也。按經解則悉謂之經,區而別之,則《詩》、《易》爲經,《書》與《春秋》實史耳,學者不當渾而言之。……六籍之內,有經有史,何必下及子長(指司马迁)、孟堅(指班固),然後謂之史乎?”

宋劉恕《資治通鑑外紀自序》雲:“歷代國史,其流(源流)出於《春秋》。劉歆敘《七略》,王儉撰《七志》,《史記》以下,皆附《春秋》。荀勗分四部,史記、舊事入丙部(即史部)。阮孝緒《七錄·記傳錄》記史傳,由是經與史分。”

明王守仁《陽明傳習錄》卷一雲:“(門人徐)愛曰:‘先儒論六經,以《春秋》爲史,史專記事,恐與五經事體終或稍異。’先生曰:‘以事言(就事而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易》是包犧氏之史,《書》是堯舜以下史,《禮》《樂》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謂異?’又曰:‘五經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惡,示訓戒。善可爲訓者,特存其跡以示法;惡可爲戒者,存其戒而削(删除)其事以杜奸。’”

〃先秦记事不会空言道,而会论事中言道,故在王守仁眼中,六经皆史。

中国文献简史:

一、上古:原始社会至夏商周秦

·原始社会:最早的表意文字在后期形成——最早的文献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现存的为尧舜时期的《尚书·虞书》

·夏:流传下的是《尚书·夏书》

·商:《尚书·商书》、甲骨文献

·周代:设立专门机构,任用官员撰修和管理,文献种类繁多,数量巨大,金文:尚书(山海经、禹贡)、周易、三礼(礼记为孔子及后学传述)、考工记

·春秋: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论语、孟子、荀子

·战国:·儒家:公羊高《公羊传》、谷梁赤《谷梁传》、孝经、尔雅

·诸子:墨子、商君书、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览

·科技: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文学:屈原、宋玉

·军事:孙子、吴子、六韬

二、汉代

1、西汉

·经学、政治思想:贾谊《新语》;晁错《晁错》;刘安《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恒宽《盐铁论》;刘向《五经通义》、《新序》、《说苑》、《列女传》、《别录》、《战国策》;刘歆《七略》(《西京杂记》);

·史学:史记

·科技:天文:司马迁《太初历》、刘歆《三统历》数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农业:汜胜之《汜胜之书》

医学: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文学:司马相如《司马文图集》;杨雄《杨子云集》(羽猎、长杨、河东、甘泉)、《太玄》、《法言》、《方言》

2、东汉

·经学:恒谭《新论》(《形神》、《陈时政疏》、《论识记疏》);王充《论衡》;贾逵《春秋左氏长经章句》、《左氏解诂》、《国语解诂》、《周易贾氏义》、

《毛诗贾氏义》、《古文尚书义》、《古文尚书训》;王符《潜夫论》;许慎《说文解字》;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仪礼注》、《礼记注》、《周官注》、《孝经注》、《论语注》、《丧服经传注》、《春秋三传异同说》,尚有《老子》、《离骚》、《淮南子》、《列女传》等书的注;郑玄是汉代经学集大成者,著述宏丰,注释易、书、三礼、论语、孝经、尚书大传、(尚书)中候、乾象历,著有六艺论、毛诗谱、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现存《毛诗笺》、《三礼注》;赵歧《孟子章句》;应劭《风俗通义》

·史学:班固《汉书》、《东观汉纪》;

·军事:黄石公三略

·科技:天文:贾逵《四分历》、刘洪《乾象历》、张衡《周官训诂》、《算罔论》、《浑天仪图注》、《灵宪》(我国最早的完备的天体图)农业:崔寔《四时月令》

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要略》

·文学:班固《班兰台集》(两都赋)、张衡《张河间集》(二京赋——京城赋“长篇之极轨”)、蔡邕《蔡中郎集》、汉乐府

·宗教:道教最早文献《太平经》、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张鲁《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

三、魏晋南北朝隋

1、义疏注经的兴盛:

·义疏兼注经注,始于汉末郑玄《毛诗笺》,六朝始盛,如梁皇侃《论语义疏》。注经之家以训诂为主,而注史之家则为“合子本”——汇集史料、增补事绪,不作解释,如《三国志注》、阮孝绪《世说新语注》、《洛阳迦蓝记》

①经:晋王弼、韩康伯《易注》;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流传下来最早的左传注释之作);何晏《论语集解》

②史;宋裴骃《史记集解》;裴松之《三国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③子:对老庄注释之家甚多

④集:以对辞赋注解为主,薛综注《二京赋》

⑤通释语义,疏解方言:魏张辑《广雅》;郭璞《尔雅注》、《方言注》;北齐颜之推《书记》、《音辞》(《颜氏家训》);顾野王《玉篇》

2、史学的兴盛

①重要著作

·宋范晔《后汉书》、晋陈寿《三国志》、梁沈约《宋书》、梁萧子显《南齐书》、北魏魏收《魏书》

②史学之争

·一派沿袭《汉书》体例编撰《晋书》,有王隐86卷、何法盛《晋中兴书》78卷(李善注《文选》多引)、谢灵运36卷,齐臧莱绪110卷、萧子云11卷、梁萧子显《晋史草》30卷,沈约111卷。而另一支认为班固《汉书》“文繁难省”,因袭左传体。其始作者为汉献帝时荀悦《汉纪》30篇;干宝《晋纪》;习凿齿《汉晋阳秋》;孙盛《晋阳秋》;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梁裴子野《宋略》(多收于唐徐嵩《建康实录》);刘璠《梁典》

·因而在史书方面衍生出两类:一类谓“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如陆贾《楚汉春秋》、后汉赵晔《吴越春秋》;一类谓“钞撮旧史”。其一,“体制不经、委巷之说,谓之杂史”(这种抄录直接影响了佛经的抄录),如葛洪《汉书钞》、阮孝绪《正史削繁》。其二,名人别传,如范晔《风俗通》、《后汉书·方术志》;皇甫谧《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南北大师别传来源于此)。其三,灵异说,如魏文帝《列异传》、陶潜《搜神后记》、侯君素《旌异记》、颜之推《集灵记》、《鬼魂志》

④南北朝出现有关史记、汉书的音义、注释类的著作,梁朝出现多位研究汉书的专家。

⑤出现姓氏书、谱牒(南北朝重视门第),如王僧孺《百家谱》、刘向《世本》

⑥记录性的文献,如刘义庆《世说》、晋张华《博物志》、梁萧绎《金楼子》、梁宗懍《荆楚岁时记》

3、宗教书籍的增多

①玄学: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例》、《论语释疑》;郭象《庄子注》

②道教:东晋葛洪《抱朴子》、《神仙传》、《西京杂记》、《金匮药方》;“三洞真经”(《三皇经》配洞神部,《灵宝经》配洞玄部,《上清经》配洞清部。由陆修静创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体系);(梁)陶弘景道教《真诰》、《登真隐诀》、《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历法《天文星经》、《天仪说要》、《七曜新旧术疏》、《帝代年历》、《象历》,医学《本草集注》、《药总诀》、《效验方》,文集《陶弘景集》

③佛教:佛教大量翻译;梁慧皎《高僧传》(最早为僧作传之书,模仿现存最古的佛经目录——僧佑《出三藏记集》末三卷的体例);僧佑《弘明集》;北魏杨衒之《洛阳迦蓝记》;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4、地理著作的兴盛

①内容包括都会郡县(如晋常璩《华阳国志》;陆澄《地理书》;顾野王《舆地志》;隋《诸郡物产土俗记》)、河防(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汉桑钦《水经》之注))、边防、山川、古迹(如谢灵运《游名山志》)、杂记、游记、外记、小说等类别

②南北交流:《李谐行记》;刘师知《聘游记》;《魏聘使行记》

③中外交通:释法显《佛国记》;智猛《游行外国记》;《交州以南外国传》

5、文学的兴盛

①别集,又称文集。荀况诸集,后人追题,至于刘宋,大量涌现。其自制名者乃张融《玉海》;江淹前集、后集;《沈约集》。僧人别集也大量出现,如晋沙门《支遁集》、宋宛眴令《汤惠休集》、晋沙门《释惠远集》、晋姚苌沙《释僧肇集》

②总集,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所谓“以免翻检之劳”。总集存于今者,以《文选》为最古,内容有诗赋颂箴铭诔哀辞解嘲等;李充《翰林论》(论述各种文章的特点)、孔逭《文苑》在体例上可为文选之先导。

③语言文字方面,李登《声类》;梁沈约《四声》;刘喜经《四声指归》;释静洪《韵类》;谢灵运《十四音训叙》、《悉昙章》(梵文语音基本知识)等及一些外国文书,都成为语言研究的成果。

④著名文学家

·三曹:曹操《曹操集》、《孙子兵法注》;曹丕《典论》(《论文》乃中国文学批评之始);曹植《曹子建集》

·魏阮籍《阮籍集》(咏怀诗);嵇康《嵇中散集》

·晋左思《左太冲集》;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梁陶潜《靖节先生集》;

·宋谢灵运《谢康乐集》;鲍照《鲍参军集》

·齐钟嵘《诗品》

·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庾信《庾子山文集》

·陈徐陵《徐孝陵集》,编《玉台新咏》

6、石刻文献的重要发展时期

①墓志铭,盛于北朝

②碑铭:汉代始兴,六朝如齐王俭《褚渊碑文》;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梁沈约《齐故安陵昭王碑文》;萧绎《内典碑铭集林》

③刻经,分为儒、释两类,儒家如汉石经,又称“熹平石经”(七大石经种: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乾隆石经),而佛教恐遭法难,经籍失传,故刻经。如南北朝的房山石经,或以福佑(如唐经幢刻石《尊胜陀罗经》)

④造像记⑤题名⑥诗词等杂刻,如六峰山郑道昭之诗

7、科技:天文:宋祖冲之《大明历》

数学:祖冲之《缀术》农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医学: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四、唐五代

(一)、唐

1、官修文献的兴盛

·国家有专门的修书机构集贤院和史馆,罗织精英,从事文献的编修。

①编修了大量政治和典章制度文献:长孙无忌《唐律疏义》(考证与阐释房玄龄《唐律》12篇);张九龄《唐六典》(理教礼政刑事六典);杜佑《通典》八门

②编修了大量皇帝的实录:韩愈《顺宗实录》

③注释儒家经典:孔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五经正义》(原名五经义训),即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氏正义

④编地方总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⑤编修类书:欧阳询《艺文类聚》(46部727目)、徐坚《初学记》(23部313目,叙事、事对、诗文3方面资料)

⑥朝廷主持编修大量正史:房玄龄《晋书》;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个人著述的兴盛

①注释儒家经典及其他重要典籍:陆德明《经典释文》、《老子音义》、《庄子音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杨世勋《春秋谷梁传疏》;刘知几《史通》;李善《文选注》

②道教理论著作的兴盛:吴筠《玄网论》、《心目论》、《神仙可学论》、《神形可固论》;司马承祯《坐忘子》、《天隐子》、《服气精义论》、《道体论》

③佛教著作的兴盛:玄奘译经并著《大唐西域记》;释道宣《广弘明集》、《续高僧传》、《续弘明集》;慧能《坛经》

④军事著作丰富:《李卫公问对》;李笙《太白阴经》

⑤科技:天文:僧一行(我国密宗之祖)《大衍历》

数学:王孝通《缉古算经》、李淳风《算经十书》

农业:陆羽《茶经》、陆龟蒙《耒耜经》

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千金翼方》

⑥文学:《李太白全集》、《杜工部集》、《柳河东集》、《昌黎先生集》、《白氏长庆集》

2、五代

·整体上,大量文献遭到毁灭,创作的文献种类和数量都大大减少

·后晋:官修《旧唐书》,保存了大量唐代重要文献资料

·后蜀:赵崇祚《花间集》;韦庄《浣花集》;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疏》、《道门科范大全集》

·南唐:《南唐二主词》

五、宋辽金元

(一)、宋

1、大型文献的编撰

·四大类书:李昉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杨亿、王若钦主编《册府元龟》

·国家编撰大量典章制度:王溥《唐会要》(最早的会要)、《五代会要》;朝廷建有会要馆,专门编宋代会要一类文献,清代徐松辑为《宋会要辑稿》·郑樵《通志》分六部,精华在略,“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

2、经学与宗教的兴盛

①理学的产生:程颢《明道先生集》、程颐《伊川集》,合称《二程遗书》;朱熹(道学集大成者)著《朱子全书》、辑《四书》;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②道教的兴盛:张君房编《云笈七签》;陈抟《无极图》、《先天图》、《指玄篇》;张伯端《悟真篇》

③佛教的兴盛:释替宁《宋高僧传》;普济《五灯会元》(道原《景德传灯录》、李遵勖《天圣广灯录》、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悟明《联灯会要》、正受《嘉泰普灯录》);释祖潾《隆兴佛教编年通论》

3、史学的兴盛

①朝廷重视历史,设史馆和书局修史: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唐书》、《新五代史》;司马光《资治通鉴》

②史学家修本朝之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4、军事著作丰富:曾公亮、丁度《武经总要》;陈传良《历代兵法制》(我国第一部军事通史);何吉非《何博士备论》;张预《百将传》;陈规、汤璹《守城录》

5、科技:

·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

·天文:杨忠辅《统天历》(授时历的开导者)

·数学:秦九韶《数书章》;杨辉《详解九章算法》、《日用算法》、《杨辉算法》·农业:陈旉《农书》、秦观《蚕书》

·医学:官修《太平圣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地理: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

·建筑:李诫《营造法式》

6、文学:

①笔记的兴盛:沈括《梦溪笔谈》;周密《齐东野语》、《癸辛杂识》《武林旧事》;宋元老《东京梦华录》;

②《王临川集》;《山谷集》;《李清照集》;《稼轩长短句》;《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六、辽金元

·元朝一方面传统的文献形成得以继承,另一方面独具时代特征的文献大量产生,需要避开政治敏感。

①史学:

·官修大量皇帝实录如《元朝秘史》;《元典章》;会要性质的《经世大典》;脱脱主编《宋史》、《辽史》、《金史》;《大一统志》·马临端《文献通考》

②道教:王重阳建全真教,著《重阳全真集》、《教化集》、《立教十五论》;丘处机《大月直指》、《摄生信息论》、《磻溪集》

③科技:天文:郭守敬、王恂《授时历》(当时最精准,历法体系古代最完善)

数学:李治《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创“天元术”;朱世杰《四元玉鉴》

农业:国家司农司编《农桑辑要》;王祯《农书》

④文学:金代《遗山先生文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元代关汉卿《关汉卿集》;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幽魂》;王实甫《西厢记》

七、明

1、经学与政治学

①官修《五经大全》(周易、书传、诗经、礼记、春秋大全)、《四书大全》、胡广、杨荣《性理大全》;李贽《焚书》、《藏书》

②国家编修了大量政治文献。联官类《大明官制》、《诸司职掌》;仪礼类《皇朝礼制》、《大明礼制》;刑法类《大明律》、《更定大明律》;综合典章制度与史实类《大明会典》、《大明会要》

2、史学

①明代修撰大量皇帝实录,有太祖、太、仁、宣、英、宪、孝、武、睿、世、穆、神、光、熹宗实录;李贤《明一统志》;官修《元史》

②王圻《续文献通考》

3、宗教

①道教:张三丰《张三丰全集》;伍守阳《丹道九篇》、《金丹要诀》;张宇、邵以正相继编《正统道藏》(道教最高经典,最大的文献宝库)

②佛教:《大藏经》(佛教典籍的总汇);如惺《明高僧传》;明河著《补续高僧传》

4、军事:王鸣鹤《登坛必究》;王鸣鹤、何仲叔《兵法百战经》;茅元仪《武备志》五编;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武备新书》

5、科技:天文:徐光启《崇祯历法》

农业: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

医学:李时珍《本草纲目》

地理: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西方科学;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译《几何原本》、《勾股义》、《测量义法》;王徵和瑞士邓玉函译力学机械《远西奇器图说》

6、文学

①笔记: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朱国桢《涌幢小品》;谢肇淛《五杂俎》

②诗歌:李梦阳《空同集》(崇古倾向,秋望、秋夜叹);杨慎《升庵集》;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

③戏剧:汤显祖《临川四梦》(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

④小说:水浒、三国、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二拍(初、二刻拍案惊奇)

八、清

1、经学

①官修《易经通注》、《易经解义》、《日讲书经传说汇纂》、《诗经传说汇纂》、《诗义折中》、《日讲春秋解义》、《春秋直解》、《周礼义疏》、《仪礼义疏》、《礼记义疏》、《日讲礼记义疏》、《孝经集注》、《日讲四书解义》、《性理精义》

②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文集》;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王夫之《船山遗书》;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研经堂文集》;戴震(清代考据派集大成者)《戴氏遗书》(文集、毛郑诗考正、诗经补注、方言疏证、续天文略、水地记、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考工记图、水经注校本、策算、勾股割圜记);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春秋左氏古经》、《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六书音均表》、《声韵考》、《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王文简公集》(合称二王,音韵训诂学深入,标志清代文献学最高成就)

2、政治学

①《大清律例》《大清律续纂条例》《吏部则例》《工部则例》《钦定大清会要》《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

②林则徐《政书》《信及录》《云左山房诗钞》;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专集两部分);孙中山《中山全书》

3、史学

①前朝史书和政书:《明史》《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

②皇帝实录:太祖、太宗、世祖、圣祖、世高仁宣文穆德宗实录

③大量志书:《八旗通志》《盛京通志》《大清一统志》,地方官府也有不少修志机构编地方志

4、科技:天文:《星历考源》、《天文正义》、《历象考成》及后编;王锡阐《晓庵新法》

数学:梅文鼎《梅氏历算全书》

农业:官修《授时通考》

医学:吴谦《医宗金鉴》;江瓘《名医类案》

西方科学;官方《数理精蕴》;李善兰译赫胥黎《谈天》;严复译《天演论》

5、军事

·揭暄《兵经百篇》;陈澹然《权制》;徐千家《防洋略说》;朱璐《防守集成》;《三十六计》;魏源《海国图志》

6、文学

①大量文化文献:《历代赋汇》《历代诗余》《子史精华》《皇清文颖》《清续文颖》《渊鉴类函》《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康熙字典》(古代最大字典,收47035字)

②巨型类书、丛书:最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后编《总目提要》)

③笔记:刘献廷《广阳杂记》叶梦珠《阅世编》李斗《扬州画舫录》徐珂《清稗类钞》

④作家:·诗文:王士祯《带经堂集》(清新俊逸,冲淡隽永);袁枚《小仓山房集》(活泼清新、晓畅天然);龚自珍《龚自珍全集》(雄奇豪迈,绚烂有力);秋瑾《秋瑾集》(豪放激越,犀利宏肆)

·小说;《聊斋志异》《蒲松龄文集》;《红楼梦》;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工具书的使用

一、纸质检索工具的利用:索引、目录、辞书

1、索引

·宋《群书备检》已备索引性质。而古类书的作用也由查找诗文典故向资料索引转变。

·明张士佩《洪武正韵玉键》为最早的索引;傅山《两汉书姓名韵》为最早人名索引,以洪武正韵为序;清汪祖辉《史姓韵编》以诗韵“佩文韵”为依

·乾嘉毛谟《说文检字》、黎永椿《说文通检》以部首笔画编制

·光绪蔡启盛《皇清经解检目》分为分类与分经两部分,是对《皇清经解》的分类索引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以洪煨莲新检字法“中国字庋撷”,主要对传记、佛道藏子目、类书等资料性古籍索引,分为专书与综合性索引,是较早运用科学方法编制中国古典文献索引。后成立通检组,出版了以子书为主的十五种古籍通检。

·注意问题:

①索引不能替代阅读原著,不能完全依赖

②索引是将资料从文献整体中切割下来,故仍需通览前后背景资料

③注意综合使用各种索引。如检索作家传记:专书中人物姓名索引—传记综合索引—考订历史人物著作(年谱及诗文系年)

④注意名称、体例:书名索引如引书名以简称、同书异名、同名异书、时引书名时引篇名;人名索引如同名异人,一人多名(名字号官职等)

·索引按索取对象分为书名、人名、地名、字词句检索

1、书名检索

1)、图书目录书名索引

①丛书检索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及阳海清《中国丛书广录》收罗宏富且在编排和著录上集诸家之长,较完整反映我国古籍丛书面貌,是学者研究、整理和利用古籍的必备工具书。

·综录收书2797种,含子目七万多条,分《总目分类目录》、《子目分类目录》及《索引》三册,具有搜罗完备、便于检索、反映丛书收藏情况三大特征,但存在版本著录不全、对“一书同名”\“同名异书”标示欠详、遗漏子目、引用有误等不足

·广录踵综录而作,又避免重复。收书3279种,含子目50078种,分二册七部分,由简目及其余五个索引,均可直接查阅详目②单书检索

·可利用各图书馆的馆藏目录查阅,如《北京图书馆普通古籍总目》、《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四川省图书馆藏古籍总目》等·善本书目:全国古籍善本书目收藏可查阅《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等及反映

海外善本的如《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目》、《内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尊经阁文库汉籍分类目录》等

·断代书目:汇录一朝之有关书目,如《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现存宋人著述总录》

2)、引书索引

·揭示某书在何卷何页引用何种古籍,以便读者追寻引文。其通常是给类书和古籍旧注中所引书的书名编制索引,有助于辑佚和校勘,如《太平广记索引》

3)、篇目索引

①专书索引:《全唐诗索引》、《初学记索引》、《诗渊索引》等

②群书索引:《宋代文集索引》、《元人文集史料索引》、《元(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等

2、人名检索

·可分为单书和群书的人名索引。有七种检索途径:

①年谱、家谱:《中国历代年谱总录》、《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等

②专史:正史如《二十四(五)史纪传人名索引》、《史记人名索引》、《汉书人名索引》,其他如《唐(宋、明)高僧传索引》等

③方志:《宋元方志传记索引》、《中国地方志宋代人物资料索引》、《天一阁明代方志选刊人名索引》

④石刻:《石刻题跋索引》、《四十年出土墓志目录》、《陕西石刻文献目录集存》

⑤文集及生卒年工具书:《宋代文集索引》、《元人文集史料索引》、《元(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等及《历代人物年里碑传总表》、《释氏疑年录》等

⑥传记:《唐刺史考》、《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清代碑传文通检》等

⑦别名:《室名别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等

3、地名检索

·主要指历史地理名称检索(针对一地多名、同名异地的现象)

·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地名索引》等

·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元丰九域志》、《兴地纪胜》等

4、字词、句检索

①字词检索:一为逐字逐句检索,如《尚书通检》、《周易引得》、《毛诗引得》;一为语汇索引,如《金瓶梅词话(红楼梦、儒林外史)语汇索引》

②句子索引:《十三经索引》、《唐五代词索引》、《文选索引》

二、电子文献检索工具的利用

1、数据库

①光盘数据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四部丛刊》版、《国学宝典》、《中国基本古籍库》光盘工程

②网络数据库: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台湾《典藏目录及资料库》

2、注意问题

·古籍数码化的工作在准确性和学术性方面尚有待提高:

①数码录入全文的文字错误率较高,不能反映一种古籍版本的面貌。如《四库全书》电子本所据底本和文字录入校对均有问题,故研究者需加以甄别,谨慎处理,适度利用

②以单字为单位的中文全文检索系统在查找时带来过多余冗信息,研究者需再作人工剔除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概要 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孔子修“六经”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校雠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之名的提出 ?梁启超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1923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 ?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50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 ?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古典文献学的功用 ?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 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 平时说话要负责任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 ?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家学深厚,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号称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 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①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秦观?“楼观”“寺观”;“观看”“观瞻”。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 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 字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陆游《题秦少游像》“我名公字正相同” ②指引读书治学、寻检资料。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工具书,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 ?陈垣:“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终不能入门。” ?程千帆:“今天中文系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当然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文献: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古文献学是关于古文献阅读、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学问。 目录:是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 (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则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版本:是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就是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的专门学问。校勘:是指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则是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历史文献编纂学:研究历史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藏书史研究:各个历史时代藏书的特点、规模,有代表性的藏书家的研究,藏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关系等。 研究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整理加工,自己使用的同时,还可供他人使用。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终极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三、文献检索 1、定义:文献信息需求者向文献信息存贮系统查检整件文献或零星信息资料的过程。 2、文献检索的方法 常用法:即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方法,又称一般查找法或工具法。包括顺查法、倒查法、抽查法三种。 追溯法:传统的获取文献的方法。即利用已知的有关文献后所附的“引用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 循环法:又称交替法或分段法。即将常用法和追溯法循环、交替使用的方法,先用常用法查出一定时期内的文献,再用追溯法查出前一时期的文献,如此交替往前推移。优点:既全又准。 文献检索的具体方法 1、纸质文献检索方法 1)形序法 A、部首法 部首是排列单字时起分类作用的汉字偏旁。按部首排字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据义立部,设540部。 B、笔画法

中国古典文献学(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 主讲金小栋 导论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的含义的历史演变 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 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 文献的载体 一、龟甲文 二、金石 三、竹木 四、帛 五、纸(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 卷轴装 旋风装 梵夹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 1、卷轴装 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 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 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 2、旋风装 又叫龙鳞装。它大约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余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余均能逐页翻转。 3、梵夹装 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梵夹装的具体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同的经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个(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

四川大学图书馆福利费使用管理办法

四川大学图书馆福利费使用管理办法 根据学校有关福利费使用管理的规定,结合本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图书馆福利费的来源:校拨福利费 二、图书馆福利经费管理小组 组长:杜小军 副组长:韩夏 成员:杨永清刘裴裴吴廷照郑军张宸戴平 秘书:刘莹 三、图书馆福利费使用管理原则 福利费由学校下拨到专门的福利经费卡上,由福利经费管理小组指定专人管理,建立收支账目。严格按照使用规定进行开支,重要的经费支出须经福利经费管理小组集体讨论。年终进行统计结算,同时向图书馆双代会提交使用情况报告。 四、图书馆福利费的使用 1.福利费使用范围:本单位职工生日慰问、生育慰问、生病住院慰问、退休慰问、一般性困难补助、去世慰问等。 2.福利费使用标准 (1)在职职工逢五、逢十生日,慰问金200元或发放价值200元慰问品。 (2)退休职工逢五、逢十生日,慰问金300元。逢80岁、90岁寿辰,慰问金为600元,逢100岁寿辰,慰问金为1200元。

(3)职工退休,慰问金300元或赠送价值300元纪念品。所在部门组织欢送会应安排在双周政治业务学习时间,欢送会费用标准为参会人员人均10元。 (4)职工生育慰问金300元。 (5)职工生病住院,馆长助理、部门负责人去医院慰问一次,慰问金300元。 (6)职工因长期生病,或因其供养的直系亲属重病、死亡,或因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经本人申请,福利费使用管理小组讨论通过,一次性补助500元。 (7)职工去世,给予家属1050元慰问费。 (8)在职职工的配偶、子女、父母去世,给予550元慰问费。馆长助理、部门负责人前去慰问。 (9)职工大病或去世,馆领导前去慰问。 五、附则 1.当学校划拨的福利费总金额有较大变动,福利费使用管理小组将对福利费的使用标准进行讨论并做出相应调整。 2.本管理办法由图书馆福利费使用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3.本管理办法自2019年1月1日开始执行。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四川大学网络大学最新《科技文献检索》试卷答案

《科技文献检索》试卷 姓名刘维水学号W888915230012专业水利水电工程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1.5分,共30分) 1.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 A ) A 载体 B 纸张 C 光盘 D 磁盘 2.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一次文献( A ) A 期刊论文 B 百科全书 C 综述 D 文摘 3.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二次文献( D ) A 专利文献 B 学位论文 C 会议文献 D 目录 4. 下列哪种文献属于三次文献( C ) A 标准文献 B 学位论文 C 综述 D 文摘 5. 下列选项中属于连续出版物类型的选项有( C ) A 图书 B 学位论文 C 科技期刊 D 会议文献 6. 下列选项中属于特种文献类型的有( D ) A 报纸 B 图书 C 科技期刊 D 标准文献 7. 纸质信息源的载体是( D ) A 光盘 B 缩微平片 C 感光材料 D 纸张 8. 以刊载新闻和评论为主的文献是( B ) A 图书 B 报纸 C 期刊 D 会议文献 9. 使用分类语言对信息进行描述和标引,主要是可以把( B )的信息集中在一 起。 A 同一作者 B 同一学科 C 同一主题 D A+B+C 10.《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将图书分成( A ) A 5大部分22个大类 B 5大部分26个大类

C 6大部分22个大类 D 6大部分26个大类 11.《中国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常用的分类法,要检索农业方面的图书,需要在( A )类目下查找。 A S类目 B Q类目 C T 类目 D R类目 12. 利用文献末尾所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的方法是( C ) A 倒查法 B 顺查法 C 引文追溯法 D 抽查法 13. 至少由一种文档组成,并能满足某一特定目的或某一特定数据处理系统需要的一种数据集合,称为( A ) A 数据库 B 记录 C 字段 D 文档 14. 广义的信息检索包含两个过程( B ) A 检索与利用 B 存储与检索 C 存储与利用 D 检索与报道 15. 狭义的专利文献是指( C ) A 专利公报 B 专利目录 C 专利说明书 D 专利索引 16. 中国国家标准的代码是( A ) A G B B CB C ZG D CG 17. 我校图书馆所购买的下列数据库中可以检索期刊论文的是( A ) A 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 B 超星数字图书馆 C 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 D 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 18. 期刊论文记录中的“文献出处”字段是指:( C ) A 论文的作者 B 论文作者的工作单位 C 刊载论文的期刊名称及年卷期、起止页码 D 收录论文的数据库 19. 以下四种信息检索语言中,不受《词表》控制的是( A ) A 标题词语言 B 元词语言 C 叙词语言 D 关键词语言 20. 以下检索出文献最少的检索式是( C ) A a and b B a and b or c C a and b and c D (a or b) and c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各校古典文献学历年考研试题集锦 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试题 2003年中国古典文献学(150分)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20分)九通四书六艺七略九州 二、请介绍一部你熟悉的工具书:(应包括体例、内容、特点、检索方法、功用等项,最好能举例说明。20分)三、翻译下列短文(40分)晉靈公不君:厚斂以雕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殺之,寘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惟群臣賴之。又曰:『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鬭且出。提彌明死之。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趙穿攻靈公於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四、问答题(70分)1、谈谈你对《汉书·艺文志》的认识。(30分)2、试就学术研究中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20分)3、举出十部重要史传文献,并就其中一部谈谈你的认识。(20分)文献阅读基础(150分)一、解释下列每组词义的差别(10)后後、征徵、余餘、游遊、适適、谷穀、雕彫、无毋、發髪、乾榦二、许慎关于“六书”的论述中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怎样下定义的?除许慎所举的例字外,各举5个例字加以说明(20) 三、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30分) 1、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左传·僖公五年)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 3、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左传·宣公二年) 4、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左传·成公二年) 5、宋多责赂于郑。(左传·桓公三十年) 6、今王之地方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战国策·楚策) 7、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礼记·礼运) 8、王若隐其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梁惠王上) 9、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报

联机信息检索

联机信息检索 一、联机信息检索概述 联机信息检索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最先发起并且逐渐形成了覆盖全球的信息检索系统,如DIALOG、OCLC等。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国际联机检索服务,现在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联机检索系统。 (一)联机信息检索的定义与特点 1、联机信息检索的定义 联机信息检索是指用户利用计算机终端设备,通过通信网络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信息检索系统联机,以人——机对话方式,运用特定的检索指令与策略,访问检索系统的数据库,查找所需信息的过程。这种检索方式是实时(real—time)、在线(online)进行的,用户提问一旦传到检索系统主机被接收后,计算机便立刻执行检索运算,并很快将检索结果传送到用户终端,用户可反复修改检索式,直至获得满意的检索结果。 2、联机信息检索的特点 由于联机信息检索不仅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而且打破了信息检索的地域和时间限制,因而与手工检索或者其他形式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相比,它在检索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检索内容丰富 联机信息检索系统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世界上公开出版发行文献的90%都可以通过几种主要的联机信息检索系统查到。如DIALOG、OCLC等,这些系统中存有数百个数据库,拥有上亿条文献记录,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能满足不同学科检索的要求。 (2)检索效率高 利用联机检索系统可以同步查询多个数据库,3—5分钟内即可完成一个或多个检索课题。而且用户可以在检索过程中随时根据需要调整修改检索策略,从而保证了检索的快速性以及检索结果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3)检索内容新颖 为了满足用户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联机检索系统一般都是由专业人士负责管理,数据库中的信息定期更新,而且更新周期日益加快,尤其是一些时效性强信息的更新速度更快,有的随时都在更新。如DIALOG系统的工程索引每周更新,报纸类数据库每天更新,商情数据库有的每天更新,有的随时都在更新。 (4)检索系统安全、可靠 联机信息检索系统多数采用集中式管理,有专人负责对系统更新与维护,对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文献:先秦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与口头材料,例如孔子与司马迁。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与信息得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就是“文献”概念得自然延伸延伸,就是研究文献得产生、发展、整理与利用得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就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得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就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得源流、特点、处理原则与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得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就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得作品得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与多个朝代(通代)得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与多种体裁得作品。一般来说,古代得总集多为诗、文得合集。 别集:就是相对于总集而言得,它就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得个人作品集。例如《李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 类书:就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得工具书,最早得类书就是曹丕得《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 丛书:就是指搜集两种以上得文献,按照一定得理念与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得书名,用统一得版式与装帧印行得文献类型。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与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 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得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刘轶《政典》。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宋人郑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郑、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就是用以揭示图书得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得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就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得结构成分,就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与指示读书治学作用得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刘向把所校各书得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就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得提要目录学著作。也就是后世叙录体目录得创始与典范。 刻本就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得图书,按照书籍刻印得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按照刻印得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与家刻本等,按照书籍刻印得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按照版式与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按照印刷得墨色,流通得情况。 善本,善本就是指珍贵难得得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得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得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得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 行款即行文得款式,包括行格与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就是刻书得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得版权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牌记最初环以墨围就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2021四川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考研只要掌握了复习方法就成功了一半,下面我把相关的东西和大家说一说。 政治对我来说,还是一项比较头疼的事情,但是最后分数我很满意,这边我只用了一套参考书,即李凡老师《政治新时器》一套。 我准备政治时间比较早,因为底子太差,不,几乎可以说没有底子。跟着讲义把《政治新时器》知识点先过一遍,梳理大纲脉络,了解重难点章节,我竟然弄懂了,当时好开心啊。然后花了两个月时间把政治里面习题做了两遍。第一遍用铅笔,标记错题,然后擦掉做第二遍,再标记错题,这个时候错题就要认真理解,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记住。 分析题可以先不急着做,先看题型,然后看看解题思路,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而且也能很好地了解重难点。我一直跟着李凡老师,他的课确实很浅显易懂,而且上课风格我很喜欢。在12月份左右就要开始背政治大题了,将近一个月,这时可以利用艾宾浩斯曲线去背,会简单很多。大题必须全部背下来,不然考试会后悔的。 当然,政治也得去模拟,把握时间的分布,通常政治时间不会紧凑,那么就可以多花些时间在选择题上,然后自己写得工整点 英语的备考我觉得我是有发言权的,虽然我没有考到8、90分,但是我觉得谁可能也没有我基础差,我是一个高中学小语种没有学过英语,大学开始学abc 的人,能考78,我觉得还是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的。我就是死磕真题,哪怕做的答案都有印象了,还是死磕,我相信没有什么能够替代真题的价值。就算知道答案,我也没有能保证每次重新刷所有年份一题不错。 在考研英语中最有价值的是真题的阅读,真题推荐《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从备考开始每天再没有状态或者很想玩,也要告诉自己至少刷一篇阅读。不能简单的做完,而且不论对多少错多少,不要着急开心或者泄气,去把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去翻译出来,不要只在心里翻译,要写下来,这样你就不会跟自己说,我刚才就是这么想的,就踏踏实实去做。我考研期间忍不住经常刷微博,看过一些培训老师间的一个争吵,我觉得大家不要太沉于其中,记住自己的目标,其他的一切都只去把它当做方法,英语不要去分太多心在其他上,认准什么就去做。 单词+真题是最重要的!重要的话再说一遍。单词我个人就是从真题和单词书上入手的,其我每天都会看《一本单词》里面的词汇,速记。阅读我上面说了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鹤春、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鹗、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1、①“文献”概念: 文:文章(典籍),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献:贤才,含知识信息的一切载体。 ②文献概念的溯源、发展: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献”,贤人,或贤人的口述材料。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南宋)朱熹:“文,典籍也;献,贤也。”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在序中称道: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 之“献”; 元代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中:“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所谓的“文献”似乎已专指书籍资料了; 明成祖朱棣《永乐大典》(始称《文献大成》); (清)钱林辑《文献征存录》都把“文献”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第三阶段:近现代文献的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偏重于文。 196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 物质载体。” 2、文献学(三个基本板块: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 概念:“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传统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此即广义的校雠学。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二指现代文献学(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学者为教雠学家)。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 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研究对象: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3、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起源) ①载体份呈:甲骨、青铜器、石刻、简牍、缣帛。 ②古书开始有注解,训诂学萌芽。 ③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若是五经,就没有《乐》)。 ④秦始皇三十四年的“焚书”事件和三十五年的“坑儒”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中国古典文献学排名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南开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山西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

献学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安徽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厦门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广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暨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