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传播学

农村发展传播学
农村发展传播学

传播学产生的两个学科渊源:信息理论和新闻学。

传播:是指宣传,传授,表达,传递,散步的意思,是将个体的物质或能量传递给其他众多个体的过程,是将个人或一部分人的思想观点传达给大众的过程。更多的是指信息的单向流动过程。

沟通: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设定的目标,利用相互认同的符号系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信息,思想,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者利用某种渠道相互传递信息,相互影响,目的是从对方那里得到意图一致的反应。

传播与沟通:无论传播还是沟通,都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传者与受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方式方法)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传者(农业及农村发展工作者),受者(农民),信息,渠道,相互理解。也可表现为三种类型,单向传播,双向沟通,对话。(大众传播,人际沟通,双向沟通的高级形式)

行为变革者: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工作的人被称为行为变革者。

把关人:在信息传递途径上工作的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员称为把关人。把关人是信息的过滤者。

传播学在农业推广中的地位

传播与沟通是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农业推广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农村发展;农业推广是要改变农民的自愿行为;传播与沟通是开展农业推广工作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传播与沟通是农村发展工作者的职业技能。

传播沟通在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获取信息,发出信息;分析需求,提供咨询;讨论协商,计划决策,检测评价,修正错误;创造气氛,轻松娱乐。

农村发展传播学:对象(农业推广硕士);目标(提高农村发展与传播的理论水平和与目标群体工作过程中的传播与沟通能力);内容(原理与方法技能)

传播沟通过程(模式)

1.沟通过程的基本要素:传者(编码器),讯息,渠道,受者(译码器),反馈,阻

碍因子,关系,环境。

传者:是指在沟通的过程中,利用省力或接卸手段想预订对象发出信息的一方。受传者:简称受者,指传者的信息传播对象,是信息的受者,读者,听众,观众的总称。

编码:是将思想转化为双方认同的语言的过程

译码:将语言还原成为思想内容的过程

(人类用符号来处理信息的方法就是编码和编码的过程)

讯息:是正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以某种相互理解的符号进行传输,沟通的信息。

渠道:是讯息传递过程中所利用的手段或经过的途径。两种解释:讯息借以传送的方式,沟通的表达方式。

反馈:受者对传者发出讯息的反应。可以是言语的也可能是非言语的。

阻碍因子:指影响沟通政策进行的一些因素。

关系:指所创造的,所限定的以及最终保持在沟通过程中的传者与受者见的结合力。

环境:指在沟通是所处的具体情境场合。

2.沟通过程的基本特征:动态性,系统性,通过符号相互作用,含义是认为构成的。

3.基本传播模式:直线模式,趋同模式

符号互动理论

传播与沟通的主要组成包括符号(包括由某些符号所代表的语言)和信息

符号:是一种代表人的思想,意愿的通用记号或标志。任何有含义的东西都可以是符号,它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它是人们介意传递信息的载体和交流思想感情的

手段。

符号可以分为自然符号和人工符号。人工符号分为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非言语符号包括体态言语符号,辅助性言语符号,类语言符号。

符号对传播与沟通的意义在于符号共享。

符号互动是指人与人通过符号彼此相互作用或变化的过程。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科学

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事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规律。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意义,自我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其三个核心主题。

符号互动论的意义:描绘了农村发展传播学的最基本互动形式;向媒介传播研究的扩展丰富了农村发展传播学的学科想象力;强化了农村发展传播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

自我表露是指在人与人沟通过程中把自己的真实情况自愿地告诉别人的行为。

“约哈里之窗”表示自我和公众沟通关系的动态变化。解释人们交往过程中自我表露

的程度。每个人在交往过程中各个区域的大小事不同的,每个人在不同时间,与不同

对象的交往过程中个区域也是发生变化的。正向的变化即理想的变化趋势是使开发的

区域扩大,其他区域变小,直至其他三个窗口彻底消失。

提高自我沟通能力的途径:

承认自我是处在变化过程中的自我;承认别人是处在变化过程中的别人;提供适当的

自我表露;及时反馈;敢于承担风险。

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信息的特点:差异性,传递性,相关性,时效性,可转换性。

信息与沟通:人类的认识过程离不开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有效的信息才能保证有效

的沟通;信息的传递过程代表传播与沟通过程。

认知原理

认知原理: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感知(客观世界的存在,主管对客观的反映)

认知结构

定义:我们将能够决定任命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这种结构称为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先

天和后天认知相互作用即不断进行通话和协调的结果,是造成人类知识的群体差异和

个体差异的根本原因。

分类:先天认知结构和后天认知结构

先天认知结构是人脑中本来就存在着一种如何去理解外来消息的程序信息,是人脑中所固有的,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长期演化的结果。

后天认知结构是再先天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社会文化的积累和个人经验的积累长生出具体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是先天认知结构同个人经历相结合的衍生物,称

为后天认知结构。

每个人都存在着先天认知结构,简单的说,先天认知结构是父母给的,是遗传的

结果,所以人们的先天认知结构存在着差异,因此人在治理方面很小就有差异。当然,人的认知主要还是取决于后天认知结构的作用。先天认知结构给人以相互理解的基础,后天认知结构因具体环境和经历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所以人们的感觉,经验,价值观

和认知结构会有所不同,也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认知选择性

认知选择性是由认知结构决定的。人总是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以自己已有的知

识和经验为参照系,对那些自己熟悉的,或者观点和立场一直的内容易于接受,而对

那些不一致的或生疏的内容加以排斥。一般将选择性分为选择性主义,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的三个防卫圈。

人对客观世界的接受和理解是有选择的。

被选择的对象能在人的头脑中产生一定的次序,意义,形态

一个人的认知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机械记录

认得眼睛不同于照相机或摄像机,耳朵也不同于录音机

认知选择性的形成:环境,知识,经历或经验,价值观,参照框架

认知结构和认知选择性的启示

存在与大脑中的知识是由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是以一定的固定结构存

在的;对同样事物的理解,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由于人的知识结构不同所造成的;人与人,人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过程是:起初对于自己头脑中原有的东西不

符的外界事物是排斥的,人们对于保护已有形成的概念的立场是很顽固的;接受的信

息必须符合受者的“参照框架”或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以及与兴趣和期望紧密联系;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尊重,换位思考,片面性,集思广益,是自己变得聪明,

不能用自己的判断代替农民的判断)

知识是通过信息加以传递的,不可能将自己的整体知识传递给别人。

同一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人们彼此沟通和相互学习的基础。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一方给一方灌输知识的过程,因此沟通过程应该是平等的,在沟通过程中,需要提倡心与心的交流,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对话。

每个人都存在着向别人学习的必要性,任何人都有自己值得可以学习的东西,尤其是向那种与自己生活经历和环境条件不同的人学习,例如农民。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定义:主要是特定主体(个人,企业,国家等)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知识的创造,或缺,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即是对知识及知识过程的管理。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类型:显性知识,可以表达,有物质载体,可以确定。

隐性知识,不易用言语表达,传播困难。

知识转换的四种模式:

社会化:是通过分享经验把隐形知识汇聚在一起的过程。

外在化:是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述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的孤立成分组合成显性知识系统的过程。

内在化:个人吸收显性知识并使其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知识管理的价值链:

知识的存储于传播——知识的共享——知识的获取与整合——知识创造

成功的知识管理在于对价值链中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优化之间的联系。

知识管理策略:

研究知识结构和建构过程

建立支持知识管理,参与分享知识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拓宽知识传播渠道

知识存量(量和质)

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 AKIS

1.信息与知识

同样的信息源,由于贫富差距,往往反映文化水平高低,这样就回印象理解力,就会造成知识差距的扩大,知识差距的扩大会使两级分化的间距扩大。

信息是知识的祖坟,是一种资源,缺乏信息的人也往往缺乏知识,没有信息和知识的人往往也比较贫困。

农村发展传播的一个重要潜力在于,通过为人们提供所需的信息,增加贫困人口的知识,从而为解决贫困做出贡献。

2.知识沟

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也称为知识沟。

说明,由于信息的不断输入,社会经济状况好或差均能增长知识,但经济状况好的人将会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从而得到更多的信息,这样,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相对知识沟会扩大。大众传播的有限性。

3.进步农民策略与目标群体策略

进步农民策略:利用进步农民为推广方式的策略。(实际上,落后农民需要更多的信息,采取进策,那些需要信息最少的人却得到最多的信息)

进步农民策略的基本假设(认识基础):目标群体同质性(生产同样的产品,没有人能左右产品的价格)

进步农民策略出现的原因:农民多,推广人员少;土地多,推广目标通过相对少的农民实现,比较省力,对推广服务感兴趣,不用花太大力气去劝服;有经济实力承担风险;与推广人员利益相关,水平相近,容易沟通;示范户和推广人员可获得经验。

目标群体策略的基本假设:目标群体异质性

推广人员应做到:认真对待他人的价值观念;身临其境的理解他人的想法和做法;努力寻求一致区和联系点。

基于目标群体分析的推广策略:

根据基本特征对目标群体在分类基础上的定位;了解目标群体的现状问题与要求;根据目标群体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推广建议;利用一些诸如补贴,组装配套项目以及价格政策的调整来适应某种目标群体的状况;根据目标群体的需求,改善服务,物资或信息的传递系统;采取激励,培训,知道等方法是目标群体组织起来。

4.AKIS定义

是指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一组农业机构(或者个人),他们在知识和信息的产生,转化,传输,综合,存储,检索,扩散和应用的过程中发昏作用,他们协同合作的工作目标是支持所在国家的农业或农业的某个领域的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创新。(强调农业生产者的重要性)

AKIS的要素:研究亚系统,推广亚系统,应用者亚系统

AKIS的基本流程:研究——推广——应用

AKIS的理论模式:

传播模式(自上而下);解决问题模式(自下而上);社会互动模式(创新扩散)

结合三种模式,产生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联系模式”

AKIS的五个组成部分:知识库;增加知识的手段;实验和开发知识的手段;知识的实际应用;知识的传播。

5.AKIS的管理即知识流程的管理

界面:是指保持在两个机构之间的“力场”。即在系统组合和系统目标下,研究,推广和应用者所处的机构(社区)间相互联系作用的场域。

AKIS管理的关键点:联系度和抗衡力

联系度:两个方向的信息流,自上而下的信息流(研究亚系统——推广亚系统——应用亚系统),自下而上的信息流(相反方向)

控制力(抗衡力):是指使用者在农业知识和信息系统中应该有其相应的位置,在研究推广有传播新技术的权利的同时,农民也有拒绝使用新技术的权力。

(通过这种抗衡力,目标群体可以积极主动地有效地要求推广和研究机构为他们

服务。保证研究和推广的干预力与使用者的抗衡力的平衡。一个成功的AKIS就

是使用者对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有客观的控制力。研究表明,在大多发展中国

家的AKIS中,通过增加使用者的制衡力很有可能会比增强对研究和推广的干预

力收益更多)

系统中的问题:自上而下的信息流不畅,在于农民需求得不到满足;自下而上的信息流的驱动力弱化,表现在农民有效需求的表达不能完全实现。

因此,完善AKIS的关键是培养应用者控制力,实现农民有效需求表达,这是农

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最基本任务。

6.AKIS的问题:不同部门的修条与合作不理想;对系统内的祖坟的工作绩效奖励和激

励与总体协同目标偏离;缺乏能够使信息流有效联系的途径;无效混合体;

知识与信息的提供与农户的实际状况不符;农业培训机构的课程中缺少社

会学和经济学的内容;运用参与式的理念开展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内容不多。AKIS的未来发展:价值观:政府与民众关系的转变;技术发展:信息和传播技术的革命;行为作风:学习和解决问题中的参与式方法

发展支持:问题分析和决策;社会参与和沟通;公益活动和联系

AKIS的研究方法:明确问题和系统识别;问题和机会分析;政策链接或干预计划。AKIS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矩阵分析,案例分析,影响分析,事件参与分析,行动若自我分析。

参与式传播与沟通的方法与技能

参与:参与不是参加,它的核心是赋权(知情权,话语权,讨论权,分析权,决策权),赋权的核心,即参加社区的弱势群体在发展活动中的发言权和决策

权。参与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参与式发展的基本原则:建立“伙伴”关系;社区需求;尊重乡土知识,群众的技术与技能和执行主人翁地位;重视发展的过程。

农民参与的类别:农民的政治参与;农民的技术参与;贫困人口,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参与。

方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参与式发展传播方法;参与式农村工作方法;需求评估,调查评估;监测评价;农村调查。(工具:社区图,资源图,社区发展大

事记,历史发展趋势图,主持,访谈)

技能:倾听;表达(考虑到观众);农民培训(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参与式培训,互动式学习);非言语沟通;开会

农村发展传播学原理的内容及意义

传播与沟通同衣食住行一样,都是人类生活中必需的内容。传播与沟通就是传者与受

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

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其中,信息的传递也就是符号的传送或传输。人们

通过学习行为来理解某些符号,通过符号彼此相互作用或变化,也就是进行符号互动,最后达到符号共享的意义。人类通过编码和译码将符号处理成信息。同样的信息被两

个人接收后或者被同一个人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下接受后,所得到的反应往往不一致,

这就是因为人的认知选择性,而人的认知选择性是由认知结构决定的。人们的认知因

具体环境,经历的不同存在差异,所以人们的感觉,经验,价值观和知识结构都会有

所不同。这也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信息是构成整体知识的碎片。在

面对社会现状的情况下,特定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知识的创造,或缺,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也就是对知识及知识过程的管理。就农业这一方面来看,

我们更需要的是农业及农村发展工作者和农民之间的沟通。农业农村发展工作者通过

为农民提供所需的信息及技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研究推广有传播新技术的权利的

同时,农民也有拒绝使用新技术的权力。保证研究和推广的干预力与使用者的抗衡力

的平衡,是一个重要任务。在两者沟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要进行完善也就是

培养应用者控制力,实现农民有效需求表达。

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赵建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乡村传播学 论文题目: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学生姓名 赵健 专 业 公共管理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141 学 号 w310211141009 学习中心 310211 2015年 6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论点、论据 40 写作规范性 30 论述逻辑性 30 论文编号: K0263

目录 1、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研究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国内研究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保护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丰富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实施有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实施全面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对当地有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注意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要抱有更加宽容的态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农业文化遗产有广义和侠义两个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打破陈旧观念彻底澄清传统文化落后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拓展农业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有利于改善农民生计,实现收入倍增...............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发展传播学简介

发展传播学简介 (本文取自一位考北大的同学的读书笔记)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发展传播学 一、产生背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国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 上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 长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基本观点 (一)丹尼斯?麦奎尔: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

1、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3、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二)威廉?哈森:具体化5个方面 1、所有大众传播工具都应由政府进行调动,完成支援国家建设这一伟大任务; 2、媒体因此应该支持政府,而不应对它挑战。因此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 3、信息(或真相)因此成为国家财产,它是一种稀有的国有资源,必须被用来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目标服务。 4、一个暗含、并不经常被表述的观点是:当大多数实行发展理念的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包括疾病、文盲以及种族在内的种种问题时,个人言论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着边际(批评者认为这种理念为旧式极权主义提供适时的理论基础)。 5、这种提倡媒体应接受指导的理念进一步表明,在控制外国记者进出国境,以及穿越国境的新闻流动进行控制方面,每个国家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具体理论和人物 (一)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964) 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_传播学访谈录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 ———传播学访谈录 采访人:北京广播学院 韩运荣 被访者:暨南大学新闻系副主任陈卫星博士 您对西方传播学的总体印象如何?对此有什么具体的学术评价? 答:西方传播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难有个一致的定论。十多年前,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按照专业目录选定的学科是信息传播学,我隐隐约约的知道,在国外研究电影之类的大众媒介是被划分在这个学科里面。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跟我想的不一样。课堂上讲了很多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结构分析、社会学、符号学、控制论、语用学、精神分析乃至法国人自成一派的媒介学(Mediologie)等等内容,当时学得很艰难,至今也不敢说很有收获。这些学科在理论建构上都很有内容,或者说很有诱惑性,外延很大,把信息传播活动当成社会再生产中的象征活动来看待,跟社会活动本身贴得比较紧(比如公共传播、组织传播和企业传播),同时又保持批评立场的理论自主性,对市场经济的商业化逻辑过多地渗透传播活动有警觉意识。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技术性的课程,法国毕竟是符号学理论比较发达的地方,有关对信息和媒介文本的话语分析的课程,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充分体现了法国学派思维精湛的特色。 1997年初回国工作时,我发现在国内传播学界盛行的是美国的经验—功能主义流派,其特点是有很多应用公式和实用技巧。其实从美国经验—功能主义流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一开始就是和美国的市场经济扩张,特别是美国干预世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的需要直接相关的。从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研究活动迅猛发展的背景是和美国的企业需求和美国政府包括五角大楼的投资分不开的。之所以经验—功能主义学派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在世界上建立了霸权地位,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领导权在美国手上,这为美国在全世界范围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扩张当中所伴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机会。如何通过大众传播来证实美国的支配地位和冷战中的主导权,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恰好在美国内外提供了一个富裕社会的形象,这个社会能够提供各种满足。从传播角度来说,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是自由、自治的,可以接受到各种不同的信息,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证明人际接触超过大众传媒的强力。从总体上来讲,作为一种传播战略和一种解释形式,美国传播学界的传统学派是一种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服务于冷战时期美国的政治需要,鼓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在内的美国模式,为美国的国际干预提供合法化的理论根据,并从中提炼出大量具有明显政治内容的研究术语,比如“思想战”、 “征服精神和意志的斗争”、“意识形态战争”、 “政治战”、“真理攻势”、“宣传战”、“词语战”、 “间接侵略”、 “煽动”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分析总是和美国政府站在一起鼓 93

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2乡村传播学 论文题目: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文编号:

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已经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初步发展和普及起来。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农村的互联网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所学理论知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在现代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只有当互联网能够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发挥作用时,它才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工具。本文旨在结合实际的调查结果,通过分析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可以预见的发展空间,探讨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途径。 1农村互联网普及的重要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进入了许多行业,农业网络也开始起步。网络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虽然互联网在农业中的运用只是牛刀初试,但它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却已经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 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已不再是仅仅取决于传统的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现代技术运用的程度,取决于信息的获取和运用程度。与传统资源型农业不同,知识型农业是依*科技进步、发展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和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农业现代化。而中国农业还是以资源型农业为基础,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地推动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化,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通过互联网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农业信息与其它产业的信息相比,具有更强的分散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它不仅包括市场供求信息,还包括科技信息、气象信息、政策信息、管理信息等。利用互联网,则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方便快捷地进入信息系统,及时、准确、经济、全面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快速、准确地找到市场,通过选择理想的价格和其它有利的交易条件来提高效益,推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经济 效益。并且可以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简化交易程序,大大加快商品流通速度,节约交易费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互联网可以拉近中国农民与国际市场的距离,促进农业向外向型经济转化,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中国农村在历史上就很封闭,长期以来,中国农

《传播学对中国的影响》

传播学对中国的影响 姓名:柴宇学号:N20814022 摘要:经过一个学期的传播学课程学习,我对传播学有了大致的了解。本文主要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其中的部分代表理论着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自己的见解。关键词:知识沟;本土化,亚洲中心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增养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 “知识沟”假想 知识沟理论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播事业飞速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在接触大众传媒方面,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 但是,在新传播媒介领域(例如电脑、网络、移动电话),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则很明显。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另一方面,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不少调查表明,中国电脑和网络的用户主要集中于男性、青少年、高收入、高学历阶层中,而女性、中老年、低收入、低学历者对电脑的利用则很少;在拥有电脑的家庭中,许多人还只是作为“电子游戏机”来使用,而未能较全面地发挥它们的信息处理功能。 针对以上现象,中国的传播学在致力于两个方面的研究:1、新闻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2、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的研究。 1、普及研究主要从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物质手段——信息接收和处理设备的普及过程调查人手,来分析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乃至知识沟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2、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育事业和信息落后的地区。以便找到更好的对策来缩小知识鸿沟。 亚洲传播学的现状还有未来的发展趋势 可以说在传播学的发展中,西方话语和研究范式取得了“普遍性”的地位和权力,它规定和控制着传播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思维和表达方式。然而,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普适性,这种普遍性是在于“特殊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真理性”地位的,它不能否定,更

传播学兴起的原因

一传播学兴起的原因: 人类传播历史源远流长,对于传播的研究也一直持续着。但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还是在20世纪以后的事。传播学研究者在论及传播学的源流时,一直沿用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的观点:传播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将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作为四大奠基人。 传播学之所以在这个时代产生具有如下的时代背景 1、政治方面: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主张、树立形象、争取竞选支持。两次世界大战中,军队进行了相关的传播实践活动和深化研究也直接催化了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 2、经济方面:美国是二战前后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自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市场拓展与营销行为增加,广告、调查公司大量产生,企业普遍较关注营销环节中的传播问题,支持传播研究。大众传播业在战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竞争的压力迫使传播者思考并完善传播技巧、传播效果与受众等问题。 3、社会方面:美国的社会生活与大众传播关系日益密切,媒介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大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并研究传播; 4、学科及人才基础:传统学科的发展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提供了学科背景。二战期间由于纳粹的迫害,大陆专家学者涌入美国,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 5、总之,兴起于美国有它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学科背景,而研究实践才是传播学兴起的根本。 自我开始学传播学这个学科以来,已经度过了即将五年的时间。自我知道这个学科,几乎已经是七年时间。这些年的时间里,很多人都曾经问我“传播学是学什么的?”,也有很多家长、朋友以为我是学“船舶学”。至今仍然还有一些人不相信,传播学能够自然构成一门学问。这是因为,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传播这件事在我们看来太自然。它依靠我们身上的嘴和耳朵等感官即可完成。即使过去了百万年,也只不过增加了几种简单的载体。动动嘴皮子,人人都会做。最多再写写字,这有什么需要学的呢? 大众媒介的出现,把这个局面打破了。一门学科的出现,一般既意味着,这个学科所研究的领域拥有了人类以前意想不到的价值,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方面又意味着,这个学科所代表的现象已经超出了直觉的范畴,需要引入复杂的理性工具去研究。 所以,价值、影响、工具就是一个学科兴起的三个重要因素。然而我们还需要补充第四个因素,那就是社会。 跟很多同学想象的不同,学科尤其是人文社科,并不是中立的,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这样的问题,直接限定了一个学科的结构。因此,美国研究,带有典型的经验色彩和商业气息,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思考题,不妨想想,如果传播学在中国或者在苏联创立,会是什么样子呢 传播学概念

发展传播学

发展传播学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目录 ?1学科简介 ?2发展传播 ?3三个阶段 ?4理论方向 ?5应用方向 ?6相关资讯 1学科简介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2发展传播 一、产生背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国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上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

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基本观点 (一)丹尼斯麦奎尔: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 1、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3、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二)威廉哈森:具体化5个方面 1、所有大众传播工具都应由政府进行调动,完成支援国家建设这一伟大任务; 2、媒体因此应该支持政府,而不应对它挑战。因此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 3、信息(或真相)因此成为国家财产,它是一种稀有的国有资源,必须被用来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目标服务。 4、一个暗含、并不经常被表述的观点是:当大多数实行发展理念的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包括疾病、文盲以及种族在内的种种问题时,个人言论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着边际(批评者认为这种理念为旧式极权主义提供适时的理论基础)。 5、这种提倡媒体应接受指导的理念进一步表明,在控制外国记者进出国境,以及穿越国境的新闻流动进行控制方面,每个国家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具体理论和人物 (一)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964) 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同名27390)

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同名27390)

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同名27390)

课程名称:22乡村传播学 论文题目: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 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论点、论文编号:

论农村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已经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初步发展和普及起来。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农村的互联网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所学理论知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互联网发展 互联网在现代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只有当互联网能够为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发挥作用时,它才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工具。本文旨在结合实际的调查结果,通过分析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可以预见的发展空间,探讨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途径。 1农村互联网普及的重要意义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进入了许多行业,农业网络也开始起步。网络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虽然互联网在农业中的运用只是牛刀初试,但它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却已经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 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已不再是仅仅取决于传统的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现代技术运用的程度,取决于信息的获取和运用程度。与传统资源型农业不同,知识型农业是依*科技进步、发展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和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农业现代化。而中国农业还是以资源型农业为基础,农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地推动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化,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通过互联网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农业信息与其它产业的信息相比,具有更强的分散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它不仅包括市场供求信息,还包括科技信息、气象信息、政策信息、管理信息等。利用互联网,则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方便快捷地进入信息系统,及时、准确、经济、全面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快速、准确地找到市场,通过选择理想的价格和其它有利的交易条件来提高效益,推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经济 效益。并且可以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简化交易程序,大大加快商品流通速度,节约交易费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互联网可以拉近中国农民与国际市场的距离,促进农业向外向型经济转化,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中国农村在历史上就很封闭,长期以来,中国农

传播学三大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着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 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着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

传播学在中国20年

传播学在中国20年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传播学在中国20年的发展轨迹以及在这轨迹上的几个亮点,并对传播学未来走向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传播学发展轨迹亮点未来走向 传播现象在中国古已有之,而正式作为一门学问的“传播学”(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则完全是从国外引起的“舶来品”,其最早的引起可以追溯到50年代①,但当时的影响极为有限。如果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初具规模的译介算起,传播学在中国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 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20年。这是中国思想解放、经济转轨的20年。正是在这样的年代背景之下,传播学在中国获得了生长的土壤和空间,完成了从起步到腾飞的发展阶段。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放眼看世界——引进与起步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引入问题,一般可分为两次。一次是50年代的早期引入,这方而的代表人物当属郑北渭、张隆栋、王中等教授,他们在教学及研究中都曾有过运用传播学相关知识的先例,复旦新闻系的一个没有刊号的杂志《世界新闻译丛》也曾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②。可惜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这种引鉴刚刚露头便无疾而终,很快就中断了。再次的引入已是20多年以后的事情。70年代末,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一本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 上介绍了传播学的一些情况;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写的《传播学(简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此为开端,一批西方传播学著作也相继在大陆出版发行,如《报刊的四种理论》(1980年)、《传播学概论》(1984 年)、《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1985年)、《传播概论:传媒、信息与人》(1985年)等。后来许多学者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一举措视作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的真正起步。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一时期,百废待兴的中国开始敞开胸怀,放眼看世界。

农大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农大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套:1.A 2.C 3.B 4.B 5.B 6.D 7.C 8.C 9.C 10.B 11.ABE 12.ABC 13.AB 14. ABCD 15.ADE 16.ACE 17.ABE 18.ABCDE 19.BCE 20.AC 第二套:1.D 2.A 3.D 4.A 5.A 6.C 7.C 8.B 9.A 10.C 11.ABCDE 12.ABD 13.ABD 14.ABD 15.ABD 16.ABCDE 17.ABC 18.AB 19.BCDE 20.BCE 邓小平理论概论: 第一套: 1.C 2.C 3.C 4.B 5.B 6.D 7.C 8.D 9.B 10.B 11.D 12.B 13.A 14.A 15.ABE 16.CDE 17.A BCDE 18.BCDE 19.ABCE 20.ABE 第二套:1.A 2.A 3.D 4.B 5.D 6.D 7.C 8.D 9.A 10.C 11.C 12.D 13.A 14.D 15.DE 16.ABDE 17.ABC 18.AB 19.ABCD 20.BCE 社会心理学: 第一套:1.D 2.C 3.ACE 4.CE 5.ACE 6.A 7.ABC 8.AE 9.ABCD 10.AD 第二套:1.C 2.ABE 3.C 4.BE 5.AB 6.B 7.ACE 8.A 9.AE 10.ABCD 11.BCD 12.B 传播与沟通: 第一套: 1.B 2.C 3.D 4.C 5.A 6.C 7.D 8.D 9.B 10.D 11.D 12.D 13.A 14.B 15.C 16.B 17.B 18.A 19.A 20.C 第二套: 1.A 2.B 3.C 4.C 5.D 6.D 7.B 8.C 9.D 10.A 11.C 12.C 13.A 14.C 15.C 16.C 17.C 18.A 19.C 20.A 创造发明学: 第一套:1.C 2.B 3.D 4.A 5.C 6.B 7.C 8.B 9.D 10.C 11.ABCDE 12.ABC 13.ABCDE 14.ABCD 15.ABC 第二套:1.C 2.B 3.A 4.B 5.D 6.C 7.B 8.A 9.A 10.D

《传播学史》读后感

读《传播学史》的感悟 《传播学史》是传播学发展历程当中十分重要的一本著作,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很高的名誉。这本书的作者是罗杰斯,也是一位在传播学发展史上十分著名的人物,对传播学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这本书是罗杰斯的得意之作,在这本书中,我了解了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知道了那些对传播学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著名学者以及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书中,罗杰斯从达尔文、马克思等人的巨著开始讲起,一直讲到20世家60 年代传播学作为新的研究领域为世人所接受,讲述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事件。在这些事件的讲述中,罗杰斯是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展开的,我觉得这样更容易让人去了解传播学的发展历程。读完这本书,我对传播学的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传播学史》第一章讲述的是施拉姆如何创建传播学的。施拉姆的传播学观形成于1942 年,当时正在处于二战时期,当时的统计局长和战时新闻局的工作为其传播学观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一章还介绍了施拉姆的生平。读了这一章,我感觉到成功真的不容易,一个人要想成功往往要有渊博的学识,施拉姆就是具有历史政治学学士学位和心理学学位博士学位,而且精通英国文学,这位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要想成功还要有适当的环境和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习惯。这本书当中很好的交代了当时施拉姆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传播学观点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读完第一章,让我觉得传播学的发展确实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他需要的是学者们不懈的努力。 接下来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总共分为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由古及今,由欧洲到美国,逐一介绍了那些对传播学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学者。这些学者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大多接触过,但是所了解的并不多。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一部分写的是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主要讲了马克思、达尔文和弗洛伊德这三位伟大的智者。由于他们都是欧洲人,而且对后世传播学的发展产生启蒙的影响,所以这一部分也就被称作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这三位智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们三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马克思主义对后世的学多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过重的影响。而传播学的起源也正是从此而来。读了这一部分,不但让我更全面的了解了这三位伟人,也让我更使得知道了他们的学说,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尤其是达尔文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借鉴,我想他们的成功都是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而成功者心中都会对自己的目标有一种执念,正是这种执念支撑着他们一直向前,最终取得成功。 第二部分是书的主体部分,也是讲述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二战及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中心,无论经济还是文化,美国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时期许多学者涌入美国,这为传播学在美国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传播学的发展也是传播学史上十分重要的阶段。 第二部分中写到了许多对传播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包括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传播学的符号理论 参考文献: ?1、《传播学与符号学散论》陈道德,《湖北大学学报》1997(2) ?2、《传播学的"前结构"——符号活动的社会根源和基础》周军,《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1 ?3、《符号学的历史》D.S.克拉克; 孙伟平《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符号学视域中的身势语》李凤琴《外语学刊》2005(2) ?5、《符号与意义——巴特符号学与现代语言学的比较研究》吴晓峰《学术研究》2004(3) ?6、《传播与符号:罗兰·巴尔特思想述略》李彬《国际新闻界》2000(3)?7、《从符号学原理解读广告》彭璐《装饰》2004(11) ?8、《符号学在平面图形设计中的应用》陈大磊《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5(6) ?9、《符号学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陈武《装饰》2006(4)?10、《从<实话实说>看非语言因素在谈话节目中的重要性》柳红?11、《人类传播理论》《符号和语言理论》(第四章)《话语理论》(第五章) ?传播本质上为信息的流通,那么信息是怎么流通的呢? ?这就涉及到传播活动最基本的要素——符号,因为信息正是凭借符号才能流通。事实上,信息首先就表现为符号,或者说一种信息的外在形式就是某种符号。世界上没有离开符号而单独存在的信息,正如没有不包含信息的符号。 ?符号总是负载着某种信息,信息总是表现为某种符号。 ?符号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工具。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

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 ?在现代社会中,符号是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需要。 ?李特·约翰:符号及语言理论是传播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一般都认为符号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人类传播理论》P68) ?“有关语言和符号的研究是传播理论的核心,对于传播学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传播理论》P85) 第一节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一)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韦氏大字典》:一种代表思想的通用的记号或标志。?《辞海》:信息的携带者。 ?《现代汉语词典》:记号;标记;佩带在身上表明职别身份等的标志。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角度来考察符号: ?美国的伦德伯格认为“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符号的中介而传达意义”(沙莲香,1990)。

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困境和理论创新

中国传播学的发展困境和理论创新 【摘要】本文以我国的传播学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发现和提出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困境问题为基础,深入探讨如何实现理论创新。并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例,充分说明其可能性。 【关键词】本土化;批判学派;议程设置 自1978年传播学引入中国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三十多个年头。相较于其他的学科发展,传播学在我国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 这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传播学架构基本建立起来,且研究成果也十分丰富。但传播学在我国发展至今,仍有许多问题,使得其发展一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之中。 一、我国传播学发展现状 (一)传播学教育的高校规模快速膨胀 自从1998年新闻传播学上升为国家一级学科来,国内传播学教育的高校规模快速膨胀。本科专业教育点从1999年的124个增长到2013年1080个。且学科设置更为科学合理,1998年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四个基本专业和传播学、媒体创意两个目录外专业,到2012年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五个基本专业以及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两个特设专

业,看出专业设计更加贴近实用需求。 (二)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长 据统计,传播学论文发表数量逐年上升,2012年的数量相当于1998年的3倍之多。 (三)网络传播仍然受捧,研究体现一定深度 近年来,网络传播一直是人们话题,微博、微信的研究也一直不曾间断,研究深度逐渐展现出来,不在单单停留在概念解读、基本特性等基础层面的讨论上,而是形成了几个研究范畴,例如:微博舆论微博与灾难预警及处理研究政务微博方面,而这正是社会现实在学术研究中的折射。 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困境 (一)难以实现的本土化 传播学的“本土化”一直是热门话题。自1978年的中国第一次传播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的创立人兼中心主任余也鲁教授在演讲中提到:“我们除了可以在中国的泥土上学习与实验这些(西方传播)理论外,以中国人的智慧,应该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中找寻到许多传播学的理论与实际,用来充实“光大今天传学的领域”。传播学的本土化,或者传播学的中国化,一直是研究的热门命题。 虽然传播学本土化这个话题已经翻来覆去的谈了近三十余年,然而,如今就传播学本土化成果看来,停留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最新整理传播学四大先驱.docx

最新整理传播学四大先驱 传播学四大先驱 一、拉斯韦尔: 5w模式 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基本要点 其称谓来自模式中五个要素同样的首字母“W”。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这五个要素各有其自身的特点: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xxxx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因为它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并且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

对它的批评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1、这个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 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 3、这个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 4、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三功能说 《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和社会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人类必须了解并适应这些变化和发展,才能使自身适应并生存下去。因此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瞭望哨”的作用; 2)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础上的有机体。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才是保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大众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协调社会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社会遗产继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基础上的。 我们只有将前人的智慧、知识、经验加以记录、整理并保存并传给后代,才能使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和创造。因此大众传播是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保证。二、勒温/卢因 1、场论和群体动力论:详见上一个资料

传播学在中国的引进、发展与创新

传播学在中国引进、发展与创新 ——以中国大陆出版的传播学专著、译著为据 张健康 摘要本文以《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要目》为依据论述传播学在中国的纵向发展的介绍引进、探索发展、评价创新的三个阶段,对传播学专著核心作者的功绩进行了总结。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思考,提出中国传播学的倾向性、学理性等优点,而存在视野狭窄、过多的重复性与较强的依赖性、重定性轻定量的缺憾,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中国传播学发展的本土化、分支化、定量化、融合化的趋势。 关键词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 作者简介:张健康,男,1973年生,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系讲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省传播学会副秘书长(杭州 310015) 专著、译著是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表述,是一个学科研究领域中取得进展和成就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变化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学科研究的进展情况,所以本文拟以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辑录的《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要目》①为依据,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思考,论述传播学在中国的纵向的发展情况,从历史过程和现存态势中揭示中国传播学的研究优点和不足,并尝试提出中国传播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中国传播学的研究是在清除十年文革对新闻传播学的极“左”思想影响的干扰和破坏的背景下开始的,并在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传播学理论进行理性的考察和审视中显示出其前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大陆最早的译著——《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于1981年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然后是到了1983年,这一年有两本传播书籍——《传播学(简介)》和《传播媒介的垄断》出版。其中《传播学(简介)》是这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的论文集,而《传播媒介的垄断》是由林珊等译的美国的传播学著作。这两本传播学著作的出版可以说是对1982年春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的访华、1982年冬我国大陆第一次传播学会议召开的积极回应。到1986年为止,传播学著作的出版数量还是很有限的,且多为译著。这段时间有两本重要的译著要提:一本是陈亮等人翻译的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代表作《传播学概论》(1984),另一本是陈韵昭翻译的赛弗林、坦卡德侧重工具性、方法性的专著《传播学的起源、研究和应用》(1985)。这两本译著看来虽然不无值得推敲之处,但作为大陆出版的第一批传播学权威译著,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其影响都是无与伦比的。1986年,全国第二次传播学研讨会提出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目标,标志着我国传播学真正从介绍走向尝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中国大陆的传播学者,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西方传播学理论进行汇集梳理、分析研究,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批传播学专著。1986年居延安编写的《信息·沟通·传播》出版,此书内容几乎涵盖了传播学大部分研究命题,是一本很好的普及性传播学读物。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部系统性和理论性很强的传播学专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由邵培仁、戴元光、龚炜合著出版。此书系统地阐述了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涉及传播学产生与确立、传播原理、传播结构与模式、传播者、受传者、信息、符号、传播技巧、媒介理论、效果理论、研究方法等西方传播学的几乎全部理论问题,资料丰富翔实,“填补了国内传播学著作和教材空白”,产生深远的影响。相对于以往的以译为主,《传播学原理与应用》一书虽然现在回过头去看在某些地方略显稚嫩,但却十分强烈地显露出大陆传播学研究的先驱们的深邃的思索的灵动,其创新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可以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