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

鸡蛋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
鸡蛋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

沙门氏菌控制措施

沙门氏菌 命名 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形态 菌体大小(0.6~0.9)×(1~3)微米无芽胞,一般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大多有周身鞭毛。营养要求不高,分离培养常采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 生化反应对本属菌的鉴别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产生吲哚,不发酵乳糖和蔗糖,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和卫芽糖,大多产酸产气,少数只产酸不产气。VP试验阴性,有赖氨酸脱羧酶。DNA的G+C含量为50~53%。对热抵抗力不强,在60℃15分钟可被杀死。在水中存活2~3周。在5%的石炭酸中,5分钟死亡。 沙门氏菌属也是嗜温性细菌,在中等温度,中性pH,低盐和高水活度条件下生长最佳。生长最低水活度为0.94。兼性厌氧,对中等加热敏感。同样,该菌属能适应酸性环境。 分类 本属菌按生化反应分为4个亚属。亚属Ⅰ是生化反应典型的和最常见的沙门氏菌;亚属Ⅱ和Ⅳ是生化反应不典型的沙门氏菌;亚属Ⅲ是亚利桑那沙门氏菌。 图为鼠伤寒沙门氏菌 造成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1)饲料原料的污染,特别是含肉的原料; (2)饲料在加工过程中由设备和环境带来的污染; (3)原料及成品在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 (4)饲料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 (5)包装材料的卫生状况差,带来的污染; (6)成品的保管不规范,引起的污染。 控制措施及控制标准 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规定,饲料及原料中沙门氏菌不得检出。对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属污染,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人类对相类似药物产生耐受性问题,当今对于非药物控制饲料中沙门氏菌污染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热处理 以加热方式去除沙门氏菌,同时考虑饲料原料的含水量,加热温度的高低以及加热时间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 1试剂与仪器 1.1所用器具 三角烧瓶、玻璃珠、具塞试管、培养皿、1000μL枪头、5mL枪头、称量勺、接种环、接种针 1.2仪器:分析天平、恒温培养箱、微型振荡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 1.3所用试剂和培养基 1.3.1缓冲蛋白胨水(BPW)培养基 称取BPW培养基20.1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以90mL/瓶分装到各锥形瓶,并于121℃灭菌15min,冷至常温。 1.3.2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 取TTB增菌液基础93.6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于锥形瓶中,每瓶100mL。 将锥形瓶放入灭菌锅中,121℃灭菌20min;冷至30℃,每100mL基础培养基中加入TTB配套试剂碘液和煌绿各一支(开启前用75%酒精棉消毒西林瓶表面),混合均匀。 2、操作步骤 2.1配制BPW培养基(第一天) 2.2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对培养基和整个房间进行紫外灭菌15分钟,关灯60min 后使用。(第一天) 2.3预增菌(第一天) 称量样品10g至含BPW培养基的锥形瓶,并及时盖上盖子,150rpm下振荡10min,于36℃±1℃培养18h左右。 2.4配制TTB增菌液(第一天) 2.5增菌(第二天) 2.5.1接种和培养 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1mL,转种于9mLTTB增菌液内,于42℃±1℃培养18h~24h。 2.5.2培养现象 菌名菌号生长状况 TTB培养特征 静置后浑浊CMCC(B)50071 伤寒沙门氏菌良好 静置后浑浊良好鼠伤寒沙门氏菌 CMCC(B)50115 静置后清亮不生长大肠埃希氏菌 ATCC25922

ISO6579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沙门氏菌检测

ISO 6579:2002 食品和动物饲料微生物学—沙门氏菌检测 序 ISO是国际标准的全球性组织。准备国际标准这项工作通常由ISO技术联盟来完成。每一个团体成员负责各自的学科。与ISO有合作的国际性机构、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也有参与这项工作。ISO与国际电子组织(IEC)在电子标准化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国际性标准的起草原则在《ISO/IEC 细则》第三部分中有给出。 起草的国际性标准被技术委员会采用是通过全体成员投票决定的。发布一个国际性标准需要至少75%成员投赞成票。 由于某些学科涉及到专利权。而ISO没有责任去鉴别这些专利。ISO 6579是ISO/TC 34起草的。 这个第四版取代了第三版(ISO 6579:1993),由于它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了。 附录A和B是本标准的标准化部分。附录C只为了提供信息。 绪论 由于食品与饲料的种类繁多,这个标准不一定适合某一类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可使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有绝对的技术上的理由。否则,要尽可能地完全遵循本标准。 当这个标准下一次回顾时,将会对这个标准的使用做数据统计,特殊产品偏离本标准使用也会做相关统计。 同一类产品的检测方法也有可能不统一,国际性标准和/或国家标准也不一定完全与本标准相符合。希望相关标准做回顾时,会遵循本标准做出相关的修改,以使只有已被证明的技术上的理由才能与本标准偏离。 警告——为了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必须确保沙门氏菌的检测,特别是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必须在一个有经验的微生物学家的指导下,在适当的实验室设备中进行,并处理好实验室废弃物。 1 范围 这个国际标准主要提供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包括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局限性已在绪论中给出,本标准适用于

蛋鸡沙门氏菌简介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题目:鸡蛋沙门菌感染及公共卫生专业:畜牧兽医 学生姓名: 学生证号: 指导教师: 畜牧系 2012年6月

鸡蛋沙门菌控制及其公共卫生意义 ***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武威733006) 摘要沙门菌引起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是长期困扰养禽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鸡蛋召回事件让鸡蛋的沙门菌感染再次成为食品安全关注的焦点。沙门菌可以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品传播两种途径感染鸡蛋。虽然鸡蛋存在一些物理和化学屏障以抵抗沙门菌的侵入,但这种抗菌能力是有限的。为了更好的控制沙门菌爆发,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措施。此外,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报道从环境控制、蛋鸡的饲养管理以及鸡蛋的加工、存储和消费等方面详述了如何降低鸡蛋感染沙门菌的可能性以及由此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沙门菌鸡蛋安全传播途径控制措施 1鸡蛋与沙门菌感染 沙门菌是引起人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菌,其其中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比较常见。感染后的典型症状为发热、腹泻和呕吐等。 近几年,人通过食用鸡蛋感染沙门菌的案例不断出现。如今年美国在5月份出现首个病例后,但8月份疫情已蔓延至全美,其持续时间之长和蔓延地区之广为多年来罕见。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疫情通报,2010年5月开始,美国几个州先后出现了沙门菌疫情,多数病人都是食用鸡蛋后染病。这些鸡蛋都是由爱荷华州两家食品公司生产,在声场过程中由于没有处理好卫生问题导致沙门菌污染。病人此前多吃过餐厅永生鸡蛋制作的沙拉,或是喝了放了生鸡蛋的汤。到2010年9月份全美各地已接到2000多个可疑病例报告,超过往年同期病例数的两倍,全美回收鸡蛋数目已增至逾5亿个。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事件引起了各国对鸡蛋生产安全的高度重视。 虽然美国的沙门菌事件并没有影响到我国,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我们要高度重视。一是我国年轻人的饮食习惯逐步西化;二是鸡蛋消费量和消费方式不断增长和变化;三是我国市场上所销售的鸡蛋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清洗、灭菌处理的原始产品,蛋壳表面可能会携带一些细菌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危害人体健康。鸡蛋被认为是自然界中营养最丰富和经济的食品之一。在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的同时,鸡蛋还为各种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的场所。由鸡蛋引起的沙门菌感染被认为是人类感染沙门菌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情况下,老人、小孩以及一些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容易感染沙门菌,感染后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严重的会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70万人感染沙门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400万到1亿多美元。我国沙门菌的感染也比较严重,据调查分析,从1983-2002年的20年间,山东省共发生沙门菌食物中毒286起,11228人中毒,15人死亡,病死率达0.13%。 2鸡蛋感染沙门菌的途径

畜产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畜产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沙门氏菌(Salmonella)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极大危害的一类致病菌。由它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急性肠胃炎。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85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加5倍。在我国内陆地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屡居首位。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2,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约90%是肉、蛋、奶等畜产品。肉、蛋、奶等畜产品中含有多种丰富的营养成分,非常适宜于沙门氏菌的生长繁殖,人们一旦摄入了含有大量沙门氏菌(105~106个/g)的畜产品。就会引起细菌性感染,进而在毒素的作用下发生食物中毒。由此可见,沙门氏菌的污染已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鉴于沙门氏菌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目前世界各国政府已开始进行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工作,但大部分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作者拟对畜产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风险评估,为今后开展其他食品、微生物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依据。 1 危害识别 1.1生物学性状 1.1.1形态与染色 沙门氏菌为一群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杆菌,长1~3.5μm,宽0.5~0.8 μm。除禽雏沙门氏菌及无动力的变种外,都具有周身鞭毛,能

运动。 1.1.2沙门氏菌的培养 一般沙门氏菌易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发育良好。但也有少数菌型,如甲型副伤寒、羊流产、猪伤寒、仙台、鸡雏沙门氏菌等,在普通琼脂上发育较差。大多数沙门氏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经18~24 h 培养后,其菌落大小一般为2~3μm。光滑型菌落圆形,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粗糙型者,边缘不整齐,表面干燥,无光泽。在肉汤培养基内,光滑型呈均匀浑浊生长;粗糙型者可形成沉淀,上部澄清。 1.1.3生化反应 在肠杆菌科细菌分类鉴定中,生化特性检查有着重要的意义。绝大多数菌株能有规律地发酵葡萄糖并产生气体,但偶而亦有不产气者。该属细菌不能发酵侧金盏花醇、蔗糖,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不形成乙酰甲基甲醇。 1.2 流行病学 1.2.1 胃肠炎 这是沙门氏菌感染中最常见的一型,约占病例的70%。潜伏期一般为4~24 h,发病大多急剧,有畏寒、发热,多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继以腹泻。亦有偶带脓血或呈血性便者。吐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偶有呈霍乱样的爆发性胃肠炎者,呕吐,腹泻剧烈,体温在病初上升后即下降,脉弱而速,尿少或尿闭等,如抢救不及时,可引起死亡。病例长短不一,一般为3~6 d,重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而且,沙门氏菌的检验在食品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方法一直是沙门氏菌检验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详细阐明了沙门氏菌的各种快速检测方法的原理,对近年来沙门氏菌的检测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传统方法可以对沙门氏菌做出鉴定,但需要4~7 d的时间;以抗体为基础的ELISA方法和免疫荧光标记方法将检测时间缩短了一半,且灵敏性高和特异性强;以核酸为基础的PCR技术由于灵敏、简单、快速和特异已被广泛用于沙门氏菌检测。但是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关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传统方法;免疫;分子

前言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兽共患病之一,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细菌,由此类细菌引起的各种动物的疾病称为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属于偏嗜性沙门氏菌,绝大多数对人和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哺乳类、爬行类、鸟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种类繁多的家养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在1%—20%或者更高。故各种家禽、家畜在喂养、屠宰、运输、包装等加工处理过程中均有污染的机会。各种动物源性食物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最常见媒介物。除初生动物,人畜感染后一般呈无症状带菌状态,长期排菌,污染肉蛋产品,同时它们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增加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生产力等,对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研究进展。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沙门氏菌检验技术研究进展情况作以概述,供参考。 1 传统的检测方法(国标法) 常规检验技术基本特征与步骤:沙门氏菌常规检验技术具有以下3项特征:常规方法是编入国标方法或国际方法中的基本方法,是检验其他检测方法准确性、敏感性的参照;常规方法最终将能分离到细菌纯培养物;常规方法简单、准确、可重复性强、有一定的灵敏性。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的深入,标准方法也处于不断进步,不断更新中。 常规检验包括以下5个基本步骤:前增菌和增菌;分离纯培养物;属和种的鉴定;血清学分型;菌型的判定和结果报告。在具体实践中用此方法检测畜产品中的沙门氏菌时,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样品采取不同的检测步骤。 虽然该方法鉴定结果准确可靠,但由于沙门氏菌血清型繁多,生化特性各异,检验程序复杂,耗时长,至少需要4~7d才可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1,2]。 2 免疫学标记检测方法 免疫标记技术就是将已知抗体或者抗原上标记上易显示的物质(标记分子),通过检测标记物反映有无抗原抗体反应,从而间接检测出微量的抗原或者抗体。 所谓的标记分子是那些即使在超微量时也能通过特殊的方法将其检测出来,高敏感性的标记分子主要有突光素、酶、放射性同位素3种。免疫标记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试验的敏感性,和光镜或电镜技术结合后,能对待检物质做精细定位,为临床研究和诊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由此建立的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方法有多种,包括免疫酶标记技术,使用较多的如酶

沙门氏菌检测的基准方法(20210201165718)

沙门氏菌检测的基准方法 内容 1 范围 2 参考标准 3 定义 4 原理 4.1 概要 4.2 前增菌——非选择性液体培养基 4.3 增菌——选择性液体培养基 4.4 划平板和鉴定 4.5 确认 5 培养基、试剂和血清 5.1 概要 5.2 培养基和试剂 5.3 血清 6 设备和玻璃器皿 7 采样 8 检验样品的制备 9 程序 9.1 试验样品和原始悬浮液 9.2 非选择性前增菌 9.3 选择性增菌 9.4 划平板和鉴定 9.5 确认 10 结果表示 11 检验报告 12 质量保证附录A (标准化)程序图表 附录B (标准化)培养基和试剂的成份及准备附录C (非标准化)实验室间试验结果参考书目 、尸、- 前言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国际标准化团体的全世界同盟。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来执行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ISO成员体)。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来完成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在委员会中,若对建立的技术委员会有兴趣的话,每个成员体有权作为代表。国际组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通过ISO联系,也可以参加这项工作。在所有电工标准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紧密合作。 国际标准按照ISO/IEC 指南第三章所列的规则草拟。 技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准备国际标准。被技术委员会采用的国际标准草案以投票方式在成员体内运行。至少要75%成员体的投票赞成,才能作为一个国际标准发布。 要引起注意的可能性是:本国际标准的一些要素可能是专利权主体。ISO 不应承担鉴定部分或全部的这种专利权。 ISO6579是由食品ISO/TC34技术委员会、微生物SC9分委员会所准备的。第四版删除或更换了第三版(ISO6579: 1993),并已作了技术性修订。附录A和附录B形成了本

鸡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鸡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近期很多网友进了鸡,然而不容忽视的开口药。那么开口药主要是防治什么呢?沙门氏菌是我们养鸡朋友首当其冲需要防治的,无论是养蛋鸡还是肉鸡,那么沙门氏菌在兽药市场上很多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目前并没有有效的免疫方案,可通过种蛋用卫可消毒来控制此病。那么我们养鸡人将如何面对不能控制种蛋的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鸡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种的一种沙门氏菌 所引起的禽类的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由鸡白痢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称为鸡白痢,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成为禽伤寒本病主要经卵传递,消化道、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亦可感染,周的雏鸡发病率、死亡率最高。

1、鸡白痢 表现精神萎顿,绒毛松乱,两翅下垂缩头颈,闭眼昏睡,不愿走动, 拥挤在一起。病初,食欲减少,而后停食,多数出现软嗉囊症状,同时腹泻排稀薄如白色浆糊状粪便,致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有的因粪便干结封住肛门周围由于肛门周围炎症引起疼痛,故常发出尖锐的叫声最后因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七十,个别鸡会出现关节炎,瘸摊现象。 病理变化:一周以内的病雏鸡可以看见脐环愈合不良,一周以上肝脏会出现肿大、在肝脏表面有雪花样坏死灶;肺脏会出现黄色结节;心脏有灰白色肉芽肿;有时盲肠还会出现柱状“肠心”。另外,病鸡可能还会出现肾脏肿大、苍白关节肿大的现象。 2、禽伤寒 潜伏期一般为4-5 天。本病常发生于中鸡、成年鸡和火鸡。在年龄较大的鸡和成年鸡,急性经过者突然停食、精神萎顿、排黄绿色稀粪、羽毛松乱、冠和肉髯苍白而皱缩。体温上升1 -3 ℃,病鸡可迅速死亡,

但通常在5-10 天死亡。病死率在雏鸡与成年鸡都有差异,一般为10-50% 或更高些。雏鸡和雏鸭发病时,其症状与鸡白痢相似。 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大多无明显病变或很轻微。急性发病雏鸡最常见是肝脏肿大成铜绿色,有栗粒大灰白色或浅黄色坏死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脾肿大并常有坏死灶心包积液有时会出现粘联,肺脏和肌胃也会出现灰白色坏死灶。 3、禽副伤寒 表现嗜眠呆立、垂头闭眼、两翅下垂、羽毛松乱、显著厌食、饮水增加、水样下痢、肛门粘有粪便,怕冷而靠近热源处或相互拥挤,病程约1-4 天。雏鸭感染本病常见颤抖、喘息及眼睑肿胀等症状,常猝然 倒地而死故有“猝倒病”之称。雏鸡一般出壳感染后数天发病死亡。 病理变化:肝脏肿大,呈古铜色,表面散布点状或条纹状出血或灰白色坏死灶,肺部坏死胆囊肿大,脾脏肿大表面有斑点坏死灶,心包炎气囊炎,鼻窦炎,肠炎,盲肠出现栓子样病理变化。

ISO标准 参考译文 沙门氏菌检验基准方法

国际标准 ISO 6579 食品和动物饲料的微生物学 ——沙门氏菌检测的基准方法 内容 1 范围 2 参考标准 3 定义 4 原理 4.1 概要 4.2前增菌——非选择性液体培养基 4.3 增菌——选择性液体培养基 4.4 划平板和鉴定 4.5 确认 5 培养基、试剂和血清 5.1 概要 5.2 培养基和试剂 5.3 血清 6 设备和玻璃器皿 7 采样 8 检验样品的制备 9 程序 9.1 试验样品和原始悬浮液 9.2 非选择性前增菌 9.3 选择性增菌 9.4 划平板和鉴定 9.5 确认 10 结果表示 11 检验报告 12 质量保证 附录A (标准化)程序图表 附录B (标准化)培养基和试剂的成份及准备 附录C (非标准化)实验室间试验结果 参考书目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国际标准化团体的全世界同盟。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来执行国际标准的制订工作(ISO成员体)。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来完成国际标准的准备工作。在委员会中,若对建立的技术委员会有兴趣的话,每个成员体有权作为代表。国际组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通过ISO联系,也可以参加这项工作。在所有电工标准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紧密合作。 国际标准按照ISO/IEC指南第三章所列的规则草拟。 技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准备国际标准。被技术委员会采用的国际标准草案以投票方式在成员体内运行。至少要75%成员体的投票赞成,才能作为一个国际标准发布。 要引起注意的可能性是:本国际标准的一些要素可能是专利权主体。ISO不应承担鉴定部分或全部的这种专利权。 ISO6579是由食品ISO/TC34技术委员会、微生物SC9分委员会所准备的。 第四版删除或更换了第三版(ISO6579:1993),并已作了技术性修订。 附录A和附录B形成了本国际标准的标准化部分。附录C仅为资料。

沙门氏菌的研究

沙门氏菌的研究 魏欢欢 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本文简述了沙门氏菌的危害,病理基础,防止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食品安全 1.引言 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大问题,沙门氏菌又是极其重要的一类。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沙门氏菌属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病是指由各种类型沙门氏菌所引起的对人类、家畜以及野生禽兽不同形式的总称。感染沙门氏菌的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我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 2.沙门氏菌的病理 2.1.感染方式 因沙门氏菌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故摄入污染 了沙门氏菌的食物或饮料是唯一的感染方 式。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 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对人和 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哺乳类、爬行类、鸟 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种类繁多的家养 和野生动物的感染率在1%~20%以上。故各 种家禽、家畜在喂养、屠宰、运输、包装等 加工处理过程中均有污染的机会。如家禽、 家畜屠宰时的卫生条件差,肠腔的沙门氏菌 就可污染肉类。此外,肉类等也可在贮藏、 市场出售、厨房加工等过程中通过各种用具 或直接互相污染,其中在零售市场购买的生 肉有1%~58%污染了沙门菌。蛋类或蛋制品 的污染来源,可以是禽类卵巢或输尿管,也 可以由粪便、肥料、泥土中的沙门氏菌穿过 完整蛋壳进入蛋内。一般在许多由蛋混合制 成的蛋粉或其他制品中,感染率相当高;乳 类及其制品如冰淇淋、袋装熟食等也会受到 沙门氏菌的污染。以上各种动物源性食物是 引起沙门氏菌感染的最常见媒介物。以动物 脏器为原料的某些生物制剂,如酶、激素、 胆盐、食用染料等偶尔也会引起感染。发展 中国家常常有水源污染造成的暴发流行,污 水灌溉、生熟不分是散发或家庭集团内流行 最常见的原因。人与人的直接传播常以护理 人员的手、医疗器械为媒介,为医院内感染 或幼托机构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2.2.表现特点 肠炎型(食物中毒):是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 的形式,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起病急 骤,常伴有恶寒、发热,但热度一般不甚高, 同时出现腹绞痛、气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继而发生腹泻,一天数次至十数次或更多, 如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有些有恶臭。粪 便中常混有未消化食物及少量粘液,偶带脓 血,当炎症蔓延至结肠下段时,可有里急后 重。病程大多为2~4天,有时持续时间较 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时,以腹泻、高热 为主,脓血便多见;成人高热较少,热程较 短,腹痛及里急后重较多,而儿童高热较久, 呕吐及脱水较多。 伤寒型:非伤寒沙门氏细菌感染时,可引起 类似伤寒的临床表现,其中以猪霍乱菌较常 见。症状一般较伤寒轻,长期发热,伴胃肠 道症状,或以胃肠炎为前驱表现,皮疹少见, 腹泻较多,可见脾肿大,白细胞总数低下, 而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少。病程大多仅 1~3周,血和粪便培养可获有关沙门氏菌。 复发机会比伤寒多。 还有其他多种类型。 3.防治方式 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针对病原治疗。 (1)对症处理:胃肠炎患者应以维持水、电解质 平衡为重点,辅以必要的对症处理。轻、中度失水可予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重度失水则需静脉补液,情况改善后再改用口服补液。对年老、年幼或虚弱者应积极处理,中毒症状严重并有循环衰竭者应注意维持有效血容量,必要时可采用肾上腺皮质类激素。禁食后腹痛、

饲料中沙门氏菌测定方法确认表(清晰整齐)

新项目投入使用审批表项目名称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检测实验目的方法确认 监测方法 方法出处GB/T 13091-2002 仪器名称恒温培养箱规格 型号 上海精宏 DNP-9272 实验起止时间 上交报告日期 项目负责人 参加人 报告起草人日期室主任审核日期 技术负责人 批准日期

一.实验记录(实验中现象、情况、技术关键、注意事项) 1、增菌培养:25g样品+225mlBPW,36℃培养24h后,取1ml转钟于10mlTTB、10mlSC、 10mlRV内,TTB和RV于42℃培养24h,SC于36℃培养24h。观察生长情况:在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TTB增菌液和SC增菌液中,饲料的颜色既不是阴性也不是阳性;继续做分离培养。 2、分离培养:分别挑取增菌液接种在BS、HE、XLD、沙门显色培养基和酚红煌绿培养基上上,36℃培养24h(BS培养48h),观察各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 1)BS:如右图所示典型菌落为黑色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可呈黑色或棕色;有些菌株形成灰绿色的菌落,周围培养基不变。左图为饲料样品,在BS培养基上长出疑似沙门氏菌的菌落,需往下继续做鉴定实验。

2)HE:如右图所示典型菌落为蓝绿色或蓝色,多数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有些菌株为黄色,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左图为饲料样品,在HE培养基上长出大量菌落,但与沙门氏菌的菌落形态不符合。 3)XLD:如右图菌落所示典型菌落呈粉红色,带或不带黑色中心,有些菌株可呈现大的带光泽的黑色中心,或呈现全部黑色的菌落;有些菌株为黄色菌落,带或不带黑色中心。左图为饲料样品,在XLD培养基上长出疑似沙门氏菌的菌落,需往下继续做鉴定实验。 4)沙门显色培养基:如右图菌落所示典型菌落呈品红色或紫红色。左图为饲料样品,在沙门显色培养基上长出绿-蓝绿色的菌落,根据沙门显色培养基说明书可知,该菌落很有可能是大肠菌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 1 试剂与仪器 1.1所用器具 三角烧瓶、玻璃珠、具塞试管、培养皿、1000μL枪头、5mL枪头、称量勺、接种环、接种针 1.2 仪器:分析天平、恒温培养箱、微型振荡器、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 1.3 所用试剂和培养基 1.3.1 缓冲蛋白胨水(BPW)培养基 称取BPW培养基20.1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以90mL/瓶分装到各锥形瓶,并于121℃灭菌15 min,冷至常温。1.3.2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增菌液 取TTB增菌液基础93.6g,加入蒸馏水1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于锥形瓶中,每瓶100mL。 将锥形瓶放入灭菌锅中,121℃灭菌20min;冷至30℃,每100mL基础培养基中加入TTB配套试剂碘液和煌绿各一支(开启前用75%酒精棉消毒西林瓶表面),混合均匀。 2、操作步骤 2.1 配制BPW培养基(第一天) 2.2 培养基冷却至室温后,对培养基和整个房间进行紫外灭菌15分钟, 关灯60 min后使用。(第一天) 2.3 预增菌(第一天) 称量样品10g至含BPW培养基的锥形瓶,并及时盖上盖子,150rpm 下振荡10min,于36℃±1℃培养18h左右。 2.4 配制TTB增菌液(第一天) 2.5 增菌(第二天) 2.5.1 接种和培养 轻轻摇动培养过的样品混合物,移取 1mL,转种于9mL TTB增菌液内,于42℃±1℃培养18h~24h。

2.5.2 2.6 配制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平板(第二天) 2.6.1 取瓶内干粉4.75g,用100mL蒸馏水溶解,可按比例扩大或者缩小。 2.6.2 混合加热至100℃,搅拌加热至完全溶解,冷却至50℃倒平板。 2.6.3 样品用画线或者涂布法接种,37℃培养24小时。 2.6.3 观察菌落颜色:(第三天)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己发现1800种以上。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这些统称为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目前已经发现1800种以上,按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型。其中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和肠炎杆菌。 此菌可引起禽伤寒、鸡白痢、猪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病、猪副伤寒、马流产沙门氏菌病等疾病。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感染沙门氏菌或食用被带菌者粪便污染的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近日美国多地暴发疑似由生鸡肉引发的沙门氏菌疫情,至少42%患者已入院治疗。数据显示,已有18个州的278人感染具有耐药性的海德堡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肠胃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传播性疾病,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肠炎沙门氏菌感染通常源于奶制品、禽产品和肉产品;鸡肉和鸡蛋尤其是高风险食品。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通常是肠胃出现问题,包括恶心、腹部绞痛、呕吐和腹泻,一般最多持续7天。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果不及时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沙门氏菌感染将导致生命危险。 关注食品安全,关注三方圆

饲料中沙门氏菌测定方法确认表

新项目投入使用审批表

一.实验记录(实验中现象、情况、技术关键、注意事项) 1、增菌培养:25g样品+225mlBPW,36℃培养24h后,取1ml转钟于10mlTTB、10mlSC、 10mlRV内,TTB和RV于42℃培养24h,SC于36℃培养24h。观察生长情况:在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TTB增菌液和SC增菌液中,饲料的颜色既不是阴性也不是阳性;继续做分离培养。 2、分离培养:分别挑取增菌液接种在BS、HE、XLD、沙门显色培养基和酚红煌绿培养基上上,36℃培养24h(BS培养48h),观察各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 1)BS:如右图所示典型菌落为黑色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菌落周围培养基可呈黑色或棕色;有些菌株形成灰绿色的菌落,周围培养基不变。左图为饲料样品,在BS培养基上长出疑似沙门氏菌的菌落,需往下继续做鉴定实验。 2)HE:如右图所示典型菌落为蓝绿色或蓝色,多数菌落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有些菌株为黄色,中心黑色或几乎全黑色。左图为饲料样品,在HE培养基上长出大量菌落,但与沙门氏菌的

菌落形态不符合。 3)XLD:如右图菌落所示典型菌落呈粉红色,带或不带黑色中心,有些菌株可呈现大的带光泽的黑色中心,或呈现全部黑色的菌落;有些菌株为黄色菌落,带或不带黑色中心。左图为饲料样品,在XLD培养基上长出疑似沙门氏菌的菌落,需往下继续做鉴定实验。 4)沙门显色培养基:如右图菌落所示典型菌落呈品红色或紫红色。左图为饲料样品,在沙门显色培养基上长出绿-蓝绿色的菌落,根据沙门显色培养基说明书可知,该菌落很有可能是大肠菌群。

5)酚红煌绿培养基:如右图菌落所示典型菌落为是粉红培养基颜色由酚红变红。左图为饲料样品,在酚红煌绿培养基上长出黄色的菌落,使培养基颜色由酚红变黄,说明该菌落很有可能不是沙门氏菌。 3、鉴定实验: 1)生化鉴定 标准菌株:TSI琼脂上培养24h后,斜面红色产碱,琼脂变黑,产生硫化氢; 尿素琼脂上培养24h后,琼脂不变色,表现为阴性; 赖氨酸脱羧酶实验培养后实验管为蓝绿色,表现为阳性; 靛基质实验加入靛基质后颜色未变色,变现为阴性;

沙门氏菌的检验

沙门氏菌的检验 食品学院14食品质量与安全1班 刘文敏柳基炜卫杰恒温紫君 201430520115 201430520116 201430520121 201430520122 摘要:本实验采用GB/T4789.4-2010的检测方法测定鸡场中的沙门氏菌。通过本实验学习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和技术,了解沙门氏菌的一些生化特性;本实验先用显色培养基找出可疑菌落,再做生化试验找出可疑的典型性的沙门氏菌,再通过血清学试验最终确定是否为沙门氏菌属。 关键词:沙门氏菌接种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 前言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种之一,其病原沙门氏菌属于肠道细菌科。沙门氏菌是一个统称,泛指 2000 多种有紧密连系的细菌,包括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胃肠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虽然只有少数人因沙门氏菌而患病,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占大多数。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检验食品中沙门氏菌,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1]。国标法(GB4789.4-2010)是目前中国规定的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标准检测方法,也是基层实验室普遍采用的检测方法,它根据沙门氏菌的生长特点和生化特性,采取前增菌、增菌、分离、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5个步骤进行[2]。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仪器设备 均质器、三角烧瓶、平皿、玻璃棒、接种棒 恒温培养箱:36℃±1℃,42℃±1℃ 吸管:1 mL(具 0.01 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或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电子天平PL602-S,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手提式不锈钢压力蒸汽灭菌锅SYQ-DSX-280B,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 1.1.2试剂药品 鸡肠、靛基质试剂、沙门氏菌O和H诊断血清、API20E生化试剂盒或VITEKGNI 生化鉴定卡 1.1.3培养基 蛋白胨水(BPW)、四硫磺酸钠煌绿(TTB)、亚硒酸盐胱氨酸(SC)增菌液、亚硫酸铋(BS)琼脂、HE琼脂、三糖铁琼脂、蛋白胨水、尿素琼脂、氰化钾、氰化钾对照、赖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对照、甘露醇、山梨醇、β-D半乳糖苷(ONPG)培养基 1.2 实验方法 1.2.1培养基的制备 1.2.1.1培养基的配制步骤 蛋白胨水(BPW):称取蛋白胨10g、氯化钠5g、磷酸氢二钠9g、磷酸二氢钠1.5g、蒸馏水1000ml,将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搅混均匀,静置约 10 min,煮沸溶解,调节 pH,高压灭菌 121 ℃,15 min。分装10瓶,每瓶90ml 四硫磺酸钠煌绿(TTB):高压灭菌 121 ℃,15 min灭菌冷却后至30℃,每100ml 基础培养液加碘液2ml,煌绿液1ml 1.2.1.2配制培养基的注意事项 (1)按照说明书上的用量进行换算,称取准确分量的合成培养基粉末; (2)加热煮沸溶解培养基时,留意锅内水位的变化,水位下降可再添加适量的水,以免水分蒸发过多,导致后面分装不够量; (3)往试管中放小导管时,注意处理气泡。 1.2.2 沙门氏菌群检测 1.2.2.1沙门氏菌检测程序

沙门氏菌

禽沙门氏菌病(PullorumDisease)是由沙门氏菌属中任何一个或多个成员所引起的起鸡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该病除水平转播外,主要通过卵转递,是贯穿整个养鸡周期的一种恶性循环式的疾病。该病能使鸡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及产蛋率下降,对养鸡业造成重大危害。患病雏鸡以白痢为特征,雏鸡常常表现急性败血症状。成年鸡或呈急性经过,或呈慢性隐性感染。在某些逆境因素应激作用下,育成鸡也可爆发急性感染,并且死亡率较高。 1 历史起源 1885年Salmon于猪霍乱病流行是分离到猪霍乱杆菌。1888年Gartner从急性胃肠炎者分离到肠炎杆菌,到1900年为纪念猪霍乱杆菌的发现者美国细菌学家Salmon,将此类细菌命名为Salmonella(沙门氏菌)。目前已发现的沙门氏菌至少有67种抗原和2100多个血清且不断有新的血清发现。我国迄今发现有201个血清型,在国际公认的沙门氏菌表中有三个血清型以中国地名命名,分别是上海沙门氏菌(S.Shanghai)、自贡沙门氏菌(S.Zigong)和广州沙门氏菌 (S.Guangzhou)最初都以沙门氏菌所致的疾病来命名,如雏鸡白痢、猪霍乱。后来发现很多沙门氏菌并单纯引起某种动物的特殊疾病,于是改用以其最初分离的地名来命名,如伦敦沙门氏菌(S.London)、都柏林沙门氏菌病(S.Dublin)等。后来,由于地名越来越多,令人难以记忆而以抗原式来命名了。伴随着养禽业的飞速发展,加上有大量的易感的动物,因而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养鸡地区都发现了本病的存在。 禽白痢(PullorumDisease)是由禽沙门氏菌(SalmonellaPullorum)引起的家禽传染病。1899年,Rettger发现了本病的病原,并将该病描述为“雏鸡致死性败血症”称本病为“细菌性白痢”,在1900~1910年间许多研究者已经确定本病为一种卵性传染病。1913年康乃尔大学的Jones发明了一种肉眼可观的试管凝集实验来检出本病的带菌者。1928年有人将细菌性白痢更名为雏鸡白痢病,并且从此得到了普遍的承认。1931年Schsffer等发明了一种改良的全血凝集实验,这种实验应用的是抗原,由于方法简单,特异性强取代了一种改良全血凝集实验,这种实验应用全血平板凝集实验在鸡群中检出鸡白痢带菌鸡,并从鸡群中淘汰出去,从而使该病在鸡群中的发病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2 病源学 自1885年Salmon发现沙门氏菌以来已有百年的历史,许多学者对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沙门氏菌是一群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无荚膜的杆菌,除雏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都有鞭毛,能运动。大多数沙门氏菌具有菌毛,能吸附于细胞表面;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蔗糖,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不液化明胶,MR实验阴性,V-P实验阴性。沙门氏菌具有稳定的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少数沙门氏菌还有表面抗原(Vi抗原)。根据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O抗原和H抗原。将本菌分成很多血清型。1941年Younie首次发现了禽白痢沙门氏菌抗原型的变异。Kauffman-Whiter认为抗原型的变异发生在O12-2和O12-3上。在标准菌株中含有大量的O12-3,而含有少量的O12-2,在变异菌株中含有大量的O12-2,而只含有少量的O12-3,中间型菌株介于两者之间。早期进行有关鸡白痢沙门氏菌抗原变异型的调查表明,在美国的一些地区的分离物中三分之一为变异型,到1950年变异型仅占总分离物的13%。 众所周知,禽沙门氏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常有其该国家的特征性。Sojka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

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 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畜共患的食源性病原菌,现已发现的近一千种(或菌株),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沙门氏菌对禽类,生猪及其鲜肉制品的感染率最高,蛋类,禽类肉制品和猪肉是人类感染沙门氏菌的主要渠道[1]。据统计在世界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我国内陆地区也以沙门氏菌为首位[2]。本文对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国内外污染情况及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沙门氏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沙门氏菌的特性: 1.1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比大肠杆菌细),(0.7~1.5μm)×(2~5μm)散在,无荚膜和芽孢,除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都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大多数具有菌毛,能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或凝集豚鼠红细胞。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42℃,最适生长温度为37℃;适宜pH为6.8~7.8,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24h后,形成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其菌落特征亦与大肠杆菌相似(无粪臭味)。 沙门氏菌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山梨醇并产生气体,不发酵乳糖、蔗糖和侧金盏花醇,不产吲哚、V-P反应阴性,不水解尿素和对苯丙氨酸不脱氨。 沙门氏菌属不耐热,55℃1h、60 ℃15—30min 即被杀死。在普通水中虽不易繁殖,但可生存2—3周,在粪便、土壤、食品、水中可生存5个月至2年之久。在牛乳和肉类食品中,存活数月,在食盐含量为10%-15%的腌肉中亦可存活2—3个月。烹调大块鱼、肉类食品时,如果食品内部达不到沙门氏菌的致死温度,其中的沙门氏菌仍能存活,食用后可导致食物中毒。冷冻对于沙门氏菌无杀灭作用,即使在-25℃低温环境中仍可存活10个月左右。由于沙门氏菌属不分解蛋白质,不产生靛基质,污染食物后无感官性状的变化,所以其感染易被忽视而引起食物中毒。 1.2沙门氏菌的毒理学特性: 沙门氏菌经口进入人体以后,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造成一过性菌血症,即感染过程。随后,沙门氏菌在肠道和血液中受到机体的抵抗而被裂解、破坏,释放大量内毒素,使人体中毒,出现腹泻、发冷、发热及白细胞减少中毒症状。 1.3 沙门氏菌的中毒特点: 沙门氏菌的发病率高,在世界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中毒全年均有发生,多发生于5-10月春夏季节。动物性食品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畜禽肉类及其制品类居首,肉及其制品的沙门氏菌检出率美国为20%—25%、英国为9沙门氏菌.9%、日本检查进口家禽的污染率为10.3%,国内肉类沙门氏菌检出率在 1.1%—39.5%。其次为鱼、奶、蛋类。中国蛋及其制品沙门氏菌检出率为3.9%-43.7%,由于吃蛋引起鼠伤寒病的病例报告逐渐有增加的趋势。 2 、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2.1美国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能够污染多种食物,引起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有关沙门氏菌检出和沙门氏菌中毒事件报道不少。2010年8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卫生部门宣布,加州多个地区暴发沙门氏菌疫情,自6月迄今接到266例患病报告。初步调查显示,多数病人食用鸡蛋后染病。这些鸡蛋可能遭沙门氏菌污染。2012年8月20日,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州内和联邦政府官员称,全美有20个州出现了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已造成2人死亡、141人感染。肯塔基州的感染人数最多,共有50人感染。2013年10月8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迄今,全美18个州共报告278例因食用与生鸡肉有关产

饲料中微生物检验.

饲料中微生物检验 一、概述 1.饲料微生物检验的意义 饲料微生物学检验是饲料品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常条件下,饲料中微生物数量有限,但当饲料因加工不当、贮藏不善或因意外事故受到微生物污染时,微生物数量会有大幅度提高,并可有致病性微生物出现。微生物污染饲料后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1)微生物繁殖过程中产生特殊的颜色和刺激性物质,使饲料具有不良的外观、滋味和气味,影响饲料的适口性。 (2)微生物繁殖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使饲料营养价值降低。 (3)微生物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代谢产物,如细菌可产生内毒素或外毒素,霉菌可产生霉菌毒素,因而造成动物细菌毒素或霉菌毒素中毒,并可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4)造成动物细菌性感染或霉菌性感染。 (5)扰乱动物消化道正常菌群,破坏动物消化道微生态平衡,使动物出现消化功能紊乱。 因此,检测饲料微生物指标,控制饲料微生物数量,对保证饲料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点义。 2.饲料微生物的种类及形态 饲料中常见的微生物主要包括霉菌和细菌。霉菌(mold)并不是生物分类学名称,而是指能在基质上长成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真菌的俗称,是真菌的一部分。真菌是指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有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的一类生物。真菌的形态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类型,霉菌为多细胞类型。在分类学上,霉菌分属于真菌的藻状菌纲(Phycomycets)、子囊菌纲(Ascomycets)和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cti)。污染饲料的霉菌主要是曲霉菌属、镰刀菌属和青霉菌属的霉菌,可产生近200种霉菌毒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黄曲霉毒素、赭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