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合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作任务

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概述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生产成本低、性能好,因而用途广泛,是家用洗涤剂用量最大的合成表面活性剂。在洗涤剂中使用的烷基苯磺酸钠有支链结构(ABS)和直链结构(LAS)两种,支链结构生物降解性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直链结构易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性可大于90%,对环境污染程度小。由于LAS具有良好的去污性能、价格便宜和易生物降解,被广泛应用于制造洗衣粉和洗涤剂。

直链烷基苯(LAB )是生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的主要原料,因而LAB的生产已成为表面活性剂行业的支柱,在工业和民用上都有广泛的用途。

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开发任务书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产品的《产品开发任务书》如表7-1。

表7-1 产品开发项目任务书

编号:XXXXXX

注:一式三联。一联技术总监留存,一联交技术部经理,一联交项目负责人。

7.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合成任务分析

7.2.1目标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分析

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分子式:C18H29SO3Na

②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分子结构式:

不难看出,目标化合物基本结构为烷基苯的结构,在烷基的对位上接有磺酸基团。(由

于十二烷基为邻对位定位基且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磺酸基团一般处在烷基的对位)。

7.2.2合成法路线分析

对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而言,逆向合成步骤如下:

C 12H 25

SO 3Na

C 12H 25 相应的合成路线如下:

C 12H 25

C 12H 25SO 3Na

7.2.3 文献中常见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合成方法

目前文献资料所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路线与上面分析的合成路线基本相同,一条是以苯、液体石蜡(正构十二烷)为出发原料的路线。

另一条是以苯、1-十二烯为出发原料的生产路线,即路线分析的路线。此路线中第一步是由苯与1-十二烯发生C-烷基化反应,第二步是十二烷基苯的磺化反应,最后磺化产物用碱中和即成目标化合物。

下面我们将从烯烃(α-十二烯的)合成路线出发,将合成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找出一条相对合适的合成方案,并按此方案进行合成来实际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假如采用其他的合成路线,请同学们沿此思路自己剖析,应该不难找出合适的合成的方案。

7.2.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合成过程单元反应及其控制分析

在选定好合适的合成反应路线后,必须对各步反应的反应过程加以详细的考察论证后,才有可能具体地实施这条合成路线。不难看出,用烯烃的C-烷基化和磺化反应是合成过程实施的关键反应。

7.2.4.1 十二烯与苯烷基化反应及其控制

1.烷基化反应

把烃基引入有机物分子中的碳、氮、氧等原子上的反应称为烷基化反应,简称烷基化。所引入的烃基可以是烷基、烯基、芳基等。其中以引入烷基(如甲基、乙基、异丙基等)最为重要。广义的烷基化还包括引入具有各种取代基的烃基(-CH 2COOH 、-CH 2OH 、-CH 2Cl 、CH 2CH 2Cl 等)。

在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向芳环碳原子上引入烷基的反应称为芳环上的C-烷基化反应是。这种反应最初是在1877年由巴黎大学的法国化学家Friedel 和美国化学家Crafts 两人发现的,故也称Friedel-Cralfs 反应。利用这种反应可以合成一些列烷基取代芳烃,其在有机合成上有着重要意义。

2.C-烷基化反应历程

芳烃上的C-烷基化反应属于亲电取代反应。催化剂大多是路易斯酸、质子酸或酸性氧化物,催化剂的作用是使烷基化剂极化成活泼的亲电质点,这种亲电质点进攻芳环生成σ-络合物,再脱去质子而变成目的产物。

C 12H 24

1.SO 3 2.NaOH 或C 12H 25Cl C 12H 26 Cl 2 光或热 C 12H 25Cl

AlCl 3 C 12H 25 SO 3 C 12H 25SO 3Na NaOH

需要说明的是,质子与不对称烯烃的加成遵循马氏规则,但经正碳离子重排后,变成仲碳正离子。

3.影响C-烷基化反应的主要因素

(1)苯的反应性质

苯在常温下为一种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熔点5.5 ℃,沸点80.1℃,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可作为有机溶剂。苯可燃,有毒,也是一种致癌物质。苯是一种碳氢化合物也是最简单的芳烃。

由于Friedel-Cralfs反应是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上不存在其他基团,反应空间位阻较小,故傅-克反应活性较好。

而当苯环上存在供电子基时,会使苯环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加,芳香烃活性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当芳环上存在吸电子基时,芳香烃活性降低,甚至不发生Friedel-Cralfs反应。如硝基苯不发生Friedel-Cralfs反应。

(2)α-十二烯的反应性质

α-十二烯是无色液体。熔点-33.6℃,沸点213℃,92-95℃(2kPa),相对密度0.760(20/4℃),折光率1.4327,闪点77℃。溶于醇、醚、丙酮、石油醚、不溶于水。

α-十二烯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烷基化反应活性较好,稍高一点的温度下就能进行反应。

(3)烷基化反应的催化剂

芳香族化合物C-烷基化反应最初用的催化剂是三氯化铝,无水三氯化铝是各种傅-克反应中使用最广泛的催化剂。

用三氯化铝作催化剂时,还必须有少量氯化氢存在。A1C13能与HCl作用生成络合物,该络合物又能与烯烃反应而形成活泼的正碳离子:

由于分子筛作催化剂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也可以用分子筛(粒度0.173 mm) 吸附

A1C13及HCl作反应的催化剂,分子筛催化剂(吸附A1C13和HCl)用量为0.5g/摩尔目的产物。

(4)物料配比

由于苯烷基化反应生成的十二烷基苯性质较苯更容易发生多烷基化,为避免多烷基化反应的发生,苯在反应中应该大过量。但苯如果过量太多,则会影响到十二烷基苯的生产效率,因此,实际上苯与α-十二烯的摩尔比应为6~10∶1。

(5)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高,反应速率越快,但温度过高会引起多烷基化反应比例上升,苯环的单烷基化反应温度一般控制60~80℃(在溶液的回流温度左右)。

(6)副反应

①芳环上的C-烷基化可发生连串反应。由于烷基是供电子基,芳环上引入烷基后因电子云密度增加而比原先的芳烃更加活化,这有利于其进一步与烷基化剂反应生成二取代烷基芳烃,甚至生成多烷基芳烃。但是,随着烷基数目增多,空间位阻效应会阻止进一步引入烷

基,使反应速度减慢。因此烷基苯的继续烷基化反应的速度是加快还是减慢,需视两种效应的强弱而定,且与所用的催化剂有关。一般说来,单烷基苯的烷基化速度比苯快。当苯环上取代烷基的数目增加,由于空间位阻效应,实际上四元以上取代烷基苯的生成是很少的。为了控制二烷基苯和多烷基苯的生成量,必须选择适宜的催化剂和反应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控制反应原料苯和烷基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常使苯过量较多,反应后再加以回收循环使用。

②芳环上的C-烷基化是可逆反应。烷基苯在强酸催化剂存在下能发生烷基的歧化和转移,即苯环上的烷基可以从一个苯环上转移至另一苯环上,或从一个位置转至另一个位量上。如:

当苯不足量时,有利于二烷基或多烷基苯的生成;苯过量时,则有利于发生烷基的转移,使多烷基苯向单烷基苯转化。因此在制备单烷基苯时,可利用这一特性使副产物多烷基苯减少,提高单烷基苯的总收率。

③烷基正离子可能发生重徘。C烷基化中的亲电质点烷基正碳离子可能重排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如用正丙基氯在无水三氯化铝作催化剂与苯反应时,得到的正丙苯只有30%,而异丙苯却高达70%。这是因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CH3CH2C+H2会发生重排形成更加稳定的CH3C+HCH3。

进行烷基化时,则烷基正离子的重排现象更加突出,生成的产物异构体的种类也增多。

4.烷基化反应的监控

(1)反应体系的构建要点

①反应温度控制要平稳,宜采用恒温水浴加热装置,同时需要配备回流装置。

②由于催化剂是固体,反应为非均相体系,宜配置搅拌,以促进反应的传质。但搅拌速度不宜过快,以免造成催化剂固体颗粒的损坏。

③反应器需配置加样、测温装置。

(2)合成的控制策略

加料方式上,宜将α-十二烯加入到苯中,这样可以保证反应时苯大过量。反应时先将催化剂混合到苯中,加热到回流温度时,再加入十二烯,温度控制在溶液微沸状态即可。搅拌速度控制在500r/min。

(3)反应终点的控制

可以采用薄层色谱(TLC)或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等来判定。TLC法关键在于要找到合适的展开剂。有关薄层色谱的方法见附录。

7.2.4.2十二烷基苯的磺化反应及其控制

1.磺化反应

磺化是向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SO3H)或它相应的盐或卤磺酰基(-SO2Cl)的化学过程。这些基团中的硫原子与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连接,生成C-S键。

磺酸化合物或硫酸烷酯化合物具有水溶性、酸性、乳化、湿润和发泡等特性,因此,向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可以赋予有机化合物具备这方面的性能。例如,磺化反应被广泛用来合成表面活性剂、水溶性染料、食用香料、离子交换树脂和某些药物。引入磺酸基的另一目的是可以得到另一官能团化合物的中间产物,例如磺酸基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羟基、氨基、氰基等,或转化为磺酸的衍生物如磺酰氯、磺酰胺等。此外,也有时为了合成上的需要而暂时引入磺酸基,在完成特定的反应以后,再将磺酸基脱去。

2.磺化剂的选择

可作磺化剂的物质较多,工业上常用的有SO 3、发烟硫酸、浓硫酸、氯磺酸等。理论上讲,三氧化硫应是最理想的磺化剂,因为SO 3反应活性高且只有磺化产物而无其它产物生成。

33R H + SO R SO H -→-

若使用由SO 3构成的化合物,初看是不经济的。因为首先要用某种化合物与SO 3作用构成磺化剂,反应后又重新释放出原来与SO 3结合的化合物,如下式所示:

R -H + SO SO 3HX

R -H +SO 3R -SO 3H +HX

式中,HX 表示H 2O 、HCl 、H 2SO 4等。然而在实际选用磺化剂时,还必须考虑磺化产物的质量和副反应等其他因素。

(1)三氧化硫

三氧化硫又称硫酸酐,其分子式为SO 3或(SO 3)n ,在常压的沸点是44.8℃,固体三氧化硫有α、β、γ和δ四种晶型,其熔点分别为62.3℃、32.5℃、16.8℃和95℃。γ型在常温为液态,它是环状三聚体和单分子SO 3的混合物。α、β和δ型均为链式多聚体。三种聚合体共存并可相互转化。在少量水存在下,γ型能转化成β型。γ型中要加入少量稳定剂如0.1%的硼酐。

γ型 β型

工业上常用液体SO 3(即γ型)及气态SO 3作磺化剂。由于SO 3反应活性高,不生成水,反应速度极快,几乎在瞬间完成,而且反应进行得完全,无废酸生成,产物含盐量很低、设备小、投资少,优点十分突出。尽管反应剧烈放热,物料黏度高,传质困难,使副反应易于发生,物料易分解,但这些不足之处往往可以通过设备的优化、反应条件的控制、添加适当稀释剂等方法有效地予以克服。例如,液体SO 3可用溶剂稀释,气体SO 3用干燥空气或惰性气体稀释。因此,近年来三氧化硫磺化法越来越受重视,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硫酸与发烟硫酸

浓硫酸和发烟硫酸用作磺化剂适宜范围很广,为了使用和运输上的便利,工业硫酸有两种规格,即92%~93%的硫酸(亦称绿矾油)和98%的硫酸。将三氧化硫溶于浓硫酸时就得到组成为H 2SO 4·xSO 3的发烟硫酸。工业上发烟硫酸通常有两种规格,即含游离SO 320%-25%和60%-65%的发烟硫酸。这两种规格的发烟硫酸都具有最低共熔点-11~-4℃和1.7~

7.7℃,它们在常温下为液体,便于使用。

发烟硫酸的浓度可以用游离SO 3的含量3SO w (质量分数,下同)表示,也可以用H 2SO4的含量42SO H w 表示。两种浓度的换算公式如下。

342225.0%100SO SO H w w +=

或 %)100(44.4423-=SO H SO w w

浓硫酸作为磺化剂时,每生成1mol 磺化产物,便会生成1mol 水,这将使硫酸浓度逐渐下降,反应速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磺化反应便不能进行,因而往往使用过量的硫酸。这些过量的硫酸在完成磺化反应后要用碱中和,这将好用大量的碱,同时又使产物含有大量的硫酸盐杂质。但浓硫酸做磺化剂反应温和,副反应少,易于控制,加入的过量硫酸可降低物料的黏度并帮助传热,所以工业上的应用仍很普遍。

(3)氯磺酸

氯磺酸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或棕色油状液体,也是一种常见的磺化剂,它可以看作是SO 3·HCl 配合物。其凝固点为-80℃,沸点为152℃,达到沸点时则离解成SO 3和HCl 。用氯磺酸磺化可以在室温下进行,反应不可逆,基本上按化学计量进行,磺化反应速度快,目的产物收率高。氯磺酸遇水立即分解成硫酸和HCl ,并放出大量的热量,容易发生喷料或爆炸事故,因此氯磺酸忌水,反应原料中须严格控制水份含量,有关物料和设备必须充分干燥。反应过程中产生氯化氢气体可副产盐酸。由于其较贵以及HCl 的腐蚀性,故工业上用得较少,主要用于芳香族磺酰氯、氨基磺酸盐以及醇的硫酸化。

此外,磺化剂还有亚硫酸盐、氯磺化剂(氯气和SO 2)和氧磺化剂(氧气和SO 2)等。各种磺化剂的活性评价和应用如下表。

表7-2 各种常用的磺化与硫酸盐化试剂评价

本项目中,我们以发烟硫酸为磺化剂。

3.十二烷基苯磺化反应的机理

(1)磺化反应的活泼质点

硫酸是一种能按几种方式离解的液体。在100%硫酸中,硫酸分子通过氢键生成缔合

物,缔合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100%硫酸略能导电,综合散射光谱的测定证明有HSO 4-离

子存在。

2H 2SO

4

H 3SO 4 + HSO 42H 2SO

4

SO 3

+ H 3O + HSO 43H 2SO 4

H 2S 2O 7

+ H 3O + HSO 43H 2SO 4HSO 3 + H 2O + 2HSO

4

发烟硫酸也略能导电,这是因为发生了以下反应: SO 3 + H 2SO 4

H 2S 2O 7H 2S 2O 7 + H 2SO 4H 3SO 4 + HS 2O 7

由上面的平衡体系可以看到,在浓硫酸和发烟硫酸中可能存在SO 3、H 2SO 7、H 2SO 4、HSO 3+和H 3SO 4+等亲电质点,它们都能参加磺化反应,实质上它们都是不同溶剂化的三氧化硫分子,不过它们之间的反应活泼性相差很大。发烟硫酸中亲电质点以SO 3为主;在浓硫酸

中,以H 2SO 7(即H 2SO 4·SO 3)为主;在80%~85%的硫酸中,以HSO 3+(即H 3+O ·SO 3)

为主;更稀的硫酸中以H 2SO 4(即H 2O ·SO 3)为主。SO 3的活性最大,H 2SO 7次之,HSO 3

+最小,而反应的选择性则正好相反。

(2)磺化反应的历程

十二烷基苯磺化反应是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芳香族化合物进行磺化时,反应分成两步进行。首先是亲电质点向芳环发动亲电进攻,生成σ络合物,然后在碱的存在下脱去质子得到苯磺酸。

δ-络合物

用浓硫酸磺化时,脱质子较慢,第二步是整个反应速度的控制步骤。在较稀的硫酸中磺化时,则生成σ络合物是反应速度的控制步骤。 磺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亲电质点的活性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放出的热量速率也就越快。如果反应释放出的热量不能及时移出,在局部可发生二磺化甚至多磺化反应,以及产物的磺基发生位置转移而产生副产物(通常是转移到热力学更稳定的位置,称为磺酸基的异构化)。

必须注意,芳烃的磺化产物芳磺酸在一定温度下于含水的酸性介质中可发生脱磺水解的

反应,即磺化的逆反应。此时,亲电质点为H 3+O ,它与带有供电子基的芳磺酸作用,使磺酸

基水解,其水解反应历程如下。

SO 3+H 3O SO 3+++H +++H 2O +

++

++++++

H

SO 3

+H 2O H +H 2SO 4

当芳环上具有吸电子基时,磺酸基难以水解;而芳环上具有给电子基时磺酸基容易水解。研究表明,温度每升高10℃,磺化反应速率增加2倍,水解反应速率增加2.5~3倍。

因此在低温和使用浓硫酸或发烟硫酸时,磺化反应可视为不可逆反应;但在高温和硫酸

浓度较低时(如被磺化生成的水或外加的水所稀释),磺化反应则为可逆反应。反应温度高、硫酸浓度低,则有利于磺酸基的脱落。故磺化达到终点后不应延长反应时间,否则将使磺化产物发生水解反应,若用高温磺化,则更有利于水解反应的进行。

4.磺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1)正十二烷基苯的性质

正十二烷基苯为无色无臭的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熔点-7℃,沸点288℃。密度0.856g/cm3(25℃)。折射率1.4824。

一般来说,芳烃的结构对磺化反应的影响较显著。当芳环上存在供电子基时,芳环上电子云密度增加,尤其是芳环上供电子基的邻、对位电子云密度增加更为显著,有利于σ络合物的形成,磺化反应较易进行;当芳环上存在吸电子基时,则不利于σ络合物的形成,使磺化反应较难进行。有文献报导了取代基对苯系衍生物磺化难易的影响。在50~100℃适用浓硫酸或发烟硫酸磺化时,含供电子基的芳烃磺化速率按以下顺序递增:

含吸电子基的芳烃磺化速率按以下顺序递减:

因为磺酸基的体积较大,所以磺化时的空间位阻效应比硝化、卤化大得多,空间阻碍对络合物的质子转移有显著影响。在磺酸基邻位有取代基时,由于σ络合物内的磺酸基位于平面之外,取代基对磺酸基几乎不存在空间阻碍。但σ络合物在质子转移后,磺酸基与取代基在同一平面内,便有空间阻碍存在。取代基体积愈大,则位阻愈大,磺化速度越慢。叔丁基苯的一磺化几乎不生成邻位磺酸。

由于十二烷基是给电子基,空间位阻也相对较大,故十二烷基苯较易磺化,产物中对位磺化产物为主。

一磺化后,由于磺酸基是强吸电子基团,在一磺化的条件下几乎不发生二磺化。

(2)发烟硫酸的性质

发烟硫酸为无色或棕色油状稠厚的发烟液体,有强刺激臭。熔点(℃):4.0 ,沸点(℃):161(15%),146(25%),120(30%),110(35%),99(40%);相对密度(水=1):1.99;溶解性:与水混溶。发烟硫酸常被用于磺化反应。

(3)发烟硫酸的浓度及用量

对于一个特定的被磺化物,要使磺化反应能够进行,磺化剂浓度必须大于某一值,这种使磺化反应能够进行的最低磺化剂(硫酸)浓度称为磺化极限浓度。当用SO3的质量浓度来表示的磺化极限浓度,则称为磺化π值。显然,容易磺化的物质其π值较小,而难磺化的物质π值较大,为了加快反应,提高生产强度,通常工业上所用原料酸浓度必须远大于π值。

由于苯一磺化时π值约为64,十二烷基苯较苯活性高,因此磺化的π值较苯为低。即便最低浓度的发烟硫酸已经远远满足十二烷基苯的磺化要求。

当磺化剂起始浓度确定后,利用被磺化物π值概念可以计算出磺化剂用量。

ππ

--

=

a n

x

)

100

(

80

式中x——原料酸(磺化剂)的用量,kg/kmol被磺化物;

a——原料酸(磺化剂)的起始浓度,用SO3的质量浓度来表示;

n——被磺化物分子上引入的磺基数。

当用SO3作磺化剂一磺化时,x=80KgSO3/Kmol被磺化物,即相当于理论用量;当采用发烟硫酸或硫酸为磺化剂一磺化时,其起始浓度降低,磺化剂的用量则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利用π值的概念,只能定性地说明磺化剂的起始浓度对磺化剂用量的影响,实际上,对具体的磺化过程,所用硫酸的浓度及用量都是通过大量最优化实验而综合确定的。

用发烟硫酸作磺化剂磺化烷基苯时,酸烃比和磺化转化率有一定的关系,见下图7—1。

图7-1 酸烃比和磺化转化率的关系

可见,随酸烃比的提高,烷基苯磺化转化率有最高值,此时酸烃比(重量)为1.1:1。过大的酸烃比会导致若干副反应,生成非磺酸物质或多磺化物,也会使产品的颜色变深。

(4)磺化反应温度

磺化反应是可逆反应,正确选择温度与时间对于保证反应速率和产物组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反应温度较低时,反应速率慢,反应时间长;温度高时,反应速率快而时间短,但容易引起多磺化、氧化等副反应。温度还能影响磺基引入芳环的位置。当苯环上有供电子基时,低温有利于磺基进入邻位,高温有利于进入对位或更稳定的间位。例如,对于甲苯的一磺化过程,采用低温反应时,则主要为邻位、对位磺化产物,随着温度升高,间位产物比例升高,邻位产物比例明显下降,对位产物比例也下降。见下表8-3。

表7-3 甲苯磺化时温度对异构体生成比例的影响

十二烷基苯磺化几乎只生成对位异构体。温度对十二烷基苯磺化的另一作用在于降低磺化产物的拈度,有利磺化热量为传递及物料的混合,对反应完全及防止局部过热是有利的。一般情况,发烟硫酸磺化精烷基苯的温度可选为35~40℃,磺化粗烷基苯为45~50℃。

(5)传质的影响

磺化反应物料较粘,并随反应深度的增加而急剧提高,因此,强化传质过程对反应是必要的。因此在反应过程中加大搅拌速度对反应有利。良好的搅拌可以加速有机物在酸相中的溶解,提高传热、传质效率,防止局部过热,提高反应速率。

(6)磺化过程的添加剂

磺化过程中加入少量试剂,对反应常有明显的影响,它表现在不同方面。

①抑制副反应磺化时的主要副反应是多磺化、氧化及不希望有的异构体和矾的生成。当磺化剂的浓度、温度都比较高时,有利于砜的形成。

在磺化液中加入无水硫酸钠可以抑制砜的生成,因为硫酸钠在酸性介质中能解离产生HSO4-,使平衡向左移动。

另外,在羟基蒽醌磺化时,常常加入硼酸,它能与羟基作用形成硼酸酯,可以阻碍氧化副反应发生。在萘酚进行磺化时,加入硫酸钠可以抑制硫酸的氧化作用。

②改变定位这主要体现在多元芳环的磺化过程中。例如,蒽醌磺化时,有汞盐存在时主要生成α-蒽醌磺酸,没有汞盐时主要生成β-蒽醌磺酸。

③使反应变易催化剂的加入有时可以降低反应温度,提高收率和加速反应。例如,当吡啶用三氧化硫或发烟硫酸磺化时,加入少量汞可使收率由50%提高到71%。又如,2-氯苯甲醛与亚硫酸钠的磺基置换反应,铜盐的加入可使反应容易进行。

5.磺化反应的监控

(1)磺化反应体系构建要点

①反应温度一定要控制稳定,宜采用水浴加热装置;

②反应体系要配置搅拌装置;

③考虑到加料、测温的需要,宜采用多口反应瓶进行反应。

④为安全起见,体系可配置普通回流装置。

(2)磺化反应的控制策略

由于十二烷基苯常温下是液态,为了抑制多磺化产物的形成,反应时应将发烟硫酸加入到十二烷基苯中,即十二烷基苯加入到反应瓶内,升温到反应温度,然后将发烟硫酸由加样器加入。同时可以考虑向反应瓶内添加少量无水硫酸钠。

加料速率取决于反应温度的变化,由于磺化反应放热,起始加料速度不宜过快,应以不导致温度的剧烈波动为宜。后期加料速度可以适当加快。磺化过程要按照确定的温度-时间规程来控制,即开始反应时控制在较低的温度,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料体积增大,浓度下降,此时要逐渐提高反应温度,加料完毕后通常需要升温并保持一定的时间。这段保温时间在生产上称为老化。老化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一般为5~10min。

(3)磺化反应终点的控制

磺化终点可根据磺化产物的性质来判断,如颜色变化、粘度变化等。也可以取样试验,看试样能否完全溶于碳酸钠溶液、清水或食盐水中。一般当反应体系中十二烷基苯作用完全(消失)时,反应即达终点。也可以利用TLC法进行跟踪。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作业资料

直链十二烷基本磺酸钠生产技术 化学法生产LAS技术 精化1122 张杨杨一、认识产品 1、分子结构:SO3Na 2、产品性质: ①其分子质量为348.48g/mol.分解温度为450℃.失重 率达60%; ②性状:固体、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③溶解性:易溶于水,易吸潮结块在乙醚中几乎不溶; ④毒性:无毒(微量). 3、产品的功能: 其具有很强的脱脂净洗、渗透、去污能力。

4、产品用途: 其是家用洗涤剂用量最大的合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能配制各种类型的液体、粉状、颗粒洗涤剂、擦净剂、清洁剂. 5、产品的质量标准: 指标(活性物含量% 、表观密度g/ml、水份%、PH值(25℃;0.1%水浓度));以及试验方法。(活性物含量≥35%;无机盐≤7%;pH值7~8 ) 二、追根溯源 1、产品的诞生: 20世纪30年代末期,人们将苯与氯化石油进行烷基化,然后将生成的烷基苯进行磺化制得烷基苯磺酸盐。这便是烷基芳磺酸盐的第一批工业产品,当时绝大多数产品用于纺织工业,随后家用配方便很快出现。 2、产品及技术的发展过程: 它是石油催化裂化的副产品四聚丙烯作为烷基化试剂与苯反应,再经磺化制得的,由于石油化学品公司能够将大量的四聚丙烯转化为十二烷基苯,产品质量高,价格低廉,因此以十二烷基苯为原料的洗涤剂迅速的取代了肥皂,而且十二烷基苯磺酸盐很快便成为美国用量最大的有机表面活性剂,此时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品种虽然应用性能良好,但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缺点,便是它们在污水处理装置中的生物降解速度很低,而且降解不完全,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60年代早期,洗涤剂工业便开始由支链烷基苯磺酸盐的生产转向直链烷基苯酸盐。由于直链产品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解决了50年代洗涤剂行业的焦点问题,即洗涤剂泡沫造成的污染问题。在此之后,烷基芳磺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额不断提高。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艺流程复习课程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 工艺流程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生产工艺 第一节概述 一、产品概述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是目前主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也是合成洗涤剂活性物的主要成分。具有强力去污、湿润、发泡、乳化、渗透、分散等功能。广泛用于日化、造纸、油田、油、水泥外加剂、防水建材、农药、塑料、金属清洗、香波、泡沫浴、纺织工业的清洗剂、染色助剂和电镀工业的脱脂剂等。 二、产品规格 1.分子式:C12H25C6H4SO3Na 2. 其疏水基为十二烷基苯基,亲水基为磺酸基。其十二烷基的支链较直链去污力强,而支链比直链溶解度好。带有支链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难于生物降解,直链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可生物降解。 3.分子量:348 4.规格:根据用户需要将十二烷基苯磺酸中合成浓度不同的钠盐溶液(总固形物≤55%),中和产物中除活性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外,还有无机盐(如芒硝等)、不皂化物(如石蜡烃、高级烷基苯、砜等)以及大量的水。而实际中,用户为了适应不同配方的需要,往往更喜欢直接购买十二烷基苯磺酸,再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工艺的不同作进一步应用。 三、原料路线和生产方法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路线如图1。 (1)丙烯齐聚法:丙烯齐聚得到四聚丙烯,再与苯烷基化,然后磺化、中和而得到高度支链化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TPS)。 TPS不易生物降解,造成环境公害,60年代已被正构烷基苯所取代,现只有少量生产作农药乳化剂用。 (2)石蜡裂解法。

(3)乙烯齐格勒聚合法:由路线(2)和路线(3)先制得α-烯烃,由α-烯烃作为烷基化试 剂与苯反应得到 烷基苯。这样生 产的烷基苯多为 2-烷基苯,作洗 涤剂时性能不理 想。 (4)煤油原料 路线:该路线应 用最多,原料成本低,工艺成熟,产品质量也好。 第二节 工艺原理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以直链十二烷基苯进行磺化反应生产所得。磺化剂可以采用浓硫酸、发烟硫酸和三氧化硫等。磺化反应属亲电取代反应,磺化剂缺乏电子,呈阳离子,很容易进攻具有亲和性能的苯分子,在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和苯环上易发生取代反应,接受电子,形成共价键,和苯环上的氢发生取代反应。由于磺化剂的种类、被磺化对象的性质和反应条件的影响,有的磺化剂(如发烟硫酸)本身就是很强的氧化剂,因此在主反应进行的同时,还有一系列二次副反应(串联反应)和平行的副反应发生,情况十分复杂。直链烷基苯进行磺化,当反应温度过高或反应时间过长时,主要的副反应是生成砜。 一、反应原理 1.主反应: 以浓硫酸为磺化剂: R R 3SO H R 3SO 2R + H O + m 48kJ/mol r H θ?= 以发烟硫酸为磺化剂: R R 3SO H +243H SO SO ·24+ H SO m 112kJ/mol r H θ?= 以SO 3为磺化剂: 图1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高纯度)(分析纯)(化学纯)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高纯度)(分析纯)(化学纯) 结构式:C12H 25SO3Na 用途:<1>在农药水分散粒剂中起润湿、分散、渗透、展着等作用来保持药粒等颗粒的悬浮稳定性。 <2>.在胶囊中起定型、消泡去明胶油脂、杀茵等作用。 <3>在建筑混凝土中作起泡、稳泡作用、泡沫多、小、密、稳泡时间长达24个小时之久。 <4>是石油炼制催化剂的重要之一。起乳化、流动性改进、缓蚀、破乳剂、起泡等作用。 <5>纺织油剂中抗静电兼净洗效果的主要添加剂。在纺织浆料中起一个中间载体作用,把浆料和纱线能够结合起来。 <6>压敏胶聚合用,高效乳化分散剂。用量1~0.1% <7>橡胶合成界面活性剂之金属皂基混合物的分散剂的主要原料还可作为橡胶与弹性体、高级皮革的优良脱模剂之一。用量1~3% <8>聚烯烃、聚脂等塑料,高分子材料的抗静电剂。 <9>聚氯乙烯糊树脂生产过程中配套助剂之一。 <10>乌洛托品、尿素、硝酸铵、氯化铵等无机、有机易吸潮、结块的粉状化工产品的抗吸潮、结块添加剂。添加0.3%~0.5%左右,能起到增大结晶颗粒,阻止吸潮,消除静电,从而防止结块的稳定效果,该产品是提高无机、有机易吸潮、结块的化工产品质量的高效添加剂。 <11>涤纶基材,片基的优良抗静电剂,尤其是涤纶基电影、摄影胶片的高效抗静电剂,用量0.5%左右。 <12>高级清洗剂、工业清洗剂、去污剂、高级洗涤剂主要原料,低泡、透明、可赋予洁白的色泽、高效的去污、去油和抗静电能力。用量0.5%~2% 性能:白色粉末,无毒,无味,能完全溶解与水是透明、低泡的液体。本品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广泛用于橡胶、塑料、医药、农药、石油、金属、纺织、印染、水处理、各类清洗剂。易于与各种助剂复配,兼容性好,成本较低,还具有良好的生化降解性能,还作为石油破乳剂,农药浓缩乳化剂,油井空气钻井起泡剂,软质陶瓷,水泥,石膏用泡沫剂,纺织用抗静电涂布剂,染色助剂,石灰分散剂,明胶凝聚剂,明效去脂剂、铝增亮剂、电镀工业脱脂剂、造纸工业脱墨剂、农业防化肥结块剂、杀茵剂和协同杀虫剂、抗静电效果明显。 有良好的高效分散力、乳化力、润湿力、对其它化工工业起聚合、混合、衍生作用。是许多化工产品必要的化学助剂,添加剂的主要原料之一。 粉状: 包装:小包装每瓶净重50g,,外用纸箱包装,每箱20瓶,净重5 KG。 大包装内塑料袋2层,外包装纸箱,净重10 KG。 注:本品极易吸潮,使用后封好。提供1—5 KG 原料试用。价格面议。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 的生产技术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化工系 班级:精化1022 姓名:苏仕阳 学号:2010274218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的生产技术 产品简介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是一类应用非常广泛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外观为白色或微黄色粉末,具有去污、湿润、发泡、乳化、分散、凝聚、脱脂脱墨等性能,可直接用于配制民用或工业用洗涤用品,已成为合成洗涤剂活性物的主要产品。 分子式:C12H25C6H4SO3Na 分子量:348.48 结构式: 理化指标 (1)化学性质:具有去污、乳化和优异的发泡力,具有微毒(LD502000mg/kg),溶于水成半透明溶液,对碱、稀酸、硬水均较稳定,在25℃时水溶液的临界胶团浓度是1.2~1.6×10-3mol /L (2)生物性质:生物降解度>90% (3)质量指标:活性物含量≥35% 无机盐≤7%,pH值 7~8 用途:用作乳化剂、灭火剂、发泡剂及纺织助剂,也用作牙膏和膏状、粉状、洗发香波的发泡剂。 二、烷基苯的生产

在烷基化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丙烯齐聚法、石蜡裂解法(乙烯齐格勒聚合法)、脱氢法 1.丙烯齐聚法 1.1生产原理 4CH3CH=CH2 CH3(CH2)8CH=CH2 CH3(CH2)8CH=CH2+ C12H25 1.2生产原料:丙烯、苯、无水三氯化铝 1.3优点:热稳定好,去污力强,价格便宜 缺点:不易生物降解,造成环境公害 2、石蜡裂解法(乙烯齐格勒聚合法) 2.1生产原理 石蜡裂解是在高温条件下使石蜡分子中的C-C键断裂,从而制得低沸点烃类的热反应,分离得到十二烯烃,再与苯烷化得到十二烷基苯。 2.2生产原料:石蜡、苯、无水三氯化铝 2.3优点:工序较短,产品性能良好 缺点:过程错综复杂,副反应多(包括迭合、缩合、脱氢、异构化、环化和芳构化) 3.煤油原料路线 3.1氯化法 1、生产原理 CH3(CH2)8CH3+Cl2 CH3(CH2)8CH2Cl+HCl

十二烷基硫酸钠

十二烷基硫酸钠 名称: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别名:椰油醇(或月桂醇)硫酸钠、K12、发泡剂等。 化学式:C12H25—OSO3Na 分子量:平均M=288 性质:白色或淡黄色粉状,易溶于水与阴离子、非离子复配伍性好,稳定性较差,不耐强酸、强碱和高温,生物降解快,对硬水不敏感。是一种无毒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乳化、发泡、渗透、去污和分散性能。 HLB(表面活性剂为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两种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和亲油基之间的大小和力量平衡程度的量,定义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亲水亲油转折点HLB为10,小于10为亲油性,大于10为亲水性。):40,属于亲水基表面活性剂 PH:6.5—7.5;7.5-9.5 熔点(℃):204—207;180-185 相对密度(水=1):1.09;堆积密度:0.25g/mL 危害:对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眼和皮肤有刺激作用。可引起呼吸系统过敏性反应。本品可燃,具刺激性,具致敏性。遇明火、高温可燃。受热分解放出有毒气体。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氧化物。 用途:具有良好的润湿、乳化、去污、发泡性能。 洗化:牙膏、洗发香波、化妆品、洗涤剂等。

建材:石膏板、混凝土添加剂、涂料等。 制药:医药、农药等。 皮革:皮革松软剂、羊毛清洗剂等。 造纸:蒸煮渗透剂、废水絮凝剂、废纸脱墨剂等。 助剂:纺织助剂、塑料助剂等。 灭火:油井灭火剂、灭火器材等。 矿选:矿物浮选剂、水煤浆等。 制备方法:大规模生产可用十二醇(月桂醇)与气相SO3硫酸化后在中和而得。 具体工艺过程:R-OH+ SO3→R-O-SO3H+NaOH→R-O-SO3Na SO3气体质量分数为4%-5%,SO3与脂肪醇的摩尔比为(1.02-1.03):1,由于K12的稳定性较差,硫酸化后必须立刻进行中和。 也可由十二醇(月桂醇)与氯磺酸反应得: C12H25OH+SO3→C12H25OSO3H C12H25OH+ClSO3H→C12H25OSO3H+HCl C12H25OSO3H+NaOH→C12H25OSO3Na+H2O 其副反应为醇和盐酸生成氯烷ROH+HCl→RCl+H2O,副反应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可以通过温度下降或快速移去生成的HCl抑制副产物的生成。 工艺特点:反应装置为管式反应器。首先用HCl把月桂醇进行饱和。用氯磺酸作磺化剂,反应缓和,放热量较小,易控制;产品纯度高;“三废”污染低。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 odium dodecyl-benzenesulfonate 中文名称2: 英文名称2:D DBS 技术说明书编码:2037 CAS No.:25155-30-0 分子式:C 18H 29 NaO 3 S 分子量:348.47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5155-30-0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本品基本无毒。其浓溶液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目前,未见职业中毒报道。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氧化钠。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 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 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 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 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 闻军 (四川理工学院材化学院工艺097.自贡.643000)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分析和合成方法,对十二烷基硫酸钠一些作用的了解。 关键词: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乳化;合成方法 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基本物性 1.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分子结构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 ),别名:椰油醇(或月桂醇)硫酸钠、K12、发泡剂等。化学式为:C12H25—OSO3Na,结构式如下: CH3-(CH2)10-CH2-O-SO3Na 1.2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物理化学性质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laurylsulfonate;sodiumdode-cylsulfate),十二烷基硫酸钠又称十二醇硫酸钠、椰油醇硫酸钠、月桂醇硫酸钠、K12、发泡粉、简称SLS、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分子量:平均M=288,PH:6.5—7.5;7.5-9.5,熔点(℃):204—207、180-185,相对密度(水=1):1.09、堆积密度:0.25g/mL,白色至微黄色片状或粉末,稍有特殊气味,有液体和固体两种形态,液体产品为白色或淡黄色浆状物,活性成分25%~60%,浊点(1%溶液)17~25℃。黏度19~31mPa·S。固体产品为白色至微黄色粉末或薄片、晶体,微有油脂气味,无毒。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质量指标用作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的阴离子乳化剂。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库房内,防火、防潮。 图1-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质量指标 HLB表面活性剂为具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两种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和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认识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认识 级:化工四班姓名:徐晶晶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表面活性剂中发展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一类产品,其特点是溶于水后能离解出具有表面活性的带负电荷的基团,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价格低廉、性能优异,用途广泛,因此在整个表面活性剂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烷基苯磺酸盐是烷基芳磺酸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使用最广泛的。它最早是由石油馏分经过硫酸处理后作为产品并得到应有的。人们将石油、煤焦油等馏分中比较复杂的烷基芳烃或其他天然烃类经磺化制得的产物称为“天然磺酸盐”,随着这些粗产品应用的不断扩大,合成产品便得到很好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末期,人们将苯与氯化石油进行烷基化,然后将生成的烷基苯进行磺化制得烷基苯磺酸盐。这便是烷基芳磺酸盐的第一批工业产品,当时绝大多数产品用于纺织工业,随后家用配方便很快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十二烷基苯磺酸盐,它是石油催化裂化的副产品四聚丙烯作为烷基化试剂与苯反应,再经磺化制得的,由于石油化学品公司能够将大量的四聚丙烯转化为十二烷基苯,产品质量高,价格低廉,因此以十二烷基苯为原料的洗涤剂迅速的取代了肥皂,而且十二烷基苯磺酸盐很快便成为美国用量最大的有机表面活性剂,此时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品种虽然应用性能良好,但普遍存在一个

严重的缺点,便是它们在污水处理装置中的生物降解速度很低,而且降解不完全,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为解决这一问题,20世纪60年代早期,洗涤剂工业便开始由支链烷基苯磺酸盐的生产转向直链烷基苯酸盐。由于直链产品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解决了50年代洗涤剂行业的焦点问题,即洗涤剂泡沫造成的污染问题。在此之后,烷基芳磺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产品的需求量和销售额不断提高 烷基苯磺酸钠是目前生产和销售量最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之一。烷基苯磺酸钠类表面活性剂主要有俩类产品,其中一类烷基上带有分支,通常用ABS表示,也有人称之为分支ABS或硬ABS,这类表面活性剂不容易生物降解,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具有一定的公害,目前很多品种已经被禁止使用和生产。另一类是现在大多数国家使用的直连烷基苯磺酸盐,用LAS表示,也有称为直链ABS或软ABS,这类产品容易生物降解,不产生公害。我国目前基本上生产和使用的都是直链烷基苯磺酸盐。 一般工业上生产的以及人们使用的烷基苯磺酸钠并不是单一的组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原料的合成工艺不同,使得烷基取代基的链长以及所含支 链的情况不同。 2、磺酸基和烷基链相连的位置不同,即磺化时磺酸进入苯环 位置不同,导致烷基链与磺酸基的相对位置不同, 3、磺酸基进入苯环的个数不同,例如反应中可能发生多磺化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理化性能表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理化性能表 基本信息[中文名]: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AS号]:25155-30-0 [英文名]:Sodium dodecyl-benzenesuffonate;DDBS [分子式]:C18H29NaO3S [分子量]:348.47 [RTECS号]:[UN编号]: [危险货物编号]:[IMDG规则页码]: [外观与性状]:白色至淡黄色薄片、无臭、小颗粒或粉末状。[危险性类别]:[危险货物包装标志]:[包装类别:[溶解性]: [主要用途]:用作洗涤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理化特性[临界温度(℃)]:[临界压力(MPa)]:[饱和蒸汽压(kPa)]: [燃烧热(kj/mol)]:[熔点(℃)]:[沸点(℃)]: [闪点(℃)]:110 [相对密度(水=1)]:[相对密度(空气=1)]: 自燃温度(℃):无资料[爆炸下限(V%)]:无资料[爆炸上限(V%)] :无资料 危险特性[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燃烧性]:可燃。[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毒性]:LD50:大鼠经口:1260mg/kgLC50: [稳定性]:稳定[建筑火险分级]:丙[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氧 化钠。 [禁忌物]:强氧化剂。[灭火方法]:雾状水、二氧化碳、泡沫、干粉、砂土。 人体危害与防护[健康危害]:本品基本无毒。其浓溶液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目前,未见职业中毒报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污染的环境,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误服者撖口,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作业工人应戴口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身体防护]:穿工作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化学品手套。[避免接触的条件] : [其他防护]:及时换洗工作服。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安全卫生标准]:中国MAC:未制订标准苏联MAC:未制订标准美国TW A:未制订标准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 储运与泄漏处理[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泄漏处置]:戴好防毒面具和手套。避免扬尘,小心扫起,收集运到空旷处焚烧。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前言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一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生产成本低、性能好,因而用途广泛,是家用洗涤剂用量最大的合成表面活性剂,也生产一部分镁、钙等无机盐及三乙醇胺等有机胺盐。已被国际安全组织认定为安全化工原料,可在水果和餐具清洗中应用。烷基苯磺酸钠在洗涤剂中使用的量最大,由于采用了大规模自动化生产,价格低廉。在洗涤剂中使用的烷基苯磺酸钠有支链结构(ABS)和直链结构(LAS)两种,支链结构生物降解性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直链结构易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性可大于90%,对环境污染程度小。 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性质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子式为C18H29NaO3S,分子量为348.48;CAS号为25155-30-0,简称ABS或LAS;固体,白色或淡黄色粉末;能溶于水,基水溶液极易起泡,但粘度较低,且易消失,有较好的渗透力和去污力,易吸潮结块,无毒;有良好的洗涤去污能力和发泡性能;密度(g/mL,25/4℃)为1.05;对碱、稀酸稳定。具有良好的去污、发泡、润湿、分散等性能。生物降解度大于90%(质量分数)。其结构式如下: 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表面活性分析 对于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烷基取代基的碳原子数越少,烷基链越短,疏水性越差,在室温下越容易溶解在水里。反之,碳原子数越多,烷基链越长,疏水性越强,越难溶解。 根据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图可知,从直链的十碳到十六碳烷基,随烷基链的增长,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呈下降趋势,而Krafft点逐渐升高。 因此,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表面张力较低,润湿力较好,而且具有优良的发泡性能及泡沫稳定性高。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中,带有正十二烷基的苯磺酸钠的表面活性剂洗涤能力最好。 烷基苯磺酸钠是中性的,对水硬度较敏感,不易氧化,起泡力强,去污能力高,易与各种助剂复配,成本较低,合成工艺成熟,应用领域广泛,是非常出色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分类号密级 UDC 专业设计实验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综合实验 学生姓名王晓彤学号030212008070 指导教师张宏宇陆晓兰 专业应用化学年级08级 同组者王倩赖思瑾聂本敬邱垂延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综合实验 【实验背景及原理】 具有明显“两亲” 性质的分子,即含有亲油的足够长的(大于10-12个碳原子)烃基,又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通常是离子化的)。由这一类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如肥皂和各种合成洗涤剂等,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极性部分和非极性部分组成的,若按离子的类型分类,可分为三大类:①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羧酸盐(肥皂),烷基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 苯磺酸钠)等;②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胺盐,如十二烷基二甲基叔胺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胺;③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聚氧乙烯类。 表面活性剂进入水中,在低浓度时呈分子状态,并且三三两两地把亲油基团靠拢而分散在水中。当溶液浓度加大到一定程度时,许多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子立刻结合成很大的集团,形成“胶束”,如图1所示。以胶束形式存在于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是比较稳定的。表面活性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以CMC 表示。在CMC 点上,图1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行为 图2 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的关系

由于溶液的结构改变导致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渗透压,浊度,光学性质等)同浓度的关系曲线出现明显的转折。这个现象是测定CMC的实验依据,也是表面活性剂的一个重要特性。图2给出了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的物理性质和浓度的关系。 1、十二烷基硫酸钠主要性质和用途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benzo sulfate,代号AS)是重要的脂肪醇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硫酸钠是白色至淡黄色固体,易溶于水。泡沫丰富,去污力和乳化性都比较好,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耐硬水,适于低温洗涤,易漂洗,对皮肤的刺激性小。 十二烷基硫酸钠是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典型代表。它的泡沫性能,去污力,乳化力都比较好,能被生物降解,耐碱,耐硬水,但在强酸性溶液中易发生水解,稳定性较硫酸盐差。可做矿井灭火剂,牙膏起泡沫剂,纺织助剂及其他工业助剂。 2、合成原理 由月桂醇与氯磺酸或氯基磺酸作用后经中和而制得。其反应原理如下: 方法1:氯磺酸硫酸化 C 12H 25 OH + ClSO 3 H→C 12 H 25 OSO 3 H + HCl C 12H 25 OSO 3 H + NaOH→ C 12 H 25 OSO 3 Na + H 2 O 方法2:用氨基磺酸硫酸化 C 12H 25 OH + NH 2 SO 3 H →C 12 H 25 OSO 3 NH 4 当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后,不但定向地吸附在溶液表面,而且达到一定浓度时还会在溶液中发生定向排列而形成胶束。表面活性剂为了使自己成为溶液中的稳定分子,有可能采取的两种途径:一是把亲水基留在水中,亲油基伸向油相或空气;二是让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相互靠在一起,以减少亲油基与水的接触面积。前者就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在界面上,其结果是降低界面张力,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分子膜,后者就形成了胶束。由于胶束的亲水基方向朝外,与水分子相互吸引,使表面活性剂能稳定溶于水中。 随着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的增长,球形胶束可能转变成棒形胶束,以至层状胶束。后者可用来制作液晶,它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仪器与试剂】 电动搅拌器1台;电热套1台;托盘天平1台;氯化氢吸收装置1套;DDS-11A 型电导仪1台;260型电导电极1支;CS501型恒温水浴1套;三口烧瓶1个(250 mL);滴液漏斗1个(60 mL);烧杯3个(50 mL、250 mL、500 mL);温度计(100℃,150℃);量筒2个(10 mL,100 mL);容量瓶10个(100 mL) ;容量瓶1只(1000 mL) 。 月桂醇,氢氧化钠,氯化钾,尿素,氯磺酸,氯仿,甲醇,氢氧化钠溶液(5%,30%),硫酸硅胶G,广泛pH试纸,电导水。 【实验过程】 1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合成 1.1用氯磺酸硫酸化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制备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制备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制备 分子式:C18H29NaO3S 分子量:348.48 CAS号:25155-30-0 简称: DBS, 性状: 白色或淡黄色粉末, 溶解性: 易溶于水,易吸潮结块。 毒性:无毒。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由十二烷基苯与发烟硫酸或三氧化硫磺化,再用碱中和制得。用发烟硫酸磺化的缺点是反应结束后总有部分废酸存在于磺化物料中。中和后生成的硫酸钠带入产品中,影响了它的纯度。目前,工业上均采用三氧化硫,空气混合物磺化的方法。三氧化硫可由 60%发烟硫酸蒸出,或将硫磺和干燥空气在炉中燃烧,得到含SO3 4%,8%体积分数的混合气体。将该混合气体,通入装有烷基苯的磺化反应器中进行磺化。磺化物料进入中和系统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最后进入喷雾干燥系统干燥。得到的产品为流动性很好的粉末。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性质用途与合成方法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高含量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白色粉状物,溶于水。具有表面活性剂所具有的去污、润湿、发泡、乳化、分散、凝聚、脱脂脱墨等性能,可直接用于配制民用及工业用洗涤用品。由于采用双层塑料袋,不仅方便运输和使用,而且节省包装费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80#): 化学式:R-C6H4-SO3Na (R=C10-C13) 分子量:340-352 活性物含量70?2 %表观密度g/ml 〉0.18 水份 % ?5.0 PH值(25? 0.1%水溶液)7.0—10.5 外观白色或微黄色粉状用途 用作纺织印染助剂、丝绸印花、渗透及脱胶精炼助剂GB 276-96规定为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优良发泡力和去污力。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生产成本低、性能好,因而用途广泛,是家用洗涤剂用量最大的合成表面活性剂,也生产一部分镁、钙等无机盐及三乙醇胺等有机胺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钙[27176-87-0]具有优良的乳化性能,是配制各种农药用的混合型乳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由苯与α-烯烃在三氯化铝催化剂下缩合,缩合液经碱洗、水洗后蒸出回收苯,真空蒸馏得到精制烷基苯。然后用发烟硫酸磺化、白灰中和,在2倍量乙醇中进行,,得到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压敏胶聚合用高效乳化分散剂,用量 1%- 0.1% 。 2、高级清洗剂、去污剂、高级洗涤剂主要原料,可赋予洁白的色泽,高效的去污、油和抗静电能力。 3、纺织油剂中抗静电兼净洗效果的主要添加剂。 4、涤纶基材、片基的优良抗静电剂,尤其是涤纶基电影、摄影胶片的高效抗生产方法 由直链烷基苯,LAB,用三氧化硫或发烟硫酸磺化生成烷基磺酸,再中和制成。以十二烷基氯与苯缩合成十二烷基苯,经发烟硫酸或三氧化硫在30~40?下进行磺化,再用氢氧化钠中和、分馏而得。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上下游产品信息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 第一节概述 一、产品概述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是目前主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也是合成洗涤剂活性物的主要成分。具有强力去污、湿润、发泡、乳化、渗透、分散等功能。广泛用于日化、造纸、油田、油、水泥外加剂、防水建材、农药、塑料、金属清洗、香波、泡沫浴、纺织工业的清洗剂、染色助剂和电镀工业的脱脂剂等。 二、产品规格 1.分子式:C12H25C6H4SO3Na 2.结构式: x+y=9 其疏水基为十二烷基苯基,亲水基为磺酸基。其十二烷基的支链较直链去污力强,而支链比直链溶解度好。带有支链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难于生物降解,直链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可

生物降解。 3.分子量:348 4.规格:根据用户需要将十二烷基苯磺酸中合成浓度不同的钠盐溶液(总固形物≤55%),中和产物中除活性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外,还有无机盐(如芒硝等)、不皂化物(如石蜡烃、高级烷基苯、砜等)以及大量的水。而实际中,用户为了适应不同配方的需要,往往更喜欢直接购买十二烷基苯磺酸,再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工艺的不同作进一步应用。 三、原料路线和生产方法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生产路线如图15-1。 (1)丙烯齐聚法:丙烯齐聚得到四聚丙烯,再与苯烷基化,然后磺化、中和而得到高度支链化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TPS)。 TPS不易生物降解,造成环境公害,60年代已被正构烷基苯所取代,现只有少量生产作农药乳化剂用。 (2)石蜡裂解法。 (3)乙烯齐格勒聚合法:由路线(2)和路线(3)先制得α-烯烃,由α-烯烃作为烷基化试剂与苯反应 得到烷基苯。这样 生产的烷基苯多为 2-烷基苯,作洗涤剂 时性能不理想。 (4)煤油原料路线: 该路线应用最多, 原料成本低,工艺 成熟,产品质量也 好。 第二节工艺原理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以直链十二烷基苯进行磺化反应生产所得。磺化剂可以采用浓硫酸、发烟硫酸和三氧化硫等。磺化反应属亲电取代反应,磺化剂缺乏电子,呈阳离子,很容易进攻具有亲和性能的苯分子,在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和苯环上易发生取代反应,接受电子,形成共价键,和苯环上的氢发生取代反应。由于磺化剂的种类、被磺化对象的性质和反应条件的影响,有的磺化剂(如发烟硫酸)本身就是很强的氧化剂,因此在主反应进行的同时,还有一

实验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合成

实验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合成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高级醇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原理和合成方法。 ②了解高级醇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③学习泡沫性能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主要性质和用途 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benzo sulfate,代号AS)是重要的脂肪醇硫酸配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硫酸钠是白色至淡黄色固体,易溶于水。泡沫丰富,去污力和乳化性都比较好,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耐硬水,适于低温洗涤,易漂洗,对皮肤刺激性小。 十二烷基硫酸钠是硫酸酯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典型代表。熔点180-185℃,185℃分解。易溶于水,有特殊气味,无毒。它的泡沫性能、去污力、乳化力都比较好.能被生物降解.耐碱、耐硬水,但在强酸性溶液中易发生水解,稳定性较磺酸盐差。可做矿井灭火剂、牙膏起泡刑、洗涤剂、高分子合成用乳化剂、纺织助剂及其他工业助剂。 2.合成原理 由月桂醇与氯磺酸或氨基磺酸作用后经中和而制得c其反应原理如— 用氯磺酸硫酸化 三、主要仪器和药品 电动搅拌器、电热套、研钵、托盘天平、氯化氢吸收装置、罗氏泡沫仪、四口烧瓶(250mL)、滴液漏斗(60 mL)、烧杯(50 mL、250 mL、500 m1)、温度计(0—100℃、0—150℃)、量简(10 mL、100 mL)。 桂醇、氢氧化钠、尿素、氯磺酸、氨基磺酸、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5%、30%)、氯仿、甲醇、硫酸硅胶G、广泛PH试纸。 四、实验内容 1.氯磺酸硫酸化 在装有氯化氢吸收装置、温度计和电动搅拌器和滴液漏斗的250 mL四口烧瓶中加入62g 月桂醇,控温25℃,在充分搅拌下用滴液漏斗于30min内缓慢滴加24mL氯磺酸,滴加时温度不要超过30℃,注意起泡沫,勿使物料溢出。加完氯磺酸后,于(30+2)℃反应2h,反应中产生的氯化氢气体用质量分数5%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硫酸化结束后,将硫酸化物缓慢地倒人盛有100g冰和水的混合物的250 mL烧杯中(冰:水=2:1),同时充分搅拌,外面用冰水浴冷却。最后用少量水把四口烧瓶中的反应物全部洗出。稀释均匀后,在搅拌下滴加质量分数3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至pH为7—8.5。取样作薄层层析。用50mL烧杯取2g样品测固形物含量和泡沫性能。 2. 薄层层析 用玻璃捧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配成约质量分数2%的溶液,用毛细管点样。 吸附剂:硅胶G 展开剂:氯仿:甲醉(质量分数5%0.05mol*L-1)=80:20 展开高度:12cm 本产品为白色或淡黄色固体,溶于水,呈半透明溶液。 五、注意事项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合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工作任务 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概述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生产成本低、性能好,因而用途广泛,是家用洗涤剂用量最大的合成表面活性剂。在洗涤剂中使用的烷基苯磺酸钠有支链结构(ABS)和直链结构(LAS)两种,支链结构生物降解性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直链结构易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性可大于90%,对环境污染程度小。由于LAS具有良好的去污性能、价格便宜和易生物降解,被广泛应用于制造洗衣粉和洗涤剂。 直链烷基苯(LAB )是生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的主要原料,因而LAB的生产已成为表面活性剂行业的支柱,在工业和民用上都有广泛的用途。 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开发任务书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产品的《产品开发任务书》如表7-1。 表7-1 产品开发项目任务书 编号:XXXXXX 注:一式三联。一联技术总监留存,一联交技术部经理,一联交项目负责人。 7.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合成任务分析 7.2.1目标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分析 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分子式:C18H29SO3Na ②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分子结构式: 不难看出,目标化合物基本结构为烷基苯的结构,在烷基的对位上接有磺酸基团。(由

于十二烷基为邻对位定位基且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磺酸基团一般处在烷基的对位)。 7.2.2合成法路线分析 对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而言,逆向合成步骤如下: C 12H 25 SO 3Na C 12H 25 相应的合成路线如下: C 12H 25 C 12H 25SO 3Na 7.2.3 文献中常见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合成方法 目前文献资料所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路线与上面分析的合成路线基本相同,一条是以苯、液体石蜡(正构十二烷)为出发原料的路线。 另一条是以苯、1-十二烯为出发原料的生产路线,即路线分析的路线。此路线中第一步是由苯与1-十二烯发生C-烷基化反应,第二步是十二烷基苯的磺化反应,最后磺化产物用碱中和即成目标化合物。 下面我们将从烯烃(α-十二烯的)合成路线出发,将合成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找出一条相对合适的合成方案,并按此方案进行合成来实际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假如采用其他的合成路线,请同学们沿此思路自己剖析,应该不难找出合适的合成的方案。 7.2.4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合成过程单元反应及其控制分析 在选定好合适的合成反应路线后,必须对各步反应的反应过程加以详细的考察论证后,才有可能具体地实施这条合成路线。不难看出,用烯烃的C-烷基化和磺化反应是合成过程实施的关键反应。 7.2.4.1 十二烯与苯烷基化反应及其控制 1.烷基化反应 把烃基引入有机物分子中的碳、氮、氧等原子上的反应称为烷基化反应,简称烷基化。所引入的烃基可以是烷基、烯基、芳基等。其中以引入烷基(如甲基、乙基、异丙基等)最为重要。广义的烷基化还包括引入具有各种取代基的烃基(-CH 2COOH 、-CH 2OH 、-CH 2Cl 、CH 2CH 2Cl 等)。 在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向芳环碳原子上引入烷基的反应称为芳环上的C-烷基化反应是。这种反应最初是在1877年由巴黎大学的法国化学家Friedel 和美国化学家Crafts 两人发现的,故也称Friedel-Cralfs 反应。利用这种反应可以合成一些列烷基取代芳烃,其在有机合成上有着重要意义。 2.C-烷基化反应历程 芳烃上的C-烷基化反应属于亲电取代反应。催化剂大多是路易斯酸、质子酸或酸性氧化物,催化剂的作用是使烷基化剂极化成活泼的亲电质点,这种亲电质点进攻芳环生成σ-络合物,再脱去质子而变成目的产物。 C 12H 24 1.SO 3 2.NaOH 或C 12H 25Cl C 12H 26 Cl 2 光或热 C 12H 25Cl AlCl 3 C 12H 25 SO 3 C 12H 25SO 3Na NaOH

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实验七十二烷基硫酸钠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2、学习表面活性剂的分离纯化技术 3、学习表面活性剂性质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背景 十二烷基硫酸钠, 别名为月桂醇硫酸钠, 是阴离子硫酸酯类表面活性剂的典型代表, 由于它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起泡性、可生物降解、耐碱及耐硬水等特点, 广泛应用于化工、纺织、印染、制药、造纸、石油、化妆品和洗涤用品制造等各种工业部门。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通过本综合实验让学生掌握表面活性剂研究的最基本实验技术和知识。 三、仪器和药品 仪器:三口烧瓶,搅拌装置,分液漏斗,旋转蒸发器,抽滤装置,容量瓶(50mL),红外光谱分析仪,核磁共振,表面张力测定仪。 药品:正十二醇,氨基磺酸,尿素,浓硫酸,无水乙醇,氢氧化钠,乙醚,氯化钠,重蒸馏水。 四、实验提示 1、查阅文献资料,依据实验室提供的条件,设计制备十二烷基硫酸钠的实验方案。 2、提出产物鉴定方法。 3、提出测定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的方法。 4、写出研究报告。 五、思考题 1、采用氨基磺酸进行磺化反应的优点是什么? 2、盐的加入对表面张力及临界胶束浓度有什么影响? 六、参考文献 [1]、陈敏,崔庆飞,氨基磺酸法合成十二烷基硫酸钠综合实验.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4): 35-37. [2]、陈联群, 李春兰, 叶莲, 等. 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提纯与纯度测定.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0(6): 35-37. [3]、Alissa J. Prosser, Elias I. Franses, New thermodynamic/electrostatic models of adsorption and tension equilibria of aqueous ionic surfactant mixtures: application to sodium dodecyl sulfate/sodium dodecyl sulfonate systems,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3, 263: 606-615 The synthesize and properties study of sodium dodecyl sulfate The experiment purposes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dodecyl-benzenesulfonate 中文名称2:洗手液或洗洁精 英文名称2:DDBS 技术说明书编码:2037 CAS No.:25155-30-0 分子式:C18H29NaO3S 分子量:348.47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5155-30-0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本品基本无毒。其浓溶液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目前,未见职业中毒报道。 环境危害: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氧化钠。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