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第八章抗焦虑药施慎逊

第二篇第八章抗焦虑药施慎逊
第二篇第八章抗焦虑药施慎逊

第八章抗焦虑药

抗焦虑药物(Antianxiety drugs or anxiolytics)是指人体使用后,在不明显或不严重影响中枢神经其他功能的前提下,选择性地消除焦虑症状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和β受体阻断药。目前临床上巴比妥类药已很少使用,常用的抗焦虑药物是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和抗抑郁药。其他还有抗精神病药与抗组胺药也能治疗焦虑症状,这些药物在治疗其主要适应证的同时也有较好的抗焦虑作用,因此也用来治疗焦虑症状,但不常规用于治疗焦虑障碍。

抗焦虑药物的主要适应症状是焦虑、紧张、恐惧、失眠。常用于各种焦虑障碍、心身疾病、睡眠障碍、应激障碍等疾病的治疗。

第一节抗焦虑药物作用机理

一、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BZ)的药理作用是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和中枢性骨骼肌松弛作用。研究发现大脑广泛存在苯二氮卓类受体,分布在各个脑区,而且BZ受体的分布与广泛分布的大脑抑制性递质r-氨基丁酸(GABA)受体近似。GABA受体既与氯离子通道偶联,又与BZ受体间存在功能联系。实验发现BZ可以增加突触后GABA受体的电流,增强GABA受体突触前和突触后的抑制效应。GABA受体分两类:GABA-A和GABA-B。GABA-A 对BZ和巴比妥敏感,与选择性开启氯离子通道有关,促使氯离子内流,细胞膜超极化,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正常情况下GABA-A受体处于抑制状态,不与GABA结合,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当BZ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GABA-A受体的抑制被解除,增加了GABA-A受体与GABA的结合,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打开,氯离子增加内流,细胞内负电增加,细胞外正电增加,达到细胞膜超极化,造成神经元的兴奋阈值增加,达到中枢神经元抑制的目的。而GABA-B受体与Ca离子的活性和cAMP偶联有关,协助调节其他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小剂量BZ时就有抗焦虑作用,可以使患者焦虑、恐惧、紧张、烦躁等症状缓解,其机制可能与药物作用于边缘系统、海马、杏仁核有关。当苯二氮卓类药物剂量加大时,引起镇静、催眠。与药物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及皮层有关,

也与该系统GABA能神经传导增加有关。

二、其他抗焦虑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其它抗焦虑药主要有非苯二氮卓类药丁螺环酮(Buspirone),其他还有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β-受体阻断药、黛力新等药物。这些药物的抗焦虑作用涉及脑部的其它神经递质系统如去甲肾上腺素能(NE)系统、5-羟色胺能(5-HT)系统、多巴胺能(DA)等系统。实验表明NE系统尤其蓝斑是预期危险的觉醒中枢,抗精神病药和部分抗抑郁药作用于这个系统,达到抗焦虑作用。5-HT系统对焦虑的适应性起到抑制作用,抗抑郁药、丁螺环酮通过作用于5-HT系统达到抗焦虑目的。而DA系统参与情感性行为和焦虑表现,因此作用与DA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也有抗焦虑作用。以上神经递质系统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于脑的不同水平,参与焦虑的作用。

1.丁螺环酮的药理作用机制

丁螺环酮是第一个非镇静、非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1968年合成,化学结构与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相似。丁螺环酮通过影响突触前和突触后的5-HT1A受体产生抗焦虑的作用。对突触前5-HT1A受体,丁螺环酮是一种完全的激动剂,抑制神经元的点燃,降低5-HT的合成。在海马和皮质,丁螺环酮是一种突触后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当5-HT功能亢进时,丁螺环酮起着拮抗剂作用;当5-HT 功能降低时,丁螺环酮则起着激动剂的作用。

研究发现丁螺环酮对DA-D2受体也有作用,抑制D2受体,而且这种作用遍布整个大脑。丁螺环酮与DA受体的结合比对5-HT1A受体结合更加明显。

丁螺环酮对BZ受体及GABA没有作用,因此没有苯二氮卓类的镇静作用、肌肉松弛作用和抗惊厥作用。丁螺环酮没有药物依赖,不会造成药物滥用。丁螺环酮也不影响精神运动性操作,或增加酒精引起的操作损害作用。相反,丁螺环酮不但不损害操作,还能改善酒精诱发的操作效率降低的主观意识。丁螺环酮对苯二氮卓类的撤药症状无效。

2.抗组胺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抗组胺类药物是一类可逆性占领组胺受体、竞争性阻断组胺对受体的结合的药物。组织胺受体有两种H1和H2两种类型,H1受体与过敏反应、中枢抑制作用有关,与胃酸分泌也有关。当H1受体兴奋时,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

加,血压下降,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兴奋。大多数抗组胺药有不同程度的抗M 胆碱作用、局麻作用和中枢抑制作用,少数有中枢兴奋和抗5-HT作用。因此,临床上常用抗组胺药来镇静和催眠,乙醇胺类、吩噻嗪类具有较强的中枢抑制作用。有关抗组胺药物的抗焦虑作用至今没有很好地研究过,因此确切的机理不清楚,推测抗组胺药物的抗焦虑作用,可能与其镇静作用相关。不过,抗组胺药物的抗焦虑作用不如苯二氮卓类药物那样明显。临床常用的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羟嗪、异丙嗪。

盐酸苯海拉明(可他敏)属于乙醇胺类,药理作用除了抗组胺的特性外,还有明显的镇静、抗胆碱、止吐和局麻作用。口服吸收完全,15~60分钟见效,药物血浓度2~4小时达峰。一次服药,作用可以维持3~6小时,98%与血浆蛋白结合,半衰期4~24小时,首过效应明显,50%的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就经肝脏代谢。

盐酸羟嗪(安泰乐)属于哌嗪类,本药镇静作用明显,除抗组胺作用外还有抗焦虑、止吐、止痒作用。口服吸收迅速,15~30分钟起效,持续4~6小时。

盐酸异丙嗪(非那根)属于吩噻嗪类,药理作用除抗组胺的特性外,还有明显的中枢抑制、抗晕动症、止吐、抗M胆碱和抗5-HT作用。口服吸收完全,首过效应明显,生物利用度低25%左右。口服、肌注或直肠使用后起效迅速,起效时间为20分钟左右。与蛋白结合率高,镇静作用维持2~8小时。本药可以通过胎盘屏障。

3.β-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Beta-adrenergic receptor antagonists),简称β受体阻断药,能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或β受体激动药竞争β受体,从而拮抗β型拟肾上腺素作用。β受体阻断药主要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减少心脏活动,降低心率和收缩力,减慢冲动在心脏传导系统的作用。β受体阻断药可拮抗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肾素释放。β受体阻断药在电生理研究中表现为奎尼丁样稳定细胞膜电位的作用,但发挥膜稳定作用的浓度比一般剂量能达到的浓度要高出60~100倍,故常用量时膜稳定作用与治疗作用无关。

β受体分β1和β2,心脏的受体主要是β1受体,支气管主要是β2受体。β受体阻断药分为五类:1类β受体阻断药指无选择性的β受体阻断药,也称β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总结版

(一)ⅠA类——奎尼丁(适度阻滞Na+通道)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亦减少K+外流。 自律性下降,传导减慢,有效不应期延长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尤其是房颤、房扑的复律治疗及其后的维持窦性心律。 对植物神经的影响:α受体(-),M受体(-) 奎尼丁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引起的:(1)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或室性早搏; (2)复极过长——早后除极(EAD)——多形性(尖端扭转行)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奎尼丁晕厥 药物本身引起:(1)金鸡钠反应: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视力及听力减退等。 (2)过敏反应

(二)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轻度阻滞Na+通道) 利多卡因: 药理作用:抑制Na+内流,促进K+外流 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抑制4相Na+内流所致; 传导性:治疗剂量时,正常心肌无影响,缺血心肌(抑制Na+内流)减慢,对血钾降低或受损而部分除极心肌的心肌,因促进K+外流使浦肯野纤维超极化,加速传导; 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阻止2相Na+内流所致。 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室颤。是治疗急性心梗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此外,对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均可使用。 苯妥英钠:

药理作用与利多卡因类似 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是强心苷中毒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 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利多卡因弱,尤其适用于伴房室传导阻滞的强心苷中毒。 体内过程不如利多卡因好控制,可以口服,注射剂刺激性较强,副作用较多。 (三)ⅠC类——普罗帕酮、氟卡尼(重度阻滞Na+通道) 能明显降低0相上升最大速率而减慢传导速度。抑制4相Na+内流而降低自律性。 广谱,对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 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增加病死率,近年主张作为二线抗心律失常药使用。 (四)Ⅱ类——普萘洛尔(心得安)、美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 ①β受体(-); ②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房室结; ③传导性(高浓度)减慢:较大剂量有膜稳定作用,减慢0相上升最大速率; ④对房室结ERP有明显延长作用。

药理学—抗精神失常药

抗精神失常药 (精神药物) 概述 精神失常是多种原因(遗传、环境等)引起思维、情感、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的异常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疾病。 第一节抗精神分裂症药 精神分裂症 阳性症状:妄想、幻觉、思维紊乱等 阴性症状: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社交能力低下。 伴有脑内多巴胺功能增强,也与5-HT功能增强有关。 抗精神病药 Antipsychotic drugs 也称作神经安定药(neuroleptic drugs)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但对其他精神失常(如躁狂抑郁症)的躁狂症状也有效。 抗精神病药分为: 一、吩噻嗪类 吩噻嗪母核 代表药物—氯丙嗪**(chlorpromazine) 又称冬眠灵(wintermin) 【作用机制】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脑内多巴胺系统活动过强有关。 脑内多巴胺通路 1.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 2. 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通路 3. 中脑-皮质多巴胺通路 4. 结节-漏斗多巴胺通路 【作用机制】 氯丙嗪的中枢作用机制 氯丙嗪的镇吐作用 机制 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机制: 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升降。 特点: ①氯丙嗪不但能降低发热的体温,还能降低正常体温; ②氯丙嗪的降温作用受环境温度的影响,环境温度越低,降温作用越明显。 【临床应用】 1. 治疗精神病 ●对急、慢性精神分裂症均有效;对急性患者疗效较好。也可治疗躁狂症及其 他精神病伴有兴奋、紧张及妄想的患者; ●主要用于Ⅰ型精神分裂症、解除精神运动性兴奋或减轻幻觉与妄想;能改善

某些思维联想障碍; ●对精神病无根治作用。 ●【临床应用】 2. 止吐治疗呃逆 对药物和疾病所致的呕吐,对妊娠呕吐也有效; 对晕动病(晕船、晕车)所致的呕吐无效。 对顽固性呃逆有效,机理: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旁的呃逆调节中枢的 D2受体。 【临床应用】 3. 低温麻醉和人工冬眠 氯丙嗪与抗组织胺药异丙嗪和镇痛药派替啶合用,组成冬眠合剂。 临床常用于严重的感染、中毒性高热、惊厥、甲状腺危象、妊娠毒血症、低温麻醉。 【不良反应】 特点:氯丙嗪安全范围大,但长期大量应用,不良反应较多。 1、一般不良反应 (阻断D2,M,α) 中枢神经一般不良反应:嗜睡、无力。 植物神经系统的一般不良反应:视力模糊、鼻 塞、心动过速、口干、便秘等。 静脉注射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应稀释后缓慢注 射。 静注或肌注后,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丁酰苯类 氟哌利多(droperidol)作用维持时间短,常与芬太尼合用作神经安定镇痛。 其他类 氯氮平(clozapine) 特点: (1)抗精神病作用较强,对其他药物无效的病例均可有效,也适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2)几无锥体外系反应,可能与其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有关; (3)可引起粒细胞减少。 第二节抗躁狂抑郁症药 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 情感活动的病态性高涨(躁狂症)或病态性低落(抑郁症),可以是单相的躁狂或者抑郁,也可以使二者交替出现的双相性情感障碍。 抑郁症是特定脑区5-HT或者NE功能减弱;躁狂症是脑内5-HT减弱的基础上NE增加所致。 躁狂 抑郁 病因学 在此基础上 一、抗抑郁药 代表药:丙咪嗪*(imipramine,米帕明) 【药理作用】 1. 中枢神经系统:

药理学考试重点精品习题-第二十四章-抗心律失常药

药理学考试重点精品习题-第二十四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四章抗心律失常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是: A 有效不应期 B 膜反应性 C 阈电位水平 D 4相自动除极速率 E 以上都不是 2、属于适度阻滞钠通道药(IA类)的是: A 利多卡因 B 维拉帕米 C 胺碘酮 D 氟卡尼 E 普鲁卡因胺 3、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是: A 普鲁卡因胺 B 胺碘酮 C 氟卡尼 D 普萘洛尔 E 普罗帕酮 4、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首选药是: A 肾上腺素 B 异丙肾上腺素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E 阿括品 5、防治急性心肌梗塞时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 A 普萘洛尔 B 利多卡因 C 奎尼丁 D 维拉帕米 E 普鲁卡因胺 6、治疗强心甙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和轻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好选用: A 阿括品 B 异丙肾上腺素 C 苯妥英钠 D 肾上腺素 E 麻黄碱 7、以奎尼丁为代表的IA类药的电生理是: A 明显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明显抑制传导,APD延长 B 适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适度抑制传导,APD延长

C 轻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轻度抑制传导,APD不变 D 适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严重抑制传导,APD缩短 E 轻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轻度抑制传导,APD缩短 8、与利多卡因比较美西律的不同是: A 作用较弱 B 兼有α受体阻断作用 C 可供口服,作用持久 D 有较强的拟胆碱作用 E 不良反应较轻 9、细胞外K+浓度较高时能减慢传导,血K+降低时能加速传导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 索他洛尔 B 利多卡因 C 丙吡胺 D 氟卡尼 E 胺碘酮 10、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是: A 利多卡因 B 奎尼丁 C 苯妥英钠 D 普萘洛尔 E 维拉帕米 11、减弱膜反应性的药物是: A 利多卡因 B 苯妥英钠 C 奎尼丁 D 美西律 E 妥卡尼 12、有关胺碘酮的不良反应错误叙述是: A 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 B 可发生肺纤维化 C 可发生角膜沉着 D 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E 可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13、心房纤颤复转后预防复发宜选用: A奎尼丁B普鲁卡因胺C普萘洛尔D胺碘酮E 苯妥英钠 14、能阻滞Na+、K+、C a2+ 通道的药物是: A利多卡因B维拉帕米C苯妥英钠D奎尼丁E普

执业药师药理学第二十章抗精神失常药习题及答案

第二十章抗精神失常药 一、A 1、下列哪个药物不属于抗精神病药 A、利培酮 B、舒必利 C、氯氮平 D、氟哌啶醇 E、芬太尼 2、指出下列错误的是 A、舍曲林可治疗各种抑郁症 B、舍曲林为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 C、氟西汀适用于伴有焦虑的各种抑郁症 D、氟西汀无抗胆碱作用与心脏毒性 E、帕罗西汀抗抑郁作用为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 3、下列对氯丙嗪急性中毒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一次吞服1~2g发生中毒 B、一次吞服可致中毒 C、中毒时血压降低 D、心肌损害

E、发生心动过速 4、关于氯丙嗪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减少下丘脑释放催乳素抑制因子 B、引起乳房肿大及泌乳 C、抑制促性腺释放激素的分泌 D、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E、促进生长激素分泌 5、以下哪项不属于氯丙嗪的适应证 A、急性精神分裂症 B、躁狂症 C、抑郁症 D、其他精神病伴有紧张、妄想等症状 E、顽固性呃逆 6、关于氯丙嗪体内过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脑中浓度为血中浓度的10倍 B、口服后2~4h血药浓度达峰值 C、约90%与血浆蛋白结合 D、排泄缓慢

E、肌注吸收迅速,局部刺激性小 7、关于氯丙嗪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表现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帕金森综合征 B、急性肌张力障碍 C、静坐不能 D、迟发性运动障碍 E、“开关”现象 8、关于氯丙嗪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下列哪项错误 受体 C、阻断M受体 D、反复用药降压作用A、呵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 B、阻断H 1 增强 E、扩血管,血压降低 9、下列对氯丙嗪叙述错误的是 A、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与周围环境有关 B、抑制体温调节中枢 C、只能使发热者体温降低 D、在高温环境中使体温升高 E、在低温环境中使体温降低 10、下列对氯丙嗪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可对抗阿扑吗啡的催吐作用 B、抑制呕吐中枢

现有抗抑郁药的优缺点

现有抗抑郁药物的优缺点 关键词:抗抑郁药物、单受氧化酶抑制剂、三环内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 摘要:①异丙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是指早期应用的经典药物,如地昔帕明、阿米替林、丙米嗪、多塞平等,主要阻断NA和5-羟色胺两种神经递 质的再摄取,保持突触间隙两种递质有较高的浓度而起到抗抑郁效果,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是本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 物。 ②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是指早期应用的经典药物,如地昔帕明、阿 米替林、丙米嗪、多塞平等,主要阻断NA和5-羟色胺两种神经递质 的再摄取,保持突触间隙两种递质有较高的浓度而起到抗抑郁效果,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正文:抗抑郁药系指具有提高情绪,增强活力的药物。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普遍公认的 两类药物: 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 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受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因有明显的毒副反应,已基本被三环类抗抑郁药所取代。研制新一代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主要目标应是作用时间短,可逆性及选择性抑制单胺氧化酶A。此外,使用非选择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如果使用含酪胺的食物,容易引起高血压、高烧和惊厥等危象。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作为最早的抗抑郁药物,作为二线抗抑郁药,即当患者对其它抗抑郁药物无反应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副作用是使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引起高血压危象,表现为严重的枕部头痛,恶心,呕吐,血压聚升,瞳孔缩小及心律不齐等。因此,高血压患者要禁用此类药物,如果服药后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停药并迅速降压治疗。另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还可出现类似三环类的副作用。因而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脏病患者禁用,老人需慎用。 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

药理学——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药理学——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考情分析 啥叫~心功能不全? 一、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 【药动学】 1.吸收 洋地黄毒苷——口服吸收稳定完全,生物利用度90%~100%。地高辛——生物利用度60%~80%,个体差异大。

肝肠循环——部分经肝、胆进入肠道,而后被再吸收的现象。洋地黄毒苷肝肠循环较多。 2.分布 与血浆蛋白结合比例不同——洋地黄毒苷结合较多,地高辛结合较少; 分布于各组织中,以心、肾、骨骼肌最多。 3.代谢 洋地黄毒苷——脂溶性较高,主要在肝脏代谢。 地高辛——代谢转化较少; 毒毛花苷K、毛花苷C——很少在体内代谢。 4.排泄 洋地黄毒苷——排泄缓慢、作用持久,代谢产物及少量原形物经肾排泄。少量经肠道排出,可形成肝肠循环。 地高辛——60%~90%以原形经肾脏排出。 毒毛花苷K、毛花苷C——几乎全部以原形经肾排泄 【药理作用】 1.增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 2.减慢心率(负性频率作用) 3.抑制房室传导(负性传导作用) 4.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5.对心电图的影响 1.增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 选择性地加强心肌收缩力 ——使心肌收缩快速而有力 2.减慢心率(负性频率作用) 心率减慢作用对CHF患者有利 一方面:可使舒张期延长,使静脉回心血量更充分,而能排出更多血液; 另一方面:可获得更多的冠状动脉血液供应。 3.抑制房室传导(负性传导作用) ——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心率减慢(P-P间期延长) 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P-R间期延长) 增高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缩短心房和浦肯野纤维不应期。 “抑房扬室” 4.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因加强收缩性——增加氧耗量; 因正性肌力作用——心输出量增加,能使心脏容积缩小,室壁张力下降,降低氧耗量; 总的氧耗量——降低。

16、【药理学笔记】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分类 缓慢型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传导阻滞; 快速型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病机制 1、折返分析性折返和功能性折返; 2、异常节律点自律性升高; 3、后除极; 4、基因缺陷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 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改变传导性,终止或取消折返激动,加快传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减慢传导,变单向传导阻滞为双向传导阻滞。改变不应期,终止或防止折返的发生,绝对延长ERP:延长APD、ERP,以延长ERP更显著;相对延长ERP:缩短APD、ERP,以缩短APD更显著,使相邻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化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1、降低自律性:降低4相斜率、提高阈值、提高膜电位; 2、减少后除极; 3、消除折返: a改善传导,取消单向传导、 b减慢传导,变单向传导务双向传导、 c相对或绝对延长有效不应期,或使复极一致化。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I类:钠通道阻滞药: Ia(奎尼丁普鲁卡因胺)阻断INa, IK, and ICa, -APD, -ERP Ib(利多卡因美西律)阻断INa Ic(氟卡尼恩卡尼)阻断Ina。 共同的药理作用 1. 明显阻滞钠通道 2. 对传导的抑制作用较强 3. 抑制 4 相钠内流 4. 对复极过程影响;用途:室上性及室性早搏、心动过速及房颤;不良反应:致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障碍,加重心衰等。 II类:β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阻断心脏β受体,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 III类:延长APD药 胺碘酮。抑制多种钾电流,延长APD和ERP。 IV类:钙通道阻滞药 维拉帕米:抑制L型钙电流,降低窦房结自律性。 钠通道阻滞药 奎尼丁 直接作用 1降低自律性、 2减慢传导、 3延长ERP、 4防止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药理学总结】抗精神失常药

【药理学总结】抗精神失常药 抗精神失常药 多巴胺受体的五条通路: 1.黑质-纹状体调控锥体外系运动功能 2.中脑-边缘系统调控情绪和感情表达活动 3.中脑-皮层系统调节认知、思想、感觉、理解、推理能力 4.下丘脑-结节-漏斗调控垂体激素分泌(体温调节中枢) 5.延髓化学感受区调控呕吐反应(呕吐中枢) 氯丙嗪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作用: ①抗精神病作用:机理:主要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层系统的D2受体 ②镇吐作用: ③对体温调节的作用:不但降低发热者体温,还能降低正常人体温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连续用药时出现耐受性,且有较多副作用,故不适宜做降压药

3、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催乳素抑制因子↓→催乳素↑→乳房肿大、泌乳; 促性腺激素↓→FSH、LH↓→延迟排卵;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 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与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和乙醇合用可增强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5、对锥体外系的影响 临床应用: 1.精神分裂症 对精神分裂症主要用于Ⅰ型,对Ⅱ型疗效差甚至加重病情;对急性患者效果显著,对慢性疗效差; 不能根治,需长期用药甚至终生治疗 2.呕吐和顽固性呃逆 多种药物(强心苷、吗啡、四环素等)及各种疾病(尿毒症、恶性肿瘤)引起的呕吐 对晕动症(晕车、船)所致的呕吐无效,前庭刺激引起,应用抗组胺药止呕 3.人工冬眠与低温麻醉 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甲状腺危象 不良反应: 1.常见不良反应

中枢抑制症状:嗜睡、淡漠、无力; M受体阻断症状:视力模糊、口干、无汗、便秘、眼压升高 α受体阻断:鼻塞、血压下降、直立性低血压及反射性心悸 2.锥体外系反应 机制:阻断黑质—纹状体D2受体,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所致 ①帕金森综合症: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 ②静坐不能:坐立不安,反复徘徊。 ③急性肌张力障碍:表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吞咽困难、呼吸运动障碍等。 迟发性运动障碍 表现头面部不自主刻板运动,出现口—舌-颊三联症。舞蹈样手足徐动症.;长期用药出现,停药后不消失,抗胆碱药反加重症状; 机理:DA受体向上调节 3.药源性精神异常 4.惊厥与癫痫 5.过敏反应 常见皮疹、皮炎、光敏性皮炎, 少数患者出现肝损害、微胆管阻塞性黄疸,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及再障等 6.心血管和内分泌障碍

药理学习题十二(抗心律失常药)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二十一章抗心律失常药章节练习题库 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抗心律失常药中的Na+阻滞剂有_________ ,___________ ,促进K+外流的药物有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2.奎尼丁可通过__________ 传导,使单向阻滞 ___________ 而取消折返。利多卡因则通过__________ 传导,使单向阻滞___________ 而取消折返。 减慢变为双向阻滞加快消除 3.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宜选用的药物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 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4.利多卡因为__________ 抗心律失常药,仅适用于 ____________ 心律失常,且特别适用于危重病人。 窄谱室性 5.因奎尼丁具有__________ 作用,故治疗心房纤颤时常与 ____________ 合用,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 。 抗胆碱强心苷减慢心室率 6.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普萘洛尔维拉帕米 7.奎尼丁降低心肌自律性和减慢传导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 和________ 。抗心律失常药钙拮抗剂的代表药是_________ ,主要用于治疗 ________ 。 抑制4相Na+内流; 抑制0相Na+内流;维拉帕米;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8.胺碘酮对心肌最显著的电生理特性影响是________ ,临床主要用于_________ 。 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和浦氏纤维的APD和ERP;房扑、房颤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9.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_________ ,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 ,利多卡因可选择性作用于,促进降低其自律性,临床上主要用于。 维拉帕米;普萘洛尔;心室肌浦氏纤维;促进4相K+外流;室性心律失常 10.治疗浓度奎尼丁主要抑制________ 的自律性,对________ 的自律性影响很弱。 异位起博点; 窦房结

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

Harvard-MIT 卫生科学与技术部 HST.151: 药理学原理 授课教师: David Standaert博士 2005年3月 神经系统药理学II 抗抑郁药和镇静药 抑郁 z常见的问题,5%以上的人受到困扰。 z常见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浑身无力,对任何活动不感兴趣。 z还可能包括体重减轻,睡眠障碍或精神不正常。 z应考虑到有非典型痴呆和慢性疼痛的患者。 抑郁的诊断——DSM-Ⅵ z在同样的2周时间内出现以下5个症状,表示机体功能有了改变: ?情绪低落 ?对所有活动或者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显著降低 ?不吃东西导致体重明显下降或体重增加 ?失眠或睡眠过度 ?精神兴奋或迟缓 ?疲劳或无力 ?感觉没有价值或强烈莫名的罪恶感 ?集中思考的能力减弱或犹豫不决 ?反复想到死亡,意想自杀或企图自杀 z这些症状使临床上出现明显的不适表现,社会生活、职业生涯或其他重要领域在功能上出现障碍 z这些症状并非源于药物的直接生理效应(如滥用药物)或一般的医学状况(如甲状腺功能减退) z伤恸并不能更好的解释这些症状 抑郁的病理生理学特点 z目前,作用机制不清楚-可能存在多种机制 z无有效的生物标记,也无成像异常 z死后脑的研究并未显示出结构或神经化学物质异常 z目前大多数药物的应用都属于经验性治疗 z大多数理论以“胺类假说”为基础

生物胺类 ?多巴胺(DA )–合成:酪氨酸左旋多巴多巴胺 –来源:黑质,腹侧被盖区 –靶位:基底神经节,大脑皮质 ?去甲肾上腺素(NE ) –合成: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来源:蓝斑 –靶位:大脑皮质 ?5-羟色胺(5HT ) –合成:色氨酸5-羟色氨酸5-羟色胺 –来源:中缝核 –靶位:皮质, 基底神经节, 海马, 脑干 TH AADC D βH TPH AADC 生物胺类的转运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再摄取 生物胺类的转运 受体

药理学考试重点精品习题_第二十四章_抗心律失常药

第二十四章抗心律失常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是: A 有效不应期 B 膜反应性 C 阈电位水平 D 4相自动除极速率 E 以上都不是 2、属于适度阻滞钠通道药(IA类)的是: A 利多卡因 B 维拉帕米 C 胺碘酮 D 氟卡尼 E 普鲁卡因胺 3、选择性延长复极过程的药物是: A 普鲁卡因胺 B 胺碘酮 C 氟卡尼 D 普萘洛尔 E 普罗帕酮 4、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首选药是: A 肾上腺素 B 异丙肾上腺素 C 去甲肾上腺素 D 多巴胺 E 阿括品 5、防治急性心肌梗塞时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是: A 普萘洛尔 B 利多卡因 C 奎尼丁 D 维拉帕米 E 普鲁卡因胺 6、治疗强心甙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和轻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好选用: A 阿括品 B 异丙肾上腺素 C 苯妥英钠 D 肾上腺素 E 麻黄碱 7、以奎尼丁为代表的IA类药的电生理是: A 明显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明显抑制传导,APD延长 B 适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适度抑制传导,APD延长 C 轻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轻度抑制传导,APD不变

D 适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严重抑制传导,APD缩短 E 轻度抑制0相上升最大速率,轻度抑制传导,APD缩短 8、与利多卡因比较美西律的不同是: A 作用较弱 B 兼有α受体阻断作用 C 可供口服,作用持久 D 有较强的拟胆碱作用 E 不良反应较轻 9、细胞外K+浓度较高时能减慢传导,血K+降低时能加速传导的抗心律失常药是: A 索他洛尔 B 利多卡因 C 丙吡胺 D 氟卡尼 E 胺碘酮 10、可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是: A 利多卡因 B 奎尼丁 C 苯妥英钠 D 普萘洛尔 E 维拉帕米 11、减弱膜反应性的药物是: A 利多卡因 B 苯妥英钠 C 奎尼丁 D 美西律 E 妥卡尼 12、有关胺碘酮的不良反应错误叙述是: A 可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 B 可发生肺纤维化 C 可发生角膜沉着 D 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E 可致甲状腺功能减退 13、心房纤颤复转后预防复发宜选用: A 奎尼丁 B 普鲁卡因胺 C 普萘洛尔 D 胺碘酮 E 苯妥英钠 14、能阻滞Na+、 K+、C a2+ 通道的药物是: A 利多卡因 B 维拉帕米 C 苯妥英钠 D 奎尼丁 E 普萘洛尔

第二篇第八章抗焦虑药施慎逊

第八章抗焦虑药 抗焦虑药物(Antianxiety drugs or anxiolytics)是指人体使用后,在不明显或不严重影响中枢神经其他功能的前提下,选择性地消除焦虑症状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和β受体阻断药。目前临床上巴比妥类药已很少使用,常用的抗焦虑药物是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和抗抑郁药。其他还有抗精神病药与抗组胺药也能治疗焦虑症状,这些药物在治疗其主要适应证的同时也有较好的抗焦虑作用,因此也用来治疗焦虑症状,但不常规用于治疗焦虑障碍。 抗焦虑药物的主要适应症状是焦虑、紧张、恐惧、失眠。常用于各种焦虑障碍、心身疾病、睡眠障碍、应激障碍等疾病的治疗。 第一节抗焦虑药物作用机理 一、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BZ)的药理作用是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和中枢性骨骼肌松弛作用。研究发现大脑广泛存在苯二氮卓类受体,分布在各个脑区,而且BZ受体的分布与广泛分布的大脑抑制性递质r-氨基丁酸(GABA)受体近似。GABA受体既与氯离子通道偶联,又与BZ受体间存在功能联系。实验发现BZ可以增加突触后GABA受体的电流,增强GABA受体突触前和突触后的抑制效应。GABA受体分两类:GABA-A和GABA-B。GABA-A 对BZ和巴比妥敏感,与选择性开启氯离子通道有关,促使氯离子内流,细胞膜超极化,从而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正常情况下GABA-A受体处于抑制状态,不与GABA结合,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当BZ与相应受体结合后,使GABA-A受体的抑制被解除,增加了GABA-A受体与GABA的结合,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打开,氯离子增加内流,细胞内负电增加,细胞外正电增加,达到细胞膜超极化,造成神经元的兴奋阈值增加,达到中枢神经元抑制的目的。而GABA-B受体与Ca离子的活性和cAMP偶联有关,协助调节其他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小剂量BZ时就有抗焦虑作用,可以使患者焦虑、恐惧、紧张、烦躁等症状缓解,其机制可能与药物作用于边缘系统、海马、杏仁核有关。当苯二氮卓类药物剂量加大时,引起镇静、催眠。与药物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及皮层有关,

药理学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药

第十八章抗精神失常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抗精神失常药是指: A 治疗精神活动障碍的药物 B 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 C 治疗躁狂症的药物 D 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E 治疗焦虑症的药物 2、氯丙嗪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是: A 吸收少 B 排泄快 C 首关消除 D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E 分布容积大 3、作用最强的吩噻类药物是: A 氯丙嗪 B 奋乃静 C 硫利达嗪 D 氟奋乃静 E 三氟拉嗪 4、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是: A 五氟利多 B 舒必利 C 奋乃静 D 氟哌啶醇 E 氯氮平 5、锥体外系反应较轻的药物是: A 氯丙嗪 B 奋乃静 C 硫利达嗪 D 氟奋乃静 E 三氟拉嗪 6、下列哪种药物可以用于处理氯丙嗪引起的低血压? A 肾上腺素 B 多巴胺 C 麻黄碱 D 去甲肾上腺素 E 异丙肾上腺素 7、氯丙嗪的禁忌证是: A 溃疡病 B 癫痫 C 肾功能不全 D 痛风 E 焦虑症

8、氯丙嗪不应作皮下注射的原因是: A 吸收不规则 B 局部刺激性强 C 与蛋白质结合 D 吸收太慢 E 吸收太快 9、氯丙嗪引起的视力模糊、心动过速和口干、便秘等是由于阻断: A 多巴胺(DA)受体 B a肾上腺素受体 C b肾上腺素受体 D M胆碱受体 E N胆碱受体 10、小剂量氯丙嗪镇吐作用的部位是: A 呕吐中枢 B 胃粘膜传入纤维 C 黑质-纹状体通路 D 结节-漏斗通路 E 延脑催吐化学感觉区 11、氯丙嗪的药浓度最高的部位是: A 血液 B 肝脏 C 肾脏 D 脑 E 心脏 12、适用于伴有焦虑或焦虑性抑郁的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是: A 氟哌啶醇 B 奋乃静 C 硫利达嗪 D 氯普噻吨 E 三氟拉嗪 13、常用于治疗以兴奋躁动、幻觉、妄想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是: A 氟哌啶醇 B 氟奋乃静 C 硫利达嗪 D 氯普噻吨 E 三氟拉嗪 14、可作为安定麻醉术成分的药物是: A 氟哌啶醇 B 氟奋乃静 C 氟哌利多 D 氯普噻吨 E 五氟利多

药理学讲稿之第十九章-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九章抗心律失常药 律:心跳的节律和频率。 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脏的冲动起源异常或冲动传导障碍引起的心跳的频率和节律的 异常。临床上有 快速型和慢速型两种心律失常。 缓慢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一一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 快速型:房、室性早搏、心动过速、扑动、颤动等一一电生理基础复杂,药物繁多,比较 难理解——快速型抗心律失常药——简称抗心律失常药。 第一节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心肌细胞有四个特性,即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这四个特性的电生理学基础 就是心肌的动作电位。 (一)心肌细胞膜电位: 1、 静自膜电位(4相):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电位分布是呈负外正的表现,即外面 是正电荷,内面是负电荷, Na+、K+交换,Na+内流,K+外流,Ca2+内流达到阈电位时, 启动快钠通道,弓I 起动作电位。 2、 动作电位: 除极过程,Na+快速内流; 快速复极初期,K +短暂外流; 平台期,缓慢复极期, Ca2+及少量Na+经慢通道内流与 K+外流所致; APD ; (1) (2) (3) (4) 0相 1相 2相 3相

3、复习几个概念: (1)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剌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自律性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最大舒张期电位:由3相K+外流决定的,K+外流多,最大舒张期电位的绝对值大,与阈电位距离大,自律性小;K+外流少,最大舒张期电位的绝对值小,与阈电位距离小,自律性高小; ②阈电位:心肌细胞发生去极化的电位,上移,与最大舒张期差距大,自律性低,但少见; ③4相自动去极化速度:Na+内流,K+外流,Ca2+内流所致,速度快,自律性高,速度慢,自律性低。(2)传导性:指的是将冲动由冲动起源处传导至整个心脏的性质一一与动作电位0相去 极化的速度与幅度有关一一速度与幅度大,传导快一一由Na+内流的速度和幅度决定的。(3)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由于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由动作电位0相至3相内膜电位恢 复到-60mv这段时期内心肌受到剌激不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叫有效不应期(ERP ――反应快钠通道恢复开放的时间一一在一个APD中,ERP越长一一心肌不起反应时间长一一越 不易发生心律失常。 (二)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 1、快反应细胞:心工作肌(心房肌和心室肌)和传导系统细胞(房内束、室间束、蒲肯 也氏纤维)的膜电位大(负值较大),除极速率快,传导也快,呈快反应电活动,其除极 由Na+内流所促成。 2、慢反应细胞: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的膜电位小,除极慢,传导也慢,呈慢反应电活动, 除极由Ca2+内流促成;动作电位0相峰值小;最大舒张期电位小,约为-70mv;当4相自 动除极达到阈电位-50mv时便可产生动作电位;1、2、3相无明显分界。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机制心律失常包括冲动形成障碍和传导障碍两个方面。 (一)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高——冲动形成增多——心率快 最大舒张期电位绝对值减小——3相K+外流减少; 4相去极化速度加快 2、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后除极:是在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后所发生的除极, 特点:频率较快,振幅较小,呈振荡性波动,膜电位不稳定。 触发活动:由于在后除极时膜电位不稳定,容易引起异常冲动发放,这称为触发活动。 根据后除极发生的时相分 ;早后除极:在完全复极之前的2或3相中,主要由Ca+内流增多所引起; 迟后除极:在完全复极之后的4相中,是细胞内Ca+过多诱发Na+短暂内流所引起。 ——异常冲动的发放增多——心律失常 (二)冲动传导障碍 1、单纯性传导障碍:传导减慢,传导阻滞,单向传导阻滞等一一阿托品、异丙。

药理学—— 抗精神失常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抗精神失常药知识点归纳 一、抗精神病药 一、吩噻嗪类 (一)氯丙嗪(冬眠灵) 【药动学】不同个体口服相同剂量,血药浓度相差可达10倍,故需注意用药剂量个体化。老年患者消除速率慢,应调整用药剂量。 【作用机制】 ●阻断D2受体 ◆阻断α受体、H1受体、5-HT2受体、M受体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3.对植物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阻断DA受体而发挥的治疗作用:阻断DA受体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1)镇静、抗精神病(1)闭经泌乳 (2)镇吐(2)锥体外系反应 (3)人工冬眠 (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1)镇静、抗精神病作用 作用:能消除幻觉、妄想、躁狂,减轻思维和情感障碍等阳性症状,使患者恢复理智、情绪安定、生活自理。 应用:用于各型精神分裂症,躁狂症。 机制:阻断中脑-边缘系统、中脑-皮质通路的D2受体 (2)镇吐作用 作用: 小剂量——抑制催吐化学感受区(CTZ),对抗去水吗啡的催吐作用。 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应用:用于癌症、放射病等多种疾病及药物引起的呕吐、顽固性呃逆。但对前庭刺激所致的呕吐无效(对晕车晕船的呕吐无效)。 机制:阻断CTZ和呕吐中枢的D2受体。 注:延髓即延脑。 (3)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作用:不仅使发热机体降温,亦能使正常体温下降; 降温作用与环境温度有关。 应用:人工冬眠 机理: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D2受体,干扰其恒温调控功能。 人工冬眠 ——可使患者体温降至34℃或更低,能降低机体对各种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如: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和甲状腺危象 (4)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 使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和乙醇的作用增强。 2.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机制:阻断结节-漏斗系统中的D2亚型受体,影响下丘脑分泌多种激素的释放

5.抗心律失常药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药理学专业班级08级三年临床、药学授课教师王生杰授课类型讲授学时 3 章节题目第二十一章抗心律失常药 目的与要求1.掌握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的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 2.理解胺碘酮、普罗帕酮、普鲁卡因胺抗心律失常作用特点及应用。 3.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和分类。 重点与难点重点:利多卡因、普奈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的作用与用途。难点:1.心律失常产生的生理机制; 2.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四种机制: (1)降低自律性 (2)加快或减慢传导 (3)延长ERP或使相邻细胞ERP均一 (4)减少除极和触发活动 方法 与手段 讲授,CAI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王开贞、于肯明: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六版。王迎新、于天贵: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一版。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第二十一章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冲动起源异常或冲动传导障碍引起的心动频率或节律紊乱。心律失常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两类: ①缓慢型心律失常:起搏慢、传导慢。阿托品、异丙上腺素治疗。 ②快速型心律失常:心率快、节律快。本章抗心律失常药通过纠正异常心肌电活动,产生抗心律失常作用。故先复习心肌电生理知识。 第一节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1.心肌细胞分两类: (1)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四性中”无自律性。 (2)自律细胞:“四性中”无收缩性。包括: ①快反应自律细胞:心房传导细胞、房室束、普氏纤维。 ②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结区细胞和结希区细胞。 2.根据去极速度和幅度,心肌细胞也分两类: (1)快反应细胞:0相Na+内流,去极速度快、幅度高。包括: ①快反应自律细胞:心房传导细胞、房室束、普氏纤维细胞。 ②快反应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2)慢反应细胞:0相Ca2+内流,去极速度慢。包括: ①慢反应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结细胞。 ②慢反应非自律细胞:结区细胞。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1.膜电位: (1)RP电位: K+外流,K+的平衡电位。 (2)AP电位:Na+、Ca+2内流→去极→K+外流→复极→产生的电流脉冲。

药理学笔记:抗心律失常药

药理学笔记:抗心律失常药 掌握奎尼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普萘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熟悉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特点。 了解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及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心律失常有快速型和缓慢型两类。缓慢型心律失常常见的有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治疗药物有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本章主要讨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产生机理及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心肌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同,其静息电位为膜内负于膜外,约-90mv,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或自发的)发生兴奋,出现除极化,继后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分为5个时相,其中与本章要介绍的抗心律失常药关系最密切的是0相、3相、4相。自律性细胞(窦房结):ca++内流引起。 0相:非自律性细胞(心室肌):na+内流引起。 3相: k+外流。:k+外流,电位下降,最后完成复极化过程,如某药能抑制该时相k+外流,则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不应期,相反则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4相:非自律性心肌细胞(如心室肌、心房肌):4相是维持静息电位。有自律性细胞(如窦房结,浦氏纤维);达到舒张电位(静息电位)后,便自动除极化(称为舒张期自动除极化)即负值逐渐减少,曲线上升,形成一坡度,当升至域电位时,即触发一新的动作电位。 但是由于自发性细胞的不同,其4相的离子转运有不同特点。 a、慢反应细胞(窦房结):ca++内流大于k+外流。 b、快反应细胞(浦氏纤维):na+内流大于k+外流。可见,如能抑制na+内流或ca++内流则可降低自律性。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生理作用(作用机制) 1、减慢4相自动除极化速率而降低自律性对快反应细胞:主要促进度4相k+外流

现有抗抑郁药物的优缺点

抗抑郁药物的优缺点 一、从抗抑郁药物本身来看: (一)、药物类型及药理作用: 现有的抗抑郁药主要类型包括:传统抗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和三环四环等杂环类抗抑郁药(TCAs))、SSRIs、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NRIs)、NE和DA再摄取抑制剂(NDRIs)、S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NE 能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5-HT2受体拮抗剂及5-HT再摄取抑制剂(SARIs)和其他抗抑郁药包括噻奈普汀及草药等。 1.传统抗抑郁药: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一类抗抑郁药,主要有异丙肼、苯乙肼苯、环丙胺等药。与富含酪胺的食物如奶酪、酵母、鸡肝、酒类等合用时可发生高血压危象。有非选择性和非可逆性。近几年研制出新型选择性的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克服了非选择性非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高血压危象、肝脏毒性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缺点。代表药物为吗氯贝胺。 (2)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丙咪嗪(咪帕明)、氯丙咪嗪(氯咪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多虑平)和马普替林等。杂环类抗抑郁药能使70%左右抑郁症患者获得较好缓解,50%左右完全缓解。但杂环类抗抑郁药有如下缺点:约30%患者疗效不佳;有明显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很多患者因不能耐受,降低了治疗依从性;有心脏毒性,过量时可危及生命;起效慢,一般需2周以上。 2.SSRIs是目前在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抗抑郁药,已占了世界抗抑郁药市场的一半以上的份额。包括: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西酞普兰及氟伏沙明。对各种抑郁发作有效;不良反应轻;对α-肾上腺素受体没有影响,避免了体位性低血压;对心脏没有毒性作用,药物过量时安全;患者对一种SSRIs无效时,可以对另一种SSRIs仍然有效。另研究表明,SSRIs(尤其是帕罗西汀)在治疗抑郁症的同时,对焦虑症状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由于SSRIs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因此其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也最多、最受关注。a.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出汗、眩晕、嗜睡、震颤、睡眠障碍、焦虑不安、尿潴留、性功能障碍等,罕见的不良反应有癫痫发作、锥体外系反应、低钠血症、抗利尿激素效应、溢乳等。b.其中5-HT综合征是SSRIs治疗抑郁公认的并发症,可发生在单独使用SSRIs及SSRIs与其他具有5-HT能特性药物合用时。c.最近发现SSRIs可能增加青少年患者的自杀倾向,一些青少年患者服药后变得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d.SSRIs还有起效慢的缺点,用药后4-6周才产生明显效应。此外,FDA最近指出,孕妇妊娠初期持续服用帕罗西汀可能增加新生儿患心脏病的风险。 3.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对NE再摄取泵的抑制作用既直接与抗抑郁作用有关,同时也与其不良反应密不可分。以瑞波西汀为例:瑞波西汀对重性抑郁用其他抗抑郁药治疗无效的患者疗效较好,而且瑞波西汀可被作为5-HT能药物治疗困难病例时的辅助药物。瑞波西汀的不良反应之一是排尿困难,使用该药的男性患者中,4-12%可能发生排尿困难,因此患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应禁用。 4.NE和DA再摄取抑制剂:是一种中度NE和相对弱的DA再摄取抑制剂,不作用于5-HT。代表药物为盐酸安非他酮。现有的临床研究显示,安非他酮的

抗心律失常药 试题 药理学

单选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B)A奎尼丁 B维拉帕米 C普罗帕酮 D利多卡因 E阿托品 2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室性心动过速首选(D) A奎尼丁 B维拉帕米 C普罗帕酮 D利多卡因 E地高辛 3 只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治疗的药物是(C) A胺碘酮 B索他洛尔 C利多卡因 D普萘洛尔 E奎尼丁 4长期应用引起角膜褐色微粒沉着的抗心律失常药是(B) A利多卡因 B胺碘酮 C奎尼丁 D氟卡尼 E维拉帕米 5关于奎尼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叙述错误的是(D) A降低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B减慢心房、心室和浦肯野纤维的传导性 C延长心房、心室和浦肯野纤维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D阻滞钠通道,不影响钾通道 E对钠、钾通道都有抑制作用 6奎尼丁治疗房颤合用强心苷的目的是(B) A增强奎尼丁的钠通道阻滞作用 B抑制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 C提高奎尼丁的血药浓度 D避免奎尼丁过度延长APD E增强奎尼丁延长APD的作用 7下列不宜口服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的是(C) A普萘洛尔 B胺碘酮 C利多卡因 D普鲁卡因胺E奎尼丁 8下列药物中,缩短ADP的药物是(D) A奎尼丁 B普鲁卡因胺 C普罗帕酮 D利多卡因 E胺碘酮 9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 缓和轻度房室传导阻滞最好选用(A) A阿托品 B异丙肾上腺素 C苯妥英钠 D肾上腺素 E麻黄碱 10有关普萘洛尔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 制,下列那一项是错误的(D) A阻断心脏β受体 B降低窦房结、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C降低儿茶酚胺所致迟后除极幅度,防 止触发活动 D治疗剂量延长浦肯野纤维的APD和 ERP E延长房室结ERP 11下列关于胺碘酮的叙述,哪项是错 误的(E) A降低窦房结和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B减慢浦肯野纤维和房室结的传导速 度 C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的 APD和ERP D阻滞心肌细胞钠、钙及钾通道 E对α、β受体无阻断作用 12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奎尼丁的禁忌 症或应慎用(C) A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B充血性心率衰竭 C新发病的心房纤颤 D严重低血压 E地高辛中毒 13利多卡因降低自律性最强的部位是 (D) A窦房结 B心房肌 C房室结 D浦肯野纤维 E心室肌 14苯妥英钠的最佳适应症是(E) A室性心动过速 B室性期前收缩 C心室纤颤 D房室传导阻滞 E强心苷中毒的心律失常 15关于奎尼丁对心脏的作用,哪种是 错误的(B) A直接阻断钠通道 B缩短ADP C延长浦肯野纤维的有效不应期 D降低心房、心室的0相上升最大速 率 E降低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 多选 1奎尼丁的药理作用包括(ABCD) A降低浦肯野纤维及工作肌细胞的自 律性 B减慢传导 C抑制钾外流,延长ADP和ERP D抗胆碱,阻断外周α受体 E仅对心室肌细胞钠通道有抑制作用 2普萘洛尔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包括 (ABCD) A阻断心脏β受体 B降低窦房结、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C减少儿茶酚胺所致的迟后除极 D减慢房室结传导,延长其ERP E增强肾上腺素对心脏β受体的激动 作用 3奎尼丁的药理作用有(ABCD) A阻断钠内流 B阻断钾外流 C阻断α受体 D阻断M受体 E阻断β受体 4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药物有(BD) A普萘洛尔 B阿托品 C维拉帕米 D异丙肾上腺素 E地高辛 5 利多卡因可用于(CDE) A心房纤颤 B心房扑动 C室性期前收缩 D室性心动过速 E心室纤颤 6胺碘酮的不良反应有(ABCE) A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 B在角膜发生褐色微粒沉着 C肺纤维化 D红斑狼疮性综合症 E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