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课件(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综合探究五 认识宝岛台湾教案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教案 杨汛桥镇中学七年级社会思品备课组鲍文贤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台湾海峡的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半球位置。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和组成。 2.认识台湾的自然环境,台湾省的地形和气候类型、河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掌握台湾的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3.认识台湾的人文特色,包括人口、交通、工农业特色,台湾的居民和丰富的资源、发展状况以及风土人情。 4.学会设计旅游路线,体验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对宝岛台湾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统一的教育。 2.引导学生使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分析原因、联系实际等学习方法。 3.通过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情感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认识到台湾省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从而热爱台湾。 2.明白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国23个省之一,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重点】 1.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特色 【学习难点】 1.学会运用各类图型,掌握探究区域一般方法 【学习导学(课前预习)】 1.台湾省位于我国________ 部,隔________海与我国________省相望。由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许多小岛组成。其中__________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面积36000平方千米,人口2200多万。 2.台湾地形以____________为主,其中最高峰是________________ 。 3.北回归线穿过台湾________ 部,还穿过我国的__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__ 三个省区.。台湾南部主要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气候,其北部的主要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 4.湾森林资源丰富,有“ __________ ”的美誉,___________ 是最著名的树种。台湾拥有的美称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台湾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部,其原因是___________(从地形地势上看) 6.我国东部最高峰是___________,“明珠上的明珠”是指阿里山中的___________。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的___________ 7.台湾的农产品中,具有世界意义的品种有_________、菠萝、________和________等。8.台湾“高科技、高收入”的代名词是指___________科学园区,在亚洲,它与印度的___________齐名 9.台湾省北部的著名港口是___________,南部最南端名叫___________。 10.台湾主要少数民族是___________族。 【课堂教学及拓展】 认识台湾位置和自然环境 1.复习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了解探究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掌握认识区域特征的一般步骤。 2.利用地图,认识台湾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台湾省的范围和组成。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目录详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4------8 1从社区看我家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9------15 1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3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带着地图去旅行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大洲与大洋 24------29 1人类的栖息地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30------41 1地形多样 2气象万千 3众多的河湖 4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42------52 1人口与人种 2语言与宗教 3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53------56 1观察地球仪 2使用地球仪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58------63 1稻作文化的印记 2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64------69

1垂直的生计 2山地之间 第三课傍水而居 70------75 1耕海牧鱼 2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76------81 1逐水草而居 2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82------87 1石油宝库 2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 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4感受区域的发展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94------96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97------100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101------103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104------106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107------109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 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 2归纳城市的特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SMJ(二)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第二课及探究一) 班级姓名学号 一、精挑细选:(相信你能从下列四个选项中挑出一个最佳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基本的社区分类是………………………………………………………………………() A.文化社区和综合社区 B.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C.政治社区和经济社区 D.巨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2.上海的钢铁工业区和江苏的华西村,按类型划分分别属于…………………………() A.功能社区和行政社区 B.自然社区和功能社区 C.自然社区和行政社区 D.功能社区和自然社区 3.围绕着人的不同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社区叫……………………………………………() A.功能社区 B.自然社区 C.行政社区 D.城市社区 4.街道、乡、镇、县、市等社区是按…………………………() A.社区的地域大小分类的 B.社区行政管理范围分类的 C.社区综合状况分类的 D.社区不同的功能分类的 5.下列四个不同功能的社区中,你认为最适合居住的社区是……………………………( ) A.工业区 B.生活小区 C.商业区 D.高科技园区 6.深圳东门是店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繁多的地区,这里是…………………………() A.文教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工 业区 小强的家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儿盛产的板栗、竹笋通过网上销售,销往全国各地。这要归功于从外地引进的两个高学历人才:一个是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另一个是农业专家。据此回答7-8题: 7.小强所生活的社区属于…………………………………………………………………… () A.城市 B.农村 C.厂矿 D.街 道 8.小强的家乡与其它地区之间的联系有……………………………………………………() ①物产②资金③技术④人才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 ③④ 9.爸爸拨通了电话,“你好,天龙旅行社吗?请问七月份到海南旅游的团队还有吗?”小叶知道,这是…………………………………………………………………………………() A. 物产联系 B. 人才联系 C. 技术联系 D. 信息联系 10.如果你所在的社区里,一些公共的墙上出现了乱张贴的广告、传单,这时你应……()A.忍气吞声,照样居住 B.等待别人去清洁 C.与社区领导共同谋求解决的办法 D. 自己也到墙上去写字、画画 11. 下列不属于同一类型的社区是…………………………………………………………() A.西丽工业区和光明街道 B.公明镇、西乡、光明镇 C.深圳大学和侨新生活小区 D.南山科技园和光明农场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练习题

《认识宝岛台湾》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和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岛等众多小岛。台湾岛各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差异很大,在人口、交通、工业等方面的人文环境不同,城乡差异鲜明。读台湾省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8题 1.钓鱼岛位于台北市的 A西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南方向 2.台湾山脉位于台湾岛的 A.中西部 B.中北部 C.中东部 D.中南部 3.台湾省海拔最高的地点在 A.浊水溪 B.火烧寮C玉山 D.日月潭

4.台湾岛的地形以 A平原为主 B.丘陵为主 C.高原为主 D.山地丘陵为主 【解析】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课标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1~4题命题的意图,让学生静下心来读图,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读图的基本方法。第1、2题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和相对位置,第3题通过图中的图例和注记找到该地的最高点,第4题图通过判断图中山脉图例分布的范围和大致比例得出正确结论。答案:1.B 2.C 3.C 4.D 5.台湾岛的河流比较短促,浊水溪的流向是 A.西向东B北向南C南向北D东向西 【解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该了解这个辩证关系,水从地势高的流向地势低的。浊水溪发源于中东部台湾山脉流向西部平原,注入台湾海峡。答案:5.D 6.台湾岛西部的大城市明显多于东部,这主要是受下列哪个自然要素影响 A.气候 B.河流 C.地形 D.湖泊 【解析】课标1-1-2 ……,列举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实例。.台湾岛中东部是崎岖不平的高山和丘陵,不利于人类活动和大城市建设;西部则是台西平原,适合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此人口密集,多大城市。答案:6.C 7.被称为台湾科技起飞的发动机,以高新科技开发而闻名的城市是图中的 台北 B.新竹 C.台南 D. 高雄 8.到台湾旅游,如果想看阿美人的“丰年祭”,应该去 A. 火烧寮 B. 日月潭 C. 台东 D. 彰化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复习知识点

七下社会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一、国土与人民 ①我国的位置: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P2图5-1)陆地面积约 几乎与整个欧洲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此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② 陆上邻 ③ 丹、缅甸、老挝、越南(逆时针方向)海上邻国 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区,中国海岸线总长18000千米, (N o.3)舟山岛(N o.4)管辖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优势在于:东部频临海洋,气候湿润有利于浓郁生产,沿海有众多优良港湾片与发展海⑤ 上事业; 西部自然资源丰富,且与中亚、西亚、欧洲相连,陆上交通便利。 (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省会、简称(特别是云南、黑龙江、陕西、内蒙古、甘肃、等省的轮廓形状)⑧ 中国人口总数2010年达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94。 、蒙古族、 12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少数 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林、溶洞广布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一望无际 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黄土覆盖最大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 面积最大的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 准噶尔盆地—纬度位置最高的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 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高原山地气候 四川盆地—海拔最低、纬度位置最低、惟一一个在季风区的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 面积最大的平原—温带季风气候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面积第二—温带季风气候 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最小——亚热带季风气候 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山脉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2018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1、我的家在哪里P4 (1)地图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社区中生活 P7 2、乡村和城市P9 (1)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

分布。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3)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4)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5)乡村和城市的区别P13 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P16 (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答题时一定要先说明等高线的稀疏或密集状况,再得出缓坡或陡坡的结论 )具体见书本P17 (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褐色越深,海拔越高;褐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越深,海拔越低,绿色越浅,海拔越高。图册P9有缓坡、陡坡、鞍部、山脊、山谷,悬崖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注意山脊处不可能出现河流,山谷处有可能孕育出河流) (3)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类型的地图。如金华小朋友去北京旅游,需要带中国交通图,北京旅游图。 (4)选择交通方式,需要考虑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和交通舒适程度。 第二单元 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复习提纲2020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1、我的家在哪里P4 (1)地图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社区中生活 P7

2、乡村和城市P9 (1)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2)聚落形成的条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3)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适应那里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 . 版本可编辑word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整理,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4)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5)乡村和城市的区别P13 (6)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4、从地图上获取信息P16 (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答题时一定要先说明等高线的稀疏或密集状况,再得出缓坡或陡坡的结论)具体见书本P17 (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褐色越深,海拔越高;褐色越浅,海拔越低;绿色越深,海拔越低,绿色越浅,海拔越高。图册P9有缓坡、陡坡、鞍部、山脊、山谷,悬崖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注意山脊处不可能出现河流,山谷处有可能孕育出河流) (3)按照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类型的地图。如金华小朋友去北京旅游,需要带中国交通图,北京旅游图。 (4)选择交通方式,需要考虑路上需要的时间、路费花销和交通舒适程度。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12.9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较高,而且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线(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即东部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线以西即西部人口比较稀少。 4、我国民族分布现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而其余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的边疆地区。 5、我国地形的特点 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占全国总面积的3/2;地势特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11、如何设计一条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 答:旅游线路的设计要全面考虑旅行的目的、行程时间、交通情况、经济条件等综合因素。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1、台湾的位置: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边是太平洋。主体是台湾岛,此外有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构成 2、台湾的位置重要性:从海上交通来角度:台湾位于中国沿海南北航线咽喉,东亚通往东南亚,亚洲通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的交通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3.台湾之最:台湾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台湾最高的山:玉山 台湾最长的河流:浊水溪台湾最大的湖泊(旅游景点):日月潭 4、台湾的气候: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的降水东部多,西部少(夏季风的影响以及地形的影响) 5、台湾的地形特征:台湾山地多,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只有西部沿海有较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可见,台湾地形特征: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浙江省地形也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6、受地形的影响,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丰富;自东向西流。 (不修建东西方的铁路:地形影响) 7、矿产分布:台湾山脉西部多产铁、石油,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硫磺矿,东侧有铜、铁 8.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西区 (西部开发历史悠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9、主要城市: 台北:台湾最大的城市,是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高雄:台湾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第二大城市,其临海工业区是台湾最大的工业区。新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摇篮(硅谷)台南:记载台湾开拓建设的历史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第一课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认识宝岛台湾》教学设计

《认识宝岛台湾》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课程内容: 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2.活动建议: 1-2-6选择国内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的典型区域,用图片、文字、绘画等方式进行比较。如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陆;或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 1-4-2用政治地图描述某大洲、某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用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描述某地的地形、地势和河流的特点;用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或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某地的气候特点;用人口增长折线图或人口密度分布图,分析某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分布特点;等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台湾岛的位置;了解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并归纳出自然和人文特征;综合分析某些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主动观察、阅读地图和文字,从地图和资料中得出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自己个人或同桌互助归纳出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特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某些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成因、设计旅游线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了解祖国大好河山、与人合作学习的态度;形成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识宝岛台湾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2.难点: 认识(某区域)宝岛台湾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1.“学为中心”要贯穿始终。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读图、读文、析图,思辨等学习活动中,尤其是在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时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 2.帮助学生及时从“学会”转入“会学”。比如先帮助学通过“读图、析图”了解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并归纳出其自然和人文特征,然后让学生及时反思“我是怎样了解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和归纳出其自然和人文特征”的。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3.课前准备:教师写好教(学)案,准备好帮助学生探究台湾岛的相关资料,制好课件。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五单元走进社会 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 1、人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在社会中成长。 2、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离不开社会;如果人离开了社会,就是长大了,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3、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不同的群体,如民族群体、学生群体、消费者群体、农民群体等;在不同的时候,我们可能成为不同群体中的一员。 4、“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话是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说的,说明了我们可以借助社会这面镜子,通过和别人比较,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还是我们第一个接触的小社会;社区是我们的第三个家,每个社区都是一个小社会。 、学校生活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生活能力,还能培养我们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教育我们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7、网络社区是高科技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生活空间,人们把它叫作“虚拟社区”,与真实的社区一样,虚拟社区同样需要健康的生活。 8 (1)我们的身边的镜子有: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有的镜子是良师,有的是益友他有的起不到正面作用。 (2)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和成长,用好镜子。当别人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一致时,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把别人的评价作为一个了解自我的参照。善于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社会群体组织的一员。 第二课社会舞台中的角色 1、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在这个社会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不同场景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的角色是与生俱来的,如中国公民、儿子、女儿等;有的角色是自己选择的,如志愿者等;有的角色是自己期望的,如科学家、工程师、总经理等;有的角色是社会安排的,如观众、学生、学习委员、厂长等。 2、人们的社会角色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当角色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也会有所改变。 3、不同的角色之间常常会因为观念的不同而引起争执或隔膜。 4、所有的角色需要互相配合,才能组成和谐的整体;不同角色之间需要相互沟通、协调,才会促进社会的和谐。 5、合格的社会角色也是要通过学习和训练的,为了将来做一个合格的人才,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读书上学,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学生角色做起,做好我们的每个角色。 6 初中生不仅要承担学生的角色,还应学会扮演自己承担的其它的社会角色。学习好只是扮演好学生角色的重要方面,但同时,还应担负起其他社会角色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义务。 7、不同的社会角色是有联系的,“在家不是好儿女,在学校不会是好学生,”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是。不同的社会角色是有联系的,一般意义上,在家里不是好儿女,在学校也不会是好学生是成立的,因为一些基本角色规范,角色责任是适用于各角色的,一个没有基本角色规范与不尽责任的人很难扮演好其他的角色,但个别时候,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类似在校在家两样表现的情况,因为人们在不同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也受到其扮演的环境,舞台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个舞台上扮演得好,在另一个舞台上却不一定能扮演得好。 第三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规则是指社会团体为实现某种目标,规定出由全体或参与者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规则是人们生活的规范和准则,它存在于生活的时时处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规则规定可以做什么;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七年级上册 《丝路明珠》教学设计 深圳市龙岗区实验学校:张军艳 一.课标分析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了解人地和谐发展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丝路明珠》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五课《干旱的宝地》中的一个典型地区。本课着重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 三.学生分析 1.年龄特点:中学生阶段的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感性思维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认知能力较小学有所提高。 2.知识基础: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对新疆的特产及歌舞有

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身处岭南,课本描述的新疆等干旱地区自然环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学生难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直观感知。教学时可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着手,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大量的图文及影像资料,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干旱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区域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图、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学习,学会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景观图等资料描述干旱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2)通过归纳、比较等方法学习干旱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运用归纳、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新疆这一干旱地区的案例,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的。 (2)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树立起珍惜保护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1、地图三要素(地图的语言) 比例尺含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 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 法 数字式比例尺1:10000000或1/10000000或一千分之一 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线段式比例尺 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则比 例尺愈小。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 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 细的关系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 的比例尺应越大;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愈简单,则选用的 比例尺应越小。 方向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指向标定方 向 经纬网定方向(最精确的定向法)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 西右东”)(最普遍的定向法) 图例和注记常用图例(P8图1-4) 2、社区 社区的概念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比较密切的交往。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通常被称做社区。 社区的组成居委会、商店、医院、邮局、学校等 社区的四大功能政治功能(例如政府会议,选举等一些政府的行为) 经济功能(例如社区超市等与商品经济行为活动相关的) 文化功能(老年大学,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和健身设施等) 管理功能(社区巡逻队,安保队以及特别要注意“组织”、“管理”等字词的就是此功能 社区的类型 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 社区类 型 围绕人的不同的社会活动形 成的区域 自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区域 以行政管理范围来确定的区 域 举例 工业区、商业区、生活小区、 高科技园区、大学区等 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街道、乡、镇、县、市等 社区的差异社区的规模不等,有大有小;社区的特色各异,城乡差距显著;即使在同一城市内,也有不同特色的社区。 社区间的相互联系大多数社区有一个共同点:总是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乡村城市 自然景观农田果园鱼塘,空气清新,环境 质量好等。 高楼大厦,道路纵横,商业发达, 地下管道等。 建筑低矮、稀疏高大、密集

认识宝岛台湾

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1-2-6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解读: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特点,既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区域人文特色,又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课标: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读:1.能运用区域轮廓图、政区图、经纬网图等,描述某区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2.能运用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描述某区域的地形和河流特点。 3.能运用降水柱状图、气温曲线图和气候类型图,说出某区域的气候特点 4.能运用景观图、示意图、各类坐标图、表格资料等,描述某区域的人文环境特点。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在认识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概况之后,学生不仅知道了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而且还学会了研究区域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本课以这些知识与方法为基础,借助丰富的图文资料,展开对台湾的探究。 2.教材结构体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对照地图,说出台湾的地理位置。 2.结合台湾的海陆位置、与祖国大陆及周边地区的相邻位置,说出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3.利用图文资料,描述台湾岛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4.对照台湾岛地形图,说出台湾岛地形的特点。 5.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台湾岛的主要农作物与物产,分析其分布特点。 6. 在图上指出台湾岛的人口、交通和主要城市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合作探究,综合分析台湾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以及区域差异的明显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区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2.体会自然和人文环境对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意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在认识宝岛台湾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基础上,增强对台湾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2018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全)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纲要 第一单元:人在社区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 二、社区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一、乡村聚落:村落,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种植业)、牧村(畜牧业)、林场(林业)和渔村(渔业)。 (1)村落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平原上的村落(密集、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条带状分布)

(2)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坡度往往与降水有关(平顶尖顶);墙壁厚度和窗子大小与气温(有时还会涉及风或风沙)有关;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如云南傣族竹楼等)。 二、城市聚落: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例如北京拥有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王府井-商业区,方庄小区-住宅区。 (1)造成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2)主要差异: 地区乡村城市 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小,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大,人文景观 建筑物矮,稀疏高,密集 公共设施类型少,数量不多,不够便利类型多,数量多,便利 人口数量少,密度小,从事农林牧渔数量多,密度大,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三、区域间的联系: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具体某特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贸易)、文化(文艺演出)、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教)等各个方面。(结合例子去记)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等高线地形图: ①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 ④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 ⑤特点: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相邻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距相等。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A 山峰山脊山谷鞍部悬崖⑥口诀:山顶(山峰):闭合曲线,外低内高,▲符号。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综合探究五 认识宝岛台湾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版

认识宝岛台湾 新课导读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达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深深母子之情。台湾是我国的一 夸省级行政区,它在哪里呢?有什么样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呢? 教材解读 一、认识台湾的位置和自然环境 1.台湾的范围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和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众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 最大的岛屿,地理位置独特,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作用。 2.台湾的位置 台湾岛西部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濒南海,处于亚 欧大陆和太平洋的连接地带。 (1)课本第30页图5 - 48“台湾省” 台湾位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岛东临太平洋,北濒东海,南濒南 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 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众多小岛。 台湾岛多山,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台湾的主要山脉与台湾岛 的东北一西南走向平行,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台湾的火烧寮为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河流水势湍急,且多瀑布,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台湾的河流短小,最长的河流为浊水溪,最大的湖泊为日月潭。

2018浙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总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一、辽阔的疆域: 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几乎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我国领土南至南沙群岛的南缘,北到黑龙江,西达帕米尔高原,东抵乌苏里江。 2、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 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北起鸭绿江南至北仑河口;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海南岛是第二大岛屿。 3、找出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看地图找) 4、我国还有辽阔的海洋:“四海一洋” 四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一洋:太平洋 6、我国海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其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这一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洋事业。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此外,幅员辽阔的国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行政区划: 1、全国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在必要时,国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因为中国国土面积大,为便于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设定。 2、我国目前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请熟记它们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3、我国跨经纬度最大的省区是哪里?面积最大的省区是哪里?临省最多的是哪里?邻国最多的是哪里?地势最高的是哪里?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三、众多的人口: (1)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较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已达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136人/平方千米,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2)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密西疏。(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数量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4%,而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十分稠密。黑河—腾冲一线以西,人口数量只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而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比较稀少。) 2、我国人口为什么出现东密西疏? 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自然条件好,开发较早,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西部地形以高原和山脉为主,自然条件较差。开发较晚,交通相对不便。 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国的民族状况: 2、少数民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3、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哪一个民族?分布最广的是哪个民族?壮族;回族。 4、哪一个省区少数民族分布最多?云南省 5、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好处? “大杂居、小聚居”;有利于各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共同繁荣。 第二课山川秀美

认识宝岛台湾教案

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 教材分析 本课时选自于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第五单元主题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主要是中国地理部分,对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概述,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是在认识祖国自然与人文的总体概况后,综合运用认识区域的方法来分析台湾这个地方。通过对台湾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三方面的分析,充分认识台湾。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通过初一上半学期的学习,认知上,学生已经具备读图识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并分析的能力,对地形、气候、水文有一定的了解;情感上,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我们处在一定的社会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之间有其差异性。由于所教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较强,所以补充知识较多。通过此课时的学习,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宝岛台湾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感受其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台湾省的范围、台湾岛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了解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并归纳出自然和人文特征。 3.综合分析某些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主动观察、阅读地图和文字,从地图和资料中得出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概况。 2.自己个人或同桌互助归纳出台湾岛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3.合作探究某些自然和人文特色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主动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 2.形成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宝岛台湾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认识(某区域)宝岛台湾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的方法。 课时课型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综合课,讲授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回答法,讨论法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