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参赛指南

第十一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

I∣5

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组委会

2023年1月

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是由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和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具体承办的一项运用TR1Z创新方法进行创新的全国竞赛活动,现已成功举办十届国赛。第十一届中国TR1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决赛拟定于2023年8月中旬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

一、大赛目的

(-)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吸引、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普及推广TRIZ理论,以赛促教,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愿,让大学校园的创新活力在积极竞争的良性循环中得到激发。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引导大学生实践创新精神、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创新技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三)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为大学生整合各类创新创业相关的科技服务,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成果转化,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强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鼓励、支持真正的原始性创新。

二、参赛对象及作品分类

(-)参赛对象

学生组: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全日

制普通高校毕业5年以内(2018年3月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

教师组:在全日制普通高校讲授创新方法课程(涵盖TRIZ、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各类创新方法)以及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相关活动的教师。

(二)参赛作品分类

学生组: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生活创意类、创业类及高职高专类。

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

三、参赛条件

(-)举办省级赛的区域内的高校报名要求

举办省级赛的区域由省级赛区域负责人统一上报本区域内高校的参赛作品,国赛组委会不再单独接收该区域内的高校的任何参赛作品。

(二)未举办省级赛的区域内的高校报名要求

1、报名要求

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和生活创意类报名要求

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由学校有关负责部门统一组织推荐报名参赛,指定一名教师作为联络员,指导参赛人员填写申报材料,全校汇总后按大赛组委会要求报送。每个参赛团队,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专业指导教师1人,TRIZ指导教师1人。所有参赛团队均需以所在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赛,不接受个人报名参赛。

创业类报名要求

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5年以内(2018年3月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参赛项目需由团队所在高校进行统一推荐报名。创业类参赛项目团队需经过20学时

以上的TR1Z理论培训。每个参赛团队,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TRIZ指导教师1人。

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报名要求

参赛对象为在全日制普通高校讲授创新方法课程(涵盖TR1Z、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各类创新方法)以及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相关活动的教师。由各高校联络员统一组织推荐报名参赛,指导参赛人员填写申报材料,全校汇总后按大赛组委会要求报送。原则上开设创新方法课程的高校可推荐3名教师参赛,未开设创新方法课程的高校可推荐1名教师参赛,已获奖的教师三年内不许重复申报。

2、作品要求

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和生活创意类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应构思巧妙,具有较强创新性、新颖性,原创性;参赛作品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有突出的作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参赛作品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能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有望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创业类作品要求

参赛团队应结合团队自身经营的项目或产品情况,运用TRIZ理论工具进行技术革新或发明创造;参赛作品应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参赛作品应能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并具备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项目要求

参赛教师应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开展过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并产生相关教学和科研成果(如论文、论著、专利、教改项目等)、教学PPT制作展

示、案例应用于教学情况、创新方法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情况。同时参赛教师需指导过大学生应用创新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3、提交要求

学生组参赛作品提交要求

参赛作品应是参赛团队的原创作品;参赛队将作品方案(包括:发明创

意、原理图、原理、设计创新点等)、自主知识产权证明材料如专利证书或受

理通知等、查新报告、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销售合同、用户使用报告

等材料作为作品申报书附件一同上报。

教师组参赛作品提交要求

参赛作品需要提交创新方法授课时长证明、2学时授课教案、2学时教学

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学及科研成果证明材料(论文、论著、专利、教改项目、

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获奖情况,社会或经济效益等。

4、高职高专类具体要求

本届赛事将高职高专院校原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生

活创意类和创业类统一更改为高职高专类,具体报名要求、作品要求与其他

类别要求一致,需要单独填写作品申报书和汇总表。

四、大赛流程

比赛时间为2023年4月∙2023年8月

(-)启动阶段(2023年4月下旬.5月中旬)

1•准备工作(5月15日前完成)

各省、市、区及未举办省级赛的区域内的高校开始进行参赛准备工作,

确定省级协调员、校级联络员人选,并将大赛省级协调员、校级联络员信息表

EXCeI版于5月15日前发送至大赛指定邮箱(邮件题目中须注明学校)。

2.作品申报(6月16日前完成)

所有参赛作品(含直推作品)均须通过大赛申报系统进行网络申报,具体要求详见大赛申报系统操作指南。

(二)初评阶段(2023年6月下旬)

大赛评委对参赛项目进行函评盲审后,评选出晋级决赛作品,并在大赛网站triz微信平台上进行公布。

(≡)作品展示阶段(2023年7月初)

网上展示作品简介,进行成果转化推介。

(四)决赛阶段(2023年8月中旬)

入围决赛前200项作品进行答辩,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作品入围总决赛队伍,公示获奖名单并在大赛网站公布。

(五)总决赛阶段(2023年8月中旬)

入围总决赛队伍进行现场比赛,评选出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3个,公示获奖名单并在大赛网站公布。

(六)颁奖(待定)

获得大赛总决赛金、银、铜奖团队将受邀参加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现场颁奖。

五、赛事安排

(-)省级赛、校赛

各省(市、自治区)可通过省级赛进行初步遴选,获省级赛二等奖(含二等奖)以上作品,可直接晋级国赛初赛,获发明制作类前三名及其他类组别第一名的作品可直接晋级国赛决赛。未举办省级赛地区的高校可通过校赛进

行初步遴选,校赛排名前30%可推荐至国赛初赛。

省级赛、校赛比赛结束需向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组委会提供比赛相关材料(比赛方案、通知、获奖名单、新闻报道、现场图片等)至大赛指定邮箱(邮件题目中须注明学校)进行备案,时间截止至2023年6月16日。

(二)国赛

初赛:参赛作品经过专家盲审函评,采用等级淘汰制评选出入围决赛作品进行答辩。

决赛:初赛前200名作品进行答辩,采用主审专家制评选出一等奖40个、二等奖120个、三等奖320个。

总决赛:获得比赛一等奖的发明制作类(3组)、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生活创意类共12支参赛队伍(每组前2名)进入总决赛,通过答辩最终评出金奖1个、银奖2个、铜奖3个。

六、知识产权保护

参赛作品的专利申请等权利原则上归属设计和制作人员;大赛组委会有选择参赛作品用于保存并展示的权利;参赛作品不得侵犯其他个人或组织,若出现侵犯其他个人或组织知识产权的行为,一切后果由参赛队和相关责任人负责。

七、成果转化及支持政策

进一步加强推动本次大赛学生作品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专利申报和成果转化给予加分激励政策。对优秀的、应用性强的参赛作品,利用网站进行展示推介,在赛期内组织企业进行网上项目对接及洽谈转让等,对作品成果转化较好的参赛高校和选手进行宣传。

八、对外宣传

为打造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的品牌形象,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利用网站和微信平台,对大赛赛前、赛中、赛后进行实时报道;通过举办大赛优秀作品展等对大赛进行宣传。大赛属公益事业,社会各界均可赞助,对赞助单位给予重点宣传,扩大赞助单位良好对外社会影响。

九、组织保障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部

(二)承办单位

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

十、联系方式

(-)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王老师

高老师

大赛信息发布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

大赛官网:

微信公众号:龙江triz

注:本参赛指南内容最终解释权归中国TR1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组委会所有。

1 大学生科技类竞赛介绍

科技创新与竞赛 向大家介绍一些参加人数较多、取得成绩较好、社会影响较大的赛事。 在介绍这些赛事之前,有两点是必须要强调的,首先,以下内容虽然N次讲到各种赛事,但她并不是一个竞赛的参赛手册,笔者也不希望把她写成一个介绍比赛的枯燥东西。科技创新的内涵很丰富,远远不是几个竞赛所能涵盖的。把竞赛当作科技创新,就像把学习当作过级、考证、得高分、拿奖学金一样片面。之所以多次提到竞赛,是因为它们是科技创新的水平的反映。对于忙着考托福、GRE的同学,如果是大三考,那么基本上没时间搞比赛了,考完后竞赛也结束了。对于这样的人,考试结束后争取到实验室或许更好。 第二点对想参加各种竞赛的同学极其重要,那就是不同的赛事举行的时间间隔是不同的这一点是一定不能忽略的。有的竞赛是一年一次,某些校内的小型竞赛甚至不定期,然而,也有很多竞赛是两年一次,譬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都是这样。 因此,对于奇数年份入学的同学和偶数年份入学的同学,遇到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大二时基础还不好,而大四又忙着出国申请、考研、找工作,因此,大三被许多师生认为是参加此类活动的的比较适合的时期。尽管这不适合于所有同学,但是大家阅读时务必注意,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 由于机电类专业的学生可参与的科技竞赛活动为数众多,以下肯定不能一一列出,即使列出的部分也会有不少缺点、错误,所以,希望大家在读里面的内容时,不要忘记多方搜集资料,多与院内院外的老师同学交流,时常上相关网站察看最新动态,不要错过一次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 科技类竞赛介绍——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由教育部高教司正式批准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理工科“四大竞赛”之一,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联合著名高校共同承办的大学生学科知识创新与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奇数年份公布主题,接受报名,次年夏季比赛。因此奇数年份入学的同学比较适合。) 参赛对象为在校本专科生。 大赛分高校选拔赛、赛区预赛、全国决赛三个阶段。各参赛高校自行组织学校作品参加选拔赛,选拔作品参加各赛区预赛。在预赛的基础上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决赛。 大赛题目采用自选式或命题式。大赛组委会组织机械行业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评选出具有较好的创新性,较高的科学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对作者予以奖励,同时组织优秀作品展览、交流和科技成果转让洽谈,推动高校学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申报参赛作品分为个人或小组申报,作品必须是距大赛申报日两年内完成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作品。每件作品作者不超过10人。各参赛作品必须填写作品报名表、参赛者应提交所设计作品的实验样机或模型,以及作品设计计算说明书。参加决赛的作品提供的事物样机或模型,将在比赛现场参展或演示,供组委会问辩和其它人员观摩。决赛期间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采取报告会、论坛、专家点评等各种形式,介绍学生的创新设计成果和体会。 大赛设立设计奖、单项奖和组织奖三类奖项。 设计奖: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比例由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南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参 赛 指 南 共青团贵州师范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部分制度篇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3) 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9) 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11) 第二部分指南篇 四、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 (13) 五、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 (16) 六、“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 (19) 七、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25) 八、论文封面格式 (31) 九、贵州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论文打印格式要求 (32) 十、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33) 附录 附1:“挑战杯”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34)

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AA省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作品申报书

AA省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作品申报书作品名称: 单位: 申报团队: TRIZ导师: 专业导师: 负责人: 联系电话: E-mail : AA省创新方法大赛组委会制 年月日填写 说明 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时需详细填写表A、B、C。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打印,要求申报者一律按原表复制。

4.编号由每所参赛高校联络员负责填写。 5.入围决赛的作品申报书须按要求统一装订、分类报送。 6.所有参赛作品必须按规定时间报送。 7.所有参赛作品填写相关内容均需报送纸质佐证材料扫描件,如已成立公司需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用户使用证明或者销售合同相关证明;已申请专利需提供专利受理通知书、授权通知书及缴费凭证等相关佐证。 8. 申报书电子版发送到:*******@******* (邮件题目中注明学校) 联系人:赵越 联系电话:***-********。 。 A.团队基本情况

B.创业类参赛作品简介 项目名称: 团队名称: 单位: 作者: 项目描述: (项目产品介绍,技术水平及来源,产品的新颖性、先进性和独特性;产品的竞争优势,预期未来的市场占有率,商标、版权、专利情况;研发队伍水平、竞争力及对外合作情况,已投入研发费及今后投入计划) 应用的TRIZ理论(如何运用TRIZ理论进行的技术提升): 两张具有代表性的作品jpg照片(要求每张文件大于2M),并以文件形式单独提交,应对每张图片附加文字说明。 该作品简介大赛组委会将在官方网站公开进行成果转化推介,请参赛队伍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指导教师签名:负责人签名:

第十一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参赛指南

第十一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

I∣5 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组委会 2023年1月

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是由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和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具体承办的一项运用TR1Z创新方法进行创新的全国竞赛活动,现已成功举办十届国赛。第十一届中国TR1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决赛拟定于2023年8月中旬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办。 一、大赛目的 (-)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吸引、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普及推广TRIZ理论,以赛促教,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愿,让大学校园的创新活力在积极竞争的良性循环中得到激发。 (二)提升大学生创新综合能力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引导大学生实践创新精神、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创新技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三)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通过开展竞赛活动,为大学生整合各类创新创业相关的科技服务,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成果转化,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强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鼓励、支持真正的原始性创新。 二、参赛对象及作品分类 (-)参赛对象 学生组: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全日 制普通高校毕业5年以内(2018年3月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

教师组:在全日制普通高校讲授创新方法课程(涵盖TRIZ、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各类创新方法)以及应用创新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等相关活动的教师。 (二)参赛作品分类 学生组: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生活创意类、创业类及高职高专类。 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 三、参赛条件 (-)举办省级赛的区域内的高校报名要求 举办省级赛的区域由省级赛区域负责人统一上报本区域内高校的参赛作品,国赛组委会不再单独接收该区域内的高校的任何参赛作品。 (二)未举办省级赛的区域内的高校报名要求 1、报名要求 发明制作类、工艺改进类、创新设计类和生活创意类报名要求 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由学校有关负责部门统一组织推荐报名参赛,指定一名教师作为联络员,指导参赛人员填写申报材料,全校汇总后按大赛组委会要求报送。每个参赛团队,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专业指导教师1人,TRIZ指导教师1人。所有参赛团队均需以所在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赛,不接受个人报名参赛。 创业类报名要求 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5年以内(2018年3月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参赛项目需由团队所在高校进行统一推荐报名。创业类参赛项目团队需经过20学时

科创竞赛指南-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第一部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全国机械原理研究会、全国机械设计研究会联合著名高校共同承办的一项大学生机械学科知识创新与设计大赛,大赛每两年举办依次。 第二条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扩大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一项专业学科大赛。 第三条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设计大赛是一项公益性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是促进高等学校机械学科的教学改革,加强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推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使更多青年学生投身于我国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事业的一项学科创新的示范性科技活动。 第四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基本形式:大赛分三级赛事,即高校选拔赛、赛区预赛、全国决赛三个阶段。各参赛高校自行组织学校作品参加选拔赛,选拔作品参加各赛区预赛。在预赛的基础上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决赛。 第五条全国分华北赛区、东北赛区、华东赛区、中南赛区、西北赛区、西南赛区等六个赛区,参赛高校可在选拔赛的基础上向所在赛区提出申报,在赛区组委会的安排下组织进行预赛。各赛区在预赛的基础上推荐作品参加全国决赛,在全国大赛组委会的安排下组织进行决赛。 第六条大赛题目采用自选式或命题式。 第七条大赛组委会组织机械行业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评选出具有较好的创新性,较高的科学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对作者予以奖励,同时组织优秀作品展览、交流和科技成果转让洽谈,推动高校学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八条全国大赛组织委员会由教育部领导,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首届参赛高校(或发起高校)及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全国大赛组织委员会设主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关于组织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经成功举办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竞赛总决赛将于2009年10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宗旨,反映了当代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强烈愿望,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广大学生拓展素质的新载体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新形式,同时也为各高校间竞显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开辟了一个重要窗口,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竞赛规模不断扩大,作品质量逐年提高,一批优秀的参赛作品已成功进入市场运作,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校此前连续五届选报的参赛作品均在全省和全国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学校决定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的竞赛选拔由校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研究生处、校

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单位具体负责。学校成立竞赛组织委员会,具体负责竞赛的组织工作(见附件2)。 各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高度重视,广泛发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切实做好各项赛事的准备工作,确保竞赛圆满成功,力争在全省、全国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附件: 1.第十一届“挑战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方案 2.第十一届“挑战杯”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委员会成员名单 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日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要求及赛制介绍.doc

附件1: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要求及赛制介绍 一、参赛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2.“互联网+”制造业,包括智能硬件、先进制造、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3.“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企业服务等; 4.“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动漫娱乐、体育竞技等; 5.“互联网+”社会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财经法务、房产家居、高效物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6.“互联网+”公益创业,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非盈利性创业。 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以上各类项目可自主选择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需提交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参赛项目可提供当前财务数据、已获投资情况、带动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 二、参赛对象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大赛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就业型创业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当年5月31日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2.初创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初创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成长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4.就业型创业组。参赛项目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主要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创业项目(高职高专院校也可申报其他符合条件的组别),其他高校也可申报本组。若参赛项目在当年5月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附件1: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一、哲学类 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调查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5、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 6、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8、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 9、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10、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调查研究 二、经济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30年历程的典型调查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 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途径和形式调查研究

5、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 6、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调查研究 7、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调查研究 8、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 9、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10、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研究 11、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力资本问题的调查研究 12、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需求问题的调查研究 13、货币、保险和期货市场发展与监管问题研究 14、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15、中国式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发展与完善调查研究 16、民间投资问题研究 17、民营企业中业主和雇员关系问题的案例研究 18、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典型调查 19、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典型调查 20、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典型调查 21、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22、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典型调查 23、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2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研究 25、积极利用外资、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的研究 26、资源节约型企业典型调查 27、小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典型调查

“TRIZ杯”大赛打造培育创新之星新模式

“TRIZ杯”大赛打造培育创新之星新模式 “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已经成为国内赛事一张熠熠生辉的品牌,通过这个舞台,为那些热爱发明创新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和梦想的平台,让各路莘莘学子能够同台竞技,彼此切磋,相互学习,在比赛中领悟TRIZ理论,增长个人见识,结交更多朋友。通过TRIZ大赛,大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发明家,但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者。 一、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发展历程 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是由(国家)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学会和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合承办的一项运用TRIZ创新方法进行创新设计 的全国竞赛活动。 大赛组委会先后共组织了黑龙江、吉林、北京等17个省、市、自治区的66所高校的1660个团队5000余名师生参赛。征集作品发明制作类1258项、创意设计类331项、工艺改进类71项,其中成果转化19项。大赛评审采用函评和会议评相结合的方式,函审得分占总分的30%,决赛得分

占总分的70%。决赛评出优秀作品进入总决赛公开答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TRIZ杯”大赛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了引导大学生保护知识产权,对提出专利申请的作品,对于已申报专利的作品初评加2分,作品如果查出有侵犯其他人知识产权情况将取参赛资格。同时,参赛作品简介在TRIZ 专题网站、微信平台公开以进行成果转化推介。大赛期间,还举办校企对接会,每年都会有大量成果转化,参赛成果对接成功。大学生们运用TRIZ理论研制出的各类生产、生活中的作品质量越来越高,方法运用越来越娴熟,大学生的聪明才智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得到了企业界的青睐。 二、从大学生TRIZ社团到TRIZ爱好者联盟 从2010年开始黑龙江省举办了“TRIZ杯”大学生创新 大赛,2012年升级为全国大赛,参赛地区覆盖全国20多个 省市自治区高校,带动了各高校TRIZ理论学习推广应用。2010年12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TRIZ社团率先成立,陆续有17所高校成立TRIZ社团组织,2015年5月,黑龙江15 所高校TRIZ社团组建黑龙江大学生TRIZ爱好者联盟。 在大赛的影响下,很多高校开展了多项创新方法活动。哈尔滨工程大学最早成立学生TRIZ协会,以学生授课为主。协会定期组织骨干把“学习和运用TRIZ理论方面的心得体会、

2021工程造价专业《第七届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评审规则及奖项设置说明》

附件3: 第七届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评审规则 及奖项设置说明 一、决赛评审规则说明 1、评价指标 (1)发明制作类 一般指新产品设计,把发明构思做出实物,由实物呈现。 ●参赛作品应用“TRIZ理论”情况(30分) ●构思巧妙、新颖、原创性(2021 ●结构简单、实用性强(2021 ●具有市场推广应用价值(15分) ●答辩表现15分 (2)工艺改进类 在原有工艺流程的基础上进行重大改进。 ●参赛作品应用“TRIZ理论”情况(30分) ●构思巧妙、新颖、原创性(2021 ●工艺简单、可靠、实用性强(2021 ●具有市场推广应用价值(15分) ●答辩表现15分 (3)创新设计类 创新设计类主要以行业产品创新方案为主,强调理念。 ●参赛作品应用“TRIZ理论”情况(30分) ●创意观点新颖原创(30分) ●内容结构清晰、图表设置规范(10分) ●具有市场推广应用价值(15分) ●答辩表现15分 (4)生活创意类 生活创意类指具有成本低、操作性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日常生活品质、改善日常生活条件产品方案为主。 ●参赛作品应用“TRIZ理论”情况(30分) ●创意观点新颖原创(30分) ●内容结构清晰、图表设置规范(10分)

●具有市场推广应用价值(15分) ●答辩表现15分 (5)创业类 ●具有突出的市场价值(30分) ●参赛作品应用“TRIZ理论”情况(2021 ●构思巧妙、新颖、原创性(10分) ●用户体验良好、实用性强(请提供用户使用证明或者销售合同 相关证明)(25分) ●答辩表现15分 (5)教师组推广及应用类 ●教学PPT制作展示(2021 ●案例应用于教学情况(2021 ●教学及科研成果展示(2021 ●创新方法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情况(30分) ●答辩表现10分 2、加分标准 对于已申报专利的作品初评加2分;校企成果对接成功的作品决赛加3分。创业类作品在参赛之前成立公司的加5分。对于获得投机构投资的作品决赛加3分。(时间均截止到2021年5月11日)注:该加分标准适用于范围(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及知识产权证书分别对应相应的参赛项目)。 3、评分比重 函审得分占总分的30%,决赛得分占总分的70%。 二、奖项设置说明 决赛评出发明制作类前9支队伍、工艺改进类前3支队伍、创新设计类前3支队伍和创业类前3支队伍进入总决赛。总决赛采取公开答辩的方式,去掉评委打分最高分、最低分数后取平均分,最终评选

2023年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为引导参赛作品可以更好地突出时代主题,关注人民需要,研究回答我国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请有关专家拟定了这份参考题总目。这个总目,供同学们选题、构思参考。有些题目较大,可灵活掌握,分解细化。 总的规定是:鼓励参赛同学运用所学理论,进一步实际,进一步群众,用建设性的态度,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经验,独立思考,以小见大,创新结识,开阔视野,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大纲和基本经验的把握,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抱负,培养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和科学严谨的精神,锻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赛作品论文类每篇在8000字以内,调查报告类每篇在15000字以内。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征询报告,已经被采用者亦可申报参赛,同时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 一、哲学类 1、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 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调查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 5、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历史作用的典型调查 6、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调查 7、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和经验的调查研究 8、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建设的典型调查 9、弘扬中华文化,哺育时代精神的调查研究 10、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问题调查研究 二、经济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市场取向经济体制改革30年历程的典型调查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典型调查 4、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途径和形式调查研究 5、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 6、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的调查研究 7、农村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问题调查研究 8、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典型调查 9、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典型调查

第三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参赛指南【模板】

附件1: 第三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 参 赛 指 南 第三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组委会 2014年9月

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是由国家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学会和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黑龙江省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黑龙江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学联合承办的一项运用“TRIZ”创新方法进行创新设计的全国竞赛活动,现已成功举办四届(前两届为黑龙江省省赛)。第三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将于2014年9月-12月举行。 本次大赛的宗旨是通过开展竞赛活动,吸引、鼓励大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普及推广TRIZ理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并培育创新型人才,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成果转化。 为了使广大同学更加详细地了解本次赛事流程,大赛组委会编写了以下内容供大家阅读。 一、大赛主题 精学萃智筑梦求新 二、参赛对象 普通高校全日制在读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 三、参赛条件 (一)报名要求 参赛院校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由学校有关负责部门推荐报名参赛,并指定一名老师作为联络员,指导参赛人员填写参赛报名表,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提供参赛人员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全校汇总后上报至大赛组委会办公室。每个参赛作品学生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专业指导教师1人,TRIZ指导教师1人,一所学校参赛作品原则上不超过50个。

所有参赛者均需以所在院校为单位,集体报名参赛,不接受个人报名参赛。 (二)作品要求 1、种类要求 (1)自备作品 参赛队伍运用“TRIZ”创新方法理论知识,自行提出的发明制作、工艺改进和创意设计的参赛作品。 (2)企业委托作品 参赛队伍根据企业委托设计,运用“TRIZ”创新方法,做出的新颖的、独特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发明设计方案。 2、内容要求 (1)参赛作品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应构思巧妙,具有较强新颖性,原创性。 (2)参赛作品对促进本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有突出的作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3)参赛作品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能够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有望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3、规格要求 (1)参赛作品的实物样机或模型体积原则上不超过2立方米且最长尺寸不超过2米。 (2)介绍作品的视频刻录为时长3分钟之内的DVD光碟。 4、提交要求 (1)参赛队将作品方案(包括:发明创意、原理图、原理、设计创新点等)和专利受理通知书、专利证书、查新报告等材料作为作品申

北京科技大学摇篮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科技竞赛)比赛方案【模板】

北京科技大学“摇篮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 (科技竞赛)比赛方案 第二十二届“摇篮杯”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设科技竞赛,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参赛项目分组与类型 科技竞赛按学科专业分组,包含材料化工组、资源环境组、生命科学组、数理组、机械控制组、信息技术组、经济管理组、社会法律组(含教育哲学),后续将根据报名情况对分组进行适当调整。 竞赛包含三类作品,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需有已成型的发明制作,同时提交研究报告(论文格式),介绍作品的研究目的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成果、创新点和结论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需按照正式论文格式提交论文,建议按照论文相关研究内容,制作相应的可进行功能演示的实物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作品需提交相应的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 二、参赛方式和要求 1.凡在校正式注册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完成的学术科技作品均可参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科生); 2.参赛团队总人数不超过7人,每人只能担任一个项目的负责人。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和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申报参赛的团队,若论文已发表,论文第一作者须为学生且必须为团队负责人,团队其他成员须为论文署名作者;按照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申报参赛的团队,若已申请专利,专利第一完成人须为学生且必须为团队负责人。评审时将考察学术论文作品的论文发表情况,及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的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 3.参赛作品应突出科学性、创新性和现实意义,从实际意义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4.学生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位论文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已获往年摇篮杯科技竞赛(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及以上的项目不得参赛,不得使用往年参赛材料重复参赛。 三、申报要求 1.申报作品采用网络申报形式; 2.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需有已成型的发明制作,需提交研究报告,介绍作品的研究目的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制过程、主要成果、创新点和结论等,字数不限;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需按照正式论文格式(含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提交论文,字数不限,建议参考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有相应的可进行功能演示的实物作品,可在论文中进行描述,可同时提交实物作品的图片和视频。 4.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作品,需提交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其中调研报告不超过15000字,学术论文不超过8000字,调研报告中的访谈录等内容可作为附件提交(字数不限)。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所作的各类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咨询报告,已被采用的须附上原件和采用单位证明的复印件和鉴定材料等。 5.申报作品必须有两名相关专业教师推荐(提交材料后导出申报书,请推荐教师填写“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一栏,初赛时将申报书提交至学院,学院评出晋级校级复赛作品后,将申报书交至校团委); 6.可将相关论文发表情况、申请专利情况、生产应用情况等相关材料作为附件上传,并在网络系统申报时进行填写说明。 四、竞赛安排 1.团队组建与作品申报 时间安排: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

参加挑战杯的规则

第一章走进“挑战杯” 一、挑战杯 (一)认识“挑战杯” “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 竞赛采取学校、国三级赛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 (二)“挑战杯”的近年概况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9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在这次大赛中,全国组委会共收到全国31个省(区、市)507个高校报送的作品1387件;经全国组委会复审,淘汰281件,最终进入终审决赛项目为1106件(其中文科616件;理科490件),入围高校432个,来自海内外以及港澳台的3800余名精英学子和领导嘉宾齐聚北航。本届挑战杯规格高、规模大、人员层次多、赛事活动时间长,是历年以来规模最大、参与层次最广的一届。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1年10月举办。赛会的主旨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方案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 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方案 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设高教主赛道(含国际参赛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参赛项目类型 (一)新工科类项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工业自动化、新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工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二)新医科类项目:现代医疗技术、智能医疗设备、新药研发、健康康养、食药保健、智能医学、生物技术、生物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医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三)新农科类项目: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食品营养、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农业碳汇等领域,符合新农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四)新文科类项目:文化教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财经、法务、融媒体、翻译、旅游休闲、动漫、文创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物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工作、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符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四新”发展要求,结合以上分类及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四新”建设内涵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 二、参赛方式和要求

(一)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二)按照参赛学校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中国大陆参赛项目、中国港澳台地区参赛项目、国际参赛项目三个类别。国际参赛项目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参赛项目可根据当地教育情况适当调整学籍和学历的相关参赛要求。 (三)所有参赛材料和现场答辩原则上使用中文或英文,如有其他语言需求,请联系大赛组委会。 三、参赛组别和对象 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项目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根据所处创业阶段,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均内设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并按照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设置参赛项目类型。 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一)本科生组 1创意组 (1)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3)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初创组

“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参赛指南

附件5 第一部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支持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创业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大赛的宗旨:培养创新意识、启迪创意思维、提升创造能力、造就创业人才。 第三条大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弘扬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将所学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和提高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潜力的优秀人才,帮助更多高校学生通过创业创新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四条大赛的内容:下设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即“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公益创业赛等3项主体赛事。 第五条大赛的基本方式: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商业计划书评审、现场答辩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创业实践挑战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或毕业

未满3年的高校毕业生,且应已投入实际创业3个月以上,以盈利状况、发展前景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公益创业赛面向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创办非盈利性质社会组织的计划和实践等作为参赛项目的主要评价内容。全国组织委员会聘请专家评定出具备一定操作性、应用性以及良好市场潜力、社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优秀项目,给予奖励;组织参赛项目和成果的交流、展览、转让活动。 在符合大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项赛事,具体规则另行制定和颁布。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六条大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的有关领导组成。 第七条大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支持单位、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大赛章程; 2.确定大赛承办单位; 3.筹集大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4.议决其它应由全国组织委员会议决的事项。 第九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织委员会通过的章程组织大赛活动并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