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阻抗变换电路

阻抗变换器的设计与仿真

摘要 射频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使电路的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相匹配,在这两部分之间实现最大功率传输,这就需要在射频电路中加入阻抗变换器从而达到阻抗匹配的目的。本文介绍了一种中心频率为400MHz、频宽为40MHz的50~75欧姆T型阻抗变换器的设计与仿真过程。文中概述了射频阻抗变换器的种类、用途及发展。在分析了阻抗匹配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论述了射频阻抗变换器的设计过程,然后通过ADS软件进行设计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射频;阻抗匹配;阻抗圆图;VSWR(电压驻波比);ADS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引言 (2) 1.1 概述 (2) 1.2 射频阻抗变换电路的类型 (2) 1.3 射频阻抗变换器的用途 (2) 1.4射频阻抗变换器设计的发展 (3) 第二章基本原理 (3) 2.1 阻抗匹配 (3) 2.2 史密斯圆图 (4) 2.2.1 等反射圆 (4) 2.2.2 等电阻圆图和等电抗圆图 (5) 2.2.3 Smith圆图(阻抗圆图) (7) 2.3 电压驻波比 (8) 第三章 T型阻抗变换器的设计 (9) 3.1 T型阻抗变换器(R S

阻抗变换变换的方法和计算

变压器和其阻抗 理想变压器是一个端口的电压与另一个端口的电压成正比,且没有功率损耗的一种互易无源二端口网络。它是根据铁心变压器的电气特性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电路元件。 理想变压器阻抗变换作用的性质由以上的全部叙述可见,理想变压器既能变换电压和电流,也能变换阻抗,因此,人们更确切地称它为变量器。 在电子线路中,常利用理想变压器的阻抗变换作用来实现阻抗匹配,使负载获得最大功率。 1.在电子设备中,往往要求负载能获得最大输出功率。负载若要获得最大功率,必须满足负载电阻与电源电阻相等的条件,称为阻抗匹配。但在一般情况下,负载电阻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变。而利用变压器可以进行阻抗变换,适当选择变压器的匝数比,把它接在电源与负载之间,就可实现阻抗匹配,使负载获得最大的输出功率。 如图,从变压器原绕组两端点看进去的阻抗为 从变压器副绕组两端点看进去的阻抗为 因为 表明:变比为K的变压器,可以把其副绕组的负载阻抗,变换成为对电源来说扩大到K2倍的等效阻抗。

2. 假说变压器初级/次级的匝数比为n:1,根据变压器的特性,次级电压为初级的1/n,电流为初级的n倍。 初级阻抗=初级电压/初级电流 次级阻抗=次级电压/次级电流=(1/n)初级电压/(n初级电流)=[1/(nn)]初级阻抗。或者说初级阻抗=(nn)次级阻抗。 这说明,变压器各线圈的阻抗,与线圈匝数的平方成正比。利用这一特点,可以用变压器不同匝数的线圈来变换阻抗。最简单的,就是电视机天线,用扁馈线时阻抗是300Ω,接电视机的天线输入端是75Ω,必须用一个阻抗变换插座,其中就是一个铁氧体磁芯的2:1的变压器,将300Ω与75Ω进行阻抗匹配。 3. 变压器除了可变压外还可作为一个阻抗变换器件,这在有线广播中经常用到。变压器的初次级的匝数比n=n1/n2=V1/V2,V1、V2分别是初、次级的电压,n1、n2分别为初、次级的绕组匝数。又有V1V1=PZ1、V2V2=PZ2 式中P是变压器的功率,Z1、Z2分别是初次的阻抗, 所以有Z1/Z2=V1V1/V2/V2=n1n1/n2n2 即变压器的初次级阻抗比等于初次级电压比的平方和等于匝数比的平方。

电路的等效变换.

电路的等效变换 执教:金陵中学:范世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较复杂的组合电路的简化,了解电路等效变换的方法,学会看懂电路。 2、过程与方法:列举法、感受假设、理想化方法、归纳法、等效法等科学方法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体验科学方法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3、价值观与情愿态度:生活中离不开用电器,用电器工作状态是受电路控制的,电路的设计,离不开对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明白电路的基本规律已经成为现代生活和科技的基础,增强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看懂电路——能确定电路中各用电器间的串、并联关系是正确分析和计算简单电路的前提,是关键。对电路进行等效变换就是在不改变电路中各用电器上的电压和电流的前提下对电路进行改画,以使用电器间的串、并联 关系一目了然。 由于学生已了解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所以,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对实际电路进行分析和设计,感受列举法、假设、理想化方法、归纳法、等效法等科学方法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感悟电路等效变换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电路等效变换的方法看懂电路。难点:节点电流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展示电吹风和电冰箱电路图,说明生活中离不开用电 R I 器,用电器工作状态是受电路控制的,电路的设计,离不开 对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引例1、请同学们用学过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求如图所示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 已知ab 间的电压为24V,R2=R3=2R I=20Q, R4=30Q。 引例2:P.47示例。 请学生对 其中一个电路作计算。与引例1 比较,谈体会。

对电路进行分析与计算,关键是要看得懂用电器的连接方式,才好利用串、并联的基规律解析。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看得懂电路的方法一一电路的等效变换。 对电路进行等效变换就是在不改变电路中各用电器上的电压和电流的前提下对电路进行改画,以使用电器间的串、并联关系一目了然。 试一试:请说一说上图中各电阻间的连接方式。 2、等效电路的方法: 方法一、按电路层次逐步等效,化繁为简。 (前提:每一部分电阻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试一试:如 图所示的电路中,R仁100Q,ac 间电压为10V。be间电压 为40V。虚线框内电路结构及电阻均不知道,则a、b间的 总电阻为_ Q o(500Q) 引例3:如图所示电路中,R I=R2=R3=8Q, 电压恒为2.4V,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______ A,电压表 的示数为______ V o若将电压表与电流表的位置互换,则电 流表的示数为_ A, 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 V o 是谁的电流、电压呢? 2、如果将电路中的电压表拿掉,电流表用导线替代,会引起各电阻上的电流和电 设问:1、你能看懂该电路中各电阻间的关系吗?电流表、电压表分别测的 压较大变化吗?(理想化方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方法二、在简化电路时,将理想电压表拿掉,而理想电流表用导线替代,可 使电路中各电阻间的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引例4、如图所示电路中,R i=2Q,R2=3Q, R3=6Q, U=2.4V,求两只电流表的示数。 设问:1、用导线替代理想电流表后各电阻间的关系

1/4波长阻抗变换器地分析报告

1/4波长阻抗变换器的分析 摘要:阻抗匹配网络已经成为射频微波电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由于匹配使得电路中的反射电压波变少,从而损耗减少。同时,匹配网络对器件的增益,噪声,输出功率还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微波传输系统,它关系到系统的传输效率、功率容量与工作稳定性,关系到微波测量的系统误差和测量精度,以及微波元器 λ 件的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讨论了传输线的阻抗匹配方法,并着重分析了4 λ阻抗变换器的优点。 阻抗变换器,并举例说明了多节4 关键字:阻抗匹配;匹配网络;匹配方法,阻抗变换器

1引言 传输理论指出,通常情况下,传输线传输的电压或电流是由该点的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而成的,或者说是由行波和驻波叠加而成的。 在由信号源及负载组成的微波系统中,如果传输线和负载不匹配,传输线上将形成驻波。有了驻波一方面使传输线功率容量降低,另一方面会增加传输线的衰减。如果信号源和传输线不匹配,既会影响信号源的频率和输出功率的稳定性,又会使信号源不能给出最大功率、负载又不能得到全部的入射功率。因此传输线一定要匹配。 匹配可分为始端匹配和终端匹配。始端匹配是为了使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最大,采用的方法是共轭匹配;终端匹配是为了使传输线上无反射波,使传输功率最大,采用的方法是阻抗匹配。 2.匹配理论 2.1共轭匹配 共轭匹配的目的是使信号源的功率输出最大,这就要求传输线信号源的内阻和传输线的输入阻抗互成共轭值。 假设信号源的内组为g g g jX R Z +=,传输线的输入阻抗为in in in jX R Z +=,如图1.1所示。 则 * =g in Z Z 即 g in g in X X R R -==,

电路原理习题答案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练习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等效变换”在电路理论中是很重要的概念,电路等效 变换的方法是电路问题分析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所谓两个电路是互为等效的,是指(1)两个结构参数 不同的电路再端子上有相同的电压、电流关系,因而可以互代换的部分)中的电压、电流和功率。 相代换;(2)代换的效果是不改变外电路(或电路中未由此得出电路等效变换的条件是相互代换的两部分电 路具有相同的伏安特性。等效的对象是外接电路(或电路未变化部分)中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等效变换的目的是简化电路,方便地求出需要求的结果。 深刻地理解“等效变换” 的思想,熟练掌握“等效变换” 的方法在电路分析中是重要的。 2-1 电路如图所示,已知。若:(1);(2);(3)。试求以上3 种情况下电压和电流。 解:(1)和为并联,其等效电阻, 则总电流分流有 2)当,有

3),有 2-2 电路如图所示,其中电阻、电压源和电流源均为已知,且为正值。求:(1)电压和电流;(2)若电阻增大,对哪些元件的电压、电流有影响?影响如何? 解:(1)对于和来说,其余部分的电路可以用电流源 等效代换,如题解图(a)所示。因此有 2)由于和电流源串接支路对其余电路来说可以等效为 个电流源,如题解图(b)所示。因此当增大,对及的电 流和端电压都没有影响。 但增大,上的电压增大,将影响电流源两端的电压, 因为 显然随的增大而增大。 注:任意电路元件与理想电流源串联,均可将其等效 为理想电压源,如本题中题解图(a)和(b)o但应该注意等效是对外部电路的等效。图(a)和图b) 中电流源两端 的电压就不等于原电路中电流源两端的电压。同时,任意电

阻抗变换器设计

射频电路设计实训报告 设计题目阻抗变换器设计 系别 年级专业 设计组号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射频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使电路的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相匹配,在这两部分之间实现最大功率传输,这就需要在射频电路中加入阻抗变换器从而达到阻抗匹配的目的。阻抗变换器就是起到将压电传感器的高阻抗变换为信号放大处理部分需要的低阻抗。本设计是关于阻抗匹配和阻抗转换器的一些阻抗匹配电路以及阻抗匹配的方法,用以实现匹配以及50Ω到75Ω以及75Ω到50Ω的阻抗转换器。从而得到所需要的输出阻抗以达到变换的目的。本次实验以2个无源阻抗匹配器为例,分别采用简单的电容电感的方式设计所需要的阻抗转换器,制作出实物并进行测试。 Abstract: One of the main RF design is a part of the circuit and the other part of the match between the two parts to achieve maximum power transfer, which requires adding the RF circuit impedance converter to achieve impedance matching purposes. Impedance transformer is played to a high impedance piezoelectric sensor signal amplification process is transformed into some of the needs of low impedance. This design is about impedance matching and impedance converter circuit and impedance matching impedance matching some of the methods used to achieve matching and 50Ω to 75Ω and 75Ω to 50Ω impedance converter. In order to get the required output impedance of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transformation. The experiment with two passive impedance matching device, for example, capacitance and inductance, respectively, a simple way to design the required impedance converter to produce a physical and tested. 关键词: 射频设计 阻抗变换器 阻抗匹配 无源 一、基本阻抗匹配理论 当负载阻抗与传输线特性阻抗不相等或连接两段特性阻抗不同的传输线时,由于阻抗不匹配会产生反射现象,从而导致传输系统的功率容量和传输效率下降,负载不能获得最大功率。为了消除这种不良反射现象,可在其间接入阻抗变换器,以获得良好的匹配。 由图2-1(a )可知,当R L =R S 时可得最大输出功率,称此状况为匹配状态。 图(a ) 输入输出功率关系图 图(b ) 广义阻抗匹配 此时:2 2 2 () S out L L S L V P I R R R R =?=?+ L S R k R =? 22 (1) S S in S L S V V P R R R k == ++ ? 1o u t i n k P P k =?+ 推而广之,如图2-1(b )所示,当输入阻抗Z S 与负载阻抗Z L 互为共轭,即Z S =Z L * 时,形成广义阻抗匹配。因此,阻抗匹配电路亦可称为阻抗变换器。

电工试卷(电路的等效变换、戴维南、叠加原理)

科目:专业基础 适用班级: 班 班级: 姓名: 学籍号: ----------------------------------------------------密-------------------封----------------------线------------------------------------------------------ ―――――――――――考――生――答――题――不――得―――过―――此―――线――――――――――――― 郑州电子信息中等专业学校2013—2014学年上学期 《电工基础》10月考试卷 本试题使用班级:11(2) 1.试将下图电路化简为电流源。 2.试用戴维宁定理,求通过R 1中的电流。 3.用电源等效变换法,将下图电路等效变换成电压源模型或电流源模型。 4.计算下图电路中的电压U 。

班级: 姓名: 学籍号: ----------------------------------------------------密-------------------封----------------------线------------------------------------------------------ ―――――――――――考――生――答――题――不――得―――过―――此―――线――――――――――――― 5.已知下图电路中,Us 1=Us 2=10V ,R 1=R 2=R 3=10欧,试用戴维宁定理求I 3。 6.将下图化为最简形式 7.求下图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 。 8.如下图,已知Us 1=40V ,Us 2=20V ,Us 3=18V ,R 1=4欧,R 2=2欧,R 3=3欧,试用支路电 流法求解各支路上的电流。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习题解答第2章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习题解答 一、选择题 1.在图2—1所示电路中,电压源发出的功率为 B 。 A .4W ; B .3-W ; C .3W ; D .4-W 2.在图2—2所示电路中,电阻2R 增加时,电流I 将 A 。 A .增加; B .减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3.在图2—3所示电路中,1I = D 。 A .5.0A ; B .1-A ; C .5.1A ; D .2A 4.对于图2—4所示电路,就外特性而言,则 D 。 A . a 、b 等效; B . a 、d 等效; C . a 、b 、c 、d 均等效; D . b 、c 等效 5.在图2—5所示电路中,N 为纯电阻网络,对于此电路,有 C 。 A .S S I U 、 都发出功率; B .S S I U 、都吸收功率; C .S I 发出功率,S U 不一定; D .S U 发出功率,S I 不一定 二、填空题 1. 图2—6(a )所示电路与图2—6(b )所示电路等效,则在图2—6(b )所示电路 中,6=S U V ,Ω=2R 。

2.图2—7(a )所示电路与图2—7(b )所示电路等效,则在图2—7(b )所示电路中,1=S I A ,Ω=2R 。 3.在图2—8所示电路中,输入电阻Ω=2ab R 。 4.在图2—9所示电路中,受控源发出的功率是30-W 。 5.在图2—10所示电路中,2A 电流源吸收的功率是20-W 。 三、计算题 1.对于图2—11所示电路,试求:1).电压1U 、2U ;2).各电源的功率, 并指出是吸收还是发出。

电路的等效变换及应用

电路的等效变换及应用 王 永 强 等效电路是电路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应用它通过等效变换,可以把多元件组成的电路化简为只有少数几个元件组成的单回路或一对节点的电路,甚至单元件电路。它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钥匙。下面将介绍无源二端电阻串、并联网络的等效,无源三端网络T 形和π形的等效变换以及简单有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变换。希望能提高大家求解电路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无源二端电阻串、并联网络的等效 单个二端元件是二端网络最简单的形式。无论是二端元件还是二端网络均有用各自的端钮间电压和端钮上电流所表示的伏安关系。 1、 n 个电阻串联所组成的二端网络N 1 如图1所示,根据KVL ,其端钮上伏安关系为: u =(R 1+R 2+···+R n ) i =Ri 故得等效二端网络N 2,如图2所示,其等效电阻: R=R 1+R 2+···+R n N 1和N 2等效,则外接同一电压u ,两者吸收相同的功率,即 P=( R 1+R 2+···+R n )i 2=Ri 2 电阻串联存在着分压规律,分压公式为: u k =u R R k 2、n 个电导的并联所组成的二端网络 如图3所示,根据KCL ,其端钮上伏安关系为: i =(G 1+G 2+···+G n )u=Gu 故得等效二端网络N 2,如图4所示,其等效电导为: G = G 1+G 2+···+G n N 1和N 2等效,则外接同一电流i ,两者吸收相同的功率: P =(G 1+G 2+···+G n )u 2

电导并联存在着分流规律,分流公式为: i k =i ×G G k 3.应用举例及化简要领 例:求图5所示的二端电阻网络的等效电阻R af (图中各电阻均为1Ω)。 解:所求电路为正六面体,具有结构对称性。设一电流从a 端流入,可看出节点c 、d 、e 和b 、g 、h 分别等电位,原图可转化为图6,进而由串并联转化为图7,图8。得: R af =Ω6 5 由以上举例分析可见,无源二端电阻网络的结构很灵活,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研究电路结构是否对称; (2) 让一电流从待求端口流进和流出,弄清连接关系及等电位点; (3) 电位相等的节点重合或用短路线连通; (4) 无电流的支路开路,阻值不计。 这样就能对复杂电阻网络进行正确的等效化简。 二、无源三端网络T 形和π形的等效变换 二端网络的等效原则可在三端网络推广。如图9所示:图a (T 形),图b (π形)。

2.4GHZ微带渐变阻抗变换器设计报告

2.4GHZ微带渐变阻抗变换器设计报告

2.4GHZ微带渐变阻抗变换器设计报告 一、设计任务 1.1名称:设计一个工作频率为 2.4GHZ,输入阻抗为50Ω,输出阻抗为30Ω的阻抗变换器。 1.2主要技术指标:S11<-20dB,S21<-0.7dB,re(Z0)=50Ω,VWAR尽量接近于1。 二、设计过程 2.1原理: 2.1.1 阻抗匹配的概念 阻抗匹配元件在微波系统中用的很多,匹配的实质是设法在终端负载附近产生一新的反射波,使它恰好和负载引起的反射波等幅反相,彼此抵消,从而达到匹配传输的目的。一旦匹配完善,传输线即处于行波工作状态。 在微波电路中,常用的匹配方法有: (1)电抗补偿法:在传输线中的某些位置上加入不消耗的匹配元件,如纯电抗的膜片、销钉、螺钉调配器、短路调配器等,使这些电抗负载产生的反射与负载产生的反射相互抵消,从而实现匹配传输,这些电抗负载可以是容性,也可以是感性,其主要有点是匹配装置不耗能,传输效率高。 (2)阻抗变换法:采用λ/4阻抗变换器或渐变阻抗变换器使不匹配的负载或两段特性阻抗不同的传输线实现匹配连接。 (3)发射吸收法:利用铁氧体元件的单体传输特性(如隔离器等)

将不匹配负载产生的反射波吸收掉。 传输线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功率传输。对一个由信号源、传输线和负载构成的系统,希望信号源在输出最大功率的同时负载能全部吸收,以实现高效稳定的传输。这就要求信号源内阻与传输线阻抗实现共轭匹配,同时要求负载与传输线实现无反射匹配。 2.1.2 阻抗匹配的方法 阻抗匹配的方法是在负载与传输线之间接入匹配器,使其输入阻抗作为等效负载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等。 图3-1 阻抗匹配 匹配器是一个两端口的微波元件,要求可调以适应不同负载,其本身不能有功率损耗,应由电抗元件构成。匹配阻抗的原理是产生一种新的反射波来抵消实负载的反射波(二者等幅反相),即“补偿原理”。常用的匹配器有有λ/4阻抗变换换器和支节匹配器。本论文主要采用λ/4阻抗变换器。 2.1.3 λ/4阻抗变换器 λ/ 4阻抗变换器是特征阻抗通常与主传输线不同、长度为λ/ 4的传输线段,它可以用于负载阻抗或信号源内阻与传输线的匹配,以保

电路的简化和等效变换

第一部分电路的等效变化 在处理较复杂的混联电路问题时,常常因不会画等效电路图,难以求出等效电阻而直接影响解题。为此,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画等效电路图的方法《快速三步法》。 快速三步法画等效电路图的步骤为: ⑴ 标出等势点。依次找出各个等势点,并从高电势点到低电势点顺次标清各等势点字母。 ⑵ 捏合等势点画草图。即把几个电势相同的等势点拉到一起,合为一点,然后假想提起该点“抖动”一下,以理顺从该点向下一个节点电流方向相同的电阻,这样逐点依次画出草图。画图时要注意标出在每个等势点处电流“兵分几路”及与下一个节点的联接关系。 ⑶ 整理电路图。要注意等势点、电阻序号与原图一一对应,整理后的等效电路图力求规范,以便计算。 例1、图1所示电路中,R1=R2=R3=3Ω,R4=R5=R6=6Ω,求M、N两点间的电阻。 解:该题是一种典型的混联电路,虽然看上去对称、简单,但直接看是很难认识各个电阻间的联接关系的,因此必须画出等效电路图。下面用快速三步法来解。 1.在原电路图上标了等势点a、b、c。 2.捏合等势点画草图。从高电势点M点开始,先把两个a点捏合到一起,理 顺电阻,标出电流在a点“兵分三路”,分别经R1、R2、R3流向b点; 再捏合三个b点,理顺电阻,标出电流在b点“兵分三路”,分别经R4、R5、R6流向c点;最后捏合c点,电流流至N点。(见图2)

3.整理电路图如图3所示。从等效电路图图3可以清楚地看出原电路各电 阻的联接方式,很容易计算出M、N两点间的电阻R=3Ω。 ◆练习:如图4所示,R1=R3=4Ω,R2=R5=1Ω,R4=R6=R7=2Ω,求a、d两点间的电阻。 解:(1)在原电路图上标出等势点a、b、c、d (2)捏合等势点画草图,首先捏合等势点a,从 a点开始,电流“兵分三路”,分别经R2流向b 点、经R3和R1流向d点;捏合等势点b,电流 “兵分两路”,分别经R5流向c点,经R4流向d点;捏合等势点c, 电流“兵分两路”,分别经R6和R7流向d点。 (3)整理电路如图7所示

负阻抗变换器及其应用

实验十四 负阻抗变换器及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用线性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负阻抗变换器。 2、 学习负阻抗变换器的测量方法。 3、 了解负阻抗变换器的应用。 二、 实验属性(综合性)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及其EWB 软件。 四、实验要求 1、 预习时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复习教材的有关内容。 2、 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任务。 五、实验原理 1、负阻抗变换器 负阻抗是电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基本概念,在工程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负阻抗的产生除某些非线性元件(如隧道二极管)在某个电压或电流的范围内具有负阻抗特性外,一般都有一个有源双网络来形成一个等值的线性负阻抗。该网络由线性集成电路组成,这样的网络称作负阻抗变换器。 按有源网络输入电压和电流与输出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可分为电流反向型和电压反向型两种(INIC 及VNIC ),INIC 的电路模型如图14--1所示。 图14—1 INIC 在理想情况下,其电压、电流关系为: 对于INIC 型:21U U =,21I k I =(k 为电流增益) 对于VNIC 型:21U k U -=,2 1I I -=(k 为电压增益) 如果在INIC 的输出端接上负载Z L ,如图14--2所示,则它的输入阻抗Z i 为: L i Z k I k U I U Z 1 2 211-=== 2 1 I I ' 12 L Z

图14-2 本实验用线性运算放大器组成如图14-3所示的INIC 电路,在一定的电压、电流的范围内可获得良好的线性度。 图14-3 根据运放理论可知: 2 1U U U U ===-+ 31I I = , 42I I = ∴ 2211Z I Z I = L i Z Z Z I k U I U Z 212 21 1-== = 当Ω==K R Z 111,Ω==30022R Z 时; 10 3121 2== =R R Z Z k 若 L i L L R Z R Z 3 10 -==时,; 若 ω jc Z L 1 = , 则 i Z 310-=C j ω1L j ω=, C L 21310ω= 若 =L Z L j ω, = i Z L j ω3 10 - = C j ω1 ,=C L 21103ω 2、应用负阻抗变换器构成一个具有负内阻的电压源,电路如图14-4所示 i Z L Z

电路的等效变换

电路的等效变换 解电学问题的关键是分清电路的结构,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但对较复杂的电路,初学者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谈谈等效电路简化的一种有效方法:综合法──支路电流法和等电势法的综合。 一、简化电路的原则 (1)无电流(电势差)的支路可去除; (2)等电势的各点化简时可合并; (3)理想电流表可认为短路,理想电压表可认为断路; (4)电路稳定时,电容器“断直流,通交流”。 二、简化电路的具体方法 1.支路电流法:电流是分析电路的核心。从电源正极出发顺着电流的走向,经各电阻外电路巡行一周至电源的负极,凡是电流无分叉地依次流过的电阻均为串联,凡是电流有分叉地依次流过的电阻均为并联。 例1 试判断图1中三灯的连接方式。 解析:由图1可以看出,从电源正极流出的电 流在A点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流过灯L1,一部分流过灯 L2,一部分流过灯L3,然后在B点汇合流入电源的负极, 从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此三灯并联。 支路电流法,关键是看电路中哪些点有电流分叉。 此法在解决复杂电路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节点法:在识别不规范的电路的时侯,不论导 线有多长,只要其中没有电源、用电器等,导线两端点 均可以看成是同一点(节点)。将已知电路中各节点(电 路中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交叉点,称为节点)编号, 按电势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用1、2、3……数码标出来 (接于电源正极的节点电势最高,接于电源负极的节点 电势最低,等电势的节点用同一数码)。然后按电势的 高低将各节点重新排布,再将各元件跨接到相对应的两 节点之间,即可画出等效电路。 例2 判断图2各电阻的连接方式。 解析:(1)将节点标号,四个节点分别标上1、2。 (2)将各个节点沿电流的流向依次排在一条直线上。 (3)将各个电路元件对号入座,画出规范的等效电 路图,如图3所示。 (4)从等效电路图可判断,四个电阻是并联关系。

阻抗变换器

实验六 滤波器 一、实验要求 设计一节4节切比雪夫匹配变换器,以匹配40Ω的传输线到60Ω的负载,在整个通带上最大允许的驻波比值为1.2,求出其带宽,并画出输入反射系数与频率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切比雪夫电路的原理及其基本设计方法。 (2) 利用Microwave Office 或Ansoft Designer 软件进行相关电路设计和仿真。 三、预习内容 (1)切比雪夫的相关原理。 (2)切比雪夫匹配变换器的设计方法。 四、理论分析 切比雪夫变换器是以通带内的波纹为代价得到最佳带宽的。若能容忍这种通带特性的话,对于给定节数,切比雪夫变换器的带宽将明显其他变换器的带宽。切比雪夫变换器是通过使Γ与切比雪夫多项式相等的方法设计的,因为切比雪夫多 项式具有这类变换器所需的最佳特性。 1、切比雪夫多项式 第n 阶切比雪夫多项式是用() x T n 表示的n 次多项式。前4阶切比雪夫多项式 是 188341224433221+-=-=-==x x T x x T x T x T 从而得到切比雪夫的递推公式: ()()() x T x xT x T n n n 112-+-= 现在令θcos =x ,得切比雪夫表达式可表示为:θθn T n cos )(cos =

或者更一般的表达式() () () ?? ? ? ? > ? ≤ ? = - - 1 1 cos cos 1 1 x x ch n ch x x n x T n 因为θn cos可展开为θ) 2 cos(m n-形式的多项和,从而切比雪夫又可改写为: 上面的结果用于高到4节的匹配变换器的设计。 2、切比雪夫变换器的设计 我们现在通过使) (θ Γ正比于 ()θ θcos sec m N T 来综合切比雪夫的等波纹通带,此处N是变换节数。 ()()() {} ()θ θ θ θ θ θ θ θ cos sec 2 cos 2 cos cos 2 1 m N jN n jN T Ae n N N N e - - = + - Γ + + - Γ + Γ = ΓL L 我们可令θ=0求出常数A,于是有 所以,我们有 现在,若通带内最大允许的反射系数的幅值为 m Γ,则有A m = Γ。因为在通带内 ()θ θcos sec m N T 的最大值为1。另外可确定 m θ为

第2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习题及答案

第2章 习题与解答 2-1试求题2-1图所示各电路ab 端的等效电阻ab R 。 2Ω 3Ω (a) (b) 题2-1图 解:(a )14//(26//3)3ab R =++=Ω (b )4//(6//36//3)2ab R =+=Ω 2-2试求题2-2图所示各电路a b 、两点间的等效电阻ab R 。 a b 8Ω a b 8Ω (a) (b) 题2-2图 解:(a )3[(84)//6(15)]//108ab R =++++=Ω (b )[(4//48)//104]//94 1.510ab R =++++=Ω 2-3试计算题2-3图所示电路在开关K 打开和闭合两种状态时的等效电阻ab R 。

8Ω a b (a) (b) 题2-3图 解:(a )开关打开时(84)//43ab R =+=Ω 开关闭合时4//42ab R ==Ω (b )开关打开时(612)//(612)9ab R =++=Ω 开关闭合时6//126//128ab R =+=Ω 2-4试求题2-4图(a )所示电路的电流I 及题2-4图(b )所示电路的电压 U 。 6Ω6Ω (a) (b) 题2-4图 解:(a )从左往右流过1Ω电阻的电流为 1I 21/(16//123//621/(142)3A =++++=)= 从上往下流过3Ω电阻的电流为36 I 32A 36 = ?=+ 从上往下流过12Ω电阻的电流为126 I 31A 126 = ?=+ 所以 312I I -I =1A = (b )从下往上流过6V 电压源的电流为 66 I 4A 1.5 = ==(1+2)//(1+2)

2.4GHZ微带渐变阻抗变换器设计报告

2.4GHZ微带渐变阻抗变换器设计报告 一、设计任务 1.1名称:设计一个工作频率为 2.4GHZ,输入阻抗为50Ω,输出阻抗为30Ω的阻抗变换器。 1.2主要技术指标:S11<-20dB,S21<-0.7dB,re(Z0)=50Ω,VWAR尽量接近于1。 二、设计过程 2.1原理: 2.1.1 阻抗匹配的概念 阻抗匹配元件在微波系统中用的很多,匹配的实质是设法在终端负载附近产生一新的反射波,使它恰好和负载引起的反射波等幅反相,彼此抵消,从而达到匹配传输的目的。一旦匹配完善,传输线即处于行波工作状态。 在微波电路中,常用的匹配方法有: (1)电抗补偿法:在传输线中的某些位置上加入不消耗的匹配元件,如纯电抗的膜片、销钉、螺钉调配器、短路调配器等,使这些电抗负载产生的反射与负载产生的反射相互抵消,从而实现匹配传输,这些电抗负载可以是容性,也可以是感性,其主要有点是匹配装置不耗能,传输效率高。 (2)阻抗变换法:采用λ/4阻抗变换器或渐变阻抗变换器使不匹配的负载或两段特性阻抗不同的传输线实现匹配连接。 (3)发射吸收法:利用铁氧体元件的单体传输特性(如隔离器等)

将不匹配负载产生的反射波吸收掉。 传输线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功率传输。对一个由信号源、传输线和负载构成的系统,希望信号源在输出最大功率的同时负载能全部吸收,以实现高效稳定的传输。这就要求信号源内阻与传输线阻抗实现共轭匹配,同时要求负载与传输线实现无反射匹配。 2.1.2 阻抗匹配的方法 阻抗匹配的方法是在负载与传输线之间接入匹配器,使其输入阻抗作为等效负载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等。 图3-1 阻抗匹配 匹配器是一个两端口的微波元件,要求可调以适应不同负载,其本身不能有功率损耗,应由电抗元件构成。匹配阻抗的原理是产生一种新的反射波来抵消实负载的反射波(二者等幅反相),即“补偿原理”。常用的匹配器有有λ/4阻抗变换换器和支节匹配器。本论文主要采用λ/4阻抗变换器。 2.1.3 λ/4阻抗变换器 λ/ 4阻抗变换器是特征阻抗通常与主传输线不同、长度为λ/ 4的传输线段,它可以用于负载阻抗或信号源内阻与传输线的匹配,以保

第2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2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主要内容: 1.等效变换概念; 2.电阻的串联、并联、混联等效变换与 形连接、Y形连接之间的等效变换; 3.实际电源的两种等效模型及独立电源的串并联等效变换; 4.无源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学习要求: 本章内容以第一章阐述的元件特性、基尔霍夫定律为基础,等效变换的思想和几种等效变换对所有线性电路都具有普遍意义,在后面章节中都要用到。具体要求做到: 1.深刻理解电路等效变换概念; 2.掌握电阻不同连接方式下的等效变换方法; 3.掌握实际电源的两种等效模型及独立电源不同连接方式下的等效变换; 4.理解无源单口网络的等效电路,熟练掌握其等效电阻的求取方法; 本章重点: 1. 电路等效的概念; 2. 电阻的串、并联; 3.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本章难点: 1. 等效变换的条件和等效变换的目的; 2. 含有受控源的一端口电阻网络的输入电阻的求解。 计划课时:6 引言 1.电阻电路 仅由电源和线性电阻构成的电路称为线性电阻电路(或简称电阻电路)。 2.分析方法 (1)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是分析电阻电路的依据; (2)对简单电阻电路常采用等效变换的方法,也称化简的方法。 本章着重介绍等效变换的概念。等效变换的概念在电路理论中广泛应用。所谓等效变换,是指将电路中的某部分用另一种电路结构与元件参数代替后,不影响原电路中未作变换的任何一条支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在学习中首先弄清等效变换的概念是什么这个概念是根据什么引出的然后再研究各种具体情况下的等效变换方法。 电路等效变换概念 一、单口网络

1.单口网络:又称二端网络或一端口网络,它指向外引出两个端钮,且从一个端子流入的电流等于从另一端子流出的电流的任意复杂电路。 2.单口网络的种类:根据单口网络内部是否包含独立电源,可以将单口网络分为无源单口网络(用N 表示)和有源单口网络(用P 表示)。 二、电路的等效变换 1.定义:对于两个单口网络A 和B ,如果它们对外表现出相同的伏安特性,即:()A A u f i =与()B B u f i =相同,则对外部而言,单口网络A 与单口网络B 互为等效。 相等效的两部分电路B 与C 在电路中可以相互代换,代换前的电路和代换后的电路对任意外电路A 中的电流、电压和功率而言是等效的,即满足: 注意:上述等效是用以求解A 部分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功率,若要求左图中B 部分电路的电流、电压和功率不能用右图等效电路来求,因为,B 电路和C 电路对A 电路来说是等效的,但B 电路和C 电路本身是不相同的。 2.结论: 1)电路等效变换的条件: 两电路具有相同的端口伏安特性(VCR); 2)电路等效变换的对象: 未变化的外电路A 中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即电路的等效是对外部而言的,两个对外互为等效的电路,它们内部并不一定等效。 3)电路等效变换的目的: 化简电路,方便计算。通过电路的等效变换,将复杂电路等效成另一简单电路,可以更容易求取分析结果。 电阻的等效变换 一、概述 电阻的等效变换包括: ①将若干个串联的电阻用一个电阻来等效(该电阻称这若干个串联电阻的等效电阻); ②将若干个并联的电阻等效变换成一个电阻; ③将若干个混联的电阻等效变换成一个电阻; ④?形连接电阻与Y 形连接电阻之间的等效变换。 二、电阻的串联等效变换 无源单口网络 有源单口网络 a b a [][]()()u f i u f i === R B A C A

1.8GHZ微带渐变阻抗变换器设计报告

1.8GHZ微带渐变阻抗变换器设计报告 一、设计任务 1.1名称:设计一个工作频率为1.8GHZ,输入阻抗为50Ω,输出阻抗为30Ω的阻抗变换器。 1.2主要技术指标:S11低于-20dB,S21接近0.7dB,re(Z0)接近50Ω,VWAR接近1。 二、设计过程 1.原理: 1.1 阻抗匹配的概念 阻抗匹配元件在微波系统中用的很多,匹配的实质是设法在终端负载附近产生一新的反射波,使它恰好和负载引起的反射波等幅反相,彼此抵消,从而达到匹配传输的目的。一旦匹配完善,传输线即处于行波工作状态。 在微波电路中,常用的匹配方法有: (1)电抗补偿法:在传输线中的某些位置上加入不消耗的匹配元件,如纯电抗的膜片、销钉、螺钉调配器、短路调配器等,使这些电抗负载产生的反射与负载产生的反射相互抵消,从而实现匹配传输,这些电抗负载可以是容性,也可以是感性,其主要有点是匹配装置不耗能,传输效率高。 (2)阻抗变换法:采用λ/4阻抗变换器或渐变阻抗变换器使不匹配的负载或两段特性阻抗不同的传输线实现匹配连接。

(3)发射吸收法:利用铁氧体元件的单体传输特性(如隔离器等)将不匹配负载产生的反射波吸收掉。 传输线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功率传输。对一个由信号源、传输线和负载构成的系统,希望信号源在输出最大功率的同时负载能全部吸收,以实现高效稳定的传输。这就要求信号源内阻与传输线阻抗实现共轭匹配,同时要求负载与传输线实现无反射匹配。 1.2.阻抗匹配的方法 阻抗匹配的方法是在负载与传输线之间接入匹配器,使其输入阻抗作为等效负载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相等。 图3-1 阻抗匹配 匹配器是一个两端口的微波元件,要求可调以适应不同负载,其本身不能有功率损耗,应由电抗元件构成。匹配阻抗的原理是产生一种新的反射波来抵消实负载的反射波(二者等幅反相),即“补偿原理”。常用的匹配器有有λ/4阻抗变换换器和支节匹配器。本论文主要采用λ/4阻抗变换器。 1.3 . λ/4阻抗变换器 λ/ 4阻抗变换器是特征阻抗通常与主传输线不同、长度为λ/ 4的传输

T,π型电路阻抗变换推导

T , π型电路阻抗变换公式推导 010891班 01089025何嘉婕

一T型电路 图(1) 图(2)

图(3) 公式推导: Q 1 =L s R X 2 X 2s = Q 1?R L X 'p = 21 2 1 1Q Q + X 2s =X 2p =[(1+ Q 12)/ Q 1]?R L R 'L =(1+ Q 12) R L 变换为图(2) R LOPT = R 'L /(1+ Q 22)=[(1+ Q 12)/(1+ Q 22)] R L Q 2 = R 'L /X 1p Q=Q 1 Q 2 = 1)1(2-+LOPT R R Q L X 's =[ Q 22/(1+ Q 22)]X 1p =X 1s

X 1P =(1+Q 2) R L /Q 2 X 1s =[ Q 22/(1+ Q 22)] X 1P = R LOPT 1)1(2-+LOPT R R Q L X p =X 1p // X 2p π型电路推导 图(1)

图(2) 222 2 2 ' ' 2 2 2 2l l l j p l p p j l s j p p l jX X R R X R R X X R X R + += = ++ 2 ' 2 2 2 2 12 l l p l p l X R R R Q X R = = ++ 2 2 ' 2 2 2 12l Q l p s p l X R R X Q X R = = ++ 2 l Q p R X = '' ' s s s X X X = + '2 ''2 ' lopt l s l R X R R + = '' 1s X = = +

窄带阻抗匹配电路设计 - 手机端

窄带阻抗匹配电路设计 引言 信号或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信号的无反射传输或最大功率的传输,要求电路之间的连接实现阻抗匹配。阻抗匹配关乎着系统的性能,电路实现阻抗匹配可使系统的性能达到约定准则下的最优。 阻抗匹配的概念不仅适用于强电领域,也适用于弱电领域;不仅适用于低频、低速的电路,也适用于高频、高速和微波电路。阻抗匹配应用范围很广,常见于各级放大电路之间、放大和负载之间、信号与传输电路之间、测量仪器与被测电路之间、天线和接收机或天线和发射机之间。如果信号传输电路之间不能做到阻抗匹配,其输出功率就不能全部送到负载上,信号还会产生失真,甚至会造成元器件的损坏,尤其在高频和微波电路中,经过电路传输的能量会反射回来,产生驻波,严重时会引起馈线的绝缘层及发射机末级功放管损坏。窄带匹配网络作为匹配电路设计的一种经典结构,设计这种匹配网络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匹配网络设计的了解。 1、阻抗匹配电路的分类 匹配电路的主要作用是实现阻抗变换,把源阻抗变换到设计要求的阻抗点上,主要有两类。一是对于信号传输来说,消除信号源(或电源)与负载之间的反射波,保证传输信号的传输质量,从而实现无反射匹配。二是对于电源(或信号源)输出最大功率来说,像天线设计匹配电路,是为了把源阻抗变换到负载阻抗的共轭阻抗上,从而实现最大输出功率匹配。 1.1、实现最大功率传输的条件 假设信号源内阻抗,负载阻抗为,负载的功率为: 。 证明:,当,且。负载吸收的功率最大,且最大功率为: ,这种关系就称为共轭阻抗匹配。 天线设计中经常用到这个理论。共轭的匹配电路,意味着发射机中的能量能够全部传输到天线上发射到空中。同样的,共轭的匹配电路,负载能够获得最大的功率,意味着接收机能够有效的接收到能量。 1.2、实现无条件发射传输的条件 当,信号源与负载阻抗匹配,信号源的输出就全部被负载吸收,无发射波,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