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文化_初二作文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_初二作文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_初二作文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

一个完整的世界文化由许多不同国家的文化组成,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又是有组成这个国家的不同名族的文化组成,由此可观名族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尤为重要。况我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地大物博,更有多打五十六个名族而组成,文化的厚重文化的多样性以成规模,每个名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悠久的文化。

那一个名族的文化是如何在日月更替中形成的呢,我想那是他们的信仰,对于一种事,一种物更可能是一种幻想的膜拜追求一代一代的传承而形成的,让由于中国的幅员辽阔的原因人们分布也较为分散,于是时间的行走,人们都有了自己的信仰以至于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少数名族文化是宝贵的,特别对于西部这个特殊的地方---大多数的少数名族的都分布在这里,所以西部也是一个文化最为多彩的地方,也是最为原始最为纯正的。众所周知,西部是以个不发达的地方--因为这里发展的较晚,但对以一个从欣赏名族文话角度来说这对于西部无疑是幸运的,因为这使得西部名族的文化依然是最淳朴最纯真。随着国家十一五的不段开展的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力度我们将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少数名族文化保护与开发?

黔东南是一个少数名族文化的聚居区这里人数最多的是侗族和苗族他们都拥有非常优秀的文话侗族的侗族大歌,苗族测那染

刺绣都早已闻名于世,而黔东南也依靠着对名族文化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飞速的发展着更赢得了全国游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是呀!拥有如此的成就我们不得不肯定对名族文化的成功,然这一切怎的成功了吗?我不的不问下自己。

中国拥有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被世界冠名与文明古国,但到了21世纪修养,道德,文明行为甚至文化的缺少以成为中国最为严重的问题,何也?究其根源我想是人们对自己文化的漠视,不断的同化着外来文话的结果。我并不反对外来文化但我更认为任何事都需要一个限度。

我们的城市需要发展,我们的生活需要提高,但不要因此而抹杀了少数名族人们的信仰摧毁他嫩的文化。是他们组成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如果为了经济的发展的放弃了对它的重视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无疑是遗憾的。如何保护与发展我必须考虑的问题。

少数民族文化

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突破点 ——少数民族工艺品 挑战杯论文 作者:宋晓宁 学校:呼伦贝尔学院 年级:2011级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郭楠

弘扬民族文化的突破点 ——民族工艺品 内容摘要:目前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较落后,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旅游业,而且少数民族文化这一块的发展速度较慢,创造的经济价值较低。要想让民族文化传播的更广,对民族文化了解的人更多,那就要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了,不能一成不变了,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改变,进行创新,只有目前的传播方法加以改进和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与发扬。 关键字:中国文化,民族文化,民族工艺品,蒙古民族,发展与创新,产业化,商业化,网络,电子商务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遥远的古代起,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在漫漫长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也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我国各少数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由于其居住的环境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具有各自文化风俗的特点。谈到民族文化我想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长大,并且我们的性格也与这个文化息息相关。但是要让我们说什么是民族文化,大家就有可能说不明白其具体的概念了。民族文化就是指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习俗,其中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而物质文化包括饮食、衣着风格、住宅、生产工具,

精神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一个民族的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会形成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因此想要深入的理解民族文化,就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一、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中,文化作为软国立重要性正在日益凸现,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也深刻影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外国文化对我国国民的影响日益加重,目前我国出现了一些崇洋媚外的现象,怎么在外国文化的冲击下让我过文化发展的更好成为我们目前急需思考的问题了。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冲击,这是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达到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到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舞蹈和习俗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手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汉语言文学2A班潘爱妮学号:20091202566 序号:56号 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 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蘑菇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我们对于这个变化,一般将其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经过多年的演变,重檐式瓦房成了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与中原地区自先秦以来就形成比较明确、清晰的文化传统相比,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构成有明显的特点。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如傣文化从来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百淮系文化也自成一家。 从地理经济上看,氏羌文化起源青藏高原的氏羌族群,是一种高原游牧游耕文化,“编百越文化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百越族群,稻作、干栏建筑、;发左社,随畜迁徙”是其特点. 纹身为其本质;百淮文化被视为云南的本土文化,或许可称作“以采猎为务”的狩猎文化,剿牛、猎头、喜山居?显然,这种划分是极为粗略的。实际上,每一种都并非纯粹的文化类型,而是杂交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于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现象比比皆是。 从族源出发,云南文化可分为氏羌文化、百淮文化和百越文化几种类型。从精神意识看,又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巫鬼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分。 这些多元的文化因素在民族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建筑中被划分得很明确。云南少数民族在建筑中众多的忌讳也充分说明了多元性,例如白族、彝族的门楼和壁照是相当重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1)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

文小编收集文档之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正文 一、云南的少数民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形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因为: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布比较复杂,但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交错分布、大杂居、个居。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也没有个民族只住一个县(市),总的说来,在边疆地区分布居多;二是立体分布,与云南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相联系,总的看来,傣、壮两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回、满、白、纳西、布依、水等民族主要聚居在坝区,哈尼、拉枯、佤、景颇、基诺等民族居住在半山区,苗、栗、怒、独龙、藏、普米等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区。 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根据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语言之间语言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的异同,可以把语言划分为语族、语支等各种类别。若把历史同出一个“基础语”(即母语)的许多语言归为一大类,则称为“语系”;同一语系的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_初二作文

浅谈少数民族文化 一个完整的世界文化由许多不同国家的文化组成,而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又是有组成这个国家的不同名族的文化组成,由此可观名族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尤为重要。况我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地大物博,更有多打五十六个名族而组成,文化的厚重文化的多样性以成规模,每个名族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悠久的文化。 那一个名族的文化是如何在日月更替中形成的呢,我想那是他们的信仰,对于一种事,一种物更可能是一种幻想的膜拜追求一代一代的传承而形成的,让由于中国的幅员辽阔的原因人们分布也较为分散,于是时间的行走,人们都有了自己的信仰以至于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少数名族文化是宝贵的,特别对于西部这个特殊的地方---大多数的少数名族的都分布在这里,所以西部也是一个文化最为多彩的地方,也是最为原始最为纯正的。众所周知,西部是以个不发达的地方--因为这里发展的较晚,但对以一个从欣赏名族文话角度来说这对于西部无疑是幸运的,因为这使得西部名族的文化依然是最淳朴最纯真。随着国家十一五的不段开展的加大对西部的开发力度我们将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对于我们的少数名族文化保护与开发? 黔东南是一个少数名族文化的聚居区这里人数最多的是侗族和苗族他们都拥有非常优秀的文话侗族的侗族大歌,苗族测那染

刺绣都早已闻名于世,而黔东南也依靠着对名族文化的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事业飞速的发展着更赢得了全国游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是呀!拥有如此的成就我们不得不肯定对名族文化的成功,然这一切怎的成功了吗?我不的不问下自己。 中国拥有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被世界冠名与文明古国,但到了21世纪修养,道德,文明行为甚至文化的缺少以成为中国最为严重的问题,何也?究其根源我想是人们对自己文化的漠视,不断的同化着外来文话的结果。我并不反对外来文化但我更认为任何事都需要一个限度。 我们的城市需要发展,我们的生活需要提高,但不要因此而抹杀了少数名族人们的信仰摧毁他嫩的文化。是他们组成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如果为了经济的发展的放弃了对它的重视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无疑是遗憾的。如何保护与发展我必须考虑的问题。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32147479.html,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作者:张梦倩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何对像云南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进行合理的传承和保护是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力度。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优化措施 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杂居区。因为多个民族居住在一起会使得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多样的特色。但是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一部分在逝去,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篇文章将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 1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 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古老的成分,也有现代的成分。其中优秀的文化可以推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接下来就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现状进行思考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文化多层次 在云南不同的区域,文化也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说在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民族的传统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文化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一般都是在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等。但是在科技的影响下,完整保留传统民族文化的现象是十分少的,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人们的文化是半汉化的状态,有的时候会穿着汉族的服饰,也会讲汉语。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一部分,但是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中是最常见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已经与汉族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从服饰、语言、习惯等方面已经被汉化了。在对云南少数民族进行区分可以根据他们汉化的程度来进行判断。 1.2 国家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口承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热点,国家和社会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更加深程度的进行发掘、整理等。我国在云南实行了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这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更多的保护,但是同时它也面临着被现代文化冲击的威胁。比如说旅游可以帮助传统文化资源保存,使得当地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深,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同时旅游也可能会使得该区域的民族传统文化被破坏而使得该地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中华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化就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多元区域性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西北的马家窑文化,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辐射其他区域,汇聚一起,共同点燃了中华文明之火。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实际上是华夏与周边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都可以证明,华夏民族是由炎黄部族集团为主源,以周边不同部族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多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多元性的统一,既是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20世纪80年代,一首“龙的传人”唱响了大江南北,华夏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自认是龙的传人。而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正是在早期多个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图腾融合而成的。龙,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巨大,回鹘诗人坎曼尔曾作诗说“古来汉人为我师”;而汉族则有“回鹘衣装回鹘马”的现象,从战国时代就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后来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技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数民族不仅给汉族带来了胡琴、胡瓜、大宛马等看得见的物质成果,更主要的,他们为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状态下的汉族人民增加了一种锐意进取的开拓意识和兼容博纳的文化胸襟,使汉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断得到丰富与升华。正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鲜注入,中华文化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特别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便会迎来中华文化的空前发展,从而造就了宏阔豪迈的“秦汉雄风”、雍容大度的“盛唐气象”、强健有为的“康乾盛世”,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几个辉煌时期。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它们与汉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有优点和特色。比如,汉族书面文学很发达,文献典籍很丰富,而一些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在某些方面超过汉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其长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史诗,这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超过80种。演唱艺术就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数百种。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优美的舞姿,成为我国艺术舞台的常见节目。笛子、大胡、二胡、琵琶等最早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至今仍然是我国民族乐器不可或缺的常见乐器。雄伟的布达拉宫、美丽神奇的丽江古城成为中华建筑的杰出代表。纳西族创制的东巴文,是世界上最完整、沿用时间最长的象形文字,与甲骨文并称为我国两大古文字珍品。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盛开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中华各族人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西域少数民族文化

西域少数民族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西域少数民族, 指的是西汉至清朝期间世代居住在天山以东的吐鲁番盆地及天山以南环塔里木盆地诸绿洲的各少数民族。由于地处丝绸之路的要道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要冲, 各少数民族文化在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规律性特点。一是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盛衰与丝绸之路的兴衰密切相关西域绿洲作为丝绸之路的要道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汇集点, 在维持古代中西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 也促进了自身文化的发展。(二)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演化史也是外部文化传播影响史自从张骞凿通西域以来, 丝绸之路逐渐繁荣, 作为中西方物质、技术、文化交流的必经之道, 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缘优势和环境, 使其文化发展不仅深受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的影响, 而且还深受来自北疆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浸润。三是游牧文化对西域绿洲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游牧文化由于其自身经济形态的单一性, 使其产生了与农耕文化交流的渴望与需要。同时又因经济社会生产极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使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西域文化是由生活在西域的众多古老民族共同创造的,正是由于民族的多样性,从而就造成了西域文化内容的多元化特征。 古代西域文化吸取各种古老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的特征。西域少数民族文学就是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这种多元文化基础上的西域少数民族文学多元特征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年代,因多种原因与各种因素

所致”[1]389。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百科全书式的文学作品在喀喇汗王朝前后,西域地区出现了穆罕默德·花剌子米、比鲁尼、费尔格尼、法拉比、伊本·西那、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等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诗人,以及一大批百科全书式的作品。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福乐智慧》。《福乐智慧》虽然是一部政治讽喻性的叙事长诗,但这部诗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治国安邦的政策,小到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平民百姓的吃喝拉撒、世态人情,都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描绘。还对当时西域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语言、文化、文学、教育、军事、外交以及天文、地理进行了分析和展示,是一部把诗情与哲理、内容与形式融合得十分和谐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诗作,也是表现西域文化的一部大百科全书二、诗歌创作的异常丰富在西域少数民族文学中,数量最大、成就最为辉煌的是诗歌创作。诗歌还被配上音乐在宫廷中和群众中广为传唱,如著名的十二木卡姆就是代表。三、多种宗教思想的呈现在西域历史上曾经传播过的宗教有萨满教、景教、摩尼教、拜火教、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等。西域的各少数民族在古代不同阶段都分别信仰过不同的宗教类型。如: “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塔尔等民族曾信仰过萨满、景教、摩尼教、佛教、伊斯兰教,塔吉克、撒拉、保安、东乡、回等民族信仰过伊斯兰教,俄罗斯族信仰过东正教,土族和裕固族信仰过喇嘛教四、多种语言文学创作的并存西域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因此民族语言种类繁多鸠摩罗什、萨都剌、贯云石等诗人迁到中原后为了创作和交流的需要,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09司法二班 柏永钧 20090140728 云南是一个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都极为复杂的地区,它是人类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是古代几大族群迁徙流转之地。远在新石器时代,云南已是一个多民族祖先杂居的区域,至今任居住着中国半数以上的民族,有26个世居民族以及百个民族支系。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增强了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培育了各民族各展所长、相互学习、相互交融、携手共建多彩家园的共同理想,这是云南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动力。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锁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和传承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多样性、乡土性、边缘性、兼容性以及亲和性等。 封闭性对于云南而言是从古代一直持续到近代的,其封闭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地理位置,云南位于我国西南,是边疆之地,且地形复杂地势险恶。自古就与中原交流欠缺,有些地方解放了还在过着原始的生活,从这可以看出云南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封闭发展的,这就造就少数民族文化封闭性的根本原因,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完全的属于原始文化的,如生活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文

化是母系氏族为主导的民族文化。当然封闭性也有民族自身原因,因为语言的不同,要使人们普遍去交流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造成改文化特征的原因为地理位置、语言不同、生产方式不同、民族自身意识的封闭性等造成。 云南以前被中原或者其他民族称为南蛮,这个意思是贬义,说明古时外界对云南的认识有一定的色彩,这一定程度上也无形划开了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也造成云南人心理的自卑感,不仅如此,云南人自身也有恪于保守的思想,这是边缘性的关键之一。其次就是文化上的边缘性,其表现在主流文化的色彩相对淡薄,同时会混杂进不同质的文化因子,总之使其文化影响相对较少。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之所以这么灿烂辉煌,一方面在于各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不间断地发展,另一方面得益于它的兼容性。在继承其优秀传统的同时,也需要在与外来民族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发展自己。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就是文化的兼容性。正如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所说:“文化的民族性正越来越被珍视,被推崇。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为的是中国文学的创新,为的是滋养我们自己的文学之根,更好地保持和发扬我们文学的中国本色。” 云南少数民族具有亲和性,各少数民族之间之所以能够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得益于中华民族“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因为各族人民从内心就有一种和谐发展的良好愿望,随着历史的前进,各民族人民通过越来越多的交流增进友谊,增强互信,这样就更容易在各少数民族同胞中产生共鸣,形成云南各民族团结齐发展的面貌。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历史学2010级本科201016031211 许谋 摘要: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生产、生活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产生和发展都与地理环境的紧密相连。它的材料、结构、色彩、图案等文化内容,反映了西南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蕴含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风尚。是对传统服饰文化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服饰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发挥创造力的结晶。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但作为防寒保暖和美化生活所必须的日常用品,也一度成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的产物,值得深究。 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紧 密联系 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性。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聚居于西南边陲山区水乡的壮、彝、苗、瑶、普米、傈僳、怒、独龙等三十多个民族因为居住于亚热带地区,以稻作农耕为主,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其服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是轻巧、利落、短衣、短褂、短裤和薄裙、裸露部位多。[1]以稻作农耕为主的西南各少数民族,其服饰以布、麻为主要材料,辅以披羊皮毡或皮褂子,为的是适应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如苗族服装材料用家织机棉布或织锦,多为蓝、青、白三色。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结构清晰,多表现为上衣下裙,如苗族女子一般上着短衣,下着短裙或长裙,佤族女子上着无袖或连袖短上衣,下身着筒裙。这些结构注重服饰合身、突出人的形体,轻巧灵活。

云南少数民族_精选资料完美版

《云南少数民族》 精选阅读(一): 云南少数民族种类有哪些?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 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 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 我国的56个民族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云南没有的四个民族是:裕固族、东乡族、珞巴族、赫哲族。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 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 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中云南的世居民族有15个:白族、哈 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全省总人口约4192万人(1999年),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在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万;人口最少的 是独龙族,仅5500人。 云南民族众多,其构成原因也很多,主要是正因:云南地处高原,崇山峻岭,交通阻隔,各地居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不一样的民族;中原和北方统治民 族进入云南,也带来了一些少数民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在元明清时期因避难、逃荒或其 他缘故,先后从内地迁入云南。由于上述一些主要原因,使得云南成为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 精选阅读(二):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我们旅游界有一句话叫中国的旅游靠三南,河南的历史文化,海南的度假旅游,云南的少数民族风情,众所周知,云南的少数名族众多,是中国少数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除了 汉族外,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这15各民族分别是:白族 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基诺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在25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彝族,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在这25个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 而居,而丽江也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区,除汉族外,全市住着纳西,彝族,傈僳,白族,普米,傣族。苗族。回族等22个少数民族,少数名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丽江是纳 西族的主要聚居地,纳西族现有人口30万人左右,纳西族源于我国古代西北河湟地带的氐羌人,之后逐水草而居,向南迁徙至四川省的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至雅砻江流域,在南迁到金沙江上游的东西地带,在汉晋时期被称为牦牛羌和摩挲夷,1954年根据本名族的意愿,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众所周知,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各民族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多民族所共有,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关键词: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饮食节庆建筑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总体情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云南少数民族人口呈多样化分布:一些民族既有一定的聚居区,又杂散居于其他民族中;一些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地、州甚至一个县、一个乡中;有的民族杂散居于城镇及交通沿线,以村寨聚居;有的民族散居于城镇。人口在5000人以上、并有一定聚居区的25个民族,主要聚居于平坝地区和边疆河谷的有回、满、白、纳西、蒙古、壮、傣、阿昌、布依、水等10个民族,人口约450万;主要聚居于半山区的有哈尼、瑶、拉祜、佤、景颇、布朗、德昂、基诺等8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500万;主要居住在高山区的有苗、傈僳、藏、普米、怒、独龙等6个民族和部分彝族,人口约400万。全省没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县,回族、彝族在全省绝大多数县都有分布。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它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433万)名列第2位(仅次于广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3.41%,居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第7位(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贵州、宁夏)。其中人数最多的彝族占总人口的11%。

少数民族论文: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探析

少数民族论文: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探析摘要本文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出现衰微的迹象,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这种现象的出现,着重分析了导致此问题出现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策略,以期对此问题的缓解有所助益。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minority cultural heritage status aanalyse ma lanlan (the southwest nation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aiming at the appearance of minority culture flagging, eventhe phenomenon of disappearing,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analyses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and rai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hops to provides some help. key wordsminority nationalities; cultural heritage 1 文化传承概念解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就是指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成为多民族、多文化国家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民族平等,要平等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2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之困境 翦伯赞先生曾经说过,要改变一种陈旧的生活方式, 就要触及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而这种传统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艳丽奇葩。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正在面临着衰弱趋势。地域性的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全球经济化、观念趋同化的大背景下逐渐被淡化,有的出现了濒危化的现象,甚至有些则正在或已经灭亡。很多民间技艺、少数民族语言,服饰甚至传统文化濒临灭绝,将在地球上永久的消失,这曾经的辉煌,就这样静默的退场,留下我们慨然叹息。当我们从现代化的大潮中迷茫的抬头之时,那美丽的一切已不复存在,面对曾经的瑰丽文化,内心一片恐慌。为什么情况会如此糟糕?究其原因不难发现: 第一,主流文化的冲击。当21世纪来临之时,现代化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同样也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酱文化 摘要: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族众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云南酱的种类极其繁多。云南酱民族地方特色鲜明,具有形关、香溢、色艳、味醇、咸鲜的特点。云南各少数民族因其地理环境和风俗不同,酱产品品种也非常丰富。 关键词:酱文化;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是一个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省份,山清水秀,民族众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云南酱的种类也极其繁多,按照中国食品酿造工艺的基本分类方法,中国酱大致可分为黄酱、豆酱、豆豉、甜酱、蚕豆酱、辣椒酱、花生酱、芝麻酱、鱼子酱、果酱、蔬菜酱、虾酱、肉酱等十余种。云南现代的酱多是以豆、面、麦麸为主料制成的谷物酱。然而,云南在先秦时期,以动物性原料为主料酿造而成的各种肉酱占相当比例,云南西双版纳就盛产蚂蚁酱,大理白族地区出产螺蛳酱。民间风味酱菜品种繁多,经过上千年的锤炼和发展,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讲究,独具特色。 1 云南酱菜的特点 云南酱菜民族地方特色鲜明,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形美,腌制成熟后的咸菜开头必须讲究刀功,有花朵形、圆莆、块、丁形、薄片、条、丝瓣形、梭形等,成形后要求美观大方;二是香溢,酱菜经过加工后,散发的特有的香气。具有咸香,酸香、酱香、五香、甜香、辣香、麻香(花椒香气)等;三是色艳,酱汁、酱色、糖色、麦酱色、红色、玛瑙色、玫瑰色等,都是在加工过程中,色泽配合的结果,酱菜给人鲜艳、鲜美诱人的感觉;四是味醇,酱菜入口时,所尝到的脆鲜味、辣鲜味、麻鲜味、甜鲜味等的滋味,各味适当,构成了酱菜的成醇、酸醇、甜醇、辣醇等醇味,鲜美可口;五是成鲜,通过加工,加入香料的作用,配入红糖等佐料,经糖、醋的综合分解产生的谷氨酸,具有咸菜的鲜味。 昆明民间的老话:“姜开胃、蒜打毒、辣椒吃了走筋骨”,“好的咸菜是味药”。姜、蒜含辛辣素和芳香成分,蒜能解毒、抗菌消水、驱肠道寄生虫。不管是红糖腌蒜还是白糖腌蒜,都都甜咸适中,又脆又嫩,南方人喜爱,北方人也欢迎。每到夏天,肠道病流行,昆明人特别喜欢吃上几瓣。 云南俗语中有“老酱渣”、“小清酱”、‘‘酱油宝”等打击人的言语,生动反映

最新整理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的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随着对外联系的媒介如交通、通讯等的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的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这些新鲜、时髦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少数民族的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的受众群。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

来的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的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对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的重要工具,还是维系本民族的’重要纽带。另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这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的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的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古人曾用“彩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 ,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彝族 的彝族约有470.57万人,其中位于中部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境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

字。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 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于西北部的白族自治州。现约有150.56万人。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 白族习惯喝烤茶。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尊贵客人的饮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