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

编辑“阿拉伯之春”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运动。这项运动先后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多名领导人先后下台,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在这次运动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录

1概述

2导火索

3原因

4事态发展

4.1 茉莉花革命

4.2 埃及革命

4.3 利比亚内战

4.4 也门起义

4.5 巴林示威

4.6 叙利亚危机

4.7 其他阿拉伯国家4.8 中东以外

5事件剖析

5.1 稳定之锚

5.2 王室之危

5.3 复兴之路

5.4 网络封锁

6大事记

6.1 突尼斯

6.2 埃及

6.3 利比亚

6.4 叙利亚

6.5 也门

6.6 巴林

7中国声音1概述

“阿拉伯之春”(The Arab Spring),又称“阿拉伯的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阿拉伯之春”示意图

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浪潮,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部分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但大都因政府的让步或示威

规模不大而逐渐平息。

截至2012年12月,此阿拉伯革命已经推翻了4个国家政权。2011年1月14日晚,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流亡沙特;18

天后的埃及示威浪潮导致穆巴拉克在2011年2月11日宣布正式下台,权力移交军方;利比亚领袖卡扎菲的统治在2011年8月23日被推翻,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2012年2月27日,也门政治协议正式生效,总统萨利赫退位。

2导火索

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2010年1

突尼斯民众悼念布瓦吉吉2月17日,26岁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经济不景气而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做起小贩,期间遭受城管的粗暴对待,抗议自焚,不治身亡。

这个事件博得了突尼斯普通大众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潜藏的怒火,致使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随后冲突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

3原因

导致这些动荡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的专制统治、政治体制僵化、人权的侵犯、

贫富差距政府贪污腐败、国民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贫困;领导人长期执政,不思改革,政治经济分配不透明等等。

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困难,推动了革命运动的爆发。另外,人口结构中大量受过一定教育、熟谙网络且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成为了这次运动中的主要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运动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事态发展

茉莉花革命

在小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自焚后的第29天,在国内骚乱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总

突尼斯动乱统本·阿里不得不放弃突尼斯这个自己独裁统治了23年的国家,在2011年1月14日深夜飞往沙特。

突尼斯是“阿拉伯之春”运动的起点。由于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因此发生在突尼斯的这次政权更迭被称为“茉莉花革命”。

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及社会状况使得突尼斯的

动乱迅速蔓延其他阿拉伯国家,茉莉花革命的成功激发了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抗议运动,并逐渐呈星火燎原之势,席卷阿拉伯世界。

埃及革命

一马当先的就是埃及。在本·阿里离开突尼斯10天之后,也就是2011年

埃及示威活动1月25日,埃及民众爆发了一系列街头示威、游行、集会、骚乱、罢工等反政府活动。抗议示威活动波及埃及国内多座城市,其中尤以首都开罗和亚历山大最为激烈,据称有超过一百万人参与了此次抗议。

示威者提出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军队结束戒严,终止紧急状态法,获得自由和正义的权利等要求。2011年2月11日,埃及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

利比亚内战

继突尼斯和埃及革命成功之后,同样位于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利比亚在2011年2月15日开始爆发反政府抗议活动。2月18日,反对派控制了该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大部分地区,政府派出精

卡扎菲被俘身亡锐部队和雇佣军,但反对派被击退的黎波里,导致前利比亚最高领导人赛义夫·伊斯拉姆·卡扎菲在电视台警告示威者,宣称要开枪屠杀示威者;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以保护利比亚抗议人民

的安全;3月19日,十余国家开始军事干预利比亚,战争正式打响,从此持续了半年之久。

2011年7月15日,美国北约等39国及组织承认利反对派政权;8月23日,利比亚反对派占领阿齐齐亚兵营控制利首都,同日埃及政府宣布承认利比亚反对派;9月25日,利比亚执政当局部队攻入卡扎菲老家苏尔特;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10月31日,北约宣布结束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也门起义

同样在突尼斯和埃及之后,在2011年1月到2月,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也爆发了示威抗议活动,要求总统萨利赫下台,此后也门局势一直动荡不安,抗议示威游行不断,4月23日,迫于国内

萨利赫签署放权协议反政府示威的压力,也门总统萨利赫同意接受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调停方案,将在30日内辞去总统职务。但后来,萨利赫本人拒绝签署该协议,反对派也拒绝了由政府高官作为代表签署协议的提议,于是

导致协议被毁。

2011年6月3日,也门总统府内一座清真寺遭到炮击,造

成总统萨利赫和议会发言人受伤,随后萨利赫被送到沙特进行疗伤;9月4日,数十万名民众在首都萨那的变革广场和第六十大街进行了大型的示威游行,以及包括塔伊兹、荷台达、哈贾、伊卜、阿姆朗等省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萨利赫立即下台,成为也门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抗议活动。9月23日,萨利赫回国,25日发表电视讲话说:“我拒绝权力,并将在未来数天内放弃权力。”11月19日,萨利赫在视察共和国卫队时表示他辞职后将把权力移交给军方。

2011年11月23日晚,萨利赫在沙特签署协议,将权利和

平移交给副总统,也门长达33年之久的“萨利赫时代”就此落下了帷幕。

巴林示威

位于海湾的巴林王国从2011年2月14日开始发生示威活动,运动初期示威者提出

发生在巴林王国的示威政府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政治

自由、赋予什叶派平等权利地位等要求,示威人群中甚至有人提出了推翻王室的口号。

2011年2月17日,巴林开始出动军队镇压示威者;3月14日,在海合会组织的支持下,由沙特和阿联酋的1500名军

警组成的海湾大军“半岛之盾”通过连接巴林和沙特之间的跨海大桥进入巴林平息内乱,此举是海合会成立30年来首次调动其安全部队,哈马德国王宣布全国进入三个月的紧急状态。

巴林的示威活动在“半岛之盾”的镇压下最终得以平息。

叙利亚危机

2011年3月6日,叙利亚安全部队在德拉市逮捕了15名儿童,这些儿童因在墙壁上书写反对政府的言辞而被捕,受到残酷虐待。消息不胫而走,3月15日,大马士革、阿勒颇、哈塞克、德拉市以及哈马等城市的街头爆发了大

叙利亚示威规模反政府示威活动,报道称有数千人被捕;4月18日,约10万示威者在霍姆斯广场静坐,要求巴沙尔下台。

下半年的叙利亚被困在动荡不安的状态下,国际社会的干预逐渐增多,包括全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和自由叙利亚军等等许多组织的叙利亚反对派逐渐形成。

2012年5月25日,叙利亚中部霍姆斯省的胡拉镇发生了震惊世界、惨绝人寰的屠杀案,其中包括49名儿童,现场惨烈。反对派指责这是政府军所为,政府军则予以否认。6月6日,多个地区再次爆发暴力冲突,造成至少129人死亡。稍微有些趋缓的叙利亚局势再一次走向内战的边缘,外部呼

声不断。叙利亚会不会成为“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又一块倒下的骨牌,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等待。

从2011年3月到2012年5月,在叙利亚动荡中的遇难人数已经超过了15000人。

其他阿拉伯国家

除了埃及、突尼斯、利比亚、也门和叙利亚之外,其余的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爆发了一定规模的示威游行,最终以多国政府的让步而逐渐平息。其中:

约旦安曼的示威抗议

阿尔及利亚结束了实行了19年的紧急状态;

黎巴嫩则承诺提高40%的薪金;

约旦国王解散首相里法伊并任命新政府;

苏丹总统承诺不谋求连任到2015年;

阿曼解散了所有部长,并宣布实行选举以产生立法机关;沙特国王进行了经济方面的让步,并批准妇女在未来2015年的舒拉议会和市政府选举投票;

巴林释放了部分政治犯并解散所有部长;

科威特内阁宣布辞职,首相纳赛尔下台;

摩洛哥国王准许公投进行宪法改革,并作出政治让步。

中东以外

“阿拉伯之春”也影响到了中东世界以外,东亚、西欧、北美

无不涉及

占领华尔街,其中尤以希腊的反政府示威游行、2011年8月发生在英国的骚乱和在美国持续数月并一度影响全球七

十多个国家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最为典型,这些活动的方式

包含温和的网络号召、小型公开聚会、大型游行、其他创意活动等,以敦促政府主动对实行缓助措施或改革。

这些运动的性质并不完全等同于阿拉伯世界的革命,二者政治诉求更是迥然不同,但因几乎同步的时间段、相似的网络号召和活动方式而被部分人认作“阿拉伯之春”运动在阿拉伯

世界以外某种意义上的延续。

5事件剖析

稳定之锚

这场规模空前的暴力运动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横扫中东,所有阿拉伯国家几乎无一幸免,但是,除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的动荡和更迭比较激烈之外,位于海湾和西非的君主制阿拉伯国家,如巴林、卡塔尔、沙特、摩洛哥等国,则在短暂的混乱后平稳过关。于是,评

沙特王室论家将阿拉伯君主制国家称为“阿拉伯世界的稳

定之锚”。君主制阿拉伯国家能够在这场政治风暴中独善其身,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一、政治合法性

共和制阿拉伯国家之所以群体性陷入动乱,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政权丧失了政治合法性。

无论突尼斯、埃及,还是利比亚,前政权的政治合法性被统治国家数十年之久的领导人,以及僵化的体制损耗殆尽。民生凋敝、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的迷失、领导人企图父业子承引发的政治继承危机。

反观阿拉伯君主制国家,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尚存,其中源于宗教的合法性最为重要。倭马亚王朝以来,宗教一直是伊斯兰国家政权利用的工具。“统治者是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等忠君思想成为伊斯兰政治思想的主流。叙利亚伊斯兰现代主义者凯瓦基比指出,“伊斯兰国家的威权统治建立

沙特王室成员出席一王储葬礼在一种宗教心理结构之上,在这个结构中统治者体现安拉的意志,安拉和苏丹(部分伊斯兰教国家君主的称谓)之间没有区别”。

为了给统治赋予宗教合法性,摩洛哥阿拉维王朝的国王将家谱追溯到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以凸显其圣裔的身份。摩洛哥哈桑二世国王为自己选择了“穆民的首领”的称号,并恢复了哈里发国家的“拜阿”(意为宣誓效忠)仪式。

沙特国王法赫德为自己选择了“两圣寺的仆人”的称号,显示其伊斯兰盟主的地位。约旦王室在国名上加上“哈希姆”(先

知穆罕默德的家族名)一词,以彰显其圣裔身份。在沙特等君主制国家,国王或埃米尔至今被认为是“主事人”,说明“敬主→忠君→秩序”的政治文化至今仍是阿拉伯君主国的主流价值。

二、破财免灾

阿拉伯君主国独特的经济模式构成王室统治的经济基础。在海湾产油国,石油收入由国家控制,政府拥有足够的财政资源而无需依靠税收维持政府运转,也无需接受公民监督和质询。不仅如此,政府还有能力向公民提供高福利,扮演“施与者”的角色。阿拉伯君主国基本上都属于分配型国家,即使摩洛哥、约旦等石油资源贫乏的国家,也依赖磷酸盐、旅游、侨汇等同样具有地租性的收入。大量的石油收入使中东产油国无需依赖税收便可维持政府运转。许多产油的阿拉伯君主国不对公民征税,甚至根本不设税务部门,形成“不纳税,无代表”的现象。

“阿拉伯之春”运动中的孩子们

在这次动乱中,富裕的海湾君主国在应对民众要求方面,显得底气十足。作为“分配型国家”,高涨的油价使它们可以拿出大笔石油美元分配给民众,平息民怨。科威特是第一个“破财免灾”的国家,王室拿出2.3亿第纳尔(约合8.4亿美元),向全体国民免费发放14个月的食品供应券。巴林王室向每

户居民发放1000第纳尔(约合2650美元)。最大的礼包是沙特王室送出的,2月18日,在国外治病归来的阿卜杜拉国王发表电视讲话,向国民送出总额达1300亿美元的“大礼包”。国王在讲话中不无自豪地表示,沙特政府拥有4500亿美元

的可支配现金,拟将其用于改善民生。

王室之危

尽管此次动乱并未在阿拉伯君主制国家引发伤筋动骨的叛

乱和领导人的更替,但是汹涌的革命浪潮仍旧令阿拉伯王室坐立不安。阿拉伯的各个王室虽然具备相当程度的合法性,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合法性显然并不能万古长青,而向国民赠送“大礼包”的做法只能算是权宜之计,“抱团取暖”也只是消极自保的无奈之举,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不断提出更高的政治诉求,因而各个王室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延续各自数百年的家族基业,只要有一个阿拉伯王室倒下,就将成为第一块骨牌,动乱将不可避免地波及其他君

巴林军队镇压示威者主国。

约旦,摩洛哥,巴林,阿曼,沙特,科威特,巴林和卡塔尔是当今阿拉伯世界仍旧保留君主制政体的八个国家,尽管近些年来这些国家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但始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国王和王室依旧大权在握。

此次巨变之前,除海合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之间“一体

化”进程颇有成效之外,阿拉伯君主国之间并不存在特殊的关系和十分紧密的合作,相反,它们相互之间因领土等问题甚至存在着争端,约旦与卡塔尔就曾多年交恶,巴林与卡塔尔也一度不和。此外,阿拉伯王室之间也鲜有欧洲王室那样的通婚现象。

“阿拉伯之春”爆发后,在巴林王国引发的动乱挑动了君主制国家的敏感神经。巴林王室哈利法家族属逊尼派,但什叶派占巴林人口的约70%,这便形成了“小马拉大车”的畸形政治结构,因此,什叶派长期受到压制,处于无权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远不如逊尼派,甚至被剥夺了参军的资格,担任政府高官者也寥寥无几。动乱波及巴林之时,大批的巴林民众拥向首都麦纳麦市中心的珍珠广场,要求建国以来一直担任首相的国王的叔父哈利法下台,更有部分示威者甚至地喊出了“推翻王室”的口号。

形势愈演愈烈,哈利法家族统治风雨飘摇,最终,巴林王室选择向海湾合作委员会求援。2011年3月14日,海湾大军“半岛之盾”通过连接巴林和沙特之间的跨海大桥进入巴林,拯救了哈利法家族。此举是海合会成立30年来首次调动其安全部队。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海合会共同防御条例,“半岛之盾”的目的是抵御外敌侵略。然而,这支部队首次出征的使命却是应对成员国的民众抗议。巴林是沙特的“后花园”,而沙特则是

阿拉伯世界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神经中枢,维护沙特的稳定对于阿拉伯君主国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同为产油国,利比亚的结局已经给海湾王室敲响了警种,显然,“石油美元”并不能确保家族统治的千秋万代。阿拉伯共和制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在君主国同样存在,约旦、摩洛哥,巴林、阿曼乃至沙特,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民生问题。这些国家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年龄低于30岁年轻群体,都将为就业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挑战。

复兴之路

曾经强盛过的民族不会甘于沉沦。阿拉伯民族曾在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时期(中国隋唐时期)达到文化繁荣的顶峰,随着伊斯兰教的创建和阿拉伯帝国的统一,阿拉伯人的势力范围一度横跨亚欧非三洲,全球的贸易都

阿拉伯帝国疆域操纵在阿拉伯商人手中,阿巴斯王朝在巴格达设立的文化机构“智慧宫”曾经聚集大批资深学者,开创了轰轰烈烈的“百年翻译运动”,波斯、希腊、印度、罗马乃至中国的大量文献被翻译为阿拉伯文,阿拉伯民族迎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阿拉伯人随之成为最受欢迎的先进文明的传播者和传承者,阿拉伯半岛也成为世界科学文化的中心。

然而,后来发源于西欧的十字军东征造成了阿拉伯文明的衰弱;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最终灭了阿拉伯帝

国,阿拉伯民族从此一蹶不振。

对于有着历史自豪感的阿拉伯人来说,西方近现代的殖民,冷战后美国对中东颐指气使的主导,都是他们深刻的伤痛。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二战结束以来,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曾经有过两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埃及纳赛尔革命为代表的民族民主革命,以推翻由西方扶植和委任的封建政府为主要方式,一时间“打得皇冠落满地”。在这期间,纳赛尔曾寻求统

一和

阿拉伯建筑风格复兴阿拉伯之路。埃及曾先后与叙利亚和利比亚合并,而开罗一度被誉为“中东的首都”。但这次努力

最终随着纳赛尔的去世和此后诸多中东领袖接班人之间的

争权而告失败。

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受到贾迈勒丁·阿富汗尼的原教旨主义理论影响,一批阿拉伯政治家开始号召“从宗教中找出路”,来实现民族复兴。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是这一轮民族复兴尝试达到的高点,所谓“阿拉伯人伊斯兰复兴运动之花的果实结在了波斯人的伊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绍先认为,后来出现的“基地现象”、“拉登现象”都是这一波阿拉伯民族复兴浪潮最终走

向异常极端的产物。

眼下所谓“阿拉伯之春”运动应被视为二战后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第三次浪潮。与前两次尝试都是由社会精英阶层发起并组织不同,这次探求民族复兴的尝试是由草根民众自觉发起的,因此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不可阻挡的特质。另外,这次尝试并不偏激,与很多预测不同,在此次变局中几乎看不到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影子,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也明显降低了“姿态”,以迎合这次以非宗教性色彩为主流的运动。

网络封锁

在这次大规模示威中,由于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社交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国家(如埃及和利比亚)对该国部分地区或全国网络进行了封锁,导致该国网络与世界隔绝。

伦敦暴动后英国首相卡梅伦提出解决方案:“如果被用来当做‘制造暴力、滋扰和犯罪行为的工具’,他认为应该关闭Facebook、Twitter和黑莓手机的通讯功能。而黑莓手机制造商RIM已表示同意完全配合英国政府要求。

6大事记

突尼斯

总统于2011年1月14日下台

突尼斯政变(6张)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西迪布吉德一

名摆摊贩卖水果蔬菜的青年因受到执法人员暴力对待,在当地政府门口自焚。这种极端做法迅速引起民众的共鸣。由于对生活水平,警察暴力行为,高失业率和人权状况糟糕等问题不满,大批民众在当天就走上街头。游行迅速扩展到突尼斯全国。

2010年12月28日,突尼斯总统本·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发表电视讲话,谴责反对者。他声称街头暴力是少数极端分子所为,并警告示威人群,他们会受到“法律的严惩”。2011年1月10日,突尼斯政府宣布关闭该国所有学校和大学。本·阿里在电视讲话中宣布,将努力在2012年前创造30万个就业岗位。

2011年1月13日,本·阿里在电视讲话中表示不会参加2014年的大选,并承诺进行国家体制改革,调查游行中的死伤人数,宣布解禁部分网站。

2011年1月14日,本·阿里宣布解散政府,并在六个月内进行合法大选。总理加努希(Mohamed Ghannouchi)宣布担任临时总统。

2011年1月15日,沙特阿拉伯宣布接受本·阿里的政治避难。突尼斯最大的伊斯兰党派Ennahdha主席Rached Ghannouchi宣布将结束在伦敦的流亡生涯返回突尼斯。2011年1月17日,突尼斯总理加努希宣布组建新的联合政府,但是政府中仍然包括多名本·阿里的亲信。突尼斯民众对

新政府表示不满,继续上街游行。

2011年1月26日,突尼斯请求国际刑警组织帮助捉拿逃亡的本·阿里、其妻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并对本·阿里夫妇下达了国际逮捕令。

2011年6月20日,突尼斯首都一家法庭以挪用公款罪缺席判处突本·阿里及其妻子35年徒刑。

埃及

总统于2011年2月11日下台,正接受审判

2011年1月25日,埃及发生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首都开罗的互联网服务和手机通信中断。反对者呼吁总统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立即辞职,并要求政府进行改革,解决高失业率等问题。

2011年1月29日,穆巴拉克任命情报总局局长奥马尔·苏莱曼(Omar Suleiman)为副总统。这是埃及近三十年来的首位副总统。

2011年1月29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称,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两个儿子贾迈勒和阿莱都已逃往伦敦。

2011年1月31日,由总理沙菲克(Ahmed Mohamed Shafik)领导的新政府成员,在穆巴拉克的见证下宣誓就职。

2011年2月2日,穆巴拉克表示不会参加下届总统选举。2011年2月3日,穆巴拉克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愿意辞去总统职位,但无法立即卸任。

2017新国辩复赛第四场复盘

2017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复赛第四场 马来西亚国能大学VS政治大学阿拉伯之春是/不是欧洲的灾难 正方一辩立论:定义:阿拉伯之春是西方媒体所称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2010年底阿拉伯国家和其他地区相关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的反政府运动。 判定标准:阿拉伯之春对欧洲是否有直接冲击? 论点①: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欧洲各国为安顿难民所面对的经济危机,国民与难民之间的冲突的暴增,恐怖组织的蔓延→欧洲各国沦为动荡不安的社会→阿拉伯之春是灾难 论据:1)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5年共有100万难民涌入欧洲 2)经济学家拉斐尔教授研究表明:“安顿难民所需要费用高达1万亿欧元”,而欧洲此时已经勉励经济危机 3)造成文化冲突,资源分散,本国国民的害怕情绪等:2016年,德国平均每天发生10起攻击难民的冲突事件,13~15年对于难民居住地区的犯罪活动增加了16倍 4)欧洲时报报道:难民仅在15年就犯下6万9千起案件 5)阿拉伯之春期间出现的权利更替→各国一度出现权利真空时期,而ISIS等恐怖组织崛起→恐怖组织通过混乱的环境来收集军火,通过难民潮前往欧洲进行恐怖袭击4000人乔装成难民进入欧洲 论点②:各国对待难民的不同表现,使欧洲各国违背欧盟精神下的一体化,激化欧洲各国矛盾→各国须在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中择其一→破坏各国国际形象 反方四辩质询正方一辩:1)确定标准:是否有伤害就算做是“灾难”?更多的要看利弊比较? 2)针对第一个论点:针对第二条论据:如果只看支出不看收入,缺少了比较 3)推论存在漏洞:难民涌入冲突案件增多,表达的是人增多案件就会增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反方一辩立论:标准:①弊大于利②难以控制 论点①:阿拉伯之春是困扰但不是灾难,达不到灾难的层次:难民问题是由暴政导致,而不是由阿拉伯之春本身所导致的,难民问题是不成立的 论点②:针对欧盟解体问题,没有阿拉伯之春也会有欧盟的解体,其解体不收阿拉伯之春的影响 论点③:针对支出问题:欧洲经济并没有受难民的影响,相反的,德国减少了110亿的债务→需进行利弊比较才能说明 如果要说是灾难,那只能说明欧洲国家的民主价值立场不坚定 正方四辩质询反方一辩:1)对于经济回转产生怀疑 2)灾难是对于整个欧洲而言,而不是针对一个人而言 正方二辩陈述:对于灾难的定义要看当下,而不能看他的长期影响 反方三辩质询正方二辩:对于经济的回转方面,进入欧洲的难民也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 难民问题并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所以有必要长期短期的影响一起看 民主的价值必须在欧洲本土得到论证才是可以的 反方二辩陈述:再次强调应该进行利弊比较 冲突问题必然会发生,但和难民涌入无关,并不代表人口的增多就导致冲突的增多 恐怖分子不需要借助难民混入欧洲,还有其他的渠道和途径进入欧洲 权力的更替是正常的情况,欧盟的分裂也与阿拉伯之春没有根本的联系 而难民也可作为劳动力弥补欧洲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正方三辩质询反方二辩:比较标准就应该是利弊比较 难民失业率高,就业机会少,对欧洲的劳动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阿拉伯之春

(一)“阿拉伯之春”简述 被西方媒体乐观地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运动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运动。这种运动先后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至今尚未结束,在局部甚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场运动已经导致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四个国家发生了政权更迭埃及继而又发生了“二次革命”,推翻了首位民选总统。起初,包括阿拉伯知识阶层在内的国际主流舆论对中东地区的事态发展持乐观态度,预期西方民主在该地区将迎来明媚的春天,认为它是推动阿拉伯国家的历史向前发展的正向行动。然而,5年的事态发展证明,各当事国不但没有看到政治方面的稳定与开明、经济方面的发展与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足与安康,反而目睹了该地区各种矛盾的激化与升级,亲历了前景未卜的动荡与混乱,承受了生活条件的不断恶化。“阿拉伯之春”似是一夜之间燃遍西亚北非地区的熊熊大火,其爆发之突然、影响之深广、势头之迅猛引发了全世界政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并促使世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阿拉伯之春”的历史后果。 (二)“阿拉伯之春”出现的原因 虽然发生在突尼斯的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的导火索,但导致阿拉伯动乱的深层原因却是阿拉伯各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合力。从内部因素讲,它一方面是各国内部政治、经济、社会矛盾长期积聚发酵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人口结构年轻化和信息技术普及化的结果。从外部因素讲,它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输出民主价值观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国际环境影响的结果,尤其是2008年以来殃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经济恶化和民生困境。 1.国内原因 国内政治因素。阿拉伯国家民主政治发展水平偏低,长期实行专制统治,其僵化的政治体制已经跟不上政治全球化的时代。“在现在的22个阿拉伯国家中,君主制国家有8个,占全世界君主国总数的1/3,且都是君主拥有实权的绝对君主制或二元君主制。”其他国家虽然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民主选举,但基本上局限于表面形式,而且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不受任期限制,实质上可谓是独裁统治,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家族统治。再加上一些侵犯人权、政府贪腐、经济不振、就业艰难、民生凋敝等现象,导致了民众“求变”的强烈诉求,促成了反政府运动的一触即发,星火燎原。国内经济因素。近几十年来,除了海湾产油国比较富足以外,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如经济增长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不高、贫富分化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外贸以出口资源为主等等。即便在产油国,也存在着财富分配不均、失业率偏高及贫困现象严重等问题。贫穷和不平等是产生社会动乱的温床。 另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日趋加深的环境下,弱小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通常较弱。一些阿拉伯国家也就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受害者。源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经济困境,人民的生活保障受到了威胁,民众的群体怨愤便聚焦于本国政府,因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阿拉伯的人口结构日趋年轻化,但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却满足不了年轻人的就业需求,因而,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便成了这场反政府运动的主角。他们受过一定的教育且熟谙网络,充分利用了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而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媒体也是美国进行民主输出的工具。大批年轻人深受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

阿拉伯之春英语讲稿

G ood morning, the class My name is Suweiquan ,I major in political theory a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Today, I will say something about "Arab Spring". So, what is The "Arab Spring"? Well, The "Arab Spring", is also called Arab awakening, or Arabic Uprising, refers to the social movement happened in some Arab countries of north Africa and west Asia and other regions since the end of last year, the Arab express their declares on "democracy" and "economic" by different ways especially demonstrations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i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world for its deep and extent influence. At present, the movement has not yet given a full stop. A Self-Burning incident happened on December 17 in Tunisia can be seen as primacord of the "Arab spring." The day , a 26-year-old young man named Mohamed Bouazizi expressed his angry by self-burning, he couldn't find a job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economic depression , he had to make living by saling something as a hawker, however, he suffered much unjust treatment from the police so that he finally choose the self-burning to protest the unjust society. His death aroused the sympathy of other Tunisian and their complaints on high unemployment rate, on the rising price and on the corruption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y decide to take actions. So, conflicts appeared between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nation al guard. Then the conflicts spread to the whole country. The mass required the president Ben Ali, who has governed Tunisia for 23 years, to step down. On January 14 this year, Ben Ali escaped from Tunisia to Saudi Arabia. The mass of Tunisia get the victory. Tunisia became the beginning place of the "Arab spring". Jasmine is the nation al flower in Tunisia, so the change happened in this country's regime is also called "Jasmine revolution ". The victory in Tunisia inspired the protest movement in Algeria, Egypt, Libya, Syria, Omen, Yemen, Jordon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gradually

春之地图

#文苑拾英#【春之地图】季羡林先生满含深情地写道:“晨光初露,晓风未起。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还看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头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燕园内外,春天正在苏醒。 【长微博】 春天的妆容是多变的:她或许是新生的稻田,葳蕤的凤尾草,缤纷的梅花,潋滟的波光;又或许是恣肆的黄风,羸弱的蒿草,恋栈的积雪,贫瘠的砂砾。春天的性情是多变的:她时而热烈时而矜持,时而温驯时而顽劣。春天的誓言却是不变的:山川草木的默契约定,山河故土的血脉相连,文人墨客的心意相通。请看,作家们用细腻深情的笔触,在广袤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春之地图。 ——编者按 台湾 我已经可以自由地跑于田梗之上、土堤之下、春河之中。我非常喜欢嗅春草拈断后,茎脉散出来的拙香,那种气味让我觉得是在与大地温存。我又特别喜爱寻找野地里小小的蛇莓,翻阅田梗上每一片草叶的腋下,找艳红色的小果子,将它捏碎,让酒红色的汁液滴在指甲上,慢慢浸成一圈淡淡的红线。我像个爬行的婴儿在大地母亲的身上戏耍,我偶尔趴下来听风过后稻叶窸窸窣窣的细语,当它是大地之母的鼾声。这样从午后玩到黄昏,渐渐忘记我是人间父母的孩子。 ——简嫃《渔父》

广东 春光在万山环抱里,更是泄露得迟。那里底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教地面底花草在它底荫下避避光焰底威吓。岩下底荫处和山溪底旁边长满了薇蕨和其它凤尾草。红、黄、蓝、紫的小草花点缀在绿茵上头。天中底云雀,林中底金莺,都鼓起它们底舌簧。轻风把它们底声音挤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样有耳无耳的生物。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底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许地山《春底林野》

“阿拉伯之春”背后的大计划

十数年里,这一地区发生的几乎所有事情,因为一个名词“Yinon Plan”被连成了一盘棋,并神奇地获得了逻辑。逻辑在强大地解说着一切。 Yinon Plan——“阿拉伯之春”背后的大计划 文∕Mahdi Darius Nazemroaya 玛万千里译 “阿拉伯之春”这个口号,其实是由一群远在华盛顿、伦敦、巴黎和布鲁塞尔办公室里的个人和团体炮制出来的。这群人除了对这一地区有肤浅的认识外,对阿拉伯人几乎一无所知。眼下正在阿拉伯民族之间被打开的,是一个混合的包裹,叛乱和机会主义同样是这个包裹里的一部分。哪里有革命,哪里就有反革命。 发生在阿拉伯世界的动乱也并不是什么“阿拉伯觉醒”。“觉醒”一词暗示着:阿拉伯人一直在独裁和不义的包围中沉睡。事实上,作为更广阔的“土耳其—阿拉伯—伊朗”世界的一部分,阿拉伯世界早就已被频繁的起义所充塞。尽管这些起义被阿拉伯独裁者和美、英、法等国家协力平息。这些大国的干涉一直阻碍着这一地区的民主力量成长,并将继续发挥作用。 分而治之:第一次“阿拉伯之春”如何被操纵 重新设计中东格局的计划,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几年。而正是在一战期间,随着反对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大起义”,这些带有殖民性质的设计才清晰地呈现出来。 尽管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都曾是殖民大国,阻碍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和苏丹等国家的阿拉伯人享有任何自由,但这些殖民大国仍成功地扮演了阿拉伯解放运动的盟友角色。 “阿拉伯大起义”期间,英国和法国成功地让阿拉伯人充当了它们肢解奥斯曼帝国的前锋,以进一步深化它们的地缘政治图谋。伦敦和巴黎之间签订的秘密协议——“赛克斯—皮科协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英国与法国所做的,仅仅是向阿拉伯人兜售一个从所谓的“土耳其压迫”下解放阿拉伯人的思想,从而成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 编辑“阿拉伯之春”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运动。这项运动先后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多名领导人先后下台,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在这次运动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录 1概述 2导火索 3原因 4事态发展

4.1 茉莉花革命 4.2 埃及革命 4.3 利比亚内战 4.4 也门起义 4.5 巴林示威 4.6 叙利亚危机 4.7 其他阿拉伯国家4.8 中东以外 5事件剖析 5.1 稳定之锚 5.2 王室之危 5.3 复兴之路 5.4 网络封锁 6大事记 6.1 突尼斯 6.2 埃及 6.3 利比亚

6.4 叙利亚 6.5 也门 6.6 巴林 7中国声音1概述 “阿拉伯之春”(The Arab Spring),又称“阿拉伯的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阿拉伯之春”示意图 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浪潮,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部分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但大都因政府的让步或示威

“阿拉伯之春”后埃及过渡政府的外交决策分析

“阿拉伯之春”后埃及过渡政府的外交决策分析 阿语系寇金锁 10090037 关键词:埃及、过渡政府、外交决策 毫无疑问,“阿拉伯之春”几乎对整个阿拉伯国家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其中,对埃及的影响尤为显著。在穆巴拉克政权倒台之后,埃及建立了过渡政府,修改宪法,确定议会,当然也在外交政策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调整,加强自身外交的独立性。一方面努力重塑在阿拉伯世界的大国地位,另一方面也看重与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为自身的发展开辟道路。 埃及过渡政府对外交决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以色列的态度由原来的“倾斜”转向“不满”,并积极与伊朗改善关系 从对待巴以问题埃及的立场上和对巴以和谈所做出的贡献可以看出来,穆巴拉克政府时期的埃及与以色列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这种密切的外交关系,使得以色列一再的“随心所欲”。但是过度时期的政府由于埃及的社会状况,已不能再像穆巴拉克政府一样的对以色列倾斜,尤其是发生了以色列武装直升机突袭南部靠近埃及边境地区的武装工作人员导致5名边防部队士兵和警察丧生事件之后,埃及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埃及过渡政府又提高了对以色列出口的天然气价格,这无疑都对以色列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以此同时,埃及的过渡政府表示埃及在中东的最大敌人是以色列而非伊朗,并表示已经准备好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这无疑又进一步恶化了埃以关系。 2.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深化与中国的友好关系,期待扩大对华的经贸合作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在埃及发生革命建立过渡政府之后,中国就表示将致力于与埃及新政府构建外交关系。中方认为,建立过渡政府是埃方为恢复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并且相信这有利于实现埃及的稳定与发展并愿意为埃及过渡政府当前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埃及过渡政府的领导人阿拉比表示,埃及不会忘记中国对其所提供的帮助,赞赏了中国对埃及局势变化后所持的态度,并期望与中方在经济、高科技等领域有进一步的合作和发展。 3.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在埃及建立过渡政府之后,在奥巴马的支持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答应给埃及的过渡政府提供3000万美元的贷款,美国也保证将对埃及实施至少2000万美元的债务免除或提供贷款,来支持埃及的经济复苏。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表示,美国积极地支持埃及的民主自由和政治改革进程,支持埃及实现由过渡政府向民选政府的改变。当然这与美国在埃及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利益是分不开的,因为美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阿拉伯国家的石油,而作

阿拉伯之春几个国家大事件

突尼斯 总统于2011年1月14日下台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西迪布吉德一名摆摊贩卖水果蔬菜的青年因受到执法人员暴力对待,在当地 政府门口自焚。这种极端做法迅速引起民众的共鸣。由于对生活水平,警察暴力行为,高失业率和人权状况糟糕等问题不满,大批民众在当天就走上街头。游行迅速扩展到突尼斯全国。 2010年12月28日,突尼斯总统本·阿里(Zine El Abidine Ben Ali)发表电视讲话,谴责反对者。他声称街头暴力是少数极端分子所为,并警告示威人群,他们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2011年1月10日,突尼斯政府宣布关闭该国所有学校和大学。本·阿里在电视讲话中宣布,将努力在2012年前创造30万个就业岗位。 2011年1月13日,本·阿里在电视讲话中表示不会参加2014年的大选,并承诺进行国家体制改革,调查游行中的死伤人数,宣布解禁部分网站。 2011年1月14日,本·阿里宣布解散政府,并在六个月内进行合法大选。总理加努希(Mohamed Ghannouchi)宣布担任临时总统。 2011年1月15日,沙特阿拉伯宣布接受本·阿里的政治避难。突尼斯最大的伊斯兰党派Ennahdha主席Rached Ghannouchi宣布将结束在伦敦的流亡生涯返回突尼斯。 2011年1月17日,突尼斯总理加努希宣布组建新的联合政府,但是政府中仍然包括多名本·阿里的亲信。突尼斯民众对新政府表示不满,继续上街游行。 2011年1月26日,突尼斯请求国际刑警组织帮助捉拿逃亡的本·阿里、其妻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并对本·阿里夫妇下达了国际逮捕令。 2011年6月20日,突尼斯首都一家法庭以挪用公款罪缺席判处突本·阿里及其妻子35年徒刑。 埃及 总统于2011年2月11日下台,正接受审判 2011年1月25日,埃及发生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首都开罗的互联网服务和手机通信中断。反对者呼吁总统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立即辞职,并要求政府进行改革,解决高失业率等问题。 2011年1月29日,穆巴拉克任命情报总局局长奥马尔·苏莱曼(Omar Suleiman)为副总统。这是埃及近三十年来的首位副总统。 2011年1月29日,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称,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两个儿子贾迈勒和阿莱都已逃往伦敦。 2011年1月31日,由总理沙菲克(Ahmed Mohamed Shafik)领导的新政府成员,在穆巴拉克的见证下宣誓就职。 2011年2月2日,穆巴拉克表示不会参加下届总统选举。 2011年2月3日,穆巴拉克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愿意辞去总统职位,但无法立即卸任。 2011年2月5日,埃及向以色列输送天然气的管道被炸起火。埃及对以色列和约旦两国的天然气供应中断。 2011年2月11日,穆巴拉克宣布辞职,并将权力移交给军方。随后,穆巴拉克和家人离开首都开罗,抵达位于埃及西奈半岛的红海海滨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 2011年5月5日,埃及一家法院裁定,穆巴拉克时期政府高官、前内政部部长阿德利(Habib Ibrahim Ardley)贪污及洗钱罪名成立,判其入狱12年。 2011年5月24日,埃及总检察长决定将穆巴拉克及其两个儿子送交刑事法庭审判,指控他们蓄意谋杀抗议者并滥用权力谋取私利。

春西南大学外国教育史在线作业

春西南大学外国教育史 在线作业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古希腊古风时代的斯巴达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重视:_______。 A. 和谐发展教育 B. 艺术体操教育 C. 军事体操教育 D. 文法弦琴教育 单项选择题2、 在柏拉图看来,要想理想的国家成为现实,只有爱智慧、掌握了真理的深明事理的_______成为统治者,居于统治地位。 A. 军人 B. 哲学家 C. 手工业者 D. 农民 单项选择题3、 七艺中的前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是_______首先确定下来的。 A. 毕达哥拉斯 B. 智者 C. 普罗塔哥拉 D. 苏格拉底 单项选择题4、 中世纪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不包括:______。 A. 修道院学校 B. 主教学校 C. 堂区学校 D. 宫廷学校 单项选择题5、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苏格拉底法”,该方法的四个步骤是_______。 A. 讥讽、定义、助产术、归纳 B. 讥讽、归纳、助产术、定义 C. 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D. 讥讽、助产术、定义、归纳 单项选择题6、 _______是昆体良约二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 A. 《十二铜表法》 B. 《论雄辩家》 C. 《雄辩术原理》 D. 《忏悔录》 单项选择题7、 人文主义教育家_______把学校办为“快乐之家”。 A. 维多里诺 B. 格里诺 C. 弗吉里奥 D. 伊拉斯谟

_______产生于11-12世纪,是西欧一种新型的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其中包含不同种类、不同规模与功能的学校。 A. 宫廷学校 B. 中世纪大学 C. 基尔特学校 D. 城市学校 单项选择题9、 西方教育的近代化(国家化、世俗化、普及化)的历程真正开始于______后。 A. 文艺复兴 B. 新教育运动 C. 进步教育运动 D. 宗教改革 单项选择题10、 在教育方面提出“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由教会掌握”和“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两个原则的人是_______。 A. 弗兰西斯·培根 B. 马丁·路德 C. 蒙田 D. 加尔文 单项选择题11、 裴斯泰洛齐提出的_______主张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使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A. 教育心理学化 B. 各科教学法 C. 要素教育论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单项选择题12、 赫尔巴特提出了_______,该理论是其课程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赫尔巴特还依据该理论的原理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 A. 统觉理论 B. 教育心理学化 C. “教学进程”理论 D. 教育性教学原则 单项选择题13、 _______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 A. 直尺 B. 模型 C. 恩物 D. 三角板 单项选择题14、 赫尔巴特提出了统觉理论,该理论是其课程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赫尔巴特还依据该理论的原理为课程设计提出了_______和_______两项原则。

新媒体在“阿拉伯之春”中的作用分析

新媒体在“阿拉伯之春”中的作用分析 姓名:张兵 班级:2011级新闻一班 学号:100012011079

新媒体在“阿拉伯之春”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阿拉伯之春”是指在2010年底发生在西亚北非等多个国家的导致社会动荡、政权颠覆的反政府活动。其发展的原因不同于以往的社活动荡,其中新媒体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Facebook、Twitter等。本文将从“阿拉伯之春”的发展、结果和新媒体定义、如何推动运动等方面简要介绍新媒体这一这一影响世界政治发展的新因素。 关键词:“阿拉伯之春”新媒体应用影响启示 一、“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运动。这项运动先后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多名领导人先后下台,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在这次运动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一名26岁的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因为失业被迫当小贩期间,遭到城管的滥用暴力和腐败,抗议自焚,拉开了突尼斯革命的序幕,此后周围国家也门、埃及、利比亚、巴林、叙利亚也相继发生抗议活动,这些国家的民众进行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西方媒体称之为“和平抵抗运动”,由于这些示威游行主要发生在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世界,因而,西方媒体最先将其称之为“阿拉伯之春”。到目前为止,此次阿拉伯革命已经推翻了4个国家政权。2011年1月14日晚,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流亡沙特;18天后的埃及示威浪潮导致穆巴拉克在2011年2月11日宣布正式下台,权力移交军方;利比亚领袖卡扎菲的统治在2011年8月23日被推翻,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2012年2月27日,也门政治协议正式生效,总统萨利赫退位。其余的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爆发了一定规模的示威游行,最终以多国政府的让步而逐渐平息。阿尔及利亚结束了实行了19年的紧急状态;黎巴嫩则承诺提高40%的薪金;约旦国王解散并任命新政府;苏丹总统承诺不谋求连任到2015年;阿曼解散了所有部长,并宣布实行选举以产生立法机关;沙特国王进行了经济方面的让步,批准妇女在未来2015年的舒拉议会和市政府选举投票;巴林释放了部分政治犯并解散所有部长;科威特内阁宣布辞职,首相纳赛尔下台;摩洛哥国王准许公投进行宪法改革,并做出政治让步;叙利亚政府军与反对派激战,局势持

“阿拉伯之春”发生的根本原因

“阿拉伯之春”发生的根本原因 被西方媒体美其名曰的“阿拉伯之春”其实就是指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动乱以来,其示范效应很快传导到了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约旦、也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甚至阿曼和巴林这样的富裕的产油国。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特别是所谓“独裁统治”的政治体制。 综合分析,当前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经济问题的长期存在。除了资金富余的海湾产油国外,大多数阿拉伯国家近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突出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缓慢;产业结构转变缓慢,工业化程度低;文盲比例高;贫富分化严重;失业率高;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较低;原料在外贸出口中继续占据重要地位;吸收外资少。这都导致民生凋敝、百姓贫穷,分配不公、贫富悬殊,更使百姓心存不满。 2.政治民主化进展迟缓。官员贪腐严重,上层建筑已经腐朽,是引起社会不满的又一主因。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的家族都有巨贪之嫌。阿拉伯世界普遍存在这威权主义政治,不论是共和国制国家还是君主制国家。尽管一些国家已实现多党制,但权力仍高度集中于个别政党、君主,存在着克里斯玛式的个人统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也门总统萨利赫在任均已超过20年,甚至达到30年,叙利亚、埃及、利比亚等国还出现政权家族化倾向。 3.阿拉伯地区人口的年轻化,而且失业率攀升,使年轻一代看不到生存发展的希望。本地区的人口增长属于世界最高之列,因此30岁以下人口约占埃及总人口的65%。年轻人往往不安于现状,思想活跃,他们对老一代民族主义领袖的业绩所知不多,对生活的要求更高,但却无法得到满足,而他们的失业率也最高(埃及15~29岁年轻人的失业率为25%),并且无法参与政治。他们是这一场政治地震的主力军。 4.公民社会的发展。即受教育阶层和中产阶级的壮大及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使公民的权利、民主意识强化,素质提高,组织性增强,这突出表现在突尼斯和埃及动荡过程的相对顺利和非暴力特征,保证了政权较为和平的过渡。两国的军队也采取了中立立场。类似情况也

2018公需科目考试试题

2018公需科目考试试题 1.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白俄罗斯的交流合作日渐频繁。到目前为止,中白双方已推动实施了近()个项目,用贷规模超过()亿美元。(5.0分) A.20,50 B.20,60 C.30,60 D.30,80 我的答案:C √答对 2.根据周琦老师所讲,高德交通信息服务覆盖()多个城市以及全国高速路网。(5.0分) A.一百一十 B.一百 C.九十 D.八十 我的答案:A √答对 3.根据周琦老师所讲,大数据加速道路网络快速更新,高德()完成全国10万公里15万处更新。(5.0分) A.2006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4年 我的答案:D √答对 4.通过精确的3D打印技术,可以使航天器中()的导管一次成型,直接对接。( 5.0分) A.55% B.65% C.75% D.85% 我的答案:D √答对 5.()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倡议使我国在国际区域合作中陷入战略被动。(5.0分) A.希拉里 B.奥巴马 C.特朗普 D.安倍晋三 我的答案:A √答对 6.下列哪个国家脱离了欧盟?(5.0分)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意大利 我的答案:A √答对 7.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5.0分) A.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落后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文明之间的矛盾 C.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社会大众与经济社会的矛盾 我的答案:A √答对 8.社会成员或者用户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共同参与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分享、信息的传播,这个活动就叫()。(5.0分) A.云计算 B.社会计算 C.政府计算 D.高强度计算 我的答案:B √答对 9.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悖论不包括以下哪项?(5.0分) A.公私交叉的悖论

阿拉伯之春对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阿拉伯之春”对后发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摘要]后发国家在致力于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推进政治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阿拉伯之春”是阿拉伯国家长期积聚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广大后发国家同样面临着许多困扰自身政治发展的难题,急需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阿拉伯之春”的原因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其启示并结合后发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后发国家的政治发展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阿拉伯之春;后发国家;政治发展 2010年底,北非小国突尼斯爆发了激烈的自下而上的社会政治运动,仅用了29天就使独裁统治了这个国家23年的本·阿里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统治,流亡沙特。短短数月之内,这场运动迅速蔓延至其他一些阿拉伯国家,基本要求是推动全方位改革,其深远影响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时至今日其影响尚未完全结束。对于众多后发国家来说,在民主化运动愈演愈烈的形势下,认真吸取“阿拉伯之春”的教训与启示,并从中获得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对于自身的改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阿拉伯之春”发生的原因 “阿拉伯之春”始于隆冬时节。2010年12月17日,负责集市的女城管在突尼斯的西迪布宰德小城没收了小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的推车,原因是他无照经营。女城管按惯例行事,但这位年轻商贩所缺少的,也许不仅仅是一张执照,而是和某位显要人物的“关系”,或者缺少行贿所必需的金钱。他向上提出申诉,却被驳回。大概是屈辱、无助交集之下,他采取了绝望之举,在当地行政大楼前公开自焚。随后的几小时、几天之内,人们就自发举行声援集会,武装力量杀害了一些集会人士,而他们又成为了后续示威活动上被追悼的烈士。半岛电视台播放了手机拍摄的自焚及之后示威游行的录像,成为“阿拉伯之春”推动情绪、动员情绪的最重要媒介手段。抗议浪潮迅速地蔓延到首都突尼斯市,扩散到邻国。抗议活动不仅获得地域上的延伸,其社会组成结构也不断扩展,很快就涵盖了社会各阶层。男女老少、穆斯林教徒及基督徒、宗教及世俗,特别是年轻人,都加入到示威中来。不到两个月,北非两个原以为是最为稳固的独裁者——突尼斯的本·阿里与埃及的穆巴拉克纷纷下台。 “阿拉伯之春”的发生绝非偶然。数年来,该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已经数次爆

阿拉伯之春讲解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 春”是指自2010 年年底在北非和 西亚的阿拉伯国 家和其它地区的 一些国家发生的 一系列以“民主” 和“经济”等为主 题的反政府运动。这项运动先后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多名领导人先后下台,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在这次运动中,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社交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概述 “阿拉伯之春”(The Arab Spring),又称“阿拉伯的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爆发之突然、来势之迅猛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

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浪潮,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曼、巴林、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部分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但大都因政府的让步或示威规模不大而逐渐平息。 截至2012年12月,此阿拉伯革命已经推翻了4个国家政权。2011年1月14日晚,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流亡沙特;18天后的埃及示威浪潮导致穆巴拉克在2011年2月11日宣布正式下台,权力移交军方;利比亚领袖卡扎菲的统治在2011年8月23日被推翻,2011年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2012年2月27日,也门政治协议正式生效,总统萨利赫退位。 二.原因 1.深层原因 导致这些动荡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的专制统治、政治体制僵化、人权的侵犯、政府贪污腐败、国民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贫困;领导人长期执政,不思改革,政治经济分配不透明等等。 2.直接原因 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困难,推动了革命运动的爆发。另外,人口结构中大量受过一定教育、熟谙网络且对

2020年春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次月考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初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 七年级地理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 面相应表格内。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南半岛上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热带季风气候 2、有“花园城市”美誉的东南亚国家是: A 、新加坡 B 、印度尼西亚 C 、泰国 D 、马来西亚 3、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是: A 、巴基斯坦 B 、印度 C 、马尔代夫 D 、孟加拉国 4、受气候条件和地形因素的影响,欧洲西部形成的传统农业是 A.种植业 B.畜牧业 C.园艺业 D.渔业 5、下列有关东南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B 、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水流湍急 C 、菲律宾群岛属于马来群岛的一部分 D 、东南亚盛产柑橘,椰子等水果 6、下列称呼中,不是称呼南亚大陆部分的是: A 、南亚次大陆 B 、中印次大陆 C 、印度次大陆 D 、印巴次大陆 7、给南亚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 、东北季风 B 、西北季风 C 、东南季风 D 、西南季风 8.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最近通道是 A .苏伊士运河 B .霍尔木兹海峡 C .马六甲海峡 D .台湾海峡 9.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 A .越南 B .泰国 C .老挝 D .柬埔寨 10.以下属于稻米重要出口国的是: A .新加坡 B .文莱 C .泰国 D .老挝 11.锡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国家是: A .马来西亚 B .泰国 C .缅甸 D .印度尼西亚 12.对东南亚的开发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是: A .黑人奴隶 B .华人和华侨 C .英国移民 D .殖民统治者 13.到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A. 北半球的夏季 B .2月 C .南半球的冬季 D .7月 14.印度河主要流经: A .印度 B .孟加拉国 C .尼泊尔 D .巴基斯坦 15.下图中M 是世界海上运输最繁忙的著名海峡之一。该海峡是: A.直布罗陀海峡 B.土耳其海峡 C.霍尔木兹海峡 D.马六甲海峡 16.南亚地形的分布由北向南依次为:( ) A.山地、高原、平原 B.高原、平原、盆地 C.山地、平原、高原 D.山地、盆地、高原 17.读下图,关于印度德干高原地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高北低 B.西高东低 C.东高西低 D.中间高、四周低 18.下列国家不属于西亚地区的是( ) A .沙特阿拉伯 B .巴基斯坦 C .阿富汗 D .伊拉克 19.西亚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 .高温 B .干旱 C .劳动力不足 D .生产技术落后 20、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 A 、多盆地地形 B 、海拔较高,以高原为主

“阿拉伯之春”对中国的启示

阿拉伯之春对中国的启示 “阿拉伯之春”,指自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动乱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西方媒体称之为“和平抵抗运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导致这些动荡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以专政或以君主制的政府来进行统治、侵犯人权、贪污腐败、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生活贫困、以及人口结构因素,例如在人口内有大量受过教育但不满足的青年人;领导人长期执政,高度集权、不思改革、不足够透明的政治与经济分配、青年被拒绝接受国家现状;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加剧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困难,导致物价上涨等等。 从当下情况看,重视从“阿拉伯之春”中吸取深刻教训,尽可能使我们的工作得到改进,在政府和人民之间建立高度信赖关系,却是更重要、更现实的问题。相比冷战结束初期的“苏东巨变”,今天出现的“阿拉伯之春”,可以说具有更强烈的民众性和自发性。当年,苏联解体和东欧国家纷纷倒向西方,这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破产,也是东欧国家摆脱前苏联长期控制甚至压迫的必然选择,民众在这场巨变中固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前提还是苏联自身的崩溃,直接造成了“决堤”效应。相

比之下,“阿拉伯之春”则基本上是一场自发的民众运动,其矛头直指家族统治、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人民强烈要求更换领导者来改变国家命运和民众的境遇,由此在那些拥有古老文明、人们习惯于“各安天命”的国度掀起一场接一场迅猛的政治风暴。 “阿拉伯之春”改变了中东、北非地区许多国家的面貌,也改变了那些地区的政治和战略格局,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冲击和影响,现在仍在继续,结果也很难料定。对于远在东亚的中国来说,我们庆幸改革开放已经搞了34年,中国这个古老的但在很长时间依然贫穷的发展中大国,现在焕发出无限生机,中华民族重新走上复兴之路。现在回过头来认识邓小平关于“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的论断,每个中国人都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同时对“阿拉伯之春”也会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然而,中国的改革正方兴未艾,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尤其是对改革和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那些问题,决不可有任何的掉以轻心,重视吸取“阿拉伯之春”的教训,在时下的中国显得非常紧要,非常迫切。中国现在自然不存在“家族统治”问题,但“新权贵阶层”却是众目睽睽的社会现象,权力“寻租”、权钱交换造成的权力异化,以及日益兴盛的腐败之风,已经严重损害了执政者的形象,严重动摇了共和国的政治基础,严重削弱了政府与民众的信赖关系。对于这样的“生死存亡”问题,我们喊了很多年,也的确采取了许多实际的甚至严厉的措施,但客观的说,收效并不大。中国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问题,改革的实惠并没有让人民完全享受到,老百姓心里都很清楚。今天的中国,老百姓的确是富了,但相比那些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这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 被西方媒体称为“阿拉伯之春”的运动,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暴力运动。 一、事件导火索:突尼斯小贩死亡 2010年12月17日,26岁的突尼斯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经济不景气而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在街上摆摊,做起小贩,期间遭受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恼羞成怒,点燃了自己,不治身亡。这个事件激起了突尼斯普通大众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的对失业率高涨、物价上涨以及政府腐败的潜藏的怒火,致使当地居民与突尼斯国民卫队发生冲突,随后冲突蔓延到全国多处,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并造成多人伤亡。 突尼斯小贩的自焚事件经由互联网迅速、广泛传播,成为点燃阿拉伯世界的导火索。在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身亡后的第29天,国内冲突不断蔓延,骚乱愈演愈烈,最终,总统本?阿里不得不放弃统治了23年的突尼斯,在2011年1月14日宣布解散政府,深夜飞往沙特阿拉伯寻求政治避难。总理加努希宣布担任临时总统。

二、事件的扩散和蔓延 1、茉莉花革命 突尼斯是“阿拉伯之春”运动的起点。由于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因此发生在突尼斯的这次政权更迭被称为“茉莉花革命”。突尼斯事件激发了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抗议运动,并逐渐呈燎原之势,席卷阿拉伯世界。 2、埃及革命 在本·阿里离开突尼斯10天之后,也就是2011年1月25日,埃及民众爆发了一系列街头示威、游行、集会、骚乱、罢工等反政府活动。抗议示威活动波及埃及国内多座城市,其中尤以首都开罗和亚历山大最为激烈,据称有超过一百万人参与了此次抗议,他们要求埃及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下台、军队结束戒严,终止紧急状态法,获得自由和正义的权利等要求。2011年2月11日,埃及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通过国家电视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经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 3、利比亚内战 继突尼斯和埃及革命成功之后,同样位于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利比亚在2011年2月15日开始爆发反政府抗议活动。2月18日,反对派控制了该国大部分的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政府派出精锐部队和雇佣军,但反对派被击退。2月20日,抗议活动蔓延到首都的黎波里,导致卡扎菲在的电视台警告示威者,他们的国家可能陷入内战;3月,十余国家开始军事干预利比亚,战争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