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第一课时)

(完整word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第一课时)
(完整word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第一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一、维护宪法的权威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治观念,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宪法至上的法治意识,提高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自觉性。

3.运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醒地意识到依宪治国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积极主动地宣传宪法和法律;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能将尊宪意识落实在行动上,主动按宪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勇于同违宪行为做斗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进而形成崇尚民主、公正、平等思想,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从理论观点上说,我们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以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目的都是为了树立和增强“宪法至上”的意识和理念;从实践意义上说,只有树立和增强了“宪法至上”的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宪法,自觉地维护宪法的权威,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首先,宪法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该内容在本章的重要作用,从知识架构的角度来说,理解了该部分内容对于后面法律知识的学习意义重大。其次,从理论理解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存在违反宪法和违反具体法律比较难以区分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把握宪法。最后,从学生“自觉维护宪法”的行为养成角度来看,宪法观念的树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这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维护宪法的权威”。教材从分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入手,阐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进而揭示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须认真学习宪法,增强宪法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学情分析

青少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需要增强;在实践中青少年往往缺乏依法维权的经历,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意识更迫切需要提高。总之,无论从理论理解的角度还是维护宪法的实践角度,青少年的宪法意识都亟待提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宪法意识,在行动中努力做到尊重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材料对比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材料1:胡锦涛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部分内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尽力,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教师充分利用课件材料中包含的宪法元素,根据材料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仔细观察课件图片,引发学生回忆、思考学过的宪法知识,激发学生对宪法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宪法主题,以此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的认识。

我们要怎样维护宪法的尊严?

【引思明理】

一、维护宪法的权威(板书)

(一)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板书)

1.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初中所学宪法知识,带着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宪法内容根本性的认识。

〈设置问题〉

1.在我们的国家生活中,哪些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2.我国宪法对这些问题都做了哪些规定?

学生对照教材找出答案,教师予以正确点评,利用课件,以图表形式归纳宪法内容根本性。

为了加强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普通法律(刑法,民法)法条规定,以与宪法作内容方面的对比,强调宪法内容的根本性。

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材料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结构形式、经济制

度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涉及整个国家生活各个重要领域,材料中刑法与民法是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而且只涉及国家生活的某一方面。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宪法从内容上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板书)

对于宪法效力的最高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从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入手,通过材料举例,对比讲解清楚。

〈设置问题〉

1.什么是法律效力?

2.仔细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我国刑法与民法的制定依据是什么。这表明了宪法与普通法律是什么关系?

3.教材中宪法第五条有哪些规定?材料7表明了什么意思?

材料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材料5:《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材料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材料7:《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三条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第七十八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教师出示上述材料,学生认真阅读法律条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而明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普通法律是宪法相关条文的具体化,它们的立法依据是《宪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讲明一点,违宪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发生的,因为宪法规定的是一些原则性问题,指导其他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违宪表现在立法上。宪法以外的法律都要以法律为准绳不得与之抵触,如果发生了抵触现象就是违宪,根据立法法的相应规定就要归于无效或由有关机关进行修改撤销。这一点也说明了宪法效力的最高性。

3.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板书)

这个问题理论理解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借助图表,设计问题,通过直观的数据比较帮助学生获得认识。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宪法与普通法律在制定修改程序上的不同。

〈设置问题〉

1.宪法的制定、修改与普通法律相比在程序上有什么特别规定?

2.宪法的这些特别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说明了什么?

投影材料:

学生结合教材第79页内容,参照投影材料,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对该板块内容进行阶段性小结,帮助学生明确宪法的确是治国安邦的

总章程。进一步提示学生从宪法的作用来看,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在国家治理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进入领悟宪法板块的学习。

(二)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板书)

1.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板书)

学生理解该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借助材料,再结合教材第79页案例,在充分认识宪法地位的基础上,以设置问题为教学线索,由浅入深讲解为主,激发学生对该问题的理性思考,从而理解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作用。

〈设置问题〉

1.你知道国家的治理方式有哪两种?

2.人治与法治有何不同?

3.为什么说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4.教材第79页案例中税务局的行为违反了哪部具体法律?为什么说该税务局也违反了宪法?

请学生阅读材料并回顾初中所学知识,了解我国古代人治与法治的不同之处,由此引申至我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

材料9. 我国宪法的发展:建国以来,我国先后颁布过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它的根

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它规定,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材料10.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其作为宪法的第五条第一款。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破天荒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

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讨论问题,教师通过讲解点拨,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确宪法的核心地位:

法治的精神是抛弃人治,简单来说就是公平公正的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务。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处理社会、国家的一切事务,使其不因时间、地点和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它处于一个国家统一和完整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宪法也是一个国家实行法治的基础,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在宪法得不到实施或者在违宪的状态下是无法实行依法治国的。不突出宪法的权威,就不可能真正地通过宪法来反映人民的意志,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民的利益。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2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是因为,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讲,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所以,检验一个国家是否法治国家的标准,不在于它是否拥有完备的法律,而在于它是否拥有切实发挥作用的宪法。

该部分内容理解难度较大,通过教师讲解,逐层递进,加深学生对宪法核心地位的认识。再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既然宪法在依法治国中处于核心地位,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怎样贯彻《宪法》?

(2)实行依法治国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板书)

这个问题可以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获得对该问题的认识。教师应结合教材第79页案例,使学生明确基于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基于宪法的核心地位,遵守普通法律就是在贯彻宪法;反之,任何违反普通法律的行为同时也违反了宪法。

教师根据教材归纳如下:

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具体做法是:(1)青少年应当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宪法至上”观念。(2)在依法治国过程中,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禁止做的事,也不得拒绝做宪法规定做的事。(3)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教师出示一组感人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等高尚情感,涵养爱国情感,渗透德育教育,由情入理,突破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尊重宪法、维护宪法不是空洞抽象的,是可以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宪法,主动维护宪法的意识。

(三)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板书)

1.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板书)

2.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板书)

3.要把青少年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板书)

〈设置问题〉

1.这些图片都表达了什么情感?

2.图片中的人物都在用什么实际行动维护祖国利益,捍卫宪法的尊严?

3. 青少年应该怎样维护宪法的尊严?

教师汇总青少年在实践中维护宪法的具体做法:

①要切实做到认真学习宪法,热情宣传宪法,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意识,提高法律素质;②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宪法,按宪法规定办事,对宪法提倡的行为要努力去做,对宪法禁止的行为要坚决不做,对宪法要求公民必须做出

的某些行为一定要做,并且做好;③要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言论和行为做坚决的斗争,以捍卫宪法的尊严,为保证宪法的顺利实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板书,采用对话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照应导入,强调重点、难点,对本节课内容梳理归纳,帮助学生强化对宪法的认识。

【体验导行】

[课堂练习]

运用案例进行课堂练习,通过分析案例,加强学生自觉维护宪法、尊重宪法意识的养成教育。

案例:李某在某中等职业学校做收发工作,他利用工作之便,隐匿、毁弃和开拆他人信件数百封,由此造成多人与学校的联系中断,影响了工作和学习,他还在同学中传播扩散了有的信件中的隐私内容,给收信人造成了不良后果。

1.李某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其行为是否违反了宪法规定?

2.这个案例对我们理解宪法的“母法”作用有什么启发?

教师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确,宪法是母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依据,现实生活中直接违反宪法的行为较少。对于中职生来说,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遵纪守法,就是对宪法最好的尊重与维护。

[课后作业]

1. 请通过书籍、网络等渠道查找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说明宪法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说一说,你准备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尊重、维护宪法。

板书设计:

维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规定涉及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护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法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宪法是法治的标志

的实行依法治国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权宪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威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宪法权威

要把青少年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针对本课时三个不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三大教学板块并确定不同板块的教学思路。认识宪法板块,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了解,理论知识理解难度较小,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领悟宪法板块,理论内容相对抽象,以教师讲解为主,结合材料帮助学生领悟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地位,以此突破教学难点;维护宪法板块,通过大量图片材料,设置感人情境,引导学生对宪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回归到生活实践,巧妙突破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树立自觉尊重宪法、主动维护宪法的观念。整体教学思路清晰,分板块教学目标明确,借助大量有说服力的材料,精心设置问题,串联板块主题,逐层推进学生对宪法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宪法至上,要在实践中主动维护宪法的观念。

存在的不足是:本节课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把握教材,严格控制课堂教学时间。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关于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基本知识。⑴、识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自由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⑵、选举权是公民重要的政治权利,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的监督权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统一的。 2、能力目标:通过社会走访、调查或探究性学习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理论联系实际,相关知识和实际的相互转换的能力。(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关系的能力。(3)在探究现实社会国家机构以及国家与公民关系问题上的初步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过程目标:通过涉及诸多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典型事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熟悉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各方面全方位的活动能力。 2、方法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调查研究法,练习写作简单的调查研究报告,掌握基本的资料收集程序、途径和方法,学会辩证的、历史的、比较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情感目标:⑴、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观念,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情感; 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2、态度目标:(1)、增强学生正确的民主权利与民主义务意识;(2)、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3)、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法制观念、义务观念,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 3、价值目标:明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具备国家观念和爱国的情感,应该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特别是要树立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做一个奉献于社会的高素质公民。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高一政治教学案2----8 单元单元复习 知识一: 知识梳理 错题再现 一、国家性质是什么? ①最大特点和本质: ②民主的特点及表现人民民主专政 决③专政的对象和意义: 定④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二、公民与国家和谐统一的新关系的表现:1.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力和自由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第二: 第三: 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二: 第三: 第四: 注意:㈠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㈡如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请你判断并修正: XX年1月首批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产生,农民工的“政治性崛起”表明人民民主有物质保障 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领导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权利 国家制定的法律越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越受限制请你探究1: XX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在五大洲的21个城市,境内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传递。在传递过程中被一些不和谐因素所干扰。高位截肢的残疾人金晶用残弱的身躯奋力保护。在旧金山华人自费租飞机拉了一个“x藏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横幅,跟随这奥运圣火,令10多亿中华儿女心潮澎湃。中华儿女的行为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知识二:公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知识梳理 错题再现 一、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政治生活主要内容: 2.参与政治生活方式:

四种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或渠道: 原因理论原因: 意义:公民而言: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有利于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表达意愿,维护自己合法利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热情,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社会、国家而言: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有利于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效率,丰富民主形式,文明祥和的新社区创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 两者关系: 正确处理:第三: ①为什么? ②如何做?二、.中学生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请你判断并说明理由: 到烈士陵园扫墓,纪念革命先烈是我们参与民主实践的活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最根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第1课时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1.小杨同学在复习备考时,整理归纳出以下一些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到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B、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对我国国家性质的确认,也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确认 C、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有了宪法保障,公民的权利就不会被侵犯了 D、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 宪法的基本原则 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 A、明确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C、明确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D、完全实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 3、下列选项能体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观点的是() ①社会上不再存在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③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④广大人民通过人民 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下列能为漫画《宪法承诺》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①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公民 ②宪法规定公民广泛的基本权利 ③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④宪法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对此很多群众积极参与并向政府等相关部门提议:增设垃圾分类宣传,使人们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这样才能落实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 当好国家公民1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一、维护宪法的权威 (一)单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宪法是()。 A.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规定公民权利的法律 C.规定公民义务的法律 D.规定普通法律怎样指定的法律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指()。 A.普通法律与宪法相抵触则无效 B.宪法指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C.宪法规定挂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D.宪法可以代替普通法律 3.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色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为根本的过动准则。 A.纪律B宪法 C.党的政策D国务院制定的政策 (二)多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 1.关于宪法的表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利 C.宪法是“母法”,是法律的法律 D.宪法可以代替所有普通法律 2.说“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因为() A.宪法是法制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 B.没有“宪法至上,”“法律至上”就难以实现 C.没有宪法,民族的事实就无法得到法律的确认 D.没有宪法,各项民主制度的建立就无法实现 3.维护宪法的尊严,需要() A.立法部门要在宪法的框架下制定法律 B.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 C.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捍卫司法工作 D.每个公民要学习宪法,与违法宪法的行为做斗争 (三)理解说明 1.2007年12月20日,某学校04级法律系女生姜某看到某银行在本校招收职员的启示后,品学兼优但身高只有1.58的她,却发现《招聘启事》中有一项条件——“女性要求身高在1.60米以上“。她认为:该《招聘启事》中的这一规定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就业的权利。于是她于2008年1月17日向某市基层人民法院递交行政诉讼状,要求维护自己的品等权。(1)姜某的主张为什么能够得到法院的支持? (2)结合上列,说明我国宪法在保障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 2.某职业学校为了严肃校纪,杜绝在校住宿的学生夜不归宿的违纪现象,于是做出了硬性的规定:凡查出在校住宿的学生夜不归宿,第一次罚款50元,第二次罚款100元。 (1)该校的这条校纪合理吗?为什么? (2)遵守宪法与遵守校纪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 (一)单项选择1.A 2.A 3. B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关于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基本知识。 ⑴、识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自由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⑵、选举权是公民重要的政治权利,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的监督权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统一的。 2、能力目标: 通过社会走访、调查或探究性学习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理论联系实际,相关知识和实际的相互转换的能力。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关系的能力。 (3)在探究现实社会国家机构以及国家与公民关系问题上的初步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

通过涉及诸多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典型事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熟悉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各方面全方位的活动能力。 2、方法目标: 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调查研究法,练习写作简单的调查研究报告,掌握基本的资料收集程序、途径和方法,学会辩证的、历史的、比较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情感目标: ⑴、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观念,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情感; 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2、态度目标: (1)、增强学生正确的民主权利与民主义务意识; (2)、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3)、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法制观念、义务观念,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 3、价值目标: 明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具备国家观念和爱国的情感,应该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特别是要树立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1.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3)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2. 宪法确认的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P3) 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 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P4) 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4.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哪几类?(P5) 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 5.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P6)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6. 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对各级国家机关有什么要求?(P6) 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7. 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有哪些?(P7) (1)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8. 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P7—P8) (1)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4)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9.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P11) 10.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P1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018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知识点归纳

2018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知识点归纳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一框)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1.我国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总章程。 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4.宪法规定我国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5、宪法规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6.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途径和形式: 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贯彻于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7、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 8、宪法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9、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10、我们怎样当家作主?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 1.为什么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①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②XX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 2.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和保护人权。 3、中国的人权的特点: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 4.人权的主体: 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5、人权的内容: 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6.我国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①立法方面②执法方面 ③司法方面④宣传方面

第七课维护宪法的权威(27-28)

醴陵市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课时教案 汽修、机电专业一年级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

书) 1.在我们的国家生活中,哪些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2.我国宪法对这些问题都做了哪些规定? 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什么是法律效力? 2.仔细阅读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问 题,主要包括国家性质、 政权组织形式、结构形式、 经济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权 利和义务等内容,涉及整 个国家生活各个重要领 域,材料中刑法与民法是 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是 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 题,而且只涉及国家生活 的某一方面。通过对比得 出结论:宪法从内容上是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教师出示上述材料, 学生认真阅读法律条文,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而 明确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 效力,是普通法律的立法 基础,普通法律是宪法相 关条文的具体化,它们的 立法依据是《宪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 示:宪法与普通法律在制 定修改程序上的不同。 (二)依宪治国是依 法治国的核心(板书) 学生结合教材第 79页内容,参照投影 材料,进行思考,解决 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下列材料,说说我 国刑法与民法的制定依据是什么。这表明了宪法与普通法律是什么关系? 3.教材中宪法第五条有哪些规定?材料7表明了什么意思? 1.宪法的制定、修改与普通法律相比在程序上有什么特别规定? 2.宪法的这些特别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说明了什么? 1.你知道国家的治理方式有哪两种? 2.人治与法治有何不同? 3.为什么说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4.教材第79页案例中税务局的行为违反了哪部具体法律?为什么说该税务局也违反了 1.宪法是法治的标志 (板书) 学生理解该问题有 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借助 材料,再结合教材第79 页案例,在充分认识宪法 地位的基础上,以设置问 题为教学线索,由浅入深 讲解为主,激发学生对该 问题的理性思考,从而理 解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核 心作用。 教师根据教材归纳 如下: 要全面贯彻实施宪 法,具体做法是:(1)青 少年应当认真学习法律知 识,树立“宪法至上”观 念。(2)在依法治国过程 中,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 人员不得做宪法禁止做的 事,也不得拒绝做宪法规 定做的事。(3)全国各族 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 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 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 学生思考回答

维护宪法权威 教学设计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维护宪法权威 教学目标 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与权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案例及材料;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查找相干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那么,为什么说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呢?我们如何理解宪法的权威?如何以实际行动维护宪法的权威?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看材料。 【教学过程】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义务教育法第一条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刑法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材料二宪法修正案里一个逗号的删改 中国青年报消息:(2004年3月)对照6天前提交大会审议的草案,今天经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最后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涉及对土地和私有财产征收、征用及补偿问题的条文,删除了一个小小的逗号。为了删改这个逗号,大会主席团向代表们提交了长达450余字的解释和说明。

材料三教材第75页:链接“孙志刚事件” 引导学生思考: 1.材料一三部法律的第一条规定有何共同的地方?它说明了什么? 2.阅读材料二后,同学们有何感悟呢? 3.“孙志刚事件”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拨: 1.材料一中的三部法律都是根据宪法制定,说明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感悟到宪法修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材料: 展示材料: 宪法与普通法律制定和修改程序的对比表 制定宪法:需由国家成立专门委员会起草。普通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 修改 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绝对多数)通过才能生效。 普通法律:全国人大主席团、30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就可以提出法律修正案,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过半数(相对多数)通过即可。 教师点拨:“孙志刚事件”说明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 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教师归纳:显然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其他法律的母法。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从地位和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所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种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板书: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师讲解: 宪法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宪法的作用,必须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切实维护宪法的权威。但是,社会上还存在着对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权威作用尊重不够的消极想象,如有人认为宪法可有可无,可遵守可不遵守,那是极其错误的。 引导学生思考:宪法规定的都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是不是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和我们毫不相干?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维护宪法的权威说课稿DOCX 文档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我抽取到的课题为《维护宪法的权威》。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七部分展开维护宪法权威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教社《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是中职学生进入职场前在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自我约束以及保护方面的知识储备,对中职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选自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从这个单元开始,主要学习法律的相关内容。本单元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对的主体是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在校生。她们处于应试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过渡期,对她们来说最大考验是适应中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就是说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学会分析,学会应用。 另外她们在初中阶段文化基础差,对于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比较难以接受,对枯燥的理论性知识没有兴趣。 2、学习基础与态度:学生通过一个学期中职学校学习的适应过程,有了一定职业认知,采取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融入课堂,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我将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在行动中努力做到尊重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能力目标 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能将尊宪意识落实在行动上,主动按照宪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3、情感目标 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宪法至上的法治意识,提高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自觉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难点: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五、教学策略 找到适合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用为根本立体式教学模式。 教为主导体现为: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适度调控,为学生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学习氛围,彻底改变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 2、展开事例,以浅显化,通俗方式讲授,即启发式教学。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国家利益 [例题]2007年,国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铜冶炼、煤炭、水泥、电石等11个行业进行结构调整,遏制高耗能产业投资过快增长,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等带来的严重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2007年9月16日开始,为期一周的“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宣传活动在全国掀起绿色出行“风暴”。据测算,开展“无车日”活动一天,仅民用轿车即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减少城市污染排放总量约90%,也减少了交通事故对人们的伤害。 结合材料,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角度,说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和公民负有的重要责任。 [参考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我国公民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的。②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有关部门应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对人民负责,担负起经济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工作。③在我国,国家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维护了自身的利益,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公民应自觉履行义务,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解题思路]第一,要抓住题目的知识要求,即“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角度”,以这个知识为依托进行分析。第二,分析的问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和公民负有的重要责任”,也就是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履行职责要求对人民负责,公民所履行的责任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整个国家。第三,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行使职能与公民履行义务是这一关系的要求——国家和公民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具体责任。这一思路有明显的“三段论”色彩。 [考点解析]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1)从公民的权利来看:第一,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具体表现在:国家权力机关由公民选举的人民代表组成;公民对人民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监督权;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二,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具体表现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政治自由和监督权。国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从公民的义务来看: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第一,我们的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国家利益实际上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 第二,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因此,公民应该在这些方面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2.我国公民与国家和谐统一的关系具体要求是: 第一,从国家方面看,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和其他权利。其主要表现在: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权利,制裁惩罚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 第二,从公民方面看,我国公民应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第三,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应坚持以下三原则,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完整word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第一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一、维护宪法的权威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治观念,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宪法至上的法治意识,提高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自觉性。 3.运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醒地意识到依宪治国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积极主动地宣传宪法和法律;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能将尊宪意识落实在行动上,主动按宪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勇于同违宪行为做斗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进而形成崇尚民主、公正、平等思想,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从理论观点上说,我们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以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目的都是为了树立和增强“宪法至上” 的意识和理念;从实践意义上说,只有树立和增强了“宪法至上”的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宪法,自觉地维护宪法的权威,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首先,宪法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该内容在本章的重要作用,从知识架构的角度来说,理解了该部分内容对于后面法律知识的学习意义重大。其次,从理论理解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存在违反宪法和违反具体法律比较难以区分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把握宪法。最后,从学生“自觉维护宪法”的行为养成角度来看,宪法观念的树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这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维护宪法的权威” 。教材从分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入手,阐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进而揭示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须认真学习宪法,增强宪法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学情分析 青少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需要增强;在实践中青少年往往缺乏依法维权的经历,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意识更迫切需要提高。总之,无论从理论理解的角度还是维护宪法的实践角度,青少年的宪法意识都亟待提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宪法意识,在行动中努力做到尊重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材料对比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材料1:胡锦涛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部分内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尽力,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教师充分利用课件材料中包含的宪法元素,根据材料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仔细观察课件图片,引发学生回忆、思考学过的宪法知识,激发学生对宪法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宪法主题,以此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案例分析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案例分析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点 宪法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法律的最高表现形式,这主要是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 (一)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 1.宪法内容具有根本性。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问题。 提问:你认为对于一个国家哪些制度和问题是根本的? 2.宪法法律效力的最高性。 提问:效力最高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的严格性。 提问: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是怎样的? 全国人大对一般法律的修改,一个代表团或三十名以上人大代表联名就可以提出,由全国人大代表过半数通过;宪法的修改,必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大代表联名才能提出,并需由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齐玉苓案与违宪审查。 (三)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 二、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是一个宪法性文件,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此后,先后制定颁布的宪法分别是: 1954 年宪法、 1975 年宪法、 1978 年宪法和现行的 1982 年宪法。现行宪法于 1982 年 12 月 4 日通过。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需要,全国人大先后于 1988 年 4月、 1993 年 3 月、1999 年 3 月、 2004 年 3 月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从而使这部宪法更加完善。 (二)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 我国现行宪法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2019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末复习要点训练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一、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一)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1.我国宪法是公民权利的,是治国安邦的。 规范,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P2 2.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P3 3.宪法确认我国的,明确的地位。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领导的、以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国家。”P3 4.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P4 5.广大人民通过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将的原则贯彻于国家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 6.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 7.我国宪法是如何体现和保障“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基本原则的?P3-5 ①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②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_和。③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④宪法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它的任务是,,,的和平劳动,参加事业,努力为服务。 8.我们中学生如何珍惜当家作主的权利?P5 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 9.公民的基本权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5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

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P6 2.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P7 3.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也包括,不仅保护,也保护。 4.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和、,也包括、、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5.各级国家机关是怎样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P6-P8 6.贫穷是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中国的减贫行动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 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 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P11-13 (1)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我

维护宪法的权威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维护宪法的权威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治观念,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宪法至上的法治意识,提高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自觉性。 3.运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醒地意识到依宪治国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积极主动地宣传宪法和法律;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能将尊宪意识落实在行动上,主动按宪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勇于同违宪行为做斗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进而形成崇尚民主、公正、平等思想,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从理论观点上说,我们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以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目的都是为了树立和增强“宪法至上” 的意识和理念;从实践意义上说,只有树立和增强了“宪法至上”的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宪法,自觉地维护宪法的权威,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首先,宪法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该内容在本章的重要作用,从知识架构的 角度来说,理解了该部分内容对于后面法律知识的学习意义重大。其次,从理论 理解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存在违反宪法和违反具体法律比较难以区分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把握宪法。最后,从学生“自觉维护宪法”的行为养成角度来看,宪法观念的树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这是教学难点。 3. 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维护宪法的权威”。教材从分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入手,阐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进而揭示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须认真学习宪法,增强宪法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学情分析 青少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需要增强;在实践中青少年往往缺乏依法维权的经历,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意识更迫切需要提高。总之,无论从理论理解的角度还是维护宪法的实践角度,青少年的宪法意识都亟待 提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宪法意识,在行动中努力做到尊重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材料对比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材料1 :胡锦涛在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部分内容):“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民服务、为国尽力,绝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教师充分利用课件材料中包含的宪法元素,根据材料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仔细观察课件图片,引发学生回忆、思考学过的宪法知识,激发学生对宪法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宪法主题,以此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

2018年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教案

2018年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维 护宪法权威教案 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1.1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核心素养】法制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学期开篇第一课。本册教材以宪法教育为主要内容,故而在第一单元中首先是针对宪法进行总体性介绍,是宪法教育的绪论部分,是全册教材内容体系的逻辑起点。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中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是从为什么的角度,讲述坚持宪法至上的原因。而第一框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主要讲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通过介绍“国家权利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来说明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从而让学生体认宪法的核心价值,初步理解宪法精神。并进一步完成课程标准中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增强宪法意识。”的要求。 【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其中八年级学生尤为明显,教育界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八年级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因而在此时对学生

进行法制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七年级已进行过部分法律学习,也有了一定的法制意识、法律观念。但是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再加上年龄较小,对于宪法的认识较为有限,对宪法规定的内容及宪法的作用了解不多。本节课从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层面上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宪法,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宪法意识。 【课程标准】 课程依据标准是“法律与秩序”中的“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的准则,增强宪法意识。”。 【教学目标】 1、结合案例“小眉的周记”并列举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了解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2、通过探究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作用,了解宪法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方面的作用。 3、结合国家改善公民生存与发展状况等相关事例,了解公民权利、公民基本权利与人权的含义,区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增强公民意识。 【教学重难点】

关于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关于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知识和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基本知识。 ⑴、识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自由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⑵、选举权是公民重要的政治权利,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的监督权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统一的。 能力目标: 通过社会走访、调查或探究性学习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相关知识和实际的相互转换的能力。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关系的能力。 在探究现实社会国家机构以及国家与公民关系问题上的初步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过程目标: 通过涉及诸多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典型事例分析等活

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熟悉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各方面全方位的活动能力。 方法目标: 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调查研究法,练习写作简单的调查研究报告,掌握基本的资料收集程序、途径和方法,学会辩证的、历史的、比较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目标: ⑴、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观念,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情感; 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态度目标: 增强学生正确的民主权利与民主义务意识; 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法制观念、义务观念,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 价值目标: 明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具备国家观念和爱国的情感,应该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特别是要树立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做一个奉献于社会的高素质公民。教学建议

第七课 维护宪法权威(一)

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一、维护宪法的权威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治观念,对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理解和认识,感受宪法具有的最大权威,理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树立宪法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宪法至上的法治意识,提高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自觉性。 3.运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醒地意识到依宪治国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积极主动地宣传宪法和法律;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能将尊宪意识落实在行动上,主动按宪法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勇于同违宪行为做斗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进而形成崇尚民主、公正、平等思想,初步培养承担依法治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从理论观点上说,我们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以及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目的都是为了树立和增强“宪法至上”的意识和理念;从实践意义上说,只有树立和增强了“宪法至上”的意识,才能自觉地遵守宪法,自觉地维护宪法的权威,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首先,宪法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该内容在本章的重要作用,从知识架构的角度来说,理解了该部分内容对于后面法律知识的学习意义重大。其次,从理论理解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中存在违反宪法和违反具体法律比较难以区分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把握宪法。最后,从学生“自觉维护宪法”的行为养成角度来看,宪法观念的树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这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维护宪法的权威”。教材从分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入手,阐明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进而揭示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须认真学习宪法,增强宪法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三、学情分析 青少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需要增强;在实践中青少年往往缺乏依法维权的经历,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意识更迫切需要提高。总之,无论从理论理解的角度还是维护宪法的实践角度,青少年的宪法意识都亟待提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宪法意识,在行动中努力做到尊重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材料对比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课时 七、教学过程 乐谱有何用? 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 一个国家需要一个怎样的章程,以便更好地管理国家? 宪法 【创境激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