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铜器的保护

浅谈青铜器的保护
浅谈青铜器的保护

浅谈青铜器的保护

作者:李明芳

作者机构: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来源:文物世界

ISSN:1009-1092

年:2018

卷:000

期:006

页码:51-54

页数: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青铜器修复;传统保护;现代科技

摘要: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青铜器的出现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对青铜器的保护传承意义重大,如何更好地让青铜器在博物馆与大众交流,前期的保护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保护青铜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两方面来阐述.

青铜器分类大全

青铜器的分类 铜器主要可以分为鼎、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九类。 鼎 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小的不足四寸,而鼎中之王应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非常雄伟,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铜器。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列鼎通常为单数。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酒器 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壶等。尊、卣相配套使用。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是因此而来的。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自名“钾”。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食器 青铜食具也是礼器,因为用什么样的青铜器皿盛煮食物可以代表不同的等级。真正意义的食器有簋、簠、敦、豆等,簋是食器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盛黍稷等食物用的容器。其形制分为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商代晚期,西周、春秋时期较为流行。周代的簋,圈足以下多附有方座,这是由于古代人席地而坐,食器附座,便于取食。簋有器形很大的,如周历王簋,高59厘米,重60公斤。簋与鼎相配,为偶数,如八簋、六簋、四簋,二簋可代表不同的贵族等级。春秋中期后,出现了敦这种食器,渐次流行。春秋时代的敦圆体加盖,到战国时代,敦演变成盖器同形,全体呈卵圆形,俗称“西瓜鼎”。盨簋,敦同簋一样,呈偶数组合。 食器的另一类是豆。青铜豆有深腹的,有平盘的。战国时代有一种方体的豆,应叫“琦”。平盘的豆,自名为“铺”,可能即古文献中的笾,用以盛放干果肉脯之类。 水器 水器之中,最常见的是盘,匜。在西周中叶以前,盘不是与匜相配而是同有管状流的盉相配合,西周晚期才被匜所取代。

中国古代青铜器浅析 论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浅析 自动化姓名:** 学号:*** 摘要:青铜器作为古代权利的象征,再造型设计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其不同的纹样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灿烂文化,铸造冶练的不断发展让青铜器成为古代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青铜器不仅只是作为礼器的代表,更是现代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青铜器;纹样;造型设计 一、古代青铜器不同时期的设计特点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育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所以我们从这三点来分析古代青铜器的设计。 (1)青铜器形成期的设计特点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设计特点: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这一时期陶瓷对青铜器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很多青铜器都有着明显的陶器的影子。和盉的三足,最初模仿了陶鬶的三足,盉的造型与陶鬶相仿。造型一般都很完整,并且规整对称,直壁器、平底器、折腹器较多。有的器体扁平,方中有柔。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样式。 (2)青铜器鼎盛期的设计特点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具有仿生的意向。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样式。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兽面纹是商代早期中青铜器纹饰的主体,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 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

了解青铜器.

一.了解青铜器。 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二.青铜器花纹认知。 亦称“铜器纹饰”。青铜器上的装饰花纹。常施在器物的颈、腹、圈足或盖上。大致分为几何形纹、动物纹和人事活动纹三类。几何纹主要有:弦纹、乳丁纹、云雷纹、涡纹、绳纹、鳞纹、瓦纹、窃曲纹、环带纹、重环纹等;动物纹主要有:兽面纹、夔纹、龙纹、蟠虺纹、鸟纹、象纹、鱼纹、龟纹、蝉纹、蚕纹等;描写人事活动的花纹主要有宴乐狩猎纹、战斗纹等。青铜器花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它依时代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三.青铜器鉴赏 独耳尊西周 1982年丹徒磨盘墩出土

口径34.5 底径24.1厘米 口沿下有一半环耳,腹饰云雷纹及四组乳钉 棘刺蟠虺纹尊春秋 1958年武进淹城内城河出土 口径27.1 高26厘米 三段式造型,扁鼓腹、高圈足。腹部满饰蟠蛇纹,上有细密的棘刺。上下边缘各有一周连珠纹,作为腹部的界纹。腹部、颈下和圈足部饰锯齿纹和几何纹。

青铜器调研报告

青铜器调研报告 什么叫青铜器?从考古学上讲,中国青铜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物,这些器物以铜质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器物颜色呈青灰得名。其种类主要有工具、兵器、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尔器、车马器等。形制多样,纹饰精美,铭文为书法艺术瑰宝。青铜器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我国商、西周、春秋三个历史时期就属于青铜时代。 而中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有一则传说叫“蚩尤作兵”。相传蚩尤统率本部人马进攻黄帝部族,双方“战于涿鹿之野”,交战之初蚩尤军节节胜利,因为他们摇篮里有戈、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估计这些兵器就是用铜制成的。后来,黄帝制作了指南车用于战争,才扭转了战局并制服了蚩尤。《子华子》还记载:为庆祝胜利,黄帝派人去首山采铜矿,然后将铜矿石运到荆山脚下铸鼎,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以我国出土的最古老的青铜器马家窑青铜刀而论,中国青铜器制品最早出现的时间决不会晚于距今四千年以前,即夏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铸铜。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东乡,出土的青铜刀是彩单范铸造的,而在河南登村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和城郝家台龙山古城遗址中,发现了铸造器物时留下的青铜渣。以上发现足以说明:中国青铜器最早产生的时间当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 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区别: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

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器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春秋中期、晚期战国(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同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以龙为主题的纹饰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画像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战国晚期,青铜艺术趋于朴素平实。

青铜文化鉴赏论文:浅谈青铜器的鉴定

浅谈青铜器的鉴定 摘要: 青铜器的传统鉴定方法与科技相互结合,便能更加准确的鉴定青铜器。Bronze ware of the traditional appraisal metho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be mor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bronze ware. 关键字:青铜器鉴赏Bronze-wares of appreciation 青铜器仿造Bronze-wares of copy 传统鉴定方法traditio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 科技鉴定方法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人类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以青铜器为特征的漫长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及其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存下来的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结构复杂、铭文内容丰富、文字精练的青铜器,是研究这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青铜文化,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文化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文化内涵的变迁。因此,学习青铜器鉴定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青铜器的鉴赏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现在就浅谈青铜器的鉴赏。 青铜器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青铜器的辨伪首先要从铜质和锈色、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已知真器逐一进行对比。之后再参考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这个是不是当时代的产物,从而可以简单的辨伪真假。 从青铜器的整体形状进行简单的辨伪,主要的方法有: 1、掂重量、看铜质。从铜器的重量上来说,一般商前期器轻薄,商后期器重质厚,庄重雄伟。西周器有铭而浑厚,春秋战国之器轻薄精细。到了汉代铜器重拙粗矮。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

青铜器鉴赏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 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 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 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 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 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

青铜时代的感受

青铜器给人的感受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 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长短、俯仰以及爵身趋扁宽的形式也同龙山文化的豫西三里桥类型和豫北后岗类型陶器如出一辙,并没有摆脱陶爵的三条矮尖足附于器底的外侧、形体圆润以及没有棱角变化等浓重特征,更“没有形成青铜器所特有的准确造型和挺劲的轮廓线,也未经精工磨砺”,这无疑是二里头青铜爵的最早形式.铜鬲的口沿也与陶鬲口沿的折沿式和侈沿式相对应,其足仍沿用规整圆锥体的陶鬲足.因而,这一时期的青铜容器“从其形制特征来讲,它们几乎全与同时的陶器相同,它们的发展演变也与相应的陶器同步”.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尚处于祖型于陶器的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审美特征. 到了夏代后期,青铜器则相对精巧,造型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此时,青铜爵造型的陶器特征显着减退,在注重实用的同时,还十分讲究形式感,增设了距离很近且具有装饰性的两乳钉状柱,三足分布规矩,接近于等腰三角形,口沿呈凹弧流线型.另外,爵的侧面设一折弧形大鋬,鋬面上又加铸两个狭长的镂孔,既有效控制了鋬的厚度,又增饰了具有装饰效果的镂孔纹;1959年上海博物馆自废铜中抢救出来的乳钉纹管流爵,其一侧设斜置的流管,流上铸两个方折形饰物,造型别具一格,其鋬下有一圈较宽的假腹,其上铸用多个空心圆孔,形成镂空的装饰效果;尤其是二里头出土的乳钉纹长流爵,流特别细长,作狭槽状,尾与其对应,既平衡了重心,又显得修长而纤细,三足尖端呈弯弧线状而外撇,这些与扁平直立式样规整的橄榄形爵身搭配和谐,刚柔相济,已经脱离了夏代陶爵的体制,并成为中国酒具的形象代表.这时的青铜鼎,其腹部较为高深,配三只四棱锥形空心足,两耳立于口沿上,其中一耳与一足呈垂直线对应,另一耳则位于另外两足中间,整体造型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双重要求,给人一种规整中有生气,对比中显和谐的审美感受.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创新型的高颈扁腹直壁斝(二里头遗址六区M9:1),口沿上设两个三菱锥状矮柱,腹部鼓起,下承三个大空锥足,器壁很薄,其先进的设计直接是二里岗文化铜斝的原始祖型.夏代晚期处理器壁匀薄的技巧,也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 二纹饰意蕴 夏代青铜器的纹饰,一方面对同时期的灰陶和礼玉的纹饰有所继承,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社会形成阶段的特征对其纹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之灿烂的山西青铜文化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绽放着绚丽璀璨的光芒,不仅在中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它代表的是中国的光辉,也见证了历史留给泱泱大国的鼎盛。 青铜器的发展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开始萌芽,在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在春秋战国繁荣,至秦汉则变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走向衰败,宋元明清是便可仿古和作伪。 在古代,青铜器的主要功能就是烹饪和盛装食物与美酒。在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人们不仅仅的功能用途上发展,美观也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就以种类繁多,造型新奇,纹饰精美而著称。鼎盛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西周和春秋的青铜器,名目更加繁多,除部分袭用商器之外,常见的有鼎(圆形三足)、鬲、匜卣、瓿、壶、盘、盂、甑、钫、敦、鉴等。另外还有属于兵器的戈、矛,属于乐器的钟、铙、等。其中包括盛酒器、饮酒器、煮食器、盛食器、盛水器、和取水器等。各个不同时期的制作,不论是器形或纹饰,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商、周青铜器制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器形和纹饰的构成上,是运用对称、连续等富有装饰性的艺术手法,用变化多样的曲线、弧线,构成各种形象的浮雕、线刻。不论是器形整体或是纹

饰部分,都显示出浑朴、庄重的性格和精致、瑰丽的气质,但同时也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氛,从分反映了当时奴隶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观点。中国古代青铜器有着极度庞大的数目,但是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中国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此时的青铜器精品极多,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和精湛的工艺。也就是这样,中国的青铜器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篇章,也留给了中华炎黄子孙丰富的瑰宝,留下了感叹和敬佩。历史的成就是在中国工艺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工艺的伟大能量在历史的见证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地处黄河中游的山西,由于其特有的自然条件与历史原因,有幸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青铜器是古代劳动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发明,它不仅标志着人类生产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凝聚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绛县横水墓地。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绛县横水发现了西周墓葬群。经过数年田野考古,发掘了1299座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其中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多达百件。 ——黎城墓地。山西东南部的黎城,早年就有商代至西周青铜器发现的零星报道,科学的考古调查也证实了黎城县的城西分布有商至西周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1、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

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回首几千纪,我们不能不感叹贵族们何以如此孜孜以求?我们仅从多数有铭文的青铜器上发现,其铭文结尾无不铭刻着“子子孙孙永宝用”的祈愿,他们期望权力、地位、荣耀能像青铜一样永世长存。遗憾的是商代的青铜器为周的诸侯瓜分刮去了族徽与名号;周的重器被秦人熔铸了“金人”。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相当多的出土于周原的窖藏,从埋藏的杂乱无序可见,贵族们逃跑时的仓惶。那些部族与家族“宝用”的器物,终成为全社会的遗产。

分析青铜器所蕴含的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从青铜器礼制和宗教意味透析中国的思维 方式 摘要: 青铜器是青铜时代的标志物,是先秦时期礼制的象征,具有很强的宗教意味。青铜器作为中国奴隶社会文化的形象代表,其思想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先秦的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想,诸如儒家、道家、阴阳家、兵家……均可以从这里找到形象的思想源头。本为意从青铜器的礼制特征、宗教意味来分析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 关键词:青铜器、礼制、宗教、思维方式、 青铜艺术的美不仅在于它外在的风采,而其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内涵。青铜器在商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普遍地进入商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①青铜器既是祭祀的祭器,又是战争的名器。不仅如此,青铜器还是奴隶社会“礼制”的象征,贵族世家的徽记,国家政权的标志。青铜器积淀了中国第一个文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思想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华夏民族的重要的精神风貌,展示出我们祖先在告别原始社会迈向文明社会所留下的沉重足迹…… 一、青铜器反映了一种“礼制”思维,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一)青铜器表现为“礼器”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是主张以礼治国的。所谓“礼”就是统治阶级为 巩固统治地位,维护统治秩序而建立的一套统治制度。商、周都讲礼治,尤其 是西周,将礼治提到很高的地位,主张以礼治国,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仪典章 经周公等人制订出来,又通过周天子所代表的王权力量强制推行,成为国家的 根本大法。 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其中的食器、酒器、乐器和水器,都

不是一般的日用品。它们是奴隶社会礼仪典章的重要体现者,通常称它们为礼器。青铜礼器作为礼治的象征受到统冶阶级的高度重视,每一具青铜礼器都是它所属主人的身份证或荣誉章。礼器在商周时代是很神圣的,因为它是统治阶级政冶权力的象征。 青铜器的外在形象成功地表现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是一种礼制的象征。那一具具或圆或方凝重、浑朴、庄严的鼎显示出了一种崇高的力量,象征着权位的稳固、不可移易。还有觚、和尊将阔大的侈口昂然仰向上苍,好像是在向上天接受指令,俨然以上帝的使者自居。而青铜礼器上那种怪异诡诞的纹饰,依次排列遍布器具全身的云雷纹是那样充满神秘的意味,隐隐见出风云变幻、电掣雷鸣的奇景;那面目狰狞的饕餮,瞪着一双铜铃般的大眼,令人心惊神骇。这些无不使人深深地感受到奴隶主贵族生活的奢华、王权的崇高、社会矛盾的尖锐激烈…… 图片1.商代晚期饕餮纹方鼎图片2.商代晚期饕餮纹圆鼎 (二)青铜器表现为“礼器”的原因 在青铜器狞历可畏的形象之中积淀有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中国第一个剥削阶级也是统治阶级——奴隶主阶级。他们的气魄、野蛮、凶残、奢华都可以从青铜器上看出。那种神秘化的动物纹饰,既是神的崇高也是奴隶主贵族威严的象征。对于奴隶主贵族来说,它是神秘的护符也是恫吓的法器,这是一种奇特的艺术、奇特的美;是那个血与火的时代产物。我们知道从原始古朴的生产、生活极为落后的氏族社会进入人类第一个文明社会,不是那么温文尔稚的。当时的社会进步必须以千千万万人的流血牺牲来为之开辟道路。青铜器的纹饰、造型正是那个时代的雄强奋进、卓立风发的精神风貌。 二、青铜器所体现出的一种宗教意味的思想

青铜器的各种分类

青铜器的各种分类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青铜器的各种分类 青铜器的分类,主要是为了清楚地区别青铜器的性质和作用,以利于研究各自形成的器形体系。分类的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青铜器器形的正确认识。 例如,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不能区分敦、彝和簋,这些器往往被混淆在一起。又如在一些着作中,沿用宋人旧说,将椭杯定为礼器的器座,称为舟;这就使得对椭杯的器形和用途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又如,同一器名有不同的用途,应属不同类别。如缶这种器形,在东周时代有容酒的尊缶和容水的盥缶,而在有些着作中均称为罍,这就混淆了它们的类别。正确把握器形和用途的一致性,是青铜器分类工作的基础。 青铜礼器的分类还反映了各时期礼制的不同。工具和兵器的分类则显然与生产的发展和战争、作战的方式有关。 青铜器分类有以用途的性质为标准的,如礼器中分为食器、酒器、水器等等,而各个大类中还可按不同的器形做细分。如酒器类有爵、觚、觯、尊、壶等等。也有的摆脱古代典籍的传统分类,采用现代分类法的,如礼器归入容器一门,工具及兵器归入锋刃器,而其下又可分为若干类。 由于观察器形所取的角度不同,因而分类的标准也不同。例如,鼎是一个大类,全部的商周鼎可分为十数种乃至更多种不同的式样,但是也有将鼎列为三足器或四足器的,那么三足器不仅有鼎,而且也有斝、爵、盉、簋等等。但由于此法混淆了器物的性质,我国的考古界多不采用。较为流行的是按器物的用途分类,这有它的优越性。否则,如圈足簋和具有三足的簋可能会被分为两个类别。 青铜器大的类别可分为兵器、礼器、乐器、盥器(水器)、杂器等等。在大类下面又有细的分类。尽管如此,各家对类别的划分也不尽相同。今以礼器为例: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1

浅谈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

浅论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取得很大的成就,青铜工艺被视为当时社会文明的标志。其中商代是青铜艺术由成熟达到鼎盛的时期。在崇尚“礼治”的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物大都被奴隶主当做“礼器”,成为祭祀礼仪之器和等级、权力的象征。青铜器的多寡和规模大小,往往象征着特定的等级和权力。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青铜器的合金成份,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这就是《周礼·考工记》所谓的“六齐(剂)”,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剂表。 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为四大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其中,礼器是青铜器中最主要的部分。礼器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炊煮器 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炊煮器兼盛食器,用于主食和肉食,也是祭祀中的礼器。 鬲,煮食器。最初应由鼎演变而来, 商代始有青銅鬲, 行用於商周時期作烹煮食物饮具,又作祭器用。其形似鼎, 三足,中空而曲, 易容水加熱。多用来煮粥。战国晚期,青铜鬲已少见,至汉代逐渐消失。 甗,蒸食器。全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是甑鬲结合的一种食器。多为圆形、立耳,少数为方形。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商代早期开始使用青铜甗,但并不广泛。到商代晚期,青铜甗为数渐多。西周初期,又出现方甗。西周以前,绝大多数的甗都是浑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开始广泛使用分体甗。甗主要是供日用,也兼作礼器,与鼎、簋、盘、匜等配套使用。 2.食器 簋,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西周早期的典范之作,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文献中说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 明。 盂,大型盛饭器,亦可盛水或冰。盂大约发明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盂为陶制品, 青铜盂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期后逐渐消失,为青铜鉴所取代。汉代的盂则变为另一种形制,多小而浅腹,质地也多有不同,并从食器中消失,成为一般的器皿,如水盂之类。 簠,古器具。亦写作“胡”或“瑚”。多用作盛黍、稷等饭食。现所见的簠为青铜制品,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器与盖形状、大小相同,上下对称。盖可却置使用。器盖相合成一器,打开则为一对食器。簠在西周时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青铜簠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青铜礼器之一,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西周早期开始出现,进入春秋之际而大盛,战国之际开始衰落,到了秦汉时期完全绝迹。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商朝青铜器的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商朝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你有用!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1974年、1982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简朴,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线条粗疏,单层花,无底纹。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之后安徽、陕南等地商早期墓出土的青铜器,器形种类增多,已发现一批制作更加精美的器物如龙虎尊与饰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开创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辉煌时期。器形制作精湛,器表纹饰繁密精美。这一特征一直延续刀西周早期,即商末周初时期。近百年来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商代方国之地,众多商器的发现,多为精美绝伦。但南北方器物风格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由于北方受王权礼制的约束,气体庄重,南方无约束而气氛活泼的影响,器体奇秀。这一时期的器物总的来说与商前期的相比铸造更精湛且种类繁多,新出现了形体活泼的各种鸟兽形的尊,以及乐器、车马器等。此时器物的纹饰出现主题花纹与衬托花纹,采用浮雕与平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一变化是从殷墟二期开始的,该时期的青铜器出现主题纹饰如兽面纹的躯干以浮雕手法来表现,地纹填以云雷纹,即我们说的三重花,总体纹饰刻划极为精湛。随着三重花器物的出现,这一时期器物纹饰丰富多彩,繁缛富丽。并且流

青铜器及文化遗产保护

试论西周青铜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保护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器展览有感 【摘要】西周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造型、纹饰和铭文方面相比于商代都有很大的进展,反映了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的特征。大学生应认识文化遗产连接古今、传承文化、融会历史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对文化遗产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肩负起保护与传承的责任。 【关键字】西周青铜器文化特点文化价值传承与保护 西周时期是中国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其国家政治形态和文化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西周早期的青铜文化则达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青铜文化反映了青铜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以及信仰、审美等的特征。致力于西周青铜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的艺术瑰宝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而且西周青铜器所反映出的中华传统造物思想与艺术情趣对于我国现代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我们在认清青铜器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地保护各类文化遗产,让他们散发出更持久、更灿烂的光芒。 一、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简称铜器,在我国考古学中,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或铜锡合金制造的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礼器以及车马饰、铜镜、带勾、度量衡器。在我国漫长的奴隶社会中,青铜器不仅成了一个国家权力的象征,更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经济实力。我国的青铜器时代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商周时期。其中,西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_0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

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周三代的器物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多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 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