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全等三角形考试复习题(含答案) (9)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全等三角形考试复习题(含答案) (9)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全等三角形考试复习题(含答案) (9)

人教版_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全等三角形

考试复习题(含答案)

已知:如图,在△ABC中,AD,BE分别是边BC,AC上的高,AD,BE 相交于点F,AD=BD.

(1)求证:△BDF≌≌ADC;

(2)若∠BAC=75 ,求∠DBF的度数;

(3)若点D,E分别是边BC,AC的中点,则△ABC是什么特殊的三角形?[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

【答案】(1)证明见解析;(2)30°(3)△ABC是等边三角形.

【解析】

【分析】

(1)根据ASA即可证明;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3)通过证明AB=AC=CB,可得结论.

【详解】

解:(1)证明:∵AD⊥BC,BE⊥AC,

∴∠ADC=∠BEC=90°,

∵∠C=∠C,

∴∠DBF=∠DAC. 在△BDF和△ADC中,

90DBF DAC BD AD BDF ADC ∠=∠??=??∠=∠=??

, ∴△BDF ≌△ADC (ASA ).

(2)∵AD =BD ,AD ⊥BC ,

∴∠BAD =∠ABD =45°,

∵∠BAC=∠BAD +∠DAC =75?,

∴∠DAC =75-45??=30?,

由(1)可知,∠DBF =∠DAC ,

∴∠DBF =30?.

(3)若点D 、E 分别是边BC 、AC 的中点,则△ABC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 在△ABC 中,AD 、BE 分别是边BC 、AC 上的高,

∴AD ⊥BC,BE ⊥AC,

∵点D 、E 分别是边BC 、AC 的中点,

∴AD 、BE 分别是BC 、AC 的垂直平分线,

∴AB=AC, AB=CB,

∵AB=AC=CB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2.如图:已知△ABC 中,∠ABC =45°,F 是高AD 和BE 的交点,AC =8,求线段BF 的长.

【答案】8

【解析】

【分析】

求出∠BDF=∠ADC ,∠DBF=∠DAC ,∠DAB=∠DBA ,推出BD=AD ,根据ASA 证△BFD ≌△ACD ,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AD ⊥BC ,BE ⊥AC ,

∴∠BEA=∠ADC=∠ADB=90°,

∴∠DAB=90°-45°=45°=∠ABD ,

∠C+∠CBE=90°,∠C+∠CAD=90°,

∴BD=AD ,∠DBF=∠CAD ,

∵在△BFD 和△ACD 中

ADC BDF BD AD

DBF DAC ===∠∠????∠∠?

, ∴△BFD ≌△ACD (ASA ),

∴BF=AC=8,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 ,ASA

AAS ,SSS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83.如图,AD AE =,ADC AEB ∠∠=,BE 与CD 相交于点O .

()1在不添加辅助线的情况下,由已知条件可以得出许多结论,例如:ABE ≌ACD 、DOB EOC ∠∠=、DOE BOC ∠∠=等.请你动动脑筋,再写出3个结论,(所写结论不能与题中举例相同且只要写出3个即可)

() 2请你从自己写出的结论中,选取一个说明其成立的理由.

【答案】()1DBC ≌ECB ;ACD ABE ∠∠=;BD CE =;()

2选择BD CE =.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开放题,应先确定选择哪对三角形,再针对三角形全等条件求解,做题时要结合已知条件在图形上的位置进行思考.

【详解】

(1)①△DBC △△ECB ;②△ACD =△ABE ;③BD =CE .

(2)选择③BD =CE .理由如下:

在△ABE 与△ACD 中,△A =△A ,AD =AE ,△ADC =△AEB ,

△△ABE △△ACD (ASA ),△AB =AC ,△AB ﹣AD =AC ﹣AE ,△BD =CE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考的热点,一

般以考查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为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

84.如图,在≌ABE 中,AB =AE ,AD =AC ,≌BAD =≌EAC ,BC 、DE 交于点O.

(1)在不添加字母和辅助线的情况下,请你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写出证明它们全等的过程.

(2)求证:OD =OC .

【答案】(1)全等三角形为:△ABC △△AED ,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由∠BAD=∠EAC 可知∠BAC=∠EAD ,所以有

AB AE BAC EAD AC AD ==??∠∠??=?

可证△ABC ≌△AED (SAS );

(2)由(1)知∠ABC=∠AED ,AB=AE 可知∠ABE=∠AEB ,所以∠OBE=∠OEB ,则OB=OE ,再由BC-OB=DE-OE ,即可得OD=OC .

【详解】

全等三角形为:△ABC ≌△AED

证明:(1)∠BAD =∠EAC ,

∠RAD +∠DAC =∠EAC +∠DAC

即∠BAC =∠EAD .

在△ABC 和△AED 中

AB AE BAC EAD AC AD ==??∠∠??=?

, △ABC ≌△AED (SAS )

(2)由(1)知△ABC ≌△AED

∴∠ARC =∠AED ,BC =DE

AB=AE

∴∠ABE =∠AEB ,

∴∠ABE -∠ABC =∠AEB -∠AED

∴∠OBE =∠OEB

∴OB=OE

∴BC-OB=DE-OE

∴OD=O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也涉及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关键是熟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

85.数学学习中常常需要用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即先观察一些特殊的事例,然后分析它们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作出一般的结论.例如:数学课上,王老师出示了一道题目:“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 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ED=EC,如图,试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小慧与同桌小明讨论后,进行了如下解答:

(1)特殊情况,探索结论:当点E是AB的中点时(如图1),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AE___________DB(填“>”,“=”或“<”).

(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当点E是AB上的任意一点时(如图2),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是AE___________DB(填“>”,“=”或“<”),请你判断后写出解答过程.

【答案】1)AE=DB;(2)AE=DB

【解析】

【分析】

(1)根据等边三角形性质可得∠ECB=30°=∠D=∠DEB,从而DB=BE=AE;

(2)作EF∥BC,交AC于点F.则△AEF为等边三角形.根据“SAS”证明△BDE≌△FEC,得BD=EF=AE.

【详解】

(1)E为AB的中点时,AE与DB的大小关系是:AE=DB;

理由如下:

∵△ABC是等边三角形,点E是AB的中点,

∴AE=BE;∠BCE=30°,

∵ED=EC,

∴∠ECD=∠D=30°,

又∵∠ABC=60°,

∴∠DEB=30°,

∴DB=BE=AE;

(2)AE=DB,

如图,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

∵EF∥BC,

∴∠AEF=∠ABC=60°,∠AFE=∠ACB=60°,

∴△AEF是等边三角形,AE=EF=AF,

∴BE=CF,

∵ED=EC,

∴∠ECD=∠D,

又∵∠ECF=60°-∠ECD,∠DEB=∠EBC-∠D=60°-∠D,∴∠ECF=∠DEB,

在△BDE与△FEC中,

BE CF ECF DEB ED EC =??∠=∠??=?

, ∴△BDE ≌△FEC (SAS ),

∴BD=EF

∴BD=AE

【点睛】

此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综合性较强,特别是分类讨论及辅助线的作法难度较大.

86.如图①,在Rt △ABC 中,∠C=90°,BC=6cm,AC=8 cm ,AB=10 cm.

现有一动点P ,从A 点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AC-CB-BA 运动,回到A 点停止,速度为1 cm/s ,设运动时间为t s.

(1)当t=_______时,△ABC 的周长被线段AP 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2)当t=_______时,△APC 的面积等于△ABC 面积的一半.

(3)还有一个△DEF ,∠E=90°,如图②所示,DE=4cm ,DF=5cm ,∠D=∠A .在△ABC 的边上,若另外有一个动点Q ,与P 同时从A 点出发,沿着边AB-BC-CA 运动,回到点A 停止. 在两点运动过程中某一时刻,恰好△APQ 与△DEF 全等,则点Q 的运动速度 cm/s.

【答案】(1)12 (2)11 (3)542019

,,,

451920

【解析】

【分析】

(1)根据△ABC的周长,结合点P的运动路线即可求出;

(2) 根据△ABC的面积,结合点P的运动路线即可求出;

(3)分情况讨论, ①当点P在AC上,点Q在AB上时,又分两种情况; ②当点P 在AB上,点Q在AC上时,又分两种情况.

【详解】

(1)∵△ABC的周长=AC+BC+AB=8+6+10=24,

∴△ABC的周长被平分为相等的两部分时,

点P运动的路程为12,

又∵速度为1 cm/s,

∴运动时间t=12÷1=12S.

故答案为:12.

(2)∵∠C=90°,BC=6cm,AC=8 cm,

∴△ABC的面积=6×8÷2=24,

当△APC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一半时,

△APC的面积为12,

此时点P在BC上,

∴8×(t-8) ÷2=12

解得t=11

故答案为:11.

(3)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 cm/s.

①当点P在AC上,点Q在AB上,△APQ≌△DEF时,

AP=DE=4cm,AQ=DF=5cm,

△4÷1=5÷x

解得x=4

,

5

②当点P在AC上,点Q在AB上,△APQ≌△DFE时,

AP= DF =5cm,AQ=DE=4cm,

△5÷1=4÷x,

,

解得x=5

4

③当点P在AB上,点Q在AC上,△AQP≌△DEF时,

AP= DF =5cm,AQ=DE=4cm,

△(24-5) ÷1=(24-4) ÷x

,

解得x=20

19

△当点P在AB上,点Q在AC上,△APQ≌△DEF时,

AP= DF =5cm,AQ=DE=4cm,

△(24-4) ÷1=(24-5) ÷x

解得x=19

.

20

故答案为:542019

,,,

45192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以及三角形的面积问题,能够熟练运用其性质求解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

87.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点D为BC的中点,

CE ⊥AD 于点E ,其延长线交AB 于点F ,连接DF .求证:∠ADC =∠BDF .

【答案】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作BG ⊥CB ,交CF 的延长线于点G ,由ASA 证明△ACD ≌△CBG ,得出

CD=BG ,∠CDA=∠CGB ,证出BG=BD ,∠FBD=∠GBF=12

∠CBG ,再由SAS 证明△BFG ≌△BFD ,得出∠FGB=∠FDB ,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证明:作BG ⊥CB ,交CF 的延长线于点G ,如图所示:

∵∠CBG=90°,CF ⊥AD ,

∴∠CAD+∠ADC=∠BCG+∠ADC=90°,

∴∠CAD=∠BCG ,

在△ACD 和△CBG 中,

90CAD BCG AC BC

ACD CBG ∠∠????∠∠??==== ,

∴△ACD ≌△CBG (ASA ),

∴CD=BG ,∠CDA=∠CGB ,

∵CD=BD ,

∴BG=BD ,

∵∠ABC=45°,

∴∠FBD=∠GBF=12

∠CBG , 在△BFG 和△BFD 中,

BG BD FBD GBF

BF BF ==,=??∠∠???

∴△BFG ≌△BFD (SAS ),

∴∠FGB=∠FDB ,

∴∠ADC=∠BDF .

【点睛】

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本题有一定难度,需要通过作辅助线两次证明三角形全等才能得出结论.

88.如图≌.在△ABC 中,AB =AC ,≌ABC =60°,延长BA 至点D ,延长CB 至点E ,使BE =AD ,连接CD 、AE .

(1)求证:≌ACE ≌≌CBD ;

(2)如图≌,延长EA 交CD 于点G ,则∠CGE 的度数是 度.

【答案】(1)证明见解析;(2)60°.

【解析】

【分析】

(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知,AC=CB=AB,∠ABC=∠ACB=60°,因为BE=AD,所以CE=BD,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结论成立;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CGE的度数.

【详解】

(1)∵AB=AC,∠ABC=60°,∴△ABC是等边三角形,∴BC=AC,∠ACB =∠ABC.

∵BE=AD,∴BE+BC=AD+AB,即CE=BD.在△ACE和△CBD中,,∴△ACE≌△CBD(SAS);

(2)如图2中,∵△ABC是等边三角形,由(1)可知△ACE≌△CBD,∴∠E=∠D.

∵∠BAE=∠DAG,∴∠E+∠BAE=∠D+∠DAG,∴∠CGE=∠ABC.∵∠ABC=60°,∴∠CGE=60°.

【点睛】

本题是一道基础题,紧扣课标,贴近课本,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图结合进行解答.

89.(12分)如图AB=AC,AD=AE,∠1=∠2,AB交CE于M,AC交BD于N,求证:AM=AN.

【答案】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推出求出∠EAC=∠DAB,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EAC DAB

?即可.

∠D=∠E,根据ASA推出△EAM DAN

【详解】

∵∠1=∠2,

∴∠1+∠BAC=∠2+∠BAC,

∴∠EAC=∠DAB,

在△EAC和△DAB中

∴△EAC≌△DAB,

∴∠D=∠E,

在△EAM和△DAN中

∴△EAM≌△DAN,

∴AM=AN.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ASA,AAS,SSS,HL,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90.如图,已知:AC=EC,≌ACE=90°,B为AE上一点,ED≌CB于D,AF≌CB交CB的延长线于F,求证:DF=CF–AF.

【答案】证明见解析

【解析】

△AF△CB,△ACE=90°,

△△CAF+△ACF=△ACF+△ECD,△△CAF=△ECD;

又△AC=EC,且△AFC=△EDC=90°(已知),△△AFC△△CDE(AAS),△AF=CD;

△DF=CF–CD,△DF=CF–AF.

全等三角形竞赛试题精选及答案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竞赛试题精选 注: 此卷试题有一定难度,可能每题都不会轻松做下来,你需要提高能力,而且要学会思考难题,这样你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一定要认真思考,并学会总结,把一类题型掌握透彻,望认真做.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 如图,已知AB ∥CD,AD ∥BC ,AC 与BD 交于O ,AE ⊥BD 于E ,CF ⊥BD 于F ,那么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 A.5对 B.6对 C.7对 D.8对 2. 在△ABC 和A B C '''?中, AB A B ''=,B B '∠=∠,补充件后仍不一定能保证ABC ?≌A B C '''?,则补充的条件是【 】 A.BC B C ''= B.A A '∠=∠ C.AC A C ''= D.C C '∠=∠ 3. 如图,在等边△ABC 中,AD =BE =CF,D 、E 、F 不是中点,连结AE 、BF 、CD,构成 一些三角形.如果三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一组,那么图中全等的三角形的组数是【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4. 若在ABC ?中,∠ABC 的平分线交AC 于D,BC =AB +AD,∠C =300 ,则∠B 的度数 为【 】 A.450 B.600 C.750 D.900 5. 如图,AD 是ΔABC 的中线,E 、F 分别在AB 、AC 上且DE ⊥DF ,则( ) A .BE+CF >EF B.BE+CF=EF C .BE+CF <EF D.EF 与BE+CF 大小关系无法确定 6. (黄冈市中考题)在△ABC 和A B C '''?中, AB A B ''=,B B '∠=∠,补充条件后仍不一定能保证ABC ?≌A B C '''?,则补充的条件是( ) A.BC B C ''= B.A A '∠=∠ C.AC A C ''= D.C C '∠=∠ 7. (2001,北京市初二竞赛题)下面四个命题:①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② 两个三角形有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两个三角形的三 条边分别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④ 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对应相 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其中真命题是( ) A. ② ③ B. ① ③ C. ③ ④ D. ② ④ 8. (第十五届江苏初二竞赛题)已知三角形的每条边长是整数,且小于等于4,这样的互不全等的三角形有( ) A.10个 B.12个 C.13个 D.14 9. 如图,D 是△ABC 的边AB 上一点,DF 交AC 于点E,给出3个论断:①DE =FE;②AE =CE;③FC ∥AB. 以其中一个论断为结论,其余两个论断为条件,可作出3个命 题.其中正确的命题个数是_______. 10. 如图,如果正方形ABCD 中,CE =MN,∠MCE =350,那么∠ANM 的度数是________. 11. 如图,在ABC ?中,过A 点分别作AD ⊥AB,AE ⊥AC,且使AD =AB,AE =AC,BE 和CD 相交于O,则∠DOE 的度数是_____. 二.证明题: 1. 如图,在ΔABC 中,∠BAC=90°,AB=AC ,BE 平分∠ABC ,CE ⊥BE 。求证:BD=2CE 2. 已知:Δ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D 、E 、F 分别在AB 、BC 、CA 上,且ΔDEF 也是等边三角形,求证: Δ O F E D C B A C ' B ' A ' F E D C B A A F E D C B N M A E D C B A O E D C B

(完整word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难题集锦

1. 如图①,在△ABC中,∠ACB=90°,AC=BC,过点C在△ABC外作直线MN,AM⊥MN于点 M,BN⊥MN于点N. (1)试说明:MN=AM+BN. (2)如图②,若过点C作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AM⊥MN于点M,BN⊥MN于点N(AM>BN),(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说明理由. 【答案】(1)答案见解析;(2)不成立 【解析】试题分析:(1)利用互余关系证明∠MAC=∠NCB,又∠AMC=∠CNB=90°,AC=BC,故可证△AMC≌△CNB,从而有AM=CN,MC=BN,即可得出结论; (2)类似于(1)的方法,证明△AMC≌△CNB,从而有AM=CN,MC=BN,可推出AM、BN 与MN之间的数量关系. 试题解析:解:(1)∵AM⊥MN,BN⊥MN,∴∠AMC=∠CNB=90°. ∵∠ACB=90°,∴∠MAC+∠ACM=90°,∠NCB+∠ACM=90°,∴∠MAC=∠NCB. 在△AMC和△CNB中, ∵∠AMC=∠CNB,∠MAC=∠NCB,AC=CB,∴△AMC≌△CNB(AAS),∴AM=CN ,MC=NB. ∵MN=NC+CM,∴MN=AM+BN; (2)图(1)中的结论不成立,MN=BN-AM.理由如下: ∵AM⊥MN,BN⊥MN,∴∠AMC=∠CNB=90°. ∵∠ACB=90°,∴∠MAC+∠ACM=90°,∠NCB+∠ACM=90°,∴∠MAC=∠NCB. 在△AMC和△CNB中, ∵∠AMC=∠CNB,∠MAC=∠NCB,AC=CB,∴△AMC≌△CNB(AAS),∴AM=CN ,MC=NB. ∵MN=CM-CN,∴MN=BN-AM.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关键是利用互余关系推出对应角相等,证明三角形全等.

(完整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梳理

《全等三角形》 一、结构梳理 二、知识梳理 (一)概念梳理 1.全等图形 定义: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例如图1中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不能重合在一起,因此不是全等图形,图2中的两个图形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也不是全等图形. 2.全等三角形 这是学好全等三角形的基础.根据全等形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完全重合有两层含义:(1)图形的形状相同;(2)图形的大小相等.符号“≌”也形象、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表示图形形状相同,“=”表示图形大小相等. (二)性质与判定梳理 1.全等图形性质: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分别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这是学好全等三角形的关键.只给定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全等,只要有三个条件对应相等就可以,于是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 ;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 若是直角三角形,则还有斜边、直角边公理(HL)。由此可以看出,判断三角形全等,无论用哪一条件,都要有三个元素对应相等,且其中至少要有一对应边相等. (5)注意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 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知,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知道这两个三角形分别有 图 2

三个元素(其中至少一个元素是边)对应相等,这样就可以利用题目中的已知边(角)去迅速准确地确定要补充的边(角),不致盲目地而能有目标地完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而得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有: ?? ???→→SSS SAS 找另一边找夹角 ??? ?????????→→→→→SAS AAS ASA AAS 找该角的另一边找这条边上的对角找这条边上的另一角边就是角的一条边 找任一角边为角的对边 ???→→AAS ASA 找任一边找两角的夹边 (6)学会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再确定对应角和对应边,如已知△ABC ≌EFD ,这种记法意味着A 与E 、B 与F 、C 与D 对应,则三角形的边AB 与EF 、BC 与FD 、AC 与ED 对应,对应边所夹的角就是对应角,此外,还有如下规律:(1)全等三角形的公共边是对应边,公共角是对应角,对顶角是对应角;(2)全等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三)基本图形梳理 注意组成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全等图形都是由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变换而得到的,所以全等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大致有以下几种: 1.平移型 如图3,下面几种图形属于平移型: 它们可看成有对应边在一直线上移动所构成的,故该对应边 的相等关系一般可由同一直线上的线段和或差而得到. 2 .对称型 如图 4,下面几种图形属于对称型: 它们的特征是可沿某一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重合的顶点就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 3.旋转型 如图5,下面几种图形属于旋转型: 它们可看成是以三角形的某一顶点为中心旋转 所构成的,故一般有一对相等的角隐含在 对顶角、某些角的和 或差中. 三、易混、易错点剖析 1.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两个特例 (1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如图6(1已知两边 已知一边一角 已知两角 图3 图4 图6(1)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数学下册全等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的特殊情况) 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及推论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或“边边边”),这一条也说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或“边角边”).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或“角边角”). 由3可推到 4、有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或“角角边”)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或“斜边,直角边”) 所以,SSS,SAS,ASA,AAS,HL均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注意:在全等的`判定中,没有AAA和SSA,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唯一确定三角形的形状. A是英文角的缩写(angle),S是英文边的缩写(side). 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对应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平分线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中线相等. 5、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6、全等三角形周长相等. (以上可以简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相等) 7、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8、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9、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10、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AAS) 1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运用1、性质中三角形全等是条件,结论是对应角、对应边相等.而全等的判定却刚好相反. 2、利用性质和判定,学会准确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与对应角是关键.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定把对应的顶点,角、边的顺序写一致,为找对应边,角提供方便.

全等三角形培优竞赛题精选

全等三角形证明 1、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2.已知:AB//ED ,∠EAB=∠BDE ,AF=CD ,EF=BC ,求证:∠F=∠C 3、P 是∠BAC 平分线AD 上一点,AC>AB ,求证:PC-PB

4、已知∠ABC=3∠C ,∠1=∠2,BE ⊥AE ,求证: AC-AB=2BE 5、已知,E 是AB 中点,AF=BD ,BD=5,AC=7,求DC 6、(6分)如图①,E 、F 分别为线段AC 上的两个动点,且DE ⊥AC 于E ,BF ⊥AC 于F ,若AB =CD ,AF =CE ,BD 交AC 于点M . (1)求证:MB =MD ,ME =MF (2)当E 、F 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F A E D C B

7.已知:如图,DC ∥AB ,且DC =AE ,E 为AB 的中点, (1)求证:△AED ≌△EBC . (2)观看图前,在不添辅助线的情况下,除△EBC 外,请再写出两个与△AED 的面积相等的三角形.(直接写出结果,不要求证明): 8、(10分)如图:AE 、BC 交于点M ,F 点在AM 上,BE ∥CF ,BE=CF 。 求证:AM 是△ABC 的中线。 M F E C B A 9.已知:如图所示,AB =AD ,BC =DC ,E 、F 分别是DC 、BC 的中点,求证: AE =AF 。 O E D C B A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经典例题练习及解析

全等三角形单元 预习测试题 小题3分,共30分) 一、选择题(每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C.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D.全等三角形的高相等 2.如图,△ABC≌△CDA,并且BC=DA,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1=∠2 B.AC= C A C.AB=AD D.∠B=∠D 第2 题第3 题第5 题第7 题 3.如图,AB∥DE,AC∥DF ,AC= D F ,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C≌△DEF 的是() A .A B =DE B.∠B=∠E C.EF =B C D.EF∥BC 4.长为3cm,4 c m,6 c m,8cm 的木条各两根,小明与小刚分别取了3cm 和4cm 的两根,要使两人所拿的三根木条组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他俩取的第三根木条应为() A .一个人取6cm 的木条,一个人取8cm 的木条B.两人都取6cm 的木条 C.两人都取8cm 的木条D.B、C 两种取法都可以 5.△ABC 中,AB= A C,三条高AD,BE,CF 相交于O,那么图中全等的三角形有() A . 5 对B.6 对C.7 对D.8 对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两角、一 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 . 1 个B.2 个C.3 个D.4 个 7.如图,已知△ABC 中,∠ABC=45°,AC =4,H 是高AD 和BE 的交点,则线段B H 的长度为() A .B.4 C.D.5 8.如图,ABC 中,AD 是它的角平分线,AB=4,AC=3,那么△ABD 与△ADC 的面积比是() A .1:1 B.3:4 C.4:3 D.不能确定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题含答案

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 解:延长AD 到E,使AD=DE ∵D 是BC 中点 ∴BD=DC 在△ACD 和△BDE 中 AD=DE ∠BDE=∠ADC BD=DC ∴△ACD ≌△BDE ∴AC=BE=2 ∵在△ABE 中 AB-BE <AE <AB+BE ∵AB=4 即4-2<2AD <4+2 1<AD <3 ∴AD=2 2. 已知:D 是AB 中点,∠ACB=90°,求证:12 CD AB 延长CD 与P ,使D 为CP 中点。连接AP,BP ∵DP=DC,DA=DB ∴ACBP 为平行四边形 又∠ACB=90 ∴平行四边形ACBP 为矩形 ∴AB=CP=1/2AB 3. 已知:BC=DE ,∠B=∠E ,∠C=∠D ,F 是CD 中点,求证:∠1=∠2 A D B C

证明:连接BF 和EF ∵ BC=ED,CF=DF,∠BCF=∠EDF ∴ 三角形BCF 全等于三角形EDF(边角边) ∴ BF=EF,∠CBF=∠DEF 连接BE 在三角形BEF 中,BF=EF ∴ ∠EBF=∠BEF 。 ∵ ∠ABC=∠AED 。 ∴ ∠ABE=∠AEB 。 ∴ AB=AE 。 在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中 AB=AE,BF=EF, ∠ABF=∠ABE+∠EBF=∠AEB+∠BEF=∠AEF ∴ 三角形ABF 和三角形AEF 全等。 ∴ ∠BAF=∠EAF (∠1=∠2)。 4.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过C 作CG ∥EF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G CG ∥EF ,可得,∠EFD =CGD DE =DC ∠FDE =∠GDC (对顶角) ∴△EFD ≌△CGD EF = CG B A C D F 2 1 E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复习题及答案

初二数学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 切记:“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1. 如图,,,,A F E B 四点共线,AC C E ⊥,BD DF ⊥,AE BF =,AC BD =。求证: AC F BD E ???。 例 2. 如图,在A B 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A D B E ⊥,垂足为D 。求证:21C ∠=∠+∠。 例3. 如图,在A B C ?中,A B B C =,90ABC ∠= 。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BE BF =,连接,A E E F 和C F 。求证:A E C F =。 例4. 如图,AB //C D ,AD //BC ,求证:A B C D =。 例5. 如图,,AP C P 分别是A B C ?外角M A C ∠和N C A ∠的平分线,它们交于点P 。求证: BP 为M BN ∠的平分线。

例6. 如图,D 是A B C ?的边BC 上的点,且C D A B =,ADB BAD ∠=∠,AE 是ABD ?的中线。求证:2AC AE =。 例7. 如图,在A B C ?中,A B A C >,12∠=∠,P 为AD 上任意一点。求证:AB AC PB PC ->-。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能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 A. 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B. 一锐角对应相等 C. 两锐角对应相等 D. 斜边相等 2. 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 B C ?的是( ) A. 3A B =,4B C =,8C A = B. 4A B =,3B C =,30A ∠= C. 60C ∠= ,45B ∠= ,4A B = D. 90C ∠= ,6A B = 3. 如图,已知12∠=∠,AC AD =,增加下列条件:①A B A E =;②B C E D =;③C D ∠=∠;④B E ∠=∠。其中能使A B C A E D ???的条件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4. 如图,12∠=∠,C D ∠=∠,,AC BD 交于E 点,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D AE C BE ∠=∠ B. C E D E = C. D EA ?不全等于C B E ? D. E A B ?是等腰三角形

人教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题经典50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证明题(经典50题)(含答案) 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 解析:延长AD 到E,使DE=AD, 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 即BE=AC=2 在三角形ABE 中,AB-BE

4.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证明:过E 点,作EG//AC ,交AD 延长线于G 则∠DEG=∠DCA ,∠DGE=∠2又∵CD=DE ∴⊿ADC ≌⊿GDE (AAS )∴EG=AC ∵EF//AB ∴∠DFE=∠1∵∠1=∠2∴∠DFE =∠DGE ∴EF=EG ∴EF=AC 5.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 ∠C 证明:在AC 上截取AE=AB ,连接ED ∵AD 平分∠BAC ∴∠EAD=∠BAD 又∵AE=AB ,AD=AD ∴⊿AED ≌⊿ABD (SAS )∴∠AED=∠B ,DE=DB ∵AC=AB+BD AC=AE+CE ∴CE=DE ∴∠C=∠EDC ∵∠AED=∠C+∠EDC=2∠C ∴∠B=2∠C 6.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 证明: 在AE 上取F ,使EF =EB ,连接CF 因为CE ⊥AB 所以∠CEB =∠CEF =90° 因为EB =EF ,CE =CE , 所以△CEB ≌△CEF 所以∠B =∠CFE 因为∠B +∠D = 180°,∠CFE +∠CFA =180° 所以∠D =∠CFA 因为AC 平 分∠BAD 所以∠DAC = ∠FAC 又因为AC =AC 所以 △ADC ≌△AFC (SAS ) 所以 AD =AF 所以AE =AF +FE = AD +BE 1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 AB ∥DC ,BE 、CE 分别平分∠ 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求证:BC=AB+DC 。 证明:在BC 上截取BF=BA,连接 EF.∠ABE=∠FBE,BE=BE,则 ⊿ABE ≌ΔFBE(SAS),∠EFB=∠A;AB 平行于CD, 则:∠A+∠D=180°;又∠EFB+∠EFC=180°,则 ∠EFC=∠D;又∠FCE=∠DCE,CE=CE,故⊿FCE ≌ΔDCE(AAS),FC=CD.所 以,BC=BF+FC=AB+CD. 13.已知:AB//ED ,∠EAB=∠BDE ,AF=CD ,EF=BC ,求证:∠F=∠C 证明:AB//ED,AE//BD 推出AE=BD, 又有AF=CD,EF=BC 所以三角形AEF 全等于三角形DCB , 所以:∠C=∠F C D B D C F E A B A C D F 2 1 E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测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全等 B.腰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全等三角形的面积一定相等 【答案】D. 【解析】解:两个等边三角形边长不一定相等,所以不一定全等,A错误;腰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对应角不一定相等,所以不一定全等,B错误;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对应边不一定相等,所以不一定全等,C错误; 全等三角形的面积一定相等,所以D正确, 故选D. 2.如图,△ABC≌△DEF,∠A=50°,∠C=30°,则∠E的度数为() A.30° B.50° C.60° D.100° 【答案】D. 【解析】∵△ABC≌△DEF,∠A=50°,∠C=30°, ∴∠F=∠C=30°,∠D=∠A=50°, ∴∠D=180°﹣∠D﹣∠F=180°﹣50°﹣30°=100°, 故选D. 3.如下图,已知△ABE≌△ACD,∠1=∠2,∠B=∠C,不正确的等式是() A.AB=AC B.∠BAE=∠CAD C.BE=DC D.AD=DE

【答案】D. 【解析】∵△ABE≌△ACD,∠1=∠2,∠B=∠C, ∴AB=AC,∠BAE=∠CAD,BE=DC,AD=AE, 故A、B、C正确; AD的对应边是AE而非DE,所以D错误. 故选D. 4.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1等于() A.72° B.60° C.50° D.58° 【答案】D. 【解析】如图,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2=180°﹣50°﹣72°=58°. ∵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2=58°. 故选D.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两个图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相同 B.图形全等,只与形状、大小有关,而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C.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答案】C. 【解析】A.如果两个图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相同,正确,不合题意;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word版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专题练习(word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3),(2,0),以线段AB为直角边,在第一象限 内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使∠BAC=90°,如果在第二象限内有一点P(a,1 2 ),且 △ABP和△ABC的面积相等,则a=_____. 【答案】-8 3 . 【解析】 【分析】 先根据AB两点的坐标求出OA、OB的值,再由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度,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ABC的面积;连接OP,过点P作PE⊥x轴,由△ABP的面积与△ABC的 面积相等,可知S△ABP=S△POA+S△AOB﹣S△BOP=13 2 ,故可得出a的值. 【详解】 ∵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3),(2,0),∴OA=3,OB=2, ∴22 3+213 AB==,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 ∴ 1113 ?1313 222 ABC S AB AC?? ===, 作PE⊥x轴于E,连接OP, 此时BE=2﹣a, ∵△ABP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 ∴ 111 ??? 222 ABP POA AOB BOP S S S S OA OE OB OA OB PE ++ =﹣=﹣, 111113 3322 22222 a ??+???? =(﹣)﹣=, 解得a=﹣8 3 . 故答案为﹣8 3 .

【点睛】 本题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坐标与图象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题的关键是根据S △ABP =S △POA +S △AOB -S △BOP 列出关于a 的方程.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B 在y 轴的正半轴上, 36ABO ∠=?,在x 轴或y 轴上取点C ,使得ABC ?为等腰三角形,符合条件的C 点有__________个. 【答案】8 【解析】 【分析】 观察数轴,按照等腰三角形成立的条件分析可得答案. 【详解】 解:如下图所示,若以点A 为圆心,以AB 为半径画弧,与x 轴和y 轴各有两个交点, 但其中一个会与点B 重合,故此时符合条件的点有3个; 若以点B 为圆心,以AB 为半径画弧,同样与x 轴和y 轴各有两个交点, 但其中一个与点A 重合,故此时符合条件的点有3个; 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与x 轴和y 轴各有一个交点,此时符合条件的点有2个. ∴符合条件的点总共有:3+3+2=8个. 故答案为:8.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可以观察图形,得出答案. 3.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32∠ABC=45°,BD 平分∠ABC .若M ,N 分别是边BD ,

初中数学八年级《全等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一节.这是全章的开篇,也是全等条件的基础.它是继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及三角形有关知识之后出现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他图形知识打好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抓联系、促迁移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形成概念,再通过平移、翻折、旋转说明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其性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平移、翻折、旋转是考察两三角形全等的主 要方法. 2.能准确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出问题,乐于探索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交流的良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对应元素的确定. 难点: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确定.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说理,已初步具有对简单图形的分析和辨识能力,但八年级的学生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的时期.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将充分利用动画演示,来揭示图形的平移、翻折和旋转等变换过程,以便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进而达到对全等三角形的理性认识.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原则,博采启发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等诸多方法之长,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和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做到教与学的最优组合.

全等三角形培优竞赛讲义(二)

全等三角形培优竞赛讲义(二) 【知识点精读】 1.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2. 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若△ABC和△A′B′C′是全等的三角形,记作“△ABC ≌△A′B′C′其中,“≌”读作“全等于”。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3. 全等三角形的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 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1)根据对应顶点找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以对应顶点为顶点的角是对应角;以对应顶点为端点的边是对应边。通常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对应顶点的字母都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因此,由全等三角形的记法便可写出对应的元素。 (2)根据已知的对应元素寻找 相等的角是对应角,相等的边是对应边;相等的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相等的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3)通过观察,想象图形的运动变化状况,确定对应关系。 通过对两个全等三角形各种不同位置关系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一个是由另一个经过下列各种运动而形成的。 ①翻折如图(1)?BOC≌?EOD,?BOC可以看成是由?EOD沿直线AO翻折180?得到的; ②旋转如图(2)?COD≌?BOA,?COD可以看成是由?BOA绕着点O旋转180?得到的; ③平移如图(3)?DEF≌?ACB,?DEF可以看成是由?ACB沿CB方向平行移动而得到的。 5.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1)边角边公理、角边角公理、边边边公理、斜边直角边公理 (2)推论:角角边定理 6. 注意问题: (1)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至少有一边对应相等; (2)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a: 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AA;b :有两边和其中一角对应相等,即SSA。 全等三角形是研究两个封闭图形之间的基本工具,同时也是移动图形位置的工具。在

2017年秋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教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12.1全等三角形 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重点 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 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能迅速正确地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 的对应元素. 一、情境导入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了”,但是在我们的周围却有着好多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探究新知 1.动手做 (1)和同桌一起将两本数学课本叠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重合吗? (2)把手中三角板按在纸上,画出三角形,并裁下来,把三角板和纸三角形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够重合吗? 得出全等形的概念,进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观察 观察△ABC与△A′B′C′ 重合的情况. 总结知识点: 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 全等的符号:“≌”,读作:“全等于”. 如:△ABC≌△A′B′C′. 3.探究 (1)在全等三角形中,有没有相等的角、相等的边呢? 通过以上探索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把△ABC沿直线BC平移、翻折,绕定点旋转,观察图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变化.

得出结论:平移、翻折、旋转只能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能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如△ABC和△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 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 三、应用举例 例1如图,△ADE≌△BCF,AD=6 cm,CD=5 cm,求BD的长. 分析: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找出对应边即可. 解:∵△ADE≌△BCF,∴AD=BC.∵AD=6 cm, ∴BC=6 cm.又∵CD=5 cm, ∴BD=BC-CD=6-5=1(cm). 四、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第1题. 教材习题12.1第1题. 补充题: 1.全等三角形是() A.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 B.周长相等的三角形 C.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D.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③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④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A.1B.2C.3D.4 3.如图,已知△ABC≌△DEF,∠A=85°,∠B=60°,AB=8,EF=5,求∠DFE 的度数与DE的长.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考点总结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考点总结 基础知识梳理 (一)、基本概念 1、“全等”的理解全等的图形必须满足: (1)形状相同的图形; (2)大小相等的图形; 即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同样我们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有关知识总结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xx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平分线上

(二)灵活运用定理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根据已知条件与结论,认真分析图形,准确无误的确定对应边及对应角;去分析已具有的条件和还缺少的条件,并会将其他一些条件转化为所需的条件,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运用定理证明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且至少要有一组边对应相等,因此在寻找全等的条件时,总是先寻找边相等的可能性。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隐含的等量元素,如公共角、公共边、对顶角等。 3、要善于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1)已知条件中有两角对应相等,可找: ①夹边相等(ASA) ②任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AAS) (2)已知条件中有两边对应相等,可找 ①夹角相等(SAS) ②第三组边也相等(SSS) (3)已知条件中有一边一角对应相等,可找 ①任一组角相等(AAS或ASA)②夹等角的另一组边相等(SAS) 三、疑点、xx点 1、对全等三角形书写的错误 在书写全等三角形时一定要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切记不要弄错。 2、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理解错误;

【教案参考】《全等三角形》 (1)

全等三角形章 第一讲: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知识要点: 1.理解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能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 的对应元素.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推理和计算 课堂引入: 1.你玩过拼图游戏吗?那是用许多各种颜色的小拼板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 画.那些拼板有不少是形状相同、大小一样的.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发挥你的智慧,想想看! 2.全等形,全等三角形。 3. 基本概念梳理回顾: 1._____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2.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_____叫做对应顶点;叫做对应边; _____叫做对应角.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_____的字母 写在_____上.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_____,对应角_____,这是全等三角形的重要性质. 4.如果ΔABC ≌ΔDEF ,则AB 的对应边是_____,AC 的对应边是_____, ∠C 的对应角是_____,∠DEF 的对应角是_____. 同步练习: 5.如图1所示,ΔABC ≌ΔDCB . (1)若∠D =74°∠DBC =38°,则∠A =_____,∠ABC =_____

(2 )如果AC= DB ,请指出其他的对应边_____; (3)如果ΔAOB≌ΔDOC,请指出所有的对应边_____,对应角_____. 图1-2 图1-3 6.如图1-2,已知△ABE≌△DCE,AE=2 cm,BE=1.5 cm,∠A=25°, ∠B=48°;那么DE=_____cm,EC=_____cm,∠C=_____°;∠D=_____°.7.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_____变化了,但__________都没 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 二、选择题 8.已知:如图1-3,ΔABD≌CDB ,若 AB∥CD,则AB的对应边是()A.DB B.BC C.CD D.AD 9.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①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③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④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4 B.3 C.2 D.1 10.如图1-4,△ABC≌△BAD,A和B、C和D是对应顶点,如果AB=5, BD=6,AD=4,那么BC等于() A. B.5 C.4 D.无法确定 图1-4 图1-5 图1-6 11.如图1-5,△ABC≌△AEF,若∠ABC和∠AEF是对应角,则∠EAC等 于() A.∠ACB B.∠CAF C.∠BAF D.∠BAC 12.如图1-6,△ABC≌ΔADE,若∠B=80°,∠C=30°,∠DAC=35°, 则∠EAC的度数为() A.40°B.35°C.30°D.25°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在锐角△ABC中,AB=5,∠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______. 【答案】5 【解析】 【分析】 作BH⊥AC,垂足为H,交AD于M点,过M点作MN⊥AB,垂足为N,则BM+MN为所求的最小值,再根据AD是∠BAC的平分线可知MH=MN,再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如图,作BH⊥AC,垂足为H,交AD于M点,过M点作MN⊥AB,垂足为N,则BM+MN 为所求的最小值. ∵AD是∠BAC的平分线,∴MH=MN,∴BH是点B到直线AC的最短距离(垂线段最短). ∵AB=5,∠BAC=45°,∴BH==5. ∵BM+MN的最小值是BM+MN=BM+MH=BH=5. 故答案为5. 【点睛】 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解答此类问题时要从已知条件结合图形认真思考,通过角平分线性质,垂线段最短,确定线段和的最小值. 2.如图,已知正六边形 ABCDEF 的边长是 5,点 P 是 AD 上的一动点,则 PE+PF 的最小值是

_____. 【答案】10 【解析】 利用正多边形的性质,可得点B关于AD对称的点为点E,连接BE交AD于P点,那么有PB=PF,PE+PF=BE最小,根据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三角形APB是等边三角形,因此可知BE 的长为10,即PE+PF的最小值为10. 故答案为10.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 ∠=?,在x轴或y轴上取点C,使得ABC ?为等腰三角形,符合条件的C点有ABO 36 __________个. 【答案】8 【解析】 【分析】 观察数轴,按照等腰三角形成立的条件分析可得答案. 【详解】 解:如下图所示,若以点A为圆心,以AB为半径画弧,与x轴和y轴各有两个交点, 但其中一个会与点B重合,故此时符合条件的点有3个; 若以点B为圆心,以AB为半径画弧,同样与x轴和y轴各有两个交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