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360》读后感

《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来说,《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世的智慧源泉。

有句话讲,「理得心安」,假如我们对做人的道理,内心都不明白,处事待人当中就会举棋不定,就会不知如何进退,所以心也不可能安得了。所以,首先要了解如何修身齐家这些学问,我们理明了,心才安得了。包含我们的家要和谐,假如我们家庭当中对立、争吵,家不能和,万事就不能兴。所以这部书是让我们如何齐家。延伸到社会的团体,包含我们每个人学会这个大家庭如何和睦,如何遵守伦常,如何各司己职。大家都在自己的团体职位当中,很好的历事练心,很好的服务大众,这个身就能安,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企业界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团体,能够发展得愈来愈好。而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它已经在人类社会绵延了五千年,这家企业的名字叫中华民族。而这一家企业有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治国、齐家的方法跟效果。所以我们身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应该好好的来珍惜五千年

文化的瑰宝,珍惜这部书。所以我们假如能够站在五千年的智慧来经营人生,那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福报,而且也是我们后代子孙最大的福报。这让我想到我们对家庭、对社会、对整个国家民族,都应该有这一分责任,把这么好的经典智慧从自身去力行,从自身随分随力去弘扬。而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要的原理原则跟方法,都在这部书。从这部书中也让我想到了,我们是为人父母者也是一家之君,一家的领导者。所以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其实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都要能有君亲师的精神在其中。

书中提到第二个细目是「勤俭」,勤劳、节俭。我们看,勤劳就不放逸,就能勤奋、努力、精进,节俭他就知足常乐,节俭他就能俭以养廉,他不会贪着,不会去贪心,甚至去贪污,所以勤俭二字对我们的修身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看,从齐家的角度,勤俭也是关键。曾国藩先生在清朝是汉人官位最高的,被清朝政府高度肯定的一个大臣,他总结人生的经验,这个对我们都是很好的提醒。说家败,败在一个奢字,奢侈,不勤俭就奢侈了,人败,败在一个逸字,放逸了、懒散了,不勤劳。所以家怎么败的?人怎么败的?都跟勤俭没有建立有关。讨人厌败在一个骄字,不能够受人欢迎,就是太傲慢了,言语都侵犯别人、都欺压别人,人家就不想跟我们相处。勤俭的经句说到,「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

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我们看到后面这个话,都提醒我们,一个人跟一个家庭的成败,往往在一个人生态度当中。所以经文当中说到的,一个人要修身、治国,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节制欲望开始。所以《礼记.曲礼》一开始就说到,「毋不敬」,就说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欲一放纵,就像黄河溃堤,就拦都拦不下来,看整个几千年的历史,家族跟朝代的兴旺,莫不都是因为俭约,节俭,懂得节制,家庭跟朝代会败丧,莫不由于奢侈,都是因为奢侈造成的。所以俭者他会节制欲望,甚至于节俭的人他所形成的是爱惜物品,爱惜别人给他的关心。而现在很多人他奢侈了,用东西就不珍惜,父母、家人给的关心,他觉得理所当然,去糟蹋它,他都不会心痛,这就是奢者放情,放纵情欲,这真是太危险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纲目是敦亲,是齐家的部分。唐太宗皇帝,他确实在读了这些教诲之后,他是句句都期许自己去奉行,所以他也很重视给他后代的教育。我们引导孩子、引导学生,在《礼记.学记》当中,有一段话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礼记.学记》当中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他,不要硬拉他,他可能会逆反。引导他,不要硬拉他,叫道而弗牵。强而弗抑,这个「强」就是鼓励他,不要否定压制他,叫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个「开」是启发他,不要一堆道理像填鸭一样,一直往他的脑子里灌,他

可能没有办法体悟领受吸收,那就起反效果了。所以我们一直在说这个填鸭式不好,家庭学校不能这么压孩子。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在《礼记.学记》当中就用了这么好的教学方法。而我们看,引导不硬拉他,鼓励不压制他,启发不把话都讲尽,都灌输下去。

总之,这部书是我们的国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读到这样的书籍,我们应该感恩整理这部书籍的劳动者们,更应该感恩我们的祖辈们。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读书体会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书评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三版)》葛家澍、林志军一书系统全面的讲解了西方会计的起源、会计理论基本知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原则方法和内容、国际会计、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及会计要素的知识。本书在一些主要内容上,力求反映西方规范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本书是会计理论,主要又是对那种会计理论的论述,在与“财务会计”同类问题的阐述上,尽可能把它提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即讲清道理。同时,有关原则、准则、程序和方法等等的说明都不止介绍一种观点、一种做法而尽量列举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观点。这对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分析、鉴别与评估决策能力很重要。用此书作为课外资料,在各位前辈的启迪之下我对会计专业和会计具体业务有了更多的思考、感悟和更清晰的认识,对已学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会计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产活动和对生产活动进行记录的需要。人类的会计行为源远流长。复式簿记作为一种现代会计(簿记)技术问世促使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促使资本主义的利润目标取代了中世纪社会的宗教灵魂。世纪以来,会计取得了重大发展,会计理论和方法取得显著进步,折旧会计、成本会计、报表审查制度、财务会计的诞生及发展。 一切学科的理论皆来自实践并高于实践,会计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会计理论与方法来会计实务。世纪年代后,会计理论才基本形成体系。西方国家会计学界中长期存在不同种类或学派的会计理论,所以不同的会计理论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一是按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将会计理论以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进行分类。二是按照会计理论研究目的将会计理论以法律法规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事项法、系统法、进行分类。现代会计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有了这些特点:会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工作上扩大了有关研究群体的功能,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运用上逐渐趋于规范化,会计理论研究内容的范围逐渐扩展到经济及其他学科领域。会计理论在会计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方面,它解释了现存的会计实务,另一方面是它预测或指导未来的会计实务。 会计准则在西方财务会计实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且构成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认会计原则以美国的最具有代表性,美国的会计原则主要由民间制定、权威支持和法律认可几个阶段完成,可见为了改进会计实务,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会计处理程序的规范化或统一化逐渐显得必要。在会计准则制定同时,由于会计实务面临的是与价值相关的经济数据,它不是确定的物理因素,而是高度不确定性的数据,在会计处理时难免运用判断和估计,西方会计学者提出了会计假设。财务会计必须受到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单位、会计期间条基本假设的约束。当然在理论上,会计方法程序或有关准则需要一些原则来指导。早在世纪初,会计学界就已经开始探索会计的基本原则。目前较被普遍接受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如实反映原则、一致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 为了规范在资本主义市场流动的会计信息,西方财务会计即财务报告逐渐转向接受公认原则的约束和指导。但公认会计原则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概念作为依据。所以自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出现了开始由准则制定组织直接着手研究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这实际上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发展。概念框架研究标志着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重要趋势,也可以反映其会计准则制定的最新动向。现在作为理论体系的概念框架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是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基础。二是可以节省准则制定成本。三是有助于使用者理解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还有就是辩解。从世纪年代中期开始,的财务概念框架研究的一个项目就在于重新概括财务报表的要素他们得出十项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分派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当代中国采用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要素。财务报表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决策最有用的信息应列入财务报表,并且要经过确认。进行确认需要四条确认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在财务会计中,确认与计量是密

《群书治要》精校打印版(正文+目录)

目录 壹、君道 (1) 一、修身 (4) 二、敦亲 (8) 三、反身 (9) 四、尊贤 (13) 五、纳谏 (15) 六、杜谗邪 (17) 七、审断 (17) 贰、臣术 (19) 一、立节 (19) 二、尽忠 (20) 三、劝谏 (21) 四、举贤 (22) 参、贵德 (22) 一、尚道 (22) 二、孝悌 (25) 三、仁义 (28) 四、诚信 (29) 五、正己 (32) 六、度量 (35) 七、谦虚 (35)

九、交友 (41) 十、学问 (42) 十一、有恒 (43) 肆、为政 (44) 一、务本 (44) 二、知人 (52) 三、夫使 (55) 四、至公 (57) 五、教化 (59) 六、礼乐 (63) 七、爱民 (67) 八、民生 (70) 九、法古 (71) 十、纲纪 (72) 十一、赏罚 (75) 十二、法律 (77) 十三、慎武 (78) 十四、将兵 (80) 伍、敬慎 (80) 一、微渐 (80) 二、风俗 (83) 三、治乱 (85)

五、应事 (91) 六、慎始终 (93) 七、养生 (94) 陆、明辨 (94) 一、邪正 (94) 二、人情 (95) 三、才德 (97) 四、朋党 (97) 五、辨物 (98) 六、因果 (100)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宁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汉书七)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宁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仙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魏志下) 【白话】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史记上) 【白话】货冺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老子) 【白话】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娱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宁

部编版七上《〈世说新语〉二则》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世说新语〉二则》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其语言以精炼含蓄、隽永传神见长,善于以小见大,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 二、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一444),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主题概述 《咏雪》:借咏雪赋诗的故事,赞美了谢道韫的才情和聪慧,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聪慧过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讲诚信、懂礼貌。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今义:专指子女。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预定的时间。 5.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委任。 6.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今义:引导。 (三)词类活用 1.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2.友人惭(意动用法,对……感到羞愧) (四)重要虚词 1.乃 去后乃至(副词,才) 2.而 相委而去(连词,表承接,不译) 3.之 下车引之(代词,指陈元方)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完整句子应为“以撒盐于空中差可拟”) ②过中不至。(完整句子应为“过中友不至”) ③待君久不至,已去。(完整句子应为“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3.倒装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心得体会

2010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问题与方法— —历史学研究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2010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问题与方法——历史学研究前沿讲座于10月11日在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正式开课了。作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一员,占据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有利位置,我有幸近距离的观摩聆听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郝春文教授、山东大学王育济教授、吉林大学杨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彭南生教授、厦门大学钞晓鸿教授、四川大学王挺之教授、兰州大学王希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田澍教授、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及日本京都大学高田时雄教授先后围绕中外历史进行的11次讲座并领略到享誉历史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的治学经验和治学方法。尽管仅有十一场精彩的讲座但我从中受益匪浅,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在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中,本人通过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做笔记,提问以及课后思考,我对本次暑期班产生了四个方面浅薄的认识和想法。 一,历史研究无捷径,读书至上。 历史学研究是一门考验人的耐性,毅力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需要日积月累的钻研才可取得成果的学科。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取得非一日之功。凡是在历史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的人都是通过刻苦钻研,潜心研究而取得的。据高田先生介绍,日本收藏中国书籍已有悠久的历史,隋唐时期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就以收购书籍为主要目的之一。同时他还指出,佛教的兴盛对收集和保存中国书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平安时代汉籍的流入,主要由僧人承担”,许多僧人都编有“请来目录”,不仅有佛典,也有其他书籍,内容十分丰富。13世纪下半期设立的金泽文库和15世纪的足利学校对保存藏书起了关键性作用。五山寺院藏书,主要是宋元时期僧人渡海赴中国带回的大量图书。高田先生详细列出著名佚存书书目,注明卷数、版本、藏书地等相关情况,以《群书治要》和《医心方》两书为例进行说明。《群书治要》编撰于唐太宗时期,日本各个时期对其均进行了点校刊印。《医心方》由日本丹波康赖撰著,成书于宋初时期,是日本最早的医书,也是日本王朝时代医书的集大成者,书中引用大量古佚医书,“其所引用百余家,皆六朝及唐代之书,而且有《经籍志》不录者。”使得许多古佚医书内容得见于今时,其价值不言而喻。由此,大家可以一目了然的得知关于记载历史的书籍是如此的浩瀚,何况这还只是日本收藏的中国书籍,真是九牛之一毛。 大家如果想从事于历史研究,面对如此汗牛充栋的专业书籍除了静下心来潜心研读以外还有什么法子能够使得你能真正掌握历史的真相呢?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科学文化、生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

群书治要译注六韬 欢迎流通,功德无量 群书治要译注六韬 六韬阴谋鬻子 六韬 【题解】《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为周初吕望(姜太公) 所著。经后人研究,大多认为是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作品。《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 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 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着録,但在「道家」列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 篇;儒家类着録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 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 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

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 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 二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 也不攻自破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 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 书。《六韬》在十六世纪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 越、英、俄等多种文字。今本《六韬》共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 韬」「犬韬」六卷,共六十篇,约两万余字,但在《群书治要》中并没有收録「豹 韬」。魏征在《群书治要》中辑録的《六韬》保存了该书的佚文。 《群书治要》辑録的《六韬》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何治国,君主如何修身,如何 选将择吏等方面;而有关军事战略战术的细节,未録。 《六韬》序言指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

群书治要读后心得体会

群书治要读后心得体会 【内容摘要】 上周细读一本名曰《群书治要》的书,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久久不能入眠,这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的,李世民在16岁就跟随父亲左征右伐,平定动乱,可惜此书在宋初已经失传,《宋史》也没记载,读过中国历史的人,对这两位贤君忠臣应该不会陌生,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他的胆识超群,胸怀大志,唐太宗委任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又提拔他当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唐太宗认为君王要靠大臣监督,才知道自己的得失,《孔子家语》说,作为老百姓,我们希望今后的人代会、党代会将发出多种不同的为民请愿的声音,共产党不必高度警戒和防备,而以坦荡荡的胸襟去接纳异议,广听兼纳,包容异己。 上周细读一本名曰《群书治要》的书,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久久不能入眠。 这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的。李世民在627年登基之后,用贞观为年号。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贞观时代的中国,繁荣昌盛,是当世的强国。 李世民在16岁就跟随父亲左征右伐,平定动乱。27岁登基的他自觉读书不多,治国经验不足,遂设立谏官职,鼓励群臣进谏,评评他的决策过失。同时,他命令谏官魏征和虞世南等人,

整理历代帝王治国史料,撷取四史六经,诸子百家论说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编辑成书。从五帝至晋代,共1万零400多部,8万多卷古籍中,取出50余万言,编成《群书治要》,成为治国宝典。太宗自己天天阅读,学习修身进德,利世济民之道。 可惜此书在宋初已经失传,《宋史》也没记载。幸亏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1192-1330)日本僧人手写的《群书治要》全帙。在清乾隆六年,由日本人送回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这本书记录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的智慧、方法、经验和效果,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我们的官员们应该人手一册,作为参考和借鉴。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对这两位贤君忠臣应该不会陌生;但许多没念过中国史的新生代,连中国历朝名称都说不出,更不会知道魏征是何许人也。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他的胆识超群,胸怀大志,唐太宗委任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又提拔他当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魏征能够勇于直谏,即使龙颜大怒,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他说:“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他,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任几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包括“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等;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魏征死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2

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一、《庄子·养生主(节选)》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河南商丘),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偏》十一篇,《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偏》庄子后学所作。《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中心论点)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3、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4、视为止,行为迟。 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二、《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最典型政治家。字玄成,河北人,唐初政治家。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史,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帝位将会聚集高耸至天般的的险峻,所以皇帝应该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3、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道德不经常丰厚,性情不堪欲望驱使。 5、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大凡众多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忧国而道行显著的,而一旦功业建成,德性就衰减了。 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人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如果君臣竭尽诚心,即使是湖、越那样遥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如果君王傲气凌人,那么即使是至亲骨肉也会变得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岂可忽乎?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 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对此应当特别慎重。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9、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统治天下的人,真能在遇见自己所爱好的事物时,就想到应知足,自我戒备。10、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将要有所兴作时,就想到应克制自己,以安定人民的生活。 1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地位高的危险,就应该谦虚并加强自我休养。 1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担心因骄傲自满而招来损失,就该有像江海容纳千百条河流那样的度量。

《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

《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 刘余莉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我们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在《群书治要》中论述的官德修养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就讲一讲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必须重视官德修养 (一)关系到官员的成败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必须重视官德修养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就是关系到官员自身的成败,在《群书治要》的《大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句话的意思,很多人都误解了。说正是因为这句话,我才不敢学习传统文化了。因为它告诉我们德行很重要,而财富不重要。其实这是对这一句话的误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德行是财富的根本,而财富是德行的枝叶花果,外在显现。像我们学植物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也必须能够延伸到哪里。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外在的财物、身份、地位、名声等等,要靠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 在《中庸》上也有这样一句话,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一个人要想获得福禄寿名都齐全,那怎么样呢?必须得有深厚的德行。 正如孔老夫子在评价舜王的时候,他总结的这句话。舜王,他被列为24孝之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后母、他的父亲还有他的一个弟弟,三番五次的要致他于死地。但是舜王并没有怀恨在心,想着去打击报复,反而总是反省自己做的不够好,不能够得父母的欢心。虽然得了天子之位,仍然还去田野去豪气。为什么呢?因为觉得自己做儿子的孝道没有尽的圆满。后来,他的德行终于感化他的后母,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这个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得到福禄、寿名齐全,也必须培养自己深厚的德行。 而在《尚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在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在外喜欢打猎、游戏,没有节制,还喜欢饮酒,还喜欢靡靡之音,住着又高又大的房屋,墙上还雕着花纹。以上这几种情况,如果有一件出现了,就没有不灭亡的。你看古人,他看一个人现前的所作所为,他就能够评价出、推断出这个人以后的兴衰成败。比如说,在史书上,都有这样的故事。最后的结果和这个人预测的

智慧树知到《世说新语的国学密码解析》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世说新语的国学密码解析》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多选五“五经”是指下面那些书? A:《易经》(《周易》) B:《诗经》 C:《尚书》 D:《礼记》 E:《春秋》(《左传》) F:《论语》 G:《孟子》 正确答案:《易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左传》)中国文化的第一次高峰出现在何时?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唐宋时期 正确答案:春秋战国 多选二先秦诸子百家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哪两家?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正确答案:儒家,道家 多选四“四书”是哪几部书? A:《史记》 B:《论语》 C:《汉书》 D:《孟子》 E:《庄子》 F:《大学》 G:《中庸》 正确答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多选四“前四史”是哪些书? A:《资治通鉴》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E:《三国志》 正确答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第二章 多选二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的目的是什么? A:成名 B:为远实用 C:研究历史

D:隐秘地表达作者的政治、生活与艺术诉求和思想 正确答案:为远实用,隐秘地表达作者的政治、生活与艺术诉求和思想 多选二后世把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所说的“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及《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和《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这三段话概括为: A:移花接木 B:微言大义 C:文以载道 D:春秋笔法 正确答案: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世说新语》设计了多少人生环境(人物品格和处世方法)? A:9种人生情境,即9种人物品格和处世方法 B:18种人生情境,即18种人物品格和处世方法 C:36种人生情境,即36种人物品格和处世方法 D:72种人生情境,即72种人物品格和处世方法 正确答案:36种人生情境,即36种人物品格和处世方法 第三章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与下面那段话思想最为接近? A:遵从道义的要求 B:盲从君王或家长的命令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理解就要执行 E:不理解也要执行

读《群书治要》有感

读《群书治要》有感 《群书治要》成书于唐贞观初年,在经历了数年的隋唐战乱后,大唐王朝社稷初建,百废待兴,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借鉴历代圣贤良训以开创贞观盛世,下令由魏征等人编辑了此书。自此,《群书治要》连同他所开创的大唐盛世一起影响了后世一千三百多年,时至今日,此书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书分为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六个章节,编辑了自唐以前历代经、史、子之精要。概览此书,处处能看到令人警醒的妙言良训,日读三遍,自省吾身,受益良多。今日稍作读后感,与大家共勉。 书中教化我们,作为帝王或者领导,应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基础,严格控制自己的私欲,避免奢侈横行,导致仁义废弛。“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即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欲速则不达”,凡事不可鲁莽猛进,应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科学发展,避免大跃进式的脱离实际的发展。做事是这样,做人修身亦是如此。“夫利,百物之所生,天地之所载,而有专之,其害者甚多”深刻揭示出了独霸和垄断之危害无穷,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出现,必招致民怨,严重者可能催生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这与当下中央先稳定再发展的政策可谓古今呼应,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尚书》“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于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警示我们迷恋女色,大肆吃喝,豪宅歌舞,沉迷于此,没有不亡国的。这对于当下反腐败政策制

定者和执行者无疑增强信心和坚定决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任贤用能,唯才是举;拒绝谗言,善纳忠言;面对严峻的国际风云,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只有这样,才能国昌家盛。 作为臣民或者下属,应立节尽忠,劝谏举贤《韩子》曰:“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讎;其废不肖也,不阿亲近”,就是说忠臣推举贤能的人,不避仇怨,罢戳不肖的人,不偏袒亲近。他们始终能秉公执事,恪守底线,珍惜名节,尽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有作为,有担当,推举贤能,远离庸腐,生前身后,清白名节。万不可,贪图享乐,腐化堕落,落得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让祖宗蒙羞,子孙无颜的悲哀下场。 撇开身份,单就一个人,在贵德修身方面,我们应崇尚高尚的道德,弘扬道义;尊敬父母长辈,爱护子孙晚辈,尊老爱幼,上行下效,家庭和睦;坚持仁义诚信,仁义做人,诚信做事;胸怀坦荡大度,为人谦虚低调;交友谨慎无私;做学问认真有恒,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孔子家语》曰: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智、仁、勇三者依一而惯,启发甚大。然而令我们痛心的是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并没有很好的践行这一准则。马路上遇到老人跌倒,冷眼旁观,无人搀扶;佛山小悦悦,被过往车辆轮番碾压,无人问津,最后被一位大家都稍带不屑却内心善良的清洁工从血泊中抱起。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但一直不能引起社会的重视,人情的冷漠,社会的残酷,道德的沦丧,智、仁、勇在哪里?智者,伸出援手以助

群书治要中论

群书治要中论 慌其瞻视。轻其辞令。而望民之则我者。未之有也。莫之则者。必慢之者至矣。小人见慢。而致怨乎人。患己之卑。而不思其所以然。哀哉。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虽在隐翳。鬼神不得见其隙。况于游宴乎。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言必有防。行必有检。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徒以匹夫之居犹然。况得志而行于天下乎。故唐帝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成汤不敢怠遑。而掩有九域。文王祗畏。而造彼区夏也。 民心莫不有治道。至于用之则异矣。或用乎人。或用乎己。用乎己者谓之务本。用乎人者谓之追末。君子之治之也。先务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治之也。先追其末。故功废而仇多。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矇。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聩。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故明莫大于自见。聪莫大于自闻。睿。莫大于自虑。此三者举之甚轻。行之甚迩。而人莫之知也。故知者。举甚轻之事。以任天下之重。行甚迩之路。以穷天下之远。故德弥高。基弥固。胜弥众。爱弥广。君子之于己也。无。尸事而不惧焉。我之有善。惧人之未吾好也。我之有不善。惧人尸之必吾恶也。见人之善。惧我之不能修也。见人之不善。惧我之必若彼也。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寝道尸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寝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民之过在于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慎来。善语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今曰。而懈于后旬。如斯以及于老。故孔子抚其心曰。师。吾欲闻彼。将以改此也。闻彼而不以改此。虽闻何益。小人朝为而夕求其成。坐施而立望其及。行一曰之善。而问终身之誉。誉不至。则曰善无益矣。遂疑圣人之言。背先王之教。存其旧术。顺其常好。是以身辱名贱。而不免为人役也。 人之为德。其犹器欤。器虚则物注。满则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君子之于善道也。大则大识之。小则小识之。善无大小。咸载于心。然后举而行之。我之所有。既不可夺。而我之所无。又取于人。是以功常前人。而人后之也。故夫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辨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故孔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夫恶犹疾也。攻之则曰益悛。不攻则曰甚。 故君子之相求也。非特与善也。将以攻恶。也。恶不废则善不兴。自然之道也。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夫惟君子然后能为己之所难。能致人之所难也。夫酒食人之所爱也。而人相见莫不进焉。不吝于所爱者。以彼之嗜之也。使嗜忠言甚于酒食。人岂其爱之乎。故忠言之不出。以未有嗜之者也。诗。云。匪言不能。胡其畏忌。目也者。远察天际而不能近见其眦。心亦。厂。如之。君子诚知心之似目也。是以务鉴于人以观得失。故视不过垣墙之里。而见邦国之表。听不过阈耍之内。而闻千里之外。因人之耳目也。人之耳目尽为我用。则我之聪明无敌于天下矣。是谓人一之。我万之。人塞之。我通之。故其高不可为员。其广不可为方。先王之礼。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师瞽诵诗。庶僚箴悔。器用载铭。筵席书戒。月考其为。岁会其行。所以自供正也。昔卫武公年过九十。犹夙夜不怠。思闻训道。命其群臣曰。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朝夕交戒我。凡兴国之君。未有不然者也。下愚反此道。以为己既仁矣。知矣。神明矣。何求乎众人。是以辜罪昭著。腥德发闻。百姓伤心。鬼神嘶事也。徒

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360》读后感 《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来说,《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世的智慧源泉。 有句话讲,「理得心安」,假如我们对做人的道理,内心都不明白,处事待人当中就会举棋不定,就会不知如何进退,所以心也不可能安得了。所以,首先要了解如何修身齐家这些学问,我们理明了,心才安得了。包含我们的家要和谐,假如我们家庭当中对立、争吵,家不能和,万事就不能兴。所以这部书是让我们如何齐家。延伸到社会的团体,包含我们每个人学会这个大家庭如何和睦,如何遵守伦常,如何各司己职。大家都在自己的团体职位当中,很好的历事练心,很好的服务大众,这个身就能安,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企业界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团体,能够发展得愈来愈好。而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它已经在人类社会绵延了五千年,这家企业的名字叫中华民族。而这一家企业有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治国、齐家的方法跟效果。所以我们身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应该好好的来珍惜五千年

文化的瑰宝,珍惜这部书。所以我们假如能够站在五千年的智慧来经营人生,那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福报,而且也是我们后代子孙最大的福报。这让我想到我们对家庭、对社会、对整个国家民族,都应该有这一分责任,把这么好的经典智慧从自身去力行,从自身随分随力去弘扬。而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要的原理原则跟方法,都在这部书。从这部书中也让我想到了,我们是为人父母者也是一家之君,一家的领导者。所以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其实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都要能有君亲师的精神在其中。 书中提到第二个细目是「勤俭」,勤劳、节俭。我们看,勤劳就不放逸,就能勤奋、努力、精进,节俭他就知足常乐,节俭他就能俭以养廉,他不会贪着,不会去贪心,甚至去贪污,所以勤俭二字对我们的修身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看,从齐家的角度,勤俭也是关键。曾国藩先生在清朝是汉人官位最高的,被清朝政府高度肯定的一个大臣,他总结人生的经验,这个对我们都是很好的提醒。说家败,败在一个奢字,奢侈,不勤俭就奢侈了,人败,败在一个逸字,放逸了、懒散了,不勤劳。所以家怎么败的?人怎么败的?都跟勤俭没有建立有关。讨人厌败在一个骄字,不能够受人欢迎,就是太傲慢了,言语都侵犯别人、都欺压别人,人家就不想跟我们相处。勤俭的经句说到,「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

《群书治要360》读后感

诚信谦虚正己 ——《群书治要360》读后感 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长安传承百年,正是以长安精神为载体,锤炼百年的精、气、神,凝聚为长安领先文化,历经坎坷与挫折,在历史的浴火重生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今汽车行业里中国品牌的领头羊。可以说,文化就是长安的生命,文化就是长安的力量之源。品读《群书治要360》一书,让笔者对此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会。 《群书治要360》一书整理了历代帝王治国的资政史料,它汲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而成,每一篇、每一节都犹如一场文化盛宴。书中关于诚信、谦虚、正己的阐述对于当前我们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具有借鉴意义。 一、“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为本,信誉至上”,这是企业经营的生存之道。《群书治要360》中提到:“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君子能坚守信义,因为一旦不守信义,那么一生的作为都将被世人所否定和唾弃。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之道也离不开诚信。因为不诚信经营导致企业一蹶不振,甚至破产关门的案例数不胜数,这其中不乏实力雄厚、几代传承的老店。以2008年的“三

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为例,一个同样历经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在同行业创造了多项奇迹、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的三鹿集团,因为不诚信经营而顷刻间毁于一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值得警惕和思索的教训。而长安汽车在近期CS35机油乳化事件中的表现,正是坚持了“客户为尊、员工为本、诚信敬业、持续改善”的领先文化价值观,使得长安汽车赢得了口碑,赢得了市场。这深刻地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保持诚信经营,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企业,才能长久地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我们要把“诚信”文化建设放在头等重要的位臵。如加强“诚信”文化的内外部宣传。对内,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文化”的宣讲和贯彻,形成公司内部的“诚信”氛围;对外,以服务为突破口,加强“亲情服务”建设,赢得市场口碑,树立企业诚信形象。 二、“谦虚文化”建设 “满招损,谦受益”,这也是《群书治要360》中再次给我们的警示。长安愿景是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长安,要想在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愿景,没有谦虚谨慎的求学态度是不行的。“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要成为一家一流企业,就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根本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不好高骛远。当前我们一直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各

群书治要 体论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夫名所以名善者也。善修而名自随之。非好之之所能得也。苟好之甚。则必伪行要名。而奸臣以伪事应之。一人而受其庆。则举天下应之矣。君以伪化天下。欲贞信敦朴。诚难矣。虽有至聪至达之主。由无缘见其非而知其伪。况庸主乎。人主之高而处陕。譬犹游云梦而迷惑。当借左右以正东西者也。左曰。功巍巍矣。右曰。名赫赫乎。今曰闻斯论。明曰闻斯论。苟不校之以事类。则人主颐(囂)然自以为名齐乎尧舜。而化洽乎泰平也。群臣琐琐。皆不足任也。尧舜之臣。宜独断者也。不足任之。臣当受成者也。以独断之君。与受成之臣。帅讹伪之俗。而天下治者。未之有也。夫圣人之修其身。所以御群臣也。御群臣也。所以化万民也。其法轻而易守。其礼简而易持。其求诸己也诚。其化诸人也深。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苟非其道。治不虚应。是以古之圣君之于其臣也。疾则视之无数。死则临其大敛小敛。为彻膳不举乐。岂徒色取仁。而实违之者哉。乃惨怛之心。出于自然。形于颜色。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虚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故。书。称。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而俭伪浅薄之士。有商鞅。韩非。申不害者。专饰巧辩邪伪之术。以荧惑诸侯。著法术之书。其言云。尊君而卑臣。上以尊君。取容于人主。下以卑

臣。得售其奸说。此听受之端。参言之要。不可不慎。元首已尊矣。而复云尊之。是以君过乎头也。股肱已卑矣。而复曰卑之。是使其臣不及乎手足也。君过乎头。而臣不及乎手足。是离其体也。君臣体离。而望治化之洽。未之前闻也。且夫术家说又云。明主之道。当外御群臣。内疑妻子。其引证连类。非不辩且悦也。然不免于利口之覆国家也。何以言之。夫善进。不善无由人。不善进。善亦无由人。故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何畏乎骥兜。何迁乎有苗。夫奸臣贼子。下愚不移之人。自古及今。未尝不有也。百岁一人。是为继踵。千里一人。是为比肩。而举以为戒。是犹一噎而禁食也。噎者虽少。饿者必多。未知奸臣贼子处之云何。且令人主魁然独立。是无臣子也。又谁为君父乎。是犹髡其枝。而欲根之荫。掩其目而欲视之明。袭独立之迹。而愿其扶疏也。夫徇名好术之主。又有惑焉。皆曰为君之道。凡事当密。人主苟密。则群臣无所容其巧。而不敢怠于职。此即赵高之教二世。不当听朝之类也。是好乘高履危。而笑先僵者也。易。曰。机事不密则害成。易。称机事。不谓凡事也。不谓宜共而独之也。不谓释公而行私也。人主欲以之匿病饰非。而人臣反以之窃宠擅权。疑似之间。可不察欤。夫设官分职。君之体也。委任责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得众。君之体也。含垢藏疾。君之体也。不动如山。君之体也。难知如渊。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文王

世说新语练习题含问题详解

世说新语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世说新语》是中国1、(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晋人物言谈轶事的2、。是由南朝宋宗室3、(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峻作注。全书原4、,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5、、政事、 6、、方正、雅量 7、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 8、到 9、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 10、、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二、选择题(30分) 1、关于《太丘与友期》一文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的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 称自己的父亲。 2、关于《太丘与友期》一文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出,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B.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想挽回元方好感。 C.元方“入门不顾”表示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D.文章用语和人物刻画的主人公是太丘。 3、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B.即公大兄无奕女译就是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D.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者 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 5、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xù) B.拟(nǐ) C.在不(fǒu) D. 韫(yù) 雪骤(zhòu) 6、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友期行(约定) B. 去后乃至(才) C.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D. 下车引文(引领) 7、《咏雪》一文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女”一词古今意义相同指儿子和女儿 B. 未若柳絮因风起: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 C.最后一句补充点明了道韫的身份,暗示了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D.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道韫是太傅大哥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群书治要读后心得体会

群书治要读后心得体会 上周细读一本名曰《群书治要》的书,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久久不能入眠。 这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的。李世民在627年登基之后,用贞观为年号。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贞观时代的中国,繁荣昌盛,是当世的强国。 李世民在16岁就跟随父亲左征右伐,平定动乱。27岁登基的他自觉读书不多,治国经验不足,遂设立谏官职,鼓励群臣进谏,评评他的决策过失。同时,他命令谏官魏征和虞世南等人,整理历代帝王治国史料,撷取四史六经,诸子百家论说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编辑成书。从五帝至晋代,共1万零400多部,8万多卷古籍中,取出50余万言,编成《群书治要》,成为治国宝典。太宗自己天天阅读,学习修身进德,利世济民之道。 可惜此书在宋初已经失传,《宋史》也没记载。幸亏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手写的《群书治要》全帙。在清乾隆六十年,由日本人送回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这本书记录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的智慧、方法、经验和效果,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我们的官员们应该人手一册,作为参考和借鉴。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对这两位贤君忠臣应该不会陌生;

但许多没念过中国史的新生代,连中国历朝名称都说不出,更不会知道魏征是何许人也。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他的胆识超群,胸怀大志,唐太宗委任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又提拔他当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魏征能够勇于直谏,即使龙颜大怒,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他说:“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他,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任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包括“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等;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魏征死后,太宗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认为君王要靠大臣监督,才知道自己的得失。他也曾以玉为譬喻,说玉在石间,未经良工琢磨,与瓦砾无别。良工琢磨后才成宝玉。他请求大臣做良工,协助君王使石成玉。他倡导谏诤,遂使朝廷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大臣形成对君主监督的风气,而大臣也必须受别人的监督。以现代的情况来说,人民要监督他们选出来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监督执政的官员,以至最高层的领导。 《孔子家语》说:“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古圣人已告

群书治要心得

《群书治要心得》第四章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群 书治要》的仁义思想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在“道”和“德”没有了之后,“仁”“义”开始显现出来。在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王的时代,“德”也没有了,就用“仁”,夏商周三代是以“仁”治天下。“失仁而后义”,而到了东周时期,春秋战国的时代,“仁”没有了,则是以“义”来治理天下。在没有了“仁”之后,“义”显现出来。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时代,涌现出很多的“义”士。“仁”“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在儒家五常中是极为重要的,是修身、齐家、治国之本。 一、仁者爱人,义者循理 什么是仁和义?在《群书治要·周易》上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也就是说仁义是做人之本,“不仁不义”的人,就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人。而古圣先王的教化,其核心也在“仁义”二字,如《群书治要·列子》上说:“圣人之教,非仁则义”,说明圣人教化天下,不是仁,就是义。 仁义是什么意思?在《群书治要·荀子》中讲到:“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仁”的意思是爱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义”的意思是循理,做事要符合道理和规律。圣人用仁和义来阐明人道,所教导人们的无非是行仁义而已。

在《群书治要·孟子》中,开篇即说道:孟子见于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把利益带给我的国家吧?”孟子答道:“大王!为何一定要谈利益呢?只要讲求仁义就足够了。”我们读圣人的经典,往往未能明了经典的深意,孟子教我们讲仁义,并不是说讲仁义就没有利益,相反,讲仁义必定会有大利。这个大利,我们看周朝,周文王、周武王,他们以仁义立国,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所以,《大学》上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实际上,有仁义必定会有大利。只讲利而不讲仁义,反而会失去利益。 在《群书治要·新语》中,陆贾讲到,“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说明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上策,处理事情要以仁义为根本。在《群书治要·淮南子》中,更是指出:“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就其所以亡也。”说明乱国的君王,只图扩大其领地而不行仁义,追求地位尊贵而不修道德,这是抛弃所以存在的理由,而趋向所以灭亡的途径。 二、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是众善之首,仁爱思想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也是贯穿《群书治要》始终、最重要的主体思想。魏徵等人在节录经典时,节取了大量关于“仁”的嘉言和故事,强调治国者要修习仁德,推行仁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