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360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貪

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汉书七)

【译】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再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令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魏志下)

【译】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史记上)

【译】货利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老子)

【译】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娱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平和清宁;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行为举止偏差。

5.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尚书)【译】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着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文子)

【译】所以使国家动乱导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体论)

【译】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一旦君主爱好虚名,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就会投其所好。

乙、勤俭

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汉书二)

【译】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百姓就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百姓就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有充足的积蓄可以依靠。

9. 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政要论)【译】所以,修身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经传(《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遍观有家

有国的领导者,其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其导致失败,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情感。放纵情感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丙、惩忿

10.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减食作食毒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抱朴子)

【译】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11. 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汉书五)

【译】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虑,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丁、迁善

1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论语)

【译】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戊、改过

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论语)

【译】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

1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卷九论语)【译】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犯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他。」

15.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汉书五)

【译】从前圣明的君主的制度,史官在前记载过失,乐工朗诵规劝的诗篇,百姓在路上言论,商人在市集上议论,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事立刻就效法,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16.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十一鬻子)【译】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如此行事,可称为人的大忌了。

17. 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中论)

【译】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乐于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很难做到;把自己的缺点告诉别人,也很难做到。

二、敦亲

18.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形作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卷九孝经)

【译】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

别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作为天下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于天下。(卷十孔子家语)

【译】以往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相夫教子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代;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枝干,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同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20.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体虽贵,必禁之以度。(卷二十四后汉书四)

【译】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分虽然尊贵,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21. 所贵于善者,以其有礼义也;所贱于恶者,以其有罪过也。今以所贵者教民,以所贱者教亲,不亦悖乎?(卷四十五昌言)

【译】人们崇尚好人好事,是因为其合礼义;鄙视坏人坏事,是因为其有罪过。现在用所崇尚的教导百姓,用所鄙视的教导皇亲,不是违逆常理吗?

三、反身

22.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卷四十九傅子)

【译】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身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正;近臣正,然后朝廷正;朝廷正,然后国家正;国家正,然后天下正。

2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卷九论语)

【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都落实了;要传授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已反复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24.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卷十一史记上)

【译】天子不说开玩笑的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录,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25. 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二十子全书符作府也,智公即心平。人莫鉴于流水水作潦,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也。(卷三十五文子)

【译】人的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智慧就明晰;智慧阅历是心的府库,用智慧公正无私地处事,内心就平和安定。人不会在流水中观照面目,只会在平静的水面上观照面目,因为这时的水既清澈又平静,所以只有精神爽朗、心情平和,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2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卷九论语)

【译】孔子说:「责备自己从严,责备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27.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卷三十一六韬)

【译】君主不贤,则国家危殆而人民纷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宁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能与否,而不在天命的变化。

28.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卷九论语)

【译】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29.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

(卷三十二管子)

【译】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反省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戒惧而修德;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让百姓心喜,让自己警戒,贤明君王就是用这种修养治理百姓的。

30. 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卷四十七政要论)

【译】经传(《左传》)上说:「夏禹、商汤罪责自己,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夏桀、商纣怪罪别人,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由此可见,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

31.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卷三十七孟子)

【译】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同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同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常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同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强盗、仇敌。」

32.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卷三十三晏子)

【译】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安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33.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卷四十三说苑)

【译】英明的君主对三件事感到忧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别人批评他的过错;二是事事称心满意了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至理之言,而怕不能实行。

34. 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宫室荣耶?女谒盛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卷二十二后汉书二)

【译】从前成汤时遭受旱灾,便以六件事自责说:「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使用民力太急剧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得势嫔妃弄权干政形成风气了吗?贿赂盛行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35.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卷九论语)

【译】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已失其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你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就应该哀怜体恤他们,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而沾沾自喜。」

36.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卷十孔子家语)

【译】君王丧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一有违逆的罪行就判决他们的案子,将他们关进监狱,这是杀害无辜。

37. 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

法,是谓五政。(卷四十六申鉴)

【译】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虚伪,二是营私,三是放纵,四是奢侈。虚伪就会扰乱风俗,营私就会破坏法令,放纵就会逾越正轨,奢侈就会败坏规章。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俗混乱,道德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持守卫那些法度;常规被逾越了,礼仪就跟着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四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纠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奖赏惩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四、尊贤

38.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说苑)

【译】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就安定昌盛,失去贤人就导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39. 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魏志下)

【译】古书上说:「有超凡的君主,必然能任用超凡的大臣。任用超凡的大臣,必然能建立超凡的功业。」40.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卷七礼记)【译】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榜样。」

41.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卷十七汉书五)【译】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兴仁政;得到士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而他又能以礼义对待士人。所以,不对士人慈爱和尊重,就不能使他们竭其忠心,尽其全力,就不能成就国家的功业。所以,古代贤明的君主对待大臣,尊重其官爵、俸禄而且亲近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极力做到符合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地报效君主。

42.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卷十一史记上)【译】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沐浴时,曾多次挽束头发停下不洗,吃饭时,也数次吐出食物停下不吃,立即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因为国君的身分看不起人。」

43.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卷四十六申鉴)

【译】要考虑在任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善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有始无终,五是因小小的怨隙而抛弃他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贬斥他的大功劳,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道之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小人的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

44.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卷三十一六韬)

【译】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缺少实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任用,这是空有选贤之名,而无得贤之实。」文王说:「错在哪儿呢?」太公说:「其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一般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真正的贤才。」

45.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卷四十二新序)

【译】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其结果是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有辩才的人不为他从事外交任务,那么就无法与他国进行交往;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那么边境就会受到侵犯。

五、纳谏

46.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卷四十四潜夫论)

【译】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君主英明;国家之所以败乱,是因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因此,君主内心通达、广听兼纳,圣德就会日渐扩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

47. 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谗谀蒙幸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卷二十三后汉书三)

【译】臣听说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诚正直而厌恶阿谀谗佞,而历代的祸患,无不是因为忠诚正直的人获罪、阿谀谗佞的人受宠所导致,这实在是听信忠言难,依从阿谀之言易。

48.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傅子)

【译】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无法听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广开敢于直谏的途径,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如果所说的话是出于忠诚,即使所说的事情并非全都正确,也高兴地接受。

49. 舜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故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卷四十四潜夫论)

【译】舜说:「如果我有过失,你们就辅助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背后又去议论。」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要鼓励人们进谏,要引导人们敢于讲实话,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

50.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卷二十八吴志下)

【译】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喜欢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荒乱的君主,喜欢听对自己的美誉之言。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错误的,错误就会一天天消除,而福分也就来到了;总是听别人对自己的赞誉,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而灾祸也就降临了。

51.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卷十九汉书七)

【译】挫伤正直之士的气节,阻碍进谏之臣说话,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没有人敢据理力争。天下人都对进献谏言生戒备之心,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

52. 孔子曰:「药酒药酒作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卷十孔子家语)

【译】孔子说:「好药大多苦口难咽,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谏言多数不太动听,但有利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商汤、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商纣因为听信唯唯诺诺的媚言而国破身亡。」【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药酒作良药」,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六、杜谗邪

53.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卷四十九傅子)

【译】听取言论没有审断清楚,就轻易论定善与恶,是非就会颠倒,而巧言善辩的风气就会兴起。

54. 夫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故惑小臣之佞,而不能废也;忘忘疑忌违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卷四十七刘廙政论)

【译】君主没有不宠幸喜爱自己的人的,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其实并不值得宠幸。所以君主被奸佞小臣所迷惑,而不能罢黜他们;忘记了违反自己心意的人对自己有益,不能任用他们。

七、审断

55.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卷三十四老子)【译】金玉满堂,没有能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奢,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这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56. 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卷四十八体论)

【译】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尽得好的策略了;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谋划又必然会有所混乱。

57.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谓谓作为,而度之以义,故举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卷四十四潜夫论)

【译】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明的人对人才的取舍,不一定听任大众之言,也不一定非由自己独自裁断,而是一定要全面考虑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并以道德规范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58.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中论)

【译】君主的最大忧患,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59.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其民而陨失其国者,其常行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轻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好辨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匡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此古之离其民陨其国常行也。(卷三十三晏子)

【译】齐景公问晏子说:「古代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穷而好大喜功,智慧浅薄而专权自用;喜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以放纵怠慢习气为乐而鄙视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判罪诛杀,疏于赏赐有功;把别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别人谋取利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抚百姓,政令苛刻不足以教导百姓;赏赐不足以劝人行善,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令如同见了仇敌,这就是古代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

贰、臣术

60.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卷二十八吴志下)

【译】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都积累了特异不凡的事迹,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向。

61. 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卷四十四潜夫论)

【译】贤者作为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不为讨人高兴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暴。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别奸邪;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62. 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卷二十三后汉书三)

【译】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求见。到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准备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在黑夜里是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63. 昔者晋宁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卷十二后汉书二)

【译】从前晋宁公问叔向说:「国家的祸患,以何为大?」叔向说:「大臣重禄位而不愿力谏,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很大的祸患。」

二、尽忠

64. 人臣之行,有有作行六正①则荣,犯六邪②则辱。(卷四十三说苑)

【译】作为人臣的操守,实行六正就会获得尊荣,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

【批注】

①六正:一、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臣」;二、虚心尽意,扶善除恶,此为「良臣」;三、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此为「忠臣」;四、明察成败,转祸为福,此为「智臣」;五、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此为「贞臣」;六、刚正不阿,敢诤敢谏,此为「直臣」。

②六邪:一、安官贪禄,不务公事,此为「具臣」;二、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此为「谀臣」;三、巧言令色,嫉贤妒能,此为「奸臣」;四、巧舌如簧,挑拨离间,此为「谗臣」;五、专权擅势,结党营私,此为「贼臣」;六、幕后指挥,兴风作浪,此为「亡国之臣」。

65.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卷九孝经)

【译】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为官时,想着如何尽忠,谋划国事;从朝廷退居在家时,又想着如何来纠正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必定帮助发扬;对于缺点,则必定匡正补救。所以在上位的君王和在下位的臣子,都能够相亲相爱了。」

三、劝谏

66.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卷四十六申鉴)

【译】臣子进忠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预防,第二种是补救,第三种是告诫。错误尚未发生而设法避免,称为「防」;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称为「救」;已经造成了再直言指责,称之为「戒」。预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补救是次等的,告诫是最下等的。【补充】商务印书馆排印《群书治要》,有眉批「进谏作止之」,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67. 孔子曰:「侍于君子①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卷九论语)

【译】孔子说:「随侍君子时有常犯的三种过失:话没有到当说时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话当说而不说,就犯了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神色表示意向),犹如盲者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批注】①君子:指有德或有位之人。

68.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卷三十三晏子)【译】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晏子回答说:「国君有危难,忠臣不送死;国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忠臣的谏言如果被采用,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忠臣何需送死?忠臣的谋划如果听从了,国君终身不会出逃,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谏言不被采纳,国君有危难而跟着去死,这样做是盲目地死啊!谋划不被听从,国君出逃时去送他,这样做是欺骗、伪善的行为啊!所以当忠臣的人,能够向君主进谏善言,而不和君主一起陷入危难的境地。」

四、举贤

69. 子曰:「……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卷十孔子家语)

【译】孔子说:「……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称为贤明,还是举荐贤才称为贤明呢?子贡说:「举荐贤才才是贤明。」孔子说:「对。」

70. 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其废不肖也,不阿亲近。(卷四十韩子)

【译】忠臣推荐贤能之人,不避仇怨者;废黜不肖之人,不偏袒亲近者。

叁、贵德

一、尚道

7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卷七礼记)【译】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随顺本性流露的行为叫做道,以道的标准来修正自己、感化他人,叫做教。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能够离开的就不是道。

72. 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卷一周易)

【译】天的运行,保持、调整着宇宙的和谐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效法天德,长养万物,天下万国就都得到安宁。

7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卷三十四老子)

【译】人应当效法大地,安静和柔,劳而不怨,有功绩而不会显示宣扬;地效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4.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卷三十四老子)【译】圣人无私无欲,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济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

而更充足。自然的法则,只是利益万物而不去侵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遵循自然法则行事,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75. 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卷十孔子家语)

【译】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就接近于智,将学到的教诲好好去落实就能接近仁,在学习或落实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发羞耻心去改正,这就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种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就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了。

76.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鬻子)

【译】(帝王)发布、施行政令,是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就能适时满足,称为诚信;消除天下人的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77. 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公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卷三十一六韬)

【译】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说:「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惠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统领天下;权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这六项条件都具备了,然后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8.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道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卷四十六中论)

【译】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担忧心志倦怠。不让道业停止,不让义理空守。说了却不做,这就是让道业停止;做了却不能坚持,这就是让义理空守。所以,君子的要务,在于践行上述之言。

79. 干……《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卷一周易)

【译】干卦。……《象传》说:干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80.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卷一周易)

【译】坤卦。《象传》说:坤卦象征大地地势和顺,君子要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负载万物。

81. 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①;仲尼陪臣,谓为素王

②。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卷五十抱朴子)

【译】不行善事的,就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就是小人。商纣王为君无道,所以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却被推许为「素王」。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

【批注】①独夫:暴虐无道的君主。②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二、孝悌

82.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卷九孝经)

【译】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83.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卷三毛诗)

【译】一片莪蒿长又高,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怜我的父母啊,生我养我多辛劳。没有父亲何所依?没有母亲何所靠?离家服役心含悲,回来双亲见不到。父亲是您生下我,母亲是您养育我,抚育我啊爱护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想要报答父母恩,恩德似天无以报。

84.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卷七礼记)

【译】孝道有三种层次: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绩,大孝能永恒保持孝心,又能使天下人不失孝心孝行。想到父母慈爱养育之恩,竭力供养父母而忘记自身的疲劳,这可称为用体力;使天下尊重仁德,安行道义,这可称为用功绩;广施德教,使四海之内丰衣足食,并能各自安守本分地礼敬祭祀父母,这可称为永不匮乏。父母喜爱自己,自己高兴而且永不忘怀;父母嫌弃自己,自己应深加警惕而无所埋怨;父母有了过失,要婉言劝谏而不忤逆父母;父母去世之后,必以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祀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

85. 因因上旧有子曰二字。删之。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卷九孝经)

【译】利用节气的自然规律,充分辨别土地的好坏和适应情况,以获取最大的收成。谨慎遵礼,节省用度,以此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行。因此,无论从天子到老百姓,也无论是孝道之始的事亲,还是孝道之终的立身,要实行都是不难的,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

86.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卷九孝经)

【译】孔子说:「孝子事奉父母亲,日常居家的时候,应尽恭敬的心去侍候;奉养的时候,应尽和悦的心去服侍;父母生病时,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祭祀时,应尽严肃的心去祭祀。以上五点完全做到,才算是尽到事奉双亲的责任。」

87.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卷七礼记)

【译】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生下来的。用父母生下来的身体去做事,怎么敢不慎重呢?生活起居不庄重,不是孝的表现;为国君效力不忠诚,不是孝的表现;身任官职而不认真负责,不是孝的表现;跟朋友交往而不讲信用,不是孝的表现;作战时没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现。这五个方面做不好,就会殃及父母的名声,怎敢不慎重呢?」

88. 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卷七礼记)

【译】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快捷方式,有船可乘就不涉水过河,不敢用父母遗留给我们的身体冒险。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因此不会口出恶言,以致反招别人诟骂自己。不侮辱自己的名声,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这可以说是孝了。

89.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卷九孝经)

【译】人的身躯、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名声显扬于后世,使父母亲荣耀,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

90.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卷九孝经)

【译】用奉事父母的孝心来奉事国君,必能做到忠诚,用奉事兄长的敬心来奉事上级,必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事奉国君和上级,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守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

91.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卷九孝经)【译】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别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

三、仁义

9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卷九论语)

【译】曾子说:「作为读书人,心志不可以不宏大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将行走的路程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这责任不是很重大吗?这个重责大任要一直承担下去,到死为止,这路程不是很遥远吗?」

93.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矣哉。(卷四十六申鉴)

【译】有一个字是可以恒常奉行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种行为是可以恒常实践的,就是「正」:正直无私。恕,是施行仁德的方法;正直,是遵守道义的要领。真是太重要了!

9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卷九论语)【译】颜渊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节便是仁。只要有一天真正做到克己复礼的功夫,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感化,而归向于仁德。实践仁德全靠自己来下功夫,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遇到一切不合于礼的事情都不动心。」

95.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卷九论语)

【译】仲弓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出门与人相见,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使用民力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的国家里没有人怨恨,在大夫的封地没有人怨恨,无论在哪里做事,都不会使人抱怨。」

96.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卷二十二后汉书二)

【译】人不能忘本,纵使自己飞黄腾达了,患难当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遗忘,对于跟我们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抛弃。

四、诚信

97. 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以义应当,曲得其情,其唯诚乎。(卷四十八体论)

【译】天地是有纲纪的,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君臣之间是有道义的,不真诚就不能相处共事;父子之间是有礼节的,不真诚就会无礼而疏远;夫妇之间是有恩义的,不真诚就会忘恩而离异;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诚就会无情而断绝来往。以道义应事得其恰当,详尽地体察对方的心意或需要,以及事物的实情,这唯有真诚才能做到啊!

98.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卷三十八孙卿子)

【译】君子修养心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要做到至诚,不在其他,唯有信守仁德,实践道义。本此至诚之心以守仁,则能正己以教化百姓;本此至诚之心以行义,则能改变风俗使之去恶。以仁义教化百姓,使迁善改过形成风俗,即所谓与天同德。

99. 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故君子重之。(卷五十袁子正书)

【译】只有君子是能守信义的,一不守信义,那么一生的作为都将被否定废弃,所以君子看重信义。

100. 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著明;事著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卷四十六中论)

【译】孔子说:「想让别人信任自己,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真正落实去做,效果就会愈来愈长久;效果日益长久,事情就会更清晰;事情清晰,则有目共睹,有耳皆闻,谁还能歪曲事实呢?」

101.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卷九论语)

【译】子夏说:「君子在位时,先要取得民众的信赖,然后才能劳役民众;如果未取得信赖,民众会以为这是在虐待他们。君子若处于臣位时,应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能规谏;如果未取得信任,君主会以为你在毁谤他。」意谓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为先。

102. 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卷四十九傅子)

【译】君主用信义训导臣属,臣属就会用信义忠心辅佐君主;父亲用信义教诲儿子,儿子就会用信义孝顺父亲;丈夫用信义带领妻子,妻子就会用信义顺承丈夫。上位者秉持常道以教化下位者,下位者就会遵守常道而顺应上位者,如此上行下效,还有不被教化的,那是百例中不会有一例的。

103. 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虚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故书称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卷四十八体论)

【译】表面上装作仁义而实际行为却违背的,叫做虚伪;不用真诚来对待自己的臣属,却希望臣属真诚地侍奉自己,叫做愚昧。虚伪愚昧的君主,不可能得到肯效死出力的臣属。所以《尚书》说君主就像是人的头部,臣属就像是人的胳臂和大腿,这是希望君臣能成为一个整体,相互配合使国家大治。

104. 巧诈不如拙诚。(卷四十韩子)

【译】机巧诈伪不如质朴无华的诚实。

105.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卷二尚书)

【译】人如积德行善,则心定神闲而一天比一天更喜悦快乐;人若作假造恶,则心思费尽却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五、正己

106.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卷十孔子家语)

【译】曾子说:「敢问什么叫七教?」孔子说:「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亲;君上尊敬年长者,臣民就更加敬顺兄长;君上乐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宽厚;君上亲近贤士,臣民就重视择友;君上注重道德修养,臣民就不会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厌恶贪婪,臣民就耻于相争;君上清廉谦让,臣民就知道坚守节操。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则确定了,那么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还有什么事物不端正!」

107.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卷九论语)

【译】孔子说:「当政者本身言行端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民众拥护,不用发号施令,想做的事都能畅行;但如当政者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令,民众也不会服从。」

108. 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卷四十七政要论)

【译】君子治理政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令。

109.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卷七礼记)

【译】孔子说:「下级侍奉上级,不是光看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上级爱好某一事物,下级一定有比他更加爱好的。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厌恶的一切,不能不谨慎,因为这都是民众的表率。」

110. 我有公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征者也。(卷四十五昌言)

【译】上位者倘公正之心,臣民就不敢念念想着他们的私欲;在上位者倘能有平直之心,人民就不敢铤而走险;上位者倘有节俭之心,人民就不敢奢侈浪费。这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所起的作用。

111. 太公曰:「将有三礼。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幕,名曰三礼也。」(卷三十一六韬)

【译】太公说:「将帅要率先遵守『三礼』的礼法。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执扇子,下雨天不张伞盖,以与士卒同甘共苦,这就是将帅遵守的『三礼』。」将帅不亲身力行礼法,就无从了解士卒的冷暖。

112.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則可谓端身矣。」(卷十孔子家语言)

【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要心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心奉事,有部属却随意地使唤,这就不是恕道;对父母不能力尽孝道,有孩子却要求他回报恩德,这就不是恕道;有兄长不能够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自己,这也不是恕道。读书人能明白忠于君、孝于亲、悌于兄,是恕道的根本,则可以说是端正自己了。」

113.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卷七礼记)

【译】所以有德行的领导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带动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114.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卷三十八孙卿子)

【译】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但不能让别人必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人信任,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信任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任用,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养品德为耻,不以被人污辱为耻;以不守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人信任为耻;以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任用为耻。因此不被虚誉所引诱,不为诽谤所恐惧,遵循正道而行,庄重整肃,端正自身,不被外物所动摇,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115.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韩子)

【译】招致光荣和耻辱的事,责任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116. 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卷一周易)

【译】家人卦。《象传》说:……为人领导、父母或老师,时时保持说话真实不妄,而行动贯彻有恒。117. 衣冠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三者,君子常行也。(卷三十三晏子)

【译】国君衣冠合乎礼仪,因此朝廷内就不会出现奇装异服;所说的话符合道义,因此臣下就不会谎报下情;自身行为遵循道义,处事公正,那么国家就不会有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现象。以上这三点,乃国君日常的行为规范。

118.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积也,安有不闻者乎?(卷三十八孙卿子)

【译】声音无论多细小,一旦由内发出,就能让人听闻;德行无论多隐深,一旦自身做到,自然流露在外。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都不会干枯。积善累德只怕不能坚持,若能坚持,哪有不为人知的道理呢?

六、度量

119.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后汉书一)

【译】汉朝光武帝说:「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为大局着想,不会忌恨小的仇怨。」

120.老子曰:「报怨以德。」(卷四十贾子)

【译】老子说:「不记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报伤害我们的人。」

七、谦虚

121.《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卷一周易)

【译】《彖传》说:谦卑,则亨通。天道的法则是阳气降下以滋润万物,使大地光明普照,地道的法则是低洼阴气上升与阳气交感,使大自然循环演化、生生不息。天道运行的法则,举凡骄傲自满的就会使他亏损,而谦虚的人就让他得到益处;地道的法则,改变骄傲自满的人得以收敛,而谦卑的人必使他得到润育,就像流水填入低洼;鬼神的道理,只要是骄傲自满的人就会让他受害,而谦让的人就让他受福;人的原则,都是厌恶骄傲自满而喜好谦恭的人。谦德,内在尊贵而心地光明,外在谦卑而道德无可超越。这是君子德行修养的结果。

122.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卷二尚书)

【译】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有德,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顺。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

123.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卷一周易)

【译】《象传》说:勤劳而谦虚的君子,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仰而归服。

124.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卷二尚书)

【译】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都会感怀归顺;心志自满自大,亲近的九族也会离散。

125. 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卷四十三说苑)

【译】所以《易经》上说:「有一个道理,按这个道理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国家,小能保全自身,这就是谦虚。」

126.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卷二尚书)

【译】如果要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如果要行远,一定要从近处起步。意谓处事应从浅近处下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可好高骛远。

127.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卷三十四老子)

【译】江海所以能成为山谷之河川所汇往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应虚怀若谷,谦冲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长。

128. 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卷四十六中论)

【译】真正的君子,常能心胸谦虚,举止恭敬有礼,不因有超群之才而把自己置于众人之上;把别人都看作贤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不贤之人。因此别人愿意告诫他而不觉得厌烦,教诲他而不觉得疲倦。

129. 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卷二尚书)

【译】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才能的高下。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劳的大小。意谓君子不自骄慢好争,只尽道义之本分。不骄慢而能力无穷,不好争而功绩永固。

130.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魏志下)

【译】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夸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就会掩盖别人的优点,自傲就会凌驾于别人之上。掩盖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掩盖他;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人,别人也会凌驾于他之上。

13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卷九论语)

【译】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的才华和办事能力,假使他因此而骄傲,而且吝嗇不分享,其余虽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观了。」

132. 「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卷一周易)

【译】「处于极尊之位,应当以高傲为戒,否则会有败亡悔恨之祸。」何以要这样说呢?夫子说:「地位极其显贵,没有比这再高的位置;身分极其崇高,没有人能亲善接近。贤人都处在下位,而无法在旁辅佐协助,因此一举一动不谨慎就会引祸上身。」……「亢」字的意义,只知进取却不知退守,只知存在却不知会衰亡,只知获得却不知会丧失。这只有圣人的智慧,能知道如何进、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

八、谨慎

133.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卷二尚书)

【译】圣明的本性追逐妄念,就可能变成狂悖之人;狂悖之人克制妄念,就可能变成圣明之人。意谓「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

134.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卷二十七吴志上)

【译】经传(《国语》)上讲:「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必頇时时克服自己的习气;为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一失足成千古恨。」

135.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卷七礼记)

【译】《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举止端庄稳重,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谈吐安详稳定,条理分明。这样才能安定人民啊!

136.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卷九孝经)

【译】身居高位,敬上爱下而不傲慢,尽管地位再崇高,也不会发生倾覆的危险;实行节俭,谨守法度,纵使财富再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处于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尊贵;财物充裕而不浪费,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富有。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于身,然后才能安定自己的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啊!《詵经?小雅》说:「(诸侯)要戒慎恐惧,好比身临深潭之旁,足踏薄冰之上,事事要小心翼翼,处处要提高警惕。」

137.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说苑)

【译】地位愈高而态度愈要谦恭,官职愈大而内心却愈谨慎,俸禄愈优厚而愈要谨慎不敢妄取贪求。

138. 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卷三十五文子)【译】生来就显贵的人,容易骄纵;生来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富贵之人,如果不以明白做人道理来自我反省观照,而能够不做错事的就很少了。

139.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卷一周易)

【译】干卦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不懈、自强不息,即使夜晚也警惕戒惧,如同处于险境中而不敢松懈,这样才能免于危难。」怎么说呢?夫子说:「这是譬喻君子要增进道德、建立功业。做到忠诚信实,由此可以增进道德;对人民大兴文教,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保持真诚,由此可以积蓄功业。所以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虑。因而能够整天勤奋不懈而又随时警惕戒惧,虽处险境也能免于危难。

140.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卷七礼记)

【译】心是不可须臾偏离正道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要知道,最隐暗且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且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念头容易放逸,所以,君子就特别谨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141.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卷三十六尸子)

【译】言行有四个准则:一是遵循志向行动,时时不忘仁爱;二是运用智谋而不忘道义;三是用力办事而不忘忠诚;四是开口说话时不忘信实。终身能谨慎恪守这四个准则,功名就会相随而至,犹如形有影相随,声音必定产生回声一样。

142.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捡。言必有防,行必有捡,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慍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卷四十六中论)

【译】君子口中不说玩笑的言语,说话必定合于规范;自身不会有玩笑的行为,行为必定约束谨慎。说话合规范,行为有约束,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亲近而无礼,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轻慢。所以,君子不用严厉训斥,而身教就影响整个家族;不用规劝告诫,而良好的风气就能教化整个乡里。经传(《孟子》)中称赞,「圣人端正己身,而身边的万事万物也随之端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143. 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诫,无行所悔。(卷十孔子家语)【译】要引以为戒啊!不可太多话,多话则容易使心轻慢不细腻,而常常说错话,招致许多祸害;不可太多事,多事则容易使心浮躁不安稳,而常常做错事,引来许多祸患。处于安乐要提高警戒,不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

144.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卷一周易)

【译】孔子说:「祸乱之所以发生,是言语作了阶梯。君主言语不慎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言语不慎密就会惹祸上身,机密大事不慎泄漏就会造成灾害。所以君子谨慎守密而不随意出言。」

145.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卷三十四老子)

【译】随便的许诺,必定很少讲求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将遭遇很多困难。因此圣人处事还要抱着艰难之心,所以终究没有难成之事。

146.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卷九论语)

【译】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以礼乐来节制举止,喜好赞扬别人的善行进而引导大家见贤思齐,喜好多交结贤德益友,这都可以使人受益;喜好以尊贵、才能骄人,喜好散漫游荡,喜好沉迷宴会饮酒、寻欢享乐,这都会使人受损。」

147.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卷一周易)

【译】君子遭遇困顿险厄时,应以节俭为德来避免灾难,不要以追求利禄为荣。

九、交友

148.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卷七礼记)

【译】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间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虽平淡却能互相成就,小人之交虽亲密却易互相败坏。意谓君子以友辅仁,成就道德;小人利己损人,见利忘义。

149.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卷十孔子家语)

【译】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有香草的屋子里,时间一长就闻不到香气,这表示自己已融于其中,与香气同化了;与不善之人相处,就像进入咸鱼铺子,时间一长就闻不到臭味,也是与臭味同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选择朋友与环境。

15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卷九论语)

【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友,跟宽恕的人交友,跟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益处。跟谄媚逢迎的人交友,跟伪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于言词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损害。」

十、学问

151.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卷三十六尸子)

【译】勤学不厌倦,如此才能对治自身习气,提升自身修养;教学不厌倦,如此才能教育感化别人。

152.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卷一周易)

【译】君子勤奋学习以积累学问道德,有疑难则不耻下问的来明辨真谛,用宽恕厚道的存心来待人接物,用仁慈博爱的精神广行于天下。

15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卷四十四潜夫论)

【译】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须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扬仁义道德,一定先要深入圣贤典籍。《易经》说:「君子应该多方记取并用心领悟前人的嘉言懿行,来积累、培养自己的德行。」

154.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卷三十五曾子)

【译】曾子说:「君子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习气,检查反省自己的过错,尽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义的事,当下去做,这样可以称得上是真实学问了。」

155.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卷九论语)

【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毫无获益,不如学习圣贤

的经典。」

156. 见善,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必以自省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卷三十八孙卿子)

【译】看到善行,一定一丝不苟地自我对照,并加以学习效法;看到不善,一定戒慎恐惧地反省检点,警惕杜绝。所以批评指正我而又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赞同我而又很得当的人,就是我的益友;谄谀奉承我的人,就是祸害我的人。

十一、有恒

15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卷三十四老子)【译】两手围抱的粗壮大树,是由细小幼苗长成的;九层高的楼台,是由泥土堆积筑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迈开脚下的第一步开始。

158.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河海。(卷三十八孙卿子)

【译】不积累半步前进,无法远行千里;不汇聚滴水细流,无法成为浩瀚江海。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是由小渐大累积而成,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159.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卷一周易)

【译】恒卦第三爻象征: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或许将蒙受羞辱。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必然丧失操行,无法立足容身于社会。

肆、为政

一、务本

160. 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稟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卷十孔子家语)

【译】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亲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安定各地诸侯。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利所动摇;尊重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错误决策;亲爱亲族,则叔伯、兄弟之间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嫌隙;礼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识、以礼相待,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体恤众臣,众臣必深怀感恩而尽心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招徕各行工匠,国家才会富裕充足;抚慰远方人民,则四方之人受到恩惠,自然归顺依附;安定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民敬畏诚服。」

哀公问:「如何做到这样呢?」孔子说:「内心严肃诚敬,外表齐整端庄,不合礼义的事绝对不干,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弃谗言,远离女色,轻财物而重道德,这是尊重贤人之法;根据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禄,理解其好恶,这是加厚亲族间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任,这是礼敬大臣之法;忠诚信实者,给予优厚俸禄,这是劝勉贤士之法;农闲时节才役使人力,并减收赋税,这是爱民如子之法;经常查考工作,并依考绩发给酬劳,这是招徕各行工匠之法;款待来往的各方族群,奖励善行而怜悯弱势,这是抚慰远方人民之法;按时维持外交礼节,进贡虽薄而答礼丰厚,这是安抚诸侯之法。总之,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而实行的关键,只在一个诚字。」

16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卷二尚书)

【译】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稳固,国家才会安宁。

162.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卷十孔子家语)

【译】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记载于典籍上。如果有像文王、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仁政便能实行;如果没有像文王、武王那样的人,那么仁政便会跟着止息。所以施政的关键在于获得圣贤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须以修养己身来感召,修养己身必在于遵循道德伦理,遵循道德伦理的下手处,在于以仁爱存心。

163. 昔者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大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卷十六汉书四)

【译】从前周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便由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师。保,是保护太子的身体;傅,是以道德仁义教导辅助他;师,是以圣贤教诲引导启发他;这就是三公的职责。于是又设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师,这是与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当太子幼年懂事时,三公、三少就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引导他落实,并驱逐奸邪之人,不让太子见到不好的行为。于是选出天下品行端正、孝顺友悌、见闻广博有道德的人,护卫辅助他,让他们陪伴太子朝夕相处、同出同入。所以当太子生下来,所见的都是正事,所听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样,自然而然变成习惯。」

164.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卷四十三说苑)

【译】国家没有贤能的臣佐和优秀的人才,而能成就功业、树立名声、转危为安、延续亡国的,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国家安定的关键不在大,而在于赢得民心;辅佐的人不在多,而在于得到贤俊之人。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会拥护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自然来归附他。

165. 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卷十孔子家语)

【译】哀公问孔子说:「请问人道之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说:「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政治的意思,就是端正。君主做事端正了,百姓也就跟着端正。」……哀公问道:「请问怎样为政?」孔子回答说:「夫妇职责有所区别,父子互相亲爱,君臣互相信任。这三个方面端正了,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跟着理顺了。」

166.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卷三十八孙卿子)

【译】天地可以说是博大了,但不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可以说是睿智了,但不诚,就不能教化万民;父子可以说是最亲密了,但不诚,就会疏远;君王可以说是最尊贵了,但不诚,就不为人所尊重。故诚之为德,乃君子之所恪守,亦为治理国家之根本。

167.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卷九论语)

【译】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君主打算请您去辅助他治国,不知您将以何事为先?」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使名分与事实(身分等)相符。如果名不正,则言语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办事就不易成功;办事不成功,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起;礼乐不兴起,刑罚就会用之不当;刑罚不当,人民就会感觉手足无措,天下就乱了。」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读书体会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书评 《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第三版)》葛家澍、林志军一书系统全面的讲解了西方会计的起源、会计理论基本知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原则方法和内容、国际会计、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财务报告、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及会计要素的知识。本书在一些主要内容上,力求反映西方规范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等方面的最新成就。本书是会计理论,主要又是对那种会计理论的论述,在与“财务会计”同类问题的阐述上,尽可能把它提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即讲清道理。同时,有关原则、准则、程序和方法等等的说明都不止介绍一种观点、一种做法而尽量列举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观点。这对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分析、鉴别与评估决策能力很重要。用此书作为课外资料,在各位前辈的启迪之下我对会计专业和会计具体业务有了更多的思考、感悟和更清晰的认识,对已学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会计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生产活动和对生产活动进行记录的需要。人类的会计行为源远流长。复式簿记作为一种现代会计(簿记)技术问世促使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促使资本主义的利润目标取代了中世纪社会的宗教灵魂。世纪以来,会计取得了重大发展,会计理论和方法取得显著进步,折旧会计、成本会计、报表审查制度、财务会计的诞生及发展。 一切学科的理论皆来自实践并高于实践,会计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会计理论与方法来会计实务。世纪年代后,会计理论才基本形成体系。西方国家会计学界中长期存在不同种类或学派的会计理论,所以不同的会计理论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一是按照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将会计理论以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进行分类。二是按照会计理论研究目的将会计理论以法律法规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事项法、系统法、进行分类。现代会计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有了这些特点:会计理论研究的组织工作上扩大了有关研究群体的功能,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运用上逐渐趋于规范化,会计理论研究内容的范围逐渐扩展到经济及其他学科领域。会计理论在会计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一方面,它解释了现存的会计实务,另一方面是它预测或指导未来的会计实务。 会计准则在西方财务会计实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且构成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认会计原则以美国的最具有代表性,美国的会计原则主要由民间制定、权威支持和法律认可几个阶段完成,可见为了改进会计实务,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会计处理程序的规范化或统一化逐渐显得必要。在会计准则制定同时,由于会计实务面临的是与价值相关的经济数据,它不是确定的物理因素,而是高度不确定性的数据,在会计处理时难免运用判断和估计,西方会计学者提出了会计假设。财务会计必须受到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单位、会计期间条基本假设的约束。当然在理论上,会计方法程序或有关准则需要一些原则来指导。早在世纪初,会计学界就已经开始探索会计的基本原则。目前较被普遍接受的基本原则主要有: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如实反映原则、一致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 为了规范在资本主义市场流动的会计信息,西方财务会计即财务报告逐渐转向接受公认原则的约束和指导。但公认会计原则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会计理论概念作为依据。所以自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研究出现了开始由准则制定组织直接着手研究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这实际上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发展。概念框架研究标志着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重要趋势,也可以反映其会计准则制定的最新动向。现在作为理论体系的概念框架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是为分析、评估和指导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一个“规范性”的理论基础。二是可以节省准则制定成本。三是有助于使用者理解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还有就是辩解。从世纪年代中期开始,的财务概念框架研究的一个项目就在于重新概括财务报表的要素他们得出十项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分派业主款、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当代中国采用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要素。财务报表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决策最有用的信息应列入财务报表,并且要经过确认。进行确认需要四条确认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在财务会计中,确认与计量是密

《群书治要》精校打印版(正文+目录)

目录 壹、君道 (1) 一、修身 (4) 二、敦亲 (8) 三、反身 (9) 四、尊贤 (13) 五、纳谏 (15) 六、杜谗邪 (17) 七、审断 (17) 贰、臣术 (19) 一、立节 (19) 二、尽忠 (20) 三、劝谏 (21) 四、举贤 (22) 参、贵德 (22) 一、尚道 (22) 二、孝悌 (25) 三、仁义 (28) 四、诚信 (29) 五、正己 (32) 六、度量 (35) 七、谦虚 (35)

九、交友 (41) 十、学问 (42) 十一、有恒 (43) 肆、为政 (44) 一、务本 (44) 二、知人 (52) 三、夫使 (55) 四、至公 (57) 五、教化 (59) 六、礼乐 (63) 七、爱民 (67) 八、民生 (70) 九、法古 (71) 十、纲纪 (72) 十一、赏罚 (75) 十二、法律 (77) 十三、慎武 (78) 十四、将兵 (80) 伍、敬慎 (80) 一、微渐 (80) 二、风俗 (83) 三、治乱 (85)

五、应事 (91) 六、慎始终 (93) 七、养生 (94) 陆、明辨 (94) 一、邪正 (94) 二、人情 (95) 三、才德 (97) 四、朋党 (97) 五、辨物 (98) 六、因果 (100)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宁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汉书七)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宁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仙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魏志下) 【白话】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史记上) 【白话】货冺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老子) 【白话】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娱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宁

部编版七上《〈世说新语〉二则》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世说新语〉二则》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其语言以精炼含蓄、隽永传神见长,善于以小见大,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 二、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一444),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主题概述 《咏雪》:借咏雪赋诗的故事,赞美了谢道韫的才情和聪慧,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聪慧过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我们做人做事要讲诚信、懂礼貌。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今义:专指子女。 2.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今义:预定的时间。 5.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做,委任。 6.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今义:引导。 (三)词类活用 1.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2.友人惭(意动用法,对……感到羞愧) (四)重要虚词 1.乃 去后乃至(副词,才) 2.而 相委而去(连词,表承接,不译) 3.之 下车引之(代词,指陈元方)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完整句子应为“以撒盐于空中差可拟”) ②过中不至。(完整句子应为“过中友不至”) ③待君久不至,已去。(完整句子应为“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3.倒装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心得体会

2010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问题与方法— —历史学研究前沿讲座心得体会 2010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问题与方法——历史学研究前沿讲座于10月11日在兰州大学逸夫科学馆正式开课了。作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一员,占据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有利位置,我有幸近距离的观摩聆听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郝春文教授、山东大学王育济教授、吉林大学杨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彭南生教授、厦门大学钞晓鸿教授、四川大学王挺之教授、兰州大学王希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田澍教授、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及日本京都大学高田时雄教授先后围绕中外历史进行的11次讲座并领略到享誉历史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的治学经验和治学方法。尽管仅有十一场精彩的讲座但我从中受益匪浅,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在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中,本人通过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做笔记,提问以及课后思考,我对本次暑期班产生了四个方面浅薄的认识和想法。 一,历史研究无捷径,读书至上。 历史学研究是一门考验人的耐性,毅力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需要日积月累的钻研才可取得成果的学科。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取得非一日之功。凡是在历史学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的人都是通过刻苦钻研,潜心研究而取得的。据高田先生介绍,日本收藏中国书籍已有悠久的历史,隋唐时期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就以收购书籍为主要目的之一。同时他还指出,佛教的兴盛对收集和保存中国书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平安时代汉籍的流入,主要由僧人承担”,许多僧人都编有“请来目录”,不仅有佛典,也有其他书籍,内容十分丰富。13世纪下半期设立的金泽文库和15世纪的足利学校对保存藏书起了关键性作用。五山寺院藏书,主要是宋元时期僧人渡海赴中国带回的大量图书。高田先生详细列出著名佚存书书目,注明卷数、版本、藏书地等相关情况,以《群书治要》和《医心方》两书为例进行说明。《群书治要》编撰于唐太宗时期,日本各个时期对其均进行了点校刊印。《医心方》由日本丹波康赖撰著,成书于宋初时期,是日本最早的医书,也是日本王朝时代医书的集大成者,书中引用大量古佚医书,“其所引用百余家,皆六朝及唐代之书,而且有《经籍志》不录者。”使得许多古佚医书内容得见于今时,其价值不言而喻。由此,大家可以一目了然的得知关于记载历史的书籍是如此的浩瀚,何况这还只是日本收藏的中国书籍,真是九牛之一毛。 大家如果想从事于历史研究,面对如此汗牛充栋的专业书籍除了静下心来潜心研读以外还有什么法子能够使得你能真正掌握历史的真相呢?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科学文化、生

群书治要译注 六韬

群书治要译注六韬 欢迎流通,功德无量 群书治要译注六韬 六韬阴谋鬻子 六韬 【题解】《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为周初吕望(姜太公) 所著。经后人研究,大多认为是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间作品。《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 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 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着録,但在「道家」列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 篇;儒家类着録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 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 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

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 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 二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一六韬阴谋鬻子 也不攻自破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 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 书。《六韬》在十六世纪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 越、英、俄等多种文字。今本《六韬》共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 韬」「犬韬」六卷,共六十篇,约两万余字,但在《群书治要》中并没有收録「豹 韬」。魏征在《群书治要》中辑録的《六韬》保存了该书的佚文。 《群书治要》辑録的《六韬》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何治国,君主如何修身,如何 选将择吏等方面;而有关军事战略战术的细节,未録。 《六韬》序言指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

群书治要读后心得体会

群书治要读后心得体会 【内容摘要】 上周细读一本名曰《群书治要》的书,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久久不能入眠,这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的,李世民在16岁就跟随父亲左征右伐,平定动乱,可惜此书在宋初已经失传,《宋史》也没记载,读过中国历史的人,对这两位贤君忠臣应该不会陌生,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他的胆识超群,胸怀大志,唐太宗委任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又提拔他当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唐太宗认为君王要靠大臣监督,才知道自己的得失,《孔子家语》说,作为老百姓,我们希望今后的人代会、党代会将发出多种不同的为民请愿的声音,共产党不必高度警戒和防备,而以坦荡荡的胸襟去接纳异议,广听兼纳,包容异己。 上周细读一本名曰《群书治要》的书,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久久不能入眠。 这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的。李世民在627年登基之后,用贞观为年号。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贞观时代的中国,繁荣昌盛,是当世的强国。 李世民在16岁就跟随父亲左征右伐,平定动乱。27岁登基的他自觉读书不多,治国经验不足,遂设立谏官职,鼓励群臣进谏,评评他的决策过失。同时,他命令谏官魏征和虞世南等人,

整理历代帝王治国史料,撷取四史六经,诸子百家论说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编辑成书。从五帝至晋代,共1万零400多部,8万多卷古籍中,取出50余万言,编成《群书治要》,成为治国宝典。太宗自己天天阅读,学习修身进德,利世济民之道。 可惜此书在宋初已经失传,《宋史》也没记载。幸亏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1192-1330)日本僧人手写的《群书治要》全帙。在清乾隆六年,由日本人送回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这本书记录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的智慧、方法、经验和效果,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我们的官员们应该人手一册,作为参考和借鉴。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对这两位贤君忠臣应该不会陌生;但许多没念过中国史的新生代,连中国历朝名称都说不出,更不会知道魏征是何许人也。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他的胆识超群,胸怀大志,唐太宗委任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又提拔他当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魏征能够勇于直谏,即使龙颜大怒,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他说:“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他,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任几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包括“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等;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魏征死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2

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一、《庄子·养生主(节选)》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河南商丘),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杂偏》十一篇,《内篇》为庄子所作,《外篇》和《杂偏》庄子后学所作。《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中心论点) 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 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3、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 4、视为止,行为迟。 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二、《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最典型政治家。字玄成,河北人,唐初政治家。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史,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作《隋书》的序论与《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群书治要》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帝位将会聚集高耸至天般的的险峻,所以皇帝应该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3、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道德不经常丰厚,性情不堪欲望驱使。 5、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大凡众多的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忧国而道行显著的,而一旦功业建成,德性就衰减了。 6、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人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大概很少。 7、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如果君臣竭尽诚心,即使是湖、越那样遥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如果君王傲气凌人,那么即使是至亲骨肉也会变得像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岂可忽乎? 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 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对此应当特别慎重。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9、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统治天下的人,真能在遇见自己所爱好的事物时,就想到应知足,自我戒备。10、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将要有所兴作时,就想到应克制自己,以安定人民的生活。 1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地位高的危险,就应该谦虚并加强自我休养。 1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担心因骄傲自满而招来损失,就该有像江海容纳千百条河流那样的度量。

《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

《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 刘余莉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群书治要》与官德修养。我们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在《群书治要》中论述的官德修养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就讲一讲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必须重视官德修养 (一)关系到官员的成败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必须重视官德修养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就是关系到官员自身的成败,在《群书治要》的《大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句话的意思,很多人都误解了。说正是因为这句话,我才不敢学习传统文化了。因为它告诉我们德行很重要,而财富不重要。其实这是对这一句话的误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德行是财富的根本,而财富是德行的枝叶花果,外在显现。像我们学植物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枝叶花果能够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也必须能够延伸到哪里。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厚德载物。外在的财物、身份、地位、名声等等,要靠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 在《中庸》上也有这样一句话,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一个人要想获得福禄寿名都齐全,那怎么样呢?必须得有深厚的德行。 正如孔老夫子在评价舜王的时候,他总结的这句话。舜王,他被列为24孝之首,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的后母、他的父亲还有他的一个弟弟,三番五次的要致他于死地。但是舜王并没有怀恨在心,想着去打击报复,反而总是反省自己做的不够好,不能够得父母的欢心。虽然得了天子之位,仍然还去田野去豪气。为什么呢?因为觉得自己做儿子的孝道没有尽的圆满。后来,他的德行终于感化他的后母,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这个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得到福禄、寿名齐全,也必须培养自己深厚的德行。 而在《尚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在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在外喜欢打猎、游戏,没有节制,还喜欢饮酒,还喜欢靡靡之音,住着又高又大的房屋,墙上还雕着花纹。以上这几种情况,如果有一件出现了,就没有不灭亡的。你看古人,他看一个人现前的所作所为,他就能够评价出、推断出这个人以后的兴衰成败。比如说,在史书上,都有这样的故事。最后的结果和这个人预测的

智慧树知到《世说新语的国学密码解析》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世说新语的国学密码解析》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多选五“五经”是指下面那些书? A:《易经》(《周易》) B:《诗经》 C:《尚书》 D:《礼记》 E:《春秋》(《左传》) F:《论语》 G:《孟子》 正确答案:《易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左传》)中国文化的第一次高峰出现在何时?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唐宋时期 正确答案:春秋战国 多选二先秦诸子百家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哪两家?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正确答案:儒家,道家 多选四“四书”是哪几部书? A:《史记》 B:《论语》 C:《汉书》 D:《孟子》 E:《庄子》 F:《大学》 G:《中庸》 正确答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多选四“前四史”是哪些书? A:《资治通鉴》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E:《三国志》 正确答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第二章 多选二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的目的是什么? A:成名 B:为远实用 C:研究历史

D:隐秘地表达作者的政治、生活与艺术诉求和思想 正确答案:为远实用,隐秘地表达作者的政治、生活与艺术诉求和思想 多选二后世把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所说的“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及《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和《史记·孔子世家》所说的“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这三段话概括为: A:移花接木 B:微言大义 C:文以载道 D:春秋笔法 正确答案: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世说新语》设计了多少人生环境(人物品格和处世方法)? A:9种人生情境,即9种人物品格和处世方法 B:18种人生情境,即18种人物品格和处世方法 C:36种人生情境,即36种人物品格和处世方法 D:72种人生情境,即72种人物品格和处世方法 正确答案:36种人生情境,即36种人物品格和处世方法 第三章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与下面那段话思想最为接近? A:遵从道义的要求 B:盲从君王或家长的命令 C: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D:理解就要执行 E:不理解也要执行

读《群书治要》有感

读《群书治要》有感 《群书治要》成书于唐贞观初年,在经历了数年的隋唐战乱后,大唐王朝社稷初建,百废待兴,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借鉴历代圣贤良训以开创贞观盛世,下令由魏征等人编辑了此书。自此,《群书治要》连同他所开创的大唐盛世一起影响了后世一千三百多年,时至今日,此书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书分为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六个章节,编辑了自唐以前历代经、史、子之精要。概览此书,处处能看到令人警醒的妙言良训,日读三遍,自省吾身,受益良多。今日稍作读后感,与大家共勉。 书中教化我们,作为帝王或者领导,应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基础,严格控制自己的私欲,避免奢侈横行,导致仁义废弛。“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即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欲速则不达”,凡事不可鲁莽猛进,应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科学发展,避免大跃进式的脱离实际的发展。做事是这样,做人修身亦是如此。“夫利,百物之所生,天地之所载,而有专之,其害者甚多”深刻揭示出了独霸和垄断之危害无穷,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出现,必招致民怨,严重者可能催生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这与当下中央先稳定再发展的政策可谓古今呼应,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尚书》“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于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警示我们迷恋女色,大肆吃喝,豪宅歌舞,沉迷于此,没有不亡国的。这对于当下反腐败政策制

定者和执行者无疑增强信心和坚定决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任贤用能,唯才是举;拒绝谗言,善纳忠言;面对严峻的国际风云,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只有这样,才能国昌家盛。 作为臣民或者下属,应立节尽忠,劝谏举贤《韩子》曰:“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讎;其废不肖也,不阿亲近”,就是说忠臣推举贤能的人,不避仇怨,罢戳不肖的人,不偏袒亲近。他们始终能秉公执事,恪守底线,珍惜名节,尽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有作为,有担当,推举贤能,远离庸腐,生前身后,清白名节。万不可,贪图享乐,腐化堕落,落得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让祖宗蒙羞,子孙无颜的悲哀下场。 撇开身份,单就一个人,在贵德修身方面,我们应崇尚高尚的道德,弘扬道义;尊敬父母长辈,爱护子孙晚辈,尊老爱幼,上行下效,家庭和睦;坚持仁义诚信,仁义做人,诚信做事;胸怀坦荡大度,为人谦虚低调;交友谨慎无私;做学问认真有恒,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孔子家语》曰: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智、仁、勇三者依一而惯,启发甚大。然而令我们痛心的是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并没有很好的践行这一准则。马路上遇到老人跌倒,冷眼旁观,无人搀扶;佛山小悦悦,被过往车辆轮番碾压,无人问津,最后被一位大家都稍带不屑却内心善良的清洁工从血泊中抱起。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但一直不能引起社会的重视,人情的冷漠,社会的残酷,道德的沦丧,智、仁、勇在哪里?智者,伸出援手以助

群书治要中论

群书治要中论 慌其瞻视。轻其辞令。而望民之则我者。未之有也。莫之则者。必慢之者至矣。小人见慢。而致怨乎人。患己之卑。而不思其所以然。哀哉。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虽在隐翳。鬼神不得见其隙。况于游宴乎。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言必有防。行必有检。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徒以匹夫之居犹然。况得志而行于天下乎。故唐帝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成汤不敢怠遑。而掩有九域。文王祗畏。而造彼区夏也。 民心莫不有治道。至于用之则异矣。或用乎人。或用乎己。用乎己者谓之务本。用乎人者谓之追末。君子之治之也。先务其本。故德建而怨寡。小人之治之也。先追其末。故功废而仇多。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矇。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聩。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故明莫大于自见。聪莫大于自闻。睿。莫大于自虑。此三者举之甚轻。行之甚迩。而人莫之知也。故知者。举甚轻之事。以任天下之重。行甚迩之路。以穷天下之远。故德弥高。基弥固。胜弥众。爱弥广。君子之于己也。无。尸事而不惧焉。我之有善。惧人之未吾好也。我之有不善。惧人尸之必吾恶也。见人之善。惧我之不能修也。见人之不善。惧我之必若彼也。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寝道尸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寝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民之过在于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慎来。善语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今曰。而懈于后旬。如斯以及于老。故孔子抚其心曰。师。吾欲闻彼。将以改此也。闻彼而不以改此。虽闻何益。小人朝为而夕求其成。坐施而立望其及。行一曰之善。而问终身之誉。誉不至。则曰善无益矣。遂疑圣人之言。背先王之教。存其旧术。顺其常好。是以身辱名贱。而不免为人役也。 人之为德。其犹器欤。器虚则物注。满则止焉。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君子之于善道也。大则大识之。小则小识之。善无大小。咸载于心。然后举而行之。我之所有。既不可夺。而我之所无。又取于人。是以功常前人。而人后之也。故夫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辨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故孔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夫恶犹疾也。攻之则曰益悛。不攻则曰甚。 故君子之相求也。非特与善也。将以攻恶。也。恶不废则善不兴。自然之道也。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夫惟君子然后能为己之所难。能致人之所难也。夫酒食人之所爱也。而人相见莫不进焉。不吝于所爱者。以彼之嗜之也。使嗜忠言甚于酒食。人岂其爱之乎。故忠言之不出。以未有嗜之者也。诗。云。匪言不能。胡其畏忌。目也者。远察天际而不能近见其眦。心亦。厂。如之。君子诚知心之似目也。是以务鉴于人以观得失。故视不过垣墙之里。而见邦国之表。听不过阈耍之内。而闻千里之外。因人之耳目也。人之耳目尽为我用。则我之聪明无敌于天下矣。是谓人一之。我万之。人塞之。我通之。故其高不可为员。其广不可为方。先王之礼。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师瞽诵诗。庶僚箴悔。器用载铭。筵席书戒。月考其为。岁会其行。所以自供正也。昔卫武公年过九十。犹夙夜不怠。思闻训道。命其群臣曰。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朝夕交戒我。凡兴国之君。未有不然者也。下愚反此道。以为己既仁矣。知矣。神明矣。何求乎众人。是以辜罪昭著。腥德发闻。百姓伤心。鬼神嘶事也。徒

群书治要360

《群书治要360》读后感 《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来说,《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世的智慧源泉。 有句话讲,「理得心安」,假如我们对做人的道理,内心都不明白,处事待人当中就会举棋不定,就会不知如何进退,所以心也不可能安得了。所以,首先要了解如何修身齐家这些学问,我们理明了,心才安得了。包含我们的家要和谐,假如我们家庭当中对立、争吵,家不能和,万事就不能兴。所以这部书是让我们如何齐家。延伸到社会的团体,包含我们每个人学会这个大家庭如何和睦,如何遵守伦常,如何各司己职。大家都在自己的团体职位当中,很好的历事练心,很好的服务大众,这个身就能安,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很多企业界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团体,能够发展得愈来愈好。而全世界最大的企业,它已经在人类社会绵延了五千年,这家企业的名字叫中华民族。而这一家企业有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治国、齐家的方法跟效果。所以我们身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应该好好的来珍惜五千年

文化的瑰宝,珍惜这部书。所以我们假如能够站在五千年的智慧来经营人生,那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福报,而且也是我们后代子孙最大的福报。这让我想到我们对家庭、对社会、对整个国家民族,都应该有这一分责任,把这么好的经典智慧从自身去力行,从自身随分随力去弘扬。而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要的原理原则跟方法,都在这部书。从这部书中也让我想到了,我们是为人父母者也是一家之君,一家的领导者。所以要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其实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都要能有君亲师的精神在其中。 书中提到第二个细目是「勤俭」,勤劳、节俭。我们看,勤劳就不放逸,就能勤奋、努力、精进,节俭他就知足常乐,节俭他就能俭以养廉,他不会贪着,不会去贪心,甚至去贪污,所以勤俭二字对我们的修身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看,从齐家的角度,勤俭也是关键。曾国藩先生在清朝是汉人官位最高的,被清朝政府高度肯定的一个大臣,他总结人生的经验,这个对我们都是很好的提醒。说家败,败在一个奢字,奢侈,不勤俭就奢侈了,人败,败在一个逸字,放逸了、懒散了,不勤劳。所以家怎么败的?人怎么败的?都跟勤俭没有建立有关。讨人厌败在一个骄字,不能够受人欢迎,就是太傲慢了,言语都侵犯别人、都欺压别人,人家就不想跟我们相处。勤俭的经句说到,「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

《群书治要360》读后感

诚信谦虚正己 ——《群书治要360》读后感 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长安传承百年,正是以长安精神为载体,锤炼百年的精、气、神,凝聚为长安领先文化,历经坎坷与挫折,在历史的浴火重生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今汽车行业里中国品牌的领头羊。可以说,文化就是长安的生命,文化就是长安的力量之源。品读《群书治要360》一书,让笔者对此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体会。 《群书治要360》一书整理了历代帝王治国的资政史料,它汲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而成,每一篇、每一节都犹如一场文化盛宴。书中关于诚信、谦虚、正己的阐述对于当前我们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具有借鉴意义。 一、“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为本,信誉至上”,这是企业经营的生存之道。《群书治要360》中提到:“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君子能坚守信义,因为一旦不守信义,那么一生的作为都将被世人所否定和唾弃。同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之道也离不开诚信。因为不诚信经营导致企业一蹶不振,甚至破产关门的案例数不胜数,这其中不乏实力雄厚、几代传承的老店。以2008年的“三

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为例,一个同样历经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斗,在同行业创造了多项奇迹、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的三鹿集团,因为不诚信经营而顷刻间毁于一旦。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值得警惕和思索的教训。而长安汽车在近期CS35机油乳化事件中的表现,正是坚持了“客户为尊、员工为本、诚信敬业、持续改善”的领先文化价值观,使得长安汽车赢得了口碑,赢得了市场。这深刻地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保持诚信经营,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企业,才能长久地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我们要把“诚信”文化建设放在头等重要的位臵。如加强“诚信”文化的内外部宣传。对内,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诚信文化”的宣讲和贯彻,形成公司内部的“诚信”氛围;对外,以服务为突破口,加强“亲情服务”建设,赢得市场口碑,树立企业诚信形象。 二、“谦虚文化”建设 “满招损,谦受益”,这也是《群书治要360》中再次给我们的警示。长安愿景是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长安,要想在一个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愿景,没有谦虚谨慎的求学态度是不行的。“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要成为一家一流企业,就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根本做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不好高骛远。当前我们一直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各

群书治要 体论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夫名所以名善者也。善修而名自随之。非好之之所能得也。苟好之甚。则必伪行要名。而奸臣以伪事应之。一人而受其庆。则举天下应之矣。君以伪化天下。欲贞信敦朴。诚难矣。虽有至聪至达之主。由无缘见其非而知其伪。况庸主乎。人主之高而处陕。譬犹游云梦而迷惑。当借左右以正东西者也。左曰。功巍巍矣。右曰。名赫赫乎。今曰闻斯论。明曰闻斯论。苟不校之以事类。则人主颐(囂)然自以为名齐乎尧舜。而化洽乎泰平也。群臣琐琐。皆不足任也。尧舜之臣。宜独断者也。不足任之。臣当受成者也。以独断之君。与受成之臣。帅讹伪之俗。而天下治者。未之有也。夫圣人之修其身。所以御群臣也。御群臣也。所以化万民也。其法轻而易守。其礼简而易持。其求诸己也诚。其化诸人也深。苟非其人。道不虚行。苟非其道。治不虚应。是以古之圣君之于其臣也。疾则视之无数。死则临其大敛小敛。为彻膳不举乐。岂徒色取仁。而实违之者哉。乃惨怛之心。出于自然。形于颜色。世未有不自然。而能得人自然者也。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虚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故。书。称。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而俭伪浅薄之士。有商鞅。韩非。申不害者。专饰巧辩邪伪之术。以荧惑诸侯。著法术之书。其言云。尊君而卑臣。上以尊君。取容于人主。下以卑

臣。得售其奸说。此听受之端。参言之要。不可不慎。元首已尊矣。而复云尊之。是以君过乎头也。股肱已卑矣。而复曰卑之。是使其臣不及乎手足也。君过乎头。而臣不及乎手足。是离其体也。君臣体离。而望治化之洽。未之前闻也。且夫术家说又云。明主之道。当外御群臣。内疑妻子。其引证连类。非不辩且悦也。然不免于利口之覆国家也。何以言之。夫善进。不善无由人。不善进。善亦无由人。故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何畏乎骥兜。何迁乎有苗。夫奸臣贼子。下愚不移之人。自古及今。未尝不有也。百岁一人。是为继踵。千里一人。是为比肩。而举以为戒。是犹一噎而禁食也。噎者虽少。饿者必多。未知奸臣贼子处之云何。且令人主魁然独立。是无臣子也。又谁为君父乎。是犹髡其枝。而欲根之荫。掩其目而欲视之明。袭独立之迹。而愿其扶疏也。夫徇名好术之主。又有惑焉。皆曰为君之道。凡事当密。人主苟密。则群臣无所容其巧。而不敢怠于职。此即赵高之教二世。不当听朝之类也。是好乘高履危。而笑先僵者也。易。曰。机事不密则害成。易。称机事。不谓凡事也。不谓宜共而独之也。不谓释公而行私也。人主欲以之匿病饰非。而人臣反以之窃宠擅权。疑似之间。可不察欤。夫设官分职。君之体也。委任责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得众。君之体也。含垢藏疾。君之体也。不动如山。君之体也。难知如渊。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文王

世说新语练习题含问题详解

世说新语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世说新语》是中国1、(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晋人物言谈轶事的2、。是由南朝宋宗室3、(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峻作注。全书原4、,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5、、政事、 6、、方正、雅量 7、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 8、到 9、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 10、、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二、选择题(30分) 1、关于《太丘与友期》一文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的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 称自己的父亲。 2、关于《太丘与友期》一文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出,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B.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想挽回元方好感。 C.元方“入门不顾”表示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D.文章用语和人物刻画的主人公是太丘。 3、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B.即公大兄无奕女译就是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D.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者 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 5、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xù) B.拟(nǐ) C.在不(fǒu) D. 韫(yù) 雪骤(zhòu) 6、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友期行(约定) B. 去后乃至(才) C.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D. 下车引文(引领) 7、《咏雪》一文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儿女”一词古今意义相同指儿子和女儿 B. 未若柳絮因风起: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 C.最后一句补充点明了道韫的身份,暗示了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D.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道韫是太傅大哥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群书治要读后心得体会

群书治要读后心得体会 上周细读一本名曰《群书治要》的书,使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久久不能入眠。 这本书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的。李世民在627年登基之后,用贞观为年号。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贞观时代的中国,繁荣昌盛,是当世的强国。 李世民在16岁就跟随父亲左征右伐,平定动乱。27岁登基的他自觉读书不多,治国经验不足,遂设立谏官职,鼓励群臣进谏,评评他的决策过失。同时,他命令谏官魏征和虞世南等人,整理历代帝王治国史料,撷取四史六经,诸子百家论说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要,编辑成书。从五帝至晋代,共1万零400多部,8万多卷古籍中,取出50余万言,编成《群书治要》,成为治国宝典。太宗自己天天阅读,学习修身进德,利世济民之道。 可惜此书在宋初已经失传,《宋史》也没记载。幸亏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手写的《群书治要》全帙。在清乾隆六十年,由日本人送回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这本书记录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平的智慧、方法、经验和效果,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我们的官员们应该人手一册,作为参考和借鉴。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对这两位贤君忠臣应该不会陌生;

但许多没念过中国史的新生代,连中国历朝名称都说不出,更不会知道魏征是何许人也。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他的胆识超群,胸怀大志,唐太宗委任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又提拔他当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魏征能够勇于直谏,即使龙颜大怒,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他说:“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他,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任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包括“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等;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魏征死后,太宗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认为君王要靠大臣监督,才知道自己的得失。他也曾以玉为譬喻,说玉在石间,未经良工琢磨,与瓦砾无别。良工琢磨后才成宝玉。他请求大臣做良工,协助君王使石成玉。他倡导谏诤,遂使朝廷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大臣形成对君主监督的风气,而大臣也必须受别人的监督。以现代的情况来说,人民要监督他们选出来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监督执政的官员,以至最高层的领导。 《孔子家语》说:“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古圣人已告

群书治要心得

《群书治要心得》第四章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群 书治要》的仁义思想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在“道”和“德”没有了之后,“仁”“义”开始显现出来。在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王的时代,“德”也没有了,就用“仁”,夏商周三代是以“仁”治天下。“失仁而后义”,而到了东周时期,春秋战国的时代,“仁”没有了,则是以“义”来治理天下。在没有了“仁”之后,“义”显现出来。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时代,涌现出很多的“义”士。“仁”“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在儒家五常中是极为重要的,是修身、齐家、治国之本。 一、仁者爱人,义者循理 什么是仁和义?在《群书治要·周易》上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也就是说仁义是做人之本,“不仁不义”的人,就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人。而古圣先王的教化,其核心也在“仁义”二字,如《群书治要·列子》上说:“圣人之教,非仁则义”,说明圣人教化天下,不是仁,就是义。 仁义是什么意思?在《群书治要·荀子》中讲到:“仁者爱人,义者循理。”“仁”的意思是爱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义”的意思是循理,做事要符合道理和规律。圣人用仁和义来阐明人道,所教导人们的无非是行仁义而已。

在《群书治要·孟子》中,开篇即说道:孟子见于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曰仁义而已矣。”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把利益带给我的国家吧?”孟子答道:“大王!为何一定要谈利益呢?只要讲求仁义就足够了。”我们读圣人的经典,往往未能明了经典的深意,孟子教我们讲仁义,并不是说讲仁义就没有利益,相反,讲仁义必定会有大利。这个大利,我们看周朝,周文王、周武王,他们以仁义立国,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所以,《大学》上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实际上,有仁义必定会有大利。只讲利而不讲仁义,反而会失去利益。 在《群书治要·新语》中,陆贾讲到,“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说明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上策,处理事情要以仁义为根本。在《群书治要·淮南子》中,更是指出:“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就其所以亡也。”说明乱国的君王,只图扩大其领地而不行仁义,追求地位尊贵而不修道德,这是抛弃所以存在的理由,而趋向所以灭亡的途径。 二、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是众善之首,仁爱思想是儒家的主要思想,也是贯穿《群书治要》始终、最重要的主体思想。魏徵等人在节录经典时,节取了大量关于“仁”的嘉言和故事,强调治国者要修习仁德,推行仁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