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基础知识

脑电图基础知识
脑电图基础知识

一起学学脑电图

脑电图是将人体脑组织生物电活动放大记录的一门技术,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由于它反映的是“活”的脑组织功能状态,所以,自30年代出现以来,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

脑电图主要用于癫痫、脑外伤、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脑血管病的脑电图,尽管无特异性改变,但对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以及与脑肿瘤的鉴别仍十分有意义。脑血管病急性期90%脑电图出现异常,主要是慢波增多,尤其是病灶侧更明显。

脑出血时常伴有意识障碍、脑水肿和脑室出血,只有部分轻症患者表现轻度局限性异常。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电图,由于动静脉畸形好发生于大脑半球的表面,可因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局限性或半球性异常。有时对侧亦可发生异常。随着病情的好转,慢波的波幅减低,频率增快。

脑梗塞发生后,数小时就可有局灶性慢波出现,这种改变常在数周后改善或消失。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损害,以大脑中动脉为最多见,故局灶性改变主要在颞叶。如果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发作间期脑电图可无异常。在发作期一部分脑电图可能出现异常,这类病人较易发生脑梗塞。

无论是脑梗塞或是轻度脑出血,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慢波增多。如果病灶广泛引起脑干受压时,可引起两侧弥漫性慢波。如果病灶小或位置较深,脑电图可无异常。

脑血管病与脑肿瘤用脑电图进行鉴别诊断也很有帮助。脑肿瘤患者脑电图的异常日渐加重,而脑血管病者则恰恰相反。

动态观察脑电图的变化,对判断预后也有重要价值。临床症状逐渐好转,脑电图异常改变逐渐减少或消失,预后较好;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脑电图呈进行性加重改变,预后不良。

头皮电极的安放位置及连接方法如何?

常规脑电图是指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和安静舒适状态下按规定的统一方法和时间描记的头皮脑电图。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采用的标准电极安放法,其中FP为额极,Z代表中线电极,FZ为额,CZ为中央点,PZ为顶点,O为枕点,T为颞点,A 为耳垂电极。上述记录电极的序号通常是用奇数代表左侧,偶数代表右侧。整个头皮及双耳上所安放的电极数为21个。这种安放法特点是:头部电极的位置与大脑皮质的解剖学分区较为一致,电极的排列与头颅大小及形状成比例,在与大脑皮质凸面相对应的头部各主要区域均有电极安放。

将电极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有目的地组合起来进行描记称为导联,描记脑电图常规应用单极导联和双极导联两种方法。一次描记中至少要有3~4个导联的描记,并有单极导联和双极导联的组合,以便观察异常放电和定位诊断。一般来讲,单极导联对癫痫灶定位较好,而双极导联的波形、波幅失真较少。

便携式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有什么不同?

所谓便携式动态脑电图是用一微型盒式磁带记录器,通过安放在病人的头皮上的电极,记录和贮存脑电信号,可对患者在清醒、各种活动和睡眠过程中的脑电图表现做24小时不间断记录。动态脑电图24小时监测,弥补了常规脑电图的不足,病人不但可随身携带,自由活动,并可做长时间记录,其诊断阳性率也高于常规脑电图,对癫痫的脑电图研究有较高的价值。

常规脑电图与24小时动态脑电图相比,经济方便,其缺点是不能对脑电状态做长时间的描记,因而捕捉到癫痫波的机会较少,对深入细致的研究脑电图有一定的局限性。

做脑电图应注意什么?

①将头洗干净,不要涂抹油性物质。

②脑电图室要安静舒适。

③前一天晚上要睡好觉(剥夺睡眠者除外),临做前要进餐。

④操作者态度要和蔼可亲,将要求给病人解释清楚,让病人能充分理解和合作,并严格按操作者的指令去做。

⑤安放电极板要轻柔、准确,使之密切置于皮肤上,这是做好脑电图的关键。

⑥对于年龄太小或不能合作者,必要时给以水合氯醛口服或灌肠。

⑦对有高热惊厥者,最好在症状停止10天后进行脑电图检查。

正常脑电图是怎样的?

健康人除个体差异外,在一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脑电图都各有其特点,但就正常成人脑电图来讲,其波形、波幅、频率和位相等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临床上根据其频率的高低将波形分成以下四种:

β波:频率在13C/S以上,波幅约为δ波的一半,额部及中央区最明显。

α波:频率在8~ 13C/S,波幅25~75μV,以顶枕部最明显,双侧大致同步,重复节律地出现δ波称θ节律。

Φ波:频率为4~7C/S,波幅20~40μV,是儿童的正常脑电活动,两侧对称,颞区多见。

δ波:频率为4C/S以下,δ节律主要在额区,是正常儿童的主要波率,单个的和非局限性的小于20μV的δ波是正常的,局灶性的δ波则为异常。δ波和β波统称为慢波。

因小儿的脑组织正在不断发育与成熟之中,因此其正常脑电图也常因年龄增长而没有明确的或严格的界限,具体内容很复杂,一般非专业人员不易掌握。

影响脑电图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脑电图的主要因素有年龄、个体差异、意识状态、外界刺激、精神活动、药物影响和脑部疾病等。其中年龄和个体差异与脑生物学特点及遗传心理因素有关。外界剌激与精神

活动引起的脑波改变属于脑机能活动的一些生理性变化。药物影响和脑部疾病所产生的脑波变化往往是病理性的,但也可以是一过性和可逆性的。

(1)年龄和个体差异

脑电图作为客观反映大脑机能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年龄的关系非常密切。如在小儿,脑电图可以观察到随年龄增加的脑波发展变化。年龄阶段不同,脑波可显示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小儿时期脑兴奋 抑制机制发育水平的年龄差异,因而对内、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反应较成人显著,容易出现明显的脑波异常,而且异常的范围也较广泛,但相应的消失也较成人快。在小儿时期异常脑波的出现也与年龄有关。年龄不同,异常波型也不相同,在癫痫时尤其如此。到成年时,脑波逐渐稳定,中年后随着脑机能的逐渐减退,脑波又产生相应的变化。到老年期由于有脑缺血性损害或有脑萎缩存在,大多数也会出现有意义的脑波异常。关于脑波的个体差异多在1岁后出现,并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至成人时脑波差异已相当显著。许多研究结果认为脑电图与遗传及心理特征有一定关系,但出生后各种环境因素对大脑和心理性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2)意识状态

脑电图能够反映意识觉醒水平的变化,成人若在觉醒状态出现困倦时,脑电图就由α波占优势图形出现振幅降低,并很快转入涟波状态。入睡后脑波变化将进一步明显并与睡眠深度大致平行。在病理状态下,脑电图波形的异常又与病因及程度有关,除大多数表现为广泛性或弥漫性波外,还可见到一些其他的异常波型。临床上常根据这些异常波型来推断意识障碍的病因、程度,还可确定病位。

(3)外界刺激与精神活动

脑波节律一般易受精神活动的影响,如当被试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或做心算时,α节律即被抑制,转为低幅β波,而且精神活动越强烈,α波抑制效应就越明显,外界刺激也可引起同样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在做脑电图时周围环境要安静,受检者要放松、不要思考问题的缘故。

(4)体内生理条件的改变

临床上诸如缺血缺氧、高血糖、低血糖、体温变化、月经周期的变化、妊娠期、基础代谢等都直接影响脑组织的生化代谢,所以脑波也相应地出现变化。如脑组织酸中毒时,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将引起脑波振幅降低和出现快波化。

(5)药物影响

在临床上大多数药物对脑机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可引起明显的脑波变化。具体变化与个体差异、药物种类、服药方法、药量等都有很大关系。如口服给药,刚开始和增加药量时会出现脑波变化,有些在停药后的短期内脑波改变仍可持续存在,甚至会出现一种反跳现象而见到脑波增强,这就是临床上治疗癫痫不能突然换药或停药的原因。

什么叫脑电图伪差,引起伪差的常见因素有哪些?

脑电图的伪差又称伪迹或干扰,是指来自脑外的电位活动在脑电图中的反映。伪差的出现常给阅读、分析、判断脑电图造成困难,尤其是某些伪差与痫波很相似,临床上很容易造成误诊,因此正确识别和排除伪差是很重要的。

引起伪差的因素很多,表现也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有来自仪器和人体两个方面,其中来自仪器的伪差有:描记仪的故障,电极接触不良或故障,交流电干扰等。来自人体的伪差有:眼睑及眼球运动、肌肉收缩、心电图、呼吸、哭泣、皮肤出汗、血管搏动等。

癫痫患者的饮食护理

癫痫是由于脑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脑部慢性综合征。

由于是慢性综合征,所以患者在治疗期间中途不可自行停药、换药、或增减药量,以免加重病情,而抗癫痫药会对消化系统带来影响,导致病人营养物质缺乏或代谢障碍如:维生素k、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D、和钙、镁等物质的缺乏。新鲜蔬菜、豆油和蛋黄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k;维生素D、钙、镁、与骨骼、牙齿的生长有关,钙缺乏易加重发作,所以儿童期应供给足量的维生素D、钙和镁。鱼类、蛋类、动物肝脏、牛肉、绿色蔬菜中均含有叶酸;米、麦糠、牛肝、鱼类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6。

癫痫病人切忌过饥或过饱,勿暴饮暴食,一次食用大量甜食后,大量糖份进入血液,会激发胰腺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加速葡萄糖的代谢,血糖水平先高后低,波动很大,会诱发癫痫。饥饿会使血糖降低,而降低血糖往往诱发癫痫;暴饮暴食、过度饮水会令胃部过度紧张,也易诱发癫痫。患者有腹胀、呕吐时,大量失液后,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以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避免诱发癫痫。

饮料中如茶、咖啡、可乐等或多或少的含有中枢兴奋性物质,使抗发作能力降低诱发癫痫,所以注意刺激性饮料应淡一些,而且要适量。

香烟中的尼古丁对脑、血管的舒缩有明显的影响,同样可诱发癫痫,故癫痫患者不能抽烟。酒和癫痫发作有明显关系,长期大量饮酒可直接产生酒精中毒性癫痫。

脑电图操作规范47503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脑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已广泛用于各科重危病人的监测,麻醉监测以及心理、行为的研究。除常规脑电图检查外,还有脑电图长期监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监测及数字化计算机分析。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生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重危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 7、脑死亡的辅助检查 [禁忌证] 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伤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脑电图检查前清洗头发,前一天停用镇静定眠药。检查前向病人解释:脑电图检查无痛苦;检查时应保持心情平静;尽量保持身体各部位的静止不动;如何作好“睁闭眼“试验,过度换气及闪光刺激。 2、电极:头皮电极以盘状电极效果最好。针电极因其在头皮下的部位不准确,阻抗高,引起病人痛苦,国际上已不再应用。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应用针电极时必须用一次性针电极以避免感染。柱状电极因其不易固定已很少使用。 3、电极位置:国际通用10-20系统19个记录电极及2个参考电极。应用皮尺测量基线长度后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见图1),否则只能称为近似10-20系统。 图1、10-20系统示意图 先用皮尺测量两条基线,一为鼻额缝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联线,另一为双耳前窝的左右联线。两者在头顶的交点为Cz(中央中线)电极的位置,见图2。如图2,从鼻额缝向后10%为Fpz(额极中线)电极,从Fpz 向后20%为Fz(额中线),以后依次每20%为一个电极位置,从Fz向后依次为Cz(中央中线),Pz(顶中线)及Oz(枕中线),Oz与枕外粗隆间的距离应为10%。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 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z 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 8-13Hz σ频带(Sigma band) 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 18-30Hz γ频带(Gamma band) >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 低波幅 <25μV 中波幅 25-50μV或25-75μV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一:原理 脑电图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所产生与临近部位的5—100微伏电位差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和记录装置,放大100-200万倍,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一时间关系曲线,就是脑电图。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脑电图仪,至少包括有输入、放大、调节、记录/显示、电源等五大部分. 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频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周期: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或称为1周波,其计算单位为毫秒(1秒以内为短程;1-3秒为中程;3-10秒为长程)。频率:每秒出现的周波数,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s以下;θ频率带:4~s;α频率带:8~13/s;β频率带:13/s以上)。以周/秒(c/s)表示。振幅:一个波由波顶到波基底线的垂直距离,其计算单位为微伏(25微伏以下为低波幅;25-75微伏为中波幅;75-100微伏为高波幅;100微伏以上为极高波幅)。波形:即波的形状(安静、闭目和清醒状态下的波形:正弦波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峰波:又称顶尖波。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σ节律,12-14Hz的波。在中睡期出现)。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 脑电图的频率,从~30Hz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仪常用的有16导、24导、32导;滤除高于30Hz或60Hz以上的高频信号,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30Hz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常用秒和秒)。脑电的振幅,从几微伏到几百微伏。脑电图波形的相位,也称波的极性,以波形基线为标准,朝上的波称为负相波,朝下的波称为正相波。两个波顶之间的时间差称相位差,相位差一般用时间ms表示。 一般概念: 1)背景活动:在脑电图描记中,除了阵发或局限的显著变动部分外,其表现为占优势的持续的活动。 2)调幅:背景活动的波幅表现有规律地增高和减低呈纺锤状/梭形。在临床脑电图中,a节律常表现为这种调幅现象。称”a调幅现象“。 3)调节:也叫波率调节,每秒频率的差数叫频宽。一般说,波率调节指a 节律与稳定性而言。同一部位导出的脑波的基本频率前后相差不应超过1Hz,在不同部位导出的脑波基本频率相差不应超过2Hz。 4)弥漫性a节律:a波减慢,波幅和指数增高,调幅明显,呈同步性出现于大脑各区,特别是额、颞区明显。 5)a波前移现象:顶、枕区a节律出现减少,额、颞区a节律出现率明显增加,且额、颞区a波振幅高于顶、枕区。 正常波: 1)α波和α节律:α波乃每秒8~13周波范围的电活动,而重复节律性地出现的8~13周波活动谓之α节律。α波和节律波幅的范围为50~100微伏。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作者: ————————————————————————————————日期: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 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 z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8-13Hz σ频带(Sigma band)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18-30Hz γ频带 (Gamma band)>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 低波幅 <25μV 中波幅 25-50μV或25-75μV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一:原理 脑电图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概念 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所产生与临近部位的5—100微伏电位差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和记录装置,放大100-200万倍,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一时间关系曲线,就是脑电图。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脑电图仪,至少包括有输入、放大、调节、记录/显示、电源等五大部分. 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频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周期: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或称为1周波,其计算单位为毫秒(1秒以内为短程;1-3秒为中程;3-10秒为长程)。频率:每秒出现的周波数,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以下;θ频率带:4~7.5/s;α频率带:8~13/s;β频率带:13/s 以上)。以周/秒(c/s)表示。振幅:一个波由波顶到波基底线的垂直距离,其计算单位为微伏(25微伏以下为低波幅;25-75微伏为中波幅;75-100微伏为高波幅;100微伏以上为极高波幅)。波形:即波的形状(安静、闭目和清醒状态下的波形:正弦波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峰波:又称顶尖波。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σ节律,12-14Hz 的波。在中睡期出现)。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 脑电图的频率,从0.5~30Hz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仪常用的有16导、24导、32导;滤除高于30Hz或60Hz以上的高频信号,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30Hz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常用0.1秒和0.3秒)。脑电的振幅,从几微伏到几百微伏。脑电图波形的相位,也称波的极性,以波形基线为标准,朝上的波称为负相波,朝下的波称为正相波。两个波顶之间的时间差称相位差,相位差一般用时间ms表示。 一般概念: 1)背景活动:在脑电图描记中,除了阵发或局限的显著变动部分外,其表

脑电图基础知识

一起学学脑电图 脑电图是将人体脑组织生物电活动放大记录的一门技术,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由于它反映的是“活”的脑组织功能状态,所以,自30年代出现以来,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 脑电图主要用于癫痫、脑外伤、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脑血管病的脑电图,尽管无特异性改变,但对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以及与脑肿瘤的鉴别仍十分有意义。脑血管病急性期90%脑电图出现异常,主要是慢波增多,尤其是病灶侧更明显。 脑出血时常伴有意识障碍、脑水肿和脑室出血,只有部分轻症患者表现轻度局限性异常。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电图,由于动静脉畸形好发生于大脑半球的表面,可因脑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局限性或半球性异常。有时对侧亦可发生异常。随着病情的好转,慢波的波幅减低,频率增快。 脑梗塞发生后,数小时就可有局灶性慢波出现,这种改变常在数周后改善或消失。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损害,以大脑中动脉为最多见,故局灶性改变主要在颞叶。如果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发作间期脑电图可无异常。在发作期一部分脑电图可能出现异常,这类病人较易发生脑梗塞。 无论是脑梗塞或是轻度脑出血,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慢波增多。如果病灶广泛引起脑干受压时,可引起两侧弥漫性慢波。如果病灶小或位置较深,脑电图可无异常。 脑血管病与脑肿瘤用脑电图进行鉴别诊断也很有帮助。脑肿瘤患者脑电图的异常日渐加重,而脑血管病者则恰恰相反。 动态观察脑电图的变化,对判断预后也有重要价值。临床症状逐渐好转,脑电图异常改变逐渐减少或消失,预后较好;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脑电图呈进行性加重改变,预后不良。 头皮电极的安放位置及连接方法如何? 常规脑电图是指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和安静舒适状态下按规定的统一方法和时间描记的头皮脑电图。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采用的标准电极安放法,其中FP为额极,Z代表中线电极,FZ为额,CZ为中央点,PZ为顶点,O为枕点,T为颞点,A 为耳垂电极。上述记录电极的序号通常是用奇数代表左侧,偶数代表右侧。整个头皮及双耳上所安放的电极数为21个。这种安放法特点是:头部电极的位置与大脑皮质的解剖学分区较为一致,电极的排列与头颅大小及形状成比例,在与大脑皮质凸面相对应的头部各主要区域均有电极安放。 将电极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有目的地组合起来进行描记称为导联,描记脑电图常规应用单极导联和双极导联两种方法。一次描记中至少要有3~4个导联的描记,并有单极导联和双极导联的组合,以便观察异常放电和定位诊断。一般来讲,单极导联对癫痫灶定位较好,而双极导联的波形、波幅失真较少。 便携式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有什么不同?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 及7Hz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 8-13Hz σ频带(Sigma band) 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 18-30Hz γ频带(Gamma band) >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