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内涵

发展内涵
发展内涵

发展内涵打造精品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举

依托行业服务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报告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于1984年,为温州市教育局直属的综合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5年被国家教委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开浙南地区创办国家级职业学校之先河。学校坐落于温州市惠民路(绣山公园旁边)。毗邻温州市人民政府。学校占地面积70035㎡,建筑面积达25125㎡,固定资产5718.49万。学校设有10个专业,在校生有3500多人。

数控专业是本学校重点专业,数控实训基地 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省级数控实训基地,现已全面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学校锐意创新,多方借力,深化实训基地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凸显基地特色,取得很好的成效。

一、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细化数控专业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推进,开设数控加工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原有的以数控加工为主的专业优势得到削弱,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专业办学的市场导向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把数控专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专业的“精细化”发展上。一方面对原有的数控加工类专业进行内涵的提升,突出三维数控加工技术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的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专业。

2007年以来,学校深化与温州市模具协会的合作,增设数控模具设计与制造班,整体引进温州市松庭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利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开展模具设计与制作的专业实训,教学成效显著。

同时,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利用自身优势,整合数控专业与计算机、电子商务、工艺美术等专业资源,2009年下半年将开设数控电商班、工业设计班(如眼镜设计、打火机设计等),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为“具有工科背景,商科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此外学校还与大连机床集团、德国西门子公司等企业合作,拟开设数控设备维修方向的班级。通过专业发展方向的“精细化”调整,以满足人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培育新的教育增长点。

二、技术立校,抢占先机,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坚持面向制造业,及时把握发展动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数控技术应用类(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方向)中级工技能水平的生产第一线应用性技能人才。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本着“职业道德为先、职业技能为重、职业发展为本”的原则,创新学生职业能力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创新德育课程教学,完善“车间德育工程”。

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聘请社会劳动模范、行业企业技术能手等人员担任德育导师,通过讲坛、授课、交流等形式,借助德育导师的模范与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创新德育课程教学。

此外,学校结合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完善“车间德育工程”。本着“做人做事”的育人理念,以专业实训为切入点,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车间德育”分年度、分阶段进行细化,使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中,通过外在的规范管理与内在的心灵塑造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强化职业道德,全面落实“准职业人”培养的德育体系,从而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

2.剖析岗位职业活动,构建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学校以“技术立校”为根本,通过剖析本专业相应的岗位职业活动,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根据本地实际,学校目前已开设出普通加工、数控车床操作与编程、数控铣床与加工中心操作与编程、模具制作与装配、电加工技术、CAD/CAM软件技术、塑料模具设计等专业技能课程。

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本着“生产合格产品,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思路,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同时,学校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制订课程教学标准,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技能课程特色教材。

3.强化就业实习管理,实现学生优质就业目标。

数控专业的高投入必须要有高产出,中职教育的高产出就是优质就业,如果数控专业做不到优质就业,大量设备的投入就不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会给学校增加很大负担。在专业细化、小班化教学、项目推进的实施下,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好企业、有发展的岗位进行定岗实习,通过企业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员工,这样才能使专业办学出现良性循环。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双证制”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一专多能,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据统计显示,学校本年度毕业生中取得两个以上

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30%。学校积极拓宽学生就业实习渠道,及时发布就业实习信息,举办现场招聘会,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效的合作关系。同时,学校全面开展就业实习岗前培训、跟踪调查、就业指导等过程性管理工作,采用定期回访与随机检查相结合,了解学生就业实习动态,收集各项信息,不断完善就业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就业实习正常、有效的进行。

三、发展内涵,多方借力,加强实训基地品牌建设。

学校将品牌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在实训基地的品牌建设中,学校本着“突出重点、带动一般、锐意创新、整体提高”的原则,强化数控专业内涵发展,借助各方面有利条件,全面提升专业综合实力,把专业建成与数控产业结合紧密、具有模具制造与数控维修技术应用优势的省内一流品牌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发挥示范作用。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品牌建设保障:

1.以“成功进取”为主题,营造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文化。

成功的德育思想存在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是特定文化实践的产物。学生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知识技能的增长,总是受到健康积极的文化气氛的熏陶和深刻影响。为此,学校根据艺术性与教育性统一的原则,将专业文化建设置于专业发展的重要地位上。

学校围绕“成功进取”这一主题,结合数控专业特点,积极引入企业文化,营造鲜明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通过“三风”建设,优美课堂,融合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自豪感。在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一班一特色”的班级文化,同时,学校还合理规划实训场所的车间文化布局,在专业实训过程中采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等。通过专业文化独特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达到“人人追求成功”的教育目的。

2.以实用高效为原则,多方借力,加强专业实训设施建设。

温州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配套制造业主要是模具行业,也是就业人数较多的数控类行业。同时汽摩配行业也是温州制造业的重点之一,此行业主要以模具和零件加工为主,所用设备也有大量数控设备。学校在原有的实训设备能基本满足数控加工类专业课程实训的前提下,根据本地产业特点与人才市场需求,本着实用高效的建设原则,加大数控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实训设备投入力度。

目前为止,学校已投入60万元购置国际主流CAD/CAM/CAE正版软件(UG NX、Cimatron E、ProE等),投入330万元建设温州市设备最齐全的模具加工生产线,这两项在设施建设目前属省内首家。同时,学校还投入100万元建设全省中职最先进制造技术测量实验室,以上设备现已全面投入到实训教学中。学校还规划投入200万元建设发那科(FANUC)数控维修中心,目前全国仅两所中职学校有这方面的设施。

此外,企业对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也给予极大的帮助与支持。学校模具车间的内部装修,全部由温州市松庭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3.以教学实践一体化为方向,实施专业师资“四项提升计划”。

根据数控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专业教师应该是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方向。基于此,学校重点培养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教研能力和职业素养,建成“教学-操作双能”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学校提出了中职数控专业教师应成长为具有“产、教、研”能力教师,“产”是具有利用设备进行产品加工能力,有相应技能等级。“教”是具有本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符合教师要求有教师资格证。“研”是研究专家理论如何转化到教学第一线、研究技能教学方法、研究加工技术转化和推广、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成立以特级教师娄海滨为主持人的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的示范与引领,带动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学校提出专业教师每年二个月的下企业要求,并定期开展专业教师技能比武活动,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则采用集体备课、设备备课、课题申报、论文书写与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科研,强化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目前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已呈现“432梯队”发展模式,即40多岁教师引领,30多岁教师挑大梁,20多岁教师快速成长。“十五”期间,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一支师德优良、学历达标、结构合理、水平较高、能在中职教育领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师队伍,学校不仅成为高教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的中职教材编写定点单位,而且被省教育厅确定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数控专业联络中心。

学校数控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上成果显著,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著13项;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讲座、报告、公开课10余次;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5项;市级以上教师教科研获奖15人次;指导学生在市级及以上的技能竞赛获奖25项。此外,学校还实施校企双向互聘,建立兼职教师教学弹性安排机制,设立兼职教师培训基金,解决兼职教师进校园难的问题。

4.以“共享、共建、共受益”为原则,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学校本着“共享、共建、共受益”的合作原则,在原先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凭借自身优势引厂入校、行业入校,进一步深化合作内涵,共建实训实习基地。

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温州市松庭精密模具有限公司,以“迷你车间”、“典型产品生产车间”等形式,按“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标准开展生产型实训。与温州市模具协会合作成立温州市先进生产设备应用推广中心、温州市东海模具产业研发中心,中心以技术推广、新产品研发与试制等为主要责任,定期举办数控专业、机电专业高技能培训班,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同时学校相关专业借助模具协会的产业集群优势,进入社会企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对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有推动作用。目前为止,学校已有18家紧密型合作企业,54家松散型合作企业,还与西门子、UGS公司、Cimatron、CAXA、ProE 等公司合作,成为西门子数控系统培训合作伙伴、也是Cimatron公司、UGS公司指定的浙南地区唯一培训认证机构。

学校实训基地积极拓展对外加工业务。目前已完成中国亚龙科技集团的多批产品生产任务,还参与该集团的新产品试制工作(新产品试制10套),已完成该集团的新产品样品生产任务,今后将陆续投入批量生产。此外还有很多的企业来校洽谈产品加工事宜,条件成熟时学校将进一步开展对外加工与产品研发工作,从原先的简单零件加工向高精度复杂零件的加工与开发、模具研制与生产多方面上提升业务的档次。

四、夯实基础,锐意创新,完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学校围绕实训基地的品牌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管理体制。

1.实施“分线分块”管理,构建基地日常管理体系。

学校根据教学常规管理条例的要求,结合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划分管理岗位并赋予工作职责,构建基地日常管理体系,管理承担实训基地的各项运行管理工作,做到责任到人,工作到位。管理体系框架如下:

2.建立健全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

学校狠抓实训基地的制度建设,在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目前为止,学校已完成实训基地的各项制度建设工作,确保实训基地正常、高效地运行。具体制度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积极实施实训基地日常巡查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学校实施实训基地安全巡查、教学巡查制度。重点查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与班主任沟通,并立即加以解决。

4.实施实训基地车间值日制度。

学校数控实训课任务繁重,部分班级的实训安排到夜间进行实,为此,学校实行车间值日制度,全体教师晚自修都要轮流安排到车间辅助实训教师管理,避免夜间实训可能出现的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促进实训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学校还开展文化课教师下车间活动,也通过车间值班形式让文化课教师更多的了解车间、了解数控专业。

五、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拓展职业能力培训项目。

数控实训基地培训工作态势良好,已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工作

1.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

学校数控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工人、失地农民等开展短中长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为制造业提供人力支撑。2007年下半年以来,学校已累计完成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200多人,培训形式包括脱产与半脱产。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安排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预备劳动力培训教学工作,并与企业挂钩,推荐学员就业,使学员能真正学到技能并走上就业岗位。

2.企业员工岗位技能培训。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展在岗员工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工作。自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与温州三联集团、浙江炬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温州星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温州松庭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举办企业一线员工培训班,学校选派专业骨干直接到企业车间进行培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目前为止已进行5批次的培训,累计培训企业一线员工300多人。

3.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学历+技能”的培训。

学校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强强联合,为该学院的成教班学生开展短期技能培训,目前已完成3个班级累计160多人次的培训工作,下阶段将在师资培训、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

4.与温州模具协会合作开展正版CAD/CAM/CAE软件培训。

为充分体现产学研结合,提高温州模具行业软件设计人才的技能水平,增强模具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学校联合UGS、Cimatron、ProE等公司、温州模具协会,本年度学校相继开展Cimatron、UGS、ProE等正版CAD/CAM/CAE软件的培训工作。培训采用“全免费体验式”形式,培训工作主要由上述软件公司工程师、学校专业骨干教师承担,培训面向温州地区模具企业从业人员、本校专业教师及模具班学生。通过培训、技术交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实训基地知名度与服务社会功能,更好的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

六、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学校作为浙江省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改革联络中心,在课程“项目驱动”改革基础上,构建模块化、“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数控专业课程改革,示范、辐射、带动其它专业加强建设,推动温州乃至全省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整体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1.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学校以行业协会为依托,聘请企业专家及职业教育专家,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参与指导专业的教学改革。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结合市场人才需求,修订专业教学实施方案与计划,指导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为学校数控专业发展方向的“精细化”提供决策支持。

2.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创新数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新局面。

模具设计与制造是学校专业“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学校对该方向的学生专业实训采用“行动导向”模式,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工厂典型工作任务为教与学切入

点,学生根据自身技能情况及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学校根据模具设计与生产的流程、岗位职业能力要素等要求,将该方向的学生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确定为:模具装配与调试技术(含模具钳工、注塑机操作、抛光、模具标准件选配等),模具数控加工技术(含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精雕机操作与编程;数控线切割、电脉冲操作与编程等),模具普通加工技术(含平面磨床、普通铣床、穿孔机等操作),模具CAD/CAM(含UG、Cimatron、ProE 软件),模具测量技术(含三坐标、轮廓仪等操作)。

(2)营造以真实生产情境为中心的专业教学环境。

学校根据教学改革需求,将该方向的学生专业实训教学安排到温州市松庭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校内)。除正常实训课程由教师进行教学与指导外,利用下午、晚自修时间分批分组下派到模具车间,分岗位进行专业见习与实习,模具车间专门安排技术水平过硬的业务骨干担任师傅,手把手进行指导。此外,学生的见习与实习的管理全部采用企业管理方式进行,考勤采用指纹打卡,时间按车间生产实际安排等。

(3)成立以“教师+师傅”为主线的教学指导主体。

数控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的专业实训在教学指导上,日常实训以学校专业教师、教学辅导人员为主开展教学工作。而专业见习与实习则全部聘请模具车间业务骨干担任指导师。专业教师、车间指导师加强交流,及时沟通,把握实训动态,共同实施指导。

(4)确定以“作品即产品”为目标的教学评价制度。

在教学评价上,学校紧扣工作过程导向这一教学原则,将该方向学生的学习任务具体化。首先确定学习总任务为完成6副塑料模具的设计、生产任务。将学生分为6个学习团队,每个团队要完成1副模具。最后根据实际完成的模具产品情况进行评价。评价上采用个人自评、成员互评、专业教师和车间指导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5)实施以团队协作生产为基础的学生专业实训模式。

在专业实训中,学校实施团队协作生产模式。每个团队共有8名,除日常实训教学外,按塑料模具设计生产的工序进行实习与见习分工,并定期轮岗,先熟悉整个生产过程,在最后的模具制作阶段,再根据成员学习情况自行选择主攻方向,如设计、加工、装配、调试等,通过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完成塑料模具产品的生产任务。

3.实行专业实训教学过程性评价制度。

学校在专业实训教学中实行学生过程性评价制度,根据综合学分制的评价原则,制定学生综合学分制实施细则,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实训档案。实训教师及时将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学习好人好事现象、违规违纪情况及实训安全文明生产等方面上报给教学助理,进行归档处理,反馈给班主任,同时公布在学部宣传栏上,给予表彰和警示。

4.实行专业实训教学流程管理与监控制度。

学校根据教学常规管理条例,结合数控专业实训特点,实训三节或四节连堂课形式,并制定本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流程。将实训教学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并细化各阶段教学与学生的“标准职业动作”,对专业实训进行过程性监控与评价。

总之,学校数控实训基地围绕品牌建设,通过发展内涵,改革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在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承办浙江省中职机械(数控)专业年会、浙江省数控专业理事会等各级各类活动10多次,省教育厅、温州市教育等各级领导对学校的专业办学等给予高度评价,各类媒体多次对学校数控专业进行报道,同时学校也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学校参观交流百余次。但学校也认识到要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提高,学校将认真贯彻《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办法》精神,全面加强基地专业教育的教学思想体系、教学内容确定体系、教学条件保障体系、教学实施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在紧缺型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为行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 【英文标题】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Era'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nal's All-ro und Development SHI Shu-chen Research and Teaching Department of MarxismLeninism,Hebei University,Baodin g 071002,China 【作者】石书臣【作者简介】石书臣(1965-),男,河北临西人,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中山大学社科系博士研究生。河北大学马列教研部,河北保定071002 【内容提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特点,分析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摘要题】人学探讨【英文摘要】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 ics of modern society,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era's characteristics of Hum 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ve been analyz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text. 【关键词】人/发展/人力资源开发 human being/development/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02)02-0010-05 发展是一个哲学概念,现在已经被广泛引入各个领域。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而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和世界关注的焦点,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人的发展,尤其是个体人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是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思想家、教育家们由于各自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未能正确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直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理论遗产的基础上,创立起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才真正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笔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人,因而,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的和核心的内容应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具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16)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和经典性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有关论述,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有三方面涵义: 1.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与人的属性相关。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作为自然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特征和本能,主要指食欲、性欲、自我保存等属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生物所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思维、创造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主体性、目的性、交往性、道德性、阶级性等。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的生命机体,不能离开自然属性;但是,人的自然属性并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区分人与动物根本标志的、表现人的本质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

2016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2016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解读 如何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核心观点 新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的灵魂 ●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点是共同利益和整体利益,是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共赢。这样一个发展理念,真正树立起来,是革命性的,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将会形成中国特有的发展文化,长期影响国人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五大发展理念将催生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创新发展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就有着统领发展全局的意义。创新发展,包括着发展本身的创新、改革方式的创新、宏观调控的创新,意味着动力机制的转换。 ●协调发展新理念,强调的是全局下和整体中多方面、各层次、全方位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同时,必须着眼于整体实力的提升,包括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战略机遇、叠加矛盾、风险隐患和严峻挑战后,郑重宣示:我们要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同时,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新的发展理念,是五中全会赋予“十三五”的灵魂。 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号召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理念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内嵌指南针,共同的事业需要共同的理念 所谓理念,我认为有两层内涵:其一,是理想+信念;其二,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有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持的正确观念。两个层次内涵的理念可以各自独立使用,但发展理念必须是两层内涵的有机统一。 五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理念,在两层内涵上都有明确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及很多具体目标的表述,就是第一层“理想+信念”发展理念的内涵。正是从这个内涵出发,提出了第二层内涵更为丰富具体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我们必须从两层内涵的统一来认识和把握新的发展理念。 五中全会之所以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又特别强调这是一场深刻变革,我认为主要源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以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xx初级中学是一所边远农村初中,地处渝巫主干线,与云阳县农坝镇相邻,距开县县城50多公里。xx初中自1958年建校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历经无数河中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建成设施齐备、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很高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教职工75人,在校学生1883人,其中寄读学生为1598人。 xx初中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坚持以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让学校教师、学生都得到了好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思想引领,确立先进观念 学校办学首先是要用先进思想和理念来统领。学校管理首先是师生思想的管理,我们始终注重用素质教育思想引领教师,确立真正体现人本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并达成教育思想和行动的一致。 1、坚持以学生为体的育人观,实现学生的思想发展。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致力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都有博爱的情怀,不分成绩的好差,经济条件的优劣,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对其倾注同样的热情和关爱。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智能发展状况,在教学中确立学科的起点,找准合适的切入点,分层要求,分类实施。班主任要

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就这方面而言,xx初中五十多名专任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是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有的代管留守儿童20多人;每位班主任对学生比自己的孩子还熟悉了解,每一位科任教师在教学中都重视学生的基础、爱好,分层教学,这无疑是对学生博爱的最好体现。 2、坚持精诚协作的团队观,形成有力的战斗集体。团结就是力量,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大家都应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无论是教学管理,还是后勤服务;无论是年级组,还是教研组;无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一班人均是一个整体,精诚合作,团结和谐。我们要求全体教师既要充分发展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相互尊重、互相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创造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治学环境,学校通过生活上关心人,工作上激励人,感情上情系人等措施,让每位教职工有用武之地,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了xx初中一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战斗力强的优秀团队。 3、坚持追求一流的创业观,推进学校的快速发展。作为一所农村初中,要在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快速发展,就必须在全体干部和教师中确立并能持之以恒追求一流艰苦创业的观念。2002年,xx初中新的领导班子组建后,在分析学校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一系列促进学校发展的理念、目标、思路、措施,并将其分解细化为教师的个体奋斗方向,引领干部教师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自觉行动。多年来,我们坚持办有特色的学校,育有思想的教师,教有潜力的学生,依托“名优学生”的培养,塑造一批“名优教师”,以“名优教师”为支撑办有广泛影响的

(发展战略)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最全版

(发展战略)学校内涵发展 实施方案

质量立校、特色强校 深化实施“十个壹”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羊山镇小学内涵发展实施方案 当前学校工作,面临的不仅是外在的、硬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内涵发展。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才可能成为名校、强校。为此,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发展实施方案。 壹、规范学校管理,为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管理以规范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合作为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壹是加强管理的制度化 进壹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办法,客观公正评价教职员工绩效,实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制度,用足、用好人员经费的分配。 完善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制订绩效考核、教育教学教研、职称评定、课程管理、财务后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细则,形成学校管理制度化。 二是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发展规划、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人事制度等重大问题,由全体教师协商讨论,最后由教师代表大会通过,由学校下发。 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及时宣传通过民主程序形成的决策,及时公开有关信息。 二、提升教育质量,为内涵发展夯实基础

(壹)、抓好俩支队伍建设 要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育质量,实施教育的人是关键。为此,我们要继续抓好俩支队伍建设。 壹方面抓好班子队伍建设。我们要提升教育质量,首先要有壹支具有强烈质量意识、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为此,我们要求行政人员要争当学者型、创新型、实干型、勤政型领导,带领全校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进取,开创和谐共事、人心思进、生机盎然的新局面。壹是行政要加强学习,每年至少读1本理论书籍,且做好读书笔记。通过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不断提升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二是注重自身形象建设,提升人格魅力,树立团队精神,工作中不推诿、不拖拉、顾大局、互理解、共支持。三是班子成员深入教育教学壹线,且将此作为干部考核标准,及时掌握工作情况,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 另壹方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质量之本。壹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建设壹支乐于奉献、勤奋工作、主动发展、自主学习、长于研究、业务精良、善于交流、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壹是立足校本培训,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提供不同的校本培训内容,开展基础性培训和发展性培训。 二是为青年教师创造展示机会,开放课堂,积极探索且推行教学公开观摩和同伴互助制度。课堂开放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让每位老师不仅开放自己的课堂接受观摩和学习,也有机会进入他人课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我国许多有关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朱智贤等人关于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中,采用“选择定义”、“确定属、种概念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三组试验,结果如图7-1—图7-3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 如何分析这个变化过程或思维的“过渡性”的实质呢? 入学以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它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与改造而实现的。这种显着的质变,是在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因而,小学儿童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意味着他们入学以后,具体形象思维立刻全部“消亡”,不再发挥作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要经历很长过程。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当然,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性,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事实上,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高低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变化。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学习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导航引领】 知识点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_______的需要,又不对_______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由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 2.基本内涵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_______的增长,更追求_______的改善和_______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_______”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_______和_______,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发展的目的都是改善人类_______,提高人类_______,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在可持续发展中,_______只是条件,_______才是目的。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_______,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_______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_______与_______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之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实现公平。所谓时间上的公平又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和。所谓空间上的公平又称“代内公平”,包括,可持续发展中优先考虑的问题是。 2.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与。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在不超越和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不可再生资源的,可再生资源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如解决、等跨国界问题。 4.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推进的过程。目前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仍以发展为主要目标。发达国家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和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自学检测】 1.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 ) A.经济的可持续发展B.社会的可持续发展C.生态的可持续发展D.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 3.“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阶段性原则 4.“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和谐性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 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因而,应从类整体与个人这两个层面去规定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人类整体的角度看,主要包括类特性、类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从个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个人的类特性和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以及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等。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存在着差别,不能相互取代,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一、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首先就必须对全面发展所受的主体人这一概念的涵加以规定。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这一概念,既不仅仅是指类,也不仅仅是指各个单个的个人,而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就是说,它既可以指人类整体或总体,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整体或总体的各个部分;既可以指区别于物,尤其是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殊的物种或族类,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族类的各个单个的个人。同时,在类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族类或类与个人之间存在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族类或对族类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人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就是说,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它既反映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又反映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探究和规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时,就不能把它归结为仅仅表征着人类整体而排斥单个个人的人或不包括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或者用各个个人的全面发展来取代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其实,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也不难理解这一道理。如果我们把类

整体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把各个个人看作构成这一系统的要素,那么,系统整体的特性、功能以及系统质并不是构成系统的各个单个要素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的机械总和。这就是说,用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使是每个个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去代替类整体的发展,就象用排斥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去取代个人的全面发展一样,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因为事实上,类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都不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不同侧面。这两个侧面各有自己的特殊涵而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结,相互渗透。所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我们既不能用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去规定,也不能用一方排斥或取代另一方的片面性思维的程式去理解,而应该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即类与个人的有机统一的角度去把握。 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尤其是马克思在论及人的发展时,确实在不少地方强调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但是,我们决不能藉此而断定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同样在不少地方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类或代表着类的一般人的发展或全面发展的论述。譬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个人的这种发展是在历史上前后相继的等级和阶级的共同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在这些个人中有类或人在发展,或者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又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指出,在作为人类社会主义结构的序幕的历史时期,只有通过最损害个人的发展,才能取得一般人的发展。尤其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为明确地指出: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可见,马克思不仅在多处直接使用了类的发展或全面发

智慧教育的含义和内涵

智慧教育的内涵 欢迎关注教育技术读研笔记的博客,期待和您交流!概述 (1)智慧的含义具有以下几个观点: 在中文语境中,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英文语境中,智慧是用Wisdom一词表示,剑桥词典对智慧的解释是:“利用知识经验作出好的/善的决策和判断的能力”( Ability to Use You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Make Good Decisions and Judgments)。 学者祝智庭认为,智慧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智慧的精神内核是伦理道德和价值认同,智慧强调文化、认知、体验、行为的圆融统整。 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提及智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2)狭义的智慧教育与广义的智慧教育 我国学者靖国平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 (3)Smart Education 如IBM智慧地球(2009)对智慧教育的描述:灵活交互的学习环境(SMART IS Flexible learning in an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通过教育网站访问世界一流的数字资源的课堂(SMART IS Accessing world class digital content via online education sites);使教师管理者能够、发展高价值的数字教学资源共享(SMART IS Sharing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cross Australia and the world)。 从目前国际上用词习惯来看,Smart Education主要是指技术支持的智慧教育(Education for Wisdom with Technology) ,Smart一词首次被解释为“智能型,并具有独立工作的技术设备”。虑及国际用词习惯,用Smart来代替Wise/Wisdom

2打造校园文化推动内涵发展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江苏省丹阳市访仙中心小学王二南 访仙中心小学是创办于1906年的百年老校。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一直以“立美育人”为办学宗旨,坚持以“科研为先导、教研为基础、师训为保证”,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为了使这所百年老校能继续散发夺目的光彩,我们努力打造校园文化,走出一条让“求美”引领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一、美化校园环境,打造物质文化 自从1994年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以来,我们在“以软促硬、软硬并进,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引导下,实现了“一年小变、三年大变、五年全变、十年质变”的现代化建设,从而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 “一年小变”——是指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的1994年,我们投入60余万元完成了老校的内部改造,原有校舍修缮一新,校园内景点雏形初具,各类教育设施尤其是“三机一幕”在中心校各班一步到位。 “三年大变”——从1995年初到1997年,学校通过引资、集资、捐资、校办厂创收等手段,在市局和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投入300余万元,拆迁30户民房,征地12亩,改造了旧教学楼,新造了运动场;开辟发展了占地12亩的校办工业园;新建了综合楼,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充实到各教室、活动室,安装了校内闭路电视,开播了“小星星电视台”。 “五年全变”——从1996年下半年起,通过努力,在新世纪初,使访仙中心校成为一所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学校。主要完成了“南征”和“西扩”的硬件建设任务。占地面积从4000多平方米扩展到1.6万平方米,经费投入达到了800多万元;在校学生从500多人增加到1500多人。 “十年质变”——中心小学校园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亩多扩展到现在近四十亩,校舍建筑面积将从11000平方米扩展到20000平方米,学校为每班配备了多媒体电脑,学生课间随时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随后购进实物展示仪28台,可联结计算机的43英寸精显王背投彩电29台,数码摄像机两台,新建了3个网络教室,全校28个班已经全部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开辟了教师、学生阅览室、科技活动室、音乐欣赏室、书法美术室、多功能活动室等32个活动教室,新建了学生餐厅。 尤其是校园的布局设计,像校门简捷明快,浮白黄色的“风帆”门朵象征着校园内访小学子在“书海扬帆”;校园花坛锦簇,草

以教学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教学特色推进学校发展 ——胶南市珠海路小学教学特色工作汇报 近年来,学校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以“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培养身心健康,品学优良,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工作,实现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打造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又一个亮点,形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鲜明特色。 教学研究——创新研究方式,实现研究常态化 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但是,不少教师往往认为,研究只是业务干部与骨干教师等少数人的事情,常常是被动参与。学校创新研究的方式,通过开展问题研究、叙事研究等有效的研究,吸引每一位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享受到研究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使研究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需要。 1、研究内容化整为零——开展问题研究,让教师人人能够研究。教师缺少的不是研究的欲望与热情,而是缺少研究的知识与技能,不懂得从何处入手进行研究。于是,学校在加强教师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培训的同时,将学校承担的科研课题进行细化,化整为零,开展基于学科教学的问题研究,让教师感到自己也可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进行这样的研究。结合学校承担的市级以上研究课题,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征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与困惑的问题,由教导处、学生处进行汇总,教科室组织骨干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类、筛选,汇集了一些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小问题”,形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库”。“大课题”转化为教师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小问题”,就使教师们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我也能研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依托教研组、年级组成立了以骨干教师为组长的问题研究小组,将“问题库”中的问题分解落实到不同的教师团队,以“小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攻关研究。这样,学校课题组就下设了以“小问题”为研究内容的若干个子课题组。问题研究小组与教研组、年级组有机融合,基于基层的教研组、年级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 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 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 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 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 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 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 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 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 力的思维工具。 1、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这时的孩子仅仅通过感觉来建立 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他感知到的就认为存在,否则就认为不存在。 皮亚杰对这一阶段不愿意多作关注,在他看来这一阶段的研究意义 不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时的孩子开始学会抽象的运算,不需要实物也能作逻辑思考,学习进入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但是, 有许多人毕生都不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只能停留在具象思维的 阶段,这往往表现为缺乏逻辑足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品质,按照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女性居多。需要说明的是,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纵向阐述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但是真正要理解日内瓦学派的精髓,需要和他的另一横向的认知理 论“发生认识论”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皮亚杰的观点。 (一)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对4—5岁幼儿提问3加4等于几,他们大多会说不知道,而如 果你问他们3块糖添上4块糖是几块糖,他们通过具体形象性思维 会很容易想出答案。 (二)直觉行动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 幼儿初期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当幼儿动手玩实物或玩具时,才进行思维。三岁儿童的思维离不开手的点数,是随着具体事物的实 际操作展开的。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菜花偶像逻辑思维是在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的,只有在积累了各种感性经验与表象的基础上,才能抽象概括出表象的本质 属性。 3—4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4岁幼儿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但他们理解的是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情,时常 依赖个别食物的具体形象,概括性很小;5岁幼儿思维时,依赖的表 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主要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掌握具体概念。6 岁左右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掌握较抽象、概括性较 强的概念,如家具、蔬菜、交通工具等,开始理解事物发展的逻辑 关系。 看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的人还看了: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因而,应从类整体与个人这两个层面去规定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人类整体的角度看,主要包括类特性、类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类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从个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个人的类特性和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以及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等。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存在着差别,不能相互取代,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一、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首先就必须对全面发展所受的主体人这一概念的内涵加以规定。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这一概念,既不仅仅是指类,也不仅仅是指各个单个的个人,而是一个反映类与个人辩证统一的概念。就是说,它既可以指人类整体或总体,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整体或总体的各个部分;既可以指区别于物,尤其是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殊的物种或族类,也可以指构成这一族类的各个单个的个人。同时,在类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族类或类与个人之间存在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族类或对族类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人与个人之间又存在着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就是说,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人,它既反映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又反映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探究和规定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时,就不能把它归结为仅仅表征着人类整体而排斥单个个人的人或不包括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或者用各个个人的全面发展来取代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其实,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也不难理解这一道理。如果我们把类整体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把各个个人看作构成这一系统的要素,那么,系统整体的特性、功能以及系统质并不是构成系统的各个单个要素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的机械总和。这就是说,用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使是每个个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去代替类整体的发展,就象用排斥个人的空洞的类的全面发展去取代个人的全面发展一样,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因为事实上,类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都不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不同侧面。这两个侧面各有自己的特殊内涵而相互区别,但又相互联结,相互渗透。所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我们既不能用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去规定,也不能用一方排斥或取代另一方的片面性思维的程式去理解,而应该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即类与个人的有机统一的角度去把握。 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尤其是马克思在论及人的发展时,确实在不少地方强调了个人的全面发展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但是,我们决不能藉此而断定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仅仅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同样在不少地方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类或代表着类的一般人的发展或全面发展的论述。譬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个人的这种发展是在历史上前后相继的等级和阶级的共同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在这些个人中有类或人在发展,或者是这些个人发展了人。又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指出,在作为人类社会主义结构的序幕的历史时期,只有通过最大地损害个人的发展,才能取得一般人的发展。尤其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为明确地指出: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

工作心得: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工作心得: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高等教育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拓展,更是一种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 一、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1.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具有高端引领作用,其发展水平和质量决定着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决定着我们站在什么样的制高点上。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我们有近3000所大学,但跻身世界一流的大学屈指可数;我们拥有3000多万在校生规模,但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一些毕业生的基本素养、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因此,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2.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新的世纪,世界教育已经迈进了一个“战略谋划的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各国强烈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引领创新发展、提高人才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2009年,美国近140亿美元用来增加大学发展所需要的补助经费,欧洲公布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南》;2011年,英国公布了最新一版的高等教育质量准则,一些亚洲国家更是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幅投资,创建高水平的教育基地。面对新一轮全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真抓实干,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3.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已于2002年实现了大众高等教育的目标。但是,马丁?特罗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表现,三个阶段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以及高等教育的功能、模式,招生和聘请老师的政策与办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质的不同。他指出,如果只追求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将由于“无法解决增长所引起的问题”而陷入两难境地。美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用了30年,日本、韩国和巴西则分别用了23年、14年和26年。而我国仅从1998年到2002年,仅仅用了4年时间。由于我们的条件建设和制度建设都没有同步跟上,高等教育大发展在提供更多教育机会的同时,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 二、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

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1、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很多地方适当放手让孩 子去做,有时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如: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简单家务等所能及的事情。 2、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同中班、小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 行为少了一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和 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成人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让孩 子参与活动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活动。一方面可 以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始终围绕着活动计划进行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 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照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如:让孩子参与 指定周末出游计划等等。 3、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以大脑额叶逐渐发展和神经纤维髓鞘化接近完成为标志,5—6 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与此相对应,幼儿的 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 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等。与规则意识提高相通的是,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坚 持性普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带孩子活动的时候可以提一些要求,如到一些公共场合要安静,服从一定的纪律等等。 4、好学、好问、喜欢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 习新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这就

要求我们在带孩子进行活动的时候活动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勤于思维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5—6岁的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同伴交流的机会,如按时送孩子来园,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与别人一起共事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也为小学的班级式学习做准备。 6、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较小、中班幼儿也有了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这就要求我们带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深入和持久的活动,而不是一会一换。如在陪孩子游戏时,可以安排一些半天或一天能够完成的内容。 直觉行动性思维(2-3岁)是指幼儿在操弄物体时才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思维发展在2岁左右,2岁前是思维发展的准备时间,,思维开始的标志是幼儿语词的概括。 这种思维方式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第一,离不开思维的对象,凭空不能思维;第二,离不开操纵或摆弄实物的动作。直接行动思维有个好处:它属于无意识思维,不太消耗能量,孩子不感到累。皮亚杰认为:如果剥夺孩子的动作就会影响孩子思维的进程,思维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比如幼儿握笔画画,事先是没有目的的,即先做后想,边画边想,画出来以后问宝宝他才知道画了什么。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篇一: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教案 第二节 课标要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中,个人应具备的态 度和责任。学习目标: 1.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内容; 3.结合实例,理解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4.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思路: 把活动内容作为本届教学的开始,让学生进行讨论;(有条件的 学校

)也可以组织学生辩论。“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组织学生读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包括阅读材料),教师从“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加以引导,认真阅读“中国可持续发展框架”图,说明它是指导中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动方案,(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这些战略框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见解。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其中战略重点是发展经济,但须在保证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是中国最好的选择。读“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表,说明清洁生产的好处。归纳出具体的途径为: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实现清洁生产,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同时社会实现适度消费模式。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对比表 用案例2“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和案例3“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重点了解“某酒精总厂酒精的清洁生产工艺流程图”和“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综合循环利用关系示意图”,进一步说明“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进一步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知识结构图: 学时建议:两学时教学资源建议: 教材、地图册。相关网站: 生活经验:对家庭中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行为调查。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体验式学习学法指导: 1. 采用事例分析法分析和理解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过程,理解循环经济的意义。 2. 结合我国国情,通过与学生讨论理解中国走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