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

《传播学》(第3版)中的

概念、问题与解答———————————————————————————教材: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教参:

1.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美]赛佛林、坦卡特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美]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美]鲁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富媒体,穷民主》,谢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英]丹尼斯·麦奎尔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昆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美]梅尔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逎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内容简介和声明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本科专业教材,也可作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用书。

声明

《传播学》多媒体课件及其内容的版权归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作者邵培仁共同所有,任何个人和单位在未经允许的情况均不得侵犯知识产权。

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传播学是人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照”和“通行证”。因此,不论是学习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还是学习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文秘专业等,都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规律,知道如何运用传播学的原理与知识指导各种传播活动,知道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并知道如何避免信息伤害和信息污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绪论

学习要点:

了解传播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把握传播的本质和传播学的学科特点,知道传播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掌握传播学研究的知识层次和理论框架,熟悉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初步认识与了解传播学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

1.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5.传播规律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思考题: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

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

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4.传播学与宣传学、新闻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传播学与宣传学之间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因为,早期的传播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宣传研究。这种“血缘”关系,曾使人误以为“传播学就是宣传学”。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不可以混同。传播学是把人类社会中一切信息传播现象都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自然也包括宣传现象;而宣传学只将那些具有说服性、观念性的传播现象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传播学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视野来揭示一般信息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以更正确地指导包括宣传活动在内的一切传播活动;而宣传学只能从它自身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宣传现象、揭示宣传规律,进而指导自己的传播活动,并且只能从某些方面深化和丰富传播学的内容,而不能简单地用来指导一般的传播活动。后来居上的传播学已成了各门分支传播学科的“统帅”,而宣传学说到底只是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在传播学引进中国的初期,“传播学就是大众传播学,而大众传播学就是广义新闻学”的观点曾产生过十分广泛的影响。的确,传播学与新闻学在其演进过程中,曾有过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新闻学对传播学的诞生也确实起过催产的作用,但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一般认为:新闻学是报刊新闻时代的产物,偏重于业务研究或“术”的研究;传播学是电子新闻时代的产物,侧重于理论研究或“学”的研究。新闻学以古老的“报学”研究为基础,偏重于微观研究、局部研究和单向研究;传播学以新兴学科的知识为基础,侧重于宏观研究、整体研究和双向研究。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信息的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传播活动的现象。新闻学是具体科学的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有提供材料、充实内容的作用;传播学是一般科学的研究,对新闻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规范、指导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新闻学是一种专业研究,传播学是一种社会研究。总之,两者既有相通性,又有不同点。

5.媒介地理学能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些什么样的新内容?

媒介地理学能给传播学研究提供的新内容主要有:关注和重视特定地域产生的特定媒介

形态和传播行为,及其相同媒介形态中呈现出的不同地理样本和地理形势,认同和理解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的不同传播特点,以及不同区域受众对媒介内容会有不同的地理“看”法。借助于大众媒介和传播科技,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可以更真切地呈现出来,而传播学研究中的信息盆地、文化沙漠、知识鸿沟、传播屏障、信息污染和知识风暴等现实问题,也可以通过地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得到分析和解释。

6.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有哪些?

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7.分析专向方法在传播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

运用专向方法研究传播问题,一个十分突出的优势是,它能够有效地照亮自己理论视野内的一切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和构成形貌。但是,它显然也存在着定向、盲区和排它的局限性,即一种方法只适宜从一个特定角度而排斥从其他角度去考虑和分析传播现象,因而往往会造成观照、审视上的盲区和分析、阐释上的局限。解决的办法是,根据分析对象的特征综合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8.定量研究方法有哪些特点?

具体方法基本上都是实验性定量方法,它与思辨性定性方法相比,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通过数据和数理统计对传播现象进行精确化研究;二是对传播过程进行随机性定量描述;三是以计算机为主要的统计和分析工具;四是依据一整套严格周密的操作程序,即首先建立研究假设,接着确定实验手段,然后收集各种数据,接着再整理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验证假设,形成研究成果。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学习要点:

了解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知识根源和历史脉络,知道传播学研究中的重要人

物和当代传播研究现状,熟悉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和传播学基本成熟的主要标准,了解关于传播学分支研究和本土研究的学术争鸣情况及其正确观点,掌握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1.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a Comte,1798一1857)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大力倡导的实证主义的研究对美国的传播学经验学派曾产生过影响。

2.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1843一1904)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从许多创新扩散的研究中,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塔尔德的身影和学术渗透力。

3.爱弥尔·涂尔干

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他在研究中观察、解释的方法和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的示范,对后来传播理论中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和结构功能论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乔格·齐穆尔

乔格·齐穆尔(George Simmel,1858—1918)是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虽然他并未建立起一个社会学的“学派”,但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5.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杜威一生写了30多本书和800多篇论文,传播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次要的小题目。但是,他毕竟为美国传播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工具性的基础”,并直接影响他的三个追随者——库利、帕克和米德的学术研究。

6.查尔斯·库利

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 是自我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第一个为解释传播媒介如何改变行为和文化做出了成功尝试的人,也是第一个为探索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付出辛勤努力的人。

7.罗伯特·帕克

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1864—1944)曾被人称为“可能是美国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大众传播研究者”。因为,他既“深远地影响了实证社会学的方向”,又最先对报纸内容、读者与所有权结构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实证分析,开创了大众传播、种族关系、人类生态学和集体行为等四个重要论题的学术研究。

8.乔治·赫伯特·米德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Mead,1863—1931) 是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研究推动了人际传播对个人社会化的研究和语言符号与意义关系的研究,他对人的自我内部沟通的分析,对于内向传播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9.哈罗德·拉斯韦尔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7)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学家,也够得上是一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传记作家形容他为“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拉斯韦尔一生勤勉耕耘,著术甚丰,共发表了60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宣传学和传播学等许多领域。但是,他的许多传播学成果并不为人所了解,一般人只是从他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中的“一句话”、“三功能”来认定他在传播学中的创始人地位。

10.库尔特·勒温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又译为卢因,1890---1947)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7年,勒温在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中将传播系统内的“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予以理性阐述。

11.卡尔·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霍夫兰的研究项目既是现代态度改变研究(以态度改变的程度测量)的开端,又是大众传播理论(如说服研究)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他的理论和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

1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zarsfeld,1901—1976)是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既是一系列重要传播理论(如意见领袖、有限效果论、两级传播论)的开拓者,又是传播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开创者。

13.沃尔特•李普曼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 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也是美国最伟大的专栏作家,在传播史上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也不适应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或理论视野,但他是在宣传、舆论、议程设置研究过程中的一个起关键作用的重要人物。

14.威尔伯·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一1987)是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对传播学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他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理论问题,而更在于他使梦想成真,为传播学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推动它破门而出,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他是传播学科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

思考题:

1.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传播学现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国,受到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教育界、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成了一门真正的“世界性学问”。它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1)传播学具有某种优越性。优胜劣汰。传播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使其在知识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极易流传和扩散。(2)传播学具有某种适应性。适者生存。这种适应性和本土化,使

传播极易冲破民族文化的防线,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3)传播学具有某种伸缩性。以屈求伸。这种伸缩性和灵活性,使十分保守、封闭的国家都有传播学的生存、发展空间。正因为传播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所以才在世界各国生根、开花、结果。

2.在传播学研究的欧洲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有奥古斯特·孔德、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爱弥尔·涂尔干、乔格·齐穆尔等四位学者。

3.在传播学研究的美国源头有哪些重要人物?

有约翰·杜威、查尔斯·库利、罗伯特·帕克、乔治·赫伯特·米德等四位学者。

4.传播学的创始人是哪几位学者?

是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勒温、卡尔·霍夫兰、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沃尔特•李普曼等五位学者。

5.李普曼在传播研究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李普曼与拉斯韦尔是同一类的学者,而且他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早期思想。他在《舆论学》一书中表达了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里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他认为在舆论过程中“刻板模式”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社会舆论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6.为什么说施拉姆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施拉姆是以宏观的视野和体系化的观念来研究传播现象、整合研究成果,并把这一研究领域看作是永久居留地,辛勤耕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施拉姆一生共撰写和主编了29本书,约500多万字。其代表性著作《大众传播》的出版则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生,而《传播学概论》的问世又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他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见解和理论问题,而更在于他使梦想成真,为传播学勾画出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推动它破门而出,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一句话,他是传播学科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

7.传播学有哪些发展趋势?

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有:(1)科学化趋势;(2)融合化趋势;(3)鲜活化趋势;(4)操作化趋势;(5)分支化趋势;(6)本土化趋势。

8.传播学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传播学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探索传播规律的态势;二是积极构建理论体系的态势;三是积极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

9.传播学本土化趋势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传播学最先出现在美国,对于引进这门学科的其他国家来说,传播学是舶来品。如果传播学不同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吻合,不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上生长出来,不与所在国家传播实践相结合并为其服务,而只是简单地贩卖和照搬,那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拒绝,甚至反对。

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对于中国传播学来说,本土化建设既可以增强其学科个性和民族特点,也可以推进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适应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而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中国大众所接受,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因此,中国传播学只有针对中国国情,联系传播实际,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术中吸取营养;适应中国的社会特征、文化积淀和受众的心理态势、意识取向等条件,才能真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才能真正融人中国的主流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才能参与国际传播研究的沟通与交流,取得与国外学者平等对话的地位与权利,并为国际传播学术作出贡献。

第二章传播

学习要点:

掌握人类传播史上发生的五次传播革命的性质及意义,了解传播模式的概念、功能、标志以及应用模式进行研究的三个原则,知道传播的特点和种类,掌握传播在组织和社会层面的功能以及传播者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

重要概念: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内向传播

内向传播又叫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I)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其内容及文本所包含的是思虑,传播媒介是精神化学器官透过大脑来处理的想法。

3.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交往、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打电话、发传真、电子信件、短信、微博、微信等。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组织传播的目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减少磨擦,维持和发展组织的生命力,疏通组织内外渠道,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

5.大众传播

这是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大众传播要真正取得效果必须以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作为补充。

6.全球传播

全球传播是囊括了个体、群体、组织、公众、政府以及信息传播机构等传播的一系列价值、态度、意见、信息与数据的集合,包含了更为多元的对象以及更为复杂的跨文化关系。

7.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8.阳光模式

阳光模式是指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所抽象出来的,通过信息交换中心(如电信局或网站等)连接各大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创造、分享、互动的结构形式。

9.整体互动模式

整体互动模式是指对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等人类重要传播系统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整体的综合的呈现与描述,它包括构成传播活动的四大圈成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

10.传播功能

传播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

11.传播原则

传播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传播规律和一定的传播目的,对传播者、守门人和管理者提出的在传播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它既是人们对传播规律和目的正确认识的结果,又是对人类传播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对于这一定义应从四方面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2.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有着怎样的推动作用?

从五次传播革命与社会进步的互动关系看,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有:(1)每一次传播革命的爆发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拓了新的空间,

而那些没有发生、也不引进传播革命的地方,其人种的生存与发展则受到限制和威胁,甚至面临灭亡和绝种。(2)人类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进步不仅互相促进而且步调一致,在步幅和步频上基本成正比例关系。(3)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或国家,不仅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高,而且在竞争中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4)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面前,弱小国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于是,小国文化将首先消融在邻近的发达大国的文化洪流之中,进一步的竞争将会逐步形成几块区域文化。这一切都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人类传播活动的研究。

3.在当今全球传播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当今全球传播中我们需要注意:(1)跨国界的传播者总是或多或少地承载着其自身国家印象,成为国家的代言人;(2)全球传播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有效的传播总是建立在彼此全面、正确的了解基础上;(3)信息流通不平衡,媒介地理不平坦,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在信息交流中是不对等的;(4)西方媒介强国对欠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构成威胁,具有破坏性;(5)网络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流动和分配方式。

4.优秀传播模式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一个优秀的传播模式常具有下列五种功能:(1)构造功能;(2)解释功能;(3)引导功能;

(4)简化功能;(5)预示功能。

5.研究和运用传播模式应遵循哪些原则?

研究和运用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是:(1)审查批判的原则;(2)服从事实的原则;(3)有用有利的原则。

6.传播在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功能分别有哪些?

在传播活动中,媒介组织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或应该完成的任务,就叫组织功能。它包括告知功能、表达功能、解释功能和指导功能。

传播是一种社会需要、社会进程和社会现象,因而也必须具有社会的功能。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

7.制定传播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主要有以下四条:(1)依据传播的规律;(2)依据传播的目的;(3)吸取和总结传播的经验和教训;(4)审视和研究传播媒介与受众。

8.传播活动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成功而有效的传播活动必须遵循和坚持以下六条原则:(1)可信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有序性原则;(4)协同性原则;(5)适时性原则;(6)适量性原则。

第三章传播者

学习要点:

掌握传播者的特点、权利与责任,熟记传播者传播致效的五种因素,了解传播者与信源,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掌握守门人的概念、特征、功能与责任以及霸权理论的内涵,知道各种传播制度理论的优缺点以及传播制度本身的发展变化。

重要概念:

1.传播者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普通传播者

普通传播者不专司传播,也不以传播谋生,因而也无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他们可以自由地支配传播时间,灵活地运用传播方式,想传即传,想止即止,兴致所至,随意而为,不受职业上的约束和控制。

3.职业传播者

职业传播者专司传播,并以此得到物质上的利益和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通常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有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4.传播角色

所谓传播角色,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角色反映了客观要求与主观努力的统一,社会期望与个体能力的统一;同时还对传播者的个体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其潜在能力具有激励作用,对其奋斗目标具有导向作用。

5.媒介组织

媒介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6.守门人

所谓守门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7.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是法兰克福学派用来指代大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化过程以及推动该产业发展的商业运行机制。他们通过分析工业生产时代所有的文化产品,指出文化产品和其他大批量制造的产品具有同样的特征: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

8.霸权理论

“霸权”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可被视为一种强制的统治与控制。霸权理论带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色彩,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传播者尤其是大众媒介组织如何通过“被统治”进而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

思考题:

1.普通传播者与职业传播者的区别是什么?

普通传播者与职业传播者的区别主要有:(1)普通传播者不专司传播,也不以传播谋

生;职业传播者专司传播,以此谋生,并获得物质上的利益和精神上的满足。(2)普通传

播者无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职业传播者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教育,进行专门的职

业训练,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3)普通传播者可以自由地支配传播时间,灵

活地运用传播方式,兴致所至,随意而为,不受职业上的约束和控制;职业传播者有专门的

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传播纪律,传播活动中没有多少自由度。(4)普通传播者与传播活动

同时诞生,最先出现在人类生活中;职业传播者一般都出现较晚,是社会发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专门的传播机构出现更晚。

2.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角色的期望和描绘反映和说明了什么?

在以往的新闻传播中,人们对职业记者的角色就提出了许多期望、进行了许多描绘:有的宣称记者已成为僧侣、贵族、平民之外的“第四阶级”;有的界定记者已成为社会的“第三种力量”;有的描绘记者为人类的“无冕之王”;有的说记者是一批忙碌的“社会活动家”;有的期望记者成为“受众的代言人”;有的希望记者成为腐朽势力的“掘墓人”和“揭露者”;有的要求记者做医治社会疾病的“医生”;有的要求记者当好观察外界环境变动的“哨兵”或“瞭望者”。现在,人们又要求记者当好信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希望他们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学识“传授者”和知识“富有者”。这些描绘和期望,虽然带有深深的时代、阶级的烙印和非理性化的色彩,但都不同程度地触及到新闻传播者的职业本质和社会对记者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反映了记者的角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要扮演的也不只是一种角色,而是好几种角色或一丛角色。可以肯定的是,社会愈是进步文明,公众对职业记者角色的期望也会愈高、愈严格。

3.大众传播者有哪些特点?

大众传播者的特点主要有:(1)代表性;(2)自主性;(3)专业性;(4)集体性;(5)

复杂性。

4.你认为未来记者可能是什么样子?

在新闻传播中,未来的记者可能与今天完全不同。若干研究为未来记者的发展提出了构想:(l)未来记者应是“知识富翁”,并且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2)未来记者的采访设备将

更加先进,除手机、相机、录音机、摄像机、手提电脑之外,还有移动记者工作包(站),

包内设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无线电网络、电子眼镜及头部装置等;(3)“智能机器人记

者”将在大灾、战争等重大报道中有极佳表现;(4)受众将利用网络技术成为自采自编自报的“业余记者”或“草根记者”。这将会为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揭开新的一页。

5.新闻传播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哪些权利容易被滥用?

新闻传播者应该享有五种权利:(1)采访权;(2)报道权;(3)批评权;(4)专业保密权;(5)安全保护权。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通常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专业保密权等容易被滥用。

6.新闻传播者应主要承担哪几类责任?

新闻传播者应主要承担四类责任:(1)契约性责任;(2)社会性责任;(3)法规性责任;(4)国际性责任。

7.什么叫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性?应如何正确理解?

专业性是指大众传播者特别是新闻传播者必须具有专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的特质。对于这一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新闻传播者需经过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殊训练,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方有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资格;(2)新闻传播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念、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新闻敏感;(3)专门从事新闻工作并以此谋生;(4)从事新闻工作有一定的职业标准和新闻组织,拥有同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员同等的社会地位。总之,专业性是新闻传播者区别于行业部门和事业单位人员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专业性,是确认资格、搞好新闻传播工作的前提之一。

8.为什么说媒介组织具有双元、混合、兼容的特性?

媒介组织就其本性而言是双元的、混合的,具有双重性、兼容性的特点和特殊的地位。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总之,媒介组织既是“事业单位”,又是“产业机构”;既自成“媒介系统”,又难逃“社会制约”;既受惠于社会系统,又反哺于社会系统。它是具有双元特点、两种面貌、多种功能的、既矛盾又统一的特殊机构。

9.大众传播中的守门人具有怎样的功能?

在大众传播中,守门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五个功能:(1)检查功能;(2)加工功能;

(3)评价功能;(4)导向功能;(5)桥梁功能。

10、怎样理解霸权理论?

霸权理论是解释传播者尤其是大众媒介组织如何为社会权力所操纵、进而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的一种观念,带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色彩。社会乃是通过一系列霸权手段得以维持稳定,而大众媒介则是当今统治阶级实现意识形态合法化的支配性工具。统治者并非依赖于行政或者暴力手段对公共辩论与传播自由进行约束,而是以修正文化政策方向的方式建构出一种社会系统的自我限制。文化霸权分析往往呈现特定的媒介、技术与机构如何被不同权力所操控,进而实现一种广泛的社会统治,同时,也常被用作讨论霸权秩序如何被反霸权力量所抵抗。在全球传播时代,则被用来讨论国家与地区文明的复杂博弈,尤其是文化传播的大国宰制与本土化问题。

11.如何正确看待西方传播制度理论?

西方的传播制度理论几乎都是建立在“我们”、“他们”与“我们好”、“他们坏”两个截然不同的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然后分别贴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标签。这种将媒介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复杂关系作简约分析的做法,貌似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实质是关门造车,将复杂现象简单化、现实问题理论化,空疏而不落实,片面而不全面,主观而不客观。

在分析问题时,西方传播制度理论的研究者常从“传播事业由谁主办、传播媒介为谁讲话、以什么形式(政治的或非政治的)讲话、新闻媒介能否不受控制而自由地讲话”等四个方面入手,这种主观认定的分析框架本身就是值得质疑的,因为它并不能使问题泾渭分明和便于人们正确地理解问题。首先,大众传播媒介空间是“民营”还是“国营”,这两种形式不仅早已被打破,而且在一个国家内往往民营与国营并存,其界限也日益模糊。其次,在传播媒介“为谁讲话”的问题上,全球的传播媒介亦大同小异。第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媒介并非总是“以非政治方式进行告知或教育”。第四,世界上没有不受控制和约束的新闻自由。

第四章传播与信息

学习要点:

了解信息研究的历程和现状,掌握信息与讯息、知识、符号、媒介的关系,大众传播信息的特点、种类以及社会认知论、框架分析等进行信息传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知道信息爆炸、知识匮乏、信息污染、信息侵略的表现,懂得如何治理信息污染、抵御信息侵略。

重要概念:

1.信息

信息是指进行存贮、传递和能够被人感知的非实体性的情况和内容。

2.讯息

讯息是指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

3.数据

数据是组成信息的素材。数据是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搜集的原始材料,根据使用数据人的目的按一定的形式加以处理,找出其中的联系,就形成了信息。

4.文本

文本是指那种具有自身的物质形态由表述性符号所组成的一则讯息。报纸、杂志、书籍、CD、VCD、照片是文本,数码摄像、讲话纪录也是文本。“然而,一个手势或面部表情虽然传播了一则讯息,却没有产生一个文本。”

5.知识

知识是人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了的信息集合,是一种特定的压缩信息,是信息的高级形态,并非原来的一般意义上的信息。

6.信息学

信息学是研究信息及其运动、传播规律的科学。它以信息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

息运动的要素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现代科学方法论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提高传送信息的效能和保证传送信息的完整作为主要研究目标。

7.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而产生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

8.信息超载

信息超载是指社会信息量超过个人或系统能力所能接收、处理或有效利用并导致故障的状况。

9.信息匮乏

信息匮乏是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10.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

11.信息侵略

信息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

12.信息公平论

信息公平论也可以叫信息均衡论或世界信息新秩序,是指在全球传播进程中或世界文化关系中专门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一系列试图改变信息不平衡或文化帝国主义状态的改革理论。

13.社会认知理论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1、《传播学(修订版)》,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传播学研究方法》, 陈燕等.科学出版社,2002年 4、《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5、《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6、《大众传播学总论》, 张隆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7、《传播学通论》, 戴元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8、《人类传播理论》,约翰·斯坦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大众传播概论》, 斯坦利·J·巴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11、《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15、《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 1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8、《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 20、《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 21、《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23、《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24、《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9、《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 30、《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31、《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3、《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4、《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 35、《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

新闻学硕士

北京大学新闻史论(614)+新闻实务(847)<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 1-1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2001-2003年新闻学基础知识,2002年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2001-2006年新闻学,暂无答案。(本项不单卖,购买全套赠送此项) 注: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考研论坛,真题会随时在网站更新,大家下载即可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7页¥40 2-2《外国新闻史》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50页¥50 2-3《新闻事业简史》笔记。本科生课堂笔记,手写版,共28页¥40 2-4中国新闻史辅导笔记。手写版,共56页¥60 注:报名辅导班请登录跨考网进行详细咨询。 全套资料包含以上所有资料,套餐优惠价:¥168 指定参考书目 此科目没有提供参考书目 适用学院/专业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05030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史论(612)<跨考胜经>全套考研资料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答案 1-12000年-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由于出题老师固定,历年真题参考价值很大。该专业近几年学校官方不出售历年试题,最新真题更新请大家关注跨考论坛,只要收集到我们即会在网站更新,大家可下载使用。 第二部分专业课笔记、讲义等内部资料 2-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本科生笔记。出题老师授课,非常全面和清晰。手写版,共29页¥40 2-2新闻传播考点精要汇集。内部参考资料,介绍了传播理论考点、外新史考点等众多考试点。打印版,共39页¥40 2-3外国新闻史复习要点。陈立丹版《世界新闻传播史》复习要点,条理性好,重点突出。打印版,共17页¥30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204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64 讲课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4 适用对象:传播学卓越班、传播学专业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 一、教学目标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目标1:使传播学专业的本科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掌握传播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主要原理。 目标2:学习传播学的传播模式和研究方法,了解传播学主要流派的理论观点,特别关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构成要素的理论研究课题, 目标3: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初步分析新闻传播、大众传媒文化和高新传播科技等社会现象,得出有益的见解,并培养学生利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各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

二、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了解传播学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 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传播的定义及意义;掌握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及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重点掌握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类传播的实质是信息的流动,信息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材料。而信息又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考察符号与意义的性质和作用对把握人类信息行为的特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章就是从符号和意义的角度入手,对传播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基本模式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基本模式

(完整word版)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

《传播学》(第3版)中的 概念、问题与解答———————————————————————————教材: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教参: 1.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美]赛佛林、坦卡特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美]塞伦·麦克莱著,《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斯蒂芬·李特约翰著,《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美]鲁伯特·W·麦克切斯尼著,《富媒体,穷民主》,谢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英]丹尼斯·麦奎尔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昆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美]梅尔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逎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内容简介和声明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本科专业教材,也可作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用书。 声明 《传播学》多媒体课件及其内容的版权归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作者邵培仁共同所有,任何个人和单位在未经允许的情况均不得侵犯知识产权。 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传播学是人类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护照”和“通行证”。因此,不论是学习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还是学习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文秘专业等,都应该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规律,知道如何运用传播学的原理与知识指导各种传播活动,知道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并知道如何避免信息伤害和信息污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众媒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绪论 学习要点: 了解传播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宗旨,把握传播的本质和传播学的学科特点,知道传播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掌握传播学研究的知识层次和理论框架,熟悉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初步认识与了解传播学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5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传播学考题

传播学考题 “传播”一词和在一起使用大约出现在1400以前,可能出自于《北史.突厥传》一书。 外国学者的传播定义: 1、从社会学角度下定义。比如说美国的社会学家库利对传播的解释。库利 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专门加以论述,并 为传播下了一个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 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2、从符号学角度下定义。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士在1911年出版的《思 想的法则》中设了一个题为《传播》的短章,他认为:“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唯一手段是像。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括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 “皮尔士没有明确给传播下一个定义,它更强调符号的作用。 3、从信息学角度下定义。信息概念的出现,使得对传播概念的界定简单了 许多。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写道: “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教授认为,所谓的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邵培仁教授在《传播学》一书中认为,传播就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的特点 1、传播学中所指的传播通常是指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2、人类传播活动必须使用一定的传播媒介 3、人类传播活动是信息的交流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人类传播活动必须实现一定的传播效果 传播要素 在传播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传播要素的是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1948年,拉斯韦尔在他的著作《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播五要素或者“5W“,即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其对应中文的翻译就是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 1、传播者。又称传者、信源等,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在传播过程中信 息的主动发出者。 2、受传者。也可称做受众、信宿等,它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 的作用对象。 3、信息。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 4、传播媒介。传播媒介也可称为传播渠道、信道、传播工具等,它是传播 内容的载体。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二 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结构。 5、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受传者接受信 息后在知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6、传播原因。探讨传播者和受传者进行传播活动的目的和意图,人类社会 活动必须进行传播的原因所在。 7、传播环境。是指以人类传播活动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和。 8、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 来的具体而有特殊的传播技能或方法。 9、传播分类: 1、根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分类: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 众传播、国际传播。

传播学复习(邵培仁版)

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回答时需要扩展 一、内向传播:这是人们头脑里“自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如:自言自语、 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的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型,同事具备语言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语言、接受者。内向传播史一种最隐蔽、最自由的传播。通过它,个人既可自我调适、避免错误、纠正缺点,也可能陷入懊恼、后悔的泥潭;既可筑起一道与他人和外界沟通的桥梁,也可能垒起一堵自我封闭的围墙。 二、书写媒介:书写媒介往往是对自然物的简单加工而成。(如石头、树叶、树皮、甲骨、 羊皮、竹片、纸等) 三、印刷媒介: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 物质实体。印刷媒介作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工具,他具有鲜活的特点,可以大量迅速印刷生产,容纳信息多,内容广,读者可以自由决定阅读的时间、地点、速度和方式;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能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兴趣和要求;印刷媒介的威望较高,专业性很强。缺点是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人和文盲无法充分使用和分享其中的信息。 四、传播谋略:是为实现行动纲领和奔向预定方向而谋划的一系列计谋和策略。客观反映了 施谋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适应自己的需要而运用谋略积极推动事态发生相应变化的思维活动方式。 五、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 的传播技能或者方法。其实传播技巧反应的是对信息包装传播的巧妙技能,对传播原理有很大的依赖性,即没有对传播原理的透彻了解,很难有高超的传播技巧。 六、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 名号的人。这些人事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 七、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 非定向的,没有固定不变的目标和对象,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环境永远是自然而然的释放能量。理想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媒介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有助于提高传播和接受效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反恶劣的环境则可能破坏传播活动。因此高明的媒介领导者和传播者或者受者,总是积极地营造和选择适宜的理想环境,以充分发挥环境作用的正面效应。 八、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位于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他是诸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 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如何评估和测定传播效果,对于不断提高传播水平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述题: 一、传播学理论框架:1.传播科学论2.传播过程论3.传播主体论4.传播客体论5.传播载体论 6.传播对象论 7.传播方法论 8.传播环境论 二、传播学的意义:1.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2.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 的问题3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4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5.有助于人们

传播学考研书目

传播学考研书目 传播理论(传播史论考试的内容,大约占50%,可能涉及一些新闻理论) 吴文虎主编:《传播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董天策著:《传播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史论考试的内容,大约占50%;传播史论考试的内容,大约占50%)方汉奇等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丁淦林等主编:《中国新闻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上、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黄瑚著:《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允若等著:《外国新闻史新编》(上、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 张隆栋、傅显明编著:《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陈力丹著:《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新闻业务(新闻业务考试的内容,大约占100%;传播业务考试的内容,大约占50%) 林如鹏著:《新闻采访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尹德刚等著:《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惠仁著:《现代(?当代)新闻写作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邝云妙著:《当代新闻编辑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丁法章著:《新闻评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黄匡宇主编:《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张俊德著:《广播电视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印平等著:《电视节目制作》,暨南大学出版社 (以上书目,都可以用同类的书籍替代,主要掌握新闻的采写、评论和广播电视新闻) 广告传播(传播业务考试的内容,大约占50%,可能涉及一点CI、公关) 丁俊杰著:《现代广告通论》,中国物价出版社 杨先顺编著:《广告文案写作原理与技巧》,暨南大学出版社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传播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传播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撰写人: 课程总体介绍:新闻传播概论,是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是介绍新闻传播学研究对象,范围及国内外有影响的新闻学术理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次阐述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新闻法规和政策、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以及社会发展与新闻传播的互动等问题;阐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和工作的基本原则;阐释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人才培养及21世纪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前修课程:无 学分及学时:4学分,72学时。 一、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新闻传播学知识和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的新闻传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懂得新闻法规和政策、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理解新闻事业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理论授课和课题练习,以及综合示范讲评。 三、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绪论 一、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 二、传播和新闻传播学 三、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 四、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方法 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 第一节行为和新闻传播 第二节理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起源的认识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特点 第二章

第一节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规定 第三节新闻传播者的角色责任 第四节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权利 第五节新闻传播者的培养与教育 第三章新闻传播内容 第一节事实、信息和新闻信息 第二节价值传递和新闻价值 第三节符号和新闻信息符号 第四节选择和新闻选择 第四章新闻传播过程 第一节新闻信息传播过程 第二节单向传递和双向传递 第五章新闻传播要求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 第四节新闻传播的全面要求 第五节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 第六章新闻传播媒介 第一节传播媒介 第二节新闻传播媒介 第三节新闻传播媒介的功能 第四节媒介文化与新闻文化 第七章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媒介组织和新闻传播事业 第二节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第三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 第四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特征与方针

《传播学概论》课程第八章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引入(10min) 1、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并提问学生。 2、从媒介的界定以及重要性入手导入课程内容。 二、课堂内容教学(70min) 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一)技术与传播技术 技术: 定义1:即以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梅赛尼定义2:指的是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高亮华 所谓媒介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二)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梅赛尼在1970年出版的《技术与社会》一书中,总结了近现代出现的三种不同的技术观: 1.技术“善”论:知识就是力量,实用主义 2.技术“恶”论:技术是万恶之源,回归自然 3.技术“中性”论:梅赛尼本人就是代表。 (三)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梅赛尼认为同样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1.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 2.社会决定论:四大发明 3.技术与社会互动论:梅赛尼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知”、“先驱”,20世纪的思想巨人,电子时代的预言者。出版著作:1951年《机器新娘》;1962年《谷登堡群英》;1964年《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1969年《媒介即讯息》;1980年《地球村》。主要理论: (一)媒介即讯息 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世界和认识世界的

《新闻传播学》大纲、讲义、进度表、复习指导、练习题、教案

新闻传播学教案 第一模块: 课程实施计划 一、课程概述 新闻传播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专科层次)的基础理论课,属于必修课。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新闻传播学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在中央电大更属新学科。 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案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这门课主要的教案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的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本课程在普专、远程、业余教案计划中,基本上安排在第3学期开设,占3学分 二、教材

本课程多媒体教材包括两本文字教材与一套录象教材。主教材为《新闻传播学原理》,由童兵、展江、郭青春联合编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童兵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导、教授,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权威,展江为中央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郭青春为中央电大新闻传播学主持教师。辅助性教材,《新闻传播学原理学习指导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音像教材包括8节课的电视辅导课。 教材以大众传播学为分析框架,以新闻传播为具体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传播学、新闻学观点,分析了新闻传播的起源、过程、要求、基本特征和规范,对媒介和受众作了深入剖析阐述。知识体系新、学术术语多,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传播学、新闻学等众多学科,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可资参考的教材有:李良荣著《新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刘建明著《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三、教案方法 1、新闻传播学原理,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因而,必须在教案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绍切忌片面。 2、教案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榫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4、本课程应该针对电大学生类别不同,采用不同的教案方法来实施教案过程。对全日制普专班学生宜采用教师讲解、点拨、答疑,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进行理论学习;对非全日制业余、远程教案学生,宜鼓励学生自学文字教材、收看主讲教师电视授课和辅导教师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案方法。 文字教材对教案内容作全面系统阐述,是教案的基础;电视授课讲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思路和方法等;面授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领会教材、解疑答难、做好作业等。 四、作业安排 作业是教案中的重要环节。作业布置与要求也视学生类别不同而具体对待。 首先,对所有学生,本学期通过网上布置四次作业。学生应按规定完成这作业,教师应认真批改。此一作业为远程教案形成性考核的主要内容,是远程教案类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其次,对电大全日制普专班学生,增加小论文作业一篇,从而为下学期毕业作业环节做好准备。 五、各章教案重点 新闻传授编 第一章绪论 1、新闻传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

《传播学》教学大纲

《传播学》教学大纲 Communication Theory 课程编码:25A00032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 推荐教材: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Werner J.Severin/James W.Tankard,Jr著,郭镇之主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1.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约翰·斯坦福,《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5.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6.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 7.张国良,《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传播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通过对传播学的学科概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系统教学,使学生在较全面地掌握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理解“大众传播”理论及应用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认识传播活动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传播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而能够运用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当代社会的传播现象,研究历史和现实的传播问题,指导传播实践,为广告宣传、新闻传播等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大纲规定的各项基本知识、基本观点; 2.理解和掌握传播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传播学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当代社会的传播现象。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课程编号】ZB62205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数】3 【先修课程】无 【学时数】54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一、教学目的、任务 《传播学概论》是普通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中的一门必修学科,具有应用范围广,基础理论性强的学科特征。该课程传授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发展现代信息社会中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各种传播现象进行思辩的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其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与技能:掌握传播学基本理论体系及基础知识的能力;能够运用传播学基础知识分析信息社会中各种传播现象;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使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更有效得到传播和和谐传播的技能。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3学时 主要内容: 1、传播的定义与特点、传播学研究对象、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2、传播学基本研究体系框架,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教学要求: 掌握传播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及怎样学好传播学 其它教学环节: 思考: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二)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6学时 主要内容: 1、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区别 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3、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教学要求: 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发展至今的历史 其它教学环节: 讨论: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3学时 主要内容: 1、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2、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新闻传播论文: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新闻传播论文: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传播学的发展,新闻学与传播学以及相应的新闻教育与传播教育之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紧张,先后产生了不同乃至对立的看法:或主张新闻学吸取传播学来完善自身,或倡导用传播学来取代新闻学,或批评传播学统治了新闻教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缺乏深入的体认。本文在回顾有关讨论演进轨迹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研究层面或学理层面、学术立场或学术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深入辨析了新闻学与传播学(主要是大众传播学)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由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之间的异质性与关联性相互交织,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审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促进彼此间的互动与吸取,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使新闻学与传播学获得更大的发展,不必人为轩轾,制造“你死我活”的无谓争论。 [关键词]:新闻学传播学学科关系 一、讨论新闻学与传播学之关系的历史回顾 自1978年开始引进、介绍西方传播学以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就逐渐呈现在国人的学术视域中。这是因为,要阐述什么是传播学,就牵涉到与新闻学的关系。譬如,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研究者断言:“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传播学以‘学理’为重点,新闻学以‘术’为重 点。”[1] 显然,这样的比较已涉及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 进入90年代,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成为学界关注和讨论的学科建设问题。1992年,王泽华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之比较》一文中比较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异同,提出“新闻学是大众传播学的不同层次和分支,但传播学又不能代替新闻学。” [2] 从此,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特别是传播学能否取代新闻学,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996年,喻权域《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调研随记》写道:1995年6月在成都出席第四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期间,作者利用会议空隙“与来自各大学新闻系、新闻研究所和报社、电台、电视台的学者专家,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结果,“接触过的所有学者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3] 作者就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开展调研,且强调“不能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显然包含了一个前提性问题,那就是学界已经出现了“用传播学取代新闻学”的观点。 检索有关文献,不难发现90年代中期确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这样的看法。1994年,明安香在《新闻学向传播学的历史性发展》一文中写道,随着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新闻学’这一传统概念和术语同其所研究的众多媒介对象、庞杂的传播实践相比,就像恐龙蛋同其破壳而出迅速为庞然大物的恐龙一样,极不相衬、极不适应。”因此,“当前世界上新闻学正在向传播学发展”,这是一种“历史性趋势”。而“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已确定无疑进入了大众传播阶段。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我国新闻学研究及时转入到以传播学、大众

2020年自考《大众传播学》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

2020年自考《大众传播学》章节试题及答案(卷一) 一、填空题 1.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还没有本质的区别,传播史学者将之称为(前语言)传播时代,在这一时代,我们的祖先只能靠(动作)、表情、吼叫或其他简单的音节来传递信息。 2.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的两大贡献。 3.早在公元105年,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作䢺结实耐磨的植物纤维纸;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中国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 4.1045年前后,宋代的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 5.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6.电子传播是通过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的。20世纪中期以后,电子信号的传输开始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进军。 7.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的用于军事目的的(阿帕网),1983年,它分为军网和民网,逐渐发展成后来的互联网。 8.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的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等。 9.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的主要媒介观包括(媒介是人的延伸)、(媒

介即讯息)、热媒介与冷媒介等。 10.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11.20世纪8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出版了《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他认为,(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创造出了新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重新塑造行为的程度远远超越了它所传递的具体信息。 二、选择题 1.根据(A)的“游戏论”,大众传播媒介仅仅是提供娱乐的一种玩具而不是工具,它是视大众传播媒介等于娱乐或等于玩具的理论。 A威廉·斯蒂芬森B马歇尔•麦克卢汉C梅罗维茨D 林雄二郎 2.据考证,在13世纪的法国,如果抄写一部小书作为对公证生日的献礼,其成本相当于现在的(C)美元。 A1000B2000C3000D40000 3.1837年,美国人()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 A马可尼B莫尔斯C贝尔D爱迪生 4.美国学者(D)为了说明媒介发展的加速度特点,提出了“最后7分钟”的说法。 A.艾赫尔别格 B.英尼斯 C.托夫勒 D.施拉姆 5.具有“伴侣性”特点的媒介是(C)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邵培仁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介绍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邵培仁教授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已分别于2008年、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两书系是由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展示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媒介研究的前沿阵地。 1.《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海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邱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

景观》(方玲玲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6.《居间政治:中国媒体反腐的社会学考察》(李东晓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7.《媒介与性别:女性魅力、男子气概及媒介性别表达》(徐艳蕊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18.《网络舆论波研究》(廖卫民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19.《媒介偏见论》(陈静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0.《国家软实力的模式建构:从传播视角进行的战略思考》(王思齐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1.《听见看见:影视媒体的无障碍传播研究》(李东晓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2.《非战争军事行动传播》(金苗著,解放军出版社)。 23.《媒介趣味理论与媒介转型发展研究》(李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4.《媒介框架论:中国形象在美国报纸中的呈现》(邵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5.《领导者公共形象与大众媒介互动关系研究》(郑春晔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6.《文化与经济的博弈:出版经济学理论研

(完整版)邵培仁《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邵培仁)名词解释 绪论 1.传播学 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 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 1。奥古斯特·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a Comte,1798一1857)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大力倡导的实证主义的研究对美国的传播学经验学派曾产生过影响。 2。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Gabriel Tarde,1843一1904)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从许多创新扩散的研究中,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塔尔德的身影和学术渗透力。 3.爱弥尔·涂尔干 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他在研究中观察、解释的方法和因果分析、功能分析的示范,对后来传播理论中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和结构功能论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乔格·齐穆尔 乔格·齐穆尔(George Simmel,1858—1918)是一位富有灵感的教师和多产的学者。虽然他并未建立起一个社会学的“学派”,但他的学术成就确立了他在德国社会学界的权威地位,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的追随者,对于美国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学(包括传播社会学和人际传播学)的发展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5。约翰·杜威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杜威一生写了30多本书和800多篇论文,传播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次要的小题目。但是,他毕竟为美国传播学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工具性的基础”,并直接影响他的三个追随者——库利、帕克和米德的学术研究。6.查尔斯·库利 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1864-1929) 是自我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第一个为解释传播媒介如何改变行为和文化做出了成功尝试的人,也是第一个为探索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付出辛勤努力的人。 7.罗伯特·帕克 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1864-1944)曾被人称为“可能是美国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大众传播研究者”。因为,他既“深远地影响了实证社会学的方向”,又最先对报纸内容、读者与所有权结构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实证分析,开创了大众传播、种族关系、人类生态学和集体行为等四个重要论题的学术研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