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_《蒙田随笔》读后感(精选3篇)

《蒙田随笔》读后感(精选3篇)

《蒙田随笔》读后感1

曾经听人说过,读书也要讲缘分。若是你读了某本书,必是与它有缘。我很是赞同,因我之前是从未听过蒙田这个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随笔》一书。机缘巧合地,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读到蒙田的一句语录,颇为震撼。“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若的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后来,我便开始了解蒙田,开始读《蒙田随笔》。

我不敢说我能够把蒙田的思想参透,但是每读到一些见解独到的地方,我也会有强烈的共鸣。蒙田是一个智者,一个思想家,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的种种感情。

在这个愈发喧嚣的社会,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抵挡不住名利,金钱的诱惑。还有多少人愿意安安静静的捧一本书,慢慢品读,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业人士更愿意分秒必争地去应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分钟可能就会是一百万的交易,就可能为自己或者公司提高声望。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腾出如此“宝贵”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呢?而《蒙田随笔》中谈到论荣誉,其中是这么写道的:“自以为是者的名声看起来多么美好,这动听迷人的声音,不过是一曲回声,一幅影子般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微风一吹,它就销声匿迹全无踪影。”所谓名声,荣誉,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太过看重的话,只会成为一种束缚,挣不脱,也放不开。若人的一生都在追逐这些徒有虚名的东西,那么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会被忽略了,也许等到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其实这一生过得太匆忙,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那些虚名。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无所事事。原文是这样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作为大学生的我,实在感到羞愧,因为我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让大脑放空,宁愿发呆,也不愿找些事情让我的大脑做,于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实,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学生也是无所事事的,因为他们坐在电脑前,刷着微博,又或者看着电视剧,大脑里面又在想些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是没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去思考,而是懒得去想,以一种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面对世界。世界越是喧嚣,我们越是要克制住自己,腾出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找一些事情,给大脑做一做。可以是静静地读一本书,并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人生就会充实了一些,就不会是无所事事了。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其他一些关于人与人的交往问题,谈到如何交流,谈到关于死亡等等,思想自由开阔,见解独到。先抛开里面的内容不说,一个人若是能够静下来想想事情,思考问题的话,那至少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不会那么轻易地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能够为自己觅一方静土,那么人就不会那么浮躁了。

《蒙田随笔》读后感2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

其实很巧的是,我在老师的要求下,正在读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这本书中讲了六位哲学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还在读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可能正是这些哲学类书籍的铺垫,我看《蒙田随笔》的时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没有很早看这种书时候云里雾里的感觉,反而有点拨云见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纪的欧洲,整本书中用的例子难免都是那个时代欧洲的例子,有时可能我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说的一些东西。这可能就是一个几百年的代沟吧。

但其实蒙田所议论的一些东西,都是一些我们现在都可以借鉴的。他写作并没有什么“后期”的润色和加工,完全是随心所欲的,就像苏东坡一样。

虽说这本书算是一本哲学名著,但并没有其它的哲学书来的晦涩,可能是这个版本翻译的比较好。除了一些远离我们的例子,译者还仔细的为每一句有出处的话标上了出处。由此可见,蒙田实在是看过很多很多的书。

看完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再看这本书,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为毕生经历的大相径庭所造成的差异。蒙田本身身处在一个贵族家庭里,较为富裕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经历太多像尼采那样的悲剧。所以在《哲学的慰藉》中对于蒙田的总提就是“对残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学家那样困难,但正因为不同环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学的慰藉》对蒙田的一句评价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论悲伤》。其实我因为幸运,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完完整整的陪在我的身边,一个不少。几乎没有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很久以前,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哭得出来的时候,那种痛并不算什么;总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会疼的你哭都哭不出来。”虽然我对此一

直深信不疑,但一直无法想象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所以,当我通篇读过这篇__后,我就大概理会了那种程度和感觉。

这本书读完实在花了我不少的力气,看了两三遍,其实还是离读懂有一定的距离,不过等到我再大一些的时候,再读一遍,也许就有了新的感觉。

他所说的那些话,并没有因为时间的移动而落后,反而因为时间的沉淀,更让人有理由去相信它真实。他所展现的就是一个这样沉淀在时间中的世界。

《蒙田随笔》读后感3

这本书的作者是十六世纪的人,距离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但是这本书完全看不出跨越四百年的巨大鸿沟,在今天看来依然受益匪浅,只能说真正的智慧是不会被时光打磨渐渐消逝,反而经过时光的验证更加让人深信不疑。

随笔,既然是随笔,顾名思义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随性留下的笔录。这本随笔集现在有很多个版本,无数知名译者为这本书贡献过自己的汗水,将蒙田的智慧火花毫无保留、原汁原味的传递给读者。感谢这群默默奉献的伟大译者,要知道读者买书往往都是冲着作者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译者,他们掩盖在作者的光芒下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借此机会,向他们致敬。

言归正传,蒙田随笔是一本生活的哲学书,它不像其他哲学书那样深奥而晦涩难懂,这本书就像一个胡子花白,脸上每一条皱纹都藏着岁月痕迹的老爷爷,整张脸黯淡苍老,唯有眼睛透露出历经世情的睿智与豁达。这本书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灯下阅读,因为白天的浮躁无法让人静心思考,只会让人越看越心烦意乱,夜晚的安静和孤单满足了思考的条件,能让人静静聆听这位爷爷慢慢向你诉说生活的哲学,给你迷茫的心指明方向,让你的灵魂体会生活的奥妙。

说了这么多都是空话,接下来我们就“空壳的麦穗才会趾高气扬”这一章节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书中这样写道:“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

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当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这句话的比喻多么形象。中国古代道德经有句话叫“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这句话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从无知到有识的过程,我经常能看见小朋友一副小大人形象的给别人讲一些浅显的道理或者故事,一般我们只觉得小朋友可爱,至于那些道理和故事,难道真的不懂吗?但如果换成一个成年人,他在大街上公共场合大声说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人们只觉得他无知而愚蠢。因为一个有学识有教养的人是不会在大街上以“传授知识”的理由来获得别人的尊敬与赏识。俗语说半瓶水晃荡一瓶水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谦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风骨与气节都融入那句胜利之后还低头抱拳的“承让承让”中,谦虚不是懦弱,谦虚不是自大,谦虚是经过沉淀之后的光芒内敛,谦虚是竹子压不弯折不断的筋骨。蒙田的博闻强识和他对于生活的领悟理解都写在书里了,这本书可以当成人生的指路明灯。

《蒙田随笔》读后感500字(精选3篇)

《蒙田随笔》读后感500字(精选3篇)《蒙田随笔》读后感500字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蒙田随笔》读后感5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蒙田随笔》读后感500字1 《蒙田随笔》是我看到过的内容最丰富的作品之一,作品涉猎范围广泛,包罗万象。这是蒙田融合了生活的经验和个人的感悟创作出来的作品。蒙田不仅仅是一名作家,在我看来他还是一个思想家。值得一提的是,随笔的文体方式出自于他。 蒙田的这部作品分为六十二个章节,相互独立。不管你多大年纪,什么文化程度,你翻开任意的章节都会受益匪浅,获得精神上的共鸣。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有关于人文风俗的、爱情的、生活的、善恶的、友谊的,教育的等等,这些都是他思想的精髓。蒙田知识非常渊博,这些可以从他引用大量典故、历史和大量名人的名言警句可以看出。如《论殊途同归》中为了论证自己的论点,他连续用了很多历史事件来说明。每个章节他都鲜明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观点非常明确,让人印象深刻。在讲到如何培养交际能力时,他认为,沉默和谦虚的人更容易获得别的赞赏。在《热爱生命》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

思考。在《论对孩子的教育》中,他认为孩子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几十个章节虽然短小,但浓缩的都是都是精华,这些作品都是智慧的结晶。就算放到现在社会,有的见解都是很有时代感,也体现出他是一个很有先见的人。 读蒙田的随笔,就好像跟一个智者促膝长谈。简洁、平易的语言,让这部作品更显魅力。我们从400多年前的先哲那里寻找智慧,开拓思维,启迪人生。 《蒙田随笔》读后感500字2 读了《蒙田随笔》后,心中感悟很多,细细反思,慢慢领悟,觉着书中有许多的观点可借鉴到教育教学中去,在书中,蒙田充分阐述了他的教育观点,鲜明地提出了他的教育原则。 蒙田以“我知道什么?”这句具有怀疑精神色彩的名言来说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是的,在人类有限的认识范围内,教育的价值,学生的教育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来认识这种教育的价值?教育能否为人安身立命?能否关注人的内心?能否关注学生的心性?蒙田也非常喜爱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一句名言、“我爱知识,也爱怀疑”。 蒙田曾说,我们的心灵确在随别人的意志而行动,被迫听从别人的幻想,服从别人的权威、被迫屈从别人空洞说教的引诱,同时又不得不重弹老调,我们没有自由走自己的道路:我们的活力和自由全都消失了。蒙田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正是自己。他引证西塞罗的话说:“教者的权威常常阻碍着要学的人。”如果没有怀疑精神,人就不可

文学_《蒙田随笔》读后感(精选3篇)

《蒙田随笔》读后感(精选3篇) 《蒙田随笔》读后感1 曾经听人说过,读书也要讲缘分。若是你读了某本书,必是与它有缘。我很是赞同,因我之前是从未听过蒙田这个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随笔》一书。机缘巧合地,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读到蒙田的一句语录,颇为震撼。“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若的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后来,我便开始了解蒙田,开始读《蒙田随笔》。 我不敢说我能够把蒙田的思想参透,但是每读到一些见解独到的地方,我也会有强烈的共鸣。蒙田是一个智者,一个思想家,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的种种感情。 在这个愈发喧嚣的社会,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抵挡不住名利,金钱的诱惑。还有多少人愿意安安静静的捧一本书,慢慢品读,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业人士更愿意分秒必争地去应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分钟可能就会是一百万的交易,就可能为自己或者公司提高声望。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腾出如此“宝贵”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呢?而《蒙田随笔》中谈到论荣誉,其中是这么写道的:“自以为是者的名声看起来多么美好,这动听迷人的声音,不过是一曲回声,一幅影子般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微风一吹,它就销声匿迹全无踪影。”所谓名声,荣誉,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太过看重的话,只会成为一种束缚,挣不脱,也放不开。若人的一生都在追逐这些徒有虚名的东西,那么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会被忽略了,也许等到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其实这一生过得太匆忙,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那些虚名。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无所事事。原文是这样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就会迷失方向。”作为大学生的我,实在感到羞愧,因为我就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我常常让大脑放空,宁愿发呆,也不愿找些事情让我的大脑做,于是它就常常迷失方向了。其实,我相信如今的很多大学生也是无所事事的,因为他们坐在电脑前,刷着微博,又或者看着电视剧,大脑里面又在想些什么呢?我想答案应该是没有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去思考,而是懒得去想,以一种逃避的方式去面对问题,面对世界。世界越是喧嚣,我们越是要克制住自己,腾出一些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找一些事情,给大脑做一做。可以是静静地读一本书,并且得出一些感悟;又可以是反省一下自己,“三省吾身”,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人生就会充实了一些,就不会是无所事事了。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其他一些关于人与人的交往问题,谈到如何交流,谈到关于死亡等等,思想自由开阔,见解独到。先抛开里面的内容不说,一个人若是能够静下来想想事情,思考问题的话,那至少还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些想法,不会那么轻易地随波逐流。在喧嚣的世界中,能够为自己觅一方静土,那么人就不会那么浮躁了。 《蒙田随笔》读后感2 《蒙田随笔》是法国作家蒙田创作的关于人生哲学思考的散文集,它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当我第一次翻开我的这本蒙田随笔的时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边,他很诧异的看着我,说:“你在看蒙田随笔?”“嗯”“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一直想看的书,可是当时没有条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这么期待而不得的书,我便对它重视了很多。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读后感 导语:蒙田随笔读后感(一) 看了《蒙田随笔》后,才发现他的思想观点在我看别的书时就接触过了,原来他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感情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峻研究的学者。读完他的书,让我重新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虽然可能只是一知半解,但是陶渊明也说过:“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蒙田说:“自然的造化可谓巧夺天工,倘若我们的相貌毫无相同之处,那就会人兽不分;倘若我们的相貌完全相同,人与人就无法辨别。”这句话给了我好大的启发,是啊,这和马克思思想里的所谓“事物都具有共性和个性”的观点大概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所以,从来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事物作出相同的判断,而且两种见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人只要善于学习,从以往事件中汲取经验便足以使自我变得更聪明。如果谁能记得曾经受到过的伤害,以及使他们情绪发生变化的微妙的原因,那他就能为未来的变化和自己的处境作好思想准备。由此,蒙田认为用经验来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为事情永远不可能相同,只有推开门才能知道门是开是关,因此,蒙田提倡要我们“认识你自己吧”。曾经我看过一些书,其中有《认识你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想这些书其中的一些思想也多多少少有受到蒙田的熏陶吧。 其中还有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说,读书能明智,能获得乐趣。但是,倘若读得过度,变成书呆子,便只剩兴味索然了。此外,可能还会伤害身体,而快乐

和健康却是我们最宝贵的,倘若结果竟弄到有损身心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从来我都没有想过我们可以抛开书本,从我读小学开始,我就认为书本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我们不能抛弃它,因为它能带给我们知识和不一样的思想,可是,就在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觉得蒙田说出来埋藏在我心底深处的话,诚然,书籍对我们很重要,很有意义,可是如果我们一味地看书,那我们可能不会有机会出去走走,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甚至可能由于用眼过度导致近视什么的影响健康,所以,当我们想出去走走的时候,那么就抛开书本吧,屋外也会是另一番有趣的天地。蒙田还指出,对书本的选择,当选有趣而且易读的。因为此类书籍能调剂我们的精神,给我们带来慰藉,至于那些艰深难懂的学科,我们不选也罢,留给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去探讨吧。在读到这里之前,我一直抱着所谓的经典名着硬着头皮苦读,殊不知既无趣又让自己心情郁闷不少,也许现在还不是读这类书的好时机,所以与其浪费时间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倒不如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的世界里。 这些都只是我对《蒙田随笔》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我看到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还有更大的宝藏等着我去挖掘。蒙田以对人生的特殊敏锐力,记录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蒙田随笔读后感(二) 我一直以来,很喜欢读蒙田的作品。他的作品十分耐读,风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样。他是个心态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风也很低调,但这并不能说他缺乏个性。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随笔》,如果你不停地读,只需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它读完。读完一遍后,你可能还想再细细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会明白我喜欢它的原因。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700字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700字 和培根、帕思卡尔的作品并称三大西方经典的蒙田作品以率直真诚的特性赢得了很多美誉,也给我的带来了欢愉。 像这些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的作品常令我望而生畏,但蒙田不会。照理说,四个世纪之前说出来的话别,应同其他的古人的话一样,犹如啃剔掉肉的骨头,初尝生香,继则无味,久则如同嚼蜡,但蒙田真的不同。他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穿过世纪的隧道,就像与您闲谈,说着说着就有那么多平实的想法和做法,让你不禁暗暗窃喜:呵呵,大哲人也这样啊!这样的文字,我喜欢。尽管他的随笔中有很多引用。 蒙田特别喜欢书,他说与书交往是最稳定方便的,确实新东方的总裁也说,书拿了不一定读,书带了也不一定读,但心理上踏实,书就像是最难得的朋友,你不需要时,感觉不道德他们的存在,你需要的时候,它们就会及时出现在你身边,忠实地守候在你的生命的左右,随时宽解,充实你那不安寂寞的灵魂。

我还是从蒙田那里为我的懒惰找到借口,你们看,从古史中,很难找出十个人来,他们一生的行为是有恒专一的。有恒专一是智慧的主要目的。 蒙田很重视看待事物的方法,他说,一个忙忙碌碌的富人要比单纯的穷人更可怜,富裕和贫穷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看法,财富、光荣、健康也不像拥有者所说的那样美好和快乐。是好是坏全凭自己的感觉。对自己感觉满意的人才会高兴,而不取决于别人是不是对你满意。 对孩子,对学生不要用情绪指挥说话,不要发火和冲动,早发火时惩罚孩子是报复。如果惩罚是给孩子治病,我们怎么会容忍医生对他的病人发火? 确实,世俗生活的乐趣在蒙田的散文中都能找到处事的法则和依据,这样的确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样板看齐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有序,但无奇迹,也不荒唐,我赞同。

《蒙田随笔》读书随笔3篇

《蒙田随笔》读书随笔3篇 《蒙田随笔》读书随笔1 看了《蒙田随笔》后,才发现他的思想观点在我看别的书时就接触过了,原来他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感情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峻研究的学者。读完他的书,让我重新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虽然可能只是一知半解,但是陶渊明也说过:“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蒙田说:“自然的造化可谓巧夺天工,倘若我们的相貌毫无相同之处,那就会人兽不分;倘若我们的相貌完全相同,人与人就无法辨别。”这句话给了我好大的启发,是啊,这和马克思思想里的所谓“事物都具有共性和个性”的观点大概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所以,从来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事物作出相同的判断,而且两种见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人只要善于学习,从以往事件中汲取经验便足以使自我变得更聪明。如果谁能记得曾经受到过的伤害,以及使他们情绪发生变化的微妙的原因,那他就能为未来的变化和自己的处境作好思想准备。由此,蒙田认为用经验来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为事情永远不可能相同,只有推开门才能知道门是开是关,因此,蒙田提倡要我们“认识你自己吧”。曾经我看过一些书,其中有《认识你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想这些书其中的一些思想也多多少少有受到蒙田的熏陶吧。 其中还有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说,读书能明智,能获得乐趣。但是,倘若读得过度,变成书呆子,便只剩兴味索然了。此外,可能还会伤害身体,而快乐和健康却是我们最宝贵的,倘若结果竟弄到有损身心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从来我都没有想过我们可以抛开书本,从我读小学开始,我就认为书本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我们不能抛弃它,因为它能带给我们知识和不一样的思想,可是,就

蒙田随笔读后感范文(集锦5篇)

蒙田随笔读后感范文(集锦5篇) 1.蒙田随笔读后感范文第1篇 “在罗马,拇指有残疾的`可以免于参战,理由是拇指不管用就没有足够的力气握住武器。”这是《蒙田随笔》中《大拇指》这篇散文中提到的。虽然它只有短短的五六百字,但是我个人觉得是整书中最精彩的一篇,里面所展示的世界各地对于大拇指的各种奇怪的崇拜,在令我惊讶的同时,也不禁让我想到了当人们夸赞一个人的时候就会伸出大拇指的情形。这是何等荣耀和赞美! 大拇指在五个手指当中,可以说是又短又丑陋的一个指头,可是他却凭什么让人们认定它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呢?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大拇指是唯一一个没有和其他手指完全连起来的手指,它所处的位置和它身上所附着的肌肉和其骨骼的构造都是独特而美妙的,它是其他手指力的支撑,是其他手指面对面的存在,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这样的与众不同造就了它领袖一般让人敬佩的能力。 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各种各样类似的情形。比如《水浒》中的宋江,武艺一般,学识也不算超常,纵然他本身有多么不及其他人,但在一百零八将里面却只有他能令众人臣服。这个正是人格魅力使然。还有拿破仑这个响当当的人物,身材矮小,却能将世界踩在脚下,在世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爱迪生的电灯让整个世界在黑夜也能充满光亮,将人们的生活延伸到日落以后,甚至可以说延长了人类的生命,可它仅仅是一枚小小的——灯泡。“大拇指”式的人物和事例数不胜数,可以说上帝是公平的,他让大拇指其貌不扬的同时,也为它准备了一个成为领袖的天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都需要认识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无论如何总有那么一两个优点存在,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发现它,并让它像钻石那样闪亮于世。或者也可以说,每个人都是领袖——在将我们闪光的一面亮出来之后。然而如果大拇指失去了它这些独特的优势,它应该就成为那个小手指了。这也可以说明让一个领袖或英雄碌碌无为是件多么容易的事。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并不认为英雄值得崇拜,领袖值得颂扬,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每件事情每个人的拇指,而拇指在失去了其他手指之后也就不再是拇指。正如,砍掉拇指,手或许还能抓挠,若砍掉其他手指剩下拇指,那拇指只能一无是处了吧。 2.蒙田随笔读后感范文第2篇 近期阅读了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的《蒙田随笔》一书后,个人认为该随笔大多以议论形式出现,真正是个包罗万象,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也映射出作者对人生的乐观、积极和智慧,也教给了我们一种生活态度。正如书中所写“世界上各种见解都能达成共识:追求快乐是人生的目标,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方式去实现它。”人生的快乐,也就是忘记不愉快,如塞内加“让我们跳过无关紧要的琐事。”

蒙田随笔读后感_读后感.doc

蒙田随笔读后感_读后感 蒙田随笔读后感(一) 看了《蒙田随笔》后,才发现他的思想观点在我看别的书时就接触过了,原来他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十六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感情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峻研究的学者。读完他的书,让我重新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虽然可能只是一知半解,但是陶渊明也说过: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蒙田说:自然的造化可谓巧夺天工,倘若我们的相貌毫无相同之处,那就会人兽不分;倘若我们的相貌完全相同,人与人就无法辨别。这句话给了我好大的启发,是啊,这和马克思思想里的所谓事物都具有共性和个性的观点大概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所以,从来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事物作出相同的判断,而且两种见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不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人只要善于学习,从以往事件中汲取经验便足以使自我变得更聪明。如果谁能记得曾经受到过的伤害,以及使他们情绪发生变化的微妙的原因,那他就能为未来的变化和自己的处境作好思想准备。由此,蒙田认为用经验来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为事情永远不可能相同,只有推开门才能知道门是开是关,因此,蒙田提倡要我们认识你自己吧。

曾经我看过一些书,其中有《认识你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想这些书其中的一些思想也多多少少有受到蒙田的熏陶吧。 其中还有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说,读书能明智,能获得乐趣。但是,倘若读得过度,变成书呆子,便只剩兴味索然了。此外,可能还会伤害身体,而快乐和健康却是我们最宝贵的,倘若结果竟弄到有损身心的地步,那么我们就抛开书本吧。从来我都没有想过我们可以抛开书本,从我读小学开始,我就认为书本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东西,我们不能抛弃它,因为它能带给我们知识和不一样的思想,可是,就在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觉得蒙田说出来埋藏在我心底深处的话,诚然,书籍对我们很重要,很有意义,可是如果我们一味地看书,那我们可能不会有机会出去走走,融入大自然,融入社会,甚至可能由于用眼过度导致近视什么的影响健康,所以,当我们想出去走走的时候,那么就抛开书本吧,屋外也会是另一番有趣的天地。蒙田还指出,对书本的选择,当选有趣而且易读的。因为此类书籍能调剂我们的精神,给我们带来慰藉,至于那些艰深难懂的学科,我们不选也罢,留给那些所谓的专家们去探讨吧。在读到这里之前,我一直抱着所谓的经典名着硬着头皮苦读,殊不知既无趣又让自己心情郁闷不少,也许现在还不是读这类书的好时机,所以与其浪费时间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倒不如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的世界里。 这些都只是我对《蒙田随笔》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我看到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还有更大的宝藏等着我去挖掘。蒙

蒙田随笔热爱生命读后感500字

蒙田随笔热爱生命读后感500字 【篇一】蒙田随笔热爱生命读后感500字 因为黄先生的这几篇文字,《热爱生命:蒙田试笔》和《试笔》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因为梁译“译文古雅而不拘一格,尽得蒙田之风”(卢岚语),所以《试笔》的重心是给我们展示梁宗岱卓越的翻译成就,它比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蒙田随笔》中所收梁宗岱译文包括《题记》多出来十八篇,可以说《试笔》是梁译蒙田最完备的本子,不单单是勘校,卢岚先生还为《试笔》作了大量的注释和插图,我们也可以说《试笔》是梁译蒙田最可靠的版本;而《热爱生命:蒙田试笔》的重心则是蒙田,让尽可能丰富的蒙田尽可能地走进中国读者的书架。 《热爱生命:蒙田试笔》,作为“日新书系”的一种,是我策划编辑的《沉思录》的延续产品。两者在思想的脉络和写作态度上有一脉相承之处,都尊崇苏格拉底和芝诺,倡导理性克制、自然和谐的生活,都是自己写给自己的书。同样也有人抱怨读不懂《沉思录》,我想《热爱生命:蒙田试笔》应该更易读些。 即使卑微的我们注定此生鸿去无迹,但在这躯体还暂寄人间的当儿,能够享受一忽儿“浮生一日凉”;在选择事业与生活的时候,能够返回自身,保持康健和愉悦的心态;等死亡降临时,一切都悄悄地,不能“和秋叶般净美”也将“如土委地”自然而然。【篇二】蒙田随笔热爱生命读后感500字

《热爱生命》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作品。他理性地解读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讴歌了无比优越的生命。今天我把这篇文章介绍给大家,以期和朋友们共享。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生命是可贵的,我们要热爱它,珍惜它。我们更要抓紧它,利用它做一切有意义的事情,才不辜负生命,才不辜负大自然的厚赐。 常言说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活法,因为文化是多元的,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有意义的活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这样的人生,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无后顾之忧的,安全的。不是吗?我们看过了多少风云一时不可一世的人,最后的结局是何等的悲哀,纠其原因就因曾有的一时糊涂。 我们也看到了多少已过耄耋之年的人,仍精神矍铄,意

《蒙田随笔:论悲伤》读后感(1000字).docx

《蒙田随笔:论悲伤》读后感 我一直都未读过思想类的书籍,借着这个暑假时机,我读了《蒙田随笔》顿时感悟了人类思想之强大。虽然这是十六世纪完成的书,但是经过几百年人们对其内容的提炼和语言的丰富,让人们读起来不觉苦涩并且里面的大量欧洲故事让人甚至有一丝甜味在其中,这些精选的作品映射出一种乐观、积极和充满智慧的人生态度,教给我们一种生活的艺术。 该文中的《论悲伤》一节我认真读了好几遍,一点点的渗透进去,从人生刚开始悲伤到最后的强大。我是最不受忧伤情感控制的人,尽管人们对它另眼看待,可我一点都不喜欢也不欣赏。人们常给忧伤穿上明智、美德和良心的外衣。他举了埃及国王普拉梅妮图斯被波斯王康比泽击败并俘虏后,先后看到女儿沦为佣人,儿子被杀死。最终看到仆人伦为战俘。自己深深地陷入痛苦,洛林红衣主教在几天内相继失去,最后一个仆人死了,他却经受不住打击,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与悔恨之中去了,他表明了,朋友的悲伤可以用眼泪来表达,而对子女的悲伤则是任何方式都无法表达爱。 人们会因为悲伤而变得懦弱的情绪、虽然蒙田的话有一定的错误,但是他用敏感的眼光找出人性的弱点。一方面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不得不去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和苦难,我们有时无力去面对时就会产生悲伤的消极态度,另一方面我们又建立一个新的自己更加强大,更加理性,更加坚强,即使被困难掳虐的一次次悲伤的哭起来,但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是不会被悲伤所征服,但我们会将悲伤征服,在低谷中我们彷徨挣扎之后,我们又会依旧高傲的重新崛起,告诉悲伤,我们不会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是可贵的。 悲伤:小悲则言,大悲则静。当然极端的悲痛会震惊整个心灵,

使其不能行动。蒙田说,并列举了德军张领帅雷萨利亚克看到一位在战斗中表现十分出色,却不幸阵亡的尸体被卸去盔甲时,才认出是自己的儿子,众人皆泣,唯独他没有说一句话。他们会被突然出现的悲事而失去所有的知觉,我们会变得呆若木鸡,只有在放声大哭中心灵才会找到出口,得到放松和宽慰。维吉尔痛苦到最后,终于哭出声。我们要知道能品尝和忍受到的情感和痛苦都是微不足道的。而悲伤又是一支水彩笔,将我们原来朴素的生活装点、太过的完美总是让人们觉得不习惯,而又是这种缺陷让人生有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 蒙田既不喜欢也不欣赏忧伤,认为这是懦弱卑微的情感,而我却并不这么认为,因为悲伤可以让大多数人变得坚强起来,它既是人类最不需要的,又是人类最需要的。

蒙田随笔读后感三篇

蒙田随笔读后感三篇 【篇1】蒙田随笔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读蒙田的作品。耐读,风格也很平易近人,如同他的性情一样。他是个心态很平和的人,生活作风也很低调,但这并不能说他缺乏个性。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三本《蒙田随笔》,如果你不停地读,只需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把它读完。读完一遍后,你可能还想再细细品味一下,之后,你可能会明白我喜欢它的原因。 虽然是十六世纪写成的书,而且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事例,以及哲学家、历史学家、诗人的词句,即使这样,在现代人眼里,却一点也不嫌艰涩。谈起问题来,娓娓道来,显得那么亲切,好像蒙田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在你的面前,像一个知己一样,和你作一些深入的交谈。那些充满睿智的见解,如春风一般,拂过你的心田,使你对生活、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拿《蒙田随笔》中卷第十六章《谈荣誉》来说吧。我们知道一个事物在人的观念里存在着物的名称和物本身,名称是人们用来指示物的词汇。因此,蒙田指出,名称既不是物的一个部分,也不是物实体的一个部分,而只是在物之外同物连在一起的某个东西。物本身通常保持稳定,所以它的本质不能拔高和充实,但它的名称却可以通过我们的颂扬来加以提高和充实。人类热衷于名利,而蒙田对于名利有相当冷静的认识。他感叹道:我们的内部十分贫乏,我们的本质很

不完善,需要不断加以改进,这是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我们全都十分空虚,但我们不应该用空气和词语来填补自己的空虚。为了弥补这一缺点,我们需要更加实在的东西。他说,我们缺乏健康、智慧、美德其他重要的品德,外部的装饰可以等我们得到最主要的东西之后再去考虑。 他引用古希腊哲学家克里西波斯和第欧根尼的话说,在所有的快乐中,最危险、最应该避免的莫过于别人的赞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且这些哲学家更加确切地说,即使能得到世界上所有的荣誉,有头脑的人也不值得向它伸出一个手指。 他相当赞同伊壁鸠鲁“过隐蔽的生活”的主张。他痛斥极端追求荣誉的哲学家卡捏阿德斯说,我感到难受的是,这种看法竟会在被荣幸地称为哲学家的头脑中产生。他说,有人为人正派只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让别人知道后更器重他,他只有在别人可能知道的情况下采取做好事,对这样的人不能期望过高。他说,正直的人做了好事会感到心满意足。表现勇敢应该是为了自己,而且这样的好处,就是培养十分坚强的内心,可以抗拒命运的任何打击……同荣誉相比,这种好处显得尤为重要,也更值得我们起期望和追求,因为荣誉只是别人对我们的赞赏。 他对他那个时代的一些人深不以为然,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我看到许多人灵活多变、模棱两可、脚踏两只船,大家都认为他们处事圆滑。至于他自己的主张。他说,我并

《蒙田随笔》读书笔记3篇

《蒙田随笔》读书笔记3篇 《蒙田随笔》读书笔记1 读蒙田的书,一开始就想到法国其他二位大思想家在写作方式上的共同性,即像散文式的写作方式。因为它缺像德国哲学家或者思想家的那种严谨与逻辑性。如果说他像今天“鸡汤文“之父也不为过?因为今天读他的文字及思路一点也不陌生。 过去多次读这本书,并且一直在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他看乎*常的东西,现在还在受人欢迎?从整体上看,他论述的他那个时代的话题,夹带了他自己的一些思想的火花。所以,人们总是想在思想火花中,找灵感而读他? 另外,其中一位后期的法国思想家Simone Weil。她的“重负与神恩”也是类似的写作。现代西方还有研究她“微依的学会”。他们共同特点可能来自,西方天主教背景的思维方式。所以,如果从神学思想背景分析,应该知道为什么了?当然,同样加尔文也是法国大思想家,但是他是西方宗教改革时期的领袖,他的思想非常严谨。 书中的下一段话,更像是对于他个人独特之处描述: “赞颂自我是蒙田毕生的事业。不是自我的成见,也不是自我陶醉,几乎也从不是自我期许的。顶好的意义上,是一种有限制的自我满足,是令人费解的决心,决心要跟内里的我和*共处。对

蒙田来说,自然界一切事物中,最接近、最让人埋头热衷的事物,是蒙田。不是最亲的,却是最近的,因而是最便于了解的”。 当然,就是现代法国的电影中也时不时出现上面,像是很有睿智哲理,又像是没头没脑的话。《蒙田随笔集》读后感第(6)篇如何做一场人,有很多人探讨,但更多的人只是本能的活着,即使探讨的人也只是想为了肉体活得更舒服。不知道人为何来到这个世界,若是随机而来,和随便什么人都能做父母一样没有门槛,那么做人做得糊涂又随意也没什么稀奇的。 但是,人来一趟世界想必没那么随机,必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争取到这个机会。学习一些怎样不辜负这趟旅行的知识不仅必要,还是必须。 在俗世中如何做人和在精神中如何做人是不同的。在俗世中做人关注的是别人,在精神中做人关注的是自己。人非得有一段路程是过一种与自己相处的生活,明白一点关于生命和意义的事,即使弄不明白,也算为铁屋子凿开一条缝了。 蒙田为自己开凿了一扇窗,所以,很多人便透过他也看到了光。这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捧出一道鸡汤,不同的是鸡汤的养份不同。蒙田的鸡汤已超越了俗世的智慧,进入心灵的世界。只是看起来,他的方向通往的仍旧是俗世的生活。 他对生命有许多不俗的见解,比如生和死。把时间花在其上,物超所值。这个四百多年前的'先哲的确有着深刻的洞见,穿越岁月灰尘,今天读来仍熠熠生辉。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读后感 准备的《蒙田随笔》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蒙田随笔》读后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十六世纪的人,距离现在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但是这本书完全看不出跨越四百年的巨大鸿沟,在今天看来依然受益匪浅,只能说真正的智慧是不会被时光打磨渐渐消逝,反而经过时光的验证更加让人深信不疑。 随笔,既然是随笔,顾名思义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随性留下的笔录。这本随笔集现在有很多个版本,无数知名译者为这本书贡献过自己的汗水,将蒙田的智慧火花毫无保留、原汁原味的传递给读者。感谢这群默默奉献的伟大译者,要知道读者买书往往都是冲着作者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译者,他们掩盖在作者的光芒下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借此机会,向他们致敬。 言归正传,蒙田随笔是一本生活的哲学书,它不像其他哲学书那样深奥而晦涩难懂,这本书就像一个胡子花白,脸上每一条皱纹都藏着岁月痕迹的老爷爷,整张脸黯淡苍老,唯有眼睛透露出历经世情的睿智与豁达。这本书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灯下阅读,因为白天的浮躁无法让人静心思考,只会让人越看越心烦意乱,夜晚的安静和孤单满足了思考的条件,能让人静静聆听这位爷爷慢慢向你诉说生活的哲学,给你迷茫的心指明方向,让你的灵魂体会生活的奥妙。 说了这么多都是空话,接下来我们就“空壳的麦穗才会趾高气扬”这一章节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书中这样写道:“真正有知识的人

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当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这句话的比喻多么形象。中国古代道德经有句话叫“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这句话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从无知到有识的过程,我经常能看见小朋友一副小大人形象的给别人讲一些浅显的道理或者故事,一般我们只觉得小朋友可爱,至于那些道理和故事,难道真的不懂吗?但如果换成一个成年人,他在大街上公共场合大声说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人们只觉得他无知而愚蠢。因为一个有学识有教养的人是不会在大街上以“传授知识”的理由来获得别人的尊敬与赏识。俗语说半瓶水晃荡一瓶水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谦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风骨与气节都融入那句胜利之后还低头抱拳的“承让承让”中,谦虚不是懦弱,谦虚不是自大,谦虚是经过沉淀之后的光芒内敛,谦虚是竹子压不弯折不断的筋骨。蒙田的博闻强识和他对于生活的领悟理解都写在书里了,这本书可以当成人生的指路明灯。 《蒙田随笔》读后感近期阅读了法国作家蒙田(1533——1592)的《蒙田随笔》一书后,个人认为该随笔大多以议论形式出现,真正是个包罗万象,处处散发出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也映射出作者对人生的乐观、积极和智慧,也教给了我们一种生活态度。正如书中所写“世界上各种见解都能达成共识:追求快乐是人生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800字高中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800字高中蒙田随笔集读后感800字高中【篇1】 曾经听人说过,读书也要讲缘分。若是你读了某本书,必是与它有缘。我很是赞同,因我之前是从未听过蒙田这个人,更是不知道有《蒙田随笔》一书。机缘巧合地,我在浏览网页的时候读到蒙田的一句语录,颇为震撼。“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若的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后来,我便开始了解蒙田,开始读《蒙田随笔》。 我不敢说我能够把蒙田的思想参透,但是每读到一些见解独到的地方,我也会有强烈的共鸣。蒙田是一个智者,一个思想家,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关于生命,关于人类的种种感情。 在这个愈发喧嚣的社会,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抵挡不住名利,金钱的诱惑。还有多少人愿意安安静静的捧一本书,慢慢品读,慢慢感悟呢?我想,很多商业人士更愿意分秒必争地去应酬,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一分钟可能就会是一百万的交易,就可能为自己或者公司提高声望。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腾出如此“宝贵”的时间去看一本书呢?而《蒙田随笔》中谈到论荣誉,其中是这么写道的:“自以为是者的名声看起来多么美好,这动听迷人的声音,不过是一曲回声,一幅影子般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微风一吹,它就销声匿迹全无踪影。” 所谓名声,荣誉,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太过看重的话,只会成为一种束缚,挣不脱,也放不开。若人的一生都在追逐这些徒有虚名的东西,那么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人或情感都会被忽略了,也许等到走到人生的尽头时,回头一看,才发现其实这一生过得太匆忙,什么都没有得到,除了那些虚名。 《蒙田随笔》中还谈到无所事事。原文是这样的:“如果不让大脑有事可做,有所制约,它就会在想象的旷野中驰骋,有时

高三600字读后感:读《蒙田随笔》有感

高三600字读后感:读《蒙田随笔》 有感�� 蒙田的时代距我们已逾400多年。但历史并不代表陈旧,蒙田的随笔 以其厚实的积淀历久弥“美”,令我们后辈学人享用不尽。�牐�尽管蒙田在随笔中一再强调“理性”,但我却觉得,蒙田是个 “感性”的人。从他的随笔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把他的思想提升到 更高的理论高度。他的文字在清雅中不失激烈的叙述笔调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让我们在事例中体味生活的道理,感喟人性的闪光。 在他的文字中,事例像水稻一样密植,让你在不经意间,已经尝到里 知性的味道。你不会感到他在说教、在数老皇历。从他说引述的事例中,你会觉得世界何其丰富多彩!只要透过这些事例,你就会跟着作 者“尝试判断”“深入自己的内心”,近而“平和执中”地“把自己 摆出来”,作个“满意的自我判断”!�牐� 译者黄建华在序言中曾总结道,蒙田的随笔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作者所感觉的自己。二,他所体会的众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三,他所理解的当时的现实世界。其实,抛开第三类不谈,就我所读,我觉得蒙田随笔之所以传之久远,是因为他的文字更多的关注的是人 性中更持久的品行和生活中更平常的经历。如他“谈恐怖”、“谈悲哀”、“谈闲散”,这些所谈之事不正是人性中持久不变的品性吗? 再如他“谈教育”、“谈婚姻”、“谈酗酒”,这些不正是我们千年 生活一再争论和谈及的话题吗?而他所谈之事正好是译者黄建华所归 结的前两类文字。�牐� “死”怕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之一,正如爱情。在蒙田的随笔中,“死”是个不避讳的字眼。整本《蒙田随笔》,题目中出现“死”字的标题非常之多,譬如“哲学即学死”、“我们的感情延续到死后”、“面对死亡”、“谈死亡”“学会死”,在他的文字海洋中,“死尸”更是随处可见。而作者一再谈及“死亡”,其意如何呢?我

生活的智慧——《蒙田随笔集》读后感

生活的智慧——《蒙田随笔集》读后感 今年夏天,在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蒙田随笔集,说来也是孤陋寡闻,此前也不曾听过蒙田,所以在读书之前,我还特地的查询资料,了解一下蒙田这个人。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于1533年2月28日出生于法国的阿奎坦地区。总而言之,蒙田是一位权威,却不古板,冷峻自持的学者。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书中引用了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事例,以及哲学家和诗人的词句,但更为有价值的是蒙田想通过这部作品传达出的思想。例如,蒙田在书中提到的对于名利的态度:!“我们的内部十分贫乏,我们的本质很不完整,需要不断加以改进,这是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我们的本质不完整,所以更需要去改进,去充实自己的本质,而不是追逐表层的名利,。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看来,理解也不同,我觉得这也是在告诫我们,身体是躯壳,而名利却是装饰品。这些再完美,也仍旧需要思想和灵魂去填充。言语的艺术和对生活的态度,蒙田在书中也有提到。!“我把言谈的优美和雅致看的比话题的份量与深度更重!”话题的选择突显了一个人的涵养和他所受过的教育,但言语的魅力却更加巨大。试问,用不甚礼貌,甚至粗鄙的言语去讨论一个极富深度的话题,我相信旁听者会因为你的用词言语而无法体会这个话题该有的深度,对你的关注也会远超话题本身,让话题难以令人信服。而席德的随笔中也有关于言语交际艺术的描述。!“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 蒙田是伟大的,在他的随笔集中,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他是冷峻的人

性观察者,是一名学者,但更多地,他像是一名慈祥的长者,用严厉或温和的语句告诉我们这世界美好的一切,他的话或浅显获或深奥,但这不是风格的多变,这更像一位顽皮的长者在考验他的后辈们对于世界的理解。蒙田是无私的,他将智慧与世人分享。他是无数人的知心好友。读完《蒙田随笔集》后,我觉得给我的感受就是它很难懂,甚至是无法理解的,但同时又觉得自己抓住了什么。所以我坚信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印证,来印证我的感受。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读后感 《蒙田随笔》读后感1 《三国演义》,它集智慧和实力于一身,是我最喜欢的书,看过《三国演义》,让我颇有感触。曾几何时,我们也想成为国之栋梁?曾几何时,我们也愿拥有只有双全之才华?曾几何时,我们也向往“桃园三结义”感天动地之友情?青春年少的我们依然为实现这些理想而坚定地前行。 《三国演义》宛如一首饱含深意的诗,意蕴深长;又如一曲动听的歌,荡气回肠;更如一汪清泉,奔流不息。这部书中处处洋溢着智慧与才情的交锋,发人深省,令人震撼,很值得我们赏析。读它,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激励我们前进,激发我们的情感。大家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又出来一句歌词“不是英雄不读三国”,可见《三国演义》的价值有多高。书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孟德;知人善用的孙权;爱民如子,宽厚仁德,视友情如生命的玄德;神机妙算,手摇羽扇,稳重儒雅的孔明;英武俊朗,才华横溢的周瑜;傲骨雄风的关公;勇猛草莽的张飞等等,这些人都是主角,当然还有许多书中必不可少的人,他们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三国演义》经久不衰。 书中的其他人暂且不提,就说说曹操吧。古往今来最有争议的人物莫过于曹操了,有人对他褒,有人对他贬。发生在他身上的事简直太多了,从被通缉到手握重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到统一天下,真可谓是巨人。曹操曾说“宁愿我负天下人,非天下人负我”,这话听了就会让人反感,但我们真心地替曹操想一想,他说此话之时正在被通缉,若我们是他,处于这样的境遇会如何呢?曹操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的人,他在行军时曾下令“扰民践踏庄稼者这杀无赦”,但由于他的马受惊误闯田地,破坏了庄稼,他当即割掉了自己的一绺头发,这叫“以发代首”,要知道在封建社会有“体肤之发受之父母,不可轻易去之”,头发对人们来说很重要,曹操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了,从这我们也能看出曹操的爱民之心。然而,我最欣赏曹操的地方是他有爱才之心。他把关羽留于营中十三载,为了使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云长真心归附,他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金银珠宝不断,可真是“费尽心机”,但终未如愿,当云长

《蒙田随笔》的读后感

《蒙田随笔》的读后感 《蒙田随笔集》好句节选 1. 死去的人是不需要同情的,相反应该庆幸他的离去,因为它摆脱了苦难的人生。但是,那些垂危的人是值得可怜和为他们难过的,因为他们正承受这苦难。 2. 友谊如无争吵而只彬彬有礼,客客气气;友谊如惧怕冲撞而且缩手缩脚,这种友谊便不够紧密,也无法丰满。 3. 丧友之痛,痛于言表;丧亲之痛,无法可表; 4. 忧伤是洪水猛兽,一旦突然降临,便能置人于死地。倘若你一生都在忧伤中度过,它便会慢慢地折磨你,是你失去斗志、失去信心;三、我们务须全力抓紧去享受生活的乐趣,消逝的岁月正将我们眷恋的欢乐逐一夺去。尽情享乐吧,我们只此一生。明天你只留下余灰,化为幽灵,一切归于乌有。 5. 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人连死亡都不怕了,又怎么能用死去吓唬人呢? 6. 死是与我们无关的事情,因为我们存在时死亡不会降临,等到死神光临时,我们又不存在了,即使丧失了什么,也不算是灾祸。因此说,恐惧纯粹是盲目的一直产生的一种冲动。 7. 一样,都被令人眼花缭乱。 8. 在一场暴风雨中,一位古代水手对海神说:“哦,海神呐!只要你愿意,你就能让我活命;只要你愿意,你也能让我丧命;但我仍牢牢把握我的船舵!

9. 引起心态失衡的罪魁祸首便是愤怒和嫉妒。消除心态失衡的办法莫过于针对心态失衡的结果及其对正常生活的破坏,做出认真的、深刻的反思和省察。最好的时机,是在心态失衡完全平息之后。有一句话说:“心态失衡就像坍塌的建筑,倒在地上把自己摔得七零八落”,《圣经》教导我们要长存忍耐,无论是谁,失却了忍耐便会引起心态失衡。 10. 因为事情发生了,我们便看见了,而事情不会因为我们看见了才发生。 11. 培根说:“人根据动机来思考问题,根据学问和知识来说话或演讲,而他们的行动,则大部分是根据习惯。”蒙田同样认为,人们被习惯蚕食。因此说,既然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可以主宰人生的力量,那么人们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以此来为你服务。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一 我写下这篇*,也不知到如何组织语言,故而行文较乱,而语言更是平实无奇。我很欣赏那些文笔出色的人,写得出彩,动情,读起来更是韵味十足(指写景、抒情方面),不过,这种风格与我无关,写情、景毫无美感,记事又似流水账,除了是因为自己达不到那种状态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说理只需把理说明便可,不过仍然希望可以读起来有美感,加太多的水只会把一杯香浓的牛奶变得淡而无味,太多的修饰可能适得其反。蒙田也是如此,行文随意。不过,我也大胆地在此说一下,或许是因为翻译过来的,又或者是因为语言习惯不同,读起来很不顺畅,有时候可能很啰嗦,甚至觉得很多内容都是不必要的,这只是我个人感觉,当然,他所举的很多例子我不知道,理解起来又是增加不少难度,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实质内容的阐述。回到正题,我想不会有太多人喜欢辞藻华丽而又空无一物吧,至少我是不喜欢的。不过回想大学之前,自己,或许是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也写过很多空洞(不过我还做不到辞藻华丽)的作文吧!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