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节 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节 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节 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节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了解加涅的生平

掌握加涅关于学习的概述及其提出的关于学习结果、学习阶层、学习阶段和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

体会加涅认知学习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加涅(R.M.Gagne)被公认为是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派的折衷主义者。他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注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他给学习下的定义是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长过程”(Gagne,1977),他提出五类学习结果。他还分出八类学习阶层和八个学习阶段。相应的课堂教学也可分为八个阶段。

加涅的学习理论不论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不论在国外,还是在我们国内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许多学习理论的著作、教育心理学的著作和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的著作中都频繁地介绍加涅的学习分类、学习和教学过程阶段论、学习结果的论述等重要内容,并对加涅的学习理论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当然,加涅的学习理论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由此看来,如何看待、评价和运用加涅的学习理论应该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慎重的课题。本节试就加涅学习理论在学习和教学研究领域、教学实践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及进步意义,以及该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评价。

加涅的生平及著作

加涅关于学习的概述

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

加涅关于学习阶段的划分

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

信息加工观点

加涅认知学习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一、加涅的生平及著作

罗伯特·加涅(Robert M.Gagne,1916~ )出生在美国麻省的北安多弗。1933年入耶鲁大学主修心理学,受到了新行为主义的严格训练,1937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布朗大学攻读实验心理学于1939年和1940年分别获理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旋即在康涅狄克学院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作为航空心理学家从事测量、选拔和训练飞行员的研究工作。战后,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康涅狄克学院短期任教,后又在美国空军从事实验技术方面的研究。1958年离开部队后,195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62年至1965年出任美国科研工作协会研究主任,1966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教,1969年以后一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

加涅在教育心理学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他曾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主席、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曾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和杰出科学贡献奖。加涅的主要代表著作《学习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使他饮誉全球。该书自1965年首版以来,于1970年、1977年和1985;年分别出了修订版,每版的体系与内容都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和充实,被认为是“关于学与教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此外,他的《教学设计的原理(Principl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1974,1979,1988,与人合作)和《教学的学习要素(Essential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1974)注重教学实践的改革,日益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

二、加涅关于学习的概述

加涅被公认是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派的折中主义者:他自己也坚持认为,他实际上不是在系统论述一种新的学习理论,而是从各理论流派中汲取所需要的成分。加涅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注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尤其是在70年代后,他在对学习理论的探讨中,试图阐明学生的认知结构,并着重用信息加工模式来解释学习活动。在他看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代表了人类学习研究方面的重要进步。

加涅认为,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观察学习发生的条件,并对它们加以客观地描述。所以,他一直把自己看作是一位对学习采取自然主义态度的观察者:因此,他在阐述何谓学习时,注重对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描述。而他对八种学习类型的描述,实质上是提出了一种累积学习的模式。学习是如何引起的?我们可以抽取哪些与学习有关的要素?加涅认为,学习的要素包括:学习者、刺激、记忆和反应。此外,该学习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介绍如下:

1.学习的条件

每一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不论属哪一流派、持何种观点,几乎都要对"学习是什么?"作出回答。因此,学习的定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但其中被人公认的、引用最多的,当推加涅所下的定义。加涅认为:“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长过程”(Gagne,1985)。

我们知道,学习本身是一种内部过程,是无法测量的。要了解学习是否发生过,只能根据学生在学习前后行为表现的变化才能推断出来。这种行为变化常常是指从事某项任务的能力的增长,但也可能包括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等方面(即加涅所讲的心理倾向)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止是短暂的(如疲劳、药物反应引起的),而必须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再者,这种变化与因身体成长或成熟而引起的变化是有区别的,它强调的是因经验的结果而引起的变

化。

加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生长与学习;这两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生长与学习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影响生长的因素绝大多数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影响学习的因素主要是由学生所处的环境中的各种事件决定的。这些事件将决定学生学什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加涅反复强调,引起学习的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内部条件,即指学生在开始学习某一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对目前的学习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这对即将进行的学习需要哪些外部条件起重要作用。另一类是外部条件,这是独立于学生之外存在的,即指学习的环境。它涉及怎样安排教学内容,怎样传递给学生,怎样给予反馈,以使学生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学生的内部条件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同,外部条件也应作相应的改变。

在加涅看来,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学习条件的,尤其是外部条件。教学是由教师安排和控制这些外部条件构成的,由于学习的条件各不相同,学习的类型也有所不同。不同类型的学习,可根据构成各种学习条件的因素予以区则。出于每一个学习类型都是以学生内部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因而,要使学习得以有效地发生,需要有不向的外部条件。

2.一种累积学习的模式

加涅意识到,人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是不一样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据此,他按八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之为学习的层次理论。他的基本论点是,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例如,学生学习较复杂、抽象的知识,是以较简单、具体的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除基本的生长因素外,主要是各类能力的获得过程和累积过程。

加涅通过描述八个学习层次来研究学生理智技能的累积方式。这八个学习层次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动作连锁;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加涅把上述八类学习看作是学生理智技能的八个方面。其中前四类学习是基础性的,相对说来比较简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学龄前就已习得的。因而,学校教育更关注的是后面四类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前四类学习不重要。加涅学习层次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习是累积性的。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的。每一类学习都是以前一类学习为前提的。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迁移是累积学习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甚至可以说是这个模式得以存在的关键。加涅区分了两种迁移: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纵向迁移(vertical transfer)是指把某种理智技能作为更高一级理智技能的基础。换言之,把较简单的理智技能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加入到较复杂的理智技能中去。如把整数乘法迁移到除法和分数乘法中去,就属纵向迁移。由此可见,学习较复杂的技能,主要取决于是否已掌握较简单的技能。基本技能掌握得越熟练,提取时越容易,同时也就越有可能迁移到学习较复杂的技能中去。所谓横向迁移,(lateral transfer)就是把习得的内容应用于类似的新情境中去。因此,让学生在各种不同情境中运用某种技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横向迁移的能力,从而为纵向迁移打好基础。

学习层次说或累积学习模式对教学序列的设计有重要意义。因为每一层次的学习,都是以前一层次的学习结果为前提条件的。就是说,前一层次的学习为后一层次的学习作好了准备。这也就是加涅所讲的学习的内部条件——学生是否掌握前一层次的学习内容。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可通过分析前一层次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内部条件不再是虚无飘渺的了,凭借学习层次,可以实实在在地确定学生是否已作好新的学习的准备。必要时,可采取个别教学或能力分组等方法,以帮助学生先

获得必要的技能。

因此,加涅在《教学设计原理》中认为,前述八个学习层次在设计课程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理由有两条:第一,它们决定了学生将会形成哪些能力,从而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紧密联系起来了;第二,这些学习层次呈累积的性质,是以一种可预测的方式一级一级建立起来的。因而,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可以此为基础,构成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Gagne,1979)。

3.学习的要素

学习是如何引起的?我们可以抽取哪些与学习有关的要素?加涅认为,学习的要素包括:第一,学习者。加涅主要探讨人类的学习。人类学习者拥有感官,他们通过感官接受刺激;他们拥有大脑,通过大脑以各种复杂的方式转换来自感官的信号;他们拥有肌肉,通过肌肉动作显示已学到的内容。学习者不断接受到的刺激,被组织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神经活动中,其中有些被贮存在记忆中。在做出各种反应时,这些记忆可能被转换成外显的行动。

第二,刺激情境或刺激。刺激学习者感官的所有事件被统称为刺激情境;可以区分的单一的事件被称为刺激。

第三,记忆。对学习者来说,一个重要的输入是学习者从记忆中提取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是根据以往学习活动已经加以组织过了的。

第四,反应。由于感觉输入及其后继的各种转换而引发的行动称之为反应。相对说来,我们可以用比较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反应,因为,反应常常反映在操作水平上(Gagne,1985)。

加涅认为,当刺激情境与记忆内容以某种方式影响学习者的操作水平时,学习便发生了。操作水平的变化,是根据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操作水平的差异来界定的。我们判断学习是否发生,主要是根据操作水平是否发生了变化来推断的。

4.该学习原理的局限性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1970年版中承认,他所阐述的学习原理,无法解决教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关系的许多方面,严格地说来,与获得通常作为课程内容的知识、技能没有什么关系。这些人际互动包括引发学习的动机、说服学生,以及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等:形成这些心理倾向,对现代社会的教育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从广义上来说,论及学习时,也必须考虑到动机与态度等问题。但他不试图探讨这些问题,而是把讨论局限在理智内容或教材内容的范围之内。

加涅还承认,不论我们对如何通过学习初步形成能力的过程了解多少,但很显然,目前还没有人知道这种形成能力的过程是如何到达其最高水平的。所以,目前看来还不可能详细说明达到最高级、最复杂的行为表现(如科学发明与艺术创造)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我们现在对产生爱因斯坦或达·芬奇的必要条件还不那么清楚。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天才的产生并不是基于“诀窍”,而是以习得各种各样的具体能力为基础的(Gagne,1970)。

但是,自加涅在70年代后采用信息加工模式来解释学习过程之后,他不再谈论这些局限性了。而且,他花了相当的篇幅来讨论态度与动机的问题,并试图解释在各种广泛情境中发生的人类学习。看来,加涅对用信息加工理论来揭示人类学习的一般规律是抱有信心的。

三、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

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分类,也就是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即根据学生在学习后所

获得的各种能力来分类。学生要习得哪些能力,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发展水平有关。例如,在原始社会,狩猎可能是最主要的教育目标之一;社会越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越复杂,教育目标也就越复杂。教育目标是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来达到的。

由此可见,在设计教学之前,必须先确定学生要习得哪些能力。加涅提出了以下五类学习结果: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表1是五种学习结果的概要。

1.理智技能

理智技能是指能使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们是学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内容,包括最基本的语言技能到高级的专业技能。理智技能学习与言语信息学习不同,前者关注学会如何做某些理智的事情;后者关注知道某些事情或某些特征。例如,运用运算规则解答习题,是理智技能学习的例子;学习“先乘除后加减”这一规则,则是言语信息学习的例子。

理智技能还可以被进一步分成若干于类别。提到的八类学习,都可以作为理智技能学习的子类别。在学校教育中,尤其以辨别、概念、规则、问题解决(高级规则)的学习为主。我们已经知道,这些理智技能是由简单到复杂排列的;学习每一种理智技能,都是以前面较简单的技能为先决条件的(如右图所示)。

2.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种特殊的、非常重要的技能,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认知策略的性质与理智技能不同,理智技能指向学生的环境,使学生能处理“外部的”数字、文字和符号等;而认知策略则是在学生应付环境事件过程中控制自己“内部的”行为。在认知信息加工学习模式中,认知策略起执行控制的作用,对下列几方面起调节作用:(1)注意哪些特征;(2)如何编码以便于提取;(3)如何从事问题解决过程;(4)怎样才有利于迁移。由此可见,要把学生培养成独立的思维者,认知策略作为教育目标是很重要的。

加涅指出,学生能否解决问题,既取决于是否掌握有关的规则,也取决于学生控制自己

内部思维过程的策略。学生在选择和使用认知策略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即便所有学生都掌握了同样程度的理智技能,但由于有些学生采取的认知策略较合适些,因而表现出来的问题解决能力就更强些。这里需注意的是,理智技能与认知策略往往是同一学习过程的两个方面,学生在学习理智技能的同时,也形成了调节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方式。因此,脱离了具体内容的学习,就既不可能习得也不可能运用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不可能在真空中活动。

3.言语信息

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递各种:言语信息。学生一般是通过听和看习得的。言语信息与理智技能密切相关,但又不是同一回事。例如,学生通过讲述某件事,把要传递的信息表述出来了,这就表明他已具有言语信息的能力;但讲述的技巧和造句的优劣(有时这并不妨碍传递信息),则属于理智技能的范畴。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言语信息把人类千百年来累积起来的知识一代一代传递下去的。当学生能够用命题(句子)的形式来陈述他已习得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已具有言语信息的能力了。各种言语信息的复杂性程度不同,加涅把它们区分成三种类型:(1)命名,就是给物体的类别以称呼;(2)用简单命题(句子)表述事实;(3)知识群,即各种命题和事实的聚合体。

实际上,加涅所讲的言语信息,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知识或书本知识。加涅认为,言语信息对学生来讲具有三种功能:(1)它们常常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必备条件,不知道基本的知识,就不可能习得复杂的规则;(2)它们将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职业和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这样;(3)有组织的知识是思维运行的工具。当学生试图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时,他往往先要思考头脑中已有的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做出选择。

4.动作技能

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另一种能力是动作技能。这是种大家熟悉的能力,如幼儿穿衣、吃饭;小学生写字、爬梯、打球等。但我们不能把动作技能看作只是小学生的目标,在职业技术教育科目中,有许多动手操作的程序,也属于动作技能的范畴。尽管动作技能在学校教育中不占中心地位,但始终是一个重要方面。

动作技能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只有经过长期不断地练习,才能日益精确和连贯。只有当学生不仅能完成某种规定购动作,而且这些动作已被组织成一个连贯的、精确的和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完整的动作时,才能说他已获得了这种技能。

5.态度

态度是一种影响和调节一个人行动的内部状态,也是-种学习的结果。一般把它归入情感领域。事实上,我们对不同的事物、人物和情境有许多不同的态度。人们采取什么行动,显然是受态度影响的,但是,态度与人们行为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曲折复杂的。

我们的许多态度是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的一系列结果习得的,而且往往是附带习得的,不是预先计划好的。态度一般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能逐渐形成或改变,而不是作为单一经验的结果突然发生的。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态度强烈的程度,往往是由他在各种不同情况下选择这件事情的频率决定的。形成或改变学生态度的最佳方法,是“榜样”的作用。加涅不仅对这五类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作了区分,而且还分别阐述了它们各自所需的学习条件。由于每种能力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所需要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加涅认为把学习结果作为教育目标,有利于确定达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条件。而且,从学习条件中还可派生出教学事件,告诉教师应注意些什么。因此,只要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分析,便可为教学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为达到教学目标铺平道路。

四、加涅提出的关于学习的八个阶段从学习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如右图所示)。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行动都可以被分解成八个阶段,方框上面是该阶段的名称,方框里面是在该阶段学生内部的主要学习过程。

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学生内部的学习过程一环接一环,形成一个链索;与此相应的学习阶段把这些内部过程与构成教学的外部事件联系起来了。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的:第一,在日常教学中,每一学习阶段并不一定都能观察到,有时,其中某些阶段是组合在一起的。第二,学生并没有意识到或不可能意识到其中大多数内部过程。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内部发生的事往往知道得甚少。

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动机阶段

学生的学习是受动机推动的,这是不言自明的。但动机有许多形式,有些与教学有关,有些与教学无关。加涅认为,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我们必须关注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学生有了这种动机,他的行动都会指向这一目的,并会因达到目的而获得某种方式的满足。这种动机反应了人类要操纵、支配和掌握环境的自然倾向。

学生的动机或期望对整个学习过程都有影响。在有些场合,学生最初并没有受达到某种目的诱因所推动,这时就要帮助学生确立动机。加涅认为,通过使学生内部形成一种期望,可以使学生形成动机。期望是指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后将会得到满意结果的一种预期。加涅指出,尽管教师可以通过告诉学生学习的结果来形成学生的期望,但是,理想的期望只有通

过学生自己的体会才能形成,光凭教师的许诺是不行的,对年幼的学生说来尤其是这样。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这种期望,往往需要做出安排,在学生实际获得有关知识技能之前,先让学生能够达到某种目标,以便向他们表明,他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加涅看来,形成动机或期望,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预备阶段。

2.领会阶段

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刺激,换言之,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例如,在听教师讲课时,他必须注意句子的意义,而不是教师讲话的语音或语调;在阅读教材时,必须注意各种命题的意义,而不是字体或版面设计。

注意的过程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暂时的内部状态,或被称为心理定势。一旦注意某种刺激后,它就起一种控制执行过程的作用,即只对某些刺激予以加工。注意定势是由外部刺激激活的;注意的时间是因人因事而不同的。最初的注意往往是因刺激的突然变化引起的,因此,教师可以采用许多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改变讲话声音的高低、手势动作和其他各种方法。

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这个过程就是加涅所讲的选择性知觉,很显然,要使学生能够进行选择性知觉,外部刺激的各种特征必须是可以被分化或辨别的,学生只有对外部刺激的特征做出选择性知觉后,才能进入其他学习阶段。

3.习得阶段

严格说来,只有当学生注意或知觉外部情境之后,学习过程才真正开始。习得阶段涉及到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知觉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然后再把它们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长时记忆中。

在短时记忆中暂时保存的信息,与被直接知觉的信息是不同的,在这里,知觉信息已被转化成一种最容易被贮存的形式,这种转化过程被称为编码过程。这一过程对于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来说极为重要:学生回想的内容总是与他们最初知觉的刺激有所不同,这就足以证明编码过程是存在的。

当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又要经历一次转换。这一编码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保持信息。如用某种方式把刺激组织起来,或根据已经习得的概念对刺激进行分类,或把刺激简化成一些基本原理,这些都会有助于信息的保持。

实验表明,编码过程是可以受教学影响的。实验者请学生看一些图形(右图中间一列),并对一组学生说:“现在要看的是洒瓶和眼镜似的图形。”对另一组学生则说:“现在要看的是马镫和哑铃似的图形。”结果表明,学生再现的图形与告诉他们的话基本上是一致的(右图

左、右两列)。由此可见,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

4.保持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编码过程后,即进入长时记忆贮存阶段。加涅认为,相对于其他阶段,我们对保持阶段了解得最少,因为最不容易对它进行调查。但有几点目前是清楚的:第一,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其强度并不因时间递增而减弱。七八十岁老人回忆孩提时的事情往往比当天的事情更清楚;第二,有些信息因长期失用而逐渐消退。一个人已习得的外语单词会因不用而遗忘;第三,记忆贮存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新旧信息的混淆,往往会使信息难以提取。严格地说,这不是记忆贮存的问题,而是信息提取的问题。

因此,如果对学习条件作适当安排,例如,避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可以减少干扰的可能性,从而对信息保持起一定的影响。

5.回忆阶段

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相对其他阶段而言,回忆或信息提取阶段最容易受外部刺激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这些线索可以增强学生的信息回忆量。但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为自己提供提取线索,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所以,对于教学设计来说,通过外部线索激活提取过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为自己提供线索的策略。

6.概括阶段

学生提取习得信息的过程,并不始终是与最初学习信息时相同的情境中进行的,况且,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各种类似的情境中去,而不是仅仅按教科书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举一反三,因此,学习过程中必然有一个概括的阶段。加涅所说的概括,就是指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习的迁移。

一般说来,学生学习某件事情时经历的情境越多,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加涅指出,学生必须掌握其中的规则,就是说,要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这些原理。鉴于迁移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教学需要提供有利于把学习内容用于新情境的提示。"教学生迁移",就是给学生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同样,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学习是学习过程中迁移阶段的重要条件之一。

7.作业阶段

学习过程需要有作业阶段似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习的内容。对有些学生说来,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了获得反馈;但在有些学生看来,通过作业,看到自己学习的结果,能获得一种满足。

当然,作业主要是给教师看的。一般说来,仅凭一次作业是很难对学生做出判断的,有些学生可能碰巧做得很好;而有的学生则做得不理想,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几次作业才能对学生的成绩做出推断。

8.反馈阶段

当学生完成作业后,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已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时,教师需给以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加涅所讲的信息反馈,类似于其他心理学家所讲的强化。加涅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强化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学生在动机阶段形成的期望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肯定。动机阶段对学习的重要性,在强化过程中又一次得到了强调,

反馈阶段显然是受外部事件影响的,而且,信息反馈也并不一定要使用“对”、“错”、“正确”或“不正确”这类词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许多微妙的方式反馈信息,如点头、微笑等。此外,需提醒注意的是,反馈并不总是需要外部提供的,它也可以从学生内部获得。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已学过的概念和规则,知道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五、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加涅认为,学习是一种内部过程,但受外部刺激或事件的影响。外部事件可以用激化、维持、促进、或增强学习的内在过程的种种方式加以计划和执行。这就称之为教学。学习的不同过程量中,外部事件对它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有些过程(例如,预期的建立)明显受教学的影响。而有些过程(如记忆信息的储存过程),可能只受到教学的间接影响。所以,把那些能够明显改变学习进程的外部事件与学习过程的相互作用划分为教学的连续阶段似乎是合理的。

加涅把与上述学习过程有关的教学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1.动机加涅认为学习的准备工作是由教学来完成的。教学用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此阶段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把学生的兴趣和学生一旦学习以后将来能做什么联系起来。

2. 了解在这个阶段中,教学的措施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提供刺激,引导注意,使刺激情境的具体特点能被学生有选择地知觉到。

3.获得教学在此阶段的任务是支持学生把了解到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教师可向学生提示编码过程,并向学生提供运用编码策略的定向。

4.保持这个阶段学生把获得的信息“储存”在记忆系统中。为了保持教学阶段的完整和连续,也包括在教学阶段中。现在,储存信息的内部过程受教学直接影响的方式还不完全清楚。但是,为学习的条件作适当地安排,例如,同时呈现不相似的刺激,而不同时呈现十分相似的刺激,以减小相互之间的干扰,这样可以间接地影响信息的保持。

5.回忆在此阶段,教学可以采取提供线索以引起恢复的形式,或者采取控制恢复过程的形式,以保证学生可以找到适当的恢复策略加以运用。教学还可以采用包括“有间隔的复习”等方式,使信息恢复有发生的机会。

6.概括在此阶段,教师提供情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以新颖的方式迁移,并提供线索,以应用于以前不曾遇到的情境。

7.作业在此阶段,教学的大部分是提供应用知识的时机,使学生显示出学习的效果,并为下阶段的反馈作好准备。

8.反馈在此阶段,学生关心的是他的作业达到或接近于他的预期标准到了什么程度。如果学生能够得到完成预期证实的反馈信息,对强化学习过程将有很大地影响。

加涅提出的教学过程八个阶段理论对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有实际意义的。同时,加涅

也注意到,对于那些有着丰富学习经验的学生来说,许多被认为是有助于学习的外部事件及其安排,都由学习者自己来安排。这种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他可以自己激发学习动机,发展自己的编码系统,创立他自己的寻找和恢复的策略,并为自己提供反馈。教师自然愿意鼓励学生向此方向发展。鼓励这种发展趋势的方式很多,逐渐减少对这类学生提供编码策略或提示恢复的线索,就是这种方式之一。

六、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坚持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学习过程。他主张用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来解释学习的结构和过程。下图是加涅在20世纪70年代所采用的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图,见下图。

按照这个模式团,加涅对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作了具体地说明。这个模式描述了信息从一个假设的结构流到另一个假设结构的经过:感受器从环境中接受刺激或输入信息,输入的信息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非常短暂的时间。然后进入短时记忆,最长大约可持续30秒。学习者的复述能把信息在这里保持稍长的时间。然后把信息加以编码以便储存,并转移到长时记忆里。人们假定长时记忆是一个永久的贮藏仓库。后来,信息经过寻找以后,得以恢复。信息恢复以后,又转移到短时记忆(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回到了记忆的“前沿”)。在此,信息的适当性得到进一步地考虑,结果是作进一步地寻找,或者利用反应发生器的活动,产生持久地反应。加涅强调指出,在这个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执行控制过程。各种信息的转移都利用这些过程而被激化和改变。为了准备学习的行为而建立的预期事项也可以用相似的作用加以说明。

在这个模式图中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执行控制”和“预期事项”这两部分的作用。它们的作用是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进行自我监控和调整。这正是当前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初,加涅在《学与教的新观点》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了信息加工模式在解释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许多现代学习理论家看来已得出这样的结论:把学习设想为增强联结之事,完全是过于简化了。现代学习之观念倾向于高度分析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它们既发生于学习者内部,又发生于学习者外部。现代的学习观点倾向于把学习视为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这种观点常被称为“信息加工说”。接着,加涅又以阿特金森和西弗林(Atkinson,R.C andShiffrin,R.M)提出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为范例,描述了信息的三级加工过程。加涅认为,这是一个要完善得多的学习和记忆理论,它远远超出逐渐增强单个学习联结强度的思想。

加涅坚持认为,上述这些模式的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的过程都是从实验研究的结果中,用理性推断的方法引申而得出的假设性结构。这些结构的存在还要靠实验数据不断地加以验证。也就是说,这些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地修正和发展。

加涅还认为,信息加工的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他说:“现在我们正在迅速地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刺激是由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以一些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加工的,而了解学习也就在于指出这些不同的加工过程是如何起作用的。一个神经活动与另一个神经活动的联结仍可能是这些加工过程最基本的成分,而这些过程的不同性质却使联结本身成为学习和记忆的一种十分简单的模式。”

七、加涅学习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

(一)贡献及进步意义

加涅学习理论对学习问题地研究和教学过程地研究所做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西方任何一个学习理论相比较,加涅对学习结果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的。详细内容,请点击进入>>

2.加涅在学习结果中提出的“认知策略”概念与现在学习策略的研究密切相关。认知策略概念的提出是学习策略研究的直接学术背景之一,对当今学习策略的研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现在,学习策略的研究家普遍认为,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成份。

3.加涅十分重视原理和规则的学习,并提出了规则教学的基本步骤。详细内容,请点击进入>>

4.加涅在他的学习理论中采用层级分析法,认真地分析了学生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和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提出了学习过程“八阶段”理论,并对应地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八阶段”。这个学习过程的八阶段的划分和教学过程八阶段的划分,揭示了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5.加涅采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把知识的学习过程解释为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人们又常把加涅的学习理论称为“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这种解释符合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

并起到了促进对学习过程的心理学研究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模拟研究相结合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6.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加涅既不主张完全的发现学习,也不主张全部地接受学习,而是主张“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既有助于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又可以避免发现学习费时费力的缺点。教学实践表明,有指导的发现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便于让教师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求知欲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有人又将加涅的学习理论称为“认知-指导说”。

7.加涅的学习分类说是备受同行们青睐和推崇的学习类型划分理论。

(二)局限性

1.加涅的学习分类说仅仅是一种假说,没有科学依据,而且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内容。

2.加涅的学习理论的一个明显的不足是没有可靠的科学实验为基础,没有针对一种确定的学习类型开展研究。而是广泛地归纳学习过程的一般特点,讨论了学习的一般特征和一般问题。加涅虽然重视原理学习的研究,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不足。因此,加涅的学习理论是一种综合的理论,该理论缺少一个像斯金纳学习理论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班杜拉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这样的核心内容。

3.有人认为,加涅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折衷的理论。因为,加涅本人就主张“学习理论应包括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事实,和经过实际研究确定的并用概念的模式相互联系起来的学习原理。”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在加涅的学习理论中既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术语,又有信息加工理论的解释。他的学习理论是借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来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他的学习理论并没有揭示出学习过程的一些新的本质特征,而是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来一般地解释学习的过程。当然这样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它能使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比较全面地、综合地看待学习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甚大,依据其刺激——反应理论,该教学理论强调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控制与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其中斯金纳(B.F.Skinner 1904-)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关于教学目标:该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突出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关于教学过程: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作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因此,该理论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等的系统安排与控制,即强调形成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3)关于教学方法: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三个条件:小步子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于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即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程序教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和家涅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3)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1)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2)学习材料的呈现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这里所说的由简到繁是指由简化的整体到复杂的整体; 3)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可迁移; 4)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可以确认他们的正确知识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学习。虽然行为主义者教学理论也强调反馈的重要性,但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一般反馈作为一种假设检验;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二节 托尔曼学习理论

第二节托尔曼学习理论 了解托尔曼的生平及认知行为主义产生的背景 掌握认知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实验 了解新托尔曼学派 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是寻求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相统一的第一人。他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理论的双重影响,提出符号-完形学习理论,属认知行为主义理论。其最著名的是白鼠走迷宫的实验。 通过一系列实验,托尔曼认为应强调行为的整体性,注重行动(act)而不是纯行为主义所关注的动作(movement)。个体的学习行为是有目的的,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的反应。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形成目标-对象-手段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地图”,并非学习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因此,他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其中。代表有机体(organism)的内部变化,亦即中介变量,它虽不是引起行为的基本原因,却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称为“行为决定因素”,包括目的和认知的因素、能力因素和行为顺应因素(Tolman,1932)。 此外,他还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白鼠在走迷宫时根据对情景的感知,在头脑里有一种预期指导其行动,预期的证实就是一种所谓的内在强化。可以说托尔曼用动物实验的方式探讨了认知学习问题,被许多人称为认知心理学的鼻祖。 一、托尔曼的生平 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Tolman,1886~1959)于1886年4月14日出生在美国麻省纽顿的一个贵格会教徒的家庭。191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电子化学学土学位,然后从那里去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1912年和1915年获心理学硕土学位和哲学博土学位。同年,他开始在美国西北大学任讲师。但3年后他被免职了,名义上说他缺乏教学能力,实际上则是由于他在当时战争期间持贵格教的绥靖主义态度。 1918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心理学教授。他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1950年,他由于拒绝麦加锡泡制的忠诚宣誓而被解聘。在这之后,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在这期间,托尔曼作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Liberties Union)的一名成员,为促进学术自由而作了不少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之一,是他于1953年重新回到贝克莱分校任教,恢复原职,一年后退休。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G.Hein,1991)。[1] Jonassen(2000)认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2]一场改变人类学习理念与教学设计的革命已经兴起。 一、建构主义的十念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 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 1.哲学渊源。主要包括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G.Vico的“新科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L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20世纪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J.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3]Vico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V.Glasersfeld称Vico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Kant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Kant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Dewey认为,经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显然,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已经蕴涵着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 2.心理学渊源。主要包括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 的认知学习理论。Piaget从主客观相互作用,即从活动一动作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发生问题,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Vygotsky主,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来进行。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一是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部, 化为人的部心理过程的结构。Bruner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其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动作、图像和符号)、探索与发现未知知识、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革命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 3.流派。建构主义是一种流派纷呈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目前主要有6种类型: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

认知主义教学法

专题五认知主义教学法 虽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结合而成的听说法从其协调性和客观性都是相当完美的,但是由于它只重结构,不管意义而陷入困境,而且很快受到多方力量的置疑而举步维艰。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不管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还是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都诱导新的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在这种背景下,以认知主义心理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理论基础的认知法出现在外语教学的历史舞台。 学习语言的行为与动物行为相提并论,否认人的智力和能动性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造成教学效果不如人意。20世纪60年代后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皮亚杰、片鲁尔等人的认知理论成为语言学界倍受注目的学派。他们把学习语言的活动看成是一种规则支配的创造性活动,人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在外语学习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认知法主张的“有意义学习”与听说法的“反复操练”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这是外语教学法对人的智力、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种认识上的理性回归,是对听说法的反动。可见,外语教学法在不断发展,追求科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语言学、教育学以及人的发展等多种理论和力量的影响形成了这种“钟摆运动”特征,其实质是外语教学方法时代在追寻“科学”的发展道路上面临各种新理论所作出的选择和改进,是一种在对原来教学法理论的否定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一种否定之否定的上升过程。 一、认知理论与认知法的形成 认知这个术语来自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家重视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智力活动在获得知识中的积极作用,试图把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用于外语教学。它作为听说法的对立面出现。 1.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与语言学习“天赋观念论” 1957年,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出版了第一部著作《句法结构》,本书正式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此后连续出版了《句法理论要略》(1965),《笛卡儿语言学》(1966),《语言和心理》,这些作品的出版问世,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人类使用语言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通过理解掌握语言规则,举一反三地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过程,其语言理论之核心即语言的规则系统和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转换生成语法作为一种理论模式在许多方面与结构主义相对立。因此,建立在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基础上的认知教学法是听说法相对立的产物。 乔姆斯基对结构主义理论作了全盘的否定,是对结构主义的最严厉的批判。乔姆斯基反对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是人类后天经过反复刺激一反应形成的习惯的产物,认为语言是人类先天所具有的能力,是人生下来大脑中就固有的能力,即主张语言学习“天赋观念论”。认知法在语言学习“天赋观念论”的基础上形成。 2. 认知理论与认知法的产生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伊(Jean Piaget)是认知主义心理学代表。他认为对知识的掌握是

第六章_认知学习理论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一、填空题 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2、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 3、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4、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5、奥苏贝尔把有意义学习分成了三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6、奥苏贝尔提出了知识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7、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涉及的三种学习类型是(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 8、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9、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 10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14、对人类学习的解释有两大理论,即(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要求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之和是多少,经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测量求得了结果。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这属于 A 。 A. 运用 B. 问题解决 C. 创造 D. 概念学习 2、如果学生已知“三角形面积=1/2(底×高)”这一公式,要学生求出他们从未见过的其它类型的三角形面积,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这属于 A 。 A. 运用 B. 问题解决 C. 创造 D. 概念学习 3、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 B 模式进行教学。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组合学习 D. 发现学习 4、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C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组合学习 D. 派生学习 5、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C )。 A、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B、有意义的发展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6、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再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这种学习属于( B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组合学习

认知主义教学实例

概念:认知主义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该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关于学习的心理现象,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以“有机体内部状态”——意识为中介环节,受意识支配的,他们以S-O-R这一公式代替S-R这个公式(O为中介环节);学习并不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依靠主观的构造作用,形成“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收刺激,被动地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注重内部过程与内部条件,主要研究人的智能活动(包括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的性质及其活动方式。简单地来说,就是我们不是机械地接受刺激,而是主动对相关刺激进行解释。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核心思想: 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Piaget)提出的著名的“认知结构说”认为认识是主体转变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又推动认识的发展,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人类学习才会发生。认知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苛勒、皮亚杰、布鲁纳和加涅等。 例子: 代数中的变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等,是代数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小学低年级学生完全能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原理。事实上,儿童在幼儿园玩跷跷板时就知道,如果对方比自己重,自己就得往后移;如果对方比自己轻,就得往前移,否则就不可能玩跷跷板。根据这个原理,布鲁纳设计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天平,让8岁儿童借助动手操作、视觉映象和符号来掌握代数中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能够像鹦鹉学舌似地说出“几乘以几等于18”,但是他们对“9×2”与“2×9”,或“6×3”与“3×6”有没有不同常常感到吃不准。如果让小学生自己先动手操作,在天平一边钩子9挂上2个小环,让学生在天平的另一边寻找各种能保持天平平衡的各种组合,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小学生根据以往玩跷跷板的经验,很快就能知道在钩子2上挂9个小环;在钩子3上挂6个小环;或在钩子6上挂3个小环……,都能保持天平的平衡。这样,学生掌握的不只是“9×2=18”,而是代数的基本结构——交换律。在学习过程中,开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接着移去天平,让学生凭借头脑中形成的视觉映象来运算;最后,学生熟练掌握运算规则,不用实物和视觉映象,用符号也能自如地运算了。布鲁纳由此认为,教师只要把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根据学生表征系统形成的特点来设计教学,那么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掌握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学习理论开始重视研究学习者处理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机制,用S—O—R(O即学习的大脑加工过程)模式来取代简单的没有大脑参与的S—R联结,强调有机体的学习是在大脑中完成的对于人类经验重新组织的过程,主张人类的学习模式不应该简单地观察实施刺激以后的有机体的反应方式,而应该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重组,应该强调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类型的建构模式,主张在教学中要加强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比重,运用同化与顺应的方法有效地促成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建立。认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皮亚杰等。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主要教育心理学理论集中体现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一书中。 布鲁纳主要研究有机体在知觉与思维方面的认知学习,他把认知结构称为有机体感知和概括外部世界的一般方式。布鲁纳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与实验室研究猫、狗、小白鼠受刺激后作出的行为反应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他强调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主动地把学习者旧的认知结构置换成新的,促成个体能够用新的认知方式来感知周围世界。 (1)重视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布鲁纳强调“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就是“具有既广泛而又有强有力的适用性”,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也就是每科教学要着重教给学生这“三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深受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影响,他认为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及其相互间的平衡而形成的。但他也不完全同意皮亚杰的观点,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在其他外界作用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布鲁纳则反复强调认知结构对外的张力,认为认知结构是个体拿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工具,它可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节 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节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了解加涅的生平 掌握加涅关于学习的概述及其提出的关于学习结果、学习阶层、学习阶段和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 体会加涅认知学习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加涅(R.M.Gagne)被公认为是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派的折衷主义者。他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注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他给学习下的定义是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长过程”(Gagne,1977),他提出五类学习结果。他还分出八类学习阶层和八个学习阶段。相应的课堂教学也可分为八个阶段。 加涅的学习理论不论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不论在国外,还是在我们国内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许多学习理论的著作、教育心理学的著作和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的著作中都频繁地介绍加涅的学习分类、学习和教学过程阶段论、学习结果的论述等重要内容,并对加涅的学习理论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当然,加涅的学习理论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由此看来,如何看待、评价和运用加涅的学习理论应该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慎重的课题。本节试就加涅学习理论在学习和教学研究领域、教学实践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及进步意义,以及该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评价。 加涅的生平及著作 加涅关于学习的概述 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 加涅关于学习阶段的划分 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 信息加工观点 加涅认知学习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一、加涅的生平及著作

罗伯特·加涅(Robert M.Gagne,1916~ )出生在美国麻省的北安多弗。1933年入耶鲁大学主修心理学,受到了新行为主义的严格训练,1937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布朗大学攻读实验心理学于1939年和1940年分别获理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旋即在康涅狄克学院任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作为航空心理学家从事测量、选拔和训练飞行员的研究工作。战后,曾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康涅狄克学院短期任教,后又在美国空军从事实验技术方面的研究。1958年离开部队后,195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心理学教授,1962年至1965年出任美国科研工作协会研究主任,1966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教,1969年以后一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教。 加涅在教育心理学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所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他曾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主席、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曾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和杰出科学贡献奖。加涅的主要代表著作《学习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使他饮誉全球。该书自1965年首版以来,于1970年、1977年和1985;年分别出了修订版,每版的体系与内容都作了相当大的调整和充实,被认为是“关于学与教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此外,他的《教学设计的原理(Principle of Instructional Design)》(1974,1979,1988,与人合作)和《教学的学习要素(Essential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1974)注重教学实践的改革,日益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 二、加涅关于学习的概述 加涅被公认是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派的折中主义者:他自己也坚持认为,他实际上不是在系统论述一种新的学习理论,而是从各理论流派中汲取所需要的成分。加涅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注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尤其是在70年代后,他在对学习理论的探讨中,试图阐明学生的认知结构,并着重用信息加工模式来解释学习活动。在他看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代表了人类学习研究方面的重要进步。 加涅认为,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观察学习发生的条件,并对它们加以客观地描述。所以,他一直把自己看作是一位对学习采取自然主义态度的观察者:因此,他在阐述何谓学习时,注重对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描述。而他对八种学习类型的描述,实质上是提出了一种累积学习的模式。学习是如何引起的?我们可以抽取哪些与学习有关的要素?加涅认为,学习的要素包括:学习者、刺激、记忆和反应。此外,该学习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介绍如下: 1.学习的条件 每一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不论属哪一流派、持何种观点,几乎都要对"学习是什么?"作出回答。因此,学习的定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但其中被人公认的、引用最多的,当推加涅所下的定义。加涅认为:“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长过程”(Gagne,1985)。 我们知道,学习本身是一种内部过程,是无法测量的。要了解学习是否发生过,只能根据学生在学习前后行为表现的变化才能推断出来。这种行为变化常常是指从事某项任务的能力的增长,但也可能包括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等方面(即加涅所讲的心理倾向)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止是短暂的(如疲劳、药物反应引起的),而必须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再者,这种变化与因身体成长或成熟而引起的变化是有区别的,它强调的是因经验的结果而引起的变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教学理论简介 一、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张大均郭成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有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此,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探讨了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讲解的清晰性、课堂管理行为、提问后的停顿时间长短等各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这种取向的教学理论强调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建立。(姚梅林、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 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控制、简化教学情境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教学措施,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相适应的个别化教学。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根据加涅提出的学习等级或累积学习的观点,在掌握复杂的行为单元之前,应该先掌握简单的、更小的行为单元。这一观点为教学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依据,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将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即进行任务分析,把教学任务分成各个成分,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化情境到复杂情境的顺序加以排列,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是小步子、程序化的,受到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机械的学习。 3.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 既然学生所获得的某一学科领域的经验是个别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与累积,因此,在测验时,应该对局部、个别的成分进行准确的、量化的考查,以评估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究竟掌握了多少内容。这就需要从学科领域中抽取代表性的内容,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测验。在学校的学业成就测验中,最常用的就是标准化的成就测验,其中最典型的测验方式是多项选择。众所周知,这类测验方式很难考察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环境和他人的互动能力等。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强调教师这一变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决定性影响,这是有局限性的。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第四章 学习的理论观点

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2.理解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于改进教学的意义; 3.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情境 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 (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运用的关键是要通过条件作用原理积极建立有意义的或教师希望的条件反应,预防并消退有害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的前提是人先天存在的无条件作用,对于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过程的学习是不适合的。 1.消退条件反应的方法(消退律) 所谓消退,是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那么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减弱,甚至最后消失。 2. 经典条件作用的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律) ?泛化 ?它是指经典条件作用一旦形成,学生不仅对条件刺激,也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产生情绪和生理反应的过程。

?分化 ?我们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饿猫开迷箱实验) 主要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 2.联结的建立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的过程; 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学习规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重点)——经典实验——斯金纳箱(老鼠)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 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根据这两个原则,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S─R过程相比,操作性条件作用是(s)—R ─S(强化)的过程。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 增强行为消弱行为 正强化呈现式惩罚 呈现想要的刺激施加厌恶刺激 负强化移去式惩罚 消除或中止厌恶的刺激移去满意的刺激 无强化 1.操作行为的增强 (1)正强化——选择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食物、水、安全、温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二级强化物:社会强化物、活动强化物和代币(或符号性)强化物,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对教师来讲,可供使用的大部分强化物都是二级强化物(代币制),应注意强化物的有效性。 (2)负强化 负强化物这个概念区别于惩罚。 2.操作行为的削弱 (1)惩罚 ?惩罚是指当学生表现出不当的行为时,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行为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是指认识的过程以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伯特认为:“认知是一个人‘了解’客观世界时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总称。它包括感知、领悟和推理等几个比较独特的过程,这个术语含有意识到的意思。”认知的构造已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试图理解的学生心理的核心问题。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刺激-反应)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认知派学习理论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为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是: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 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 4.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5.主张人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 它是没有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我们认为学习心理是由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对学习起直接作用;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顿悟的四个特点: ?第一,顿悟严重依赖情境条件,只有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课题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 ?第二,顿悟是跟随着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的。但苛勒指出,这种尝试的行为是一种近似于行为假定的尝试程序,并不断累积经验,从而最终出现顿悟。 ?第三,顿悟是一种质变,它无需量的积累。顿悟的这一特点也和桑代克的试误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试误说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量变过程。 ?第四,顿悟是可以迁移的,特别是在类似课题中顿悟可以高度迁移。 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学生的认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结构的过程。 ?①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三基。主要的不同在于,基本结构不仅指一般原理的学习,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②发现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行去发现材料的意义,从而自主地获得基本原理或规则。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强调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 接受学习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要是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有意义。 接受学习的两个条件就是:第一,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应该是实质性和非人为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不能是一种牵强附会或靠机械背诵的。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延伸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 ?程序教学法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奥苏伯尔的讲解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现代认知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为古老的启发式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现法教学的优点:有指导的发现法教学具有如下优点:(1)对科学概念与原理的长期保持更稳固;(2)所学知识更具有迁移性;(3)学生的参与程度更大;(4)

学习的认知理论

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 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创立于德国柏林大学的一个心理学派别,其创始人是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魏特海默早年从事似动现象和人类知觉的研究,最早提出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苛勒对黑猩猩的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学习的顿悟说。考夫卡则是格式塔心理学宣传者,使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更加系统化。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思想是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心理学,主张人的知觉、观念或心理内容具有整体性,不能分解为各自独立的元素。心理具有整体的性质,不是各元素性质的相加之和。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心物同型说”,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许多与外界事物相应的同型物,这就是格式塔。对于每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相应的格式塔。格式塔(Gestalt)是“形状”和“形式”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的模式。格式塔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完善的功能,具有一种使自身趋于完整的活动倾向。当客观外界的某一事物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时,内心就有一个格式塔与之对应。当内心的格式塔与客观事物不相符时,格式塔就出现“缺陷”,这时格式塔就表现出弥补本身缺陷的活动倾向,活动的结果使格式塔本身达到完善化或形成良好的“完形”。基于这种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所谓学习过程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一个格式塔的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是苛勒于1913~1917年间在西班牙加那群岛的腾涅立夫岛上通过对黑猩猩的大量学习实验而提出的。在以黑猩猩为被试的实验中,苛勒给黑猩猩设置了许多问题情境。其中有将香蕉挂在装黑猩猩的笼顶上,笼内有两个木箱,黑猩猩在任何一个木箱上都够不着香蕉,只有将两个木箱叠在一起,然后站在上边的木箱上才能取到香蕉。还有一种情境是将香蕉放在笼外,笼内有两根短竹杆,用任何一根竹杆都够不着香蕉,只有将两根竹杆连接起来,才能够到香蕉。在多种类似的情境中,苛勒发现黑猩猩在设法拿到香蕉时,不是像桑代克描述的那样进行尝试错误活动,而是对情境给予良好的观察,然后表现出对解决问题情境的领悟(insight)。黑猩猩把两个木箱叠起来,站到木箱顶上拿到香蕉;或者把两根竹杆接起来得到香蕉。苛勒把黑猩猩的这种表现称为“顿悟”或“领悟”。因此,苛勒认为动物的学习不是尝试错误的学习,而是“顿悟”式学习。 怎样解释顿悟学习呢?苛勒用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给予解释,认为所谓顿悟就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黑猩猩通过对情境的良好观察,看出(也就是认识到或理解了)箱子对取得香蕉的关系,懂得了把箱子叠起来能站在上面取得香蕉。这就是顿悟,它导致了迅速的学习,使动物突然地理解了目的物和取得目的物的途径或诸条件的关系。顿悟的过程就是相应的格式塔的组织(或构造)过程或形成内部格式塔的主动活动过程,也就是学习过程。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对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的学习联结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桑代克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是不明确的,因而导致了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习。如果设置的问题情境是明确的,就会导致顿悟的学习,至少脊椎动物的学习是有目的的。格式塔心理学还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机械的、直接的,而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顿悟说与行为主义的学习联结说相比,有两个突出的优点。其一是注意学习的认知特性,强调学习内部认识过程的重要性,即观察、理解、顿悟等认识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其二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积极主动和有目的的过程。这也是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