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学案 语文版

墨池记学案 语文版
墨池记学案 语文版

第课墨池记

目标定位.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作者简介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杰出的文学家。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公元年)拜中书舍人。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背景探寻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一“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九月到临川游览、凭吊墨池遗迹。当时曾巩刚刚岁,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临川郡的州学主管教育的官员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

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文学常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洼.然()②邪.()

③徜徉

..() ④肆恣

..()

⑤于楹.间以揭之()

答案①ā②é③áɡ áɡ④ì ì⑤íɡ

.通假字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通,

答案“彰”显明,显著

.一词多义

①临(\\(临.池学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②信错误!

③及(\\(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④书(\\(羲之之书.晚乃善,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⑤能(\\(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夫人之有一能.))答案①面对从高处往低处看②真实真实的随意讲信用③赶得上推及④书法写⑤能够专长,擅长

.词类活用

①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

②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③尝极.东方,出沧海:

答案①形容词用作名词,专长。②使动用法,使……愉快。③副词用作动词,游尽。

.古今异义

①临池学书

..,池水尽黑

古义:

今义:

②教授

..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古义:

今义:

③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古义:

今义:

答案①古义:学习书法。今义:学习读书。②古义:学官名,主管授业和考试等。今义:高等学校中职别最高的教师。③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文言句式

①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②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③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④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答案①判断句。②③④状语后置句。

一、词句梳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②羲之之书晚乃善.:

③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④于楹.间以揭.之:

⑤推.王君之心:

⑥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

答案①使……愉快。②精妙。③显明,显著。④厅堂前面的柱子。揭示,标明。⑤推究,推求。⑥影响。

二、疑难突破

.“墨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典故?

答案临川城的东面。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曾巩想借墨池的传说阐明什么道理?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答案文章先由墨池的传说推出王羲之书法系由苦练造就的结论,然后引申到为学修身要靠后天的勤奋深造的普遍道理。学习不能依赖天赋,必须刻苦努力,专心致志,曾巩这里说的学习,并非单指学习方法,主要指的是道德的提高和深造。“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记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想一想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案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标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一、文白对读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记。,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文。)

二、文本深读

曾巩应邀为王羲之墨池作记,文章语言朴实,记述简洁,主旨鲜明,立意高远。对于像曾巩这样的著名文学家来说,作记并非难事;而关键在于作记所要表达的题旨,所要弘扬的精神。曾巩所看到的墨池,流动着王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与优秀品质,蕴含着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素养。因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墨池,它因一个人不平凡的作为而融入了不平凡的意义。

墨池留名。墨池的位置在临川城东的新城,形状“洼然而方以长”。这是再普通不过的水池了,然而因为王羲之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这个水池边上练习书法,竟然使池中的水都变黑了,也使水池变得不普通了。作者没有说王羲之是如何练习书法的,也没有用文字来描述他练习书法时那种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神凝意聚的情景,只用“池水尽黑”一词点缀,精要突兀,令人遐思。说实话,要不是王羲之将此池染黑,天下会有几个人知道这里有一个水池呢?纵然知道,又如何呢?因为它没有流动着一种精神,当然也就没有资格彪炳于世、名垂千秋了。

墨池助能。王羲之不想做官,他的意趣在于山水之间。练习书法,正是他情之所钟,趣之所系。然而,要成为一代

书法宗师,绝非轻而易举、一朝一夕之事,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与高昂的代价。有墨池与他相伴,成年累月,日久天长,既是羲之之幸,也是墨池之幸。墨池助羲之之能,羲之因墨池而善。个中苦楚只有墨池知,无尽酣乐惟独羲之晓。

有墨池,就有羲之的挥毫之所,泼墨之地,这凭的是功夫,凭的是耐力。墨池不言,只观日月,最终成就了一位“晚乃善”的大器。作者说羲之“非天成”,“以精力自致”,我却要说他也以墨池而致。

墨池勉学。王君请曾巩作记的目的很清楚,即弘扬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又“恐其不章”,且彰显“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而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推其事以勉其学者”。他要让后来求学的人懂得,人必须发愤,必须有所作为,哪怕只有一技之长,也要将它发挥出来,为世人和后代创造出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通过墨池,形成一种刻苦学习的传统,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实这也正是作者作记的目的。

墨池,刻苦的精神在这里流动。它因王羲之的勤奋而流动,它因王君的善诱而流动,它因曾巩的境界而流动。

.结构图解

错误!

.中心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池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到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而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写作特色

()叙议结合、略论详论的写法。

()以小见大。

()多用设问句,一唱三叹。

.名句集锦

①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的细小的泥沙。——冰心

②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苏轼

③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

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马克思

④一代人就是一出有着四五千名优秀角色的戏剧。——巴尔扎克

⑤思想家会离开人世,但它的思想将永不消亡,人不能永生,思想却可以永存。——沃尔特·里普曼

⑥书籍是蜜蜂,将花粉从一个头脑传到另一个头脑。——詹姆斯·罗尼尔

⑦大众媒体提供的,不是流行的艺术,而是像食物一样要被消费的娱乐,然后忘记掉,再为新的菜式所替代。——.奥登

⑧新闻流行着,但它主要作为虚构流行。生活是一个世界,报纸上看到的生活是另外一个世界。——.切斯特顿

⑨对着世界的窗户可能被一份报纸盖住。——斯坦尼斯罗·勒克

⑩文化本身既不是教育,也不是立法,它是一种氛围,一种遗产。——.门肯

.相关素材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锲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就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了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假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他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郗鉴是好朋友,郗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郗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郗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郗家来人

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羲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郗家来人看到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郗鉴回禀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郗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入世做事出世做人

(北京)王维维

梅花在冬日里凌霜傲雪,绽放着自己的美丽,这是一种积极抗争、积极入世的境界。然而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又是何等潇洒超然、超脱于世的境界……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入世与出世两种不同的境界争论不休,但是,生活告诉我们: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

想起了居里夫人,这位美丽与智慧并重的女性。她以对科学执著不懈的追求、数年如一日的研究,摘取了科学殿堂的明珠;美国的“国父”华盛顿,这位受人敬仰的总统,以顽强的精神带领人们抗击殖民者,使国家获得独立。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非凡的勇气迎接挑战,必然要拥有执著的精神,热情如火地拥抱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然而,以入世的态度做事的人,却常常陷入世俗的泥潭不能自拔。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拥有超人的智慧,似乎天下形势都要靠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定夺。然而他却醉心于功名利禄,无所谓道义,这种人只能算是有才无德。

真正成就大事业的人,应该似天空中的明月,既能照亮黑夜,却又纤尘不染;应该似奔腾的黄河,既滋养了中华民族,却又“奔流到海不复回”,无怨无悔。

居里夫人虽然获得了两届诺贝尔奖,她却视名利如粪土;华盛顿虽然带领美国人打赢了独立战争,他却只想回乡下做个老农,当了两届总统就再也不肯连任。这种超脱于世、建功立业后盼望“众人如海一身藏”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安详、宁静。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这将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

赏析“入世”与“出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文章用“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为中心,观点新颖,可以看出作者平日的文化积累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本文论述严谨,首尾呼应,中间部分依次列举了居里夫人、华盛顿、苏秦等人物,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有理有据,显出了较强的思辨能力。

语文教案-养鱼记

语文教案-养鱼记 养鱼记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法与学法:启发式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杂文” 这是一篇杂文,当然属于小品。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而所谓小品文,其内容实亦属于“杂”之一类。如尺牍、题跋、随笔、日记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畴之内,而其内容也都是无所不包的“杂拌儿”。由此可见,小品文者,第一是形式短小,第二则为内容庞杂。至于今天多称讽刺小品为杂文,此盖肇端于鲁迅的大量作品。其实讽刺小品只是杂文的一种,有些抒情小品,内容又何尝不杂!如果文中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那恐怕更是标准的“杂”文了。

二,分析课文 这篇《养鱼记》,可以说是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的杂文。题曰“养鱼”,而文章的一半篇幅都用在对鱼池的描绘上。先从位置写起,说明这小池“直对非非堂”。再写鱼池形成的原因,那是由于有一块未种花草的空地,便用来挖成一个不方不圆不大不小的土坑,然后注入清澄的井水,使之成为池塘。池塘虽小,却是足供作者休息和散步的好地方。凭了作者艺术的素养和丰富的想像,竟然在这小小的池边获得了精神寄托,“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这确是朴实无华的抒情妙笔。 至于这小池之所以能引起作者的兴趣,则由于它具备以下优点:其一,它虽由人工挖浚,却能“不方不圆”“全其自然”,得天真之趣;其二,池水“汪洋”而“清明”,有风时微波成漪,无风时平静澄澈,无论星月还是须眉,都能映在池中,毫芒毕现(文中所说的“潜形于毫芒”,兼有池水清澄,使自己须眉都映入其中,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所以作者在此偃息或散步,乃有一种“自足”之感;即使心有“忧隘”(有忧愁而想不开的事),处境“穷独”(孤寂无聊之谓),也尽得舒展而足以自娱了。可见前半篇那一段绘景状物之文,

《独乐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独乐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

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吾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厚:巩固 B.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延:引进 C.事物之理,举集目前举:推选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19兰亭集序(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19兰亭集序(名师导课)精品教案人教版第二 册 一、课文补注 1.“兰亭”小考 课文对“兰亭”的注释为:兰亭,兰渚之亭,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20余里。然而到过绍兴的人就会发现这里地处平原地带,虽然“茂林修竹”随历史变迁而废,但“崇山峻岭”是根本没有的,也就是说这“兰亭”绝非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那么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到底在何处呢? 据《水经·浙江水注》记载:“(鉴)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里上,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之。”说明兰亭在天柱山附近的鉴湖湖口。晋以后“兰亭”又有几次搬迁,顾野王《舆地志》中有:“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所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兰渚是鉴湖中的一个小岛,则说明“兰亭”在晋以后又迁到湖中了。 绍兴市西南20余里的“兰亭”又是怎么来的呢?北宋华镇《兰亭记》说:“山阴天章寺即逸少(王羲之字)修禊之地,有鹅池,墨池,引溪流相注”,这是北宋以后以天章寺为兰亭胜地的最早记录。据嘉庆《山阴县志》所记,有御书《兰亭集序》,勒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康熙帝亲书“兰亭”二字,此即为现在所见兰亭。 古今之兰亭不同地点的原因是与王羲之的书艺分不开的,爱屋及乌,凡是与“兰亭”、诗序相关的地名也就随之光大了。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11 作者:张广银) 2.魏晋人的自然观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东晋士人对于自然的观赏是明显带有哲学意识的,他们自觉地脱身于名利场外,发现、理解和尊重自然美,从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和活力。《兰亭集》中收录了王羲之《兰亭诗》二首,其一云:“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中景物并非客观的、写实的景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对照着读,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感知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和他们的艺术心灵——那种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和表里澄澈的通明是颇能令人感动的。 3.文句解难 《兰亭集序》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是一句经常拨动人们心弦因而引用率很高的话,那么,“悲”在何处呢?动人处又何在呢?悲在人类认识上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动人处则在于它揭示了这种局限性。现实总会有一定缺憾,人们身处其境时往往意识不到这种缺憾,因而也就无法弥补和救正,只为后人留下很多惋惜。我们现在看过去,对过去的是非得失都看得一清二楚,但看现在、看自己时却是扑朔迷离的,这写出了人类认识的尴尬,人类的任何主观努力都不能彻底摆脱这种认识局限,所以也就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永远抒发不尽的惋惜和惆怅。不过,在一代一代的叹惋中,人类同时就一步步地前进了,因为它是在清楚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智慧的基础上从事现实的历史创造的。王羲之对人生局限性的认识是极富创意的,“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可以看作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二、课文析读 解读人生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是文采还是书艺,都是传世极品。尤其在立意方面,作者独

议论文写作指导专题

论据的顺序安排:在同一篇章或同一段落内,多个论据的顺序安排一般遵循这个原则:古今中外 议论文写作之叙例 练习: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该怎样叙述呢?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 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生了极大的威力,人们在旁边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议论文写作之叙例 要点概括: 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① 努力的经过② 最后一次试验的场面③④ 炸药的作用⑤ 我们再来看一下论点“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具有三个要素:①经历了失败,②经过不懈努力,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③最终取得了成功。 材料与之相关的只有②(经历了数百次失败)和⑤(最终发明了炸药)。 幻灯片4 议论文写作之叙例 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叙述的语言过于繁多,以叙代议叙述的角度不够明确,无侧重点叙述的事例杂乱无章,缺层次感 对策只是叙述而不描写,是择要交代梗概,舍弃其中的细节 紧扣所定论点,舍弃无关内容 理清逻辑关系,遵循古今中外 事实论据: 摆事实举例子 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叙事的繁简 二是事实论据与论点的联系 三是材料的多与少 学生作文存在的毛病: 一叙述起事例来就长篇大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全出来了,弄得文章前后像议论文,中间像记叙文,四不象! 议论文中叙述事实:宜简不宜繁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感悟、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教学时数】:预计2课时 【自学导案】 1、通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能熟读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画出自己难解的词句。 3、理清文本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内容。 第1部分(1):写灾前准备。 第2部分(2、3):写救灾措施。 第3部分(4、5):写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 第4部分(6):交代写作缘由。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历史上的那些清正廉洁著名人物导入。 2、以将琐事写得详略得当、富有条理的文章导入。 二、了解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文章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其次,曾巩文章

曾巩《扬颜》

曾巩《扬颜》 曾巩(1019 年 9 月 30 日-1083 年 4 月 30 日, 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 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扬颜 作者:曾巩 扬雄纂言准仲尼,颜氏为身慕虞舜。 千里常忧及门止,为山更欲一篑进。 小人君子在所蹈,烈士贪夫不同徇。 安得蠢蠢尚自恕,百年过眼犹一瞬。 主要著作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 和“致诚”, 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 正诚 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 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 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 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 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 变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 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 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 提出“ 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 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 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 曾 巩的散文 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 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 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 和碑铭文字上。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 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 任可得而称也。”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 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 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

墨池记初中三年级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墨池记初中三年级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二、结构内容 《墨池记》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三、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道理虽然因事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第12讲文言文导学案

第十二节文言文 一、预习目标 1.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多音字的不同读法和不同意义、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不同用法及古今异义的重点字词; 2.理解重要教材中重点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意义; 3. 掌握文言文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二、预习要点 掌握文言文题目特点及解题方法技巧。 三、复习要点回顾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1、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一一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一一的方法一一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

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 (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一一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 2、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打洞)其中 妇抚儿乳(喂奶) 名(取名)之者谁 公将鼓(击鼓)之 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 狼不敢前(上前) 愿为市(买)鞍马 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 ②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择其善(优点长处)者而从之 亲旧(亲戚朋友知其如此)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百废(废弃的事情)具兴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 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

提醒幸福 示例_九年级语文教案

提醒幸福示例_九年级语文教案 提醒幸福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查工具书,积累掌握下列词语。 姗姗怅然甘霖希冀踌躇枕戈待旦惴惴不安谆谆告诫无足挂齿南辕北辙瞻前顾后相濡以沫熠熠夺目袅袅婷婷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排比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三)德育渗透点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幸福、珍惜幸福,树立起人生正确的幸福观。 (四)美育渗透点 辩证地看待问题,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地认识事物,感受智能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讨论法,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再用朗读法体味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最后通过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认识作者.写作的出发点——现实生活中提醒灾难的现象太普遍,有必要医治人的心灵和习惯性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希望人们更多地享受幸福、珍惜幸福的感情,我们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关键词句,特别是其中的比喻句、排比句的方法来解决。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生字词;②画有半杯水的图画;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开始上课时请同学们谈他们体会到的最幸福的一件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课后摘抄有关幸福的名言。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生活洒满阳光,充满幸福,同学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无疑不止一次地体会过幸福,老师想先听同学们谈谈你体会到的最幸福的一件事(要求简洁作答)。 同学们所说出的这些,已经够多,够幸福了。还有没有我们没有体味出的幸福呢?什么是幸福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散文《提醒幸福》。 (二)明确目标 1.掌握自读提示中列出的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着重体会比喻句的含义。 3.把握作者倾注于文中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幸福的含义。 (三)自读指导 1.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快速阅读课文,注意理解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墨池记

《墨池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墨池记》是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君盛之请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记事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展到道德修养问题。本文语言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并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本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多朗读课文,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难点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提升道德、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提升道德、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教学方法] 1.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2.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合作交流。 3. 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前人评他的笔势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称他为“书圣”。他的字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今天我们学习曾巩的《墨池记》,解开我们的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对王羲之成就的简介,引起好奇心,激起学习兴趣。) 环节二简介文史知识 1. 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2.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导学案班级:学号:姓名: 一本课词语表 (一)成语 有条不紊wěn: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出自《尚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犹如将网结在纲绳上一样,做事就有条理而不紊乱。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 汪洋辟阖:水势浩大而开关有制。 纵横捭阖bǎi hé:指运用政治或外交手段达到联合或分化瓦解的目的。 动辄zhé得咎jiù: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出自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佶jí屈聱áo牙:形容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在写作文中也可以指语句不通畅,错别字多,让人读不懂,好似云里雾里似的。同“诘屈聱牙”。出自韩愈《昌黎集·进学解》。 闳hóng中肆外:形容文章内容丰富,文字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出自唐韩愈《进学解》。 戛jiá戛独创:别出心裁,富有创造性。同“戛戛独造”。 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出自明·刘基《卖柑者言》 (二)人名表 晁.错cháo 蔡邕.yōng祢.衡mí嵇.康jī刘大櫆.kuí姚鼐.nài郑燮.xiè李翊.yì(三)作品名 洛阳伽.蓝记qié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xí童区.寄传ōu蝜蝂 ..传fùbǎn (四)其他 编纂.zuǎn骈.文pián 鱼鼋.yuán 透辟:透彻而精辟 沾溉:沾濡浇灌。比喻恩典、德泽。 馆阁:北宋以后掌管图书、编修国史之官署。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 跌宕dàng: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 滥觞shāng: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驰骤:驰骋,疾奔;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 隽永juàn:(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粉饰:涂饰表面,掩盖污点或缺点。蹈袭:照别人的样子做;走老路。 投戈:放下武器。谓休战。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学案

育星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49826901.html,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学案 江苏南通兴仁中学羌雪霞 复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2.顺畅地朗读和翻译文言句子; 3.掌握文言阅读题的常规答题方法。 复习重点:同复习目标 复习过程:共同回忆,总结归纳,反复训练。 复习过程: 一、展示近几年文言文考查要点: 1.朗读节奏的把握; 2.重要实词、虚词的理解;3、重点句子的翻译;.4.分析与综合:概 括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5.初步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二、近五年文言文选文题材: 06年韩信07年魏文侯08年吴起09年赵普10年蒋士铨 三、分类解说各类题的解题方法 (一)朗读节奏的解题方法:1.通晓文意;2.找寻规律。 1.朕不与迁官——主语谓语之间应停顿。 2.知我不遭时也———句子没有主语,而宾语较长时,谓语与宾语间应停顿。.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应分开读。 4.若夫霪雨霏霏——句首发语词后面应有停顿,如“至”、“至若”、“盖”等。 5.因恸绝良久———放在句首的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如“且”、“故”、“因”等。 6.而伯乐不常有——“而”字用在分句句首,表转折时,后面应停顿。 归纳: (1)主谓之间必须分; (2)发语词与后面内容必须分; (3)关联词语与后面内容必须分; (4)动词与宾语之间应该分; (5)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以分; (6)介宾短语不能分。总原则:(1)看懂句子内容;(2)按第一层次划分。(二)文言实词复习 命题透视 近几年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以下特点:①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几个考点上面;②命题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具体释义、单项选择和判断正误,以具体释义为主。 1.古字通假现象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用形声字的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如“满__坐_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 ②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食之本能尽其材”,“材”通“才”; ③声旁相同的形声字相互替代。如“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 ④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

赵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赵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 计 备课人: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刘剑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感悟、理解、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历史上的那些清正廉洁著名人物导入。 2、以将琐事写得详略得当、富有条理的文章导入。 二、了解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课标通用)安徽省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素养全练5记叙文阅读专项2抒情散文阅读

专项二抒情散文阅读 一、A组自然感悟 一、(2018·山东菏泽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出类拔萃的秘密 厉彦林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深秋时节的那天,宿舍院里的园丁师傅忙着把小竹林四周刨开,逐一斩断竹根,刨出近半米深的沟,用砖垒砌围堵竹根的砖墙。我蹲在一边帮助整理刨出的竹根,听他口里念叨着:“不抓紧围截,明年这周围全是竹子了。” 十年前,我搬进位于城郊的新宿舍时,门外的这片竹子刚栽上,长得干干巴巴的,既无生机,又少 灵气。我真担心栽不活。谁知道,仅几年的工夫,这簇竹子潇洒地长起来了。开春那竹竿由枯黄变 成草绿,冒出淡黄稚嫩的芽尖,盛夏撑一片翠绿,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清晨,我走在院内 的石径小路上,竹林里传出啁啁啾啾的鸟鸣声和麻雀的打闹声,真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趣。 竹子靠蹿根繁育生长,喜欢温和湿润的气候,主要生长在南方。20世纪60年代末,山东等地南 竹北移成功,竹子被移植在山地、水源、沟渠、田边、路旁,大大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品种多是 早园竹、淡竹、斑竹等。 我见证了这簇竹子的成长过程。栽植的前三年没看出生长,到了第五六年雨季过后,周围的土 皮被拱出了裂缝,地上竟然冒出手指粗黝黑的笋芽,咧开小嘴喝着雨水,每天能蹿半掌高。到秋季竟 然已长到三四米高,成为竹林中的长子。但新竹生长之后,它周围方圆几米内的其他植物好像停止 了生长。我问园丁师傅,原来新栽的竹子前三年不是没长,甚至没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 觉察的方式在地下长根。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这也是竹子只要栽上大地,很少 枯死的缘由。经过三年多的地下生长,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竹子,根已经在地下伸展了十多米,真可 谓“博大精深”。有时一整片竹林实际上是根连在一起的“一棵竹子”,地下的茎根盘成一个疙瘩,分不清头尾。当新竹开始蹿芽生长时,周围的各类植物都望尘莫及。 我仔细观察竹林里当年冒出的新竹,深秋时大都高过往年的旧竹。那日我问园丁师傅,他擦拭 一下额头上的汗珠告诉我:“竹子扎根三年不起身,憋着劲布根,为后代积蓄能量。笋芽一旦破土, 就底气十足,高过老竹子啦。” 人的成长,也要学习竹子的耐性,先脚踏实地,发达根系,再破土发力,拔节蹿高。 ,你认为文中像竹子一样的人具有哪些特点? ,可以看出竹子,反映到人的身上就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从竹子第五六年才拱出土皮,可以看出竹 子有耐性、能耐住寂寞;从“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可以看出竹子的脚踏实地、 坚忍不拔;从“为后代积蓄能量”可以看出竹子的无私奉献。竹子身上所体现的这些品质,也正是 竹子一样的人所具有的特征。 2.品析词句。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秋冬依然挥舞着生命的绿手掌。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在秋冬时节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 ,直接分析句子的修辞方法即可。 ,然而秋冬时节也在 挥舞着绿手掌,写出了竹子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请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 根憋着劲,在地下向四周默默铺开成系。 ,不让出来,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竹子积聚力量、发达根系的坚忍。 ,“憋” ,不让出来。然后结合语境义,紧密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品格分 析:“憋”可以看出它自己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坚忍不拔,只是为了发达根系,给后代积聚力量。

墨池记学案 语文版

第课墨池记 目标定位.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作者简介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杰出的文学家。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公元年)拜中书舍人。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背景探寻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一“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九月到临川游览、凭吊墨池遗迹。当时曾巩刚刚岁,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临川郡的州学主管教育的官员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

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文学常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洼.然()②邪.() ③徜徉 ..() ④肆恣 ..() ⑤于楹.间以揭之() 答案①ā②é③áɡ áɡ④ì ì⑤íɡ .通假字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通, 答案“彰”显明,显著 .一词多义 ①临(\\(临.池学书,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②信错误! ③及(\\(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④书(\\(羲之之书.晚乃善,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⑤能(\\(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夫人之有一能.))答案①面对从高处往低处看②真实真实的随意讲信用③赶得上推及④书法写⑤能够专长,擅长 .词类活用 ①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 ②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墨池记》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主备人:李德增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审阅: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目标2 3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作者简介:名:曾巩,字:子固;时:北宋时人;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作:《元丰类稿》。《宋史》说他的文章是“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学生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扫清文字障碍,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洼(wā) 邪(yé)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肆(sì〕恣(zì):放纵、任情。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四、质疑解难——四行对译法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五、研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 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六、中心思想: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七、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2、以小见大。 教学反思: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外文言文阅读与考评的要点。 2.掌握阅读课外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明确教学和评价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方法指津』 1.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①结合注释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即集中注意力浏览文段一遍,大概明了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前因后果如何,谁说了什么话,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②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中,需要一一落实问题中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这一步中完成。③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既能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做出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几个常见的解题方法。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题。“年且九十”中的“且”是“将近”的意思。②以注释解题。③以文旨解题。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 三、『典型例题』

第一类:成语、寓言故事类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杨子之邻人亡羊亡:(2) 既反反: 2.补出省略成分。(2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2分) 译文:。 4.根据本文内容,写出一个相应的成语,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解析:

10《墨池记》使用教案

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 子的含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 具有的决定作用。 3、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4、懂得借事议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体简介: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 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 《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背景及作者 写作背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一“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九月到临川游览、凭吊墨池遗迹。当时曾巩刚刚30岁,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了,临川郡的州学教授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王羲之:今山东临沂人,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后人评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称他为“书圣”。 三、朗读课文,给下列词语注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