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

墨池记
墨池记

墨池记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二、结构内容

《墨池记》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三、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道理虽然因事而发,但说理是目的,记事是手段,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主题显得鲜明突出。

五、平实含蓄的语言

《墨池记》是曾巩杂记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

作品,体现了其文从容平实、委婉严谨的风格特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沈德潜评此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语言精练自然,笔调委婉有致。一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有叙事,有议论,内容丰富,得益于其语言之精练;文章不重辞藻雕饰,显示出平实、自然的作风;多用诘问语气,但却不大声色,多以测度语气出之,给人纡徐从容,一唱三叹之感,使得文章亦婉转含蓄,富有启发性。

六、设问句的运用

本文中运用了不少的设问句,于委婉含蓄中,富有发人深思的无穷意趣。如:岂有消样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莫非他在随心所欲、纵情漫游途中,在这临川歇息,停留过吗?)此处用设问推测的语气,指出他曾到临川一带,也就是间接解释了临川城东为什么会留下墨他遗迹的原因,补充说明了临川墨池的来历。再如:“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我推测王君的心意,难道是由于他喜爱别人的长处,即使只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不闻,因而连他的遗迹也一并重视吗?)用此设问,推究王盛良苦用心,同时也表明作者写这篇“记”的深意所在--不仅仅重视遗迹,而更重要的是“劝其学者”勤学苦练以成大器。

七、教学方法建议

1.文章名为《墨池记》,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单在状写墨池,而是意在劝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便理解文章的真正.写作意图。

2.自古以来,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以增强学习兴趣。

3.在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再找一些勤学苦练的古代故事在班里交流,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疏通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三、字词学习

1.字词注音。(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3.完成书后练习二。

4.解释虚词。(略)

四、讨论分析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3.画出文中的设问句,诵读体会设问句在杂文中的作用。

五、.总结、扩展

本文从墨池落笔,结合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传说,指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卓越的成就,完全是“以精力自致”的结果,而并非出于“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该加强学习。文章阐明了勤学苦练对于事业上能取得成就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让学生再找像王羲之这样的例子再联系自己谈一谈。

六、布置作业(略)

墨池记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墨池记教学设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墨池记》教学设计
古田五中:江速灿
一、概述。 《墨池记》是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 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君盛之请为墨池写的记文。
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记事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 展到道德修养问题。本文语言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并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这些句式的大量 运用,使本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多朗读课文,增强对语言的感受 力。难点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本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依据三维教学目标,我拟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生字词,能准确读出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楹”、“徜徉肆恣”。 (2)通过理解语段来读懂课文内容,并从中领悟主题。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合作交流。 (2)紧扣课文反复品读,在充分的诵读中领悟词。 (3)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小组交流、表 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够通过说一说、评一评等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5)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把自己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 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认真倾听、敢于表达的习惯,体验探究、协作学习的乐趣; (2)懂得要想有所成就,学习就要刻苦,修养道德更要刻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结合自 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古诗简介: 《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就使得这篇短文超出了记叙古迹的范畴,成为一篇寓意深长的“劝学篇”。 作者介绍: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北宋政治家、散文家。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字词注释:

(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 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 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 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 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 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2)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 (13)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 (14)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15)岂有:莫非。

语文教案-养鱼记

语文教案-养鱼记 养鱼记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法与学法:启发式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杂文” 这是一篇杂文,当然属于小品。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而所谓小品文,其内容实亦属于“杂”之一类。如尺牍、题跋、随笔、日记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畴之内,而其内容也都是无所不包的“杂拌儿”。由此可见,小品文者,第一是形式短小,第二则为内容庞杂。至于今天多称讽刺小品为杂文,此盖肇端于鲁迅的大量作品。其实讽刺小品只是杂文的一种,有些抒情小品,内容又何尝不杂!如果文中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那恐怕更是标准的“杂”文了。

二,分析课文 这篇《养鱼记》,可以说是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的杂文。题曰“养鱼”,而文章的一半篇幅都用在对鱼池的描绘上。先从位置写起,说明这小池“直对非非堂”。再写鱼池形成的原因,那是由于有一块未种花草的空地,便用来挖成一个不方不圆不大不小的土坑,然后注入清澄的井水,使之成为池塘。池塘虽小,却是足供作者休息和散步的好地方。凭了作者艺术的素养和丰富的想像,竟然在这小小的池边获得了精神寄托,“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这确是朴实无华的抒情妙笔。 至于这小池之所以能引起作者的兴趣,则由于它具备以下优点:其一,它虽由人工挖浚,却能“不方不圆”“全其自然”,得天真之趣;其二,池水“汪洋”而“清明”,有风时微波成漪,无风时平静澄澈,无论星月还是须眉,都能映在池中,毫芒毕现(文中所说的“潜形于毫芒”,兼有池水清澄,使自己须眉都映入其中,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所以作者在此偃息或散步,乃有一种“自足”之感;即使心有“忧隘”(有忧愁而想不开的事),处境“穷独”(孤寂无聊之谓),也尽得舒展而足以自娱了。可见前半篇那一段绘景状物之文,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616《墨池记》随堂练习

第16课墨池记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③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④遗风余思 ..: ⑤尝极.东方: ⑥学固.岂可以少哉: ⑦推.王君之心: ⑧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答案①真。②勉强。③达到。④流传下来的思想。⑤穷尽。⑥本,原来。 ⑦推究,推求。⑧影响。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就是() A、有地隐然.而高 B、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C、信然.邪 D、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答案 D

解析前面三项都理解为“……的样子”,D项理解为“但就是”。 3、下列句子全都与王羲之相关的一项就是() ①尝慕张芝,临池学书 ②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③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⑥推王君之心 A、①②⑤⑥ B、①③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⑤ 答案 D 4、下列各项中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就是() A、王羲之仰慕张芝的书法,临池学书法,因长年在池中洗笔,池水为墨所染而黑,可见王羲之学习之刻苦。 B、王羲之因仕途坎坷,故寄情山水书法。 C、后世学书法的成就不及王羲之,往往就是学习上不及王羲之勤奋。 D、王盛题字,曾巩作记都就是为了勉励求学的人。 答案 B 解析“因仕途坎坷”理解错误。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

八年级冀教版语文上册墨池记知识点

八年级冀教版语文上册墨池记知识点 《墨池记》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下面是语文网整理的墨池记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作者简介 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二、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靠近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而深的长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这是荀伯子的《临川记》所说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确实这样吗?当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水之间使自己心情愉快。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也是凭借自己勤奋练习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那么学习下的功夫本来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不显著,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有德才的人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 三、字词 (1)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即今江西抚州市。 (2)洼然:低陷的样子。 (3)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后人号为“书圣”。 (4)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有《临川记》。《太平寰宇记》卷一一○载其记叙王羲之官临川及墨池的事。

墨池记教案

《墨池记》教案 墨池记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4.学习王羲之勤劳苦练的精神(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5.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聪敏好学,十二岁即能著文立论,受到欧阳修的器重。嘉祐二年举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也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二、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 邪(yé) 楹(yínɡ) 徜(chánɡ) 徉(yánɡ) 恣(zì) 肆(sì)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饱含感情。 3.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感悟、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教学时数】:预计2课时 【自学导案】 1、通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能熟读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画出自己难解的词句。 3、理清文本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内容。 第1部分(1):写灾前准备。 第2部分(2、3):写救灾措施。 第3部分(4、5):写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 第4部分(6):交代写作缘由。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历史上的那些清正廉洁著名人物导入。 2、以将琐事写得详略得当、富有条理的文章导入。 二、了解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文章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其次,曾巩文章

中考文言文《墨池记》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墨池记》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墨池记》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墨池记 作者:曾巩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墨池记》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主备人:李德增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审阅: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目标2 3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作者简介:名:曾巩,字:子固;时:北宋时人;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作:《元丰类稿》。《宋史》说他的文章是“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学生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扫清文字障碍,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洼(wā) 邪(yé)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肆(sì〕恣(zì):放纵、任情。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四、质疑解难——四行对译法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五、研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 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六、中心思想: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七、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2、以小见大。 教学反思: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doc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亲,一起来读一读曾巩的《墨池记》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墨池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参阅。内容仅供参考,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国学经典的内容,国学栏目。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古诗简介: 《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就使得这篇短文超出了记叙古迹的范畴,成为一篇寓意深长的“劝学篇”。 作者介绍: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北宋政治家、散文家。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字词注释: (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2)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 (13)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 (14)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本文是关于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感谢您的阅读! 一、字音 (一)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 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破音wàng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原音yǔ破音y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

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kèhán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

汇总墨池记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整理墨池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墨池记》阅读材料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阅读题题目 一、这文段选自朝曾巩的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之一。 二、解释加点的字: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2、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3、羲之之书晚乃善 4、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5、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6、然后未有能及者 7、以勉其学者邪 8、岂其学不如彼邪

三、翻译: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 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 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1、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墨池记

《墨池记》习题 1.这篇文章借墨池故迹,说明王羲之书法之所以能够达到精妙的境界,主要是“精力自致”,并非“天成”。从而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弘扬王羲之的勤学苦练精神勉人为学。 2.段意,层意。 3.“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一句作用?——(仅八个字,既点名墨池得名的原因,又写出王羲之勤学苦练书法的事实,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 4.“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作用?——(运用疑问句,定笔设疑,说明作者对这一传说持怀疑态度。) 5.“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运用疑问句,推测“此为其故迹”的由来。)6.“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从(反面)论述学习的重要性,疑问语气的运用,使得文句的语气委婉有致,耐人寻味。“学故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从(正面)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7.作者推测王盛求“记”的用心:(○1“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2“欲推其事以勉学者。)8.本文始终围绕(勉学)这根主轴,重点突出,详

略得当,深得散文形散神不散之妙。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叙议结合,紧密自然,文笔简洁犀利,风格平易朴实。不愧为古代散文名篇。9.作者一面记事,一面就所记的事发表议论。请从课文中找出记叙和议论的文字,说说作者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并体会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的作用。(文章第一段中记叙王羲之勤学苦练书法的事实,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接下来又王羲之学书的事例生发议论。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说明了学习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第二段中先运用记叙简述作记的缘由,然后用议论深化文章主旨。) 10.谈谈你从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和“羲之之书晚乃善”的史实中受到的启示。 ——(学习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有所成就;学习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11.写出关于勤学苦练的名句:(○1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2.本文写了哪两件事? 一件事是怀疑王羲之曾经在新城临池学书,一件事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1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 主备人:复备人: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感悟、理解、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历史上的那些清正廉洁著名人物导入。 2、以将琐事写得详略得当、富有条理的文章导入。 二、了解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文章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代表作有《战国策目录序》、《宜黄县学记》、《墨池记》等。 三、初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本大意。明确文章的中心事件。 明确:救灾。 2、理清文本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1):写灾前准备。 第二部分(2——3):写救灾措施。

六年级下册书法欧体《临池》书法教学设计、实录及反思

《临池》书法教学设计、实录及反思 学情分析: 根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开展书法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书写技能、技法、还应通过书法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德育教育渗透和人文修养。同时,纲要指出毛笔学习的目标小学5-6年级要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体会其书写特点,逐步提高临摹能力。通过对“临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初步体会创作的乐趣,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陶冶。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书写水平,但对集字创作和经典碑贴的审美和临摹具有难度。基于些,在教学设计中,从集字到笔法分析再到作品创作,层层推进,降低学习难度,才能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如何欣赏欧体楷书,运用“临池”书写作品。 2、技能目标:掌握“临池”结构,笔画、笔法的准确运用;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书法文化的学习,培养坚持学书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对集字的分析。 教学难点:运用集字书写作品。 教学准备:文房四宝、课件,字帖,展示架。 教学实录: 一、故事引入(2分钟) 师:细心的孩子会发现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临池)临池有一个典故,请看屏幕。(视频)我国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研读书法,他对东汉的大书法家张芝非常崇拜,暗自下定决心要赶上张芝。他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宋代曾巩的《墨池记》里就有记载:“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面的“临池”既指学习书法、又指刻苦学习。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欣赏和学习“临池”二字。(板书) 二 、欣赏作品(3分钟) 课件展示:(指课题)这是从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节选出的这两个字“临池”。 师:“临池”这两个字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九成宫醴泉铭》整体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欧阳询晚年的代表之作,故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作为范本。 师:欧阳询在书法领域造就了很大的成就,他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对中国的书法文化影响深远。他的很多碑文作品都值得我们学习,如: 师:孩子们,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临池”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做事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要善于观察;学书法要临摹…… 化度寺碑 温彦博碑 皇甫诞碑

《曾巩.墨池记》阅读练习二篇

《曾巩.墨池记》阅读练习二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显扬。 B.于楹间以揭之揭:悬挂。 C.使后人尚之如此尚:尚且。 D.被于来世者如何哉被:影响。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忽魂悸以魄动 B.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因人之力而敝之 C.羲之之书晚乃善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曰王羲之之墨池者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文以王羲之墨池遗迹的传说为题,并不死扣“墨池”,只讲书法,而是由小及大,从书法论及治学,进而引申到道德品节,最后推衍出对先德仁人的追慕。 B.这是一篇以“记”为体裁的说理散文,全文用于记“池”的文字较少,议论文字却很多。它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最后题旨的点出可谓水到渠成。 C.作者开头写墨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边实写墨池地理方位、环境形状,一边虚衬推测遗迹来历、命名根据,虽文字俭省,下笔却仍摇曳多姿,令人赞叹。 D.巧用和多用设问堪为这篇短文的绝妙之处,大量设问句式的错落变化运用,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使文章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4分) (2)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3分) 答案: 16.C(尚:尊崇。) 17.A 18.B(“先记叙,后发议论,泾渭分明”错。本文记叙、议论错杂使用,在结构上双线推进。)

墨池记教学设计

临西四中王延慧总第11课时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2日授课时间2015年10月14日课题墨池记总课时数11 本节课题墨池记(1)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曾巩的文学常识 2、顺畅朗读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4、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5、学习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体会作者勤学苦练的深意 重点学习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体会作者勤学苦练的深意难点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等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聪敏好学,十二岁即能着文立论,受到欧阳修的器重。嘉佑二年举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着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也是北宋着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

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二、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 邪(yé) 楹(yínɡ) 徜(chánɡ) 徉(yánɡ) 恣(zì) 肆(sì)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饱含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2、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4.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从而理解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的道理。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