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础建设

中国的基础建设

中特5班第三组

C ONTENTS

目录

1中国的教育基础设施2中国高铁的发展3中国的医疗卫生4总结与展望

70年前的今天,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之路。70年后的今天,我们国富民强,百业俱兴,中国在以令世界震惊的发展速度强势崛起,如今我们俨然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新中国强盛的背后,离不开的是教育的伟大力量,而我国的教育基础

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中国的教育基础设施

阶段一:

1949年至1976年:扫盲运动到基础教育

1949年,全国有5.5亿人口,

但全国范围内仅有205所高校,平

均毛入学率仅为0.26%,4.4亿国民

人均受教育年限均不足2年,文盲

比率高达80%。从1951年起,我国

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

1964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

简易小学在以山东、河北为首的十

四个省份的农村中所普及,课程精

简集中,且地区周边的学龄儿童可

以就近入学。

1977年-2011年:全面发展基础教育 1977年,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一席讲话,成为了科技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的重要指针。他说:“我们的教育已比发达国家落后了整整20年,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就是我们要有知识,要有人才。”

2011年,教育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本科教学工程”实施意见,选择按照“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继承发展、引领示范”的原则下,正式启动“本科教学工程”

。阶段二:

2012年至2019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2012年,教育部指出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逐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

2016年,教育研究深化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发展。

2019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发布了“国家教育信息化2.0计划山东标准版本”—— AI蛙答答自适应学习平台。平台满足了“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数据化、个性化的要

求。阶段三:

从桥梁、隧道、无砟轨道等线路工程,到牵引供电和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再到高速列车的研制,中国的高速铁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推动中国在这一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从一无所有,到构建起完备、成熟的技术体系,这一切既坎坷曲折,又波澜壮阔。当中国迈入高铁时代,高速铁路不仅为人们构筑起生活新时空,也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公共产品,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这是CCTV10科教频道推出的纪录片《中国高铁》,纪录片展现了中国高铁的发

展历程以及它是怎样成为中国外交新名片的历程。

2中国高铁的发展

1998年5月,广深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完成,设计最高时速为200公里,

为了研究通过摆式列车在中国铁路既有线实现提速至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同年8月广深铁路率先使用向瑞典租赁的

X2000摆式高速动车组。由于全线采用了众多达到19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因此当时广深铁路被视为中国由既有线改造踏入快速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开端。1998年6月,韶山8型电力机车于京广铁路的区段试验中达到了时速240公里的速度,创下了当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是为中国第一种预备型高速铁路机车。

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过渡始于1999年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

本线于2003年开通运营。在2003年刘志军上台之后,为了提升中国铁路在世界的竞争力以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大刀阔斧的开展了“铁路跨越式发展”,并要求新建高速铁路的设计时速为350公里(1985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日内瓦签署的国际铁路干线协议规定:新建客货运列车混用型高速铁路时速为250公里,新建客运列车专用型高速铁路时速为350公里以上),刘志军的功劳将载入中国铁路史册。

从2012年开始,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中国开展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被极寒、雾霾、柳絮、风沙“淬炼”出的“中国标准”正逐渐超越过去的“欧标”与“日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

用。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分为政府办医院(根据功能定位主要划分为县办医院、市办医院、省办医院、部门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主要包括军队医院、国有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等举办的医院)。县级以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为公立和社会办两类。根据属地层级的不同,政府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划分为县办、市办、省办及部门办

四类。

3中国的医疗卫生

医疗体系发展历程

1、“1990-2009”的二十年作为第一阶段,也是我们现在感受到的医疗体系特征的主要塑形阶段;

2、“2010-2019”十年作为新一轮医改开始探索新方向的过渡阶段,有尝试有反复;

3、“2020---”起,新主线已经明确,各趋势效果将逐步显现,促进形成新的医疗生态。

社会医疗保险(医保)

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该保险一般由政府承办,借助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强制实施并组织管理。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由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救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个人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

中国医疗水平现状

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发布了2019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行榜。榜单显示,冰岛是目前世界上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而中国大陆位列第48名。

从1990年到2016年的26年间,中国HAQ指数提升了35.3分(32.8-37.0),进步是非常大的。尤其是2000年到2016年,中国HAQ指数升高了24.6分(22.4-26.2),在195个国家和地区中,HAQ提升最多,排名第一,说明我国医疗质量正在不断飞速发展。

4总结与展望

中国逐渐被称为基建狂魔。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说法,尤其是近几年,从我国的各种世界性工程的完工,比如第一跨海大桥,世界第一高桥等等,的确可以看出中国在基建方面的实力。中国在基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每年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和固定资金都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些资金被用来发展教育、医疗、水利工程、交通设施等等。

在未来,中国“建造”应该走出去。中国的基础建设已经从高速增长期到稳定发展期,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建造的比较成本仍然比较明显,所以开拓海外基建需求,将是未来重要的方向。

THANK YOU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快速地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能够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能够使经济的发展变得更加快速。 标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随着城市规模大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然而,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我国城市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要求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本文将重点探讨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 一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巨大的财政资金压力 在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由国家负责的,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资金额数量大,一般的社会企业不会加入,再加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时间长,很难在短时间内运营,所以资金的回笼比较晚,资金的效益成本不容易分摊,这些都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2、艰难的日常维护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发展中充当的是生命线的角色,如果基础设施发生瘫痪,必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必须加强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围护和管理中也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进行修补和完善,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城市,用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资金是少之又少,根本不能满足资金的支出要求,所以导致许多地方基础设施不修不补,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3、缺乏深度的项目前期准备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先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提出项目的建议书,编制可行的研究报告,进行设计,编制项目的概算,向有关单位申请审批等等,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政府的投资项目往往没有做深入的前期准备,导致有时工程已经竣工了,项目的前期准备还没有完成,项目的资金概算已经失去了在控制工程造价中的实际意义,所以导致一些基础设施盲目上马,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此外,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投资计划超过财政负担、没有建立良性的资金“借用管还”机制、征地和拆迁行为不规范、“代建制”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存在很多不足、对代建项目的各方主体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政府有必要加强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二加强我国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措施 1、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资金难问题 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中来。其次,可以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各相关单位的力量。还可以结合土地的收储和代建项目,做大强融资平台。 2、解决拆迁制约因素

关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弊研究

关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利弊研究 一:概念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了应对空前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建项目,不仅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为后期美国经济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为了应对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国内诸多因素造成的经济下滑的巨大风险,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四万亿”经济刺激预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其中近一半资金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和城乡电网建设,这不仅可以使中国加快摆脱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还可以扩大内需,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配合中央政府的计划,全国各省市政府纷纷以基础建设项目为重点,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08年全社会总投资将超过16万亿元。在这种形势下,广东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着力增强金融保障能力,多渠道筹集资本金,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投入。 未来两年,4万亿元投资中将有2.3万亿元投向公路港航、铁路基建、灾后重建和廉租房建设四个方面。 (1)公路港航建设:交通部预计今明两年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年均1万亿元的规模,因此未来两年这方面的新增支出约为4000亿元。单位投资额的水泥需求1.5万吨/亿元,估算港航投资的水泥需求为6000万吨。高速公路每公里建设需水泥4000吨至1.2万吨,平均9000吨。在建的1.2万公里的高速公路,需求水泥消费1.18亿吨。民航基建2年投资4500亿元。2009年计划新开工成都、西安、广州等枢纽和干线机场工程,及延安、吕梁、淮安等40多个支线机场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为2000亿元。据测算,2009年预计水泥需求2500万吨。2010年,计划新开工上海浦东、成都、武汉、南京等枢纽和干线机场及蹈城亚丁20多个支线机场建设,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2)铁路新项目建设:预计2009、2010年发改委对铁路新项目的批复规模投资额将达到9000亿元。桥隧工程量的增加将使客运专线的单位投资水泥需求量较以前普通铁路增加一倍以上。按1.4万吨/亿元的水泥需求量计算,9000亿元的铁路投入将带动1.26亿吨的水泥需求 (3)灾后重建:灾区在3年重建期内将投入1万亿元。按未来两年70%的建设进度计算,期间的投资规模为7000亿元,按1.2万吨/亿元的概算指标计算,未来两年灾后复建的水泥需求为8400万吨。 (4)保障性住房:3年投资9000亿元,一定程度弥补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带来的水泥需求减少的影响,2009年在基础设施、交通建设、民航建设和灾后重建这四个方面,预计需要水泥合计为10亿吨,占总需求量的65%,比2008年净增约1.4亿吨。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及其重要性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是实现国家或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重要条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若把国民经济视作人体看待,基础设施犹

中国互联网基础建设现状分析

2019年中国互联网基础建设现状分析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8751万个,IPv6地址数量为50877块/32。我国域名总数为5094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2243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44.0%。国际出口带宽为8,827,751Mbps,较2018年底增长19.8%。 2018.12-2019.12互联网基础资源对比 (CNNIC)、智研咨询整理 近年来,我国IPv6地址数量增长迅速。截至2019年12月,我国IPv4 地址数量为38751万个,较2018年底增长0.4%;IPv6地址数量为50877块/32,较2018年底增长15.7%。

2013-2019年IPv6地址数量 (CNNIC)、智研咨询整理2013-2019年IPv4地址数量 (CNNIC)、智研咨询整理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域名总数为5094万个。其中,“.CN”域名数量为2243万个,较2018年底增长5.6%,占我国域名总数的44.0%;“.COM”域名数量为1492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29.3%;“.中国”域名数量为170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3.3%;新通用顶级域名(NewgTLD)数量为1013万个,占我国域名总数的19.9%。 分类域名数 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国际出口带宽数为8,827,751Mbps,较2018年底增长19.8%。截至2019年12月,我国网站数量为497万个,较2018年底下降5.1%。截至2019年12月,“.CN”下网站数量为341万个,较2018年底增长4.6%。

国际出口带宽数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智研咨询整理2013-2019年中国网站数量 (CNNIC)、智研咨询整理

中国的基础建设

中国的基础建设 中特5班第三组

C ONTENTS 目录 1中国的教育基础设施2中国高铁的发展3中国的医疗卫生4总结与展望

70年前的今天,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之路。70年后的今天,我们国富民强,百业俱兴,中国在以令世界震惊的发展速度强势崛起,如今我们俨然已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在新中国强盛的背后,离不开的是教育的伟大力量,而我国的教育基础 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中国的教育基础设施

阶段一: 1949年至1976年:扫盲运动到基础教育 1949年,全国有5.5亿人口, 但全国范围内仅有205所高校,平 均毛入学率仅为0.26%,4.4亿国民 人均受教育年限均不足2年,文盲 比率高达80%。从1951年起,我国 先后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 1964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 简易小学在以山东、河北为首的十 四个省份的农村中所普及,课程精 简集中,且地区周边的学龄儿童可 以就近入学。

1977年-2011年:全面发展基础教育 1977年,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一席讲话,成为了科技教育战线率先拨乱反正的重要指针。他说:“我们的教育已比发达国家落后了整整20年,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就是我们要有知识,要有人才。” 2011年,教育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本科教学工程”实施意见,选择按照“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继承发展、引领示范”的原则下,正式启动“本科教学工程” 。阶段二:

2012年至2019年: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2012年,教育部指出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信息化,逐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 2016年,教育研究深化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发展。 2019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发布了“国家教育信息化2.0计划山东标准版本”—— AI蛙答答自适应学习平台。平台满足了“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数据化、个性化的要 求。阶段三:

国内GCP实验室概况

国内GCP实验室概况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发现试验药物的临床、药理或其他药效学方面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998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试行)出台,于1999年9月1日正式实施。又于2003年9月1日重新颁布并改名为《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从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药物临床试验项目剧增,一项研究涉及的受试者少则几十名,多则上万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800多种新药进行人体试验,涉及人群约50万人。其基本分析情况如下: 通过对CFDA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数据库查询统计(见附表1),国内具备GCP 资质的医院共计545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有492家(占90.3%),由此可以看出,具备GCP资质的医院大多数为三级甲等医院。经进一步查阅资料,我国的三级甲等医院合计1358家,具有GCP资质的占36%。且有数据表明,具有GCP资质的医院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承担着创新药物临床研究的重任,在近三十年来的发展过程对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以及新药上市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药品来说,临床试验的重要性要远大于临床前的实验研究(但临床前研究也很重要,因为他们都是新药开发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药品的最基本属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最终都是靠它检验的。据统计,国外研究一个一类新药从基础研究开始直到获得承认、生产上市,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每个新药的平均开发费用约为12亿美元,而其中,所花的费用及时间70%以上是花在临床研究上,可见临床

国内检测实验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甄荣基 (东莞优越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前沿技术研讨—面萄葡蓟矿菊而:r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际与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现状,分析了当前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并对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做了合理的分析与指引,使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更有目标性及更加规范化地健康发展。 关键词:检测检测机构实验室管理缺陷改进方法 Abstract:衲『Sarticleillustratesthecurrentstatusofbothinternationalanddomesticthird-party testinglaboratory,andana—lyzesthedeficiencyexistinginthedomesticthird-partytestinglaboratories.Accordinglyfargefedsolutionsareproposed,andthedevelopmenttrendoftheindustry『sanalyzedandoriented,whichhelpsthedomesticthird-partylaboratoriesbecomemoreorientedanddevelophealthily. Keywords:testing,testingorganization,laboratory,managementdeficiency,improvement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球贸易的发展,检测行业逐渐成为增长速度较快的行业之一。近年来,全球检测市场一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速度,2008年全球检测市场已经达到600亿欧元。2009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全球的检测市场仍达到680亿欧元。在中国市场,由于国家对民营检测机构实施开放和扶持政策,再加上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大规模扩张,检测行业更是以高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速度发展。这种惊人的增长速度,促进了民营检测机构(含第三方机测机构)的发展。 1国内检测机构(实验室)现状 1。1从检测行业的业务需求分析 中国检测市场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全球贸易对产品的刚性检测需求;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使生产商和销售商更加重视产品的安全性。这两点因素决定了检测行业的未来走向,检测机构的发展也日臻完善。 1.2从中国检测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分析 目前我国的检测市场,国有检测机构和外资检测机构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民营检测机构作为一股新生力量,正成为有力的竞争者。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国内一些民营检测机构,如:CTI、AOV、优越检测(ST8)等,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不但在中国检测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得到国外顾客的认可。 检测行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有何特点?这里需从国内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 室)的定义、特点及其管理体制谈起。万方数据

国内外实验室建设有什么不同

现代的许多科技发明创造大多起始于实验室,因此实验室的建筑设计在国外普遍受到重视。SICOLAB在参观了美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实验室之后,觉得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尚存在一定差距,这中间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我国实验室现状在调查我国的一些实验室时发现,几乎没有一座实验室不在变,有的甚至长年在变动中。其实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合理的,因为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要求有新的工艺流程相配合,二者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 SICOLAB为了满足工艺流程的变动,建筑物的平面及空间布局需作相应变动,但在已建成的建筑物中作变动是有一定困难的。当然,这种变动有大有小,如果是小变更,只是旅添一两台新设备,有时尚可多如果变动较大,就相当困难了。尤其涉及到墙体拆除及管线移位,有时往往是办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取的办法是以新工艺流程来迁就原建筑物的空间划分及设备设施的布局,这会给以后工作带来长年不便。如果变动一次永不再变也还勉强,可事实是以后还要变动。这种经常的变动提示我们,在设计初始就应考虑相应措施。为了适应实验室工艺流程的不断变化,在设计时必须考虑相适应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这就要求从总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一并考虑这一因素,统筹安排才有可能做到这两点。在考虑这种灵活性与可变性时,先分析一下一座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如果从动静观点来看,一座实验室大体可分为可移动(即动态)部分,如某些不需固定的设备、设施、实验台、柜等,即凡可移动的一切都属于动态;另一部分是固定而不可随意移动 (即静态)部分,如各种管线(水、暖、电、信、压缩空气等)、固定设备等。 二、SICOLAB在过去的实验室建筑设计中,由于过分强调静态部分必须按照动态部分的位置来布置,这就使得二者位置都相应固定成为不可移动部分。比如,由于某一化验台位置的确定,使得其相应的水、电等管线位置也就跟着确定下来。由此可知,实验室的工艺流程路线决定了所有房间的布局及设备设施等位置。要想改变这一状态,首先要求建筑师必须掌握实验室的全部工艺流程,其次是进行综合、归纳、分类来处理动静态两部分,使二者均可作相应移动,也就是说变静态为动态。这也就是灵活性与可变性的应用。 三、国外实验室现状在美国、新加坡参观了20多个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纵横两度尺寸都较大,约50~60米。多为低层建筑,一至五层楼房居多。全部采用钢框架结构,柱距约9~15米。从立面上看,装修简洁,色调协调。从它的平面布置来看,实验室的辅助性房间(如图书、资料、办公、计算机房、档案等)多置于主要入口处,这些房间与实验室相互间的联系,常采用多厅短走廊式布置形式。各厅的样式、大小不一,尺度得当,布局紧凑,色调适宜。绝大多数实验室办公区内常设有中庭,中庭内有花草树木、水榭、桌椅、自动售货机等,是供工作人员休息、进餐等使用。这种中庭通常顶部开设屋面窗,可直接采收自然光。这点在纵横跨度较大的建筑中仍是较重要的。实验室根据它的工艺要求常设有一个或数个单独出入口。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人流或试件的往返交叉,同时它本身也成为一个对外单独的服务单位,这对于定点、重复实验项目服务是有利的。 SICOLAB单就实验室的建筑设计来说,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1、所有设备尽可能不设独立基础固定。如需固定时,对小型设备可铺设厚钢板固定,以便易于拆除;对大型设备,当需做基础固定时,不做凸出地面的基础,并尽可能置于底层。其目的是做到固定设备有可能随工艺变动而移动。 2、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隔墙全部采用活动式隔墙(灵活隔断)。这种隔墙的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是双面铁皮墙,墙体由轻钢龙骨支架双面铁皮制成,约有8厘米厚。铁皮外面喷涂一层薄薄的色灰,呈不同凸凹花纹图案,看上去一点也不象铁皮墙。这种墙按一定模数成各种规格尺寸。在每块墙板下部都有四条可调节高低的铁腿,经调节好的铁腿高度约15厘米,相当于下部踢脚板高度。这种墙内部配有电、讯等管线,墙板上部有各种管线的接头,可同吊顶内各种管线接通,墙板下部有各种管线的接线盒。当某一房间内需要某种管线时,可以

高校实验室建设探析

高校实验室建设探析 (发表日期:2011-03-31 14:50)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我要分享 吴育廉 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 524088 摘要: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也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通过实验室建设规划、硬件建设、管理机制建设、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探析,以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建设;探析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开展科研活动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创新思维和取得科研成果的主要实践场所。近些年来,随着国家重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各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新学科、新专业的不断涌现,许多高校纷纷相对应新建或重组实验室的工作。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各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和改革力度都在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实验室,给实验室建设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优秀的实验室不但需要有科学的、前瞻的、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念来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还具备优良的硬件条件、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实验队伍。 1 科学定位,统筹建设规划 好的规划是实验室建设成功的前提。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对整个实验室建设进行系统规划、研究、设计、组织和管理,而不仅仅是建一栋实验楼和购置一批仪器设备而已。实验室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来制定,要具有系统性、阶段

性和可持续性,应该将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计划结合起来,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一致,结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发展方向、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科研方向和社会服务需要为依据,根据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从经费、队伍建设、实验场地、以及国内外同类实验室的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且规划前必须根据学科的发展、培养目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对各个实验室的功能、目标、性质、规模,承担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预期效益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准确定位,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建设前还应就实验室的规划进行广泛的调研、反复论证,避免投资重复性和盲目性。 2 实验室硬件建设 实验室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大型实验仪器设备的购置、实验室环境建设等。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教学、科研实验条件装备情况。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拥有先进的大型高端精密仪器和良好的实验场所来保障正常运转。干净的墙面、明亮的门窗、宽敞的空间、整齐又摆放合理的仪器设备、清洁的实验台面,这些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和设施,能给学生和科研人员带来舒服又爽心悦目的心情,也是保证大型仪器设备正常发挥作用、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质量、科研人员顺利开展实验研究的前提。 仪器设备的购置要从学校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实验教学、科研需要做好统筹规划,既要考虑学校众多学科教学的发展,也要考虑科研活动的需要,做到科学、实事求是,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学科专用设备要兼顾到先进性和适用性,既保证基础学科、新型学科等重点学科的长远发展,又不造成经费紧张,不挤占一般学科的发展空间。购置的仪器设备要保证质量,避免重复购置,资源配置优化,大型仪器设备要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特别在购置大型精密仪器方面,要经过专家论证,公开招标,专家验收等程序,保证了仪器质量、避免了重复购置。另外大型精密仪器性能指标不要过分追求,否则资源被严重浪费,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一、引言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已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较薄弱,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城市基础设施仍明显不足与滞后。未来20年,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也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文章正是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相关的改革趋势。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与世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导致生产要素竞争优势缩小,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一国或地区的竞争力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城市化必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然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较大幅度地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自然成为我国广大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并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与网络化本身已造就一批新的城市基础设施,如网络、通讯、卫星传送等。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位置、环境、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反过来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东部地区由于天

然的地理优势、优惠的国家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10-1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70%一85%,东部地区则是全国平均值的110%-125%,中部地区则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存量不足(密度低、通达深度浅、等级低)、自我投资能力很差,同时对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较低。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的趋势分析 1.改革的原则和目标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原则就是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实行政府宏观指导协调、企业自主投资、银行独立审贷;积极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公平竞争,政府依法保障各类投资者权益和公共利益。其核心是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市场化、投资决策程序规范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政府调控法制化及中介服务社会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投融资体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持续、健康发展,减少财政负担,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服务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2.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赣县发改委曾华宁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在国家、省发改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较快地推动了我县农村经济的繁荣。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我县经济基础比较落后,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改变公路、电力、水利等设施的现状,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公路建设方面 全县共有乡镇19个,行政村315个。至2005年底,尚有3个乡镇、27个村不通公路,占总数的15.8%、15.3%,里程达102公里,未通油(水泥)路的村208个,占总数的66%,里程达793.1公里。在已建成的通村通社公路中,有些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是,由于无后期的养护资金,道路质量差,通达水平较差;由于公路技术等级较低,全为泥石路,路基松软,路面狭窄,行车难,抗灾能力较弱,因地处山区,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行车非常不便,有的根本就不能通车,在已修建的村级公路中,90%需要整治,所需资金投入较大;规划设计滞后,没有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缺乏建前、建中、建后各环节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措施。 (二)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方面 我县在第一、二期农村电网改造中,新建35kV变电站3座,改造35kV变电站2座,新建10kV线路262.87km,改造10kV线路161.36km,改造低压用户117182户,对部分村进行了农网改造,安装了一户一表,大部分村镇都已通电,全县有247个村,117182户完成农网改造,占全县总户数的87%。但由于缺乏资金,大部分村仍然使用老线路,线路、设备严重老化,供电能力低,电力弱,线路电耗高,农村使用单位电价居高不下,大大地增加了农村用电负担。目前我县仍然还存在无电村,仍然有25个村16959户的农户未实施农网改造,分布在12个乡镇。由于资金有限,又要完成80%以上的农户覆盖面,呈现网架结构不合理、网内设备陈旧老化,还有一些10kV线路需要改造未完善,对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不便,制约着农用机械的推广使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电量需求量高,落后的电力配送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户强烈要求加大投入,急需对剩余村的农网进行及时改造。

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前景

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前景 《宏观经济管理杂志》2014 年第五期 一、积极因素 (一)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是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的核心优势近年来,在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持续高 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也逐步实现了技术创新跨越式发展和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在国际 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中崛起了一批工程质量好、口碑过硬的中国企业。高速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对 外承包工程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我国高速铁路实际投入运营始于2008 年,在短短的6 年间运营 里程增至1.1 万公里,在建规模达1.2 万公里,均居世界第一。我国高速铁路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吸收 、消化到自主创新再到技术输出的发展过程,目前已掌握了高速铁路的列车控制、系统集成等核心领域 的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较为完备的技术体系,迅速从高铁技术引入国升级为技术引 领国和输出国。依托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成本优势,高铁建设项目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中异军突起 。目前,我国企业已经承揽了遍及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建设项目,“ 高铁外交”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外交战略的一种新形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经济意义,被赋予了更多的 地缘政治功能。除此以外,我国企业在电子通信、电力等多个领域均展示出以技术创新开发国际市场的 能力。我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方面,而且体现在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近 年来,我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经历了从单纯的劳务派遣、施工分包到设计、采购、服务一条龙的承包服务,再到以投资为导向、投资和工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从产业低端逐步向高端扩展,极大地延伸了产 业链条。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过程中不仅积极引入BOT、PPP 等国际通行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而且结 合实际,探索出一体化服务、从资源换项目等独具特色的项目经营模式。这对于开拓国际基础设施建设 市场、提升项目增加值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未来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稳步增长从全球市场来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长期稳步增长是权威研 究机构的一个基本共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2013 年~2030 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 规模将以年均4.9%的速度增长,到2020 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将达到12.7 万亿美元,2030 年将达到55 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年全球GDP 的2.5%。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需求巨大。早 在2008 年,作为经济复苏计划五大内容之一,美国政府就启动50 多年来国内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2010 年,欧盟颁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2020 年前投资1.5 万亿欧元建设公路交通,投资150 亿欧元用于信息能源和基础设施。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拥有一定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要求。2010 年,东南亚国家联盟通过了未来10 年投资2955 亿美元发展东 盟基础设施的计划。2012 年,非洲联盟审议并通过的《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投资总额3600 亿 美元。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不同层次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必将纷至沓来,基础设施也必将迎来再建、升级、改造一轮又一轮的浪潮。与此同时,产业链条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布局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都将进一步培育新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随着亚欧铁路网一体化、环海湾铁路网以及南美交通一体化等 战略构想的付诸实践,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将催生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国家在各个层面提供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在国内宏观层面,国家进一步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松绑, 营造宽松、稳定的政策空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确立企业及个 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 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这无疑 将进一步为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放宽投资准入门槛。在执行层面,随着《对外承包工程资格 管理办法》、《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和《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统计制度》等一系列政策的密 集出台,我国企业对外承接基础设施工程的行业规范基本建立,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另外,在我国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过程中,基础 设施建设走出去更多地被提及和推介,预示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将迎来跨越式发展。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东道国政局不稳、合作摩擦增多,风险加大从目前我国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的项目分布看, 中东、北非等发展中国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受历史、宗教、意识形态、国际形势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部分国家政局动荡,经济状况和治安环境持续恶化,我国企业在东道国开展业务时,人员及财产安全得 不到有效保障,项目长期合作缺乏基础。另外,在基础建设走出去的过程中,我国部分企业缺乏属地化 经营理念,过多使用国内劳务及物资,常被东道国政府、企业和个人视为挤占其就业岗位和企业发展空间,进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摩擦和阻碍。

未来十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前瞻

过去30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快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建市场。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融资单一,即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导致政府债务快速增长,难以长期持续;二是品质不高,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运行效率不高;三是产能过剩,即中国基建队伍的产能面临过剩压力,未来将面临类似发达经济体国内建筑市场逐步萎缩的问题。 一、引入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普遍依靠政府负债和土地出让收入。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地方偿债压力不断加大,形成债务风险隐患。为此,中央政府提出,2014年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新的形势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必须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中央政府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即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公私合营等方式,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中国财政部也在研究推动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调动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发展,即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基于某个公共项目结成伙伴关系,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风险和收益,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赢。引入私营股本实现项目共建合营,既可以缓解政府债务,解决资金问题,也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和收益。 二、努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品质 近日,中国政府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迎来新的浪潮,并释放出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品质不高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基础设施的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难以满足城市运行的功能需要。 为此,中央政府提出重点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地铁、轻轨、大容量公交等)、城市管网(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电网、排水防涝、防洪以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等)、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园林等四个方面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考察首都北京时提出,要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形成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这对今后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中国建造”走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