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沉重打击四川军阀

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沉重打击四川军阀
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沉重打击四川军阀

军史: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沉重打击四川军阀

大巴山延绵数百里,横亘于川陕之间,山势雄奇,岩悬壁绝,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素有“秦川锁钥”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巴人英勇善战,出兵助武王伐纣,助秦王灭六国,刘邦据巴蜀之地,在巴山建牟阳城筑巴峪关,得巴人以争天下。

1932年12月初,红四方面军1.5万人,翻越秦岭来到大巴山的南麓,寻求新的立足点。12月20日,西北军委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进驻通江两河口。从此,开始了川陕根据地建设,至1935年3月全军西渡嘉陵江,历时2年零4个月。期间,经历两次“反围”斗争、三次外线进攻作战和嘉陵江战役,毙伤俘敌10万余人。根据地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部队扩大到8万余人,建制由4个师发展到5个军15个师。开辟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一、反“三路围攻”

1932年12月15日,红四方面军在陕南西乡县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趁四川军阀刘湘和刘文辉在川西混战、川东北地区兵力薄弱之机,向川北进军。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先遣部队进至两河口,20日部队进驻通江。

1933年1月28日,田颂尧宣誓就任“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将他在川西参加混战的部队调回川北,部署对川陕苏区实行三路围攻。田颂尧的29军辖5个师及军师独立旅,共60个团,他投入三路围攻的部队30多个团,约3万多人。2月12日,田颂尧发动三路围攻,很快控制了巴河右岸。

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城列宁公园召开了军事会议,徐向前总指挥提出了反田颂尧三路围攻应采取“收紧阵地、节节御敌”的战略方针。首先分兵固守隘道要口,节节抗击敌人,尔后集中兵力实施反击。

至3月18日,敌军虽然占领了巴中、南江两座县城,却付出了伤亡8000多人的惨重代价。红军主力根据作战方针,在北起贵民关,南沿官渡口、观光山、大明垭、杀牛坪至得胜山一线,步步设防,阻击敌人。又由得胜山向东北沿麻石场、龙凤场、竹峪关一线占领新的阵地,继续与敌周旋,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从3月下旬至4月25日,敌我双方呈对峙状态。

4月26日,田颂尧部又向红军阵地发起强大攻势。红军继续依托险要阵地、工事,以猛烈的火力、灵活的战术,顽强地进行阻击,并再次收紧阵地,主动放弃通江县城,将红军主力集中于通江空山坝一带。

5月17日,红四方面军在空山坝指挥所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改变作战方针,停止收紧阵地,转为对敌反攻。徐向前总指挥提出反攻的首要对象是打击已冒进至空山坝的敌人左纵队13个团,并对部队行动作了具体部署。5月20日夜,红军各部队进行了声势凌厉的大反攻。仅10余日,就将田颂尧花了4个月占领的地区全部收复,毙伤敌人官兵1.4万余人,俘敌旅参谋长李汉成等官兵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8000余支(挺),迫击炮50门。田颂尧的部队损失近半,残部退守嘉陵江沿岸。

粉碎了田颂尧的三路围攻之后,不到半年时间,川陕苏区的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北起陕西的镇巴、西乡,南至仪陇、江口,东达万源,西抵广元、苍溪附近。纵100余公里,横150公里,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00余万人。

二、三次外线进攻作战

1933年8月,川陕苏维埃政府在巴中城召开了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的任务》的决议。会议决定在进行苏区建设的同时,依托根据地,采取由北向南、各个击破、全面推进的作战方针,主动对敌发起外线进攻。

(一)仪(陇)南(部)战役

1933年6月,田颂尧“三路围攻”失败之后,大部分兵力撤退到嘉陵江以西,在嘉陵江东岸的广元、苍溪、阆中、仪陇、南部等地只有18个团的兵力驻守。红四方面军决定首先乘胜发起仪(陇)南(部)战役。8月12日,以红9军为主力,对敌发起攻击,历时半月,共歼灭田颂尧部3000余人,缴获枪支1000余支。夺取了洪山、三合、碑院等盛产食盐的地区,缴获食盐10余万斤,并恢复盐业生产,年产食盐70余万斤,保证了苏区军民的食盐供应。苏区扩大到仪陇全境及广元、昭北、苍溪、阆中、南部等县在嘉陵江东岸地区。

(二)营(山)渠(县)战役

盘据在营山、渠县等地的军阀杨森20军的部队,占据了巴中的玉山场、鼎山场等地,突出于仪陇和江口(平昌)之间,犹如一把刀子顶在根据地的腹部,成为红军向南发展的严重障碍。红四方面军决定发起营(山)渠(县)战役,拔掉这把顶在根据地腹部的刀子,首先消灭玉山场、鼎山场之杨森部混成第2旅,尔后,向南发展。红9军、红30军主力,于1933年9月22日对敌发起攻击,在红军的凌厉攻势下,敌军节节南逃。10月3日攻克营山县城,逼近渠县城郊,6日占领蓬安对岸的周口。共毙敌1000余人,俘敌团长以下2000余人,缴获枪支2500余支。川陕苏区向南扩展50余公里。

(三)宣(汉)达(县)战役

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胜利后,红四方面军决心发起宣(汉)达(县)战役,打击盘据在宣汉、达县、万源、城口之敌刘存厚部,进一步扩大川陕苏区。刘存厚部盘踞达县20余年,有兵工厂、印刷厂及大批枪支、弹药和大量的银元、布匹,都是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急需物资。

宣(汉)达(县)战役于1933年10月16日开始,19日解放宣汉,20日攻克达县城,21日占领万源,直抵城口近郊。历时11天,重创刘存厚的23军,歼敌6个团,毙敌10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8000余支,火炮36门,子弹500余万发,电台2部,银元100多万两,布匹20万匹,棉衣2万余套,以及兵工厂、被服厂、造币厂等全套设备。

在宣(汉)达(县)战役中,红四方面军得到了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的有力配合,战后,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王维舟任军长。

三次外线进攻战役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开展起来。红四方面军发展为5个军,8万余人。另有地方武装1.5万人,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武装数十万人。川陕苏区扩展到东至城口近郊,西到嘉陵江沿岸,南达营山、达县,北抵陕南镇巴、宁羌的广大地区。纵400余里,横500余里,总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人。控制了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宣汉、达县、万源8座县城,先后建立了24个县(市)的革命政权,使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发展到鼎盛时期。

三、反“六路围攻”

1933年10月4日,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总司令部设在成都,将四川军阀部队编为六路,分布于川陕苏区的东、南、西周边地区,准备以绝对优势兵力对红军发动进攻。

参加六路围攻总兵力共110个团,约20万人。另有空军2个中队,飞机10架。从西起广元东至城口的1000余里弧形线上形成了对川陕苏区的合围态势。

第一路为28军邓锡侯部,共18个团,由广元、昭化向木门、南江进攻;第二路为29军田颂尧部,共24个团,由阆中向巴中进攻;第三路为新编6师李家钰部和23师罗泽洲部,共15个团,由南充向仪陇、巴中进攻;第四路为20军杨森部,共12个团,由蓬安向鼎山、通江进攻;第五路为21军刘湘部,共24个团,由开江、开县向宣汉、达县进攻;第六路为23军刘存厚部,另有土匪王三春部共18个团,由开县、城口向万源进攻。

刘湘企图采取分进合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围歼红四方面军于川陕边境地区。战役筹划分为三期实施:首先攻占宣汉、达县、江口、营山、旺苍、木门、恩阳、曾口等苏区外围地区;尔后攻占巴中、南江、通江等苏区中心地区;最后攻占苏区后方苦草坝。

面对四川军阀联合进攻川陕苏区的严峻形势,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反围攻作战方针:采取坚守阵地,依托有利地形,节节阻击,不断杀伤、消耗敌人,削弱敌人进攻力量;抓住敌人的弱点,创造和捕捉有利战机,适时集中优势兵力,快速反击,各个歼敌;对退却之敌,实施大纵深迂回战术,分割包围,速战速决。

由总指挥徐向前亲自指挥红4军、红9军、红33军及红30军2个师共20余个团,布防于万源、宣汉、达县一带的东线,抗击刘湘精锐部队和刘存厚的第五、六路军。

由副总指挥王树声、30军政委李先念统一指挥红31军、红30军的90师和红9军的27师等10个团,布防于北起广元、嘉陵江东岸至营山、渠县以北一带的西线,钳制敌第一、二、三、四路军。

另以红30军2个团置于通江与旺苍的边境监视陕南敌军之行动。

从1933年11月16日,敌人开始发动总攻,至1934年1月中旬的两个月内,红军东西两线的部队和地方武装,英勇抗击敌人进攻,共毙伤敌人1.3万余人,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期总攻计划。1933年12月至1934年春季,红军节节胜利,使敌人的第二期、第三期总攻计划相继破产,再次付出了3.5万人的惨重代价。

1934年5月15日,刘湘在成都召开会议,制定了第四期“剿匪”计划,共投入兵力140余个团,再次向川陕苏区发起进攻。

红四方面军决定从西线敌人左侧依托巴山进行反击,首先打击敌第一路邓锡侯部,成功后转入反攻,由北向南横扫西线敌军,然后转进东线。

东线的红军在万源至通江一线有力地阻击了敌人后,撤到根据地后方,纵横仅一、二百里范围。刘湘集结了总兵力的五分之四,约80余个团,10多万人压向东线,企图夺取万源,截断川陕通道,将红军消灭在通江以北地区。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决心实施“万源保卫战”,决定从东线开始反攻。西线将敌第一、二、三、四路军钳制于原地,利用万源附近有利地形,以少数部队坚守防御。主力在二线休整,以备反攻。

7月11日,“万源保卫战”开始。红军采取“夜袭击破,大纵深迂回包抄”之战术,对敌实施反击作战。8月10日,红31军93师274团奇袭青龙观得手后,红军主力向敌纵深发展进攻,形成了分割包围敌人的有利态势。在徐向前、李先念、陈世才的直接指挥下,部队直插木门以西的黄猫垭、旺苍坝,向敌人第二路兜击。陈世才带先头部队急速穿插,徐向前、李先念带后续部队快速跟进,经过一天一夜急行军,红军刚到黄猫垭占领阵地,敌人便溃退下去。徐向前命令部队旋即展开,包围敌人十多个团,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歼敌一万余人,缴获长短枪7000余支,迫击炮40余门。至8月下旬,敌人共发动五次大规模进攻,损兵折将,却未获进展。

至9月22日,北起广元,南至阆中的嘉陵江东岸地区全部收复,敌第一、二、三路逃至嘉陵江东岸,第四路逃至营山、渠县地区。至此,刘湘精心策划的六路围攻彻底破产。

反六路围攻战争历时10个月,战绩卓著。总计毙伤敌副司令郝耀庭以下官兵6万余人,俘敌2万余人,缴获枪支3万余支,炮100余门,击落敌机1架。这一伟大胜利,沉重打击了四川军阀的暴虐统治,大大鼓舞了川陕苏区广大人民群众斗争的勇气和胜利的信心。

四、嘉陵江战役

1935年1月22日,中央电示红四方面军:全力向嘉陵江以西进攻,配合中央红军北上。

为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坝召开紧急会议,作出四项重要决定:一、暂时停止同胡中南的角逐;二、由红31军和总部工兵营火速收集造船材料,隐蔽造船,解决渡江的工具问题;三、适当收缩东线兵力,准备放弃城口、万源一带地区;四、以主力一部出击陕南,调动沿江敌人北上,为在苍溪、阆中一线渡江创造战机,并接应已进入陕南商县一带的红25军。

2月初,红四方面军开始发起陕南战役,仅10余日,就先后占领了宁羌、沔县和阳平

关重镇,歼敌4个多团及一批地方民团,缴获机枪70余挺,步枪5000余支,俘敌团长以下官兵4000余人。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回师川北,准备渡江西进以策应中央红军入川。

陕南战役后,由于红四方面军的后方机关已转移到南江地区,西渡嘉陵江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于是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继续执行原定向川甘边发展的方针,决定在苍溪、阆中之间西渡嘉陵江,配合中央红军在川南黔北的活动。

3月28日夜,渡江战役开始。红军突击队登上木船,趁着月黑风高、涛声哗哗,敌人不易察觉的有利条件,奋力向西岸划去。敌军在哨棚内赌博正酣,直到突击队员全部登上西岸,居然毫不知觉。当突击队员向东岸发出胜利登陆的信号弹后,敌人沿江的防线才射出密集的炮火,企图封锁江面。红军的奇袭立即转为强渡,部队冒着炮火,经过几小时的奋力拼搏,终于在拂晓前全部到达嘉陵江西岸,并立即向敌纵深及两翼展开攻击,敌人犹如惊弓之鸟,狼狈逃窜。

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总计歼敌12个团,约1万余人,攻克了阆中、南部、剑阁、昭化、梓橦、平武、彰明、北川八座城市,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到北川,南至梓橦,北抵川甘边界,纵横150公里左右的广大地区,给邓锡侯28军、田颂尧29军以沉重打击,使其不少师、旅失去了战斗力。

红四方面军实施嘉陵江战役,形成了南克中坝、彰明、直逼成都,北占青川、平武,北进甘南之势。四川军阀刘湘急忙将主力13个旅北调至绵阳地区,以防止红军进攻成都。蒋介石火速调兵遣将到陕西、甘肃设防,防止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的积极行动,打乱了蒋介石原来的战略部署,牵制了大量敌军于川东北地区,从而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西出云南,北渡金沙江的行动。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红25军的长征历史及相关故事 六安新闻网讯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80周年。提起长征,人们往往注重的只是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长征队伍——诞生于安徽金寨的红25军。同时,红军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亦是诞生于湖北红安、成长于安徽金寨。安徽金寨人民乃至安徽皖西(六安)人民为了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为了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进一步发扬光大红军精神、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2016年,革命老区金寨县将举办一系列的庆祝、纪念活动。缘于此,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查阅大量档案资料、搜索多家新闻网站,获得了有关红25军长征的丰富资料。为飨读者,笔者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此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熟悉历史、振奋精神、凝心聚力、拼搏前行。第一部分红25军是4支长征队伍之一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县城700多座,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共有4支: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三支是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是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部队(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改编为八路军:西安事变爆发后,1937年8月25日,北方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四川军阀的真实嘴脸

中国“异域”到抗战大后方:四川的身份转变也因这种隔绝,在民国初年到七七事变之前,四川被很多国人视为“异乡”。 险恶的环境和交通是“异乡”发生的原因之一 国中“异乡” 四川地处西南,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离较远。四面环山,铁路未修,交通不便。与西南以外地区的联系,水路主要经三峡,陆路主要经剑门关,这两处又多险峻。地理因素一直是四川与外隔绝,一个主要原因,也因这种隔绝,在民国初年到七七事变之前,四川被很多国人视为“异乡”。 除了地理的主因外,自1924年熊克武以北伐名义率部出川,其后的10年间,国民党基本上在四川丧失了政治影响力,四川政权落入新兴军人的手中。比起更具全国性质的国民党人,四川新兴军人行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善于内斗,而不大参与全国政争。自1920年代始,新兴军人占据权力中心,四川战争乃真正成为“内战”,也就丧失了道义上的正当性。1925年,就已有人批评四川军人“并无何等远大思想,只求其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金钱狼藉,于意已足”。 当时人认为,四川新兴军人“没有统治全国的奢望”。窃以为“奢望”二字颇能曲尽四川军人的心态。川军多头并立,军事竞争十分激烈,能站稳脚跟、立定地盘已不易,遑论“统治全国”?四川军阀刘文辉曾称,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自以为已经能够收拾四川的其他军人了,就“不愿局促于四川一隅,一心想要从夔门以外去扩大政治局面”,但很快败退。大部分军人还是要实际得多,以自保为主。 与此同时,四川军人的自信心也在下降。不但无向外发展的“野心”,连统一四川甚至自保也要引外援为助。当时,“在国内几乎没有一个较大的军阀处,甚至没有一个通都大邑没有四川军阀的代表”。四川多头并立,不能统一,颇为外省军人看不起。因此,他们很少与川军结盟。结交外援成了一厢情愿,结果只能用内斗的方式解决问题。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故事 1.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2. 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历史的反思悲壮的红四方面军西征 作者刘清源

历史的反思悲壮的红四方面军西征作者刘清源 一、将帅失和是西路军失败的前提 在兰州游历了几天,我就踏上了北去靖远的列车。从兰州到靖远的列车一天就一趟。早六点发车,十一点到。选这趟车的好处是列车人不多,坐着舒服。票价也不贵,才十元钱,就是城里一个出租车的价钱吗。缺点是太慢了,好在车上遇到一位西安翻译学院旅游系的女同学,还有一位东北锦州的老乡,是负责西北区域的推销员。我们在列车上天文地理的一顿海侃,时间过得还真快。 靖远火车站不大,满街的建筑物都披挂着西北特有的黄尘,就好像一百年也没有冲刷过一次似的。 我这次来的目的地是靖远县的虎豹口渡口,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就在此渡过黄河,开始走向悲壮的死亡之路。渡口离县城八公里,公共汽车就别想了。在车站我谈妥一辆出租车,三十元来回,贵了些,但出门在交通上不能太计较了,有时你一个外地人,当地人会起哄,少一分钱,就都靠着,你拖不起时间。老区吗,就当扶贫了,起车吧!

虎豹口历史上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隘口,因其水势凶猛,如同虎豹,才得其名,但现已废弃。此地空无一人,荒草遍地,甚是荒凉。出租车司机讲就是县城里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里,但也有来的,他讲去年就拉过两个浙江人,也是专程来到此地瞻仰的。 渡口现有一座雕像,正面有李先念的题词,他是当年西路军组成三个军中的三十军政委,强渡虎豹口战役也是李先念部队打的。 虎豹口为什么能成为渡口呢?或者说红军为什么选择 此处渡河呢? 此地地势两岸突兀,黄河到此处形成一个V字形,渡口就在V字的底端。两侧黄河江面宽阔,此地由于急转弯,江面突然变得狭窄,水流较急。江面狭窄是此地设立渡口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河水从V字形顶端冲下来,到V字的底端,也就是渡口的地方,湍急的江水又返冲回V字另一端,这就使在渡口的船只很容易顺着水流被冲到对岸,这就是在此设立渡口的奥秘。 风寒草衰,天低江混,徘徊在此,无限惆怅。据史载从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新教材课堂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精讲多练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1)大权独揽 ①1913 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 ②1914 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③1914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2)出卖国家权益 1914 年8月,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1915年5月25日,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又称《中日北京条约》)。(3)复辟帝制 ①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 ②10月6日,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③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 年为洪宪元年。 2.维护共和的斗争 (1)1913 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2)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①1915年12月,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②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③袁世凯于1916年3 月22 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军阀混战局面的形成 (1)原因 ①袁世凯死去后,北洋军阀中缺乏一个能够统驭整个北洋派的人; ②帝国主义的支持。 (2)表现: ①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了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②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 ③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据午东北三省; ④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2.中央政权的变更 (1)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国会,会议进展并不顺利。(2)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 (3)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4)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3.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参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3)结果: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长征中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简介

长征中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亦称“中央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经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组成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由方面军总指挥部兼,下辖三、四、十二、二十、二十二军,共5个军。第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下辖五、八、十六军,共3个军。全军共计3万余人。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1931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同年底进行整编,军团总指挥改称军团长,全军辖3个军团24个军,共约7万人。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一方面军总部,朱德任总司令兼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兼方面军政治委员,叶剑英任方面军参谋长,杨尚昆任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央军委,红一方面军再次称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懋功地区会师。不久,中央红军再次改称红一方面军。后因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同红十五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名称,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辖第二军团、第六军团、第三十二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第二军团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0年7月组成;第六军团由原在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3年6月组成。1934年8月,第六军团开始长征,同年10月到达黔东印江县的木黄与第二军团会合,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同年11月到1935年8月,发动了湘西攻势,恢复和建设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部队发展到1.7万多人。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二、六军团突破敌军的包围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西康甘孜同第四方面军会合。两军会师后,在党中央领导下,于7月初,第二、第六军团和三十二军(原属红一方面军的第九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与张国焘的反党分裂主义进行斗争。接着与第四方面军一起北上抗日,10月,在甘肃的会宁地区与第一方面军会师。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1年11月7日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共五个师近3万人。主要活动于鄂豫皖。1931年11月至1932年5月,队伍扩大为三个军——四军、九军、二十五军,共六个师。在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时,由于担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张国焘的指挥错误,10月,部队被迫转移,开辟了川陕根据地,与川东游击队会合。以后,又扩编为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五个军共8万余人。1935年3月,四方面军开始长征。6月,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8月,分左、右两路共同

《走向共和》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走向共和》背后的历史真实 主要人物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1851年选为秀女,次年入宫,封兰贵人。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晋懿贵妃。载淳继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执行妥协政策。1898年反对戊戌变法,发动宫廷政变。1908年立溥仪为帝,自为太皇太后,次日病死。 光绪帝(1871—1908),醇亲王之子。1875年登基,继位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98年宣布变法,起用维新人才,发布诏书。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将其幽禁。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被慈禧挟持逃往西安,从此不问政事。1908年死于赢台涵元殿。 隆裕太后(1868—1913),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被立为光绪皇帝皇后。1908年光绪帝驾崩,尊为皇太后。袭慈禧以行“垂帘听政”,并立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12年她被迫宣布清帝退位。 溥仪(1906—1967),清代最后一个皇帝,辛亥革命爆发后退位。1917年复辟帝制,12天后二次退位。1924年,废帝号,出皇宫。1931年充当满洲国傀儡,1945年被苏军俘获,后移交中国政府。1959

年获特赦。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首领。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法,战后兴办洋务。1889年调湖广总督,是“洋务派”后期代表人物。中日甲午战争中为主战派,1898年撰文攻击维新思想,1900年力主镇压义和团运动。1906年授军机大臣,19 08年督办粤汉及川汉铁路。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主帅,洋务派首领。1853年在皖北举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65年署两江总督,又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机器局。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创立北洋水师学堂,建立北洋海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受命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奕(1838—1918),1884年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94年进封庆亲王。1900年与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议和。1903年升任军机大臣,武昌起义后,派兵镇压起义军。1912年清帝退位后,携 巨资避居天津。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清末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1888年上书皇帝,请求变法,未达。1895年同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要求

川军混战不乱战_人生故事

川军混战不乱战 近代史上川军军阀割据的特点。 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民国时期,四川内战举国有名,每年都有好多场战事,打个没完,一锅粥,一团浆糊。但打来打去,这么多军阀派系,却没见谁真的被消灭了。原来有多少军阀,到内战打得差不多了,还是那么多军阀。战争的结果,只是彼此的势力此消彼长,排头大哥换了人而已。 四川军阀,要说起家,要归功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前,四川先来了个保路运动,各地保路军蜂拥而起,军人、民团、袍哥、土匪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各显威风。革命成功,都变成了革命元勋,更加威风。民初的整顿,也不过是小整合,稍微大一点的团伙,都成了正规军,但谁也不听谁的。蔡锷讨袁,云南军队一进入四川,点燃了内战的引

线,从此就打起来没完了。每场战事,都起的快,打的更快,稀里哗啦,一边就败了,败者肚皮立刻瘪了,肚子里的东西,都进了胜者的肚囊。 这东西,不是钱财,而是人马。原来,川中各派大点的军阀,都是由小军阀拼接起来的。这些小军阀是墙头草,随风倒,哪个势头大,就跟哪个。小军阀,守着自己的家乡,无论是出身袍哥还是土匪,别的不讲,守护自己的乡土、父老乡亲的心劲儿都蛮强的。归顺于哪个,不过是挂名而已,没有哪个哈儿(四川话傻瓜)会当真效忠卖命。所以,战争中只要不是双方或者多方的嫡系部队碰了面,一般不会死打。像川外动辄围城围上三个月的苦战,川中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一般来讲,即使是所谓的大战,过程也不过是这样的;一场认真一点的战役过后,胜者就会势如破竹,因为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城市,都会望风而降。民国十三年,熊克武和杨森大战,绿林出身的小军阀杨春芳守泸州,算是杨森的人,熊克武的部将吕超来攻,杨春芳见势不妙,

中国哪个省的兵最厉害

勇如老虎猛如狼:中国哪个省的兵最厉害? 哪个省的中国兵最厉害?抗战时期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将军史迪威说过:广西士兵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从两千多年前西瓯国君译吁宋带领五万岭南土著士兵,令秦军伏尸数十万开始广西兵一直是广西军队战斗力强悍的标志。广西土著士兵的勇悍令其所有中外对手感叹!一个地方出精兵的传统历经数千年而不变实为中国所仅有! 朱德元帅不是说过吗:湖南人最霸气,广西人最蛮横。 可我个人觉得广西人比湖南人更上一层“所谓桂系狼兵雄于天下”是也。比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湖南强多了。 说是“两广一家亲”,但其实由于环境和经济的极大差异,广西人和广东人的性格简直是天壤之别,广东人待人比较冷漠,还有一点说得难听点就是缺少些血性;而广西人大多则十分的豪爽好客,而且个性很强。清末,当时太平天国开始的时候,太平军在刚开始只有3万人,这3万人是清一色的广西兵,一路从广西打到南京,多厉害。在北伐战争后,太平军士兵以安徽人和江浙人为主,这些地方的人战斗力根本不能以前的广西兵相比,曾国藩就曾说过:“长毛(太平军)中后期之30万之战斗力,远远不如刚出广西之3万”,广西兵得到了他这么高的评价。 另外还有刘永福的黑旗军在越南抗法和在台湾抗日,冯子才的萃军创造了镇南关大捷,这些都是广西兵打的,以至于有不少人都说,清朝末年对洋人的战争中,全国人几乎都在打败仗,只有广西人打胜了。 在民国时期,李宗仁的桂系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特别是桂军的第七军,有“钢军”的美誉,第7军在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军阀混战的时候几乎从来没有吃过败仗。在桂唐战争中,素以彪悍著称的湘军十几万人被桂军几万人打败并被收编。在中原大战开始的时候,十万湘军在面对不到3万桂军的时候,又是一败涂地。在中原大战后,桂军撤退回广西,湘军、滇军、粤军一共集结了近12万兵力力图战胜桂军并占领广西,但是桂军2万多人兵分两路,一路1万多先是击败了超过3万人的滇军,随后又战胜了近3万粤军,把滇军和粤军赶出广西;另一路也是1万人在桂林一带战胜了近6万湘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对桂军和广西民团的评价也相当高,桂军的表现也被国内历史学家认为是“杂牌军中的王牌”“战斗力可以和中央军最精锐的部队相比”等等。 在国内战争时期,中共刘伯承元帅曾经在大别山制订了歼敌顺序是:“先打最弱之保安队,次打较强之中央军,最后打最强之桂军。”粟裕等相当多的解放军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国民党军曾经有过这样的话:“要分清国民党军中那些是精锐部队,一要看装备,美式装备的肯定

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沉重打击四川军阀

军史:红四方面军反六路围攻沉重打击四川军阀 大巴山延绵数百里,横亘于川陕之间,山势雄奇,岩悬壁绝,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素有“秦川锁钥”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巴人英勇善战,出兵助武王伐纣,助秦王灭六国,刘邦据巴蜀之地,在巴山建牟阳城筑巴峪关,得巴人以争天下。 1932年12月初,红四方面军1.5万人,翻越秦岭来到大巴山的南麓,寻求新的立足点。12月20日,西北军委和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进驻通江两河口。从此,开始了川陕根据地建设,至1935年3月全军西渡嘉陵江,历时2年零4个月。期间,经历两次“反围”斗争、三次外线进攻作战和嘉陵江战役,毙伤俘敌10万余人。根据地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部队扩大到8万余人,建制由4个师发展到5个军15个师。开辟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一、反“三路围攻” 1932年12月15日,红四方面军在陕南西乡县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趁四川军阀刘湘和刘文辉在川西混战、川东北地区兵力薄弱之机,向川北进军。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先遣部队进至两河口,20日部队进驻通江。 1933年1月28日,田颂尧宣誓就任“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将他在川西参加混战的部队调回川北,部署对川陕苏区实行三路围攻。田颂尧的29军辖5个师及军师独立旅,共60个团,他投入三路围攻的部队30多个团,约3万多人。2月12日,田颂尧发动三路围攻,很快控制了巴河右岸。 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县城列宁公园召开了军事会议,徐向前总指挥提出了反田颂尧三路围攻应采取“收紧阵地、节节御敌”的战略方针。首先分兵固守隘道要口,节节抗击敌人,尔后集中兵力实施反击。 至3月18日,敌军虽然占领了巴中、南江两座县城,却付出了伤亡8000多人的惨重代价。红军主力根据作战方针,在北起贵民关,南沿官渡口、观光山、大明垭、杀牛坪至得胜山一线,步步设防,阻击敌人。又由得胜山向东北沿麻石场、龙凤场、竹峪关一线占领新的阵地,继续与敌周旋,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从3月下旬至4月25日,敌我双方呈对峙状态。 4月26日,田颂尧部又向红军阵地发起强大攻势。红军继续依托险要阵地、工事,以猛烈的火力、灵活的战术,顽强地进行阻击,并再次收紧阵地,主动放弃通江县城,将红军主力集中于通江空山坝一带。 5月17日,红四方面军在空山坝指挥所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改变作战方针,停止收紧阵地,转为对敌反攻。徐向前总指挥提出反攻的首要对象是打击已冒进至空山坝的敌人左纵队13个团,并对部队行动作了具体部署。5月20日夜,红军各部队进行了声势凌厉的大反攻。仅10余日,就将田颂尧花了4个月占领的地区全部收复,毙伤敌人官兵1.4万余人,俘敌旅参谋长李汉成等官兵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8000余支(挺),迫击炮50门。田颂尧的部队损失近半,残部退守嘉陵江沿岸。 粉碎了田颂尧的三路围攻之后,不到半年时间,川陕苏区的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北起陕西的镇巴、西乡,南至仪陇、江口,东达万源,西抵广元、苍溪附近。纵100余公里,横150公里,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00余万人。 二、三次外线进攻作战 1933年8月,川陕苏维埃政府在巴中城召开了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的任务》的决议。会议决定在进行苏区建设的同时,依托根据地,采取由北向南、各个击破、全面推进的作战方针,主动对敌发起外线进攻。 (一)仪(陇)南(部)战役

吴佩孚的一生及其军阀性人格

军阀,这个词最早见于《新唐书·郭虔瓘传》“郭虔瓘,齐州历城人,开元初录军阀,迁累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金山道副大总管”,唐人言“军阀”意即为累积军功之大将,颇具褒扬之意,根本的出发点是军事;但是星移日转,来到近代,军阀这个词语,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近代的军阀一词,据考源自日语,彼年梁任公先生将其从日语翻译而来,据康有为先生的学生任启圣记载,“徐勤在沪请天游同学三数人晚餐,余亦在座。余偶提军阀二字,徐高声说:‘军阀’二字,由梁任公翻译而来。日本军人可称阀,概皆幕府子弟。若中国军人都是穷光蛋,何阀之有?只可称军人,不能称军阀也。”此时军阀一词,已具有很明显的特指,不是穷光蛋的军人,或者更加贴切的称谓——藩镇割据,比如唐之节度使;那么有一定的地盘,有自己的军队,这便是军阀吗?是,又不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军阀真正的影响,是在政治层面——比如我们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吴佩孚吴将军。 在正式介绍吴将军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说明一下吴将军所属的北洋军阀这一混乱不堪却又对近代中国影响极大的系统。通常来说,北洋军阀,始于袁世凯的小站练兵,止于张学良改旗易帜东北军就此并入国民政府。这一段时期,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国民政府成立,军阀派系混战穿插其中。对于近代的中国来说,这段时间是政治的漩涡期,是军事的混乱期,也是文化的大繁荣期。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北洋军阀长期的混战,没有军阀派系的斗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不会有政治上的推进军事上的进化以及文化上的大繁荣,可以说自小站练兵以来,北洋军阀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历史需要辩证地看待,纵使北洋军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转型乃至升级,它对于社会的消极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首先,军阀派系混战连年战火,虽然不能说是民不聊生但同样极大地影响到了百姓的生活,在长年战争之下的社会发展滞缓。同时北洋军阀敛财手段花样繁出,一般说来有以下六点:一.举借内债:据统计,自1912~1926年,北京政府共发行了28种公债,发行总额达876,792,228元,实发行额也达612,062,708元(千家驹:《旧中国公债史资料》,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版,第366~360页)这些都是有借无还的官债。二.勒征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至数十种,难以历数,而且年年增加,据统计,从1924年四川的盐税附加税竟有26种之多。1914年以后河北省创行了烟酒牌照税和印花税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81、586页)三.滥发纸币票券:张作霖在东三省、直隶等省滥发奉票。吴佩孚在湖北加印官票、金库券、军需兑换券(《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92页);在河南发行400万有奖库券,分配各县,强民购买,(《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88页)其恶果是通货贬值,票券形同废纸,物价腾涌,人民生活困苦。四.栽卖鸦片:强迫种烟征税,是军阀普遍采用的阴险毒辣手段。陕西眉县、宝鸡及西部各县,对所有农户,不论种否,一律征收鸦片税。湖南湘阴、石门等县,对违抗种烟令者,“除罚洋以外,竟有处以死刑者”(《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23、625页)这笔收入相当庞大,如1924年,甘肃每亩鸦片烟税为8元至15元不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28页)陕西的烟税比田赋要高三至四倍。刘镇华督陕时,虽仅辖十数县,而

红军长征

第14课红军长征 (一)单项选择题(23×2分=46分) 1、率领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军事“围剿”的人物是( C ) A、朱德 B、陈毅 C、毛泽东 D、周恩来 2、1934年,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突围长征的直接原因是(B ) A、党内“左”倾错误的危害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革命根据地力量不强大 D、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3、红一方面军突围长征的出发地点是( C ) A、福建、广东 B、湖南文家市 C、江西瑞金、福建长汀 D、井冈山的兴国 4、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跨越25000里,途经12个省。这12个省中不包括( D ) A、云南省 B、四川省 C、甘肃省 D、浙江省 5、在红军长征的危急关头,提出停止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的人物是(A ) A、毛泽东 B、朱德 C、周恩来 D、王明 6、在红军长征途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C ) A、八七会议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一大” 7、在红军长征途中,红军跳出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标志性事件是( B ) A、血战湘西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飞夺泸定桥 8、1935年,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博古等人在什么方面的错误( C ) A、政治方面 B、思想方面 C、军事方面 D、组织方面 9、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B ) A、井冈山 B、会宁 C、吴起镇 D、遵义 10、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C ) A、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B、红军战士的英勇作战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11、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这主要是指( D ) A、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 B、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C、国民党再也无法围剿红军 D、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12、大型歌剧《长征组歌》中盛赞毛泽东用兵如神,红军长征中使敌人无法判断红军真正去向的军事行动是( D ) A、攻占遵义城 B、爬雪山、过草地 C、巧渡金沙江 D、四渡赤水河 13、毛泽东在中共中央领导地位的确立开始于( A ) A、遵义会议 B、井冈山会师 C、党的“一大” D、文家市决策 14、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为( B ) A、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B、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C、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D、1935年1月—1935年10月 15、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的目的是(B ) A、打回井冈山 B、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C、去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D、去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师 16、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B ) A、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B、革命的中心地区发生转移 C、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变化 D、中国革命的方式发生变化 17、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主要是因为(D )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 内容摘要: 1916-1928年间,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这一现象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期演绎到顶峰,长达十几年的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异常混乱。在辛亥革命后形成的北洋军阀集团在袁世凯死后分化,他们依靠手中所掌握的军队以及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大力培植个人势力,拥兵自重,占据不同地区,就此中国形成了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复存在。而割据军阀为了扩大个人势力,彼此之间进行战争,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从原先的中央集权到现在的军阀割据,在清末以来的民族危机下,中国政局发生剧烈变化,军阀割据局面便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而这一时期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除了受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有关联,而当时的思想界的自治思潮对这一局面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军阀割据、危机、帝国主义 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入侵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当时存在的地方社会政治思潮以及运动密切相关。 第一: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 中国地理的分割性 中国国土辽阔,同时地形复杂多样,北部为辽阔的平原,西部为崇山峻岭,南部是高山丛林,中间被江河湖泊以及山地分割,而这种复杂的地形使中国分割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地方统治区域,当中央权力衰微之际,这些相对独立的地方区域便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先天的地理优势又为这些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在近代,同样的地理优势被利用,成为军阀割据形成的先天性条件。 近代军阀割据势力在地理优势方面运用的最好的莫过于四川。四川全省几乎全被高山包围,与外界的交流较为困难,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四川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实行自治。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熊克武掌握着四川的军政大权,在护国运动之初,四川便宣布自知,护法运动时宣布不承认北京政府的合法性。1918年,熊克武以四川靖国总司令之名派军驻防各地,同时收取赋税,就此掌控四川的军政大权,而下面的各防区也依据地理优势形成“小王国”里的割据势力,此后的刘湘、刘存厚等在四川盘踞多年,所依托的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孔凡义在书中说道“四川省的独立性在传统社会中成为反集权主义的潜流,在军阀政治时代则成为在地方军阀割据的天然屏障”。由此可见,在中央衰微时,中国先天的地理分割性对于军阀割据的形成有一种无形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着割据势力。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近代中国的经济形式仍然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在一定的区域内,传统的自然经济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而无需与外界进行过多的资源交换。而且由于这种自然经济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使得一定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对于外来事物比较排斥,这种经济性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近代军阀割据势力的形成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在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地方情感”对于军阀政权的形成以及巩固都有着影响。这时期的地方性军阀,多为当地或者本省的人,例如湖南的谭延闿,四川的熊克武都在自己的家乡建立了军阀割据势力。而在统治期间,这些军阀都充分利用了地域优势,扩招地方兵,同时发展经济,壮大割据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军阀割据的形成创造了经济基础,使得割据的地方势力能够实现经济上的自给。 中国传统的政治关系纽带 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关系的维系纽带包含多种,但是血缘关系、地域关系、师生情谊、以

论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定义问题

论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定义问题 近年来,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史成为党史军史研究的又一个话题,其中有些问题,应该用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比如“密电码问题”“西路军问题”等。就以红四方面军1932年西征为题,也是一个值得重新重视的问题。1932年红四方面军的西征应该看作长征的组成部分。作为当年参加过这次西征,并亲历红四方面军整个长征全过程的老战士,在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多年来,无论是党史军史还是教科书,都将中国工农红军当年开始长征的出发地和时间作了明确的界定。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上、中旬,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红二、六军团(后称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永顺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28日,从四川苍溪、阆中等地强渡嘉陵江开始长征。 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 这四支队伍的长征,虽然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发,但有着一些共同点,那就是:在敌军反复围剿的严重形势下,为了生存被迫撤离根据地的转移;开始都不知道自己队伍要到达的明确的目的地;出发后的行进大方向都是西行;最后都到达了陕甘宁地区并重新建立新的根据地。这四支队伍的长征,开始并不叫长征,都称为战略转移,后来又称为西征,此后才称长征。

什么是长征?从长征的定义来看,我认为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从各自的根据地向陕甘宁地区实行战略转移。也就是说,长征出发地是指各红军部队自己原来所建立的初始根据地,长征开始的时间也就是从撤离初始根据地的时间开始算起。另外,各红军部队的撤离,都是在敌军围困万千重,不断围剿,在危及生存的严重形势下被迫撤离初始根据地,开始的战略转移。 在这里,暂时不说其他三支红军队伍的长征,根据上面的定义,现在专来谈谈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起始。 黄麻起义后,大别山地区掀起了红色革命风暴,红四方面军诞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并在鄂豫皖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根据地,这就是红四方面军的初始根据地。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根据地实行了四次疯狂围剿,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1932年10月,为了生存,红四方面军被迫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开始了没有明确目的地的战略转移。 当年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黄安(今红安)黄柴畈撤离根据地时,我在少共国际团任通信班长。部队跳出根据地后一路向西,突破敌人平汉铁路的封锁线,在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下,沿途战斗频繁。枣阳新集和土桥铺连续战斗,我军损失严重。少共国际团减员太大,不得不撤销建制,将剩余人员编到其他主力部队。我被编入红10师29团(进入四川后部队互换番号,我所在部队换番号为红73师219团)。漫川关突围是西行的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我军以血的代价突出重围,进入陕西。部队翻越秦岭后,在子午镇和盩厔(现周至)等地激战,长途的战略转移,没有兵员和物资的补充,部队极度疲惫。必须建立根据地,这一主导思想很快就在全军上下一致形成。在渭河流域,由于敌情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课标要求】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政治上,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演变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气象;文化上,面对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发动了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三、【学性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对北洋军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复杂的政局,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和深远意义,仍无法全面地理解。教师应坚持唯物史观,引导学生掌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关系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及影响,提高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四、【教学目标】 1.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运用时空定位,通过梳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相关史实、史料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2.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探经讨,增强承担民族复兴任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家国带情怀。 【教学重点】:结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从“新”“旧”冲突中全面认识新文化运动。 (二)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 1 陈天华:推翻清专制以后,“中国人的能力不但可以恢复,而且可以在最短时日内恢复;一旦恢复,即可享有西方民族现在享有的完全的权利。”“中国醒悟之后,发奋自雄,五年小成,七年大成。” -----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学生活动】:根据材料1,概括辛亥革命志士的理想目标,回顾辛亥革命前国人为此所做的努力。 自鸦片战争以来,国人向西方学习已经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阶段,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变法最终也以戊戌六君子的英勇就义惨烈收场。而后资产阶级将希望寄托于革命运动,希望能实现此前一直追求的救亡图存目标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了解近代知识分子为实现救亡图存所做的探索与努力,涵养家国情怀,同时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学习任务】1: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当时的新旧冲突。 材料2

四川马兰钱研究

四川马兰钱研究 四川“马兰钱”是四川机铸铜币中的特殊品种,自辛亥革命成立民国以后,四川军政府接管造币厂,铸行“军政府造四川铜币”。当时四川省己经有了省长和督军,但是全省各地的实力派,纷纷割据,在政权上、军事上、经济上都有各自的防区,成为军阀的地盘,在防区内甚至有自己的造币厂,马兰钱就是在这个年代产生的。 马兰钱是四川铸币的一种独特造型,钱币正面是一匹“马”,背面是一束“兰花”,因此称为“马兰钱”。 马兰钱拥有一个大的家族,除了有各式各样的骏马、兰花作图案外,还有以鸟、牛、蝴蝶等动物作正面图案的,背面除了千姿百态的兰花叶,还有梅花、菊花、嘉禾等等图案。马兰钱仅有极少数铸有文字和数码,个别铸有年代。已故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成恩元的论著中,有“马兰钱不仅是骏马和兰花图案的铜币,凡属于四川军阀防区时期,具有货币形式的馈赠钱或纪念币,都属于马兰钱系列…”。 四川军阀防区时代,军阀们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就是大量铸造低银质的半圆银元和用废铜烂铁铸造小50、小100和小200的铜元,这是牟取暴利的捷径。至于铸造精美的马兰钱,是军阀们作为婚嫁、祝寿、乔迁、奖赏的赠送品,因此每次铸造数量不多。 马兰钱在当时市面上,可按其直径大小,与小50、小100、小200同等流通,成为无面值的货币。但是在流通的瞬间,就被人们收藏了起来,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也是马兰钱到今天,品相都很完好的原因。马兰钱是个大家族,种类繁多。成都市钱币学会收藏的马兰钱,有74个品种共一百余枚。《四川铜元》一书中,有“马兰钱”一章,共有不同品种的马兰钱拓片图94幅。据笔者所知,尚有少数珍稀品马兰钱,保存在收藏家手里。 在众多的不同种类马兰钱,从钱面图案造型,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以骏马为正面图案的马兰钱,共有79种。其中有作奔跑状的马、卧马、昂首前视马、昂首回视马、低头马等等。在群马图案当中,多数马匹是头向左的,只有少数是头向右方。另外还有带马鞍和无马鞍之分。在鞍马当中,有的是小头小眼驯马,有的是大头大眼烈马。正面马图周边,又分为齿边、光边和珠圈多种。 2、以其他动物作正面主饰图的马兰钱,共15种,其中有青蚨、春牛、蝴蝶、折技花叶、松鹤图等等。 3、马兰钱背面图案,以兰花作图案的最多。其中有蟹爪兰、石束兰花、插枝春兰、五瓣兰花等等。此外还有少数其他图案的,如嘉禾、芙蓉、牡丹、菊花、梅花等等。 4、个别马兰钱中,有中华民国早期的五色国旗和后期的青天白日旗。也有数码,如“1”、“2”、“5”、“10”、“100”等等。 5、马兰钱不铸文字,极个别刻有“古今君子”,“某某人制赠”的文字。 6、背面无图无文的光面,有4种。马兰钱的型制,大体是按照当时流通铜元小50、小100和小200三种规格尺寸铸造。也就是五文型、十文型和二十文型的尺寸。有个别是特大型的。尺寸大小如下: 五文型:直径20.5-23.5毫米,厚度:0.9-1.1毫米 十文型:直径26.0-28.0毫米,厚度:1.1-1.2毫米 二十文型:直径30.0-33.0毫米,厚度:1.2-1.3毫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