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重农抑商”。不可否认重农抑商政策是是一条贯穿中国封建经济思想的主脉络,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上课过程中作为本节课的一个子目,一般会从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措施和影响三个大的方面来进行讲述。但是这种讲述方式看似对该政策分析到位,实际上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没有体现历代该政策的发展变化,这种教学是不符合历史唯物史观的。因此,本文笔者试图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历代重农抑商政策做一下梳理。

战国之前的思想家不仅不轻商,反而有很强的重商意识, 就连大力提倡“贵义贱利”的孔子也是重商主义者,他夸子贡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 亿则屡中”, 认为“富而可求也,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郑国公子子产在郑国执政一直奉行保护商人的政策, 所以当“子产没, 商贾哭之市, 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这一时期我们几乎看不到轻商意识或观念, 这种重商意识使我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时期,形成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的繁荣景象。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重要时期,这种商业经济的繁荣,引发了农民连续不断的“离本趋末”,这对正在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有鉴于此, 商鞅在秦国提出了一套农战理论,以国家强制令的形式,强制农民归心于农 ,把重

农思想提到了极高的高度。随着秦灭六国,建成大一统,重农抑商思想也就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秦朝统治昙花一现,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对大一统的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西汉初期商人“仕不至二千石,贾不至千万,安可比人乎” ,可见其势力之强盛。同时他们还囤积居奇,投机兼并,使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益加剧。就如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写,商人的富有,使时人体味到谋利时“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有不如倚门市”。“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 农夫已贫贱矣”的社会现实使大量人口向工商业转移,损害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因此,两汉时期的统治者都推行权农督商政策,抑制商贾的诏令屡见于史,“贾人不得衣丝乘撤。重租税以困辱之”。抑商思想也由“抑末”发展到“贱末” , 令“侩市者,皆当着巾白帖额,题所侩卖者及姓名,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其抑商之厉可见一斑。

此外,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在传统认知里,汉朝自武帝起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行专卖制度,即“盐铁官营”。但史学界有另一种声音,例如在林文勋先生的《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与重农抑商政策辨析》一文中,认为专卖制度和重农抑商虽然都是在轻重理论指导下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干预。但这两者的理论基础并非完全相同。重农抑商与专卖制度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完全不同的。专卖制度产生于春秋时期,其理论基础为重商论。国家为什么要与商人争利, 根本点就在于国家充分认识到了商业的重要性, 特别是看到

了商业能为国家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的功能。《盐铁论》记载了桑弘羊

与贤良方正就专卖制度的辩论经过,在书中他明确提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 足民何必井田也”,高度强调商业的重要性, 并以此作为其推行盐铁官营、均输、榷酒政策的理论依据。与此不同,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理论基础则是重农理论。主张重农抑商的商鞅、韩非等人, 虽然并不完全否定工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但他们认为工商业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而农业才是最为重要的。在文章中里林先生还说了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所谓重农抑商, 只不过是要控制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和比例, 使之不至于危及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该把重农抑商政策宽泛化,认为凡是对商业发展有不利影响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当然,也应该注意在历史上有过统治者将两者相配合实行的时期。

总结

重农抑商政策自商君开始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经过两汉时期大一统的政府统治,结合盐铁官营制度,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两汉时期商业发展较为缓慢。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下,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抑商政策其主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主要表现是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多方面限制商业活动。从稳固封建统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政策大大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地位,但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过程 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重农抑商思想也不例外,尤其发生发展过程。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产生。中国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中同古代商品经济和与之相辅而行的货币经济开始大量发展的时期,而尤以商业的发展为突出。正是在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济从上产方式到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土地占有方式和基本剥削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其中包括井田制度的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所有这些变化和变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直接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特别是直接威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生存,而变化本身的激烈迅猛又使封建统治者感到惊惶失措。他们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认真考虑对策,采取必要措施,设想从根本上消除动乱的根源,来堵塞住正在溃决之中的狂澜,并使被打乱了的封建秩序再恢复稳定。抑商政策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在认清了祸源之后,适应着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而提出来的。简单说,抑商就是企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变化的总根源。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商人和商业,使社会再退回到没有变化以前的静止状态,至少可以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围,以便把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限度。由于商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因素,必然动摇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因此,封建统治阶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产生。 重农抑商思想是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所反映的思想意识,其所以能历代不衰并居统治地位,是因为这种思想和政策,在每一时期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实际上这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 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各种关系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 (二)抑商政策形成过程。中国自周、以来,在长达二千年左右的封建社会中,显然中间经历过由领主制经济向地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室内史心得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室内史心得 通过本学期对室内设计史的学期习,我对我国室内设计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最感兴趣的的是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室内设计史。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67年至前221年)房屋的布局为“一堂二内”堂为前部的半敞空间,为住宅的公共部分,相当于现在的“厅”。而内为后部的私用部分,相当于与现在的卧室。典型的代表为凤翔秦国太祖庙(如图),前部平面呈凹字形,前沿中间有二柱,为“堂”,堂之左右有夹室,堂后 为室,是再后有东、西、北堂。 而在这个时期回廊和庭院式布局已经很普遍,高台建筑(如图)和园囿又兴

盛起来,这固然有使用上的和观念上的需要,但也反映了人们对内外空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园囿的空间非常广阔,不论是以宫室为主的,还是以园囿为主,都能做到内外相通,使人更接近大自然。高台建筑中的“台”,使用夯土分层筑成的。少数“台”,也可能是利用原有的高地,经过切割、修整、加高而成。而在这个时期的装饰装修采用了砖瓦技术、木结构彩色涂饰、花纹砖,壁画等,(如战国楚先王庙堂及公卿祠堂)。在家具中有了木俎(如图)卧榻式床(床) 陈设也有铜器、织物、漆器、灯具等。春秋战国时代的纹样见于铜器、漆器、砖瓦与织物,瓦当的纹样在春秋特别是战国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纹样的新红雷有动物纹样,如鹿、鸟、饕餮;自然纹,如山纹和云纹;植物纹,葵纹,菊花纹; 文字纹,多为歌颂、纪念等(如图)。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秦国。而在公元前206年,刘邦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25年,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政权,迁都洛阳,史称东汉。秦在统一六国期间,就建了不少宫殿和台苑。如秦始皇陵、阿房宫(如图)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几点思考

关于“重农抑商”的几点思考 摘要:重农抑商政策在我国传统社会中长期存在并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本文希望做一些逻辑分析和我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寻找重农抑商政策与大一统的传统社会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重农抑商传统社会经济思想 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个人认为“重农抑商”政策更多的根源于我国历史的政治和文化观念,所以希望从这些方面做些思考。恩格斯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所以“重农”是无甚争议的,我们把思考的重点放在“抑商”上。 一、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重农抑商思想形成为国家政策并得到切实推行,开始于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管仲明确提出了“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劳,则牛马育”的重农政策,实行了诸如推广铸铁农具、改造盐碱地、分配公田、相地衰征、相壤定籍、与民分货等具体的重农措施,又首创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实施制盐业和冶铁业的官府垄断运营,沉重打击抑制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业和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强力推行,实行了更加严厉全面的具体措施,标志着中国古代王朝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成形。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原因 表面看来“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春秋张国的大分裂时期,但是我认为“重农抑商”政策是根源于我国大一统传统社会,服务于大一统传统社会。事实证明,从商鞅变法到汉武帝“算缗”“告缗”这几个世纪里我国的商品经济不但发达而且发展。其原因就是“抑商”与分裂的局面不相适应。首先,在分裂状态下,各诸侯国基本不可能实现自给自足,虽然自然经济条件下,交换种类需求很小,但是一些必需品只能要通过交换获得,最明显的就是当时的盐铁贸易,也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盐铁时代”。在当时诸侯敌对、混战的情况这种贸易大多数都要依靠商人来完成。其次,分裂时期每个诸侯的财富只是总财富的一小部分,而要获得另外的更大部分的可以看的见、想的到的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只有两个手段,一是

秦汉史期尔雅末考试答案 (2)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汉武帝之后的两千年里,历史基本的状态是()。(1.0分)0.0 分 A、 儒表道里 B、 法表儒里 C、 道表儒里 D、 儒表法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历史上,通过()的驱使才能实现大义灭亲。(1.0分)1.0 分 A、 利益 B、 惩罚 C、 金钱 D、 官位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3汉代的法律系统是()。(1.0分)1.0 分 A、 法家化的 B、 道家化的 C、 儒法化的 D、 儒家化的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4所谓的“挪置罪名”是指将有罪的()可以说成无罪之人。(1.0分)1.0 分A、 官吏的恩宠 B、 官员 C、 道德的模范 D、 人民的公仆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5下列人物中,不主张发展福利国家的是()。(1.0分)1.0 分 A、 王安石 B、 韩非子 C、 司马光 D、 桑弘羊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西方历史上,所谓的“重商主义”是指重视对商业的()。(1.0分)1.0 分A、 尊重 B、 管控 C、 发展 D、 投资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7()是秦制与封建制的主要区别。(1.0分)1.0 分 A、 经济发展模式 B、 政治制度 C、 文化模式 D、 附庸或者奴才的管理方式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8()是秦制成功的关键所在。(1.0分)1.0 分 A、 使人人平等 B、 改善人民生活 C、 提高国际地位 D、 发展经济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9从()开始,中国法律逐步儒家化。(1.0分)1.0 分 A、 春秋时代 B、 明清时代 C、 曹魏时代 D、 秦汉时代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10儒家学说认为,()是个人的身体所有者。(1.0分)1.0 分 A、 国家 B、 自然 C、 自己 D、 父母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11()不仅将首都迁至北京,而且在南京还留有模拟政府。(1.0分)1.0 分A、 明代 B、 宋代 C、 唐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12从()开始,尚书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机构。(1.0分)1.0 分 A、 西汉 B、 三国 C、 唐代 D、 东汉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解析版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 解析:选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4课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测试题新人教版

第4课 2 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1.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②“重农抑商”即“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 ③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 ④这一政策中断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A。我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中断其发展,④应排除。①②③说法均正确。 2.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这反映了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工商皆本 B.重农抑商 C.轻徭薄赋 D.重商贱农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不废耕”、“不废织”、“厚本抑末”说明明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取决于它的(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经济基础 C.主流价值观 D.传统思想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性问题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当时小农经济的影响。 4.马克思说:“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不能单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的权利。”明清政府的做法( ) A.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一致 B.与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导致了农耕经济的瓦解 解析:B。明清政府对资本主义萌芽采取压制的态度,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国家政权的扶持。

5.话说明朝有个叫陆二的商人,他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但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这个故事的主题表明当时实行( ) A.重商政策 B.抑商政策 C.海禁政策 D.锁国政策 解析:B。材料主要说明明代设立众多关卡,高额的商税严重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 项。 6.(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雍正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因此,他实行的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盐铁专营 C.鼓励工商 D.闭关锁国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雍正帝把农业作为本业,工商业作为末业,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故A项正确。 7.《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D。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 8.(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还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这说明( )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解析:C。北宋允许商人及其子弟参加考试及“榜下捉婿”现象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 9.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专题二秦汉时期 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 (2)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特别提示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 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 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 2.地方割据: (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3.监察: ①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 (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要点透析

先秦秦汉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先秦秦汉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先秦秦汉史》是为历史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先秦秦汉社会历史的面貌及发展变迁状况,继承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从事历史学科研能力、进一步报考硕士研究生和撰写学位论文奠定基础。 (三)教学內容 本课程是对《中国古代史》课程“先秦秦汉部分”的深化和拓展,将以专题的形式讲述先秦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迁情况,结合最新考古成果,介绍学术界在先秦秦汉史研究方面的新成绩。 (四)教学时数 36学时。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讲述的方法,并适当布置参考书目,组织一次课堂讨论。 二、本文 第一章先秦秦汉史概述与学术热点分析 教学要点:先秦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历史地位;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先秦秦汉史研究概况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先秦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学时) 先秦时期的历史特点;先秦时期的历史地位;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先秦秦汉史的基本脉络(1学时) 中国文明的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秦汉史的基本脉络 第三节先秦秦汉史研究概述(2学时) (1)先秦秦汉史研究特点; (2)先秦秦汉史研究方法; (3)先秦秦汉史史料概述; (4)20世纪的先秦秦汉史研究; (5)先秦秦汉史研究展望 第二章秦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教学要点:秦人起源问题上文献学、考古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秦国建立特殊历史背景的探

索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嬴秦的起源(2学时) 秦的族源;秦人起源东来说;秦人起源西来说;秦文化特点;秦族的迁徙 第二节早期秦文化探索(1学时) (1)早期秦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以甘谷毛家坪遗址和清水李崖遗址为重点; (2)考古学上的秦人来源分析 第三节秦国的建立(1学时) 秦国建立的特殊历史背景;秦人的英雄主义 第三章从封国到帝国 教学要点:从思想史角度分析秦由偏居西隅的弱国而走向统一继而灭亡的原因 教学时数:7学时。 教学內容: 第一节献公改革与墨家学派(2学时) 献公改革;墨家学派与秦结合的历史因缘;墨家后学与秦的关系;墨者对秦政治传统的影响 第二节商鞅变法与法家思想(2学时) 变法过程及内容;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借鉴;变法的意义与历史影响 第三节纵横家与秦帝业的奠定(2学时) 秦惠文王与张仪;昭襄王对合纵连横策略的利用;远交近攻 第四节秦统一与秦亡原因的思想史探索(1学时) 秦统一原因探索;秦灭亡原因探索 第四章再建帝国 教学要点:统一中央集权、统一帝国的艰辛再建历程(从大泽乡起义到汉武帝即位)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本讲通过对康有为和严复思想的介绍,使同学能更深刻的认识维新派的思想实质,并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作了分析和评价。 第一节承秦立汉(1学时) 王政复辟;项羽的军功王政;非承秦无以立汉 第二节汉初政局(2学时) (1)汉初的主要社会、政治问题; (2)汉高帝五年五月诏与社会秩序的建立; (3)有限皇权和联合帝国; (4)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第三节文景之治(2学时) 诛吕安刘与文帝即位;无为政治和长者群体;文帝的统治;景帝的统治 第五章经学与汉代政治 教学要点:以经学发展演变的视角审视汉代政治史的发展脉络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汉武帝表彰六经(2学时)

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影响

中国在文明产生的早期曾遥遥领先于世界,但是一到近现代,诸多社会问题就涌现出来。虽说这些问题也是西方国家曾有过或正在经历的,但是在中国却体现得尤为明显。我认为这和自古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很大的关系。分析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的原因和其影响,就能发现中国大多数诸多社会现象的源头所在。 早期的中国社会并不重农抑商,相反我们的祖先很擅长经商。大约4000年前的先商时期,位于河南北部的商族部落的人非常擅长做生意。商人的祖先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把牛、马等牲畜用于运输,进行跨区域的贸易。 从此商族的生意人遍布天下,甚至垄断了贸易,以至于人们把做生意的人都称为商人,商人从一个民族的名称演变成了生意人的代名词。 借助发达的贸易,商族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修建了城市,普及了青铜,创造出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甲骨文,以强大的国力推翻了夏族人的统治。可以说,生意人(商人)才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如果把夏商时代的商人消灭,我们可能会像美洲平原上的印第安人一样,一直过着半游牧、半农业的生活,只有文化而发展不出文明。 到了周朝,商族人虽然被推翻,周人也没有认为商人需要抑制,或是商人比农民地位低的想法。《周书》指出:农民不生产,就会缺乏粮食;工匠不生产,就会缺少器具;商人不经营,粮食、器具、资本这三宝就会断绝;管理山泽的人不生产,社会财物就会缺乏。 重农抑商是到了战国时代,才由商鞅变法正式确立,商鞅在变法时规定: 致力于农业生产,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因从事工商业及懒惰而贫穷的,把他们的妻子全都没收为官奴。 商鞅提出重农抑商的时代背景是东周社会遭遇了马尔萨斯陷阱,在进行巨大的社会转型。各国的土地供应陷入停滞,大量的新增人口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来养活自己,引发诸侯国的社会动荡。为了解决土地供应的危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变得更加血腥,从春秋时代以抢夺土地和人口为目的的兼并战争,演变为以杀人夺地为目的的灭国战争。而秦国则在商鞅的带领下,走上了重农抑商的改革之路,只是意想不到的是,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暂时解救了秦国,却把中国从封建社会拖入了中央集权社会的泥潭,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关于什么是马尔萨斯陷阱,在其著作《人口论》中有这样的解释:“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而秦国则在商鞅的带领下,走上了重农抑商的改革之路,只是意想不到的是,商鞅的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暂时解救了秦国,却把中国从封建社会拖入了中央集权社会的泥潭,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转折点。秦国军队之所以能横扫六合,又在秦始皇统一后快速土崩瓦解,其根源就在于重农抑商政策,而暴政是重农抑商的必要手段。商鞅的“重农”

秦汉史测验1

秦汉史测验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据此回答 1.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2.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修长城D.统一文字 3.秦朝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因为 A.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D.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 4.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改国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 5.秦朝采取的下列经济制度中最能够体现其国体的是 A.实行土地私有制B.统一度量衡C.统一货币 D.统一车轨、驰道和邮驿6.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中央集权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皇帝直接任免官吏从而控制人事权C.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D.造成秦的暴政,是一种倒退 7. 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执掌群臣奏章 B、下达皇帝诏令 C、裁决中央和地方政事 D、监察百官 8. 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只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9.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 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10. 下列论述中,最能反映秦短暂而亡的是 A、“秦之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B、“四维(礼仪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11. 下列内容不符合秦朝文化教育史实的是 A、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颁行全国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

“国家主义”与重农抑商政策

“国家主义”与重农抑商政策 摘要:两千年来,"大一统"中国在其政治及经济政策上,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此种状态的维持得益于,"国家主义"的需要与其经济政策之间,保持了一种相互满足 的张力。而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努力,及其较为完善的文官体系与独特的文官组成,使得之种张力成为可能。 关键词:国家主义重农抑商社会意识文官体系双重性 "大一统"中国以其政治上的集权主义和经济上的重农抑商为主要形式,相辅相成,对 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种政治、经济政策,无论古今均有持相左意见者,在近代更成为一股巨流。众多学者在批判的同时,也对此两者在中国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如果以马克思"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定 作为切入,并不足以解答中国为何"难以自己走出中世纪"的难题。两千年来世界在变,但 中国却一直在治乱的怪圈中循环不已。在"国家"与其经济政策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 使此种循环得以持续。毫无疑问,"大一统"的集权统治需要一种与之配套的经济政策。"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后,其产后则重徙,重徙则民死其处二无二虑"1。留心史实,不难发现到了"大一统"时期,如战国之际那样呼风唤雨的商人,已难觅踪迹。相反,"重农抑商"政策却正是以其诸如稳 定人口、易于管理等优点,顺理成章的成为"大一统集权"国家的首选。在此本文无意否认"重农"政策在"大一统"之初的历史必然性,但随着"大一统"的进一步发展,"重农"政策更 多的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 一 所谓"国家主义"是指在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国家"处于一种突出的被强调的地位。它更多是社会生活的实际策划者和组织者。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实际政治却是专 制政治。政治权力的根源系来自君而非来自民,于是事实上,君才是真正的政治主体"。2由此所谓的"国家主义"也便转而为"君本主义"。理论上,"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也随即 变为实际生活中"君本"与"民本"的冲突。而"大一统"国家,更多地是打着"民本"的旗号,行"君本"之实。此处的"君本",具体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便是如何有效地运用统治手段 以维护"中央即君主"的权威,但此种手段又须具有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可行性。"专制政体 的原则是不断腐化的,因为这个原则在本质上就是腐化的东西"3一味地强调"中央集权",只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君主必须找到适合专制政体的统治方式,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君主要维持其统治又必须关注"民本"。"统治者的合法 性基础既不是仅仅以纯粹的传统主义,也不是以皇位世袭为基础的,其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君主对'天命'的领受以及他的行为合乎天命及其教训上。……从理想上说,他对一个能使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二第1讲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桂林、贺州期末联考)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 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 解析:选A。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为巩固君主专制集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故B项错误;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没有采取大型军事行动,故C项错误;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基本稳定,故D项错误。 2.(2019·南通调研)《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解析:选C。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 3.(2019·福州质检)西汉一朝共有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等。“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这表明() A.时代变革导致观念变化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社会等级差异明显缩小 D.政治联姻作用上升 解析:选A。题干中“22家外戚,半数出身于布衣、战俘、刑徒、奴仆”以及“其始皆由贱而起,由至微而至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大变革,引起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知识梳理

4 /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A【答案】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海南高考·33.(2017·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而判断孝廉、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 (的高低等。这客观上.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D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B【答案】,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4.《读通鉴论》曰:)(句中省略处应填入矣。” D.行省制度C.郡国并行BA.分封之制.郡县之制 【答案】B 二、基础练习,“皮币”称为汉武帝时,)·1·1.(2019全国高考卷25.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千户侯”定价为40万钱一张。而当时一个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三、巩固练习万钱。朝廷这种做法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A.加强了货币管理.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B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诸侯实力C 表1【答案】C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2017.2(·2)浙江高考4.·公元纪年郡级政区皇帝纪年)(体现该论断的是前195年郡汉高帝十二年15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A.皇帝制与郡县制 24郡汉文帝十六年164前年D.丞相制与刺史制.皇帝制与封国制C 4 / 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D【答案】)(.《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5 D.宗法制.井田制B.分封制 C A.郡县制)( 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表【答案】A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6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答案】C.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2.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C)(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D【答案】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7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C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观念。这主要体现了B【答案】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非有功不侯”封子弟为王,3.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答案】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BA“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确保皇位传承稳固C D)(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答案】C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B A.地方无选官权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4.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察举制的弊端C)(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答案】 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A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B.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9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4 / 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B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据《汉书》《后汉书》等.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D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116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答案】C29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10.“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答案】13.(1 理制度。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从“农商并重”阶段到“重农抑商”阶段的演变。 (一)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 这一时期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非常发达的时期,诸子百家都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和政治生活不同的理解,其论各殊,旨意不同,但有一点却引人注目,即在农商之间往往都选择重农而抑商。 1、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教化作用是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形成的积极推动力在儒家的思想体系内,孔子对于这一问题没有论及,只有孟子明确地主张发展商业,而荀子则极力主张省工贾、众农夫。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即“不忍人之政”。其中,实行仁政的一个途径就是必须给民以恒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就要“制民之产”,使民有百亩“恒产”,将恒产作为民有恒心的物质前提。在这些基础上,孟子提出发展工商业、保护工商业的主张。孟子主张工商是社会产业与交换所不可缺少的经济部门。当时“关市之征”对工商业是极大的桎梏。针对这种现象,他提出“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关,讥而不征”。这种主张对商业的发展是有利的。显然,孟子并没有提出重农抑商的思想,这一主张是儒家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家荀子提出的。荀子认为君臣都应该以富国富民为已任,而要富国富民,必须发展经济,主张以农为主,农、工、商协调并进。荀子赞同把农业视为本业,把工商视为末业的观点。他以生产粮食作为衡量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标准,于是只有农民才是生产者,除了士大夫之外,工商也被划入食之者之列。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如果从价值观点来看,工,也是价值的创造者、生产者;商,也创造一部分价值。但是荀子显然没有给予这一点以肯定,他以自己的思路提出了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第一,“众农夫”,即增加农业生产人数,减少食之者人数。除了减少工商业者外,他认为必须减少士大夫以及官僚冗员。第二,“罕举力役,无夺农时”。第三,“掩地表亩”,是指在播种前要翻耕土地,并表明田亩界限,以防土地纠纷等措施。对工商业既要保护,又要限制。首先要控制工商人数,因为他认为“工商众而国贫”,《君道》提出“省工贾”,实际上,在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2012年11月05日00:16 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古代长期施行的经济政策,但在相同的时间,地球的另一面,希腊、罗马却鼓励和推行了发达的商品经济政策。为何古代中西方对于务农与经商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究竟是地理原因,还是政治原因导致了不同的经济观点?近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周巩固做客吉林社科讲坛,以《比较视野下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由来及影响》为题,阐释了这一问题。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吉林省图书馆 城市晚报 主办 人物名片>> 周巩固 西方古典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学会理事、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历史分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国家社科博士后基金会评审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曾获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宝钢优秀教师荣誉,国家级精品课程《世界古代史》主讲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古代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课程教学。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六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著作六部。 全民皆商的古代西方社会 古希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13世纪左右,而希腊城邦初建的时代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城邦形成之后,一共大约有200多个希腊城邦。周巩固认为,要看此时希腊的经济情况如何,应从地理环境开始。 “希腊半岛是多山环海的地形地貌,平原少,山地多,仅有的小块平原被南面关山阻隔,就形成了古希腊形成天然的政治单位,希腊由于土地贫瘠,粮食不能自给,大多种植经济作物——葡萄、橄榄。葡萄用来酿酒,橄榄用来榨油。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这种经济结构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农本经济。” 与此同时,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希腊人口分成六种人,第一种人是农民,第二种人是工匠,第三种是商人,第四种是专门从事海上作业的人,第五种人是佣工,第六种人是父母双方都不是希腊人的外来的那些移民。周巩固得出结论——“农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由于葡萄和橄榄都不是粮食,需要加工后出售到海外,而农民又不希望被商人蚕食中间的利润,再加上希腊半岛海岸线曲折,适合航海贸易,所以农民也参与航海贸易,这促成

浅析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浅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11级历史教育(2)班何天博指导老师:张郁萍) 摘要: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伴随其始终,历朝历代采取不同程度的抑商政策,甚至这种政策的影响至今仍然可见,那么从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成因及其影响入手来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就成为可取之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考察、对重农抑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做出梳理、以及对重农抑商政策做概括介绍,得出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的认识,并且对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所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评价,从而解析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产生的影响,以为寻求中国社会的政权模式和发展道路在理论上做出部分解释。 关键词:政策意义重农抑商传统成因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汉文帝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中国古代法中的“重农抑商”传统,人们很早以前就专门研究过它的形成原因。那时人们认为,其原因不外两者:一是在中国古代,商业是对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基础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经常性威胁,故要抑商而促农;二是在亚细亚社会,商业经常威胁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行使其广泛的公共职能(如举办公共工程以抵御自然灾害、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等等),故要抑之。现在看来,这种结论是不全面的:只注意到了形成这种传统的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没有注意到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观念原因或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因。这种原因,就是“义利之辨”、“重义轻利”观念为代表的伦理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道理,重农抑商人为地抑制了人们发财致富的通道。那么,历代为什么要不遗余力地"重农抑商",甚至"殴民归农"呢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商业,可以增加社会的横向联系,打破彼此隔绝的地域界限,在各个独立的社会个人之间架起互相勾通,互相依存的桥梁,在追逐利润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协调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商品与货物的流通,从而积极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社会财富的增加又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从而增

2021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一、选择题 1.(2020·唐山摸底)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 )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 C.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 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 2.(2020·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都尽力削夺宗藩权力,但主要是裁抑先帝所立宗藩;与此同时,他们又尽量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一现象主要说明西汉前期( ) A.对血缘族群力量的依赖 B.血缘亲疏决定政治稳定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 D.分封制取代郡县制成为主流 3.(2020·中原名校质评)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 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4.(2020·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 ) A.便于皇帝集思广益B.易造成权臣的专政 C.是君权衰微的产物D.标志着君主制确立 5.(2020·济南二模)下表反映的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 A.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6.(2020·江西名师联盟调研)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历史角度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7.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8.(2020·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9.(2020·漳州三模)右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