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摘要:文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文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艺术欣赏水平。根据当前的文学教学现状来看,在高

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有效渗透文学教育,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所以本文基于

此背景下分析探究文学教育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现状以及具体的语文教学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文学教育;高中语文;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7-030-01

引言

基于应试教育理念下,文学教育并未有效渗透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原

因在于教师并未正确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文学教育停留在初始阶段,

并未有效渗透入语文教学课堂中,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将中外名著以及优秀文章渗透入

语文教学过程中,以独特的教育形式全方位的进行呈现,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语文

学习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学习水平。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

业水平与综合素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程标准,有针对性的渗透文学教育。所以加强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渗透,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

以及相关教育人员探究的重点问题。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现状,以及文学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现状

(一)缺乏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度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以及高考的压力,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

学习压力较大。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后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语文的学习难度

较低,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显得十分轻松,为了提高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学生也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复习其他学科,所以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缺乏学

习重视程度。

(二)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相比较,国外名著或者是其他新型元素,对于学生而

言缺乏吸引力。例如在学生之间流传的网络游戏或者是小说、电视剧等等,称对

于这部分内容十分感兴趣,却对文学教育提不起兴趣,所以新媒体对于语文教学

中的文学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导致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无法有效渗透入课堂

教学过程中。再加之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所以也难以沉

下心来品味文章,为了提高高考成绩,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大量的练习,无

法真正感受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文学教育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语文教师要想提高文学教学水平,充分发

挥文学教育的重要价值,首先要正确认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将文学教育落

实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文学教育,笔者认为应当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扭转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将教学目光集中在

学习结果上,却忽略了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最终目的。为了有效扭转这一现状,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

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学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更是道德品质的教育与熏陶。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正值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是重要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角度做出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渗透道德情操 新时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教学体制逐渐成为我国各阶段教学的主流,和以往以考试为主的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不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明确要求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到基础性知识传授方面,更要注重德育方面的教学,从而为国家的未来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素养的实用性人才。高中是学生人格和个性逐渐定性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知识学习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并且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会呈现初步的定型状态。而这种定型一旦确定,有可能对于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高中阶段的教育要在保证基本知识传输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思想上的陶冶和思维上的影响,即做好德育方面的教学工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语文可以成为高中德育教育坚强的后盾,因此在下文中,我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重点针对德育教育展开几点教学意义上的探讨。 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当代中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这是他们的优点。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中,淡漠历史,不知道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不知道先辈为了寻求民族解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针对这一思想实际,在教学鲁迅的《<呐喊>自序》时,教师就可积极捕捉德育契机,精心施教。可先设计这样富有深情的导语:“同学们,当你们现在沐浴着幸福的阳光时,你们可曾想过,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吗?你们可曾想过,有多少先辈为了国家的振兴,进行了怎样艰辛的探索吗?人是不能忘本的,更不能忘记祖国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鲁迅先生当年是怎样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心路历程,接受先生那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洗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重点讲析鲁迅先生为了拯救国民的灵魂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理想,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命运结合起来的崇高品质。最后,再做这样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同学们,尽管我们现在已初步进入或即将步入小康生活,但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有人这样形容这个差距:我们即使马不停蹄地赶,到本世纪中叶,才能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水平。所以,我们还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鲁迅先生那种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结合起来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同学们的心灵一定会受到极大的震动,陷入沉思而深受启示。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基于彰显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教学语言的合理使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进而培养其道德情感。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教学语言涵盖课堂导入语言、过渡语言、点拨语言、结束语以及教师示范性文章朗读等内容。现以教学导入语言与教师示范性文章朗读为例加以说明,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把握和使用生动地导入语,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凝聚。从而激发其对语文知识的探求渴望。在讲授《活板》一文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书籍印刷的方式这个问题,学生集思广益,阐述个人见解,笔者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细致阅读文章,并思考古人如何实现书籍印刷。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有效的教学内容衔接,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魅力。此外,教师应利用示范性文章朗读实现德育目的。笔者在讲授《春》一文时,注重以充沛的情感进行文章朗读,从而使学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学年工作已经结束,我的四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告一段落。在本学年中,我不断研讨教学方式方法,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有所收获,当然也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将这一学年的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研,提高业务素质。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同年级组的教师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在集体备课中,我认真记录,积极发言,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朗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年,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

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另外,我还注重朗读。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之处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各种有益的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天津市塘沽区第十一中学 殷观婷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天津市塘沽区第十一中学殷观婷 邮编 300450 电话(022)81938926 (022)25892263 邮箱yinguanting@https://www.360docs.net/doc/452413546.html, 内容摘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本文将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读文悟道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生活实践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即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更是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见,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之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语文教学在青少年的培养与教育方面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也出现了许多令人不满的现象,尤其是当前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如:理想的异化,思想的退化;不能吃苦耐劳,不能经历风雨;不懂得感激父母感激生活,情感荒漠化;缺乏信念支撑,精神软化;沉湎于电子游戏与网络,课外生活低俗化;性格脆弱,心理贫瘠化……这一现状令人担忧。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给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师人以德、授人以道。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一方面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创作能力,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构想。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当前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而学科德育则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是教学的教育性客观规律的反映,是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德育渗透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内在动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苏教版语文教材很

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其内容丰富多彩,蕴含深刻的德 育知识。比如语文八年级下册就有“咏物抒怀” “道德修养”“人生体验”等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学内容,同时富含 深刻的德育教育内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 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 得到启发,受到熏陶,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修养,这对 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 德育渗透,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在语文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语文德育的 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时,挖掘爱 国主义素材,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学生爱党、爱 国的政治立场。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之 歌”中,不管是《七律长征》、《老山界》还是《草》,这些文章或通过叙事,或通过抒情,表达了红军在长征中不怕困 难、坚持不懈,以及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师在 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内涵的同时,应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让 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 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其实,适合注入 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还有很多,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神州”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沁园春 ?雪》及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歌词三首” 《我的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任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需努力解决。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科学设疑,民主提问 课堂提问是开展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教学中,课堂提问容易流于形式,出现诸多问题:如过于繁琐,主次不分;过于空泛,不着边际;过于晦涩,无从思考;过于含混,模糊不清……要防止这些毛病,就必须做到:科学设疑,民主提问。 首先,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素质教育“让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班,不能只顾张三,不管李四;看中优生,冷落差生。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性,因材发问,因人而异。不过所谓的“高级题”也未必是差生的禁区,优生的专利。课堂上的教师应察言观色,因势利导,灵活机动。二是针对教材,教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文学艺术美化习俗,匡正时弊,陶冶人心,引导人类感情理性流向及 升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和无穷的威力,在塑造世界。”其社会作用巨大,无庸置疑与赘述。新近有关资料调查显示:中国的大中学生读文学作品的人数,仅占10%左右,尤其是中学生, 课外读物,90%是教辅读物,其现状堪忧。究其原因,除科技发展带来多媒体出现,考试评 价等因素外,关键还在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任课教师,他们有着直接和重大的责任。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并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总量应至少达到400万字,其中初中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 文学教育,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必要。我将结合 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面谈点体会。 首先,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以渊博的文化素养,激起学生接近和爱好文学。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个体人文 素养的提升,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跟上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培养出合格人才。 教师渊博的文化素养,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知晓文艺复兴,领略e时代……成为一个杂家,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到见解、独到感悟、独到的信念,并能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 形象性等特点,发挥能说会道的特点,侃与课文有关的奇闻佚事,使之迷恋老师无所不知, 进而迷恋语文。在讲授作品时,运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起学生的 情趣,把他们带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受到陶冶,逐渐产生对文学作品的 阅读兴趣,接近之,爱好之。 其次,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化、提升。 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强调了文学的教育作用,加大了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而所选课文,大都是作家和作 品形象鲜活个体、才华和感情的流露,反映了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概括领域及其深刻性, 直接在精神和人格诸方面给人以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 教化、提升,既责无旁贷,有得天独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人文因素,给以熏陶渐染。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引导感悟那无名战士为部队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 老舍的《小麻雀》中的关爱情怀,高晓声《摆渡》而嗤之世俗。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人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勇敢面对现实,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最 佳的教育载体。观《勇气》,坚定捍卫和平的信念;读《未选择的路》,培养开拓创新之思维;赏《紫藤萝瀑布》,感悟生命长河的无止境……充分发掘利用,给以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它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唤醒起生命意识,感悟在生命闪光的河流上前行,会看见更美好 的彼岸就在前头,从而鼓起坚强生活的勇气,善待和珍爱生命,积淀起高尚的情操。 此外,还应该课内外结合,引入和延伸,激励多读古今中外的鲜活的人文书籍。人类积累的 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 成为教学改革实践者的新观念。将课外引入课内,拓宽教材范围,或古典,或时文,或报刊 杂志,或网络等媒体,这些的引入,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其学习。 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知识举一反三,巩固深化。这样,学生耳 濡目染人情、人格、人生百态等人文因素,自然会收到春风化雨之功效。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地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至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

全都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卫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事先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看到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同学们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地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朗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有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个人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道:“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真想大声高呼,中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足以暴露出现阶段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它和智育、美育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情感蕴涵在课文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方法进行情感教育。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二)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2020年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2020年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匆匆,站上讲台的日子已经三个年头多了。在这几年年里,我经历了初上讲台的青涩,到逐渐过渡的适应,如今我已经不再是初出茅庐的那个新人教师了。在这期间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学到了知识让我感慨颇多。在教学的最开始遇到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好像语文课堂就是教学长长的课文、枯燥乏味没有趣味,但是随着在课堂上的摸索思考我发现,其实语文课的趣味不仅仅是需要说教式的阐述来表现,而更应该将课堂氛围调动起来,让孩子们主动地探索寻找语文的趣味,在学习中寓教于乐,而这些效果能否达到全看老师的功力和准备。课堂教学的不断摸索,有一个环节让我逐渐的明白了它的重要意义:提问互动环节。我们知道“人的思想是从想问题开始的”,恰到好处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因为对于未知的兴趣和渴望可以更加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动脑思考。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作为教师应该避免问是非的回答题,比如“对不对”、“是不是”这类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虽然有了课堂互动,但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引导孩子跟上你的思路。在提问时可以提出带有暗示性词语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产生继续探究学习效果。问题有了启发性,不仅孩子可以更跟的紧,课程吸收效果也会好。同时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虽然我教的是低年级语

文,但是作为最基础的语文教学,考验的同时也是老师个人深厚的基本功和知识储备。对于文学,对于语文相关的知识的充分了解,对于最简单的字词的来龙去脉只言片语的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沉淀和积累,才可以把这门简单但是重要的学科语文课讲好、讲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如果所学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任何的兴趣,那么肯定是很难真正把它学好的,只有让他们喜欢上语文,对这个每天都运用的学科产生兴趣,才能逐渐对于语文有全面的了解,有全新的认识,这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更深的目的。通过这几年语文教学,我在教学的经验上有了积累,也学习到的很多技能和知识。慢慢的,我心中的目标也逐渐清晰:就是要把语文教学做得更好,更加出色。我会不断努力,保持着这份对于教书育人的热情,用心地准备教学内容和,更真诚地和孩子们的交流,积极地向前辈学习经验能力。我希望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培养对于语文的热爱,一同成长。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摘要:本文在阐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内容、主体和客体三个角度深入探析了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开展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增加了大量文学作品,与文学审美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在考试中出现,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的诉求越来越普遍。就语文教学发展历程和新课程改革实践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特别在当下大量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渗透、经典文学作品遭到一定程度消解与解构的语境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有很大难度。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文学艺术都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希望,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诉求,进而构建纯洁、高尚的人文情怀,促进人格的发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完整的人格,有必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文学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内容应是“美”的艺术品,蕴藉丰富的人文

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内容应该是各类经典 文学作品,既要有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如:《诗经》、《庄子》、《史记》、《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艺术名篇精品,又要有现代经典,如《呐喊》、《女神》、《边城》、《家》、《四世同堂》等内容选段。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蕴藉了民族经验、情感和理性等高贵的精神;使学生在上述作品内容学习中受到思想与艺术的熏陶。文学艺术同样不是一个独立门类,多种文化要素渗透其中,并保持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彰显了文学艺术作品的人文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传承及现实意义。 文学教育确切地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学生在受文学艺术作品思想震撼的同时,也受文学艺术作品“美”的特质所熏陶。阅读、鉴赏文学艺术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愉悦感受,学生与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接受美的熏陶,在这种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如学生在《鲁滨孙漂流记》中感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崇高美;在《繁星·春水》、《傅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加强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素养。为学生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打好基础。教师应让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还要大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本文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介绍了我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渗透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战略任务,居于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德育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德育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课本中的故事启迪学生,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我们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这些故事的积极意义启发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可通过赏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答应郑伯出使秦国”的故事,培养学生在国难当头之时,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可利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负荆请罪”这一小故事,教育学生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利用《陈情表》中李密为尽孝道,辞不赴命的故事,让学生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父母、学会感恩父母;利用《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生活艰难却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想到母校前途便黯然落泪以及在反动派的枪林弹雨中与同学互相救助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追求真理、不畏权势、有远见、有责任心、团结友爱的新青年。 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实现“文道结合”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其写好作文的关键,而另一方面,学生作文写作及日常练笔的过程也是其提炼和升华思想、促进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因此,要通过对学生的作文写作及日常练笔训练,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一)从所学课文中得出启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学生受到了思想的教育,这时要他们再联系实际,抒发感想,自会水到渠成地写成文章。例如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布置学生围绕蔺相如的克己奉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与廉颇的知错就改等美德,让学生写评论文章,使学生思想产生质的飞跃。(二)从日常生活中品味人生,生活本身是多姿多彩的,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将自己的见解、感受、体会倾注于笔端,逐渐便会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并规范自己的言行。例如:针对校园中发生的同学乱丢纸屑、讲脏话、通宵上网等现象,以“八荣八耻”的教育为契机,让学生以“责任感”“荣辱观”为话题进行写作。因为是自己身边的事,学生有话可谈,并也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三)从系列作文中塑造心灵,如:为了正确认识自己,以“我”为题进行写作,通过写作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便可取长补短;接着从最熟悉的家人写起,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爷爷”、“我的奶奶”等,从家人身上吸取高贵品质;再扩展到“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再写“升入高中的感受”、“我战胜了自己”、“我学会了宽容”等。这样,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也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 三、充分发掘课文中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如在讲授必修一的《劝学》(节选)时,利用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一观点,对高一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学习绝不是一蹴而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培训资料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王明生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当今时代,各种信息的开放性、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孩子们时常面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选择。再加上现在广大农村,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家庭管理约束和亲情温暖的这些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影响,各种不良现象频繁发生,中学面临的更艰巨的问题是留守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德育工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智力,同时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使其产生明确的人生信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德育工作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 二、德育渗透总体目标: 结合七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德育渗透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健康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三、德育渗透措施方法: 1、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本册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据此可渗透如下教育:正确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名人精神,形成高尚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开拓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观念;珍视生活,关爱动物。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机进行渗透。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单元成长主题正确对待成长中的问题,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第二单元祖国主题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题,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第三单元名人题材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单元文化艺术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价值观。 第五单元探险主题激起探险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第六单元动物美文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2、深研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中心完小龚春梅 内容提要: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并贯穿学校教育的始末,而在语文教学中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改变观念,示范并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本文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该注意的事项作了简单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一、引言 情感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更为突出。教学大纲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夏丐尊先生指出:“在许多学校教育中单从外形的制度方法上、走马灯花似的变更迎合,而对于教育的生命的东西,从未有人培养顾及。”犹如挖井,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对于井之所以为井的要素——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

育上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井。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本身是高度情感化的过程,其深层本质乃是发于真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提供了丰沃的土壤。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只注重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这一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性质特点,因而教学中把思想性变成外加的东西。加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往往把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上成肢离破碎的“知识课”。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过程中,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将情感的发展列为评价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戈尔曼也提出同样的观点:“人的知识、理解、掌握情感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样,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机遇。“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国的教育信息相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学有专长”外,还要求学生健康心理和完美人格、良好交际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和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就学生的个性而言,拥有良好的个性、和谐的情感,也将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对儿童的爱,应当做到能启发他的心灵去关怀周围的世界,关怀人本身,关怀人所创造和使用的一切,当然,首先是关怀人本身”。他还进一步指出:“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可见,实施枪杆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达到教育目的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

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小学语文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既然是老师,都希望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是光辉的,又是和蔼可亲的。希望,是美好的。然而,付诸实践的路,却不是那么容易。 九月份刚开学,也是我开辟新的工作环境的开端,揣着满怀的热情,走上教三七班语文的岗位,与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们相处后,发现他们都很愿意亲近我,而且对我整个人都充满了无比的好奇,就像是班上来了一个新同学,一下课都围在你身边,问问这,问问那,我呢,成了一个孩子王跟他们一起说笑。 可是,马上问题就来了,我很快就发现学生们的语文基础掌握不是很牢固,而且,写作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为了提高语文能力,无非是对他们“严”。在学生面前做严师是最容易的,也是最简单的。只需要你课上永远板着一张脸,不断的提出学习上的各种要求,在不满意的情况下,教训一顿,学生们肯定也能掌握好所有的知识。可是,这样一来我距学生不是很远了吗?但是一味地做朋友,而没有老师的威严,让他们感觉就像班里的一个同学,那我还怎样驾驭课堂,上课的时候他们怎么能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事实上有的孩子就因为跟老师没有距离了,课堂上很随意的插嘴或下位,这样怎么能学好? 怎么办呢?怎样才能做到两者兼备呢? 回想以前学心理咨询学时,有一句话:老师让学生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消极的,都表现出来,是对学生最大的保护。其实,这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朋友的第一个要求。是啊,这样既能和学生们友好平等的相处,又能让孩子们从心理咨询上接纳你,从而爱上学习。 看来得从“做朋友”开始我的计划。 于是我用了二招: (一)坐下来听学生倾诉。作为学生,总是希望老师与他们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悲伤。如果心平气和的做学生的倾诉对象,跟学生交流,有时并不需要做教师的自己说,只要静静的听学生把话讲完,让学生觉得你真正的理解了他的想法,体味出教师对他是尊重的,学生也就满足了。给学生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学生最有效的帮助。这是和学生交朋友迈出的关键一步。(二)“蹲下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评价标准跟我们成人是不同的,当我“蹲下来”与学生平视,才能知道学生在以什么样的眼光看世界,

试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2期试论文学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北京市东城区教研中心 薛川东 一、文学教育的含义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经常能听到社会各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批评、建议。其中,涉及文学教育的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有人认为“现在中学的语文课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学生当然不爱学”。更有人建议“文学应当成为语文课的主体”。这些批评和建议都涉及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应当怎样理解文学教育的含义,怎样确定文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教学有多项任务,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实施文学教育。但是,“语文”不等同于“文学”,文学活动不能承担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倘真将“文学”作为语文课的“主体”,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可能全面实现的。对此,叶圣陶先生是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观念提出来的。他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一文中概括的第二个“基本观念”便是“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他对产生“国文教学就是文学教育”这种误识的主要原因作了精当的分析——“五四运动以前,国文教材是经史古文,显然经史古文是文学。”“‘五四’以后,通行读白话了,教材是当时产生的一些白话的小说,戏剧、小品、诗歌之类,也就是所谓文学。”于是不少人认为“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可以阅读的呢”,因而便“偏重文学”,“都以为国文教学是文学教学”。针对这种沿袭已久的误识,叶老据实拨谬,他说“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其中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 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若偏重了文学,他们看报纸、杂志与各科课本、参考书,就觉得是另外一回事,要好的只得自辟蹊径,去发现那阅读的方法,不要好的就不免马虎过去,因而减少了吸收的分量。再就写作方面说,流弊更显而易见。” 廓清认识,明了文学教育在语文中的地位,是正确、有效地实施文学教育的前提。从这个前提出发才可能把握住文学教育乃至整个语文教育的归宿。 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依据——文选式的教科书便将文学作品放置首位。但在语文教学的背景下,文学的一般属性应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实例”和训练语文能力的“情境”,它的特殊属性才是进行文学教育的“文本”。 言至此,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已经凸现: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真正意义的文学教育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实施的。 因此,在非文学类课文的教学中“没有什么文学味儿”无可指责,而在文学类课文的教学中“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则是语文教学的缺憾;至于“文学应当成为语文课的主体”显然是有悖于语文教学性质的设想。 当前,语文学科中的文学教育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应对文学教育的含义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为此,试作如下描述。 我们所说的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范畴内的不可缺少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 ?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