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价值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价值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价值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价值体现教育部课程中心提出:每一门课程“要对如下三个目标进行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基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的追求。实现这一维度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其价值体现在:

一、引领做人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素称“礼仪之邦”。当前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伟大的使命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文学作品文以载道,载的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道,文学教育教会学生懂得以人为本,懂得人与人相处应该和谐、尊重、谦让、礼貌。学者余秋雨先生在2006年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对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做出了精彩点评。余先生由生物进化引申到社会进化论,进而提出人与人之间应当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更多关注弱势群体,这是对我国领导人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注解。这何尝不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历史传承。文学教育教会学生判断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文学作品中讲述的伦理道德故事,帮助孩子们学会辨别假、恶、丑与真、善、美。《将相和》警醒我们: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师爱 摘要: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关系,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爱;热情;快乐;成长 我是一名教学二十多年的教师,在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思索: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学,也不是简单的育人,而是教学与育人的结合,是无私的爱的奉献!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关系,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教师,在学生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赞扬声中,我们该怎样真正地去回报我们学生给予我们的爱呢?如果爱可以用简单的几句嘘寒问暖代替的话,那么爱的分量就太轻了,她承受不了社会以及历史的磨练!爱,要落实在热情、思索与点滴中!对于教育事业,你只有拥有了饱满的热情,你才会将你的爱释放给你的学生,而且那是情不自禁的释放! 帮学生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排解他们的烦恼,就是爱的最大展现!我们可以做很多,多思考一下教学过程,怎样使每一个环节都是快乐的,有效的!学生不喜欢背书,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接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不喜欢做枯燥的练习,改变一下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让他们回家看场球赛,写个现场报道,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又不至于太没有乐趣!上课的时候,不一定要追寻正确答案,和学生一起研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综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发展与研究 【摘要】本文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文化教学研究状况做了个总结,旨在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文化教学;研究状况 西方的文化教学始于中世纪的拉丁语教学,从最初的语言教学开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就形影不离。1880年法国改革家和教育家Gouin发表的一本语言学专著《语言教学与学习的艺术》一反过去传统式的拉丁语教学模式,明确将文化教学目标列入语言教学,开创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举的先河。1900年,美国出现了有关语言文化教学的提案,这是第一份将文化教学列入语言教学的正式文件(转引至陈申,2001)。1945年美国学者Fries首次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意义揭示出来。他认为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其使用的文化环境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语言学界掀起的文化热打破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模式影响下,文化学习模式被视为理解课文,文化知识的习得建立在文学作品的课文的理解和翻译上。人们认为,外语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始终进行着一种文化协商。美国语言学家Lado也较早提出语言教学应当包含文化教学。1957年他出版了《跨文化的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两书,都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文化热使有关研究文化教学的文献陡然增多。语言学界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由浅入深,在语言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观点从理论上被提上议事日程。如英国学者Michaelyram和美国学者Ned Seelve,Gaff Robinson等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结合文化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家Hymes在他的名作《文化与社会中的语言》、《论交际能力》中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导致了语言教学领域方向性变革,正是他赋予了社会交际与文化因素在语言能力中的崇高地位。至此,语言学界在文化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功。 虽然7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中吸纳了一些文化内容,但教学中涉及的文化面较窄,有些文化知识并不是目的语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尤其是交际文化涉猎甚少。70年代末,许国璋先生最早将社会语言学这一关注语言得体性的学科引进国内外语教学领域,这以他于1978年发表的《社会语言学及其应用》一文为标志,该文强调以语体的变化适应不同的交际需求,强调考虑交际文化因素。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引入我国。由于交际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很自然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较早见于何道宽(1983)的《介绍一门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和胡文仲(1985)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与外语教学》。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听、说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反映在英语教学中,所学语言的跨文化因素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在语言文化的不同层次上展开了许多研究。1980年许国璋先生在《现代外语》第4期上率先发表了有关语言与文化的论文。他在文章《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英语教学》中区分了英语教学环境、中国文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 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

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

911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3 万 建 中 内容提要 以往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大多都以作家文学为参照。其实,民间文学并不是以作家 文学为对应的一种文学,这一现代学科概念也不是以作家文学为参照提出来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 立的学科和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都不是由“文学”分化出来的,它有着完全独立的形成和演进轨迹,并 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应该突破一般“文学”的纬度。本文从民间文 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出发,对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作了重新认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生活 历史 知识 教育 民间文学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 一、讲述者的魅力 民间文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结果”,也显示于其演说过程本身。任何民间文学活动都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具有强烈的展示性。过去,民间文学表演和民间文学力量的释放主要集中在神庙、祭祀、竞技等公共场所。人们常常在这些公共场所表演、祭祀、聚集、歌舞、庆贺等等,举行场面宏大的公共仪式。所有的人都是仪式的参加者,也是民间文学的表演者,没有专门的观众。此时,所有的能量在瞬间聚集、释放,人们在刹那间融为一体。这种高度的集体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传统力量得到极大的发挥,似乎威力也更为强大。 古往今来的不少批评家都注意到了讲故事作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文化活动的意义,“不讲故事则不成其为人”①。正像世人皆知的《一千零一夜》所喻指的:从人最终的命运来看,“叙事等于生命,没有叙事便是死亡”。《一千零一夜》除了山鲁佐德讲故事这一线索贯穿始终外,故事中的一些人物也讲故事,形成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它用无穷无尽的故事赞美了故事本身,赞美了讲故事的人。将这部百科全书般的故事集译成中文的纳训先生在“译后记”中提到,伏尔泰说,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以后,算是尝到了故事体文学作品的滋味。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 alter Benja m in)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说:“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②在这篇著名文章中,本雅明解释了民间文学教育作用的来源:故事讲述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 3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文学的生活特征及其理论建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05BZ W062。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 "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培养文学素养 论文摘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等”。本文就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及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操作方法进行探讨,旨在通过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而提高文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而通过长久的教学实践,人们发现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但没提高,反而有下降甚至消失的迹象。于是,人们把责任都归咎于语文教学,甚至是语文教师个人。其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共同目标,如果仅仅把它丢给语文教学,取得的成效必定不会高。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

社会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不发展乃至发展缓慢都是一种退步。因此,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文学素养,不能只靠语文教学,应多管齐下,各学科教学共同努力完成这一教育教学任务。 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语言文化的结晶。在教学领域,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鉴赏英美国家语言文化的魅力。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英语教师把讲解词汇、分析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听、说、读、写这些语言技能的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课后辅以大量的习题加以巩固。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教师不惜开辟捷径,找来《词汇速记》《语法全解》《英语900句》这样的速成品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如此教学的结果是,虽然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英语词汇、语法和交际用语,能够在考试中应付自如,但会在长时间枯燥的记、背中,在单调的练习题中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实,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魅力。教师只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感受到英语的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初步了解英语语言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关系;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人民及其文化传统有比较客观和公平的认识等。”因此,“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英语表意丰富、风格多样,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充分地运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可以使更多、更好地学习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从中深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其渊源,进而吸收英语语言文化的精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一堂以自主合作为模式的课堂教学。分别以学生熟悉而喜爱的水果,苹果,香蕉等命名各小组的名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安排了游戏,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应该完全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应该是一堂完美而生动的课。 当到小组讨论时,我信步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我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的面前,只见苹果组的组员在为谁先回答哪个问题而争吵的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骤然停止。另一个组:香蕉组。一位女生见到了我,如同见到了裁判,立刻举手后便说:“老师,他说错了,应该上这样的。”而那位同学则抢白道:“我没错!”为了不引起大的波动,我回到讲台。当我环视四周,在教室的角落处,梨组中有一名同学正呆呆地坐着。他好象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讨论时间到了。几位同学进行了回答,很快通过了问题。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没有感觉到轻松,梨组那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两张争执的面孔我始终不能忘记。它使我在思考: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学生值得讨论而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参与的问题呢?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低年级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 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此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新能力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教育者应看到并关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其内涵。这是某一节课,某一周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合作学习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迎合课改,不分析实际随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迷茫于新课程的我,慢慢已经找到了航灯。但我深深体会到:虽然已是春风拂面,但脚下却是荆棘万千。

最新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6-课题指

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6-2007年课题指

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6-2007年课题指南 一、说明 (一)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2006-2007年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系根据教育部基教司 1998年12月22日的文件和《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在总结了前三届课题研究情况并参照新世纪基教英语/外语课改实验所反映的成果和问题,由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责成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组织专家起草、论证、形成定稿,再上报审批后实施。 (二)《指南》系1999年以来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第四届指南。前三届《指南》系以外语教学学科框架为据、再参酌国内需要而订。在广大大、中、小学外语教师和专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三届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对于普及和提高外语教学学科的研究、推进外语教学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体系,都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鉴于素质教育系有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而目前又处于新的进展阶段,我们必须总结自己的理论与经验作为借鉴国外相关成果的张本。因此,《指南》总的思路,是研究我国基教外语实践中的成绩和问题,以及历史上的积极经验,从而走自主创新之路,为素质教育的新进展做出贡献。

(三)全国从事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教学研究(含普通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和管理的个人、团体和单位,凡未主持过前三届本资助金项目或主持了而已结题并获结题证者,都可按《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管理办法》自由申报,但研究工作须落实于个人,单位不能作为课题主持人。 (四)申报《指南》的课题要求内容针对某种问题;论证清楚、科学,研究步骤清晰可行;预期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或有助于解决某种实践问题,或总结了中国师生自己积累的重大经验,或反映教学一线的重大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最终成果的形式由研究人员自选;专著、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均可。但如最终成果脱离课题内容,或纯属工作总结,则不准结题。 (五)立项申报与审批 1、申报者只能在《指南》的范围内自行拟题,各题研究期均为二年。 2、《指南》未列重点与非重点课题、招标课题与一般课题,申请者只列出希望得到的资助金数额。中心将组织同行专家分别进行初审和复审,并从中筛选少量优秀者作为重点课题;重点课题将获得较多的资助金。复审通过后报上级审批,批准后正式立项。 3、在同等条件下,评审将力求使立项课题在地域、研究内容、学术观点三方面具有广泛性。在保持广泛性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及答案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中学语文教案研究试卷 2018年1月 一、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题10分,共50分) 1.语文教案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2.如何全面理解语文知识教案的综合实践原则? 3.合作学习具有哪些特征? 4.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倾听的心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5.简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 二、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每题16分,共32分) 1.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语文教师教案能力结构的认识。 2.联系教案实际,谈谈怎样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三、分析题(18分) 分析教案个案,回答问题: 1.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处理整体感知与局部切入分析的?(12分) 2.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6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实录 师:(简单导入后)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带着知难而上的精神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44年8月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布鲁塞尔会面,从此这两位历史巨人结成挚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奋斗了近四十年。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思格斯;对于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的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思格斯。那么,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学生开始思考。) 生1:读完本文我认为恩格斯没有表达自己的哀痛,甚至从表面上根本读不出他的哀痛,他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恩格斯表达出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 师:你认为恩格斯没有宣泄自己的哀痛,而是将哀痛隐于字里行间,对吗7.生1:是的。 师:那大家能找到恩格斯表达对马克思赞美的句子吗? 生2:“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说明马克思的精神是伟大的,流传千古。师:你能带着这种崇敬将这句话再读一遍吗? (学生读) 师:很好。哪位同学对这句话还有自己的理解? 生3:这句话说明恩格斯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肯定。师:带着这种赞美我们一起再将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寓言 答案: 民间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47.第20题 民间文学 答案: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民间文学的体裁主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48.第27题 生活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故事,现实性较强,幻想性较少,或看似没有幻想,而实则仍带有一定的想象与虚构的故事。 49.第36题 时政歌 答案: 劳动人民有感于切身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鲜明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社会政治的面貌,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在旧时代,人们常借歌谣来表示对黑暗政治的不满。 50.第37题 民间叙事长诗 答案: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51.第40题 “母题” 答案: 作品中大量重复出现的叙事要素,称其为母题(motif)。母题可以是一个物件(如魔棍),一个奇异动物(如会说话的马),一种观念(如禁忌),一种行为(如考验、欺骗),一个角色(如造物主、巨人),一个人物类型(如傻瓜、预言者),或一种结构特点(如常用数字或多次重复)等。

机智人物故事 答案: 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其中较著名的有谎张三、韩老大、徐文长、阿凡提、把拉根仓、阿克顿巴等。 51. 第14题 答案: “语境”有两种含义,其一,指话语、语句或于此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其二,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47.第3题 口头性 答案: 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48.第22题 传说 答案: 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9.第23题 民间笑话 答案: 民间笑话是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突现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50.第32题 史诗 答案: 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一种专门描写民族起源、民族迁徙、民族战争、民族英雄的不朽业绩等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规模宏大的长篇民间叙事诗。 52.第34题

英语教学论

1.In principle, any grammatical structure or vocabulary item maybe used within a variety of notions, functions,topics and situation s. 2.Fluency activitiesmake for linguistic compe tence and accurcy activities make for commu nicative competence. 3.English is more difficult to learn than Chi nese. 4.The spoken form of language is more basic t han the written form. 5.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believes that lang uage learning is a process of habit formati on. 6.Accuracy and fluency are equally important in language learning. 7.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还是教材的研制者和开 发者。对于中学而言,教材就是全部课程资源。 8.When a person recalls the early experience of being taught in his later years, he ofte n remembers what he did rather than what th e teacher did. 9.Different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styles of teaching. But 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most successful teachers move around the cl assroom to some extent. 10.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role of c oursebook is to be at the service of teache rs and learners but not to be their master s. 11.In a cognitive approach, the learner is see n as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using various stategies in order t o sort out the system of language to be lea rned. 12.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the behavio rist theory is better than the cognitive th eory. 13.Learning English should be a mechanical pra ctice. It does not require active involveme nt, reasoning and thinking. 14.A general assumption is that the learning t 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 and educational settings are the same in nature.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文学艺术美化习俗,匡正时弊,陶冶人心,引导人类感情理性流向及 升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和无穷的威力,在塑造世界。”其社会作用巨大,无庸置疑与赘述。新近有关资料调查显示:中国的大中学生读文学作品的人数,仅占10%左右,尤其是中学生, 课外读物,90%是教辅读物,其现状堪忧。究其原因,除科技发展带来多媒体出现,考试评 价等因素外,关键还在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任课教师,他们有着直接和重大的责任。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 本特点,并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总量应至少达到400万字,其中初中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的 文学教育,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必要。我将结合 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面谈点体会。 首先,教师应该更新观念,以渊博的文化素养,激起学生接近和爱好文学。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个体人文 素养的提升,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跟上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培养出合格人才。 教师渊博的文化素养,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知晓文艺复兴,领略e时代……成为一个杂家,并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到见解、独到感悟、独到的信念,并能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 形象性等特点,发挥能说会道的特点,侃与课文有关的奇闻佚事,使之迷恋老师无所不知, 进而迷恋语文。在讲授作品时,运用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起学生的 情趣,把他们带入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受到陶冶,逐渐产生对文学作品的 阅读兴趣,接近之,爱好之。 其次,发挥文学的社会作用,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化、提升。 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后的教材,强调了文学的教育作用,加大了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60%以上,而所选课文,大都是作家和作 品形象鲜活个体、才华和感情的流露,反映了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概括领域及其深刻性, 直接在精神和人格诸方面给人以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 教化、提升,既责无旁贷,有得天独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文中的人文因素,给以熏陶渐染。如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引导感悟那无名战士为部队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品质。 老舍的《小麻雀》中的关爱情怀,高晓声《摆渡》而嗤之世俗。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人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勇敢面对现实,乐观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最 佳的教育载体。观《勇气》,坚定捍卫和平的信念;读《未选择的路》,培养开拓创新之思维;赏《紫藤萝瀑布》,感悟生命长河的无止境……充分发掘利用,给以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它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唤醒起生命意识,感悟在生命闪光的河流上前行,会看见更美好 的彼岸就在前头,从而鼓起坚强生活的勇气,善待和珍爱生命,积淀起高尚的情操。 此外,还应该课内外结合,引入和延伸,激励多读古今中外的鲜活的人文书籍。人类积累的 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 成为教学改革实践者的新观念。将课外引入课内,拓宽教材范围,或古典,或时文,或报刊 杂志,或网络等媒体,这些的引入,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其学习。 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知识举一反三,巩固深化。这样,学生耳 濡目染人情、人格、人生百态等人文因素,自然会收到春风化雨之功效。

基础教育中的英语词汇教学

基础教育中的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在基础英语教学中词汇积累非常重要,词汇教学可以从形式、意义、功能等方面着手,词汇的呈现应该注重启发,进行有效的词汇教学必须注意五个方面的结合,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断扩大词汇量,为实现顺畅的交流打下坚实的词汇基础。 关键词:基础教育;词汇教学;词汇呈现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任何信息都无法传递。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必然有助于口头与书面交际。词汇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词汇学习是基础阶段语言学习的关键。本文讨论三个问题:其一,词汇教学内容;其二,词汇的呈现;其三,词汇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词汇教学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词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人们对词汇及词汇教学的认识不断加深,总结出词汇教学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词汇形式:包括发音、拼写、词根、词缀、词源等。 2.使用词汇的语法规则:包括词汇的屈折变化和派生形式,如英语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人称、时态、语态变化,代词的性、数、格等。 3.搭配:指词与词在语义层次上的固定关系,包括词组与习惯的

词序等。 4.功能:指在不同的场合贴切地使用各类不同的词汇及同义词等。 5.意义:包括词汇的字典意义、词汇的语内意义(如同义、反义、多义、上下义关系)和词汇的语外意义(如各种含义、比喻义、联想义)等。 词汇通常被分为两大类:即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接受性词汇即学生在听读等接受性语言活动中能理解其最基本词义的词汇,而产出性词汇则指在口语或书面语表达中学生能自主使用的词汇。一个人的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之和就等于他的词汇总量。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在重视产出性词汇教学的基础上,应同时注意传授处理接受性词汇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面发展(张庆宗,2011)。 二、词汇的呈现 教词汇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词汇(刘润清,2004)。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词汇应当是启发式的,即通过一定的呈现词汇的手段,启发学生学习词汇。我们的英语教学,特别是基础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历来重视呈现,多年来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就词汇教学而言,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直观法:即借助于实物、图片或动作呈现词汇。这是初级阶段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化,直观呈现将越来越困难,因为抽象概念或人体不能表示的行为是无法直接呈现的。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在课程改革新形势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特有的艺术体征和美学品格,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符合汉语言的语文认知水平,符合汉语言的内心发展特征。小学语文教材中汉语言文学与其他教材的教学要求不同,需要教师教出童真的感觉,让小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特有的美感。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结合教材和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汉语言文学。关键词: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材应用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符合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特点 下面是武汉映辉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的小学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语言词汇通过模仿和交流不断得到积累,并开始在语境中使用这些词语。这个阶段的汉语言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依靠具体形象的事物,呈现出间断性和记忆的简短性,他们在学习生活规范和记忆时,采用单事件学习和记忆法。他们的思维呈现习得事物的累积学习。这个思维特点,要求语言的表达要短小精干,学生只有在简单句的语言表达中才能体会情感,习得知识。 汉语言文学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富有情趣、短小生动、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具体包括: 1.听过一些故事,解释一些事物的基本特征,例如《狼和小羊》一文,通过狼和小羊抢水的故事,告诉学生狼这种动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故事传递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例如《孟母三迁》传递母爱的问答,《爱你本来的样子》一文教育学生要喜欢自己、爱护自己等。从上述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比较简短,语言比较通俗,基本没有理解和阅读的难点,这个表现形式是与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因此学生容易接受。汉语言文学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包括童话、寓言、小说、散文、诗歌等,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着语言的优美,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掌握词汇和语言。因此,通过这种文学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是有效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缺乏汉语言文学素养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出于汉语言文学作品,因此,教师的汉语言文学素养会直接影响教学成效,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缺乏汉语言文学素养,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还停留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思想中,没有储备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理论,也不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美学内涵、功能价值与体裁特征,难以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活动。 (二)未抓住汉语言文学的特征 对于小学语文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很多教师都抓不住汉语言文学的特征,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汉语言文学工具化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很多教师还采用“字词句段”教学法,仍然将汉语言文学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进行讲解,没有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价值。 第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人化一些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与成人文学作品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主题,导致本应该生动有趣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变得晦涩难懂。 第三,未注意到汉语言文学的文体特征很多教师没有深刻地把握好汉语言文学的文体特征,使用与成人文学相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诗歌与儿歌时,就没有注意到儿歌的趣味性与押韵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三、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民间文学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 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 (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 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还说它“哭之哀”。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

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 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 1、口头性的含义: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所以,民间文学曾被称之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口头语言,民间口头语言生动明快,简洁传神,形象夸张。如湖北刘德培讲的故事:(可简写)要说杜老幺嘛,一个姣姣个,刮骨脸,是哪朝哪代人可说不上来。有人说他比张果老的岁数都大,究竟活了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白。只知道杜老幺帮过工,打过榨、赶过脚、背过盐,世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6篇(完整版)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6篇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6篇 说实在的,孩子的哭喊声打动了我,作为班主任,我也不愿我班的孩子以这种状态开启这段全新的学习旅程。所以,我打断了他奶奶安慰孩子的话,说: 大妈,要不这样吧,您先把孩子领回家,和他好好说一说,然后看看哪位同学离你近,我再让那孩子去家里找他玩,让他紧张的心放松下来,让他知道这是一个愉快、温暖的班集体。不要着急,度与陌生的环境,孩子需要接受的时间,您也别责怪他,行不行? 他奶奶一听我这么说,就冲我点点头,说: 雷老师,这孩子啊,以前挺好的,他爸妈非要接他去北京上什么幼儿园,去了北京孩子父母没时间照看他,把他送去全托幼儿园待了两年,然后这孩子就特别害怕老师,害怕学校,也不愿意和别人说话,唉,我这老太太也不懂怎么教育孩子,您多费点心吧! 我点点头,然后笑了笑,大妈像是受到鼓励一样,用她的手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然后连声说麻烦你了。看着老人和孩子离去的背影,我的内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我暗自保证,我一定要把这孩子留在班里,让他消除对老师的恐惧,让他开心的上学。 又过了一天,也就是开学的第四天,他奶奶又送他来上学了,看着孩子不安的表情,我就知道了接下来的情况不会乐观。果然,这次他奶奶和他的反应都更加强烈。他奶奶劝说不成,打算把书包硬放在了班里的空座位上,然后离去,而他好像知道奶奶的做法一样,在我们不注意时就哭着跑出了教室,然后在操场上一直绕着跑道边哭边

跑。记得那天特别热,我和他奶奶站在跑道上怎么呼喊也没用,越是追他,他越是跑得紧,就这样,我们看着他一圈一圈的跑,只当这是他自己的一种内心的发泄。过了一会,孙宇豪可能是哭累了,也跑累了,渐渐地平静了下来,但是还是不说话,用一种无辜的眼神望着他奶奶,有用一直难过复杂的眼神打量着我,这眼神里有恐惧,有怀疑,有相信,有恳求。 总之,这眼神一瞬间感染了我。我顺势蹲在孩子的面前,不说话,只是看着孩子微笑,就这样,慢慢的过了几分钟后,我看孩子的表情平缓了些许,就关切地说: 刚才跑的累不累啊,以后跑步可别跑这么久啦,要是累坏了,奶奶和老师都会心疼的。孩子一听我这么说,原本迷茫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他盯着我,还是不说话。我慢慢地牵起孩子的手,邀请他一起去班里休息一下,他没有反抗,也没有不情愿,反而像是对我多了一些期待。到班里,我安排他坐在他认识的那个小女孩旁边,那个小女孩叫任俸慧,很懂事,帮他整理好书包坐下,又牵着孙宇豪的手,告诉他不要害怕。孙宇豪这时已经体会到了这个班集体并不是让他恐惧的地方,面前的老师也不是让他害怕的人,所以露出了对新班级、新同学、新老师、新学期的期待。 每天回来都进错教室,带回来的饭盒、书包也全不见了,都要去找他回教室,他的东西也是别人发现了再交回来。这孩子上课不停地动,还不时地自言自语,下课尖叫大哭,说要找妈妈、找奶奶!午饭要帮他拿饭盒,吃早餐、午饭时都倒洒或掉得满地都是。餐后要手把手教他收拾饭盒,午休前后要教他拿、收被子,放学要教他收拾文具和书包,还要教会他认准教室的大花标志,早上回校不要走错教室,这是我从教这么多年没见过做过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赶紧打电话与家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摘要:本文在阐释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内容、主体和客体三个角度深入探析了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开展问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增加了大量文学作品,与文学审美相关的内容也随之在考试中出现,要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的诉求越来越普遍。就语文教学发展历程和新课程改革实践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开展并不顺利,特别在当下大量后现代主义思想观念渗透、经典文学作品遭到一定程度消解与解构的语境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有很大难度。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历程来看,文学艺术都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希望,保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情感诉求,进而构建纯洁、高尚的人文情怀,促进人格的发展,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完整的人格,有必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文学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内容应是“美”的艺术品,蕴藉丰富的人文

内涵 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内容应该是各类经典 文学作品,既要有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如:《诗经》、《庄子》、《史记》、《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艺术名篇精品,又要有现代经典,如《呐喊》、《女神》、《边城》、《家》、《四世同堂》等内容选段。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蕴藉了民族经验、情感和理性等高贵的精神;使学生在上述作品内容学习中受到思想与艺术的熏陶。文学艺术同样不是一个独立门类,多种文化要素渗透其中,并保持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彰显了文学艺术作品的人文性,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传承及现实意义。 文学教育确切地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学生在受文学艺术作品思想震撼的同时,也受文学艺术作品“美”的特质所熏陶。阅读、鉴赏文学艺术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愉悦感受,学生与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接受美的熏陶,在这种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如学生在《鲁滨孙漂流记》中感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崇高美;在《繁星·春水》、《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