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写法技巧

行书写法技巧
行书写法技巧

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减省点画?

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这同它经常书写有关。??二

笔势流动?? 1.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是一笔一画地写,要求点画分明,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写,在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发.但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太多了,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

(2)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目的在更加便于书写。如“秋有戎半”四宇,每组中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如果随意胡来,不仅书写别扭,而且结体混乱。??三用笔灵活?

?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有时可以

这样写,有时也可以那样写,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

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

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四体态多变

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

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体态多变是行书的长处,是楷书和草书所望尘莫及的。?

(一)点??带勾点是由点带出勾挑,如“不”字,目的是牵引下一字。写法是先顺势写长点,用笔要由轻而重、由左而右,勾时再用力顿一下,然后迅速向左下勾出。带勾点要有一定的弯势,不能生硬僵直;线条要遭劲流利,不能软弱迟疑。?

带下点是指上下两点一笔带下,如“淤”(于)字。写法是落笔写上点,用力顿一下,再提笔写下点,最后再用力顿一下,迅速勾出。上点略侧,下点稍平,上下点之间,用一细细的牵丝相连。使上下连贯、粗细分明,有形态、有动势。

?带右点是由左点带出右点,如“以”字。写法是用笔轻落重按先写左点,然后提笔写右点,略顿一下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勾要短小。写带右点时左点要大右点要小,如两点差不多大,就缺少变化。

合二点是指左右两点相呼相应,如“六”字。写法是轻落重按写左点,然后用力向右上勾出,再顺着勾势写右点,最后用力向左下撇出。合二点虽然中间没有牵丝相连,但要一气呵成,左点与右点之间应左高右低,遥相呼应。

?(二)横

下勾横是指横画下面带勾,如“然”字。“然”字下面本来是四点,现改写为一横画,是采用了草书写法。写法是落笔略顿,再向右写横,至末端用力折笔向左下勾出。

上挑横是指横画上面

横?

下勾横是指横画下面带勾,如“然”字。“然”字下面本来是四点,现改写为一横画,是采用了草书写法。写法是落笔略顿,再向右写横,

至末端用力折笔向左下勾出。??上挑横是指横画上面带挑,如“古”字。写法是在写好一横后,再用力一顿翻笔上挑而出.上挑横与下勾横不同处是末端收笔的方向不一样,前者上挑,后者下勾;上挑是为了顺势写上画,下勾是为了开启下笔。

(三)竖?

悬针竖是指竖画下面尖尖的如针倒悬,如“半”字。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由重而轻写竖画。悬针竖要如针垂直端悬,不能东斜西倒。

垂露竖是指竖画下面不失如露水倒垂,如“申”字。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写竖画,至末端再略顿一下,回锋收笔。垂露竖的两端用笔重而中间用笔轻,两端书写速度慢而中间书写速度快,竖中带挺呈曲势,如

人挺立,显得精神饱满。??曲勾竖是指竖画下端带曲勾,如“抑”字。写法是写好一竖后,末端收笔时顺势向左下迅速勾出。曲勾竖的竖中

略带曲势,并非一味地端直。??仰勾竖是指竖画下端带仰勾,如“隆”字。写法是落笔写竖画,至末端再用力向右上勾出。。仰勾竖与曲勾竖的差别是前者仰勾向上、由左而右,后者曲勾向下、由右而左;前者是承上笔,后者是启下画。

(四)撇

?回锋撇是指撇画下端回锋向上,如“化”字。写法是落笔稍重,随着向左下写撇,至撇尾再回锋向上收笔。因为撇尾回锋收笔,并非出锋收笔。所以撇尾不失而圆。

挑脚撇是指撇画下端挑脚向上,如“今”字。写法与回锋撇同,只是收笔时挑脚而出呈勾状。一般说,回锋撇往往是撇后写竖,笔势角度小,

挑脚撇往往是撇后写捺,笔势角度大。??斜撇斜撇是楷书

写法,撇端尖尖的,如“余”字。写法是落笔稍重,然后逐渐提笔向左下撇出,撇

时要轻灵不要迟疑,而且力要送到撇尖。??平撇平撇在字头,短小而平,如“重”字。写法是落笔重,略顿,随后提笔迅速撇出。平撇的形态有点象鸟啄,短小尖锐。?

(五)捺??斜捺是指捺画斜而长,如“秦”字。斜捺在汉字中往往与斜撇相配,如同人的左右手。写法是顺着撇势轻落笔,略横行,接着转笔向右下方写。捺时要稍用力,随即向右平捺出。斜捺的形态是一波三折,故又

称“波画”。??回锋捺是指斜捺的捺脚收笔处不是出锋而是回锋,如“天”字。写法与斜捺同,只是最后回锋收笔,露出下尖勾,目的是为了书写下一字。?

反捺是从斜捺、回锋捺变化而来,如“木”字。写法是轻落

笔,触纸后徐徐用力向右下行笔,然后用力向左下勾出。??圆曲捺是指游水捺的三弯处圆曲如环。写法是先落笔写一点,接着顺势写一竖,再提笔向右拐弯,然后回锋或藏锋收笔。写回曲捺要注意两点,一是拐弯要圆曲不能生硬,二是捺尾要圆浑不能尖利。

平捺在字的下面起托的作用,因比字头或字中的斜捺角度较小波画较平而名之,如“之”字。写法是回锋落笔,略横,随着向右下用笔,然后用力平平捺出。平捺与斜捺一样,形态是一波三折,有一种流动的势态。?

挑勾捺是指平捺的捺脚上挑,如“超”字。写法是写好平捺后,捺脚不平出,而是顺势上挑成勾状,目的是为了便于写“走”字里面的部分。挑勾捺其实是在平捺快写后顺着笔势自然形成的一种写法,不可勉强为之。

(六)挑

短挑是挑画的一种,线条短小,如“地”字。短挑在行书中是承着其他点画书写而出,短小精锐,恰似一把短剑。写法是落笔后略顿,随即逐渐提笔用力挑出。

?撇折挑是指撇和挑连写,如“福”字。写法是先写一撇,

然后折笔用力向右上迅速挑出,撇折挑要注意折处,书写时点画务必交待清楚,不能含含糊糊,拖泥带水。??(七)勾

?蟹爪勾是指竖勾屈曲似蟹爪,如“寺”字。写法是先写竖画,然后转笔向左行笔,再翻笔向上勾出。蟹爪勾是竖勾的变化写法,形态优美、线条雄健、气势酣畅。

戈勾即戈字勾,如“戊”字。写法是侧锋落笔,然后纵笔而下,勾时用力翻笔向上勾出。戈画平中带弧有韧劲,刚中含柔见纵势。?

背抛勾是指从背面反抛勾出,如“夙”字。写法是顺势写上横画,拐弯时折笔而下,然后宛转提笔写下弯画,再翻笔向左上勾出。背抛勾转弯抹角处不能生硬有棱角,勾尖要向内,对着字心首画。

浮鹅勾因形同白鹅浮绿水而名,如“毛”字。写法是落笔稍重,接着用笔向下写直画,随即提笔拐弯写横,最后翻笔向上勾出。浮鹅勾要鹅头高昂,鹅身平正,方正中呈圆势,态度雍容大方,气宇轩昂不几。?

回锋勾如同回锋捺是斜捺的快写形式一样,回锋勾是浮鹅勾的快写形式,如“也”字。写法是顺势写竖横圆曲折,然后翻笔由上绕一小圈向下勾出。回锋勾与浮鹅勾的不同处除了勾的形式和方向不一样外,是回锋勾的竖横向内圆曲而浮鹅句的竖横向外开拓。向内圆曲的比较宛转流利,向外开拓的比较雄健挺拔。?(八)折

横勾折是指横画加折勾,如“罪”字。写法是落笔先写横画,折时稍用力向左下方勾出。横勾折不仅要横与勾的笔画分明,而且转折要自

然有力。?竖勾折是指竖画加折勾,如“问”字。写法是先写竖画,要心胸挺起,折时不妨笔略提起,再顿下去,然后迅速向左上勾出。?

曲折在行书中用得很多,凡是撇捺连续快写都成曲折,如

“根”字。写法是落笔写撇画,接着向右折笔,再随即向下勾。曲折形似闪电,富于动态。

?撇捺折是撇捺的连写,但书写较工整,如“衣”字。写法是落笔稍重,再逐渐提笔写撇,然后回锋向右下方写反捺,即成。撇捺折在撇捺的交接处要连写,要有折的风味。

三弯折是指三弯折曲折成三弯,如“乃”字。写法是先落笔写横,再折笔写弯,接着顺势向下弯出。三弯折要折而有韧劲,弯曲自然舒展。

内勾折是由横撇折的外勾变为内勾,如“序”字。写法是写好横画后,接着翻笔写撇,撇要成内包势,随即趁势向右上勾出。?

鹅勾折是浮鹅勾的快速简便写法,如“光”字。写法是依势落笔写短斜竖,随即折笔向右上勾出。鹅勾折的折处要圆润遒丽,用笔要流畅明净。

行书的用笔的特点是:起笔如楷,运笔如草,点画应接,笔断气连,主笔沉着,连笔轻细。

1、落笔行笔收笔行书书写时,的每一笔点画都有落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1) 落笔:指的是开始书写点画时的起笔;(2) 行笔:指的是书写点画的中间运笔;(3)收笔:指的是书写点画结束时的用笔。如横画,左为落笔,中为行笔,右为收笔。如竖画,上为落笔,中为行笔,下为收笔。如撇和捺,头为落笔,中为行笔,尾为收笔。落笔有轻有重,行笔有快有慢,收笔有回有露。

2、提笔按笔行书的用笔很讲究提按,这起到点画粗细变化和节奏的轻重作用。

(1)提笔:就是笔从纸面提起。提笔要轻,笔迹要细;(2)按笔:就是笔在纸上按下。按笔要重,笔迹要粗。如:“毛”字的短撇和“领”字的斜撇,右上粗,左下细,都是先按后提;如“拉”字的平挑和“钢”字的斜挑,左下粗,右上细,也是先按后提。提笔与按笔,在用笔上总是结合着使用的。

3、翻笔折笔不论翻笔还是折笔,都要求用笔慢而有力。

(1)翻笔:翻笔一般向上取逆势,如“几”字的浮鹅勾、“十”字的上挑横;(2)折笔:折笔一般向下取顺势,如“口”字的横竖折、

4、连写“山”字的竖横折,都是用折笔写成。?

笔连写笔就是点画连写不断,中间用牵丝相连。用连写笔写出来的字,意态活泼,带有动态。如:“乎”字的平两点、“易”字的两撇、“冬”字的下两点、“思”字的心字点,都是用连写笔写成。

5、另起笔另起笔就是点画不连写,而是另起笔写;中间只有势相贯,而无笔相连。用另起笔写出来的字,用笔简洁平和而有静趣。如“力”字的撇画、“未”和“文”字的反捺、“生”字的第二横画,都是用另起笔写成。

6、侧笔侧笔就是侧锋落笔的简称。侧笔主要是取字的姿态,笔致比较方折,显得很刚劲。侧笔的用笔是偏倒一方,竖画横落笔,横画直落笔。如"五"字的长横,"广"字的侧点,"志"字的中竖,"个"字的斜撇,都是侧笔写成.

7、顿笔顿笔与按笔相似,但用笔要更重而有力。一般顿笔用在点画收笔的勾挑上。如"民家木元"等字的勾挑,都是顿笔写成。

?8、回锋露锋(1)回峰:行书的用笔强调回锋,回锋一般是指在原笔迹上来回。回锋是锋芒毕露,显得很有精神。如"之"字的平捺,"走"字的反捺的起笔部分。(2)露锋:露锋是锋尖落笔或出锋收笔,使锋尖露出。露锋时落笔要轻.收笔要快。如"之"字的侧点,"井"字的上横;出锋收笔如"井"字的右竖,"天"字的撇捺。

9、撇出挑出无论撇出还是挑出,用笔都要干脆、迅速、有力。撇出是自上而下,挑出是自下而上,用笔都是由重而轻提笔出锋。(1)撇出用笔撇锋而出叫撇出。如“会”字的斜撇,“月”字的竖撇。(2)挑出用笔挑修而出叫挑出。如“红”字的挑画,“孙”字的挑画。

10、勾出用笔勾锋而出叫勾出。凡勾出处,必须先顿笔一下,然后提笔勾出。勾出可以由下而上,如"周"字的竖勾; 也可以由上而下,如"空"字的横勾。在行书中,有的点画的勾出,是为了书写流利而一笔带出来的,如"却"字的右竖,"大"字的反捺。

11、顺势顺着笔势而书写成画叫顺势。由于顺

势用笔,行书才获得生命,点画之间递相映带,有情有态,神完气足,显得特别空灵流动。如果点画相连,那么顺势的用笔则成了连写笔,如“春”字的三横、“火”字的点捺; 如果点画相断,那么顺势的用笔则成了另起笔,如“上”字的横与竖、“下”字的竖与点。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

单人旁落笔稍重,向左下行笔,随后回锋翻笔,再顺势落笔写竖,先轻后重,最后回锋向右上趯出。如"任"字。

三点水落笔轻,露锋尖,触纸后用力顿一下,然后勾出,接着顺

势落笔写竖勾,勾时用力向右上趯出。如"沈"字。??左耳旁落笔写短横,顺势用笔而下写弧,再顿笔勾出,接着写竖勾,竖勾要挺劲,带有一定的弯势。如"陈"字。

?右耳旁落笔由轻而重写横出折,再顺势写弯勾,然后翻笔而上写竖画,竖如悬针,上粗下细.一般来说,左耳收,右耳放;左耳流利,右耳工整;左耳竖有勾,右耳竖无勾;左耳占地小,右耳占地大。如"都"字。

??竖心旁落笔写短竖,再折笔写短横,然后翻笔向左上,顺势写长竖。有时横竖之间有牵丝相连,并形成一个针鼻孔似的小圈,就更显得玲珑剔

透,生动活泼。如"情"字。??爿字旁侧锋落笔,略顿,随即高于写竖画,要挺拔有力,至竖末用力向左上勾出,然后顺势写上点,顿一下提笔写下点,再用力向右上挑出。竖与点之间用勾挑相呼,点与点之间用牵丝相连。如"壮"字。

?提手旁落笔写横,再翻笔写竖勾,然后顺势写斜世无双挑。横画略向右上斜,竖勾挺拔带弧势,挑画由左下而右上,线条由粗而细,点画分明有力。如"推"字。?

宝盖头轻落笔重按笔写点,然后勾出,顺势写左竖点,再连着折笔写横,末了折笔用力向左下勾出.整个宝盖头点画呼应,成上包下之势,字头宽敞,能包括或容纳下面部分。如"宣"字。

?趯土旁落笔先写横画,再翻笔写短竖,然后顺势折笔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土旁的趯土要写得精悍,同时要与右面部分发生关系,其中特别是

趯画。如"城'字。?直刀旁落笔斜写左短竖,再折笔向右上勾挑,然后顺势写右竖。行书中的右竖,不妨写得比楷书长些;竖尾一般提笔直接抽出,

也可以向左下勾出。如"到"字。?双人旁落笔先写短撇,回锋折笔写长撇,再回锋向上写竖画,然后顿笔勾出。整个双人旁要一笔写成,虽然用笔有提有按,但笔尖始终没有离开纸面。如"徐"字。

反犬旁侧锋落笔,随即向右下撇出,顺势另起笔写竖勾,再落笔写撇折挑。反犬旁可以写成楷书似的勾挑,也可以回锋收笔无勾挑;有勾挑的势必从左上落笔写撇或撇挑,无勾挑的势必从右上落笔写撇或撇挑,用笔的笔势不同,因此字的体态也不同。如"独"字。

王字旁落笔写上横,随即折笔写竖画,再转笔向右上顺势写中横,然后折笔向左下写下横。王字旁的三横,要求长短角度有变化,一般来说,上画较短略向右仰,中横略长比较平正,下横最长由左下向右上挑出。三横有变化又和谐,这样安排就饶有趣味。如"理"字。?

广字旁先写上面侧点,接着提笔就势写横,再折笔写撇。广字旁的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往往由左上包右下,因此要注意空间。如"店"字。

??食字旁侧锋落笔写撇,随即回锋写横勾折,接着顺势写竖仰勾。整个食字旁线条清楚匀称,是一笔写成。如“饭”字。

?尸字旁落笔写横,随即用力折笔而下,接着再折笔写横,然后翻笔向左上。顺势写下一撇。尸字旁的转弯抹角处用笔须慢且要有力。如“居”字。

弓字旁先落笔写横折,再翻笔写横折勾。弓字旁的弓须一气呵成,不能用两笔或三笔写成。如“引”字。?

山字旁写法是:先写左短竖,接着折笔写横,然后翻笔向上,再顺势写中竖,提笔写右竖。山字如作偏旁,侧右竖改为一点,同时顺势向右上勾出;山字如作部首,侧右竖改为撇点,随即一笔撇下。如“峰”字。当然山字也可

采用楷书写法,先写中竖,再写竖横折,最后顺势写右竖。??木字旁落笔写横画,接着翻笔向上,顺势写竖画,再另起笔写撇画,随即折笔向右上挑出。如“柳”字。?

子字旁落笔写横勾折,随即写下弯勾。再顺势翻笔向右上挑出。

如‘孙”字。??绞丝旁侧锋落笔,略顿,随即向左下撇,再回锋翻笔写撇折,最后趯笔向右上勾出。绞丝旁的绞丝上画要长,中画要短,下画稍长,要错落有致,最忌长短划一,规整得如同弹簧。如“红”字。?

火字旁落笔写竖横折,再翻笔向上,随即写撇弯折,最后回锋用力向右上趯出。这是草书写法,如“烟”字。另兵一种写法是先落笔写左右两点,

然后顺势写长撇,再另起笔写一点。??四点水先写左面一点,随笔挑出,再落笔写中点,然后随着笔势向右提笔写右点,最后回锋向左下勾出。四点水在行书中往往写成三点,左点与中点相呼应但不相连结,中点与右点相连结而不相呼应,四点水在下面,为了托住上面部分,四点水不妨写得开张些。如“熊”字。

?女字旁先落笔写斜长点,再向上提起,顺势写撇画,再趯出,随笔写横挑,如“如”字。如果按照楷书写法,先写撇画,再翻笔写反捺,再顺势写右撇,最后拦腰写横挑。

门字框先落笔写左竖,从外翻笔向上,再写表一点,提笔向右写横,顺势折笔写右竖,同时用力向内勾出。门字框中间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便容纳内部部分。如“间”字。

?日字旁落笔写左竖,再提笔写横竖折,然后另起笔写中间一点,顺势提笔连写下一点。不过作为偏旁的日字下一点总是写成上挑,以便书写右面

的点画。如“明”字。?

月字旁落笔先写左竖撇,收笔时用力向左上趯出,然后顺势写横折竖勾,勾时须顿笔有力,最后随笔连写中间两短横,连写的点画要轻灵飞动。

如“胜”字。??心字底顺势落笔写左点,要先轻后重,再起笔写弯勾,要弯而有力,最后用笔写左右两点,两点间要有牵丝相连。,如“思”字。

口字旁先落笔写左短竖,再提笔写右短竖,最后再顺势勾出。口字旁的口字往往快写成相连的两点,但左点要比右点长些,而且要带有一定的

斜势。如“叫”字。?目字旁写好左竖后,顺势写横竖勾折。然后再翻笔写中间两小横,随即提笔写下横,两竖要挺起,成相背状,下横要写成横挑状。如“睁”字。?

足字旁落笔写左短竖,再提笔写横竖折,随即折笔写下横,接着转笔写竖横折,翻笔挑上,顺势写出两点,有时写得快写成一点上挑状也行。如“路”字。

耳字旁落笔写上横,随即翻笔写左竖,再回锋向上写两小横,接着折笔写下横,最后提笔抽锋写右竖。也可写成:落笔写横竖折,再起笔写竖勾,然后顺势撇挑。如“取”字。

身字旁先落笔写短撇,倾势写左竖,再起笔写横竖勾,然后写两短竖,接着折笔写挑出。“身”字本来形长,作为偏旁,形更长。如“射”字。

牛字旁落笔先写撇横,再翻笔写竖勾,然后顺势由左下向右上写

挑画。如“特”字。??马字旁落笔写出折勾,再回笔写竖横折勾,最后顺势写下横。下横一般写成挑画,以便书写右面点画。如“驰”字。

四字头落笔写短斜竖,随即提笔写横折勾,再起笔写两点,接着

顺势写下横。如“罗”字。四字头要写得扁不能方。?

草字头落笔写左右两点,两点要呼应,而且要有姿有态;再顺着右点的撇势写下横画。如“花”字。

?示字旁与衣字旁(行书中可通用)落笔由轻而重写侧点,顺势勾出,再另起笔写横竖折,翻笔向上写撇挑折。这个偏旁除了点之外,主要由横竖折与撇挑折交叉组成。如“神”字。?

令字旁落笔先写长撇,再写上点,接着写下点,随即顺势写横撇折,最后翻笔向右上挑出。“令”字的上下两点可连可断,但下面的横撇点务必一笔连写,不能分开。如“领”字。

?游水旁落笔写侧点,顺势提笔写曲折,接着回锋写平捺。游水旁是左下包右上,因此游水不能远离被包围的部分。如“迷”字。

走字旁落笔写横画,翻笔向上写竖画,再顺势写长横,接着笔不离纸写短横和下捺。如“赵”字。

金字旁先写长撇,再写一点,然后写横竖折,接着挑笔向上写中横,折笔而下再翻笔向右上挑出。如“银”字。

言字旁落笔写侧点,顺势勾出,再起笔写横,折而写竖勾。言

字旁的横要比竖勾短,长了就变形,造型不好看。如“话”字。??欠字旁落笔写撇画,再翻笔写横折勾,接着顺势写下撇画,最后写反捺。因为欠字旁在字的右边,因此宜长不宜短。如“欣”字。

虫字旁落笔写短斜竖,再顺势写横竖折,接着回锋写下横,然后翻笔向上写竖折挑,为了便于书写,行书虫字旁的一点往往省掉。如“虬”字。

钢笔行书基本笔画写法

钢笔行书基本笔画写法 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尽管来自于毛笔行书,但用笔远比毛笔行书简单,它不强调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法则。 (一)点 1.带勾点是由 点带出勾挑,如“不” 字,目的是牵引下一 字。写法是先顺势写长 点,用笔要由轻而重、 由左而右,勾时再用力 顿一下,然后迅速向左 下勾出。带勾点要有一 定的弯势,不能生硬僵 直;线条要遭劲流利, 不能软弱迟疑。 2·带下点是指 上下两点一笔带下,如 “淤”(于)字。写法 是落笔写上点,用力顿 一下,再提笔写下点, 最后再用力顿一下,迅 速勾出。上点略侧,下 点稍平,上下点之间, 用一细细的牵丝相连。 使上下连贯、粗细分明, 有形态、有动势。 4.合二点是指 左右两点相呼相应,如 “六”字。写法是轻落 重按写左点,然后用力 向右上勾出,再顺着勾 势写右点,最后用力向 左下撇出。合二点虽然 中间没有牵丝相连,但 要一气呵成,左点与右 点之间应左高右低,遥 相呼应。 2.上挑横是指横画上面带挑,如“古”字。写法是在写(三)竖 1.悬针竖是指竖画下面尖尖的

好一横后,再用力一顿翻笔上挑而出.上挑横与下勾横不同处是末端收笔的方向不一样,前者上挑,后者下勾;上挑是为了顺势写上画,下勾是为了开启下笔。如针倒悬,如“半”字。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由重而轻写竖画。悬针竖要如针垂直端悬,不能东斜西倒。 2.垂露竖是指竖画下面不失如露水倒 垂,如“申”字。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写竖画,至末端再略顿一下,回锋收笔。垂露竖的两端用笔重而中间用笔轻,两端书写速度慢而中间书写速度快,竖中带挺呈曲势,如人挺立,显得精神饱满。 3.曲勾竖是指竖画下端带曲勾,如“抑”字。写法是写好一竖后,末端收笔时顺势向左下迅速勾出。曲勾竖的竖中略带曲势,并非一味地端直。 4.仰勾竖是指竖画下端带仰勾,如“隆”字。写法是落笔写竖画,至末端再用力向右上勾出。。仰勾竖与曲勾竖的差别是前者仰勾向上、由左而右,后者曲勾向下、由右而左;前者是承上笔,后者是启下画。(四)撇 1.回锋撇是指撇画下端回锋向上,如“化”字。写法是落笔稍重,随着向左下写撇,至撇尾再回锋向上收笔。因为撇尾回锋收笔,并非出锋收笔。所以撇尾不失而圆。 2.挑脚撇是指撇画下端挑脚向上,如“今”字。写法与回锋

行书书写入门方法

【行书书写入门方法】 1,熟习软笔书法的楷体字并达到一定的造诣,掌握运用笔法的技巧,和文字结构。 2,掌握繁体字的书写方法。 3,掌握上述方法后即可以练习行书书写,照字帖练习,循序渐进,即可入门【怎样练好书法】 1、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臵,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臵。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2、先入后出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象,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完整word版)硬笔书法2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硬笔书法2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汉字笔画书写的运笔规律,一般是横竖撇的起笔较重,点捺的起笔较轻;转折处要略顿笔,稍重、稍慢;提和钩,开始要略顿笔、稍重,尔后逐渐转为轻快,收笔出尖;所有笔画都是一笔写成,不能重描。这些笔画在组成汉字时,有的形状会略有变化,因此在书写时,要注意多观察,把笔画形状写准确。 (一)横 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上去平稳的意思。如图: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二)竖 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三)撇 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捺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收笔时出尖。如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如图: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千、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四)捺 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平捺,写法同斜捺,但下笔时先要写一小短横,然后再向有下(略平一些)方向行笔。如图: (五〕点 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右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

钢笔行书的写法技巧

钢笔行书的写法技巧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钢笔行书的写法技巧 刘集二中 杨国平 钢笔行书的写法技巧 作为一名中小学生,写一手好字非常重要,俗话说,字如其人,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一手漂亮的字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人人要练得一手好字。 对于初学者,首先要掌握钢笔行书的写法技巧,尽管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来自于毛笔行书,但用笔远比毛笔行书简单,他不强调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法则,又没有楷书的端庄、严谨。行书流畅、方便,不像楷书那样呆板,而是灵活多变,恰如“行云流水”。但是行书的写法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掌握规律,把握好特点,就能使我们的书法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握重心力求完美 汉字是方块文字,是由点、横、撇、捺等各种笔画组合在一起的,只有把握好重心,重心稳定,写出来的字才美观好看,否则会出现头重脚轻、重心不稳的感觉。但由于行书一般取斜势,因此有些字的重心偏右,这取决于某些字的结构规律。 二、疏密相间伸缩自由 字的疏密和伸缩是取决于行书书写中点画之间的分布,是通过用笔的长短、大小、肥瘦等伸缩的方法表现出来的。兼于某些字的疏密程度,就要伸缩得当,长短合一 三、灵活多变合理协调

在行书的书写结构中,笔画以及偏旁的书写与搭配是否合理,关系到字的造型美感。行书的书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布局是否合理,偏旁的使用是否协调,这就要求书写着灵活掌握。 四、布局合理力求完美 行书最大的特点是生动自然,一个汉字,不管是独体字,还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都要求布局合理。但是行书的又一特点是千变万化,多姿多态。但从视觉来看都是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一般来说,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参差不齐,既要合理,又要协调。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上下结构或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总之布局要合理,力求达到完美的效果。 总之,进行严格的书写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遵循书法艺术规律,让学生掌握书写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欣赏的水平。

行楷书写技巧

行楷书写技巧 一、楷书、行书与行楷 1、楷书: (1)定义: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就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字形较为正方得一种字体。《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2)特点: ①用笔方面:楷书得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要求严格,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笔数,笔顺,一定得行笔规则就是不可以随意改变得。 ②楷书笔顺方面:楷书得笔顺比较固定,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就是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加之人们日常书写习惯而总结出来得。就一般情况而言,楷书得笔顺就是不可以改变得,改变了笔顺极容易造成笔画书写不到位,使字形走样,影响书写效果。 2.行书、 (1)定义: 行书就是在楷书得基础上发展起源得,介于楷书、草书之间得一种字体,就是为了弥补楷书得书写速度太慢与草书得难于辨认而产生得。“行”就是“行走”得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就是楷书得草化或草书得楷化。楷法多于草法得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得叫“行草”。 (2)特点: 行书得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点画以露锋入纸得写法居多; ②以欤侧代替平整; ③以简省得笔画代替繁复得点画; ④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得呼应; ⑤以圆转代替方折; 3、行楷 (1)定义: 行楷字,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就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得行书字体。 (2)特点: ①行楷用笔方面:行楷得用笔则灵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锋、顿笔、停笔等严格得运笔,不强调用笔中更多得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使转合理,行笔巧妙。还可以依照书写者得习惯而使笔画得行笔出现各种变化,甚至依照个人不同得审美与书写风格去追求或创造出不同得笔道线条。 ②行楷笔顺方面:行楷得笔顺不就是一成不变得。行楷得书写,根据实际需要,个别地方由于书写到具体部位时,笔画得连结、萦带、减省等使字形变化,相应得笔顺也随之改变了。有得字中得笔画可以先写、也可以后写、但这也只限于一些非主要得笔画,字中得主笔就是要按照书写顺序来写得。

行书写法技巧

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减省点画? 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这同它经常书写有关。??二 笔势流动?? 1.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是一笔一画地写,要求点画分明,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写,在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发.但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太多了,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 (2)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目的在更加便于书写。如“秋有戎半”四宇,每组中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如果随意胡来,不仅书写别扭,而且结体混乱。??三用笔灵活? ?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有时可以 这样写,有时也可以那样写,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 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 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四体态多变 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

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

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 □沈鸿根 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尽管来自于毛笔行书,但用笔远比毛笔行书简单,它不强调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法则。 (一)点 1.带勾点是由点带出勾挑,如“不”字,目 的是牵引下一字。写法是先顺势写长点,用笔 要由轻而重、由左而右,勾时再用力顿一下, 然后迅速向左下勾出。带勾点要有一定的弯 势,不能生硬僵直;线条要遭劲流利,不能软 弱迟疑。 2·带下点是指上下两点一笔带下,如“淤” (于)字。写法是落笔写上点,用力顿一下, 再提笔写下点,最后再用力顿一下,迅速勾出。 上点略侧,下点稍平,上下点之间,用一细细 的牵丝相连。使上下连贯、粗细分明,有形态、 有动势。 3.带右点是由左点带出右点,如 “以”字。写法是用笔轻落重按先写左点,然后 提笔写右点,略顿一下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勾 要短小。写带右点时左点要大右点要小,如两 点差不多大,就缺少变化。 4.合二点是指左右两点相呼相应,如“六” 字。写法是轻落重按写左点,然后用力向右上 勾出,再顺着勾势写右点,最后用力向左下撇 出。合二点虽然中间没有牵丝相连,但要一气

呵成,左点与右点之间应左高右低,遥相呼应。 (二)横 1.下勾横是指横画下面带勾,如“然”字。 “然”字下面本来是四点,现改写为一横画,是 采用了草书写法。写法是落笔略顿,再向右写 横,至末端用力折笔向左下勾出。 2.上挑横是指横画上面带挑,如“古”字。 写法是在写好一横后,再用力一顿翻笔上挑而 出.上挑横与下勾横不同处是末端收笔的方向 不一样,前者上挑,后者下勾;上挑是为了顺 势写上画,下勾是为了开启下笔。 (三)竖 1.悬针竖是指竖画下面尖尖的如针倒悬, 如“半”字。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 由重而轻写竖画。悬针竖要如针垂直端悬,不 能东斜西倒。 2.垂露竖是指竖画下面不失如露水倒垂, 如“申”字。写法是落笔略顿,接着由上而下写 竖画,至末端再略顿一下,回锋收笔。垂露竖 的两端用笔重而中间用笔轻,两端书写速度慢 而中间书写速度快,竖中带挺呈曲势,如人挺 立,显得精神饱满。 3.曲勾竖是指竖画下端带曲勾,如“抑” 字。写法是写好一竖后,末端收笔时顺势向左 下迅速勾出。曲勾竖的竖中略带曲势,并非一 味地端直。 4.仰勾竖是指竖画下端带仰勾,如“隆” 字。写法是落笔写竖画,至末端再用力向右上

书法入门:钢笔行书的偏旁写法

书法入门:钢笔行书的偏旁写法 大家都知道钢笔字是用的最多的,而行书的字体是最漂亮的,但是钢琴行书的偏旁写法是有技巧的哦,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钢笔行书的偏旁写法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钢笔行书书写方法 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偏旁部首有利于写好汉字。行书的偏旁部首来自楷书,但书写更为简便。 1:单人旁 落笔稍重,向左下行笔,随后回锋翻笔,再顺势落笔写竖,先轻后重,最后回锋向右上趯出。如任字。 2:三点水 落笔轻,露锋尖,触纸后用力顿一下,然后勾出,接着顺势落笔写竖勾,勾时用力向右上趯出。如沈字。 3:左耳旁 落笔写短横,顺势用笔而下写弧,再顿笔勾出,接着写竖勾,竖勾要挺劲,带有一定的弯势。如陈字。 4:右耳旁 落笔由轻而重写横出折,再顺势写弯勾,然后翻笔而上写竖画,竖如悬针,上粗下细.一般来说,左耳收,右耳放;左耳流利,右耳工整;左耳竖有勾,右耳竖无勾;左耳占地小,右耳占地大。如都字。

5:竖心旁 落笔写短竖,再折笔写短横,然后翻笔向左上,顺势写长竖。有时横竖之间有牵丝相连,并形成一个针鼻孔似的小圈,就更显得玲珑剔透,生动活泼。如情字。 6:爿字旁 侧锋落笔,略顿,随即高于写竖画,要挺拔有力,至竖末用力向左上勾出,然后顺势写上点,顿一下提笔写下点,再用力向右上挑出。竖与点之间用勾挑相呼,点与点之间用牵丝相连。如壮字。 7:提手旁 落笔写横,再翻笔写竖勾,然后顺势写斜世无双挑。横画略向右上斜,竖勾挺拔带弧势,挑画由左下而右上,线条由粗而细,点画分明有力。如推字。 8:宝盖头 轻落笔重按笔写点,然后勾出,顺势写左竖点,再连着折笔写横,末了折笔用力向左下勾出.整个宝盖头点画呼应,成上包下之势,字头宽敞,能包括或容纳下面部分。如宣字。 9:趯土旁 落笔先写横画,再翻笔写短竖,然后顺势折笔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土旁的趯土要写得精悍,同时要与右面部分发生关系,其中特别是趯画。如城字。 10:直刀旁 落笔斜写左短竖,再折笔向右上勾挑,然后顺势写右竖。行书中

行书写法技巧

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减省点画 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这同它经常书写有关。 二笔势流动 1.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是一笔一画地写,要求点画分明,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写,在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发.但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太多了,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 (2)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目的在更加便于书写。如“秋有戎半”四宇,每组中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要合乎草书的规范。如果随意胡来,不仅书写别扭,而且结体混乱。 三用笔灵活 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同样的点画有时可以这样写,有时也可以那样写,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既可以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也可

以从右侧上去绕个小圈再写戈勾;“也”字的浮鹅勾,由上翻笔向下也行,由下直接写下也行;“木”字旁的“木”,一般是写好横竖画后,笔势从左边写撇挑,但如果从右边翻笔写撇挑,也有道理;至于提手旁的一挑,如果依照楷书写法,由上回锋写一挑固然好,用牵丝把竖勾与斜挑连起来写则更佳。 四体态多变 行书是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活动范围广,表现力丰富,往往一个字有几种写法,体态多变。如“是”字的四个字尾,“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有工整有写意, 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体态多变是行书的长处,是楷书和草书所望尘莫及的。 (一)点 带勾点是由点带出勾挑,如“不”字,目的是牵引下一字。写法是先顺势写长点,用笔要由轻而重、由左而右,勾时再用力顿一下,然后迅速向左下勾出。带勾点要有一定的弯势,不能生硬僵直;线条要遭劲流利,不能软弱迟疑。 带下点是指上下两点一笔带下,如“淤”(于)字。写法是落笔写上点,用力顿一下,再提笔写下点,最后再用力顿一下,迅速勾出。上点略侧,下点稍平,上下点之间,用一细细的牵丝相连。使上下连贯、粗细分明,有形态、有动势。 带右点是由左点带出右点,如“以”字。写法是用笔轻落重按先写左点,然后提笔写右点,略顿一下用力向右上趯出,趯勾要短小。写带右点时左点要大右点要小,如两点差不多大,就缺少变化。 合二点是指左右两点相呼相应,如“六”字。写法是轻落重

硬笔书法之钢笔行书的特点

钢笔行书的特点,钢笔行书的写法技巧,行书的主要特点,硬笔行书的基本特征及点画写法,钢笔行书的特征。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 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

也没有草书的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同楷书相比,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由四点变为一横,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简化为一竖横折,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现用横折弯勾代替,一下子省去了两弯。减省点画,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2、笔势流动: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在点画之间增加勾挑与牵丝。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顺势写出短勾,如“古”字的横画,“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如丝'宇中间的点画,“心”字的中右两点。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但需要注意的是勾挑与牵丝不能太多,否则用笔就显得不干净,造型也不美观了。 改变书写笔顺:行书的书写笔顺,采取的是草书笔顺,同原有的楷书笔顺不同。如“秋、有、戎、半”四个宇,前为楷书笔顺,后为草书笔顺。在写行书时,改变书写笔顺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且

行楷书写技巧

行楷书写技巧 一、楷书、行书和行楷 1.楷书: (1)定义: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字形较为正方的一种字体。《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2)特点: ①用笔方面: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要求严格,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笔数,笔顺,一定的行笔规则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 ②楷书笔顺方面:楷书的笔顺比较固定,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是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加之人们日常书写习惯而总结出来的。就一般情况而言,楷书的笔顺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了笔顺极容易造成笔画书写不到位,使字形走样,影响书写效果。 2.行书. (1)定义: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2)特点: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②以欤侧代替平整; ③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④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 ⑤以圆转代替方折; 3.行楷 (1)定义: 行楷字,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的行书字体。 (2)特点: ①行楷用笔方面:行楷的用笔则灵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锋、顿笔、停笔等严格的运笔,不强调用笔中更多的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使转合理,行笔巧妙。还可以依照书写者的习惯而使笔画的行笔出现各种变化,甚至依照个人不同的审美和书写风格去追求或创造出不同的笔道线条。 ②行楷笔顺方面:行楷的笔顺不是一成不变的。行楷的书写,根据实际需要,个别地方由于书写到具体部位时,笔画的连结、萦带、减省等使字形变化,相应的笔顺也随之改变了。有的字中的笔画可以先写、也可以后写、但这也只限于一些非主要的笔画,字中的主笔是要按照书写顺序来写的。

行楷书写技巧

一、楷书、行书和行楷 1.楷书: (1)定义: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字形较为正方的一种字体。《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2)特点: ①用笔方面: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要求严格,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笔数,笔顺,一定的行笔规则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 ②楷书笔顺方面:楷书的笔顺比较固定,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是根据汉字结构特点加之人们日常书写习惯而总结出来的。就一般情况而言,楷书的笔顺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了笔顺极容易造成笔画书写不到位,使字形走样,影响书写效果。 2.行书. (1)定义: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2)特点: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②以欤侧代替平整; ③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④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 ⑤以圆转代替方折; 3.行楷 (1)定义: 行楷字,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法则),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的行书字体。 (2)特点: ①行楷用笔方面:行楷的用笔则灵活、方便,一般不需要逆锋、顿笔、停笔等严格的运笔,不强调用笔中更多的提按、笔画形态,只要求笔道流畅,使转合理,行笔巧妙。还可以依照书写者的习惯而使笔画的行笔出现各种变化,甚至依照个人不同的审美和书写风格去追求或创造出不同的笔道线条。 ②行楷笔顺方面:行楷的笔顺不是一成不变的。行楷的书写,根据实际需要,个别地方由于书写到具体部位时,笔画的连结、萦带、减省等使字形变化,相应的笔顺也随之改变了。有的字中的笔画可以先写、也可以后写、但这也只限于一些非主要的笔画,字中的主笔是要按照书写顺序来写的。 ③行楷笔画数方面:写行楷的过程中,个别时候由于连带的需要,加上个别笔画的合并、替代和减省,很多笔画自然地连在一起书写,笔数会比楷书有所减少。

行书技法

行书技法 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行书 第一节认识行书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正体字之间的一种字体。早期行书介于草书和隶书之间,现在常见的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无论是隶书还是楷书,都要一笔一画地写得端端正正,写起来都有点费时间,所以人们在书写不很重要的东西时,往往就写得自 由一点,草率一点,因而也快一点,但又要保持正体字的形体,这就是 行书。六朝以来,它就是人们手写的主要字体。 行书的特点是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连笔,省减笔画。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楷书成分多草书成分少的叫行楷, 楷书成分少而草书成分多的叫行草。 (人的三种写法:楷书、行书、草书) 关于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一、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画行签押图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

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王羲之书法 第二节行书技法 1、行书的用笔技巧、结体和章法特点 行书的笔法技巧,总起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源于楷书,但更有它自己的特色。楷书笔画多用直线,行书笔画则多用弧线。楷书在转折处多棱角,行书在转折处则多以转代方,很少提按折翻,而是折意暗过,柔韧圆润。楷书的点画大多比较完整和独立,行书的点画则大多比较随意自如,既可独立,也可自由变化,不受拘束。二是大量吸纳草书笔法,尤其是行草书,常常一笔环转,连绵不断,点画流便,笔速势急,体态流动。三是起笔大多露锋入纸,中锋、侧锋互用,中锋取劲,侧锋取妍。四是点画与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大多有笔势往来和笔意引带的特征,并时常用牵丝作为联系的媒介,显现出它那流畅活泼的个性来。五是楷书点画大多依法求形,而行书的点画则大多以形求法。行书虽运笔如飞,但不能浮滑草率,当在痛快淋漓中有沉着周到之精神。不能只图痛快,点画潦草而法度荡然无存。 行书的结体技巧,总起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重心平稳,欹正相错。由于行书是以动为主的书体,它的重心平稳必须在运动状态中去求得。无论体势有多么的欹侧,行笔有多么的跌宕起伏,线条有多么的纵横交错,行书的结体都要平险结合,不使倾倒。二是有开有合,疏密相宜。行书结体是自由的,在一行字中,哪个字大,哪个字小,都可作任意的安排。所谓的“开”,既可左右打开,也可上下打开。左右是横向打开,上下是纵向打开。所谓的“合”,既可左右合,也可上下合。左右是横向合,上下是纵向合。打开的结果是“疏”,合的结果是“密”。一开一合,讲的是巧妙搭配,既不能平板,又不能狂怪。三是随形变化,同字异构。行书结体贵在通变,凡遇相同的字与相同的字形,都要做到形随势变,无有重复。 行书的章法技巧,总起来说有以下特点:一是在谋篇布白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自由度。

怎样才能练好钢笔字和行书技法

一、写字的字体已经成形,能不能改,怎样改法? 答:能改,而且用不多久。很多同志认为:写字已经成形,年龄已经渐大了,不能改了……,这种看法不对。要知道,写好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极其好学,只要你方法对头,改正旧的写字习惯。具体地说,在你练写的时候,必须端正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这是首要条件。 现在列举先人练字二例,现结合本身体会,谈谈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书圣王羲之,他先从卫铄学书,之后又多见先代名家钟繇等名著,遂改变初学。正是他,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畅的今体,对楷、行、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这就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功绩。 再说颜真卿,他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法。他参用了篆书笔意,写出了端庄雄伟的楷书。是他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风格。 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你写字是否成形,只要勤字当头,下定决心,认识到对工作对前途有着相关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努力,是能写好的。 起步虽晚犹可追,古往今来,有许多三十而立后学成才的名师。宋朝的梁颢,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他咏道:“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夺龙头属老成。”明朝李贽,弃官就学,立志著书的时候已是五十四岁了,他的名著《焚书》,《藏书》先后在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完成的。 成就的取得,不在于年龄大小,关键在于志向和恒心。 二、写字应当从何学起? 答:先要选好你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虑是否近似你所写的字形,选好了,先看上几遍,分析其中字形要点和结构的规律。这叫“意在字先”,然后用透明白纸先描摹,后临摹,熟记每个字中的关键部位。具体步骤分述如下: 写字的姿势和执笔 (1)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头部不能歪,更不要低;两眼距桌面约一尺,前胸距桌沿约三寸。 (2)执笔要正,笔尖应直向前,切忌内斜,(只要掌心放平些,笔尖就自然向前);食指指尖距笔尖约一寸。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就写不好捺,写不好横,写不好钩,很难顺手,甚至每写一笔,就得挪动一下右手。同时,写出的线条一无骨气,二无韵律,字形也就谈不到舒展大方。 (3)笔杆的斜度,写大字拿笔往上些,笔杆斜度要稍大,写小字往下些,笔杆斜度稍小。一般的斜度应倾斜在食指关节处,超过这个部位,写出的笔画,不是拘泥,就是呆板。笔杆斜度不适当,笔速要受到局限的,并且不可能写出飘然、神韵的字形来,因此不应倾斜“虎口”处。 (4)握笔要轻松,运笔才自如;握笔太紧,写出的字,不能开阔大方。据在中学讲课所见,一个有五十人的班级里,就有四十五人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大学里也是这样,正是这个缘故,这些同学写出的字,钩不象钩,捺不象捺,笔画全是平拖堆砌。

钢笔行书的写法技巧

钢笔行书的写法技巧 刘集二中 杨国平

钢笔行书的写法技巧 作为一名中小学生,写一手好字非常重要,俗话说,字如其人,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一手漂亮的字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因此,人人要练得一手好字。 对于初学者,首先要掌握钢笔行书的写法技巧,尽管钢笔行书的点画写法来自于毛笔行书,但用笔远比毛笔行书简单,他不强调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法则,又没有楷书的端庄、严谨。行书流畅、方便,不像楷书那样呆板,而是灵活多变,恰如“行云流水”。但是行书的写法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掌握规律,把握好特点,就能使我们的书法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握重心力求完美 汉字是方块文字,是由点、横、撇、捺等各种笔画组合在一起的,只有把握好重心,重心稳定,写出来的字才美观好看,否则会出现头重脚轻、重心不稳的感觉。但由于行书一般取斜势,因此有些字的重心偏右,这取决于某些字的结构规律。 二、疏密相间伸缩自由 字的疏密和伸缩是取决于行书书写中点画之间的分布,是通过用笔的长短、大小、肥瘦等伸缩的方法表现出来的。兼于某些字的疏密程度,就要伸缩得当,长短合一 三、灵活多变合理协调 在行书的书写结构中,笔画以及偏旁的书写与搭配是否合理,关

系到字的造型美感。行书的书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布局是否合理,偏旁的使用是否协调,这就要求书写着灵活掌握。 四、布局合理力求完美 行书最大的特点是生动自然,一个汉字,不管是独体字,还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都要求布局合理。但是行书的又一特点是千变万化,多姿多态。但从视觉来看都是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一般来说,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参差不齐,既要合理,又要协调。或左低右高,或左高右低,上下结构或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总之布局要合理,力求达到完美的效果。 总之,进行严格的书写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遵循书法艺术规律,让学生掌握书写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欣赏的水平。

行楷字的特点及书写技巧

行楷字的特点及书写技巧 弄巴完小赵国华 从字面上看,“行”即流动,可视为流动的楷书;就形体而言,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把行书写行工整一些,便是“行楷”。由于书写行楷既不像楷书那样严谨、费时,又不像草书那样不易辩认,故成为深受人们偏爱的适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书体。 书写实中践已经证明,持硬笔同样能写出篆、隶、草、行、楷等各种字体。字体不同,书写要求也不一样。行楷字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字体,有其自身的书写规则。细究起来,不难发现,行楷就是对楷书笔画进行合理的省减、变形和连带形成的,从而达到提高书写速度的目的。 与楷书相比,行楷字呈现以下特点。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在练习过程中很好地分析、把握行楷字的要领。 1、行笔轻盈 收写楷书,运笔稳实,缓慢,笔画讲究工整、挺健。书烈军属行楷,运笔轻桦,便捷,线条追求流畅、明快。 2、点画灵动 书写楷书,笔画造型完整,点画之间呼应关系含蓄。书写行楷,点画活泼,连带显露,点、钩、挑等动感笔画明显增多。 3、字形多变 楷书字的字形开正端庄,通篇整齐均匀,相映如一。行楷字的字形则变化多姿,通篇大小相间。正欹相错,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 技巧 1、变长为短,缩短行笔量度 楷书笔画,特别是一些行笔距离较长的长横、长竖、长捺,均要求书写到位,

而书烈军属行楷,为节省时间,则可把楷书中的长笔画简化缩短。 2、变慢为捷,调整书写笔顺 书写楷书中,要遵循“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内后外”等笔顺规则,而书写行楷,为了连写的便捷,有时可适当改变楷书的笔顺,但不可生造笔顺。 3、变大为小;改造笔画形态 书写楷书,点、横、竖、撇、捺等笔画均要完整地表现出来,而书写行楷,则可对一些笔画进行合理的变形,以点等形体较小的笔画代替形体较大的笔画。如以点代横,以点代撇,以点代捺等,变化丰富多彩。 4、变直为弧,减少方折顿挫 书写楷书,对于有些方折笔画,要求有一定的顿挫,做到棱角分明,而书写行楷,则常将一些折笔画用弧线表现出来,显得更为流动。 5、变多为少,连写相邻笔画 书写楷书,每个笔画各自独立,而书写行楷,往往将相邻的笔画连写,以减少起,收笔的频率,有的字一笔便可写成,简捷明快。 6、变繁为简,引用草意写法 书写楷书,无论多么复杂的笔画,都不能省略,而书写行楷,则可适当将一些字草化,即勾画出字的轮廓,合理引用草意,增强线条流动感,可以用调节行楷的行气。

硬笔书法2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硬笔书法2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一)横。横画要写平稳,因为横在一个字中起平衡作用,横不平,则字不稳。横有长、短之长横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向右较轻,收笔略向右按一下,整个笔画呈左低右高、向下俯势的形态。由于人的视觉的错觉,横画不能写成水平,而应写成左低右高,收笔时稍按一下笔,使笔画变重些,这样,看起来才显得平稳。所以,人们常说的“横平竖直”,不是指横水平书写,而是要求看卜去平稳的意思。如图: 短横的写法是,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行笔大约写到长横的一半时停笔即收。笔画稍向右上仰。如图: (二)竖。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如图: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见下图: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见下图: (三)撇。撇画在一个字中很有装饰性,如能写得自然舒展,会增加字的美感,有时还与按画相对称起着平衡和稳定重心的作用。撇有斜撇、竖撇、短撇之分。斜撇的写法是,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左下行笔, 收笔时出尖。如图: 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竖撇,下笔稍重,由重到轻向下行笔,行至撇的长度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收笔时出尖尖。如图: 短撇,写法同斜撇,只是笔画较短。短撇在字头出现时,笔画形态较平,如“干、反、禾、后丢”等字;短撇在字的左上部位出现时,笔画形态较斜,如“生、禾、失、朱”等字。如图: (四)捺。捺画粗细分明,书写难度较大。捺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下笔较轻(轻落笔),向右下由轻到重行笔,行至捺脚处重按笔,然后向右水平方向由重到轻提笔拖出,收笔要出尖。如图:

行书书写技巧解读

行书书写技巧解读 行书用笔的特点 1.放松楷法,书写增速。行书兼有楷书的基本法则和草书流动的笔法,行书运笔虽比草书慢,但比楷书要快,而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苏轼所言的:“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的观点,说明了不同书体形态的不同,也说明了书写的速度和节奏的不同。研习楷书时,在笔法上要求建立楷法,即关于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各种要求,概括地说,起、收须有交待,如藏锋、露锋、回锋、折笔、顿笔等。而行书因为书写的便捷,将楷书行笔中的一些繁杂的笔法进行简化,省去了许多逆、回、顿、驻、转等楷书笔法。可是,放松楷法,并非意味着行书书写的容易,在用笔上的要求反而是更高了。它要在点画的表现上保持楷书所要达到的或基本遵循的艺术效果,笔画当重处还得重,当轻处还得轻,不能像硬笔写出的那样一般粗细,有弯无折。刘熙载《艺概》云:“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且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提正、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这种功夫要从楷书中来,根据楷则进行放松,使行书行笔有节奏。在起笔、收笔时缓些,在中间行笔时快些,而在笔画之间交换过程中,笔势更迅疾些。总之,行笔既要不徐不疾,沉着从容;又要有疾有徐,态度自在。 2.露锋入纸、中侧互用。行书的起笔有用“逆势切入” 的笔,这基本与楷书相同,由于行书行笔较快,故其逆势往往在空中完成,

笔尖不着纸,称为“意逆”。而行书一般的起笔都是顺势落笔的,行书用逆锋起笔只是少数。行书的用笔是中锋与侧锋互用的。笔画无论方圆,以中锋为主,这是一个基本大法,可是行书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地起止转折,笔锋无时无刻不向侧锋方面转化,要熟练地运用中锋和侧锋,固非易事,关键在于调锋,笔锋要能随倒随起,能侧能中,就不会有僵卧之病。所谓中锋,即指笔运过程中,笔心常在点画中线上行走或万毫齐力的行笔;所谓侧锋的特点是笔尖偏于笔画之一方,铺毫用力有所偏重。 历观前贤名迹,古人作行书没有不兼用侧锋者,无不以“中锋取劲,侧锋取妍”为准的,因此不能偏信笔笔中锋的说法。在行书名家中,就连以多用中锋着称的颜真卿,其名作《祭侄稿》亦时露侧锋之笔。行书的用笔特点,应是以中锋立骨,以侧锋取态,微露锋芒,而富生意,随着笔势的往来,翻腾起倒,笔意到处,则体势也就自然圆活,风骨也就自然劲健。 3.笔意萦带、牵丝往来。行书的点画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所谓“笔意萦带”是为了行笔的简捷,求其收、起之间的方便,便用“牵丝”把他们联系起来,王羲之《兰亭序》帖及米芾《方圆庵记》帖中的“是”字是最能见出笔意的萦带。这个“是”字既省去了楷书行笔的繁杂,又增加了艺术的渲染。笔意萦带、牵丝往来的行书用笔特点,既是点画之间的联系,又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联系,在笔势上尤为明显。在字与字之间,上一字的收笔萦要带下一字的起笔,会形成一个小小的附钩,使字与字之间更为流畅活泼,互相映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