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工作守则文件编号:LAB,SOP,JX001

细菌室工作守则

1.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2.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4.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5.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试验记录。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6.标本处理及各项试验应在操作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7.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3%来苏儿溶液中5-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8.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应用3%来苏儿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慌张,立即关闭电闸,积极灭火。易燃物品(如酒精、二甲苯、乙醚和丙酮等)必须远离火源,妥善保存。

10.工作结束时检查电器、酒精灯等是否关闭,观察记录培养箱、冰箱温度及工作情况,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将试剂、用具等放回原处,清理台面,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送高压灭菌后处理。

11.离室前工作人员应将双手用消毒液消毒,并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12.爱护仪器设备,经常清洁,注意防尘和防潮。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文件编号:LAB,SOP,JX002

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

1.每天工作前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上班前、下班后开紫外灯(最少半小时)进行空气消毒。

2.非必要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3.使用后的载玻片、盖片、平皿、试管等用消毒液浸泡,经煮沸后清洗或丢弃。

4.试验后的血液标本用消毒液浸泡后煮沸消毒,所有用于试验的反应板、吸头等用消毒液浸泡(至少24小时以上)后清洗或丢弃。

5.所有微生物培养物(细菌、支原体、真菌等培养物),不管标本阳性或阴性均用消毒液浸泡后,经煮沸消毒,才能清洗或丢弃。

6.取材、最好采用一次性工具,不能采用一次性工具者,每次取材前均应彻底消毒。

7.用于浸泡各种器械如刮菌刀、持物钳、镊子等的消毒液要定期更换。

8.不慎发生临床标本或培养物污染工作台,不要立即用水冲洗,应先用纸巾、布等敷料加上消毒液(如5%石炭酸、3%来苏儿等)消毒30分钟以上,然后再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再外用消毒药水,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作业指导书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文件编

号:LAB,SOP,JX003 在工作区内禁止饮食,吸烟和存放食物及使用化妆品。

实验室里应保持整洁,不存放与工作无关的杂物。

工作台每天至少用消毒剂清洁一次,在溢渗传染物后要立即消毒、清洗; 进入无菌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在各种操作进程中均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气溶胶产生。

实验工作区禁止无关人员出入,尤其要严禁儿童进入。

工作人员在处理传染性物质或动物之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时要洗手。凡发生溢漏事故或接触传染性物质后,均应立即报告实验室监督员或实验室主任,并做好书面记录及采取相应措施。结核杆菌的培养及标本涂片务必在生物安全柜里操作。 9. 有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如结核杆菌培养、感染性组织等。 10. 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前,应在专用的更衣室(或缓冲间)穿着背开式工作服或其它防护服。工作完毕后必须脱下工作服,不得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可再次使用的工作服必须先消毒后清洗。

11. 工作时必须戴手套(两副为宜)。一次性手套必须先消毒后丢弃。 12. 在实验室中必须配备有效的消毒剂、眼部清洗剂或生理盐水,且易于取用。可配备应急药品。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内质控制度文件编号:LAB,SOP,JX004

每位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质控意识,以质量控制工作为核心,认真做好各项质控试验和记录。加强质量控制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规范操作,正确分析处理结果。一旦发现失控,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失控结果。

每批自配或购置的培养基、生化鉴定等试剂必须用标准菌株ATCC27853、ATCC25923、ATCC25922质控。合格方可使用,并作好记录。

每周进行药敏试验质量控制。对每批微量药敏板、培养基、药敏纸片必须用ATCC27853、ATCC25923、ATCC25922菌株进行质控,并做好记录,出现问题及时分析,采用相应措施。每天观察培养箱、CO2培养箱、冰箱的温度,并做好记录。

无菌间每周监测一次,三氧机、紫外线消毒灭菌情况,并做好记录。

每三个月用ATCC27853、ATCC25923、ATCC25922菌株对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质量控制。

认真讨论、分析每次参加卫生部室间质评结果。总结经验教训。

作业指导书临床微生物及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编号:LAB,SOP,JX005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工作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焚烧,入污水池,消毒或灭菌)。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

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毛巾专用,每天消毒。

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表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实验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检验科的管理要求.实验动物应严格管理,防止逃逸或造成人与实验室动物的交叉感染;实验后的动物必须焚化进行无害化处理。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操作

技术规范文件编号:LAB,SOP,JX006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操作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负责鉴定及签发报告的主管技术人员应通晓诊断细菌学的全面知识。

从事细菌专业技术人员,应了解医院监测知识,掌握其检测方法,定期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细菌分布,耐药变迁,并将其结果反馈临床。

细菌室工作人员均应具备细菌传染、消毒、灭菌知识。

细菌专业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了解细菌学检验新进展。

定期或随时与临床联系,主动参与病例讨论了解病情及治疗情况,达到细菌检验与临床的密切联系。

每天发出的微生物报告应认真复审,分析报告、评价报告。

工作人员加强有菌观念,无菌操作。

当工作环境被细菌污染,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报告主管人员,采取必要措施。10工作人员被细菌培养物污染应消毒处理,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并向主管负责人报告,采取特殊措施。

作业指导书无菌间规章制度文件编号:LAB,SOP,JX007

每一个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无菌观念,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在无菌室内必须戴帽子、口罩,进行无菌操作。

每天早上8:00—8:30用紫外线消毒或在凌晨4-6点用多功能机消毒2小时,每月检查一次紫外灯的无菌效果。

无菌室内各种废弃物品必须煮沸消毒。

实验完毕后,用含氯制剂1000mg/L消毒桌面、地面。

作业指导书菌(毒种)管理办法文件编号:LAB,SOP,JX008 1. 菌种保管应有专人负责,保存于冰箱中,房门专人加锁,确保菌种安全。保管人员变动时,必须严格交接手续。

2、菌种应有严格的登记,包括形态,分离日期,鉴定日期,签发者,主要鉴定性能(包括形态、染色、抗原结构、动物致病力等),并注明使用、转移、销毁情况及原因。

3、各种菌种应按规定时间接种,一般在接种三次后作一次全面的鉴定,注意菌种有无污染及变异,如发现变异时,应及时更换。

4、菌种保存范围及向外单位转移,应按国家卫生部规定执行。

5、所有存在菌种应具备清单。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仪器维护

保养及质控措施文件编号:LAB,SOP,JX009

细菌室仪器维护保养及质控措施

一、BacT/Alert 120 、BACTEC9050血培养仪的维护、保养和质控措施 1.每天上班开始工作前和下班离开前要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仪器培养箱温度的报告里外是否一致。

2.每天用中性的清洁液将仪器表面擦拭干净

3.每天先做质控。

4.一个月至少做一次全程定标。

5.仪器检测数据每周星期六做备份。

6.仪器每一个月做一次彻底的清洁保养,包括清洁外壳、瓶孔、滤网等

7.仪器每年请工程师做一次检定工作。

二、Vitek-32、BD凤凰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仪的维护、保养和质控措施

1.每天上班开始工作前和下班离开前要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2.每天用中性的清洁液将仪器表面擦拭干净

3.购买的新批号的试剂都必须先做质控,质控合格后才能用于临床检测。

4.仪器检测数据每周星期六做备份。

5.仪器每一个月做一次彻底的清洁保养,包括清洁外壳、卡片架、滤网等

6.仪器每年请工程师做一次检定工作。

作业指导书标准菌株保存及使用文件编号:LAB,SOP,JX0010 标准菌株保存及使用

概述:标准菌株是细菌室室内质控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物资源,我室的标准菌株主要来自省临检中心的发放和从卫生部临检中心以及国家菌种保存中心购买所得,为了让标准菌株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特制定以下规定。

1.对每批购买的标准菌株要做好登记,包括菌种的菌名、编号、购买时间、保存地点、记录人等

2.每次使用标准品都应作好使用记录,包括标准品的名称、编号、使用时间等。

3.购买的标准品初次使用时,应大量增殖,然后分装在含10-15%甘油的胰蛋白胨肉汤中,-20?以下保存。

4.新的标准菌株复苏最多不得超过三次,如超过三次将不在视为标准菌株使用。

5.标准菌株保存管一经溶化使用后,不得再次冻存。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内务管理规定文件编号:LAB,SOP,JX011

细菌室内务管理规定

1.细菌室岗位分工与职责管理规定

1.1 概述

鉴于细菌室工作琐碎烦杂且千头万绪,为了使细菌室的工作能够保质保量地顺利完成,特将细菌室暂定为两个岗位,以明确工作范围、增强责任心、便于日常工作的完成。当然由于细菌室不同岗位工作量的随机性较大,故我室要求大家发扬既分工,又协作的精神,共同完成细菌室工作。

1.2 岗位职责

各岗位工作人员要求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高质量的完成本岗位工作,如遇到问题须提出经讨论解决。

1.3 岗位分工

岗位?:完成细菌培养标本(?号菌培养除外)的结果观察处理及报告发放。岗位?:完成仪器的维护、保养和质控工作等。

2.细菌室记录内容明细

2.1 环境条件

室内温度、湿度,每天一次,上午记录。

2.2 恒温设备2.3

孵箱、普通冰箱,每天一次,上午记录。

2.3分析仪器

常规每日保养一次,发现问题随时详细记录;质控按要求测试完毕后,及时手工记录, 2.4标本与结果

不合格标本记录、危急值报告记录、结果记录。

2.5岗位记录(附表:细菌室岗位记录表)

2.6其它记录,如交班记录等。

3.细菌室室内环境条件控制范围

温度18,28?,湿度20,80,。检验科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内务管理规定文件编号:LAB,SOP,JX011附表:细菌室岗位记录表细菌室岗位记录表

日期岗位号工作人员日期岗位号工作人员

附(岗位分工):

岗位?:完成细菌培养标本(?号菌培养除外)的结果观察处理及报告发放。岗位?:完成细菌室?号菌培养处理、杂项工作(如肥达式试验、外斐氏试验等)及仪器的维护、保养和质控工作等。

作业指导书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文件编号:LAB,SOP,JX012 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

1总则: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在收集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和及时送检,检测后标本应妥善保存。

2.临床标本的采集

2.1下呼吸道分泌物(痰液)

令患者早上起床后用清水濑口,不要刷牙,立即从下部呼吸道咳出第一口痰,吐在无菌塑料痰盒中,及时送检。

2.2尿液(中段尿)

护理人员协助采取中段尿约3ml入无菌试管中,及时送检。

2.3粪便:取有粘液、脓血部分的粪便置玻璃大便专用管中,如为稀水便,可直接收集于玻璃管中,及时送检。

2.4眼、耳、鼻、喉拭子:将棉拭子沾取少许无菌生理盐水(如沾取的太多,可在无菌生理盐水瓶壁上挤去多余的水份),然后采取可疑部位的分泌物,倒悬于无菌试管内,及时送检。 2.5脓液: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沾取脓液,要尽量多取一些,然后将棉拭置于无菌试管中,及时送检。

2.6血液:

2.6.1凡怀疑菌血症和败血病的患者,采血培养时,应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采血,如已使用抗菌素,

应尽量选择抗菌素在体内浓度最低时采血,应在病人第二次使用抗菌素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当然在

病人发热或寒颤时采集也可。

2.6.2成人每次采血5—10ml,小儿采血2—3ml;

2.6.3严格消毒病人采血部位和血培养瓶口,抽一定量血液后,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轻轻摇匀,

2.6.4从抽血到接种入瓶,动作要快,防止血液凝固,同时要及时送检。 2.7穿刺液:胸腹水、心包液、关节腔液、鞘膜积液:

严格无菌抽取后,注入含肝素抗凝的无菌试管中,轻轻颠倒试管10余次,使肝素与穿刺液混匀达到抗凝的目的,或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及时送检。

2.8胆汁:由专科医生以无菌方法取引流液10ml注入无菌试管。

2.9脑脊液:以无菌方法取脑脊液3-5ml,置无菌试管内,常温保存送检,如只做培养可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及时送检。

2.10生殖器官标本:阴道、子宫颈及前列腺等分泌物应由医师采集,收集于无菌试管内送检。如疑

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做培养检查时,采集的标本应床旁接种并及时放入孵箱培养。 2.11烧伤标本:以无菌棉拭子直接采取多个部位创面的脓汁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

2.12支原体(解脲、人型)培养+药敏的标本采集

2.12.1.支原体对干、热抵抗力差,标本采集后应尽快接种支原体运送培养基送检。 2.12.2男性:用细的无菌棉拭子沾取无菌盐水少许深入尿道口内2.5-3cm。

3.临床标本的保存

细菌室标本原则上要求及时送检、及时处理,不得保存。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

室内质控失控处理程序文件编号:LAB,SOP,JX013

细菌室室内质控失控处理程序

一、BacT/Alert 120血培养仪室内质控处理程序

1( 当BacT/Alert 120血培养仪质控失败时,仪器会提示你对该瓶孔进行定标,通常定标都能通过,只要定标过了,仪器就能正常工作。

8( 如仪器定标不能通过,就要请厂家工程师对仪器进行检测,并对仪器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直到仪器合格后才能进行日常工作并填写失控报告Vitek-32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室内质控处理程序每批新购买的试剂必须进行室内质控,当质控结果不能符合要求时,应通知组长协助处理,进行失控原因分析。 19( 失控原因分析与处理

2.1 失控的原因分析

2.1.1 自身原因

2.1.1.1 质控菌株、卡片、无菌盐水等出现质量问题。

2.1.1.2质控菌株不符合所检测卡片的要求。

2.1.1.3上卡操作中出现问题,如菌液浓度不准等

2.1.1.4 仪器工作是否正常。

2.1.1.5室温是否符合分析要求。

2.2失控的处理

2.2.1操作不规范时应严格按作业指导书重新检测一次。仍失控进行下一步。

2.2.2检查质控菌株及卡片是否在有效期内,质量如何,无菌盐水是否被污染以及标准菌株是否符合卡片的要求等。在保证质控菌株、卡片、无菌盐水等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仍失控则进行下一步。

2.2.3做可能影响检测的仪器相应部分保养,仍失控进行下一步。

2.2.4 请仪器工程师分析。

写失控报告。直到质控在控后重新检测。

作业指导书标本拒收标准文件编号:LAB,SOP,JX014

标本拒收标准

1.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药敏操作:若送检标本不是运送培养基送检则为不合格标本。

2.找抗酸杆菌:穿刺液标本如发现严重凝固则拒收。

3.脑脊液培养:如标本为非无菌管采集则拒收。

4.中段尿培养:如标本为非无菌管采集则拒收。

5.下呼吸道标本培养:挑取痰标本直接涂片镜检,WBC,10/LP,上皮细胞,25/LP 不适合做细菌培养。

6.脓液及创伤分泌物培养:如标本为非无菌管采集则拒收。

7.穿刺液培养:如标本为非无菌管采集则拒收。

8.生殖道分泌物培养:如为淋球菌培养没有直接接种到淋球菌培养基上则拒收。 9.各类培养标本原则上都要求无菌采集并及时送检、及时接种、及时培养,不能保存。除非特殊情况可置于冰箱保存,对分离怕冷的细菌时,应注意标本的保暖。

作业指导书温度失控处理措施文件编号:LAB,SOP,JX015

温度失控处理措施

1.每天上班记录培养箱、冰箱的温度于温度记录本上,如发现普通培养箱的温度超过37?(不包括37?)或低于34?(不包括34?);真菌培养箱温度超过31?(不包括31?)或低于25?(不包括25?);冷藏冰箱的温度超过8?(不包括8?)或低于2?(不包括2?);冷冻冰箱的温度超过-10?(不包括-10?)或低于-30?(不包括-30?),应立即追溯其失控的时间和原因。

1.1如失控的原因可以马上纠正(如冰箱断电、冰箱门未关好、温控调节器未正确控制、冰箱严重结霜、温度计损坏等),则由本室人员马上纠正并填写失控报告。 1.2 如冰箱、培养箱本身出现机械故障,本室人员应马上通知维修部或维修商,同时根据排除故障时间的长短是否会对其中的物品质量造成影响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把里面的物品转移到能满足需要条件的环境中),并填写失控报告单。

2.培养箱中的培养物应全部拿到工作台,检查培养物的生长情况。

2.1. 如果培养基的菌落生长良好,则按常规程序进行检验。

2.2(如果培养基的菌落生长受抑制,则取标本重新接种,如标本确实无法再次接种,则应与临床医生联系、解释并请医生重新采集标本送检。

2.3(如有细菌生长,则应补做药敏试验,并填写《迟发报告单记录表》,并写明原因。

3.故障处理过程中应及时贴上红色标识,并在温度记录本上用红笔记录失控的温度度数,故障处理后应利用培养箱、冰箱的温度调节器,把温度调回到规定范围的中值,并把专业人员的检查的结果记录在仪器档案袋中。另外还需填写

《内部质量控制失控报告单》,当温度再次是失控时,再次记录温度的读数,并且上报负责人。

作业指导书超净工作台文件编号:LAB,SOP,JX016

超净工作台

1. 目的规范净化工作台操作与维护工作,确保仪器正常运作。

2. 适用范围:本实验方法适用于微生物检验中净化工作台操作与维护管理。

3. 检验人员职责:负责此仪器操作和维护管理

4. 操作及维护规程

4.1操作规程

4.1.1使用工作台时,应提前50分钟开机,同时开启紫外杀菌灯,处理操作区

内表面积累的微生物,30分钟后关闭杀菌灯(此时日光灯即开启),启动风机。

4.1.2对新安装的或长期未使用的工作台,使用前必需对工作台和周围环镜先

用超静真空吸尘器或用不产生纤维的工具进行清洁工作,再采用药物灭菌法或紫外线灭菌法进行灭菌处理。

4.1.3 操作区内不允许存放不必要的物品,保持工作区的洁净气流流型不受干扰。 4.1.4 操作区内尽量避免作用明显扰乱气流流型的动作。

4.1.5 操作区的使用温度不可以超过60?。

4.2 维护规程及维护方法

4.2.1 根据环境的洁净程度,可定期(一般2,3个月)将粗滤布(涤纶无纺布)拆

下清洗或给予更换。

4.2.2 定期(一般为一周)对环境周围进行灭菌工作,同时经常用纱布沾酒精或

丙酮等有机溶剂将紫外线杀菌灯表面擦干净,保持表面清洁,否则会影响杀菌效果。 4.2.3 当加大风机电压已不能使风速达到0.32m/s时必须更换高效空气过滤

器。 4.2.4 更换过滤器时,可打开顶盖,更换时应注意过滤器上的箭头标志,箭头指向即为层流气流向。

4.2.5 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用Y09-4型尘埃粒子计数器四周边框密封是否良好,调节风机电压,使操作区平均风速保持在0.32-0.48m/s范围内,再用Y09-4型尘埃粒子计数器检查洁净度。

作业指导书标本的接种和移种法文件编号:LAB,SOP,JX017 标本的接种和移种法

接种标本是细菌实验室的一项基本操作技能,目的是使细菌能得到充分的生长和能分离出单个菌落获得纯培养而供分析鉴定之用,所以作此项技术的操作应按以下方式进行: 1.左手的操作要点:左手负责持平板、试管、烧瓶等物品,操作中,左手应尽量减少摆动,否则,不利于保持物品的无菌状态。

1.1左手持物品时,最好固定在一个空间方位上,以避免因移动使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器皿,造成随机性污染。

1.2所持的器皿其开口尽量避免向上,持平皿时,可以让平板的表面与地面尽量垂直,试管与器皿烧瓶也可倾斜。当从标本器皿或平板上挑取接种物或菌落后应立即塞上试管塞或扣上平皿,随即接种标本。

2.右手的操作要点:握有接种工具的右手,将接种环或针沿伸到标本之前应作好接种环或针,镊子等工具的火焰消毒工作,待冷却后才沿伸到标本容器中挑取接种物,在挑取标本后,其接种工具应尽量避免接触试管壁及试管口等。随后将接种物在培养基上分离划线。

3.移种或接种的基本步骤:

3.1右手持接种工具,在火焰上烧灼3次灭菌。

3.2左手持起标本容器或原代培养物的平皿或试管等。

3.3用接种工具挑取适量标本或细菌,挑取标本时,应注意选择真实反映感染情况的部分,如粪便挑取粘液脓血部分。纯化细菌应从原代培养物上挑取单个菌落。从液体培养基中取菌,只需将接种环在培养液中蘸取一环即可。

3.4接种时可根据要求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

3.5接种后,应在火焰上反复烧灼接种工具并作一定的编号记录,所用工具应放回原处。作业指导书常用分离培养基文件编号:LAB,SOP,JX018 常用分离培养基

1. 常用分离培养基种类: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SS平板、克氏双糖铁(KIA)、M-H培养基、营养琼脂平板、沙保氏培养基、4号培养基、念珠菌药敏平板。

2. 平板培养基均由郑州博赛、杭州天和药业公司生产。

4. 用途:

4.1血平板适用各类细菌生长,为一般细菌标本接种常用培养基。

4.2巧克力平板适用于某些血平板生长不良或需嗜血因子细菌的培养。

4.3麦康凯平板作初步是否发酵乳糖鉴定之用,主要用于粪便标本分离培养及作非发酵菌生长试验用。

4.4 SS平板主要用于粪便标本分离培养及非发酵菌生长试验之用。

4.5克氏双糖铁(KIA)主要用于观察细菌是否发酵葡萄糖、乳糖产气产酸,是否产生H2S及观察动力。

4.6 M-H培养基主要用于药敏试验。

4.7营养琼脂平板用于菌种保存、纯分离及作空气培养。

4.8沙保氏培养基用于真菌培养。

5(质控:每次用标准菌株进行生长试验和抑菌试验质控。质控合格后,方可使用,并认真做好记录。

6(注意事项:

6.1对每批培养基必须检查:平皿的裂纹、充碟不均、培养基裂纹、溶血(血平板)、冷冻、过多的气泡或斑点、污染等。

6.2缺陷性报告:如果发现培养基有缺陷,实验室应做好记录并通知制造商,制造商应有适当的改进措施,并记录在案。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标本操作流程文件编号:LAB,SOP,JX019 细菌室标本操作流程

1.标本的接受

1.1标本接受的时间:原则上全天任何时间均可。

1.2标本的接受:接受标本者要认真核对标本的数量、标本与检验单要求是否相符以及标本的质量等。

1.3把接受的标本编号。

2.临床标本的接种

2.1检验目的为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各临床标本的培养基选择

2.1.1 标本类型培养基

血血培养瓶

中段尿血平板、麦康凯平板、L菌平板

脑脊液血培养瓶、血平板、巧克力平板

穿刺液血培养瓶、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巧克力平板

胆汁肉汤、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

呼吸道标本血平板、麦康凯平板、巧克力平板

粪便标本 SS平板、MAC平板和血平板

病灶分泌物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

2.1.2生殖器标本根据临床医生所写的检验项目接种相应的平板及操作:淋球菌培养接种淋球菌平板;念珠菌培养接种沙保罗培养基;支原体培养则按《支原体培养

的操作规程》操作;作普通细菌培养,则接种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衣原体抗原检测的按《衣原体抗原检测的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2.2接种的方法:中段尿标本无菌取10ul,在血平板的中间做垂直划线,然后分离划线。其他标本做分区划线。

2.3检验目的为找抗酸杆菌的按《找抗酸杆菌的操作规程》进行检验。

3.所接种的平板必须写上标本的编号和接种的日期,然后根据要求进行培养。

4.标本的培养条件、温度、时间

平板培养条件、温度、CO2浓度、时间

血平板 CO2孵箱、35-37?、18-24小时

巧克力平板 CO2孵箱、35-37?、18-24小时

淋球菌平板 CO2孵箱、35-37?、18-24小时

沙保罗平板 CO2孵箱、28-31?、24-36小时

其他的平板 CO2孵箱、35-37?、18-24小时

5.根据生长在平板上的细菌菌落形态、菌落涂片、染色、镜检等来综合判断细菌形态和染色性质,按各属鉴定的作业指导书进行各菌属的常规鉴定及药敏试验。

6.结果的报告

确认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后,进行检验验单结果报告的存盘、打印。 7.对各类细菌培养标本除特殊要求外,我室细菌标本在接种后每天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作业指导书二氧化碳培养法文件编号:LAB,SOP,JX020

二氧化碳培养法

目的是用于分离和培养需CO2气体生长的细菌或只有在CO2环境中细菌生长形态典型的细菌。一般临床细菌实验室须配备一个CO2培养装置,其一为专用的CO2培养箱,其二为烛缸CO2环境。一般实验室两者必须具备其一。我室采用CO2孵箱。做法如下: 调节CO2孵箱正面的温度调节钮,使其温度在35+1?范围。

调节CO2孵箱正面的CO2浓度调节钮,使其CO2浓度在5-10%范围。

将种有标本的平板放入CO2孵箱培养。

关好孵箱门,避免由于门未关好造成的温度、CO2浓度低于允许范围

作业指导书分离及纯化法文件编号:LAB,SOP,JX021

分离及纯化法

1.分离是指从原材料或多种细菌的混合培养物中将各种细菌彼此独立地分离开,以得到纯的单一菌株,技术步骤如下:

作纯培养分离时,一般只用一只完整的琼脂平板。涂划多采用分区划线法,在一只平板中可划3,5个区。划法有两种: -

1.1从临床标本分离细菌所含菌数相对较少时,可用接种环取标本涂布在平板一角边缘,然后从此区开始划线至1/3平板,为第一区,再在2、3…区依次划线每划完一个区域均将接种环灭菌一次,冷却后再划下一区域,每一区域的划线均接触上一区域的接种线1―2次,使菌量逐渐减少以获得单个菌落。

1.2快速划线分离法:采用快速划线使一接种环标本能分离出单个菌落,这与标本的菌量及操作者的技能有很大关系。

2.纯化是指欲获得大量纯培养物的方法,所用平板大小可根据需要的菌量而定。方法是将一单个菌落或将相同的菌落作大量密集涂划于平板上而获得大量纯的培养物。作业指导书显微镜检查法文件编号:LAB,SOP,JX022

显微镜检查法

显微镜检查是细菌鉴定工作中的一重要手段,有助于细菌的初步鉴别,同时对下一步鉴定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时通过形态学检查可得到初步诊断,如痰中的抗酸杆菌和泌尿生殖道分泌物中的淋病奈瑟菌等。显微镜检查有不染色标本检查法和染色标本检查法两种。 1. 不染色标本的检查:不染色标本主要用于检查细

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 1.1压滴法:用接种环取细菌悬液2环,置于清洁载玻片中央,覆上盖玻片,于高倍镜下观察。制片时菌液要适量,不可有气泡,不可外溢。

1.2 悬滴法:取洁净的凹窝载玻片及盖玻片各1块,将凹孔四周的平面上涂上一层凡士林,取一环菌液置盖玻片中央,将凹窝载玻片的凹面向下,对准于盖玻片的液滴上,然后迅速翻转玻片,用小镊子轻压盖玻片使之与凹孔边缘粘紧。镜下观察时先低倍后高倍,不可压碎盖玻片。有动力的细菌可见细菌从一处移到另一处,无动力的细菌呈布朗运动而无位置的改变。螺旋体由于菌体纤细、透明,需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活动。

2. 染色标本检查法:通过对标本的制片及染色,能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染色特性以及荚膜、芽胞、异染颗粒等结构,有助于细菌的初步鉴定。

2.1快速革兰染色法

2.1.2结果: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2.1.3 注意事项:染色关健在于涂片和脱色,涂片不宜过厚,固定不宜过热,脱色不宜过度,菌龄为18,24小时为佳。

2.2抗酸染色法

2.2.1操作见试剂说明书

2.2.2结果:抗酸杆菌呈红色。

2.2.3注意事项:每一张玻片只能涂一份标本且不能在染色缸中染色,以免造成不同标本间

的交互污染从而导致阴阳性结果混淆,脱色时间宁长勿短,至无红色液体流下为止。 2.3阿尔培异染颗粒染色法:

2.3.1初染:涂片上滴加第一液染剂(甲苯胺蓝和孔雀绿的乙醇溶液),染3-5分钟,水洗。 2.3.2复染:第二液染剂(碘化钾溶液)染1分钟,水洗。自然干燥后镜检。 2.3.3结果:菌体呈绿色,异染颗粒呈蓝黑色。

2.3.4注意事项:玻片要清洁,染料需新鲜配制,无沉淀物。注意与标本中的其他杂质相区别。

3.压片镜检,主要观察细菌在组织中的分布。

4.墨汁负染镜检:背景着色而菌体不着色的染色法,用以观察新型隐球菌的宽厚荚膜等。

5.鞭毛染色镜检,观察细菌有否鞭毛、鞭毛的位置、鞭毛的数量,在非发酵菌的鉴定中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6.暗视野镜检:观察一些较微小且有一定结构的微生物,如钩端螺旋体的钩状及螺旋的形态等。

7.制动试验的直接镜检,在标本加入抗血清,观察动力是否被抑制,如霍乱弧菌的制动试验等。

8.荧光镜检,用标有荧光素的物质与检材中的微生物特异结合产生荧光的特点而对微生物作出鉴定。

作业指导书穿刺液标本的

细菌学检验文件编号:LAB,SOP,JX023

穿刺液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1. 标本采集

1.1 穿刺液包括胸水、腹水、心包液、关节液及鞘膜液等。

1.2 一般由临床医师以无菌操作穿刺术抽取。胸腹水抽取5,10毫升,心包液、关节液等可抽取2,5m1,将所取得之样本注入含有抗凝剂的无菌管内充分混匀后送检。 1.3 标本采集最好能在停药2天后进行,如不能停药,则应在下次用药前采集,如疑为淋病性关节炎患者,其标本应在采集后立即送检或床边直接接种,切不可放冰箱保存。

2. 检验步骤

2.1 涂片检查标本3000r/min 离心l5分钟后,取沉淀物制片。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为了有效的预防微生物实验室生物污染,有效应对实验室突发污染事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保障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实验室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加强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实验室污染事件及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规范、科学、迅速有效地控制。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发生的、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危害科室工作人员健康以及社会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所有事件。主要包括:1.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污染事件; 2.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有毒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侵害; 3.病原微生物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 4.由于停电、火灾等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其他污染事件。 当出现以上适用范围中的任意情况,启动本预案。 二、应急管理小组 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导方针,规划对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组织实施科学管理。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决策指挥,调动人员,全面部署。发生突发事件后应急处理小组全体成员,应立即按实验室污染突发事件处理

的技术规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调查原因,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预防措施 1.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应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2.建立实验室病原微生物专库,对于传染病病原样本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3.增强安全意识,合理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把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消除安全隐患。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研究工作。 4.提高警惕,加强安全保卫,防止不法之徒盗窃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用于对人群进行生物化学恐怖攻击,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损害,影响社会稳定。 5.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为各种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建立档案和使用纪录,填写准确。每次使用后及时登记,发现遗失或被盗,立即报告。 6.建立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发现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的人员感染或伤害应立即报告。 7.定期开展自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发出预警通报。 四、应急控制措施

微生物实验室现场检查

微生物实验室要求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 第一节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管理制度 1 .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认真执行。 2 .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换无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实验 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 .实验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试剂定期检查并有明晰标签,仪器定期检查、保养、 检修 , 严禁在冰箱内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4 .各种器材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有使用记录,破损遗失应填写报告; 药品、器材、菌种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转让,更不得私自拿出,应严格执行《菌种保管制度》。 5 .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餐、会客、喧哗,实验室内不得带入私人物品,离开 实验室前认真检查水、电、暖气、门窗,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品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6 .科、室负责人督促本制度严格执行,根据情况给于奖惩,出现问题立即报告, 造成病原扩散等责任事故者,应视情节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 1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普通天平、千分之一天平、烤箱、冷冻干燥设备、匀质器、恒温水浴箱、菌落计数器、生化培养箱,电位 pH 计、高速离心机。 2 .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 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3 .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有专人保管,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本,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不得随意移动,若有损坏需要修理时,不得私自拆动、应写出报告、通知管理人员,经科室负责人同意填报修理申请、送仪器维修部门。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sop

1.0目的 确保微生物室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准确完成常规微生物分析实验,以对生产环境、设备的清洗消毒和人员卫生进行有效的监控。 2.0范围 适合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环境卫生,设备,试剂、培养基及常规操作的各项要求及管理 3.0职责 3.1微生物品控员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 3.2 QA主任负责监督本文件的有效执行。 4.0程序 4.1人员 4.1.1微生物操作人员需有相关 的工作经验,并具备微生物操作的基本技能,如铺平板、菌落计数、无菌操作。 4.1.2应确保微生物操作人员接受足够的微生物专业培训,以保证其能独立地进 行操作 、准确地完成测试,并保存好记录。 4.2环境 4.2.1微生物操作室配备超净工作台。 4.2.2微生物操作室的墙壁、地板、天花板光滑平整、易于清洁消毒。 4.2.3工作区域里有方便使用电源、抽滤系统,便于取用培养基和实验用品。 4.2.4有适当的通风条件,在空调处安装空气过滤器,确保空气质 量达到10,000级、平时关闭门窗,尽量减少空气对流引起的扬尘。 4.2.5微生物操作 辅助区域有足够的空间处理样品,存放培养基、玻璃器皿和小型 仪器设备;有空间安装固定的仪器设备(如培养箱,水浴锅,冰箱)等。

工作区域要有充足的灯光,光强不小于300lux。实验室应保持整洁。 4.2.6在进行实验前无菌室和超净工作台必须打开紫外灯消毒30分钟。实验完成后 及时整理和清洁台面。 4.2.7实验室必须考虑实验室内外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监控。 监控的方法如下:1.每天实验前需做空气的微生物测试,测试方法可参见 SOP-QA-MB-015空气的微生物测试。2.每月度用尘埃粒子测定仪测定微生 物 室空气的尘埃粒子数,应达到?>0.5um的粒子<353粒/L,超过标准时则须更 换过滤器。3.每半年更换紫外灯管,以确保紫外灯的杀菌效果。 4.3卫生 4.3.1配备实验室专用服装(包括鞋,帽),实验室工作服避免在实验室以外区域穿 着, 要定期更换、清洗。 4.3.2实验室人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应形成经常洗手的习惯,手指甲要剪短。实验前 用70%酒精消毒双手。 4.3.3不得在微生物测试区域吸烟,吃、喝食物。不得在微生物室做与微生物实验无 关的事情和实验。 4.3.4每天打扫实验室,避免积灰。每周用50ppm的氯水消毒地板。(用含有氯水的拖 把 拖地面) 4.3.5尽量避免过多的人在微生物室走动,无关人员不能进入。 4.4 设备维护、校证和验证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管理工作自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为加强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医院平安目标的实现,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确保微生物实验室不发生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我院检验科根据湖北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5年度全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督导检查工作方案》的相关内容,对医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自查。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医院检验科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学习,于2013年8月搬迁之际成立了微生物实验室,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于2014年5月成立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及工作领导小组,由院党委书记院长魏华任组长,副院长叶 志伟、李正宇任副组长,委员会明确了职责,建立了工作制度, 详细了规划了生物安全管理的工作细则。检验科在此基础上建立 实验室安保制度,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情 况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实验室所从事的实验 活动均严格遵守有关的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并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同

时,对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二、实验室资质和备案情况 医院检验科已于2013年在卫计委进行了了BSL-2实验室备案。检验科目前是HIV检测点,可做HIV的快速检查,筛查实验室的资质已于2015年8月向市疾控中心申报,等待评审验收!PCR实验室(进行乙肝DNA 检测)资质已于2015年10月向湖北省临检中心申报,等待现场评审! 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生物安全员和科主任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每月进行一次自查自检,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有应急预案,计划年底进行一次应急演练。有完善的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护制度,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对实验室人员及医院相关职能科室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有随时可阅的生物安全手册,规范了血液、体液外溢在台面、地面和其他表面的的处理原则、皮肤刺伤(破损)的处理原 则、离心管发生破裂的处理原则。在实验室的显着位置张贴了实验负责人、实验室工作人员、消防、医院、公安、工程技术人员、水、电气维修部门电话。日常标本在鉴定完毕后进行高压灭菌销毁时,要做到灭菌指示标志明确,达到灭菌效果,才能转运到医疗废物处理中心,并做好销毁登记等内容。同时对检验科的各类仪器作好定期维护校准工作,并在设备使用登记本上作好详细记录。

DL-ET3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SOP文件(1)

DL-ET3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标准操作规程 文件编号:XXJYCZXJXXX 版本: 生效日期: 共6页 1.目的 规范DL-ET32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的操作程序,保证检验质量。 2.授权操作人 经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 3.原理 3.1细菌内毒素动态检测原理:细菌内毒素能特异性激活反应主剂中的敏感因子(C因子),从而激活一系列酶促反应,使凝固蛋白原转变为凝固蛋白,根据细菌内毒素浓度和凝固蛋白形成时间为负相关的原理,建立细菌内毒素标准品的浓度-临界时间(C- T0.02)关系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求解出a0、b0的值,建立回归方程。利用内插法原理将样本T0.02检测值代入回归方程,实现对样本中细菌内毒素进行定量分析。 3.2真菌(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原理:真菌(1-3)-β-D葡聚糖能特异性激活反应主剂中的敏感因子(G因子),从而激活一系列酶促反应,使凝固蛋白原转变为凝固蛋白,根据真菌(1-3)-β-D葡聚糖浓度和凝固蛋白形成时间为负相关的原理,建立(1-3)-β-D葡聚糖的浓度-临界时间(C- T0.02)关系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求解出a0、b0的值,建立回归方程。用内插法原理将样本T0.02检测值代入回归方程,实现对样本中真菌(1-3)-β-D葡聚糖进行定量分析。 4.工作条件 环境温度: 10℃~30℃;相对湿度: ≤80%;大气压力: 76 kPa~106 kPa; 电源电压: AC220V+22V, 50Hz+1Hz;光照度: 应避免强光直射。 5.操作程序 5.1开启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及试管恒温仪电源,预热10-30min。 5.2仪器设置: 5.2.1打开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检测软件;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流程精编版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 量控制流程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一、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性能维护 微生物室常用仪器设备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箱、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冰箱、水浴箱等。这些仪器设备的质量维护对于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至关重要。性能维护方法及维护频率参照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手册进行。如使用手册中未详细注明或实验室自身无法完成,由生产厂家协助解决,每年至少一次。 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要求对培养基进行两方面的质量控制:无菌试验以及已知菌生长试验。无菌试验一般为随机抽样3-5%,在35℃条件下培养48h,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无菌试验;已知菌生长试验的前提条件是实验室有足够的已知菌储备,其中包括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及经过准确鉴定的临床分离菌。如果条件允许,提倡使用标准菌株。已知菌生长试验应明确预期结果。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已知菌生长试验。三、细菌染色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细菌学检查过程中,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使用频率最高。1.革兰染色IQC要求:利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或其他已知的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至少每周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2.抗酸染色:利用已知的抗酸杆菌(AFB)阳性涂片每周或在更新炭酸复红染液时至少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四、细菌鉴定或鉴别常用试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鉴定或鉴别试验的IQC就是利用已知菌或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进行鉴定或鉴别试验相关影响因素的质量监控。应 用频率较高的试验IQC每周至少一次,频率较低的试验IQC随标本 一同进行。五、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常用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包括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LBLs)测试、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以及定量药敏试验(即MICs测定法)。1.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的质量控制:至少每周一次。质控菌株可使用临床分离的已知菌株,但最好使用标准菌 株,如淋病奈瑟菌ATCC31426(β-内酰胺酶阳性绿脓杆菌ATCC27853)和淋病奈瑟菌ATCC43069(β-内酰胺酶阴性或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 2.ESBLs测试的质量控制: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原NCCLS)目前仅提供了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 奇异变形杆菌ESBLs的测试标准。其测试标准参照最新的CLSI文件。质量控制随临床测试菌株一同进行。 3.纸片扩散法及MIC测定法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质控试验条件、质控菌株选择及质控允许范围参照最新的CLSI规定。频率为每周至少一次。 4.某些耐药菌检测的质量控制:一些耐药菌株如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肠球菌、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万古霉素耐药 的肠球菌等的IQC具体方法、质控菌株及质控预期结果参见最新的CLSI规定。质量控制随临床测试菌株一同进行。

微生物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

实验室技术操作规范 一、无菌操作要求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许多试验要求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主要原因:一是防止试验操作中人为污染样品,二是保证工作人员安全,防止检出的致病菌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个人污染。 1.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 1. 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 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3. 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 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5. 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 三、消毒灭菌要求 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1.灭菌前准备 (1)所有需要灭菌的物品首先应清洗晾干,玻璃器皿如吸管、平皿用纸包装严密,如用金属筒应将上面通气孔打开。 (2)装培养基的三角瓶塞,用纸包好,试管盖好盖,注射器须将管芯抽出,用纱布包好。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

任县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 流程 1.目的 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 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 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宋素玲乔伟涛 3.职责 3.1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3.2科室指定宋素玲乔伟涛2名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3.3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3.4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 4.1报送及入库 4.1.1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

防控制中心。 4.1.2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宋素玲乔伟涛2人参加。 4.1.3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 4.1.4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 4.1.5菌、毒种入库时,宋素玲乔伟涛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4.2日常管理 4.2.1保管人员由宋素玲乔伟涛2名检验人员组成。4.2.2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4.2.3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4.2.4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4.2.5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4.2.6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

sop微生物检查操作规程

sop微生物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范畴 适用于本厂质监科化验室对本厂生产的固体制剂及物料进行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3 责任 化验员有责任按照本操作规程进行检验、判定,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4 定义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指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其原、辅料受到微生物污染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染菌量及操纵菌的检查。 5 内容 5.1 总则: 5.1.1供试品应随机抽样。一样抽样量为检验用量(2个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 3倍量。 5.1.2 供试品在检查前不得开启,检查全过程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防 再污染。 5.1.3 操纵菌的污染检查应做相应的已知菌对比试验,对比菌株为大肠杆菌 [CMCC(B)44102],每批试验已知菌加入量为50-100个。 5.1.4 染菌量的检查或操纵菌的检查均应做空白对比试验。 5.1.5 供试品稀释成稀释液后应在平均状态下取样,凡有抑菌成份或防腐剂的供 试品应做专门处理后进行检验。 5.1.6 供试品稀释后应在1小时内操作完毕。

第2页/共6页 5.1.7 除另有规定外,细菌培养温度为30-35℃,霉菌、酵母菌培养温度为 25-28℃,操纵菌培养温度为36℃±1℃。 5.1.8细菌、霉菌检验结果的报告以1g、1ml或10cm2为单位;操纵菌检验报告 以每1g、每1ml或每10cm2为单位报告“检出”或“未检出”。 5.2仪器、用具 恒温培养箱、隔水式生化培养箱、电子天平,移液管(1ml、10ml)、试管、离心管、双碟、镊子、剪刀、不锈钢吸管筒、酒精灯、取样勺、称量纸、研钵一个、不锈钢双碟筒。 5.2.1用具的包扎 移液管:用纱布包住移液管,然后放入不锈钢灭菌筒内。 试管、双碟:试管在管口塞上纱布棉塞、双碟放入不锈钢双碟筒内。 无菌衣、裤、帽、口罩:用布口袋将洗净的衣裤、帽子、口罩配套后装入,扎紧袋口,再用牛皮纸包好。 5.2.2用具的灭菌 将包扎好的用具,在121±0.5 ℃蒸汽灭菌柜中灭菌30 分钟,物品取出时切勿赶忙置冷处,以免急速冷却灭菌物品内蒸汽凝造成负压,易致染菌,应置烘箱烘干。 5.3培养基、试剂 5.3.1营养琼脂培养基 称取本品36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后,按需要进行分装,经121℃15分钟灭菌备用。 5.3.2虎红培养基 称本品30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116℃20分钟。 5.3.3胆盐乳糖培养菌(BL) 称本品36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116℃20分钟。 5.3.4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EMB) 称本品42克,加1升蒸馏水,加热溶解,分装,高压灭菌116℃20分钟。 5.3.5生理盐水 称取9 g 氯化钠,加水1000 ml 溶解,分装后于121℃±0.5℃湿热灭菌30分钟,供作稀释剂用。 5.3.6 75%酒精棉 量取无水乙醇75ml,加水稀释至100ml,摇匀,将脱脂棉与75%酒精混合即得。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一、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性能维护 微生物室常用仪器设备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箱、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冰箱、水浴箱等。这些仪器设备的质量维护对于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至关重要。性能维护方法及维护频率参照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手册进行。如使用手册中未详细注明或实验室自身无法完成,由生产厂家协助解决,每年至少一次。 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要求对培养基进行两方面的质量控制:无菌试验以及已知菌生长试验。无菌试验一般为随机抽样3-5%,在35℃条件下培养48h,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无菌试验;已知菌生长试验的前提条件是实验室有足够的已知菌储备,其中包括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及经过准确鉴定的临床分离菌。如果条件允许,提倡使用标准菌株。已知菌生长试验应明确预期结果。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已知菌生长试验。三、细菌染色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细菌学检查过程中,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使用频率最高。 1.革兰染色IQC要求:利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或其他已知的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至少每周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2.抗酸染色:利用已知的抗酸杆菌(AFB)阳性涂片每周或在更新炭酸复红染液时至少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四、细菌鉴定或鉴别常用试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鉴定或鉴别试验的IQC就是利用已知菌或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进行鉴定或鉴别试验相关影响因素的质量监控。应用频率较高的试验IQC每周至少一次,频率较低的试验IQC随标本一同进行。五、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常用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包括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LBLs)测试、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以及定量药敏试验(即MICs测定法)。 1.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的质量控制:至少每周一次。质控菌株可使用临床分离的已知菌株,但最好使用标准菌株,如淋病奈瑟菌ATCC31426(β-内酰胺酶阳性绿脓杆菌ATCC27853)和淋病奈瑟菌ATCC43069(β-内酰胺酶阴性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2.ESBLs测试的质量控制: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原NCCLS)目前仅提供了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ESBLs的测试标准。其测试标准参照最新的CLSI文件。质量控制随临床测试菌株一同进行。 3.纸片扩散法及MIC测定法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质控试验条件、质控菌株选择及质控允许范围参照最新的CLSI规定。频率为每周至少一次。 4.某些耐药菌检测的质量控制:一些耐药菌株如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肠球菌、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等的IQC具体方法、质

细菌室sop文件

细菌室工作守则 1.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2.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4.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5.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试验记录。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6.标本处理及各项试验应在操作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7.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3%来苏儿溶液中5-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 8.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应用3%来苏儿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慌张,立即关闭电闸,积极灭火。易燃物品(如酒精、二甲苯、乙醚和丙酮等)必须远离火源,妥善保存。 10.工作结束时检查电器、酒精灯等是否关闭,观察记录培养箱、冰箱温度及工作情况,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将试剂、用具等放回原处,清理台面,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送高压灭菌后处理。

11.离室前工作人员应将双手用消毒液消毒,并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12.爱护仪器设备,经常清洁,注意防尘和防潮。 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 1.每天工作前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上班前、下班后开紫外灯(最少半小时)进行空气消毒。 2.非必要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3.使用后的载玻片、盖片、平皿、试管等用消毒液浸泡,经煮沸后清洗或丢弃。 4.试验后的血液标本用消毒液浸泡后煮沸消毒,所有用于试验的反应板、吸头等用消毒液浸泡(至少24小时以上)后清洗或丢弃。 5.所有微生物培养物(细菌、支原体、真菌等培养物),不管标本阳性或阴性均 - 1 - 用消毒液浸泡后,经煮沸消毒,才能清洗或丢弃。 6.取材、最好采用一次性工具,不能采用一次性工具者,每次取材前均应彻底消毒。 7.用于浸泡各种器械如刮菌刀、持物钳、镊子等的消毒液要定期更换。 8.不慎发生临床标本或培养物污染工作台,不要立即用水冲洗,应先用纸巾、布等敷料加上消毒液(如5%石炭酸、3%来苏儿等)消毒30分钟以上,然后再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微生物SOP

东莞市高埗医院作业指导书第1页共1页 第1版第0次修改 主题:危象值三级报告制度颁布日期:2011年11月 危象值三级报告制度 1 目的 规范危象值三级报告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血液、CSF、胆汁和胸腹水等无菌部位标本出现有细菌生长时的报告制度。 3 职责 检验科微生物组技术人员负责危象值三级报告的及时性与记录。 4 危重病人的三级报告程序 第一级:告知标本已出现阳性并报告直接细菌涂片结果,同时做初步药敏试验; 第二级:报告初步药敏结果,同时做正式鉴定和药敏试验; 第三级:报告正式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东莞市高埗医院作业指导书第1页共3页 第1版第0次修改 主题:标本的采集、运送、颁布日期:2011年11月保存和处理 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 1 目的 正确采集和处理标本是实验室取得正确结果的前提,必须予以重视。但对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时间,标本的来源,实验室常不能加以控制,实验室人员有责任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医师和护士正确采集标本。特制定以下原则,以便统一标准执行。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人员对临床送检标本的合格判断与指导。 3 职责 检验科微生物组技术人员负责核对标本是否合格及标本处理与接种。 4 注意事项 4.1 标本管理的安全警示 4.1.1 所有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应在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原则下认真进行。4.1.2 已采集原始标本都应置于防漏、密封的容器中运送,含有明显区分各部门文字标志。 4.1.3 带针头的注射器运送标本到实验室,用无菌试管或防护装置套住注射针,再置于防漏塑料袋中运送。 4.2 标本的选择和采集 4.2.1 避免来自寄生菌的污染,应当保证每份标本代表感染过程。健康宿主在感染的许多部位也可出现的正常菌丛,主要来自皮肤、黏膜和呼吸道,它若过早、过度生长,掩蔽了真正的病原菌,干扰培养结果解释。 4.2.2 选择正确的解剖部位、合适时间、合乎规程技术,采集标本。 4.2.3 活组织或针筒抽取是厌氧菌培养首选采集标本方法,但绝不可冷冻,宁可在室温中保存。 4.2.4 采集足够量标本,材料不足可能产生假阴性结果。 4.2.5 每份标本都应标记患者姓名、送检号码、材料来源、具体部位、日期、时间以及相关临床信息。 4.2.6 标本应置于有特殊标记、有助疑似病原菌生存、不易泄漏及防止潜在性生物危险的容器中。 4.3标本运送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

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科微生物室SOP文件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工作守则文件编号:LAB,SOP,JX001 细菌室工作守则 1.每日工作前用紫外线照射实验室半小时以上。 2.入室前应穿工作服,并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准吸烟、吃东西及用手触摸面部。尽量减少室内活动,以免引起风动,无关人员禁入。 4.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5.做好标本的登记、编号及试验记录。未发出报告前,请勿丢弃标本。 6.标本处理及各项试验应在操作间进行,接种环用完后应立即火焰灭菌,沾菌吸管、玻片等用后应浸泡在消毒液内。 7.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过氧乙酸消毒或浸于3%来苏儿溶液中5-10分,再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 8.实验过程中,如污染了实验台或地面,应用3%来苏儿覆盖其上半小时,然后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若出现着火情况,应沉着处理,切勿慌张,立即关闭电闸,积极灭火。易燃物品(如酒精、二甲苯、乙醚和丙酮等)必须远离火源,妥善保存。 10.工作结束时检查电器、酒精灯等是否关闭,观察记录培养箱、冰箱温度及工作情况,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将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将试剂、用具等放回原处,清理台面,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送高压灭菌后处理。 11.离室前工作人员应将双手用消毒液消毒,并用肥皂和清水洗净。

12.爱护仪器设备,经常清洁,注意防尘和防潮。 作业指导书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文件编号:LAB,SOP,JX002 细菌室消毒隔离措施 1.每天工作前用消毒液消毒工作台,上班前、下班后开紫外灯(最少半小时)进行空气消毒。 2.非必要品禁止带入实验室,必要资料和书籍带入后,应远离操作台。 3.使用后的载玻片、盖片、平皿、试管等用消毒液浸泡,经煮沸后清洗或丢弃。 4.试验后的血液标本用消毒液浸泡后煮沸消毒,所有用于试验的反应板、吸头等用消毒液浸泡(至少24小时以上)后清洗或丢弃。 5.所有微生物培养物(细菌、支原体、真菌等培养物),不管标本阳性或阴性均用消毒液浸泡后,经煮沸消毒,才能清洗或丢弃。 6.取材、最好采用一次性工具,不能采用一次性工具者,每次取材前均应彻底消毒。 7.用于浸泡各种器械如刮菌刀、持物钳、镊子等的消毒液要定期更换。 8.不慎发生临床标本或培养物污染工作台,不要立即用水冲洗,应先用纸巾、布等敷料加上消毒液(如5%石炭酸、3%来苏儿等)消毒30分钟以上,然后再清洗。如污染工作服,应立即脱下,高压灭菌。 9.实验时手部污染,应立即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再外用消毒药水,如误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用1:1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漱口,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服用有关药物。作业指导书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文件编 号:LAB,SOP,JX003 在工作区内禁止饮食,吸烟和存放食物及使用化妆品。 实验室里应保持整洁,不存放与工作无关的杂物。 工作台每天至少用消毒剂清洁一次,在溢渗传染物后要立即消毒、清洗; 进入无菌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在各种操作进程中均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气溶胶产生。

微生物实验室的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实验室总体面积应在70平米以上,要求水、电供应充足,畅通,排污设施与安全措施齐备。 一、选址: 1. 实验室应选择在清洁安静的场所,远离生活区,锅炉房与交通要道; 2. 实验室应选择在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场所,要与生产加工车间有一定距离; 3. 实验室应选择在方便取样与检验,距离车间较近的工作场所。 二、结构和布局: 应设置细菌与理化检验兼有的综合实验室,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细菌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办公室。 1. 办公室 2. 理化分析实验室:(或者和细菌检验操作室合并) ①理化分析室(兼作感观检验室) ②仪器室(兼放细菌室显微镜等少量仪器) 3.细菌实验室: ①细菌检验操作室; ②无菌室; ③培养基制作室; ④洗涮消毒室; 一般布局要求如下: 1. 办公室:办公室是化验人员进行原始记录等各项工作的场所,是与非化验室人员交往较多的场所,因此,应设在整体综合化验室的最外层,只需有桌、椅等简单设施即可。 2. 细菌检验操作室(常规操作)细菌检验操作室是细菌培养与检验主要操作室,主要设施是实验台。 对实验台的要求: a.实验台面积一般不小于2.4×1.3m; b.实验台位置应在实验室中心位置,要有充足光线;也可以做边台。

c.实验台两侧安装小盆与水龙头; d.实验台中间设置试剂架,架上装有日光灯与插座; e.实验台材料要以耐热、耐酸碱为宜; f. 实验室围护结构采用彩钢板材料,表面光滑、耐腐蚀、防水,所有缝隙可靠密封,便于清洁消毒,且防震、防火; g. 墙面、吊顶:彩钢板:钢板厚度0.426,15克覆膜。 3. 无菌室:无菌室是处理样品和接种培养的主要工作间,应与细菌检验操作室紧密相连。为满足无菌室无菌要求,无菌间应满足以下布局: a.入口避开走廊,设在细菌检验操作室内; b.与操作室用两道缓冲间隔开; c.无菌室与缓冲间均装有紫外灯,要求每3平米安装30w紫外灯一盏; d.无菌室内设有工作台(中心与边台皆可),紫外灯距工作台面要小于1.5m; e. 微生物室结构应坚固、严密、防尘、光线明亮,地面应光滑,并应有缓冲间,设双层传递窗传递物件; f.门窗应是不锈钢的; g.室内温度18~26℃,相对湿度为45~65%,室内必须保持整洁; h.墙面、吊顶:彩钢板:钢板厚度0.426,15克覆膜; i. 地面采用PVC材料,防渗漏、无接缝、光洁、防滑。 4. 培养基制作室:培养基室是制作、配制微生物培养所需培养基及检验用试剂的场所,其主要设备应为边台与药品橱。 a.边台上要放置电炉,以满足熔化煮沸培养基时用; b.边台材料要耐高热、耐酸碱; c.药橱分门别类存放一些一般药品及试剂; d.危险、易腐易燃有毒有害药品单独设保险柜存放; e.边台上要放天平,以称取药品用。 5. 洗涮消毒室:洗涮消毒室用以消毒洗涮待用与已用之玻璃器皿,培养基及污物,其面积应大于10平米。 为满足洗涮消毒的功能,洗涮消毒室应设有: a.1-2个洗涮池,洗涮池上下水网要畅通;

临床微生物SOP-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1教学教材

临床微生物SOP-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1.目的: 规范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程序,确保临床报告的质量。 2.适用范围: 微生物实验室的所有检验项目。 3.职责: 实验室检验人员均必须熟知并遵守本程序。 4.程序: 4.1 分析前质量管理 4.1.1 检验申请单临床医生应按照《微生物检测项目申请程序》申请临床微生物检测。口头申请追加样本检验项目,必须在样本有效期内申请,并补正式的检验申请单。 4.1.2 生成微生物检验标本标签护士应在核对医嘱、病人信息和检验申请信息后,按照《微生物标本检验标签程序》生成申请单和微生物检验项目标签,并将微生物检验项目标签正确贴于容器上。 4.1.3 标本的采集手册实验室应制定样本采集手册,指导正确采集和处理样本。 4.1.4 样本采集和运输样本采集人员应按照《采样前病人识别程序》确认病人,按照《标本采集、运输程序》采集样本,并在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范围内,使用指定的运输培养基,安全运送到微生物室。 4.1.5 样本的接收样本接收人员应严格按照《标本接收、识别程序》《标本拒收程序》对标本接收或拒收,并记录。 4.1.6 微生物检验标本信息输入微生物实验室接种实验室岗位检验人员严格按照《微生物标本信息输入程序》录入、核对病人信息和标本信息等质料。 4.1.7 样本储存微生物实验室接种岗位检验人员按照《微生物标本检验前储存程序》正确储存未能及时处理的标本。已经检验的样本应在保证性质稳定的条件下,将样本以适当的方式保留到规定时间内,以便能在出具结果报告后可以复查,

或做补充检验。 4.2 分析中质量管理 4.2.1 试剂的质量控制 4.2.1.1 所有试剂用于检测标本前,必须做质控以评估质量并记录质控结果,只 有质控合格才可以使用。下列试剂每进一批新批号或货号要求用阴、阳性标准菌 株或质控菌株评估其质量(表2-1)。 触酶、氧化酶、凝固酶、β-内酰胺酶、Optochin、X、V 和XV 纸片; 细菌鉴定系统使用的每一种鉴定卡及相关试剂; 表2-1 常用实验试剂质量控制 试剂阳性对照阴性对照监测频率 氧化酶铜绿假单胞菌A TCC27853 大肠埃希菌A TCC25922 每次新配制时及使用中每个工作日 触酶金黄色葡萄球菌A TCC25923 A群链球菌A TCC19615 每次新配制时及使用中每个工作日 靛基质大肠埃希菌A TCC25922 肺炎克雷伯菌A TCC13883 1%蛋白胨水及靛基质试剂:每次新配制 时及使用中每个月1次直接用于检测病人标本有内标准的抗原试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胶凝集试 剂(每天或每次做质控); 抗血清(至少每半年用阴、阳性质控菌株做质控); 革兰染液(每周一次用阴、阳性质控片做质控); 抗酸染液(每次使用要求用阴、阳性质控片做质控); 自制试剂(每配制一批新试剂做质控)。 4.2.1.2 平行试验新批号试剂使用前必须用老试剂或参考材料平行试验。 4.2.1.3 无厂家商特别说明时,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可混用。 4.2.1.4 缺陷或失控试剂只能用于培训员工业务能力,否则报废处理。培训试剂 应明显标记“仅培训使用”,并与检验试剂分开放置。 4.2.2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4.2.2.1 购买的有质量保证标准的培养基实验室应保存制造商所遵循的质量保 证标准,以及每批号产品完成无菌试验、生长试验、生化试验及质量控制性能的 合格证明等文件;无质量保证标准的培养基,每批号和(或)每次购买的产品应 检测相应的性能,包括生长试验或与旧批号平行试验、生长抑制试验(适用时)、 生化反应(适用时)等。

检验科微生物室上岗考核试题(有答案)

微生物室上岗、轮岗考核 1.目前实验室保存菌种的最好方法是( ) A.冷冻保存法 B.半固体保存法 C.冷冻真空干燥法 D.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 E.干燥保存法 39.双糖铁培养基属于( ) A.基础培养基 B.鉴别培养基 C.营养培养基 D.选择培养基 E.厌氧培养基 3.革兰染色结果判定G一应为( )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黄色 E.白色 4.肠毒素型大肠埃希菌( ) A.EIEC B.ETEC C.EPEC D.EHEC E.EAggEC 5.临床上病人留取痰标本后,应( ) A.立即温箱干燥后,送实验室 B.置于4℃生理盐水中保存 C.立即送实验室检测 D.置于增菌液中保存 E.室温过夜 6.下列细菌中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的是( ) A.表皮葡萄球菌 B.溶血葡萄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腐生葡萄球菌 E.模仿葡萄球菌 7.肺炎链球菌在血平板上生长时,菌落周围常常会出现溶血环,其特征为( ) A.草绿色 B.褐色 C.暗红色 D.砖红色 E.黄色

8.罗氏培养基适用于培养下列哪种细菌( ) A.霍乱弧菌 B.肠道细菌 C.白喉杆菌 D.破伤风梭菌 E.结核杆菌 9.细菌诊断中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原则包括( ) A.标本必须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 B.在送检过程中,对脑膜炎球菌标本要进行保温 C.在检验容器上要贴好标签 D.尽可能采集病变明显部位的材料 E.以上都是 10.淋病是由下列何种病原体引起的( ) A.梅毒螺旋体 B.淋病奈瑟菌 C.淋病螺旋体 D.淋病杆菌 E.衣原体 11.与革兰染色无关的染料是( ) A.结晶紫 B.亚甲蓝 C.稀释石炭酸复红 D.卢戈碘液 E.95%乙醇 12.哪种创伤最适宜引起破伤风梭菌感染( ) A.深度刺伤或战伤 B.膝肘部大面积擦伤 C.因瘙痒挠破的伤痕 D.被猫抓破的伤口 E.被树枝刮破表皮 13.下列描述,哪项不正确( ) A.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B.灭菌是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C.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D.无菌为不含活菌的意思 E.消毒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和非病原微生物 14.与其他肺部感染病原菌相比较,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特点是( ) A.产生外毒素 B.具有内毒素 C.产生溶血素 D.产生绿脓素 E.具有菌毛 15.MIC是( )

检验科[全套]SOP文件

检验科全套SOP文件 124.236.7.* 质量手册目录 01质量手册说明 02质量手册版本控制 03科室简介 04授权书 05批准令 06公正性申明 07修改记录 08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09组织和管理 10投诉地解决 11不符合项地识别和控制 12纠正措施 13预防措施 14内部审核 15管理评审 16人员 17设施和环境 18检验前程序 19检验程序 程序文件目录 001 程序文件目录 002 批准令 003修改爷 01 文件控制程序 02计算机管理程序 03 合同评审程序 04 医疗咨询控制程序

05 客户投诉控制程序 06 不合格项控制程序 07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08 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09 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 10 人员任用资质评定程序 11 仪器管理程序 12 仪器校准程序 13 样本管理程序 14 生物参考范围建立程序 15 实验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16、检测结果溯源程序 17、内部质量审核控制程序 18、室间质量评价程序 19、生物安全管理程序 20、需求地确定及实验室能力评审控制程序 21 新检测项目建立程序 22、满意度监测程序 23、标识控制程序 24、仪器标识控制程序 25、质量保证程序 26、检测申请单格式确定程序 27、检测结果报告控制程序 28、检测结果修改与变更程序 29、试剂管理程序 30、结果报告程序 作业指导书 临床检验作业指导书 01静脉血常规样品采集手册 02末梢血常规样品采集手册 03静脉血血沉样品采集手册 04血型鉴定血液标本的采集 05尿液常规标本采集手册 06一般尿液标本的采集手册 07特殊尿液标本的采集手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