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疝(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狐疝(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狐疝(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2-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而定。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切口对合好,无红肿、渗液、裂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情况。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腹股沟嵌顿疝和绞窄疝因病情严重且变化快,可能有疝内容物坏死,须急诊手术治疗,进入

其他相应路径。

2.合并有影响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实施的疾病,或发生其他严重疾病,退出本路径。

3.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二、腹股沟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天

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2-3天

(手术日)

主要诊疗工作□ 病史询问与体格

检查

□ 完成病历

□ 上级医师查房,

指导诊断及制订治

疗方案

□ 伴随疾病会诊

□ 上级医师查房,

观察病情变化,行

术前病情评估,根

据评估结果确定手

术方案

□ 完成术前准备

□ 签署手术知情同

意书、自费/贵重用

品协议书

□ 向患者及其家属

交待围手术期注意

事项

□ 手术

□ 完成手术记录和

术后病程记录

□ 上级医师查房

□ 向患者及家属交

代病情及术后注意

事项

□ 确定有无术后并

发症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 外科疾病护理常

□ 二级护理

□ 普食

□ 患者既往基础用

临时医嘱:

□ 血常规、尿常

规、大便常规

□ 肝肾功能、电解

质、血糖、血型、

凝血功能、感染性

疾病筛查

□ 心电图及正位胸

□ 必要时行肺功

能、超声心动图、

立位阴囊/腹股沟B

超或CT检查

长期医嘱:

□ 外科疾病护理常

□ 二级护理

□ 普食

□ 患者既往基础用

临时医嘱

□ 拟明日在硬膜外

或局麻+监测麻醉下

行左/右侧腹股沟疝

手术

□ 术前禁食水

□ 常规皮肤准备

□ 青霉素及普鲁卡

因皮试

□ 预防性抗菌药物

应用

长期医嘱:

□ 今日在硬膜外或

局麻+监测麻醉下行

左/右侧腹股沟疝手

□ 普通外科术后护

理常规

□ 一级/二级护理

□ 饮食:根据病情

临时医嘱:

□ 心电监护、吸氧

(必要时)

□ 切口处沙袋加压

□ 观察伤口情况

□ 其他特殊医嘱

□ 其他特殊医嘱

主要护理

工作□ 介绍病房环境、

设施和设备

□ 入院护理评估

□ 护理计划

□ 指导患者到相关

科室进行心电图、

胸片等检查

□ 静脉取血(当天

或此日晨)

□ 宣教、备皮等术

前准备

□ 手术前心理护理

□ 手术前物品准备

□ 提醒患者术前禁

食、水

□ 观察患者病情变

□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

□ 指导并监督患者

手术后活动

□ 夜间巡视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时间

住院第4天

(术后第1天)住院第5-7天(出院日)

主要诊疗□ 上级医师查房,观察病人情况,

进行手术及伤口评估,确定下一步治

疗方案

□ 上级医师查房,明确是否出院

□ 通知患者及其家属今天出院

工作□ 对手术及手术切口进行评估,检查有无手术并发症

□ 完成常规病程、病历书写□ 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明书

□ 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期及拆线日期

□ 将出院小结及出院证明书交患者或其家属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 普通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 一级/二级护理

□ 普食(流食/半流食)

临时医嘱:

□ 止痛

□ 伤口换药

出院医嘱:

□ 出院带药

主要护理

工作□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 手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 指导并监督患者手术后活动

□ 夜间巡视

□ 指导患者术后康复锻炼

□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交费等

事项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县医院版)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 (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护理篇)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护理篇)

急症手术患者护理记录 送患者到手术室前准备进行项目打√执行时间签名 测量生命体征:T:°C P:次/分R:次/ 分BP:mmHg 核对腕带、更换病员服、去除发夹、饰物等,嘱患者大小 便或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 术前用药:□ 携带用物:□病历□X片□术中用药□其它 送病人去手术室时间:月日时分 术后护理处置后护理处置白班小夜大夜转入病房时间:日时分□是□否□是□否□是□否吸氧2L/分□是□否□是□否□是□否给予心电监测、血氧监测□是□否□是□否□是□否 监测生命体征:6小时□是□否□是□否□是□否检查敷料部位(穿孔处)是否有渗液 有渗液及时更换 □有□无 □是□否 □有□无 □是□否 □有□无 □是□否患者问题预期目标白班小夜大夜麻醉后烦躁较安静,配合治疗□是□否□是□否□是□否麻醉后恶心、呕吐、腹胀症状缓解□是□否□是□否□是□否刀口疼痛疼痛指数<5分□是□否□是□否□是□否疼痛评分参照下图:分分分 不痛微痛有些痛很痛疼痛剧烈疼痛难忍疼痛处置□无处置 □服止痛药缓解 □打止痛针缓解 □肌注镇静药物 □无处置 □服止痛药缓解 □打止痛针缓解 □肌注镇静药物 □无处置 □服止痛药缓解 □打止痛针缓解 □肌注镇静药物疼痛处置后疼痛评分分分分 护理指导结果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评价禁饮食6小时的目的:预防呕吐、腹胀□是□否□是□否□是□否术后6小时进流质饮食□是□否□是□否□是□否预防复发、阴囊肿胀:术后阴囊冷敷6小时,抬高阴囊 至肿胀消失,平卧或侧卧2周 □是□否□是□否□是□否 术后6小时适当床上活动:翻身、抬腿、深呼吸等□无法完成 □协助完成 □自行完成 □无法完成 □协助完成 □自行完成 □无法完成 □协助完成 □自行完成保持敷料清洁□是□否□是□否□是□否防止坠床:加护床挡,陪人看护□是□否□是□否□是□否指导患者如有不适症状能及早告知医护人员□有□无□有□无□有□无 其他护理记录: 护士签名: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 径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 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 径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 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2,K40.9)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53.0-5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临床路径在腹股沟疝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腹股沟疝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4-11T11:56:04.0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战尚云蔡丽锋宫宁宁[导读] 七台河市中医医院七台河市 154603 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同时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7]。 战尚云蔡丽锋宫宁宁 七台河市中医医院七台河市 154603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临床路径在腹股沟疝护理中的应用。在研究中采用到对照实验的方法,将60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30人。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对观察组的患者的护理则根据临床路径进行。对两组病人的护理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将记录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内容包括:病人对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病人治疗期间的住院时间长短以及病人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等内容。结果发现,观察组中病人对相关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期间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低(P<0.05)。由此可见,对腹股沟疝手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具有很大的优势。 关键词:临床路径;腹股沟疝;护理 临床路径是一种新型的诊疗模式,护理团队的成员均由医院内部人员组成。临床路径护理团队根据不同患者手术或所患疾病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诊疗模式,经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同意后,在患者住院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采用该模式进行治疗[1]。临床路径的方案制定以医学理论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手段加以强化[2]。在国外医疗领域中,临床路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应用范围也局限在几种特定的疾病护理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手段,临床路径已经在实践应用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3]。 1 临床资料 1.1选择标准:研究患者必须为单侧腹股沟疝患者,仅患有一种疾病,没有急诊嵌顿、绞窄疝等相关疾病的症状。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其他急性病症。随机抽取2014年1~6月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照组,2014年7~12月的另外30例患者作为研究的观察组,保证两组人员无关变量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成立临床路径小组,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一套包含治疗方法、住院项目检测、宣传指导、护理、饮食和出院计划等多方面的诊疗护理方案。小组制定有临床路径表对护理过程中的各个项目标准和计划进行记录。小组成员需要了解医疗护理的详细过程,并严格按照规定实施护理流程。对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路径护理从患者入院开始,直到患者出院结束。患者入院当日,首先由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入院指导,之后由主治医生对其病史进行询问,并开出相应的体检项目和辅助检查项目列表。患者完成一列的检查后,由上级临床专家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并确定最终的手术方案。手术中所需的疝补片档次由患者自行选择。患者选择完毕并了解手术方案后,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术前准备,对患者的手术切口进行标记,护理人员完成患者的术前护理,并安排患者进行手术。于手术的前30分钟需要对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头孢二代或喹诺酮类),注射方式为肌内注射术前针。 1.3 出院标准患者无发热状况,切口正常,无感染迹象;无需住院治疗的并发症;患者与家属统一治疗方案,并清楚出院后的切口观察方法和自我护理注意事项;患者可以坚持门诊复查。 1.4 评价标准: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病比例;住院天数:根据床位费用计算;护理满意度:患者对满意度调查项目进行打分。 1.5 统计学方法研究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观察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样本t完成计量资料的比较;利用X2完成技术资料检验,其中,检验水准α=0.01。 2 研究结果 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长于与对照组,相比*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1)。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升华整体护理的医疗护理工作模式,该模式以人为本,综合考虑疾病、环境、心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使患者也参与到医疗活动中,具有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和时限性,能更好地进行整体护理,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4]。 本组中采用局麻下无张力疝修补术,减少了麻醉的费用,降低了并发症、副反应发生的风险;术中以滑线固定补片,增强了牢固性,降低感染的可能;术后恢复较快,减少术后尿潴留、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在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过程中,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简化工作中的量变内容,避免工作中的盲目和松懈,省时省力,进一步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支持和稳定的情绪状态,有效缓解了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5];同时,由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增加了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信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指导、参与及合作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主动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加快了患者康复,增加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同时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模式[7]。 参考文献: [1]黄葭燕,陈洁,陈英耀.临床路径的研究现况及特点[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5):1-3,9. [2]闫进.临床路径实施与循证医学调查[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6,13(6):36-37. [3]马集云,吴燕子等.临床路径在单病种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08,9(2):22-24. [4]谭银欢.腹股沟疝手术临床路径的围手术期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19):2422- 2425. [5]王若乔,叶志霞.临床路径研究现况与展望[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2):125-126.

疝气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24小时心电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术后应用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2天。 1.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或硬膜外麻醉,必要时采取全身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2-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而定。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十)出院标准。 1.切口对合好,无红肿、渗液、裂开及大面积皮下淤血情况。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手术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完整版)疝气中医临床路径

疝气(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成人)腹股沟疝(斜疝或直疝、单侧)。 一、疝气(腹股沟疝)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疝气(TCD编码:BWV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斜疝或直疝、单侧)(ICD-10:K40.2,K40.9)择期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或无张力(补片)修补术(ICD-9-CM-3: 53.0-53.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1)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纳差和便秘等症状。 2)病人站立时肿块突出,平卧时肿块缩小或消失。 3)腹股沟区彩超有助于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平卧时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B超提示腹股沟区含肠管性包块。 2.证候诊断 参照《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疝气(腹股沟疝)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 肝郁气滞证:多为小腹或阴囊肿胀疼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常因忿怒、嚎哭过度劳累而发作,舌淡,苔薄,脉弦。 寒气凝结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牵引睾丸疼痛,喜暖畏寒,苔白腻,脉弦紧。

中气下陷证:肿块时大时小,劳累时加重,面色萎黄,动则气短,头昏,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西医结合外科学》(谢建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腹股沟疝修补术或无张力(补片)修补术。 3.患者愿意术后接受中药口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疝气(TCD编码:BWV010)和腹股沟疝(斜疝或直疝、单侧)(ICD-10:K40.2,K40.9)疾病编码的患者。 2.辩证分型为肝郁气滞证、寒气凝结证或中气下陷证。 3.择期手术,无手术禁忌症。 4.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六)排除标准 1.进入路径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且在治疗期间需特殊处理并影响疝气中医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2.进入路径时为腹股沟嵌顿疝患者。 3.正在进行本路径之外的其他治疗方案者。 4.对本路径中治疗方法不适应者。 (七)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八)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的优化与临床质量管理的探讨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的优化与临床质量管理的探讨目的探讨腹股沟疝临床路径的优化与临床质量管理。方法将2009年11 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可进入临床路径的腹股沟疝患者,按顺序先后进入常规临床路径及优化临床路径,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两者在切口感染及血肿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总变异人数、退出路径人数及退出路径率的差异,并调查患者与临床工作者对优化的临床路径接受情况。结果优化路径患者在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费用、总变异率及退出路径率均较常规路径降低,医患双方均对优化路径表示更满意。结论腹股沟疝临床路径的优化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及更良好的可操作性,更有利于临床质量管理,值得推广。 标签: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变异;质量管理 临床路径(Cinical Pathway,CP)是新兴的临床诊疗规范化管理模式,其思想来源于工业质量管理,初衷是通过缩短患者住院日,并提供兼顾效益成本的优质医疗管理模式,以控制日益高涨的住院费用。美国早在1985年已由英格兰医疗中心率先实施临床路径,并成功降低了高涨的医疗费用[1]。我国对于临床路径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关于临床路径的定义在表述上未能统一[2-4],但其内涵基本一致:围绕能控制和改良的医疗服务质量,有严格的计划性和时间顺序性,目的明确,即加快患者恢复时间,缩短住院日,减少资源浪费及提高服务质量。2009年10月卫生部颁发《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5],并建议使用其制定的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我科自2009年开始逐步推行使用腹股沟疝临床路径,至今已作为常规管理方法。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腹股沟疝这一相对简单的单病种仍然常常涉及多学科的联合诊治,如何设计并优化临床路径、提高临床效率及获得规范化的临床质量管理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相关ICD-10编码(ICD-10:K40.2,K40.9),入选2009年11月~2011年5月在本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ICD-9-CM-3:53.0-53.1),排除急诊嵌顿疝、合并严重心肺功能疾病、血液病及其他手术禁忌证者。 1.2 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卫生部建议的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流程及表格开展临床工作,获得平均住院日、平均费用、切口感染情况及其他术后并发症情况、药物使用情况以及变异情况数据,根据数据调整路径中的各环节所占住院时间及系统设定用药,主要是增加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的常用药物获得优化的具有本地区针对性临床路径,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比较常规临床路径(以下简称常规路径)与优化临床路径(以下简称优化路径)的差异,如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费用、并发症、变异及退出路径率等。调查患者与临床工作者对优化的临床路

腹股沟疝(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 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 行单侧腹股沟疝修补术(ICD-9-CM-3: 53.00004/53.01001/53.02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

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彩超及CT检查。 (七)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或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2.手术内植入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一、肾功能一、凝血四项、输血前查体;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1)成人:0.5g-1.5g/次,一日2-3次; (2)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 (3)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除外嵌顿疝及复发腹股沟斜疝。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1.病史:腹股沟可复肿块。 2.体征:一侧或双侧腹股沟肿块,可还纳,透光试验(-)。 3.辅助检查:腹股沟、阴囊B超。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三)标准住院日。

1-4日 (四)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感筛 腹股沟及阴囊B超、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 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目前无需应用抗生素,根据病情使用. (七)手术日。 手术日一般在入院1-3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八)术后恢复。 术后住院恢复≤3天。 基本对症治疗方案。如出现术后感染,可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九)出院标准。 体温正常,切口无红肿,无渗出。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相关并发症,需要处理干预。 2.患儿入院后,在术前发生不适宜手术的情况,如发热,腹泻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等。 二、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 行疝囊高位结扎术((ICD-9-CM-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2013)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 :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 :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 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 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 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 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 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 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 年)。 1. 非手术治疗:1 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 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2)疝修补术;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K40.2,K40.9 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 天(指工作日)。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 质、血糖、血型、凝血功 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 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医发〔2004〕285 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1)成人:0.5g-1.5g/ 次,一日2-3 次;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一、肾功能一、凝血四项、输血前查体;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 超、前列腺彩超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天 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2天住院第2-3天(手术日) 主要诊疗工作□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 □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诊断及 制订治疗方案 □伴随疾病会诊 □上级医师查房,观察病情变化, 行术前病情评估,根据评估结果 确定手术方案 □完成术前准备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自费/贵 重用品协议书 □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围手术期 注意事项 □手术 □完成手术记录和术后病 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 及术后注意事项 □确定有无术后并发症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普食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 □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 感染性疾病筛查 □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必要时行立位阴囊/腹股沟 B超 长期医嘱: □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普食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拟明日在硬膜外或局麻+监测麻 醉下行左/右侧腹股沟疝手术 □术前禁食水 □常规皮肤准备 □青霉素及普鲁卡因皮试 □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 □其他特殊医嘱 长期医嘱: □今日在硬膜外或局麻+监 测麻醉下行左/右侧腹股 沟疝手术 □普通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一级/二级护理 □饮食:根据病情 临时医嘱: □心电监护、吸氧(必要时) □切口处沙袋加压 □观察伤口情况 □其他特殊医嘱 主要护理工作□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 □护理计划 □指导患者到相关科室进行 心电图、胸片等检查 □静脉取血(当天或此日晨) □宣教、备皮等术前准备 □手术前心理护理 □手术前物品准备 □提醒患者术前禁食、水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指导并监督患者手术后 活动 □夜间巡视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县级医疗机构医院适用)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及表单 一、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900)、腹股沟斜疝(ICD-10:K40.901)双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1)、双侧滑动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3)、双侧腹股沟疝(ICD-10:K40.200)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 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

(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腹股沟疝(ICD-10:K40.900)、腹股沟斜疝(ICD-10:K40.901)双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1)、双侧滑动性腹股沟斜疝(ICD-10:K40.203)、双侧腹股沟疝(ICD-10:K40.200)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全网发布:2011-11-30 18:05 发表者:姜民6067人已访问 (2009年版)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ICD-10:K40.2,K40.9) 行择期手术治疗(ICD-9-CM-3:53.0-53.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 3.鉴别诊断:阴囊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下降不全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1.非手术治疗:1周岁以内的婴儿可暂不手术,可用棉织束带捆绑法堵压腹股沟管内环;年老体弱或其他原因而禁忌手术者,可使用医用疝带。 2.手术治疗: (1)疝囊高位结扎。 (2)疝修补术。 (3)疝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2,K40.9腹股沟疝疾病代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和腹股沟B超及CT检查。(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小时。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联合监测麻醉(MAC),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人工合成疝修补网片。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通常无需输血。 (九)术后住院恢复2-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而定。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 (2016年县级医院版) 一、腹股沟斜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斜疝(ICD-10:K40.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病史:发现单侧或者双侧腹股沟可复性肿块 2.体征:单侧或者双侧腹股沟可扪及肿块,按之可回纳入腹腔,外环口增大,双侧阴囊睾丸在位 3.诊断方法: 病史+体征,腹股沟、阴囊超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明确诊断腹股沟斜疝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0.9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感筛、胸片、心电图、腹股沟及阴囊B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心脏彩超 泌尿系B超 肝胆胰脾B超 (六)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

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不建议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维持生命体征药物及麻醉用药。 3.手术方式:单侧或者双侧疝囊高位结扎术CM-3:53.0502 (七)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 2.伤口愈合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