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第21章 一元二次方程考点

1.一元二次方程的判断标准: (1)方程是整式方程

(2)只有一个未知数——(一元)

(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 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方程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练习:

1、下面关于x 的方程中:①ax 2+bx+c=0;②3x 2-2x=1;③x+3=

1

x

;④x 2-y=0;④(x+1)2= x 2-1.一元二次方程的个数是 .

2、若方程kx 2+x=3x 2+1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3、若关于x 的方程0512

2

=+-+-x k x k

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

、若方程(m-1)x |m|+1-2x=4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______.

2.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及有关概念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20 (0)ax bx c a ++=≠ 2ax 是二次项,a 为二次项系数,bx 是一次项,

b 为一次项系数,

c 为常数项。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练习:

1、将一元二次方程3(1)5(2)x x x -=+化成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其中二次项系数a =________,一次项系数b=__________,常数项c=__________

3.完全平方式

a 2+2ab+

b 2 a 2-2ab+b 2 练习:

1、说明代数式2241x x --总大于224x x --

2、已知1a a

+求1a a

-的值.

3、若x 2+m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

若x 2+6x+m 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m 的值是 。若942++kx x 是完全平方式,则k = 。

4.整体运算

思路:把一个代数式看成一个整体来求值,然后代入去求另一个代数式的值。 练习:

1、已知x 2+3x+5的值为11,则代数式3x 2+9x+12的值为

2、已知实数x 满足210x x +-=则代数式2337x x ++的值为____________

5.方程的解 练习:

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3x+k 2=0的一个根是x=-1,则k=_ __.

2、求以12x 1x 3=-=-,为两根的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

6.方程的解法

⑴ 方 法:①接开方法;②因式分解法;③配方法;④公式法;⑤十字相乘法;

⑵关键点:降次 a

ac b b x 242-±-=

练习:

1、直接开方解法方程

(x-6)2 -3=0 21

(3)22

x -=

2、用配方法解方程

2210x x +-= 2430x x -+=

3、用公式法解方程

03722=+-x x 210x x --=

4、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

3(2)24x x x -=- 22(24)(5)x x -=+

5、用十字相乘法解方程

2900x x --= 22100x x +-=

7.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2b 4ac ?=- 练习:

1、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12)2(2=-+++m x m x . 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若关于x 的方程0122=-+x k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3、关于x 的方程()0212=++-m mx x m 有实数根,则m 的取值范围是

8.韦达定理

1212,b c x x x x a a

+=-=(a ≠0, Δ=b 2

-4ac ≥0)

使用的前提:(1)不是一般式的要先化成一般式;

(2)定理成立的条件0?≥ 练习:

1、已知方程25x mx 6=0+-的一个根为x=3,求它的另一个根及m 的值。

2、已知22x 4x 30+-=的两根是x 1 ,x 2 ,利用根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各式的值

12

11x x + 22

12

x x + 12(1)(1)x x ++ 212()x x - 3、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m+2)x+

14

m 2

-2=0.(1)当m 为何值时,这个方程有两个的实数根.(2)如果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 1,x 2满足x 12+x 22=18,求m 的值.

9.一元二次方程与实际问题

1、病毒传播问题

2、树干问题

3、握手问题(单循环问题)

4、贺卡问题(双循环问题)

5、围栏问题

6、几何图形(道路、做水箱)

7、增长率、折旧、降价率问题

8、利润问题(注意减少库存、让顾客受惠等字样) 9、数字问题 10、折扣问题

第22章 二次函数考点 1、二次函数的定义

定义: y=ax2+ bx + c ( a 、 b 、 c 是常数, a ≠ 0 ) 定义要点:①a ≠ 0 ②最高次数为2 ③代数式一定是整式 练习:

1、y=-x 2,y=2x 2-2/x ,y=100-5 x 2,y=3 x 2-2x 3+5,其中是二次函数的有____个。 2.当m_______时,函数y=(m+1)χ - 2χ+1 是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表达式、对称轴、顶点坐标、位置、增减性、最值、 练习:

1、已知二次函数

(1)求抛物线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M 的坐标。

(2)设抛物线与y 轴交于C 点,与x 轴交于A 、B 两点,求C ,A ,B 的坐标。 (3)x 为何值时,y 随的增大而减少,x 为何值时,y 有最大(小)值,这个最大(小)值是多少?

(4)x 为何值时,y<0?x 为何值时,y>0?

2、直线y =ax +c 与抛物线y =ax 2+bx +c 在同一坐标系内大致的图象是……

m m -22

3212-+=x x y

()

考点3、求抛物线解析式的三种方法

1、一般式:已知抛物线上的三点,通常设解析式y=ax2+bx+c(a≠0)

2,顶点式:已知抛物线顶点坐标(h, k),通常设抛物线解析式y=a(x-h)2+k(a ≠0)

3,交点式:已知抛物线与x 轴的两个交点(x1,0)、 (x2,0),通常设解析式y=a(x-x1)(x-x2) (a≠0)

练习:

1、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图象经过(0,0), (1,-2) , (2,3) 三点;

(2)、图象的顶点(2,3),且经过点(3,1) ;

(3)、图象经过(0,0), (12,0) ,且最高点的纵坐标是3 。

2、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最大值是2,图象顶点在直线y=x+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6)。求a、b、c。

4、a,b,c符号的确定

抛物线y=ax2+bx+c的符号问题:

(1)a的符号:上正下负(2)b的符号:左同右异(3)C的符号:上正下负原点零

(4)b2-4ac的符号:由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个数确定

(5)a+b+c的符号:因为x=1时,y=a+b+c,所以a+b+c的符号由x=1时,对应的y值决定。

(6)a-b+c的符号:因为x=-1时,y=a-b+c,所以a-b+c的符号由x=-1时,对应的y值决定。

(7)4a+2b+c的符号:因为x=2时,y=4a+2b+c,所以4a+2b+c的符号由x=2时,对应的y值决定。

(8)4a-2b+c的符号:因为x=-2时,y=4a-2b+c,所以4a-2b+c的符号由x=-1时,对应的y值决定。

以此类推.

练习:

1、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a、b、c的符号为() A、a<0,b>0,c>0 B、a<0,b>0,c<0

C、a<0,b<0,c>0

D、a<0,b<0,c<0

2、二次函数y=ax2+bx+c(a ≠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a 、b 、c 的符号为( ) A 、a>0,b>0,c=0 B 、a<0,b>0,c=0 C 、a<0,b<0,c<0 D 、a>0,b<0,c=0

3、二次函数y=ax2+bx+c(a ≠0)的图象如图所示,则a 、b 、c 、 △的符号为( ) A 、a>0,b=0,c>0,△>0 B 、a<0,b>0,c<0,△=0 C 、a>0,b=0,c<0,△>0 D 、a<0,b=0,c<0,△<0

要点:熟练掌握a ,b , c ,△与抛物线图象的关系(上正、下负)(左同、右异)

4.抛物线y=ax2+bx+c(a ≠0)的图象经过原点和 二、三、四象限, 判断a 、b 、c 的符号情况:a 0,b 0,c 0.

5.抛物线y=ax2+bx+c(a ≠0)的图象经过原点,且它的顶点在第三象限,

则a 、b 、c 满足 的条件是:a 0,b 0,c 0.

6.二次函数y=ax2+bx+c 中,如果a>0,b<0,c<0,那么这个二次函数 图象的顶点必在第 象限

要点:先根据题目的要求画出函数的草图,再根据图象以及性质确定结果(数形结合的思想)

7.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⑴a+b+c=0 ⑵a-b+c ﹥0 ⑶abc ﹥0 ⑷b=2a

其中正确的结论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要点:寻求思路时,要着重观察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的位置,抛物线与x 轴、y 轴的交点的位置,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考点5、抛物线的平移

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左右平移看自变量,上下平移看常数项。 练习:

⑴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可得到y=2x2-3的图象; 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可得到y=2(x-3)2的图象。 ⑵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先向 平移 个单位,再向 平移 个单位可得到函数y=2(x+1)2+2的图象。

引申:y=2(x+3)2-4 y=2(x+1)2+2

(3)由二次函数y=x2-5x+6的图象.

y=x2-5x+6

41

25(2--=x y=x

41

25(2--=x y

6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b 2-4ac 的关系

我们知道:代数式b2-4ac 对于方程的根起着关键的作用.

2、二次函数y=ax 2+bx +c 的图象和x 轴交点的横坐标,便是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0的解。

3、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象和x 轴交点有三种情况: (1)有两个交点– 4ac > 0 (2)有一个交点– 4ac= 0 (3)没有交点– 4ac< 0

若抛物线y=ax2+bx+c 与x 轴有交点– 4ac ≥0 练习:

(1)如果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x2-2x+m=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m=____,此时抛物线 y=x2-2x+m 与x 轴有____个交点.

(2)已知抛物线 y=x2 – 8x +c 的顶点在 x 轴上,则c=____.

(3)一元二次方程 3 x2+x-10=0的两个根是x1= -2 ,x2=5/3, 那么二次函数y= 3 x2+x-10与x 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

(4)已知函数y =x 2-(2m +4)x +m 2-10与x 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为22,则m =___________.

(5)若函数y =kx 2+2(k +1)x +k -1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求k 的值.

7二次函数的综合运用 已知抛物线y=ax2+bx+c 与抛物线y=-x2-3x+7的形状相同,顶点在直线x=1上,且顶点到x 轴的距离为5,请写出满足此条件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解:Θ抛物线y=ax2+bx+c 与抛物线y=-x2-3x+7的形状相同 ∴ a=1或-1

又Θ顶点在直线x=1上,且顶点到x 轴的距离为5, ∴ 顶点为(1,5)或(1,-5) 所以其解析式为:

(1) y=(x-1)2+5 (2) y=(x-1)2-5 (3) y=-(x-1)2+5 (4) y=-(x-1)2-5 展开成一般式即可. 练习:

1.直线y =3 x -1与y =x -k 的交点在第四象限,则k 的范围是………………( )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时当00,0422

≠=++>-a c bx ax ac b ():00,042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方程时当≠=++=-a c bx ax ac b ()没有实数根方程时当00,0422≠=++<-a c bx ax ac b

(A )k <31 (B )3

1

<k <1 (C )k >1 (D )k >1或k

<1 2、若a+b+c=0,a 0,把抛物线y=ax2+bx+c 向下平移 4个单位,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所到的新抛物线的顶点是(-2,0),求原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

(1)由a+b+c=0可知,原抛物线的图象经过(1,0) (2) 新抛物线向右平移5个单位,

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即得原抛物线

3、已知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抛物线G 经过(-5,0),(0,2

5

),(1,

6)三点,直线l 的解析式为y =2 x -3.(1)求抛物线G 的函数解析式; (2)求证抛物线G 与直线l 无公共点;

(3)若与l 平行的直线y =2 x +m 与抛物线G 只有一个公共点P ,求P 点的坐标. 【分析】(1)略;

(2)要证抛物线G 与直线l 无公共点,就是要证G 与l 的解析式组成的方程无实数解; (3)直线y =2 x +m 与抛物线G 只有一个公共点,就是由它们的解析式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有一个解,求出这组解,就得P 点的坐标.

第23章 旋转考点

1.

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练习:

1、如图,D 是等腰Rt △ABC 内一点,BC 是斜边,如果将△ABD 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ACD ′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1)旋转中心为 ,旋转角度为 度(2)△AD D ′的形状是 。

2、16:50的时候,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 度 2.旋转的性质:

1、图形中的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

2、每一对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夹角为旋转角;

4、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练习:

1、如图,9030AOB B ∠=∠=°,°,A OB ''△可以看作是由AO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α角度得到的.若点A '在AB 上。(1)求旋转角大小;

(2)判断OB 与A B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将直角边长为5cm 的等腰直角△A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15后得到AB C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3、如图,在△ABC 中,

70=∠CAB . 在同一平面内, 将△ABC

绕点A 旋转到△//C AB 的位置, 使得AB CC ///, 求/BAB ∠ 的度数。

4、如图6,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点E 、F 分别在边AB 和BC 上,DCM ?是由ADE ? 逆时针旋转得到的图形。 (1)旋转中心是点__________;

(2)旋转角是________度,EDM ∠=_________度;

(2)若45EDF ∠=?,求证EDF MDF ??≌.并求此时BEF ?的周长.

5、△ABC 中,∠BAC =90°,P 是△ABC 内一点,将△ABP 绕点A 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ACQ 重合,AP =3.(1)求△APQ 的面积;(2)判断BQ 与CQ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A O

B A 'B ' A

C B

B '

C '

图6

6、如图,将正方形ABCD中的△ABD绕对称中心O旋转至△GEF的位置,EF 交AB于M,GF交BD于N.请猜想BM与FN有怎样的数

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7、如图,在Rt△ABC中,AB AC

=,D、E是斜边BC 上两点,且∠DAE=45°,将△AD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得到△AFB,连接EF,证明①△AED≌△AEF②222

+=

BE DC DE

8、如图(1),点O是线段AD的中点,分别以AO和DO

为边在线段AD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和等边三角形OCD,连结AC和BD,相交于点E,连结BC.

(1)求∠AEB的大小;

(2)如图(2),ΔOAB固定不动,保持ΔOCD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ΔOCD绕着点O旋转(ΔOAB和ΔOCD不能重叠),求∠AEB的大小.

3.旋转对称:

一个平面图形绕着某一定点旋转一定角度(小于周角)后能与自身重合,这样

的图形叫做旋转对称图形,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

练习:

1、如图,五角星的顶点是一个正五边形的五个顶点.这个五角星可以由一

个基本图形(图中的阴影部分)绕中心O至少经过____________次旋转而得到,每一次旋转_______度.

2、如图,点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问此正六边形绕正六边形

的中心O旋转___ ___度能与自身重合。

3、如图的图形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则旋转的角度可能是__

4.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绕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练习:

1、如图,下列4个数字有()个是中心对称图形.

A.1 B.2 C.3 D.4

2.下列图形中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作图

1、网格旋转90°(注意旋转的方向),中心对称,关于原点对称。结合直角坐

标系写出对称后坐标

2、找出旋转对称中心(两条对应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交点),中心对称中心(两组对应点连线的交点)

练习:

1、已知A(-1,-1),B(-4,-3)C(-4,-1)

(1)作△A

1B

1

C

1

,使它与△ABC关于原点O中心对称;

写出A

1 ,B

1,

C

1

点坐标;

(3)将△ABC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90o后得到△A

3B

3

C

3

,画出△

A 3B

3

C

3

,并写出A

3

,B

3

,C

3

的坐标

2、如图,网格中有一个四边形和两个三角形.

(1)请你画出三个图形关于点O的中心对称图形;

(2)将(1)中画出的图形与原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图形,请写出这个整体图形的对称轴有条;

这个整体图形至少旋转度与自身重合

6.旋转割补法

练习:

如图,四边形ABCD 中,∠BAD=∠C=90o,AB=AD ,AE⊥BC 于E ,若线段AE=5,求ABCD S 四边形(提示:将四边形ABCD 割补为正方形)

7.关于对称

1、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的符号相反,即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x ,-y )

2、两个点关于x 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x 相等,y 的符号相反,即点P (x ,y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P ’(x ,-y )

3、两个点关于y 轴对称时,它们的坐标中,y 相等,x 的符号相反,即点P (x ,y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P ’(-x ,y )

练习:

填空:⑴点A (-2,1)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A ′( , ); ⑵点B (1,-3)与点B (1,3)关于 的对称。 ⑶C (-4,-2)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C ′(

, ); ⑷点D (5,0)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D ′( , )。

第24章 圆考点

1】和圆有关的概念 练习:

(1)等弦对等圆心角( )(2)在同圆或等圆中,等弦对等圆心角( )(3)等弧对等弦( )(4)等弦对等弧( )(5)等弧对等圆心角( ) (6)直径是圆的对称轴( )

2】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如果一条直线满足

(1)过圆心 (2)垂直弦 (3) 平分弦 (4)平分弧(优弧和劣弧) (5)平分圆心角

知之其中两个条件可以推出三个 (知二求三)特别:当选择过圆心和平分弦时,必须强调该弦不是直径。 练习:

(1)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 ( ) (2)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 ( )

1、如图,⊙O 直径AB 和弦CD 相交于点E ,AE=2,EB=6,∠DEB=30°,求

E

D C B A

O

B A

C

D N

M 弦CD 长.

2、如图,⊙O 中,OE ⊥弦AB 于E ,OF ⊥弦CD 于F ,OE=OF ,(1)求证:AB =CD (2) 如果AB>CD ,则OE OF

3.如图所示,污水水面宽度为60 cm ,水面至管道顶部距离为10 cm ,问修理人员应准备内径多大的管道?

4、已知△ABC 中,∠C=90°,AC=3,BC=4,以C 为圆心,CA 为半径画圆交AB 于点D ,求AD 的长

3】弧、弦、圆心角、圆周角之间的关系:

(举一反三)在同圆和等圆中,等弧对等弦对等角(包括圆心角和圆周角) 练习:

1.如图,在⊙O 中,C 、D 是直径AB 上两点,且AC=BD ,MC ⊥AB ,ND ⊥AB ,M 、N 在⊙O 上. 求证:AM =BN

(连接MO,NO ,利用全等求证∠MOC=∠NOD,等角等弧)

2、如图15,AB 、CD 是⊙O 的直径,DE 、BF 是弦,且DE=BF,求证:∠D=∠B 。

F

E

O

B

A D

C

3.如图,⊙O中,AB为直径,弦CD交AB于P,且OP=PC,求证:⌒

AD=3⌒CB

(连接OC、OD,外角,圆心角证弧)

4.AB是⊙O的直径,C是弧BD的中点,CE⊥AB,垂足为E,BD交CE于点F.(1)求证:CF BF

=;

(2)若2

AD=,⊙O的半径为3,求BC的长.

4】: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

练习:

1.已知△ABC中,AB=AC,AB为⊙O的直径,BC交⊙O于D,求证:点D为BC中点

5】

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练习:

1、如图,AB、AC与⊙O相切

于点B、C,∠A=40o,

点P是圆上异的一动点,则∠BPC的度数是

6】外接圆与内切圆相关概念

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三角形的内心是三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练习:

1、边长为6的正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是______,外接圆半径是

2、如图,已知⊙O是Rt△ABC的内切圆,切点为D、E、F,∠

C=90°,AC=3,BC=4,求该内切圆的半径。

3、如图,⊙O内切于△ABC,切点为D、E 、F,若∠B=50°,

∠C=60°,连接OE、OF、DE、DF,则∠EDF等于

6】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_____,点在圆_______,点在圆______;

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_____、相______、相_______.

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练习:

1、已知圆的半径r等于5厘米,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

(1)当d=2厘米时,有d____r,点在圆______________

(2)当d=7厘米时,有d____r,点在圆______________

(3)当d=5厘米时,有d____r,点在圆______________

2、已知圆的半径r等于12厘米,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为d,

(1)当d=10厘米时,有d____r,直线l与圆____

(2)当d=12厘米时,有d____r,直线l与圆____

(3)当d=15厘米时,有d____r,直线l与圆____

3、已知⊙O1的半径为6厘米,⊙O2的半径为8厘米,圆心距为d,

则:R+r=________,R-r=____________;

7】切线的性质

切线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

练习:

4、如图,AB是⊙O的直径,C为⊙O上的一点,AD和过点C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求证:AC平分∠DAB。

8】切线的证明(两种方法)

1、已知圆上一点“连半径,证垂直”

2、没告诉圆与直线有交点“作垂直,证半径”。

练习:

1、如图,AB是⊙O的直径,⊙O过BC的中点D,DE⊥AC于E,求证:DE是⊙O 的切线。

2、如图,AB=AC,OB=OC,AB切⊙O于D,证明⊙O与

AC相切

9】切线长定理

切线长相等,平分切线所成的夹角。

练习:

1、如图5,PA、PB是⊙O的切线,点A、B为切点,AC是⊙O的直径,

30

BAC

∠=?,

(1)求P

∠的度数;

(2)若2

BC cm

=,求PB的长。

O P

A

B

C

图5

2、如图,AB 是⊙O 的直径,BC 是一条弦,连结OC 并延长OC 至P 点,并使PC=BC , ∠BOC = 60o

(1)求证:PB 是⊙O 的切线。

(2)若⊙O 的半径长为1,且AB 、PB 的长是一元二次方程x 2+bx+c=0的两个根,求b 、c 的值。

3、如图,P 是⊙O 外一点,PA 、PB 分别和⊙O 相切于点A 、B ,是点C 劣弧AB 上任一点,过点C 作⊙O 的切线,分别交PA 、PB 于点D 、E 若PA=10,求△PDE 的周长

4、如图(1)所示,直线34

3

+-=x y 与x 轴相交于点A ,与y 轴相交于点B ,点

C (m ,n )是第二象限内任意一点,以点C 为圆心的圆与x 轴相切于点E ,与直线AB 相切于点F 。所示,若⊙C 与y 轴相切于点

D ,求⊙C 的半径r 。 10】正多边形的计算

1.正n 边形的每内角= n n 0180)2(?-

2. 正n 边形的中心角=n

360

3.正n 边形的外角=n

360 4.边心距r 、半径R 、边长a 之间的关系:

222)2

(a

r R +=

5.正n 边形的周长C=na

6.正n 边形的面积S=nCr/2 练习:

1、如图,正五边形ABCDE 的顶点都在⊙O 上,P 是CD ?

上一点, 则∠BPC=____________

2、如图,小明在操场上从点O出发,沿直线前进5米后向左转0

45,再沿直线前进5米后,又向左转0

45,……照这样走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地O点时,一共走了___ __米。

3、求半径为6的正六边形的中心角度数.周长和面积。

11】圆中的有关计算

(1)弧长的计算公式:因为扇形的弧长=()

180

(2)扇形的面积:因为扇形的面积S=()

360

(3)圆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____________形,展开图的弧长等于___________

∴圆锥的侧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答案保留π)

1、若扇形的圆心角为60°,半径为3,则这个扇形的弧长是多少?

2、①若扇形的圆心角为60°,半径为3,则这个扇形的面积为多少?

②若扇形的弧长为12πcm,半径为6cm,则这个扇形的面积是多少?

3、圆锥的母线长为5cm,半径为4cm,则圆锥的侧面积是多少

第25章概率初步考点

1、事件

确定事件(分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称为随机事件或可能事件)、.并能用树状图和列表法;

练习:

1:下列事件中,属于必然事件的是()

A、明天我市下雨

B、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C、我走出校门,看到的第一辆汽车的牌照的末位数字是偶数

D、一口袋中装有2个红球和1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其中有红球

2、下列事件:①检查生产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是合格品.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三条线段组成一个三角形.④一只口袋内装有4只红球6只黄球,从中摸出2只黑球.其中属于确定事件的为()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概率

定义:一般地,对于随机事件A,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1、古典概型的定义

某个试验若具有:①在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构有有限多个;②在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我们把具有这两个特点的试验称为古典概型。

2、古典概型的概率的求法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中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

3、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1、确定事件概率

(1)当A是必然发生的事件时,P(A)=1

(2)当A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时,P(A)=0

2、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0 1概率的值

不可能发生必然发生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4、计算概率

1、列表法,适用于“二次试验”的事件

2、树状图,适用于“三次或三次以上试验”的事件

3、实验,用频率估计概率,适用于“不是有限个”可能性的随机事件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m/n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练习:

1、装有5个红球和3个白球的袋中任取4个,那么取到的“至少有1个是红球”与“没有红球”的概率分别为________与________

2、有甲、乙两把不相同的锁,甲锁配有2把钥匙,乙锁配有1把钥匙,事件A 为“从这3把钥匙中任选2把,打开甲、乙两把锁”,则P(A)=________

3、用列表的方法求下列概率:已知2

b.求|

a+的值为7的概率.

|=

|b

|

a,5

|

|=

4、画树状图或列表求下列的概率:袋中有红、黄、白色球各一个,它们除颜色外其余都相同,任取一个,放回后再任取一个.画树状图或列表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都是红色(2)颜色相同(3)没有白色

5、如图,桌面上放置了红、黄、蓝三个不同颜色的杯子,杯子口朝上,我们做蒙眼睛翻杯子(杯口朝上的翻为杯口朝下,杯口朝下的翻为杯口朝上)的游戏。(1)随机翻一个杯子,求翻到黄色杯子的概率;

(2)随机翻一个杯子,接着从这三个杯子中再随机翻一个,请利用树状图求出此时恰好有一个杯口朝上的概率。

(第21题

6、甲、乙两同学用一副扑克牌中牌面数字分别是3、4、5、6的4张牌做抽数学游戏.游戏规则是:将这4张牌的正面全部朝下,洗匀,从中随机抽取一张,抽得的数作为十位上的数字,然后,将所抽的牌放回,正面全部朝下、洗匀,再从中随机抽取一张,抽得的数作为个位上的数字,这样就得到一个两位数.若这个两位数小于45,则甲获胜,否则乙获胜.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请运用概率知识说明理由.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a ,x 2= a 2 2 2 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 ,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 ax + bx + c = 0(a ≠ 0). 其中, ax 是二次项, a 是二次项系数; bx 是一次项, b 是一 次项系数; c 是常数项。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 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 般地,对于形如 x =a(a ≥ 0) 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 x 1= . (2) )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 x 2=p 或(mx+a)2 =p(m ≠ 0) 形式的方程, 如果 p ≥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 )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 )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 方项的系数为 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详解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详解数学是被很多人称之拦路虎的一门科目,同学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点方面还很欠缺,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详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21章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

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最新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汇总

最新初中数学九年级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实数 一、重要概念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1.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 =b-a. 2.已知:a-b=-2且ab<0,(a≠0,b≠0),判断a、b的符号。 第二章代数式 ★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分类:

(完整版)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20201018211140)

第一章 教学内容:证明(二) 重点:直角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证明 难点:证明逆命题的真假,角平分线的证明及其对逆命题的理解易错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判别第二章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黄金分割点的理解,用配方法解方程 易错点:利用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解方程 第三章 教学内容:证明(三) 重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证明 易错点:各定理之间的判别 第四章 教学内容:视图与投影 重点:某物体的三视图与投影 难点: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 易错点:三视图的理解,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区别第五章 教学内容:反比例函数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猜想,证明与拓展 易错点:主要区别反比例函数与x 轴和与y 轴无限靠近第六章 教学内容:频率与概率 定义和命题:频率与概率的概念 难点:理解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易错点:频率是样本中才出现的,概率是整体中出项的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的判定: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定理2:平行四边 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 两组对边分 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定义:有一个角的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理1:矩形的4 个角都是直角。定理2:矩 形的对角线相等。

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数学) 2017年12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0(02≠=++a c bx ax 其中,2ax 是二次项,a 是二次项系数; bx 是一次项,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2.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 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0(2≥=a a x 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a x a x -=+=21 (2)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p x =2或 )0(2≠=+m p a mx )(形式的方程, 如果 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 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 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 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 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

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⑷若等号 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式中a,b,c 的值,注意符号; ③求出b2-4ac的值;④若b2-4ac≥0,则把a,b,c和b-4a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 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从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 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个角的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判定: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 行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判定:1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5 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的一半. 中点四边形:依次连接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原四边形对角线中点四边形 相等菱形 互相垂直矩形 相等且互相垂直正方形 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 2.1 极差: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叫做极差.计算公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范围.一般说,极差越小,则说明数据的波动幅度越小. 2.2 方差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S2. 巧用方差公式: 1、基本公式:S2=n1[(X1-X—)2+(X2-X—)2+……+(Xn-X—)2] 2、简化公式:S2=n1[(X12+X22+……+Xn2)-nX—2] 也可写成:S2=n1(X12+X22+……+Xn2)-X—2 3、简化②:S2=n1[(X’12+X’22+……+X’n2)-nX—2] 也可写成: S2=n1(X’12+X’22+……+X’n2)-X—2 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记作S. 意义: 1、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通常研究的是这组数据 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的情况. 2、方差较大的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波动较小. 3、方差大,标准差就大,方差小,标准差就小.因此标准差同样反映数据的波动大小. 注意:对两组数据来说,极差大的那一组不一定方差大,反过来,方差大的极差也不一定大. 第三章二次根式 3.1 二次根式 定义:一般地,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有意义条件:当a≧0时,有意义;当a≦0时,无意义. 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 易错点: a≠0 和a=0 方程两个根的取舍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法 /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5)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 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 0)的过程。

初三数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初三数学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一、相似三角形7个考点 考点1: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相似比的意义、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考核要求:1理解相似形的概念;2掌握相似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似比的意义,能将已知图形按照要求放大和缩小. 考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有关定理 考核要求:理解并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解决一些几何证明和几何计算. 注意:被判定平行的一边不可以作为条件中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使用. 考点3: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考核要求: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为基础,抓住相似三角形的特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考点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包括预备定理、三个判定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并能较好地应用. 考点5:三角形的重心 考核要求:知道重心的定义并初步应用. 考点6:向量的有关概念 考点7: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考核要求:掌握实数与向量相乘、向量的线性运算 二、锐角三角比2个考点 考点8:锐角三角比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概念,30度、45度、60度角的三角比值. 考点9: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考核要求: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2会用锐角互余、锐角三角比和勾股定理等解直角三角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尤其应当熟练运用特殊锐角的三角比的值解直角三角形. 三、二次函数4个考点

考点10: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有关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常值函数 考核要求:1通过实例认识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知道函数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等概念;2知道常值函数;3知道函数的表示方法,知道符号的意义. 考点11: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考核要求:1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2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注意求函数解析式的步骤:一设、二代、三列、四还原. 考点12: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考核要求:1知道函数图像的意义,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2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体会数形结合思想;3会画二次函数的大致图像. 考点13: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 考核要求:1借助图像的直观、认识和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建立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直线之间的联系;2会用配方法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并说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注意:1解题时要数形结合;2二次函数的平移要化成顶点式. 四、圆的相关概念6个考点 考点14: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 考核要求:清楚地认识圆心角、弦、弦心距的概念,并会用这些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15: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考核要求:认清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在理解有关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定理及其推论的基础上,运用定理进行初步的几何计算和几何证明. 考点16: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圆这一板块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考点17: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数量关系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从与之间的关系和交点的个数这两个侧面来反映.在圆与圆 的位置关系中,常需要分类讨论求解. 考点18: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二次根式知识点 考点1、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无理数。 常见的无理数: 1、π以及π的有理数倍数。 2、、、; 3、2.01001000100001………… 考点2、二次根式的概念 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1、被开放数a是一个非负数; 2、二次根式是一个非负数,即≥0; 3、有限个二次根式的和等于0,则每个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必须是0. 考点3、移因式于根号内、外的方法 移因式于根号外 1、当根号外的数是一个负数时,把负号留在根号外,然后把这个数平方后移到根号内 2、当根号内的数是一个正数时,直接把这个数平方后移到根号内 移因式于根号内 1、当根号内的数是正数时直接开方移到根号外 2、当根号内的数是负数时开方移到根号外后要添上负号 考点4、最简二次根式 知识回顾: 满足下列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1) 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知识特点: 1、最简二次根式中一定不含有分母; 2、对于数或者代数式,它们不能在写成a n×m的形式。 考点5、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 二次根式的化简,实际上就是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然后,通过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a+b=(a+b),(m≥0); 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a≥0, b≥0); 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a≥0, b>0);

二次根式的乘方运算:=a,( a≥0); 二次根式的开方运算:= 考点6、与的异同点 1、不同点:与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表示一个正数a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而表示一个实数a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 2、相同点:当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即时,=;时, 无意义,而 一元二次方程 考点一、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 十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考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直接 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 是b的平方根,当时,,,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配方法: 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把公式中的a看 做未知数x,并用x代替,则有。 配方法的步骤:先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再把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再同时加上1次项的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最后配成完全平方公式 3、公式法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典型例题: 1、已知关于x的方程(m+3)x 21 m- +(m-3)-1=0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的值。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 ①移项; 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 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4)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初三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篇一】 不等式的概念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3、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4、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5、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不等式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说明:①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是随着加或乘的运算改变。②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

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6、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初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证明(二)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 ①勾股定理:222c b a =+(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此定理将在第三章出现) ※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 。(注意着重号的意义) <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如图1 所示,AO=BO=CO )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 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如图2所示,OD=OE=OF)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02=++c bx ax (a 、b 、c 为 常数,a ≠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 。 A C B O 图1 图2 O A C B D E F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证明(二) 1.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线,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等于30o,这它所对的直角边必然等于斜边的一半。有一个角等于60o的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如果知道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首先要想的定理有:①勾股定理:a 2+b 2=c 2(注意区分斜边与直角边);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③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垂直平分线是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直线与射线有垂线,但无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线段垂直平分线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4.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逆定理:在角内部的,如果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则它在该角的平分线上。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交点到三边距离相等,交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整式方程,且都可以化为ax2+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把ax2+bx+c=0(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①配方法<即将其变为(x+m)2=0的形式>②公式法(注意在找abc 时须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③分解因式法把方程的一边变成0,另一边变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来求解。 2.根与系数的关系:当b2-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当b2-4ac=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根分别为x1、x2,则有:x1+x2=-b/a;x1·x2=c/a。 第五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y=k/x(k为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即y是x的反比例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其中x不能为零)。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是反比例函数关系有两种方法:①按照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判断;②看两个变量的乘积是否为定值<即xy=k>。(通常第二种方法更适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反比例函数性质:①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②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③双曲线的两支会无限接近坐标轴(x轴和y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第六章频率与概率 在频率分布表里,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由于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而各组频率的和等于1。因此,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1。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是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两种不同表示形式,前者准确,后者直观。用一件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件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 1.正切: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A的对边/∠A的邻边。 ①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②tan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③tanA不表示“tan”乘以“A”;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A 是锐角的正切;⑤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越大;∠A越大,梯子越陡,tanA的值越大。 2.正弦: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A的对边/斜边; 3.余弦: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A的邻边/斜边; 4.余切: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otA,即cotA=∠A的邻边/∠A的对边; 5.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通常我们称正弦、余弦互为余函数。同样,也称正切、余切互为余函数,可以概括为: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函数)用等式表达:若∠A 为锐角,则①sin A = cos(90°?∠A)等等。 6.记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0°,30°,45°,60°,90°。 7.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余弦值、余切值随 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0≤sinα≤1,0≤cosα≤1。同角的三角函数间的关系:tgα·ctgα=1,tg α=sinα/cosα,cotα=cosα/sinα,sin2α+cos2α=1。 8.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2)两锐角的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笔记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注意一下几点: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2.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 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4)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2.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 ②确定公式中a,b,c的值,注意符号;③求出b2-4ac的值; ④若b2-4ac≥0,则把a,b,c和b-4a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若b2-4ac<0,则方程无实数根。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式子b2-4ac叫做方程ax2+bx+c=0(a≠0)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表示它,即△=b2-4ac. △>0,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一元二次方程△=0,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根的判别式 △<0,方程ax2+bx+c=0(a≠0)无实数根 22.2.3 因式分解法 知识点一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化为0,而另一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进而转化为求两个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2)因式分解法的详细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