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及其干预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及其干预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及其干预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8), 1130-113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12677/ap.2020.108133

Self-Attitudes and Intervention of Social

Anxious People

Xuan Cheng1, Zhe Wang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Chucai,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Jul. 24th, 2020; accepted: Aug. 7th, 2020; published: Aug. 14th, 2020

Abstract

Social anxiety is one of the common forms of anxiety at present, which can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individual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of social anxiety, it is found that social anxious people have more negative self-perception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 and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dominated by negative emotions. Their behaviors tend to avoid and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produce pathological behaviors. For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 methods have focused on attention to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nd training, network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future can be further proved the social anxiety of implicit attitude and explicit attitude difference. Self for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lso needs attention, and can be from the angle of implicit self attitude of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 study.

Keywords

Social Anxiety, Self-Attitude, Intervention, Implicit Attitudes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及其干预

程选1,王喆2

1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武汉

2湖北大学楚才学院心理学系,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20年7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14日

摘要

社交焦虑是目前常见的焦虑形式之一,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从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程选,王喆

出发,梳理发现社交焦虑者对于自我的感知方式和认知评价更加消极,情绪体验也以消极情绪为主,行为更倾向于回避,且更可能产生病理性行为。目前对于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法主要集中在注意偏向训练、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和团体心理辅导,未来可进一步探明社交焦虑者的内隐自我态度和外显自我态度的差异,对于社交焦虑的干预机制也需要引起重视,并且可从内隐自我态度的角度进行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

关键词

社交焦虑,自我态度,干预,内隐态度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 SA)是最常见的焦虑形式之一(Fernández, Pedreira, Boccia, & Kaczer, 2018),指不合理的和过分的惧怕人际互动以及自己在社交场合的表现,具体体现为在社交场合中强烈的紧张不安、苦恼的情绪体验以及回避社会交往的行为倾向(潘朝霞,张大均,潘彦谷,胡天强,2018)。社交焦虑进一步发展,进而损伤个体的社会交往功能,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社交焦虑现象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有调查显示高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占总数的16.4% (李朝霞,杨孝,2008)。联合国2010年调查显示,焦虑障碍的流行率高达73% (Jorm, Patten, Brugha, & Mojtabai, 2016)。由于社交焦虑现象在人群中的高发生率,其带来的对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由于社交焦虑的普遍性以及危害性,使得在了解社交焦虑的形成与维持基础上,寻找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法变得更加有意义。

2.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

2.1. 自我态度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自我态度是个体将自我作为评价对象,从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方面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倾向。拥有积极的自我态度的个体往往在社交情境中能有更多的积极体验。自我态度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态度是通过评价特定主体的喜恶程度表达出来(Eagly & Chaiken, 1995),其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学者吴明证(2005)认为内隐态度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而外显态度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约束,所以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可否进行自我意识与自我识别。

当前对自我态度的测量因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的性质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外显态度指人们对某件事情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这种想法与观点是受个人意识控制的,经过了人们的自我反思。对于外显态度的测量主要是通过自我报告的形式,也有通过观察个体外部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呼吸等来推断人们对事物的态度。由于外显态度会受个体认知与环境的影响,研究者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隐态度。内隐联系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是研究内隐态度的经典范式之一。这一范式是由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 (1998)提出。IAT测验是一个反应时任务,反映了记忆中概念之间的联系强度。它的基本原理是:当概念刺激和属性刺激联系的较为紧密时,被试对它的反应会比较一致且反应时也较短;相反,当这两个概念刺激联系不太紧密时,被试对它的反应会出现不一致,因此整个反应的反应时也会延长(Levey & Martin, 1975)。

程选,王喆

2.2. 社交焦虑者自我态度的特点

社交焦虑者自我态度的突出的特点为其对自我的负性评价多。态度的ABC模型指出,态度包含了情感(Affective)、行为(Behavior)、认知(Cognitive)三个成分(Baron et al., 1988),因此,以下将从这三个方面对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进行介绍。

认知成分反映的是对特定对象的评价信念或感知方式,高社交焦虑者在对刺激的注意分配中存在注意偏向,对威胁性社会刺激的注意分配不同于中性刺激(Mogg & Bradley, 2018),自尊感更低,对自我是否有价值会采取更消极的态度,自我接纳水平更低(张伟玲,2016)。此外,研究发现自我浸入式反思和自我聚焦冗思内容能引发高强度社交焦虑水平(李莹,毕重增,2020),因此,高社交焦虑者会将注意资源集中在自身,引发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并将事件结果进行内归因。

情感成分体现的是特定对象的自身感受与内在情感,焦虑本身就是一种负性的情感体验,高社交焦虑者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李朝霞和杨孝(2008)对湖北省两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交往焦虑量表测验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高社交焦虑者会有更高的负面评价恐惧,会体验到更多的恐惧情绪(彭顺等,2019)。

行为倾向成分指主体的行为准备和行动意图与实际的、外在的行为不同,社交焦虑水平更高的个体,会有更低的人际信任,从而产生更高水平的社会排斥,以及更多的社交回避行为(贾彦茹等,2019),而且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与网络过度使用存在显著正相关(彭顺,张湘一,张红坡,胡祥恩,2020),因此,高社交焦虑者更倾向采取消极的社交应对方式。

可见社交焦虑者在对于自我的感知方式和认知评价更加的消极,情绪体验以消极情绪为主,行为更倾向于回避,且更可能产生病理性行为。

2.3. 社交焦虑者自我态度的理论解释

对于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Rapee和Heimberg (1997)提出了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来解释社交焦虑者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表现。该模型认为,在社交情境中,社交焦虑个体会将自己作为对象加以认识,以形成自我心理表征,同时会将另一部分注意力投注到外部潜在的威胁性信息中。使社交焦虑症状得以持续和恶化的,正是对自我表征的关注以及对外界威胁性信息的关注。在收集完外部和内部的信息后,社交焦虑个体会将自己的行为表现和他们所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期待相比较,并认为自己达不到他人所期待的标准,从而产生更加强烈的焦虑症状。

该模型从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外界环境的认知两个角度解释了社交焦虑的产生和维持的原因,目前对社交焦虑的心理机制以及干预的探讨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在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负面评价恐惧等因素(彭顺,汪夏,牛更枫,张红坡,胡祥恩,2019);而在对自我的认知方面,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自尊、注意偏向等因素(张亚利,李森,俞国良,2019;赵鑫,张鹏,陈玲,2014),很少有研究者从自我态度的视角来看待社交焦虑问题。

3. 社交焦虑者自我态度的干预

目前对于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法有很多,其中涉及改善社交焦虑者自我态度的干预方法主要集中在注意偏向训练、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和团体心理辅导等,除此之外,还有个体咨询的方法。

3.1. 注意偏向训练干预社交焦虑

注意偏向训练(Attentional Bias Training)是对个体的注意偏向加以改变或矫正的系统化训练程序(Schmidt, Richey, Buckner, & Timpano, 2009)。研究发现注意偏向训练不仅可以缓解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

程选,王喆

临床症状,还能有效降低普通人群的社交焦虑水平和压力环境下的焦虑唤醒(Schmidt et al., 2009)。更重要的是,注意偏向训练是基于电脑操作,其成本低廉容易推广且无药物副作用,可以成为社交焦虑人群干预的重要手段(邢采,杨苗苗,2013)。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干预的有效机制在于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解除(Heeren, Lievens, & Philippot, 2011),对于其中的具体机制,赵鑫等(2014)指出注意偏向训练最可能是引导被试形成了对威胁性刺激注意解除、注意再分配和注意再解除的循环注意加工系统,进而使被试的注意不断由威胁性刺激转向非威胁性刺激来减缓社交焦虑。

3.2.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干预社交焦虑

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ICBT)可以为没有机会接受有效治疗的社交焦虑个体提供有效的干预(Andrews et al., 2018)。ICBT已经发展成为常见的治疗SAD的心理治疗方法,其疗效得到国内外研究结果的支持(陈雪,李敏,何璐娜,尚进,王忆军,2012;Kishimoto et al., 2016)。关于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对社交焦虑的有效机制,温旭等人(2020)就发现有支持小组的ICBT对低领悟社会支持个体干预效果更好,而无支持小组的ICBT对高领悟社会支持个体干预效果更好,验证了社会支持在ICBT干预社交焦虑中的作用。缑梦克等人(2019)从文化视角强调了ICBT 在我国应用时应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并强调要注重文化因素(如羞耻等)开发出针对性更强的ICBT课程。

3.3.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社交焦虑

团体辅导,全称表述为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樊富珉(2005)在研究中指出“团体辅导”这一概念,它指向更多的是人际交互作用,在活动整体创造的氛围和结构下,自我观察、自我学习、认识自我、改善人际关系并探索自我发展之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社交焦虑的有效性在不同类型的团体辅导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证明,郑秋强和罗越昕(2019)选用大学生被试验证了音乐治疗团体辅导可以减缓个体焦虑情绪,同时对改善个体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效果;邬思亮等人(2019)发现接纳承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可能有助于降低社交焦虑大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及经验性回避。黄海量等人(2015)通过元分析验证了团体辅导治疗大学生可以增强有网络依赖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改善其强迫与焦虑症状。

4. 展望

综上,社交焦虑作为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机制及干预方法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方面有着突出的特点,在认知、情绪以及行为方面会有更多的消极体验。目前社交焦虑的干预方法形式多样,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明,尤其是对其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比较。虽然前面已经论述了社交焦虑者在自我态度上具有典型的负性倾向,但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作为态度的两种不同成分,社交焦虑者的内隐自我态度和外显自我态度是否有区别,这两种态度对于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又是否有所不同,这些也是值得去探讨的,并且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社交焦虑的心理机制。

第二,对于社交焦虑的自我态度干预方法很多,但对于干预方法的有效性机制探讨却不多。无论是注意偏向训练,还是网络认知行为治疗,亦或是团体心理辅导,对于社交焦虑的有效性虽然都得到了研究证实,但对于有效性的内部机制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这对于进一步揭示社交焦虑的形成维持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帮助对比各种干预方法,找到更加高效便捷的社交焦虑的干预方式。

第三,社交焦虑的自我态度干预方法中,以内隐自我态度作为切入点的干预研究很缺乏。目前对社交焦虑的自我态度干预主要集中在对外显态度干预,达到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改善,而外显态度比较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选用内隐自我态度作为干预对象可能更有效。而且已有研究者使用评价性条

程选,王喆

件反射(Evaluative Conditioning, EC)作为改变个体的内隐态度的实验范式(Weeks & Howell, 2012),为社交焦虑的内隐自我态度干预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未来研究可作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陈雪, 李敏, 何璐娜, 尚进, 王忆军(2012). 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医学生社交焦虑状态的初步研究.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1(2), 174-176.

樊富珉(2005). 团体心理咨询(页11-12).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缑梦克, 陈慧菁, 钱铭怡(2019). 社交焦虑的网络认知行为干预及其在中国文化下的应用(综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3(9), 672-678.

黄海量, 苏娜娜, 吕征, 刘杰, 张洁(2015). 团体辅导治疗大学生网络依赖效果的meta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6(4), 495-498.

贾彦茹, 张守臣, 金童林, 张璐, 赵思琦, 李琦(2019)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负面评价恐惧与人际信任的作用. 心理科学, 42(3), 653-659.

李朝霞, 杨孝(2008). 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0(2), 77-80.

李莹, 毕重增(2020). 自我聚焦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抽离与正念的调节作用. 心理科学, 43(1), 239-246.

潘朝霞, 张大均, 潘彦谷, 胡天强(2018). 中学生自尊和评价恐惧在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中的中介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2(8), 676-681.

彭顺, 汪夏, 牛更枫, 张红坡, 胡祥恩(2019). 负面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基于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 35(1), 124-131.

彭顺, 张湘一, 张红坡, 胡祥恩(2020)负面评价恐惧与大学生网络过度使用的关系: 社交焦虑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 43(1), 81-86.

温旭, 赵晨颖, 岸本鹏子, 钱铭怡(2020). 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网络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6(3), 571-578.

邬思亮, 胡茂荣, 陈盈, 王敬, 何厚建(2019). 接纳承诺疗法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 四川精神卫生, 32(5), 445-448.

吴明证(2005). 态度强度对内隐-外显态度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 心理科学, 28(2), 388-391.

邢采, 杨苗苗(2013). 通过注意训练调节情绪: 方法及证据. 心理科学进展, 21(10), 1780-1793.

张伟玲(2016). 大学生自尊在自我接纳和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中国学校卫生, 37(9), 1354-1357.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2019). 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基于中国学生群体的元分析. 心理科学进展, 27(6), 1005-1018.

赵鑫, 张鹏, 陈玲(2014). 注意偏向训练对社交焦虑的干预: 方法、效果与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2(8), 1246-1257.

郑秋强, 罗越昕(2019). 音乐治疗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38(10), 197-200.

Andrews, G., Basu, A., Cuijpers, P., Craske, M. G., Mcevoy, P., English, C. L., & Newby, J. M. (2018). Computer Therapy for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orders Is Effective, Acceptable and Practical Health Care: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55, 70-7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1016/j.janxdis.2018.01.001

Baron, R. A., Byrnt, D., & Suls, J. (1988) Exploring Social Psychology (3th ed., pp. 79-82).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Eagly, A. H., & Chaiken, S. (1995). Attitude Strength, Attitude Structure, and Resistance to Change.In R. E. Petty, & J. A.

Krosnick (Eds.), Ohio State University Series on Attitudes and Persuasion, Vol. 4. Attitude Strength: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pp. 413-432).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Fernández, R. S., Pedreira, M. E., Boccia, M. M., & Kaczer, L. (2018). Commentary: Forgetting the Best When Predicting the Worst: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on Neural Circuit Function in Adolescent Social Anxiety Psycholog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108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3389/fpsyg.2018.01088

Greenwald, A. G., Mcghee, D. E., & Schwartz, J. L. K. (1998).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4, 1464-148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1037/0022-3514.74.6.1464

Heeren, A., Lievens, L., & Philippot, P. (2011). How Does Attention Training Work in Social Phobia: Disengagement from Threat or Re-Engagement to Non-Threat?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5, 1108-111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1016/j.janxdis.2011.08.001

程选,王喆Jorm, A. F., Patten, S. B., Brugha, T. S., & Mojtabai, R. (2016). Scaling-Up of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 Lancet Psychiatry, 3, 60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1016/S2215-0366(16)30095-5

Kishimoto, T., Krieger, T., Berger, T., Qian, M., Chen, H., & Yang, Y. (2016). 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Social Anxiety with and without Guidance Compared to a Wait List in China: A Propensity Score Study.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85, 317-31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1159/000446584

Levey, A. B., & Martin, I. (1975). Classical Conditioning of Human “Evaluative” Responses. Behaviour Research & Thera-py, 13, 221-22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1016/0005-7967(75)90026-1

Mogg, K., & Bradley, B. P. (2018). Anxiety and Threat-Related Attention: Cognitive-Motivational Framework and Treat-ment.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2, 225-24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1016/j.tics.2018.01.001

Rapee, R. M., & Heimberg, R. G. (1997).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Anxiety in Social Phobia. Behaviour Research & Therapy, 35, 741-75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1016/S0005-7967(97)00022-3

Schmidt, N. B., Richey, J. A., Buckner, J. D., & Timpano, K. R. (2009). Attention Training for Generaliz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8, 5-1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1037/a0013643

Weeks, J. W., & Howell, A. N. (2012). The Bivalent Fear of Evaluation Model of Social Anxiety: Further Integrating Find-ings on Fear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valuation.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41, 83-9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1080/16506073.2012.661452

焦虑症自测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1971)。 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可以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主要用于疗效评估,不用于诊断。 请仔细阅读指导语 根据您最近一周的实际情况,仔细阅读每一条,把意思弄明白再选择 从左到右分别表示: * 很少:没有或很少有时间 * 较少:少部分时间 * 较多:相当多时间 * 经常: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部时间 1.我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 2.很少 3.较少 4.较多 5.经常 6.我因为头痛、头颈痛和背痛而苦恼 7.很少 8.较少 9.较多 10.经常 11.我吸气呼气都感到很容易 12.很少 13.较少

15.经常 16.我的手脚麻木和刺痛 17.很少 18.较少 19.较多 20.经常 21.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 22.很少 23.较少 24.较多 25.经常 26.我的手是干燥温暖的 27.很少 28.较少 29.较多 30.经常 31.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 32.很少 33.较少 34.较多 35.经常 36.我觉得心跳得很快 37.很少 38.较少

40.经常 41.我做恶梦 42.很少 43.较少 44.较多 45.经常 46.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 47.很少 48.较少 49.较多 50.经常 51.我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 52.很少 53.较少 54.较多 55.经常 56.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 57.很少 58.较少 59.较多 60.经常 61.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 62.很少 63.较少

如何彻底治愈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所有心理问题

如何彻底治愈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所有心理问题 要想彻底摆脱所谓心理疾病,必须要明白心理疾病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把这个问题搞明白,深陷其中,像个无头苍蝇,不知道出路到底在哪里。 实际上,所有心理疾病,无论何种类型,无论轻重,本质上都毫无区别。只要找到了根源并且断它,自可“药”到病除。既然断了根,当然也不存在复发之说。 所有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都在于自己内在,也只有靠自己改变自己得内心才能彻底根除外在所表现的各种所谓心理痛苦。然而,很多人因为懒惰希望通过服用药物、心理咨询、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安慰或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和条件来使自己得以康复。这绝对是不可能的,这完全是在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几乎所有得心理疾病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想的太多,而且想个不停,甚至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大脑,连睡觉时间都被它占了。这时,大脑早已不堪重负,直至成为木头,无力反应,失去工作和生活能力。人成为行尸走肉,彻底失去生活的信心。这是大脑得不到休息,能量被耗尽的表现。无力思考,平时针尖大的事情这时在他们眼里比山还大,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他们为什么会想个不停呢?实际上,就是因为太痛苦,他们希望赶快想通,赶快想明白,好尽快解脱出来。殊不知,这一想就走上了一个无底洞,只会越想越多,越陷越深,永远不会有想通的一天。尤其是脑力越来越差,连正常思维的能量都没有了,怎么可能能想通呢? 唯一的方法是立即停止想,斩断恶性循环,让大脑得以休息,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可有人会说:“我也不想想个不停,可我停不下来啊”。 是的,如果不知道自己想个不停的根本原因,是很难做到的。这是因为,这一切都只是现象,不是根源,靠现象是解决不了现象的。为什么呢?大家想一想,你们都在想什么呢?无非是后悔、怨恨、担忧、恐惧、害怕、报复等这些负面想法。要知道,这些统统都是负能量啊。它们会不停地掏空你们。它们不光会掏空你们的大脑,你们的躯体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失眠、腰酸背痛、心悸、虚汗、胃痛等等。还有你们的婚姻、工作、学业、经济等现实也一并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又会继续加重心理问题。所以有所谓心理问题的人绝不单单只有心理问题,它往往是伴随很多现实问题一同出现的,并且相互促进。

伊顿分享:“分离焦虑”适应期的三个阶段

伊顿分享:“分离焦虑”适应期的三个阶段 “分离焦虑”是儿童焦虑症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儿童与亲人分离时产生的焦虑反应,“虽然幼儿的‘分离焦虑’情绪多发生于学龄前期,大多数父母也都是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前才所了解。但其实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的。”伊顿幼儿园负责新生入园的老师介绍到。 著名教育专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也曾对儿童“分离焦虑”表现出强烈的兴趣,通过长期的观察,他发现了儿童“分离焦虑”情绪的表现和规律,并把儿童的“分离焦虑”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反抗阶段应该是儿童分离焦虑产生的初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极度的反叛,在意识到即将与父母分离的时候,会嚎啕大哭,甚至又踢又闹,连父母的话都听不进去。 伊顿幼儿园建议:如果孩子正处于反抗阶段,那么这个时候和他硬碰硬显然不是正确的方式,面对这类孩子,家长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坚持每天接送孩子入园,并向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并且,在孩子大声哭闹的同时,父母也要冷静处理,必要的时候需要狠心离开,因为你的一再不舍可能会加剧孩子的依赖心理。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吵闹减少 经历了反抗阶段,婴儿的“分离焦虑”症状将会有明显的减轻,孩子们会进入“失望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仍然哭泣,但是已经不像之前表现的那么夸张,并且吵闹的动作和频率都明显降低,往往会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伊顿幼儿园建议:如果意识到孩子的分离情绪焦虑情绪有所缓解,那么还要给孩子一个可以继续适应的过程,这时父母可以在旁边静静的观察,记录一些孩子表现好的地方,在日后的交流中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真正引起父母的注意。 超脱阶段——正常活动,偶有情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的分离焦虑就进入到超脱阶段,他们将会逐渐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等,对于亲人或者是父母的离开也能够慢慢地接受,但是即便是这样,当重新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伊顿幼儿园建议:到了超脱阶段,孩子对于“分离焦虑”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适应阶段,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果断的让孩子独处,让孩子待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中。如果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好奇的话,家长可以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沟通。 伊顿幼儿园认为家长了解孩子分离焦虑情绪的阶段发展过程非常重要,既可以很好的了解产生分离焦虑情绪的孩子此时正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孩子此刻的想法,与幼儿园老师一起更具针对性的引导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成长帮助。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调节方法

一、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病。 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的对象主要是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他们在公共场合把注意力过于放在周围的环境上,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总觉得别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关注,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社交恐惧症常常会导致口吃、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兴奋性晕厥等并发症,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状态。 二、人为什么会患社交恐惧症? 经专家研究表明,“社交恐惧”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与人在童年时期的某个行为印痕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有一个人小时候曾经得到一次演讲的机会,他做了精心的准备,希望风光一把。可没想到,他上台时竟把原先背得滚瓜烂熟的演讲词忘得一干二净了,这使他尴尬之极。从那以后,他变得不敢当众讲话了。有一个男孩,平时很喜欢去同学家里玩,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到那位同学的母亲在教训孩子: “别让你的那个同学老到家里来玩,烦死人了,下次他再来你赶紧打发他走。”这个男孩悄悄地缩回了已经踏入门坎的一条腿,从此之后,他变得害怕与人接触和交往,更不敢与人交朋友。 三、如何治疗社交恐惧症? 先找出具体的刺激源,接下来就是进行“心理认知”治疗。让患者通过回忆、与心理医生交谈及催眠治疗等方式,找出引发心理障碍的确切原因,再据此对症下药,进行“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就是根据患者的病因教会其采用相应的心理对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正常的社交思维习惯和模式。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注意力集中法 在社交场合,不必过度关注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要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小人物,不会引起人们的过分关注,正确的做法是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才对。 兜头一问法 当心理过于紧张或焦虑时,不妨兜头一问:再坏又能坏到哪里去?最终我又能失去些什么?最糟糕的结果又会是怎样?大不了是再回到原起点,有什么了不

社交焦虑文献综述

四川师范大学 科学硕士(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学期考试专用封面 学期考试课程名称: 社会性发展专题研究 考试时间: 2011 年 月 日 任课教师打分: 任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___ __教育科学学院___ __ 学院___ _1 0_ _级__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 _专业 姓名 刘会兰__ 学号_201 00 4040202005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线) … … … … … … ………………

认知行为疗法对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体验,一定水平的焦虑对于个体保持正常的功能是必需的,但过分的焦虑将干扰个体的正常功能而成为病态的状况。社交焦虑是焦虑障碍中常见的一种损害社会功能的、影响相当数量人口的心理疾患,又称社交恐怖症或者社交焦虑障碍。本文主要从社交焦虑、认知行为疗法、社交焦虑的干预这几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社交焦虑,认知行为疗法,干预。 1 社交焦虑 1.1 社交焦虑的界定 社交焦虑的提出可以回溯1846年CasPer报道的赤面恐怖。1903年,法国精神病学家Janet第一个对社交焦虑进行描述,所用词为“社交恐怖”或“社会的恐怖症”,并将其归为神经衰弱一类。本世纪伊始,stocke:将其称之为“社会神经症”,并记载于病例中.最早提出“社交焦虑”一词的是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aeelder(1966年),他根据发病年龄以及害怕的对象不同,从恐怖障碍中区分出一组称之为社交焦虑(Soca11Anxiety)的病人,他们的表现是害怕社交处境,如害怕在众人前脸红、说话、吃东西,害怕参加聚会等等。1970年,Mark:修改完善了他的理论,提出了社交恐怖症(Soeialphobia)的概念,以之代替了“社交焦虑”,并指出其基本特征是害怕自己在社交处境中被别人认为是可笑的。由于当时行为主义的兴盛,人们对于社交焦虑的研究兴趣随之不断地升温。行为主义治疗家们仍然以社交焦虑这一

焦虑症居然能引起身上的疼痛

焦虑症居然能引起身上的疼痛 焦虑症的症状表现非常的多,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能够引起身体的疼痛,比如说能够引起腹痛,能够引起腰痛后背痛等等,甚至能够造成身体出现有种游走性的疼痛。这些疼痛都不是因为器质性病变原因造成的耳机也没嫉妒的心理压力,极度的焦虑,产生的一种疼痛现象。 ★近半焦虑症有疼痛症状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心理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突发事件、应激因素、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我国焦虑症的患病率在5%-7%,临床发现,患者中有30%-40%伴有身体疼痛症状,而身体并没有任何疾病,当焦虑症得到缓解,疼痛也自然会消失。很多人总觉得自己有病,但是事实上做了很多检查都没有找出疾病,其实它和内心焦虑有关,这类病是以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作为主要症状,一般没有器质性损害,但身体疼痛依然存在。专家解释,这种疼痛是一种报警,是疾病对身体的一种提醒。 ★急性焦虑发作误诊率高

焦虑症是以焦虑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情绪障碍,包含情绪症状和躯干症状,情绪患者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躯体症状患者紧张的同时往往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像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面色潮红等,有时还会有濒死感,严重时还会有失控感。 在正常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有些患者也会突然出现极端恐惧的紧张心理,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突然开始,无法预知,表现和冠心病发作非常相似,家人往往当做是冠心病,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心内科。结果相关检查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使得急性焦虑发作的误诊率较高,耽误了治疗。 ★焦虑需要心理药物治疗

焦虑症和强迫症的区别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焦虑症和强迫症的区别是什么 导语:焦虑症和强迫症都是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病。但是很多人却分不清自己患上的是焦虑症还是强迫症,有些人还误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疾病。其实这种看法 焦虑症和强迫症都是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病。但是很多人却分不清自己患上的是焦虑症还是强迫症,有些人还误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疾病。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焦虑症和强迫症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辨别清楚焦虑症和强迫症,我们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治疗这两种疾病。现在就让小编告诉大家焦虑症和强迫症的区别。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病人反复出现的明知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主观上又无法摆脱的观念、意向的行为。其表现多种多样,当一个人出现无意义的动作,如反复检查门是否关好,锁是否锁好;常怀疑被污染,反复洗手;反复回忆或思考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出现不可控制的对立思维,担心由于自己不慎使亲人遭受飞来横祸;对已做妥的事,缺乏应有的满足感。 焦虑症不是强迫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常伴有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其紧张或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符。 而焦虑症的症状主要体现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威胁,这是对客观存在的特殊的反应,不是有这么一句成语么,叫做杞人忧天,这就是明显的焦虑症的反应,对未来事物的威胁,所以说强迫症焦虑症之间有着联系,但是更多的却是症状上的不同! 焦虑症患者对许多事情(工作或学业)过度焦虑和担忧,担忧的时间比不担忧的时间来得长,而且至少持续6个月。在过去6个月内,具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免费下载】社交课堂12步克服羞涩和社交焦虑症

Shyness and social anxiety are usually the result of an overly excited amygdala (a portion of the brain that receives stimulation based on your surroundings). Individuals who are shy or socially anxious typically have an amygdala that is extremely sensitive (in part due to their genetics, in part due to the way they were raised). 害羞和社交焦虑症通常都是杏仁核过度兴奋造成的现象,而杏仁核则是一种根据环境接收刺激的大脑组织。害羞或有社交焦虑症的人,杏仁核一般都非常敏感——这一方面跟基因有关,另一方面则归因于他们的成长经历。 Shy or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 perceive unknown situations as highly threatening.在害羞或社交焦虑的人看来,未知环境都是非常危险的。 This feeling of being “threatened” would be beneficial if you were being chased by a lion; causing your mind to focus solely on what is critical to save your life. However, your mind “going blank” at a dinner party or when your boss walks in your office is not very beneficial. 当你被一头狮子追捕时,这种警惕感会十分有利,能让你一门心思想方设法逃命。但是,在宴会上或老板走进你办公室时,如果你的大脑还是会“一片空白”,那就不好了。

七种焦虑症表现

七种焦虑症表现 焦虑症表现: 既然造成焦虑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那么也就需要一种适当的方法来使其康复,焦虑症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疾病,主要由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内心的不良因素而引发,一般焦虑症患者常常伴有失眠多梦、头晕腹泻、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忧心烦躁等等现象,RSHWHO渡氧专项脑细胞修复工程,针对“脑细胞疲劳、失眠、焦虑”的,集合六个国家(法国、中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的科研成果,锁定了影响脑疲劳、神经紧张、抑郁、焦虑、失眠的脑部核心要素。富含121种营养和微量元素,其中活性成分54项,含生物活性的十缩氨基酸,对压力症状缓解功效已经在临床研究上得到证实,在安全性和起效时间等方面确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因此,重视加强对焦虑症患者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为了治疗焦虑症采取了很多办法,今天就来介绍从以下7个方面整合治疗干预。 生理方面的原因: 包括大脑或身体的生理机能失衡。这些原因包括: 1)浅呼吸; 2)2)肌肉紧张; 3)3)持续的压力对身体的影响; 4)4)营养和饮食因素 情感方面: 抑制情绪——特别是抑制生气的情绪——可能是引起慢性焦虑和遭受惊恐发作的重要原因。通常情况下,恐慌的感觉只是沉浸于生气、沮丧、悲伤或绝望的表象。很多有焦虑症的人成长的家庭不鼓励表达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可能对确认自己当时的情绪怎样都感到有困难,更不要说表达这些情绪了。 RSHWHO渡氧提出了脑营养平衡学说: 从所周知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褪黑素针对失眠、焦虑等有效果,为什么直接补充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1、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褪黑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相对平衡,必需符合人体的营养平衡需求,不可忽视的是不同人种,用量也会不同。比如褪黑素,很多国家用量是中国规范用量的N倍,而褪黑素过量反而会引发抑郁、焦虑,影响性功能。再比如多巴胺过量相当于吸食能上瘾的违禁品。

焦虑抑郁症的症状有什么

焦虑抑郁症的症状有什么 焦虑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抑郁症,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这样的患者出现,越来越威胁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了,不过很多患者都对焦虑抑郁症这个疾病了解不是很多,而且很多人都不感觉自己有病,也不知道发病的时候会出现怎么样的表现症状,那到底焦虑抑郁症的症状有什么呢?现在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吧。 焦虑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1、正常焦虑情绪反应不同 第一,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第二,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第三,它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最后焦虑症除了呈现持续性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外,同时伴多种躯体症状.焦虑症多数在中、青年期起病,女性比男性高一倍.临床表现基本上有三组,亦可视为焦虑症的三大症状。

2、病理性焦虑情绪 持续性或发作性出现莫名其妙的恐惧、害怕、紧张和不安.有一种期待性的危险感,感到某种灾难降临,甚至有死亡的感受("濒死感").患者担心自己会失去控制,可能突然昏倒或"发疯".70%的患者同时伴有忧郁症状,对目前、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和乐趣.有时情绪激动,失去平衡,经常无故地发怒,与家人争吵,对什么事情都看不惯,不满意. 3、躯体不适症状 常为早期症状.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 全身疲乏感,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日常家务工作变得困 难不堪,无法胜任,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而且颇为严重和顽固.此外,还

可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绝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阵发性潮红或冷感,月经不调、停经、性欲减退、尿意频急、头昏、眩晕、恐惧、晕厥发作等. 4、精神运动性不安 又简称精神性不安.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搓手顿足、踱来走去、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惶恐不安. 为了更好的预防焦虑抑郁症,各位朋友们平时要注意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尽量多参加体育锻炼来改善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且尽量多做自己高兴的事情,遇到困难或者不开心的时候要多往好的方面想,其次就是发现自己跟平时不一样的时候,建议去医院做个检查喔。

第五章 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描述 社交恐怖症的主要特征是害怕被别人审视或否定地评价,害怕自己会做一些令人窘迫的事,或有些表现可能会丢脸(包括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症状)。这种担心可只限于特定场合,也可涉及大部分社交场合。 社交恐惧症:描述 暴露于害怕的情境通常会立即引起焦虑反应,并伴有“战斗或逃避”反应的症状。另外还会出现脸红、发抖、恶心和急于去厕所。这些症状使患者特别窘迫。 对特定的的社交场合害怕常会导致回避,一个广泛性社交恐怖症患者可能会发展为几乎完全的社会隔离。 社交恐惧症:诊断 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 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如在公共场合进食或说话、聚会、开会,或怕自己作出一些难堪的行为等)和人际接触(如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怕与他人目光对视,或怕在与人群相对时被人审视等); 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 4.排除其它恐惧障碍 社交恐惧症:鉴别诊断 a.有“正常”的社交焦虑或回避的经历 b.回避型人格障碍

c.广场恐怖症可有对社交情境的回避,但这种回避常继发于害怕在公共场所出现惊恐发作。 社交恐惧症:鉴别诊断 d.特定的恐怖症指对特定刺激的害怕,然而这种刺激通常不是社交场合,而是昆虫或动物。 e.精神分裂症可有被他人注意或审视的妄想,然而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及精神检查可作出正确的诊断。 f.一些社交恐怖信念可能很坚定,如认为自己的体味或身体的某部分变形或丑陋会引起别人的注视或否定评价。如果存在这样的妄想(即不管相反和客观的事实,虚假的信念很坚定),那么可附加妄想性障碍的诊断。 社交恐惧症:流行病学 社交恐怖症和惊恐发作及广场恐怖症一样常见。男女发病率相似。5-17%。社交恐怖症呈慢性波动病程,如果不治疗,会导致明显的社会或职业功能损害。认知-行为治疗的预后较好,药物治疗也有帮助。 焦虑障碍的患病率(%) 社交恐惧症:最常见的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症: 第三位常见精神疾患, 继抑郁症及酒精依赖之后。

临床--焦虑症的表现、诊断和治疗

焦虑症的表现、诊断和治疗 级应用心理学 2009年12月9日 焦虑症的表现、诊断和治疗

【摘要:】焦虑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为主的的神经症反映,焦虑症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精神症,人的焦虑反映可能发展为恐怖症、疑病症等,所以是焦虑被看成是这些神经症的基础。本文从焦虑症的产生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面介绍焦虑症。 【关键词:】焦虑症诊断治疗 1 焦虑症概述 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主要分为惊恐障碍(PD)和广泛性焦虑(GAD)。焦虑的特征是增强的激发状态,如躯体紧张,呼吸急迫、担心、害怕等情感反映有时在症状上与正常害怕相似,但它绝不等于正常害怕。我国大陆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焦虑障碍(主要为焦虑症)年患病率上海和北京分别是 2.4% 和 3.2%[2]。 2 焦虑症的病因 2.1 生物学因素①遗传因素:焦虑的产生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这在包括从动物的选择性饲养到家庭研究和孪生子的研究都得到证明。研究发现,大约有15%的焦虑性神经症患者的父母和同胞兄弟姐妹也具有焦虑的特点。焦虑症患者的一级亲属较其他人患焦虑症的可能性高4~8倍。②乳酸盐:焦虑症患者运动后血中乳酸盐较对照组为高,如果给患者注射乳酸钠可诱发惊恐障碍(PD) 。③肾上腺素能系统:肾上腺素能系统特别是蓝斑核起警惕作用。电刺激蓝斑,可引起恐惧和焦虑反应,蓝斑神经冲动发放增加,导致去甲肾上腺素更新加速。④神经解剖:Corman等基于Klein现象学模型及研究发现,认为惊恐发作可能与脑干特别是蓝斑的功能异常有关。 2.2心理因素心理分析理论认为焦虑是一种未能解决的无意识冲突的转化形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某个环境的线索与个体发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导致个体出现焦虑情绪的事件相关联时,个体便产生了焦虑障碍。焦虑常由一些突发诱因,使人产生心理和机体应激造成。如遇到突发事件时,那些缺乏自信的人更容易产生焦虑。症焦虑状态诱发因素往往是:青春期,终止学业,离开父母家庭,结婚,子女离家,退休,等。稳定的关系是远离焦虑很好的保护伞。 3 临床表现 3.1 惊恐障碍(PD) 惊恐障碍是以反复发作、难以预料、自主出现的迅速持续时

看完这个你就知道中度焦虑症严重吗

看完这个你就知道中度焦虑症严重吗 中度焦虑症严重吗: 中度焦虑症在临床上并不罕见,近年来其患率逐年不断攀升,由于目前尚无有效治愈焦虑症的疗法,加上多数焦虑症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不了解与过度担忧,导致了该病焦虑症患者普遍伴有较重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RSHWHO渡氧专项脑细胞修复工程,针对“脑细胞疲劳、失眠、焦虑”的,集合六个国家(法国、中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的科研成果,锁定了影响脑疲劳、神经紧张、抑郁、焦虑、失眠的脑部核心要素。富含121种营养和微量元素,其中活性成分54项,含生物活性的十缩氨基酸,对压力症状缓解功效已经在临床研究上得到证实,在安全性和起效时间等方面确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因此,重视加强对焦虑症患者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 常规护理组接受常规护理。亲情护理组在上述条件下接受亲情护理联合常规护理 ①安排家属探视,给予焦虑症患者情感支持。 ②和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以及建立合理思维模式,建立应对方式。 ③建立良好的病房氛围,促使病房患者之间互相交流,并诉说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促使患者更好表达自身的负面情绪。 ④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倾听音乐和腹式呼吸进行自我放松,并及时回答患者的疑问,充分尊重患者,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⑤家庭支持。指导患者家属多关心和照顾患者,定期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患者疾病的认知,并更好配合临床工作的开展。⑥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其通过看电视和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对于疾病的注意力。 RSHWHO渡氧提出了脑营养平衡学说: 从所周知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褪黑素针对失眠、焦虑等有效果,为什么直接补充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1、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褪黑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相对平衡,必需符合人体的营养平衡需求,不可忽视的是不同人种,用量也会不同。比如褪黑素,很多国家用量是中国规范用量的N倍,而褪黑素过量反而会引发抑郁、焦虑,影响性功能。再比如多巴胺过量相当于吸食能上瘾的违禁品。 2、RSHWHO渡氧脑健康平衡营养是121种营养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其中54项活性成分,通过修复下丘脑、脑垂体、松果体、皮质醇来改善脑细胞和神经元链接,预防脑萎缩,从源头上修复脑功能,恢复大脑生成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褪黑素等重要物质的能力。

摆脱恐艾强迫症焦虑症的方法

摆脱恐艾强迫症焦虑症的方法 首先恐友们得问您们自己,您们不断的痛楚,不断的去进行焦虑,进行焦虑分析透彻那就不会感染艾滋病了?感染艾滋病不会因为您焦虑而变得是否有效或无效。作为恐友的焦虑是否会在未来一两天带来一系列行为?就像有的恐友总是去担心不小心一屁股坐到了血,在医院或者疾控中心去去进行艾滋病检测担心医生护士不会换针头,甚至给自己注射艾滋病毒。可是您会做些什么假设来消除这种焦虑?或者您有这样的一些焦虑那么就可能改变事实的存在吗?显然一些东西无法改变或者没有什么预估可以证明其是存在的,这是这就是张老师常说的恐艾之无效焦虑。 第二点就是,恐友们是否愿意接受不确定性?所有焦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恐友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就像艾滋病感染一样,真的无法确定,包括在咱们中心留言的很多很多恐友,总是在纠结一些问题万一的存在,利用咱们中心的案例结合第一条来说,这是无效的。举个例子,我对人们说的一件事情是在不确定的日子里,您想一下您做的所有事情:过街,上餐馆吃饭,对陌生人问好,乘电梯,搭飞机。所有这些都有不确定性,您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您基本上都并没有因为它的不确定而显得尤其的不自在,甚至去抵制。 第三点恐友们您们的期望是什么,挑战又是什么。在恐艾干预中心的留言板上,无一例外的都是我不想被感染艾滋病。包括以前老师曾经救治过一个志愿者,在贴吧长期帮助他人,这个没问题,值得肯定。但是因为不懂方法把自己搞成了焦虑症,老师就问他:您焦虑什么。他说自己没有能力帮助恐友脱恐,总觉得恐友总想在自己找希望。自己做不到,所以焦虑。老师反问:您焦虑了那么就可以让您爆发小宇宙,让他们速速脱恐吗?最终得到结论是,脱恐得利用恐艾干预一些列的特定方法,而不是我们焦虑了,逼逼自己就一下子解决了。所以焦虑对脱恐无用,对帮助恐友们脱恐也是无用的。老师经常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让人们花时间去考虑如何去消除焦虑。比如说您一天用30分钟写下您的焦虑,然后放在一边,这样您就不会整天都闷闷不乐。这样做的目的之一不是让您得到确定性而是感到厌倦。其实咱们中心经常发现,厌倦很有用,可能这点并不同于老师常用的厌恶疗法,其实厌倦有用的就是让您觉得累了,也懒得去想了。

焦虑的主要表现

焦虑症在情绪方面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和担心。这种情绪往往是没有明确具体的指向的。有些人总是觉得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去做,做这件事的时候担心那件事,做那件事的时候担心这件事,最后哪件事也没做好。或者在事情还没发生之前,就开始设想一大堆的后果,且都是些不太好的后果,越想越害怕,其实结果往往没有那么严重,甚至有些担心的要命的事根本不会发生。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杞人忧天”,讲的是一个人没事老是担心天会塌下来,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情绪性焦虑症患者的症状表现。 焦虑症还表现为身体的不适,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比如失眠,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呼吸短促,四肢发麻,口干,出汗,耳鸣,尿频、尿急等等。患者为这些症状反复到医院就诊,做各种检查,都查不出来有明确的疾病。越查不出来患者就越紧张,觉得现在这么先进的手段都查不出来,肯定是什么大病怪病,因而就越紧张害怕,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里面。 焦虑症导致的身体不适的另一种表现是心血管系统的症状,比如心悸胸闷,也是最常见表现之一。焦虑症导致的身体不适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做惊恐发作,表现就不仅是坐立不安,而是惊恐不安了。这种症状的主要表现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特别是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发作的时候,病人极度的紧张恐惧,大汗淋漓,手脚冰凉,心悸,心跳特别快,有的病人描述“心都跳到嗓子眼了,感觉就要跳出来了的感觉”。南昌军民医院吴春华专家认为还有患者觉得胸闷,心口好象有块大石头压着一样,觉得自己“马上就要死了”。往往都马上到医院的急诊或者打120求助。到了医院做各种检查,心电图,心肌酶,通常都没有明显的异常,有些病人会有一些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大多都是正常的。这种发作可以维持几十分钟,通常不到一个小时就自然缓解了。然后病人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担心下一次发作。有些病人反复发作之后,都不用进急诊室,到了医院门口就好了。 从临床就诊的病人来看,此类病人最常见的表现是失眠,特别是以入睡困难为主的失眠。上床之后辗转反侧,经常有病人一晚上都睡不着。或者尽管有时候病人是在睡眠状态的,但是因为睡眠浅,醒了之后也没有休息过的轻松感觉,因而也会产生一晚上都没有入睡的感觉。 还有一个病人,跟医生说她吃药后有不舒服的感觉,医生告诉她那是怎么回事,可以怎么解决,她听完了,问医生:“那我能不能不吃药?”医生又给她解释这种不舒服未必和药物有直接关系,可以用其他办法解决它。她听完之后,还是那句话:“那我能不能不吃药?”这样的话来来回回能说十多分钟。有些病人会问医生:“你烦不烦我?我也不想这样的。”其实,这些表现是典型的焦虑症的表现,是一种病状而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天生的罗嗦,更不是性格的缺陷。很多病人恢复之后,是一个很干脆很利索的人,跟犯病的时候判若两人。 焦虑症在行为方面的表现,医学上也称为精神运动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坐立不安,感觉呆不住立不住。有的病人说,一犯病的时候,必须得起来活动活动,不然就有种百爪挠心的感觉。二是话多,而且主题不是很明确,表达不清。病人犯病时,一句话反反复复的说,颠过来倒过去,往往是一件事儿说了十分钟还没说明白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表现特别痛苦。曾经有一个病人,在医生给她看完病之后问医生:“你说我这病能好么?”在医生给予明确的解答回复后,她看上去也听明白听清楚了离开了,但离开不到2分钟又回来,还是一个问题:“大夫我真的能好么?就这样反复回来六次。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及其干预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8), 1130-1135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257391.html,/10.12677/ap.2020.108133 Self-Attitudes and Intervention of Social Anxious People Xuan Cheng1, Zhe Wang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Education,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aculty of Chucai,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Jul. 24th, 2020; accepted: Aug. 7th, 2020; published: Aug. 14th, 2020 Abstract Social anxiety is one of the common forms of anxiety at present, which can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individual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of social anxiety, it is found that social anxious people have more negative self-perception and cognitive evaluation, and their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dominated by negative emotions. Their behaviors tend to avoid and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produce pathological behaviors. For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 methods have focused on attention to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nd training, network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future can be further proved the social anxiety of implicit attitude and explicit attitude difference. Self for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lso needs attention, and can be from the angle of implicit self attitude of social anxiety intervention study. Keywords Social Anxiety, Self-Attitude, Intervention, Implicit Attitudes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态度及其干预 程选1,王喆2 1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武汉 2湖北大学楚才学院心理学系,湖北武汉 收稿日期:2020年7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14日 摘要 社交焦虑是目前常见的焦虑形式之一,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从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一例焦虑症强迫症案例分析

一例焦虑症、强迫症的案例分析 峰(化名),男,30岁,就是一名工程师,来咨询前每天焦虑紧张心情无法平静,反复的思考某件事情,控制不住地强迫思维与强迫行为,很就是痛苦,每天的日子过得都像热锅上的蚂蚁,煎熬难耐。自述家有父母,三个姐姐(已经出嫁),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习强度大,感觉在心理上发生变化,一直持续到现在,期间曾多次寻求治疗,在医院精神科被诊断为强迫症与焦虑症,开药治疗,未能解决。 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详细了解峰的各种症状与曾经的求治经历后,我问道:“您能做一个自我评价不?” 峰没有经过任何思索回答道:“我的成长深受我父母的影响,我父母就是典型的农民形象,她们朴实、善良、勤劳。我就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在生活中,我积极的学习我父母身上我认为很宝贵的人格品格。现如今,在父母心中我就是一个好儿子,因为我孝顺;在朋友心中我就是一个好朋友,因为仗义;在同事中我就是一个好同事,因为友善。我很欣慰,因为我感觉我做到了,而且做为一个这样的人,也就是我的追求。” “这样瞧来您就是一个很受大家欢迎与喜欢的人啊,人际关系很好,现在的工作也很好,这就是很难得的事情,这样的状况本应该就是让人很幸福的,但您为什么不幸福甚至痛苦难耐呢?我抛给峰一个尖锐

的问题。 峰陷入了沉思,过来一会儿回答道:“因为我有强迫症”。 “那您的强迫症又就是因何而来呢?” 峰陷入了更深的沉思,最后反问道:“代老师我实在想不出来,您能告诉我就是什么原因不?” 我笑了笑说道:“现在我也不就是很确定,但任何症状或者结果的出现,都必然有其原因,咱们可以一起找出那个原因,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也就会自然找到解决之道。这需要咱们两个一起努力,您愿意为此努力而获得新生不?” “我愿意,从我决定做咨询的那一刻起,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我知道改变就是需要付出的,代老师请您相信我。” “我相信您,现在具体描述一下您的成长经历好不?” “在我的人生中,出现过转折。小学三年级之前,我就是一名很淘气的孩子,经常逃课打架,学习成绩也不好。但就是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四年级期末考试,我的成绩竟然就是年级第一名,而且我感觉我也没有怎么学习。这个第一名让我成了班级的名人,老师开始宠我,在班级里宣布我就是班里的榜样,同学们对我也开始有好感,而我呢,也开始觉得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有多么的自豪,这样我开始努力学习,不

抑郁症和焦虑症区别在哪

抑郁症和焦虑症区别在哪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属于心理疾病的一种,但是这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抑郁症患者主要的特征是情绪低落,悲观,精神疲惫。焦虑症则是害怕、总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 ★ 1、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的主要特征是心情低落,而且作为精神病理状态,抑郁的程度必须达到使心理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害。具体来说,抑郁症有以下六种主要表现:①兴趣减退甚至消失;②对前 途悲观失望;③无助感;④精神疲惫;⑤自我评价下降;⑥感到生 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 ★ 2、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焦虑症状作为突出表现的一种神经官能症。作为

精神病理现象的焦虑具有以下特点:①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患者基本的内 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恐慌或恐惧;②这种情绪是不快和痛苦的,可以有一种迫在眉睫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③这种情绪指向未来,它意味着某种威胁或危险即将到来或马上就要发生;④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和危险,或者用合理的标准来衡量,诱发焦虑的事件与焦虑的严重程度不相称;⑤与焦虑的体验同时,有躯体不适感、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功能紊乱。 ★ 3、两种疾病却可合并存在 虽然焦虑症和抑郁症是有区别的,但是两种疾病却可合并存在。经调查显示,临床上约有33%-95%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合并焦虑症。而且二者症状有重叠,如食欲下降、睡眠障碍、心肺和胃肠道不适、易激惹、疲劳等。二者在发病机理、病状表现等方面确实具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二者又必须进行鉴别、不能混淆。因为抑郁症的自杀率高,危害性较大,患者既有抑郁症状、又有焦虑症状时,优先诊断为抑郁症。这项原则是众多精神科医生和专家总结多年经验的结果。

社交焦虑症研究进展

心理学(选修)论文 社交恐惧症相关研究进展 学号:2206090117 班级:临床0904 姓名:苏日力格

社交恐惧症相关研究进展 摘要:社交恐惧症(ocial phobia,SP)),旧称社交焦虑症,指患者过分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或者在公共场合进行社交活动。如将患者暴露在这种环境中,会产生焦虑或惊恐发作。近年来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能力受损的精神卫生问题。是继抑郁症、酒精依赖后第三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但是,估计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接受了正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 关键词社交恐惧症SP 1、社交恐惧症的流行病学 国外对SP的流行病学研究比较多,美国、德国等研究发现SP的终生患病率达10%以上。美国全国共病率研究发现SP的终生患病率为13.3%,是继重性抑郁(17.4%)和酒精依赖(14.1%)之后的第三常见精神障碍。SP的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约2.5:1),但就诊比例却是男性高于女性,当男性患有SP时所产生的焦虑症状通常比女性更加严重,这样促使其寻医就诊。 SP大多起病于青少年期(13~19岁),在社交、教育与职业的发展阶段受到影响。由于害怕和回避社交,学习的机会与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明显减少,工作、学业能力与社交生活能力下降。SP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未婚独身、教育程度低、社会阶层低及失业者居多。Wittchen 等采用社会功能问卷凋查了SP患者的生活质量,发现在情绪表达、社会功能和生命活力三方面的功能明显局限。50%的患者有严重或显著损害,而正常对照仅为5%;工作能力也明显受损,1l%的患者被解雇(正常对照为3%);8%的患者因为症状每周平均减少工作12小时。23%的患者有持续的工作能力受损。SP是一种慢性疾病,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很小,仅有不到1/4的患者随年龄增长而缓解。高教育水平、起病年龄大和不合并其他精神疾病的SP患者的缓解可能性大一些。 2、强迫症的比较 强迫症:强迫症和社交恐怖症在临床上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种神经症,强迫行为和回避行为均与不良防御机制过度使用有关。Pollock等曾对强迫症和社交恐怖症等几种焦虑障碍的防御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每种焦虑障碍都有较特定的防御方式;但在对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两者的防御方式并无明显不同。后国内相关研究小组通过扩大样本发现,,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防御方式的整体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illai检验,P=0.00)强迫症和社交恐怖症与正常人的防御方式亦明显不同,两患者组均较正常组过度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如解除、制止、投射、潜意呈现、幻想、退缩和躯体化等,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如幽默;社交恐怖症患者较强迫症患者和正常人特征性使用回避防御机制,这是社交恐怖症临床症状产生的病理心理基础,亦是心理治疗的核心靶症状。 3、发病机制 SP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神经生化异常、遗传因素等。Nutt DJ等人(1998)研究发现SP患者有5-羟色胺功能和多巴胺功能失调。在焦虑障碍中至少涉及两条作用 相反的5-羟色胺通路。一条上行通路从背侧中缝核到杏仁核和额叶皮质,被认为可促进条件性恐惧,一条下行通路从背侧中缝核到导水管周围灰质,被认为可抑制非条件性恐惧。以上两条通路中,上行通路的5-羟色胺有致焦虑作用,下行通路的5一羟色胺有抗焦虑作用。左旋多巴标记的药理学研究发现胞突突触后部位5-羟色胺能功能异常。SP患者多巴胺功能降低,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减少。Tiihonen等对SP作SPECT检查发现,纹状体多巴胺再摄取点位较正常对照志愿者降低,说明纹状体中多巴胺神经分配有缺损,或纹状体内多巴胺神经元及突触的数量整体减少。Schneier等用碘苯甲酰胺(IBZM)为示踪剂的SPECT研究发现,纹状体多巴胺功受体结合率降低,表明纹状体多巴胺功能减弱。Merikangas等研究发现,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