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

专题19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
专题19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解析版)

第三篇古诗文阅读

专题7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考点精讲】

【考点精释】

考点说明:

2020年《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情分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一般设计在客观题或单独的主观题中,在复习中一定借鉴高考题,作为训练材料,注意答题技巧,掌握答题方法,以达到复习的效果。

备考建议:

从高考命题角度和命题方式看,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比较技巧异同和评价技巧效果等。

【典例导引】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2017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修辞手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解析】第(1)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认。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一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后面的“具体说明”的要求,对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

【知识梳理】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并具体解说,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1.比喻

比喻,“以彼物喻此物也”。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神奇,化板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2.比拟

(1)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使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的修辞手法,它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的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

3.夸张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即为夸张。夸张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局部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或特征代本体,或具体代抽象等。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

5.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同音的特点,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解题指津]

1.必须了解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在形式上的特点。有学者将修辞手法分为三大类:①描绘组,如比喻、比拟、夸张、摹绘(形、色、声)等;②布置组,如排比、对偶、顶真等;③表达组,如反问、双关、反语等。这些修辞手法在语法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必须在这方面做到见多识广。

2.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因为在具体的诗作中,修辞手法的独特作用,或者说特殊的作用,肯定是指该修辞手法一般作用的某一方面。

3.如果是鉴赏修辞手法的应用,必须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不能仅仅指出“是什么修辞手法”就了事了。

(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常考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象征、烘托、比兴、用典等。

1.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2.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它既是表现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3.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4.渲染

渲染原是国画中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5.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或营造氛

6.用典

用典,也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以抒情或表达主旨。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诗词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和描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抒情方式

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移植到其他对象(景、物、人、事)上,也就是所谓的“移情”。

①借景抒情

指的是借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的抒情方式,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②触景生情

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③寓情于景

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与所写的景物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的感情。

2.描写方式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正面描写包括细节描写和白描。细节描写,可以称为“工笔”,就是精雕细刻;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属于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为侧面描写。

(2)虚实结合

“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

(4)视听结合

视听结合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景物,相辅相成,相互衬托,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具立体感,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5)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详写和略写相结合的描写方式。

[解题指津]

1.首先得明确“表达方式”含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各自有何特点。

2.题干若指明了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应在诗歌中找具体的对应点。例如,题干若直接指向“虚实结合”,我们就应辨清“虚”“实”分别体现在哪些事物上。若题干没有指明具体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应寻找鉴赏对象中最突出的方式来作答。

3.答题时,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诗句内容,并指出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高考直通车】

1.[2020·湖北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两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枝词(二首)

姚少娥①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燕睛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详,明代女诗人。②〔接袖〕指携手。

“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纷纷度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上和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色?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选用色彩词语:“红衣”“绿阴”互相衬托,色彩鲜明,富有视觉冲击力。②用准确、贴切的动词表现情态:“突展”,说明眼前景象出现突然而迅速,给人惊喜的感觉,印象强烈;“接袖”,写出携手的独特形态,渲染欢快活泼的气氛,饱含诗情画意,富有动态美。③运用借代的手法:借“红衣”代指红衣女郎,借“接袖”代指携手,只写衣着不直接写人,含蓄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解析】

这两首小诗,描写西湖风光,写平常景,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

第一首:本诗展现了一幅当垆沽酒图,明净可爱。卖酒的人家临近烟水迷离的西湖之滨,在绿树的高处挑挂着一面酒招。画面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一、二句平平而起,但很有章法,见出功力。第三句欲说还休,吞吐不尽。结句乘流而下,虽语意夸张,却深合人情。

第二首:本诗展现的是一幅仕女游春图,活泼可喜。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燕儿翻飞,天朗气清,春意盎然,一群少女欢快游春,陶醉于满目春色中。“醉”“销”二字形象写出了春色摇曳的姿态。后两句写红衣女郎携手渡桥的欢快场面,画面明净、活泼,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2.[2020·河南重点高中高三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折杨柳①

萧绎②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

【注】①〔折杨柳〕古乐府诗题,初多用于写士卒辞家出征,后内容不限于此。②〔萧绎〕南朝梁代梁元帝。

“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如莲花般明艳,水如月光般素洁。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以莲花喻山,以明月比水,尽显山之明丽,水之清素。描绘出一幅明丽清幽的山月美景,作者以乐景写哀情,与下文写猿声清哀、游子思乡形成反差,倍增其哀伤。

【解析】

这是一首思乡念亲之作。

首句写巫峡秀美的风光。长长的巫峡,两岸是连绵的垂柳垂杨,船行峡中,如在画中游。古人有折柳送行、折柳盼归的风俗。看到岸上的杨柳,诗人想起了故乡、亲人,“同心且同折”,远方的亲人想必同样也在思念自己。“同折”表明游子和亲人互相思念的真诚。第一、二句中两个“巫”两个“垂”重复运用,第三、四句中“同”“故”重复运用,诗句音韵和谐,妙趣横生。第五、六句使用比喻手法,将“山”比作“莲花”,山像莲花一般明艳美丽;将“水”比作月光,江水像明亮的月光般清亮。此句写出了山水的明丽清素。身处异乡,面对此景,游子情何以堪!以乐景写哀情,历来为人称道。最后两句,夜深了,寒意袭人,声声猿啼彻夜不息;那离乡的游子啊,想着家乡、亲人,泪水成行难成眠。

3.【2020兰州市一诊】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以“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袭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析】

韦应物借“独宿”写孤独。赵秉文(1159—1232),金代学者、书法家。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年称闲闲老人。虽是“和”诗,一样写孤独。

《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这些气氛的渲染,让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结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之境。而“雨声深竹”的点染,进一步加浓了凄清的氛围。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4.【2020武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谒山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大胆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揭示了岁月难再、世事无常这一宇宙、人生和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难展的不幸遭遇的哀叹。

【解析】

《谒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的景象有感而创作的七绝。

“从来系日乏长绳”,诗人开篇运用典故,表达了时间一去不可留的怅惘之情。古人想用绳子来拉住西沉的太阳,以此挽留流逝的时光,可是又哪有这样的绳子呢?“水去云回恨不胜”,登高望远,但见滚滚江河向东流去,永无休止。太阳日复一日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不断更替,其中蕴含了人生、社会和宇宙的多少悲哀和无奈。“欲就麻姑买沧海”,何不把沧海买过来,如此一来,时间就可以永远由我来把握了!自古百川归大海,把沧海买过来,流逝的一切不就又重新回来了吗?现在沧海已属于麻姑了,不如去向麻姑买下来。“一杯春露冷如冰”,蓬山周围的海水,据说现在也变浅了,将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也许麻姑也拿它没办法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透悟这眼前的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而不复存在了。一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绝望情绪,诗人曾一度豪情万丈的幻想,瞬间又黯淡下来。

5..[2020·广州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问)①诗人不为重用、无人理解的伤感;②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第二问)①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②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或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

【解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从题目便可知,诗人有感于吴王夫差旧事。

首联“天堑东”即长江之东,实指吴地苏州,“十万人家”形容当年吴国人烟阜盛,“管弦台榭”极写歌舞游人的兴盛,以此来衬托吴国的热闹繁华景象。此联为虚笔,把人带到热闹之极的苏州之地。颔联运用范蠡与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看似一笔而过,却蕴含着吴越争霸的火药味,盛极一时的典故,顿时灰飞烟灭了。前两联,一盛一衰,国运变化瞬极。颈联,实写苏州小径的兰草虽然叶子很小,却还葳蕤自生,

当年的响廊在月华的笼罩下,显得十分空寂。此联承接前两联,以香径兰草与响廊犹在,反衬吴国消亡之快,给人以深思。尾联借事抒怀,最后一句又直抒胸臆,诗人生在晚唐,当时国运渐衰,诗人却不能如范蠡那样得到重用,故而生出无限愁绪,借酒浇愁,就顺理成章了。全诗只有最后一句的情感是直接宣泄出来的,前七句或对比或借典或借景、借事,都写得委婉曲致,含蓄深沉。

6.【2020衡水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

姚合(约779—855),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此诗作于姚合从秘书少监之职退下来之后。姚合从一开始做官,就表现得三心二意,且抱着隐居的态度,致仕后更有向禅之心。

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后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环境的清静,以闹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住处少有访客而闲适、清静的生活情态。〖诗意赏析〗

【解析】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认为不适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没有马迹过门,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于闹中处静。“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则更显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在梦境中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是闲适、清静的更高一境。

7.[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

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

这首留别诗,当是诗人第二次从军边塞,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即将远赴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庭州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时所写。

首联和颔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听闻中的北庭之苦寒:雪飞连年,春风不到,汉使难见。颈联想象前往北庭的路途:伴着青山经过武威,踏着白草通向疏勒。为押韵之便,诗人将此联的出句与对句调换了顺序。这两句既用“青山”与“白草”高度概括了由内地到边塞一路上环境逐渐恶劣的变化,又用“过”与“通”表现行速之疾。这三联表面意思虽然容易理解,但其作用是什么,仅从这三联看却无法得知,需从尾联求解。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情感。“敢”是“怎敢”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为王事尽力怎敢说路途遥远,即使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只是暗中在梦里回乡与亲人团聚。显然,此联主要是在表达自己勤于王事的忠心,虽然诗人也说自己会“私向梦中归”,实则却是在反衬自己以王事为先的决心。有了尾联,我们即可明白前三联所写的内容都是在为此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铺垫。颈联写行速之疾是诗人尽心王事的具体表现,首联颔联描写边塞之苦寒则是在反衬诗人的耿耿忠心:虽说边塞如此之寒冷,环境如此之恶劣,但为了王事仍全速前往,不敢有丝毫懈怠。

8.【2020湖南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同志

刘克庄

满身秋月满襟风,敢叹栖迟一壑中。

除目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

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

说与同袍①二三子②,下山未可太匆匆。

【注】①〔同袍〕语出《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②〔二三子〕语出《论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借指志同道合的友人。

请简要分析颈联和尾联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颈联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历史上虽然有过不为名利所动、始终归隐不出的高洁之士,但也不乏未能坚持操守始隐终仕的先贤,借古人为例说明隐居之难,讽刺了那些“先贤”是假隐士。尾联中的“同袍二三子”,为用典的手法,恳切地劝诫友人不可轻易下山,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委婉含蓄,不尽之意尽在其中。

【解析】

刘克庄(1187—1269),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他作此诗慨叹隐居之难和劝人隐逸不出,曲折地表达了他愤世嫉俗的情绪。

“满身秋月满襟风”,生动地描绘出隐逸的情趣。“敢叹栖迟一壑中”是说自己虽栖迟深壑而未敢叹息,流露出仕途失意的情绪。“除目解令丹灶坏,诏书能使草堂空”两句是说,功名利禄常常动摇人隐居

的志向;“岂无高士招难出,曾有先贤隐不终”两句是说,历史上虽然有过不为名利所动、坚隐不出的志行高洁之士,但也不乏未能坚持操守隐居始终的先贤,隐含着诗人对虚伪世态的愤激之情。“说与同袍二三子,下山未可太匆匆”两句,一方面紧承上文,一方面照应题目,情词恳切地劝戒友人未可轻易下山,诗人难言的隐痛、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认识以及对黑暗政治的无比愤慨,尽寓其中。全诗既不作景物描绘,也不用词藻雕饰,只以议论为主,直抒胸臆,读来并不使人感到抽象。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 知识积累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的形象的? 【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的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 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的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的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的××××(或“来表现场景的××××”),写法别致。” 2.渲染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的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色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观点态度专题强化卷含解析(已审阅)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考点21表达技巧 5颗星 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5颗星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说明:请将题目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①。 【注】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在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②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③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②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③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六句“殊隔过商参”写征夫奔赴战场,途经商参,离家越来越远,旅途凄苦。 D.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E.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4.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2014高考鉴赏诗歌的语言(教师版)

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诗歌语言的用词之妙 2、学会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一、命题方式: 1、鉴赏诗词的用词之妙,即炼字与诗眼。 诗歌需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所以古人特别注重炼字,力图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包含很深的意蕴。正因如此,揣摩诗歌的用词之妙,把握重要词语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把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或句称为“诗眼”。鉴赏诗歌的用词之妙,很大成分上是鉴赏诗眼中的关键词。 品味关键词句考查角度:①词语含义(色彩、情味); ②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③意境、情感、结构上作用或妙处; 2、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1、常考的角度:①有突出妙处的词性(包括词类活用) ②包括典型修辞、表现手法的字词 ③在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字词(比如,提挈全篇,过渡,画龙点睛) ④能生动形象表现人、物、景特征的字词 ⑤能准确传达感情的字词 2、答题步骤:①解释字义; ②代入句中描绘画面(有典型手法点出来); ③描绘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 3、高考试题精练 例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2013湖南)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 [唐]高适 幕府日多暇,田家岁复登。 相知恨不早,乘兴乃无恒。 穷巷在乔木,深斋垂古藤。 边城唯有醉,此外更何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农田今年又获丰收,自己在幕府多空闲,交代了拜访朋友的背景。 B. “乘兴乃无恒”一句,表达了诗人不能够常常乘兴拜访朋友的遗憾之情。 C. 诗人觉得对待杨七山人的款待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 D. 这首诗叙事兼有抒情,语言未刻意雕琢,却能够于质朴中表达真性情。 (2)诗的颈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C (2)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解析】【分析】(1)C项曲解诗意。“无以回报”“只能用喝醉酒的方法来致谢”错误。此项是对诗歌尾联的理解赏析。本诗借拜访朋友来抒发心中“块垒”,尾联是借酒浇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故选C。 (2)本题中,颈联是写景,意象“穷巷”“乔木”“深斋”“古藤”,营造了古朴幽深的意境为;这两句诗在结构上点题,为尾联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心情”蓄势,作铺垫。按照意境赏析题的答题规范整理答出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第一问:小巷冷僻简陋,树木掩映;斋院深深,古藤缠绕。营造了深远古朴、清净幽雅的意境。第二问:既点明标题中的“得藤字”,又强化了诗人乘兴忘归的情志,还为尾联的抒情蓄势、铺垫。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古诗大多以景写情,从景物表明季节特点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来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点明季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卷诗歌阅读(表达技巧) 题组一表达方式类 1.(2015·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访秋①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 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①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时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是诗人的所见,“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是说渐起的暮霭,有如轻纱般地笼罩在龙潭上,潭水一片银白;余霞照在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高峻的山上,山岭被映成一片红色。这两句初看起来,山红水白,好像美景一片,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发现包蕴其中的异乡情调,以及客居异地在日暮时分很容易勾起的乡国之思。尾联中诗人登楼而访,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此时此地,那殷勤地报告秋意的,只有一树树红枫。诗人用“殷勤”和“报”,将丹枫人格化,在一片苍茫寥落中,特别报告了令人忆念而寻访的秋意,显得富有深情。而“只是”二字,一方面真实地写出了桂林地暖的自然特点,另一方面也婉转地表示出诗人在桂林的孤独处境和落寞情怀,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倒远不如看似无情实多情的丹枫亲近,诗人在异乡的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在这里被表达得更为曲折和深沉。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写诗人万里投荒,愁思难已,于是借酒浇愁,谁知酒味淡薄,西风吹来,酒意全消,于是登楼远望,一片苍茫。一个“望”字,点明了诗题中的“访”,并领起全篇。中间两联,就是诗人望中所见。诗人先是使用反衬手法,通过落日归帆的景象,来表现自己有家难归的苦闷。再写烟白霞红的景象,表明秋色不浓,望不见往年习见的北方秋色。只有一树树红枫,给人一点难得的慰藉。

诗歌鉴赏(三)教师版

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专题微语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大部分的内容。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考点突破·明法悟道 题型一修辞手法 题型解读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掌握古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典例剖析 [典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注],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①题目要求先点明修辞手法,然后再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②“诗歌的颔联”界定了范围,粗读诗歌,初步了解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指导】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答题时可遵循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方法归纳 对于修辞方法的鉴赏,就是要准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方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了解重要修辞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拟人、对比、比喻、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对此要全面了解。 2.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在分析时注意三部曲:点明概念——分析运用——说明效果。在上述题目答案设计中,先要点明“比喻”的修辞手法,再根据诗句具体分析,然后指出表达效果——“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3.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①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专题

古诗鉴赏三: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涉及最多的的内容,也是整个诗歌鉴赏中的难点。对诗歌技巧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体现为准确判断诗歌运用的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其中表现手法广义上也和表达技巧相似,所以中学阶段我们不作区分。 一、抒情手法 二、描写手法

三、修辞手法 四、构思技巧 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明手法(准确指出使用了什么手法) 2、阐运用(结合诗句说明诗人如何运用这种手法) 3、谈作用/析效果/表感情(这种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刻画了怎样的形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题示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注】①钩:一种弯刀,属于武器。②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绘开国功臣24人画像以示表彰。③若个:哪个。 这两首诗所用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案《马诗》借物抒情,(第一步)写出一匹骏马渴望驰骋疆场,(第二步)通过慨叹马的命运写出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不得重用的感慨,显得婉曲而耐人寻味。(第三步); 《南园》直抒胸臆,(第一步)连用两个反问句,(第二步)表达了自己急切的杀敌报国的愿望和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第三步)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诗中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 答: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颖公遗碧霄峰茗① 梅尧臣 到山春已晚,何更有新茶? 顶应多雨,天寒始发芽。 采林狖②静,蒸处石泉嘉。 持作衣囊秘,分来五柳家。 【注】①诗人到山上时,颖公馈赠他碧霄峰名茶,于是诗人写下此诗。②狖(yòu):猿猴类动物,这里泛指山中的野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自问自答,介绍碧霄峰茶生长情况,突出了它出与众不同。 B.诗的前四句流露出诗人得到新茶时既惊疑又欣喜的心情,平值得玩味。 C.第五、六句描写采摘和制作茶叶的情况,凸显颖公有仙风道人间难觅。 D.本诗各联都围绕诗题中“茗”字展开,既有实景,也有想象;明写茶,暗写人。 2.简析诗歌尾联的含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题和诗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

水乳交融。 D.最后两句与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 其造诣非凡。 2.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找出本诗(节选部分)与《蜀道难》的相同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的佐证。 三、阅读下面的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剪梅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开篇写词人触景生情,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词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实写词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阕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2. 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6分) 四、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女冠子?元夕 蒋捷①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喀左高中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的14年新课标卷II卷、山东卷、湖北卷、天津卷、江苏卷,再到2015年北京卷、浙江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课前探究: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诗歌比较鉴赏题五大题型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四)、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五)、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典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解析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 技巧等) ★★考点解读★★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 ?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析】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 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二、【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20.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解析】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

李清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第一单元李清照诗歌鉴赏练习题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像[7]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3] 1。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挪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冯延巳《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开头,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试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

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29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春题湖①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 ★(1)下列各句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解析】选BC。B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运用了白描、设喻、做铺陈的写作技巧。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教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一、诗歌鉴赏之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五、人物形象鉴赏: 1、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2、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比较常见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古诗鉴赏题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而比较阅读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则增加了题目难度。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答题中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呢? 首先,必须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应对策略 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 答题应该不难。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其次读注解。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印证。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 辨别异同,知同辨异。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答案: (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出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01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练习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29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春题湖①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 ★(1)下列各句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解析】选BC。B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运用了白描、设喻、做铺陈的写作技巧。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金谷园:西晋豪富石崇的别墅。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③这首诗写作者途经金谷园故地,因见眼前的景象而引起的怀古之思。 (1).请赏析诗句“流水无情草自春”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4分) (2)从对比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作者住宅以西。 (1)结合全诗,说说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槛遣心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②轩:长廊。楹:柱子。③赊:远。 (1)填空:(6分) 这是一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从体裁看属于诗。诗的韵脚是根据景物描写可以判断,诗人写的是时令的美丽景物。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写

出了的草堂环境;表现了诗人__ 的心情。 (2)请赏析划线诗句中“出”和“斜”两词运用的妙处。(6分) 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五.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其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一种心情?(3分)(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3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1)简析第三联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2分) (2)试简析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4分)

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 (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 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冋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