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诠释问题(一)

量子力学诠释问题(一)
量子力学诠释问题(一)

量子力学诠释问题(一)

作者:孙昌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1 引言:量子力学的二元结构和其发展的二元状态上世纪二十年代创立的量子力学奠定了

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科学基础,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各种相关物理效应。然而,关于波函数的意义,自爱因斯坦和玻尔旷世之争以来众说纷纭,并无共识。直到今天,量子力学发展还是处在这样一种二元状态。对此有人以玻尔的“互补性”或严肃或诙谐地调侃之,以“shut up and calculate”的工具主义观点处之以举重若轻。这样一个二元状态主要是由于附加在玻恩几率解释之上的“哥本哈根诠释”之独有的部分:外部经典世界存在是诠释量子力学所必需的,是它产生了不服从薛定谔方程幺正演化的波包塌缩,使得量子力学二元化了。今天,虽然波包塌缩概念广被争议,它导致的后选择“技术”却被广泛地应用于量子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如线性光学量子计算和量子离物传态的某些实验演示。早年,薛定谔曾经写信严厉批评了当时的物理学家们,他在给玻恩的信中写到:“我确实需要给你彻底洗脑……你轻率地常常宣称哥本哈根解释实际上已经被普遍接受,毫无保留地这样宣称,甚至是在一群外行人面前——他们完全在你的掌握之中。这已经是道德底线了……你真的如此确信人类很快就

会屈从于你的愚蠢吗?”1979 年,Weinberg在《爱因斯坦的错误》一文中批评了玻尔对测量过程的不当处理:“量子经典诠释的玻尔版本有很大的瑕疵,其原因并非爱因斯坦所想象的。哥本哈根诠释试图描述观测(量子系统)所发生的状况,却经典地处理观察者与测量的过程。这种处理方法肯定不对:观察者与他们的仪器也得遵守同样的量子力学规则,正如宇宙的每一个量子系统都必须遵守量子力学规则。”“哥本哈根诠释可以解释量子系统的量子行为,但它并没有达成解释的任务,那就是应用波函数演化方程于观察者和他们的仪器。”最近温伯格又进一步强调了他对“标准”量子力学的种种不满。在量子信息领域,不少人不加甄别地使用哥本哈根诠释导致的“后选择”方案,其可靠性令人怀疑!其实,在量子力学幺正演化的框架内,多世界诠释不引入任何附加的假设,成功地描述了测量问题。由于隐变量理论在理论体系上超越了量子力学框架,本质上是比量子力学更基本的理论,所以本文对Bell 不等式不作系统讨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先后提出了各种形式迥异的量子力学新诠释,如退相干、自洽历史、粗粒化退相干历史和量子达尔文主义,但实际上都是多世界诠释的拓展和推广。2 哥本哈根诠释及其推论哥本哈根诠释的核心内容是“诠释量子世界,外部的经典世界必不可少”。波函数描述微观系统的状态,遵循态叠加原理,即:如果|?1>

和|?2> 满足运动方程,则也是系统的可能状态。当|?1> 和|?2> 是某一个力学量的本征态(对应本征值a1和a2),则对|?> 测量A 的可能值只能随机地得到a1和a2,相应的几率是|c1|2 和|c2|2 。因而,A的平均值是这就是玻恩几率解释的全部内容,不必附加任何假设,足以解释所有实验数据。但哥本哈根诠释却要通过附加的假设拓展玻恩几率解释。从John von Neumann开始,人们追问被测量后系统的状态及其波函数是什么,并且都主张紧接着的重复测量给出相同的结果。冯·诺依曼首先将测量定义为相互作用产生的仪器(D)和系统(S)的关联(或笼统地叫做纠缠)。特殊相互作用导致的总系统D+S 演化波函数为根据上面的方程,一旦观察者发现了仪器在具有特制经典的态|D1> 上,则整个波函数塌缩到|?1>? |D1> ,从而由仪器状态D1 读出系统状态|?1> ,对|?2> 亦然。自此,哥本哈根学派将这种波包塌缩现象简化为一个不能由薛定谔方程描述的非幺正过程:在|?> 上测A,测量一旦得到结果a1,则测量后的波函数变为|?> 的一个分支|?1> 。这个假设的确保证了紧接着的重复测量给出相同的结果。然而,玻尔从来都不满足于物理层面上的直观描述和数学上的严谨表达,对于类似波包塌缩的神秘行为他进行了“哲学”高度的提升:只有外部经典世界的存在,才能引起波包塌缩这种非幺正变化,外部经典世界是诠释量子力学所必不可少的。加上波包塌缩假设,人们把量子力学诠

释归纳为以下6条:(1)量子系统的状态用满足薛定谔方程的波函数来描述,它代表一个观察者对于量子系统所能知道的全部知识(薛定谔);(2)量子力学对微观的描述本质上是概率性的,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其对应的波函数分量的绝对值平方(玻恩);(3)力学量用满足一定对易关系的算符描述,它导致不确定性原理:一个量子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被准确测量(海森伯),ΔxΔp ≥?/2;(4)互补原理(Complementarity principle,亦译为并协原理):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一个实验可以展现物质的粒子行为或波动行为,但二者不能同时出现(玻尔);(5)对应原理:大尺度宏观体系的量子行为接近经典行为(玻尔);(6)外部经典世界是诠释量子力学所必需的,测量仪器必须是经典的(玻尔与海森伯)。一般说来,“哥本哈根诠释”特指上述6 条量子力学基本原理中的后4 条。然而,玻尔等提出的4 条“军规”,看似语出惊人,实质却可证明为前两条的演绎。第3 条海森伯不确定性关系并不独立于玻恩几率解释。只是由于不确定关系能够凸显量子力学的基本特性——不能同时用坐标和动量定义微观粒子轨道,看上去立意高远!玻尔和海森伯等从哲学的高度把它提升到量子力学的核心地位。但是,今天大家意识到,只要用波函数玻恩解释给出力学量平均值公式,就可以严格导出不确定关系。其实,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不确定性关系可以解释一些新奇的量子效应,但

不能指望它给出所有精准的定量预言。哥本哈根“军规”第4 条——玻尔互补原理后半句话“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同一个实验中,二者互相排斥、不可同时出现”经常被人们忽略,但它却是互补原理的精髓所在。玻尔互补原理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视为哲学性的描述。玻尔本人甚至认为可以推广到心理学乃至社会学,以彰显其普遍性!然而,虽然它看似寓意深奥,在操作层面上却不完全独立于不确定性关系。然而,对于玻尔这种主要表现在互补原理之中的“啰嗦的、朦胧的”哲学,狄拉克无法接受。1963年,狄拉克谈到互补原理时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它”,“它没有给你提供任何以前没有的公式”。狄拉克不喜欢这个原理的充分理由,从侧面反映了互补原理不是一般的可以用数学准确表达的物理学结论。其实,尽管互补原理不能吸引狄拉克,但也许还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思维,在狄拉克《量子力学原理》前言当中及其他地方,他强调的不变变换可以看做是玻尔互补观念的一种表现。其实,我们能够清晰地展示互补原理的不独立性。在粒子双缝干涉实验中,要探知粒子路径意味着实验强调粒子性,波动性自然消失,干涉条纹也随之消失,发生了退相干。玻尔互补原理对此进行了哲学高度的诠释:谈论粒子走哪一条缝,是在强调粒子性,因为只有粒子才有位置描述;强调粒子性,波动性消失了,随即也就退相干了。海森伯用自己的不确定性关系对这种退相干现象给出了比较物理的

解释:探测粒子经过哪一条缝,相当于对粒子的位置进行精确测量,从而对粒子的动量产生很大的扰动,而动量联系于粒子物质波的波矢或波长,从而导致干涉条纹消失。海森伯本人认为,通过不确定性关系很好地印证了互补性原理。然而,玻尔并不买海森伯的帐,认为只有互补原理才是观察引起退相干问题的核心,测量装置的预先设置决定了“看到”的结果。强调不确定性关系推导出互补性,本质上降低了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当然,玻尔本人也认为不确定性关系是波粒二象性的很好展现:Δx很小,意味着位置确定,这对应着粒子性,这时Δp 很大,波矢不确定所以波动性消失了。哥本哈根“军规”第5 条是对应原理,它可以视为薛定谔方程半经典近似的结果。经过这样的分析甄别,可以断定只有第6 条才是“哥本哈根诠释”独特且独立的部分,也正是它导致了量子力学诠释的二元论结构:微观系统服从导致幺正演化的薛定谔方程(U 过程),但对微观系统测量过程的描述则必须借助于经典世界,它导致非幺正的突变(R 过程)。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多次强调,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诠释的全部奥秘在于量子力学是否存在薛定谔方程U过程

以外的R过程。当年,玻尔认为这种描述是十分自然的:为了获取原子微观世界的知识,对于生活在经典世界的人类而言,所用的仪器必须是经典的。然而,仪器本身是由微观系统组成,每一个粒子服从量子力学,经典与量子之间必存

在边界,但边界却是模糊的。哥本哈根诠释要想自洽,就要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边界的位置,可以在仪器—系统之间,可以在仪器—人类观察者之间,甚至可以是视觉神经和人脑之间。如果说“边界可变”的哥本哈根诠释是一条灵动而有毒的“蛇”,哥本哈根“军规”第6 条是其最核心、最致命的地方。温伯格先生对此的严厉批评和质疑,正好打了“蛇”的七寸。七寸处之“毒”在意识论上会导致冯·诺依曼链佯谬:人的意识导致最终波包塌缩。让我们考察冯·诺依曼量子测量的引申。我们不妨先承认玻尔的“经典必要性”。如果第一个仪器用量子态描述,为什么系统+仪器的复合态会塌缩到|?1>?|D1> ,答案自然是有第二个经典仪器D2 存在,使得更大的总系统塌缩到|?1>?|D1>?|D2> ? 。以此类推要塌缩到以下链式分支上:据此类推,最末端的仪器在哪里呢?那么,要想有终极的塌缩,末端必须是非物质“神”或“人”的意识。冯·诺依曼的好友维格纳(Eugene Wigner)就是这样推断意识会进入物质世界。我个人猜想,目前国内有人由量子力学论及“意识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正是拾维格纳的牙慧,把哥本哈根诠释进行这种不合理的逻辑外推。然而,这个结论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如果我们研究的系统是整个宇宙,难道有宇宙之外的上帝?对此的正确分析可能要涉及一个深刻的数学理论:随着仪器不断增加到无穷,我们就涉及了无穷重的希尔伯特空间的直积。无

穷重和有限重直积空间有本质差别,序参量出现就源于此。哥本哈根诠释还有一个引起歧义的推论:波包塌缩与狭义相对论的冲突。例如,如图1,一个粒子在t=0 时刻局域在一个空间点A上,t=T 时测量其动量得到确定的动量p,则波包塌缩为动量本征态φ(x)~ exp( ipx) ,其空间分布在T 时刻后不再定域,整个空间均匀分布。因此,测量引起的波包塌缩导致了定域性的整体破坏:虽然B 点在过A 点的光锥之外(即A 和B 两点是类空的,不存在因果联系),但在t >T 的时刻,我们仍有可能在B 点发现粒子。按照狭义相对论,信号最多是以光的速度传播,而在瞬时的间隔发生的波包塌缩现象,意味着存在“概率意义”的超光速——T 时刻测量粒子动量会导致体系以一定几率(通常很小很小) “超光速”地塌缩到不同的动量本征态上。这个例子表明,如果简单地相信波包塌缩是一个基本原理,会出现与狭义相对论矛盾的悖论。事实上,对于单一的测量,我们并不能确定地在B点发现粒子。因此,“事件”A和B的联系只是概率性的。而对于微观粒子而言,讨论经典意义下的因果关系和相关的非定域性问题,不是一个恰当的论题。概率性的“超光速”现象意味着,在概率中因果关系必须要重新考量。图1 四维时空中的整体波包塌缩:对定域态的动量测量,接受哥本哈根的观点,则会认为系统塌缩到动量本征态,从而可以出现在类空点上综上所述,哥本哈根诠释带来概念困难的

关键之处是广为大家质疑的第6 条“军规”——经典必要性或波包塌缩。量子力学的其他诠释,如多世界诠释、退相干诠释乃至隐变量理论,均是针对这一点,提出了或是在量子力学框架之内、或是超越之外的解决方案。 3 多世界诠释对量子力学诠释采取“工具论(instrumentalism)”的态度,可以认为波函数不代表任何物理世界中的实体,也不描写实际的测量过程,而只是推断实验结果的数学工具。因此,在哥本哈根诠释中,波包塌缩与否,都不意味着实体塌缩,只是塌缩后可以据此推断重复测量的结果。虽然玻尔自己晚期也多次谈到这一点,但哥本哈根学派的思想并没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他们由此推及诠释量子力学必须借助经典世界,明显走向了本体论(ontology)的一面,经典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本体。因此,从哲学意义上讲,哥本哈根诠释是一种二元论的混合体:微观世界由观察或意识决定,但实施观察的经典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温伯格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等著名的物理学家并不满足于哥本哈根诠释的绥靖主义和

哲学上二元论的理解,他们从实在论(realism)立场出发,直到今天还在锲而不舍地追问波函数到底是什么、测量后变为什么。非常幸运,早在上一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埃弗里特对这些基本问题给出了“实在论”或“本体论”式的回答——这就是相对态理论或后称多世界诠释。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起源于休·埃弗里特(Hugh Everett)(图2)的博士论文。

1957 年在《现代物理评论》发表了这个博士论文的简化版。发表文章的题目《量子力学的相对态表述》有些专业化,但科学上很准确。文章发表后被学界冷落多年,1960 年代末德维特(Bryce Seligman DeWitt)在研究量子宇宙学问题时,重新发现了这个“世界上保守好的秘密”,并把它重新命名为“多世界理论”。这个引人注目的名称复活了埃弗里特沉寂多年的观念,也引起了诸多新的误解和争论。图2 休·埃弗里特(1930—1982):多世界诠释的创立者埃弗里特提出多世界诠释之后,面对玻尔的冷落,不管他的老师John Wheeler如何沟通“多世界理论”和“标准”哥本哈根诠释、平滑它们的冲突,在答复《现代物理评论》编辑部的批评意见时,他还是挑明了与哥本哈根诠释的根本分歧:“哥本哈根诠释的不完整性是无可救药的,因为它先验地依赖于经典物理……这是一个将'真实’概念建立在宏观世界、否认微观世界真实性的哲学怪态。”这一点也是温伯格在尖锐批评哥本哈根诠释时所不断重复的要点、灵动之“蛇”的七寸。今天,不少人认为,多世界诠释是使量子力学摆脱“怪态”走向正常态的基本理论。多世界诠释认为,微观世界中的量子态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它必须相对于它外部一切,包括仪器、观察者乃至环境中各种要素。因此,微观系统不同分支量子态|n> 也必须相对于仪器状态|Dn> ,观察者的状态|On> ……环境的状态|En> 来定义,从而,微观系统状态嵌

入到一个所谓的世界波函数或称宇宙波函数(universal wavefunction):它是所有分支波函数的叠加。埃弗里特等人认为,如果考虑全了整个世界的各个部分细节,Cn可以对应于微正则系综Cn = 1/√N,N 是宇宙所有微观状态数。不必预先假设玻恩规则,通过粗粒化,可以证明|Cn|2 代表事件n 发生的概率。当然,这种处理取决于人们对概率起因的理解。图3 薛定谔猫“佯谬”多世界图像:处在基态|0> 和激发态|1> 叠加态上的放射性核,通过某种装置与猫发生相互作用。处在|1> 态的核会辐射,触动某种装置杀死猫,而处在|0> 态的核不辐射,猫活着。这个相互作用结果使得世界处在两个分支上:在“死猫”的分支上,核辐射了,杀死了猫,观察者也看到了这个结果;在“活猫”分支上,没有辐射,猫还活着。两个分支都存在,但观察者们不会互知彼此的观察结果。多世界诠释认为,量子测量过程是相互作用导致了世界波函数的幺正演化过程,测量结果就存在于它的某一个分支之中。每一个分支都是“真实”存在,只是作为观察者“你”、“我”恰好处在那个分支中。薛定谔猫在死(活)态上,对应着放射性的核处在激发态|1> (基态|0> )上,这时观察者观测到了猫是死(活)的。我们写下猫态:

多世界诠释是说,两个分支|-> =|死,1,O1> ≡|

死>?|1>?|O1> 和|+> = |活,0,O0>≡|活>?|0>?|O0> 都是真实存在的。测量得到某种结果,如猫还活着,只是因为观察

者恰好处在|+> 这个分支中。如果仅仅到此为止,人们会马上质疑多世界理论,并视之为形而上学:仅说碰巧观察者待在一个分支内,作为观察者的“你”、“我”在另一个分支里看到了不同的结果,观察者的“你”、“我”便“一分为二”了。人们显然不会接受这种荒诞的世界观。然而,埃弗里特、德维特利用不附加任何假设的量子力学理论,自洽地说明不同分支之间,不能交流任何信息。因此,在不同分支内,观察者“看到”的结果是唯一的。最近,本文作者及合作者通过明确定义什么是客观的量子测量,严格地证明了这个结论。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埃弗里特的多世界诠释变成了一个犹如量子色动力学(QCD)一样正确的物理理论。QCD假设了夸克,但“实验观察”并没有直接看到夸克的存在。所幸QCD本身预言了渐进自由,它意味着夸克可能发生禁闭:两个夸克离得越近,它们相互作用越弱,反之在一定程度上,距离越远,相互作用越强,因而不存在自由夸克(当然,严格地讲,渐进自由是依据微扰QED证明的,而QCD 研究禁闭问题的本质可能是非微扰)。多世界理论常常被误解为假设了世界的“分裂”、替代波包塌缩。事实上,埃弗里特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假设。多世界理论是在量子力学的基本框架(薛定谔方程或海森伯方程加上玻恩几率诠释)描述测量或观察,不附加任何假设。“分裂”只是理论中间产物的形象比喻。当初,埃弗里特投稿《现代物理评论》遭到

了审稿人的严厉批评:测量导致的分支状态共存,意味着世界在多次“观测”中不断地分裂,但没有任何观察者在实际中感受到各个分支的共存。埃弗里特对这个问题的答辩也是思辨式的,但逻辑上很有说服力。他说,哥白尼的日心说预言了地球是运动的,但地球上的人的经验从来没有直接感觉到地球是运动的。不过,从日心说发展出来的完整理论——牛顿力学从相对运动的观点解释了地球上的人为什么会感

觉到地球不动。理论本身可以解释理论预言与经验的表观矛盾,这一点正是成功理论的深邃和精妙所在。今天看来,作为理论中间的要素,不自由的夸克和不可观测的世界分裂都是一样的“真实”,其关键是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能否自证“世界分裂”的不可观测性。由于世界波函数的描述原则上包含了所有的观察者,上帝也不可置身此外。因此,我们不再区分仪器、观察者或上帝,世界是否“分裂”问题于是就转化为观察或测量的客观性问题(Box 1):两个不同观察者观察的结果是否一致,观测结果之间是否互相验证一致。事实上,为了证明多世界诠释中世界的分裂是不可观测的,埃弗里特首先明确什么是“观察”或“测量”。今天大家已经公认,测量是系统和仪器之间的经典关联,如果要求这种关联是理想的,对应于不同系统分支态的仪器态是正交的(完全可以区分)。如果观察者可以用另外的仪器去测量原来的仪器状态,得到相同的对应读数,则两个仪器间形成理想的

经典关联(Box 1)。多世界诠释似乎完美地解决了哥本哈根诠释中面临的关键问题,但其自身仍然在逻辑上存在漏洞,这就是偏好基矢(preferred basis)问题。我们以自旋测量为例说明这个问题,设自旋1/2 体系世界波函数为其中|U↑>(|U↓> ) 代表相对于自旋态|↑> (|↓>) 的宇宙其他所

有部分的态。按多世界论的观点,测得了自旋向上态|↑> ,是因为它的相对态|U↑> = |D↑,O↑,?> 包含了指针向上的仪器D↑,看到这个现象观察者O↑以及相应的环境等。多世界诠释的要点是认为另外一个分支|U↓> =| D↓,O ↓,?> 仍然是“真实”存在,但外在另一个(向上)分支中的观察者无法与这个分支进行通信,不能感受到向下分支的存在。然而,量子态|?> 的表达式不唯一,即原来的世界波函数也可以表达为其中新的基矢|±> = (|↑> ±|↓> )/√2 代表自旋向左或向右的态,而|U±> = (|U↑> ±|U↓> )/√2 代表系统与世界相对应的部分。很显然,|U±> 不会简单地写成仪器和观察者因子化形式,它不再是仪器、观察者和环境其他部分的简单乘积,测量的客观性不能得以保证。上述考虑带来了所谓的偏好基矢问题:为什么对于同一个态,在谈论自旋取向测量时,我们采用了自旋向上和向下( |↑> 和|↓> )这种偏好,而非自旋左右。埃弗里特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但他并不在意,他觉得任何测量都要有体现功能的仪器的特定设置,这种功能选择设置仪确定了偏好

基矢。例如,在测量自旋的施特恩—盖拉赫实验中,我们通过选择非均匀外磁场的指向,来确定是测上下还是左右的自旋。然而,很多理论物理学家还是觉得多世界理论的确存在这样的不足。1981 年祖莱克(Wojciech Zurek)把迪特尔·泽(Dieter Zeh)1970 年提出的量子退相干观念应用到量子测量或多世界理论,为解决偏好基矢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Box1:“世界分裂”的不可观察(测量)性我们先假设观察者O通过仪器D测量系统S。三者的相互作用导致系统演化到一个我们称之为世界波函数的纠缠态:在每一个分支中,{|S>} 是系统的完备的基矢,{|dS>} 和{|OS>} 分别是与系统基矢|S> 相对应的仪器和观察者的态基矢。为了简单起见,一般情况下|OS> 可以代表系统和仪器以外世界所有部分,包括观察者和整个环境,通常不预先要求它们是正交的。由于O是宏观的,则它对量子态反映是敏感的,有S|OS′> = δSS′。平均掉环境作用,系统和仪器之间形成一个经典关联,进而,如果仪器态是正交的,S|dS′> = δSS′,则ρSD 代表一种理想的经典关联。这时,如果观测的对象是系统的力学量A,|S> 是它的本征态,A|S> = aS|S> ,则系统本征态是正交的,从而仪器和观察者之间也形成理想的经典关联:这表明,观察者O在仪器D上读出了S,且对于aS的几率为|CS|2 。以上分析表明,观察者O用仪器D测量系统S 的(厄米)力学量

A,理想的测量要求三体相互作用导致的纠缠态|φ> 是一个GHZ 型态,即{|dS>} 和{|OS>} 是两个正交集。这时,观察者和系统之间也会形成一个系数相同的理想经典关联态,因而我们说测量是客观的,这里可以把仪器和观察者当做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不同的观察者看到相同的结果。现在我们假设仪器的状态|dS>不是正交的,则|dS>可以用正交基|DS> (B|DS> = dS|DS>) 展开:其中,CSS′= S′|dS> 。这时这表明|S> 分支中的观察者有一定的几率看到了另一个分支中仪器的读数——分支态|Dm> ,观察到了“分裂”!因此,要求理想测量( |φ> 是理想的GHZ态),则我们观测不到分裂。我们还可以用反证法说明世界分裂是不可观察的。设世界波函数为当|O1> = |O2> ,观察者O不能区分|S1> 和|S2> ,因此看到了世界的分裂,或代表着观察者O看到世界分裂,因为它不能区分|S1> 和|S2> 。这时,非对角项的存在意味着仪器和系统之间不能形成很好的经典关联。

简述建立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思想方法

简述建立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思想方法 摘要:量子力学是大学物理专业的一门必修理论基础课程,它研究的对象是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本文对建立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思想方法作一简单叙述,供学员在学习掌握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时参考。 关键词:量子力学;力学量;电子;函数 作者简介 0引言 19世纪末,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领域,发现了一系列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是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原子线光谱。普朗克于1900年引进量子概念后,上述问题才开始得到解决。爱凶斯坦提出了光具有微粒性,从而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1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不仅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等有关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玻尔的两条假设 玻尔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条假设,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但对稍微复杂的原予(如氦原子)就无能为力。直到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之后才得到完整解释。 1924年,德布罗意在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即德布罗意关系。1927年,戴维孙和革末将电子作用于镍单晶,得到了与x射线相同的衍射现象,从而圆满地说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 2.1自由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 它的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它充分地反映了自由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将波(平面波)粒( p,E) 二象性统一在其中。如果粒子不是自由的,而是在一个变化的力场中运动,德布罗意波则不能描写。我们将用一个能够充分反映二象性特点的

量子力学隐变量解释的最新探索讲解学习

量子力学隐变量解释的最新探索

量子力学隐变量解释的最新探索 (作者;夏烆光) 电子邮箱:xgxia2007@https://www.360docs.net/doc/461622567.html, 【内容提要】:本文从贝尔不等式出发指出:因斯布鲁克验证贝尔不等式的实验结果中,存在着实验者的主观臆断成分,并提出了改进方案。随后,全面讨论了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物理本质、及其隐变量理论的合理性。进而证明:在物理学中,宏观上的定域论与微观上的非定域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不过,二者相互对立的这一侧面,既不能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也不能否定物理学的因果规律;更不是把人的主观意识引入到量子力学之中,变成量子力学不可或缺组成部分的正当理由。 【关键词】:贝尔不等式隐变量波粒二象性广义时空相对论玻姆玻恩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 引言 量子力学诞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专门用于研究微观客体运动规律的物理理论。它利用波函数来表征微观客体的运动状态,或者说,它是利用统计方法来描述微观世界中物质运动规律的物理理论。在微观领域中,因为粒子的位置和动量都难以做出精确的确定,所以对可观察量来说,只能给出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由此而引发了量子力学的描述是否完备与可靠的诸多疑问。 在过去的100来年中,这个问题一直是两大学术派别之间尖锐对立与激烈争论的焦点。以尼尔斯·玻尔、马克斯·玻恩和沃纳·海森堡等一大批著名的物理学家为代表的“非定域论”学派认为:量子力学是完备的物理理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是量子世界的物

理本质。但是,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戴维·玻姆和路易·德布罗意等另一大批著名物理学家为代表的“定域论学派”则认为:量子力学中这种概率特征并不是量子世界的物理本质,“上帝不会掷骰子”的名言,正是爱因斯坦对非定域论学派给予的幽默反驳。当然了,定域论学派的基本观点也同样的承认,量子力学的理论结果是完全正确的,只是这个理论本身是不完备的。之所以说它是不完备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相信:在构成量子力学的波函数之中,肯定存在着某种隐藏得更深刻的物理原因,即某种“隐变量”在暗中发挥作用,只是人们目前尚未揭开这个隐变量究竟是怎样一个物理机制而已。 于是,寻找关于隐变量的量子力学解释,就成为坚信隐变量解释的物理学家们近百年来的奋斗目标。在随后的岁月里,所提出的隐变量理论至少有几十种。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隐变量理论包括:玻姆的隐变量理论,德布罗意的导波理论,玻姆-玻布的隐变量理论,格里森的隐变量理论,等等。特别是爱尔兰物理学家贝尔(Bell .J.S),为了证实隐变量解释与概率解释孰是孰非,还专门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后命名为“贝尔不等式”,用以作为衡量隐变量理论正确与否的试金石。 一贝尔不等式的数学证明与实验验证 1、贝尔不等式的数学证明。在隐变量理论的研究中,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Bell .J.S)认为,必须找到一些对定域性条件、或者是对远距离系统不可分性的理论证明,并把研究结果发表在1964年的两篇论文,即《量子力学的隐变量问题》和《关于EPR佯谬》之中。为了简化证明,贝尔通过一种线性局域隐变量理论,求出单态中的两个自旋为1/2的粒子,分别地沿着两个任意指定的方向投影时的关联函数,使其对应着相应关联量的量子力学期望值。贝尔假定该体系处在“总自旋为零”的单态。这样一来,两个粒子从某个时刻起,已经处于相距很远的空间距离之上,并且以后在它们之间就不再有任何相互作用存在。他令和是空间上两个任意方向的单位矢量,粒子I沿方向自旋

量子力学简明教程

量子力学教案 主讲周宙安 《量子力学》课程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1、教材: 周世勋,《量子力学教程》,高教出版社,1979 2、主要参考书: [1] 钱伯初,《量子力学》,电子工业出版社,1993 [2] 曾谨言,《量子力学》卷I,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0 [3] 曾谨言,《量子力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 [4] 钱伯初,《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5] 咯兴林,《高等量子力学》,高教出版社,1999 [6] L. I.希夫,《量子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7] 钱伯初、曾谨言,《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上、下册,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9 [8] 曾谨言、钱伯初,《量子力学专题分析(上)》,高教出版社,1990 [9] 曾谨言,《量子力学专题分析(下)》,高教出版社,1999 [10] P.A.M.Dirac,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4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endon),Oxford,England,1958;(《量子力学原理》,科学出版社中译本,1979) [11]https://www.360docs.net/doc/461622567.html,ndau and E.M.Lifshitz, Quantum Mechanics (Nonrelativistic Theory) (2nd edition),Addison-Wesley,Reading,Mass,1965;(《非相对论量子力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译本,1980)

第一章绪论 量子力学的研究对象: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一种基本理论。它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总结大量实验事实和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不仅在进到物理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而且还被广泛地应用到化学、电子学、计算机、天体物理等其他资料。 §1.1经典物理学的困难 一、经典物理学是“最终理论”吗? 十九世纪末期,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来已经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那时,一般物理现象都可以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说明: 机械运动(v<

量子力学与能带理论

量子力学与能带理论 孟令进 专业: 应用物理 班级:1411101 学号:1141100117 摘要:曾谨言先生在《量子力学》一书中用量子力学解释了能带的形成,从定态薛定谔方程出发,将原子中原子实假定固定不动,并且在结构上呈现周期性排列,那么电子则可以看成在原子实以及其他电子的周期性的势场中运动,利用定态薛定谔方程可以解出其能级结构,从而得到能带理论。 一、定态薛定谔方程 1.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我们首先利用薛定谔方程解决一类简单的问题,一维定态问题,即能量一定的状态。我们设粒子质量为m ,沿着x 方向运动,势场的势能为V(x),那么薛定谔方程可以写为 ),()(2),(222t x x V x m t x t i ψψ?? ????+??-=?? ,因为处于一定的能量E 状态,定态的波函数可以写为 /)(),(iEt e x t x -=ψψ,两式整理可得,)(x ψ满足的能量本征方程)(),()(2222x E t x x V x m ψψ=?? ????+??- ,或称为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这个方程时,我们需要带入边界条件,连接条件。 2.定态薛定谔方程与方势垒 在经典力学当中,当一个具有能量E 的粒子射向高度为V 的势垒时,如果E>V ,则粒子能够顺利的越过这个势垒,如果E0的粒子从左方入射,那么在前两个区域的波函数可以用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解除来,结果如下:

量子力学教程第二版答案及补充练习

第一章 量子理论基础 1.1 由黑体辐射公式导出维恩位移定律:能量密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m λ与温度T 成反比,即 m λ T=b (常量); 并近似计算b 的数值,准确到二位有效数字。 解 根据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 dv e c hv d kT hv v v 1 183 3 -?=πρ, (1) 以及 c v =λ, (2) λρρd dv v v -=, (3) 有 ,1 18)() (5 -?=?=?? ? ??-=-=kT hc v v e hc c d c d d dv λλλ πλλρλ λλρλ ρ ρ 这里的λρ的物理意义是黑体内波长介于λ与λ+d λ之间的辐射能量密度。 本题关注的是λ取何值时,λρ取得极大值,因此,就得要求λρ 对λ的一阶导数为零,由此可求得相应的λ的值,记作m λ。但要注意的是,还需要验证λρ对λ的二阶导数在m λ处的取值是否小于零,如果小于零,那么前面求得的m λ就是要求的,具体如下: 011511 86 ' =???? ? ?? -?+--?= -kT hc kT hc e kT hc e hc λλλλλ πρ

? 0115=-?+ -- kT hc e kT hc λλ ? kT hc e kT hc λλ= -- )1(5 如果令x= kT hc λ ,则上述方程为 x e x =--)1(5 这是一个超越方程。首先,易知此方程有解:x=0,但经过验证,此解是平庸的;另外的一个解可以通过逐步近似法或者数值计算法获得:x=4.97,经过验证,此解正是所要求的,这样则有 xk hc T m =λ 把x 以及三个物理常量代入到上式便知 K m T m ??=-3109.2λ 这便是维恩位移定律。据此,我们知识物体温度升高的话,辐射的能量分布的峰值向较短波长方面移动,这样便会根据热物体(如遥远星体)的发光颜色来判定温度的高低。 1.2 在0K 附近,钠的价电子能量约为3eV ,求其德布罗意波长。 解 根据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的关系,可知 E=hv , λ h P = 如果所考虑的粒子是非相对论性的电子(2c E e μ<<动),那么 e p E μ22 = 如果我们考察的是相对性的光子,那么 E=pc 注意到本题所考虑的钠的价电子的动能仅为3eV ,远远小于电子的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即eV 61051.0?,因此利用非相对论性的电子的能量——动量关系式,这样,便有 p h = λ

对量子力学互补性诠释的理解(一)

对量子力学互补性诠释的理解(一) 量子力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就形成了其形式系统,然而它的物理意义,亦即对它的解释却一直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仍是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虽然在其体系形成后不久,玻尔就在玻恩的几率诠释和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基础上,提出了系统一贯的互补性诠释并成为被普遍接受的正统诠释,但互补思想的确切内容却始终没有人能说得清,因为玻尔总是把他深奥的思想,深深藏在晦涩冗长的深思熟虑的句子和事例性的说明之中,而没有任何现成的条条款款,这就使得无论接受它的还是反对它的人都给出了各式各样不同的理解,所以互补含义亟需澄清。关于量子力学诠释研究的主要问题也都与互补性诠释密切相关(如因果性问题、几率性问题、关于测不准关系的理解问题、测量问题、完备性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澄清和解决也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互补性诠释。 1.互补性诠释的逻辑结构 与互补性诠释不同的其它诠释的逻辑结构是,先设计出某种本体实在的模式,再将这种本体实在与量子力学中的某种符号联系起来,然后将这种符号按量子力学演绎的理论结果与观察结果对照来解释量子现象和量子理论。在这些解释中,观察结果不是作为解释的根据,而是作为量子力学演绎的结果。如隐变量理论先假设有因果决定性的亚量子层的隐变量的本体实在,再将这种本体实在隐变量的统计平均与量子力学中的可观察量联系起来,量子力学的理论值就代表着隐变量的

统计平均的演化结果,它与统计性的结果相对应,这样隐变量理论就将观察结果和量子力学的描述解释为客体的隐变量的统计平均的表现和对这种统计平均的变化规律的描述。统计系综诠释则先假设统计分布具有实在的客观性,它代表着微观客体的状态和特征,量子力学描述中的波函数ψ的模方就表示客体的这种统计分布,波动方程的解的模方与观察结果的统计分布相一致,表示着客体的统计分布状态。互补性诠释不从一个预先的本体实在模式的假设出发,而是直接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然后从这种对观察结果的分析中推出客体的实在特点和对它进行描述的符号的意义。当然,从一般假设能演绎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而从观察结果只能推出客体实在的某些本质特征,不会得出唯一确定的实在模式和对它描述的符号的完全确定的意义。因为观察结果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描述,即使只有一套符号,其数学演算过程也无法与实际的物理过程一一对应,而只能将演算结果与观察结果对应,所以,虽然观察是唯一确定的,但关于它的描述和解释却可以有多种。这说明解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各种不同的关于实在的假设,但这些假设的实在并不就是真实的实在,而只是在某些方面反映着由观察结果所表征的实在。互补性诠释通过对观察结果的认识特点和描述的语义方面的分析,找到对客体和谐一致的互补描述方式,再从这种描述中找出客体的实在特点,而不是先给出一种实在的模式或图景。 互补性诠释从观察到的原子的稳定性和辐射光谱的不连续性所表征的

量子力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量子力学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 量子理论基础 1.1 由黑体辐射公式导出维恩位移定律:能量密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m λ与温度T 成反比,即 m λ T=b (常量); 并近似计算b 的数值,准确到二位有效数字。 解 根据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 dv e c hv d kT hv v v 1 1 833 -? =πρ, (1) 以及 c v =λ, (2) λρρd dv v v -=, (3) 有 ,1 18)()(5-?=?=?? ? ??-=-=kT hc v v e hc c d c d d dv λλλ πλλρλλ λρλρ ρ 这里的λρ的物理意义是黑体波长介于λ与λ+d λ之间的辐射能量密度。 本题关注的是λ取何值时,λρ取得极大值,因此,就得要求λρ 对λ的一阶导数为零,由此可求得相应的λ的值,记作m λ。但要注意的是,还需要验证λρ对λ的二阶导数在m λ处的取值是否小于零,如果小于零,那么前面求得的m λ就是要求的,具体如下: 011511 86 ' =???? ? ?? -?+--?= -kT hc kT hc e kT hc e hc λλλλλ πρ

? 0115=-?+ -- kT hc e kT hc λλ ? kT hc e kT hc λλ= -- )1(5 如果令x= kT hc λ ,则上述方程为 x e x =--)1(5 这是一个超越方程。首先,易知此方程有解:x=0,但经过验证,此解是平庸的;另外的一个解可以通过逐步近似法或者数值计算法获得:x=4.97,经过验证,此解正是所要求的,这样则有 xk hc T m =λ 把x 以及三个物理常量代入到上式便知 K m T m ??=-3109.2λ 这便是维恩位移定律。据此,我们知识物体温度升高的话,辐射的能量分布的峰值向较短波长方面移动,这样便会根据热物体(如遥远星体)的发光颜色来判定温度的高低。 1.2 在0K 附近,钠的价电子能量约为3eV ,求其德布罗意波长。 解 根据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的关系,可知 E=h v , λ h P = 如果所考虑的粒子是非相对论性的电子(2c E e μ<<动),那么 e p E μ22 = 如果我们考察的是相对性的光子,那么 E=pc 注意到本题所考虑的钠的价电子的动能仅为3eV ,远远小于电子的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即eV 61051.0?,因此利用非相对论性的电子的能量——动量关系式,这样,便有 p h = λ

第一讲 量子力学

第二章波函数与Schr?dinger 方程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经典牛顿力学及波动理论不再适用,必须从全新的观点和理念来认识微观世界,建立新的理论(既容许波动性)也容许粒子性)。内容概要:物质波概念1.1 物质波概念1.2 波函数及量子态叠加原理波动力学形式E.Schr?dinger 1.3 Schr?dinger方程 E. Schr?dinger 1887—1961

1.1 物质波的提出 11 Planck,Einstein 光量子论: λ/ E= hv = ,h p Bohr 量子论: 1. 原子具有能量不连续的定态; 1原子具有能量不连续的定态; 2. 两个定态间量子跃迁及频率条件 贡献:原子辐射能级和原子两个定态能级差联系起来,打开了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大门。1922年,Bohr诺贝尔奖。缺点:人为性太强,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不连续本质。 人为性太强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不连续本质。

1924年法国大学生1924年,法国大学生德布罗意在他向巴黎 大学理学院提交的博士论文中建议,既然, 知道光有波动和粒子双重性质,那么,物质粒子——特别是电子——或许也有波动和粒 子双重性质。这种建议是出于高度的推测, 因为当时并没有任何实验证据。德布罗意根据光子满足的方程用类比的方式提出物质粒德布罗意根据光子满足的方程,用类比的方式提出物质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物质波), de Broglie 关系

de Broglie把原子中的定态与驻波的频率及波长不连续性联系起来。 性联系起来 意义:1. 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光和实物粒子统一起来。 2. 更深刻地理解微观粒子能量不连续性,克服 Bohr理论人为性质的缺陷。 Bohr理论人为性质的缺陷

量子力学教程周世勋_课后答案

量子力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量子理论基础 1.1 由黑体辐射公式导出维恩位移定律:能量密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m λ与温度T 成反比,即 m λ T=b (常量); 并近似计算b 的数值,准确到二位有效数字。 解 根据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 dv e c hv d kT hv v v 1 183 3 -?=πρ, (1) 以及 c v =λ, (2) λρρd dv v v -=, (3) 有 ,1 18)() (5 -?=?=?? ? ??-=-=kT hc v v e hc c d c d d dv λλλ πλλρλ λλρλ ρ ρ 这里的λρ的物理意义是黑体内波长介于λ与λ+d λ之间的辐射能量密度。 本题关注的是λ取何值时,λρ取得极大值,因此,就得要求λρ 对λ的一阶导数为零,由此可求得相应的λ的值,记作m λ。但要注意的是,还需要验证λρ对λ的二阶导数在m λ处的取值是否小于零,如果小于零,那么前面求得的m λ就是要求的,具体如下: 011511 86 '=???? ? ?? -?+--?= -kT hc kT hc e kT hc e hc λλλλλπρ

? 0115=-?+ -- kT hc e kT hc λλ ? kT hc e kT hc λλ= -- )1(5 如果令x= kT hc λ ,则上述方程为 x e x =--)1(5 这是一个超越方程。首先,易知此方程有解:x=0,但经过验证,此解是平庸的;另外的一个解可以通过逐步近似法或者数值计算法获得:x=,经过验证,此解正是所要求的,这样则有 xk hc T m = λ 把x 以及三个物理常量代入到上式便知 K m T m ??=-3109.2λ 这便是维恩位移定律。据此,我们知识物体温度升高的话,辐射的能量分布的峰值向较短波长方面移动,这样便会根据热物体(如遥远星体)的发光颜色来判定温度的高低。 1.2 在0K 附近,钠的价电子能量约为3eV ,求其德布罗意波长。 解 根据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的关系,可知 E=hv , λ h P = 如果所考虑的粒子是非相对论性的电子(2 c E e μ<<动),那么 e p E μ22 = 如果我们考察的是相对性的光子,那么 E=pc 注意到本题所考虑的钠的价电子的动能仅为3eV ,远远小于电子的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即eV 6 1051.0?,因此利用非相对论性的电子的能量——动量关系式,这样,便有 p h = λ

对量子力学互补性诠释的理解

对量子力学互补性诠释的理解 量子力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就形成了其形式系统,然而它的物理意义,亦即对它的解释却一直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仍是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虽然在其体系形成后不久,玻尔就在玻恩的几率诠释和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基础上,提出了系统一贯的互补性诠释并成为被普遍接受的正统诠释,但互补思想的确切内容却始终没有人能说得清,因为玻尔总是把他深奥的思想,深深藏在晦涩冗长的深思熟虑的句子和事例性的说明之中,而没有任何现成的条条款款,这就使得无论接受它的还是反对它的人都给出了各式各样不同的理解,所以互补含义亟需澄清。关于量子力学诠释研究的主要问题也都与互补性诠释密切相关(如因果性问题、几率性问题、关于测不准关系的理解问题、测量问题、完备性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澄清和解决也首先需要正确理解互补性诠释。 1.互补性诠释的逻辑结构 与互补性诠释不同的其它诠释的逻辑结构是,先设计出某种本体实在的模式,再将这种本体实在与量子力学中的某种符号联系起来,然后将这种符号按量子力学演绎的理论结果与观察结果对照来解释量子现象和量子理论。在这些解释中,观察结果不是作为解释的根据,而是作为量子力学演绎的结果。如隐变量理论先假设有因果决定性的亚量子层的隐变量的本体实在,再将这种本体实在隐变量的统计平均与量子力学中的可观察量联系起来,量子力学的理论值就代表着隐变量的统计平均的演化结果,它与统计性的结果相对应,这样隐变量理论就将观察结果和量子力学的描述解释为客体的隐变量的统计平均的表现和对这种统计平均的变化规律的描述。统计系综诠释则先假设统计分布具有实在的客观性,它代表着微观客体的状态和特征,量子力学描述中的波函数ψ的模方就表示客体的这种统计分布,波动方程的解的模方与观察结果的统计分布相一致,表示着客体的统计分布状态。互补性诠释不从一个预先的本体实在模式的假设出发,而是直接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然后从这种对观察结果的分析中推出客体的实在特点和对它进行描述的符号的意义。当然,从一般假设能演绎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而从观察结果只能推出客体实在的某些本质特征,不会得出唯一确定的实在模式和对它描述的符号的完全确定的意义。因为观察结果可以由各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描述,即使只有一套符号,其数学演算过程也无法与实际的物理过程一一对应,而只能将演算结果与观察结果对应,所以,虽然观察是唯一确定的,但关于它的描述和解释却可以有多种。这说明解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各种不同的关于实在的假设,但这些假设的实在并不就是真实的实在,而只是在某些方面反映着由观察结果所表征的实在。互补性诠释通过对观察结果的认识特点和描述的语义方面的分析,找到对客体和谐一致的互补描述方式,再从这种描述中找出客体的实在特点,而不是先给出一种实在的模式或图景。 互补性诠释从观察到的原子的稳定性和辐射光谱的不连续性所表征的量子性出发,以量子公设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来构建对具有量子性的原子客体的合理描述。量子公设本身意味着过程的非连续性、个体性,也就意味着观察过程中仪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不可细分的,观察结果中必然包含了仪器及其对客

量子力学教程-周世勋-课程教案(轻松学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讲义

一、量子力学是什么? 量子力学是反映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运动规律的理论。 研究对象:微观粒子,大致分子数量级,如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 二、量子力学的基础与逻辑框架 1.实验基础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光原本是波 ——现在发现它有粒子性; 电子等等原本是粒子 ——现在发现它有波动性。 2.(由实验得出的)基本图象 —— de Broglie 关系与波粒二象性 Einstein 关系(对波动):E h ν=,h p λ = de Broglie 关系(对粒子): E =ω, p k = 总之,),(),(k p E ω? 3.(派生出的)三大基本特征: 几率幅描述 ——(,)r t ψ 量子化现象 —— ,,,321E E E E = 不确定性关系 ——2 ≥ ???p x 4.(归纳为)逻辑结构 ——五大公设 (1)、第一公设 ——波函数公设:状态由波函数表示;波函数的概率诠释;对波函数性质的要求。 (2)、第二公设 ——算符公设 (3)、第三公设 ——测量公设 ?=r d r A r A )(?)(* ψψ (4)、第四公设 ——微观体系动力学演化公设,或薛定谔方程公设 (5)、第五公设 ——微观粒子全同性原理公设 三、作用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 材:《量子力学教程》周世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1. 《量子力学》,曾谨言,2. 《量子力学》苏汝铿, 复旦大学出版社 3. 《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钱伯初,曾谨言, 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 §1.1 辐射的微粒性 1.黑体辐射 所有落到(或照射到)某物体上的辐射完全被吸收,则称该物体为黑体。G. Kirchhoff (基尔霍夫)证明,对任何一个物体,辐射本领)T ,(E ν与吸收率)T ,(A ν之比是一个与组成物体的物质无关的普适函数,即 )T ,(f )T ,(A )T ,(E ν=νν (f 与物质无关)。 辐射本领:单位时间内从辐射体表面的单位面积上发射出的辐射能量的频率分布,以)T ,(E ν表示。在t ?时间,从s ?面积上发射出频率在 ν?+ν-ν 范围内的能量为: ν???νs t )T ,(E )T ,(E ν的单位为2 /米焦耳;可以证明,辐射本领与辐射体的能量密度分布的关系为 )T ,(u 4 c )T ,(E ν=ν ()T ,(u ν单位为秒米 焦耳3 ) 吸收率:照到物体上的辐射能量分布被吸收的份额。由于黑体的吸收率为1,所以它的辐射本领 )T ,(f )T ,(E ν=ν 就等于普适函数(与物质无关)。所以黑体辐射本领研究清楚了,就把普适函数(对物质而言)弄清楚了。我们也可以以)T ,(E λ来描述。 ????λ λ ν=λλλν=λλ νν=ννd c )T ,(E d d c d ) T ,(E d d d ) T ,(E d )T ,(E 2 )T ,(E c )T ,(E 2 νν = λ (秒米焦耳?3 ) A. 黑体的辐射本领 实验测得黑体辐射本领 T ,(E λ与λ的变化关系在理论上, ① 维恩(Wein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及用一模型可得出辐射本领 h 32 e c h 2)T ,(E ν-νπ= ν ?? ?=π=k h c c h 2c 22 1(k 为Boltzmann 常数:K 1038.123 焦耳-?)

量子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世勋课后答案详解

量子力学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章 量子理论基础 1.1 由黑体辐射公式导出维恩位移定律:能量密度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m λ与温度T 成反比,即 m λ T=b (常量); 并近似计算b 的数值,准确到二位有效数字。 解 根据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 dv e c hv d kT hv v v 1 183 3 -?=πρ, (1) 以及 c v =λ, (2) λρρd dv v v -=, (3) 有 ,1 18)() (5 -?=?=?? ? ??-=-=kT hc v v e hc c d c d d dv λλλ πλλρλ λλρλ ρ ρ 这里的λρ的物理意义是黑体内波长介于λ与λ+d λ之间的辐射能量密度。 本题关注的是λ取何值时,λρ取得极大值,因此,就得要求λρ 对λ的一阶导数为零,由此可求得相应的λ的值,记作m λ。但要注意的是,还需要验证λρ对λ的二阶导数在m λ处的取值是否小于零,如果小于零,那么前面求得的m λ就是要求的,具体如下:

011511 86 ' =???? ? ?? -?+--?= -kT hc kT hc e kT hc e hc λλλλλ πρ ? 0115=-?+ -- kT hc e kT hc λλ ? kT hc e kT hc λλ= -- )1(5 如果令x= kT hc λ ,则上述方程为 x e x =--)1(5 这是一个超越方程。首先,易知此方程有解:x=0,但经过验证,此解是平庸的;另外的一个解可以通过逐步近似法或者数值计算法获得:x=4.97,经过验证,此解正是所要求的,这样则有 xk hc T m =λ 把x 以及三个物理常量代入到上式便知 K m T m ??=-3109.2λ 这便是维恩位移定律。据此,我们知识物体温度升高的话,辐射的能量分布的峰值向较短波长方面移动,这样便会根据热物体(如遥远星体)的发光颜色来判定温度的高低。 1.2 在0K 附近,钠的价电子能量约为3eV ,求其德布罗意波长。 解 根据德布罗意波粒二象性的关系,可知 E=hv , λ h P = 如果所考虑的粒子是非相对论性的电子(2c E e μ<<动),那么 e p E μ22 = 如果我们考察的是相对性的光子,那么 E=pc 注意到本题所考虑的钠的价电子的动能仅为3eV ,远远小于电子的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即eV 61051.0?,因此利用非相对论性的电子的能量——动量关系式,这样,便有 p h = λ

量子力学诠释问题(一)

量子力学诠释问题(一) 作者:孙昌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1 引言:量子力学的二元结构和其发展的二元状态上世纪二十年代创立的量子力学奠定了 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科学基础,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各种相关物理效应。然而,关于波函数的意义,自爱因斯坦和玻尔旷世之争以来众说纷纭,并无共识。直到今天,量子力学发展还是处在这样一种二元状态。对此有人以玻尔的“互补性”或严肃或诙谐地调侃之,以“shut up and calculate”的工具主义观点处之以举重若轻。这样一个二元状态主要是由于附加在玻恩几率解释之上的“哥本哈根诠释”之独有的部分:外部经典世界存在是诠释量子力学所必需的,是它产生了不服从薛定谔方程幺正演化的波包塌缩,使得量子力学二元化了。今天,虽然波包塌缩概念广被争议,它导致的后选择“技术”却被广泛地应用于量子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如线性光学量子计算和量子离物传态的某些实验演示。早年,薛定谔曾经写信严厉批评了当时的物理学家们,他在给玻恩的信中写到:“我确实需要给你彻底洗脑……你轻率地常常宣称哥本哈根解释实际上已经被普遍接受,毫无保留地这样宣称,甚至是在一群外行人面前——他们完全在你的掌握之中。这已经是道德底线了……你真的如此确信人类很快就

会屈从于你的愚蠢吗?”1979 年,Weinberg在《爱因斯坦的错误》一文中批评了玻尔对测量过程的不当处理:“量子经典诠释的玻尔版本有很大的瑕疵,其原因并非爱因斯坦所想象的。哥本哈根诠释试图描述观测(量子系统)所发生的状况,却经典地处理观察者与测量的过程。这种处理方法肯定不对:观察者与他们的仪器也得遵守同样的量子力学规则,正如宇宙的每一个量子系统都必须遵守量子力学规则。”“哥本哈根诠释可以解释量子系统的量子行为,但它并没有达成解释的任务,那就是应用波函数演化方程于观察者和他们的仪器。”最近温伯格又进一步强调了他对“标准”量子力学的种种不满。在量子信息领域,不少人不加甄别地使用哥本哈根诠释导致的“后选择”方案,其可靠性令人怀疑!其实,在量子力学幺正演化的框架内,多世界诠释不引入任何附加的假设,成功地描述了测量问题。由于隐变量理论在理论体系上超越了量子力学框架,本质上是比量子力学更基本的理论,所以本文对Bell 不等式不作系统讨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先后提出了各种形式迥异的量子力学新诠释,如退相干、自洽历史、粗粒化退相干历史和量子达尔文主义,但实际上都是多世界诠释的拓展和推广。2 哥本哈根诠释及其推论哥本哈根诠释的核心内容是“诠释量子世界,外部的经典世界必不可少”。波函数描述微观系统的状态,遵循态叠加原理,即:如果|?1>

量子力学里对光的偏振的解释

光子偏振的量子力学解释 量子力学所提供的进一步描述如下:假定可以把对光轴斜偏振的一个光子看成部分地处于平行光轴偏振态,部分地处于垂直光轴偏振态。斜偏振态可以被为是某种迭加过程应用于平行偏振态与垂直偏振态而得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在各种偏振态之间存在有某种特别的关系,这种关系类似于经典光学中偏振光束间的关系,但是它現在不是应用于光束,而是应用于一个特定光子的各个偏振态。这种关系容许任一偏振态被分解为任意两个互相垂直的偏振态,或者说,可以被表达为任意两个互相垂直的偏振态的迭加。 当我們詿光子遇到方解石晶体时我們就是让它接受一次观测。我們要观察它究竟是平行于光轴偏振的,还是垂直于光轴偏振的。做这种观察的效果也就是强迫光子完全进入平行偏振态,或者完全进入垂直偏振态。它必須来一个突然的跃变,从原来部分地处在每一种态中的情况改变为完全处在其中的某一种态中。 它究竟跳到这两态中的哪一个,是不能预料的,只是由几率規律支配的·如果它跳入平行态,它就会被吸收了;如果它跳八垂直态,它就通过了晶体,而在另一边出現,保留着这种偏振态· 通常假定,只要仔細些,我們就可以把伴随观察的干扰少到 任意所希望的程度.大与小的概念因而純悴是柞对的,是关联到 我們的观察工具的細致程度,也关联到被描述的对象.为了要給

大小以絶对的含义(这是有关物质終极結构的任何理論所要求的),我們必須要假定:对观才細程度和对着于 扰的微小程度有丁个限度.这个阳度是事物本質中所固有的,观察者方面改进技术或提高技巧,都不可能超越这个限度.如果被观察的对象大到足以使这种不可避免的极限干扰可以忽略,那么,这个对象就是在絶对的含义上是大的,井且我們可以把經典力学应用到庀身上,反之,如果这种极限干扰不能忽視,則对象在絶对3 意义上就是小的,我們就要用新的理論来处理宅. 上述討的一个結果是我們必須修改我們对因果的观念, 因果性仅对那些耒受干扰的系統适用.如果系統是小的,我們不能在观察时而不产生严重的干扰,因此,我們不能期望在我們的观察結果之間找到任何因果性的联系,我們假定因果性对于汶有受干扰的系統仍是适用的,为茄述未受干扰的系統血建立起的方程是一些微分方程,宅們表达出某一时刻的条件与后一时刻的条件間的因果性联,这些方程与經典力学中的方程紧密对应,但 是宅們只能間接地与观察的結果相呋系,在計算观察出的結果时就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出現,一般脱来,理論使找們能够算出的只是,当进行观察时能获得某个特定結果的几率.

自然辩证法与量子力学

自然辩证法与量子力学 周本胡 (湖南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了科学发展的辨证规律。 关键词:量子力学发展辩证法 十九世纪末,物理学理论在当时看起来已发展到相当完善的阶段,当时有许多人认为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已完全被揭露,剩下的工作只是把这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各种具体问题上,进行一些计算而已。这种把当时物理学的理论认作“最终理论”的看法显然是错误的,自1900年Plank提出量子概念以来,物理学发生了重大的飞跃,从量子概念的提出到量子力学的建立再到量子力学的应用及检验,整个过程科学家们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谱写了辉煌的思想史和科学史,充分展示了科学发展的辨证规律。本文就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辨证思想以及给我们的启示作浅陋分析。 1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就在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例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的光谱线系以及固体在低温下的比热等,都是经典物理理论无法解释的,纵观量子力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①为了解决“黑体辐射”这个问题,也就是为了拯救“紫外灾难”,Plank于1900年提出“量子”概念,得出了与实验相吻合的辐射定律。②为了成功的解释光电效应,Einstein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③Bohr于1913年提出了氢原子理论、玻尔理论并以三个假设为基础,后来这种假设都证实是正确的。④De Broglie从光量子论得到启发,于1923年提出物质波假说。 ⑤Shrodinger建立非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建立了波动方程,同年提出了多粒子体系的薛定谔方程。⑥Heisenberg抛弃Bohr的轨道概念,建立了矩阵力学。⑦Dirac于1928年提出了电子的相对论量子论,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后来Anderson发现了正电子,证实了Dirac理论的正确,至此,量子力学已经基本建立。量子力学建立后,关于其完备性以及统计诠释遭到不少物理学家的反对和怀疑,当时还包括爱因斯坦,但至今为止量子力学没被实验打破,它完全与实验相符,而且它在研究晶体、生物、化学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 2量子力学发展的哲学思想 科学是一个理论的体系,是用严密的逻辑表达出来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概念、判断及推理应首位一贯、不断前后矛盾[1],量子力学最终被证明是自洽的。 量子力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过程。一方面,新现象的发现暴露了微观过程内部的矛盾,推动人们突破经典物理理论的限制,提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另一方面,不少的人,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不愿承认经典物理理论的局限性,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把新发现的现象以及为说明这些现象而提出了新思想、新理论纳入经典物理理论的框架之内。人们不是通过抛弃旧理论从而消除悖论,而是通过纠正错误、严密概念、确定范围、补充条件等方式,使原有的科学理论系统愈趋完善,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思想认识发展的过程,量子力学的发展也一样,它显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革命,它的发展同样遵循了科学发展的规律,它是一个自然辨证的规律,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量子力学的发展所体现出的辨证思想。

《量子力学简明教程》授课教案

《量子力学》电子教案 杨子元编 宝鸡文理学院物理系

一、简单介绍《量子力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物理学课程体系中,分为基础课与专业课 基础课包括力、热、光、电、原子物理 专业课——四大力学:理论、热统、电动、量子力学 2.大学四年中所学所有课程大多为经典物理(即十八、九世纪物理) 只有在量子力学中才涉及近代物理的内容 3.量子力学是从事物理教学及其研究中的一门基础专业学科(讲授意义) 二、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关于“概念”问题; 量子力学中物理概念距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因此更加抽象。例“波函数” 概念(与经典概念比较,例“力”概念) 2.克服经典物理思想的束缚,防止用经典物理方法解决量子力学问题。 例:①轨道概念在量子力学已抛弃;②K P E E E +=不再成立,而用 P K E E E +=表示 3.必要的数学知识:偏微分方程,勒让德多项式,贝塞尔函数,矩阵(尤其是矩阵的对角化),厄米多项式,傅里叶变换。 三、教材与参考书 1.张怿慈 《量子力学简明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曾谨言 《量子力学》上、下册 科学出版社 3.蔡建华 《量子力学》上、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4.梁昆淼 《物学物理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 5.[美]玻姆 量子理论 商务印书馆 6.大学物理(93.9—95.4) 《量子力学自学辅导》

第一章 绪 论 量子力学是反映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核子等)运动规律的基础理论,它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总结大量事实和旧量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不仅是近代物理学的基础,而且被广泛的应用于化学和电子学等领域。 在介绍量子力学之前,首先回顾一下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过程。 §1.1 经典物理学的困难 一、困难 1687年,牛顿的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教学原理》在伦敦出现。当时,自然科学没有完全从哲学分划出来,而用了哲学这个名称。 牛顿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是它的三大定律,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牛顿建立的力学大厦远远超出了这三条定律,可以说整个经典物理的大厦已竣工。 机械运动——牛顿力学 电磁现象——麦氏方程 光 学——波动理论 热 学——完整热力学和玻耳兹曼和吉布斯建立的统计物理学 当时物理学家非常自豪和得意,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新发现都能很好地套进现有的模子中。然而正当经典物理大厦逐渐升高时,它庞大的躯体却产生了两大裂痕。 其一是迈克尔逊——莫雷关于地球相对于以太漂移速度零的结果。 经典力学相对原理表明,力学规律在不同参照系中应有相同形式 S 系 a m F = S/ 系 a m F '=' 也就是说对一切力学现象而言,一切惯性系都是等价的。 麦氏电磁理论中,有一光速C (常数),在伽利略变换下,由麦氏方程推出的波动

量子力学论文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异同之我见 摘要: 1.方法与任务 经典力学的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初值问题:给定系统初始时刻的状态,即每一个质点的坐标及速度,给定每一个质点的手里函数Fi(t),描写体系未来的状态(位置和速 度)。 (2)定态问题:给定体系的受力条件,描写体系最后达到的平衡条件(质点或刚体的位置)。 (3)逆向问题:已知系统中质点的运动规律反推质点(或由无数质点组成的物体)的受力信息。例如在汽车设计中,需要根据时速确定轮胎所 受的离心力,从而设计所用的材料的强度。 量子力学作为力学也履行经典力学的三个任务。所不同的是,面对初值问题确定系统的初试波函数时,很难用仪器直接测量。通常将能量最低的本征态视为初态,其依据是量子体系特别是由少数粒子组成的体系容易达到统计力学平衡状态,这时系统处于最低能态的几率最大。处理定态问题时由于量子力学引入了力学量算符,导致体系的力学量通常只能取一些分立值,即出现不连续的量子化现象。量子力学将力学的第三个任务处理为散射问题,即由碰撞后粒子的运动状态确定碰撞过程中的作用力形式。 量子力学在履行上述任务时首先根据经典力学关于质点的哈密顿量写出相应的算符,由此确定体统的波函数Ψ(t)随时间的演化,而波函数模平方∣Ψ(t)∣2代表质点在空间某点出现的概率密度。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量子力学描写的东西仍然是质点在微观层次的运动状态,这是与经典力学相同的。所不同的是,经典力学所给出的描写是唯一确定的,而量子力学通常只给出各种时间出现的概率,即便是任意时刻的波函数Ψ(t)已被完全确定。 2.自由电子如何飞翔 与人们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基本粒子是电子。我们所感受到的各种物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