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与生命科学复习题

诺贝尔奖与生命科学复习题
诺贝尔奖与生命科学复习题

●泛素化的反应过程:

●为什么泛素化被称为“死亡之吻?

ATP依赖的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系统

一个蛋白发生多泛素化化之后,通常会进入蛋白酶体降解通路从而使蛋白发生降解。

●为什么绿色荧光蛋白在生物研究中有如此广泛应用?

GFP可以用做报告蛋白来指示细胞中蛋白质的定位

GFP 仅仅需要紫外光照射就可以发出荧光

GFP 蛋白较小(238 个氨基酸)

其他大部分蛋白质都需要额外的条件才能发光

●绿色荧光蛋白和显微镜有何关联?

它是蛋白质的显微镜

能看到蛋白质

能看到蛋白质的颜色

能看到不同颜色的蛋白质

它还可以是其他大分子的显微镜

它是一个有生命的显微镜

能够看到在活细胞中发生的一切

能够实时地看到细胞中发生的一切

●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Edward Lewis的获奖成果是

什么?双胸复合体(Bithorax complex)是谁发现的?

1.He was the first to discover genes that function as “master regulators”of the animal body plan:

Discovery of the Drosophila Bithorax complex and elucidation of its function (50 years)

2. He founded the field of developmental genetics and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al,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strategies controlling animal development.

揭开了胚胎如何由一个细胞发育成完美的特化器官的秘密:基因控制早期胚胎发育

揭示重要基因的突变很可能是造成人类自然流产以及人类先天性畸

型的原因

Edward Lewis

●体外受精技术是谁建立的?

Robert Edwards

●体外受精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什么?它们各能解决的主要

的问题是什么?

●Joseph E. Murray的主要贡献

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世界上首例肾脏移植手术

Murray发现放射线或细胞毒素药物可以抑制移植排斥反应,从而避免移植器官的死亡

●Martin Evans,Mario Capecchi和Oliver Smithies的主要贡献Martin Evans是首个发现干细胞的科学家

Mario Capecchi和Oliver Smithies建立了基因打靶技术

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

●沃森、克里克等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主要成果是什么?

描述一下他们发现的重大意义(10分)。

发现核酸结构及其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阐明了生物遗传基因密码的构成,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的新学科领域,为人类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过程的发生、遗传、发育、衰老、进化以及生命体内部细胞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运行的模式,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双螺旋模型能够解释DNA的自我复制过程。

DNA双链解开,成为两个模板,根据碱基配对的原则,复制成两个与原来的DNA序列一模一样的新分子。在这两个新DNA分子中,各有一条旧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麦赛尔逊和斯塔勒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

第二,DNA双螺旋模型能够说明DNA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

DNA上的碱基序列就是遗传信息,4种碱基的排列组合可以携带无限多样的遗传信息。

第三,DNA双螺旋模型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

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核糖体的主要活性位点和功能

核糖体中主要活性位点的示意图

1.与mRNA结合的位点-小亚基;

2.A位点-氨酰基位点,与新掺入的氨酰tRNA结合;

3.P位点-肽键形成位点,与EF-Tu-肽酰tRNA结合,构

型变化;4.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位点(大亚基上),多肽延伸;5. E位点-脱酰基位点,EF-G水解GTP, 脱酰tRNA结合到E位点,并将其释放。

信号肽假说的主要成分和内容

主要成分:1.信号肽(sp)

2.信号肽识别颗粒(srp)

3.SRP受体

4.易位子

5.信号肽酶

6.分子伴侣

内容: 蛋白质起始合成在细胞质游离核糖体上,肽链生长至80左右个氨基酸后,N-端信号肽(signal peptide)/信号识别颗粒(SRP)结合(肽链暂停延伸;防止新生肽N-端损伤及成熟前折叠装配)

内质网膜上,受体蛋白DP(SRP receptor)/ “SRP-信号肽-新生肽链”&核糖体与内质网膜上的易位子(translocon)结合

●SRP & receptor-DP 脱离新生肽链,返回细胞质基质重复使用,并伴随水解GTP释放能量

2GTP 2GDP+energy

?环化构象的信号肽与易位子结合,孔道打开,信号肽及随后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中(耗能过程)

内质网腔中,信号肽酶(signal peptidase)切除信号,肽链继续延伸直至完成整个翻译过程,分子伴侣协助蛋白正确折叠。

●Schekman:用酵母突变体,鉴定了三类(23个基因)与膜泡运

输有关,分别是什么?其转运路径是什么?

分成网格蛋白小泡、COPI被膜小泡以及COPII被膜小泡三种类型。COP II有被膜泡负责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顺行转运, 小G蛋白-SAR 网格蛋白介导由高尔基体向质膜、细胞外,或胞内体或溶酶体的运输顺行转运,小G蛋白-ARF

COP I有被膜泡负责从高尔基体到内质网逆行转运。捕获逃逸蛋白回到内质网;小G蛋白-ARF

(网格蛋白膜泡穿梭于外侧高尔基体和细胞质膜之间

COPI膜泡则介导蛋白质从高尔基体运回内质网

COPII被膜小泡则介导从内质网运到高尔基体。)

●Rothman:发现了膜泡停泊和融合的拉链式蛋白复合物,是什么?SNARE复合体

●Südhof:鉴定了能在精确时间和空间调节细胞融合的主要成分?钙离子结合蛋白和Ca+流

●要点归纳和拓展思考:NO作为细胞信号分子的发现-推理-承

认-应用过程。

发现:佛契哥特(Furchgott )发现乙酰胆碱使血管内皮细胞舒张EDRF 作用

推理:穆拉德酶活试验伊格纳罗推测EDRF就是NO

承认:1992年,NO被Science评为年度明星分子(molecule of the year)。同时Science以“Just Say NO”为封面,并以“NO News is Good News.”为题目发表专论,高度评价了NO的发现及其生物学作用。应用:伟哥、夜宁新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兰迪?谢克曼(Randy W. Schekman)以及德国科学家托马斯?聚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由于发现了囊泡准确转运物质的调控机制,而共同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

1、下图所示分泌蛋白合成及分泌的过程,其分泌过程顺序正确的是( C )

A.囊泡→高尔基体→内质网→囊泡→膜外

B.囊泡→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膜外

C.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膜外

D.高尔基体→囊泡→内质网→囊泡→膜外

2、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三位科学家因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而获奖。所谓囊泡运输调控机制,是指某些分子与物质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而是依赖围绕在细胞膜周围的囊泡进行传递运输。囊泡通过与目标细胞膜融合,在神经细胞指令下可精确控制激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由来: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在瑞典国家银行成立三百周年之际,该银行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 诺贝尔奖奖章 那么在了解一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 那么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有什么关系呢? 在20世纪700人(次)的诺贝尔奖颁奖历史当中,恐怕爱因斯坦获奖时引起的麻烦最多,而获奖原因更是奇怪得独此一家。很早就不断有人提名他为侯选人,但由于种种几乎无法置信的理由却一直没有成功。1922年,他才终于获得了补发的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09年10月,德国著名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首先提名爱因斯坦为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推荐理由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伟大贡献。以后他又于1912年、1913年再度提名爱因斯坦。那时反对相对论的势力很强,评奖委员会没有把奖给爱因斯坦情有可原。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林斯海姆推荐爱因斯坦(推荐理由还是他在相对论方面的成就)为获奖候选人时,写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我相信诺贝尔奖委员会很少有机会为一件具有类似意义的工作而颁奖。” 从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来看,普林斯海姆的话非常准确。但令人遗憾和惊讶的是,诺贝尔奖委员会却千真万确地没有因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相对论而颁奖给爱因斯坦。恐怕无论怎么说,这也是诺贝尔奖颁奖史上的极大缺憾。 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J. J.汤姆逊(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郑重宣称:“(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是牛顿时代以来最重要的进展,是人类思想上最高的成就之一。”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中国又一次无缘2006年诺贝尔奖了,于是有很多愤青要求抵制该奖,认为是对国人有歧视.可笔者认为不然,诺贝尔奖是没有歧视的,而且无国界的.那问题出在哪呢? 早在1978年夏,兰州大学生物系的一位研究生就向来访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询问过同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当时这名学者回答"因为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这句话也许会让愤青更加愤怒,但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因果,就象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根主要需要土壤提供养分,成长肌体.但是,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不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和科研的功利性,产生的只会是商人和唯利是图者.放眼望去,教育本是教书育人,可现在把教育当成了赚钱的机器.急功近利的科研,把科研重点转移到了能很快获得回报的短平快项目,而基础项目无人问进津.科研经费也无人投入,连简单的科研都很困难,获诺贝尔奖简直是痴人说梦.再说到那位学生的经历,1980年代到美国的生物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取得了一些成绩,可以获得绿卡,也做过获诺贝尔的梦,1985年怀着报国之志回国,但是回国后接到通知:要他自己挣钱,养活带的研究生和工作人员,然后叫他找项目赚钱.他底下的学生纷纷做赚钱的心脏病药\米业\兰草\化妆品等,做为博士生导师,面对教育的悲哀他一愁莫展,一晃就到了2006年,他也到了花甲之年,回想诺贝尔奖的梦想,他还是明白了土壤的道理. 诺贝尔奖的核心是发现和创造 不是劳动奖状,不是鼓足干劲就能够获得的,它的标准是发现和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思想,绝对不是剽窃抄写和重复. 可是看到现在的中国,学术腐败猖獗,博士学位答辩也只是网上下些文章,拼拼凑凑写出的论文.没有用心去研究,那来的学术成果. 在国家最高的中国科学院,评定一个院士至少需要200万元的评定费,而不是他的真才实学.笔者知道,当有一届院士评定时,许多企业家也爱上了院士,要花钱买个院士当当.科学的殿堂都成了这样,我们还能指望与诺贝尔有缘吗? 当博士生导师造假,教授学术造假,当教育沦为金钱的奴隶时,我们还是不要奢求什么诺贝尔奖了,因为诺贝尔奖是不被金钱贿赂的. 大学是大师构成的,不是大楼构成的 早年在云南参加西南联大启示录的报道,在这个极其简陋的战时大学面前,我震惊了,这么个破破烂烂的校舍里,产生了60多个院士,包括杨振宁和李远哲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士. 我在想,1938年国破山河,正是民族危亡时期.那样一群来自燕京,北大和清华的教育者们,以及流亡的学生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样的冲天之志为着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发愤读书的? 当时的校长梅贻奇的夫人在昆明街头卖饼;周思源每天骑马半小时上课;费孝通则住土屋;闻一多也是贫困交加.西南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简陋屋子,由梁思成和林微因设计,考虑的是在尽量少的经费里完成工程.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大多没有被子盖,是在报国的激情中的度过了四个春秋. 大学应该是有魂的,国家也是有国魂的!可是大学的魂不是大楼构成的.记得现今的北大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是每年向国家讨要200亿元人民币!笔者扼然,北大的魂不是修多少大楼,而是有多少大师.北大需要的是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和政客.历史上的京师大学堂是有灵魂人物的,现在

中国要出诺贝尔科学奖应具备的九大条件

中国要出诺贝尔科学奖应具备的九大条件 按:新闻报道:2013年9月29日,南京工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黄维在迎接该校6900名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做了一个长远的惊人预测:“十年之后的中国,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性重要指标,在中国大地出现应该将会成为常态,而不是个案。在文学奖之后,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奖项将陆续被中国人斩获,没有任何悬念。” 然而,要知道诺贝尔文学奖和科学奖是两码事。如果教育管理者认为科学奖的获得如此轻松,那么不要说10年,未来100年中国可能仍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 这是因为孕育大师不仅仅是学校这个小圈子里的事,它也需要一个大的生态环境,这就是社会这个大气候。 不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世界级的大师集中在非常少的几个国家之中。诺贝尔奖是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指标,按照获奖的人数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这些国家不光是科学奖多,数学(诺贝尔奖不设数学奖项)、哲学、文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大师也多。 大师的集中分布现象,说明大师的孕育和生存也需要一个生态环境。一旦有了合适的生存环境,大师就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孕育出来。这里只概略地谈一下“大生态环境”所包含的十种因素。 一、大众的思维水准 就像体育、歌舞、文学一样,科学界要出现一批杰出的人才,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群众基础有几层的含义:

群众普遍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批判精神、探求真理的爱好。群众的价值判断决定年轻人的智慧发挥方向,也决定他们的竞争意识的取向。 二、哲学传统 哲学传统对一个民族的思维具有深刻的影响,它不仅给一个民族的思维提供什么样的工具,而且也决定一个民族思维的领域和方向。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这三百年中,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时期,东西方各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方向的不同。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是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墨子等,他们的学说虽然不同,但基本属于伦理、道德、政治、军事方面的,既没有对自然现象的认真思索,也没有给后世留下探讨自然界的工具。 然而西方的哲学传统则侧重对自然现象的探索。由柏拉图在古希腊首都雅典所建的“柏拉图学院”,目的主要是致力于对概念、理论、宇宙及认知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述既包括政治伦理方面的,如《伦理学》,《政治学》,也包括逻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如《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特别是《工具论》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有效的思维工具。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提出五大公设,发展欧几里得几何,被广泛的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 在100年以前,中国的小孩学习的是《诗经》、《论语》、《孟子》,而西方的小孩学习的是《几何原本》、《工具论》。中国的才子忙于吟诗作赋,成果是一本一本的诗文集;西方的才子则是实验推理,成果则是一个个的科学发现和发明。 三、科学研究的历史 科学具有连续性、传承性。前一代学者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哪些新问题,决定着下一代学者的研究起点、方向。体育往往可以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而上去,然而科学则不行,原因就在于科学要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连续性。特别重要的是,科学是一个系统,尤其是物理和数学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启发、相互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李趁201211012910 教育技术学 【摘要】本文通过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现状进行概述,并阐明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及看法。 【关键字】中国科学家;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1.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述 1.1 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念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奖,自从1901年设立以来,已届百年,各国共有380多位在以上学科有重要发现和发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荣获此项举世瞩目的权威性国际大奖。 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现状 从1901年至2014年这114年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家共授予575人次、572名科学家;亮度获奖的科学家有3人,分别是法国的M·S·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和1911年化学奖得住)、英国的F·桑格(1958年和1980年化学奖得住)、美国的J·巴丁(1956年和1972年物理学奖);其中,物理学奖项颁发111次,获奖人数199人(次);化学奖颁发110次,获奖人数169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109次,获奖人数207人。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政策、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综合反映。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布,是国家自然科学发达水平的标志。根据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和日本学者汤浅的研究,英国、德国曾经是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分比很高。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几乎占了整个获奖数的一半。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国家,不仅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科技大国,也有一些相对较小的国家,比如瑞士,意大利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也有一些海外华人,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崔琦、高行健、钱永健等,但他们都是以外籍华人的身份获奖,他们从事的研究是在国外进行的。严格地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花园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外籍华裔高锟、李政道——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具备的素质的分析发现,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崇高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培养成功的大学生给予了一些启示。 关键字: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与人文素养大学生启示 一、背景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已有近百年,全世界先后有40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诺贝尔奖也是世界对这五个研究领域成功者的肯定,不仅仅是对他们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对他们优秀的科学素质的表彰。在外界看来,他们是获得世界奖项的成功者,接受着诸多人士的赞许和嘉奖,但是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荣耀光环背后的汗水和牺牲:成功和失败相伴,也许数次的失败才能换来最后的成功。他们秉承着作为一位合格的科学研究者的素养和精神,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所拥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与文化素养,在大学生以及科学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合格的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也是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科学修养不可缺少的。 二、科学与人文素养 在进行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这个话题之前,需要清楚什么是科学与人文素养。就字面而言,科学与人文素养分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科学素养指的是科学研究者要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对于以所研究的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素养来说,人文素养则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理念【1】。人文素养的理念中,有关人的理想、信仰、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文化品格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容更突出【1】。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教育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存,并且人文因素的分量愈来愈重要,它能够指引着知识经济朝着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进步的方向不断发展【1】。对于传统的科技人才培养,主要以劳动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为主导,分割了各学科、专业之间,特别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综合,造成了该类科技人才缺乏潜力、创造力、创造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现象【1】。为了培养当今时代亟需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会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由此看来,科学素养只是成就一项研究发现的工具,而人文素养的存在则能更好地保留住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才华,两者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动科学领域的发展。

关于爱因斯坦一生的20个问题

关于爱因斯坦一生的20个问题

关于爱因斯坦一生的20个问题 据国外媒体报道,1955年4月18日,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创立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逝世,享年76岁。 1915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终审稿出版,这是继狭义相对论之后,近代科学的又一个重大成就。 1921年,爱因斯坦因其1905年发表的论文"光电效应",即狭义相对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的相对论理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科学著作之一。 对于这位伟人,我们究竟知道多少。以下是国外媒体归纳的你该知道的有关爱因斯坦的二十件事。 1 童年的爱因斯坦学习迟钝? 小的时候,爱因斯坦学说话很慢。事实上,爱

因斯坦把所有的句子都要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觉得没问题了才说出来。有记载显示,爱因斯坦直到九岁之后才不继续这么做。因此,爱因斯坦的父母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智力有问题,甚至还为此咨询过医生。 他还对抗权威,导致一位中小学校长将他开除。他取笑历史,说他从来不需要知道这么多。但这些特点让他成了天才。大多数成人都认为,他对权威的过度轻蔑让他怀疑常规的至理名言。 他说话慢让他对普通事情特好奇,比如时空。他的父亲在他5岁时给了他一个罗盘,以至于让他在晚年时还苦苦思索磁场的自然属性。他更喜欢想图像而不是文字。 2 爱因斯坦学习不行? 一些研究人员声称发现了爱因斯坦童年时表现出轻微的孤独症症状,也叫艾斯伯格症候。剑桥大学孤独症研究中心的主任西蒙-巴伦-柯洪(Simon Baron-Cohen)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文章中声称,孤独症患者通常"有着很强的系统思维能力,但是情感比较冷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类型的人在数学、音乐或者绘画等学科中的系统思维能力突出。 但是这看起来并不可信。爱因斯坦十几岁的时候就有很亲密的朋友,他们之间感情很好,爱因斯坦同样热衷参与大学组织的讨论,有很好的言辞交流,总之对待朋友很热情友爱。 3 爱因斯坦的数学不及格? 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爱因斯坦学生时代数学很差,经常不及格。这个说法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用于激励学习不好的学生的书籍和网站。它通常这样开头,"大家都知道"。如果在Google搜索"爱因斯坦数学很差"的关键词可以得到超过50万的条目。这个说法甚至出现在一个著名的报纸专栏——Ripley 的"信不信由你"。 是的,爱因斯坦童年确实有很多(对传统教育)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地中国人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不管活着还是去世,他始终不为人知,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一样,是国家的最高。他不仅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巨星,更是值得中国人敬仰的英雄!在西南郊,我国重要的核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片毫不起眼的树林中心,静静地树立着一位老人的铜像,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当翻开一本神秘的历史老档案,他的履历却让我们为之震惊。因为,他是今天媒体人很少提及的国功臣,中国核武器发展幕后最神秘的男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研究成果被外国人剽窃抄袭,三次遗憾错失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中国当之无愧的“核武器之父”“原子弹之父”,他的名字连苏联人听了都闻风丧胆!但国人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就是王淦昌。今天,我们必须解读这位科学巨匠,去给每一位国人讲诉他的故事。王淦昌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无疑,他是一位学界泰斗、科学大师。01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省常熟市。父亲精通医术,是当地有名的郎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王淦昌4岁时,父亲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也离世了。幼小的王淦昌一下子成了孤儿。成为孤儿后,王淦昌一度靠放羊来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王淦昌的外婆是一位有远见的老人,她鼓励王淦昌去读书。“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正是这位农村老人的淳朴思想,使得王淦昌脱离了放羊娃的命运,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王淦昌随一位远房亲戚到浦东中学读书。在小学的时候,王淦昌就痴迷于数学题;中学时,他最感兴趣的学科仍是数学。以至于他中学阶段就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天资聪颖的他不出所料的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清华第一届大学生!清华大学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比国其他大学好很多,王淦昌一进清华,就对化学实验着了迷,甚至连吃饭做梦也在背元素周期表。可是一年后的分系,王淦昌既没有选择从小就擅长的数学,也没有报化学系,而是选择了物理系。选择物理,对于王淦昌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师从叶企和忠尧这两位物理大师的门下,王淦昌在学术界的辉煌人生就此开幕!02在清华的学习中,王淦昌愈发深感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1926年春天,日本军舰在天津大沽口炮轰驻防此地的中国国民军部队,蓄意挑起了践踏中国主权的“大沽口事件”。作为游行学生中的一员,王淦昌亲眼看见无数同学倒在军警的枪口下,一片血泊!这件事带给王淦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 尔奖获得者 中新社成都9月10日电题:杨振宁预言中国10年内将出现获诺贝尔奖获得者 作者刘贤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 《神秘的宇宙》开启学习物理大门 演讲最初,杨振宁用一本书引起了满座学生的兴趣。 “我在读初中时,在校图书馆看到一本《神秘的宇宙》。它对于我后来钻研物理学有决定性影响”,杨振宁说,该书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20世纪初的30年物理学界的三次大革命,建议大家翻一翻,一个多小时就可看完。 杨振宁一边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一边穿插传授学习方法。 他说,即便是四五岁的小孩,也能够在过马路时判断自己是否会被车撞到。这说明人在很小的时

候就有自己所不知道的能力,即直觉。 他特别提出:“当你的直觉所告诉你的,与老师、书本告诉你的不一致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的时候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对直觉的修正,达到新的境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点评中西方教育异同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1945年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根据自身的中西方学习经验,杨振宁为预备或已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出“点子”。对于“一些优秀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却遇到困难”的现象,杨振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教育以训导为主,而美国是启发为主。” “我在西南联大时念书念得很好,到美国后也有一段困扰的时间”,杨振宁建议用“渗透性”学习法来克服这种不适应。美国大学举办专业性讨论会,有的学生反映听不懂。“第一次听不懂,第二次去听就懂得更多一点,再过一段时间就能懂了”,他鼓励说。 此外,杨振宁建议准备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出

诺贝尔奖与科学精神---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2级2班 摘要 爱因斯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科学贡献对于诺贝尔奖绝对是受之无愧的。然而,众所周知,在1921年授予爱因斯坦物理学奖时,诺贝尔委员会给出的说辞是“为了表彰他在理论物理学上的研究,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定律”。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把爱因斯坦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 关键字:诺贝尔奖相对论光电效应科学革命 Sunmmaries: Albert Einstein as one of the greatest scientist of the 20th century, his scientific contribution for richly deserved the Nobel Prize is absolutely. However, as is known to all, in Einstein's physics prize, awarded in 1921 the Nobel committee of rhetoric is "in appreciation of his research in theoretical physics, in particular, discovered the law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In 2000, the United States "time magazine" named Einstein in the 20th century's greatest characters. Key word:Nobel Prize Relativity Theory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Science Revolution 引言 诺贝尔奖已经成立了百余年,至此诺贝尔奖仍被视作世界上最高荣誉之一,能拿到这个奖项,不仅是个人的骄傲,也是这个国家的骄傲。然而,纵观国内外,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虽不在少数,但我国国内获此奖项的仅只一人。而美国华裔科学家中就有杨政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获得了诺贝尔奖,这表明中国人民是聪明能干、认真钻研的。[1]本论文通过爱因斯坦的诺贝尔故事来攫取激励中国人民进行艰苦科学探索,摘取诺贝尔奖金冠的精神力量。一、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关于量子假说,这是普朗克在黑体辐射的实验中做出的一个大胆的尝试,但是它的量子概念仅限于辐射的发射和吸收。真正对量子理论做出推广应用的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总结了光学发展史中微粒说与波动说两种理论,他创新应用量子化理论合理的解释了这两种观点所不能解释的问题,于是,他大胆的将这一观点公之于众,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文中不仅阐述了这一理论,同时给出了两个相关公式,光子能量公式:E=hv(v是光的频率,h是普朗克常量)和能量守恒原理:eV=hv-W(e为电子电荷,V是遏 止电压,W是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做的功)。[2] 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 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斯托伊德尔( H. Steudel )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 案。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 1 : 1 :1。科塞尔及 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 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 Matthew Meselson )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 )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3 )它能够说明基因是如何突变的。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的变化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

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 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因此当时大家的 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 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目前公布的诺贝尔奖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 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现在国内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培养脑残的基地。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 这几天,诺贝尔奖的各个奖项逐渐公布。目前最新公布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由德国女作家获得,此前几天已经公布的化学奖,由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共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名美国科学家获得。 目前公布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是由华人科学家高锟和两名美国人获得,表彰他们对于光纤通信的突破性研究。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还曾经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1948年,高锟就随父移居英国殖民地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1957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治大学电机工程系,1965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国内媒体在报道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时,总千方百计想找出他们和中国的关系。去年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内媒体都报道他是钱学森的侄子,某媒体采访钱永健,还称他获奖是中国人的骄傲,钱永健当场就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不仅如此,其实只要统计一下,就会发现,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他们分别是: 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 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 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李政道、杨振宁毕业于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求学;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摘要: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让国人尴尬而又不解。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的教育问题、科研氛围及环境、科研管理及体制、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政策层面的误区、 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研究历史积累、科技投入、国际合作环境十个方面,从各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上面对的障碍,为政府科技工作管理者管理提供参考。 李约瑟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而在今天又出现一个同样性质世界级的难题:“为什么诺贝尔奖至今仍旧与中国无缘”。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 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 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科学家登上世界科技顶峰如此困难呢,本文就从各个方面分析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素: (1)古代的中西方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古希腊哲学家发端于自然科学。哲学家们好奇地、冷静地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密切地关注着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从中引出具有哲理的内涵,而且西方的科学家也具有重视自然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哲学”、”处世哲学”,表现出强烈地依附政治与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2)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字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成为任何领域、任何事物都可随意套用的“终极至理”,而且这些理论还带有某些故作玄虚的神秘色彩。(3)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西方科学一向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他们总是思维奔放,刻意出新,蕴涵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惊人的胆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上的“守一”和“齐一”,要求人们重圣贤、遵古训,追随圣人遗著,以圣贤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这种大一统式的思想控制,严重地抑制了人们思维的个性化,扼杀了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 2中国的教育问题 (1)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而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的机会。(3)学“多”悟少使学习成了负担。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脱离的两阶段战略。(4)应试教育和盲从,使我们的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白白花在死记硬背那些考完试就扔的无用教条上,由于缺乏批判意识和鉴别能力。(5)学生过早地文理分家, 使得理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甚或相当差劲, 从而缺失科学创造所

由爱因斯坦带来的感悟

由爱因斯坦带来的感悟 爱因斯坦,一位众所周知的物理学家,他早在29岁的时候就获得了诺贝尔奖,33岁被封为皇家科学院院长,还成为了德国物理科学皇家院士,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做到了用数学公式了解上帝的思想,将其无限的美,庄严和力量都用公式描述出来。他毕其一生投身于科学领域的探索,探求自然的奥秘,为后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电效应,波色——爱因斯坦统计。让每一个人为他深邃头脑的巨大力量所折服。 一、曲折的人身经历 爱因斯坦的伟大在于他对科学事业的坚守,尽管人生经历曲折艰辛,他从未放弃过自己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怀着热忱与激情的踏上了科学之旅的征程。爱因斯坦起初可以说是抑郁沮丧的,他未能找到自己热衷的学术工作,而是屈身于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也许若是其他人,他的人生将完全踏上一条不同之路,但爱因斯坦并未因此走向平庸,仍然坚持着他的物理学探究,并且可以说得上是勇敢的挑战当时的物理学体系。不得不佩服他深邃敏锐的大脑,在每天的工作时间内,以其独特的思想实验来继续科学研究。他早年很多极富科学价值的成果曾经辗转于高深科学殿堂之外很长时间无法发表,如果不是普朗克等科学家的慧眼识金,他可能由于长期得不到承认而最终消磨了斗志,那么相对论就可能晚很多年出自另一个人之手了。这将是科学界的一大遗憾。他的成名之旅艰辛而漫长,他的思想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而备受质疑,但一切都未将其打倒,而是致力于寻找自己理论的证据。这是一个科学家的坚持,永不被面前的挫折所打倒。 二、高尚的科学精神 爱因斯坦在科学试验中,不怕一次次失败的挫折,当他发现自己的狭义相对论的局限性时,他没有丝毫的气馁,而是致力于发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广义相对论。“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这期间的艰辛思考与巨大的运算量是很多人无法坚持的,可以说是一种让人崩溃的状态,然而他却能坚持并且保持冷静的思考,尽管一战的爆发和疾病的困扰,也不能打到他。他曾说过“· 科学研究好象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这种精神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 爱因斯坦的科学精神是高尚的,在很多同行将科学利用到战争之时,他依旧保持本心,科学研究是造福人类而不是用于战场上的凶器,他认为“人只能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他是一个信仰和平的科学家,他组织支持和平者签署《反战宣言》,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让我油然生敬。 科学研究需要合作 一个人很难完成一个科学发现,对智慧无比的爱因斯坦也同样如此,当他计算出空间曲率数值之时,他也迫切的需要天文学家的观测证据,受自然,仪器,及战争环境的影响,使得测量无比艰辛,也使得这项理论久久无法得到证据,对科学家的心理是一种无比的煎熬,然而科学是无国界的,在战争之中,仍有科学家愿意共同参与到这项震惊物理学界的观点的证实中来,这里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家们对真理追求的执着与伟大,也感受到科学研究中各领域合作的重要性。 观看了爱因斯坦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让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更深的体会,由衷的向伟大的科学家之境,向科学研究致敬。

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1901年:雅克布斯·范托夫,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亚米尔·费歇尔,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15年:理查德·威尔施泰特,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8年:弗里茨·哈伯对合成氨的研究 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9年:亚瑟·哈登, 汉斯·奥伊勒-克尔平对糖类发酵以及发酵酶研究和探索 1930年:汉斯.费歇尔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 1937年:沃尔·诺曼·霍沃思,保罗·卡勒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以及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理查德·库恩,对类胡罗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阿道夫·弗雷德里希·Johann·布特南特, 利奥波德·Ruzicka 对性激素的研究以及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1946年:詹姆士·Batcheller·萨姆纳,约翰·霍华德·那斯罗蒲,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发现了酶可以结晶以及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阿纳·威廉·考里恩·蒂塞利乌斯对电泳现象的研究和对吸附作用的分析 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 1957年:亚历山大·罗伯塔斯·托德男爵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 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中国与诺贝尔奖

中国与诺贝尔奖 摘要:本文主要分四部分介绍了中国与诺贝尔奖,首先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以及20世纪科技史上中国几位科学家王淦昌、赵忠尧等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史料,然后提出诺贝尔奖的精髓在于原始的创新,并提出了创新性文化环境,指出唯有营造创新型文化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缩短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的距离,最后总结得出中国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 关键词:诺贝尔奖;创新型文化;科研环境 一、概述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贫寒的工程师家庭,1896年12月去世。幼年侨居俄罗期,15岁起先后到意大利、法国、美国求学,回到瑞典后诺贝尔开始研究炸药取得很大成就。诺贝尔一生献身科学事业,大胆革新;获得了355项专利聚积万贯家产;在其逝世的前一年,立遗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把920万美元捐献给人类文明事业。摄初的诺贝尔奖有五项(物理学、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卫士奖),1968年又设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今共有6个奖项。当时每个单项奖金为15万8百瑞典克郎。现在单项奖高达740万瑞典克郎,约合100万美金。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自此之后,除因战争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诺贝尔奖从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奖到现在已经颁发90多次.获奖人数已达700人设在瑞典的诺贝尔基金委员会每年从超过额定数十几倍的科学精英体中遴选出物理、化学、生理学与医学、文学与和平奖的获奖人选,登上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颁奖仪式场面热烈而肃穆,一点也不亚于奥林匹克领奖仪式。它被国际社会誉为是“对人类的智力和体力上最高成就的一种评价和奖赏”。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科学奖囊括20世纪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方面的重要的科学成就,像伦琴的x射线,巴丁的晶体三级管。克里克和沃森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普朗克的量子论,德布罗意的电子波动性,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原理等,都是推动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总之,以奖励基础科学成就为主的诺贝尔科学奖对基础科学和源于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不少国家已经把诺贝尔科学奖人数的多少,当成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科研机构和一个大学科学术水平高低的指标;把本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当成国家的荣誉和骄傲;把诺贝尔精神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成为鼓励本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科学奖项能像诺贝尔科学奖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影

2020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2020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2015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会计网讯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个人简历】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

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 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人物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 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 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5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 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再次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4年获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princemahidolaward).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 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6月15日,获得2015年度沃伦·阿尔珀特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