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阶段

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更多地利用来自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直接投资和以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技术,壮大我们的物质经济基础。三是国内外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为益阳市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伴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国际资本加速向我国流动,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前哨,吸引了大量的外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许多沿海企业将生产地转移到内地,而将经营与销售放于沿海,这个时候大胆地引进外部的资金、项目与人才,对益阳市正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按照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要求,益阳市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潜力。近几年来,益阳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纺织、食品、竹木加工、造纸、电力、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已形成了较好的基础,拥有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多数是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壮大的。另外,益阳市比邻省会的独特区位;粮、棉、油、茶、竹等农产品资源丰厚;还是有名的“小有色金属之乡”,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有锰、锑、金、钒、石煤、硫铁矿、磷矿等10多种。特别是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价格较低,这种低成本优势正是发达地区转移资本和技术所追求的核心内容。

同时益阳市工业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益阳市外临国际市场的战略性挤压,内对国内强手的有力竞争;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益阳市自然资源等传统优势逐步弱化,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遇到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短缺的制约。

难点之一:工业经济总量不大,规模企业规模和效益相对较低,影响企业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益阳市工业从无到有,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比较而言,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偏低。2002年,益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8.4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2.6%,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5.3%的水平。

工业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降低单位成本产生规模效益,但总体上看,2002年益阳市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工业比为3:7,且规模工业仍以小型化和分散化为特色,规模化的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少、行业集中度低。由于未能达到最优生产规模,企业规模效益普遍较低。从增加值看,2001年益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为379.3万元,相当于全国的23%,其中小型企业为75.4万元;从销售收入看,益阳市企业户均销售收入1163万元,相当于全国的21.2%,其中小型企业为672万元;从实现利润看,益阳市企业净亏损5千多万元,而全国户均盈利276万元。因此,要改善益阳市工业规模效益,就必须对为数众多但效益较低的小企业实施重大调整措施,将稀缺性的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或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中去,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难点之二: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就业结构转换缓慢,制约城镇化发展

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不再主要表现为工业比重上升的带动,而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就业结构的变化起着更大的作用。通过定量计算工业化程度系数可知,益阳市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全国的主要原因就是非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低,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慢成为益阳市经济腾飞“沉重的翅膀”。

益阳市是一个农业人口达70%的农业市,一半多的劳动者仍在初级产业就业。2001年,益阳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9.7%,比全国高7.9个百分点,劳动力急需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1990年以来,益阳市一产从业人员比重由75%降为58.5%,年均降低1.38个百分点,目前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一产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约为30%左右,以此为目标测算,2002-2020年益阳市一产从业人员比重由58.5%降为30%,则需年均降低1.58个百分点,要达到此目标还有较大难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加快,这个比重的下降速度有可能会不断加快。

与此相对应,益阳市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按国际经验,基本实现工业化要求城镇化水平一般应达60%以上。2002年益阳市城镇化率为28.9%,2020年要达60%,则需年均提高1.7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益阳市城镇化率由8.8%上升到28.9%,年均提高0.84个百分点。若按此速度测算,则益阳市城镇化任务相当艰巨。不过,从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城镇化进程看,当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或城镇化水平超过30%以后,城镇化进程将明显加快。

城市化滞后一方面加剧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市场的开拓,影响扩大内需和国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因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差或城市数量不足,使第三产业发展空间不足而制约其发展,从而削弱了三产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使农民的就业领域得不到充分扩展,从而影响工业化进程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

难点之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传统产业改造步伐缓慢,影响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益阳市不断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上看仍不尽如人意,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依赖农产品原料的特征十分明显,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仍占据优势。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轻工业增加值中,以农产

品为原料的占85%,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仅占15%;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所占比重为62%,加工工业为38%。从主要行业看,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按增加值从大到小排序的十大主要工业行业依次是: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仍然是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占绝对多数。而在规模以下工业中,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更加突出,基本上是以米、面、油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生产水泥、石灰、砖瓦为主的建筑材料工业,以麻、棉为资源的纤维原料初步加工业及以木材和竹材为资源的木材及竹藤初步加工业,这些行业基本上是对资源的粗加工,产品附加值很低。

目前阶段,工业增长机会主要来自工业结构调整升级,需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淘汰落后技术和缺乏竞争力的中间技术,以提高工业生产力,加速工业化进程。但从益阳市情况看,一方面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比重偏小。2002年,益阳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离全面小康30%的标准值差距很大。另一方面是传统产业面临着一般性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技术改造投入不足导致产业升级缓慢等问题。由于改造步伐缓慢,使得传统产业优势逐步弱化,发展空间和潜力日益缩小。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的状况,如不能通过结构调整得到提升,就难以走出低质低效的循环,更难以在国内外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难点之四:科技进步相对缓慢,技术开发投入不足,制约工业发展后劲

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和知识化的今天,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对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产业竞争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从成功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来看,它们在工业化过程中,技术进步贡献份额大大上升。但从益阳市情况看,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尚未占据主导作用。究其原因,一是科技投入强度偏低。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R&D)经费及其投入强度(R&D与工业增加值之比)是反映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重要指标。2001年,益阳市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1735万元,占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2.7%,而全国为5.8%。二是科技力量较弱。2001年,益阳市每万从业人员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为3.7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益阳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每个技术开发人员占用技术开发经费1.87万元,全国为7.2万元。三是新产品开发投入不足。2001年,益阳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中开发新产品用款所占比重为9.5%,全国为43.2%。

三、加速益阳市工业化进程的着力点

实现工业化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进程,益阳市工业发展的大思路、大目标应该紧跟国际、国

内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用市场手段加快结构升级和优化,既要扩张经济总量,又要提高经济质量;既要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又要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其一,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努力缩短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期

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来自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从当今世界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带动作用强,是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也已成为带动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新兴支柱产业。“九五”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以年均23.9%的速度递增,增长幅度是同期制造业平均水平的1倍。2001年高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7%,远高于其他产业的贡献份额。

益阳市的工业化进程与全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要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就应该打破常规,实施跨越式的发展战略,抢占新世纪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实施园区经济带动战略,加强园区规划和建设,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点和辐射源,以科技产业化促进工业化。

从益阳市实际出发,选择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现代中药、信息技术等领域,优先发展一批产业化前景明朗、具有市场潜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为特色、基础雄厚、技术一流、市场占有率高的先进工业体系。政府应该在融资、市场开拓、对外出口、技术进步、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一是建立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和创业融资的金融体系,解决这些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三是加大技术研究力度,对于一些重大的、基础性的研发项目,通过设立基金或财政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对于企业和民间组织进行重大的产品研究开发,加大奖励力度,给予政策扶持。四是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目前益阳市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高,全市大中型企业建有自己的网站,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很少。为此,应根据益阳市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发展策略和途径,努力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其二,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及早步入传统产业的拓展期

传统产业在益阳市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益阳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仅在满足投资、消费需求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举足轻重,而且在发挥益阳市比较优势,扩大商品和服务出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和现代化,必须依托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益阳市拓展传统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改造提升劳动

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加大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含量,增强竞争能力。努力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深度,改变目前对外输出原材料和粗加工产品的现象,实现最终消费品和高档次消费品的生产。可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规模以上工业的“蛋糕”,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比重由3:7转为7:3,由此积极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加大对麻纺织、食品饮料、机制纸、竹木制品等资源、产业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一代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其三,进一步加速农业人口转移,尽快走出城镇化发展的滞后期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发展滞后,已成为严重阻碍益阳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要沟通和加强乡镇小企业与城市大产业的联系,以带动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此,一是实施“三集中”战略。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小区集中、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发展战略,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引导乡镇企业走向集中化。二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到小城镇地区建房买房、务工经商,逐步放宽小城镇务工经商人员的户口控制。三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逐步实行居住地登记制,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取消与户籍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城镇福利。四是消除阻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壁垒,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以带动工业化进程。根据工业化发展的阶段理论,进入工业化初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较慢,但是到了工业化中期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最快的时期。从这个角度看,加快益阳市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是推进工业化的模式也应该是通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来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较快转移,由此促进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较大幅度上升,进而起到扩大内需支持工业的快速稳定增长和加快工业化阶段的演进。

其四,进一步加快企业制度改造,步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期

2002年末,益阳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总产值的比重高达

62.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1个百分点。益阳市股份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4%,比全国低5.4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比全国低2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相对较弱,因此,收缩国有企业战线,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已成为益阳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步骤。当前,我们应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速国有资产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改善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进一步扩展私营经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

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2、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江西省2004年为41%) 4、工业内部结构。2005年,赣州市的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78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的32.1%;机械工业增加值为6.5亿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6.5%。(江西省2004年此两项比重分别为51.2%和20.6%) 5、贸易结构。2005年,赣州市机电产品出口额1200多万美元,占海关总出口额的3.3%。(江西省2004年为15.6%) 我国和赣州市各年份城市化率(%)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提纲 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阶段特征 (2)突出特点 (3)不利因素 2.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 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 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阶段特征: 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收回“关税主权”;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突出特点: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发表日期:2012年8月1日作者:冯飞王晓明王金照【编辑录入:jw】 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

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 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

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一般特征

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一般特征 和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厉佛灯 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中间过程。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因而,判断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分析我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去年,我市人均GDP按当年价格计算达到120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为1450美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占GDP的9.4%、56.9%、33%;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约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8%;城市化率在32%以上。按国际上通行的标准来衡量,从总体上看,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共金华市委《关于制定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必须从整体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这些宏观背景新趋势和自身的阶段特征,顺势应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其经济发展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结构调整在推动工业发展、加速经济增长方面起核心作用。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结构调整的范围和特点不同。一般来讲,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就标志着进入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结构调整最频繁,结构变动最剧烈,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有力。 第二,在生产的诸要素中,资本和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上, 长的贡献最大,但总的趋势是逐步下降的 步上升,到工业化持续发展时期,它已取代资本而成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 第三,在各类需求中,中间需求(或者生产需求、投资需求)的增长是总需求增长的主角。在工业化中期,相对于国内最终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来讲,中间需求的增加是制造业迅速成长、产业链拉长的主要原因。 根据上述几个特征,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在提升工业化、加快经济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注重始终把工业作为“十五”时期的重中之重来抓。从我市所处工业化阶段来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我市要完成工业化阶段,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至少还要经历十多年的时间。即使我市的剩余劳动力将重点向第三产业转移,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赖于工业的发展,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要注重经济结构调整。现阶段我市已经进入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企业重组的时期,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因素将在较长时期内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下大力气抓好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产品的优化升级,是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始终关注、高度重视结构调整,特别是在当前国家采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政策、某些产业产品的市场和经营状况有所好转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强调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不能因为结构调整是中长期才见效的政策而贻误时机。加快结构转换升级,首要的问题是要明确调整的思路。基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我市产业结构的实际状况,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总体思路:把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武装农业、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并形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就目前我市加快工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来看,有两个重点必须抓紧抓好:一是抓集聚。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企业向城镇的工业园区集聚。这既有利减轻企业的投入成本,加快企业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还有利于环境保护,可谓一举多得。二是抓扶优扶强。就是要扶持一批优势企业。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必定有一批“挑大梁”的优势企业。我市“挑大梁”的企业,特别是在全国来说能“顶天立地”的企业还很少,与温州、台州等地相比,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差距。为此,应加大扶持和培育优势企业的力度。市区和一些县(市)目前制定的“一厂一策”扶持政策,要真正落到实处。 三要注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市在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比较灵活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仍然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企业制度创新、政府职能转变、要素市场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突破。而劳动就业、市场开拓等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诸多困难、问题和矛盾又对体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不断消除体制性制约因素,仍然是我市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改革意识,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重新强调“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不能发展”的观点,真正做到以改革促发展。 四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现阶段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尽管劳动特别是资本要素仍然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而技

中国工业化现状

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于1,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需求结构、供应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是造成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沿着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质消费的方向升级;从供给和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素禀赋优势是沿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升级。消费和供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农业—轻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高加工度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轨迹。 (二)经典理论面临的挑战 上述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是基于几十年前的时代背景得出的经验性结论。而新的时代特征却对经典理论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主要有: 一是全球化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分工转变为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市场的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品牌以及管理组织的环节,这些环节多属于服务业;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主要从事加工和组装,这些环节多属于制造业。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服务业,使其服务业比重更高;新兴经济体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制造业,其制造业比重也更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经典理论的“标准结构”。 二是产业分工细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业不断地从制造业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且服务于制造业的服务业新门类,例如,出现了大量的独立设计、研发、创意公司,使得相关的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专业分工的细化产生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大量需求。例如,对第三方物流、商务咨询等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最后,现代产业形态还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这样,就使得后起国家的工业与服务业的内涵与几十年前先行工业化国家有区别,出现拐点的时间也有偏差。 三是后发优势的影响。后发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宽广的技术选择,出现了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等需求层面以及新技术等供给层面叠加影响工业主导产业的现象,使得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被高度压缩。英国、美国完成工业化的时间分别花了200年、135年,而日本、韩国仅分别花了65年、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 发展规划咨询理论方法和实践-92分

发展规划咨询理论方法和实践试卷 用户答卷预览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 1.在我国发展规划体系中,以国土空间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基础性、 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为()。 A.总体规划 B.专项规划 C.区域规划 D.主体功能区规划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2.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 总称是()。 A.循环经济 B.低碳经济 C.绿色经济 ? D.生态经济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3.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4.差异化的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中,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评价的是()。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5.在我国三级发展规划体系中,最贴近群众,也最具操作性的规划为()。 A.国家级规划 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规划 C.地市级规划 D.市县级规划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6.我国从哪个时期开始,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沿用的“计划”调整为“规划”()。 A.九五时期 B.十五时期 C.十一五时期 D.十二五时期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7.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

导意见》要求,“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展望到()年。 A.2020 B.2025 C.2030 D.2035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8.到2014年,我国已经编制了()个“五年计(规)划”。 A.10 B.11 C.12 D.13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9.德尔菲法一种利用函询形式进行的集体思想交流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的反馈函询法。 A.署名 B.匿名 C.著名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10.根据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 A.全面解决温饱问题 B.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

关于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评估 本文根据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有关理论,运用统计数据,对我国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进行评估与分析。从总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工业主导型”和“工业重型化”是这一阶段的突出特征。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评估 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把握我国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是正确选择切合我国实际的产业结构政策,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出发点和前提。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指标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人均收入水平( GDP 或GNP) 的变动;二是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本文以上述三类指标为依据,对当前我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评估。 人均收入水平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统计分析,将一国经济发展按人均GDP的变化分为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三大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按人均GDP的变动又可以细分为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化高级阶段3个分阶段。以1964年美元计,人均GDP 介于200 -400 美元为工业化初级阶段,400 -800 美元为工业化中级阶段,800-1500美元为工业化高级阶段。 由于钱纳里研究的是20世纪60-70年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阶段,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本文需借助GDP平减指数将1964年美元换算成2007年的美元水平。换言之,须将美国经济增长的物价波动因素予以扣除,以此来准确反映钱纳里时期的人均收入水平。根据《美国统计概要(2008)》(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8)公布的CPI指数变动情况,可以计算出2007年美元与1964年美元的折算因子为7.966。据此分别得出在2007年美元水平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人均GDP变动水平(表1)。 据《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1866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2454美元。对比表1,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初级阶段(第2阶段)。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对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第8期 2013-3-26 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于1,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需求结构、供应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是造成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沿着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质消费的方向升级;从供给和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素禀赋优势是沿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升级。消费和供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农业—轻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高加工度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轨迹。

工业化阶段主要理论

约翰·贝茨·克拉克 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1847-1938)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倡导静态与动态两种经济分析方法,对现代庸俗经济学有广泛影响。 个人简介 应用边际原理于生产和分配领域,提出边际生产率说,认为工人工资水平的下降,是由于人数的增加;倡导动态利润说,认为利润只存在于动态即发展着的经济之中,是对资本家采用新技术的报酬,企图为资本主义高额垄断利润提供理论根据。主要著作有《财富的哲学》、《财富的分配》、《经济学纲要》。 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俗称“小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美国经济协会于1947 年在美国经济协会创始人、协会第三任会长、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诞辰100 周年之际所设立的。目的在于纪念提出边际生产力概念与生产耗竭理论、并研究出根植于边际效用的需求理论的经济学家克拉克(1847—1938)。它是经济学界除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外的另一项重要大奖,这个奖项1947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入选的基本资格为在美国大学任教、40岁以下的学者。克拉克奖章的首名得主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克拉克奖章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重要指针,获得此奖章的学者,通常会引起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注意。 威廉·配第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赋税论》(写于1662年,全名《关于税收与捐献的论文》),《献给英明人士》(1664),《政治算术》(1672),《爱尔兰政治剖析》(1674),《货币略论》等。 威廉配第简介 威廉·配第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从事过许多职业,从商船上的服务员、水手到医生、音乐教授。他头脑聪明,学习勤奋,敢于冒险,善于投机,晚年成为拥有大片土地的大地主,还先后创办了渔场、冶铁和铝矿企业。马克思对配第的人品是憎恶的,说他是个“十分轻浮的外科军医”,是个“轻浮的掠夺成性的、毫无气节的冒险家”;但是,对于他的经济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 威廉·配第的主要贡献 是最先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基本原理,并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他把地租看作是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配第区分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他的自然价格相当于价值,他指出:假如一个人生产一蒲式耳小麦所用劳动时间和从秘鲁银矿中生产一盎司白银并运到伦敦所需劳动时间相等,后者便是前者的自然价格。可以看出,配第认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他还提出了商品的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但是他没有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明确区分开来,他把生产白银的具体劳动当作创造价值的劳动,不懂得创造价值的是抽象劳动。他还提出了“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由此,他认为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显然,这种观点和他的劳动价值论是矛盾的,它混淆了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创造。 霍夫曼定理 (重定向自霍夫曼经验定理)

工业化的基本涵义

工业化的基本涵义 1. 工业化的基本涵义 一直以来,由于学者们对经济发展本质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存在差异,对工业化一词的表述与解释也不尽相同。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关于工业化基本涵义的理解经历了从单纯经济产出增长到关注经济结构变革再到突破经济学单一视角,从整体发展观角度理解工业化的明显转变。 1.1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理解工业化 20世纪40年代以前,大多数学者对工业化基本涵义的阐述主要基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角度。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从经济发达国家总结出的经济增长理论完全适用于不发达国家,因此并没有将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别开来(陶文达,1988)1。这一时期,对工业化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弗兰克尔(Frankel,1941,参见张培刚,2002)认为工业化是每个被雇佣者及每种货物的资本设备与生产力的增加。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1943,参见张培刚,2002)将工业化理解为“是比富裕区域为高的速率,来提高贫穷区域的收入,以达到世界各个区域之间更加平等的收入分配”。上述解释都试图从(部门)经济产出增长的角度来阐明和把握对工业化内涵的理解,对整个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宏观经济结构变革则没有给予充分关注。 1.2 从结构变革的角度理解工业化 从结构变革的角度理解工业化在20世纪50-70年代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观点。实际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即对农业国工业化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研究的张培刚(2002)先生2对工业化涵义的理解已包含了结构变革的内涵,他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并且认为这些变化造 1如阿德尔曼(Adelman,1961)在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学说》一书中将“增长”与“发展”两个概念并列使用。 2张培刚先生关于工业化的学术观点最早是在其攻读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中系统阐述的,故将其观点归入国外理论部分。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人均GNP 、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 标‘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人均GDP (美元) 经济发展阶段 300-600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600-1200 初期 工业化阶段 1200-2400 中期 2400-4500 后期 4500-7200 初级阶段 发达经济阶段 7200-10800 高级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2、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38.7∶28.3∶33.0调整为2003年的29.5∶32.7∶37.8。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5.8:36.4:37.8;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3.3:38.9:37.8调整为22.6:40.0:37.4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218.45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50.8%。(江西省2004年为41%) 4、工业内部结构。2005年,赣州市的制造业实现增加值99.78亿元,占总商品增加值(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之和)的32.1%;机械工业增加值为6.5亿元,占制造业增加值的6.5%。(江西省2004年此两项比重分别为51.2%和20.6%) 5、贸易结构。2005年,赣州市机电产品出口额1200多万美元,占海关总出口额的3.3%。(江西省2004年为15.6%) 我国和赣州市各年份城市化率(%) 6、城乡结构。城市化率由1998年的14.5%提高到2003年的26.9%。04年城市化率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达到28.52%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赣州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1.7%,即城市化率为31.7%。(江西省2004年为35.6%),2010年为42.5%。近十几年以来,赣州市的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镇化率由1998年的30.4%上升到2010年的42.5%。但与全国47.5%相比,总体水平偏低。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在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在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0元城市化率达35.2% 综合判断:(一)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二)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三)赣州市的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省进程;多数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则更大。

工业化阶段

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更多地利用来自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直接投资和以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技术,壮大我们的物质经济基础。三是国内外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为益阳市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伴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国际资本加速向我国流动,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前哨,吸引了大量的外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许多沿海企业将生产地转移到内地,而将经营与销售放于沿海,这个时候大胆地引进外部的资金、项目与人才,对益阳市正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按照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要求,益阳市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潜力。近几年来,益阳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纺织、食品、竹木加工、造纸、电力、建材、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已形成了较好的基础,拥有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多数是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壮大的。另外,益阳市比邻省会的独特区位;粮、棉、油、茶、竹等农产品资源丰厚;还是有名的“小有色金属之乡”,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有锰、锑、金、钒、石煤、硫铁矿、磷矿等10多种。特别是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价格较低,这种低成本优势正是发达地区转移资本和技术所追求的核心内容。 同时益阳市工业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益阳市外临国际市场的战略性挤压,内对国内强手的有力竞争;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益阳市自然资源等传统优势逐步弱化,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遇到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短缺的制约。 难点之一:工业经济总量不大,规模企业规模和效益相对较低,影响企业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益阳市工业从无到有,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比较而言,工业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偏低。2002年,益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8.4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2.6%,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5.3%的水平。 工业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降低单位成本产生规模效益,但总体上看,2002年益阳市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工业比为3:7,且规模工业仍以小型化和分散化为特色,规模化的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少、行业集中度低。由于未能达到最优生产规模,企业规模效益普遍较低。从增加值看,2001年益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为379.3万元,相当于全国的23%,其中小型企业为75.4万元;从销售收入看,益阳市企业户均销售收入1163万元,相当于全国的21.2%,其中小型企业为672万元;从实现利润看,益阳市企业净亏损5千多万元,而全国户均盈利276万元。因此,要改善益阳市工业规模效益,就必须对为数众多但效益较低的小企业实施重大调整措施,将稀缺性的资源有效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或相对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中去,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三)罗斯托主导产 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五)霍夫曼 工业化经验法则(六)赤松要雁形形态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配第比较了英国农民的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四倍。他认为,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高,说明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这一定理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以若干国家的产业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顺次不断增加。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由于克拉克的研究只是印证了配第的发现,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就叫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评述:配第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配第未能看到结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内在关联。 (二)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利用经济统计学理,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他指出: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低组距内(70~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着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部门的份额则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部的结构比例则变化不大;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高组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部门的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部门的结构变化则较大。库兹涅茨的这种产业结构受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理论被称为“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三)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的《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着作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这六个阶段分别为: 1.传统社会 包括牛顿以前的整个世界。当时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地超过人口的增长水平。 3.起飞阶段 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5%增加到10%以上,

发达国家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启示

发达国家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的启示1782年,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纺织机械开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空前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这是工业化的开端,也奠定了西方国家称霸世界的基础。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为此花费约100年时间。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工业生产的空间活动范围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明显的趋向性。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点状分布),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等,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迫使各国对工业化的发展进行某种限制和改造。 现在世界上比较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他们的工业化大都是在十九世纪完成的。他们走的是殖民掠夺、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严重破坏环境的工业化路子,对自然界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期难以医治,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 由于大城市地区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 二是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三是,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所以发达国家产生了去工业化的现象。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从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在日本,其制造业就业比重的最高值是27%(1973年,比美国迟8年),而到1994年则下降到23%。在欧盟15个国家中,制造业就业比例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则迅速地下降到20%。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均在上升。美国服务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则从1960年的56%上升至1994年的73%。从1960年开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概述 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发展受、需求规模和的影响大,而受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钱纳里的关于收入变动和生产结构转换的标‘准”模式 (1970年的美元)

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 我们参考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使用六项指标来衡量赣州市的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基本划分标准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人均GDP 说明: (按2000年人口普查7586743人和2010年人口普查8368440人,平均每年人口增长78170人计算。美元汇率按当年计算。) 1、人均经济总量。2005年赣州市的人均GDP为6130元,以1970年美元衡量,大约相当于540美元。2011年赣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472美元,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我国和我市各年份三大产业比例 2、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98年的∶∶调整为2003年的∶∶。2005年赣州市三次产业构成为::;2011年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调整为::由此数据可以看到赣州市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并且赣州市已进入工业化进程加速状态,正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 3、就业结构。2005年,赣州市农业劳动力为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江西省2004年为41%)

工业化阶段 详细

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是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城市迅速发展。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它们的目的、道路和方法各不相同。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 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 GDP 达到 1000 美元为初期阶段,人均 3000 美元为中期,人均 5000 美元为后期; 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 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 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般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结构为 12.7:37.8:49.5;就业结构为 15.9: 36.8:47.3; 四是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 65%以上。 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往往是轻纺工业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到第二阶段进入重化工业化,重工业和石化化学工业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反映重化工业化过程的指标是霍夫曼系数。工业化和外向型经济也有密切关系。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往往经历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两个阶段,但忽视出口替代的单纯追求进口替代大多会失败,而先实行出口替代,完成资本积累后再进行进口替代则大多会成功,其中亚洲四小龙是典型代表。从产业组织形式看,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深入,产业链、产业集群等新生事物也创造出来,不断提高了工业产业的组织程度和运行效率。现在我国还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第三,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