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护理

灾难护理
灾难护理

灾难护理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高发时期。许多灾难性事件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救援被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口受到各种类型灾难的影响。作为灾难医疗救援队伍中的主力军,护士掌握灾难医学救援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减少灾难所致人员伤亡、提高受灾人群的健康水平具有主要意义。

第一节概述

一、灾难的定义

灾难(disaster)的英文解释是导致大范围破坏或不幸(或生命丧失)的突发意外事件及自然灾害,中文解释是自然或人为的严重损害、灾祸造成的苦难。目前在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概念是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界定,嵴灾难是对一个社区或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包括人员、物资、经济及环境的损失和影响,这些影响超过了受灾社区或社会应用本身资源应对的能力。WHO的灾难定义强调了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件,其破坏的严重性超出了受灾地区本地资源所应对的限度,需要国内或国际的援助以应对这些后果,而一般本地可以应对的突发事件就不属于灾难的范畴。

二、灾难的原因与分类

灾难主要来自于天体、地球、生物圈三个方面,以及人类本身的行为,其成因非常复杂。根据引起灾难的原因,以往常将灾难分为两大类,自然灾难(natural disease)和人为灾难(man-made disaster)。但2005年WHO总干事Relief to Development 中有意没有采用“自然灾难”的表达,因其可能传达“自然灾害引起的灾难后果完全是自然的结果”这一错误认识。其实,自然灾害后发生的许多后果往往与人为因素有关,灾难的性质和强度虽与自然灾害发生的方式有关,但也与受灾地区的人口分布、易损性、应急预案、减灾措施等有关。很大程度上,灾难的严重程度氏由人的行为决定的。因此2005年世界减灾大会发表的《兵库行动框架》一文中首次提出用“自然灾害相关灾难”(disasters associated with natural hazards)取代“自然灾害”的表述。

灾难的具体分类如下:

1.自然灾害相关灾难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海啸、热带风暴和其他严重的风暴、龙卷风和大风、洪水、大水灾、干旱、沙尘暴和传染病等。

2.人为灾害包括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建筑物事故、工伤事故等所致灾难,卫生灾难,矿山灾难,科技事故灾难,以及战争及恐怖袭击所致灾难等。

第二节灾难医疗救援准备

一、灾难医学救援应对能力建设

(一)灾难救援医学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国灾难医疗救援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灾难医学救援组织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缺乏,参与救援单位多、协调沟通难,各地区灾难救援水平不平衡,缺乏灾难监测统计系统,以及灾难医学相关立法不健全等。目前国内对灾难计划和灾难准备的发展方向尚未统一认识,一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灾难救援应对能力的建设。

1.建立专门的国家及地方灾难医学管理协调网络机构以该机构为中心,组建救援各部门参与的灾难救援网络,包括国家卫生部门和各省市地区级别的管理部门,负责救灾管理和协调工作及灾难监测和科研工作。建立管理协调网络的同时,也要建立通讯网络,特别是灾难发生时的专用通讯网络,是实施救援指挥、管理和协调的必要手段。

2.加强专业人员灾难医学相关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的灾难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决定了灾难救援的效果,因此应加强此方面教育和培训,帮助医务人员了解灾难医学救援网

络,理解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和职责,以及如何配合相关部门完成灾难救援工作。此外,应形成包括医学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在内的灾难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3.建立完善灾难医学立法虽然我国已颁布了一些与灾难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有关的规定,但至今还没有针对灾难医学及灾难救援建立相关法律。立法是实施灾难救援的保障,也是灾难医学管理机构指挥管理和协调救援工作的保障。

4.加强灾难救援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灾难医学和灾难护理学近些年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发展,亟须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如灾难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灾难损伤的基础研究,预防各种灾难、减少伤病员数量、减轻损伤严重程度、加快伤病员后送速度和提高医疗救援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等。完善灾难医学的理论基础,鼓励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救援行动,及时总结经验,是保障我国灾难救援医学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医疗单位灾难应急预案的制定

为了进一步加强各级卫生部门对灾难医疗救援的应对能力,国家先后颁布多项规定,如《灾难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全国救灾防病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等,对灾害事故的防范和应急处置提出了规范。各级医疗单位的灾难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本单位灾难事故应急处置组织机构、指挥体系及其工作职责,明确人员疏散、报警、指挥程序及现场抢救程序等事项,做到分工细致、职责明确。

2.单位全体工作人员应在发生灾难事故时主动及时到达现场,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投入救灾与抢险救援工作,有组织地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3.应将人员的疏散、转移和应急救治作为预案的重点内容,尽最大可能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4.对在灾难或突发事件中受伤的人员以及转移出的患者进行检伤分类,便于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

5.明确规定伤病员转送至其他医疗机构的原则、程度、途中救援措施、交接手续等。

6.定期对本单位全体人员进行灾难事故应急处置知识、技能培训,并组织灾难事故应急预案模拟演练。

二、灾难医学救援队伍建设

(一)医疗救援队伍的建制

在应对突发灾难时,医疗队的组建可参照我国国际救援队的组建模式。根据救援需要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编组模式,分别为5人分队、10人分队和20人以上分队。

1.5人分队建制即小规模出队模式。由队长1人、内科医生1人、外科医生2人和护士1人组成。装备包括内科救治箱1个、外科救治箱1个、急救背囊2个、防疫背囊1个、药物储备箱2个和担架2副。其职能任务主要包括现场急救、后送转运、巡诊、卫生防疫和自身保障。

2.10人分队建制即中等规模出队模式。由队长1人、内科组3人(医生2人、护士1人)、外科组5人(医生3人、护士2人)和检验防疫组1人(技师1人)组成。装备包括内科救治箱1个、外科救治箱2个、急救背囊4个、防疫背囊2个、药物储备箱4个、担架4副和网架式帐篷1个。增加执行的职能任务为抗休克治疗、紧急救命手术、检水检毒等。

3.20人以上分队建制即流动医院模式。

(1)人员组成:建制结构包括指挥组、现场急救组、检伤分类组、内科救护组、外科救护组、医技组和留观后送组。其中指挥组3人,由1名队长和2名副队长组成,副队长由内、外科组长兼任。现场急救组分2个小组;内科救护组分2个小组;外科救护组分2个小组。以上各组在需要时合并。

(2)职能任务:①现场急救组:抢救危重伤员。②检伤分类组:对伤病员进行伤病情评估和分类。③内科救护组:主要进行抗休克治疗和内科疾病的诊治。④外科救护组:开展紧急

救命手术,如腹腔内大出血、张力性气胸、气管切开、大血管结扎、外伤清创缝合、骨折固定等。⑤医技组:开展检验、超声、X线检查、药品供应、卫生防疫等。⑥留观后送组:对经抢救病情平稳的伤病员留观病组织转送至确定性医疗单位。

(二)灾难救援护士的教育和培训

1.重视在职护士的灾难护理继续教育目前在工作岗位的多数护士在院校学习期间未接受过系统的灾难救援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因此有必要对在职护士开展各种形式的灾难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可采用面授或在线学习等教学方式。通过在职的继续教育,传授与灾难医疗救援有关的护理学知识和技能,提升普通护士灾难应急救援的能力,当灾难发生时,可以更好地实施灾难护理。

2.开展灾难护理学的基础教育可在护理本科教育层次增设《灾难护理学》或相关课程,或者强化不同课程中与灾难护理有关的相关内容教学,使护理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已具备灾难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其进入临床工作岗位后进一步强化灾难护理的能力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3.强化灾难医疗救援模拟演练可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灾难医疗救援应急预案,按照预案每年进行规范的模拟演练。在演练中检验预案,发现并解决问题。护士通过参与模拟演练,可熟悉灾难医疗救援时各种工作流程,明确灾难发生时的工作内容,强化灾难护理技术和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提高对灾难事件的应急救护能力。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或桌上演练等方法代替场景模拟演练,研究发现此类模拟演练亦可提高参与者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护士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

《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有义务参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护士应服从安排,参加医疗救护。护士在灾难救援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护士应根据灾难救援工作的不同阶段参与制定灾难医疗救援计划。国外学者将灾难的医疗救援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预备期(preparedness/readiness)、反应/实施期(response/implementation)和恢复/重建/评价期(recovery/reconstruction/evaluation)。护士在各期有不同的优先活动(表5-1)。

(1)三级应急准备训练

①个人准备训练:身体适应性训练,情感预期和熟悉灾难反应,军事技能训练,家庭支持和准备②临床技能训练:创伤训练,分类和疏散;工作程序;临床评估,设备使用

③单位/团队训练:操作能力,任务知识,领导和管理能力,单位整合和认同(2)制定灾难应急反应计划(1)机构内人员的通讯联系

(2)建立伤员接收点并分类

(3)分配担架员

(4)安排伤员分流

(5)建立分类区域,将不同

伤员安置在不同地点,方便医

疗机构的处理(6)灾难安全

保障,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处置

区域

(7)合理分配工作人员的职

(1)护理安置区的伤病员

直到转移至外部的医疗机

(2)恢复和补充医疗用具

(3)重建/修复医疗设施和

设备

(4)评价和修改灾难应急

计划

(5)严重事故的人员报告

(6)识别和奖励积极反应

行为

(7)矫正消极反应行为

1.灾难前的作用第一个阶段,护士的角色着重于预防、保护和准备。在这个阶段,应对护士加强训练,评估灾难救援资源,制定和训练灾难应急反应计划。护士的应急准备训练分为

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个人的准备,包括身体、情感、军事技能、家庭支持等准备;第二个层次是临床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创伤救护的技能、伤员分类和现场疏散,灾难中的工作程度以及对伤员的评估、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等;第三个层次是团队训练,包括操作能力、相关知识、领导和管理能力以及单位整合和认同的共同训练。在这个阶段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制定灾难应急准备计划。

2.灾难中的作用第二个阶段,即灾难救援的实施阶段,护士的主要角色包括与其他灾难救援人员的通讯联系,建立伤员接收点(安置点)并进行伤员分类,对其他人员(如担架员、志愿者)的工作进行安排,安排伤员分流或转诊,救援区域的安全保障以及合理分配工作人员的职责等。

3.灾难后的作用第三个阶段,灾后恢复/重建/评价期。护士要对安置区内的伤员进行护理,并进行合理的转诊。进行灾难设施的重建工作,恢复医院设施和修复损坏的设备。特别重要的是对现有的灾难应急反应计划进行评估,发现其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对于灾难救援中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进行识别,奖励积极行为,矫正消极行为,撰写严重事故报告等。第三节灾难应对反应

一般的灾难或突发性事件可分为超急期、进展期和稳定期。超急期是初发阶段,所有人员都可能面临危险,受到伤害,此时医疗救援人员的职责是在确保自身安全同时启动预案随时备援。进展期时,现场相对安全,伤员大量出现。医疗救援人员的责任是在现场建立医疗救援区,对陆续出现的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和急救处置。到了稳定期,现场基本安定,医疗救援人员的责任是对大批伤员进行快捷、有效的现场救治并合理分流。灾难现场医疗救援的程序包括搜救、评估和检伤分流、现场救治、转运及灾难恢复过程中的防疫、治病。下面重点介绍伤病员的检伤分类、现场救护和转送护理。

一、伤病员的检伤分类

与平时护理工作不同,灾难医疗救援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抢救伤病员,因此灾难护理的原则应以全面救护与重点救护相结合为原则。灾难发生时,当地的医疗卫生资源往往处于不足状况,高效率、高质量的灾难救援必须依靠及时有效的检伤分类,将伤员分为不同优先等级,以便合理高效地应用医疗救援资源。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triage)是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

(一)检伤分类的目的

检伤分类可分为急救伤病员分类(ED triage)、ICU伤员分类、突发事故伤员分类(multi-casulty triage)、战场伤员分类(battlefield triage)、大规模伤员分类(mass casualty triage)等。其中最后一种适用于灾难救援时伤员的分类,其目的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让尽可能多的伤员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分类方法仅在救援人员、仪器设备、药品等可利用资源有限时采用,是战时和各种灾难发生时救治批量伤员时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此时检伤的目的是分配急救优先权和确定需转送的伤员,它是分类救治的基础。

(二)检伤分类的原则

1.优先救治病情危重但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

2.分类时不要在单个伤病员身上停留时间过长。

3.分类时只做简单可稳定伤情但不过多消耗人力的急救处理。

4.对没有存活希望的伤病员放弃救治。

5.有明显感染征象的伤病员要及时隔离。

6.在转运过程中对伤病员动态评估和再次分类。

需要注意的时,以上原则仅用于灾难或突发事件现场医疗救援资源不足,无法满足每个伤病员的救治需求时,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伤病员存活率的情况。

(三)检伤分类的种类

1.收容分类是接收伤病员的第一步,目的是将需要挽救的伤病员快速识别出来,同时帮助伤病员脱离危险环境,安排到相应的区域或科室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2.救治分类是决定救治实施顺序的分类。主要是将轻、中、重度伤病员分开,以便确定救治优先权。应首先评估伤病员的伤情严重程度,确定相应的救护措施,还需结合伤病员数量和可利用的救治资源决定救治顺序。

3.后送分类是确定伤病员尽快转运到确定性医疗机构顺序的分类。应根据伤病员的伤情紧迫性和耐受性、需采取的救护措施、可选择的后送工具等因素,决定伤病员的后送顺序、后送工具及目的地。

(四)常用检伤分类方法

1.初级分类(primary triage)

(1)START(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即简单分类、快速救治。由美国学者提出,作为院前识别伤病员轻重缓急的工具,特备适用于灾难现场分类,时灾难现场常用的分类方法。该方法根据对伤病员的通气、循环和意识状态进行快速判断,将伤病员分为四个组,分别为红、黄、绿和黑标识。红色组即立即处理组,必须在1小时内接受治疗;黄色组为延迟处理组,应在2小时内转运到医院;绿色组为轻伤组,能自行行走;黑色组为死亡组,应由合格医疗人员宣布。START的具体评估流程见图5-1.在分类过程中,医务人员仅为伤病员提供必须的急救措施,如开放气道、止血等,强调在每位伤病员身上评估和处置的时间不超过30秒。

图5-1 START分类流程

(2)JumpSTART:是对START修正后用于灾难现场受伤儿童(1~8岁)检伤分类的方法。分组方法和分类依据与START相似,但基于儿童的特殊生理特点,研究者对分类依据做了

调整,包括:①对能行走的轻伤组伤员,强调再次分类。②对开通气道后仍无呼吸的患儿,要检查脉搏,如可触及脉搏,则立即给予5次人工呼吸,并分到红色组;对于无自主呼吸者则分入黑色组。③对有呼吸的患儿,如呼吸频率<15次/分或>45次/分,分入红色组。④使用A VPU量表来评估患儿的意识状态,即警觉(alert)、语言(verbal)、疼痛(pain)和无反应(unresponsive),根据患儿对A、V和P的反应或无反应来指导分组。具体操作流程见图5-2。

图5-2 JumpSTART分类流程

(3)Triage Sieve:将伤病员分为优先级1(immediate)、优先级2(urgent)、优先级3(delayed)和无优先级(deceased)四组。分类依据为自行行走、气道开放、呼吸频率和脉搏,但其生理参数临界值与START不同,入呼吸频率<10次/分或>30次/分为异常,脉率>120次/分为“优先级1”。具体操作流程详见图5-3。

图5-3 Triage Sieve分类流程

此外,国外学者还提出一些适用于灾难现场伤病员分类的方法,但并未大范围使用,如Pediatric Triage Tape(PTT)、Care Flight Triage、Sacco Triage Method(STM)等。

2.二次分类(secondary triage)

(1)SA VE Triage:SA VE时“secondary assessment of victim endpoint”的缩写,最早用于地震发生后现场大批伤员的检伤分类,现一般用于重大灾难后条件有限、大量伤病员被迫滞留在灾区且时间较长的情况。现将伤病员分为三类:①一类:即使治疗也不大可能存活;②二类:有无治疗都会存活;③三类:治疗会存活、不治疗就会死亡。SA VE一般配合START 原则一起使用。

(2)Triage Sort:是一种基于修正的创伤评分法的生理评分,主要分类依据为Glasgow评分、呼吸频率和收缩压,具体评估流程见表5-2。根据评分分值将伤员分为4级:①T1级:评分4~10分;②T2级:评分11分;③T3级:评分12分;④T4级:评分1~3分。此外,死亡者为0分。此法通常与Triage Sieve联合使用。

表5-2 Triage Sort 方法

4分3分2分1分0分

呼吸频率(次/分)0~20 >29 6~9 1~5 0

收缩压(mmHg)>90 75~90 50~74 1~49 0 Glasgow评分13~15 9~12 6~8 4~5 3

(五)检伤分类的标志

在灾难现场通常以颜色醒目的卡片或胶带表示伤病员的分类,通常采用红、黄、绿(或蓝)、黑四色系统。

1.红色代表危重伤,第一优先。伤情非常紧急,危及生命,生命体征不稳定,需立即给予

基本生命支持,并在1小时内转运到确定性医疗单位救治。

2.黄色代表中重伤,第二优先。生命体征稳定的严重损伤,有潜在危险。此类伤病员应急救后优先后送,在4~6小时内得到有效治疗。

3. 绿(或蓝)色代表轻伤,第三优先。不紧急,能行走的伤病员,较小的损伤,可能不需要立即入院治疗。

4.黑色代表致命伤。指已死亡、没有生还可能性、治疗为时已晚的伤病员。

二、伤病员的安置与救护

(一)伤病员的安置

灾后的伤病员可集结到相应安全的区域,即伤病员集中区,该区通常离灾难现场有足够的距离,以确保人员安全。可以通过步行、轮椅、推床、单价等辅助设施将伤病员运送至集中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长时受困伤员,应避免解救出来“抬了就跑”的策略,否则死亡率很高。对此类伤员应在现场给予适当的处置后再移动。

伤病员在检伤分类区经伤病情评估和分类后,安置于伤病员治疗区,治疗区一般设在比较安全的建筑物或帐篷内。如果伤病员人数不多,治疗区可与检伤分类区合并,以减少对伤病员的搬动。如果人数较多,则应将治疗区独立设置,以免空间不够而互相干扰。如果人数众多,则还要将治疗区细分为轻、重和危重区,可更有效的运用人力,提高抢救效率。对于重伤和危重组伤病员,应再次进行病情评估和二次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安排伤病员转送至确定性医疗单位。

对伤病员的处理按检伤分类的结果,先处理红色组(危及生命者),其次处理黄色组(重伤),再处理绿色组(轻伤),明显死亡或是尸体应留在最后处理。如果死亡者较多,可在较隐秘处设临时太平间,注意一定要有专人看守,以免尸体被任意翻动或遗物遭窃。

(二)伤病员的现场救护

1.现场救护的原则与范围现场救护的原则是对构成危及生命的伤情或病情,应充分利用现场条件,予以紧急救治,使伤情稳定或好转,为转送创造条件,尽最大可能确保伤病员的生命安全。

现场救护的范围包括:①对呼吸、心博骤停的伤病员,立即行初级心肺复苏。②对昏迷伤病员,安置合适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窒息。③对张力性气胸伤员,用带有单向引流管的粗针头穿刺排气。④对活动性出血的伤员,采取有效止血措施。⑤对有伤口的伤员进行有效包扎,对疑有骨折的伤员进行临时固定,对肠膨出、脑膨出的伤员进行保护性包扎,对开放性气胸者做封闭包扎。⑥对休克或有休克先兆的伤病员进行抗休克治疗。⑦对有明显疼痛的伤病员,给予止痛药。⑧对大面积烧伤伤员,给予创面保护。⑨对伤口污染严重者,给予抗菌药物,防治感染。⑩对中毒的伤病员,及时注射解毒药或给予排毒素处理。

2.现场救护程序①根据灾难现场伤病员的情况,应协助医生对伤病员的伤情或病情进行初步评估,迅速判断伤情或病情。②立即实施最急需的急救措施,如开放气道、心肺复苏、止血、给氧、抗休克等,特别必要时可在现场实施紧急手术,尽可能地稳定伤情或病情。③稳定伤病员的情绪,减轻或消除强烈刺激对其造成的心理反应。

三、伤病员的转送护理

在灾难救援现场,由于现场环境恶劣、条件限制,不允许就地抢救大批伤病员,必须将伤病员转送到相对安全的地方,方能实施有效救治。因此,护士做好转送前的准备、转送中的护理和转送后的交接工作,对于保障伤病员的安全、减轻痛苦、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转送前准备

1.正确掌握转送指证和时机

(1)转送指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转送: ①应在现场实施的救治措施都已完成,如出

血伤口的止血、包扎和骨折的临时固定等。②确保伤病员不会因搬动和转送而使伤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2)暂缓转送指证: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暂缓转送:①病情不稳定,如出血未完全控制、休克未纠正、骨折未妥善固定等;②颅脑外伤疑有颅内高压、可能发生脑疝者;③颈髓损伤有呼吸功能障碍者;④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

2.伤病员转送前的要求①做好必要的医疗处置,严格掌握转送的指证,确保转送途中伤病员的生命安全。②准备好转送工具和监护、急救设备及药品。③转送前对每一位伤病员进行全面评估和处理,注意保护伤口。④做好伤病员情况登记和伤情标记,并准备好相关医疗文件。

(二)不同工具转送途中护理要点

1.担架转送伤病员的护理

(1)安置合理的体位:一般取平卧位。如有特殊伤情,可根据病情采取不同体位。

(2)加强安全护理:妥善系好固定带。行进过程中使担架平稳,防止颠簸。在上、下坡时,要使担架保持水平状态。注意防止伤病员从担架上跌落。

(3)注意舒适护理:注意保暖、防雨、防暑。每2小时翻身一次。

(4)加强病情观察:应使伤病员的头部向后、足部在前,方便观察病情。若发现异常变化,可及时处理。

(5)移离担架的护理:先抬起伤病员,再移到床上,切忌拖拉而造成皮肤擦伤。

2.卫生车辆转送伤病员的护理

(1)准备车辆和器材:对汽车或列车车厢统一编号,备好各种物资、器械、药材、护理用具和医疗文件等。

(2)伤病员的准备:根据伤病员及有无晕车史等,遵医嘱给予止痛、止血、镇静、防晕车等药物。

(3)妥善安排登车:将出血、骨折、截瘫、昏迷等重伤员安排在下铺,每台车或每节车厢安排1~2名轻伤员,协助观察和照顾重伤员。

(4)安置合理体位,防坠床。

(5)加强病情观察,保证途中治疗。

(6)下车时的护理:安排危重伤病员先下车,清点伤员总数,了解重伤员,做好交接。3.卫生船转送病员的护理

(1)防晕船:晕船者预先口服茶苯海明(乘晕宁)。

(2)防窒息:有昏迷、晕船呕吐者头转向一侧,随时清除呕吐物。

(3)妥善固定:使用固定带将伤病员固定于舱位上。

(4)保持自身平衡,妥善实施护理操作。

(5)病情观察及其他护理措施:同陆路转送的护理。

4.空运伤病员的护理

(1)合理摆放伤病员的位置:大型运输机中伤病员可横放两排,中间留出过道,休克者应头部朝向机尾。若为直升机,伤病员应从上到下逐层安置担架,重伤员应安置在最下层。(2)加强呼吸道护理:空中温度和湿度均较低,对气管切开者应用雾化器、加湿器等湿化空气,或者定时给予气管内滴入等渗盐水。对使用气管插管者,应减少气囊中注入的空气量,或者改用盐水充填,以免在高空中气囊过度膨胀压迫气管粘膜造成缺血性坏死。

(3)保护特殊伤情的护理:如外伤致脑脊液漏者,因气压低漏出量会增加,需要多层无菌纱布保护,及时更换敷料,预防逆行性感染。中等以上气胸或开放性气胸者,空运前应反复抽气,或做好胸腔闭式引流,使气体减少至最低限度。

(4)其他护理工作同陆路转送的护理。

第四节灾难心理干预

一、灾难后心理应激性损伤

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不仅给人类带来物质上的损失、躯体上的创伤,也会给人的精神和心理带来重大影响,形成心理应激性障碍。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 disorder)是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也称为反应性精神障碍。灾后最常见的类型为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一)急性应激障碍

1.概念急性应激障碍,又名急性应激反应或急性心因性反应,是一种创伤性事件的强烈刺激引发的一过性精神障碍。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在灾难幸存者中发生率可达50%。多数患者在遭受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出现精神症状。历时短暂,可在数小时、几天或1周内恢复,预后良好。如处理不当,可有20%~30%的人转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长期痛苦,难以矫正。

2.病因和发病机制突如其来并且超乎寻常的威胁性生活事件和灾难是发病的直接原因。个体易感性和应对能力在其发生和表现的严重程度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3.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标准第3版》(CCMD-3),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为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诊断标准为:(1)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一项,即:①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②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3)病程标准:在受到刺激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发病,病程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一周,通常在一个月内缓解。

(4)排除标准:须排除癔症、器质性精神障碍、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1.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为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一种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其因病程较长、社会功能明显受损而受到关注。

2.病因和发病机制经历创伤性应激事件时PTSD最直接的原因,但不是所有经历创伤性应激事件的人都会发生PTSD,目前认为其发生与个体的一些心理社会易感因素有关。研究发现PTSD的发生与体内神经内分泌异常有关。

3.临床表现和诊断根据CCMD-3标准,PTSD的主要诊断标准如下:

(1)症状标准: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后出现。

1)病理性重现: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并至少有下列1项:①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②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③反复发生错觉、幻觉。④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心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②易激惹。③集中注意困难。④过分地担惊受怕。

3)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2项:①极力不想有关创伤经历的人与事。

②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③不愿与人交往,对亲

人变得冷淡。④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⑤选择性遗忘。⑥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4)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二、灾难伤员的心理干预

(一)灾难救援中的心理评估

1.心理评估的目的

(1)筛查:通过心理评估从受灾人群中筛选出需要进行干预的高危人群。

(2)判定:对于重点人群的个体通过详细的心理评估,确定其心理问题及严重程度,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3)追踪:干预过程中在不同时间点上进行阶段性评估,以了解前期干预的效果,并为下一阶段干预措施的制定调整提供依据。

2.心理评估的原则

(1)尊重:即尊重评估对象,应征得评估对象的自愿知情同意,对评估对象无条件地接纳、关注和爱护。

(2)保密:恪守职业道德,向评估对象承诺保密,不向无关人员透露。

(3)针对性:目的要明确,事先明确评估问题。

(4)综合性:综合运用访谈、观察和心理测验等评估方法,从多渠道收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可靠的诊断。

(5)与干预相结合:保证在能持续进行心理干预的前提下进行心理评估。

3.心理评估的实施根据灾难救援过程和幸存者应激反应特点,心理评估和干预的实施可分急性期和恢复期(远期)两个阶段。

(1)急性期评估:是指灾难后约1个月。这个时期是幸存者完成生命救助,生活安全得到基本保证,但心理处于混乱、孤独绝望、产生各种应激反应的时期。急性期心理评估的主要内容是:①针对幸存者当前需求和担忧收集信息,识别风险因素。②筛查识别高危人群,作为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

(2)恢复期评估:通常着眼于灾难后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这个时期的心理评估主要是在了解受灾人群整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对PTSD、适应障碍、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进行评估诊断,并在不同时间点上进行阶段性随访评估,检验心理干预的效果,调整心理干预措施。

(二)灾难救援中伤员的心理干预

灾难后心理干预应以不干扰为满足基本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为前提,主要包括一般心理干预和对ASD和PTSD患者的干预。

1.一般干预目的是帮助身处灾难性事件中的各类人员,特别是灾难幸存者,减轻因灾难多造成的痛苦,增强其适应性和应对技能,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接触与介入:通过首次接触建立咨询关系。

(2)确保安全感:确保干预场所的安全性。

(3)稳定情绪:安抚和引导情绪崩溃的幸存者,帮助求助对象理解自己的反应,指导一些基本应对技巧。

(4)收集信息:目的是识别求助对象的需求与担忧,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需要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灾难经历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家庭成员或朋友的死亡情况,原有的身心疾病及求治情况,社会支持系统,有无负面情绪和物质及药物滥用情况等。

(5)实际帮助:从最紧迫的需求着手为求助对象提供帮助,首先满足对物质和身体的需求。(6)联系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求助对象尽可能利用即时可用的社会支持资源。

(7)提供必要信息:包括目前灾难的性质与现状,救助行动的情况,可以获得的服务,灾后常见的应激反应,自助和照顾家人的应对方法等。

2.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干预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正常化原则:强调在应激干预活动中的任何想法和感情都是正常的,尽管它们可能是痛苦的。②协同化原则:强调干预者和当事人双方的积极参与和协同。③个性化原则:强调心理干预应个体化。常用的干预方法有:(1)认知干预:其原理是危机根植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当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改变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就可能改变个体对自己生活中的危机的控制。

(2)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来自家庭、社区、干预者的自助群体等。其中家庭支持效果最为明显。干预者应正确评估当事人的家庭支持能力,并帮助其强化这些能力,以减少个体缺乏理性的恐惧。

(3)药物治疗:对急性期有明显紧张、焦虑、恐惧、抑郁反应和失眠、心悸、出汗等躯体症状的患者,适当使用药物可缓解症状,有助于心理干预的开展和起效。但注意药物使用剂量要小,疗程要短。

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干预原则是以帮助患者提高应对技巧和能力,发现和认识其应对资源,尽快摆脱应激状态,恢复心理和生理健康,避免不恰当地应对造成更大损害为主。其干预焦点是帮助危机中的个体认识和矫正因创伤性事件引发的暂时认知、情绪和行为扭曲。干预重点是预防疾病和缓解症状,以心理环境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常用的心理干预技术有认知技术、创伤稳定技术、认知暴露技术、应急接种训练、自我对话训练等。通常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实施。

三、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在灾难救援工作中,救援人员要接触和处理大量的死伤者,容易出现短期和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应激。据报道,为地震灾民提供医疗和救助服务的救援人员中,9%的人会出现与其受助者同样严重的症状。救援人员本身的心理应激给救援行动及其效率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救援人员的心理疏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救援人员的应激源

1.个体因素救援环境与个体因素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个体因素在灾难后应激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起正调节作用的变量有对变化的容忍、坚持、坚强个性、积极归因等;起负向调节作用的变量有低自尊、自我中心注意、A型人格等。

2.工作与组织因素是引起工作应激的主要因素,又称为组织应激,可分为两类,一类同工作任务有关,如任务的简单或复杂、多样与单调及工作环境的物理条件等;另一类同角色特点有关,如角色冲突、角色模糊等。研究发现,救援者角色认知对工作应激有明显影响。

3.社会因素包括双重职业、技术变化、社会角色的变化、工作家庭冲突等。许多灾难救援人员会担心自己的亲朋是否在灾难中受伤,而参与地震救援行动意味着他们和家人、朋友的分隔,这种情况往往令他们感到内疚。

(二)救援人员的应激反应及心理问题

1.常见应激反应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救援人员出现应激反应是正常的,常见的反应有:(1)心理上的反应:如食欲下降、入睡困难、容易疲倦、脱水、噩梦、体重减轻等,有时伴有心悸、呼吸急促、窒息感、手足发凉、发抖或麻木等。女性可有月经紊乱。

(2)认知上的反应:表现有感觉迟钝或过敏,大脑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变差,操作失误增多,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等。

(3)情绪上的反应:常有害怕、恐惧、紧张感、抑郁、悲观、麻木、焦虑等。

(4)行为上的反应:表现有活动量改变、退缩、逃避、退行,对人冷漠,重复性动作增多,注意力不集中,过度依赖他人等,个别人有不自主的哭泣,骂人,喜欢独处,甚至自杀行为。(5)社会功能减退:表现为有意回避,不愿进行社会交往,不愿谈及剧烈场景,不想回想往事,工作效率下降等。严重者出现精神障碍。

2.常见心理问题如可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三)救援人员的应对与调控

救援人员在面对压力时应对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前者如与人交谈、倾诉内心情绪、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方面,后者如采用吸烟、喝酒、吃东西来缓解压力。在帮助救援人员应对应激时,应帮助其调控应对方式,以有效地应对压力,从而度过心理危机,预防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生。调控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控信念帮助救援人员建立一个合理的认知,建立一个正向的暗示,即:我所做的工作是一个告慰死者、慰藉生者的工作,这是一个正义和神圣的工作。这样当他们在救援工作中碰到遗体、受伤者等情况时,恐惧和紧张程度就可能会降低。

2.小组晤谈晤谈是指对事件或活动的报告或描述,小组晤谈适用于对较多救援人员的调控。可选择天气较好的事件,互相畅谈,交流在救援中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刺激性事件,包括所见、所闻、所感。每个人都尽量充分地表述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晤谈结束前,由一位专业心理学工作者进行正确的认知植入,帮助参与者形成正确的认知,即他们的害怕恐惧都是大灾后一种正常的反应,不是心理问题,应正视它。

3.应用社会支持救援人员要增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与朋友、家人、同事多沟通,保持人际关系和谐,对缓解应激起到一定作用。必要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思考题

1.护士在灾难救援不同阶段的角色有哪些?

2.如何用START方法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

3.简述灾难后急性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原则和常用方法。

21 世纪国内外护理管理新进展.doc

21 世纪国内外护理管理新进展 2007-7-13 19:8 【大中小】【我要纠错】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护理管理不断飞速发展,无论是管理体制、管理服务理念、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护理经济管理及护理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现将21 世纪国内外护理管理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1 、护理管理体制 我国护理管理体制在组织结构上与国外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推行科主任负责制、护理部附属于医务处管理的体制,护士长受护理部领导的同时接受科主任的指示,护士长辅助科主任完成行政管理工作,护理部主任参加院长办公会议及院内查房活动,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培训、院内调配、考核、奖惩等工作,护士工作的调动及任免、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均由护理部提出意见参与人事部决定,这些措施形成护理部指挥系统自成体系的格局。与国外相比,日本医院的护理管理体系则是完全独立的,业务及行政管理完全由护士自己管理,不接受医生的指示 .美国护理管理系统在医院的管理体系中是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有职责、权辖及沟通途径高度明确而具体的组织结构,强调下级只对一个上级负责,使得上下级关系简单且只接受一个上级领导。泰国医院护理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为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的垂直管理系统,护理部实行层层聘用,并每年进行一次评价,由上一级护理管理者评价下一级,并完全有权决定下属的级别、工资、晋升、纪律处分等 . 2、护理管理服务模式 传统的护理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的管理,注重对事控制,而现代护理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人与事相宜,以达到人、事、职能效益最大化,在护理实践中用护理理念引导护理人员转变观念,凝练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构筑提高质量的内在素质,规范护士工作的行为标准。护理管理者已从命令、决定、决议、通知、条例、章程来实行的管理,发展到依靠物质刺激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以经济为杠杆去调控各自的经济利益来实施管理。杨青认为,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方芳等认为,解决医院病人的护理疑难问题,成立护理专家会诊中心,可以使人、财、物得到最大成效地运用,最终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同俏静等认为,积极引进美国先进的护理管理理念,结合医院委员会制度的管理体制,将委员会制度运用于护理管理实践中,各项护理制度、操作规程、护理培训等护理活动均由相应的委员会来组织实施,以确保护理管理工作朝着医院的总体目标有计划、有秩序地前进 .赵惠玲等认为,基本现代化医院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适应和满足人群健康要求。尹英等认为,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在护理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应做到以护士为中心,以关心和信任护士为前提,运用激励理论,做到精神与物质奖励并存。林珊瑚等认为,对全院护理人员实施星级服务管理,结合各科不同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量化考评标准,根据护理部、科室及病人三方面的阶段性综合测评结果,确定四种星级护士,规范了护

护理新进展学习心得体会

护理新进展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本阶段护理理论的学习,我认识到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护理模式逐步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用整体护理模式替代传统功能制的护理模式,而与患者时时沟通交流是关键,也是做好整体护理的关键。 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加强整体护理理论的学习。观念的转变首先是认识的转变,通过学习整体护理理论,学习与之相关的护理程序、护理哲理及护士行为准则,了解国内外护理学发展的动态,明确开展整体护理的意义。同时根据病人的特点,学习相关心理特征、营养知识、预防保健知识、疾病护理等有关专科理论的新进展,使护士在短期内逐步进入了角色,在观念上得到了根本转变,开阔视野与思路,进而做到以点带面,为整体护理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调整组织结构,建立合理的工作程序。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合理的工作程序是开展整体护理模式病房的重要保证。护士长可根据住院病人的病情及工作量,调整当天责任班护士人数,保证整体护理的质量。重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采取有针对性的整体护理。 护理病历的表格从传统式的直接记录法改为问题记录法及表格记录法。病人入院评估表:病人入院后2 h内完成入院评估及病史的收集,要求记录完整、真实、全面。护理诊断和病人问题项目表:要求护士按照病人的首优(威胁生命需立即解决的问题)、中优(虽不威胁生命,但能导致身体上的不健康或情绪上的问题)、次优(指人们在应付发展和生活变化时所发生的问题)的顺序排列记录,完整陈述各种护理诊断的相关因素和危险因素,采取PES形式记录(P即健康问题,E即病因,S即症状、体征),用二段式(即PE或PS,适用于潜在性或可能性的护理诊断的叙述)或三段式(即PES,适用于现存护理诊断的叙述)记录。按北美护理协会的护理诊断要求书写,并根据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病人住院评估表:改变以往按护理级别进行评估的方法,每天对每个病人要有评估记录,病危病人则每班都有评估记录。护理记录单:采取PIO形式记录,按当天病人出现的主要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记录。P即问题,应与护理诊断一致;I即措施,

护理工作管理的新进展

护理工作管理的新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人性化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各临床科室护士长在充分了解护士工作艰辛的基础上,重视提高护士对人性化管理的全面认识,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结果:护士工作主动性增强,科室有了较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护理差错事故、护理投诉、纠纷减少。结论:人性化管理是追求规范性管理和现代护理管理的最佳管理方式。 关键词:护理管理;人性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146-02 护理是一种行为,一种模式,更是一门艺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护理模式的转变,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及护理管理者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理人力资源的欠缺,工作量明显增加,工作压力也增加,易导致护理人员心理性和生理性疲劳,身心健康水平降低,直接影响护理质量。护理部主任根据我院现状将人性化管理理论应用于护理管理中,即尊重,爱护,关心,激励每一位护士工作者,充分体现了护理人性化服务理念。

1.护理管理者对其员工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1.1临床护理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并以特殊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工作,具有轮流值班的特点,长期的生物钟紊乱给护理人员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造成心理压力。 1.2在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病人的教育者、组织管理者及咨询者等角色,而且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和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多重的角色行为及角色要求常常使护理人员力不从心,身心疲惫,职业压力感增加。 1.3护理人力资源短缺,护理工作负荷过重,护理技术操作较为复杂,劳动强度较高,护士易产生精神紧张情绪,害怕差错事故发生。 1.4护理工作虽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社会普遍存在着重医轻护的观念,社会观众对护士的信任度较低,使护士自感地位较其他职业低,且护士的收入与工作的繁忙程度不成正比,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感。1.5病人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质量、服务态度等要求全方位提高,护士工作压力无形增大,护士应以病人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服务,否则将会遭到病人和家属的投诉,继而失去医疗市场。 2.人性化管理的具体措施2.1首先护理管理者要充分尝试护士们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才能发自内心的理解。

我国灾难护理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我国灾难护理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发表时间:2015-12-15T14:50:14.20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期供稿作者:王静叶苗曾琴 [导读]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灾难”定义为: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 王静叶苗曾琴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614000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和损害了人类的财产及生命。医疗系统作为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在灾难面前的重要性愈发突显。但是,作为护理人员本身,对灾难护理知识的掌握有多少,目前我国灾难护理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是我们所必须了解的。 关键词:灾难;灾难护理学;教育;发展现状 1 灾难护理学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1.1灾难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灾难”定义为: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人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所发生地区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时,就可以认为灾难发生了。国际减灾委员会对灾难的定义:灾难是一种超过受影响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1]。 1.2灾难护理学 灾难护理学又名灾害护理,目前还没有对其统一的定义。日本是发展灾难护理较早的国家,引用其对灾难护理的定义即为:灾害护理,即系统、灵活地应用有关灾害护理独特的知识和技能[2]。 2 我国灾难护理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2.1 灾难护理教育的对象 2.1.1在校护理专业人员 在校护理专业人员是未来临床护理的生力军,学习灾难护理相关知识并将它们运用于以后的临床实践。然而,由于我国灾难护理相关概念的引入较晚,灾难护理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开设并不普遍。根据张清[3]等对国内20所开设本科护理专业的高等护理院校进行了灾害护理学课程设置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个别院校的护理学院开设了灾害护理学相关课程,如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开设了100学时的野战护理学,第四军医大学开设了急救和战伤护理,其他少数护理学院在急救护理学中设有2~4学时的灾害护理内容,但是就目前相对来看,护理课程的开展依然较少。 2.1.2 在岗护理专业人员 在岗护理专业人员,是现目前临床护理的主要力量。由于灾难护理是近些年才兴起的学科,早已进入临床工作,护理人员就更少有机会去了解和学习这一新兴学科,但是根据成翼娟[4]等对汶川地震后本院护理人员培训需求的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对灾难护理的知识与技能都有较高需求。 2.2 灾难护理教育的内容 根据查阅的文献大致将灾难护理培训分为几类。第一就是灾难护理的一般知识。第二点就是灾难现场的急救知识。第三就是急救护理知识,包括各种颅脑外伤、急性中毒、骨折等状况下的急救护理。第四点就是心理护理,由于突然遭受意外和打击,病员及家属以及护理人员本身的心理都会受到影响,心理护理对于灾后重建都显得尤为重要。第五点是在灾难现场,救护人员如何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包括对灾后环境、流行病、自身安全等方面的防护。最后就是灾害现场常用的急救技术,如病员的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5]。 3 国外灾难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带给我国的启示 由于近年来的灾难发生是世界性的,各国都对灾难护理学给予了重视。兵库县立大学开始致力于灾害护理教育的基础教育、继续教育、教大纲的系统性开发和研究,并且在第一届亚洲灾害护理研讨会上展示研究成果[6]。在日本有专门的国家级灾害救援队伍,护理人员占了最大比重,灾害护理技术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日本急救医学会护理分会还为培养急救护理专家开设了总计810学时的急救教育课程,为日本培养了大批的急救专家[7]。美国目前灾难护理教育课程以选修课为主,授课的内容和形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8]。哥伦比亚大学提供了亚专业课程,作为护理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9]。 4 我国灾难护理学教育的未来展望 我国近年来各种灾难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护理队伍在灾难救援面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然而,我国目前关于灾难护理的教育还尚处探索阶段,各种理论知识及教育形式还不完善,很多时候依靠的仅仅是护理专业人员的经验判断和急救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管理者要认识到灾难护理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毕业后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在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中,从实践和研究的高度出发,阶段性地培养优秀的灾难护理人才[10]。当今世界,由于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灾难的发生往往也是波及全世界,我国应与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建立统一的灾难护理国际联盟。 参考文献: [1]李凤英,刘慧敏,孔静.灾难护理学的研究新进展.?1994-200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南裕子,渡边智慧,张晓春.日本灾难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4月第40卷第4期. [3]张清.我国灾难护理学及灾难护理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护理研究,2009,23(4A):923-924. [4]成翼娟,刘素珍,李继平,等.护士对地震灾害护理培训的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595-597. [5]娄伟,李红玉.构建灾害护理课程体系的研究[J].护理学报,2009,26(8B):7-8. [6]李凡,史冬雷,李玉乐.国内外灾害护理教育与培训研究现状.Chinese Nursing research,may,2015 vol.29 NO.5C. [7]张利岩,管晓萍,高晓红,等.灾难护理学在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3(6)338-340. [8] 陈林,藏渝梨.世界灾害护理学会科研学术会议交流内容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5):380-381.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后练习题2019年(1)

《急危重症护理学》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A1/A2型题 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 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 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 E美国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 正确答案: C 2.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的仪器是A人工呼吸机 B血液透析机 C除颤仪 D心电监护仪 E输液泵 正确答案: A 3.危重病医学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学科的.时间是 A 1970年 B 1972年 C 1983年 D 1979年 E 1984年 正确答案: C 4.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 A四川华西医院 B .上海中山医院 C广州珠江医院 D北京协和医院 E北京304医院 正确答案: D 5.我国开设第- - -门《急救护理学》课程的时间是 A 1983年 B 1984年 C 1985年 D 1986年 E 1987年 正确答案: D 6.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的时间是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4年

E 1986年 正确答案: D 7.美国急诊护士证书有效期为 A1年 B 3年 C5年 D 10年 E终身 正确答案: C 8.急诊医学被我国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的时间是 A 1980年 B 1981年 C 1982年. D 1983年 E 1984年 正确答案: D 9.上海市急诊及危重症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开始于 A 2002年 B 2003年 C 2004年 D 2005年 E 2006年 正确答案: E 10.1983年,下列学科中成カ美国医学界- -「]最新学科的是 A急診医学 B院前急救医学 C史害医学 D急救医学. E危重症医学 正硝答案: E 11.在美国,成为急诊护士的条件不包括 A具有护理学士学位 B在急诊科工作 C取得注册护士资格: D有急诊护理工作经历 E参加急诊护士学会举办的急救护理核心课程学习并通过急诊护士资格认证考试正确答案: B 12.第一个早产儿监护中心建立的地点是 A芝加哥 B华盛顿 C伦敦 D墨尔本 E纽约

灾难护理学

《灾害护理学》教学大纲 (供护理专业使用) 辽宁医学院·教务处 二○○七年六月

《灾害护理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护理 总学时:38 其中理论学时:22 实践学时:1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灾害护理学》是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难性损害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助护理、疾病防治和身心康复的一门科学。该课程是护理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灾害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历程,了解各类灾害救助的组织及特点;掌握灾害常见疾病的急救与护理技术;掌握灾后医疗救助者及幸存者的心理疾病治疗与康复技术;掌握灾后常见环境灾害与防护及人群卫生防疫。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技巧为目的,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其独立探索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素质。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的前继课程是:医学基础课、护理基础学、护理心理学。因此,本课程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既要处理好本门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配合,防止疏漏,避免内容重复交叉,又要保证其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灾害护理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2、牢固掌握灾害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了解与灾害护理学有关的发展前沿。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灾害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灾害救援实践中的问题。 四、学时分配(理论)

五、课程考核(理论) 本课程是考试课,闭卷考试。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教科书 [1] 李红玉主编的《灾害护理学》 (二)参考书 [1]郑静晨主编《灾害救援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8年 [2]肖振忠主编《突发灾害应急医学救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 [3]刘燕华主编《灾害心理救助》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 七、教学内容(理论) 第一章总论(灾害护理教育及课程体系的构建) 【教学内容】 灾害概念,灾害医学的发展历程;构建灾害护理教育及课程体系;各类灾害救助的组织及特点;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灾害护理学的概念,了解灾害护理的分类,主要任务。了解构建灾害护理教育体系的背景,掌握灾害救助的特点。了解灾害医学及其灾害医学教育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灾害护理学的概念,灾害救助的特点,如何构建灾害护理教育课程体系。 难点:如何构建灾害护理教育课程体系。 第二章灾害条件下的紧急救治与康复 【教学内容】 灾害条件下疾病救治的总论;灾害条件下常见内科疾病的救治;灾害条件下常见外科疾病的救治;灾害条件下常见专科疾病的救治。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灾害条件下疾病救治的现场体检、检伤分类及院前急救的总论;掌握灾害条件下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及院前处理;熟悉灾害条件下常见疾病的病因;了解灾害条件下常见疾病

护理管理新进展

1危机管理概念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对可能发生危险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件进行决策,危机监控和危机处理从而达到减少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甚至将危及转化为机会。 护理危机管理(nursing crisis management):医院有组织、有系统的消除或减少护理危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护理危机的分析,寻求护理危机防范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护理危机的发生。 2柔性管理:是指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识转变为个人自觉行动的管理。 3文化休克:特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症。 4跨文化护理:根据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方式、信仰、道德、价值观、价值取向,向服务对象提供多层次、多体系、高水平和全方位的有效护理。 5个案护理:针对临床实践中某个或某几个具特殊意义的病例的个别现象进行研究探讨,以探索疾病在医护工作中的个性特征和共性规律。 6磁性医院:是美国学者MeClure在1981年提出并于1983年公布的,是指在护士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医院依然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专业护士的加入,降低护士离职率,拥有高质量的护理队伍,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二、简述护理危机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罗伯特.西斯(4R)危机管理理论:1缩减(rechuction):(核心内容)指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 性2预备(readiness):危机发生前对处理危机所做的各种准备3反应(respance):危机来临时采取何 种方法或策略加以应对4恢复(recannerg):危机控制后管理者对相关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三、论述柔性管理的本质与特征 柔性管理的本质: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人性化管理→潜在说服力、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柔性管理的特征:1内在驱动性2激励有效性3影响持久性4人性化为标志 四、简述跨文化护理基本概念 文化照顾:用一些符合文化的、被认可的价值观、信念和定势的表达方式,为自己或他人提供的综合性、符合相关文化背景的帮助、支持和促进性的行为。 一般照护:该文化所特有的传统、固有的文化照护知识和技能。 专业照护:通过专门机构传授和学习获得的专业的关怀知识和实践技能。 五、论述国内外个案护理模式研究进展 美国个案管理学会(case Manage-ment Society of Americe CMSA)提出个案管理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包括评估、计划、执行、协调、监督,评价所选择的医疗服务,通过沟通交流合理选择的医疗服务,通过沟通交流合理选择资源,以满足患者自由健康需求,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成本效益。 护理经济学价值分析 一、护理经济学:是研究护理资源配置及其行为的一门科学。即运用卫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护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以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的一门综合边缘学科。 二、护理成本:指在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那部分护理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努力相关专业人员如经济研究人员、工商管理研人员、社会序、医疗保险、软件开发等有关人员参与也必不可少,是终形成护理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为政府针对护理收费标准决策提高科学依据。 三、护理价格:护理人员在提供服务时,付出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时也存在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四、护理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是指医疗机构在一定期间内针对某一护理服务项目,对其发生的护理服务费用进行审核、记录归集、汇总、分配,计算护理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项管理活动。 五、国内外护理经济学研究现状 我国护理经济学发展现状:1医院和社区已开展了基础护理成本核算2医学院护理专业已开展了护理经济概论课程3护理专业杂志已开展了护理经济管理栏目4护理培训增加了护理经济学内容 国外护理经济学发展现状:多层次的护理市场开发;多元化的护理需求研究;系统化的护理成本核算;制度化的护理保险形式;综合化的护理价值评价;合理化的护理效益分析;企业化的护理效益分析 护理经济学构成要素:1护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护理经济学研究内容3护理经济学研究的任务4护理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护理经济学评估方法有哪些:1成本分析2成本最小化分析3成本效果分析4成本效益分析5成本效应分析 我国护理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应采取哪些管理对策 存在问题:1护理经济管理意识淡薄2护理经济管理人才匮乏3护理经济管理内容狭窄4护理经济管理力量薄弱5护理人员经济行为失范 对策:1更新护理理念2完善护理成本定价3创新护理管理模式4拓展护理服务市场5完善信息化管理九、举例说明护理服务经济学价值:1控制院内感染来看护理价值2医疗事故赔偿来看护理经济价值、压疮护理经济;控制院内感染;医疗事故赔偿;老年家庭护理卫生经济学评价 十、简述护理直接成本管理主要内容:1护理人力成本管理2医疗护理设备成本管理3低资易耗总的管理4患者住院费用管理

护理管理者胜任力的研究进展

---------------------------------------------------------------范文最新推荐------------------------------------------------------ 护理管理者胜任力的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的相关内容及国内外关于护理管理者胜任力的研究现状,提出构建护理管理者胜任力模型有助于提高护理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医院竞争能力。 关键词:护理管理;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绩效 自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McClelland[1]提出胜任力以来,在企业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胜任力的概念传入我国,并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对护理领域胜任力方面的关注。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为人才的选拔、培训和绩效考核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对护理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护理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护理管理者胜任力模型概述 1.1胜任力 McClelland[1]于1973年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即在某一特定工作岗位中,与绩效水平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自我概 1 / 14

念、动机及特质。Spencer等[2]于1994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定义:胜任力是指能区分某一特定工作岗位中绩效优异者和绩效平平者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包含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可以被准确测量或计算的个体特征。此定义目前普遍为国内外学者所接受。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胜任力与岗位、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强调个体是否适合某一岗位并有出色的表现。 1.2胜任力模型 1.2.1胜任力模型的定义 胜任力模型就是指承担某一特定的职位角色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要素的总和,即针对该职位表现优异者要求结合起来的胜任特征结构[3]。同一个组织中,不同的工作岗位对胜任力的要求不同;不同组织中,相同或类似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胜任力也不一定相同。故针对特定的岗位都应有适合自己独特的胜任力模型。 1.2.2经典的理论模型 经典的理论模型有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冰山模型将胜任力描述为一座漂浮在水面的冰山,水面上包括知识、技能等外在表现,是容易了

最新《急救护理学》期末考试题(试题一)教学内容

《急救护理学》期末考试题(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大型事故基本信息的录入不包括(B) A.事故类型 B.事故发生当天天气 C.事故发生的地点 D.事故发生的原因 E.事故伤亡人数 2.心脏骤停的患者,在进行胸外近压时,频率诮为(B) A.80次/分 B.100次/分 C.60次/分 D.115次/分 E.120次/分 3.下列关于空中转运途中的救护,说法错误的是(D) A.注意缓解伤员出现的应激状态 B.密切观察伤员体腔压力的变化 C.观察固定患肢的血管神经情况 D.合并脑水肿的伤员应头朝机尾 E.合并呼吸障碍的伤员头朝机尾 4.脑水肿患者血压稳定后可抬高床头(B) A.5°~15°

B.15°~30° C.45° D.60°~75° E.45°~90° 5.下列哪种毒物中毒可使病人口腔中有蛋臭味(C) A.有机磷农药 B.乙醇 C.硫化氢类 D.氨 E.甲醇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环甲膜切开术的适应征(D) A.严重面部损伤而无法实施经口或鼻气管插管 B.脊髓可疑损伤而无法进行有效通气 C.化学物质吸入性损伤 D.12岁以下儿童 E.过敏性反应 7.下列何种情况属于成人中度烧伤(B) A.2度烧伤面积在9%以下 B.3度烧伤面积在9%以下 C.烧伤总面积在30%~49% D.3度烧伤面积在10%~19% E.烧伤总面积超过50%

8.心源性休克最为多见的病因是(E) A.心肌炎 B.心肌病 C.严重心律失常 D.心脏压塞 E.急性心肌梗死 9.高热惊厥主要见于哪个年龄段的小儿(A) A.6个月~4岁 B.1个朋~1岁 C.4~6岁 D.6~8岁 E.3~5岁 10.急诊科救护属于EMSS的第几个环节(B) A.第一个环节 B.第二个环节 C.第三个环节 D.第四个环节 E.第五个环节 11.阿托品化可引起(A) A.瞳孔扩大 B.瞳孔缩小 C.流涎

第十一章 护理信息管理

(一)单选题 1.“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能接受和储存临床医疗护理工作、教学、科研及医院管理部门的信息和数据,以供医院各类人员查用”。表明了护理信息的下列哪一特性( D ) A.可识别性 B.不可储存性 C.可传递性 D.可分享性 2下列哪项不是护理信息的特点( D ) A.相关性 B.生物医学属性 C.准确性 D.非连续性 3目前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在护理管理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D ) A.住院病人医嘱处理系统 B.住院病人信息管理系统 C.住院病人药物管理系统 D.社区卫生服务处理系统 4病人的体温和脉搏属于下列哪类信息(B ) A.自然信息 B.生物信息 C.社会信息 D.发展信息 (二)多选题 1.信息的特征包括下列哪些() A.真实性 B.时间性 C.确定性 D.与载体的不可分性 E.完整性 2.信息收集的基本方法包括下列哪几类() A.人工处理 B.口头方式 C.文书方式

D.计算机处理 E.人-机共同处理方式 3.信息处理的内容包括下列哪些工作() A.信息的收集 B.信息的加工 C.信息的传递 D.信息的存贮 E.信息的修改 (三)是非题 1.无论多么庞大的信息,都可储存于计算机的硬盘、软盘、光盘等储存装置中,用户可通过快速的检索,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称为为信息的可浓缩性。 ( T )2.口头医嘱和晨交班等都是以口头方式传递信息。 ( T )3.在信息管理的发展中,“信息资源管理”的新概念是在80年代提出来的。 (四)填空题 住院病人的护理信息种类繁多,主要分为、、________ 。 2. 现代护理管理正经历着由定性管理向管理,经验型管理向管 理的发展过程。 (五)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的) 2.信息管理 (六)简答题 1.信息的概念、特征是什么? 2.护理信息的特点有哪些?护理信息的种类有哪些? (七)论述题 护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讨论这些信息内容给护理管理者带来了哪些变化?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2.D 3.D 4.B (二)多选题 1.ABD 2.ADE; 3.ABCD (三)是非题

灾难护理

灾难护理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高发时期。许多灾难性事件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救援被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口受到各种类型灾难的影响。作为灾难医疗救援队伍中的主力军,护士掌握灾难医学救援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减少灾难所致人员伤亡、提高受灾人群的健康水平具有主要意义。 第一节概述 一、灾难的定义 灾难(disaster)的英文解释是导致大范围破坏或不幸(或生命丧失)的突发意外事件及自然灾害,中文解释是自然或人为的严重损害、灾祸造成的苦难。目前在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概念是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界定,嵴灾难是对一个社区或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包括人员、物资、经济及环境的损失和影响,这些影响超过了受灾社区或社会应用本身资源应对的能力。WHO的灾难定义强调了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事件,其破坏的严重性超出了受灾地区本地资源所应对的限度,需要国内或国际的援助以应对这些后果,而一般本地可以应对的突发事件就不属于灾难的范畴。 二、灾难的原因与分类 灾难主要来自于天体、地球、生物圈三个方面,以及人类本身的行为,其成因非常复杂。根据引起灾难的原因,以往常将灾难分为两大类,自然灾难(natural disease)和人为灾难(man-made disaster)。但2005年WHO总干事Relief to Development 中有意没有采用“自然灾难”的表达,因其可能传达“自然灾害引起的灾难后果完全是自然的结果”这一错误认识。其实,自然灾害后发生的许多后果往往与人为因素有关,灾难的性质和强度虽与自然灾害发生的方式有关,但也与受灾地区的人口分布、易损性、应急预案、减灾措施等有关。很大程度上,灾难的严重程度氏由人的行为决定的。因此2005年世界减灾大会发表的《兵库行动框架》一文中首次提出用“自然灾害相关灾难”(disasters associated with natural hazards)取代“自然灾害”的表述。 灾难的具体分类如下: 1.自然灾害相关灾难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海啸、热带风暴和其他严重的风暴、龙卷风和大风、洪水、大水灾、干旱、沙尘暴和传染病等。 2.人为灾害包括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建筑物事故、工伤事故等所致灾难,卫生灾难,矿山灾难,科技事故灾难,以及战争及恐怖袭击所致灾难等。 第二节灾难医疗救援准备 一、灾难医学救援应对能力建设 (一)灾难救援医学的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国灾难医疗救援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灾难医学救援组织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缺乏,参与救援单位多、协调沟通难,各地区灾难救援水平不平衡,缺乏灾难监测统计系统,以及灾难医学相关立法不健全等。目前国内对灾难计划和灾难准备的发展方向尚未统一认识,一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灾难救援应对能力的建设。 1.建立专门的国家及地方灾难医学管理协调网络机构以该机构为中心,组建救援各部门参与的灾难救援网络,包括国家卫生部门和各省市地区级别的管理部门,负责救灾管理和协调工作及灾难监测和科研工作。建立管理协调网络的同时,也要建立通讯网络,特别是灾难发生时的专用通讯网络,是实施救援指挥、管理和协调的必要手段。 2.加强专业人员灾难医学相关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的灾难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大程度决定了灾难救援的效果,因此应加强此方面教育和培训,帮助医务人员了解灾难医学救援网

现代护理管理进展集萃

现代护理管理进展集萃 前言 护理工作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在医院 实现目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同时也反映了 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 今天,强化护理管理,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护理 质量,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就医过程中的护理需求, 势在必行。为规范护理人员的专业行为,使各级护理 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同时帮助各级医疗机构 的管理者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我们组织专业人 员编写了本书。 该书共八章,约25万字,编者以我国护理管理实 践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反映护理管理学 科新知识和新进展,全面介绍了当今护理管理的新理 论、新观念及热点问题,内容涵盖护理管理基础知识、 管理理论与原理;管理职能方面讲述了人力资源、领 导、控制等内容;在管理质量方面涉及了护理质量管 理、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护理安全与风险和质量持续 改进的控制方法和评价策略。全书结合临床实例,管 理理论与临床实践兼备,内容新颖,指导性、实用性、 可操作性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供广大护理管 理者和各级护理人员借鉴参考。 该书在编写过程中,集业界权威专家和临床护理 人员的智慧和经验,对护理管理知识进行全面的总结 和提炼,但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 免,期望有关方面的专家和同仁批评和指教。 编者 2013年9月 第一章护理管理概述 护理管理的内容涵盖了护理的全过程,并以宏观控制和微 观指导为手段,以组织管理为保证,以提高护理质量为核心,以业务技术和科研教育为重点的综合性管理。现代护理管理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人才培养是基础,技术水平是保证,监督检查是手段,规范制度是标准,质量优劣是关键,促进健康是目的,达到护理管理最优化的丰富内涵。高质量的护理管理可以使门诊和病房工作井然有序,环境清洁安静;各种设备物资保持在随时备用和性能良好状态;护理团队凝聚力强,齐心协力为病患者服务;护士在护理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科学的护理管理有利于医院建设和推动学科发展。人类生产技术在不断地进步,管理活动也在不断改进创新。那么,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者的作用,是护理管理研究的重大课题。 第一节护理管理理论

护理管理新进展

1 危机管理概念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对可能发生危险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件进行决策,危机监控和危机处理从而达到 减少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甚至将危及转化为机会。 护理危机管理(nursing crisis management):医院有组织、有系统的消除或减少护理危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护理危机的分析,寻求护理危机防范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护理危机的发生。 2 柔性管理:是指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 而把组织意识转变为个人自觉行动的管理。 3 文化休克:特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环境中的人初次进入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 流的符号与手段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神紧张综合症。 4 跨文化护理:根据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方式、信仰、道德、价值观、价值取向,向服务对象提供多层次、多体系、高水平和全方位的有效护理。 5 个案护理:针对临床实践中某个或某几个具特殊意义的病例的个别现象进行研究探讨,以探索疾病在医护工作中 的个性特征和共性规律。 6 磁性医院:是美国学者 MeClure 在 1981 年提出并于 1983 年公布的,是指在护士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医院依然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专业护士的加入,降低护士离职率,拥有高质量的护理队伍,提供优质的护理服 务。 二、简述护理危机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罗伯特.西斯(4R)危机管理理论:1缩减(rechuction):(核心内容)指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2预备(readiness):危机发生前对处理危机所做的各种准备3反应(respance):危机来临时采取何种方 法或策略加以应对4恢复(recannerg):危机控制后管理者对相关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三、论述柔性管理的本质与特征 柔性管理的本质: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人性化管理-潜在说服力、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柔性管理的特征: 1 内在驱动性 2 激励有效性 3 影响持久性 4 人性化为标志 四、简述跨文化护理基本概念 文化照顾:用一些符合文化的、被认可的价值观、信念和定势的表达方式,为自己或他人提供的综合性、符合相关文化背景的帮助、支持和促进性的行为。 一般照护:该文化所特有的传统、固有的文化照护知识和技能。 专业照护:通过专门机构传授和学习获得的专业的关怀知识和实践技能。 五、论述国内外个案护理模式研究进展 美国个案管理学会( case Manage-ment Society of Americe CMSA )提出个案管理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包括评估、计划、执行、协调、监督,评价所选择的医疗服务,通过沟通交流合理选择的医疗服务,通过沟通交流合理选择资源,以满 足患者自由健康需求,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成本效益。 护理经济学价值分析 一、护理经济学:是研究护理资源配置及其行为的一门科学。即运用卫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护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以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的一门综合边缘学科。 二、护理成本:指在提供护理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那部分护理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全体护理人员共 同努力相关专业人员如经济研究人员、工商管理研人员、社会序、医疗保险、软件开发等有关人员参与也必不可少, 是终形成护理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为政府针对护理收费标准决策提高科学依据。 三、护理价格:护理人员在提供服务时,付出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时也存在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 一。 四、护理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是指医疗机构在一定期间内针对某一护理服务项目,对其发生的护理服务费用进行审核、记录归集、汇总、分配,计算护理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项管理活动。 五、国内外护理经济学研究现状我国护理经济学发展现状: 1 医院和社区已开展了基础护理成本核算 2 医学院护理专业已开展了护理经济概论课程 3 护理专业杂志已开展了护理经济管理栏目 4 护理培训增加了护理经济学内容国外护理经济学发展现状:多层次的护理市场开发;多元化的护理需求研究;系统化的护理成本核算;制度化的护理保险 形式;综合化的护理价值评价;合理化的护理效益分析;企业化的护理效益分析护理经济学构成要素 :1 护理经济学 的研究对象 2 护理经济学研究内容 3 护理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4 护理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护理经济学评估方法有哪些 :1 成本分析 2 成本最小化分析 3 成本效果分析 4成本效益分析 5成本效应分析 我国护理经济管理存在问题?应采取哪些管理对策 存在问题: 1 护理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2 护理经济管理人才匮乏 3 护理经济管理内容狭窄 4 护理经济管理力量薄弱 5 护理人员经济行为失范 对策: 1 更新护理理念 2 完善护理成本定价 3 创新护理管理模式 4拓展护理服务市场 5完善信息化管理九、举例 说明护理服务经济学价值 :1 控制院内感染来看护理价值 2 医疗事故赔偿来看护理经济价值、压疮护理经济;控制 院内感染;医疗事故赔偿;老年家庭护理卫生经济学评价十、简述护理直接成本管理主要内容: 1 护理人力成本管理 2 医疗护理设备成本管理 3 低资易耗总的管理 4 患者住院费用管理 十一、何为护理绩效管理?试述绩效分配的相关指标。 护理绩效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系统的管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员工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合作关系上,并帮助护理人员实现最佳绩效,使他们的贡献与组织的目标价值以及主张达成一致的过程管理。 相关指标:1护理层次、年龄、学历、职称等。岗位(护理单元分类、责任护士)。班次(白、夜班比 例等)2工作数量:岀院患者数量、一级护理患者比例等。3工作质量:业务水平和能力、工作质量评价等。 4其它: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急救护理学 1、市区急救的反应时间是15分钟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组成: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作用: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措施:(选择)P18 (1)、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2)、提高分诊准确率 (3)、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 (5)、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6)、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率 (7)、规范护理文书

(8)、保证互换沟通通畅 5、ICU的人员编制:床位:医生人数=1:0.8以上 床位:护士人数=1:2.5-3以上 ICU 收治对象: (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 (3)、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 (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疾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蛇咬伤和中暑患者 (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各种术后重症患者或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高危患者 (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 (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分泌危象患者 (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 (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 6、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 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中复杂 各种进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

第二章 灾难护理试题

第二章灾难护理概述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转运工具的特点,下列描述不妥的是 A担架转运较舒适平稳,但速度慢、人力消耗大B汽车转运速度快,但在不平的路上行驶颠簸较严重C轮船转运平稳,但遇风浪颠簸厉害,极易引起晕船D飞机转运速度快、效率高,适用于转运任何急症病人E.汽艇运送速度快,一般用于洪涝灾害时的运输工具 2对伤病员的处理按检伤分类的结果,最先处理的是 A红色组 B 黄色组 C 绿色组 D黑色组 E蓝色组 3现场救护体位摆放,以下哪项不妥 A对婴儿可轻拍面颊观察有无哭泣反应以判断意识B通过一看、二听、三感觉的方法判断病人有无自主呼吸C触摸脉搏以了解病人的循环情况D观察气道是否畅通,有无梗阻现象E触摸肢体皮肤以了解有无发热、湿冷 4伤员时,下列哪项做法不妥? A转运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出现异常及时处理B护送带有导管的患者时,应保持管道在位与通畅C飞机转送休克病人时,病人头部朝向机尾D担架转运时,伤员的头部在前、肢体在后E空运过程中,注意保温和湿化呼吸道 5.现场急救多发伤病人时应优先转运什么样的病人 A已死亡的病人 B伤情严重但救治及时可以存活的伤员 C经救护后伤情已基本稳定的伤员 D骨折已固定者 E以上都是 6.以自行行走的轻伤组属于哪类 A 红色组 B 黄色组 C绿色组 D黑色组 7.急诊救援的恢复期心理评估是在灾后 A一个月以上 B 2个月以上 C 3个月以上 D 4个月以上 E 5个月以上 8.灾难护理,常用的检伤分类方法中,主要分类依据为Glasgow评分、呼吸频率和收缩压的分类方法是 B A SAVE Triage B Triage Sort C START D Care flight triage E Triage sieve 9.患者有无治疗都会存活属于Save triage 中的哪一类 A 一类 B二类 C三类 D 四类 E五类 10.triage sort 中呼吸频率10~20次/分可以评为几分? A 1分 B 2分 C 3分 D 4分 E 0分 11.医疗救援队伍的建制中属于流动医院模式的是 A 5人分队建制 B 10人分队建制 C 15人分队建制 D 20人分队建制 12.创伤训练,分类和疏散属于护士哪一期灾难救援中的活动 A 第一期 B 第二期 C 第三期 D 第四期 13.评估意识状态,能听命令做简单动作的是 A 红色组 B 黄色组 C 黑色组 D 绿色组 14.开放气道,没有呼吸的是 A 红色组 B 黄色组 C 黑色组 D 绿色组 15.在triage sort 分类中收缩压在50~74mmHg的评 A 4 分 B 3分 C 2分 D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