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

一、殷周之际人文主义的觉醒

1.殷人的“帝”或“上帝”信仰(原始宗教)。

2.从“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人文精神的跃动)。

3.周初人的“敬”、“敬德”、“明德”观念与忧患意识。

二、早期的“气”、“阴阳”、“五行”观念

1.伯阳父以“气”与“阴阳”的观念解释地震(《国语·周语上》)。

2.《尚书·洪范》的原始五行说。

三、重点掌握的几组概念

1.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晏婴:和与同异,去同取和。

3.史墨: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四、了解《易经》的一般知识

1.卜筮之书、三易、八卦等概念;《易经》成书的大致时间。

2.《易经》中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的思想。

第二节孔子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

1.“爱人”为“仁”。

2.“克己复礼“为“仁”。

3.“忠恕”近“仁”。

4.“仁”有不同的层次。

二、孔子的“正名”思想

1.“正名”的目的:恢复周礼的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

2.“正名”的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孔子的“中庸”思想

1.“中”与“庸”的具体含义:中,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不易,用。

2.“中庸”首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中庸”同时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执两用中”。

四、孔子天命观的重大转向

1. 将对鬼神的信仰悬置起来,把天命观的主要内容由神学转向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2.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与必然性:“畏天命”。

五、重要的名词概念

1.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2.文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第三节老子

一、重点掌握老子“道”的多重涵义

1.实存意义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规律性的“道”:反者道之动。

3.生活准则的“道”:德。

4.“道”的不同称谓:无、朴、一、大。

二、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1.“小国寡民”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相表里。

2.老子的社会发展观:“道”、“德”、“仁”、“义”、“礼”五个阶段。

3. “小国寡民”理想的实质: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所构想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

三、老子的认识论思想

1.排斥感性认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2.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玄览。

3.“为学”与“为道”的区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四、重要概念和命题

1.反者道之动: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

2.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不要随意妄为。

3.涤除玄览:“玄览”即“玄鉴”,指人们的内心。

4.微明:令人难以察知的明道境地。

5.静为躁君:潜移渐进的变化胜过剧烈激进的运动。

6.补充若干概念:归根、复命、袭明、玄同、见素抱朴、谷神等等(可查阅

《老子》原文)。

第四节孙子

一、重点掌握以下两个概念

1.经之以五事:《计》篇所论战胜所需的五个条件:道,天,地,将,法。 2.奇正相生:作战的变法和常法相互转化,充分发挥指挥者的主动灵活性。

二、了解孙子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1.战争矛盾运动的辩证规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2.能动地争取战争中的主动权的思想:致人而不致于人。

3.辩证地认识战争情况的思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五节墨子

一、墨子的十项基本主张(墨家十事)

1.兼爱、非攻:墨家学说的核心(兼相爱,交相利)。

2.尚贤、尚同:“尚贤”是“为政之本”;“上同于天子”。

3.节用、节葬、非乐:以“节用”为本,节葬、非乐是“节用”的两个方面。

4.天志、明鬼:重塑宗教信仰。

5.非命:高扬力作精神。

重点:墨子的“尚力”、“非命”论与“天志”、“明鬼”说的内在矛盾。注意各项主张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

1.兼爱:爱无差等;仁爱:爱有差等。

2.兼爱:以“交相利”为基础,“爱”与“利”结合;仁爱:从“亲亲”推广,不言利。

三、墨子的“三表法”

1.具体内容: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本”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原”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用”)。

2.评价:第一次提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

3.局限: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

四、重要的名词解释

兼爱;非攻;尚同;非命;三表等。

第六节孟子(附子思)

一、思孟学派

1.思孟“五行”说: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了解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篇的主要内容)。

2.《荀子·非十二子》对子思、孟轲的批评:“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

3.子思《中庸》的“诚”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二、重点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及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争辩

1.“四端”学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

2.性善论强调的是人的道德本性,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差异。

3.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争辩围绕三个方面:

(1)“人性善恶”;

(2)“生之谓性”;

(3)“仁内义外”。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

1.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

2.主要内容:

(1)“制民之产”:经济上解决民生问题;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治上以民为本。

四、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及其“大丈夫”理想人格

1.“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配义与道,集义所生。

2.“知言”:目的是为了辨志和养心。

3.“大丈夫”:居仁由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重要的名词解释

1.良知良能: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2.求放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3.尽心: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径,体现其天人合一的思想。

4.王与霸:根本区别在于“以德”和“以力”的不同,孟子尊王贱霸。

第七节《管子》

本章重点掌握《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思想的三个要点。

一、心术

1.“心术”的大意:“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心治是国治也”。

2.注意韩非对《心术》的继承和发挥。

二、精气

1.精气为万物的本原;“精气”和“形气”共同作用生人生物。

2.注意精气说的理论源头;与老子“道”的区别和联系;对精神性质的认定。

三、静因之道(黄老之学的观点)

1.首先是一种认识理论和方法:抛弃主观成见,以外物的本来面目作为认识根据。

2.同时也是一种统治术:君主恬愉无为,静观群臣的变化和动作,以驾驭政局。

第八节庄子

一、庄子的“道论”(对老子“道论”的继承)

1.“道”是宇宙的本源,又具有超越性: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 2.“道”具有普遍性:“夫道,覆载万物者也。”

3.“道”是一个整体,其特性是“通”:“夫道未始有封。”

4.“道”不可感知与言说。

5.“道”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真人、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等,都是“道体”的化身。

二、庄子“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论

1.首先是要彼此跳出各自的藩篱,消除己见,以客观平常之心来理解对方。 2.更重要的是一种体认绝对真理的方法,即把握“道枢”、“天钧”的方法:“和以天倪”,“休乎天钧”,“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3.“缘督以为经”:遵循中虚之常道,顺任自然之至理。

三、庄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与儒家理想人格的比较

1.庄子的理想人格:“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真人”之境:物我、主客、天人同一的境界。

3.儒家的圣贤人格:内圣与外王两方面的追求;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积极人世的现实品格。

4.庄子所展现的道家理想人格:独善其身,超然物外;超越和放达,保持距离的心态。

四、重要的名词概念

物化;心斋;坐忘。

第九节惠施与公孙龙子

一、惠施的“合同异”思想

1.“历物十事”的基本观点:强调同异的相对性。

2.重点掌握三个命题:

(1)大一与小一:空间的无限性和相对性;

(2)大同异和小同异:与庄子“齐万物为一”的思想类似;

(3)泛爱万物,天地一体:惠施思想的总结。

二、公孙龙的“离坚白”思想

1.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2.名实论: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3.白马非马:“非”作“有异”、“不等同”解;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分析。

4.离坚白:坚、白两种属性相互独立,要通过不同的感观去感觉。

第十节后期墨家

一、后期墨家关于“辩”的思想

1.“辩”的目的和功用: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

2.“辩”的方法和原则:(1)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2)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3)以类取,以类予;(4)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二、后期墨家的名实观

1.以名举实:“所谓,实也;所以谓,名也。”

2.三种名:“达名”、“类名”、“私名”。

三、后期墨家的逻辑推理方法

1.辟(譬喻):“举他物以明之。”

2.侔:“比辞而俱行”,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直接推理。

3.援:援例作论证。

4.推:相当于用类比方法进行的归纳推理。

四、重要的名词概念

1.坚白相盈:批判公孙龙的“离坚白”说。

2.亲知、闻知、说知:将知识按其来源分为三类。

3.达、类、私:从概念外延上把“名”分为三种。

4.大故、小故:“小故”是必要条件;“大故”是既必要又充分条件。

第十一节《易传》(附邹衍)

一、《易传》的宇宙生成论

1.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演化过程。

2.“太极”即是“道”,是宇宙衍生的终极根源,是阴阳未分的本然状态。 3.“天地之大德日生”,乾元资始,坤元资生。

二、《易传》的人性论与修养论

1.继善成性:人的善性源自天道,源自宇宙生生之德。

2.穷理尽性: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3.崇德广业、进德修业:君子应当效法天地,德业双修。

三、《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1.“易”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变”,“唯变所适”。

2.充分肯定变革的作用:“天地革而四时成”。

3.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泰与否、剥与复、既济和未济。

4.强调“见几”、“知几”:“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四、重要的名词解释

1.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的相反相成、相互推移,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历代解释各异)。

2.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两组范畴。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对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看法。

4.五德终始:邹衍以阴阳五行观念作为历史变迁、王朝更替的根据。

第十二节荀子

一、荀子的“性恶论”及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1.性、伪之分: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后天习得的则是“伪”。 2.“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本性。

3.“化性起伪”: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

4.区别:“性恶论”强调道德礼义的外在规范性;“性善论”强调仁义礼智为我所固有,重视道德自律与自觉。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孟子是理想主义者,荀子是现实主义者。

二、荀子的“正名”学说

1.“制名以指实”(正名的目的):明贵贱,辨同异。

2.“制名之枢要”(制名的原则):(1)“约定俗成”;(2)“同则同之,异则异之”;(3) “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4)对名相进行分类:“大共名”与“大别名”;(5)“稽实定数”。

3.批评“三惑”(对先秦名实论的总结):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用名以乱实。

三、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

1.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基本区别在于人能“群”(组成社会)。

2.“分”是“群”的必要条件。“分”的含义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指社会生产上的分工;二是指封建等级制度;三是要设立一个“分之枢要”的国君。

四、荀子的“礼论”

1.礼有三本:天地、先祖、君师。

2.礼义起源于对人的自然本性、感情欲望的限制。

3.主张“以礼正国”,倡导“礼治”,确立贫富贵贱的等级制度。

4.礼是法的根本原则和基础:“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五、荀子的“天论”

1.“明于天人之分”,界定天与人各自的职分。

2.“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天行有常,圣人只是按照自然规律修人事,不去勉强要求知道天。

3.“制天命而用之”:了解自然,掌握规律,使自然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六、荀子与孟子王霸观的比较

1.苟子的观点:“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粹而王,驳而霸”。能“修礼”就是王,能“为政”就是霸。

2.荀子认为王与霸只是程度上的不同,不是种类的不同;孟子则认为王与霸是种类的不同,是互相对立的。

七、重要的名词解释

1.虚壹而静:解蔽的方法,三个字分别释义,最终达到“大清明”的境界。 2.大共名与大别名:把概念的基本种属关系分为两级。一为遍举,一为偏举。 3.法后王:“后王”指的是三代之王中的后王,即周文、武。

第十三节韩非子

一、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1.“法”是统治者颁布的统一法令制度。

2.“术”是君主所掌握的驾驭群臣百官的权术。

3.“势”是君主所处的统治地位和掌握的统治权力。

4.法、术、势三者各有其特殊的职能,又是相互依存的。

5.法是中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必然导致君主独裁。

二、韩非对老子“道”论的改造

1.抛弃了老子论“道”的神秘色彩,着重从实际生活经验来理解“道”。 2.“道”与“德”的关系:“德”是“道”的体现。

3.“道”与“理”的区分:“理”是具体规律,“道”是一般规律;“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4.“道”“柔顺随时,与理相应”,“无常操”,可论说,与老子神秘主义的精神本体的“道”有区别。

三、韩非的人性论和社会历史观

1.“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并将其发挥到极端。

2.把人性的本质归结为“自为心”,是为其极端的法治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3.“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历史观:为其变法理论作论证。

4.把古代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并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四、重要的名词解释

1.参验:通过比较验证来判断是非真伪的经验方法。

2.道尽稽万物之理: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

3.前识:“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反对主观成见和毫无根据的妄想、臆测。

小结:儒、道、法三家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

(参考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十四章的相关论述)

一、儒家所作的总结

《荀子·天论》、《荀子·解蔽》对各家的批评:

1.慎到: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蔽于法而不知贤。

2.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

3.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蔽于用而不知文。

4.宋钎:有见于少,无见于多;蔽于欲而不知得。

5.申不害:蔽于执而不知知;由执谓之,道尽便矣。

6.惠施:蔽于辞而不知实;由辞谓之,道尽论矣。

7.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

《荀子·非十二子》对“十二子”的批评(略)。

二、道家所作的总结

《庄子·天下》:“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道术将为天下裂。”《天下》篇对五派十家观点的评述(略)。

三、法家所作的总结(重点批判儒、墨两家)

1.《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2.《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庄子 参考文献: 《庄子集释》郭庆藩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有时候不准) 《庄子哲学》王博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推荐,写论文很好 《庄子评传》颜世安 《齐物论》及其影响陈少明 《庄子新探》张恒寿(做学问) 《庄学研究》崔大华(做学问) 王中江、王博、郑开、刘笑敢写的很好。 道家分为老庄派:关注人的精神修养;黄老派:关注政治,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反对法家、儒家。 推荐《中国思想家评传》 庄子其人其书 1.庄子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人,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省商丘东北)。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即与孟子同时代。 庄子者,蒙文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夫、盗跖(zhi二声)、胠箧(qu一声qie四声),以抵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 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秋水》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秋水》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真题及复习笔记 2021年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考研全套 目录 ?山东大学《612中国古代哲学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全国名校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说明:本部分收录了本科目近年考研真题,方便了解出题风格、难度及命题点。此外提供了相关院校考研真题,以供参考。 2.教材教辅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下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说明:以上为本科目参考教材配套的辅导资料。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一、名词解释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 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 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3化性起伪[武汉大学2015研;武汉大学2014研]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框架 章一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一 1.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和有无同一性。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3.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在的矛盾。 4.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区别:客观存在) 二意识发展3阶段: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征到底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劳动决定其发展)2.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终为人的意识。(客观内容,主观形式)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1.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四运动:1.物质存在方式及根本属性。 2.是一哲学范畴。 3.静止含:A空间相对位置未变B根本性质未变。 4.存在形式:时间(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三维性) 五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社会物质性表现:1.社会依赖自然,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实践虽有意识主导,但仍是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出物质性。 生产力是物质力,生产关系是物质关系。 七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1.实践是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 实验等。 八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标志):1.实践是人类独有的活动。 2.实践表现了人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是对象性活动。 九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实践是社会生活形成的基础。(实践三关系:人与自然、人、其意识) 2.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产实践具基础和决定作用)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根本动力)

中国哲学史论庄子的自由观

《中国哲学史》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 学院: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 姓名: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论庄子的自由思想 摘要:“自由”这个词表面上简单易懂,实质上却很难被人理解。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意识到人作为特殊生命体并有权力追求自由的人是庄子。庄子的自由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基本倾向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其主要自由思想主要致力于作为生命解放的自由及其精神的绝对自由。他指出,人即使处于现实的压迫和不得已之中仍可以保持内在精神的愉悦,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 关键词:庄子自由哲学 一.自由思想的理论定位 生命是自由的,庄子的自由思想让处于当今社会的我们意识到自由的实质和生命的最高价值,面对整日为物质财富奔波不停的人们,我们应该静下来思考下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对庄子自由意识的理解使我们既得到了心灵上的解放又能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庄子》显示出来的不为物役保持内心纯正的自由思想对当代人精神健康方面起到了特别意义。总的来说,庄子的自由思想所反映的不仅是人生观的问题而且是现实问题。 《庄子》一书及其它典籍中记载的庄子生平,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庄子自由思想萌发背后的清高、孤傲、以及对心灵洁净的守望和执着提供了视角。一是拒绝权势的召唤。当时的社会,汲汲奔走于富贵名利之途的士人大有人在,甚至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讲原则。曹商、苏秦、张仪之流的特点就是媚世,就是向权力献媚,就是对权势的崇拜。而在庄子看来,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丧失生命的尊严,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先秦及其他 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总结: 1、孟子性善论p55 2、荀子性恶论p93 3、董仲舒性三品说p127 4、王充人性论p150(次重点) 5、韩愈性三品说p231 6、李翱性善情恶说p235 7、王安石人性论p259(次重点) 8、二程、张载、朱熹等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P270/280/294 9、王廷相人性论p344(次重点) 10、王夫之人性论p380 二、宇宙观比较:老子p28,周易p87 三、墨子宗教观:p46 四、公孙龙:离坚白说p75指物论p76白马非马p77 五、惠施:合同异p72十命题p73 六、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关系总结: 1、孔子正名思想p16 2、墨子取实予名p45,后期墨家以名举实p82 3、惠施与公孙龙p72/75 4、荀子正名p99/100

5、董仲舒正名p126 七、韩非子法家思想p102 八、《周易》相关的问题: 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宇宙间天地雷风水火山 泽八中事物,构成一种宇宙图式或框架。 2、十翼: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 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十篇注释周易古经的文章, 相传乃孔子所作,实际乃孔子及其弟子而为。(注意区分周 易古经和易传) 3、周易的宇宙论p87 4、周易的辩证法p88 5、一阴一阳之谓道 6、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程朱与戴震p395解释 不同) 九、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历史观、人性论、自然观、认识论p91 十、庄子:p66 1、齐物论:a、齐同物论b、齐物之论 2、齐是非 3、道通为一 4、心斋、坐忘、吾忘我 5、逍遥游 6、有待、有己、无待、无己

2016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

2016年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 以下内容由凯程老师搜集整理,供考研的同学们参考。更多考研辅导班的详细内容,请咨询凯程老师。 山东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国家“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计划”建设高校。 招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方向有哪些? 考研方向: 0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 02 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 03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04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05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 二、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考什么? 考研初试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4-德语(外) 6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8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三、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参考书目有哪些?

山东大学不指定考研参考书目,根据往年考研同学复习经验,推荐参考书目如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复试分数基本要求为多少?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复试分数基本要求:总分330分,满分100分科目不低于50分,满分150分科目不低于90分。 五、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信息如何查询? 考研招生信息一般在八九月份出来,同学们可以到山东大学研究生官方网站或者相关考研网上查询。招生专业目录、参考书目一般来说变化不大,大家可以参考往年的考研招生信息。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料学笔记(简)

冯友兰中哲史料学笔记 要求:全真透精。 《汉书。艺文志》是西汉以前的书籍的总书目。 一部特定时代的哲学著作,倘若在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史中没有一点痕迹可寻,这部著作的来源就很可疑。 以前的人,特别是汉朝的人,喜欢托古。 判定史料的真伪,主要是的确定它的年代;这与它本身的学术价值,不能混为一谈。要把它放到真正产生它的时代里去讲。 阶级社会中的史料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别是文字著作,我们必须注意它是为哪一个阶级写的。 论目录 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就写一篇提要,称为“叙录”。许多篇叙录汇集起来,成为一部书,名叫《别录》或《刘向别录》。刘歆作出一个总目录,叫做《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略》对于个别的书,只列书名和作者姓名,没有叙录,《七略》是《别录》的节本。 《刘向别录》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在某些古书中看到刘向所作的叙录。《七略》也失传了,不过它的基本部分还在班固的《汉书》里保存下来。 《六艺略》于六艺之外,加上《论语》、《孝经》和小学,共有九种,包括103家,3123篇。这九种书中,与中国哲学史史料有直接关系的是易、书、礼、春秋、论语、孝经。 因乐无经,只有五经。五经加《论语》、《孝经》、《小学》为8,又因为《礼》有“三礼”,春秋有三传,宋人又把孟子列入,称为十三经。 《易经》还有中古文、费式和高氏三家,可是《艺文志〉就没有列这三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很多错误,近人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辩证》,订正了不少。 第三章奴隶社会时期(商至西周)的哲学史料 一般地说,现在所见的《古文尚书》,不可作为资料来使用,除非有些词句,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它的来源。就是《今文尚书》,也不完全可靠。《尚书》中与哲学思想有关系的是:洪范、大诰、康诰、召诰、洛诰、无逸。 《尚书》注解: 1、《十三经注疏》里面的伪孔传和孔颖达疏。 2、《书经集传》,南宋蔡沈。 3、《尚书今文注疏》,清孙星衍。 《易经》:孔颍达的《周易正义》。《系辞》原来有《大传》这个名称,《十翼》中的其他篇是跟《系辞》同样性质的著作,所以都可以称作《易传》。 早期的《周易》,经和《十翼》还是分别开来,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才把《篆》、《象》纂入经中。 《周礼》可以看作战国或者秦汉时期的史料。 第四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史料(一) 《论语》

科研岗位(理、工、医)津贴调控管理办法-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4年度山东大学 (人文社科)科研岗位津贴分配办法 依照学校实行科研岗位聘任和岗位津贴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进一步发挥科研岗位津贴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经反复讨论研究,现就我校各单位科研岗位津贴经费分类调控及岗位津贴发放办法做如下规定。 一、科研岗位津贴经费分配原则 科研岗位津贴经费是学校根据各单位科研业绩分配,由各单位统筹使用,进行二次分配。离、退休人员以山东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科研成果,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当年度的津贴奖励政策予以兑现。 科研岗位津贴计算范围包括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励成果、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奖励成果、科研经费部分由人文社科研究院按统计数据计算;科研成果(论文、著作、咨询报告等)实行院(中心等)申报制。2014年12月20日前由各单位收集审核后统一报人文社科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院汇总各单位科研业绩情况,根据本办法认定各单位应得津贴经费数额。 二、科研岗位津贴经费划拨计分办法 1、项目和经费 A: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每项计100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每项计20分;省规划项目,每项计10分;其他实到经费30万元以上的项目,每项计10分。 B:项目经费:所有纵向按项目经费计算,1万元费计1分。横向项目按项目经费计算,1万元费计0.5分。 C:项目经费增量:各类立项项目实际到账经费总数,以上一年度经费总数为基数,每增加10万元,加2分。 D:人均项目经费:人均项目经费前三名单位分别加50分、30分、20分。 2、论文和学术著作 A:在Science\Nature发表论文,每篇计100分;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的成果、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成果每篇计

中国哲学史孟子部分

孟子的性善论 一、孟子生平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如家的代表人物。 《世纪·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后世称孟子与子思的思想为“思孟学派”。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 研究孟子生平事迹最早最可靠的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及《孟子》这部著作。现存《孟子》仅有后汉赵岐《孟子章句》一种。赵岐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删定为七篇,即现存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母三迁 《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 (二)亚圣孟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氦氦份教莓寄逢犀抚篓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愈的《原道》提出了儒家道统说,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系。在这一系列的关于儒家学说的传授系统中,孟子仅次于孔子,被认为是儒家正统性的象征。 南宋朱熹、陆九渊极力尊孟。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括《孟子集注》《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儒家《四书》,并被立为官学。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科举考试恢复以明经试士,并规定以程朱注释的四书五经为主。朱熹的《孟子集注》成为士子科考的必读之书。孟子的“亚圣”称号也被官方特准。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决定亚圣孟子与颜子、曾子、子思为孔子四配。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子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杨朱:一毛不拔的典故 “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于孔子者。”(《孟子·公孙丑》) “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 “乃所愿,则学孔子”(《孟子·万章下》) 二、良心的发现 所谓良心的发现,就是说,孟子认识到人心具有良善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的生命和世界。 “良心”以此,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名词解释) 虽存乎人者,其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放其良心:放:流放、放逐、丢失、遗忘

202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目前,自己考研成功,很兴奋,把一些经验分享出来。 英语: 单词:首先是单词书的选择,我选的是《一本单词》,这本书我记了两遍。康神的这本书还不错,规划的也很好,但很适合我,我喜欢量化记忆。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分了50个单元,每一个单元词汇基本差不多,便于量化记忆。每天坚持记一个单元,并且在单元的最前面标记日期。到考前,这本书,每一个单元前面有九个日期。最重要的是第一遍的记忆,每天一个单元(根据自身情况也可以酌情增减)。第一遍过后,我是每天复习三个单元。 真题:我买了《木糖英语真题手译》,五月,我开始做94—04的真题,都是做阅读。由于94—04的真题时间过于久远,其价值不如最新的大,但是永远都比市面上的阅读题质量高。这十年的真题,我是每天做两篇,先自己做(答案写在另一张纸上)然后对答案,最后把不认识的单词都画出来,一个个查找单词,把每一篇阅读文章都看懂。这本书也会把重要的单词、长难句罗列出来。最新的十年真题是后面才做的,这个真题反腐做了6遍左右。在做这些真题的时候,切记,要留下至少三套最近的用来模拟自己的整套英语考试。一般来说,做真题有三个要求:第一,无生词。第二,无难句。第三,无选项。这三个是考研英语准备过程中对于阅读的追求。还可以关注木糖英语考研微信公众号,里面很多干货。 作文:这个方面,我买的蛋核英语微信公众号的作文,个人不喜欢背诵,只是都看了一下。前期时间并没有来准备作文,后期才是多看。但是在整个考研准备过程中,词汇和句子一直都是在积累的。 政治: 政治复习无非就是先听课理解每个章节,刷题和背题三个环节。资料主要是李凡的《政治新时器》,每天听课也真的是太快乐了,像听故事一样,刷刷刷就听完了,可一做题也是刷刷刷的错。哈哈。那只能错了再看,看了再做,重复着来。我临考试前,每天都在怀疑我政治能不能过线都是个问题啊。但其实你有那个怀疑的时间,还不如多背两个题,说到政治背题也真是个让我头疼的事,每年政治大题到了考试前一个月才出,每天站在大厅哇哇的背,上午背了下午忘,今天背了明天忘。到了冲刺阶段几乎我每天都在背英语作文背政治背专业课。脑

[全]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中国哲学史-马工程-考研真题详解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武汉大学2015研] 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语出《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指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是指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求严格,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孔子还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这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仍具有借鉴意义。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武汉大学2015研] 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不会偏爱任何事物,在天地眼中,万物与刍狗没有分别,即世界上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平等的,出自老子《道德经》。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河上公对这句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其意是指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其自然,将万物看作刍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滥觞,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3“性者,本始材朴”[武汉大学2015研] 答:“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

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4“尚贤”“尚同”[武汉大学2015研] 答:“尚贤”“尚同”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认为,尚贤是政治根本。这种思想直接冲击了宗法世袭制,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及行动上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墨子独到地揭示出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但“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厚,会引起暴政和集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5竹林七贤[武汉大学2015研] 答:竹林七贤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位名士,因他们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所以世称“竹林七贤”。在哲学思想上,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其哲学主张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文学上,这七人的作品基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竹林七贤的生平遭遇,不仅向后人指出了从事文学艺术活动要保持精神和思想上一定的自由的必要性,更促使后来的文人认真思考自己的文学艺

山东大学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课程复习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哲学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 一、殷周之际人文主义的觉醒 1.殷人的“帝”或“上帝”信仰(原始宗教)。 2.从“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人文精神的跃动)。 3.周初人的“敬”、“敬德”、“明德”观念与忧患意识。 二、早期的“气”、“阴阳”、“五行”观念 1.伯阳父以“气”与“阴阳”的观念解释地震(《国语·周语上》)。 2.《尚书·洪范》的原始五行说。 三、重点掌握的几组概念 1.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晏婴:和与同异,去同取和。 3.史墨: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四、了解《易经》的一般知识 1.卜筮之书、三易、八卦等概念;《易经》成书的大致时间。 2.《易经》中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的思想。

第二节孔子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 1.“爱人”为“仁”。 2.“克己复礼“为“仁”。 3.“忠恕”近“仁”。 4.“仁”有不同的层次。 二、孔子的“正名”思想 1.“正名”的目的:恢复周礼的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 2.“正名”的具体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孔子的“中庸”思想 1.“中”与“庸”的具体含义:中,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平常,不易,用。 2.“中庸”首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中庸”同时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执两用中”。 四、孔子天命观的重大转向 1. 将对鬼神的信仰悬置起来,把天命观的主要内容由神学转向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2.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与必然性:“畏天命”。 五、重要的名词概念 1.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2.文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第三节老子

马克思主义原理开卷试题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开卷) 一、请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根据所学原理,回答问题。(23分) 材料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2: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者有千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 材料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湖,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举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两则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其教训是什么? 2、材料3哲学寓言的含义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它的? 3、上述三则哲学寓言对你有何启示? 二、汶川特大地震令人怵目惊心,其破坏力超过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实在是一场罕见的人间灾难。然而,自5月12日以来的抗震救灾实践却庄严地向世界昭示:地震可以震坏道路、震毁家园,但震不垮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面对灾难,党中央和人民政府心系群众,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发挥了凝聚全国人民共同战胜灾难的坚强领导核心的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不顾个人的安危,把灾民当亲人,将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消防队员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他们的出色表现再次展示了中国军队首先是“人民之师、和平之师”的宗旨;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最前线,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灾难面前中国民众所表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他们不再分地区、阶层、职业和贫富,全国人民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中国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壮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巨大凝聚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愈挫愈奋的无畏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1、试结合当前的抗震救灾运动说明你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现实意义的理解。 2、怎样理解“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3分) 三、请分析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海尔集团是我国著名的家电制造业企业,自1984年创立以来以年均增长78%的增长速度持续稳定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近年来,在国内家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海尔集团致力于技术创新,围绕市场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造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实现了效益的超常规增长。据中国最权威市场咨询机构中怡康统计:2007年,海尔在中国家电市场的整体份额达到25%以上,依然保持份额第一;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海尔市场份额高达30%以上,其中,海尔在白色家电市场上仍然遥遥领先。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材料二:海尔在1998年实行了一场“业务流程再造”工程。海尔采购和配送,过去是各个事业部各自采购,现在成立物流部,实行集团统一采购。这一改革效果显著。目前在海尔开发区的物流中心,原材料只有不到7天的库存,成品24小时就发往全国的42个配送中心,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题库(附答案)

山东大学马原题库 绪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四十年代 B. 19世纪五十年代 C. 19世纪六十年代 D. 19世纪七十年代 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5.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是() A.工人罢工 B.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固有予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起义 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7. 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实事求是 C. 阶级性 D. 科学性 8.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 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9.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A. 新陈代谢B.科学性与革命性 C.合逻辑性D. 与时俱进

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参考文献: 《庄子集释》郭庆藩 《庄子今注今译》鼓应(有时候不准) 《庄子哲学》王博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笑敢 《庄子评传》颜世安 《齐物论》及其影响 少明 《庄 子新探》恒寿(做学问) 《庄 学研究》大华(做学问 王中 江、王博、开、笑敢 道家分为老庄派:关注人的精神修养;黄老派:关注政治,如何实现国家久安。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反对法家、儒家。 推荐《中国思想家评传》 庄子其人其书 1. 庄子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人,名周,宋国蒙人(今省东北)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即与孟子 同时代。 庄子者,蒙文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 然其要本归于 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夫、盗跖( zhi 二声)、 胠箧(qu 一声qie 四声),以抵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史记?老子非列传》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卿 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 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非列传》)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累矣! ”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 者,宁其死为 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 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秋水》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 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 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 ’诺。我且 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外物》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 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鶵1( yu m ch u )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 而飞于;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 ch 1)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 视之曰:’吓(he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秋水》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 亦足矣,又 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 庄子 推荐,写论文很好 ) 写的很

中国哲学史(提纲)

中国哲学史(提纲) ――宗白华 绪论: 第1节哲学与哲学史 第2节哲学史研究法 第3节中国哲学史的时代划分 1、春秋战国时代 2、秦汉至鸦片战争 (1)秦汉(初期专制主义封建时代) (2)魏晋南北朝(门阀封建时代) (3)隋唐五代(新中央集权制度成立时代) (4)宋元明(专制主义封建制度停滞时代) (5)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 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章:春秋战国哲学思想及社会背景 (此章主要讲此时代的社会背景,略过) 第二章:孔子 第一节 孔子的时代 第二节 孔子的哲学 1、仁――忠恕 2、礼与正名 3、天与命 4、孝 5、政治理想 第4节孔子哲学批判 一、“学术下庶人”――过于注重人与人的伦常关系,而忽略了人 与自然的关系 二、“仁”道德上承认人的平等性――过分强调人自身的主观修炼, 而忽略对自然,对世界的改造 第三章:墨子 第一节 墨子的生活与时代 第二节 墨子的哲学思想 1、兼爱非攻

(1)兼爱(实为兼利)――利为大利,而非私利 (2)非攻(不战) 2、尚贤尚同 (1)尚贤 1、列德尚贤(有能则举,有德就列) 2、专家政治 3、进贤退不肖 (2)尚同 1、一人一义之害(主张天下的人有共同的是否) 2、选贤立天子 3、上同而不下比 4、天子上同于天(极端的中央集权理论) (3)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1、节用 2、节葬 3、非乐(反对一切艺术) 4、非命(国家治理、人事成败,皆系于“力”,非由 于“命” (4)天志明鬼――墨子的宗教 (5)墨子的方法论 1、三表(墨子讲三表,即立论有三个标准:“一表”即 根据过去的实践经验;“二表”即根据人民的感官经 验;“三表”即作行动的试验,以考察其效果。” 2、述与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知类(类:推也。即共性或共相,普遍性) 第三节 墨子思想的批判 1、从墨子的种种立论来看,基本上,墨子是唯心论者。墨子 的部分理论站在工农大众的立场,对贵族的特权作猛烈的 攻击,这些是墨家最先进的理论,但是非乐论完全抹杀艺 术的价值,这不得不说是墨家的一大硬伤,墨家因此也有 很多的理论难以自圆其说。 2、主张中央集权,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同时却限制 了人思想、个性的自由。 3、兼爱学说具有相对的进步意义――没有看到阶级社会无法 废除的阶级观念和现实存在。 第四章:孟子 第一节 孟子的时代

山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闭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 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D)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A.反映论B.先验论 C.可知论D.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D)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实践观点(D) 5.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 A.反映论B.先验论C.可知论D.不可知论(B) 6.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 C.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 D.有些唯心论者是可知论,有些唯心论者是不可知论(D) 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 C.实践D.人类认识能力(C) 8.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 A.起主导作用B.起决定作用C.起重要作用D.不起作用(C) 9.认识主体是指 A.事物的主要构成部分B.认识对象的主要方面 C.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人的主观精神世界(C) 10.客体指 A.一切客观事物B.自然界 C.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D.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C) 11.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因为感性认识 A.是不可靠的B.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反映D.是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C) 12.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A.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D) 1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8章 庄 子[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8章庄子[视频讲解] 8.1 复习笔记 庄子(约前375~约前300),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他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后来其因厌恶政治,脱离仕途,靠编草鞋糊口,过着隐居生活。 一、道论 1.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又具有超越性 (1)“道”是无作为、无形象而又真实客观的,是独立的、不依赖外物、自己为自己的根据的,是具有逻辑先在性与超越性的,是有神妙莫测的、创生出天地万物之功能与作用的本体。 (2)这个“道”不在时空之内,它超越于空间,无所谓“高”与“深”;也超越于时

间,无所谓“久”与“老”。 2.庄子的“道”具有普遍性 “道”大无不包,细无不入,贯穿万物,囊括天地,周遍包涵,巨细不遗,既宽博又深远。万物都具备“道”,“道”内在于一切物之中。 3.庄子的“道”是一个整体,其特性为“通”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合理性与价值,每一个体的禀性与命运千差万别,但无论有什么差别,在“道”的层面上,却并无亏欠,万物都是可以相互适应、沟通并在价值上齐一的。 4.庄子的“道”是“自本自根”的 “道”自己是自己的原因,又是生成宇宙的原因。从万有依赖着“道”而生成变化,可知“道”是宇宙的“本根”。 5.庄子的“道”不可感知与言说 “道”本无为,不可用语言来表达与限定。“道”不仅仅是宇宙万有的终极根源,同时也是人的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的。

二、理想人格论 1.大宗师 (1)“以道为师” ①宇宙中可以作为宗主师法者,唯有“大道”。这个“大道”也称为“天”,即自然而然的生命流行之体。 ②“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存在不以他物为条件,不与他物相对,在时空上是无限的。万物的生命,即此宇宙大生命的发用流行。 ③不乐生悲死才算领悟了生命的“大道”,也可以说是解放了为形躯所限的“小我”,而成为与变化同体的“大我”了。 ④庄子认为,人们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们对于生死的执著和外在功名利禄的束缚。但这不需要人为的去做什么。他的修养原则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达到“寥天一”的境界。 (2)“坐忘”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 摘要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中西哲学方法论和出发点不同,中国哲学自成体系,百家林立,在哲学思想的继承上没有西方哲学明确。冯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采用西方哲学研究的思路,梳理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哲学思想,并做出深刻见解。本文在简略阅读《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对该书内容进行简单概述和评论。并就自身感想与书中描述,对自己感兴趣的庄子思想进行详述。 关键字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庄子 1. 引言 2012年12月20日,朴槿惠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朴槿惠爱好阅读、书法,很喜欢中国哲学。她曾在多种场合说过:“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一本能对韩国总统产生深刻影响的哲学史著作,无疑存在他的独特之处。《中国哲学史》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通史,还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中国哲学史。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多新解”。尽管中国哲学界对冯友兰的评价呈两极化,但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存在惊人的一致:在目前所有中国哲学史著作中,还未能有任何著作能在整体上胜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该书在中国哲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2. 内容概述 该书上半册从先秦梳理到董仲舒,以诸子为核心,相比之前诸人,能系统的有意识的利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如黑格尔的矛盾三段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等等无疑是一种推进,从中可见比较哲学的雏形,可惜后来的发展多拘泥于简单的比较。同时很多注也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如对梁启超评价先秦思想繁荣原因,人民生活空前痛苦,作者即认为中国历史根本无时无刻人民均水深火热,此理由无法成立。 下半册自董仲舒开创独尊儒术之时代始,历数两汉之古今文经学之争,魏晋南北朝之玄学佛学,唐朝之佛学以至宋明理学,最终以康有为等人为中古时代之结束。中间各种图表,各种解释固无一一细论之必要,其实我很怀疑为什么要对诸如董仲舒的天地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之类的东西详加描写。但是魏晋以至唐朝的佛学确实是能展示作者深厚学术功力之处。对佛学的一点浅薄理解多半来自古龙武侠小说的“手中无环,心中有环”至于阿赖耶识就只能想起沙加和婆罗双树园,这里对玄奘、天台宗、华严宗等的介绍让我第一次触及了这个思想系统。同样还有整个宋代的理学心学之争,对理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对比正符合了作者在绪论中讨论的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思路。我之前一直以为形而上是根据书名译来的神作,现在才知道和理念一词一样,都有深刻的中国思想基础。朱子之理和柏拉图之理念似乎差别极为有限。 三篇审查报告,分别由陈寅恪和金岳霖先生执笔,讨论中间大师风采展露无遗。谈到人生理想方面的话题更是亲切。尤其是大家特别就冯先生导论中的“中国”与“哲学”两者间关系问题展开讨论,陈先生对文化输入与吸收方面的见解远在川端康成之前,而金先生对论理的讨论无疑和他深厚的逻辑学基础密不可分。 3. 书评 面对西洋哲学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中国哲学家关注一个现代中国哲学所必将面临的问题:面对西方哲学知识方法论与哲学体系,中国哲学自身未来该如何建立起自身的知识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