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整理

2017年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整理
2017年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整理

高等教育新论学习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

要求:了解高深学问教育、中世纪大学、第三级教育的概念内涵,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答:高等教育概念演变:古代高等教育表现为高深学问教育,中世纪至19世纪表现为大学教育,20世纪初到现在表现为中学后教育或第三级教育。

一、高深学问教育:

1. 从形式上说,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是各国高等学术中心,设于宫廷或附在神庙或存于私学。

2. 从目的或内容上说,古代高等教育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东方古代高等教育以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特色,辅以少量自然科学教育;西方古代高等教育以人文、自然和雄辩教育为主,辅以伦理教育。

3. 从对象上说,高等教育是极少数特权阶层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特权和身份。

4. 从管理上说,在东方高等教育为政府和庙宇控制,在社会混乱时私学才兴盛。西方高等教育表现为私学为主。

二、大学教育:

1. 从形式来说,只有大学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学具备传统的欧中中世纪大学形态的某些特征,高等教育便是大学教育,大学独占高等教育的领域。

2. 从目的与内容来说,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精华保存、绵延与发扬的场所,致力于高深学术之研究、创造新知识、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开始出现。

3. 从对象来说,高等教育是少数精英份子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在钻研学术,探求真理的基础上组成学者团体,确保优越素质。

4. 从管理来说,高等教育试图摆脱外界干预,尤其是宗教或政治束缚影响,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价值及真理实现的保障。

三、第三级教育:

1. 从形式上来说,传统大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部分,大学、专业学院、技术学院及师范院校等各类型的院校都属于高等教育机构。

2. 从目的和内容上来说,高等教育应满足当前社会在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学术研究应与现实社会密切结合,高等教育应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3. 从对象上来说,人人都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应以任何理由为少数人独占,它肩负着精英与大众的双重任务。

4. 从管理上来说,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为紧密,高等教育在保持自治传统的同时兼顾社会需要,在两者中取得平衡。

(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

要求:了解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正确认识高校职能的价值,科学处理各项高校职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答:高等学校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是应历史变化的需要而依次产生的,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取代,而是发展并存,也就是说前职能并未因后

一项职能的出现而消失,但也没有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自我改变,顺应历史。

1. 自中世纪高等学校的产生到18世纪,培养人才一直都是大学的唯一职能

2. 威廉·冯·洪堡1890年在德国创办柏林大学,以研究作为大学的首要使命,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统一。结束学院制,标志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大学兴起。

3. 美国总统林肯1862年签署《莫雷尔法案》,引导美国大学走上与社会相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引发高校第三项职能的出现。

高校职能的价值: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校存在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高级人才的保证,是高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为社会服务是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和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任务,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现代高校的背景下对于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又有新的认识和争论。1. 对三项职能内涵的认识更为明确。2. 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与冲突。3. 建立有许多、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大学三项职能,随历史变化而产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各个层次和类别人才,高等学校不能坚持纯学术研究,必须开展应用性研究,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职能不再是以往象牙塔中与社会发展脱节的自身行为,而是有第三职能的为社会服务性质,教学职能通过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科学研究职能为国家社会和人类生活服务。为社会服务职能是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向社会提供学术性服务。

高校职能矛盾冲突:在大众化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各自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并通过知识的产生、传递和转化而联系了起来,构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从表面上看,三项职能可共同存在于一所高校内部,实际上,他们并未真正统一协调,相互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矛盾和冲突,随着高校职能的不断丰富,高校教育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活动日益复杂,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平衡地共存于一所高等学校内部。在此状况下,三项职能校际间的分工和合作显得明确和必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特点,选择侧重适当职能活动,使三大职能在整体高等教育系统中而不是在单一的高校中得以协调共存。各高校应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能,共建一个有序的、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来实现三种职能的圆满完成。

(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求:了解培养目标的概念,正确认识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及其特点,深入理解国家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意义,能正确分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主要任务。答: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人才类型);专才与通才(教育内容)。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的价值冲突。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强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2)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使个体社会化,注意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为社会服务。3)两种价值观是

辨证统一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反映了人们在对于如何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过激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辩证的理解个人和社会,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个人本位论忽视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容易把个体提升到不适当的位置而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只一味的强调适应社会需要,否定个人能动性,有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同时极易抹杀学术的个性。两种价值观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其实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社会的生成物,即受社会制约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出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社会才能保持一种既有稳定又有发展,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态势。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实现这种结合,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排斥现存社会的适应,但是这种适应应当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个体能动性基础之上的,有批判有选择的适应而不是被动的或盲目的追随。

专才教育:指以培养具有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

通才教育:也称通识教育,其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自由教育”,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目的在于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强调完全摆脱功利和实用,注重陶冶情操和道德,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所谓学术型人才,专指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新知识的学术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注重对从事有关学术型工作能力的培养。所谓职业型人才,指一切从事非学术性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技术性或应用性,注重对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大学精神与理念

(一)什么是大学精神文化

要求:了解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理念、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正确分析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大学校训的区别与联系。

答:大学文化:是指大学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是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大学理念更多的是表达大学人对大学的认识及其办学主张。每所大学都有理念,但并非都有精神。

2、大学形神源于大学理念。

3、大学理念又基于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文化:

1、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精神、理念、校训。

2、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

大学精神文化时代特征:

1、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性

2、兼容性。1)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性而言,是对这种多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并包;2)是对学术自由而言,对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行为的兼容性并包;

3、大学精神文化元素的整合性: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整合: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践层面文化元素的整合:三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

4、大学精神文化的个性,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然生成,是文化自然现象,另一种是自觉追求,即文化自觉。

大学精神与校训关系:校训是精神重要元素,对内形成文化向心力,对外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彰显,是获得外在认同支持的重要途径。校训提出之初通常是从应然角度表明引领该所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经过漫长历史演变,成为该大学优秀文化传统,即大学精神。

(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要求: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答:哲学观的历史发展与大学理念:

1、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主导时期。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源于理性主义哲学流派。古希腊,最初的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知识和智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求理性.服从理性是人的宗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他们的主张超越感性欲望和利害关系,不求功利和不求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和思辩性的问题。抛弃教育中的实用性和职业性,知识与市场、政治分离。把大学作为象牙塔。理性主义大学理念代表人物:洪堡、纽曼、怀特海。

2、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开始盛行及两种理念并存与对峙时期。实用主义大学理念代表人物: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范海斯。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源于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其承认人具有理性,但认为理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他是一种推崇主观经验,强调行动的实际效果,主张用实际效果评价一切和检验一切的思想观念。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大学理念,是在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理念。二者之区别在于大学是以追求真理的自由教育为基点,还是以职业教育为目的;大学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这也是当代大学理念中争论较久的命题。具有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倾向的中国传统大学理念,侧重从事科学研究、传授高深学问;而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的英国传统大学理念,则以探索普遍学问、注重人才培养为宗旨。在中英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大学理念的精髓一直得以继承和延续。

3、大学理念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时期。

第三章高校教师发展

(一)学术职业与高校教师发展

要求:了解高校教师发展、学术职业、职业倦怠的概念内涵,理解掌握学术职业的基本特征。答:高校教师发展内容: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从职业定位的角度看,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

1、学术职业操作知识的工具是教学与科研。学术职业以知识为材料,以教学和科研为手段所做出的努力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依据,是大学得以发展的关键支撑。

2、学术职业具有崇尚自由的精神气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以追求真理为主旨,以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以人类的进步和人的完善发展,自由探索真理为主旨。

3、学术职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气质。高校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比常人掌握更多

的知识,拥有更大的权力,也就意味着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发展

要求:正确认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发展的联系与区别。

答: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以内修为基础,通过自觉的、系统化的专业发展,提升专业水平,促进群体发展,进而成长为作为身份神圣、学术自由、组织自治、行为自律的以学术为也者。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形成完整的职业发展道路。(2)、形成专门的群体繁衍机制。(3)、形成建制化的专业组织。(4)、提出专业的服务承诺。(5)、形成专业伦理规范。(6)、专业价值的合法化。(7)、获得专业自治特权。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目标:(1)、高校教师必须“知道该为什么而教”。(2)、高校教师必须“知道该教什么”。(3)、高校教师必须“知道该如何教”。(4)、高校教师必须“知道在何时教”。(5)、高校教师必须“知道在何地教”。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1教师群体自助互动型2专家介入型

(三)高校教师职业发展

要求: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阶段,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答: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重点:是关注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效,关注高校教师在其学术职业生涯中获得安全,稳定与成功职业发展道路。

从教师素质的角度看,高校教师发展包括:

1. 学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与宽广的跨学科知识;

2. 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能够将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

3. 师德的提升,除了学术道德素养还要具有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和创新精神。

高校教师发展涉及以下五大彼此独立但又有交叉重叠的纬度:

1. 专业发展,重在提高专门技能,促进学科研究水平;

2. 教学发展,改进教师的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技能,优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3. 组织发展,强化教师对高校学术管理的参与度,提高高校管理绩效;

4. 个人发展,改变高校教师对自身的理解和认识,改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态度;

5. 职业发展,促使高校教师在学术职业生涯中获得安全,稳定与成功。

第四章高等学校管理(本次不列入考试范围)

第五章高等学校课程

(一)高校课程概念与价值观

要求:了解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概念内涵,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价值与实施途径。

答:通识教育:

广义: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

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健全公民。

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

1、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而不像自由教育那样仅仅是少数学生的特权。

2、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不排斥或贬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携手合作、互相补充的。

3、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强调文理兼备,力图通过科技与人文的深刻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

专业教育:按学科或职业组合而成的专门化领域。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是指按学科或职业组合儿成的专门化领域,它被明确用来指称大学中的系科分类。

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可以从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承担的功能入手。

大学通识教育承担三重使命:

1)作为专业教育补充,纠正的通识教育;

2)作为专业教育延伸,深化的通识教育;

3)作为教育灵魂,统帅的通识教育。

三重使命反应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三种关系:

第一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两者为并列概念;

第二重使命表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逐步递进不断深化的关系,专业教育通识化,在专业教育之下进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上位概念。

第三重使命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必须融入于知识教育之中,出于知识教育之外,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

专业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下位概念。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才和专才,一方面,随着科技高度社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终身化,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通才,另一方面,在社会科技化科技分支细微化背景下,新兴工业的每个行业都需要专才。因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都是高等教育必须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校教育应当扩大学生知识面,实行学科之间的整合,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1、冲突。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是统一的,知识的教育不应以一种知识排斥另一种知识。但高校课程和教学时间是固定的。知识的无限性与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矛盾,必然导致知识选择时的价值判断。高校教师既要认识到知识割裂的错误,又要认识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冲突的必然性。2融合。为了适应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整合的趋势,高校课程设计趋势是增强文理渗透课程的设计,缩小文理学科之间的文化鸿沟。

(二)高校课程的主要类型

要求:了解核心课程、隐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比例关系。

答: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按课程的层次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按课程修读要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及跨学科课程:这三类课程的比例在各个高校并不相同,大体而言普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占30%—40%,专业课程占70%-60%。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必修课:把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

选修课:迅速把科学技术新成就新课题反映到教学,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

理论课: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获得基本训练,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要加强基础理论和知识教学,克服轻视理论轻视书本知识的错误。也要切实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理论课程比例大,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隐性课程:大学生成长受到高校开设的正式课程的影响,还受到学校组织、校园文化和师生互相作用的影响。隐性课程给学生以价值上规范上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文化的熏染。

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课题中心”,实施课程整合:一些大学采取以问题(课题)为切入点来实施课程整合,取得较好效果。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目前一些欧美大学选修课量,在本科4年课程中的所占比例已高达40%-60%。注重人文,实施“全人教育”:发达国家许多大学将人文教育思想贯穿于大学的课程设置之中,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开设了新的人文课程。

(三)高校课程的编制与评价

要求:了解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掌握现代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答:高校课程编制内容:

(1)培养方案。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培养方案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2、课程设置。3、主要教学活动。4、时间分配。

(2)课程标准。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等叙述该学科的纲要式内容的标准性文件。包括1说明部分2文本部分3附录部分。

(3)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高校课程编制方法:

(1)单门课程编制方法。步骤:1、记录下你滴那些想法或打算。2、给该课程拟一个标题或名称。3、拟订一个你所要讲授的内容的纲要。4、制订一个清单,列出想要达到的各种ILOs。5、将上述清单上的条目进行分类。6、从这些ILOs中提炼出中心问题。7、根据学生的现有技能、知识基础和背景,扩充上述ILOs。8、确定所需要的新的有关概念和术语。

9、为包含在ILOs中的各种概念建立起“概念树”。10、对拟发展的各种技能建立起流程图。

11、陈述并阐明该课程的基本原理。12、将ILOs分解成大小适当的单元。13、确定ILOs 中的重点。14、确定内容的程序排列。15、确定所要使用的教学方式。16、对如何评价该课程作出计划。

(2)培养方案的编制方法。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的编制模式浓缩为四个简单的问题:1、我们是否确定出学生学习的目的和目标。2、我们是否找到关于组织课程内容的最好的程序和结构。3、我们是否考虑了所教授的概念之间以及这些概念和学生之间的关系。4、我们是否知道如何对我们的方案是否成功作出评价。

(3)以学院为单位的课程编制方法。学院作为一个高等教育机构,通常所关心的主要是发展战略和总目标,很多工作集中在如何是学院在这些问题上达成共识。这些工作虽然为课程编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但还不能等同于课程编制本身。但这项工作对课程编制来说却相当重要,因为他有助于学院从中引申出具体的学习目标或期望学生达到的预期结果。

大学课程评价: 根据课程的广义与狭义之分,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对大学教学计划或人才方案的评价,即判断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培养目标是否准确,教学时数是否恰当,课程结构是否与培养目标吻合,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学生学习规律,等等。二是对某一具体课程进行评价,即判断某一课程的价值与实施效果。

现代课程评价模式:(1)、CIPP决策模式。(2)、目标游离课程评价模式。(3)、应答模式。

高校课程评价过程:

1)课程评价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建立课程评价机构和部门,制订评价方案。

2)课程评价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阶段。收集评价资料是课程评价实施中的基础性工作。整理和分析评价资料即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与分析评价。

3)解释评价结论阶段。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评价人员就要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指标评定,作出分享结论。

4)撰写评价报告阶段。课程评价结束后应该把评价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报告给课程实施人员、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需要了解课程评价结果的人员。

高校课程评价内容:

1. 培养方案评价:1)指导思想的评价。2)课程目标的评价。课程目标是否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行性。课程目标表述的准确性。3)课程设置的评价。

2. 课程标准的评价1)课程标准的目标评价。2)课程标准的内容评价。

3. 教材的评价。

高校课程改革的五大趋势:

1. 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

2. 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

3. 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

4. 注重人文,实施全文教育;

5. 面向未来,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信息化:指开设更多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也是指所有课程都应体现国际的观点。

第六章高校教学设计与方法

(一)高校教学的过程和任务

要求:了解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高校教学的中心地位。

答:教学是在学校环境中,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高校教学:(高等教育):是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传播高深专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内容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特征: 1) 教学本质的专业性2)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3) 教学对象的差异性4) 教学过程的探究性5) 教学要素的复杂性。

地位:教学局域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

功能: 1) 高校教学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 高校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职能的基本途径。

教学任务: 1)传授知识技能2)发展智力能力3)培养道德品质。

(二)高校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要求: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基本程序。

答:教学设计: 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订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科学设计教学系统的策略和活动,从而优化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层次:

1、以教学系统为对象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属于宏观设计层次,涉及的教学系统比较大,如一所学校、一个新的专业、一个培训系统或一个学习系统的建立。为一个新专业做课程设计,通常进行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以此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等。

2、以教学过程为对象的层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知识单元,甚至一节课或某几个知识点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我们把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称为课程教学设计,把对一节课或某几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称为课堂教学设计。

3、以教学产品为对象的层次——教学产品设计。对象包括网络课程、多媒体软件、声像教材、印刷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教师用书、教学环境。

程序:高校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监控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

1.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的分析---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明确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

2.教学对象分析---明确学生是什么状态,目的是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生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般特征分析—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分析,学习习惯方式,初始能力分析,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认识与态度。

3.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阐明---确认学到什么程度,四要素: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4.教学策略的设计---用什么方法教学,教学策略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设计。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研讨法实验法演示法等最具创造性灵活性大。依据设计者不同而不同。

5.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如何选择和利用,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标: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等;

6.教学评价的设计---实施的结果如何,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要求:了解讲授法、小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正确分析互联网+给高校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答: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的共性和特质: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其特点是教师以适当的知识材料通过语言工具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听讲的形式把教师提供的知识材料与自己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理解、赋予新的意义并保持在记忆里。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教学手段,传授大量信息,教学效率高,同时能寓启发教育于讲授中,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量。其具体要求: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保证科学性/要理论联系实际。

2、研讨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认真准备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以独立获取知识并培养智能的方法。优点: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活动能力,开阔思路。具体要求:选择好讨论课题/设计好讨论课结构/灵活引导与控制/注意讨论成员组合与环境。

3、实验法,在教学条件的运用下教师指导学生的特设条件下,利用仪器设备,是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

共性和特质:

1. 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强调教育学的辩证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2. 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决定着学习者的积极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把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同意在教学过程中。

3. 致力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为教学方法注入活力,提高学习效率。

4. 重视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保证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第七章高校学生发展与管理(本次不列入考试范围)

第八章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大规模扩张与高等教育改革

要求: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问题。

(二)市场力量与高等教育改革

要求: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价值与局限性。(三)国际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要求: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内涵,正确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成就:1999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范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飞跃到15%,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扩大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众化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形成一个具有管理多层化,机构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经费问题: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费不足,造成高校债台高筑,学费攀高的窘境,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结构调整: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切实有效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质量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学生来源进一步分化,非传统学生比例增大,学生知识基础,学校动力及需要也多样化,如何保证质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重要的任务。

四、就业问题:进入大众高等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与就业市场联系密切,要求在高等教育规模夸张的同时改革离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

遵循:

1发展速度要适度

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律效益

3建立多元的筹资体系

4发展终身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立足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振兴。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总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但实现了由“相对落后”到“规模第一”的伟大变革,而且实现了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巨大转变。从1980年代高等教育的全面复兴,经历了1990年代的重点高校先行推进、2000年代的高校“大扩招”运动、2010年代的内涵式发展战略,尤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聚焦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实现新梦想,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着力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发展之路,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维护高等教育公平发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与必然选择。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2019-高等教育学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 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30分)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康德 A B C D 标准答案:B 您的得分:30分 2 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30分)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思维科学 A B C D 标准答案:C 您的得分:30分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30分) 3 高等教育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0分) A、引领教育方向 B、引导观念更新 C、服务决策咨询 D、推动实践改进 A B C D 标准答案:B,C,D 您的得分:30分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 1904年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包括(30分)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 D、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A B C D 标准答案:C 您的得分:30分 2 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激励之下,美国大学协会于何时成立(30分) A、1920年 B、1930年 C、1900年 D、1910年 A B C D 标准答案:C 您的得分:30分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 3 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40分) A、二年制学院 B、本科院校 C、研究型大学 D、学术性大学 A B C D 标准答案:A,B,C 您的得分:40分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30分)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D、《高等教育学》 A B C D 标准答案:B 您的得分:30分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doc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 人才的社会活动。 3.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受高 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4、 制的改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 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 6.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7.在高等学校中,居中心地位的是培养人才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K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②教育的培养目标③实施 的途径 2、教育目的定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 4、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简答) ①德与才得关系②身与心的关系③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5、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及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要点有: ①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②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

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1)德育:即培养人的道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 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 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2)智育: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的教育活动。 (3)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 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高等教育四个理论的相应对应点: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将围绕 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二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教育观;三是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模式;四是平等与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 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3.为什么说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IX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 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4、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 种标准。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湖南高等教育学试题含答案 2017

精品文档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课程试题(A)
8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 教学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C 两者相同
B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 不相干
(B )
考试类别(闭卷):
题号

考试时量:120 分钟



总分
评卷人
9 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
A 办学者
B 管理者
C 主管者
D 举办者
(D )
10 1632 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A )
得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A 夸美纽斯(捷克);
B 纽曼(英国);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
号内。 1.现行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实行( D )。 A.校长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党委集体领导制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 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 服务社会
B 了解国情
C 培养学生 D 勤工俭学
3.以认识自然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是( A )。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D.开发研究
4 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量化指标是毛入学率占适龄青年的
(C )
A 10%以上
B 15%以上
C 50%以上
D 100%
5 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B )。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6.在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称为
( A)
A.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7 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
(B )
A、德育
.
B、教学 C、智育
D、体育
C 皮洛戈夫(俄国);
D 保尔森 ( 德国)。
11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
(A )
A 主导作用
B 教师中心
C 辅助角色
D 咨询者
1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B )
A 德、智、体诸育相结合;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3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叫做
(B )
A 培养目标
B 教育目的
C 专业目标
D 学习要求
14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了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外,最基本的是
(C )
A 锻炼身体
B 艺术活动
C 教学工作
D 德育活动
15 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是
(D )
A 自主发展和建构的主体
B 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C 独立的探究性的学习者
D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16 广义课程是指
(C )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D 实践环节
《高等教育学》(A 卷)共 6 页第 1 页
《高等教育学》(A 卷)共 6 页第 2

高等教育学

1-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1、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中写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 2、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社会科学) 3、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对科学知识作了(C) A主观性分类B客观性分类C“解剖分类”D理论性分类 4、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78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柏拉图) 多选: 1、高等教育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BCD) A引领教育方向B引导观念更新C服务决策咨询D推动实践改进 2、根据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ABC) A记忆B想象C判断D分析 3、按照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的差别,可以划分为(ABC) A自然学科B社会学科C人文学科D理论学科 4、古代的高等教育一般泛指同时代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也比较多样,包括(ABCD) A学校B寺院C博物馆D图书馆 5、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ABC) A教养性教育B学术性教育C专业性教育D研究性教育 6、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ABC)A记忆B想象C判断D分析 7、下列属于教养性教育的是(AC)A思想政治教育B研究方法课程C心理健康教育D专业课程 2-1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 1、美国的第一所大学是(哈佛大学)。 2、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是:(弗吉尼亚大学) 2、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归功于1876年成立的(霍普金斯大学)。 3、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学士)。 4、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激励之下,美国大学协会于何时成立(1900年) 2、1904年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包括(C)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D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7、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缪同翁博物馆,该馆创建于前三世纪,下设文学、数学、天文 医学四部,由皇室提供丰厚的待遇,吸引著名学者来此讲学。后被史家称之为:(亚历山大大学) 多选: 1、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包括:(ABCD) A行会性B自治性C国际性D宗教性 2、修辞学校,由智者派创办,教学内容方根是“三艺”,包括:(ABC) A文法B修辞C辩证法D经济法 3、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ABC) A二年制学院B本科院校C研究型大学D学术性大学 2-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1、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C京师同文馆) A江南水师学堂B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C京师同文馆D广州同文馆 2、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二)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4、“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

高等教育学整理试题

选择 1.高等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是……专业性 p3 2.在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出现的时间是……三千年前 p15 3.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宋代四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 p16 4.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定的标志是……太学的建立 p16 5.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是行会性、自治性和……国际性 p18 6.欧洲中世纪大学实行专业教育,组织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的四大学科是……文法医神 p19 7.第一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学者是……洪堡 p24 8.在西方,首开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柏林大学 p25 9.在美国,1862年生效的旨在通过赠地建立学院,以培养农业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法案是……《莫利尔法案》 p28 10.赠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 p29 11.“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首先提出这论点的是……威斯康辛大学 p29 1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的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服务社会 p29 13.最早确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国家是……美国 p29 14.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京师同文馆 p32 15.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癸卯学制》,将高等教育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即高等学堂、大学堂和……通儒院 p33 16.首开中国研究生教育先河的是……通儒院 p33 17.大力倡导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是……蔡元培 p33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5年 p41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1998年 p41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1993年 p41 21.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p44 22.阶级关系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利益追求 p45 23.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的主要因素是……政治 p48 24.决定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3 25.制约高等教育结构完善程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p54 26.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是……舒尔茨 p72 27.美国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33%归因于教育。提出者是……舒尔茨 p72 28.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发展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创新文化 p75 29.高等教育目标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和……复杂性 p87 30.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依据和……归宿 p89 31.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所体现的价值观是……社会本位 p90 32.教育史上片面强调传授知识重要性的学派是……实质教育论 p93 33.学校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p93 34.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称之为……科类结构 p94 35.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的时期是……19世纪后半期 p96 36.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p102 37.高等学校专业具有“双重性”,即学科性和……职业性 p103 38.高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p114 39.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编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确立目标,选择经验,组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情况全

实用文档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实用文档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实用文档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2017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

2017湖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资料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七艺”即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加上“智者派”规定的文法和修辞学。 “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中世纪大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任务: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教育科学中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来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三阶段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一、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二、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三、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1)多学科研究法(2)文献研究法(3)案例分析法 (4)反思批判法(5)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索?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略)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价值:即高等教育与其服务对象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 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的,向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指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可分为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即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人的社会化,社会选择价值、促进社会流动的价值。 二、简答题 1、教育与高等教育 (一)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二)从人性视角认识教育的本质

高等教育学(打印版)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判断题见复习资料三) 一、名次解释 1、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 2、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4、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5、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种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7、学制教育:是教育在伴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内部规律的要求不断加以调整、完善和规范而逐渐形成的。 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9、高等教育结构:是指与高等教育系统内各部分之间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0、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1、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12、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得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 学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教学过程中必须 遵守的基本要求。 13、大学教学原则: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 准则。 14、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包括: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18、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20、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 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2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映。 简答: 1. 简述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P5 答:①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政权+财权+意识形态) ②决定了受高等教育权利(谁有机会接受教育及接受何 种教育) ③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管理体制) ④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 简述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P7 答:①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对 教育对象实施政治教育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从而使 受教育者理解特定社会的政治观念,树立社会所向往的 政治理想,并形成维护现行政治体制的政治行为。在高 等学校中,政治教育或者以直接开设有关政治课程形式 来进行,或者是以非直接的形式来进行。(个体政治化) ②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为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 巩固阶级的统治地位,各个社会总是利用高等教育来为 其培养代表本阶级意志、维护其阶级利益的统治人才。 (统治人才的再生产) ③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 系的核心。一方面政治上的民主化必然要在教育领域得 以体现;另一方面教育上的民主化进程势必又会进一步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平等在现代国家的政 策中已被赋予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本身就包含了社 会政治民主的成分。(教育民主化:机会均等、民主参与)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P9 答: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供给保障、需求刺 激) 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科类结构— 产业结构,层次结构—技术结构,形式结构—消费、分 配结构,地区结构—经济区域结构) 4.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11 答:①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素质劳动力和专门 人才培养上;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②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专门人才的结构) ③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私人收益率) 5、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P16 答:①通过传递与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 的功能。 ②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 的功能。 6、简述现代大学(当代高校)的社会职能?P20 答:①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根本使命;②发展科技 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③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 延伸。 7、简述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P25 答: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培 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 本出发点和工作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要围绕培养专门 人才这一使命展开。 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的内涵是发生变化的。不同历 史时期,不同国家,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目标、规划到 内容、质量都不相同。当代高校承担为社会各个行业培 养多种层次、多种类型人才的重任。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需要一批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人才不断努力。 8、简述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P171 答:①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 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 经济文化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法杖,社会的进步,依靠 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科研 优势,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为社会提供科技服 务,制造科研产品,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 造;通过社会活动,传播精神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精神 文明的发展。 9、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时如何进行的?P174 ①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a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b加强对青年教师 的传帮带;c建立激励机制,以奖励或晋升 ②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要有激励机 制)。 10、简述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 P192 答: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问题作了考 察,但这种考察是基于一种静态、共性的分析。 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入学考试制度、入学目的、学习 态度、学习时间分配、对教学的要求。 ②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居住条件、消费水平、经济来源、 大学生资助状况。(分化严重:家庭条件好的奢侈,困难 生比重很大,学费和生活费难解决。) ③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校园文化建设) 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内应配置相应的心理健 康咨询师,为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1、如何理解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p173 答:教师的劳动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 定的兴趣。 ②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 感。 ③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12、简述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P199 答:①在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②心理 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13、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P200 答: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 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 师生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 接纳。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 影响学生教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威信,不断提高 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树立“为人师表”的表 率。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 不同观点 14、简述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P220 ①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②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自学和科研能力) ③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 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15、简述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P222 ①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②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 途径。 ③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 基本条件。

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

高等教育新论学习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演变 了解高深学问教育、中世纪大学、第三级教育的概念内涵,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 了解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正确认识高校职能的价值,科学处理各项高校职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了解培养目标的概念,正确认识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及其特点,深入理解国家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意义,能正确分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大学精神与理念 (一)什么是大学精神文化 了解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理念、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正确分析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大学校训的区别与联系。 (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性主义大学理念、实用主义大学理念的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

突。 第三章高校教师发展 (一)学术职业与高校教师发展 了解高校教师发展、学术职业、职业倦怠的概念内涵,理解掌握学术职业的基本特征。 (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发展 正确认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发展的联系与区别。(三)高校教师职业发展 了解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主要阶段,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第四章高等学校管理(本次不列入考试范围) 第五章高等学校课程 (一)高校课程概念与价值观 了解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概念内涵,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价值与实施途径。 (二)高校课程的主要类型 了解核心课程、隐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正确认识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具有的价值及其比例关系。 (三)高校课程的编制与评价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2016高等教育学

201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试卷(闭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中的括号内。 1、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指“国民教育”、“实力教育”、“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和(C)A.思想教育 B.理论教育 C.美感教育 D.技能教育 2、下列在稷下学宫任教多年老师是(C)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曾子 3、号称宋代四大书院的是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A) A. 岳麓书院 B. 鹅湖书院 C. 嵩阳书院 D.丽正书院 4、法国1794年孔多塞教育分级方案把学校分为(D)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5、柏林大学对洪堡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与创新中,首先确立(A)在大学里的核心地位。 A. 哲学系 B. 法学系 C. 医学系 D. 数学系 6、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和( A ) A. 创造文化 B、促进文化 C、遏制文化 D、影响文化 7、下列名人中属于“通才”的是(C) A . 瓦特 B. 陈景润 C. 达·芬奇 D. 莫言 8、泰勒原理把课程编制分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A)四个阶段。 A. 评价结果 B. 展开目标 C. 实现目标 D. 选择目标 9、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D ) A. 中级人才 B.中级专门人才 C.高级人才 D.高级专门人才 10、教育史上片面强调传授知识重要性的学派是( C )

A.个人本位论 B.形势教育论C.实质教育论D.社会本位论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打“√”,不正确打“×”,并填入该题的括号内。 1、197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 2、高等教育是社会主流政治传播和发展的场所(√) 3、大学生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 4、美国大学选修比例通常为30~50%。(√) 5、以解决问题、探索发现为目的的教学过程更倾向于培养学生 认权威、因循守旧的态度。(×) 6、“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7、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五个阶段理论(×) 8、2003年我22所重点高校实行自主招生(√) 9、学院制的管理学意义在于分权(√) 10、科研水平是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 答提要点: 洪堡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从这样的教育目的观出发,洪堡高度强调大学中的哲学和语言学科教育,将它们列为各科之首,其次还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认为纯粹科学的抽象思维是精神训练的极好材料。与此相应,洪堡反对在大学中进行任何有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3分) 洪堡提出的两条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原则: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