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三课托物寄情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三课托物寄情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三课托物寄情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创作者:牛牛来源:原创点击:122 时间:2007-09-27 16:08:20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策略

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傲霜。

梅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兰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

二、新授

1.观赏图片:《墨梅图》。

作品画得劲直、挺拔。

⑴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

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⑵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2.图片欣赏:《墨兰图》。

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

3.图片欣赏:《墨葡萄图》、《大树风号图》、《安晚帖》。

提问:联系图中的题画诗来说明:它们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小结:每幅画都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

三、分组讨论

1.分组观察、讨论《艺术家的卧室》、《画家的桌子》。

2.提问:它们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画中的物品跟画家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四、集体讨论:《剪花娘子》、《到前线去》、《怒吼吧,中国》

对比分析:

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

(如:都是人物画,表达比较直接。)

2.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种主题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必要的背景材料说出对作品的理解。)

4.总结: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

活动建议

完成“活动建议”,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的内涵。

教学资料

艺术家的卧室(荷兰)凡·高

凡·高于1888年2月来到阿尔,是因受到印象派画家的用色诱惑。由于学了他们的用色方法,他的调色板变得亮堂了。此时,他也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一种效果,因而重复一种主题,不断地画下去。他最爱用黄色和蓝色(他的黄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辉煌,蓝色也蓝得深不可测)。1888年9月完成的这幅作品,用柠檬黄与深蓝色做对比,使画面呈现热烈气氛,是凡·高成熟时期的最佳作品之一。凡·高在书信中有一段对这幅画的自述:“这一回画的仅是我的一间卧室。在这上面起主要作用的应是色彩,它以简化的处理手法赋予室内所有的陈设以一种高雅的风格,并造成一种宁静或睡眠的总气氛。谁看了这幅画都会使自己的头脑得到安宁,或确切地说,能使他的想像得到安宁。墙壁是淡紫色的,地板由红色方块组成;木床和椅子是黄色的、黄油色的,床单和枕垫很亮,是柠檬黄与黄绿色的,被子是大红色的,窗子是绿色的,梳妆桌是橙黄色的,脸盆是蓝色的,门是淡紫色的,如此而已。此外,这些紧闭板窗的房间里再也没有什么。家具的尺寸也应当表现出划不破的宁静。墙上挂有肖像、镜子、毛巾和一件衣服。由于

画面上没有一点白色,画框自当用白色的。我是以此来对我自己安排的强迫性休息复仇的。这幅画我明天还得画一天,但你现在就能看出,它的构思是多么简单。所有的阴影和半阴影都被我免除了;一切都是用均匀的纯色画出,就像东方的彩色木刻一样。”画家很清楚,他在病后需要一段宁静。他是把这幅画当成“静物画”来画的。文杜里评述这幅画时说,它有着画家的内在精神,他在借助简化色彩来传达他需要的宁静。那么,为什么又要说他是在“为休息复仇”呢?诚然,这幅画上的宁静隐藏着画家的不安。当时凡·高的心境非常悲哀,精神沮丧,他以狂热的色彩,像抓住一点希望那样来描绘“睡眠”这个主题,但没有成功。病魔在逼近他,他的理智很快又会失去平衡。他既不能休息,也不能入梦,惟有这幅画上的一片寂静,透露着画家一种全然绝望的心情。

骏骨图(宋代)龚开

龚开(1222~1304),字圣予,号翠岩,又号蒙城叟,淮阴(今属江苏)人。宋亡后隐居不仕,以遗老的身份,成为江南文坛的一个重要人物。元统一中国后,龚开生活穷困,以至“立则沮洳,坐无几席”,但他仍让儿子伏榻为案“就其背按纸”作画,寄情笔墨,抒写自己的牢骚和不满。这幅《骏骨图》画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低首漫步风中,无辔头、缰绳,鬓尾在风中微动,腰间15条肋骨历历可数,铜骨铁臀,精神矍铄,仍有千里之志。作者写染结合,描绘马的骨骼、肌肉、蹄腕,颇具写生之意。画面右上侧自书“骏骨图”,画后又自题诗跋:“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怜骏骨,夕阳沙岸影如山。《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劣非所讳也。”可见龚开有意画瘦马,以瘦骨丰肋来显现骏马的精神,亦为自身及千万个怀才不遇者写照。

墨兰图(元代)郑思肖

郑思肖(1241~1318),字忆翁,福州连江人,宋末曾以太学生的身份应博学鸿词试。他生活在宋元易代之际,先历经家门之变,又目睹亡国之惨状,遂愤然隐居于寺观陋巷,自号所南,坐卧不北向,意在不忘赵宋。在绘画上,郑思肖

的名字始终与墨兰相关联,因为他的绘画题材较褊狭,仅擅长水墨兰竹,而现今仅存的几件作品也全部是《墨兰图》。他对墨兰的偏爱缘于他深切的怀宋情怀。由于“土为蕃人夺”,他画的兰花常露根不见土,这种爱国情怀为他的画作增添了不少光彩。郑思肖没有明确直接的师承,受南宋后期盛行的水墨画风影响较大。《墨兰图》作于1306年,是他晚年的代表作。画兰用笔简逸,数笔兰叶夹双蕾,笔力劲挺硬朗,气格高洁清俊。其书画用笔颇具隶书内敛含蓄的笔韵。左下方钤一白文印,有“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数语,颇见其士大夫的自傲态度。另有“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题诗,极其鲜明地表达了对元统治者的憎恨之情。宋元之际,文人士大夫除了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外,还广泛寻求适宜感情宣泄的艺术形式,而水墨写意画正好与他们的寄情遣怀及吟诗题字相得益彰。郑思肖便是如此,《墨兰图》在绘画史上的意义已超过了物象本身。

二马图(元代)任仁发

任仁发(1255~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上海)人。任仁发擅长人物、花鸟,尤精于画马,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二马图》“得唐人遗法”,在虚拟的空间内作肥瘦二马,右边肥马呈花斑橙白二色,骨壮膘肥,左边瘦马棕色,瘦骨嶙峋,肋骨清晰可数,缰绳绕于颈项,俯首垂肩,起步不高,尾收鬃脱,神气凋丧,与肥马形成强烈对比。全画以劲细流畅的线条勾勒,行笔富于变化,设色明丽,造型谨严而写实。两匹马均形态逼真,表现准确,其皮毛的质感,毛色的过渡,极为细致巧妙,是任氏晚年的画马杰作。任仁发的绘画,继承了唐宋以来重视写实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发展创造。

墨梅图(元代)王冕

梅花,因其盛开于早春和冰肌玉骨的傲霜特性,象征着古代文人所尊崇的高蹈远引、孤芳自赏的性格,故而历来是文学家所喜爱的创作题材,也是花卉画家所钟爱的表现对象。从这幅画上看,王冕的梅花继承扬无咎一路,用笔精练,墨色清淡。其勾花点蕊,极为自然,似于有意无意之中。虽然王冕沿袭扬无咎画法,但又自创新意,将扬的一笔三顿挫,演化为一笔二顿挫,即所谓“勾圈略异扬家

法”。清代朱方蔼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写以繁花,千丝万缕,备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段话大致上概括了王冕的成就。由于王冕能在技法上多用飞白,所以更胜时人一筹。据说他用“胭脂作没骨体”画红梅,用朱色点画,极受时人喜爱。在王冕的梅花中,可以看出画家作画如同作书,除飞白外,还有细长的笔线,似断而接,气脉贯通。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老村,又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浙江诸暨人,农民出身。他常常借咏梅、画梅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墨葡萄图(明代)徐渭

此画为水墨大写意,笔墨酣畅,布局奇特,老藤错落低垂,串串葡萄倒挂枝头,晶莹欲滴,茂叶以大块水墨点成,信笔挥洒,任乎性情,意趣横生,风格疏放,不求形似而得其神似。画面上方以行次攲斜的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表达了画家的狂放洒脱和愤世嫉俗,传达出一位落魄怅然的文人形象,葡萄在徐渭笔下,成了主体价值的象征。徐渭天才卓异,但一生坎坷,出生百日就丧父,此后灾难接踵而至,长兄经商失败,不久弃世,妻子早亡,八次应乡试未中。后又因恐受胡宗宪的连累,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时年44岁),自书墓志铭,并雇工匠做好棺木,蓄意自杀。曾用利斧击破自己头颅,血流满面,头骨皆折,不死;又用三寸长的柱钉刺入左耳,又不死;后又用锤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如此“九死辄九生,丝断复丝续”。那时,他的精神状态已接近疯狂,最后终因疑心继室张氏不贞,失手将她打死,被捕入狱,监禁了六年。出狱后佯狂益甚,贫病交加,数千卷书籍变卖殆尽,73岁时,结束了“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悲惨一生。《墨葡萄图》上的题诗,正是徐渭才情满腹而不得施展,历经劫难,心中愤懑悲歌的不平之鸣!

大树风号图(明代)项圣谟

项圣谟(1597-1658),字孔彰,号易庵、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是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之孙,与董其昌为忘年交,学画从临习家中收藏的杰作开始,初学文徵明,远法宋人,而取韵于元代诸家。

除山水外,项圣谟还工花木竹石和人物,尤善画松,有“项松”美称。明亡以后,项圣谟的许多作品常常以借物抒情的手法,强烈地表现出对故国江山的怀念和自己坚贞不屈的精神,《大树风号图》最具代表性。在此图中央画了一棵枝干粗壮结实的参天大树,但是孤零零的,树叶落尽,枝杈毕现,一片秋风萧瑟的景象。天上一抹晚霞,远处青山隐约。在如此萧条冷淡的情境中,再画一着红袍白裙的隐士,持杖屹立于土坡上遥望落日,显然具有深刻的内涵。这里晚霞与红袍的色彩,暗示着朱明王朝,寒风呼号中挺立的大树,象征着画家自己的境况和心志。画面流露出作者作为遗民的内心痛苦和抑郁,并表达了对旧王室的怀念和敬意。

奔马(现代)徐悲鸿

历代都有画马名家,如曹霸、韩幹、韦偃、李公麟、赵孟頫、任仁发、郎世宁等人,他们笔下的马匹虽形态各异,但基本上是宫廷、贵胄家里驯养的宝马。它们有的活泼可爱,有的老成持重,但终究摆脱不了受人役使的命运。徐悲鸿的马却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画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第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马是徐悲鸿驾轻就熟的题材,早在欧洲留学时他就画了不下千幅马速写,并仔细研究马的解剖结构,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细审其动态与神情。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分析与综合能力,将西画高超的写实技巧与中国画之笔墨结合起来。正是由于他对结构的无比熟悉才使他能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刻画,运用饱满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

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为“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剪花娘子(现代)库淑兰

库淑兰(1920~2004),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人,1920年出生。她的剪纸作品曾获中国民间艺术展大奖、金奖,在台湾举办过艺术研讨会,代表作品被法国、美国、德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收藏。1986年,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库淑兰的作品,仍然保持了民间美术不追随模拟自然形象,而以观念造型的方式,形象稚拙而又鲜明,构图繁实而又单纯明快,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适度。她善于用各种形象拼贴组合起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整体感、节律感很强,使人透过这些浪漫夸张的、乐观的虚构画面,体味出作者纯真善良的心灵和惊人的艺术心智。

到前线去(现代)胡一川

胡一川是我国重要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早期的木刻作品揭示了劳苦大抗精神,曾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重视。他1937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和徐悲鸿共同领导组建中央美术学院,也是广州美术学院的首任书记和院长。他的木刻作品《到前线去》、油画作品《开镣》等,都是中国革命美术的经典作品。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视觉艺术作品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使用,也就是美术家间接或含蓄地表达自我的方式,通过查找资料或借助联想来熟悉一些基本的视觉表现惯例,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有一个“思考与交流”和一个“活动建议”,主要探讨美术家的个人语汇跟创作惯例、程式相关的问题。

“思考与交流”:除了绘画作品之外,“四君子”题材也是家具等物品的装饰母题。但它们跟个体的艺术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而一般来说很少像绘画一样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但这个问题本身是开放的,也不能做出绝对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做小范围的辩论,以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兴趣。

“活动建议”:分析这三幅马的形象可以先从画面的形式出发,但也有必要涉及到作者的背景。龚开的《骏骨图》抒发的是才华无以施展的痛苦。作者是南宋末年、元代初期的人,画的题跋说:一般的马只有10片左右的肋骨,而千里马有15根肋骨,可是如果不画得这么瘦,谁能看出是千里马呢?好好的一匹千里马,却画得瘦弱不堪,令人叹息。任仁发是元代著名的水利家,他用马的形象来比喻官吏的“廉”与“贪”。徐悲鸿是著名的现代画家,他的奔马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徐悲鸿那里,马具有奔腾的气势,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件作品中,对角线构图加强了画面的动势。

教学基本思路

最好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画面的含义,然后举一反三,尝试寻找其他图像中类似的表现手法,最后进行总结提炼,通过相关的活动项目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难点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明白画面上的形象不是单纯地描写某一物品,而是要表达某种观念,而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跟美术家的自我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直观感受和思考、联想结合起来,较为完整和充分地理解美术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所提供的图片可以大致分为三组:图1~图4是中国画,并且有题诗和画面的内容相印证。王冕题《墨梅图》的诗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

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徐渭题《墨葡萄图》的诗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项圣谟《大树风号图》的题诗是“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只要领会了诗的内容,画中形象的含义不难理解。

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项圣谟的《大树风号图》作于清顺治二年(1645),明朝刚刚灭亡,作为“遗民”的项圣谟在画面上表达的是一种凄凉无奈的情绪。

第二组作品,包括两幅中国画和两幅油画,侧重于画面形象自身给人的心理感受。八大山人《安晚帖》上的题诗比较晦涩,但这条孤独的、翻着“白眼”的鱼本身就足以体现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画中的诗是:“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渟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来,不流出去)。”传说因为秦始皇认为曲阿湖有王气,就凿动了湖的入水口,破坏其王气,因此名为“曲阿”。联系画面来看,似乎是表达一潭“死水”中的鱼的感受。任仁发的《二马图》后面有作者的跋语,直接点出了形象的象征含义:“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淤滥之耻欤?”

关于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教材中已有说明,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高更的盼望。创作该作品的这段时期凡·高住在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地方,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而高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此外,凡·高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画法来描绘这间卧室,而是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格斯顿原来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后来才画具象绘画的。他画的日常物品有一种神圣的意味。从画面上稚拙的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一种顽强孤僻的个性。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悉、抱有深厚

感情的东西。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这一点跟前面几幅画是一样的。

第三组作品,是美术家创造出一些具有明显特色的形象,以期获得影响和共鸣的例子。他们都具有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相对来说,这些作品的主题要直接和明显些,没有多少拐弯抹角的成分。和前面的作品相比,这组作品的特点是,一、画面上的形象不太依靠传统的程式或习惯性的符号(第一组作品所涉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含义是相对固定的),而是美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

二、它们不是单纯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胡一川和李桦的作品都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画面的诉求目的很明确。《怒吼吧,中国》用一个被捆住的农民来象征整个受压迫、受凌辱的中国人民。

教学建议

教材中的部分图像是有题画诗来补充说明画面含义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诗歌来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内容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当然,要更深入地理解画面上形象的意义,教师还可以结合艺术家的生平和个性特点来讲解。

虽然教材提供的这些美术作品都具有“言外之意”,但画面本身的造型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最好不要离开美术作品的造型特点和形式语言来抽象、孤立地谈它们的象征意义,而要把视觉、形式的因素和隐含的意义表达结合起来。美术作品毕竟不是文学和诗歌,即使要表达某种意义,也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的。而且,虽然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使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但实际上每幅作品表达隐含意义的方式都不一样,保持着自己的特点。例如有的通过形象本身说话,有的则需要通过语言(诗歌、题跋)来暗示。尤其是两幅油画作品,因为西方并没有中国画那种诗、书、画、印结合的传统,语言暗示的因素要小得多,更多的是靠画面本身来说明问题和表现情感。

本课内容涉及到美术家表达独特的自我跟借用、套用传统图式的关系问题。美术家自己的感受(“自我”)是独特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如果要把这种体验表达出来,就必须通过一些较为固定或程式化的语言样式,也即“图式”。从教材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借用传统的视觉图式不会束缚美术家的自我,相反,

几乎没有人能够自己发明一套完全独创的视觉符号。例如,“四君子”题材在中国是一种通用的图式,但实际上每个美术家画出来的具体形态都不一样,所赋予这些题材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也不一样。

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案

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案: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二、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2、什么是美术鉴赏?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

时间:2017..—.科目:美术年级:八年级 课题《寄情山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 (2)学习山石、树木、云、水等的基本画法。 (3)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小品,概括地表达出山水画的意境,并配以 几句诗文表达对山川自然的审美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与感悟”“总结与练习”这两个活动,让学生 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 用笔墨书法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用笔 墨书法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教学难点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批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引入 画家笔下的树和山: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国优秀山水画作品,重点展示 画家对树与山、云与水的描绘。看画家如何用笔墨 塑造形象;如何用线与墨色的变化表现笔墨趣味; 如何表现景物的神韵,如松树的傲岸挺拔、柳树的 俊秀轻盈、南方山石的秀丽与北方山石的厚重等, 并从中体会画家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也来学画中国山水画。 (二)新课讲授 欣赏研讨: 欣赏课本上的树木、山石和云水范图,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1、画中的山石、树木与 云水和生活中的有哪些不同? 引出:对形体进行概括提炼,抓住最能体现物体的

本质部分进行表现。 2、画家如何用毛笔表现树石的结构和肌理的? 引出:以笔墨造型,辅以颜色。不同的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多种变化和效果。总结:中国山水画是以线条为基础,笔墨变化为根本。不应简单地描摹对象,而是用生动的笔墨“写”出画面,从而取得作品的笔墨情趣。 一、教师演示山水画基本技法,并讲解形体结构和用笔方法,指导学生练习。 1、山石的画法。 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石块的凹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中国画画石主要通过线条的轻重转折和皴法来表现。画山的步骤:(1)、勾。用中锋或稍侧的笔锋画石块的轮廓,用墨可以稍淡。(2)、皴。依轮廓加皴,增加石块的质感和立体感。皴笔中锋、侧锋兼用,开始勾皴的墨色也要淡,以后可以逐次加深。(3)、染。用淡墨渲染暗部,渲染时笔中水分要多,即所谓“干皴湿染”,才显得有笔有墨。渲染要用侧锋大笔触,开始用淡墨,逐渐加重墨、浓墨。(4)、点。用焦墨画苔点,表现石上的苔草。 2、树木的画法。 (1)勾勒枝干,取势定位。古人说:“树分四枝”,就是指树枝前后左右生长而形成的立体形象(2)、画出其他树干,皴出树皮的肌理。注意树与树之间要有前后、远近及疏密关系。用墨要有浓淡,用笔要有虚实。(3)、画出树叶,注意用不同的笔法画出树叶的不同形状。(4)、用淡墨补画近处及远处的树叶,整理补充画面。 3、云、水的画法。 云、水是山水画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有留白发或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全套教案含教学反思(精品推荐看)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建筑或是艺术作品? 可见,艺术美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会鉴赏身边的艺术作品。 (二)、讲授新课 1、美术鉴赏的概念 2、美术的分类 播放幻灯片同学们请你们研究以下的作品,从美术分类的角度,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种类型?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按照其他角度又能如何划分? 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摄影六大类 3、鉴赏美术作品的步骤 感受、归类、分析和判断→体验、想象和评价 a.下面以《捣练图》和《拾穗》为例,相同题材对比分析欣赏这两幅作品前提:题材相同,同是描绘妇女劳动的场面,

分组: 第一组:从社会背景、画家本身进行分析,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第二组:从作品的艺术形式入手,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请同学们表述讨论结果: 形式上对比分析: 《捣练图》:中国传统绘画,绢本设色,37厘米*147厘米,长卷,展现宫中妇女的完整的捣练劳动过程,具有连环画性质,人物造型工细,线条劲键,用色富丽华贵,明确传达盛唐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拾穗》油画83.5厘米*111厘米画面质朴真诚,人物造型结实,展现真实的生活气息。 社会背景、画家本身进行分析: 《捣练图》:作者张萱,圣唐时期著名人物画家,宫廷画师所画人物雍容华贵,丰颊肥体,突破了中国人物画主要描绘“烈女”“孝子”传统题材,开始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美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拾穗》:作者米勒(法国)站在同情农村贫穷妇女的立场上暗示阶级对立,歌颂劳动者质朴勤劳的美德。 总结:两幅作品国度不同,形式不同,两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不同。 b.《黄山日出》这幅摄影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绘画作品的意境是否相同?摄影的工具是否最重要的? 教师引导: 第一,摄影属于美术的范畴,摄影的意境和绘画的意境有共同的追求。 第二,摄影和绘画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摄影所受时间、空间、工具的限制比较大,比较多的反映现实社会。绘画相对来说限制较小,画家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形式可以更加自由。 第三,摄影工具非常重要,但作品的主题和反映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她和绘画作品一样,最终是要和观众进行交流。 结论: 1,美术作品最直接的反映是视觉形象。艺术家总是通过视觉形象与欣赏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交流的内容则是艺术家的情感世界和世界观、艺术观等等。 2,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家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宗教、

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9课

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 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属于民族文化传统类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激发民族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论述。 课业类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让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探索重点: 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探索难点: 涵盖面比较广,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通过中国作品《朝元图》与外国作品《蒙娜丽莎》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人物画主要的造型手段是“线条”。 2、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

生独自找出审美的切入点,并展开欣赏,最后得到健康审美感受,是比较困难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所以我采用

“引导探究法”。 3、八字教学法: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所以我教给学生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描述—感受—理解—评论。这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4、运用投影仪辅助教学。 学法(主要培养其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活动。在教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同时,也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比如: 1、描述:形象思维为主。 2、感受:由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3、理解 4、评论:上升为创新思维 教学程序 组织教学:2分钟 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师生问好 教学设计分析、评价、反思、 体会 学习欲望1、导入:导入探究课题:由祖国灿烂文化,优秀绘画 传统导入课题“形神兼备迁想妙得”,讲解关键词“形” “神”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溯到原始 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7000年左 右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发展中,中华民族的祖 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绘画艺 术。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 花鸟画三大类。这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绘画 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猛虎捕食图(黑山 岩画,新石器时代) 意在激活学生的思 维,使学生对中国古 代绘画产生浓厚的 兴趣。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第三单元阅读课说课稿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必修模块7第3单元Reading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的内容。本课的话题是互联网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课文内容由两篇辩论性的演讲组成,分别代表正反两方观点,讨论了互联网的利与弊。 本单元以“The Internet”为话题,旨在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互联网以及使用互联网的利与弊,掌握辩论稿的写作特色。互联网是学生最乐于学习,也是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在本单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互联网的相关信息,这为阅读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课文中出现了reading strategy, 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辩论稿。所以说,这节阅读课在整个单元模块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丰富学生与网络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把握辩论文体的结构特点。 2.语言技能目标: 1)强化略读、查读等阅读微技能,训练通过寻找关键词、主题句等方式更快速、更准确地确定文章的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的总体框架与脉络。 2)继续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猜词技巧猜测文章中的部分单词。 3)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发展借助网络作品、图片、表格等非语言信息进行语言输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情感意识目标: 1)在小组合作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分享意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指导学生全面、正确地看待网络,自觉抵御其不良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a.学会谈论因特网,把世界连起来,所带来的好处和不利之处,以及因特网将来的用处。

第三课 托物寄情

托物寄情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 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 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晦和象征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3、态度、情感价值观: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善充实。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 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1、(幻灯片1)导入: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堂课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2、设问: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的几幅图片: 幻灯2:梅,冰肌玉骨、傲雪傲霜。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他作为坚

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第三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教案获奖版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若干具象艺术作品掌握具象艺术的特点、作用。 2、掌握鉴赏具象艺术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分析能力,理解美术作 品中对典型形象的塑造。 2学情分析 由于地方教学条件的限制,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美术教学受到忽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社会功能,,使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作品,进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鉴赏具象艺术作品,以及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具象画作并介绍:像这些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就是具象艺术。(引出课题)幻灯片出示课题——具象艺术 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具象艺术,一起去感受它的风采。教师幻灯片补充--走进。 我们应认识和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功能;学会鉴赏具象艺术和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这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活动2【讲授】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二、教授新课: (出示幻灯片)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当代实力派的油画家王沂东和冷军的写实油画作品,看看具象艺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通过以上两位画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具象艺术的特点有哪些呢? 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像我们看到的一样真实。 欣赏《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盛景象。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 开首表现的是------郊野风光。 中段表现的是------繁忙的汴河码头 后段表现的是------市区街道,是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 虹桥上下发生着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然后教师小结)

湘美版高中美术 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式导入 谈话式导入:同学们有过情绪低落的时候吗?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对付这种情绪的? 教师讲述自己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工作上的挫折,心里很不开心。我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只小鸟,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发呆,我发现我跟它之间是那么地相似。这一刻的感触让我画下了这样一幅小品。不管这幅画的水平如何,但这只小鸟寄托了我当时的心情。【托物寄情】 活动2【讲授】一、体验笔墨写意精神

后来,我又读到了这样一件古人的作品,同学们看画面描绘了什么?【画家用简约的笔墨,画一只小鸟站在莲蓬上。】 事实上,画家在纸面上留下了什么?(笔墨:墨线、墨点、墨块,有着干湿浓淡的变化。)表现出了一些水墨趣味,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总结:林风眠先生说:“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锤炼线条。”可见笔墨技法并不简单。如果要在笔墨技法中融入情感的表达,就更加不易。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徐渭是怎么做的。】 徐渭的笔墨效果?(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酣畅淋漓。) 想象一下徐渭作画的状态。(挥毫泼墨,大气磅礴。) 墨葡萄寄托了徐渭什么情感?(徐渭:字文长,他的诗、书、画创作在明朝数一数二,而且是一个戏剧家、军事家,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却屡试不第。一生坎坷、晚境凄惨。“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一种明珠暗投、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怅然,尽情宣泄于笔墨之中。透过墨葡萄的枝枝蔓蔓,我们仿佛看以看见一个落魄文人的形象。) 小结: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其实就是让笔墨超越物象的束缚而直指内心世界。 活动3【活动】二、深入赏析八大花鸟 徐渭的这种大写意风格,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而后来者学他能有超越的,唯有八大山人。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八大山人。 1.八大山人简介: 八大山人的身份先后经历了哪些变化?(王孙、遗民、僧人、癫狂者、文人)我们所说的“八大山人”,是指晚期。 【符号一:研究者发现,八大山人的落款非常独特:八大连写,既像哭、又像笑,山人连写是一个“之“字。哭之笑之:既是他的癫狂症状发作时哭时笑的状态,又是八大山人哭笑不得的人生遭遇的概括。我们来欣赏他较早期的一幅重要作品《古梅图轴》】 2.遗民情结:《古梅图轴》 A.山人笔下的“古梅”形象与常见的《梅花图》相比有何特异之处?(根露,干折,枝枯、花疏,构成了饱受摧残的形象。) B.题画诗之一:“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尘。”如果让同学们来填空,“?”应该是什么字?(虏,后人为避讳挖去,是清朝文字狱的结果,虏、胡是当时朝廷最忌讳的字。) C.《古梅图》寄寓了山人怎样的情感?(残破的梅树、直白的诗句,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怒和怀念故国的感情,“遗民情怀”已跃然纸上。) D.但是,从这幅画中我们有没有看出八大山人的彻底绝望?

第3课 寄情山水 教案(终极版)2

第3课寄情山水 课题:《寄情山水》 教学课时:1课时 年级:八年级 课题类型:欣赏 教材版本:人教版 授课人:2013级油画1班 指导老师:唐佩君 一、教材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1)中国山水画的意境。(2)初步掌握对中国山水画的赏析。(3)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片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初步学习并了解中国山水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领略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本节课通过欣赏与对比中国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初步学习并了解中国画山水画。 2、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对中国画绘画表现、审美和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意境、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等画法赏析,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手法的理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 四、教学准备 黑板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授课人XXX,我授课的课题是初中二年级第三单元笔墨丹青中的第三课寄情山水。接下来是我的授课时间。 (一)组织教学 老师:同学们,上课。 学生:老师好(起立)。

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二)导入课题 老师:(以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导入) 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乙:不知道! 老师:有同学说对了,看来大家都很聪明! 生:风景 师:这些风景图片除了有照片还有的是什么? 生:中国画 师:对,除了照片,我们看到的还有我国传统画作中国画。想一想,看一看,你觉得山水画与自然山水有什么不同?在画中,除了自然景色还有什么其他内涵吗? 生:……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出示课题“写意山水”。 学生甲:知道,构图就是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 师: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壮丽山河的自然之美,而且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寄托着艺术家对天地大美的无限热爱之情。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可居的图画,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播放图片本节课程的四点内容 1、中国画的起源 2、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3、处理空间的“三远法” (三)新课讲授 老师: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师:同学们来仔细欣赏这幅《寒江独钓图》。通过画面内容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老者在寒风中钓鱼。 师:那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生:寂寞,孤单,寒冷。 师:大面积的留白是什么意思? 生:不清楚 师:不清楚没关系,老师就为大家来讲解一下,整副画面中绘画了一个老者在寒江中孤身一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3课《寄情山水》教案

八年级美术教案/总第6课时 《寄情山水》 备课人:程强 课题3、寄情山水授课班级初二1~10班 课型造型·表现课时2课时(第1课时) 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 能力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树的画法,初步了解中国山 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 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 义。 2、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 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 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方法与 过程目标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掌握美术欣赏、评价、 表现等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情感与 态度目标 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学 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难点: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毛笔、墨汁、生宣、国画颜料。 学具:毛笔(小狼毫、中白云)、墨汁、生宣、国画颜料。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置媒体运用 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画: 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 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 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 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 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 论。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 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 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出示课题 “写意山水”。 媒体课件播 放

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 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 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晦和象征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 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进行欣 赏的良好习惯,创作美术作品表现自己的个人情感。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 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堂课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2、设问: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的几幅图片:梅,傲雪傲霜、不惧寒冰、自强不息。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他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梅花以她的不惧寒冰,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的自强不息。 兰,高洁,比喻人品的清高。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

八上美术第三课《寄情山水》教案

八上美术(湘教版)《寄情山水》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树的画法,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义。 2、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掌握美术欣赏、评价、表现等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 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二、重点 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三、难点 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毛笔、墨汁、生宣、国画颜料。 学具:毛笔(小狼毫、中白云)、墨汁、生宣、国画颜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画: 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出示课题“写意山水”。 二、技法示范,体验山水画: 1、毛笔运笔及国画用墨的方法。 (1)毛笔运笔的方法: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表现云和水多用中锋,画出的线条轻盈流畅;表现树木则多用逆锋,画出的线条则苍劲、雄健。 (2)国画用墨的方法:焦、浓、重、淡、清。让学生先体验破墨法,即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的效果,然后用泼墨法来体现水和墨浓淡相宜的层次。 2、示范画树的的传统技法: 先观察树的结构特征:上细下粗、干生枝、枝生梢、梢长叶。学生观察总结教师示范: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作课教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的几种方法。 2、品读名著内容,了解基础知识。 3、理解傅雷家书中的重点语句,能够品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体会信中流露出的浓浓父爱。 2、理清傅雷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线索,从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3、针对课文专题探究做选择性阅读,完成其中一个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 人生境地。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教学重点: 1、初步把握书信内容,体会到其中的期望和情感。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 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2、有选择的阅读《傅雷家书》,探究书信中傅雷的教子之道,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 1、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针对课文专题探究做选择性阅读,完成其中一个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什么是选择性阅读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回答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 考、关注点密不可分。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一些情形。 一、兴趣选择。 二、问题选择。 三、目的选择。 四、方法选择。 二、作者、作品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 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 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 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

人美版__高中美术鉴赏教案总汇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自我现有发展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使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的价值与意义。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与学习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出本节课课题——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二、学习新知 1、师生共同探究美术鉴赏的概念 ⑴从“美术鉴赏”的字面意思进行分析:“美术”:视觉艺术,可视形象,平面空间,以供欣赏;“鉴赏”:“鉴”鉴别、鉴定,“赏”欣赏、观看。“美术鉴赏”即鉴赏视觉艺术。 ⑵规范的概念: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鉴赏教材中P4,第2、3段) 2、小组合作学习,鉴赏两幅作品,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⑴合作学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习提示:观看两幅作品《捣练图》和《拾穗》(哪种美术?画的是?他们在做?构图?色彩……);对比两幅作品,体会感受(通过对比,带给你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⑶总结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才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3、看图说话,归纳出美术作品的分类

人美版必修 美术鉴赏 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第2课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开始进入美术鉴赏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美术的语言上有着不同的方式,美术作品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二)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中国古代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为例,说明美术家在美术语言的运用上是有差异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首先从三件具体的美术作品——五代画家顾闳中的工笔重彩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宋代画家梁楷的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和美国画家克里福德·斯蒂尔的油画《1954》开始直接的语言辨析,然后进入概念和知识的解释,说明什么是美术语言、美术语言所包含的内容以及三种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态。 第三部分“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着重对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进行具体的辨析,以使学生对这三种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认识美术的语言,其中包括概念、内容及其形态分类。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包含在整个美术作品之中,因而势必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所以必须结合具体作品,调动学生以往的美术知识,通过多样的美术作品来认识和讲解。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作品分析 1954(油画,1954年)克里福德·斯蒂尔(美国) 斯蒂尔(Clyfford Still,1904—1980)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的格兰丁市,1935—1941年在斯波坎尼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学院学习,后留校任教。1946—1950年间,斯蒂尔在旧金山的加利福尼亚美术学院任教,随后到纽约生活和教书。从1963年起直到退休,斯蒂尔一直住在马里兰州的威斯特明斯特。1946年,斯蒂尔在本世纪艺术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中第一次表明了自己在抽象表现主义中的独特地位。他在这次展览中展出的作品使他成为大型单色绘画的先驱之一,尤其他后来在贝蒂·帕森斯美术馆举办的展览(1947、1950和1951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此奠定了色场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的抽象意象主义绘画一派。 斯蒂尔的作品一般都很大,但上面的色彩却很少,只有一两种颜色,它们彼此覆盖,其空间是靠色块之间的空隙来实现的。他以浓重、粗放的大块色彩及其质感创造出巨大而流动的形象。它们转换、变化,打开和封闭了空间,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这些色彩主要是黑色、红色或黄色,色彩之间流动、变化,形成一种运动的关系。这里的《1954》是他成熟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体现了他的这些风格特征。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28.7厘米×335.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闳中(五代) 顾闳中(907—960)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937—975)的著名人物画家,时任宫廷画院待诏。图中所绘韩熙载(902—970),字叔言,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其父为北唐高官,后在宫廷倾轧中被杀,韩熙载就举家投奔南唐。韩熙载本人学识渊博,不仅熟悉礼法和典章制度,而且诗文、书画、音乐无不精通。投奔南唐政权后,本想一展宏图大略,在政治

八上美术第三课《寄情山水》优质教案

铜山区2015优质课比赛备课活页教学内容人教版八上美术《寄情山水——活动二》教学课时1授课类型新授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学习树木、山石等的基本画法,通过绘画,进一步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基本造型理念,表达自己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对作品的“赏析──评述──观察──比较──示范──实践──练习──评价”等方法体会用笔用墨“借物寓意”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的“借物寓意”的思想、体会写意的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学习树木、山石等的基本画法,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基本造型理念,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的“借物寓意”的思想、体会写意的魅力,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可居的图画,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一)引入 画家笔下的树和山:欣赏山水画,体会其中的情境及表现特点。理解并感受平远法、深远法、高远法。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国优秀山水画作品,黄公望作于1347年的《富春山居图》等,重点讲“三远法”,展示画家对树与山、云与水的描绘。看画家如何用笔墨塑造形象;如何用线与墨色的变化表现笔墨趣味;如何表现景物的神韵,如松树的傲岸挺拔、柳树的俊秀轻盈、南方山石的秀丽与北方山石的厚重等,并从中体会画家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 重点引用《不掉功名只钓鱼》引导学生展示对新知识的预知情况,对重点知识进行点拨。 (二)新课讲授 A、知识巩固:包括如何运笔、如何用墨进行讲解示范。 B、欣赏课本上的树木、山石和云水范图,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1、画中的山石、树木与云水和生活中的有哪些不同? 引出:对形体进行概括提炼,抓住最能体现物体的本质部分进行表现。

李雪教案.托物寄情

《<托物寓情>——“君子品格”写意花鸟画创作》教学设计 教材:《托物寓情》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中国书画》选修性必修课 教材分析:本教材改变原来中国画、书法和篆刻分别成册的方式,将它们合体成为“中国书画”。教科书引导学生通学习综合的、彼此关联的内容,掌握中国书画知识。本节课从鉴赏中国书画名作到实践中国书画笔墨,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中国书画艺术的了解,在学习和实践中弘扬中国文化。 课题:《托物寓情》——“君子品格”写意花鸟画创作 课型:综合课 课时:3课时 授课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七中学李雪 教学总目标:在教学中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及三维目标 1、在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中体会文人画中“托物寄情”的表达手段和审美特质; 2、在审美判断与美术表现中学习写意画的艺术特征,初步掌握写意画的表现方法; 3、通过美术表现与创作实践充分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用传统写意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1、写意花鸟画“托物寓情”的方法及了写意花鸟画的布局方式。 2、写意花鸟笔墨技法与特点。 3、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与表现。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写意”及对写意花鸟画中人格象征的体会。 2、临习写意花鸟画时墨法与笔法的运用。 3、从自然物象感受“君子品格”,并用写意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法:讲述法、提问法、演示示范法、讨论法、互评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1、学生用具:宣纸、毛笔、国画颜料等 2、教师用具:多媒体教学软件、国画范例、纸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认识写意花鸟画及其中的“托物寓情”,了解创作基本知识及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图像识读与问题结合导入 1、提问: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听说过“雅集”吗? 2、展示《杏园雅集图》,画面中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呢? (雅集——古代文人的聚会,他们在一起吟咏诗文、讨论学问、品鉴字画等。) (今天,我们也利用我们的美术课来一次书画雅集,希望大家在这次雅集活动中愉悦的完成审美体验。) 二、传授新课:讲解与演示相结合 (一)什么是写意 1、展示一幅《宋人花鸟》 提问:这幅画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宋代工笔花鸟,工笔画的特点:画法细腻,线条严谨,真实再现,先勾线再染色。 展示朱耷从的《荷花水鸟图》 提问:这幅画又给了我们怎样的视觉体验?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写意花鸟画。写意画特点:笔墨奔放,造型洒脱,直接用笔蘸墨色完成。 提问:什么是写意呢?(还以朱耷的画为例,结合朱耷一生经历说明) 以书法用笔的笔墨气韵和骨力,发胸中的情思和意蕴。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与“写实”相对。(强调“意”的表达) (二)写意画的人格象征 1、文人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