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三课托物寄情

第三单元  第三课托物寄情
第三单元  第三课托物寄情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

美术与自我、社会

第三课托物寄情

版本一: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

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傲霜。

梅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兰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

(二)新授

1.观赏图片:《墨梅图》。

作品画得劲直、挺拔。

⑴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

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⑵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2.图片欣赏:《墨兰图》。

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

3.图片欣赏:《墨葡萄图》、《大树风号图》、《安晚帖》。

提问:联系图中的题画诗来说明:它们各自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每幅画都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

(三)分组讨论

1.分组观察、讨论《艺术家的卧室》、《画家的桌子》。

2.提问:它们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画中的物品跟画家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四)集体讨论:

《剪花娘子》、《到前线去》、《怒吼吧,中国》

对比分析:

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

(如:都是人物画,表达比较直接。)

2.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种主题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必要的背景材料说出对作品的理解。)

4.总结: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但是有的隐晦,有的直接;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

活动建议:完成“活动建议”,领会教材中几幅关于马的作品的内涵。

版本二:

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三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幻灯片1: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的是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

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梅花以其“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

兰(高洁):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比喻人品“清高”)。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另外,竹子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也能给人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的感受,所以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菊(傲霜)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梅兰竹菊”四君子,他们有着共同的风流傲骨,或清瘦冷清,或悠然不群,如同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未曾到达,心驰神往。所以我们在欣赏这类美术作品时应学会去感受作者深深的君子情怀。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

2、新授:

(1)植物的人格化:幻灯片2:出示《墨梅图》。

提问:梅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作者要画成“墨梅”?画面上除了梅花之外,还有许多文字,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信息?

幻灯片3: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师: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华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可见此图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幻灯片4:《墨兰图》

提问:图中的兰花有什么特殊之处?是否具有人格象征的含义?

(解释“无根兰”的来历,说明兰花对郑思肖的特殊意义。)

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总结:遗民美术作品中的悲凉心境:遗民在思想上大多对前朝抱着敬重和怀念之心,所以在新的时代往往不与新的统治者合作,在外族入主中原的元朝和清朝这种现象特别明显。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心情完全沉浸在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中,借酒、艺等来排遣愁绪。在美术作品中,他们往往表现一些能体现高尚人格的题材,比如四君子之类,同时也是他们隐逸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的意境体验他们的那种悲凉的心境。但同时由于他们创作时大多是抒发情怀,所以作品中也往往充满着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笔墨情趣,形成一种新的审美因素。所以我们除了运用恰当的审美方式欣赏作品外,还要学会通过画家的生平经历去理解作品。

幻灯片5:出示《丛竹图》,再结合课本图片简单讲解其余三君子。

幻灯片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一些动植物形象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定的感情。

幻灯片7:出示《墨葡萄图》。

幻灯片8:结合画面题诗及徐渭的生平遭遇加深理解托物寄情的含义。

总结:徐渭,字文长,生活于腐败黑暗的明朝后期。他从小聪明过人,富有军事才干,屡试乡试不中后便常与苏杭一带的文人雅士交游,成了一位兼善诗、文、书、画、戏曲乃至军事的天才,但是仕途却十分不顺,在抗倭总督胡宗宪下刚崭露头角就受牵连入狱,并因此发疯,出狱后穷困潦倒,常处于半疯状态。他特别注重绘画的“生韵”、“生动”,他曾在一首诗中提到“不求形似求生韵。”他认为画家要善于表现本人特定的气质、情性,所以他在艺术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直抒性灵的倾向,《墨葡萄》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用大泼墨的笔法,酣畅淋漓地挥洒了他内心的愤懑、抑郁、孤独和凄凉。

(2)动物的人格化:

幻灯片9:植物可以寄托人们的情感,那动物能否寄托人们的情感呢?

幻灯片10:出示《安晚帖》

幻灯片11:张大眼睛,感受眼神。

总结:画中只用水墨表现了一条鱼,这条鱼的最大的特色就是白眼向人。八大山人朱耷,明室王孙,自满清立朝,他有一腔国恨家仇,不得不隐姓埋名以避杀身之祸。他画的这幅画,鳜鱼孤寂冷清且有点僵直,停住在深水中,鱼眼向上翻,白多青少;鱼嘴张而不语,一腔痛苦和愤懑可向谁言?!水深鱼寂,亦如他的生存境况。画上题了一首诗:“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用的是《世说新语?》中的典故:谢万途经曲阿湖,谢曰:“故当渊注滞著,纳而不流(指水只流进去,不流出来)。”朱耷暗示自己如鱼处于一潭死水,复明之希望渺茫,今后只有独善其身,保持崇高的气节。

幻灯片12:出示《二马图》幻灯片13:出示《骏骨图》幻灯片14:出示《奔马》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二马图》,《骏骨图》,《奔马》,比较分析:

动物没有人的情怀,但是人常借动物来隐喻一些自己的情怀。

《二马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前边绘一匹橙白花斑色肥马,神气十足地迈着轻步;后边画一匹棕褐色瘦马,筋骨可见,垂首,疲惫不堪地跟着。画家通过不同的敷色与细节描写:给肥马饰

以满身美丽斑纹,让其缰绳作轻松自如地垂落于地,突出展示肥马颇受主人青睐,随时重用,踌躇满志,;而瘦马轻染单一棕色,其缰绳则作缠绕于脖子上成一圈又一圈状,深情地暗喻着瘦马虽无人问津!这些正是当时元代社会的折射,也是画家思绪情意的深切反映。

《骏骨图》是宋末元初时画家对自己心境的一种自喻。画后自跋云:“经言马肋贵细而多,凡马仅十许肋,过此即骏足。惟千里马多至十有五肋。假令肉中画骨,渠能使十五肋现于外。现于外,非瘦不可,因成此相,以表千里之异,顽劣非所讳也。” 诗和瘦马共同倾吐了老无所用的惆怅,往日身经百战,今不知主将尚在何方,被“弃之大泽”,只有默默地回忆往日的鼎盛年华。

而徐悲鸿的《奔马》,作于1941年,当时正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第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所以便连夜创作了这幅奔马以激起整个民族的抗战之心。画中奔马动感十足,充满着冲击力,似乎正要冲出画面。因为他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也就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正所谓“悲鸿奔马,同仇敌忾”!

马是徐悲鸿驾轻就熟的题材,早在欧洲留学时他就画了不下千幅马速写,并仔细研究马的解剖结构,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细审其动态与神情。在这个基础上运用分析与综合能力,将西画高超的写实技巧与中国画之笔墨结合起来。

(3)景物的人格化:

幻灯片15:出示《艺术家的卧室》《画家的桌子》

提问:它们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画中的物品跟画家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总结:凡·高的《艺术家的卧室》,教材中已有说明,成对的椅子和枕头暗示他对高更的盼望。创作该作品的这段时期凡·高住在法国南部一个叫阿尔的地方,几乎不和外人来往,而高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此外,凡·高没有按照传统的透视画法来描绘这间卧室,而是采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紧张和焦虑。格斯顿其画面上稚拙的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一种顽强孤僻的个性。两件油画作品表现的都是艺术家的身边之物,也是他们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的东西。他们细心地描绘这些物体,是要表现自己特殊的心情。这一点跟前面几幅画是一样的。

集体讨论、对比分析:

幻灯片16、17:出示《到前线去》《怒吼吧,中国》

1.它们和前面的作品有什么样的区别?

都是人物画,表达比较直接,没有多少拐弯抹角的成分,他们都具有风格简洁明快的特点。这组作品的特点是,

a、画面上的形象不太依靠传统的程式或习惯性的符号(第一组作品所涉及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其含义是相对固定的),而是美术家自己创造出来的;

b、它们不是单纯抒发美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要产生社会效果,打动别人。

2.作者们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这种主题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必要的背景材料说出对作品的理解

总结:近现代革命性美术作品中的激情渲染。中国近现代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列强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把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国人民饱经侵略压迫之苦,而不得不奋起反抗。为了唤起更广大民众的危机感和革命意识,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宣传画,其中尤其以新兴版画最为突出。

30年代新兴版画诞生的时候,也正值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民族危机又一次加剧,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的时候。作者们面对人民的苦难,怀抱深切的同情;对于社会黑暗,他们愤懑痛恨;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他们深感忧患。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激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起去反抗和战斗。

3、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发现,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都会把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入进去,而这些又通过作品达到了新的升华,从而成为了全人类可以共享的精神。所以我们要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

初三第一学期政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一、选择题 1.[2012·苏州]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崇尚购买价格昂贵的奢侈品牌,漫画中的“符号姐姐”就是这样的人。这则漫画启示我们要() A.坚持适度消费,反对奢侈浪费 B.坚持艰苦奋斗,人为抑制消费 C.提倡攀比消费,享受奢侈生活 D.提倡超前消费,崇尚高档品牌 2.“苹果手机”以其不断创新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先是iphone 1,然后iphone 2、iphone 3、iphone 4、iphone 4s等系列产品相继上市,这也导致了快买快扔的“抛弃型”消费行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浪费增加。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①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②应注重物质的消费 ③倡导适度消费,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 ④重视精神方面的消费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③ 3.[2012·资阳]据调查,2011年,近90%的受访消费者购买过可回收包装的食品或饮料,比2007年上升了20%;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表示曾经拒绝购买一些不环保的产品,而2005年这一比例还不足30%。这些消费者的行为()

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②表明其消费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 ③体现了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追求 ④不利于促进消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晓洋穿了一双名牌运动鞋,小刚很羡慕。在晓洋的怂恿下,小刚花光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也买了一双。小刚的消费行为属于() A.精打细算B.盲目攀比 C.合理消费D.绿色消费 5.[2012·杭州]《中国青年报》报道:“去年杭州市餐饮消费达143.06亿元,但餐桌上食品浪费率超过10%,也就是说杭州一年的餐饮浪费就超过14亿多元。”对此,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提倡新消费观念,节约消费 ②让理性消费成为消费者必备的社会责任 ③钱是花的自己的,不必大惊小怪 ④消费要适度,不可奢侈浪费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6.小凤同学很想买一套珍藏版的名著,但她没有那么多钱,又不好向家里要。于是,她开始节约自己的零花钱。父母每月给她的零花钱,她除了买些经济实惠的生活和学习用品外,其余的都攒下来。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她终于买到自己心爱的四大名著。小凤的事例启示我们() A.花钱是青少年的唯一经济来源 B.四大名著是青少年的首选课外书 C.消费前,我们应该先作出预算,把钱花在最关键的地方 D.合理消费就是节约消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内阅读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内阅读练习 9猎人海力布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商量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半夜里,只听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涌了出来,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 1.按要求写词语。 乌云密布(描写云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狂风怒号(描写风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倾盆大雨(描写雨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句子的描写手法。 (1)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2)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3)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 3.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动词,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力布变成石头的原因是()。 A海力布偷听了鸟儿们商量避难的对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

时间:2017..—.科目:美术年级:八年级 课题《寄情山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和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 (2)学习山石、树木、云、水等的基本画法。 (3)尝试创作一幅山水画小品,概括地表达出山水画的意境,并配以 几句诗文表达对山川自然的审美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与感悟”“总结与练习”这两个活动,让学生 加深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 用笔墨书法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艺术魅力,学会观察自然,用笔 墨书法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教学难点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批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一)引入 画家笔下的树和山: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中国优秀山水画作品,重点展示 画家对树与山、云与水的描绘。看画家如何用笔墨 塑造形象;如何用线与墨色的变化表现笔墨趣味; 如何表现景物的神韵,如松树的傲岸挺拔、柳树的 俊秀轻盈、南方山石的秀丽与北方山石的厚重等, 并从中体会画家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也来学画中国山水画。 (二)新课讲授 欣赏研讨: 欣赏课本上的树木、山石和云水范图,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1、画中的山石、树木与 云水和生活中的有哪些不同? 引出:对形体进行概括提炼,抓住最能体现物体的

本质部分进行表现。 2、画家如何用毛笔表现树石的结构和肌理的? 引出:以笔墨造型,辅以颜色。不同的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多种变化和效果。总结:中国山水画是以线条为基础,笔墨变化为根本。不应简单地描摹对象,而是用生动的笔墨“写”出画面,从而取得作品的笔墨情趣。 一、教师演示山水画基本技法,并讲解形体结构和用笔方法,指导学生练习。 1、山石的画法。 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石块的凹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中国画画石主要通过线条的轻重转折和皴法来表现。画山的步骤:(1)、勾。用中锋或稍侧的笔锋画石块的轮廓,用墨可以稍淡。(2)、皴。依轮廓加皴,增加石块的质感和立体感。皴笔中锋、侧锋兼用,开始勾皴的墨色也要淡,以后可以逐次加深。(3)、染。用淡墨渲染暗部,渲染时笔中水分要多,即所谓“干皴湿染”,才显得有笔有墨。渲染要用侧锋大笔触,开始用淡墨,逐渐加重墨、浓墨。(4)、点。用焦墨画苔点,表现石上的苔草。 2、树木的画法。 (1)勾勒枝干,取势定位。古人说:“树分四枝”,就是指树枝前后左右生长而形成的立体形象(2)、画出其他树干,皴出树皮的肌理。注意树与树之间要有前后、远近及疏密关系。用墨要有浓淡,用笔要有虚实。(3)、画出树叶,注意用不同的笔法画出树叶的不同形状。(4)、用淡墨补画近处及远处的树叶,整理补充画面。 3、云、水的画法。 云、水是山水画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有留白发或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阅读与积累运用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五下第三单元积累运用及课内阅读专项测试卷 总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入括号中。(填序号)(21分) 1.三国时的( )是个猜谜高手。 A.诸葛亮 B.赵云 C.杨修 D.周瑜 2.有些形声字,是在( )的基础上增加形声创造出来的。 A.象形字 B.多音字 C.独体 D.会意字 3.下列字谜的谜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手怀抱里,有脚想溜掉,有火点就跑。(包) B.二十四小时,莫当日字猜。(旧) C.三面有墙一面空,一个小孩坐当中。(四) D.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不封口,小口里面藏。(高)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校圆边疆绣花浇水 B.松弛锻练山峰详略 C.大象抑扬观赏性别 D.辩认典礼手册造诣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篆是我国最早的统一的文字。 B.“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 C.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D.楷书字形方正,笔画规整平直,是通行至今的字体。 6.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早期没有文字的时候,曾使用过“结绳记事”“物语”等方式进行表达交流。 B.汉字字体的演变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C.行书的特点是端庄秀丽。 D.“册”是一个象形文字,指用绳子把竹简编穿成册。 7.“钟表显示十二点整”的谜底是( )。 A.田 B.土 C.斗 D.王 二、精彩回放。(34分) 1.甲骨文是刻在________上的;它出土的地方是现在的_________。 2.按照顺序写出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 ——()——()。 3.形声字分为形旁和声旁,分别代表了字义和读音。如“星”的形旁是,声 旁是。我还可以写出几个形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5. _______朝的________是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人。 6.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______。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综合性学习回顾。(16分) 1.活动计划一般包括:活动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工情况。 2.搜集资料有多种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报告主要包括这几个部分:①问题的提出;②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 四、综合展示厅。(25分)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三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 第七课 共奏和谐乐章 第2框 节奏与旋律学案 新人教版

节奏与旋律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认识到在不同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2.学会调整自己的节奏,融入集体的旋律,排除角色冲突带来的烦恼。 3.学会分辨小群体与小团体,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 目标达成: 重点:学会调整自己节奏、融入集体的旋律 难点:区分小群体与小团体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之间的关系 2.如何面对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之间的冲突? 3.如何让和声更美?(如何让集体更美好?) 4.如何处理集体要求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5.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 6.在集体中如何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创境激趣】 列出你在不同集体中扮演的角色,数数有多少种。 提示:社会、家庭、学校、班级......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列举,我们发现,每个人在不同的集体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正如每种节奏在不同的音乐中都有应用,但是在节奏与音乐的旋律协调时,声音才是那么悦耳。同理,我们身处不同的集体中,但我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节奏,那么怎样让个人的节奏与集体的节奏和成优美悦耳的旋律呢?通过这节课:节奏与旋律,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自学导航】 1、我们生活在多个集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什么会产生角色冲突? 2、当遇到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应怎样做? 3、什么是小群体? 4、小群体的作用是什么? 5、什么是小团体主义? 6、怎样正确认识小团体主义? 【合作探究】 1、融入情境,回答问题。 情境一:今天轮到小杨所在的小组打扫卫生,因为想着马上要去参加足球比赛,他草草地扫了地,把垃圾堆在一边就走了。

(1)小杨的正确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杨应该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情境二:小成组织了一个“五人帮”,他是其中的小头领。这个“五人帮”经常到网吧玩游戏,见到谁的学习成绩好,就冷嘲热讽;班集体的事情,他们从不参加,还经常捣乱。对他们,同学们都感到头疼。 (3)面对这样的小团体主义,我们应该怎样做? (1)小杨应该认真把地扫好,把垃圾倒掉,把小组的任务完成好。 (2)①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集体又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规则。这些规则能够保证集体的和声更动听。小杨的打球意愿与打扫好卫生发生冲突,他应该服从集体的共同要求。 ②要让集体的和声更美,需要每个人保持单音准确、饱满,在与其他单音组成和声时尽力做好自己,遵守规则,以保持和声的和谐之美。③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坚持集体主义。 (3)我们需要“心怀一把尺子”,不为成见所“扰”,不为人言所“惑”,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行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知识迁移 1、七年级某班有一个出了名的“小帮派”。周昼为“大哥”,其他几个人都听周昼的指挥。他们“重义气”,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对班干部看不顺眼,跟老师对着干,甚至逼着同学给他们零花钱…… 周昼:谁也别想管我,我就是“老大”。 李蔷:有周昼保护,谁也不敢欺负我,他让我干啥我就干啥。 肖栗:周昼他们让我很为难,班级集体活动,合他们意,他们就参加;不合他们意,他们就捣乱。 老师:这几个同学这么小就沾染上不良习惯,如此下去可真让人担心。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材料中师生言行,谈谈对材料中以周昼为“大哥”的“小帮派”的认识。 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以周昼为“大哥”的“小帮派”沾染上江湖义气,将自身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沦为小团体主义。这与集体的共同要求产生矛盾和冲突,严重损害了集体利益,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②面对这样的矛盾和冲突,我们要“心怀一把尺子”,不为成见所“扰”,不为人言所“惑”,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行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参与集体建设,促进集体与自己的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强化训练】 1.小明参加了班级的篮球队并担任队长;参加了学校的乐团,是个二胡演奏员;是区共青团先锋志愿队的队员,是个志愿者……小明的身份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C )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一)汉字与中国心 王蒙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海内”“天涯”“芳草”“知己”……都能使受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靠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的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够背诵许多古典的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我曾经对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的。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的诗词的存在吗? 1.【整体感知】认真阅读短文,提取文中信息完成题目。 (1)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废除”的原因是()(多选) A.汉字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 B.汉字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 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C.由汉字写成的古典诗词规定、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D.“我”曾经对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 2.【理解词语】文中提到的“神州”“海内”“天涯”“知己”等词语分别指 什么? “神州”指:________ “海内”指:_____________ “天涯”指:_____________ “知己”指:_____________ 3.【经典积累】写出文中出现的几句诗词的后(前)半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清明》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第三课 托物寄情

托物寄情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 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 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晦和象征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3、态度、情感价值观:掌握艺术家常用的象征或者隐喻手法,并在欣赏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去理解作者的情绪或者情感,这样我们就能在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达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目的,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完善充实。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 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1、(幻灯片1)导入: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堂课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2、设问: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的几幅图片: 幻灯2:梅,冰肌玉骨、傲雪傲霜。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他作为坚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汉字真有趣》2课时,《我爱你,汉字》2课时,共计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其特点,为今后进行综合性专题学习打下了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学会制定活动计划,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从小增强为祖国的语言文字作贡献的意识。 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教材简析: 1.双基内容:本单元教材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汉字识记量,在此基础上编排一次有关汉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等各方面进行归类辨析,通过自主活动增强对汉字构造的感性认识,悟出汉字的构字规律,对提高识记汉字的效率,增强对汉字的情感有着重要意义。本组分成“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部分。 2.重点训练项目与教材前后的联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3.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掌握综合性学习的

方法,为今后进行综合性专题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步学会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会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4.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探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教学措施: 1.从“有趣”走向“可爱”。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有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真诚的爱。 2.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在活动时除从书本里寻找相关素材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里去找,把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3.从自主走向自觉。应该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让自主的活动变成学生深入学习的自觉行为。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教具准备: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湘美版高中美术 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喻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并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式导入 谈话式导入:同学们有过情绪低落的时候吗?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对付这种情绪的? 教师讲述自己的经历:记得有一次我由于工作上的挫折,心里很不开心。我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看见了一只小鸟,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发呆,我发现我跟它之间是那么地相似。这一刻的感触让我画下了这样一幅小品。不管这幅画的水平如何,但这只小鸟寄托了我当时的心情。【托物寄情】 活动2【讲授】一、体验笔墨写意精神

后来,我又读到了这样一件古人的作品,同学们看画面描绘了什么?【画家用简约的笔墨,画一只小鸟站在莲蓬上。】 事实上,画家在纸面上留下了什么?(笔墨:墨线、墨点、墨块,有着干湿浓淡的变化。)表现出了一些水墨趣味,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总结:林风眠先生说:“我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锤炼线条。”可见笔墨技法并不简单。如果要在笔墨技法中融入情感的表达,就更加不易。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徐渭是怎么做的。】 徐渭的笔墨效果?(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酣畅淋漓。) 想象一下徐渭作画的状态。(挥毫泼墨,大气磅礴。) 墨葡萄寄托了徐渭什么情感?(徐渭:字文长,他的诗、书、画创作在明朝数一数二,而且是一个戏剧家、军事家,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却屡试不第。一生坎坷、晚境凄惨。“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一种明珠暗投、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怅然,尽情宣泄于笔墨之中。透过墨葡萄的枝枝蔓蔓,我们仿佛看以看见一个落魄文人的形象。) 小结: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其实就是让笔墨超越物象的束缚而直指内心世界。 活动3【活动】二、深入赏析八大花鸟 徐渭的这种大写意风格,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而后来者学他能有超越的,唯有八大山人。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八大山人。 1.八大山人简介: 八大山人的身份先后经历了哪些变化?(王孙、遗民、僧人、癫狂者、文人)我们所说的“八大山人”,是指晚期。 【符号一:研究者发现,八大山人的落款非常独特:八大连写,既像哭、又像笑,山人连写是一个“之“字。哭之笑之:既是他的癫狂症状发作时哭时笑的状态,又是八大山人哭笑不得的人生遭遇的概括。我们来欣赏他较早期的一幅重要作品《古梅图轴》】 2.遗民情结:《古梅图轴》 A.山人笔下的“古梅”形象与常见的《梅花图》相比有何特异之处?(根露,干折,枝枯、花疏,构成了饱受摧残的形象。) B.题画诗之一:“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尘。”如果让同学们来填空,“?”应该是什么字?(虏,后人为避讳挖去,是清朝文字狱的结果,虏、胡是当时朝廷最忌讳的字。) C.《古梅图》寄寓了山人怎样的情感?(残破的梅树、直白的诗句,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怒和怀念故国的感情,“遗民情怀”已跃然纸上。) D.但是,从这幅画中我们有没有看出八大山人的彻底绝望?

第3课 寄情山水 教案(终极版)2

第3课寄情山水 课题:《寄情山水》 教学课时:1课时 年级:八年级 课题类型:欣赏 教材版本:人教版 授课人:2013级油画1班 指导老师:唐佩君 一、教材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1)中国山水画的意境。(2)初步掌握对中国山水画的赏析。(3)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片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初步学习并了解中国山水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领略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本节课通过欣赏与对比中国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初步学习并了解中国画山水画。 2、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对中国画绘画表现、审美和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意境、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等画法赏析,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手法的理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 四、教学准备 黑板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授课人XXX,我授课的课题是初中二年级第三单元笔墨丹青中的第三课寄情山水。接下来是我的授课时间。 (一)组织教学 老师:同学们,上课。 学生:老师好(起立)。

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二)导入课题 老师:(以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导入) 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乙:不知道! 老师:有同学说对了,看来大家都很聪明! 生:风景 师:这些风景图片除了有照片还有的是什么? 生:中国画 师:对,除了照片,我们看到的还有我国传统画作中国画。想一想,看一看,你觉得山水画与自然山水有什么不同?在画中,除了自然景色还有什么其他内涵吗? 生:……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出示课题“写意山水”。 学生甲:知道,构图就是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 师: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壮丽山河的自然之美,而且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寄托着艺术家对天地大美的无限热爱之情。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可居的图画,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播放图片本节课程的四点内容 1、中国画的起源 2、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3、处理空间的“三远法” (三)新课讲授 老师: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师:同学们来仔细欣赏这幅《寒江独钓图》。通过画面内容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老者在寒风中钓鱼。 师:那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生:寂寞,孤单,寒冷。 师:大面积的留白是什么意思? 生:不清楚 师:不清楚没关系,老师就为大家来讲解一下,整副画面中绘画了一个老者在寒江中孤身一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三单元 第七课 第3框 让家更美好练习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第三框让家更美好 基础过关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广州番禺质检)中学生小天原先与父母、弟弟一起生活,上了初二,父母把老家的爷爷奶奶接出来一起住了。那么,小天的家庭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核心家庭到主干家庭 B.主干家庭到核心家庭 C.核心家庭到联合家庭 D.联合家庭到核心家庭 2.(2016.驻马店遂平模拟)2016年春节期间,有一件事“火”了——抢红包。从央视春晚抢红包到通过微信或支付宝、商家给消费者发红包,发展到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间玩起“红包接龙”,即使抢到的红包金额并不多,也玩得不亦乐乎。有关“抢红包”的议论也随之产生,以下观点你最认同哪一个( ) A.远方亲友来串门,就说我在抢红包 B.红包礼钱谁不抢?留取小钱奔小康 C.红包礼金万人抢,稍微迟疑轮不上 D.红包虽小情也真,不及父母养我恩 3.妈妈是我的好朋友,有时候,我在外面受了气,她就安慰我,逗我开心,我有不会做的作业,她总是耐心给我讲解,直到我昕懂了她才放心;爸爸是我的好伙伴,他常常陪我下棋、打羽毛球、做游戏。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这段初中生的话说明了 ( ) A.现代家庭的氛围越来越平等、民主 B.关心世界和国家大事,探讨社会和人生问题,已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 C.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创建学习型家庭,参与社区活动,是现代家庭的重要内容 D.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朋友 4.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有了家庭的稳定才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下列做法有利于家庭稳定的是( ) ①爸爸努力工作,我认真学习 ②妈妈病了,小琪给妈妈买药 ③周末,一家人去看望姥姥

④妈妈怕我打电话影响学习,经常偷听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2016.东营广饶模拟)“上网”“报班”“玩伴少、学习压力大”……“00后”的孩子,呈现出与“70后”“80后”不一样的新“成长的烦恼”。与此同时,不少家长则抱怨如今的孩子“不好管”“不懂感恩”“不理解父母”等。针对上述情形,孩子和家长之间应( ) ①相互理解,积极沟通②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③顺其自然,各行其是④换位思考,平等交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简答题 6.我叫王磊,今年13岁,是一个八年级学生,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爸爸是建筑工程设计师、妈妈是老师。爷爷奶奶虽然没跟我们一起住,但活得也很充实,最近还像年轻人一样玩起了微信,把我们都加了微信好友,发起了朋友圈,还时不时跟我们视频聊天。今年放寒假的时候,我除了学习,还陪着爸妈一起锻炼身体,陪着他们和爷爷奶奶去了趟三亚旅游,在那里吃了年夜饭、看了央视猴年春晚,感受了亲情和家庭的美好。 从王磊的叙述中,归纳现代家庭发生的变化。 能力提升 (2016.广州番禺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智能手机风靡街头巷尾的今天,微信、微博等沟通方式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学习使用这些沟通软件,加入孩子的朋友圈,不想再错过孩子任何动态和消息。为此,不少同学吐槽自己被“监控”,大呼“没隐私”。有的孩子甚至在微信朋友圈将父母屏蔽了。 材料二大学生张明为了让自己的爸爸妈妈学会微信,专门手绘了一本微信使用说明!手绘的岂止是一本说明书,它更体现出无数游子心中最深沉的牵挂,承载了晚辈对长辈的孝心、耐心和成全之心。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专项测试卷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试题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成语嫁给了广告 在大陆境内最先运用“成语”作为广告词的已不可考。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广 告用语是日本人做的,用的也不是成语,是俗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 车。”蓦然回首,如今满街跑的丰田车,早已无人称奇。 由俗语到成语,广告人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地将广告与成语结成了一对。你有 “‘咳’不容缓”(药品),我有“‘骑’乐无穷”(山地车);你有“‘鳖’来无恙”(补 品),我有“一‘明’惊人”(明目器);你有“默默无‘蚊’”(驱蚊器),我有“无可 替‘带’”(透明胶带)……没有预告,亦未履行合法手续,成语已然嫁给了广告并堂 而皇之地添丁进口,毫不汗颜,合适吗? 意见显然难以统一,说没有什么不合适,似乎可以。以成语或“篡改”之后的成 语充当了广告词,借用了成语本身已经具有的“知名度”,移花接木,貌合神离,既广 而告之,又易于传诵,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气息,一举多得,焉有不妙?但说并不 合适,也自有道理,因为广告词贵在新意,尤其是现有的大批广告人一股脑地全跑到 成语中去偷梁换柱,并自诩(xǔ)高明时,成语之林也就快成为一片广告语的木材基 地了。 当然,持不同意见者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一些说法。比如,据调查表明,对于广告语 记忆和传播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小学生。如此这般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最终中小学生 们竟将“广告用语”当成“成语词典扩大版”去研习、记忆,该怎么办? 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第一层要义,恐怕首先是准确。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汉字, 要用一个正确的方式留存史册。只有充分尊重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合理使用汉字, 才能传承汉字文化。 1.请将下列“广告用语”改为正确的成语。(8分) “咳”不容缓: “鳖”来无恙: 一“明”惊人: 无可替“带”: 2.联系上下文,说说“貌合神离”和“一举多得”在文中的含义。(8分) “貌合”指: ,“神离”指: ; “一举”指: ,“多得”指: 。 3.对“成语嫁给了广告”的现象,短文中写出了哪几种意见?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8分) 4.现实生活中你见过成语“嫁”给广告的现象吗?请举一个例子并说说你的看法。 (10分)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3课《寄情山水》教案

八年级美术教案/总第6课时 《寄情山水》 备课人:程强 课题3、寄情山水授课班级初二1~10班 课型造型·表现课时2课时(第1课时) 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 能力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树的画法,初步了解中国山 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 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 义。 2、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 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 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方法与 过程目标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掌握美术欣赏、评价、 表现等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情感与 态度目标 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 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学 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难点: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毛笔、墨汁、生宣、国画颜料。 学具:毛笔(小狼毫、中白云)、墨汁、生宣、国画颜料。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置媒体运用 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画: 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 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 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 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 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 论。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 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 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出示课题 “写意山水”。 媒体课件播 放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语言艺术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 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在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 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 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意图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 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 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 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 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 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课文多为新体裁,且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会有较强的新奇感。这为教师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课例解读及教学建议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 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 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 和机智。 (二)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释句和背诵。朗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 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 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

高中美术_第三课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言志:王冕《墨梅图》、项圣谟《大树风号图》、郑思肖《墨兰图》、任仁发《二马图》、龚开《骏骨图》 抒情:徐谓《墨葡萄图》、八大山人《安晚帖》、凡?高《艺术家的卧室》、菲利普?格斯顿《画家的桌子》、库淑兰《剪花娘子》 激情: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徐悲鸿《奔马》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晦和象征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 过程与方法: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 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搜索作品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进行欣 赏的良好习惯,创作美术作品表现自己的个人情感。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 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一堂课讲了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堂课我们讲的是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第三课: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 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 “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2、设问: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这的几幅图片:梅,傲雪傲霜、不惧寒冰、自强不息。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他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梅花以她的不惧寒冰,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的自强不息。 兰,高洁,比喻人品的清高。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据传孔子称之为王者之香。

八上美术第三课《寄情山水》教案

八上美术(湘教版)《寄情山水》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树的画法,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义。 2、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掌握美术欣赏、评价、表现等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度 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二、重点 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 三、难点 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 四、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毛笔、墨汁、生宣、国画颜料。 学具:毛笔(小狼毫、中白云)、墨汁、生宣、国画颜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画: 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出示课题“写意山水”。 二、技法示范,体验山水画: 1、毛笔运笔及国画用墨的方法。 (1)毛笔运笔的方法: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表现云和水多用中锋,画出的线条轻盈流畅;表现树木则多用逆锋,画出的线条则苍劲、雄健。 (2)国画用墨的方法:焦、浓、重、淡、清。让学生先体验破墨法,即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的效果,然后用泼墨法来体现水和墨浓淡相宜的层次。 2、示范画树的的传统技法: 先观察树的结构特征:上细下粗、干生枝、枝生梢、梢长叶。学生观察总结教师示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