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整体性指导的思考与尝试

阅读教学整体性指导的思考与尝试
阅读教学整体性指导的思考与尝试

阅读教学整体性指导的思考与尝试

以下是关于阅读教学整体性指导的思考与尝试,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阅读教学整体性指导的思考与尝试

福建龙岩市松涛小学( 364000)江立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整体把握”提升到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之一:“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是一种通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是对读物整体内容的把握。而我们的教学往往把整体性阅读简单地理解为“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读了课文,有什么样的感受”等几个琐碎的问题,将一种教学理念与策略加以窄化、异化,一带而过,认为提出这几个问题了就意味着关注了整体性阅读教学了。由于整体性阅读教学在增长智力、提高能力、扩大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因而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以及教育专家的重视。本文就阅读教学整体性如何贯穿教学全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人生发展中明确整体目标

童年阅读将影响孩子的一生。一本好的童话书,可以让孩

·

子着迷,看上百遍,听上千遍,让他们爱上童话中的角色。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让孩子了解人性,更可让孩子获得情感的体验和艺术的熏陶。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每一个生命在动态生成的空间内得到成长,教师应该为学生量身订制整体性的教学目标。

著名作家高尔基告诉人们:“目标愈远大,人的进步愈大。”当我们心中有了一幅大目标的教育宏图,我们就能从一个成就走向另一个成就,得到一个又一个快乐。小目标,小成功;大目标,大成功。这个成功规律永远不会改变。例如,窦桂梅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心中装有小目标、中目标、大目标。她心中的小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词句;中目标为通过朗读的方式,训练文本的语言特点的表达方式,同时通过朗读理解内容,通过朗读发现人性;大目标为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体会古代名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但要知道文本中的小目标,也要明白文本外的中目标,还要明确学生未来的发展目标。像窦老师这样做到心中有数,逐一执行,课堂上自然会激发无限潜能,创造出超凡的成功。

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要注重从整体(从整篇课文、整个主题单元、整册书,甚至整个学段)人手,要教学生先看该课文

·

属于哪个单元,在单元之中属第几篇课文,单元学习重点是什么;再看看本课的“预习”、“思考练习”,甚至看看本单元的“导读”,这样有利于开阔视野、提升高度,整体把握。

二、从快速浏览中感知整体内容

阅读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阅读速度和理解力是分不开的,学生就要在保持阅读速度的前提下,提高理解效率。快速浏览的阅读方式,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能够很快抓住关键,把握文章要旨。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过程,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一般可以采取三个步骤:通读文章的起始段和结尾段;细读其他段落的主题句;浏览与主要内容相关的句子。王崧舟老师教学《望月》一课时是这样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题,然后王老师要求学生“轻轻地读”、“柔柔地读”。)

师:有人说:《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课件呈现: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一个在江中,一个在

·

诗中,一个在心中。打开书,静静地寻找,江中月在哪里,诗中月在哪里,心中月又在哪里。然后,试着做一做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一小题。

(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作业)

师:好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小题的完成情况,谁来?

生:(朗读答案)先写江中月,再写诗中月,后写心中月:师:(板书: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同意的请举手。

师:好的!不简单!只读一遍,就看清了《望月》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

师:读课文,先把思路理清楚,心中就有了方向和全貌,这叫提纲挈领地读。

这样引导对课文中的“所望的月亮”有个整体思考。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品质的问题,每篇课文挖掘出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引导初读课文。

三、从品词析句中感悟整体内涵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于逐词、逐句理解,而不是整段、整篇地理解。阅读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却是完美的整体。从“立言”角度而言,一篇课文从构思到成文,要有一个主旨,所拟用的任何材料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去组织、去表现;从“申义”的角

·

度来说,“披文以人情”、“人情而得意”,读了一篇文章,得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一篇课文,教师要透过文本的字面去感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细致地体验文中蕴藏的情和味,让文本与学生、教师三方面有机组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高效。著名特级教师肖绍国老师上老舍《北京的春节》围绕是“京韵十足”来设计教学的:

(一)起,于节点转换中点出“京韵十足”。

1.初读课文后思考: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是抓住哪几个时间点展开的?

2.理清脉络后回味:在语言上、内容上最直觉的感受是什么?

(二)承,于词段对应中摩挲“京韵十足”。

1.浏览课文,思考:哪些词语带给你京韵十足的感觉?

2.摩挲词语,感受京韵。

(三)转,于花灯花海中品味“京韵十足”。

1.由曹禺的话语直指老舍京韵语言的核心。

2.锁定“美不胜收”,在“花灯花海”这一特写镜头中细细地体味语言。

(四)合,于铃儿叮叮中续写“京韵十足”。

1.民乐声声,练笔融融。

2.结课延伸,感叹:原来京韵语言“你本来就很芙”。

·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突出了情感与语言教学的因素:一是正确读写并理解课文中“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吃零七八碎儿”“逛逛庙会”等词语所体现出来的北京韵味,体会老舍语言京韵十足的特点;二是在感情朗读中,感受老舍笔下好一幅北京《春节序曲》图景;三是感受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的风俗美,体味老舍语言俗白美妙的独特味道。这样,由浅人深地研读探究,富有逻辑性的设计显得很精致。好的阅读教学课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思路清楚、条理清晰,总能找到一条教学主线。

四、从读写实践中培养整体能力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而学习语言,更是离不开言语的实践,因为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语文,而是会“运用”了多少语言。为此,读写训练要注意培养整体能力。

1.关注编排体系,选择以读促写的范文

教师要有效落实以读促写,就要重视把握课文层次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写作特点,对课文进行合理的筛选,选择那些在篇章结构上有明显特点的课文让让学生模仿。以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教材为例:整册教材28篇课文8个单元,每个单元主题明确。依据文体,可以把课文细分为写入、记事、

·

游记、写景、状物等。我们可以在每种文体的课文中选择有明显结构特点的课文,以此作为范文来落实谋篇布局训练

2.关注交流平台,掌握以读促写的知识

每册教材有八个“交流平台”,其中安排有以语文基本能力为主的大训练点,也有以语文知识为主的小训练点。大的训练点是要求年段必须形成的能力;小的训练点则是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下册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以说是基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其中也包含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信息。

3.关注语言形式,营造以读促写的氛围

关注语言形式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的能力。如《鸟的天堂》的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教学这一段时,有位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

·

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

此外,强化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写作训练。续写、缩写、扩写、改写、读后感、评论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练习不仅使学生练了笔,还可以促进他们研读课文,提高概括、分析能力,发展思维。

五、从总结提炼中回归整体

季羡林先生说,读汉文的方法必须是“左顾右盼,看上下文,看内在和外在的联系,然后才能真正了解句子的内容”。总之,对课堂结尾的提炼升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知识的系统回顾;二是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是如何学习新知识的,是用哪些方法进行学习的,总结学习的方法;三是让学生交流本节课学习的收获、有什么感受,强化情感体验。板书是最好的总结提炼。有位语文专家对板书提出了这样的看法:要把最重要的东西留在黑板上,或者是揭示作者的行文思路的,或者是我们需要重点品读的一些语句,但是我们不必要把对这个文本最后得出来的几个空洞的概念写出来。如果说我们的黑板上最后只留下这么几个概念,我觉得宁愿是把哪些地方体现这些文章当中的词语写在黑板上,总比你最后得出来的这几个东西要好。对此,我也有同感。如《桥《一课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

·

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一位教师设计的板书整体性很强,体现了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突破了这一难点:

洪水:大大大

人们:乱乱乱

老汉:稳稳稳

总之,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把握能力,引领学生从高角度、大视野去进行综合探究。

·

英语教学的整体性对策

英语教学的整体性对策 初中英语教材《GoForIt》八年级(下)版在每单元的阅读材料的深度和广度上较上一册有明显的变化,但笔者运用整体性阅读教学,使学生逐步提高了英语阅读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不仅学生要把学习情景看作一个整体呈现出来,而且教师也应把学习情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一篇课文是语言和思想连贯的一个整体,它既有完整的思想,又有完整的结构,因此,在课文教学时,理应采用整体教学法。整体教学中的“整体”是指在教学中把语篇看作是情景、思想和结构的一个整体,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并让学生记忆一些零碎的“词句”,缺乏整体性。整体教学强调语言信息的整体输入,即:重怎么学而非怎么教,并以主题为中心,用主题、主线和结构互动的观点与方法来组织语言信息输入,变教学过程为完整的系统结构认知过程,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知识系统,从而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篇章结构,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系统、完整、和谐,从而十分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整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主动、有效、持久地思考性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填充式地直接讲解,或让学生被动地重复课文中或教师讲解中提出的信息。 学生的读、听、写、说、译技能和策略是在整体读、听、写、说、

译语境中悟出来的;另外,读、听、写、说、译能力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整个课程计划中,这就是整体教学的实质。 我喜欢旅游,而且每次的外出旅游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印象也十分深刻。有了生活的体验,当教到HaveyoueverbeentoSingapore?这篇课文时,利用整体性阅读教学模式,效果特别好。我先出示有关新加坡的几幅风光照片,让学生自由地谈论新加坡吸引他们的地方及他们想了解的信息,学生都没去过新加坡,但他们曾经去过其他地方,有一定的旅游经验,大多数的问题涉及天气、食物、景致、风土人情等等。通过学生课前的整体思考,让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了部分答案,通过分享,学生更有兴趣去了解其他课文中的其他信息。 此时,趁热打铁让学生快读第二遍,课文的大致信息学生已不需要老师的讲解,就一目了然。学生自己总结:本篇文章从四方面介绍新加坡:language,food,zoo,climate。紧接着让学生复述课文,难度在整体理解之下变得简单。 整体教学的过程是:整体—分散—再整体—运用,也就是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整体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语篇结构分析。英语教学是一个信息转换的过程,是教

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

重视每一片“绿叶” ——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一些 思考 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第八条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我们不但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也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角度来实施课堂教学目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呢?我认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只有当学生真正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文本的内容,探究文本背后的意义,这才是新课标上的阅读教学所应该达到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对于如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文本,我认为必须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抓住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导他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期待视野”这个概念是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姚斯提出的,即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需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也就是说,学生在

阅读文本之前,就已经先有了各种生活经验,而这种经验在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被唤醒,学生以此为基础对以后的阅读产生期待,并且希望文本能够满足他的期待。如果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就牢牢抓住他们的这种期待视野,引导他们对文本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生成一种迫切渴望阅读文本的需求,那么,就会对阅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社会可谓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每天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几乎是非常大的。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相关的电视剧和电影,而它们很可能是先于文本让学生所接受的。因此,如果要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之前,不妨让学生聊一聊通过电视或电影所初步知晓的作品内容,慢慢将学生的兴趣从电视电影上转到相应的文学作品上来。 例如在上《智取生辰纲》一课前,我先利用大家看过电视剧《水浒传》的因素,请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前对所了解的水浒人物进行介绍。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纷纷踊跃发言。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产生继续往下阅读的念头。 二、基于学生审美观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作出不同的审美反应,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审美评价,其原因在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因为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他以往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都会对他即将进行的阅读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以往我们大多忽略了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更多地将中心放在了审美结构的同一性上,以老师的最终分析结果代替了学生的个人

小学高年级英语整体性阅读教学的调查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9), 1641-1648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72170415.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72170415.html,/10.12677/ass.2018.79244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Holistic Reading in Senior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Huixia Wang1, Hongli Zhang2, Lixia Zhao1 1Tianj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Tianjin 2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Office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Tianjin, Tianjin Received: Sep. 8th, 2018; accepted: Sep. 22nd, 2018; published: Sep. 29th, 2018 Abstract English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English teach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English teaching.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ccumulate language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 whole reading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reading level and the reading achievement of th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whole reading in the senior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whole reading teaching, and that the whole reading teaching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ir learning. In the aspect of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teachers, on the guidance and guidance of teachers, the students generally agree with each other,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guiding, which need attention and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 strategy aspect, the teacher pay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is degree, and the student to the teaching strategy uti-lization degree is also insufficient, needing to give the improvement and the enhancement. Keywords Reading Teaching, Status Quo, Questions, Strategy 小学高年级英语整体性阅读教学的调查研究 王慧霞1,张宏丽2,赵丽霞1 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2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教研室,天津

阅读教学的思考

如何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要看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其中阅读和表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涵盖了听说读写等重要因素。那么,应该怎样有效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 一、课前导入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 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预习课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篇课文或一段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两遍就了事,而应布置预习题,指导学生预习。抓预习,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助于培养自学习惯。那么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首先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自己思维的主要手段。学生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要我预习”变为“我要预习”。其次要有严格要求。预习如果没有严格要求,学生就会无的放失。到处翻翻看看,达不到预习目的。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一是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二是自读课文,画出生字难词,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三是根据课后理解分析题细读课文,把无法理解的问题做出记号,以便在教师讲课时用心听讲,求得透彻的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另外我会根据不同的教材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读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句子。然后再思考这些词语、句子描绘了草原怎样的特点?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完课文后,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词语和“是……也是……”、“既……又……”、“连……都……”等句子。这样,学生就能较快、较准确

浅谈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 摘要: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会表现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应该从开始就注重整体性阅读教学,让学生在理解性阅读能力、欣赏性阅读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同步都获得进步。整体性阅读教学,正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60-01 整体性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树立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从作品的初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形成对课文的整体印象;逐步深入研读,理解段落间的关系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作品主旨或主题的思维活动过程。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实施,在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整体性阅读教学从学生理解文本的角度出发,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理解性阅读能力、欣赏性阅读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理解性阅读能力 理解性阅读能力侧重于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所体现

的一个结果,在整体性阅读教学的三个层面里,整体感知层面说说文本的主要内容、局部研读层面深入理解文本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整体把握层面概括作品的主旨内涵等等,都是对学生理解性阅读能力的强调。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要不断训练和强化的,整体性阅读比较重视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在进行整体性阅读教学时需要多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整体感知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求阅读要从读者的感性认识出发,了解文本,注重的是读者对文本的初次体验和感受,是浅层的理解,是感性的领悟。它的主要阅读要义是了解体裁、了解作者资料、知道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浏览全文后,能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大致的了解,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不一定初读就有了准确而可靠的的印象,引导他们获得初步印象,然后才会获得深度的纵观全局。 二、欣赏性阅读能力 整体性阅读注重欣赏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强调对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够对作品的观点有自己的评价,不仅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能够体会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因而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注重对课文的细细品位。学生阅读以后能够回忆起文章的基本内容,说出一些优美的词语,并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 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存在不少困惑,学习之后,有不少感触。 (一)学生的困惑和误区: 1、学生们一拿到语文阅读题,第一感觉就是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阅读。 2、学生们害怕阅读,是因为觉得在长篇的文章当中,选出只对几道题有用的信息,尤如大海捞针,产生恐惧心理。 3、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导致有话不知怎么说。 4、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很难享受到阅读的成功,容易放弃阅读。 (二)教师的困惑和误区: 1、不能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使阅读教学无的放失。 2、急功近利心理,导致教师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误区之中。 3、忽略了课本教学对阅读教学的重要影响,导致在课堂上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 4、阅读教学毫无计划,打无准备之战。 鉴于以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之后,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改变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如何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也是学习语言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学生会很有兴趣地拿起一本书、一张报、一份杂志,他们的这些行为,老师们都应该鼓励。(当然,这些书籍应该是内容健康的)因为只有增加阅读量,才可能增长学生的见识,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无形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主动的而非他人强制性的方式。效果会更加明显。 (二)注重阅读教学的计划性和层次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注重阅读教学的计划性和层次性,把阅

阅读教学整体性指导的思考与尝试

阅读教学整体性指导的思考与尝试 以下是关于阅读教学整体性指导的思考与尝试,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阅读教学整体性指导的思考与尝试 福建龙岩市松涛小学( 364000)江立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整体把握”提升到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之一:“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是一种通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是对读物整体内容的把握。而我们的教学往往把整体性阅读简单地理解为“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读了课文,有什么样的感受”等几个琐碎的问题,将一种教学理念与策略加以窄化、异化,一带而过,认为提出这几个问题了就意味着关注了整体性阅读教学了。由于整体性阅读教学在增长智力、提高能力、扩大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因而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以及教育专家的重视。本文就阅读教学整体性如何贯穿教学全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人生发展中明确整体目标 童年阅读将影响孩子的一生。一本好的童话书,可以让孩 ·

子着迷,看上百遍,听上千遍,让他们爱上童话中的角色。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让孩子了解人性,更可让孩子获得情感的体验和艺术的熏陶。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每一个生命在动态生成的空间内得到成长,教师应该为学生量身订制整体性的教学目标。 著名作家高尔基告诉人们:“目标愈远大,人的进步愈大。”当我们心中有了一幅大目标的教育宏图,我们就能从一个成就走向另一个成就,得到一个又一个快乐。小目标,小成功;大目标,大成功。这个成功规律永远不会改变。例如,窦桂梅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心中装有小目标、中目标、大目标。她心中的小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词句;中目标为通过朗读的方式,训练文本的语言特点的表达方式,同时通过朗读理解内容,通过朗读发现人性;大目标为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体会古代名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不但要知道文本中的小目标,也要明白文本外的中目标,还要明确学生未来的发展目标。像窦老师这样做到心中有数,逐一执行,课堂上自然会激发无限潜能,创造出超凡的成功。 阅读教学的目标确定要注重从整体(从整篇课文、整个主题单元、整册书,甚至整个学段)人手,要教学生先看该课文 ·

对 “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平利中学陈保顺 在新课改的进行过程中,作为奋战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光凭一腔的热情是不够的。面对种种新生的思想和极具冲击力的种种声音,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一味盲从。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今天把它写下来。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 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关痛痒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能力、阅读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 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说,目前高考中考阅读命题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说明一般意义上的感悟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仅仅依靠感悟,高考中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我认为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

关于小学语文整体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整体性感知,局部性阅读,时刻着眼于整体的这种教学方法,我们就叫它整体性阅读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整理文章中不同部分、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自主分析文章的内涵,将其精华转换为自身素养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以及整体把握能力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整体性阅读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意识,以整体理念对文本进行多次阅读,在初次阅读时,形成对文章的整体印象,然后反复深入研读,详细了解文章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最后的阅读中明确文章的内涵,以及作品的思路,并转化为自身文学素养。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文本内涵。 1.整体感知――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整体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初始就是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次阅读文章时,学会捕捉初始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是一种对浅显知识的初步理解。学生在初步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文章的题材、体裁、文本线索,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初读建立一个整体印象。教师在学生进行初读前,应设置好初步阅读时学生需要感知的相关内容,比如,文章中描述了什么人物,什么时间,什么事件,重点阅读哪些地方的内容,初读后产生怎样的感想等等。 2.局部研读――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关键点。 阅读教学并不是浏览一次就完成的教学,而是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多次阅读。学生在初步阅读获取了整体感知印象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再次阅读,针对文章的局部内容,进行具体的详细阅读,这需要建立在初步的整体阅读基础之上,对文章知识进一步的了解,是筛选重要信息的阶段。主要重点是学会寻找文章中的关键部分、关键语句、关键词语,理解文章中的写作意图,了解文章中各组织结构部分的互相关系,能够明确体会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局部研读是以整体感知为前提,对局部重点段落的详细分析解读,理清文章中所描写的前因后果,形象地构建文章中所有描绘的整体场景,为探寻文章的正确表达含义,体验个性化文章知识内容,并将其转换成自我文学素养做准备。 3.整体把握――整体性阅读教学的落脚点。 整体把握阅读是整体性阅读教学的最后步骤,这一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能够挖掘出文章中的亮点、重点、意义点,深入地剖析,深入地理解,将局部阅读时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整体性的总结,将所有信息汇入到一起,相互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学生需要通过这一过程,彻底了解文章的脉络构造、表达形式、表达方法、主题意义、内涵寓意等等,进而产生自己个性化的感触,知识体验,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文学奠基,积累和沉淀自身的文学兴趣,提高自身的文字应用能力。 二、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1.统读法。 统读法通常可以应用在整体性阅读教学的开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性统读,明确说,统读只是为了快速获取文章大意,获取自身对文章的第一感受,初步印象,无需逐字逐句,仔细斟酌,仔细研读。统读法培养的就是学生对文章整体概括的能力,是锻炼学生提炼文字信息,筛选、分析信息能力的阅读方法。在目前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统读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更精确定位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比如学习《中彩那天》,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题目,首先预先设想下文章应该是讲述了关于中彩以后的事情,然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将多次出现的父亲中彩后的神情做个记录,然后通过上下贯通,可以看出这个文章是描述父亲如何克服自私心理,把奖品物归原主的事情,这样内容清晰明了,文章的脉络也就掌握了。

阅读教学中的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思考 在阅读课中,同一篇同一段文章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教法,有的教师是就内容讲内容,为教而教。而有的教师则能注意既教给知识又注重阅读水平的培养。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第一种教法是:教师组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段讲的是谁的故事?(小金花)小金花的妈妈为什么要混进敌占区(为了救老王)她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救老王(和敌人同归于尽),这么多的问题讨论下来费了很多时间,其教学效果甚微,仅仅协助学生弄清了文章的情节,这种教法可谓是“情节重复。” 第二种教法是讲解,教师提出另外一些问题:“怎么,心里难过,唱不起来?”这是什么句式(设问句),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了啊!这句话与下文是什么关系?(是下文的总起),写小金花妈妈救老王时用了哪些动词(学生找了一些动词),又问“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反问句)。这种教法虽然不再是讨论课文情节,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细细碎碎地讲解语文知识,这属于“知识讲解”教法。 第三种教法则是教师先让学生默读全段,考虑分几层。然后指导读第一个层次,要求把志愿军鼓励小金花的句子“怎么?心里难过,唱不起来?”读好,再让学生读这段第二个层次,特别是读好小金花说的话,要表现出对敌人的深仇大恨,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略加准备,改用第三人称复述小金花说的话,最后讨论一个问题:妈妈牺牲时,小金花不掉一滴眼泪;为什么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她却落泪了呢?这样让学生分层次,训练学生的复述水平。这是一种“水平训练”的方法。

我们发现不同的教法,着眼点不同,就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效果。停留在“情节重复”。是和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相违背的,当然也不可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学水平。“知识讲解”是对课标片面的理解,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虽然语文课中很多知识是需要传授的,但仅仅停留在讲解、记忆阶段是不够的,只有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水平,学生才能掌握得牢固。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教师不能跟着学生一辈子,如果我们重视培养水平,学生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工具。 多年来的一线教学,使我充分地理解到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水平,尤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重点,要明确目标强化训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法指导,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应重视整体性

阅读教学应重视整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都强化了对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这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命题者把一篇文章或语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且围绕材料的中心和主旨来设计试题。考生具备了整体阅读的意识,方有可能答好每道题。所谓整体性。就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重视其整体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要想有计划、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必须注重课文的整体性。《课程标准》所编选的基本篇目,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每一册、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目标都只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教师应该统览整个教材体系,明确本册、本课在母系统中的具体目标和地位,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如何实现整体阅读,不是单纯的学法问题。首先应是语文教师的观念问题,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整体意识、整体观念,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处理上应始终抓住整体。在关键的几个环节要把握好: 第一,起始阶段要抓住整体。 文本的开头是“龙头”,起导向作用。一篇新课文学生总有一种新异感,要充分利用这种新异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不要一开头就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人手,一下子沉入对局部文字的分析之中。比如教学高尔基《童年的朋友》一文,教师可以抓住结尾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关键句来设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外祖母的爱心?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前后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然后在老师的组织下集体交流,明确:外祖母“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她微笑的时候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悦光芒”等正面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感受等侧面描写,都体现出外祖母对我的爱。只要学生能认真阅读一下教材,便会流利地答出,既把握了部分(段落)又顾及了整体(全篇)。 第二。要理清文本的整体思路。 每一篇课文,作者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抓住了这条思路,学生就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就拿魏巍的《我的老师》来说吧,题目写我的老师,课文开头以“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一句开头,展开了对蔡老师的回忆。接着,文章列举蔡老师的五件小事,写出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感情,在此基础上,作者写了“我”对蔡老师依恋的两件小事:默默地看老师写字:放假前与老师难分难舍,暑假中感到时间漫长,甚至梦中寻找蔡老师。最后,文章以“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抒发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与开头相呼应。文章的结构与感情的发展基本一致。弄清了作者的思路之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作者构思的巧妙,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做到高屋建瓴。这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文意打下了基础。 第三。要注重语文知识的整体训练。 对于字、词、句、语、修、逻等的教学。也要求执教者用整体的观念,把这些零碎的知识尽

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9-02-20T11:19:33.81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4期作者:王曙明[导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凭借阅读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等,使自身的知识素养、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王曙明(安徽省明光市耿庄新华爱心小学安徽明光 239400)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凭借阅读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等,使自身的知识素养、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应对阅读教学加以必要的重视,并对其的创新模式进行分析等,以此来增强教学实效,使得学生在局限的课堂中收获更多。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加以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4-0197-01 前言 新课改提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安于现状,运用创新、先进的对策,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等,只有这样才能够跟随住时代的脚步,将学科价值全方位的展现出来。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更好的贯彻好这一要求,大大的增强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部分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及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引导方式出现错误[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独立思考,进一步的深化其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等,使得学生有所收获。但在现阶段,部分教师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置在学生的读上,并让学生在阅读完毕后匆匆进行探讨,引导方向出现偏差,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其次,教学模式舍本逐末[2]。在当前,部分教师非常喜欢将文章拆分成几部分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在阅读、理解文章的过程中缺少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很难使其养成思考习惯,使得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最后,是教学模式缺少个性化。新教改提倡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更多。但是,在目前大部分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没做到这一点,导致学生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亦步亦趋的跟随在教师的身后,对其本身的个性化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注重环境创造,实现模式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动参与到阅读中,积极、独立的思考,为其营造一个和谐、适应的阅读氛围等,深化其对阅读内容的感悟程度,使其获取到更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对此方面引起注重,以此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力求将阅读教学的价值全方位的展现出来。例如,在讲解《乌鸦喝水》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来促使学生阅读环境的营造,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出一个连环画,将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部分贴上空白贴纸,让学生进行观看;在这之后,教师就可以由此提问:“在这样的情景下,你觉得乌鸦都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喝道水呢?”“哪种方法是最快最有效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由阐述,为后续的阅读打下基础。而在最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积极的投入到故事阅读中去,使其在阅读中始终兴趣盎然,这要比传统的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有趣、生动得多。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的增强学生阅读的趣味性,使得学生的阅读环境更加生动、有趣等,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始终思维活跃,保障阅读教学得以持续、有效的实施下去。 (二)优化引导方式,实现模式创新 新课改大力的倡导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无论在开展哪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应将以生为本这一理念贯穿在其中,以此对引导方式进行优化,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全方位的展现出来。因此,在新课改的导向下,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做到这一点,促使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力求将阅读教学的内涵、价值等逐一展现出来。 例如,在讲解《詹天佑》一课的过程中,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几个探讨问题,如:“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詹天佑对于我国的铁路事业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等,让学生带有着目标参与到探讨中,优化引导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实行因材施教,实现模式创新 每个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兴趣、方式都是不同的[3]。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因材施教,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的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推动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入到阅读中。另外,当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不同的看法、观点时,教师也应对这一行为予以及时的肯定,使得每个学生在阅读中都能积极思考、活跃思维,促使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得到增强。 结论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是学生积累知识经验、丰富文化底蕴的主要路径,对于学生本身的学习、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充分的发挥好自身的教育效用,促使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新等,以此来展现出阅读教学的价值,促使有效教学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刘胜.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130+132. [2]舒进兵.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27-28. [3]王芳.浅谈“体裁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5):59-60.

浅谈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

浅谈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语文教学的就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具体表现在:(1)在升学考试中,多数学生考不出好成绩;(2)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以后,也普遍反映语文水平偏低;(3)学生进入社会后,适应不了现代生活的交际需要。造成此等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就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文学性。久而久之,使语文教学陷入枯燥、机械的境地,使学生对语文课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和热情。 语文教学中,忽视课文的整体性和文学性的教法,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四种误区: 一孤立课文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所编选的基本篇目,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每一册、每一篇课文都只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教师应该统览整个教材体系,明确本册、本课在母系统中的地位与具体目标,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但有些教师却未能做到这一点。教某篇课文,只钻研这一篇课文,把课文孤立起来,岂不成了大海中的一叶浮舟? 二肢解课文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肢解成单独的段落、句子、词语。更有甚者,撇开课文的整体艺术

不谈,只挑选其中语段作练习,练习题目却跳不出结构、词汇、语法这些理论化的框架。教完一篇课文,老师只是给学生注入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说不上培养能力,更谈不上阅读欣赏。长此下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就无从谈起了。 三忽视阅读 汉语有很强的音乐美。有的教师总以为读书耽误时间,或者怕引起学生的厌读情绪,不若讲解来得快,所以对课文思路的整理总是以教师讲解为主。阅读教学也列成题目形式,只有“分析”,没有“阅读”。致使学生在考场上遇到课本外的“阅读材料”,便觉得无从下笔了。究其原因,还是阅读太少了。 四题海战术 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一时半会还不可能完全抹去应试教育的影子。比如许多应试有方的教师,把题目内容系列化,教学内容题目化,答案要点规范化。化为经验之谈。这种“题海战术”式的语文教学,应付眼前的考试或许会有短暂的效益,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课文的整体艺术美。从长远角度来看,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以上几种教法,使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课文的整体思路、文学艺术模糊不清,更无兴趣可谈,纵然再多记几个词语,多做几道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 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这样上课不是曲解了“感悟”应有的内涵吗?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 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县市教研员下来听课,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至于语文优质课竞赛,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四十五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位优质课获奖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7-09-08T10:48:24.147Z 来源:《教育学》2017年7月总第123期作者:林最清[导读]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进行的心理认知,倡导阅读的整体性。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东源乡江岭小学337007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对文章内容整体进行的心理认知,倡导阅读的整体性,按照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为目的,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强化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整体性阅读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剖析,重视文字方面的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对课文整体的阅读感受。这种语文阅读教学其实质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整体性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整体理解文本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欣赏、理解和探索,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他们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整体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初始要引导学生们从整体层面来展开对于文章的感知与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次阅读文章时,学会捕捉初始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形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统读”是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整体性阅读教学的重要开端。统读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大意,获取对文章的第一感受。例如: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先引导学生通过题目设想文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并着重对文章中的点题之句做好记录,通过上下贯通,了解文章是描述西部铁路建设者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打通风火山隧道的事情,这样文章内容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感知全文。统读法能有效锻炼学生提炼和分析文字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更精确的信息,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整体概括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局部研读,深化理解 虽然整体性阅读教学注重从整体的层面解读与把握文本,但也需要对文章的重点部分展开详细研读,这是增进学生阅读体验的一种方式,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必需的过程。局部研读是以整体感知为前提,对局部重点段落的详细分析解读,理清文章中所描写的前因后果,形象地构建文章中所有描绘的整体场景,为探寻文章的正确表达含义,了解作者写作意图、体验个性化文章知识内容奠定基础。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对于文章形成了整体印象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针对文章的局部重点内容,进行具体的详细阅读,并对重点部分展开有针对性的讲解,通过对一些关键的字、词、句的讲解,对文章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文章中各组织结构部分的互相关系,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线 无论哪种类型的文章,不管内容简单还是复杂,都是根据思路进行创作的。在整体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线,这样分析起来,既省力又脉络清晰,学生理解也快。因此,阅读文章要看到作者的思路,才能理清文章结构,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思路是无形的,常通过线索和脉络来表现。不同文章思路不同,有的按时间顺序或人的认识发展来结构文章,有的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或材料的内容归类等来结构文章。 四、归纳总结,概括文章主旨及中心思想 整体性阅读教学中最后的归纳总结是对整堂课的一个有效的回顾。归纳总结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们梳理相关的知识,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总结的方式可以多样,教师应当避免说教式的归纳总结,否则不利于好的教学氛围的营造,也难以收获很好的教学成效。归纳总结的过程可以更多地引发学生的参与,可以通过对话交流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大家对于教学文本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合适的引导,并且将学生好的观点进行总结与提炼。以这种方式完成的阅读教学的归纳总结不仅更为人性化,也能够让整体性阅读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的总结与回顾,引导学生们表达着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与体验,对文章的主旨及中心思想进行概括,是一种很值得采用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完成了对于阅读教学的有效梳理,是推进整体性阅读更好地发挥其成效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 五、结语 小学语整体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层面展开对于文章的感知与剖析,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整体性阅读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与实践,探索与总结出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仁增阅读教学要正确理解和运用“整体把握”[J].小学教学设计,2005,(Z2)。 [2]张莹探讨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3,(12)。 [3]于井凤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