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发信站: 新一塌糊涂(Wed Mar 18 02:51:26 2009), 本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72683752.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472683752.html,)

地方志源流概说

“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注2)

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

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使地方志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除三修《大清一统志》之外,全国各地亦纷纷修志,不但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还出现了乡镇志。

清朝中后期,在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患的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方志,以新疆和西藏最为突出。如《钦定新疆识略》和《回疆通志》。这两部方志体例大致相似,对“南北各城官制、兵额、台站、卡伦皆关综核,特详载于各城图后,至山川道里彼此联属,则于总图后谨撰总叙。”新疆“配有军台又有营塘、驿站,颇为纷难,谱详胪于道里表,以便核查。”此外,在这两部方志的《纪事》还简要记述了清政府历次与新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战的经过。(注3)

地方志——军事地理的史料库

在地方志大量的军事史料中,以军事地理资料最为丰富,最为突出。如历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疆界沿革、战场地名辨释、民族分布与迁移、边(海)防卫戍、山川要津、险隘关塞、交通道路、兵家必争之地等,涉及历史军事地理(注4)的研究资料,通常都可在地方志中有关的条目中寻得。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就记述着古战场贺兰山的关塞和可通步骑的口隘数,以及古代防御要点的地

形,“往役军伕”的水源等重要军事地理资料。又如,清《崖州志》中卷十三、卷十四,记述了海南岛南部军事要地的地理形势,并且有简要的军事评价。举例说:“尖岭,一名放草岭,相去各一二里。为罗蓬、红花、大茅三峒交界险要。古官道由此行经落笔洞。若剿三峒,能潜兵伏守,以歼援贼。兵力厚,则乘势立捣援剿,可成破竹只功。”在同书卷十二《海防志》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海南岛南部海岸、海防实力和环海水道、重要海港等军事地理情况。

对海防地理形势记载详备的有明《嘉定县志》,其中内容曾被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地理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引用。《嘉定县志》中《兵防志》叙述了战舰、兵器、火器的种类和用途,以及官长重视水战的意义等。同时指出:“.......险要莫如刘家河,而此次为第一,何也?曰:海中诸夷,狡猾莫如日本,入寇亦莫如日本。山东、浙直与寇为邻,然山东之海,水势湍悍,山脉联络,非熟径者不可行;且勾引接济之人未尝有也。故倭患独浙江海屿为多,而通番者独众。故寇舶自外海而来,以洋山为入犯之的,必至此而后分掠,若直至崇明,则诸沙错落沿袤三百余里,暗涂相贯,有若为华夷之限者,惟有三爿高家一路可以通舟,而不可重载,惟此一路,宽深可行,无有瓮碍(宝山之外,沿海有相家路者也是)。而竹箔一沙横亘其外,隐然为之外护焉。国初海运,特筑宝山以为准的,盖为此也,故竹箔之南,吴淞之要道也;竹箔之东,刘家河之门户也;若设重兵于此防守,贼岂惟不能侵犯内地,虽二江之口亦得息肩矣。”以上是嘉定人民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从防倭抗倭作战中经过精密的调查得出的经验总结,对当时防倭极有参考价值。故而顾氏详细地节录这些资料于《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以供后人参考。(注5)

地方志中,具有突出军事地理价值的是“图志”和“图说”。著名的有《九边图志》和《三关图志》,专论“亭障之夷险,城郭之坚暇,士马之强弱,钱谷之盈缩,夷部之远近。”(注6)这些图志、图说采用“地图注记式”的方法,论说防区内的地理形势、当面敌情、以及己方兵力部署。《三关图说》中,山西偏关附近的军事要地贾家堡的地图上注记有:“本堡在大同界,无边。北距将军会,西距好汉山,各止数十里,当云朔孔道。援兵行旅每为虏所邀截,乃两镇要害地也。”图下注:“本道所辖边界,东自中路地椒峁,西南至河保石梯隘口,沿长三百六十三里零二百八十步,又自石梯隘口迤南至黑石峪黄河东岸,沿长二百一十里。”又注:“贾家堡,嘉靖十六年虏大举由平虏老营犯一次;十九年八月又由平虏入犯;四十四年七月大举由老营入,攻毁贾家圪坨旧堡。……隆庆三年十月由好汉山寇老营,掠本堡,系极冲。”

图志、图说除上述地理形势、敌情之外,还记录了当时守备军队的防区分界、任务及各种作战预案。明《三关图说﹒分布扼守援剿事宜》中,偏关的御敌策略为:“虏由草垛山界驴皮窑进边,过灭胡而西,必由黄龙池以至偏关,由楼沟而下岢岚,西路参将堪于草垛山拒堵,老营到将三关游击堪于黄龙池进援。虏过灭胡而东,必至柞子以墕至寺墕、马站而下三岔、五寨,西路参将堪于柞子墕拒堵,老营到将三关游击堪于寺墕进援。”

明代,我国沿海不时遭受“倭寇”的侵扰,海防甚为重要。时人著录有:《海防图论》、《两浙海防考》、《海宁卫乘》等海防志。其中以《万里海防图论》为著名,“是书乃若曾入胡宗宪幕府以后,与同事邵芳取旧撰《海防图论》复加考定。起广东、历福建、浙江、南直、山东、辽东,计程八千五百余里,杂图七十五,各为之论。若曾自序以为许默斋《九边图论》详于西北,此独详于东南。”(注7)这些明代海防志中“凡地形、船械以及战守选练之法,无不毕载。”(注8)

清代图志、图考与明代的性质想同,如《澳门图说》、《西招图略》等。有代表性的为清《西藏图考》:“山川险易,道里远近,非图不明,尤为行军者必需”(注9)这部图考专述西藏地区的城池、关隘、山川、诸路程站,洋洋十余万言,以文字补充地图的不足,军用价值很高。在这部图考中还附有与我国西藏相邻的哲孟雄(锡金)、廓尔喀(尼泊尔)、克什米尔等的简略情况。《西藏图考》中记述边防口隘时说:“西

南有廓尔喀其入藏四隘口:为喀达、为绒辖、为聂拉木,为济咙。”对内地入藏道路也有详细的叙述,如“川、陕、滇入藏之路有三,为云南中甸之路峻戏重阻,故军行皆由四川、青海二路,……”其中各段路程、道里远近、沿途村落、粮食补给、少数民族情况、历史战迹记述详细。

地方志还记载了许多古代战争地理的著述篇目,便于今人查考。如《山东通志》记载清任颛撰有《治卯精要编》是记西夏山川地理出入攻取之要的著作。地方志记载的军事地理著述篇目有些已经佚散未能留传至今,但这些篇目却向今人展现了古人在军事地理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

地方志的军事史价值

地方志的军事内容还包极丰富的兵防、屯戍、兵器,以及攻防战守的战争史料。通常地方志中均记载有当时当地的驻防、警备的官兵数额和部署情况。如清代吉林《打牲乌拉志典全书》中记载着《库伦驻防》、《海参崴驻防》等兵防史料。地方志的这些兵防史料,对我们研究古代驻军、兵役、军制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地方志中还有不少关于当时驻防军队的兵器装备的记述。如嘉靖《宁夏新志》载,明“九边”重镇宁夏城内有储放枪炮火器的“神机库”和“兵车厂”。仅枪炮数量即达五千六百零二件,当时宁夏驻军二万五千六百人,依此概算,平均每四名军士就拥有一件火器。(注10)其中有源自西班牙的佛郎机大炮,射程可达百余丈。明嘉靖年间,宁夏可自造伏郎枪,每次装火药三两,发射铅子,射程可达千步。并有使用这些火器获取胜利的记载。又如清光绪《善化县志》中有对太平军进军路线、方向、运用地道战攻占城镇,利用“火箭”杀伤清军的记载。

此外,地方志保存有大量战争史料,如《偏关志﹒志余》是一部山西偏关的大事记。《志余》记述了偏关自五代至明的大小29次战争经过。又如《朔方道志﹒志余》以编年体记载了宁夏的历代战争。其中对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军同清军作战的经过记述颇为详细。地方志记载的战史中有不少是农民战争和对外反侵略战争的珍贵史料。

我国古代的地方志在当时起到了“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之端”(注11)的作用。岁月悠悠,地方志中记载的战争,已同那刀矛剑戟的冷兵器一起成为遥远的往昔。然而,千百年来,地理环境却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古人在地方志中对地理形势的分析记述虽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但一些精当的见解,至今值得我们借鉴。仔细研究,会发现古人许多评述颇有见地。

卷帙浩繁的地方志是我国古代军事遗产中的瑰宝,至今仍有着现实意义,它是我们研究军事地理和战争历史,以及编写地区兵要地志的重要参考资料。

沈克尼文

注:

1、见《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2、见来新夏主编《方志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3、见《钦定新疆识略﹒凡例》。

4、参见冯配岳、沈伟烈《关于军事地理的几个问题的探讨》,载《地理科学》1984年第2期。

5、见朱士嘉《顾炎武整理研究地方志的成就》。

6、见《三关图说﹒后序》。

7、8见洪焕春著《浙江方志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转引《四库总目提要》。

9、见清《西藏图考﹒藏图小引》。

10、见沈克尼《明清时期宁夏中卫地区的兵防》,载《宁夏文史》第一辑。

11、见《元和郡县图志》。

三国参考文献与入门(二)

三国参考文献比较与入门 五、制度类 地方行政(含都督)篇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甲乙部)》 正如严耕望所讲,旧史注重的为中央行政史,其实同样重要的地方行政史,比重过低。他这三本书(甲部为秦汉、乙部上册为魏晋南朝、乙部下册为北朝),不但从诸书职官志引列材料,连散见于其他诸纪传,以及出土的碑文等资料,也极为详尽(变态级别)的列出,最后加以分析。大方向基本正确,可以说是研究这时期地方史的必读本。 至于三国,抱歉了,汉末情形也散见于甲部,不能认为只买乙部便可。由于王国、侯国也同时是地方的,故宗王、爵制也在探论之列。 籍贯限制一章,可能要参考已独立成书的《两汉太守刺史表》。 《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 中央对府主、府主对下属的诸多节制(平衡)、护军、节、军师等众多方面,有不少独到见解,对比坊间很多解释这段时期的所谓词典,其实错漏百出;这一本虽然不是词典,但用来快速检索相关内容,却是首选。 《魏晋南北朝地方官等级管理制度研究》 论述都督制方面,除了孙吴部份,详尽度比严耕望的高、信服力比张鹤泉为高。关于加将军号、赠官等方面,也有不少精辟意见。 《魏晋南北朝州制度研究》 重点果然是州,郡县的关注度是在严书之下。也有不少是严书所没提及的,仍不失为可读之本。 《魏晋南北朝都督制度研究》 魏制不如张小稳、蜀汉制不如洪武雄、吴制也不见得比严耕望强。整理有余,论证力度和详尽程度稍欠。 《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 城市发展、管理机构、城市治安、市集等,作出了详细论述,城市史必读书。选拔考课篇 《秦汉仕进制度》 其实这本才是入门者先看之书,因为三国,尤其是汉末,都在沿用汉旧制。不但谈论察举,还有任子、计吏等诸多虽不普遍,但也是提拔人才的途径介绍。列明众多察举的史料,故作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发信站: 新一塌糊涂(Wed Mar 18 02:51:26 2009), 本站(https://www.360docs.net/doc/472683752.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472683752.html,) 地方志源流概说 “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注2) 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 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使地方志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除三修《大清一统志》之外,全国各地亦纷纷修志,不但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还出现了乡镇志。 清朝中后期,在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患的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方志,以新疆和西藏最为突出。如《钦定新疆识略》和《回疆通志》。这两部方志体例大致相似,对“南北各城官制、兵额、台站、卡伦皆关综核,特详载于各城图后,至山川道里彼此联属,则于总图后谨撰总叙。”新疆“配有军台又有营塘、驿站,颇为纷难,谱详胪于道里表,以便核查。”此外,在这两部方志的《纪事》还简要记述了清政府历次与新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战的经过。(注3) 地方志——军事地理的史料库 在地方志大量的军事史料中,以军事地理资料最为丰富,最为突出。如历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疆界沿革、战场地名辨释、民族分布与迁移、边(海)防卫戍、山川要津、险隘关塞、交通道路、兵家必争之地等,涉及历史军事地理(注4)的研究资料,通常都可在地方志中有关的条目中寻得。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就记述着古战场贺兰山的关塞和可通步骑的口隘数,以及古代防御要点的地

蓝勇历史地理学课后复习题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方法和手段:文献逻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

历史军事地理

漫谈中国古代军事地理 高天 2011.12.13 引子——南京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孟德斯鸠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挑战应战说”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大陆形状:东西走向相较南北走向更容易交流——气候相似 二、军事与地理 1、古人眼中的军事与地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兵法》《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2、中国地势 西高东低、三级阶梯 3、地形条件与军事 (1)山地:制高点和谷口是关键 (2)丘陵:俯视平原 (3)高原:民族证券、居高临下 (4)平原:平原之间通道为兵家必经之地。 (5)盆地:通道及制高点 (6)水系:淮河 (7)气候、植被:八公山草木皆兵 三、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1、时间分布 《中国军事史——中国历代战争年表》 东周阶段、魏晋南北朝阶段、五代宋辽金 《读史方舆纪要》 2、空间分布 先秦时期: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秦汉时期:陇海、兰新线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长条形区域 隋唐五代时期:黄河及其以北地区 宋辽金夏时期: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一线淮河至大散关 元明时期:北疆与闽浙地区 四、中国历史上的“军区” 1、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 宋前:山川形便 宋后:犬牙相入 2、历史军事区域的划分原则 新中国: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 3、历史中国——一个大军区 北面:沙漠 西面:高山 南面:丛林 东面:海洋 战争主角变化不大,时间上连续性、地域上稳定性、角色上一贯性战争的强制同化 民族纷争的必然性 中原内部纷争 五、棋盘型军事地理格局 1、金角银边草肚皮 围棋术语 2、中国 四角:关中、河北、东南、四川 四边:山西、山东、湖北、汉中 中央腹地:中原 山脉战略意义:重在阻隔,而贵在有孔道可以通行 河流战略意义:重在流通,而贵在有据点可以扼守 参考书目 1.《读史方舆纪要》 2.《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内容 内容摘要:任何军事思想都具有时代特色,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点在于具有哲学思辨性和高度概括性,注重智谋,具有相对的政治性与心理普适性。在当今社会,战争多元化使其中的战术有所淘汰,但其思想辩证,军队精神,理性思考与大局观念仍值得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扬与继承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国防的理性认识,是对战争的实践认知与理论整理,本身基于战争所处的时代。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则代表了古代理性的战争理念,出于对战争的严谨思考与态势的把握,古代军事家撰写了很多军事论著。现今,中国古代相对比较著名的兵书大约在50部上下,如《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握奇经》,《六韬》,《三略》,《纪效新书》,《登坛必究》等。在这些兵书中,宋代编的武经七书为集各兵家兵书者大成。 在这些兵书中,随着各时代兵种演化,装备进步,作战方式也在不断改进,早期的作战方法已经被后人提炼,修改为了作战原则。例如《六韬·豹韬》中论述了各地形的作战方法,而到了《孙子兵法》中则总结成为了《地形篇》,《九地篇》这一军事地理部分的原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拓展。同样的例子还有美国陆战队指挥官凯利将军认为《孙子兵法》是所有机动战的基础。他将该书列为部队的年度读物,要求每个陆战队员必须阅读。实质上所谓的兵法演变其实更像是一颗树的成长历程,过时的战斗方法会成为培育未来战斗方法的战略原则。例如秦统一六国时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灭;东汉统一战争中的西和东攻,由近及远,各个击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广结联盟;隋末李渊统一全国时的因势借力,乘虚入关,居险养威;蒙元初期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远程迂回,假道南宋灭金;明初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清初努尔哈赤的“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等方略、策略,使中国古代战略思想有了一定发展。宋代统治者提出并实行的兵权高度集中,以军事行政权归枢密院,军事指挥权归“三司”、“三帅”,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的统军思想;明代戚继光提出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军队训练原则和方法,使中国古代治军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秦代修筑万里长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导言 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 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 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4、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⑴在历史民族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册中专门设立了《历史民族地理》一章,对历史民族地区的研究有开创之功。⑵在历史经济地理方面:史念海《中国历史经济地理》、郑学檬《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与唐宋江南经济研究》⑶在城镇与古都城的研究方面:史念海主编的《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和文化》、李吉平《中国古代都城概况》、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⑷在历史交通地里方面:史念海的《中国的运河》王子今《秦汉交通史》辛德勇《古代交通与文献研究》。⑸在历史人口和移民历史地理研究方面: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等的《简明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移民史》、多卷本《中国人口史》等。⑹在历史文化地理方面: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和《方言与中国文化》。⑺在历史军事地理方面:史念海《河山集》第4集和胡阿祥主编的《兵家必争之地》。⑻在历史地理理论方面: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辛德勇《历史地理学导论》. ⑼在历史地理文献研究方面: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述》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1~4集、勒生禾《中国历

国防地理常识

国防地理常识 1、什么是领土? 答:领土,指在一国主权管辖下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他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 2、什么是陆地? 答:一国的陆地是指国家疆界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处于国家主权的完全管辖之下。 3、什么是领海? 答:指沿海国主权所及于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群岛国的领海是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沿海国主权及于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 4、领海的宽度是如何确定的? 答:领海宽度,可按本国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和安全需要,并照顾到邻国正当利益和国际航行便利,在12海里限度内确定。 5、什么是底土? 答:底土亦称之为地下领土,包括领陆的底土、内水和领海的水床和底土,国家对其资源拥有主权,对在底土上进行的开发和利用事业行使完全的管辖权。 6、什么是领空? 答:领空是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等的上空,是一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完全受国家的主权管辖。 7、什么是国家边界?国家边界有几种? 答:国家边界,是国家领土范围周边的界限,是划分国家之间陆地的界线,也是确定国家领海与公海、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界线。 8、国家边界有几种? 答:有陆地边界、水域边界(界河、界湖等)、海上边界(领海的外沿)、空中边界等。 9、从地图上看,国家边界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线,事实上它是沿这条线伸展的垂直面,这个面与地表水面相交时,才表现为一条线,这条线可以是有形的、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无形的,请问其自然物和人工物的标志各包括哪些?无形的,想象的又怎样划分国界?答:自然物标志有河流、湖泊、岩石、山脉、沙漠、森林等;人工物有界石、栅栏、墙垣、壕沟、道路、运河、水上浮标等;无形的、想象的有以经纬度分界的国界等。 10、国家的边界是怎样确定的? 答:国家的边界可以是由于习惯形成的,也可以是根据条约划定的。

秦统一中国的地理因素

秦统一中国的地理因素 秦朝立国虽短,但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的统一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的确立,成为历代封建统治机构的基本形式。秦的统一并不是偶然的,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究其原因可以从很多方面来作解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政策,及秦始皇个人才能等等。然而地理环境对秦的统一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它们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粗粗看地理环境对秦的饿统一没什么影响,但细细分析它的每个方面还是对秦的统一有着强劲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 够成自然环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地形,地貌,,水分,地势等等。这些因素中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方面(地势,地貌),一个是微观方面(地形,水分)。可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些因素对秦的统一起着什么作用。 首先从微观中地形来看,秦地处与关中平原与成都平原,有着优越的条件,该地区沃野千里,土壤肥沃,有着“天府”的美称,为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在古代社会人民对食物的依赖性是非常巨大的,特别在那个有着撕杀与拼命的战争社会中。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正体现着这一道理。可见这是秦统一的基础。然而并不是只要物质基础就行,还需要一定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战马。古代战争中都采取骑马战,因此某个国家马的数量多少与优良对各个国家战争成败有着先决条件。秦地处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中山原广阔,水草丰美,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次从微观中的水分来看。水的在生物圈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不但孕育着人类,也滋润着植物。它是动植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从秦所处的地理位置来分析,它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区,有着充足的水源,为秦的农耕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促进了秦农耕业的发展。然而任何事都有利有弊,虽水很重要,但超过那个度就会带来洪水的泛滥,给百姓造成危害。秦认识到这一点,便采取有利的措施。秦大规模的兴修水利。例郑果渠,都江堰,这些水利工程的建立不但有利与灌溉,而且也有利于防洪。都江堰的修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既消除除了岷江的水患,又灌溉了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可见水分对秦的发展也起着作用。 最后从宏观中地势来看。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有高到低,可分为三个阶梯,秦处与第二阶梯,战国其余六国处于第三阶梯。相比之下,秦比六国的地势都要高,这在某种程度使秦有着“易守难攻”的有利条件。并且对秦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古代帝王都对“高“非常崇敬,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有一种天下在我的眼中,天下是我的天下。当今社会也喜欢“高”不喜欢低,例“高职位”“高学位”“高收入”等等。虽说这不能说明问题,但却有着一种心理优势。六国比秦所在地区低,自然而然就有一种心理畏惧:太难攻打了。相反对秦民来说有着一种心理慰藉。这个因素也极为重要的。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民族,生活方式,文化等方面,它有着地域分布的特征,不同的地域分布有着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可见社会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的表现是某种社会行为。下面从秦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三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分析对秦的统一有何作用。 秦所在地区处于我国的西部,而这里曾是西戎族生活生产的地区。西戎族是一个强悍的民族,他们有一种“狼性”和“图腾”的特征。狼是一种凶狠,凶猛,不怕死的动物。而秦在在某种程度上,它得民族特性遗留有西戎族的特性,留有狼性。为了统一,他们凶狠;为了“图腾”,

军事理论复习题答案

一、中国国防复习题 1、国防的含义、目的、手段 含义: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包围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目的:主要是捍卫国家的主权、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 手段:军事、政治、经济、外交 2、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国防历史给我们的启示:①强大的国防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力量 做后盾②国防的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的兴衰③巩固国防必须建设质量高、数量足的军队④武器装备的优劣是决定国防强弱的重要因素⑤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形成强大的国防⑥国防意识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 3、我国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部队、中国人民武装部队、民兵组成”。4(10)、我国国防的基本目标:①巩固国防,防备和抵抗侵略②制止分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③制止武装颠覆,维护社会稳定④加强国防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⑤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4、我国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是9月的第三个周六 5、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大国土面积 --1260万平方公里 6、我国的陆地边界线—约2.2万千米和,海岸线—1.8万千米 7、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构成:陆军、海军、空军、第二炮兵 8、新时期军队建设方针——实施科技强军战略 9、现代我军建设的五个总要求---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11、《孙子兵法》的作者—-齐国人孙武、产生时间—-春秋末期 12、毛泽东人民军队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革命 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及国防防卫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 13、我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敌军 14、我国裁减军队员情况1985年-100万,1997年-50万,2003年-20万 15、江泽民的“科技强军”战略—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能效型、由人力密集型想科技密

历史上的战争与地理的结合

斯这内地是北寒带大陆性气候极为寒冷, 给法军后勤保障造成困难. 三是军装问题, 具说法军军装扣子是用锡做的, 而锡在零下几十度 时会粉碎, 军装没有了扣子, 寒风会把衣服吹起, 严重冻伤法军士兵, 给法军造成极大的非战斗减员,降低了法军的士气.几周后,拿破仑抵达了莫斯科。然而,他们却发现莫斯科已是一座空城。留在莫斯科的俄国人从彼得大帝身上学会了一招。等最后一批俄国军队离开以后,他们纵火烧掉任何对随后可能赶到的法国人有用的东西。大火连续烧了3天3夜,沿途的一切俱为灰烬。等火最终熄灭下来时,拿破仑三分之二的胜利果实已经化为乌有。在拿破仑清楚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无意投降后,他于10月18日下令撤退。 11月6日,瓢泼大雨变成了雪,白茫茫地盖住了大地。法国人并没有准备冬季军服。他们的制服甚至都遮不住肚子,里面只有马甲,而头盔反而把热量吸走。从莫斯科洗劫来的丝绸、皮草、裙子甚至还有做礼拜时穿的弥撒服都成了法国人抵御寒冷的材料。 当法国人碰巧遇上一个还算完好的村庄时,他们又差点自己把整个村庄烧掉。俄国人的房屋都用糊上泥巴的木头炉子取暖。这些炉子必须得慢慢加热。但一个快要死于饥饿和霜冻的人哪顾得了这些,他们尽可能快地给炉子生起了火。接下来,炉子着火了,整个房屋都燃起来了,还烧死了几个士兵。 11月25日,带着仅剩的5万人,拿破仑来到了贝尔齐纳河。可河上的桥梁已经被俄国人破坏。要是能够再冷一点,河水就能结冰,然而,天气却刚好冷到使河水冰冷刺骨,漂浮着冰块,可就是无法渡过。一些勇敢的士兵冒着几乎必死无疑的危险下到水中去定位水下支撑物。经过一整夜不停的工作,到11月26日早晨,“大军”终于可以过河了。 寒冷还在继续。瘦骨嶙峋的士兵们蜕变成“凶残的野兽”,他们为了抢夺一块马肉或者死人身上的一件外套而动刀动枪,争得你死我活。多达4万人在短短的4天里消亡――他们的尸体散落在街头。 当地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清理死尸。地面冻硬,他们无法挖掘坟墓,于是就把尸体扔进法兰西人在战争初期挖掘的战壕里。2002年,在一个住房开发项目中,推土机挖出了这片巨大的墓地,无数人曾长眠于此。 挺进俄国的60万大军,最后只剩下3万人回到法兰西。同样被遗弃在俄国的还有16万匹马以及法兰西“大军”的800门大炮。 俄国的胜利被认为是拿破仑王朝灭亡的开始。 而现在,关于全球各地高温、桑拿天气的报道屡见报端,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及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不但能轻易地改变人们的心情、生活方式,甚至还会影响到自然生态、人类发展。另外,天气也会改变历史。

古代军事思想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古代军事思想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2012级大气科学12010001012 王欣然 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有不同的军事思想。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军事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发展阶段也有区别。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其中比较有价值的100多部,被选入百科全书的有39部。 中国古代战争之多,兵书和论兵要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章之多,堪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现代军事领域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其代表作为以《孙子》为首的所谓武经七书)已经完全过时了,在以精确制导,全球快速机动,GPS和C4ISH为特点的世界新军事革命面前完全是故纸一堆;另一种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美军就是在孙子兵法指导下打赢了海湾战争和最近的伊拉克战争,甚至煞有其事地宣称,美军指挥官给每个美军大兵都发了孙子兵法,让他们临阵好好学习,书就装在大兵们鼓鼓囊囊的大背囊里。 有人可能认为中国古代兵法仅仅是“用兵之法”,之所以已经过时不再有用,是因为那时的战争与现代战争已有了根本的不同。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在许多方面论述的并不是单纯的用兵布阵,而大

量涉及到政治与战争及经济与战争的关系,进而从政治及经济层面论述军事问题和战略问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然有用的政治军事经济观点,同时中国古代兵法还大量涉及到战略学,战术学,军制学,军事地理学,军事心理学,军事管理学,军事人才学,战争性质理论,战争指导理论等方面带有一般规律性的基本理论原则。这些基本理论原则对于正面临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中国军队和中国国防建设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谈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兵法,不应拘泥于古代如何布阵,如何行军打仗,如何火攻等。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也已进入新军事变革年代,古代战争形式与现代战争形式已经大相径庭。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兵法的许多著名思想和论断,如“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谋伐,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等等,至今仍有着现实指导意义,换言之,这些军事原则是永恒不变的。 名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积极主张世界各国的军事学院把《孙子兵法》列为学员必修课目。我国古代兵书不但广为世界各国军事家所学习和运用。而且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被深入研究。更有趣的是,它还极大地吸引着广大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甚至连企业家,商人等也争相研读《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已渗透到了人们的政治文化生活之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成为人们的口头格言,就连法国的电影《蛇》的序言也以《孙子兵法》中的话为导语。日本的体育运动和营业战略也直接引用《孙子兵法》中的辞句作口号。日本天皇带头学习中国的兵书,让海军中将佐藤铁太

试论梁启超对西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传播的贡献

试论梁启超对西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传播的贡献1 司徒尚纪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阐述在清末民初西风东渐日益强劲的背景下,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推介西方近代地理学关于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同时指出梁启超也是最早正确评价徐霞客其人其事的一位学者,这都是中国地理学史上的大事,但为已有的中国地理学史所不载,应对梁启超的以上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和公正评价。 关键词:人地关系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中国传播、梁启超 1.引言 15世纪以来地理大发现所积累近代地理学知识是明末开始的西风东渐一个最主要内容,以利马窦为代表西方传教士首途广东在我国所传播西方文化都把地理学作为一种最有效、最能开启中国人视野的工具。经过利玛窦等不懈的努力,西方地理和制图知识作为一种新事物渐渐为我国人所接受,进而促使我国人产生足够的胆识和抱着宽广的襟怀去面对和接受更多西方事物,到鸦片战争时期,在广东以澳门和广州为中心,形成一个翻译西方地理著作的高潮。1841年林则徐委托好友魏源在译员梁进德将英国人幕瑞(Hugh Murry)所著《世界地理大全》译成《四洲志》基础上,编纂《海国图志》100卷,凡80万言,成为我国人了解外部地理知识的开山之作。林则徐由此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此后,广东时代先进文化代表人物邹伯奇、梁廷楠、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都非常注重西方地理学在革命和建设中重要作用,推介不遗余力,对传播西方文化和近代地理学在广东发展贡献匪浅,其中又以梁启超推介人地关系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成就最为突出,堪为中国地理学史上最早介绍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第一人。可是在已出版中国地理学史上,几乎见不到介绍梁启超这方面贡献的文字,实有失公允。很多人只知道梁启超是一位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一代文化宗师,但不知道梁启超也同样是一位推介西方近代地理思想的先驱。这其中一个原因是已有中国地理学史作者多为北人,对地理学在广东发展了解不足,而研究梁启超学术成就多集中在他的思想文化,即使介绍梁氏输入西学,也没有把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加以阐述,使他失去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应有地位。在弘扬岭南文化优良传统、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中,梁启超对近代地理学在中国发展的贡献,实在值得珍视,尤为广东人引以为骄傲和自豪。兹述梁启超在这方面的贡献如次。 2.推介人地关系贡献 人地关系是近代地理学研究一个核心。鸦片战争后,广东产生一批最早觉悟拯救国家民族于水火的志士仁人,他们在向西方寻找真理之同时,也将西方近代地理学思想和知识介绍进来,并首先立足广东,成为这一时期地理学在我国发展一个重要标志,其中以梁启超推介人地关系论的贡献最大。他以敏锐的目光、活 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深入研究了地理与历史、地理与文化等关系,自清末至民初发表了一系列论著,打破了沿革地理独占我国传统地理学主流地位,开一代新风。 在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方面,先后发表了《欧洲地理大势论》、《亚洲地理大势论》、《中 1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20558007) 作者简介:司徒尚纪(1943年生),男,教授,研究方向历史地理、文化地理、区域发展与规划;Email:situ988@https://www.360docs.net/doc/472683752.html,

9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第一节中国古代防御体系 一、长城 长城是以城墙、城堡为主体而组成的巨大而漫长的军事防卫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自的边境上修筑起城堡和城墙相连的漫长的防御工事,这就是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的侵扰,将北方旧有的长城连缀、延长,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此后,为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汉族建立的汉、晋、隋、明等朝,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均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明两朝规模最大。万里长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修筑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依据其防御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一是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 1、楚长城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称为“方城”。 2、齐长城 齐国长城,又称“巨防”。 3、中山长城 中山国在今河北石家庄附近,其地介于燕、赵、晋、齐之间。 4、魏长城 魏国长城修筑于魏惠王时期,有两道,一在今陕西东部,即魏西长城,一在今河南中部,即魏东长城。 5、赵长城 赵国长城,有南北两条。南长城是为防御魏而筑,修筑于公元前333年,“属阻漳、釜之险”。 6、燕长城 燕国长城也有南北二道。南长城,古称易水长城,是为了防御齐、赵而筑。 燕北长城,是为了防御东胡而筑。 7、秦长城 战国时期,秦国为防御西北匈奴南下骚扰,数次筑长城。 (二)秦汉时期的长城 1、秦万里长城 2、西汉长城 汉长城,又称塞、障塞、边塞。西汉所筑边塞主要有三部分: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成。 3、东汉长城 东汉初期,长城处于匈奴、乌桓的控制范围之内,东汉在原长城以南的河北、山西等地修筑了几道比较低薄的障塞。 (三)北魏至隋的长城 1、北魏长城 2、东魏、北齐长城 3、北周、隋长城 (四)金、明长城 1、金长城

199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199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华林甫 1991年的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共出版专著10余部。《侯仁之燕园问学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汇集了侯先生近十年来研究历史城市地理、历史沙漠地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陈桥驿主编《中国七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10月),对北京、西安、安阳、洛阳、开封、南京、杭州的历史、地理、考古、人物、掌故等作了系统、精湛的介绍,比8年前出版的《中国六大古都》多了一个安阳,改变了半个世纪以来通行的六大古都的说法。史念海《河山集》四集(陕西师大出版社,1991年10月)是一部侧重于陕西历史军事地理的力作。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9月)主要研究了中国历史行政区划层级的增减、幅员的伸缩和划界的原则等问题。牛平汉等《清代地理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6月)著述宏富,向读者展示了清代三级以上政权机构的建置、裁并、徙治、异名等地方政区沿革的详细过程,是迄今为止同类著作中最为完善的一种。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丛书的一种已与读者见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 千古奇人徐霞客》也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9月)。本年度共发表论文200篇左右,现扼要介绍一年来的研究概况。 一历史自然地理 水域与海陆变迁是历史自然地理的传统内容之一,林汀水《辽东湾海岸线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以下简称《论丛》)认为历史时期辽东湾海岸线变迁 最大的是在海湾中部,特别是盘锦地段发展最快,他归纳了其变迁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辽河所经之地,植被良好,输沙入海不多,岸线伸展不大;到了清后期,植被残遭破坏,辽河含沙量剧增,输沙入海数量大,岸线遂即迅速外移。二是各地段岸线的变迁深受水系、河口的移徙所制约,也与各时期流域植被的好坏很有关系。周魁一等《古鉴湖的兴废及其历史教训》(《论丛》第3辑)回顾了鉴湖由兴到废的历史,认为"宋徽宗的贪欲和对官僚地主掠夺土地的纵容,才是鉴湖废毁的直接原因",指出:"宋代围湖垦田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类是属于自然界的,人类在克服和改造自然环境 的同时,也应注意审慎地保护和顺应自然。"阮明道《清代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洪灾 研究》(《四川师院学报》第2期)探讨了清代四川、湖北、湖南及陕南、云贵地区 的洪灾状况,认为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等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和洪灾的重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盲目开垦,是造成清代中后期洪灾频繁的人为因素,而占耕江汉沿岸与洞庭湖水系淤地,靠修筑江堤来防洪,是造成长江中游一带洪灾日益严重的直接原因。环境变迁是近年来历史地理研究的热门。史念海《论历史时期我国植被的分布及其变迁》(《论丛》第3辑)认为:"黄河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在远古之时,森林就相 当茂密,植被完好","就是在黄河中上游,可以称道的森林地区亦复不多","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不仅有森林,而且森林还是相当普遍的",东北地区森林广大,"直到清代尚极繁多",文章最后对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作了探讨。李民《殷墟的生态环境与盘庚迁殷》(《历史研究》第1期)认为:盘庚之所以迁都殷地,决不是 贸然选定,盘庚时的殷墟是前带河、后被山,北有漳滏、南有开阔平原,而洹水流经其间,气候较为温暖、土质较松软,周围又有许多沼泽地和丛林,既利于农业、又利于狩猎和手工业,这里既是农牧业基地,又有矿源,也是手工业发展的良好场所,实

历史地理前沿:历代战争的军事地理

1、战争的关键时刻有许多意外的情况可以发生,此时考虑的是什么? (4.00分) ?A.战略问题 ?B.作战条件 ?C.区域问题 ?D.战场状况 正确答案:C、区域问题 2、从一场战斗来看地形叫做什么? (4.00分) ?A.战术地理 ?B.战役地理 ?C.战略地理 ?D.战争地理 正确答案:A、战术地理 3、中国人最早谈论地缘政治的是谁? (4.00分) ?A.孔子 ?B.烛之武 ?C.张仪 ?D.苏秦 正确答案:D、苏秦 4、现在的局部战争实际上是什么? (4.00分) ?A.对称战争 ?B.不对称战争 ?C.连锁战争 ?D.战略战争 5、现代军事地理有一个特殊问题是什么? (4.00分) ?A.国境线 ?B.武器 ?C.地图 ?D.驻军 正确答案:A、国境线 6、《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谁? (4.00分) ?A.郦道元 ?B.班固 ?C.陈寿 ?D.李吉甫 7、中国最早专门叙述战争地理学的是? (4.00分) ?A.《春秋》 ?B.《孙子兵法》 ?C.《孙膑兵法》

?D.《战国策》 8、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4.00分) ?A.战役部署 ?B.战场建设 ?C.战术构建 ?D.战略想象 正确答案:B、战场建设 9、朝鲜战争期间,麦克阿瑟扭转战局是从哪里登陆的? (4.00分) ?A.仁川 ?B.仰川 ?C.城口 ?D.汉城 A 10、过去在常规战争里面,军事地理的关注主要是什么? (4.00分) ?A.地表环境 ?B.战场环境 ?C.战略要点 ?D.作战条件 正确答案:A、地表环境 判断题(40分) 1、在研究军事地理的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根据战争的部署来研究。 (8.00分) 否 2、南沙是战略要地,占领就控制住南海。 (8.00分) 否 3、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军事地理的价值也在改变。 (8.00分) 是 4、军事地理上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地图与实际的差距。 (8.00分) 是 5、隆中对中,诸葛亮没有考虑军事地理。 (8.00分) 是

古代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

第31卷第1期2009年1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 u rna l o f Xi a ng ta n No r m a lU n i ve rs ity(So c i a l Sc i ence Ed iti o n) Vo l.31No.1 J a n.2009 古代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及其战略地位① 曾建忠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荆襄地区军事地理位置很早就引起不少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的关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战争大多以此地理位置为依托,而一举取得成功的。该区域在中国历代战争中的作用有史可鉴,“南北对峙之际,荆襄每为强藩巨镇,以屏护上游。自古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者。”对荆襄地区的战略枢纽地位的形成,不能简单与其他地区的类比,而应把它放在天下大势中来考察。 关键词:荆襄;地理位置;强藩巨镇;战略枢纽地位 中图分类号:F9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9)01-0220-04 荆襄地区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地理位置及战略地位非 常重要!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有文章论述。最为有名 的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的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與 纪要》-湖广方與纪要序。但顾祖禹只写到元朝初年。今 人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南宋时期荆襄地区战略地位的著述 较多,如朱绍侯的《吴蜀荆州之争与三国鼎立的形成》、饶 胜文的《布局天下》、胡阿祥的《兵家必争之地》等等。这些 文章写得都很好,但不足之处是涉及的朝代有限,尤其是元灭南宋后至清初这一段时间,很少有论文涉及。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弥补了一些不足之处,增添了元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中,荆襄的重要战略地位!尤其是明末农民战争中,张献忠飞兵奇袭襄阳和二十八骑入城战役,更突出了荆襄的枢纽位置。但张在占领襄阳后,没有认识到襄阳的地位而撤出襄阳,令人扼腕;相反,两年后,李自成占领襄阳,改其为襄京,并建立政权,这充分证明李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这一行动为他最终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文在描述战例的基础上,更全面充分地论证了战略枢纽与军事据点的关系,这样更能突出这一地区“用武之国”的地位! 地理位置是指地表上某一地理实体与其他地理实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地理位置的含义较广,其对军事影响较明显的是自然地理位置和国防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是指国家和地区与其外在某些自然事物的空间关系;国防地理位置是指该国与邻国的空间相对位置或相互关系。 一 荆襄地区军事地理概论 荆州(现江陵)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以境内婉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冈地、平原依次过渡,微缓倾斜,主体是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河积、湖积平原。海拔在20~50米之间。东晋时期荆州版图最广,北接大巴山,地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六省。宋之后,荆州辖区渐狭,基本限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横贯东西,连接吴蜀,流经荆州由大江入湘、入赣,亦无不便捷;汉水由江夏透逸而北以至西北,自襄阳西北行入汉中、关中,北行入南阳、洛阳,或水或陆,皆有通道。 图1 湖北山川形势图 襄阳介于秦岭山地与江汉平原的中间,上游大部是山地,山间颇多小盆地和峪口;下游则湖泊连绵,地势低洼。北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对。南有岘山,西南列山如屏,群峰对峙,地势险峻。 由于襄阳具有枢纽地位,历代王朝都以占襄阳为握有战略上的主动权。桓温、刘裕、岳飞、吴拱等都曾藉襄阳而有所作为,李纲、陈亮等人也曾建议经营襄阳。西晋灭吴,隋灭陈,蒙古灭南宋都大大得益于对襄阳的控制和经营;曹 022①收稿日期:2008-10-07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S080114) 作者简介:曾建忠(1972-),男,湖南株洲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