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清平乐村居400字

改写清平乐村居400字

改写清平乐村居400字

【篇一:改写《清平乐·村居》】

又是一个炎热的夏天。

今天,阳光明媚,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散步。

走着走着,忽然我看见了一座无言地小的茅草屋,茅草屋就在小溪的东边,茅屋外,有一片竹林,竹林里有许多小孩子在嬉戏,在茅屋的远处,一座座山峦连绵起伏。

茅屋里有一对白发夫妻,他们喝了一点酒,正用柔美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逗笑取乐。妻子说:“老头子,还记得吗?在咱大儿子五六岁的时候他问过你:“爸爸你为什么长了白头发呀?你本想吓唬吓唬孩子就说:“是因为你不听话才长了白头发。可儿子却说:“爸爸,我终于知道爷爷为什么长白发了!”“哈哈哈哈”老夫妻笑了起来。

在茅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豆田里除去田里的杂草,看干得多卖力呀!老夫妻的二儿子也没闲着,也在树荫下鸡笼,一会儿一个鸡笼就诞生了!老夫妻的小儿子也不会干什么,只是趴在小溪边剥莲蓬吃,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多么幸福的一家子呀!我陶醉了,呆呆得站在那,久久不愿离去……

【篇二:《清平乐村居》改写】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2019-02-19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4篇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4篇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1 夏日的一天,在一个小村子里,有几座山连绵起伏,蜿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即将腾飞的卧龙,又像曲折的万里长城。山上树木葱茏,郁郁苍苍,一点也不比金山银山逊色,正所谓“金山银山,不如青山绿山”! 山下,十几棵大树疏疏朗朗,那儿一棵,这儿一株,绿得好像是用深绿颜料浓妆淡抹的一样。旁边一片田野一望无际,这一块种着豆秧,那一块种着玉米,绿油油,金灿灿,这景色也别有一番情趣。豆田里,一个中年人挽起裤角,戴好草帽,正在烈日下锄草,豆大的汗珠滴入土中,正如李绅所说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啊! 田野边上,一座茅屋后,一片茂密的小竹林青翠欲滴。茅屋前有几棵大树枝干遒劲,枝叶茂盛。有对老夫妻正在絮絮谈心。旁边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正默默无语地编织鸡笼,那鸡笼即将编成。边上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清澈见底,岸边有许多青草生机勃勃。小溪里荷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绽裂似的。一位四五岁的小孩小心翼翼地采了一枝莲蓬,剥出嫩嫩的、香香的莲籽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好一派农村美景呀! 清平乐村居改写作文2 在一个和谐的小村庄里,有一户幸福的人家。瞧!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边,有一座矮小的茅屋。那条小溪里有许多圆圆的鹅卵石,许多荷花盛开在水上,许多莲蓬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在荷叶中跃动。还有许许多多的小鱼、小虾、小螃蟹在水中游来游去,好像在做游戏呢!在茅屋边,长满了青青的嫩草,几只鸡正悠然自得地在草丛中散步,在草丛中发现了一只小虫,就连忙用尖尖的小嘴把它吞到肚子里去。 “明天我们吃什么啊!”从矮小的茅屋中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位老翁、老妇在互相说话、逗趣、取乐。“笨蛋,当然是吃饭了!” “等会儿,我叫老二给老大带个信,说叫他弄几窝白菜过来,明天我们吃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一“醉”方显真知味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区体会词中农村的景致、农家的生活?如何感受词人对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呢?我有些迷惘。 于是,我便反复品读这首词,以期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能有所体悟与发现;终于,我找到了“醉”这一词眼。我觉得“醉”在词中包含着多重意思,便灵机一动,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对翁媪的‘醉’,仅仅是因为喝酒的缘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大开,回答也是精彩纷呈,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其一,“醉”在景物美。 学生回答:“我觉得这一对老夫妇是被这里的美景陶醉了。”老师追问:“说得好!那么这里的景物怎么美呢?”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清澈的小溪流,有的说溪边的青草和水中的荷花,有的说周围的青山,还有的说茅草屋。如此乡村美景,就像一幅图画,显得异常清新优美。 其二,“醉”在天伦之乐。 学生回答:“这对老夫妇好像还因为家庭幸福而醉了。”我顺着他的思路继续问道:“是的,和睦的家庭令人陶醉。那么,他们的家庭和睦、幸福吗?”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又被打开了,有的说这对老夫妇一起喝酒,一起亲热地交谈,很恩爱;有的说他们的大儿子、二儿子很勤劳能干,小儿子很顽皮可爱,尽享天伦之乐,怎能不“醉”? 其三,“醉”在自醉中。 学到这儿,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体悟词情——“这首词,仅仅是这对老夫妇醉了吗?”学生陷入沉思。此时,我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辛弃疾,山东济南人。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希望朝廷能收复失地,自己也能有朝一日回到家乡过上平静安闲的生活。而直到晚年,他的梦想也没实现,并且自己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被迫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学生读了这段话,若有所悟,有的说作者喜欢农村幸福安宁的生活;有的说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有的说作者希望收复失地,让自己、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平静的生活……至此,老师水到渠成地总结道:“是啊,此景此情,作者不禁也被感染了。此‘醉’其实也是作者自醉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即在本课教学中,抓住一“醉”字,语文味则尽显矣!

《清平乐村居》改写400字

《清平乐村居》改写400字 【《清平乐村居》改写】 檀羽涵 有一天,诗人辛弃疾在城市里工作的时候想起了家,便推开一切工作去家里面看看。 到了乡村后,辛弃疾看见了邻居的家和谐的情景,便想做一首诗。情景是这样的:邻居茅房的屋檐非常小、矮。屋子正好挨着小溪边,溪边有许许多多的绿绿的青草,小溪里也有许多荷花和小鱼,景色非常美丽。 这时候,他刚好看见老翁和老太太在喝酒,喝着喝着老两口就有了便有了醉意。只听见他们在用家乡话来互相逗乐。这时候,辛弃疾也微微一笑。 他看见了老翁、老太太的大儿子拿着锄头穿着衬衫在溪边锄豆,二儿子拿着木条忙着织鸡笼,他最喜欢的小儿子正在趴着把刚采摘回来的莲蓬的莲子剥开呢。 辛弃疾便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写成了一首诗:"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作完这首诗后,便回到了家里。 【《清平乐村居》改写】 作者:彭腾 他一天出去游玩儿,他来到了农村,他看到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 在一个非常低,而且很小的小屋子,但是很漂亮。这座屋子的旁边有一条小溪,每一天都在轻快地流动,溪声非常的清脆、悦耳,在河的里面还有一些莲蓬。小溪的旁边有很多非常绿的小草。在屋子里面,有一对老夫妇,这对老夫妇正在快乐的聊天,他们在互相逗趣、取乐,他们说话中,看的出他们很陶醉。他们陶醉的自己有有可爱的儿子,而且他们的儿子已经能自己工作了,非常的开心。 他们的大儿子非常的勤快而且很高了,工作时自己带着一顶很大的帽子,手里拿着一把锄头,就光穿着一条裤子。他在豆田里面干的很快也很累。中儿子,还只能在家里面每天编织鸡笼,他在一棵树下,拿着竹子慢慢的编制,编制出了

清平乐村居改写小学生作文10篇

清平乐村居改写小学生作文10篇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 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改写小学生 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清平乐村居改写小学生作文范文一 今天天气晴朗,在一个茅屋下住着一户人家。屋前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站在小 溪边都可以见到鱼儿在水里你追我赶,好像在游泳比赛。溪边长满了绿草,草丛中一 朵朵小红花吸引蜜蜂和蝴蝶的到来。蜜蜂忙着采蜜,蝴蝶翩翩起舞,这真是一副活的画。 院子里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说点什么呢?我走近一看,老爷爷胡子白,头发白,可脸微红。只见他举起酒杯和老伴干杯。老伴笑着说:“少喝点,醉了。”老爷爷几杯 酒下肚,聊起了自己的孩子。哦,原来他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可勤快了,二儿子正在忙着编织鸡笼,手艺真巧,最令人喜欢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正在小溪头的草地上,剥莲子吃。看着老爷爷一脸的幸福,相信他们是幸福的一家人。 清平乐村居改写小学生作文范文二 一天,早晨我看见了一座茅草房,那茅草房的屋檐又低又矮。温暖的阳光下,小 溪边的小草被阳光照射的格外葱绿。 我好像听到了一个阿姨和一个叔叔在说话,我走进一看,咦!怎么会是两个白发苍 苍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呀!我仔细一听,他们在说南方话,还喝了一点酒,他们可真有趣,还在开玩笑。 他们的大儿子在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再来看看最调皮的小儿子吧,小 儿子在小溪边剥莲蓬吃呢! 清平乐村居改写小学生作文范文三 夏日里,幽深的竹林透着勃勃生机,茂密的青草好似地毯铺绿大地。远处的山恋 隐约可见,一条清亮的小溪静静地流淌。 这是一个偏僻而又清新秀丽的江南山村。小溪旁,有个又低又小茅草屋,屋里坐 着一对刚刚饮罢酒的老年夫妻,他们略带醉意,用地方的方言谈论着。只听那老翁说: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古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词眼”统领,一字贯穿 本课,“醉”之一字,写活了一首词,让人陶醉于这田园村野之乐,更活了一节课,让人沉醉于这行云流水之美。 初解,学生对“醉”的理解是: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饮酒而醉,我并未深究,而是引导学生从“相媚好”入手,谈谈是什么让夫妻俩相媚好?一心带领着学生亲近“大儿、中儿”,体会他们的孝顺、勤快;感受“茅檐、小溪”的乡村美景;感受“小儿”的天真无邪。紧接着,让他们思考,此时这个“醉”字,除了饮酒而醉之外,你对它还有什么理解?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老两口夫妻恩爱,儿子孝顺可爱,他们陶醉与这样幸福的时光;虽然他们居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但是他们家庭和睦,居住的地方又非常的美丽;他们醉心于这没有纷争的悠然恬静的生活…… 3、师生对话,感悟亲情 无论多精炼的诗文,都不会少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本课一家五口——五位人物形象的描绘,各具形态,用墨也各不相同,其中对于“大儿”和“中儿”的描绘最简练,寥寥6字勾勒出一幅简单的静态画面。如何让画面动起来,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除了看图想象当时的人物动作、情态,教者更是引领着学生大胆揣摩,走进人物内心。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一: 《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二: 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静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接着,帮助学生由读引情,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三: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

清平乐村居古诗改写

清平乐村居古诗改写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小编与大家分享古诗改写,欢迎参考! 一个晴空万里的早晨,宋代诗人辛弃疾来到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上漂浮着一朵朵碧绿的荷叶。岸上铺了一层绿茸茸的青草。小溪边有一座小茅屋,粗壮的南瓜藤爬上了茅草屋黑色的屋顶,南瓜藤上还挂着几个又大又红的南瓜。茅草屋的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群山环抱着。在这美丽的农家小院中,住着幸福的五口之家。 诗人辛弃疾隐隐约约地听到茅草屋内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窗边边喝酒,边说话取乐。 老翁抿了一口酒,骄傲地说:“你看,我们这三个儿子真是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 老妇忙为老翁斟上一杯酒,颔首点头,目中尽是欣慰。 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除杂草。只见他光着膀子,两只粗壮的手紧紧的握着锄头,弯着腰,一下一下地锄着,虽然他已经汗如雨下,可嘴角还是有一丝笑意。在离豆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他专心

致志,手法娴熟,手指灵敏,很快,一个精致的鸡笼就完成了。老翁的三儿子呢?原来他正趴在小溪边,翘着两只小脚丫,摘下一个莲蓬,剥出一颗莲子,乐呵呵地送入口中。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茅草屋·小溪·青草·快乐的一家人,汇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妙。诗人辛弃疾被深深地感动了,吟下了千古名句——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莲)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同样如此。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词的意境。第二次读诗,请学生边读边想看到了哪些画面。在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画面的过程中,词中的相关词句的意思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再来读整首词,学生就会在脑中边读边浮现相关的画面,读得更有味道了。 一首好词就如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韵味深长。第三次读,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心灵手巧以及小儿子的调皮,通过想象带着酒意操着吴音的老俩口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的表演感受他们生活的幸福和满足。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醉”字的深刻内涵。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他们在诗词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词的意境,理解词意。从茅檐低小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清贫,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清新自然。老两口生活很贫苦,可是为什么他们觉得如此幸福而满足呢?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来整合前面读懂的内

最新统编-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4.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

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赖、剥)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2016-11-22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安康市紫阳小学侯贵梅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 ??”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让学生想象、交流,感受老人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先由眼前的画面感受作者的高兴,再补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资料介绍,从而体会在那种环境下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

《清平乐村居》古诗赏析

《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古诗赏析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 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 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 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
1/5

《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 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 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 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 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 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 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 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 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 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 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 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 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 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 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 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 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 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 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 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2/5

清平乐 村居教学

清平乐村居教学 导读: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_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_课文_教后感_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读悟比较,发现韵律美。 师:自开展诗文背诵大赛活动以来,很多同学都积累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谁能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生:《早发白帝城》、《从军行》、《竹枝词》、《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今天我们要新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板书)投影仪出示全词: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师:配古典音乐(古筝曲)范读全词。 师: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地多遍地诵读词,随后指名多人次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1: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有两部分组成。 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 师:你真会发现,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再如毛泽东有首词是《菩萨蛮大柏地》,“菩萨蛮”也是这首词的词牌。 生3: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片呢! 生4: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六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生5:我读着读着,感受到“小、草、好、媪”是押韵的,“东、笼、蓬”也是押韵的;看来,诗一般只押一个韵,而词可以有两个呢! 师: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想再读体会一下吗? 生:自由读,随后配古筝乐齐读。 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之上,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随

清平乐村居改写

清平乐村居改写 《清平乐村居》改写 五(5)班龚家杨 在一个和谐的小村庄里,有一户幸福的人家。瞧!在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边,有一座矮小的茅屋。那条小溪里有许多圆圆的鹅卵石,许多荷花盛开在水上,许多莲蓬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在荷叶中跃动。还有许许多多的小鱼、小虾、小螃蟹在水中游来游去,好像在做游戏呢!在茅屋边,长满了青青的嫩草,几只鸡正悠然自得地在草丛中散步,在草丛中发现了一只小虫,就连忙用尖尖的小嘴把它吞到肚子里去。 “明天我们吃什么啊!”从矮小的茅屋中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位老翁、老妇在互相说话、逗趣、取乐。“笨蛋,当然是吃饭了!” “等会儿,我叫老二给老大带个信,说叫他弄几窝白菜过来,明天我们吃火锅。” “你这糟老头子,净会吃!” 老大正在溪东的田里锄草呢!放眼望去,田里几乎每一窝菜旁边都有一窝杂草。老大便卖力地锄起来。不一会儿,便汗流浃背。他擦了擦头上的汗,心想:“我可不能就这么放弃,等我锄完了,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嘴里不停地喊:“嘿!嘿!嘿……” “哦,对了,再过几天就是老三的生日了,要不要杀一只鸡?” “当然要,不庆祝一下,咱对得起老三吗?” “说的也是,有着三个孩子,我们整天在家享福,以后也好有人给我们养老送终了!” 老二正在编织鸡笼,瞧他心灵手巧,编了一个又一个,每个鸡笼都那么精美、结实。每个至少值三块大洋呢! “净说瞎话,还不是我给你生了这三个孩子,你还要感谢我呢!” “是是是,咱过几天叫他们去一趟集市,把这几天的收成给卖了,再让老大去叫城里的师傅给做个蛋糕,为老三过生日好好庆祝庆祝!” “哎呀,这时候也不早了,该吃饭了,(说着把饭蒸好),得赶快叫老大回来吃饭。” 老三正顽皮地趴在溪头玩儿莲蓬呢!他不时还吃几颗。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通:无)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⑻卧:趴。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词人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南宋爱国词人。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引导学生诗向词的自然过渡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上课前,我通过情趣读诗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受诗的特点,做好“铺垫,然后自然过渡。在教学这首词时,我让学生自主反思: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和高鼎的《村居》有什么不同,从而找出“词”与“诗”的区别。细心的同学很快就能找到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词有词牌名,词的每行字数可以不等,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学生在自己观察后再来学习这些知识点,记忆就深刻了。 二、练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在教学中,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全班读,填空式读,读出词的

韵律和节奏,充分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的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朗读任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这样,我们的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朗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从而感悟了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三、自主学习与“词”与“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 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词到画,由抽象到形象,这样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感受词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时,我抓住“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先引导学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描述出“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这样的画面,感受了农村的美丽景色,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通过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 四、感受背景,体验情感美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的。第5课《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最后一篇《清平乐·村居》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 忧无虑。 教学这组古诗词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 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古诗了,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 学生对古汉语文本有畏难情绪。他们往往能把一篇古诗背下来,但却不能很好 的体会和分析文章美在哪里,但他们对朗读文本还是很感兴趣的。鉴于此,课 堂上我主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平台,引导学生品析《清平乐·村居》,并能向同学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 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难点:凭借诗词想象田园生活的景象。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环节

一、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 1.我们已经学过古诗 了,今天我们要接触一 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 词。“词”也是一种文 学体裁。说白了,“词” 就是兴起于唐代、兴盛 于宋代配乐而唱的诗, 因先有乐,后有词,所 以也称“曲子词”。(板 书“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 是题目。 2.那么,认识了词, 再让我们响亮地读一读 这首词的全称吧!注意 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 有停顿。 1. 了解词这种 文学体裁。 2. 读:“清平乐 村居” 学生以前没接 触过词,让他们对 词有个初步的了 解。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3.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给图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然后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①这两句环境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句意: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②“醉”单指喝醉吗?] 白发谁家翁媪?。[③“相媚好”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句意: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而美好。只见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妇正在谈笑,不知这是哪一家。 赏析:以上四句是这首词的上片,写在清新的自然环境里老夫妇喝酒打趣的情景,将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融合起来,展现了乡村生活恬静、安适的特点。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④“无赖”在这里指什么?这四句话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句意:这家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着鸡笼;最让人喜欢的是小儿子调皮的样子,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以上四句为下片,是叙事。描写了这对翁媪的三个儿子。四句写三人,一人显一态,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再现了农村淳朴自然的生活图景,令人神往。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这首词的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诗词欣赏清平乐村居

诗词欣赏《清平乐村居》 原文: 《清平乐·村居①》 茅檐②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 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⑥溪东, 中儿正织⑦鸡笼; 最喜小儿⑧无赖, 溪头卧⑨剥莲蓬。 注释: ①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原为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乐”在此处读yuè。 ②茅檐:茅屋。 ③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ǎo):老年夫妇。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⑦织:编织。 ⑧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⑨卧:趴。 格律:

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平平(韵)。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翻译: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闲自得地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