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中的文化现象解读

姓氏中的文化现象解读
姓氏中的文化现象解读

姓氏中的文化现象解读

刘 青(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郑州 450015)

摘 要:姓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探寻、考究中国姓氏文化的源流,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强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姓氏;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847(2009)06-071-02

【作者简介】刘青(1958-),女,河南正阳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仅有猿人化石、甲古文字、千古长城、秦砖汉瓦、敦煌壁画、典籍文献等无以计数的实体文物与载体,[1]还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血液里、代代相传的姓氏。姓氏,作为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载负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若站在语言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姓氏的演变、发展,就可以探寻华夏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及文化的分化、融合的轨迹,进而帮助我们寻根问祖,弘扬祖德,这对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民族尊严、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有其深远的文化意蕴和社会意义。

一、姓氏源流与文化发展

姓氏是生命个体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特殊的、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姓”“氏”在今天看来是同一个概念,而实际上“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2]“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3]“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同,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4]邢福义先生认为,姓氏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孕育阶段、旧制阶段、新制阶段。[5]

(一)孕育阶段,指夏代以前

现代中国人都自诩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公认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实,炎帝神农氏和皇帝轩辕氏是传说中的两大部落集团领袖,这两大部落联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再有共工氏、太昊氏、祝融氏等部落,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共同构成了以后华夏民族的主干。“龙”在甲骨文中是一个飞腾的形象,它集各种动物于一身:牛的嘴、鹿的脚、鹰的爪、鱼的鳞、蛇的身、鱼的尾。传说它有很多其他动物没有的本领,能上天入地,能腾云驾雾,能深入到深水潭中,所以“龙”成了人们理想化的形象,人们对它产生一种崇拜和敬畏,把它作为部落的图腾。于是,这些始祖的名字和部落的图腾便成了部落的代号,也就是原始的“姓”。但这些“姓”与今天的姓氏制度显然不同,它并不标志纯血缘关系,不是家族的代号。这一点在摩尔根的西方近代学说中可以得到印证,“我们祖先萨克逊人直到被诺曼人征服时,还只有个人的名字,而没有代表家族的姓氏。”

姓,由“女”和“生”组成,这个字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出华夏民族姓氏的来源。姓,《说文解字》曰:“人所生也。”《国语?晋语四》曰:“凡皇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指的就是母系不同者即不同姓。这一时期属母系氏族社会,“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及时生育下一代,并把他们哺养成人,这一点对族群的繁衍、部落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女性在当时拥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就把部族女首领的“姓”作为自己部族的代称,所以中国最早的姓差不多都带女字旁,如姬姓、姜姓、姚姓、姒姓、妫姓等。

关于姓的起源,充满了离奇的神话色彩,反映了上古先民们对于生命起源的原始认识,开始出现朦胧的文化意识。这一时期,属于姓氏的滥觞,没有形成以家庭为社会细胞的宗族关系,更没有形成稳定的世袭君主制度。[6]

(二)旧制阶段,指夏代到周代

由于生产劳动重心的转移,特别是家庭形成之后,以姓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所替代,自周朝实行分封制,对王室弟子或功臣大肆分封,这些诸侯国的名称后来就变成了氏的来源之一。氏并不是用来表明血缘关系的,而主要是为“明贵贱”,氏代表了一定的身份、地位,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地位低的人是只有名没有姓的。“上品无寒门”,在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员就是凭借姓氏贵贱及家族出身的。“秦晋之好”在当时也实际上是指王公贵族间的政治婚姻。

如果说,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母系族属所共同的符号标志,那么,氏就是源于同一父姓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

(三)新制阶段,三代至今,姓氏合二为一

姓氏有别,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后来由于宗法制度崩溃,氏族贵族瓦解,平民地位提高,称氏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也有了氏,从此氏失去了“明贵贱”的作用,出现了氏姓不分或说氏姓合一,且每一个家族都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孙代代相承。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血缘关系的标志,是一种新的制度。

姓氏的高低贵贱在当时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荣誉、仕宦前途、婚姻关系等,因此人们对姓氏的排名特别敏感,门阀制度一时泛滥成灾,对后来的世袭制、“同姓不婚”、避讳以及修家谱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隋唐开始科举取士,人们不再依赖世袭家族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是靠读书来延续家族的权力。尤其是到了现代,姓氏已不再具有从前那么大的权威性,随父姓、随母姓均可,也可改变姓氏,甚至出现了姓、名合一的现象,苏州一“点”姓小孩儿,聚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个姓氏为一身,除表明祖辈对孩子恩爱有加外,也说明封建大家族已经解体,一切附在姓氏上的复杂的社会内涵已经逐渐消亡。

二、姓氏发展与文化积淀及交融

(一)姓氏文化的积淀

?

1

7

?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年第6期

郡望,又叫族望、地望,表示本姓氏最初的繁衍之地,记录了姓氏的发展、繁衍和播迁的过程。郡望在唐朝之前有政治意味,唐朝之后就变成自我炫耀的资本。河北昌黎郡是韩姓最有名的郡望,据现代人研究,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是河南河阳人,并不是昌黎郡人,而他却自称“韩昌黎”,可见郡望在当时的分量。

郡望是家族的血缘标志,而堂号则是个人所属姓氏的标志。堂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现象,不仅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也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很多以先祖的道德文章和文治武功的典故用来作为自己姓氏的堂号,本身就寄予了生动的文化意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想在民间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孟姓的堂号“三迁堂”就因“昔孟母,择邻处”而得名,它作为一则著名的教育故事,自古以来一直代代相传。北宋王朝的宰相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国,“半语堂”也就成了赵姓后人的堂号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同宗共祖的血亲集团以特殊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纪的历史图记。它的记载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五代之前主要是官修家谱,尤其从曹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后,门阀制度开始兴起,家谱主要用来证明家族血统。孔姓家谱是我国家谱的一例典型个案。孔氏家族非常注重修谱,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进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修家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抑恶扬善,像秦桧、李林甫这种人,是要被除籍的。

(二)姓氏中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百家姓与中外交流,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中华文化善于容纳、吸收、融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这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唐山过台湾”是一个关于台湾姓氏的故事。这里的唐山,是台湾同胞对大陆的称说。据考证,以河南为主的中原人为避战祸,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南迁,他们先后定居在福建、广东一带,宋朝时又逐渐向台湾移民。因此,台湾98%的是汉族人,十大姓氏占了总人口的50%以上,“陈姓林姓半天下,黄姓吴姓排满街”。过去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大家族举家迁徙,语言、姓氏、生活习俗乃至完整的宗法社会结构也都一并迁移了过去。因此在台湾,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古老中原文化的气息。

从历史的主流来看,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是在不断的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从而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所以说,“中国”这个概念不仅仅是汉族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概念,它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包括了的五六十个民族。在姓氏文化上,这一点尤其显得突出。民族文化上的相互融合以及姓氏上的相互交流与改变,始于秦汉强大政权提供的空间,西汉曾多次征讨匈奴,扩大疆域。匈奴归附后,汉武帝就赐金姓给匈奴王的儿子。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孝文帝,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率先将皇室姓氏“拓跋氏”改为“元”,还以法令的形式强迫几乎所有的鲜卑人改汉姓,统共涉及一百多个姓氏。郑和曾七下西洋,打通了中国直通波斯湾、红海和东非海岸的航线,为发展中国和沿途各国的关系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却与云南回族马姓有着血脉渊源,郑姓也是皇帝所赐。而随郑和的船队来中国学习礼仪的锡兰(斯里兰卡)王子“世利巴交喇惹”,后来定居在泉州娶妻生子。他的后世子孙便以王子名字的谐音改姓“世”,2002年中国的世姓传人世吟娥,被邀请回传说中的故乡斯里兰卡寻根问祖,成了一段姓氏文化对外交流的佳话。

当然,交流是双向的。最早走向域外的当数秦始皇时的徐福,他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东渡,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而一去不归,沧海茫茫,根落何处不得而知。据说日本现在的林姓就是从福建迁移过去的一支。越南的黄姓非常多,是个大姓,实际上与中国的黄姓也是有渊源的。从明朝中叶以后,尤其是现代,中国人大量向海外涌出,几乎遍布世界各地。移民热、留学热,不仅带去了中华姓氏,也带去了中华传统文化。

一部中华姓氏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演进的历史,是中华文化史、社会史、制度史、民族史等的综合性产物。

三、姓氏引发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对于姓氏的研究,早已形成为一门隶属文化学的子学科。而姓氏引发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天大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上世纪7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艾里克斯?哈利的《根》,掀起了遍及世界的“寻根”热潮。中华民族厚德载物,重生报本,因此寻根归宗,甚于世界其他民族。国内各姓后人纷纷寻觅祖先南迁的足迹,而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海外华人,更是念念不忘故土乡情。遍布世界各地的宗亲联谊组织,开始是以宗亲为主,仅仅寻觅一宗一族的祖根,继而由小家扩大为大家,演绎成整个中华民族的祭祖拜祖。朝拜黄帝陵、始祖山,祭奠太昊伏羲,那气势恢弘的旷世大典,雄浑悠长的古老钟声,庄严肃穆的祭奠仪式,震撼着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流淌着炎黄血脉的华夏儿女的心。同族同根,同根同族,血脉相连,叶落归根,一种潜在的血缘亲情牢牢维系着这个大家庭。人们通过这一形式,试图寻找心灵的感应,感受同一祖先的心里共鸣,追寻民族之魂和民族认同感。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认为,当今世界有两大思潮,一是“全球意识”,……;二是“寻根意识”,每个民族与国家……想从自己民族、国家的文化中寻求救世安邦的良方与文化之根。[7]当今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提出构造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寻根谒祖,表面上看是一种文化或血缘上认同现象,实质上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让游弋于海外的华人回来认祖归宗,找回自己的历史归属,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团结和民族意识。鼓励海内外的同胞、华人,回家乡捐资助学,办厂经商,投资建设项目,为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尽一份力。因此,探寻、考究中国姓氏文化的源流,对促进民族团结、强化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2][4]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O].

[3]通鉴?外纪[O].

[5]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6]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百家姓———由来?趣闻?轶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7]高永强,杨再立.全球意识观照下的中国文化———著名学者汤一介教授访谈录[J].新华文摘,1994,(8).

?

2

7

?文化?社会 

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分析

网络用语的文化现象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及时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那么它表现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或是社会心理。这种表现是否与我们当代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和伯明翰受众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文化进行剖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现象大众文化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语言与社会。德国的洪堡特认为,实际上,语言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房德里耶斯在《语言———历史的语言学引论》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拉法各耶曾经指出:“一种语言不能跟他的社会环境隔离,正如一种植物不能离开它的气象环境。”而网络语言也是在社会的环境中生存的。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与传统的语言形式都有较大差异。从根源来说,文化坐落于社会大系统中,无时无刻不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系统的环境因素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具有情境化特征,它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印证了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并非无风起浪,而是产生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如果说社会实践是文化研究的活水源头,而社会实践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那么文化研究就应该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更新,用贴近于生活和民众的文化理念正视并解答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中词义的变化与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散地,全世界的信息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传播,新信息、新资讯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因而网络用语也以日新月异之貌,呈现于大众的面前,不仅如此,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的环境下,网络语言无疑也受到了影响,就那其语言本身来说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中外融合性。尤其是英语和日语对中国网络语言的影响更大一些。比如:“……ing”这个词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表示“正在进行”的时态,因此网民就将其运用于网络语言中,例如:吃饭ing、睡觉ing……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在刚开始只是文化接触的基础上,各国语言相互之间也将会有一定的影响。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早表现在外来词的使用中,还没有涉及到语法和语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语音和语法之间会不会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不得而知了。但在网络中它已初步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尽管它还并不规范。按照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自然、文化、政治、经济在社会大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处于不变变动的过程,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从社会系统的结构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也是开放性的文化,表现在呈现方式上以学科交叉为其特征,发展趋势上以文化变迁为其特征。 二、网络语言是当代潮流文化的镜象折射

网红现象调查报告

关于对当今的“网红”现象的认识调查分析报告 一、内容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的更新换代,诸如“芙蓉姐姐”、“凤姐”、“Papi酱”等网络红人层出不穷,而人们对其追捧的热忱度及追捧方式更令人咋舌,但这些“网络红人”出名方式是否如网友和大众的传闻那样——有专人的策划抑是真的“不知不觉”地出名了。我们该用何种态度看待他们,他们当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或是我们应坚决抵制的呢?为了了解大众对其的看法,特拟实本策划方案。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此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调查对象为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总共收回有效问卷50份。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为,从一些网络红人部分表现来看,他们大多都是爱表现自己,以个人为中心,比较偏执。但不能就此臆测是一种病态,事实上这些人走进现实生活,他们肯定没有那么出位。任何一个新的现象,它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微妙变化。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显山露水的愿望,希望受到众人的瞩目,但现实却是,只是很少的一个群体才有这样的机会。 做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常常因为无聊而寻找消遣,却在消遣中又更趋无聊。“网络红人”在一定的意义上具有低俗性和无意义行和泛娱乐性。我们的热情追捧“网络红人”,表面上是对沉重生活压力和价值观念丧失之下的无聊感的一种消遣。但是消遣之后,我们的无聊感不可能消除,反而更进一步的加深。在娱乐至死的时代,“网络红人”泛娱乐的一种表现,大众不可能在这种现象中找到精神寄托,不可能找到内心的安定,也不可能真正的缓解时代病的焦躁感和无聊感。相反的,这些低俗的信息的包围反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无聊,越来越麻木,越来越无所事事。 二、调查概况 (一)调查的背景及目的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网络的更新换代,诸如“芙蓉姐姐”、“凤姐”、“Papi酱”等网络红人层出不穷,而人们对其追捧的热忱度及追捧方式更令人咋舌,但这些“网络红人”出名方式是否如网友和大众的传闻那样——有专人的策划抑是真的“不知不觉”地出名了。我们该用何种态度看待他们,他们当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或是我们应坚决抵制的呢?为了了解大众对其的看

中国文化现象

先树立一个出发点吧,其实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都逃不过“儒释道”三个字。儒家,主讲“仁”、“中庸”;释家,主讲“苦”、“为善”;道家,主讲“悟”、“淡泊”。再通俗一点:儒家玩的就是矫情,释家玩的就是受苦,道家玩的就是缥缈! 下面具体来说。 1.东西方文化传承问题 这个很有特点,不得不提一下,也算是个纲领性质的了。 中国的文化传承明显地起点高,而且门派极多。古时候就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多分支,各家自说各家话,俗称“百家争鸣”。这样导致后人上手很难,更别提超越前人了。这个很容易验证:你见过有哪几个人的学问超过孔子、老子之类的圣贤了?这个就是基础不统一造成的问题,而且由于光一门的入门就比较难,要说掌握就更难了,那么超越前人,就简直快成做梦了。当然,相当牛的人除外。 但是西方的文化就不一样了。他们注重基础,而且讲得很简单,入门极其容易。而且分门别类也不像中国这么复杂:就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的。刚开始都是原子、元素、细胞,基础很统一,也很扎实。这样,学生超过老师就比较容易,学问本身的发展也就更简单了。 此消彼长,西方文化的强盛而且东方文化的没落差不多就这个原因了。 2.东西方文化重心的问题 这个算是上面的补充,但是有必要单独提出来讲讲。 东方文化,更确切地说,东方科学,以五行阴阳而入,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且不去追究最深层次最基本的东西。其实大家一直对东方科学存在误解,觉得他迷信。那是因为我们在以西方的科学思维分析东方的问题。中国看似玄乎的形象,诸如阴阳五行,其实是一个二次抽象的概念。即首先对各个事物进行一次抽象,总结出共性。然后对共性再次抽象,曰阴阳五行、青龙白虎之类。 而西方科学则是以最基本的东西为重心,从原子分子出发,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也导致了科技的迅猛发展。 但是问题在于,表面上西方文化很好,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但是这是以牺牲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科技发展得越迅速,付出的代价就越大!仔细想想,我们研究到那么深层次真的有那个必要吗?人们其实只要吃饱饭就差不多了。不过,这个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要国家还在、阶级还在、斗争还在。 下面再把重点拉回到对中国人的描述上来。 1.很多人不理解甚至痛恨中国人的形式主义,但是我们还是要比较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形式,最早来自儒家的礼,当时的国家以礼治天下,也就有了很多形式。我说了,儒家玩的就是矫情,在儒家思想统治了这么多年后,中国人的形式主义也就起来了。坏处我不多说,大家都深有体会,但是好处也是要提的:由礼演化而来的形式,起码从形式上来说是好的,这个配合上中国人的死要面子,有时候就是能起到不可思议的效果。 2.刚才已经说到了中国人死要面子,这个是毋需质疑的。这个来自哪呢?应该也是来自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王英 【摘要】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很黄很暴力”、“范跑跑”、“正龙拍虎”等热词雷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本文认为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形式内容的新异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雷词后现代主义公共领域 近年来,网络民意崛起,伴随网友对众多社会事件的关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有人惊呼“雷词爆发,2008年公众语文生活太强了” ,2009年延续了造词运动的势头:“欺实马”、“躲猫猫”、“做噩梦”等网络新名词层出不穷。在此之前,2008年网络众多热点事件制造的“做俯卧撑”、“打酱油”、“正龙拍虎”、“范跑跑”、“朱坚强”等流行词仍富有生命力。 本文所称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流行语有何共同的语言学特征?流行语为何流行?怎样流行?折射出怎样的受众心态?有何效应和影响?是否有规范的必要和可能?本文试图从语言学、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基于文本来观照这一愈来愈热的语言景观和文化景观,以期抛砖引玉。 一、网络流行语的外在特点 新闻事件伴生的网络流行词多是汉字新词,包括旧词新意和原创新词等形式,如“躲猫猫”,本是旧有的儿童游戏,现在因为“躲猫猫事件” 而被赋予了“解释牵强附会,真相扑朔迷离”、“公权力任意妄为”等讽刺性新义,而“欺实马”、“范跑跑”、“正龙拍虎”等属于网友归结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神韵而创造的全新词汇。与“3Q”、“886”、“斑竹”、“GGMM”、“:-)或o(∩_∩)o…” 等数字、外文、符号等镶嵌混用的普通网络语言不同,网络流行语更像是网络谚语,呈现出简洁明了、标新立异、意味深长、类推性强等语言特点。 1、简洁明了,易记易传 一般讲,网络流行语都是由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引发,传播速度极快,这与流行

试论网络语言流行的文化现象

网络语言来袭,你Hold住了吗? ——试论现阶段网络语言流行的文化现象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日渐普及,网络语言的流行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语言的流行对经济、社会生活、教育等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汉语言规范等方面也有着一 定的危害。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流行这一文化现象,我们应当理性处理,趋利避害。 关键词:网络语言的流行积极作用危害趋利避害 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文化现象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1] 从文化发展至今,社会上涌现出各种文化现象,如:饮食文化、宫廷文化、草根文化等。不同文化现象的出现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普及,在21世纪的如今,网络用语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尤其是在网民,青少年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时,网络语言还大肆迈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与人交际、学习课堂上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网络语言的广为使用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及其具体表现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指在当下信息化时代,网络上经常出现和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认为,网络流行语就是与网络有关的一切语言形式,它包括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病毒、防火墙、主页、浏览器、服务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一些特殊用语,如网民、网虫、黑客、电子商务、博客等;三是在网络交际(聊天室或BBS)中的常用语言或表情视觉符号,如菜鸟、美眉、恐龙、踩踩等。[2]从近些年看,一些更加形象生动,与人们生活更为贴切,更能表情达意的新鲜词汇涌现而出,如有木有、肿么了、坑爹、我勒个去……这些网络语言与普通词汇一样,有着自身的一些含义,当然也有一定的使用场合与语境,比如说:“有木有”一般配合“伤不起”,使用在咆哮体中。坑爹指个人遇到令自己不如愿的事,有欺骗的意思,又包含了微微的“不给力”的意思成分。类似的有“坑人”等,多由男性使用。除了使用单个词外,人们尤其是网民还很有才地将这些网络语言串成句,来表达人们特定的情感,或悲

对于当前网红现象的调查分析问卷报告

对于当前网红现象的调查分析问卷报告 一.内容摘要 “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 而走红的人。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几成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络红人更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这是多元的时代使然,并非人力可以扭转。在这片繁花似锦中,有人看厌了中伤和争吵而倍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有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如鱼得水。那么,网络红人和传统名人有什么不同,归根到底只是成名的平台不同。 二.基本内容 1 调查目的: 本调查项目目的在于了解网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我们该用何种态度看待网红,他们当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或是我们应坚决抵制的呢?为了了解大众对其的看法,特拟实本策划方案。并希望通过本次调查,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2 调查内容: 从大学生,如何接触到网红,网红的分类、性质范围,及对大学生的利弊、网红未来的发展情况、网红是通过什么进行“红”起来的进行调查。 3调查时间:2016 年 11 月 16 号到 2016 年 12 月 6 日 4 调查结果统计: 男生占 33.3%女生占 66.7%;调查人员大部分的年龄处于 18岁到 25 周岁占 80.6%:;调查人员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平台微信站了88.9%;有55.6%的人认为“网红”的出现合理; 47.2%的人关注网红是为了打发时间,生活有时很无聊,找点乐子;有55.6%的人不愿意成 为网红;有69.4%的人是没有自己喜欢的网红的;36.1%的人认为网红内容传播类型是原创 内容;有63.9%的人认为网络红人都有推手操作是很正常的;41.7%的人就德尔网红给我们 的生活提供了日常生活娱乐。 以上就是我这次问卷的全部调查内容和比例的分析。 三.总结: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当代人们部分精神空虚上网现状,网络红人也成为了必然存在的,其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网络红人”而不去无理取闹,更不要无理追捧。网络红人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很大部分是我们自己决定的,要坚守自我,不为外界所动,做好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的主见和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修养,以躲开不必要的诱惑。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从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网络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语言学分析,提出笔者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构成及形成原因态度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 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同时,网络还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而正是由于网络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语言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以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许多人第一次进聊天室时,对网上流行的一些词语和对话,似懂非懂,搞不清楚什么意思。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现行语文教学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形成的原因 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看似

乎与“物竞天择”相对应,网络语言也有“语竞网择,适者生存”之道,存在便是合理。“网络语言”的产生,自有它的合理背景。它的构成方式更是多样化。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现在流行的“网语”(Net-Speak)广义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基准网民、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早年的如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近年的如:潜水、踩地盘、躲猫猫、打酱油、叉腰肌、雷、人肉搜索、FB、HC、GJM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尽管这类词语和符号在整个网络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争议较大,其中有的是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由英文字母组成,例如:IC(我明白了。全文是Igsee);IDK(我不知道。全文是I?don’t?know.);TKS(谢谢。Thanks),再例如BT意“变态”、GG意“哥哥”、KL意“恐龙”、NB意“牛逼”即奉承你在网上很酷、RMB意“人民币”、PFPF意“佩服佩服”、PMP意“拍马屁”、诸如GG/MM/DD/JJ这样利用汉语拼音头字母的简写来表示哥哥、妹妹、弟弟、姐姐这些亲昵的称谓;有的是谐音词语,如“美眉”,只是将原有词语“妹妹”的读音稍加改变而已;有的是数字的组合,例如:886是拜拜了、7456是气死我了、9494即就是就是、246是饿死了、520是我爱你等;有的是外来词语,如“调制解调器”俗称“猫”,而“猫”又是英文Modem 的音译。简约、随意、现代,缩略的语言,这也是网络的“专利”;还有的是出于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所形成的符号词语,如用键盘上的不同键可以组合出许多表情符号;心情不好时,

网络红人现象分析,启示和思考

主题:“网络红人”现象分析 现象:层出不穷的网络红人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出现在大众面前,层出不穷。他们的成名轨迹就像一颗流星:出名时光芒四射,然后刹那间陨落,成为人们记忆里的一个虚拟符号。所以,“网络红人”大多不满足于单纯在网络上的走红,往往借助自己或他人的力量寻求现实中的名或利。 分析:他们为什么会走红? 1、受众关注是其兴起的根本原因; 2、传统媒体对网络红人的跟进; 3、网络推手的积极参与; 4、网络监管法律缺乏操作性。 影响: 1、网络红人现象影响公众传统价值观念; 2、网络红人现象导致一部分公众道德人格的丧失; 3、网络红人现象使公众的价值观发生畸变。

对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由于网络文化是一种渗透力极强的社会文化,仅靠限制部分网民的行为是无法消除其负面影响的。我们需要从政府扶持与引导、立法保障、行业自律,并提高网民素养等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构建良性的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1、进行扶持与引导 在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要注重吸收国外的各种有益文化,加网络文化的自主创造能力,国家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让主流的思想与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的精品等来主导网络文化,大力扶持博物馆等高端的公益性文化事业,让获取高端文化需求更便捷、更廉价。另一方面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比如说娱乐节目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必要时应对某些网络红人直接进行封杀。 2、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 面对网络上各种信息每个网民都应加强自身的约束,应冷静对待网络现象,不随便轻信,还应有质疑精神,在舆论热潮中保持独立理性,广大网民在面对复杂的网络现象时应有科学、全面深入的分析判断能力,负责任应该是每一个参与网络行为的人的正确选择,不仅是对网络红人,也是对我们网民自己。 3、媒体应该负起自己应付的责任 在我国这样一个迅速转型的社会里,价值标准呈现多元化需要媒体多从正面来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引导广大网民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互联网从业人员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媒介应该是看着公众走,而不是跟着公众走把握好自身的航向和提高对传播手段的创新意识,保持自身的格调与独立性,应该主动并积极地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只顾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正义和品位。媒体应切实履行引导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发展的职责,不能唯收听收视率,更不能将其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

网络语言的现象与分析

网络语言的现象与分析 网络语言不能简单地定义为网络上使用的语言。网络本身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承载、传递各式各样的信息是它的基本功能,这一点它与传统的传媒,如报刊、电视等,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作为大众传媒,网络所面对的是社会大众,它在承载和传递信息时必须使用社会上通告的语言形式。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网络上使用的语言。既然如此,那么网络语言的内涵指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网络语言应该同科学语言、职业语言一样,指的是某一特殊社会文化群体内部所使用的不同于社会通用语言形式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他们常常花很长的时间逗留在网络上与别人交流,自称为“网虫”。因此,网络语言的内涵是指“网虫”之间在网络上的交际用语。网络语言本质上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社会变异,是社会文化变动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结果,即伴随“网虫”这一社会群体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语言现象。 “网虫们”在网络上交际的主要方式有BBS(Buiietin Broad System)、聊 天室和各种聊天工具,他们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的交流。网络交际的参与者们互不相见,通过打在屏幕上的文字符号进行交流。这种网上的交流方式是建立在匿名基础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以自己在网上的绰号而存在并与别人交流,真实的身份在这里被隐去了。因此,符号性和匿名性是网络语境的两个基本特征。 这种网络交流方式使得网络语境具备了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平等性。每一个进入网络世界的交流者除了自己的绰号以外一无所有,他原先在真实世界中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用处,因而每一个网络交流者都是平等的。其次是行为与责任相分离。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是行为的主体,也是责任的主体,个人必须承担由自己行为所引发的责任。但在网络世界里,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行为的主体依然是个人,但责任却被转嫁到个人在网络上的代号上去了。行为者是真实的人,而被惩戒的对象却是那个人所使用的用户名。也就是说,行为与责任在这里发生了分离。网络语境还有一个特点是角色扮演的随意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由社会决定的。而在网上,由于交际是以匿名方式进行的,人们摆脱了社会对自己的约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从实际观察中我们发现,“网络语言”具备以下这样几个显著的特征。 (1)特殊词汇的使用网络语言最鲜明的特征是其特殊词汇的使用。 对于一个刚刚步入网络世界的人来说,最让他们感到迷惑和好奇的首先是那些稀奇古怪的词汇。现举几例,并略作解释如下: “网虫”:人们把那些沉迷于网络的人称为“网虫”。把长时间在网上漫游的人称为虫子在电脑上爬,不含贬义,充满善意的调侃。“伊妹儿”:电子邮件,英文E—MAIL 的音译。因为电子邮件非常方便快捷,网友就给它起了这么一个昵称。“泥巴”:一种网络游戏,英文叫做MUD,是Muitipie User Du ngeon 的缩写,按照其英文缩写的意义翻译为“泥巴”。这种游戏一旦参加,越玩越想玩,不能自拔,有陷入泥潭之感,故称“泥巴”十分贴切。“猫”:即调制解调器(MODEM),是上网必不可少的硬件,犹如“网虫”们的宠物,故称为“猫”。“斑竹”:即“版主”,是对网站版面主持人的昵称。“TMD”:“他妈的”三字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组合。“MM”:“妹妹”的拼音缩写。网络上用来

浅析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7804296.html, 浅析流行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作者:贾慧英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8期 摘要:通过对流行语现状的阐述,概述了流行语的形成因素以及发展环境。分析了流行 语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流行语来源于现实又影响着现实,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流行语;网络语言;社会文化 一、科技快速发展,流行语应运而生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网游、流行歌曲、畅销书等不断充实着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不止在网上盛行,有些甚至“跳”出了网络,出现在大众传媒上,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流行语,流行语可以概括为四个特性:流行性、阶段性、高频性、新型性。常见流行语:“且行且珍惜”“有钱就这么任性”“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另外,有一些低俗用词也不少。网络语言低俗化向部分纸质媒体转移已有显现,看似简单生动的网络流行语,背后都有故事,都连接着网民关心的社会热点。 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流行语的形成和普及。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首先是因为反映了社会之现状,其道出了人们内心所思所想,能够引起共鸣。再者,由于流行语普遍具有简短精辟、诙谐幽默、容易记住等特点,使人们能够过目不忘,这也为其能够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流行语广泛应用,形成独特文化 流行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可以反映出社会的经济、政治及生活各方面的变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下,人们的言论民主自由。人们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表达感情,传播信息,流行语就在此过程中而形成。2012年最流行的一组网络词汇“屌丝”和“高富帅”。近年流行涉及公权力的词汇有“维修性拆除”“轻度追尾”“礼节性收入”“试探性自杀”等。而“元芳,你怎么看”“江南style”“中国好声音”等流行文化风头也不失强劲。网络流行语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迅 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比如“屌丝”和“高富帅”的对立,是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拉大在虚拟网络社会的一种折射。 从一个小范围来讲,大学校园流行语大部分带有特定的文化意蕴。校园流行语常常是些既展现阳春白雪,又带有特别的幽默、调侃格调,从中可以窥探学生群体特有的雅气、书生气。如,“之乎者也”“知之为知之”“天生我才必有用”等,文气十足,让人既忍俊不禁,又感受到了校园文化的风采。 三、流行语的形成,透视文化气息

音乐文化现象分析 (1)

课程作业 姓名:卢吉 学号:17135101210008 课程:音乐文化现象分析 指导教师:曾华燕老师

从艺术产业与传媒角度看《张家界·魅力湘西》 摘要: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当代艺术的生态发展促使了艺术产业与艺术传媒的出现。一方面,从产业和传播的角度,的确,艺术生产力得到解放,并且也提高了艺术的创作活力,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艺术产业与艺术传媒带来的功利性。过分地强调产业,以商业和资本为导向必然会带来艺术的媚俗化问题,过分地强调传媒,则必然会突出中介而淡化了内容的本质意义。 [关键词]:艺术产业;艺术传媒;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产业与艺术传媒是当代中国艺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艺术组织由于总是突出展现鲜明的主流价值与体系,其与当代民间艺术生产之间也总是存在一种差异、对抗、矛盾或协商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当代艺术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为政府体制所不容、位居地下的不合法性。然而, 魅力湘西位于素有我国“国家森林国家和地质公园”之称的张家界武陵源区景点内,主要是为中外游客表演原生态的节目,当然还有与时俱进与现代各种音乐、舞蹈、灯光相结合的节目。魅力湘西由于致力于原生态节目的采编与编排,因此对于我国湘西文化的保存与完善意义重大,魅力湘西也称被评为我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不但成为张家界游客必去的景点,同时也成为众多省市学习发展的榜样。 魅力湘西是我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年来给无数民间艺人提供了展示平台,将湘西失落的文化拾起。为了在魅力湘西大剧院里给大家呈现更多的精品,魅力湘西的创作团队经常扎根在湘西的原始村寨中搜集并整理湘西民族、民间的文化素材和表演形态,可见精品的来之不易。 另外,在探求湘西文化与现代歌舞结合的道路中,魅力湘西也在积极探索。比如与古丈及凤凰县剧团、湖南省民族歌舞团、湖南省歌舞剧院的合作,魅力湘西将原生态文化的音乐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加之灯光、音响、舞美的配合,给大家呈现出了一幕幕精彩的节目。如轰动春晚节目的“追爱相思楼”、“千古边城翠”、“英魂归故乡”等。 魅力湘西本只有室内舞台剧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让游客更直观的观看魅力湘西的节目,体味湘西文化的特色,魅力湘西特意巨资打造了魅力湘西室外剧场,主要表演土家硬气功、土家摆手舞、湘西三大蛊巫术表演等,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沟通。至此,全国唯一一家拥有室内剧场和室外剧场的魅力湘西大剧院成功落成,为了惠顾广大游客,魅力湘西还实行室内剧场和室外剧场一票通用制度,真正做到了为广大游客服务。 魅力湘西的表演节目有:展现苗族最大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椎牛舞、土家祭祀舞蹈茅古斯舞、苗族最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鼓舞、土家三杯土家哭嫁舞、湘西赶尸舞等。由上述节目表演剧目我们可以知道,魅力湘西表演的节目都是土家、苗族、瑶族或白族等少数民族本土的文化舞蹈,这些舞蹈在史料中都有记载,传承到今天可见其意义。比如其中的节目之一湘西赶尸。赶尸是湘西一种特有的文化习俗,相传是赶尸人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到家乡安葬,央视记录节目还曾专门为湘西赶尸文化作过一期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而将其搬到魅力湘西的舞台则是为了保存这种文化习俗,并让更多的人了解。 《湘西赶尸》作为魅力湘西的经典剧目,也是众多中外游客的最爱。《湘西赶尸》表演内容为:以鸦片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无数中华儿男为了保家卫国客死异乡,赶尸人将其尸体赶回家乡的故事。节目一开始是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上战场的画面,紧接着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及演员的动作,观众仿佛血液也跟着燃烧。但是忽然火光四溅演员们全部牺牲了。这时候室内灯光开始昏暗,伴随着时不时的乌鸦声,整个场景阴森恐怖。但是这时候一个留着满脸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他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 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它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网络语言中,以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为甚。本文所论即是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探讨。这些网络流行语的种类大致分为: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如“、斑竹、火星帖”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如“”在银行里早就开始运用了,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行;源自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的话语,后在网络上流行。从形式上看,网络流行语主要有谐音式,如“”是“就是就是”的谐音;拼音式,如“”是姐姐的意思,“”是哥哥的意思”;借用式,如“”是“ ”的意思,“有钱人终成眷属”是借用“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话;笔误式:如“斑竹”是版主的笔误。当然网络流行语还可以现成的语句形式流行。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本文以从网络搜索的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为例,对其进行社会文化分析。 一、树异于人的先锋意识 在网络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词语却有着特别的意思。如“灌水”是发无聊帖子的意思;“抛砖、踢一脚”是跟贴的意思;“偶”是我的意思;“”是就是、就是的意思;“水蒸气、纯净水”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灌水之意;“拍砖头”是批评某帖的意思;“路过”是随便看了一下帖子的意思。还有些流行语从形式上看就比较独特。如“弓虽”是强的左右部分、“”是对某些人的蔑称;“斑竹”是版主之意;“火星帖”是指经常能看到的离谱的帖子或话题。所谓的火星是指发这样帖子的楼主或者提这个话题的人在这方面比较“无知”,在一般人(泛指地球人)中算是“另类”,他们有可能来自火星。诸如此类的流行语还有很多。它们或是从现代汉语的现有词汇中引申出新的义项,或是创造出的新词新语。这些流行语的生命力姑且不论,但它们均体现了标新立异的特点,体现了一种先锋意识。这种树异于人的用法,还体现在一些句子中,以网络流行语为例,“我不是随便的人,我随便起来不是人”这一句是对“随便”的创新用法;“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是对“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创新用法,意指人的能力和名气如果足够大,就会有好的舞台供他(她)施展自己的才华;“有钱人终成眷属”是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变异用法,“情”和“钱”的一字之差,使得原句的境界全无。“一大学生最低奋斗目标:农妇、山泉、有点田”这句话源自“农夫山泉”的广告词——“农夫山泉有点甜”,后被改编成“农妇、山泉、有点田”,并借此理解为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可我却用它来翻白眼”,这是对本来富有哲理的一句话“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我要用它寻找光明”的改编,改编后增加了幽默、戏谑的色彩。而“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所体现的个性色彩则极为强烈。 这些富有个性的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产生与快速流行,有其社会基础。网络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在网民构成上,“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网民而占据绝对优势。”[]和其他年龄层比较而言,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这是网络流行语流行的重要社会基础。 中国人的传统是关注规范,“无论在意见或行为上,传统中国人都有很强之避异趋同的

日本文化现象分析

日本教育理念与借鉴 学号:N3110380136 姓名:刘双 二战之后,日本迅速从战争的烂摊子中走出,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令全世界的人们刮目相看。这个民族真是令人生畏啊!这个国家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 在日本,人们对上大学不是那么的热衷,高三毕业后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了就业,而不像我国几乎视高考如鲤鱼跳龙门一般,可能是受传统观观念的影响。而且,日本学生更加注重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日本的科技发达,这固然与政府重视科学,重视人才有关,更重要的是日本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国中小学也在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固然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种教育应具体表现在日常中细微末节的小事之中,做到小中见大。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 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一层对神赐予食物的感激以及对生产粮食的劳动者的一种尊重;孩子每一次出门都要向父母说一声“我走了”,回家后还要说一声“我回来了”。父母教育孩子见面要以鞠躬为礼。一般人们相互之间是行3O度和45度的鞠躬礼,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弯腰最低、也最有礼貌的鞠躬称为“最敬礼”。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帮忙做饭,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让孩子自己买东西等。而中国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一切都是包办代替,大部分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即使长大成人以后,很多家长仍借助手中权力,或通过各种关系为他们安排舒适的工作,或为子女的结婚倾家荡产,债台高筑。所以中国的孩子依赖性较强,自立、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差,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创造性。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抗挫折教育

新媒体时代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浅析——以网络语言为例

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浅析——以网络语言为例- 新闻学 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浅析——以网络语言为例 刘玲妙 【摘要】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这种变化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即新媒体时代的青少年亚文化。本文以网络语言这一独特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网络语言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亚文化网络语言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各种亚文化现象也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慢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青少年作为网络媒体的用户,在网络所营造的虚拟环境中用网络语言表达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典型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网络语言也渗透到青少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青少年亚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是青少年为了有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属于自己的叛逆色彩,以示青少年文化偏离、排斥甚至对抗“主流文化”的总体态势。 与“主流文化”相比,青少年亚文化具有边缘性、颠覆性、批判性特征。新媒体具有容量大,传播快,互动性强的特征,新媒体对青少年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它的出现加强了亚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作为网络的最主要使用者,青少年有一些别于主流意识的想法,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更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从而导致新的群体的形成。以百度李

毅吧为例:作为一个网络热词产生的卢浮宫,李毅吧在众多的网络青年群体中脱颖而出。屌丝、搬砖、滚粗、高富帅、白富美这样的词语不断出现在青少年的网络交往甚至是日常生活中。 第二,新媒体本身构成了亚文化的一个部分,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借着新媒体这个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例如我们网上所常见的网络恶搞视频就是网络亚文化的一种,各种形式的网络亚文化都无法脱离新媒介而存在。 第三,新媒体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也有所影响。当单向传递的传统媒体被去中心化、互动性强的新媒体所取代,人们的思想也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不是零散的,而是在差别中求共存。 二、网络语言与青少年亚文化 1、亚文化网络语言的产生 网络语言的产生是互联网发展的结果,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所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 第一,网络时代的来临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物质载体,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让交流变成电脑屏幕前的沟通。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参与信息交流与自我意见表达。 第二,网络为网络语言提供了虚拟环境。青少年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空间内,随着相同志趣人群的不断累积,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网络群体。在这些群体的交流过程中,就会创造出属于他们的网络语言。第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唾弃传统、崇尚翻新。网络给了每个人张扬个性、释放自我的空间,这使得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友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更积极的创作网络语言,使得其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浅谈网络语言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2]

浅谈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网络以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呈现,但最主要的还是文字,所以从网络诞生开始,网络语言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网络语言包括编辑网页和编程所使用的计算机语言,与网络设施、技术有关的术语,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人们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本文所说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带有明显网络背景和自身特点的词语和符号。该类词语和符号,生成速度快,使用频率高,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在网络中流行,而且已经堂皇地步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大中学校等现实生活,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爱乃至标榜的时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传统文化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中国传统礼俗等差的影响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礼是沟通天人的仪式,是贵族等级的标志,是乡里庶族的规范,是立身处世的准则。从表现形式看,礼在社会上下层有不同表现,在社会上层表现为等级分明的贵族礼法制度,在社会基层则表现为乡里庶族家礼俗规。 传统礼俗具有鲜明的等差性特点。所谓“等差”,即等级、差别,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礼记·祭统》云:“夫祭有十伦,见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这种君臣父子、长幼上下等十种人伦关系是宗法社会基本的等级关系。礼的作用就在于区分并维持这种等级关系,根本职能就在于按照等差原则调整社会关系,使“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由于传统礼俗过度强调等差关系,重在保障尊者、长者和贵者的权益,底层的人们或相对弱势群体由此积聚着一种压抑的心理,正常的个性不敢张扬,正确的主张不敢表达,正当的利益不敢争取。但是,从人类的本质来看,他们始终在等待或寻求机会,以张扬其个性,表现其主张,实现其利益,始终会把成为高层或优势群体作为终身或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但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很难给底层的人们或相对弱势群体以这种机会。然而,新兴的网络却给接触它的群体慷慨地提供了这种机会。 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民们可以借助屏幕的遮蔽,掩饰自己的身份,隐藏自己的年龄,隐瞒自己的性别,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通过网络自由交流。交流的对象即便是官员,他可以“Slap”(打耳光)他;即便是长辈,他可以称他为“BB”(孩子);即便是仇

2021高三热点作文原题“网红李子柒文化现象”解析及优秀范文[2020年最新]

2021高三热点作文原题“网红李子柒文化现象”解 析及优秀范文 【试题再现】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李子柒是一位90后知名短视频博主,其视频内容侧重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 美食魅力,如将蚕丝、刺绣、竹艺、木工、造纸等中华民族传统手工工艺,以及 充满古典韵味的特色美食小吃,结合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用简单记录工艺流程或依附一定的人物故事主线两种方式演绎给世界。她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做成了第一网红,甚至还拥有了740万海外粉丝,这堪称自媒体时代的奇迹。 材料二: 近日来,李子染“破圈”进入公众话题中心,各种议论或评价纷纷而来。归 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文化输出的。有人说,李子柒的视频深受外国人喜爱,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输出;有人则认为,李子柒展示的是“落后”的农耕 文化,是一种负面文化输出。还有人评论说,与其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不如学 习借鉴其优点和经验;争议是否是文化输出,不如扎扎实实做好文化创新和推广的工作。 另一类是关于反映生活的真实性问题的。有人认为她是奔波劳碌寻常人理想生活的代表,但也有人说她的视频是乌托邦式田园生活的反映,是对农村生活的美化。更有人说她的视频是团队刻意包装的。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联系你的生活, 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简要分析】 材料一,很明显是点赞李子柒,是李子柒现象的支持者,认可者。我也属于 这个阵营,毕竟,抖音快手直播网红千千万,能扛起文化大旗,并走出国门,赢 得世界关注的,只有李子柒。其他的,带货也好,低俗恶搞也罢,出卖色相、输 出付费知识也算,都逃不开太史公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材料二,观点集中在文化输出及真实性问题上,多保持质疑、反对状态。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